地理课堂中语言艺术

2024-08-18

地理课堂中语言艺术(精选8篇)

地理课堂中语言艺术 篇1

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它包括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教学体系、板书、语言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教学语言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果。因此,通过实践,摸索这门艺术的门复杂劳动,便可登堂入室,成功地驾驭教学,左右课堂形势,达到言之确凿,证之有据,扒之有理,谈之成章,使教学语言完美,炉火纯青。笔者以为就性质和特点来看,教学语言可大体分为如下十类。

快语。直截了当,干净利落,明快简洁。这种高频度、高密度的语言振波,可使学生的听觉达到亢奋状态,调动情绪,触发思绪,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比如:午后对流雨的特征快速描述:“转眼之间,浓云密布,遮蔽天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片刻须臾,雨过天晴。”

慢语。快中有慢,慢中有快,错落有致,控制节奏。一字一顿,抑扬顿挫,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在放松的情况下,得到较强的刺激,留下较深的记忆。如“森林”这个“大自然的总调度试室”其“绿色效应”可“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护卫农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造福人类”。

趣语。可使干巴枯燥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因此,应设法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谈笑之间,轻松愉快地掌握应有的知识。正如著名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所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例如,世界著名商品粮出口国,可概括为“美加法奥拉,饿了就去拉”。由于将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往往可能收到出人意料的功效。

曲语。旁敲侧击,委婉达意,不悟不透,富有新意,使学生产生联想,受到启发,通过类比分析,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掌握应有的知识,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比如:“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对于等量的太阳辐射升降温不同,进而造成气压场的变化这一知识点,由于学生物理知识的欠缺,可以设置曲语:陆地是一个每顿只吃五个饺子的小肚皮的小孩儿,而海洋则是每顿吃二十个饺子的大肚皮的大人,同给饺子一百个,那么,陆地象小孩儿可吃二十顿,而海洋则吃五顿,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

导语。针对某种问题,设计一种情境,步步诱导,引入境界,环环相扣,直逼主题,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比如“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可以这样设计: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在近日点和远日点哪一点得到的热量多?哪一点时是夏季?对于后一个问题学生会感到十分奇怪,此时就要抓住时机,深入一步,准确地告诉学生,千万这种奇怪现象的是“黄赤交角”,然后再交待什么是黄赤交角,学生便会注意力高度集中紧跟老师的思路,寻求答案。

诠语。大多数用于地理现象、地理概念的解释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种语言应该准确通俗,明白清楚,既不能拖泥带水,也切记冗长累牍。如:进理事象即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统称。

引语。为了重点证明某一问题,或引入新课,或上下内容的衔接承转常用引语。恰当地使用,可以起到统帅全篇、引人注目、提纲挈领、烘托主题的重要作用。比如:“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一从理论的说明,可以这样引入:人,一张嘴,两只手,一嘴用吃饭,两手能干活。形象具体,贴切生动。再如:粮食问题可引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说明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补语。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语言的线性接引规律,在学生出现思维阻塞、中断或卡壳时及时配合,给以必要的补充说明,使信息的转入呈连续状态。

问语。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针对学生的爱好、兴趣和特点,设计出不同的问题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问,可以促进思维;问,可以活跃气氛;问,可以发现问题。问不仅重要,而且有很强的艺术性,因此,才能问出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复语。对于一些难点、重点内容可以反复强调、重复显示。当然,最好不要简单的重复,应精心设计,从多角度、多方位,正反两方面重复,才能帮助理解、增强记忆、加深印象。

综上所述,可见教学语言不同,其作用和效果也不同。只有不断探索,深入研究,才能成功地运用和驾驭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课堂中语言艺术 篇2

一、上课的第一句话要讲好

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每当开学接一个新班时, 笔者常常为第一堂课能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而精心设计每一句话, 特别是第一句开场的话。平时上课, 即便是大家彼此都熟悉了, 上课的第一句话也会花点心思, 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1. 故事式。

在讲“经纬网”这一课时, 笔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国的小明约他的美国朋友露茜和南非的朋友约翰于12月22日8点到纬度30°、经度120°的某处聚会。它们能聚到一起吗?由此引出用经纬线如何确定地球表面上的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感情导入。

新接一个班, 言辞诚恳、态度谦和的自我介绍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能使学生对你产生亲近感、友善感, 也为你的课堂制造了良好的视听气氛。若是大家都熟悉了, 过年过节发个信息互相问候一下, 则能够产生良好的心理共鸣, 同时也是很好的导入方式。

3. 设问式。

这种方式开门见山, 使学生心中有数, 能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比如笔者在讲“陆地水与循环水”这一课时, 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陆地水有几种类型?它们的埋藏条件和水源补给有什么不同?各种不同的水体类型之间又有怎样的补给关系?水循环有几个环节, 人类目前对哪一个环节的影响最大?多层设问层层深入,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 这样听课时学生就会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心情舒畅、乐于学习。

4. 设悬念。

设置悬念可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也是教师吸引学生常用的方式。例如, 笔者在讲“日界线”问题时, 设置了这样的悬念:一艘行驶在太平洋的船, 船上有一名临产妇女, 正好在过日界线前后生下一对双胞胎, 妹妹比姐姐还大一天。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极为感兴趣, 有了这种心理状态, 教学效果就会好极了。

