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验课堂

2024-07-25

地理实验课堂(精选12篇)

地理实验课堂 篇1

科学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路径,主要特点是以怀疑作为审视的出发点、以逻辑作为论辩的武器、以实证作为判别的尺度,学习科学是人类能动的过程。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能动的过程”指的是身体与大脑的共同活动。光是动手活动还不够,学生学习还必须有大脑的参与。学习科学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教学活动必须让学生们参与进来,以探究为目的,老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学生则需要将各种科学知识相互联系,并且将科学内容应用于新的问题中。学生要参与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最后的评价活动。地理作为一门科学,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也需要我们从生活中去探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地理1的活动建议中有“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的野外考察”、“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因此,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更好的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学习主动性不仅含有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意味,还包含自主探究意识的形成。若要实现这二者的共同发展,则需要充分发挥地理实验的在课堂中的作用。

一、课堂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属于直观教学,与分组实验、课外活动相比有一定的区别。演示实验的基本方式是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广义的演示实验也可以由学生来演示或同学们在课下自己进行,演示内容不仅包括教材中设计的实验,还应当包括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的实验,以及实验标本展示等。

案例: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

实验准备:长方形的透明玻璃箱(长约90厘米,宽约30厘米,高约40厘米)、塑料薄膜一张、一盆冰块、一盆热水、一束香、火柴。

实验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能否发现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实验结论:该实验以玻璃缸模拟大气环境,热水表示热源,冷水表示冷源;观察点燃的香的烟雾飘动,我们可以发现烟雾在热水一侧上升,在冰块一侧下沉。说明空气流动的方向是受热膨胀上升,遇冷收缩下沉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基本一致。把抽象的空气流动,用烟雾的形式直观的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突破热力环流学习的难点。在课堂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由于玻璃缸空间太小,冷热源相隔太近,没有明显的两股香的上升下沉现象;且受教室环境的影响,本实验效果并不明显。

课堂演示实验的优点为:学生可以在课堂过程中观测到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验全过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不足之处主要为:受课堂场地及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操作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太多,实验结果在呈现的时候有很多不确定性。其适用范围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出实验结论的、易于操作的、实验结论较明确的地理实验。

二、微课视频示范实验

“微课”就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或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全过程。

以微课视频录制的方式展示实验则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教师独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有意识的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型微课较为常见。

(一)案例一:模拟大气温室效应

实验准备:2只盘,1个大容量的透明矿泉水瓶,2支温度计,少许土壤,1把剪刀,手表。

实验步骤:(1)在两个盘中分别放入少许土壤,用剪刀将这个透明的塑料瓶拦腰剪断,然后,将塑料瓶倒扣在其中一只盘中,做成“微型温室”;(2)在“微型温室”顶部钻一个小孔,插入温度计;在另一盘中放置一支同样的温度计。(3)将两个盘曝晒在阳光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下两支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结论:透明矿泉水瓶做成的“微型温室”,利用了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增强了温室内部的大气逆辐射,提高了“室内”的温度。实验结果也表明,“温室”内部的气温相对另一个地方来说,更高一些。

“模拟大气温室效应”实验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在具体课堂中,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展示完整,以视频的方式录制、剪辑相关实验步骤和结果,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地理实验,又能将实验视频上传至视频网站,方便学生课后继续观看学习。

(二)案例二:季风的形成

实验准备:长方形的透明玻璃箱(长约90厘米,宽约30厘米,高约40厘米)、卫生香两根、一只1000瓦的电炉、一盆冰块。

实验步骤:(1)在玻璃箱中点燃两根卫生香,观察到卫生香的烟垂直向上;(2)在卫生香的等距离左右两侧分别放一只1000瓦的电炉和一盆冰块;(3)将电炉通电15分钟,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4)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再次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实验结论:在这个实验中,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卫生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说明高低气压的“季节”转换,产生了季风。该实验是“热力环流”实验的升级版,实验持续时间较长,且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因此,我们采用教师录制微课视频的方式,示范实验,方便学生更好理解季风产生的原理。

微课视频示范实验的优点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登设备查看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变量,达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其不足之处主要为:本校学生由于学习自觉性较低,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太理想,且对学习效果考查方式和方法都比较有限。其适用范围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较大场地或较长时间的地理实验。

三、户外观测实验

地理现象和成因复杂多变,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错综复杂。通过户外观测实验可以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因此,户外观测实验是自然地理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结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到的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能学习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的调查方法和技能,综合分析观察自然地理现象。

户外观测实验的优点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提升地理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其不足之处主要为:(1)高中学生人数较多,户外观测实验由于空间太大,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2)高中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对于安全的认知度不高,安全问题也是户外观测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适用范围是:需要结合乡土地理完成教学的综合性地理观测。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我们认识、了解一切事物的根本规律。学校教育教学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当然,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实验教学正是通过运用直观的实验操作、音像、户外观测等手段,使学生在操作实践和模拟实践中获取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它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认识世界的需要。

摘要:地理实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模拟或控制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来认识地理事物和规律。地理实验包括设计实验、模拟实验、观察记录实验、得出结论等多个环节。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通过设计实验和假设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及结果,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观察记录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关键词:地理实验,高中地理,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研究理事.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朱学尧.试论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地理教学[J].2010年8月:44,37。

地理实验课堂 篇2

[摘要]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一直以来是地理教师们追求的目标。而地理实验作为高中地理演示和模拟地理现象的直接途径,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培养思维习惯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走近地理现象,感受地理现象。本文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介绍了地理实验的内涵和价值,并结合实例提出了地理实验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策略以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理实验

高中地理的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实验教学的忽视,将地理实验教学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作为以实践探究问题的重要手段,以此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理现象,增强地理实用技能。

一、地理实验的内涵和价值

地理实验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模拟实际地理现象和过程的教学活动。地理实验教学指的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具或者相关器材,把真实的地理现象的过程还原到课堂之中,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合理性。地理实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地理教学的过程变得更加形象和直观,而且地理实验的启发性较强,学生在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的认知方式,扩展科学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地理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地理规律以及原理,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二、地理实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地理实验教学的程序包含以下几个步骤:确定地理实验主题、选择地理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和完善修改实验方案。教师需要对每个环节都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地理实验在地理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下面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为例,具体阐述地理实验的应用策略。

(一)集体备课,就地取材。在传统的备课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教师独立完成备课。而在实验的备课过程中,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集思广益。教师首先对教材内容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分析该节课程的重难点,以便确定实验的主题。通过集体研讨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保证所选择的实验方案更加全面,有利于教师的地理实验开发能力的提高。在地理实验项目器材的选择上,要坚持简单、安全、绿色和环保的原则,学会就地取材。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课堂教学之前,学科组的地理教师可以一起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教师们通过研讨可以发现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角速度与线速度、时差的计算、日界线、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教师们通过讨论发现角速度与线速度等知识点使用实验教学并不能提高效率,其中地转偏向力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不能仅仅依靠讲解就让学生掌握。因此教师们经过讨论,将地转偏向力的验证作为实验的`主题。紧接着,教师们对实验器材进行讨论,目前现有的教具有地球仪,其他的实验器材可以就地取材,如选择办公室常见的红墨水。

