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模式初中地理

2024-10-20

自主学习模式初中地理(通用12篇)

自主学习模式初中地理 篇1

全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工作已全面开展, 新课程已经走进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生活,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转变教育思想, 适应社会的需要。

人们进行学习的目的是要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知识的大量涌现和更新周期的缩短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因此, 社会的这种发展特点对人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来讲, 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的需要。他们必须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形成一定的能力。这也就是说, 学生要在“学会”的同时达到“会学”。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着眼于学生“学会”, 不重视学生在“学会”的同时达到“会学”的问题。因此, 这种课堂教学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需要了。所以,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会”的同时达到“会学”, 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由此, 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用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 来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 让学生在“知识”到位的同时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 从而

摘要:通过分析地理“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方法, 简述其如何在教学中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思想, 以适应其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地理,自主学习模式,探索

自主学习模式初中地理 篇2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的开展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促进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学生主体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的关于新内容的学习.具体来说,自主学习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学生主体个人展开的关于教材内容的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的吸收和理解;另一种是学生同伴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的同伴互动交流过程,学生主体在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展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目标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建构促进知识的吸收.

二、自主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主要策略

(一)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推动自主学习的开展

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由于学生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因此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会导致课程内容的表面化,无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也是中小学实践中自主学习开展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中小学生的无论是生活阅历还是知识经验相对于教师来说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去真正地讲解一堂新内容,学生是不能完全做到的.因此,我们提出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作用,需要教师在学生思维发展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的指导性问题,实现对新内容的分解和层次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上课前为学生每人准备了两张硬纸板,让学生自由裁剪出不同特征的三角形,并设计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看看大家手中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和不同的特征.”学生们在合作裁剪的过程中,边剪边回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学生们将三角形的知识进行了一个回顾,三角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三角形有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通过回忆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看新内容的标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们开始出现交流和讨论,有的学生开始在三角形上画不同的线,有的学生说三角形的内角和肯定需要动“三角形的角”,有的学生说要能把它们放在一起,用量角器量一下就好了.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展开思维,通过各种思想的碰撞,开展通过裁剪角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们把两个角剪下和第三个角放在一起运用量角器证明.教师又设计问题:“如果只裁剪一个角可以证明吗?”学生通过实践,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了证明.这样的自主学习,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主导,以学生的实践为中心,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自主学习的课堂是人人都得到发展的课堂

自主学习的目标是“使好的更好,使不好的变好”.这既是指要发扬每一名学生的特长,又不断弥补学生的不足,使每一名学生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又是指要促进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在数学学科上学习优秀的学生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促进后进生的不断转化,促进后进生数学能力的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分配自主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形成层次性,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分配合理的任务,使每一名学生都处于最近发展区中,在学习过程中都得到突破.另一方面,指在同伴合作的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以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小组分配,同时小组交流要改变由少数学生主导,后进生“失语”的现状,采用小组展示成员轮流担任,重小组成绩,轻个人成绩等方法,促进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第一,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区别;第二,掌握解方程过程中需要掌握移项和消元的基本方法;第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步骤.这样的过程,就单个知识来说,中等学生甚至后进生通过对内容的回顾基本上都能掌握,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由后进生担任主要发言人,负责组织小组学生的发言,在总结小组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展示发言.这样一方面让后进生承担责任会促进积极发言,另一方面也促进后进生数学知识的不断进步和学习.而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知识的整合运用,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中,会综合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消元、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其中一个知识出现运算错误都会导致结果错误,也就是说这对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要求更强.在这个过程中,由数学成绩优秀者担任主要发言者,一方面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带动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综上所述,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困难通过学生个人自主地学习书本知识、查找相关资料以及学生同伴关于学习困难的交流就能解决.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形式.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问题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引作用,同时要注重自主学习的课堂中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建立人人发展的课堂.