二、对于难点, 教师需具备的语言艺术

因为是难点, 所以学生直接理解有困难。但是, 教师若能打个比方, 挺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笔者在给学生讲一日中的最高气温“为什么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 而不是出现在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这一问题时, 给学生打了个这样的比方:大气的热量收支就像你包里的钱, 周末你回家, 父母哥姐都给你钱, 你收入的钱多了, 吃的用的好多东西又都是家里人买好的, 不用你包里的钱, 你支出的少, 显然你包里的钱有盈余。周一到周五, 你回到了学校, 吃的用的要拿自己包里的钱来买, 钱越来越少, 支出的多、收入的少。这样, 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对于后进生, 教师应有的语言艺术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他们的特点, 一是听不懂, 二是无事生非, 但最大的特点还是敏感。所以不能毫无理由说某某学生“你就是笨, 根本……”这样只会使其感到自己没有希望, 学也是白费力气, 何苦呢?学也是不会, 干脆不学了。

欧洲有则故事:一匹马的马掌上由于少了一颗铁钉而失去了一个马掌, 导致奔跑中摔倒, 将军被摔死, 吃了败仗, 失了一座城池, 进而由于一座城池的失陷而亡掉一个国家。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对于这部分敏感的学生, 要特别注意语言上的艺术, 要知道课堂上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学生, 也能毁了一个学生。

对于“想学, 但听不懂”的学生,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这部分学生基础差, 难以接受新知识, 我们要制定适合他们的标准, 让这一部分学生能听懂课, 尝到成功的喜悦,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还有学好的可能, 这样, 才能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课堂上提问或学生自由发言时, 特别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 鼓励他们哪怕是点滴的进步, 这样才能让他们树立继续努力的信心。

四、一首歌曲也能激起情感的涟漪

学生们总是喜欢新奇有趣的内容, 而讨厌枯燥乏味的讲述。为了营造生机勃勃的课堂气氛, 一次在复习到“我国的民族”这部分内容时, 笔者唱了一首歌的开头两句:“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 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并在欢声笑语中掌握了不少民族的分布情况。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3

虽不能说语言能力强的教师教学效果就一定好,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必定语言能力强。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做到:

一、明白易懂,准确简炼

课堂语言不像书面语言,可以多次看、反复想,它诉诸听觉稍纵即逝。因此,课堂语言首先要做到明白易懂、准确简炼。

1.语音上说得清

语音正确是课堂教学语言的第一要义。讲课时,教师的口齿要清,读音要正确,要用普通话教学,不要用方言土语、生造词语。如,鄱阳湖的鄱(pó ),鸭绿江的绿(lù )、会(kuài)稽山、番(pān)禺等等,都是易读错音的。音量要根据微观教学环境确定大小,使听力差的学生也能清晰感知。其速度宜快慢交错、有张有弛、此起彼伏。不成功的课堂教学语言,总是缺少变化,一课一腔,千课一腔,不看文体,不顾内容,严重影响了教学氛围和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愉悦。

2.语义上听得懂

人际交往中,说话的第一要著,就是准确简炼,让人一听就懂。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还要明快、干脆、利落,而不能拖泥带水—昂啊嗯哎,更不能信马由缰—这个那个,没完没了。地理课堂教学语言要准确、贴切。不能把“天气”说成“气候”,也不能把“气温、气候”混为一谈。再如:把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概括为:光照强,温差大,雨水少。

3.语气上有感情

语气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教师对教材的真实充分感受,发自内心的共鸣。使语言的轻重变化,与语句的断续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思想内容的转换节奏,教师感情的变化起伏相一致,做到抑如平湖秋水,扬若天女散花,顿似金戈铁马,挫象雷霆万钧。就一堂课来讲,起始阶段的语言宜新颖、有趣、简明并舒缓徐进;分析阶段的语言宜准确、深邃、犀利且波澜起伏;讲到重点时,加强语气语调,满腔韵致激情;讲到难点时,缓和语气语调,言词委婉清晰;结束阶段语言宜概括、重述且微昂微收。

二、通俗生动、具体形象

毛泽东同志在“十大教授法”中早就指出:“说话要通俗。”书面语言虽然严整,但不如口语生动活泼。教师要运用通俗生动的口语,概括性强的语言,恰当运用民间谚语,做到准确、具体、通俗、生动。如把亚欧的分界线概括为一顺口溜:“两乌里有块大黑土地”。口语化不等于俗语化,如将热带雨林说成“热雨”,热带沙漠说成“热沙”等都不是正确的口语,也违背了地理教学的科学性。

三、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口语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教师讲课,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才能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文似看山不喜平”是说写文章用的书面语言,但口头语言也不宜平板,要像丛山一样有起有伏、有断有续,尽管山峰中断,却有山脉相连。语意连贯就是把断断续续的课堂语言,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红线,把片言只语串联起来,即“一意以贯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可分解为若干问题,课堂语言的每一段话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每段话之间有逻辑关系,推理符合逻辑规律。如:“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斜交成66.5°夹角,因此,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的移动。”

四、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幽默的原文是humour,原意是动植物起润滑作用的液体。地理教学如能在课堂语言这个“齿轮”上注入“幽默”这一润滑剂,必将使教学这机器转动得更迅速、更欢畅。教师幽默语言的巧妙运用,是使地理课堂语言具有艺术魅力的重要手段。因为“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莎士比亚语)

