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

2024-10-24

初中地理课堂(精选12篇)

初中地理课堂 篇1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的定义, 从宽泛的意义上讲,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活动, 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结合新的课程理念,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的“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因此,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 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 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 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注重教与学的统一, 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 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 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二、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往往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初中地理学习效果的好坏, 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发挥文理综合优势, 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 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发挥学用结合优势, 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天气现象等。

在地理课堂上,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堂刚开始, 教师如果运用精彩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则很快被吸引, 注意力将集中于课堂, 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导语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 因此, 教师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设计出新颖的导语, 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讲授八年级“辽阔的疆域”时, 配上《歌唱祖国》的音乐, 用于创设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并引用歌词导入新课, 又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使其学习情绪昂扬, 教师趁此机会可鼓励学生从小立志, 勤奋学习;课堂教学之中, 教师应洞察学生心理, 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适时引入课堂, 并作适当铺开, 并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 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 有助于其兴趣的维持。如借助图像把抽象、不易观察到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图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从图中寻求答案、从图中获取知识,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回顾总结, 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持久。在课堂上,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是一种智慧, 教师应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 更要适时适度。

2. 教师要用心设计问题情境。

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 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启动思维, 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用心设计问题情境, 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 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寻求问题结论等一系列环节组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问题情境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 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 可以设置矛盾情境, 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 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 提出假设地球不是自西向东, 而是逆转, 地球上自然现象至少可产生哪些变化?运用发散思维, 可启迪学生以下方面: (1) 昼夜时间比现在短; (2) 地球上将会看到太阳等星辰的西升东落现象; (3) 风向将发生较大变化; (4) 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将会有较大变化; (5) 植被自然景观均发生较大变化。

3.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

象 (课本插图、地图册等) 外, 还可结合教材创造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来进行教学, 从而在培养学生一般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培养思维的图像性, 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规律”时, 单纯用语言说明, 学生难以理解, 若设计成示意图, 边讲边绘, 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教师要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的第一目的, 不在教师“教出来”, 而在学生是否“学到手”是否听懂、学会和熟练掌握。会学, 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教学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所谓课堂气氛, 主要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 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和社会氛围。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设有利条件。过去, 常常是整个课堂被教师主宰, 成为教师“自我表现”的场所, 教师作为一个单纯知识转运者形象, 把大堆大堆的知识不问情由地搬运、转卸到学生身上, 尽管满头大汗, 口干舌燥, 还是不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 “你讲我听”“你写我抄”, 迫使学生失去实践的机会,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和个性特长。有道是, 射箭要看靶子, 讲演要看听众, 写文章要看读者, 教学当然要看学生。新课程强调,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如果没有学生自觉自愿的独立探索, 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 无论怎么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的着眼点, 应该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形成“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互动式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大力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有助于学生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了解教学目标的要求, 体验实现教学目标及与教师协同一致获取知识的乐趣, 使学生真正感到教学是自己的事情, 是一种积极的内心需要, 是完善自己的途径。

总之, 在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上,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身体力行地去探求实施新教材的方法和途径,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 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懂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与能力, 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地理课堂 篇2

摘 要:面对新课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当代教学需求,易让学生感到地理学科是晦涩难懂的,从而产生排斥及畏惧,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地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实际生活的问题出发逐层引出相关的地理知识,使知识浅显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学习该学科的目的。

关键词:课改 主体作用 实际运用 主动性

一、产生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各学校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此前提下,我校积极开展“两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我在“两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从学科特色及初中学生的自身特点入手,经过研讨和实践得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致用课堂。

二、教学思想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一门侧重于实际运用的学科,我认为要将学生从单纯的地理学习中解放出来,不仅仅是局限于课本知识,避免学生出现“死读书,读死书”现象,通过课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在运用中理解其内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学会地理,使学生不再将地理学习看做是“难不可破”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思考。

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而晦涩深奥与现实相距太远的知识是没有市场的,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加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心理与生理都快速成长的阶段,虽然对知识具有渴求,但受到了理解能力的限制,对很多问题还不能完全理解,此时将不易理解的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但简化了问题的难度,而且也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发现地理是简单的,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不再惧怕地理学科,才能更好的去学习。同时侧面提升学生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进而也促进了成绩的提高,鼓励学生去主动思考、主动发问、主动去解决问题,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将课本知识更好的吸收利用。

三、主要观点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容易出现刻板教学的问题,局限于教材的条条框框之中,课堂中规中矩,毫无突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留给学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较少。

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中生的直观感受、视觉最为灵敏,初中地理课程作为一门具有实际运用的学科,其知识本身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将其知识仅仅局限于完成考试的层面之上,就忽略了其本质意义,反而使学生在面对有难度的知识点时产生了畏惧心理与逆反心理,不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挖掘和使用日常生活中潜在的相关材料,将浅显易懂的日常生活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地理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问的能力,最终达到更好学习地理学科的目的。

四、操作流程

基于该教学模式,操作流程可分为5个环节:

环节1:自主学习

学生课前参照导学案要求,认真阅读教材内容,自主完成学案的学习内容,并提出的疑问。此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搞清知识的前因后果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导入要有情景性、启发性,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可采用相关地理图片、地理现象录像等,并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

环节2:合作交流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进度,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应从实际生活出发,激起学生的兴趣点。各小组带着疑问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得出本组答案,并在班级中与其他小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某一小组的交流讨论。如讲“世界的语言”时,提出疑问“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是哪种语言?”,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多种答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国家及其所讲语言,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使学生知道抽象的概念其实离我们很近,进而培养他们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的调控指挥下,各小组代表依次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表达小组的观点和看法,达到引发讨论、共享成果,此时教师注意捕捉学生对地理问题分析的新观点、新方法,营造多维互动氛围,同时教师要给予适时引导,保证展示的的方向性和顺畅性。

环节3:精讲点拨

教师在充分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过程之后,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精讲中尤其注意从思路、规律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分析方法。

环节4:有效练习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题。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最好能够当堂完成,并进行及时地反馈与矫正。

环节5:课堂小结

课堂小节是一堂课的总结与提升,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学生自主总结,即本节课我学到了哪些地理知识;二是是教师来总结本节课内容,指出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模式特征

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09-01

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于课堂,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是课堂。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种手段,即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地理教师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一、有效备课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精心的预设,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才可能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备课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第一备学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中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唯有了解学生的学情,才可以取得有效的教学。“备学生”首先要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来设计课前的预习提纲、课堂中的探究题、课后的巩固题等,并且充分考虑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备教材。“备教材”就是让教师钻研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考动态,教科书以及有关的教学参考书,从而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好新课标的教学。准确定位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具体的学情班情,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另外,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如某些章节的教材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则应有意识的充实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生更容易掌握。

第三备教法、备学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考虑教学的思想性,基础性,启发性,活跃而又充实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二、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地理学习活动或地理事物现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凡是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总是想办法去认识、接近、获得,并对它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也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特别是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地理教学中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成绩,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当代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把地理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行为的“催化剂”。地理学习兴趣是和一定的情感紧密联系的。一个学生如果对地理产生了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那么他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是培养地理学习动机的起点,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前提。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才能持之以恒地进行地理学习。

三、重视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作用

中学地理教学中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其丰富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首先,地理学科的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了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阐述了环境问题的现状、原因与解决途径;其次,地理科学告诫人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会加速对水、土地、大气等环境资源的污染与破坏。第三,地理教学从行为上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能源,爱护自然,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增强环保意识。可以说,环境教育始终是贯穿于中学地理教学的一条主线。

1、环境教育和乡土地理的整合。21世纪的中国各地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无论是城镇建设、人口数量,还是工业规模都急剧扩大。但是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以不惜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的发展,导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越来越严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整合乡土地理中环境教育的素材。

2、环境教育和我国国情的整合。国情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特别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整合我国国情,教师既要突出讲述我国山川秀丽,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的优势,又要重点强调我国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问题的严重性,让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环境和国情,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3、环境教育和时事的整合。目前世界各地各种环境问题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教师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介收集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时事资料,让学生明白这些环境问题的危害,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也谈初中地理有效课堂 篇4

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从社会角度而言,初中地理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责任;从学科角度而言,初中地理还承担着为高考科目之一的高中地理学习构建基础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初中地理属于中考会考科目,在教育大气候的影响下,却出现了学校不关注,学生不愿学的尴尬局面。

现在的初中学生要学习的课程科目类多且深,面对初中地理课作为小学科且内容繁杂,不受重视的现实,地理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很显然,有效教学是一条重要途径。

二、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的评价

1. 教学有效性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建立新的理念,有效地改进教学行为,让教学活动的指向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生命价值,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地理新课程,涉及面很广,方法很多,课堂教学显然是最主要的实施途径,是新课改的“主阵地”。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应着重体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这才是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的标准。

2. 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学生自身条件各异,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在同一节课里取得一样的进步或达到同样的程度。因此,有效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效地理课堂指的是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节课里都能有效吸收教学大纲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一定的技能,得到进一步的人格提升和情感体悟。

3. 以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的返璞归真,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既应促进学生的发展,又应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地理教师应不断从学习、接纳、内化到践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科研水平,从而促进自身发展。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精通中学地理教学法的同时,掌握必需的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有效地将其应用于地理教学实际。不断提高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驾驭教学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并提高对教学反思的认识,对自己进行批判性反思,不断自我提高,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通过教科研研究和深造学习,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1. 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习兴趣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关键是学生关注力的提高。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才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让学生喜欢地理,自觉学好地理,才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根本所在。从课堂流程来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从课堂导入、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反馈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课堂导入: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启发地理认知。