(二)明确主体,设计方案。实验方案是对整个实验的总体设计。一个优秀的实验方案需要满足目的明确、科学组织和现象明显的要求。实验方案的设计首先需要紧紧围绕所选择的主题,确定实验的类型;其次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脉络,以启发引导学生为目的进行设计。教师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还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位置,让学生能参与到质疑、验证等各个环节当中。例如: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选择的主题,首先确定本次实验的类型为操作性课堂实验。开展的方式是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相结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将地球仪北极点竖直朝上放置,教师使用红墨水笔在地球仪的北半球上滴下一滴红墨水,然后请学生观察墨水流动的状况。紧接着,教师请一名学生自西向东旋转地球仪,采取同样的方式滴下红墨水,然后再观察墨水的痕迹。最后,教师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南极点朝上,自东向西旋转地球仪以后出现的现象。随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给出实验结论。

(三)实施实验,完善方案。在完成方案的设计之后,紧接着就是实验的实施。教师需要根据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们的状态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发现规律。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找出其中的问题,对于重点知识,随后进行针对性讲解。在整个实验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做好总结工作,对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实验达到的效果等各方面做综合评估,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完善。例如:在《地球的运动》的课堂上,教师根据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教学。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问:“大家看到我手上的地球仪,假如我现在滴一滴水在上面,大家觉得水会往哪里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争先恐后地说出了答案。教师开始进行实验,在每一步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测,实验结束之后,教师鼓励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讨论结束,教师趁热打铁,将地球偏向力的知识引入到现实问题中。教师提问:“大家都已经明白了地球偏向力的规律了。老师有个问题,想请大家来解决一下:在北半球,有一条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大家觉得河流哪一块侵蚀最厉害?”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将实验串接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活跃的状态下。实验结束之后,教师认真分析了整个实验课堂,发现实验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墨水痕迹不明显,观察略有困难等。教师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

三、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学校应该完善制度,保证实验教学日常化。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实验的应用较少。一方面,地理教师接触到的专业地理实验知识较少;另一方面,学校的硬件、软件条件较弱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地理实验的实际应用。因此,为了让实验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学校层面给予大力支持,如学校可以建立联盟,共享教学资源,同时定期对地理教师进行培训等。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对整个实验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在实验开展的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应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实验上。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乐趣。

(三)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解决实验突发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实验中的突发问题,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例如在上述实验中,有学生说现象观察不明显,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是转速太快或者墨水滴的太少,鼓励学生,重新开始实验。

总之,将地理实验应用在中学地理教学当中,可以促进地理课堂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教学效率,而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地理知识,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汪清,章彦芳.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B),,(1):55―56.

地理实验室优化高中地理教学 篇3

地理学科是自然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学也是高中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地理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要点,科学整合现代教育装备资源,解决地理教学的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技术装备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普及,地理实验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地理实验室是集实物、模型、声、光、电、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它很好地整合了地理学科资源,通过形象、逼真的形式展示地理概念、原理,揭示地理规律,是很好的辅助地理教学资源。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例谈地理实验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 运用地理实验室直观展示地理概念,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地理知识较为繁杂,涉及的国家、地理疆域、知识领域很多,学生学起来感觉没有一定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失去信心,学习积极性下降。为了刺激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笔者在教学时利用地理实验室展示地理概念,让学生通过在地理实验室的学习,直观了解地理课程资源,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认知技能,增强了学习效果。

比如在学习“认识区域”的过程中,教师在地理实验室里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国家的具体位置,从经纬度上明确位置,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圈点这个国家的区域,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了这个国家是在亚洲还是在欧洲,是平原地区还是高原地带。通过音频介绍,具体了解了这个国家的人口面积、区域特点、民族种类、经济发展状况、地矿资源等信息。通过丰富的知识介绍,使学生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很想走进这些国家,了解这些国家的地理常识、人文气候、经济文化等信息,对增强学习效果很有帮助。

2 运用地理实验室揭示地理规律,突出地理学科教学特色,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方法是成功的钥匙。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利用规律性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规律总结,通过教学资源的利用,展示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等能力,突出地理学科特色,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比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过程中,把学生带进地理实验室,首先让学生观看墙壁上的地形概况模型,通过实物模型展示、不同颜色的灯光闪烁、音频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后边的地形分类、气候等知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尤其是在我国的河流、高原、盆地等自然环境的特点的教学时,利用数字星球逐项展示,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比如展示黄河流域所经过的省份、面积、支流情况、忧患与治理等信息,使学生深刻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的优势,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 运用地理实验室进行地理知识的过程展示,轻松解决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

很多地理知识是抽象的,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那些过程性地理知识,如果单凭教师的口头陈述,学生很难彻底理解。如高中地理有关气候的形成、河流的形成、海洋和陆地的变迁等,这些概念的形成经历的年代很久远,过程较为复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时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地理实验室可以跨越时空界限,科学展示相关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展示,降低理解难度,增强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我国的气候”“世界的海洋和陆地”的内容时,学生对我国的气候了解得很少,只知道当地四季气候的变化特点——春、夏季东南风多,冬季西北风多,但对具体的气候特点基本没有了解。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笔者利用地理实验室进行教学。通过数字星球形象直观地展示我国的气候特点,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通过数字星球的运用,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海洋和陆地的关系,深刻理解了我国海洋的分布、海洋的变迁。通过动态的地理知识展示,有利于刺激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立体地理概念,全方位了解地理常识,提高教学实效性。

再如在进行“地震和火山”等知识的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领着学生读书,勾画出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让学生会背就可以。这种教学模式是死板的、应试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种教学模式已被信息技术模式所取代。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利用数字星球科学展示海陆形成的全过程、地震和火山形成的全过程,时间的变迁,历史的车轮造就了海陆地形地貌,地下频繁复杂的活动造成地震或者是火山。使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这些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历史变迁带来的巨大变化,为学生建立地理概念,理解地理规律提供保障,科学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实效性。

4 整合地理实验室与网络资源,实现教师、学生、教育技术装备之间的多向互动,打造高效地理课堂教学

当今社会,网络资源极大丰富,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平台,地理教师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结合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教师在运用地理实验室进行教学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平台,建立班级主页,让有条件的学生建立自己的博客主页,学生小组建立QQ群,指导学生利用群空间、飞信、微博等方式进行课后交流,实现教师、学生、教育技术装备之间的多向互动,打造高效地理课堂教学。

比如在进行“五大洲——西半球的国家”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材上的资源有限,学生通过教材了解的知识不够丰富。笔者让学生在地理实验室通过网络自己搜索西半球有哪些国家?它们的地理位置如何?有哪些主要的特产?气候特点是怎样的?以及西半球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等。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浓,想尽早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学生有了兴趣,学习就变得主动,变得有动力了,就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搜索与整理,绝大多数学生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还很多学生在小组的QQ群里总结了自己的学习经验、知识结构图等,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还有部分学生找到了教材上没有的知识,丰富了教材内容,拓展了知识视野,提高了搜集、整理、分析、探究等能力。

地理实验课堂 篇4

关键词:高效课堂,地理小实验,兴趣

在新课改形式下, 高效课堂的建设势在必行。地理高效课堂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也就是说, 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要不断地去创新、去发现、去总结。笔者认为, 地理小实验可以更加充实学校地理新课程的内容, 对于丰富地理课堂的内涵, 增强地理教学活力, 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小实验教学以实验活动为主要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去, 通过动手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归纳探究等一系列活动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以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将我校 (注:此处指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学, 下文同)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开发出的部分地理实验素材总结如下:

一、模拟山前冲积扇的形成

材料:一杯小米, 一本书, 一张白纸, 实验过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 然后将小米或细沙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往下倒, 这一步一定不能少。在这个实验中, 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 试描述实验“冲积扇”的特征 (参考答案:地貌形态呈扇形, 从扇顶到扇缘海拔高度降低) ; (2) 拓展问题, 试讨论这个实验的局限性 (参考答案:并不能真实地模拟自然界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因为自然界中沉积物颗粒粗细不均) ; (3) 流水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 据此推测, 山前冲积扇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有什么规律 (参考答案: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这个小实验并不复杂, 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 原本以为很简单的一个实验, 学生不会有什么反应, 但事实上学生的反应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同时也说明了地理小实验在构建高效课堂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测量地理坐标的实践活动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是自然地理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这部分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降低教学的难度,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在课堂上可先讲授实验原理, 然后学生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 并得出结论。

实验器材:5米长的卷尺、2米长的直竹竿、粉笔、直尺、手表、铁桶、细沙、小水桶等。

实验地点:就选择在学校的运动场上, 地面平坦、空旷, 无干扰。

活动时间:秋分日正午前后一小时 (北京时间)

活动过程:上午11点在运动场集合, 各小组散开准备, 确定好圆心, 并量取一定距离, 向北画圆弧, 竿影长度测量一定要精确, 然后按时间填好。

观测表如下:

计算测量:

(1)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tgH=竹竿高度/最短竿影长度。

(2) 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地理纬度, A=90°-H+B。

A:当地的地理纬度H:正午太阳高度

B:太阳直射点纬度

(本次活动时间是秋分, 太阳直射点纬度为0)

(3) 利用竿影最短的时间 (即12点) 与北京时间的差值, 计算当地的经度,

汇总报告:最后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实习报告, 让学生计算洛阳的地理坐标, 注意与理论值是否相符。通过这个实践活动,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合作探究精神, 也体现出了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三、开展课外调查活动, 拓展学生视野

地理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知识是抽象的或是学生缺乏经验的现象, 若单靠教师讲解, 学生一时很难真正理解、掌握, 因此, 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实验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比如, 在讲到“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 城市学生对农业了解甚少, 好多学生连红薯是怎样结出来的都不知道。所以, 课堂上可以先要求学生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接着就给他们讲解节气的含义及原因,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每个节气在课下查阅与其相关的资料或农谚。每到一个节气来临时就让学生到郊区转一转、看一看或者回家问问爷爷奶奶, 同时做好节气笔记。经过这样一学年的跟踪实践探究, 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并发现在电脑上查到的农谚与洛阳本地有好多不符合, 通过总结, 学生得出结论:农谚具有地方性, 地域差异显著。

四、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原理是学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关键, 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本课内容抽象, 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学习热力环流时, 教师可以运用模拟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 该实验的一般教学过程如下:

1.引入实验。教师创设兴趣引入, 为实验教学做好铺垫。比如:“在寒冷的冬天, 教室关上前后门, 教室内暖烘烘的, 但是, 下课的时候, 前门一打开, 坐在前排的同学立刻会感到身上凉飕飕的。那么, 同学们, 在微观的世界里, 空气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猜想, 假设。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猜测。

3.模拟实验, 该实验操作可以教师演示, 条件允许的话, 也可以采用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演示。在演示前, 教师要提出该实验的观察任务: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着的。实验器材:长方形的玻璃缸, 胶合板或塑料薄膜, 一盆热水, 一盆冰块, 一束香, 火柴等。实验步骤: (1) 将热水和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头; (2) 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不开口出盖严; (3) 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开个小洞; (4) 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4.分析讨论。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 并探讨其中的规律。通过实验, 学生可以看出烟雾在玻璃缸内的运动方向, 经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及教师引导, 分析得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5.得出结论。组内交流, 得出结论。

6.班级交流。在教师指导下, 各小组进行交流汇报, 教师要注意适时点评, 并促使学生达成共识。

7.前后呼应。在引入部分提到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让学生试着用本节课的原理进行解释, 并让学生深入思考“在客观现实环境里还有哪些现象体现了热力环流的原理”。

8.总结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做出多元化的评价, 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论文 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先后加入到教学领域当中,在实验条件方面,科学技术设备设施可以对原有不完善的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改良,其中包括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等,这些新加入的教学辅助设备,可以通过对其中的演示功能进行充分的应用,将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实验演示出来。以“昼夜的长短变化、正午时分太阳的高度角变化以及流域洪涝灾害形成等相关模拟实验”为例,这些类型的实验不论是器材还是设备,都很难将其完成,即使可以完成,也需要耗费诸多的时间。为了加深学生在该方面的知识印象,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辅助设备进行相关内容的演示。

2.2科学灵活设计实验

以“太阳日和恒星日之间的区别”为例,该部分的内容十分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可将这种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以扮演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师演地球,最前排一位学生1扮演太阳,最后排一位学生2扮演遥远的恒星,通过学生和教师进行相对运动,即可让学生了解其中的知识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部分内容进行延伸,例如:当地球只进行公转不进行自转,当地球只进行自转不进行公转以及当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反的时候,太阳日和恒星日之间会发生的变化情况[2]。

2.3客观灵活对待实验结果

以“热力环流”为例,该实验相对较为简单,然而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偶尔也会由于诸多方面原因造成问题,例如:会出现学生把通入烟气需要的孔开在了酒精灯的上方,导致烟气没有办法进入到实验箱内,蓉儿也无法形成较为明显的热力环流。此时,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苛责,而是与学生共同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纠正出现的错误,在失败当中吸取经验。

结束语:

从原则角度出发,开展正确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可以对其中的教学难点、重点内容进行有效落实,使新课标教学目标得到高效落实,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桂芬.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02):101-102.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撷英 篇6

摘要:本文主要从高中地理实验的意义、实验的设计要求、实验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以及开发步骤等方面,深化探索高中实验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实验设计;实验课程资源开发;高中地理

?誗推广高中地理课内实验的意义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从自然科学发展历史看,自然科学历来注重实验,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自然科学。从科学教育实践看,实验教学也是自然科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了解科学发展、有效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实验兴趣和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行为方式,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地理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地理实验还可以形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合作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地理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有其最大的亮点,即“活动探究”板块有很多内容需要地理实验,它要求学生不能单把目光局限在课本和课堂,而要转向大自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使学生真正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自己主动求索求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意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地理素养,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对人才的需求。

?誗高中地理课内实验的设计要求

1.简易可操作性

实验设计应从实际出发,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和关键点,用简易而预期效果好的器材做实验,难度不宜过大,不能为了做实验而设计一些高难度的复杂实验,以免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地理实验教学一般没有现成的实验器材,大多需通过教师自己准备或发动学生搜集,因此实验力求简单。建议地理实验教学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实验器材和材料,既有利于安全,又可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例如,讲授地球运动产生偏向力时,可设计如下演示实验,以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将地球仪北极点向上,在球面上滴适量的墨滴,然后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进行旋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墨滴流痕的偏转方向;再将虚拟南极点向上,重复以上步骤,但旋转方向与以上步骤相反。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2.鲜明针对性

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进行直观教学提供感性认知,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基本途径。地理科学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相比具有自身特性,地理事物和规律更多无法通过实验手段再现,因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性地选择那些通过地理实验能够更直观、更有效的理解和掌握的地理知识内容进行实验,多从生活和身边现象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观察研究。