课堂语言要有幽默感。一方面,幽默能增加讲授内容的形象性和鲜明性,容易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助于听者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成熟,要发展其逻辑思维,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持,而幽默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幽默的教学语言,特别是内含哲理的幽默语言,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要使学生觉得地理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地理教师的语言应该生动风趣、富有变化、声情并茂、优美流畅,使课堂教学张弛有致、跌宕起伏,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例如,记忆巴西的特产(咖啡、甘蔗、香蕉、剑麻)时,加上形容词帮助记忆:苦苦的咖啡、甜甜的甘蔗、弯弯的香蕉、尖尖的剑麻。生动形象,记忆深刻。再如:讲“地球”时,让学生了解地球已有50亿岁,再过50亿岁就将消亡,以着急的语气问学生:“到那时,你们该怎么办?”引起学生的会意一笑,既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又让学生接受了知识。再如:当一同学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时,“你刚才到那个风景名胜去游览了一番?都看到了哪些地理事物”?运用地理语言,巧妙寓意,幽默批评,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达到柳暗花明的境地。

教师讲得有趣,学生就听得有味,就能以趣激学,寓教于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既然是心灵的接触,就要有民主、相容的气氛,愉快、和谐的环境。而幽默的教学语言和风格,正是创造这种气氛、这种环境,促进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必须正确运用语音、语义、语调、语气,特别要注意发挥他们之间的“合力”作用。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像演员苦练基本功一样,锤炼课堂语言,提高语言修养,掌握语言艺术。

地理课堂中语言艺术 篇4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言是教学劳动的特殊工具,教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然而,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教师的教学语言放任自由,缺乏导向; 2.回避矛盾,不敢评价; 3.教师的语言缺乏提升;

4.教师的激励语言没有针对性或缺乏深度;

因此,对教师教学语言艺术上的有效性进行实践与研究非常有必要。

二、研究综述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学的高标准要求,课堂教学的语言愈来愈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几乎所有的数学教师都认为教学语言是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对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沈红在《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一文中指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她认为:“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要善于总结知识口诀,加深记忆;无声语言要使用得当,恰到好处。”

伯巧云在《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一是要具有知识性、科学性;二是要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三是要课堂语言具有激励性。他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实施新课、新理念的重要手段,它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

张欣烈老师在《数学教师课堂语言管见》中指出:数学教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求的具有鲜明学 科属性的学科教学用语,其主要作用是将数 学语言转化为学生熟知的语言加以表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从而转化为 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地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应有以下特点:①规范性,教师的口语,不是自然状态下的口语,而是高品位的标准的数学学科口语;②激励性:在课堂中应结合学科内容、特点。适时地引喻设比、启发诱导,激发感情、杨长避短,善于理解并通过及时评价,提供榜样,鼓励并寄以希望。③反馈性:不断调整语言的谐频,选择好的语言契机和突破口,对准口径与学生配合 默契。④审美性,通过口语的表达、构建引入兴趣的导入美、水到渠成的衔接美、波澜起伏的流程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以及回味无穷的结尾美。

从以上可以看到,现在比较多文章主要是在数学语言规范严谨、生动形象、评价激励方面作了一些研究,主要是解决了理想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怎么样?”的问题。而本文则通过对实际课堂教学中一些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调查、纪录与分析,对其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如缺乏导向;回避矛盾,不敢评价;缺乏提升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想法。

三、对本课题理念内涵的基本解读 1.教学语言

首先,教学语言是一种专门从事教学工作职业性语言。其次,教学语言是口说的书面语言。

再次,教学语言是借助非言语表达手段的语言。

总之,教学语言是口头表达的借助非言语表达因素承传教学信息的书面语言。它不同于一般的口语,除了一般口语所拥有的交际功能外,还具有自身的独特功能。它是教学的主要工具。它能提高教学效果。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鲜活示范。教学语言是口语的榜样。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型参照,耳濡目染模仿的标尺。它能展示教师的才华和功底。

2.语言有效性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

有效性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内容: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1)教师课堂提问语言有效性的策略研究。(2)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3)教师是否使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用语调查研究 2.意义:

(1)组织、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实践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培养一批理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

五、本课题支撑性理论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2.建构主义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3、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高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材。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同时要根据他们的智能差异,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教师应由学生的控制者转变成为学生的观察者,从学生的监护者转变为学生协助者,帮助、鼓励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智能倾向,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习情景的提供者,教师应该具有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特点,为其提供有利于其发展的学习环境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力争形成丰富的成果,包括论文、案例、研究报告等。本课题着重解决实践问题,努力提高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更好地为高效课堂服务。

2.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语言有效性现状调查记录和档案,同时构建对策研究的具体运作方案。

3.通过研究,提供感性材料,丰富教学理论。

4.通过研究,促使更多的数学教师加入到研究“高效探究”的教育上来。

七、课题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有目的地对教师教学语言有效性的情况进行调查)

实验法;(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得出数据)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和学生不定期的探讨,总结积累有效的经验,掌握事实材料,调整反馈从而得到提高。)

资料文献法;(寻找相关资料、查阅有关文献)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3月—4月)申请课题、资料收集,分工落实。

2、实践研究阶段(2011年5月—2012年3月)现状调查与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3.深化研究与效果评价阶段(2012年3月—4月)归纳总结、分析研究,写出结题报告。