“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和生活经验等,注意引导学生对生活,尤其是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加工、再现,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组织前几年的初一学生展开《日本》章节学习的时候,我截取了当时热门的《岩松看日本》的视频内容作为导入,将一些能代表日本的特征性事物展现给学生,学生在看到具有典型日本风情的建筑、服饰、食物等物品后,立刻被深深吸引,从而自然地进入了对课本内容的学习,学习兴趣陡增;而今年讲授本章节的内容,我换而使用2011年日本地震的相关报道作为导入,进而设问:“日本发生地震的原因和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有关吗?”学生立刻由熟悉的事例转而思考问题,创设的这一悬念,造成了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了学习兴趣,使教材紧扣学生的心弦,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由此可见,情境的创设,要求地理教师在具有扎实的地理专业理论及技能的同时,熟悉和了解地理科学的新趋势、新发现、新发展,及时吸收地理信息,掌握最新的学科动态,并能联系当时当地出现的各种有关事例,挖掘出丰富的地理教学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时事地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过程:巧用多媒体手段提高信息传输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视、听、触觉接受教师所教授的信息,一般认为视觉最为有效。但实践证明单一的形式不如综合传输的效果好,视听结合多渠道的信息传输是能提高效率的。多媒体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利用它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为学生营造其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锋面雨形成示意图”时,用Flash软件动态显示冷暖气流相遇交锋的过程,即使教师不再说明,学生也可以明白雨带移动和锋面雨形成的情境。这样,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了,从而取得了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初中地理中部分知识点比较难以通过单一的表述很好地理解。例如:在介绍世界气候类型时,它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图,用闪烁的方法逐个显示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地理位置与分布状况,在显示的同时,通过链接展示该气候类型的直观景观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成因,形成因果联系。使学生对世界气候类型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课堂反馈:渗透典型习题,巩固重难点,梳理错误

通过练习,教师可以就学生各方面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得到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矫正。发现知识点的缺失及时进行补充,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还可针对开放型试题进行讨论或针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挖掘。因此有针对性地编选习题和富有启发性的分析讲解习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课堂有效性起到了检测和补充的作用。

2. 讲课内容要精细化,落实“三讲,三不讲”。

每节课要讲些什么内容,讲到什么程度,学生的基础如何,如何针对不同学生架构不同的知识体系和要求,这些都是课前要认真分析与把握的。在仔细把握的基础上,精化细化讲课内容,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即为:“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却需要补充的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讲”,“需要着重分析的重点、难点讲”。“三不讲”即为:“学生自己能懂的不讲”,“学科中一些有争议的东西或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暂时不讲”“偏离教学目标的不讲”。

这几点听起来好像很好处理,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好把握。一是容易因学生的提问而跑偏,不该讲或只需简单讲的内容占用了很多课堂时间;二是难易度把握不好,有的学生会了而教师认为是重点还在反复讲,教师辛苦,学生费力,没有平衡协调;三是考试不考或涉及的很少,却花了很多时间讲解,等等。这些都是有效课堂创建中的大忌。所以要注意充分备课,课堂上把握好方向,掌控好进度,做到内容精,讲课实,言简意赅。

3. 注重读图析图,培养地理技能。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地图不仅是重要的地理教具,而且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对地图的阅读、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可以使学生空间智能得到开发,学科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建立地图思维,在学习时尽量挖掘地图中的显性和隐性地理信息,认知、感知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掌握地理知识。

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个源泉,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通过地理图表进行思维,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和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初步具备自学地理的能力。

4. 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地理素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积极主动的地理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从哲学的角度看,在教与学这一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状态是学习是否成功的内因,教师提供的教学指导只是一种外因,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内因。启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参与积极,在感知中讨论,在讨论中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动脑、动手、动口,提高地理素质,取得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生成性并非意味着不需要预设,而是教师需要不断在预设与生成中寻求一种平衡。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孔祥发.初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马俊.给地理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洪琴.中国科技博览.2009, (24) .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篇5

信阳中学崔静

地理教学是一个教学过程,有输入与输出。从备课到上课,从测验到反馈,从批改到评讲,从评估到发展,一环扣一环,环环扣紧,螺旋上升,形成循环。备课不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起点、思维特点,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课要把知识讲解得深刻透彻,更要设置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发明、发挥;作业习题要有知识梯度和能力维度,设置情景,蕴含信息,考察能力。教师与学生是教学两个主体,教师占据传统优势,但不能居高临下,而应该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地交流,这叫心理辅导、心灵感应,虽然软性,但极重要。教师上课以后、练习之后发现教学缺陷,通过辅导弥补缺陷。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屏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与人格碰撞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五、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在“听”中学和在“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音像,在听或看后思考、记忆,这是接受性学习。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而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不管是重结论轻过程,还是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讲授。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调控能力,将课堂调控艺术与学生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演绎到最佳状态。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即使教师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八、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对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实施。从周围地理环境和教材中优选整合教学策略,优选整合教学资源,从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发面,来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如何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篇6

【关键词】初中地理  高效课堂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又十分注重实践应用的学科。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大量的地理学基本知识,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各不同种族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世界各国的大致状况,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门基本技能。