例如,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可用一杯颗粒不均的细沙、一本书、一张白纸等器材,先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再将细沙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可以观察到堆积地貌呈现扇形的特点,颗粒大的分布在最外缘。

3.启发性和探究性

地理实验设计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并在实验过程与分析以及实验结论推论中注重启发学生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判断,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落到实处。既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又要考虑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强化技能和培养能力,特别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昼夜长短和极昼极夜变化,以动态效果激发学生想象力。可以一张圆形硬纸,画上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另一张黑卡纸剪成半圆形代表黑夜,覆盖在底盘,另剪一段细条、红卡纸与黑卡纸保持垂直,中间用一颗铁丁固定卡纸,铁丁固定在一底盘上。先由教师牵动细条、红卡纸,演示太阳直射点不断南北移动,导致晨昏圈摆动(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保持垂直关系),晨昏圈切割纬线,造成昼弧和夜弧长短发生变化;教师要重点演示春秋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晨昏圈的位置关系;分四个节气段(如表1)演示;学生根据演示实验填表1,并得出结论。

1.理论教学与实验活动协调一致的原则

现代中学地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开阔国际视野,关注各种地理问题,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意用课堂阐明的地理理论,指导学生地理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转化学习地理动机。以学生亲历的实践知识,丰富和深化课堂地理学习内容,从而有力地促进课堂教学进行。如“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难点,为加深学生对此内容理解,在学校校本选修课中设计“利用正午太阳光线测算某地纬度”的实验活动。在实验活动中,学生集思广益,用不同工具、在不同地点测得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纬度。通过此活动不仅可化解难点,学生也体会到真正的学有所用。

2.探究性与可行性紧密结合的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地理实验课程资源的设计应突出“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地理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有个性的、合作的探究过程。”实验设计强调“小”(活动时间短)、“实”(可行有实效)、“动”(DIY)、“新”(新颖时代性)、“趣”(科学的理趣),重在启发学生思维,鼓励他们努力探索相关问题各要素内在联系与逻辑魅力。在此基础上,兼顾到量力而行。如“模拟火山喷发”实验设计时,最初选用的化学药品反应比较剧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最后选取了反应稍弱的化学药品替代。

3.学科间相互融合的原则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地理实验的设计要兼顾诸学科的关系。在设计某一实验时,一方面注意揭示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另外还要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使其有机融合、相互渗透。此类实验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实验课程资源开发的步骤

根据地理实验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笔者认为地理实验课的开发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地理实验主题的确定

(1)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内容标准由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其中对地理实验提出了一些要求,如“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根据课标要求,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发生的原因,而学生对西北地区环境没有直观的认识,可以用地理实验模拟形式探讨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2)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确定实验主题。人教版必修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对盛行风作用下形成的洋流,通过模拟实验的形成,会让学生更直观有效地认识在盛行风作用下海水的运动状况,所以根据教材内容也是确定地理实验主题的重要依据。

(3)根据学习状况确定。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能力、思维能力、已有的知识水平都会影响他们对实验的操作能力、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能力,所以需要根据学生特点确定主题。

(4)根据乡土地理环境确定。地理实验中的观测类、考察类离不开本地的地理环境,可以选择乡土案例作为地理实验的主题,既可以使地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也可以将地理实验建立在学生能够切实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使地理实验项目的开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2.选择地理实验器材

确定地理实验主题后,选择实验器材甚为重要。选择器材要尽可能与生活密切联系,是平时在生活中能够较易找到的,以提高实验实施的可能性。地理实验器材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生活中容易找到的:如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时需要使用的竹竿或标杆、皮尺,甚至是一支铅笔等;一类是专业观测仪器:如观测太阳黑子、卫星时需要使用的天文望远镜等;第三类是一些化学药品:如模拟火山喷发所使用的铝箔、重铬酸铵粉等。

3.设计地理实验方案

地理实验设计成功与否取决于通过实验教学是否达到事先预定的教学目标。地理实验方案是整个地理实验实施的总体设计,一般需要满足以下要求:实验目的明确,科学性强;实验现象明显;突出原理、操作简单;形式多样,适合探究。在实验方案中应包括:实验目标、实验器材、实验时间与地点等选择、实验步骤、实验中需要的数据、资料表、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同样一个地理实验主题,可以设计出多个地理实验方案。如“无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定”,由于器材、思路的差异,会有多种方案,但是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相同。地理实验方案设计是一个集思广益、合作探究的过程,不妨与他人合作,综合多个实验方案后加以改进,选择最简便、最适合的实验方案。

4.进行地理实验操作

在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验操作时,首先要注意学生安全问题,如一些化学药品的使用;野外考察时的交通、人身安全等。其次要及时地利用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再次对于学生实验中出现突发现象或者实验效果与预期不符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如何修改实验方案以解决问题,这样即使实验不成功,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5.评价地理实验方案

实验结束后,可对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问题与结果进行反思,分析其中的原因,与教学目标达成度加以对比,也要对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器材选择和实验功能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为实验方案的改进提出更多建议。针对地理实验方案评价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找出原因,思考对策,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一个地理实验项目的开发需要不断地反思、调整与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浅谈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篇7

一、围绕新课标要求和学科特点实施实验教学, 突出地理实验的科学性

根据新课标要求, 切实开展实验教学。《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以及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的课程目标。地理教师应真正树立重视实验的教学观念, 积极探究与实施有价值的地理实验教学。实验要能科学反映地理学科知识, 实验本身及其反映的地理原理要正确无误, 模拟情景要尽量接近真实情况, 实验场所和器材要合理, 实验步骤要严谨, 实验时间要适当, 启发性设问要科学等等。实验要符合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高中地理教学时数少, 地理实验宜精不宜多,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精选典型实验, 舍弃无实际教学价值、形式化的实验, 将实验真正用在教学的“刀刃”上, 在具备实验特质的教学重、点处, 以及学生思维焦点处设置实验。

二、基于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选编实验, 突显地理实验的针对性

针对教学对象选编地理实验。只有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地理实验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各异, 他们需要的实验不同, 能完成的实验也不同, 教师要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 精心选择、修改和编制实验,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过程中有所收获。例如:有一则模拟流水侵蚀作用的实验 (在模拟土坡上, 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 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写出观察到的现象) , 对平原地区、干旱地区和城市学生而言, 可以做此实验;但对西南山区、黄土高原等地区学生而言, 则没有做的必要。

整合学校资源, 构建实验体系。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教学资源, 如周边环境、学校实施、教师构成等等, 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开发符合本校实情的地理实验, 并逐步形成有实用价值实验体系。首先要用好教师自身资源, 全体地理教师相互协作, 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 共同探讨、选择和创造性地编制地理实验;其次要充分发挥本校优势资源, 利用学生生活中和学校特有的实验资源, 创编出科学性、生活性、操作性强的地理实验;再次要立足本校实际情况, 选、编出学校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的实验项目, 忌好高骛远。

三、根据教学情景变化灵活调整实验程序, 重视实验教学的生成性

重视操作过程的生成性。实验操作过程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不可能与教师预设的完全一致;因此, 教师要精心预设实验步骤, 更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 根据教学情景的发展变化,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以生成最有利于学生发展需要的实验教学。例如:做“热力环流”实验时, 有学生提出:“在热水和冰块之间插一束香行吗?以冷水代替冰行不行?小孔对着装热水的盆好不好?”等问题, 甚至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操作。鉴于此, 教师可以及时调整预订的教学程序, 引导不同小组学生按这些设想分别实验, 然后比较、讨论各组实验结果, 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重视结果分析的灵活性。与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不同, 许多地理实验并不需要精确的实验数据, 教师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既要严谨、又要灵活, 以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分析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同样, 并不是所有的地理实验都能顺利“成功”, 教师面对现象不明显, 或者与应有结果差异很大的实验, 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原因, 设想改良措施, 充分利用“失败”这种教学资源, 启发学生从侧面理解地理知识。