地理课堂中语言艺术 篇5

古人说“一言可以定国,一言可以丧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充分肯定了语言的力量和口才的作用。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独特魅力。地理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地理课,学生在获得丰富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种艺术所在,在这其中,地理教学语言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是地理课堂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保证。无论在传统的教学阶段,还是走向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无论教师使用何种现代化教具,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多样,地理教学最后都要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实现,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能以其出色的教学语言组织教学,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若不然,课堂教学将是枯燥无味,学生视听课为受罪。我们这里所讲的语言艺术,包括言词语言和肢体语言两个部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课堂言词的生动形象和肢体语言的明快呢?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要多方位、多层次地挖掘生动形象的言词材料

可以从下面几个途径中获得:

1、深挖教材内容,从教材本身去发掘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地方语言是很生动形象的。如地形、地貌、地势描写的内容“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藏北高原地貌特点是“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新疆的地形轮廓是“三山夹两盆”等。如对环境、河流、沙漠景观描写有:苏南运河水环境的恶化及我国水体污染的发展迅速时,可用“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不洗马桶盖”黄山有“奇山、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如物产丰富的描写有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包头有“草原钢都之称”,东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如对气候的描写有昆明的“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及“春城”之称;贵州有“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地无三寸平”的说法,可以说对当地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描述;类似的描述还很多,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用表情去朗读,或者绘声绘色的描述一下,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突出主题。能增强记忆,达到并超过预定效果。

2、注意学科的横向联系,结合其他学科中有关地理方面的片段来丰富地理课堂语言。

可以语文适当用于地理教学,如陈毅在《赠缅甸友人》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通过对横断山区怒江的描写,歌颂了我国与缅甸友好邻邦关系,进而使同学们在诗中了解怒江向南流入缅甸更名为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同样符合现行高考的文科综合教学;讲到长江三峡时,引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蹄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有《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长江三峡和江西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磅礴景象,进而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娇美姿态,使学生在学习中领会到祖国山河无限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运用数学知识于地理,例如,可用“若将耀斑在短短几分钟内发出的能量折算成百万吨级的氢弹,再按地球上现有60亿人口均分,则每人可以分到一至两颗氢弹”来突出耀斑能量的巨大;可用

用心爱心专心 1

“我国城市年产生垃圾6000万吨,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这些垃圾有80%运往城郊堆积起来,大有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局面”来说明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严重状况。又如,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据水文站观测,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大约37千克,暴雨时最多超过600千克。每年输往下游泥沙约16吨,占全国外流河总输沙量的60%。如果把这些泥沙用载重4吨的大卡车运送,每天装载110万车次,也要一年才能运完。若把这些泥沙堆成1立方米一块,一块接一块摆放,可绕地球赤道转27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根治黄河泥沙的雄心壮志。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因材制宜地引入其他学科的一些与地理有关的精彩内容,不仅能加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强知识掌握的牢固性,而且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其知识迁移的能力。

3、运用地理诗歌来加强课堂的语言艺术。教师要善于学习,平时注意收集些诗、词、歌谣、或自己编写一些地理诗歌,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的加以引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能扩大知识面。如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同学们对东亚季风的了解,我引用了《黄土高坡》这首歌的其中一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听完这段歌,同学们既记住东亚的冬夏风,同时为解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了基础。还有,唐代诗人张藉“天星附地能为石”的佳句,科学地说明了陨石的来历和成因;刘禹锡的“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反映了海潮与南方河流涨落的规律;总之,运用生动形象的地理诗歌来增强课堂的语言艺术,已被大多数地理教师所肯定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相信地理诗歌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4、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谚语、古语、俗语、典故来丰富课堂语言。谚语、俗语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生活和生产斗争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有些谚语或俗语看似粗俗,但却极其富有哲理。在地理课堂教学言语中,准确及时地插入一些谚语或俗语,有时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在讲授四季更替时,指出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在历法上一个独特的创造,同时,引用一些农谚来创设教学情景。例如,江南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插秧过立夏,插无(不)插也罢”。“七葱、八蒜、九荞头”(闽南话念起来都是有压韵的);这些农谚揭示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要求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要因时制宜;如果违反农时,就会造成农业减产。在讲到光化学污染情景时,可用“眼难睁,雾茫茫,人不伤心泪常淌”来描述;在讲到我国牧区靠天养畜生产效率低下时,可用“牧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来说明;在讲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时,我首先讲了一句闽南谚语“功德都做在草上”(体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村有钱人家都会给死去的祖先盖房子,然后把房子烧了洒在山上,这样,营养元素就被草吸收了;另外还比喻做事起不到任何效果);有讲了我的邻居种了一个“二十几斤”的大地瓜(因为嫁接了月光花,月光花光合作用强),通过对他们的解释,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