初中地理自主学习教学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自主学习;课堂

一、教学背景

在新课改要求下,现阶段的地理学科与地理教材开放性较强,课堂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乐于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及探究思考能力,使学生的发展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极地地区》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它在内容上与前几章有所不同,所具有的自然环境也明显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本章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相衔接。由于课程内容相对简单,我决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于是我将本堂课设计成一节自学活动课,以下是我教学过程中的部分实录。

二、教学实录

导入新课:给学生播放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部分影像资料。

师:同学们,影像资料中考察队员所到之处是地球的南极,这里给你的第一印象如何?(生:冰天雪地)地球上和它相对的另一个地方是哪儿?(生:北极)南极和北极是地球的两极,他们和以前我们学过的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不同,自然环境比较特殊,本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冰雪覆盖的两极地区。

师:如果我们要跟随这些科考队员一起深入两极地区进行考察,我们应该提前做好什么准备工作?了解哪些内容?(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发言:位置、气候、去的时间、考察的目的……)同学们考虑得很周全,这节课我们先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位置、自然环境。现在,分成两个小组,各讨论一个问题,尽可能多地列出本组提出的问题,然后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及相关图片,能解决的给出答案,暂时不能解决的以清单的方式列出来,提出的问题要与地理学科有关。

老师来回走动并参与其中。

师:下面请两组代表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第一小组研究的是两极的位置,他们首先列出了两极的相对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位置\&南极地区\&北极地区\&相对位置\&南极洲\&北冰洋\&纬度位置\&南纬66.5°以南,

66.5°S—90°S属于

南寒带\&北纬66.5°以北,

66.5°N—90°N属于

北寒带\&海陆位置\&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周围有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第一小组的其他几个问题是:

(1)处在南北极点,所面对的每个方向都朝哪?(处在北极点,所面对的每个方向都是南;处在南极点,所面对的每个方向都是北)

(2)在南北极点上空看地球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南极上空是顺时针,北极上空是逆时针)

(3)南极洲和北冰洋是跨纬度最高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

(4)第一组代表汇报完毕后,师问:有没有不清楚的或是觉得他们的汇报有问题的?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分析,共同进步。

这时,一个同学举手:“表格里的相对位置和我们以前总结的相对位置不太一样。”

师:那以前的相对位置是怎样的?

生:相对位置一般说的是这个地方在一个大洲或大洋的什么方位。表格里只写了南极洲和北冰洋,没写在什么方位。

师:那利用纬度和海陆状况能描述出南北极的位置吗?

生:能。

师:那我们就用这两种方式来确定南北极地区的位置。

于是,我改动了表格中的相对位置:中间是南极洲,周围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包围;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有亚欧北美三大洲。

师: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要敢于发言、灵活变通。

三、教学感悟

1.自主性学习需注意的问题

(1)准确了解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自主性学习是结合学习目标的要求和老师的指导,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本课内容条理清晰,学习难度不大,加上学生以前掌握的知识,通过努力可以完成,适合进行自主性学习。

(2)要求学生全面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充分信任学生,培养学生敢问、善问的习惯,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思路、角度与方法,老师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更正与提示。

2.团结合作,增强交流与互动

合作学习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团结合作。本课将学生分为两组,各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成果共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给学生一个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针对问题自己去讨论,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带给老师不一样的惊喜。

参考文献:

[1]郭保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26):77.

[2]孙国清.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优势及教法[J].神州:下旬刊,2012(02):360.

自主学习模式初中地理 篇4

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 我是依据了课程标准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了解世界重要语言的种类;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特点。 (2) 掌握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世界三大宗教主要分布地区。 (3) 正确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 树立无神论观念。

二、对本节课的学情分析及教学思路设计方法

本节课分两大块:“世界的语言”和“世界的宗教”,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获得了一些信息, 如世界的主要语言和宗教。如何让学生掌握其分布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难点, 为此, 在学习时,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1) 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认识目标。 (2) 展示第一板块“世界的语言”的自学目标, 让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完成之后, 对本板块简单的知识点检测;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开展交流活动;利用地图处理难点和重点 (语言的分布) ;本部分的归纳总结。 (3) “世界的宗教”, 教学程序同上。 (4) 知识拓展———宗教建筑、宗教信仰等 (学生交流活动、资料补充等) ;设置怎样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的有关问题让学生交流 (培养能力、树立正确世界观等) 。 (5) 以谈收获的方式, 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的归纳总结。 (6) 对本节课所有知识点反馈检测。

三、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方法

(一) 导入新课:要求新颖, 切入主题快且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创设本节课的教学情境。

(二) 展示“学习目标”, 并让学生认识目标, 以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

(三) 自学第一板块“世界的语言”。

(1) 世界上的语言有多少种?主要有哪些? (2)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什么? (3) 使用最广的语言是什么?为什么? (4) 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四) 在学生自学完成之后, 对以上前3个目标的基本知识点进行反馈检测。