四、促使全体同学主动参与地理实验, 关注实验教学的主体性

科学组织, 引导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多元互动的实验活动。教师要着力构建具有趣味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实验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唤醒学生自主意识, 引导所有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合作、互动的实验活动中。例如:通过科学分组, 使每个小组的规模适中、人员构成合理, 并通过协商分工, 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 进而促成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和默契配合;引导不同小组之间进行平等交流和交互磋商, 使全体同学置身于全员参与、相互促进、多重互动的课堂交往中, 进而不断强化合作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合理评价, 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有所收获的实验活动。实验过程中, 教师既要及时矫正学生的偏差, 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和创新思路, 以赏识的表情、赞许的目光、精当的语言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 在鼓励当事者的同时, 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实验结束后, 教师既要客观、科学地评价实验结果, 也要捕捉并放大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 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产生喜悦感和成就感, 形成主动参与实验的激情和信心。

五、加强校本实验体系和制度的建设, 实现实验教学的常态化

提升教师实验能力, 构建校本实验体系。许多教师在师范学习阶段很少涉及地理实验理论, 在中学教学阶段又缺乏地理实验教学的实践, 导致教师自身实验能力的欠缺, 这也是制约当前地理实验教学的“瓶颈”。因此, 学校要积极谋求高校地理系的支持, 充分利用高校资源, 请专家就实验理论、实验操作、指导方法、实验室建立等多方面进行指导;教师应主动学习和探索地理实验的理论与方法, 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验选择、编制、操作和指导能力, 并与同事共同协作, 逐步建成符合本校实情、完整有效的校本实验体系。

改善地理实验条件, 健全实验教学制度。硬件方面, 学校要逐步增添实验器材, 建成地理实验室, 为开展地理实验提供必要的时间和资金保障;软件方面, 学校应健全地理实验制度, 如成立地理实验领导小组, 制订地理实验操作制度、研究制度、评价制度等等, 并在地理教师业务评价中加入实验板块, 以规范教师的实验行为, 调动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使地理实验成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地理实验教学的探索 篇8

一、开展地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素质教育中提到的让学生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就是实验实践学习。地理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或亲身操作实验, 使学生的头脑和手脚参与到学习中, 使他们能够去想、去做、去说和去听,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知识并吸收。地理实验在教学中的有效开展, 既能很好地在教学中延续素质教学的意义, 让素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落实, 又让实际教学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得到优化与改革, 进而从本质上推动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发展。

2.开放式地理课程的要求

开放式教学是现代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 体现为教材内容的开放、教学环境的开放、教学方式的开放、学习效果评价的开放等。地理实验的要旨在于运用器材和设备把所要学习的地理事物、现象及其变化在课堂中表现出来。地理实验, 能很好地发挥教材的开放性特征, 真正使师生、生生之间达成互相合作的关系, 既能优化地理学习的环境, 也能为正确评价学习效果提供条件, 它是满足开放式教学要求的有效的方式之一。

3.地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地理新课程的意义是多层次的, 无论是教学方法, 还是教学目标, 都体现出“生本”理念下地理教学的新变化。地理教学要践行好新课程理念, 就要重视实验教学的开展。这是因为, 实验教学能够给予学生统一的地理素质和人文精神, 赋予学生更强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和生存能力, 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的前提下, 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动手能力, 激发他们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出现在教育改革推进的过程中, 对于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实验教学能够给予新课程更大的发展空间, 是新课程所需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地理实验教学方法举隅

1.利用实验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 通过实验导入, 可以在上课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例如, 实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实验方法和步骤:课前半小时, 在两个玻璃杯中分别放入等量沙石和清水, 并各自插入温度计;然后将两玻璃杯同时放置于阳光之下。上课时, 提问学生:两者在温度上有何变化和差异?如把两玻璃杯移入室内, 两者在温度上又会有何变化和差异?为什么?

实验效果:地理实验具有真实、生动、形象的特点, 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讲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时, 利用模拟实验引入新课,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在实验的观察和讨论中, 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形成积极的情感, 进一步强化地理学习的动机, 形成地理学习的良性循环, 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真实的学习情境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感受,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知识在现实中的体现, 在学习中能有一个具体的支点。

例如, 实验:沉积岩的形成

实验方法和步骤:收集适量的颗粒大小、性质有别的土壤, 放在透明塑料瓶中, 来回摇晃几次, 使土壤和水充分地混合, 然后迅速地将塑料瓶竖直放在平面上, 让学生观察产生的现象。

实验效果:该实验的操作方法较简单, 但在简单实验所设立的情景中学生能够观察到几千, 甚至上万年的地表沉积岩的演变过程, 感受到地理变化的神奇和魅力。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受,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欣赏实验的过程中, 通过对比联想, 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理解地表沉积岩的分层演化。这个地理实验不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也使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得到进一步扩展。

3.利用实验突破重点、难点

地理教学中, 很多复杂抽象的地理过程和规律往往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部分知识, 学生由于缺乏生活体验, 单靠老师讲授, 容易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相关实验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例如, 实验:风力的侵蚀、搬运作用

实验方法和步骤:用五个平底盘, 分别装上泥土、细沙、湿沙、湿泥以及砾石和沙的混合物五种物质。在离平底盘相同距离处, 利用吹风机对每个平底盘进行吹风。之后再在平底盘中设立一道相同的障碍, 观察吹风对平底盘中物质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对实验情况边记录边思考。

实验效果:借助简单的材料, 实验将复杂抽象的地理现象生动直观地呈现, 将知识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学生对哪种物质容易被风吹走、水对风吹的影响以及障碍物对风吹的影响等都有着深刻的理解。难点不攻自破。实验教学使难点与重点的学习变得简单, 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和学习理解能力有着较大程度的提高。

4.利用实验结束课堂

在课堂结束时, 要让学生对地理课堂的知识有着探究的欲望, 能够将知识进行巩固和延伸。

例如, 实验:经纬网

实验方法和步骤:讲完经纬网的知识后,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用大的塑料球或乒乓球模拟地球的形状, 在上面画经纬网线, 标上度数, 进而再画上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赤道、本初子午线, 找出五带, 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地理实验教学的生成策略 篇9

一、弹性预设方案,留足空间孕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可以立足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结合教学经验和“预实验”情况,从学生“学”的角度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这种预设应能孕育和促进教学生成,一般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目标性。教学预设紧扣学习目标,使课堂教学及其生成都能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前瞻性。预想到学生的部分需求及激发措施、课堂的可能变化与应对策略,准备好多种预案,以便课堂上随机应变,有效落实和提升预定目标。三是可变性。强调教学立意和宏观思路的设计,适当“粗化”教学细节,使教学预案充满弹性,能为课堂生成留足空间。四是激励性。对学生有能力完成的实验项目或教学环节,教师提供半开放或多样化预案,鼓励学生自行选择和完善,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智慧潜能。