课堂体态语言艺术初探 篇6

一、体态语言的特性

有声语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而无声的体态语言在人际交往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情感的表达,态度、性格、意向、风度和气质等方面的表现,体态语言更能显示出它独有的特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写的字,穿的衣,画的画,用的物品,我们的手势,走路姿势,站势,坐势,举手投足,甚至扬眉、抬眼的一刹那,无不传递出大量的无声信息,无不显露出动作者心中的真实情感、真实态度、以及性格、意向。因此,研究家们认为,体态语言不但是传递情感、态度和性格的最佳媒介,而且,同有声语言比较起来,它还显示出其独特的可靠性、隐喻性、“言简意赅”的表现力,以及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1、体态语言的可靠性。有时,人们所说的话可能是真心的,也可能是谎言。所以,体态语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超过有声语言。一方面是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动作是性格、思想和人格特性的反映,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体的动作是大脑活动的外露显示,有时甚至是属于下意识的`。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没有人可以隐藏秘密。假如他的嘴唇不说话,他则会用指尖说话。由此看来,人体语言大都发自内心深处,极难压抑和掩藏。比如,做了亏心事或偷了东西的人总显得心神不定,六神无主或鬼头鬼脑;听到好消息时,脸上总要露出笑容;听到批评时脸色总会显得很不自然;说谎时总怕看着对方的眼睛;激动时总要手舞足蹈;发怒时总要青筋暴起,或双拳紧握、咬牙切齿。这些事实不难证实人体语言的可靠性。因此,若想分辨人心的真伪,应首先注意观察他人的体态信号,因为只有体态信号才能显露出一个人的真实思想。

2、体态语言的隐喻性。体态语言常常带有隐喻色彩。最明显的例子是:当一个人说谎时 ,有时会把手指交叉在身后,也就是说,这个背手的动作供述了他正在说谎。

体态语言的隐喻性还在于人们可以用对话者的某种动作,去证实同时发生的另一种动作的真实性和含意。假如有两个人在大街上偶然相遇。见面时,一个人会立刻热情地笑一笑,表示十分高兴与他相见,然而握手时却了无生气。这种握手就证明他的热情的笑是虚假的。再如,一个胆小的小伙子晚上独自路过一片荒芜的坟地。他很可能会边走边吹口哨,或哼着曲子,但是,他的手脚却不停地发抖。由此可以证实,他发抖的腿暴露了他害怕的心理,同时也证明他吹口哨、哼曲子的行为是对害怕心理的掩盖。

3、体态语言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显示给他人的第一形象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的好坏常常取决于他的风度和气质,包括他的面部表情、动作和手势。然而,一个人的风度和气质大都是由体态语言表达出来的。在我们所处的世界里,没有长得绝对一样的人,大多数人是大同小异。即使一些人长得基本相似,一看上去也不一样,有人很洒脱,而有人却显得呆板无神;有人风度高雅,而有人则鬼头鬼脑。这种印象和形象都是由他的人体语言所显示出来的。

4、体态语言“言简意赅”的表现力。有时,人的某一动作,可以同时表达出几种不同的思想信息,甚至可以在几秒钟之内表达出有声语言千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篇7

一、地理课堂导课存在的问题

笔者观察发现, 许多高中地理教师在地理观摩课、示范课、评优课等“表演课”中都非常重视教学导课艺术, 但在“常态课”中常常忽视了教学导课的设计,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 课首没有导课环节

有些高中地理教师认为有没有教学导课形式无关紧要, 甚至认为导课是在作秀, 往往走进教室听到上课铃声响起便开讲起来, 甚至“自我陶醉”, 全然不顾学生的情绪状态。事实上, 教师开始上课时, 有的学生的心思还在上一节课的学习情境中;有的学生还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学生正忙于翻书取笔;有的学生甚至精神疲惫地伏案休息。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极不稳定, 难以迅速投入新课的学习。这时, 如果教师运用精彩的导入, 便能使学生把兴奋点和兴趣点集中到教师身上, 集中到即将开始的教学内容上。

2. 导课设计缺乏艺术

有些高中地理教师上课也有导课环节, 但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其原因往往是导课缺乏艺术性,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导课方式单调, 形式呆板, 没有新意, 缺乏感召力, 难以引起学生的听课激情;二是导语过于浅白, 内容过于平淡, 震撼力不强, 难以促成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欲望;三是导入或转弯抹角, 或过分渲染, 或喧宾夺主, 看似形式新颖, 作用却不明显。由于学生在上课前常常处于冷淡的“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 再加上一些学生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 学习地理的兴致不高, 导致学生进入上课状态缓慢, 课堂学习气氛不浓郁。这时候, 如果教师能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导语, 就能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课内容产生兴趣和积极的认识倾向, 为新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地理课堂导课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导课的成功与否, 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果。好的导课如同桥梁, 联系着旧知和新课;如同路标, 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优秀的地理导课应不拘一格, 要根据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课堂环境来精心设计, 切忌千篇一律。但是,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导课方式, 都应遵循一些共同的基本要求。

1. 导课要有针对性

导课设计的目的要明确, 针对性要强。一方面, 所设计的导课内容与方法, 要能较好地切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 要服从并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任务, 否则, 导课再精彩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另一方面, 导课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基础、年龄特点、心理状态及兴趣爱好的差异程度, 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特定的情境中, 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与兴趣。

2. 导课要有启发性

具有启发性的导课, 能打开学生地理思维的闸门,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欲望, 促进学生对地理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以帮助学生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与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应用。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形式, 首先,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内容, 借助新颖、独特的导课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其次, 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 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 或进行问题启发, 或进行对比启发, 或进行情境启发, 或进行演示启发, 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励, 以开启学习的门径。可以说,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进行地理导课设计的核心理念。