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广,空间性强,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比较困难。加之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地理学科成了中学教学中的“副科”,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不佳。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因此,对刚接触地理学习的学生,激发其地理学习兴趣,打造地理高效课堂则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本人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学习什么知识,只有主观上喜欢了,才会自觉地学习。地理也是如此,如果学生从主观上抵触地理知识的学习,一上地理课就打不起精神,那么肯定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有关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在讲授地理课时,注重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大有用处。

案例:在讲“世界气候类型”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气候的纬度差异性及经度差异性,让学生模拟旅行,自南向北、自西向东,体会衣着的变化及沿途所看到的景观变化,根据平时的生活体验,学生不难得出答案。

二、将教学内容情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编排设计教学内容时,我通常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情节化,使地理知识“活”起来,教学内容“动”起来。由此学生看到的不再是死板的图片、僵硬的文字。学生对情节化的学习内容印象会更深刻,理解得会更透彻。

案例:如教学《巴西》一节,我将这节内容的知识点渗透到一篇《巴西游记》里,大家一起阅读这篇游记,仿佛身临其境,兴趣大增。如游记摘录1:当飞机即将降落在里约热内卢机场,看到机舱外浩瀚的海洋和美丽的里约热内卢,我知道我即将踏上一块新大陆,走进一个拉美地区最大的国家。此时的心情无比激动。此时教师提出探究问题:新大陆是指什么大陆?浩瀚的海洋是什么大洋?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得出结论。

三、借助直观教学及电化教学手段,使课堂生机盎然

1.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等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研究的对象涉及面较广,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非洲气候”时,学生对于热带草原缺乏足够的认识,无法区分出干、湿两季的特点。我便利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来指导学生观察两季自然景色的差异:湿季的特点是草高茂盛,稀树青翠,动物成群;而干季的特点是草类凋零,动物迁徙,草原上一片枯黄荒凉之景。

2.应用电化教学手段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地理现象与地理过程是较为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电化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同样在分析“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时,我给学生放映《狮子王》的动画短片,让学生对比非洲大草原在干季与湿季时的情景;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给学生播放当下由最为流行的音乐视频《小苹果》改编的《大中国》,琅琅上口的音乐节奏配以中国行政区划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无比快乐的同时,又轻松地收获了知识。

四、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把“课本知识”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教师是权威,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关注,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学生成了消极接受“课本知识”的容器,体会不到地理学习的乐趣。新课标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让他们从“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环境,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初中地理课堂提问艺术探讨 篇7

一、提问要有创新,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 提问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设趣味性的情境, 引发学生的注意,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力, 有趣的问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其学习动力。

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地图, 识地形地貌, 以充分发挥想象力:青海省的位置像不像小白兔的样子?山西省是四边形?山东省像骆驼还是雄鹰?等等。学生也会对其他省份的地图有兴趣, 纷纷说出其他省份的样子, 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记下每一个省份的具体位置及形状。如长江干流和黄河干流的区分:可以画出整体的干流图形对比。显而易见, 通过这样的讨论, 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创新想象, 使学生动手又动脑, 更加快速地学习到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

2. 提问的新颖性, 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不妨以新颖的提问开始, 从一个问题、一个新的角度寻找一个可能,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可以同桌或是前后位来讨论, 从多角度、多方面设计问题, 使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在不断的问与答中主动获得新知, 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主动探究和努力创新思维的好习惯。

在开展新颖问题的提问后, 多多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和提出问题, 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提问要合理, 以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1. 提问要掌握好难易程度

在地理授课中,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通过设疑, 引起学生疑惑, 并解惑, 最终让学生学习新知和获得一定学习能力。所以提问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 做到恰到好处、难易适中。问题的提问可以由简单到复杂, 步步深入、环环相扣, 要有耐心, 一步步引导学生克服难题, 使其感受到获得新知的喜悦感和成功感, 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当然, 有时候也要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这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可以让学生“跳一跳”, 得到更深层次的知识。

2. 提问要给予学生思考时间

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给予学生的时间不充足的, 回答问题的学生经常会语无伦次, 完美。在提问中, 教师可以不着急让学生来回答问题, 而是给予学生2分钟内回顾、思考的时间。一般情况下, 问题一出, 学生会出现短暂的沉默, 可以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 带动活跃的思维活动, 加速记忆所学知识点。回答问题后会有深刻的印象, 牢固地记下知识点, 这样不仅不会浪费时间, 还可有效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信心。

思维来自于疑问和惊喜, 每节课需要记下的知识点都有很多, 短暂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供了整理学习的思路, 方便快速记忆, 加深知识点的巩固, 使课堂提问更有价值。

3. 提问要适时给予学生启发

在讲述到上海这个城市时, 可以提问:回顾煤矿和铁矿的分布区域知识点, 有没有上海这个城市?为何要在上海宝山建立一个全国最大最先进的现代化钢铁工业基地?仅仅是因为上海技术力量雄厚么?是因为交通便利?是因为上海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学生在小声讨论中思考, 然后不少同学说出:上海虽然没有煤矿和铁矿, 但是工业比较多, 也是工业化的大城市, 对于钢铁有着很大的需求量, 市场前景很美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课堂45分钟, 不能在课堂中长时间沉默, 影响教学进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想、回答问题, 给学生一定的启发, 带动学生全面思考问题, 深入分析问题。