(五) 在学生回答问题2的最后一问 (“因为…

…”) 时, 教材谈的原因是“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活动”, 在此时, 我对学生补充的材料是:英国是世界上工业化革命最早的国家, 较强的经济实力为它的殖民扩张和对外贸易奠定了基础, 英国因其殖民扩张范围之广, 所到之处, 就把语言也带到了那里。

(六) 对“语言分布”的练习与检测。

上述没有进行本知识点的检测, 是基于对学生认知程度的考虑。因为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目标, 它需要学生通过一定方式的空间记忆, 方能掌握。因此, 在下面的教学安排中, 我设计了一系列读图练习 (如:读图, 认识世界语言的分布) , 并把一些细小的知识点以“考考你”的形式来进行师生交流活动, 从而培养了学生细致的观察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 最后再对这一重点 (难点) 进行检测, 并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对本部分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

(八) 在学习第二个板块时, 首先展示的仍然是自学目标 ( (1) 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大宗教是什么?

(2) 三大宗教的形成、概况和分布。 (3) 结合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印象, 你认为三大教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学。

(九) 在学生自学完成以后, 对三大宗教的基本知识点以“探索发现”的形式给予检测。

(十) 拓展知识:

出示三大教的发源地、创始人和主要经典的文字资料, 让学生对三大教有充分的了解, 然后展示三大教的发源地空白图进行检测。

(十一) 展示三大教分布图, 让学生对照地图对其进行空间记忆。

(十二) 展示三大教的发源地、分布的比较表, 对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式的练习。

(十三) 知识拓展:展示三大教的祈祷方式、装束打扮、宗教建筑特点、宗教节日等的相关图片资料, 以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四) 开展活动。设计了以下活动内容: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 你能说出三大宗教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建筑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十五) 拓展思维。以“感悟”的形式设计以下问题, 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的形成教育:“在科学发达的现代世界, 为什么还有人信仰宗教?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人呢?”让有个性思维的同学一展风采。

至此, 第二板块的学习也已结束。

本板块的教学程序是:根据自学目标自学—简单知识点检测—知识拓展 (文字资料) —难点的练习 (地图的空间记忆) —本部分知识点的归纳总结—知识拓展 (图片资料) —活动—思维拓展。

摘要:如何构造高效课堂?在地理教学中, 我注重平时积累教学的点滴做法, 探索出了感觉效果不错, 适合我们初中地理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即从教学目标的设立、学生自学方法、教学环节的设置以及学法指导、材料使用、教材整合、反馈检测等方面着眼进行教学。下面就七年级地理上册的《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节课为例, 来谈一谈我不成熟的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分析论文 篇5

聋哑学生是一类特殊的人群,他们不仅存在先天的听觉与语言障碍,而且也容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主动与人交流,所以聋专业初中数学教学也面临多方面的困难.一方面,从聋哑学生的实际来看,他们因从小丧失听力及语言能力,只能依靠手语和他人对话,其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明显低于普通学生,而数学课程对人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要求很高,这方面恰恰是聋哑学生的弱势,同样的一个定理,教师往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使聋哑学生理解其中的内涵.另一方面,从数学教学的实际来看,初中阶段数学知识难度显著增加,即使面对普通学生的数学教学,教师也会因知识难度的增加而投入更多精力,以防止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断层;而在面向聋哑学生的教学中,教师既要书写板书,还要运用手语向学生阐释公理、定理的内涵,分析解题思路,教学效率也因此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模式”在聋专业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针对聋专业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困难,“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尤为重要.

第一,自主学习是教学的延伸.由于聋哑学生自身听力及语言系统存在缺陷,单纯由教师讲解数学知识,演示习题和应用实例,教学深度和广度有限,自主学习因此成为教师讲解的必要补充.教师通过给予学生启发和引导,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继续拓展思维建构,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自主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知识的应用不仅强调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在于学生自身的主动探索,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自主学习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愿性为特征,即主动地探索和研究.聋哑学生只有真正吸收并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自主学习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聋哑学生本身存在听力与语言障碍,因而更需要增强学习的独立性、自立性和自律性.自主学习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聋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随着数学知识难度的增加,聋哑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其自信心也会大幅提升,从而在逻辑思维和推理方面取得更突出的进步.

三、“自主学习模式”在聋专业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举措

聋专业初中数学教学应用“自主学习模式”应采取以下举措: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对普通学生还是聋哑学生来说,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开启自主学习的旅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或是借助多媒体设备,用趣味性的画面吸引学生探究问题,从视觉层面弥补学生听力上的障碍.同时在评价方式上,教师也应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结合,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将学习态度、主动提问、分享交流、阶段性进步等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帮助学生转变观念,适应自主学习.