3. 导课要有趣味性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 如果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感兴趣, 就会表现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行为, 因此, 保证导课的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导课的趣味性, 并非为了引起学生笑声或耗费学生精力, 而是调控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 使师生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要使地理导课具有趣味性, 首先, 教师语言要生动而风趣。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导语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情绪的最直接的因素。其次, 导课方式要新颖。新颖的东西总是能让人感到好奇, 教师要经常变换导课方式, 让学生有新鲜感。再次, 导课素材要新奇有趣。导课素材要能贴近学生生活, 紧密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如新近发生的自然灾害、规划建设的工程项目、新出台的农业政策、重大的国际环境会议等。

4. 导课要有效益性

所谓导课的效益性, 一是指导课力求简练、省时, 导课时间一般以2~4min为宜, 要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 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 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听课上来;二是导课形式应朴实高效, 能真正起到知识的联结作用, 切忌追求花哨空洞、形式主义, 为设计导课而设计导课。优秀的地理导课, 要有利于学生从导课中快速获取地理信息或生成新的地理问题, 而不能让学生不知所云, 摸不着头脑, 甚至偏离思维方向。

三、地理课堂导课的常见方式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许多教师对新课的导入都有自己的巧妙之处, 匠心独特的导课设计能深深吸引学生。“教有法, 但无定法”, 地理课堂导课也是如此。地理导课方式与教学内容之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构思、一种创造、一种艺术, 导课的方式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以及学情、师情等因素。地理课堂教学导课方式有很多, 下面试举几例。

1. 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是一种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通过复习旧知识进行询问质疑, 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到新的学习活动中来的一种导入方法, 也是目前高中地理课堂中最常见的导课方式。通过复习导入新课, 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回顾已学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另一方面能产生探索新知识的冲动与欲望。在设计复习导入时, 重在恰到好处地选用与新课关系密切的内容。

例如, 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1 (鲁教版)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五目“常见的天气系统”时, 可提出下列问题进行复习导入新课:“1月份, 亚洲大陆大部分地区受什么气压系统控制?受其影响, 天气状况如何?”学生:“1月份, 亚洲大陆大部分地区受高压系统 (或亚洲高压或蒙古高压) 控制, 受其影响, 亚洲大陆大部分地区为寒冷干燥的天气。”教师接着追问:“在高压系统控制下, 为什么多干燥少雨的天气呢?”学生顿时产生了好奇, 引发了疑问, 个个都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同学们, 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等我们本节课学习了‘常见的天气系统’内容后, 大家就会明白了!”教师通过复习提问, 引发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 巧妙地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新课学习中来。

2. 情境导入

地理教学中的情境导入, 就是指地理教师根据已经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的地理教学内容, 利用语言、活动、实验、视频、歌曲、图像等恰当手段, 营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以激发学生兴趣, 诱发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方法。在创设地理导入情境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以地理教学目标为导向;二要以对地理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与重组为基础;三要以真实的地理现象、地理事件、时事新闻或生产生活实例为素材;四要以师生活动为动态载体。

例如, 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1 (鲁教版) 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时, 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先播放漓江、象鼻山、峰林、溶洞等桂林“山水”代表性的景观视频, 并配上简短优美的解说词:广西桂林是一个以山水秀丽著称的风景游览胜地。这里的山, 平地拔起, 千姿百态;漓江的水, 蜿蜒曲折, 明洁如镜;山多有洞, 洞幽景奇;洞中怪石, 鬼斧神工, 琳琅满目, 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 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清代诗人俞廷举赞道:“桂林山水天下无, 青罗碧玉色色殊。突兀一峰冲天衢, 万笏千笋平空铺。”视频欣赏过后, 学生们都陶醉在桂林迷人的山水风景中。这时教师乘势诱导:“同学们一定很想去桂林吧!那么, 你们知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究竟是如何造化出桂林如此神奇的山山水水的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会揭开这些秘密。”学生一下子激起了探究欲望, 立即投入新课学习。

3. 实例导入

实例导入是指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某些熟悉的事物、事例为出发点来设计导语, 通过提问、讲解或引导学生发现与之密切相关的新内容的一种导课方式。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 集中学生的思想。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运用实例导入新课, 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所选的事例要典型、生动、准确, 并紧扣教学内容;二是所选的事例要隐含许多需要去发现、研究、探索的地理问题;三是所选的事例最好是新近发生的, 如自然灾害事件、环境污染事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国内外重要会议等;四是所选的事例最好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

例如, 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2 (鲁教版) 第四单元的单元活动“全球定位系统与交通运输”时, 可利用实例导入新课:“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 美国军方前所未有地使用基于GPS技术的智能炸弹。所有的巡航导弹和大多数的空对地导弹都使用了GPS导航定位技术, 其精度以米来计算, 能准确击中军事目标。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 GPS为美国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坦克编队、扫雷部队、后勤运输车队定位导航,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GPS系统的应用范围还在扩大, 现在美国所有的军用飞机、舰船、地面车辆、武器系统, 以及单个士兵都已成为它的用户。”学生对上述实例不仅很感兴趣, 印象深刻, 还从中了解到GPS在军事方面的应用情况。这时, 教师进一步诱导:“GPS除了应用于军事方面, 还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领域, 同学们一定想了解吧?”学生的胃口被吊起, 自然导入新课。

4. 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就是讲课之前利用实物、教具 (如地理模型、地理标本、地理图片、地理教学挂图) 等,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再从观察中设置问题情境, 从而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课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采用直观导入, 一方面, 可以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另一方面, 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想象能力。