例如:在“洪(冲)积扇的形成”实验教学前,笔者根据以往经验预料到“书本的坡度不同会导致实验结果不同,好奇心强的学生喜欢尝试与众不同的操作”,而多样化的实验过程更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基于这些预想,拟允许、鼓励学生自主决定书本的坡度。实际操作时,除预期结果外,还出现了两类典型现象,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其形成机理(倾角过小导致流速过慢,使沉积物滞留在“山谷”中;倾角过大导致流速过快,使堆积体的形状破碎)。这样,教师在预设阶段就为学生搭好自由发挥的舞台,课堂上又支持他们即兴创造,自然会生成一些未曾预设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最终出现的实验现象更符合实际情况,有助于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流水沉积现象的成因,增强学生认识的客观性和灵活性。

二、共同创编实验,多元互补酿生成

目前,成熟的地理实验项目较少,创编新项目是实验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挖掘学科内容的实验元素,在初步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鼓励学生各显神通,自主或合作开发、完善实验方案。

不同学生设计的方案往往存在差异,讨论和完善它们的过程充满变化、意趣横生,最终确定的方案会更具科学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学生从中获得的经验、能力和理念能为他们自由操作与探究实验奠定基础,使将来的学习活动更为多变、灵动,充满张力和活力。可见,引导学生从实验方案的执行者、观摩者转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使生成性教学从项目设计开始酝酿,一直延伸至教学全过程中。

例如:季风是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以实验的方式揭示其形成原理,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热力环流”教学后,笔者简要说明实验目标和原理,提议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季风的形成”模拟实验方案设计比赛(每班选报1~2个方案)。结果,所有班级都提交了原理相似的“方案一”,只有1个班级另外提出了“方案二”(见表1)。

师生代表在试验、讨论时认为:方案一容易操作,但互换海陆位置、两者不是同时升温或同时降温等情境,都与实际情况不符,未能模拟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形成的影响;方案二操作难度大、时间长,现象可能不明显,但对自然现象的模拟更客观,更符合地理实验的科学探究特质。此后,为提高方案二的可操作性,笔者组织团队继续优化,如“制作专用的海陆模型和玻璃缸,在铁砂中撒入食盐以加快降温的速度”等。

这样,实验方案形成于师生的多元设想、民主讨论和试验优化过程中,当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走进课堂时,他们不仅能游刃有余地操作、探究,还会迸发出新的灵感,派生出新的活动,获得预料之外的成果。

三、自由评改实验,顺水推舟助生成

有些中学地理实验项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权威”方案,客观评价其目标是否科学、原理是否正确、模拟是否客观、条件是否充分、步骤是否严谨、现象是否明显、设问是否有效;鼓励学生为改进实验出谋划策,并支持他们当场验证一些可操作、无危险、有价值的想法,邀请他们课后共同试验一些课堂上无法操作的设想。进而,循着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和改进,顺水推舟,能建构属于师生自己的实验项目,生成一些预设之外的精彩活动,促进学生质疑、求真和创新意识的不断成长。

例如:在“洪(冲)积扇的形成”实验教学中,教师以原方案中“如何改进这个实验”为突破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设想(见表2);随后,取出不同大小的颗粒物,组织学生当场验证“设想二”,并现场招募课后试验“设想一”的志愿者。

这样,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评、改实验方案,激发出学生的思想火花,派生出崭新的教学活动。同时,研讨出更加“真实”的实验方案,既能客观再现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又能将原实验的“理性推想”环节改进为“动手操作→观察描述→分析归纳→迁移运用”的学习方式,使实验教学“基于直观现象探索抽象原理”的特质更加鲜明。

四、珍视教学意外,另辟蹊径激生成

地理实验教学中的“意外”大致包括三类:一是学生的突发奇想。学生突如其来的想法是他们的瞬间体验与联想,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创造性思维。二是实验的“异常”现象。每个实验环节都可能出现不同于预期的结果,它们源于具体的条件,往往更贴近事物的本质。三是学生的认识偏颇。学生的有些观点只是一种直觉或思维半成品,可能存在偏颇之处,但都是学生的真实感悟。显然,这些“意外”皆非偶然,而是教学情境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它们多新颖、有趣,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是特殊而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因此,教师不应诱导学生按照预设路径,一成不变地操作,循规蹈矩地应答;而要巧借“意外”另辟蹊径,演绎一个个不期而至的教学精彩,培养学生的客观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一,尊重学生的奇思异想,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即兴开展有价值的操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二,尊重实验的真实结果,遇到“异常”现象,不是牵强附会地解读,而是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原因,以培育学生的客观精神。其三,珍惜“错误”的教学价值,教师不仅要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觉,还可以故意设置“错误”,以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提高学生的理解层次。

例如:在“季风的形成”实验教学中,演示小组认真操作,其他同学积极建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当互换酒精灯与冰的位置、等待方向相反的热力环流时,烟雾运行方向却杂乱无章。面对“烟雾不听话”的现象,授课教师没有强行植入“应有”结果,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出可能原因及改进措施(见表3),并当场操作、验证。

这样,面对始料未及的“异常”现象,教师因势利导,临场生成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领悟东亚季风的形成机理,使学生能充分接受科学探究过程的熏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失败的探索精神。

五、深度质疑探究,追根究底促生成

地理实验教学直观、形象,容易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融为一体,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因而,地理实验教学不能停留于浅表化的现象解读和知识验证,而要激励学生深度探析蕴含其中的道理。问题是深入探究的着力点,也是课堂生成的生长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与“激问”相结合的方式,促成多向质疑、连锁追问、互动生成的课堂生动局面,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反思与融合,使各自的认识逐步从混沌走向清晰,从偏颇走向全面,从肤浅走向深远。

其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质疑探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实验的开放性、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通过设置矛盾、故意出错、故作糊涂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创设情境,置学生于悬而未决、疑问丛生的境地,自然而然地暴露他们的疑问、困难和错误;再引导他们通过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论,或者生成新的疑问。其二,交互提问追问,促成平等对话。教师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针对性、挑战性等特点的问题,或者对学生的观点刨根问底,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出新的疑问或反问,进而,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面形成充满变化、逐步深化的平等对话。

例如:在“季风的形成”实验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观察烟雾飘动的方向,分析出季风的成因后,仍觉意犹未尽,便提出自己的“困惑”:“沿海地区真的都存在季风现象吗?我得去气候分布图上查一查”。教师的“不懂”立即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们主动查阅地图,开展讨论,并陆陆续续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大陆西部的沿海地区不是季风气候?为什么多数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区也不是明确的季风气候?为什么亚洲南部存在季风现象?”进而生成更为开放、深入的质疑探究活动。虽然,学生的有些问题会留到以后探讨,但问题本身就是引发思维的火种、认识深化的阶梯,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深刻领会地理原理。

六、适度拓展延伸,借题发挥导生成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特点,实验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正在学习的知识,还要能启发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相关内容,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而不是局限于预设的课时目标;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特点,实验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能引导他们学以致用,不断增长地理实践智慧,而不是止步于概念化的书面学习。

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合理拓展和延伸,尤其当地理实验涉及学生认知生长的节点、能力发展的基点、方法优化的要点和情感升华的支点时,教师可以借题发挥,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展开横向联络和纵向延伸,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迁移运用或模拟实践;进而不断激起学生新的思维涟漪,生成课堂新的探索高潮,让学生在动态推进的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体验,开阔视野,获得更加全面、灵活和对生活有用的学习成果。