4.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地理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 课堂提问的机会也比较多些, 回顾旧知识, 学习新知识, 课堂提问需要面对全体同学,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如在讲述太阳能分布问题时, 可以来提出问题:“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的香甜?青藏高原的小麦为什么会粒大饱满?”引发全体学生的好奇心, 进一步引出:“我国哪些省区太阳能丰富?”师生一起走进新知识的课堂。如在讲述水循环时, 可以以“大家熟知, 下雨天, 降落的雨水去了哪里”引入水循环, 让学生恍然大悟, 积极热情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团体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 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地思考问题;教师要恰当地回复学生的提问, 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真正的提高与发展。若是教师对部分后进生有偏见或只是一对一问答, 或是只对几位学生提问, 久而久之, 会使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倦怠心理。应该给予每一位学生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有一定的紧张感, 不能让学生猜中该谁回答问题了, 就不动脑去想问题;应让全班同学都思考, 再加上教师恰当的点拨、提问, 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总结归纳知识并内化。课堂提问的技巧在于调动全体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都想要去回答问题, 甚至回答问题后再反问教师问题, 以提高课堂活跃性, 带动其他学生一起汲取新知识。

教师把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断地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让学生爱上地理教师, 爱上地理学习, 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升课堂效率。

三、总结

课堂提问是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过程, 又是一门艺术, 是师生互动的前提条件。在多次问答中让学生更好地复习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 在教师引导下使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让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习素质。

教学实践表明:没有学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学生都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这就需要教师尽情地发挥主导作用, 做好课堂提问, 有耐心并持之以恒, 以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整体效率。

摘要: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的艺术, 教师若能掌握好课堂提问的艺术, 就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会主动思考的习惯。在整体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想回答问题, 会回答问题, 甚至不时地抢答问题, 最后再向教师提出问题, 是课堂教学最好的状态。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就是师生之间相互提问, 使学生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学到教师所传授的地理知识。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提问,艺术

参考文献

[1]李树珍.浅谈初中地理课堂的提问艺术[J].中华少年 (研究青少年教育) , 2012:52-52.

[2]熊仁明, 秦丽.浅谈中学地理课堂提问艺术[J].地理教育, 2013, (S2) :11.

[3]王玉珍.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的优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 29 (3) :90-92.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实效 篇8

此经验和感受的群言堂;教学过程不再是毫无生机的照本宣科, 而是师生充满激情地建构知识和人生;教学结果不再是众口一词的唯一答案, 而是比预想更丰富更生动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收获。

四、关注逻辑性, 探寻生活的本质规律

对于“逻辑”一词, 《辞海》做出了以下解释:逻辑是英语logic一词的音译, 原意为思想、思维、理性、言语。逻辑一词是多义的, (1) 思维的规律性; (2) 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即逻辑学; (3) 客观规律性。

思想政治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知识为载体, 培育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的课程。它是一门理论课程, 具有很强的思想导向性和理论逻辑性, 同时它又具有鲜明的生活性, 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然而, 生活现象不等于生活逻辑。在教学中要真正实现理论与生活的对接, 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 必须从生活现象出发,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引领学生实现对生活现象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并通过这一过程对客观科学的逻辑性和真理性加以明证。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生活现象为向导,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取贴近学生的、有价值的生活素材, 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问题, 为学生提供逻辑思维的路径, 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论据,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

一、上好地理导学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认为地理不是中考科目, “学好学不好无所谓”。不少教师对七年级地理的导学课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与同学们谈地理》) 并不重视。殊不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地理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 第一节地理课的成功对于提高整个初中阶段地理教学实效

探究, 从中抽取概括出理论观点, 完成对知识的科学建构;指导学生将获得的理性认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 用科学理论指导生活实践, 认识和解决生活世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因为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源泉, 学生只有自觉能动地运用所学理论指导生活实践, 才最终真正实现了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

在《政府的职能:管理和服务》教学中, 我们指导学生从生活中自主开发课程资源, 加深了对政府职能的认识;通过深入的合作探究, 科学把握了国家、政府和公民的本质联系, 形成了对政府职能相关理论的系统认识;最后将视角再次调整到社会,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 必须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 确定科学的三维目标, 创设开放生动的教学情境, 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深入探寻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与生活的完美对接, 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验) 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0.

【责任编辑冯荣光】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知识兴趣的第一处源泉、第一颗火星, 就在于教师上课时所讲的教材和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所以, 教师在教授导学课时, 应精心备课、下足功夫,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到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并且要多举实例, 列举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如我们生活的地区为什么冬天干燥寒冷, 夏天高温多雨?为什么我们所在的南宫地区会成为“棉花之乡”?