例如, 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1 (鲁教版) 第二单元第一节第三目“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时, 由于课标要求“结合实例, 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所以, 教学重点应放在“举例”上, 教师可利用地貌景观图片进行直观导入:用多媒体课件连续播放典型的地貌景观图片 (如沙丘、风蚀蘑菇、云南石林、广东丹霞山、日本富士山、陕西华山、向斜山、背斜谷、山前冲积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冰川U谷等景观图片) , 并设置问题情境“这些地貌是这样形成的?”引发学生思考, 自然导入新课。要注意的是, 在新课学习完或新课学习过程中必须解决导入中设置的地理问题, 做到首尾呼应。

5. 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做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到某个地理现象后,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一种导课方式。实验导入不仅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这种导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学生感性认识的不足, 并能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运用实验导入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实验设计要科学合理, 实验现象明显, 且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二是实验步骤要简洁, 易操作, 实验时间不宜过长;三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进行言语提示或说明,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指导学生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四是教师要事先准备充分, 课前进行反复演示, 直至达到理想效果, 以免课堂演示效果不佳甚至失败。

例如, 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1 (鲁教版)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三目“大气的运动”时, 可利用实验导入新课 (如图1) :在一个封闭的长方体透明玻璃柜内, 放置一只电炉 (有导线连到柜外) 和一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 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 教师将电炉通电后,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纸片A和纸片B的偏动情况。学生发现“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 纸片A向右偏动, 纸片B向左偏动”,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兴趣盎然, 对实验现象都感到好奇, 又疑惑不解。这时教师开始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们刚才做的实验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地理过程, 纸片A和纸片B为什么会偏动?偏动方向为什么又不同呢?等我们学习本节课内容后, 大家就会明白了。”学生立刻集中注意, 进入了上课状态。

6. 时事导入

时事导入就是教师在开讲之前, 通过语言描述或多媒体课件展示或视频播放等方式, 播报一段新近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或有较大影响的蕴含着地理信息的新闻事件, 将之巧妙地与新课内容连接, 以诱发学生主动学习新课的一种导课方式。许多新闻事件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 如环境会议、污染事件、农业政策、区域规划、工程建设、油价变动、地区冲突、自然灾害等等。作为高中地理教师, 我们要做个有心人, 平时在看报、看电视、浏览网页时, 多关注国内外时事, 将蕴含着地理信息的时事素材及时搜集起来, 并按高中地理知识板块将其进行分类, 建立“时事新闻素材库”, 以便于适时利用。学生往往对热点新闻、时事政治很关心, 利用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导入新课, 能扣人心弦, 勾起学生好奇心,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 笔者每次在讲授“洪涝灾害”这一课题时, 总会利用当年国内或国外发生的重大洪涝灾害事件制作一段视频进行教学导入。每次在播放视频时, 所有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观看, 并不时地发出惊叹。视频播放结束后, 笔者顺势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洪涝灾害有哪些危害?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有哪些?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御洪涝灾害?”问题一提出, 学生立即展开了激烈讨论。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 这些问题不知不觉地解决完了, 本课题的学习任务也顺利完成了。

导课是一门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教学艺术。课堂教学导课方式多种多样, 但任何一种导课方式, 都要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 迎合学生心理需求。作为高中地理教师, 只有开拓思路, 创新导课方法, 充分施展导课艺术的魅力, 才能在第一时间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摘要:导课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巧妙运用导课艺术, 能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流畅贯通, 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获取最佳的学习成果。当前许多高中地理教师不重视导课的设计与运用, 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导课艺术的强大魅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课堂环境来精心设计导课, 以满足高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课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彦才, 郭翠菊.现代教师教学技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31-50.

[2]周卫勇.怎样上好课[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88-90.

[3]李家清.地理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53-55.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8

关键词:地理教学;语言艺术;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3-0057-03

语言是人们互相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与教学就像音乐中的音响与旋律,绘画中的线条、明暗与颜色;舞蹈中的动作与姿态,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俗话说,“好马长在腿上,好人长在嘴上”。一个教师除具备渊博专业知识和高尚道德情操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语言功夫。有的教师理论水平不低,知识视野不窄,但语言的艺术功力不足,感染力不大,听之平淡无趣,味如嚼蜡,效果较差。而有的教师用生动、形象、精炼、准确的语言进行教学,听起来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像吸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活动随时跟着教学语言而变化,则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语言要严格、讲究。它们应是加工了的群众语言和艺术化的科学语言,既有科学上的要求,也要有艺术上的要求,二者不可偏废。

一、群众语言科学化

地理是一门科学,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地理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挖掘其内在思想因素,使学生在牢固地掌握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同时,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因此,教学语言应以群众语言为基础,经过搜集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其与地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所以,地理教学应善于使用科学化了的群众语言,正确地反映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对于地理概念、原理的讲解和论证,对于地理事物的叙述和描绘等,语言要鲜明、准确、周严、可靠,切忌语言不当而使知识逊色、语言“弯曲”而使科学失真。

(一)鲜明

立场坚定、观点鲜明,毫不含糊,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讲解地理科学知识,决不能有意或无意地向学生宣扬唯心主义和灌输封建迷信思想。例如,说彗星的出现“不吉利”;说“闰八月”年景不好,农业欠收。“马年”烈马乱蹄,是不吉祥的年头;又说“马年”不打春是“寡妇年”等。地理教师对这些唯心的和迷信的说法决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站在科学的立场上,用科学的语言和唯物的观点,旗帜鲜明地结合天文、历法等内容,给学生讲解彗星、农历闰年和闰月的科学知识。科学道理。批判唯心,破除迷信,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准确