第二,体现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单纯就数学问题本身展开分析和探讨,学生常常感到枯燥,或是对较为困难的问题缺少耐心和信心,因而也就难以开展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将理论问题和现实生活建立关联,引导聋哑学生将思考数学问题转变为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的特征时,教师可引入生活中类似的图形及其应用场景,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其中的几何特性.再如求解未知数时,教师可设立多个生活实用问题,带领学生思考如何从实际出发求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列举丰富的生活实用范例及思考题,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资源条件,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也会更加主动投入.

第三,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便捷,为解决数学课程教学效率不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创设学习情境的方式,为学生在课堂参与互动、课下自主学习提供支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制作符合聋哑学生特点的课件,充分发挥学生善于观察模仿的优势,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勾股定理的讲解,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讲述定理的起源,在生动的情境中追溯历史,并展示测量各边长度和计算的结果.教师还可制作课下学习课件,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相关的知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也更容易捕捉学习的乐趣,从而加强自主学习.

第四,设计丰富的实验活动.聋哑学生虽然听力受限,在语言交流速度上与普通人存在差异,但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模仿能力更强,所以在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因此,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活动,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亲自动手实践,体验成功的快乐,而且动手操作的过程更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例如对几何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学生常缺乏空间感,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人机互动,经过实验对比,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

自主学习模式初中地理 篇6

【关键词】生活情境;自主学习;初中地理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以生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打破原有的“以师为主”的课堂模式,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去探究问题,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改为主动探究问题、学习知识的方式,提倡初中地理课堂的自主学习。然而初中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自觉性与依赖性、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的特点。所以如何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并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此我们提出了生活情境化教学。

一、什么是生活情境化教学

生活化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精心选择教材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之间有机联系,并借助其他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建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情境,使教材内容以生活化的状态呈现,教师与学生作为各具其生活乐趣的完整的人,以教材为中介,以强烈的意识和生活态度相互交往,谋求科学世界、人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融合,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在各自主体建构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协同发展,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生活化情境中共同生活、交流与对话的生活过程。

简而言之,生活化情境教学就是要求地理教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创设出各种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日常生活模拟情境。地理教师在这种日常生活情境中教授地理知识和技能,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

二、如何创设生活情境

1.创设生活情境,要围绕教学目标

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是检验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根本。具体来讲在实际地理学习中如果学生没有对学习的地理内容进行相关目标的确定那么在后续的学习中,就会出现严重的内容混乱,也就是说学习内容之间因为没有确定学习目标而变得没有秩序,因而学习起来思维就比较的混乱。在创设生活情境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贴合实际,选择创设生活情境的内容。而生活情境中问题的选择,要有助于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创设生活情境,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同时也是生活中具体的个体。在生活情境的选择上,应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注意所描述的生活问题的广度,应该聚焦到大多数学生都关心或都了解或达成共识的问题上去。同时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现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学生的语言来描述问题。

除此,生活情境的创设,还要具体考虑到每个班级的同学特点和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一些适当的调整。

3.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如何使生活情境创设得生动精彩,激发兴趣,这还需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其它课程的资源。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拥有渊博的知识,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的兴趣点,并善于将其引用到地理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创设生活情境,对自主学习有何促进作用

1.良好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師”。良好的生活情境创设,将问题设置在具体的生活当中,通过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呈现出来,使得学生既熟悉,又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易于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及各种个性化的理解体验,从而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当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现差异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比较,让他们在充分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找到优化的方法,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良好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精心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生活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长此以往,随着生活化情境的地理教学的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会不断提高。

3.良好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良好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消除了对教学问题的紧张感,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又激发了学生内部学习的动力。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搜索课本中有用的信息,联系旧的知识,同时还会激发其运用假设、推理等抽象思维,积极地对知识的建构。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出现对假设、推理出现差异时,双方通过交流、质疑、讨论,碰撞出知识的火花,有利于新的知识学习和掌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结论

总之,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之下,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应时刻注意如何符合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习惯的形成、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位学生沿着“想学——会学——更想学”的路线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林.初中英语课堂生活化情景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倪娟.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19.