二、运用有效提问, 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上教师应避免形式主义的无效提问和无价值提问, 避免让学生被动地按照老师的预设回答问题, 如不能让学生只做“是不是”、“对不对”的机械应付。而应精心设计三至五个有价值的问题, 以达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原则:

1. 导入新课的问题应具有趣味性,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比如, 在讲地球运动时, 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早晚看到的太阳大气温反倒冷, 中午看到的太阳小气温反倒热呢?”再如, 讲“大陆漂移说”时, 可提出“为什么在火热高温的非洲赤道附近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的思维被启动了, 自然会认真听课、主动思考。

2. 提出与学生心理年龄相当、学生当前关注的问题。

比如, 2008年汶川地震后, 我组织学生围绕当时人们关心的问题展开专题学习:一是造成这次地震的地质成因;二是地震的前兆;三是一旦发生地震我们如何自救。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认识到了地理的实用性, 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动力。

3. 对有难度的问题, 可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串逐步引导。

4. 设计的问题尽量具有开放性, 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进行学习评价, 强化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第惠多斯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教师应时刻注意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在恰当的时候予以表扬。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 不搞“唯分数论”, 利用形成性评价多视角、多层面激励学生。尤其对学困生更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要搞“水涨船高”, 不搞“水落石出”, 我经常结合实际给他们这样的评价:“你的书写有进步”、“你能积极思考”、“你的学习态度认真, 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等。对学优生则采用竞争性评价, 如“你还能做得更好”。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 给他指出努力的方向。总之, 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四、联系生活实际, 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因此, 地理教学在以学科科学的逻辑顺序开展的同时, 还需要以生活为主线, 围绕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实际情况及学生所关注的各种问题组织教学。教学设计要做到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疑问在学习知识中获得解决, 再带着疑问回到生活中去升华知识。比如, 在“备教材”这一环节, 我们可以联系当地实际, 调整教材, 或给教材内容增加“营养”。比如, 讲到七年级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时, 我提出了“为什么在我们的家乡南宫这片土地上会形成冀南名城———南宫市呢?”谈到大家熟悉的家乡, 同学们顿时兴趣大增, 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他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 有的说南宫地处平原、土壤肥沃, 有的说南宫水源充足、历史上就是繁华商贾之地等等。通过讨论, 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同时摒弃了传统的“你讲我听、死记硬背”的做法, 达到了提升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结构的效果。

五、在地理课中渗透综合教育, 与其他学科相融合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 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与语文、数学、政治、历史等学科的联系, 更能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如结合古诗“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又如运用“沧海桑田”、“山崩地裂”这些成语来解释地壳运动和地震。再如,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诸葛亮正是巧妙利用了当时的天气得以成功借箭。当然, 学科相互渗透要找准关联点, 不能“死拉硬拽”, 要把握好“度”, 从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六、适当开展地理活动课

由于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 有些复杂的地理现象很难搬进教室进行观察和演示, 所以有必要适当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这样的活动课应兼具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是学生以自我为主体的合作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活动。比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环境观测等, 这样的活动课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对已学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 同时增强了对未学知识的求知欲。

初中地理课堂创新教育的思考 篇9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也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的关键一环。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它就像一场大戏的序幕,起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酝酿情绪,让人们关注剧情,并随着剧情的变化,情感也随着产生变化,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警示自己的人生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新课的导入还是每个课题的导入,只要恰到好处都会吸引学生,使其产生兴趣。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使其产生“学”的愿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抑或是产生自己的问题,使学习和思考始终伴随着学生贯穿整个课堂。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法首先要创新。创新的本质在于新颖。对于每堂课的新课导入我都很花心思去琢磨。有以问题的形式导入的。还有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历史、诗歌、 人物、歌曲、谜语、图片、影响资料来导入的。在“海陆的变迁” 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读教材相关图和阅读材料让学生分组合作回答问题:1.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2.他是怎么发现的?3.他有哪些相关证据?4.他怎样做的?5.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通过几组学生共同完善,在学习中学生懂得了魏格纳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并勇于为之。历经艰险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我们应该怎么做事? 深深影响学生的一生学习做事。利用这些内容形式不同的方式开始一节课,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使他们对地理课有一种不小的期待。渐渐地,老师再把一些思考留给学生,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让学生的心灵之海泛起一层层追逐知识的浪花。

二、精心设计问题,实现学思结合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长期在课堂上不断学习、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积累起来的。许多科学家指出: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代疑问最多, 想象力最丰富,思维是最活跃的。因此,每个中学生都有创新的能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起点是问题。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去观察和思考。讲解“多变的天气”中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话题,正逢深秋,让学生结合教材相关图片、资料, 联系自己已有生活经验:1.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污染源?2.你有好的办法解决空气污染吗?通过学生讨论最终达成共识:我们需要良好的生存环境。好的环境,使我们身体健康,生活质量高。这节课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贯穿这个课堂,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整节课都是情绪饱满,兴奋盎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积极地去探索、去实践和去思考。