教师传授地理科学知识做到准确无误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把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说得准确,有的放矢,说到点子上。例如,把“流域”说成“区域”,“时刻”说成“时间”,“天气”说成“气候”,“寒潮”说成“寒流”,“降水”说成“降雨”或“降雪”等都不够准确。

(三)周严

在地理教学中,不管讲述什么地理内容,话要说得准确、全面。不漏掉任何一个关键的字或词。例如,在讲本初子午线时,只说国际会议决定,把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作为计算经度的起点(标为零度)叫本初子午线。而把天文台后面的“原址”二字丢掉,语言就不够周严。

(四)可靠

说话要有理论根据,不可随意夸张、臆造。例如,讲火星时说:火星上有许多地方与地球相似。特别是有类似于人的高等动物——“火星人”,比地球上的人长得丑陋……等。再比如,讲吐鲁番盆地时说:吐鲁番盆地非常热,那里的居民做饭不用炉火,把饼贴在墙上就熟了。上述的例子都不够可靠,它任意夸张、臆造,不仅缺乏理论根据,而且失去了事物的真实性。

二、科学语言艺术化

地理教学需要用艺术化的科学语言来传授地理科学知识。实践证明,一个语言艺术较高的地理教师,能把课上活。不仅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听课和较快、较好地掌握地理科学知识,而且还能给学生一种语言上的艺术享受。因此,经常研究和探讨科学语言的艺术化,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语言的艺术要求,主要包括通俗、生动、精炼、趣味等几个方面。

(一)通俗

就是话要说得明白,讲课要使人听懂,这是对教师起码的要求,也是取得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要做到这一点,就语言来讲,只有通俗才能易懂。就内容来讲,只有深入浅出才能化难为易。二者相辅相成。例如,讲解地球的自转运动时教师向学生讲,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心从西向东旋转叫自转(同时用地球仪演示)。这个问题要讲清两点,一是自转,二是方向。但是,这种运动居住在地球上的人是感觉不到的。当然,要消除学生的疑虑,证明这一自然现象,方法是很多的,诸如落体偏东、太阳的东升西落、大熊星座的视运动等,都可以使用。但比较通俗易懂的例子是太阳的东升西落。因为落体偏东,语言既不通俗,内容也很抽象。大熊星座的视运动,多数学生不一定注意到这种自然现象。

(二)生动

说话要传神,要感人肺腑、动人心弦。实践证明,两个地理教师在同样条件下,讲述同样的教材内容,一个语言生动、活泼、形象具体,一个死板机械、抽象空洞,效果不同。例如,讲台湾的地理位置,用生动和死板的两种语言讲述做一比较。第一种讲法:台湾位于我国的东南海面上。东临大洋,西望大陆,介于东海、南海之间,与大陆只一水之隔(福建与台湾的最短距离为130km)。它像一个威武的哨兵,又像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站立在祖国的东南海面上,守卫着祖国的大陆,巡视着太平洋的风云。它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舟山群岛和海南岛等像锁链一样怀抱着祖国的大陆,构成海上长城。台湾海峡是南北方向上的海上“走廊”,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位置十分重要。另一种讲法是:台湾位于祖国东南海面上,介,于东海、南海之间,位置十分重要。两种讲法,效果大不相同。

(三)精炼

用简明精粹的语言,把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科学知识说得清楚明白,干净利落。在教学语言中,语言简练可以突出地、鲜明地表达教师的思想、教材内容,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又节约时间和精力,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例如,讲长江三峡时,可以这样说:长江东流到川、鄂交界处,切巫山而过,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里,两岸悬崖峭壁,江宽不过百米(最窄处)。江中滩多水急。唐朝诗人李白曾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在三峡航行,忽而“山塞疑无路”,忽而“湾回别有天”。

(四)趣味

说话风趣有滋味,要“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还可适当地加些肢体语言。例如,讲

中国的气候,用描述的语言说明南北温差大时说:我国北方冰天雪地,南方绿荫盈野。当黑龙江的边防战士在林海雪原里巡逻的时候,海南岛的战士正在烈日下站岗。其速度要快,要一气呵成。再如,讲锋面概念时,教师一边口述:冷暖气团相遇,形成的界面叫锋面。一边用两个攥成拳头的手(一个代表冷气团,一个代表暖气团)做一个相遇的动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课的趣味,也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对锋面形成的理解。讲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时,也可用类似的方法。另外,还可以用整个身体,从教室讲台西北向东南方向做一个进攻姿势,然后,调转身体,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做一个后退的姿态,表示冷锋。相反,表示暖锋。

总之,语言丰富就可以左右逢源,随时变换,相反,语言贫乏就会“捉襟见肘”,时时感到窘迫。我们常常发现,教师讲课有一种平板单调或词不达意的现象,其中原因之一是词汇贫乏造成的。平时积累语汇不多,临到课堂上找不到适当的语汇,只好用有限的语汇来拼凑,自然造成含糊其词和重复原词的现象,当然教学语言就很难谈得上生动活泼和有感染力了。

有了丰富的语汇,还要运用正确才行。要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结合语法、修辞、逻辑等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溶化成自己的语言。吸收各种语言的长处,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上一篇:学雷锋常态化研究下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