自主学习模式初中地理 篇7

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初中地理一直为“副科”, 使它在部分人眼中成了可有可无的课, 审视目前中学的地理学习, 存在的问题颇多。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围绕老师的教转, 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 学生听得多, 独立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少, 兴趣低;先教后学, 教多少学多少, 不教不学;多考多学, 少考少学, 不考不学。我认为, 当务之急是让学生认清地理的重要性, 尽快培养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里自主学习地理。为此我想了一些办法。

办法一:激发自主学习地理的热情

从地理技能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方面入手。例如, 利用影子上午在西方和下午在东方, 判断某地的东西南北方向。又如, 利用太阳东升西落这一地理规律, 判断夏季上午乘车去学校和下午乘车回家, 应该坐在公共汽车哪侧不会晒太阳。

还可以列举一些学生喜欢的娱乐节目, 让学生回忆这些节目中有关地理问题所占的比例, 体现出要参加这些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好成绩, 认真学习地理可以提供很大帮助。通过这些学生会觉得地理课挺有趣、很轻松, 会盼望着第二堂地理课的到来, 很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

办法二:产生自主学习地理的兴趣

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 深入研究。例如, 爱因斯坦从5岁时对罗盘发生兴趣, 最后成为物理学界的泰斗;达尔文从小对动物的兴趣引导他跨入生物学界的殿堂, 创立了不朽的进化论。

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方法多样, 一堂有趣的引言课、一堂难忘的野外实习课、生动的多媒体课, 甚至任课老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性格幽默风趣等, 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尽可能发挥个人特长, 大胆创新, 积极尝试。

例如, 在学习经纬线和经纬度时, 我在班级的墙上临时粘贴了一些重要的经纬度, 使全班模拟一个经纬网, 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经纬度, 然后我们开始游戏, 我说:“请北半球的同学站起来。”“请北纬30度的同学站起来。”当我说到“请东半球的同学站起来”的时候, 发现本初子午线以东的都站起来了, 然后我哈哈大笑, 告诉全班同学:你们都错了。这时大部分的同学都开始翻书自主学习寻找答案, 原来东西半球并不是以0度经线为界的。经过这样的引导, 一下子就诱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热情。

办法三:养成自主学习地理的习惯

要使学习兴趣持久, 就要“习惯成自然”, 既能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地理, 也能在课外主动巩固知识, 完成作业, 还能在生活中学习地理。

学习“中国行政区划”的时候, 我借助学校大墙上超大的“中国行政区划图”, 花了两节课时间, 讲民俗, 看轮廓发挥想象, 尤其讲到陕西省的轮廓就像是一个跪着的兵马俑时, 同学们可高兴了, 纷纷想象其他省的轮廓像什么。一节课下来, 大部分的省级行政区的轮廓也记得差不多了。因为每个省级行政区中已经标出了行政中心, 所以我顺势把行政中心也介绍了。第二节课, 还是面对大墙, 我提了很多问题, 比如, 长江与黄河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第三级地势阶梯上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沿海分布有哪些省级行政区?哪些省级行政区与外国接壤?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同学们在大墙前面七嘴八舌地比画了起来。小小的“墙上谈兵”让学生们兴奋不已, 课间每当我走过这面有“中国行政区划图”的大墙时, 还不时看到有学生在饶有兴致地研究轮廓和我上课的那些问题呢!

办法四:探寻自主学习的方法

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 是事半功倍的前提。传统地理教学就是因为单调的形式让地理课堂枯燥乏味, 学生难以体验生活中的地理之乐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地理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和引导, 注意讲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进行活动。

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不唯一、有效性的原则, 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状态可以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例如, 在学习“降水与降水的分布”中的降水量柱状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来模拟5种降水量柱状图, 把全班分成5组, 根据所给出的数据 (分别是全年多雨、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常年湿润、全年少雨的数据) , 用滴管把红色水滴入量筒, 倒入对应的试管内, 由12根试管模拟出该降水类型12个月的降水情况, 每组选派2名代表根据卡片提示描述该地的降水的情况。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参与式活动, 把抽象的降水情况变成形象的试管高度, 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也更牢固地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自主学习模式初中地理 篇8

依据《地理新课标》内容标准, 结合有关材料, 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三维目标解读

1.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学习后能够说出主要的污染问题。

(2) 学生能够结合材料和现实情景分析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危害。

(3) 学生自觉运用学习材料中的地图、文字等符号信息培养阅读、分析、比较、归纳、观察、辨别地理事物的技巧和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运用157地理自主探究法学习过程进行学习。