三、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信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能得到充分发展。”《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自己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发展。”

教师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怎么看都喜欢,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是感觉不顺眼。这是不正确的。我不能只看考试成绩,只根据学习成绩把学生定为三六九等。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被忽视,被扼杀。因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是各不同的。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我们要细心观察,因为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自己在各方面都做得好。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个性创新的成功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创造时机和条件,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大胆地去想象,去思考。得到肯定的学生,自信心会大大增强,会不断超越自己,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会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初中地理优化课堂习题训练初探 篇10

一、目前初中地理课堂习题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学生的调查

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训练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不满足于目前传统、单一的训练方式, 并对此产生一些厌倦情绪, 进而影响到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还有一些学生提出, 希望有自己选择学习训练的权力。

2. 对教师的调查

通过对教师课堂训练的调查发现, 许多教师不能准确理解课堂训练的内涵, 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地理习题训练都是课堂之外的学习任务。

误区之二:地理习题训练都必须是形成书面文字材料的填图册及辅导练习题。

误区之三:地理作业都必须按一种格式做同一内容。

通过上述对师生的调查及形成反差的情况表明:新课程下的习题训练功能应体现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巩固与检查功能, 还应表现出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深化和提高功能, 表现在体验和实践方面的体验和发展功能。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已不受学生欢迎, 不能满足课改实施的需要, 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应探索出新的初中地理习题训练策略, 来实现教师、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1.

以往我们主要强调课堂习题训练有“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消化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等功能, 把习题训练当作教师节省工作量和加强课堂管理的主要手段。这种认识是“教师中心主义”逻辑方式, 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这种认识指导下, 课堂习题训练很难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它更多地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 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 对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要求的把握落实不到位。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有的知识点深度挖掘太深, 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只顾教教材知识点, 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与方法, 忽视能力的培养。如根据地图和资料, 归纳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等方面的学习往往由教师包办代替, 不能由学生自己探究学习从而建构知识体系, 获得能力。

3. 对改革教学方法和改变学习方式实效性的探索有待加强。

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教师灌输为电脑灌输, 忽视了传统的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形式而无实质和实效性。有的课堂组织形式活跃热闹, 过度突出学生主体性, 把课堂放给学生活动, 但如何落实课程标准, 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失去实效。

4. 对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的统一性认识不正确。

有的认为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实际上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方法, 考试改革与评价相辅相成, 有着密不可分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体现新课程理念, 贯彻考试改革精神, 发挥正确导向作用, 促进教师研究课标, 把握课标, 促进学生发展。在目标上着眼于整个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 三维目标方面的落实;在内容分量上着眼于学生对地理新课程整个内容的掌握。重点不在于过细的地理知识或技能, 而在于具有广泛迁移效果, 学生后续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以及思考与应用能力的综合评价。

三、对初中地理优化课堂习题训练的几点思考

1. 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评价的总要求, 明确地理课堂习题训练的方向和层次。

课标对知识方面3个层次的要求————了解、理解、掌握;技能的2个层次—————初步学会与学会;过程与方法要求都十分具体明确, 行为动词在教学中可操作性强, 测试命题时可操作性也很强。因此, 教师在平时备课时要注意把握每一节地理课堂训练的方向和层次, 使习题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正确把握课堂习题训练的功能, 设计符合新课程的习题训练。

新课程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 习题训练的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巩固所学知识, 扩大知识领域, 并且产生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明白学习既没有时间限制, 也没有空间限制,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新课程的地理习题训练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 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上看, 多样化的习题训练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 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每一次习题训练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 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习题训练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和愿望的活动, 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标、课本及相应习题, 这样, 课堂习题训练就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 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和学习需要。

3. 勇于探索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学好地理。

过去地理教学中死记硬背等方法, 往往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考试成绩上不去, 学生更厌学, 学校、社会对地理学科必然产生更多误解, 造成恶性循环, 不能促进学生学好地理学科。新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各种教学媒体与策略的运用, 探索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4. 认真研究课标及考点、分析各种试题, 理清课堂训练方法。

努力打造初中地理有效课堂 篇11

关键词:学生发展;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52-01

长期以来,由于地理学科没有纳入中考科目,学校及学生家长不重视地理学科。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可以教地理,而许多地理专业的老师却不愿教地理。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的机械、沉闷和格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导致学生厌学,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变得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越来越消极,越来越没有信心,甚至地理课成了学生的休息课,其他学科的作业课,使地理教学在初中阶段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

基于这种地理教学现状,建议老师们依据课改和新教材的特点同时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寻找新的课堂教学技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选择优化的课堂结构,实现课堂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益,使学生每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一、让地理课展示应有的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理有无穷的奥妙,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和热情,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一课时,“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等,鼓励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羽绒服在什么地方最畅销?制冷空调在什么地方销量最高?兴建工业企业为什么要考虑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条件?阿拉伯人为什么要身着长袍,头戴头巾?这些问题使学生感到新奇,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他们便会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二、导入—拉近学生和课堂的距离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而一课之计在于“导”。教师要通过导入找到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的“锲合点”,把相关知识“植入”学生业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引向新的学习内容。这就要求老师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让每一堂课都给学生带来新奇的感受,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注重学法指导