地理实验课堂 篇10

关键词:发展性思维,探究性地理实验,培养策略

地理是跨“科学”学习领域的学科之一,实验教学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地理实验教学是以实验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实验手段高度浓缩地展示人们认知和发现地理事象的规律或原理的过程。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类地理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每个实验程序探究,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发展性思维形成。即在学生关注、观察、设计、体验、修正、再探究地理实验中,养成地理素养,拓展、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同伴互助合作下取长补短, 预判实验发展过程并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初步实践可持续发展观。笔者以“水土流失与地表状况的关系”地理实验为例说开。

一、充分运用各类地理实验,初步培养学生发展性思维

地理实验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和课外实践实验四类,教师若运用自如则成效显著。

1.教师开展演示实验或计算机模拟实验 , 激发地理科学兴趣,认知地理科学知识。教师播放土豆视频“保持水土与水土流失演示器”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认知以下地理科学知识:由于毁林开荒、开矿等人类活动会破坏植被,黄土高原地表植被稀疏,植被覆盖率低,因此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而保护植被、植树种草会增加地表植被的覆盖 率,防止水土流失。同时,通过观察地理教师的演示实验或计算机模拟实验获得对地理实验的感知认识,学会实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研究自然现象的习惯。但很多多媒体地理实验课只做部分实验, 剩下的全部用文字解答,或只有解释,所以要避免教师完全用计算机动画模拟实验代替学生的操作实验而不留遗憾。

2.开展学生操作实验 ,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绘制图表能力和地理过程中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 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部分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所需的实验器材,从旁指导。同时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创新发展”的环境,创设学生参与讨论、设计实验情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大胆设计一些过程简单的实验,教师则在一边关注指导学生,然后耐心地静听花开。笔者让学生动手设计以下实验:

实验: 证明水土流失与地表状况的关系即植被保持水土的作用。

原理:地表植被覆盖率与水土流失程度呈负相关。

实验器材:长条铝合金板(2块宽20cm、长0.5m)、洒水壶1个、浅、深底塑料盆(各1个)(以上教师提供)、泥土适量、草皮、清水(以上学生提供)。

实验步骤:(1)第一组:在一块长条铝合金板上均匀铺设上10厘米厚的泥土,把它斜放在浅底塑料盆上(形成一个相对较小的坡度)。

(2)第二组 :在另一块长条铝合金板上均匀铺设10厘米厚的泥土(同上)后,在泥土表面铺上一层草皮,把它斜放在浅底塑料盆上(形成一个与第一组实验相同的坡度)。

(3)用1升的洒水壶均匀洒水在泥土表面 , 观察塑料盆中水的浑浊程度和沙的多少。

(4)用1升的洒水壶均匀洒水在有草皮铺设的表面 , 观察塑料盆中水的浑浊程度和沙的多少。 (以上步骤四由教师引导对比并启发学生设计问题)

观察结果:第一组塑料盆中水更浑,沙多些,第二组塑料盆中水更清,沙少些,但不是很明显。

经过动手实验,学生明确地理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操作简便安全、经济实用,适合探究。

3.鼓 励进行课外实践实验 , 有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的能力,初步实践可持续发展观。

上述实验后不久,一位同学带着疑惑找到老师,描述以下一幕真实的“实验”:

有次放学回家正巧碰上路边一处水管较大渗漏, 旁边是一处路坡草地,水流急,直接顺坡流下,瞬间一个浅浅的小沟出现在路坡草地中,只有一些小草残存沟里;又过了一会儿, 深达数厘米的宽沟形成了,草已被冲蚀殆尽。

学生带着怀疑问道:“为什么我没有观察到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 ”教师提醒:当水流过大过急,冲刷能力大于植被“固定”泥土的能力时,植被就会遭到破坏,更谈不上水土保持作用。学生由百思不得其解到明白其中道理,教师此时将这一难得的“实验”正确引导,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万事万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个天然演示的“野外地理实验”正提醒我们利用自然要注意度,若过度使用,违背自然规律,则必然会遭到自然惩罚。

二、引导学生通过每个实验程序去探究,拓展学生的发展 性思维

地理实验教学程序包括确定地理实验主题、选择地理实验器材、设计地理实验方案、实施地理实验方案、完善地理实验方案,让学生深入实践的每一环节,将使他们受益匪浅。

1.精 心设计地理实验方案 ,合理选择地理实验器材 ,加强 学生探究能力。

在本文“水土流失与地表状况的关系”地理实验中,第二组结束实验后,可继续深入以下探究:

第三组:安排学生把浅底塑料盆换成深底塑料盆,继续做第二组实验,观察塑料盆中水和沙的多少有什么变化? 实验中铝合金板形成的坡度有什么变化? 两个变化有联系吗?

观察结果:第三组塑料盆中沙比第二组增多,铝合金板形成的坡度变大,两个变化呈正相关。

实验结论:在相同植被覆盖率、同等降水、不同坡度情况下,坡度与水土流失成正相关。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准备黄土、沙土、黑质土壤若干克,并设计不同土质之间的对比实验,通过观察水土流失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砂土最轻,黑土稍重,黄土流失程度最为严重,所以不同土质,水土流失程度不同;还可引导学生思考地表草木的品种不同会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差异? 并设计出新的对比实验; 在准备地理实验器材时, 学生学会参照视频因陋就简地选择“可替代性”材料 ,如实验中的洒水壶可用更普通的较大塑料饮料瓶替代,只要用铁钉在瓶上钻三排均匀的小孔,也可模拟出均匀洒水的效果。

2.认真实施地理实验方案 , 增 强同伴互助合作意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求避免地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参与“冰火两重”的现象。即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注意“撮合”学困生与学优生的团结协作。例如,安排实验中的合理分工,要求较高、难点较大的环节由学优生完成,而实验过程中的简单环节和实验器材的准备由学困生完成,充分调动全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如在“水土流失与地表状况的关系”地理实验中,学困生负责放好木块,按要求放置木块上的覆盖物,更换土质材料,负责喷水,等等,学优生掌握喷水时间,做好实验记录,并写出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等等。实验过程中学困生可能对实验有一定的畏惧心理而不能熟练操作实验时,如果教师能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则必然会产生良好效应, 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3.师生共同完善地理实验方案 , 改进设计地理实验中不 合理的环节,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地理科学作风。

在本文“水土流失与地表状况的关系”地理实验中,第二组做完实验,经观察后,请学生思考:你观察到什么情况会使结果不是很明显?