(2) 学生在157自主探究中学会正确运用观察发现法、自学探究法、问题解决法和地理动态空间思维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感知、探究与发现“环境污染”的过程中体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产生关注环境问题的情感和态度, 为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结合多媒体幻灯片展示, 以教材为学习材料, 运用157地理7步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环境污染问题”, 让学生在7步探究“环境污染问题”中实现三维地理学习目标。

(1) 教师暗示学生以中图版教材第二节“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发现教材的知识建构体系, 包括结构体系与表述体系, 进入课堂的自主探究学习状态。

(2) 学生通过“钻”教材“探索—学习指南—正文”的文字、地图等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简要分析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危害。同时发现学习中遇见的疑难问题。教师注意全体学生, 鉴别学生钻研的学习过程。

(3) 学生提出钻研中遇见的疑难问题, 展开“辨”的学习阶段。教师设置情景、选择策略促使疑难问题简单化, 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学生根据材料分析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进一步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过程和危害。

(4) 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图, 明确环境污染问题原因、过程和危害的内在规律。教师视学生归纳状况予以点拨, 并展示自己的结构图。

(5) 学生用“联”展开“案例研究”, 开展乡土情怀与地理知识就在身边的链接生活动, 初步学会学以致用。教师引导学生迁移思考, 展开联想, 回答提出的链接问题。

(6) 学生通过做中图版教材课中的思考、课后的复习题和教师用材料设计的客观题和主观题展开“练”。师生共同检查练习的结果实现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运用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完全领会学以致用的道理。

(7) 学生通过“变”质疑和反思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过程和危害, 回归环境污染的情景, 洞察知识的发现历程, 品味“环境污染问题”学习的内在价值。教师通过激励学生质疑与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

【课堂实录】

师:平静地走进教室, 扫视全班同学, 稍等学生凝神定气后, 放幻灯片1。

生:仔细观察。

师:点击鼠标, 幻灯片1依次出现地理·必修6教材封面;第四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环境污染问题;157地理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生:拿出笔, 打开教材, 准备用157自主探究学习“环境污染问题”。

师:放幻灯片2。点击, 幻灯片2依次跳出速览整节内容, 感知教材框架。

生:观教材, 迅速浏览整节内容, 知道教材的结构体系和表述体系。

(学生学习完成)

师:点击鼠标, 幻灯片2依次出现, 课题:环境污染问题;结构体系:探索、学习指南、正文 (地图、文字、表格、阅读等) 、案例研究、复习题、课题2;表述体系: (探索) 1个自然段、1道思考题2个问题; (学习指南) 4个问题、1个提示; (正文) 两大点, 一大点:引言1自然段、3小点、15自然段、5幅图、2个阅读 (7自然段) 、1名词链接;二大点:2小点、8自然段、2幅图、1阅读 (5自然段、2思考5题) 、1名词链接; (案例研究) 10个自然段、1道思考题2个问题; (复习题) 2道题; (课题2) 调查社区内废弃物的来源地、垃圾填埋场和回收中心的位置, 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

师:放幻灯片3, (口述) 接下来, 钻研教材, 完成本节学习目标, 知道知识要点。不会抓要点的同学注意幻灯片上的提示。在教材中标记经过钻研后不懂的疑难问题。

提示内容为:钻教材“探索—学习指南—正文”中的图—文—表, 知道知识要点:主要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危害。

生:钻研教材, 自主探究“探索—学习指南—正文”的内容, 达成学习目标。标记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师:观察学生的钻研状态, 鉴别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待学生开始提问时, 放幻灯片4, 点击鼠标跳出“提问—讨论—师导”。 (口述) 下面同学们提出钻研中发现的疑难的问题。一个同学提出问题后, 有谁能回答的请举手回答。都不能回答的老师也参与大家的讨论, 帮助大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参与其中, 为大家出谋划策。

生:这一节能够学懂, 没什么困难的。

师:大家没有问题, 老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生甲:在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

师:哪位同学对他的回答进行细致的解释?

生乙:具体讲着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排放;二是工业排放;三是农业排放。

师:你说说汽车尾气排放属于哪一类?

生:我认为这种环境污染三个方面都包含有:因为生活、工农业都要用汽车这种交通工具。

师:这个同学的回答怎么样?