老师们普遍反映《认识地球》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太难了。经纬线知识过于抽象.初一学生刚接触地理知识,尚未建立空间概念,而空间思维能力也有待于培养。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老师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我建议老师们在教学中利用画橘子、剥橘子皮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经纬线。

教师可先给出有关地球仪的相关知识。然后试着让学生建立一下空间概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橘子,指导学生把橘子想象成地球仪,先在上面确定南北极点,然后让学生用笔在上面先画出赤道(0°纬线圈),将它分成南北半球,再画出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一些重要的纬线圈,标注度数,让学生知道从赤道向两极纬度逐渐增高,了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知道我们所居住的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区。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便会自然而然的集中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来。

学生有了画纬线圈的经验,再画经线难度就降低了一些。但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明: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的经线围成的,且两条经线度数之和均为180°。例: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180°经线,实际上是180°W和180°E重合为一条经线)。20°W和160°E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因为这个经线圈基本上是从海洋通过,避免了以0°和180°经线划界,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割在两个半球上。学生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再操作起来就相对容易了许多。

首先让学生标注出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然后让学生每隔30°画一条经线。再画出20°W和160°E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教师指导学生沿20°W和160°E经线圈用小刀将地球仪(橘皮)剖开,分成东西两半球。然后小心翼翼的将东西两半球分别沿着画好的经线“撕开”展成平面。这样,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亲自动手一点点的将难点化解,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至始至终让学生都处于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四、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新课标理念之一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生活为源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多种多样的社会现象和问题,都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实际热点问题,采用自行设问的方式,将素材变成问题,自问自答,走出“死读书,读死书”的怪圈,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应该学好基本概念、原理,还应该引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教师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将生活实践中有价值,有兴趣的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引进地理教学①地球正在变暖,你是怎样感受到的,其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②位于河北的旅游景点,穿越河北的铁路干线,经过泊头的铁路干线的名称。③京杭大运河从泊头市区穿过有何利弊?让学生思考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讲解一些有关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篇12

一、明确学习目标, 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纲要》针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和之前的教学内容相比较, 内容并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课时却减少了, 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就不能使用时间策略, 因为依靠课堂时间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 认真备课。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 为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掌握好教学节奏, 帮助学生找到重点内容, 从而提升地理教学课堂效率。

例如, 在学习有关“天气变化”的内容时, 其中包括天气的类型和天气带来的影响等。如果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准确, 可能会在课堂上只组织学生对天气进行充分了解, 而忽略了环保方面内容的教学。要想获得高效课堂, 就应当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其内容包括: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天气预报的重要作用;2.教会学生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相关载体了解天气;3.站在环保的角度引导学生重视环境保护。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将教学目标确定下来, 在教学过程中, 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等相关载体, 观看天气预报和天气的影响等。此外, 要重点讲解环保方面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大气污染的纪录片, 在提升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使其充分了解大气污染等相关知识, 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

二、利用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经过相关研究发现, 当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之下时, 其记忆以及能力均处于最佳状态。在传统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是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并没有对知识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探索, 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 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并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导者, 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对知识进行探究。

例如, 在讲解关于“国土疆域”的内容时, 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复杂, 如果教师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 学生很难掌握要点, 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在小组内对知识进行探讨,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知识的学习当中去。首先, 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填写事先准备好的表格, 填写完毕后, 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然后, 教师提出问题, 如我国地理位置具有哪些优越性?让学生从不同精度和维度分析中国, 这时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最终每组派出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讨论结果。整个教学过程为“导学———自学———合作———展示讨论成果”,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而教师则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 这有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重视新课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课堂上, 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而关键在于新课的导入方式, 主要方式有通过课前复习对新课进行导入、采用直观挂图的方式导入新课, 此外还可以将生活实际导入课堂。例如, 对“极地地区”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放映“雪龙号驶向南极”的视频, 通过视频的播放, 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 然后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 明确此后的教学任务。接着, 教师为学生出示极地地区投影图, 引导学生对地图材料进行对照和分析。在这一教学环节当中, 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导入新课, 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学生对新课内容充满好奇, 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练习巩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科学组织课堂形式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去, 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地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 以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同时, 教师要注重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环节。为提升地理教学课堂效率,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自测题, 在课堂上进行检测, 检测完毕后及时评价。在这一过程中, 可以组织学生运用面批、互批的方式进行评价, 并让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

五、结语

构建高效初中地理课堂, 要求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初中地理学习。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高效课堂的构建问题进行了分析, 总结并阐述了几点提升课堂效率的策略。其内容分别为:明确学习目标, 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利用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重视新课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练习巩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谭元滟.刍议新课改环境下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亚太教育, 2015 (06) :68.

[2]王英春.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8) :91.

上一篇:东北铁路下一篇:网络安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