学生议论得出:铝合金板侧面没有挡板,使水土从多面流下,第二组塑料盆中侧面流下的沙很多。

(5)学生改进实验器材 ,将铝合金板侧面增贴挡板后重做第一、二组实验。

观察结果:水土从一面流下,结果明显了,即第一组塑料盆中沙更多,第二组塑料盆中沙更少。

通过对一些失败或效果不显著的地理实验进行反思改进,学生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成功完成实验。学生细致观察地理现象的能力得以提升,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增强探究能力。

小议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高中地理 实验 教学 模式

高中阶段,实验教学法在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地理学科横跨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两大领域,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政治等社会学科相联系。它在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变化规律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担负着地理基础教育的高中地理教育却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实验教学的现象,这势必要影响中学地理教育质量。因此,本文以此为视角来探讨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一、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从以上要求,我们可以总结出,地理实验教学的实质就是实践,通过实验教学,在地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中架起一座桥梁。

因此,地理实验教学不但要像理化生等自然科学一样,需要运用一定的器材和设备,以获得和验证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必须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与此同时还能动手制作一些简单仪器、模型,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观察、测量、调查,直接了解地理事物的各个方面,以巩固和扩大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有效开展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措施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們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实践是实验教学的灵魂,也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鉴于此,本文力主课外实践性、体验性,从综合设计实验中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1.加强课外实践性实验。课外实践性实验教学是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利用课余时间及周末,通过学生独立作业或实地考察操作,引起要观察认识的现象或使其变化,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来掌握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该类实验由于通过学生的独立作业或实地操作来完成实验,具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某些发现真理的训练。如高一地理活动“组织学生观察月相变化,记录并总结月相变化规律”,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来观察月相的变化,并设法应用相机,借助绘图等手段,保留月相变化形态及其发生时间,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来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并结全其他相关知识,来分析这种规律的发生机制,从而达到有效实验的目的。再比如大气实验系列,由于条件所限,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进行风向偏转、大气环流、季风和海陆风形成的实验等。要了解大气的运动规律,这就要求老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大气环流图、Flash、影像资料等,生动具体地描述大气活动现象。

2.体验性实验的实践。体验性知识是在体验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或模拟的体验情景中,学生就可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获得经验和知识。地理实验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情境的投入,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有切身体会,有实际参与经历。这种接受知识的方式是体验性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例如在讲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黄河水害问题让学生作水土流失和泥沙沉积实验;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的教学中,可以开展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橡皮泥捏山、绘制地形图、讨论绘图方案、或者是由老师带队,进行实地考察体验,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制作、探究、收集信息等多样复杂的活动情景来获得知识,深入体验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施。传统教材中,验证性实验过多、实验类型单一,因此,我们可以在实验内容设计上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比如,地球运动,我们可以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根据本课的特点进行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增加了学生的设计性实验环节。在原来实验课程中有一大部分的内容是观测的内容,在改进了的实验课程中,我们对部分实验课的设计由原来演示为主,学生观测为辅的要求改为以学生为主导,由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中,自行选择观测的内容和方法,自主地进行观测,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实验活动的主体,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设计出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为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设计成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综合知识完成对整个流程的观测与记录,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这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通过综合性实验,学生可锻炼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有效开展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篇12

一、开展地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一) 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将地理学科划归至“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这就为地理学科实施科学实验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新课程力求改变单一的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教学方式, 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法因其独特的实践性、探究性, 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良好途径, 必将成为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教学手段。

而在教育部颁布的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则强调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要求“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研究等实践活动”。新教材中有了地理实验, 高考中也出现了实验类试题, 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实验来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就越发显得重要和紧迫。

(二) 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功能

从中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上看, 地理实验不仅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功能, 而且具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丰富活动过程体验等多方面的教学功能。具体地说, 地理实验教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举例来说,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无疑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难点。如果只是利用图形分析结合教师的讲解, 学生很难理解, 通过地理实验教学就能够有效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演示仪。具体地说, 准备半圆形透明板、经纬网圆形板和移动杆各一个, 用螺母固定于经纬网圆形板圆心O处, 就制成了一个演示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演示, 这个实验演示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直射光线和晨昏线的关系、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分布规律, 有效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2. 培养学生地理操作技能、锻炼思维能力。

地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 如GPS导航仪的使用技能;天象、气象、水文、地震、环保等方面的简单测报仪器使用技能;地球、地形等模型的制作技能。在操作和制作中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 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地理实验可以模拟展示地理事物、现象发生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地理演变知识的学习;地理观测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地理事物, 有利于地理概念的学习。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

目前, 中学地理教学中重书本、重理论、轻实践、轻过程, 忽视地理实验教学现象普遍存在, 这种现状和新“课程标准”格格不入, 和人们期待的素质教育偏差甚大。不能够充分意识到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忽视地理实验与实习教学, 不重视地理实验与实习教学, 势必要影响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主管部门的支持不够、理论研究的指导贫乏、地理教师的认识不足、良好的教学场所及优质的地理教材的缺乏是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三、有效开展地理实验教学的措施

一个有效的地理实验要求具备科学性、简易性、可操作性、探究性等特点。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有效开展地理实验教学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地理教师实验能力培养, 保证地理实验的科学性。

加强理论学习, 对培养教师实验能力, 能够起到少走弯路、加速发展的作用。强化教师实验技能培训, 加大对教师岗前培训和岗中不定期培训、进修的投入, 对中学地理教师提高实验教学的技能和水平, 形成学以致用的观念和倾向, 实现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效对接大有裨益。

2.结合教学实际,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地理实验教学。

实验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 提倡用简易而效能好的器材做实验, 难度不宜过大。如在做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实验中, 建议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 (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 和温度计来实现。

在教学形式上可采取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例如热力环流的成因的实验一般由教师演示为宜, 观察测量当地的经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要由学生自主完成。

此外, 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以设计探究性实验, 也可以设计验证性实验。在操作形式上采取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 实行划分小组、具体分工有利于提高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3.简化环节, 提高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

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尤其是自然地理方面的抽象内容, 如天体运动、大气运动、地壳变动等。这些自然现象和过程, 都是不便和不能观察到的, 只有通过实验教学,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知识。切忌为追求教学形式、实验形式, 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并且设计的实验应该排除一些干扰因素, 防止由于实验的不典型而对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产生干扰。

要针对学生的特点, 精心选择、修改和编制实验, 简化环节,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过程中有所收获, 开发符合本校实情的地理实验项目。

4.巧妙设计, 突出地理实验的探究性。

我们应该在试验过程中巧妙设计、合理安排, 尽量接近真实情况, 严谨地设计实验步骤和过程, 时间安排要恰当, 要符合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 注意到地理实验的典型性, 能够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上的就要多用。总之, 地理实验的设计要能正确反映某一地理过程的内在规律, 实验的结果要能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用实验模拟锋面天气系统:在塑料盒中间插一隔板, 两侧分别注入同体积红色暖水 (代表暖空气) 与蓝色冷盐水 (代表冷空气) 。两种水体在抽出隔板相遇的时候肯定是一个倾斜的界面, 该界面就表示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锋面) 。但是, 该实验的不足是:只能模拟出冷暖气团相遇后的位置关系即密度差异, 但是不能确定主导气流方向, 也就是不能确定锋面的性质, 更不能模拟天气系统的变化。

针对以上不足, 我们可以对上述实验做以下改造, 以便于能模拟锋面的性质和天气现象。

(1) 在水槽两端各增加一种动力, 以便于推动两侧水体能够运动, 这样, 若打开蓝色冷水一侧的动力, 则冷水主动运动可以模拟冷锋;若打开红色暖水一侧的动力, 则暖水主动运动可以模拟暖锋。另外, 还可通过控制动力的大小, 冷暖水相遇时的混浊情况, 代表风力的大小。

(2) 在红色的暖水中放入密度、大小适中的铁屑, 这样在抽出隔板后, 增加某一侧动力时, 铁屑就会浮到界面以上, 静止一段时间后, 铁屑便通过界面下沉到冷水一侧, 从而模拟出降水的天气及雨区甚至降水的强度。

通过这样的巧妙设计, 客观真实地模拟了锋面的形成过程, 突出了实验的探究性, 加强了学生对锋面的深刻理解。

参考文献

[1]郭俊杰.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陈德旺.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地理实验.

上一篇:投资银行的组织结构下一篇:母猪发情与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