生:有的回应“可以”, 有的沉默。

师:老师认为这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希望同学们积极思考、尽力把学习中的问题探究的深一些。这就是我们说的从钻研到辨析的思考要深一点, 学习能力和水平就会升高一点。下面请大家再次通读教材, 看看自己还有问题没有。

生:没有了。

师: (放幻灯片5) (口述) 大家没有问题了, 下面完成知识结构图, 同时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完成。

生:做知识结构图。

师: (口述) 大家做的知识结构图各具特色, 很好。根据知识结构图, 大家发现了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吗?

生:污染的表现、原因探究、过程及其危害。环境污染的认识是一个由现象到探究因果、发现危害的自然思维规律过程。

师: (补充口述) 实际也就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过程。放幻灯片6 (口述) 看幻灯片, 完成学习中“联”的环节。其内容为: (1) “案例研究”拓展, 回归生活情景; (2) 乡土情怀——说说恩施环境污染问题的长与短; (3) 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列举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环境污染事件, 说明过程、原因、危害。

生:口头回答。 (案例内容见教材;乡土情怀和地理知识就在身边视个体知道的回答, 答案略)

师:放幻灯片7 (口述) “练”的环节, 完成问题。

(1) 复习题见教材, 口头回答。 (答案略)

(2) 客观题。 (授课时见课件超链接, 先展示材料和题目, 后展示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 回答1~2题。

材料1:像粮食和蔬菜一样, 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已开始成为合法交易的商品。迄今为止已有25000吨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在我国四省三市 (江苏, 山东, 河南、山西, 上海、天津和柳州) 进行了交易, 交易额超过2000万元。排污权交易机制 (指政府在对污染排放总量限定的情况下, 允许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向污染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 已在我国初步形成。

材料2:全国酸雨分布图。

(1) 我国南方多重酸雨区最主要的原因是 (A)

A: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

B:地形有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C:雨水丰沛且降水强度大

D:纬度低太阳紫外线辐射强

(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产品的推广, 而加入城市垃圾行列的是 (A)

A:废旧家具、包装材料、家用电器、废旧汽车、电脑

B:破旧皮革品、碎玻璃、废金属制品、废旧管道

C:化学危险品、放射性废弃物、树叶

D:易燃易爆品、废橡胶、废旧电池、建筑垃圾

(3) 材料主观题。 (授课时见课件超链接, 先展示材料和题目, 后展示答案)

2009年11月30日起, 一场大雾袭击华北、江淮等地区, 许多地方能见度不到50米。大雾连续几天紧锁京城。据有关部门消息, 因大雾天气影响, 北京市空气污染已达重度, 排在被监测的84座城市中的末尾。相关人士表示, 已加大了对首钢等污染大户的检查, 但是北京市20万吨以下的小型锅炉还有上千台, 而且实施“煤改气”的步伐缓慢, 同时气象条件出现了同期最差的现象, 以致出现连续大雾天气。不过一场强冷空气将到来, 大雾有望散去。

(1) 简要分析京城大雾出现的原因。

(2) 大雾天气可能会给人们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3) 为何说“一场冷空气将到来, 大雾有望散去”?

(4) 请你就如何减少北京市的大雾天气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答案: (1) (1) 自然原因:空气湿度大, 气温日差较大, 且扩散条件差; (2) 人为原因:城市生活和生产排放的吸湿性颗粒多。

(2) 影响人体健康状况;能见度低, 影响道路交通;空气湿度大极易破坏高压输电线路, 造成大面积停电, 进而影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等。

(3) 强冷空气到来, 容易形成冷锋降水;浓雾中的水汽凝结成雨, 降落地表, 使大雾消去。

(4) (1) 采取措施减少煤烟、粉尘的排放; (2) 改善能源结构, 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3) 采取冬季集中供暖; (4) 加强城市绿化工作。 (答对三点即可)

师:通过练习, 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认识环境污染在于人类从污染的危害中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内在价值。下面请同学们展开变式反思, 回答问题: (1) 联系整节内容, 反思“环境污染问题”何以产生, 走向何处? (2) 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给你的启示是什么?你从中认识到如何形成地理规律的认识方法呢?

生丙:环境污染问题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不正确的利用与破坏行为。人类要减少或者消除环境污染问题, 只有人类自身克服自己的不当行为, 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改善环境, 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环境污染问题学习依然在于体现地理学习由地理现象、事实到地理规律、原理的认识过程以及运用规律、原理产生规则并按照规则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

师: (鼓掌) 这位同学的回答准确、科学。

生: (鼓掌)

三、结束语

自主学习模式初中地理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自主学习,引导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 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一、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以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 在实际地理教学中, 我们往往忽视学生的独立要求, 低估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其实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 且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 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日益独立的过程。因此, 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当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充满了强烈的兴趣时, 他们往往不再需要过多的外在刺激, 便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持续兴趣, 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必要环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引领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许多可操作性的切入点。比如学习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定位时, 课前在教室墙壁上贴上绘有经纬网的世界地图, 并在地图上标出学生熟知的著名城市和国际热点事件发生的地方 (神州6号的发射地酒泉、9·11恐怖事件发生地纽约、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等) , 在图边附上这些地点的经纬网定点示意图。由于学生对这些地点的事件很感兴趣, 就会仔细观察地图查找地点, 并自主探究与此有关的地理事项。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 要着眼于学生的客观实际, 同时, 还要将兴趣的激发贯穿到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去, 而不是以一代之。一旦学生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动机上将会大大提升, 也将有利于学生真实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

三、根据地理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选择自主学习方式

什么样的知识, 怎么样传授, 如何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 则大有讲究。地理课程知识的构成往往是复杂的, 一般而言, 系统性较强的知识以系统的接受学习为主要形式, 而归纳性、情感性的知识通过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操作学习, 其学习效果较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选用不同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例如, 在大洲地形的学习中, 选择亚洲作为案例, 在详细分析了亚洲的地形特点后, 总结“认识一个大洲地形的方法”:首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 还有主要地形种类;其次是分布特点, 例如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最后可列举该大洲最有特色的地形 (如亚洲东部有一系列呈弧形排列的岛屿) 。然后给出下列一些资料, 让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和这些资料, 运用自主学习方式, 自己认识欧洲地形特点:第一类资料是亚欧地形图;第二类资料是用于比较的数据, (如世界各洲最高和最低海拔高度表、欧洲与亚洲不同海拔高度的地面所占的面积等) ;第三类资料是关于欧洲的文字叙述资料 (如欧洲曾受冰川影响的资料) ;第四类资料是供学生学习用的表格 (如对比分析亚、欧两洲的主要地形差异的表格) 。由于精简教材节省下来的时间留给了深入透彻的学习, 学生通过持续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 虽然学习的是几个少数典型的地理区域案例, 但是可以初步掌握如何分析区域地理要素、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差异, 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法, 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学习某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况时, 强调首先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地图和资料, 如人口分布图、气候资料等, 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 学会有效使用地图和资料来分析问题。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 可以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探究自然地理特征, 从人口、经济、城市等方面探究人文地理特征, 在综合的基础上探究区域最突出的特征, 掌握归纳的方法, 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一个新的区域。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毅力和决心

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是学生坚持学的内部动机, 自主学习也必须以意志控制为条件。地理课堂教学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在学习动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教育要求我们一方面注意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坚强毅力;另一方面, 要密切联系实际, 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充分体会到地理学的价值, 增强坚持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 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 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总之, 自主学习方式大大改善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效果, 培养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继续努力, 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涂德主编.中学地理创新教法一教学心理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9.

[3]张天宝著.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自主学习模式初中地理 篇10

初中地理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考察学科, 课程设置时间为两年, 而对于教学而言, 教学时间短、任务重, 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并不适合当代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这种形势下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初中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培养策略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点进行相关的论述, 希望能对广大初中地理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表现在学生学习、认知地理事物、地理成因、地理规律时, 是否体现出学生的个体主动性。传统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学生知识被教师进行“知识灌输”, 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学习氛围营造过程不够顺利, 这样学生的厌学以及抵触心理也犹然产生并逐步加重。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正是将这些现状进行很好的改变过程, 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逐渐转变为要主动索取知识, 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不断的加强, 同时可以让学生知识链条以及学习习惯得到很好的养成, 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们广大教师应该看到初中地理教学中,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在。

三、初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1. 课前引导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形成的体现形式之一, 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 课前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熟悉掌握过程。在课前预习过程中, 教师应首先将课堂所讲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将重点与学生进行课前分享,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得到适应。这个教学环节主要针对学生课上所学难点, 做到有针对性的了解, 有针对性的学习, 力争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 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得到初步的形成, 同时学生也能够将课堂主要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对课后的复习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课前预习效果的好坏决定于教师的引导方式, 结合过去所学习的重点进行开展, 使得课前预习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预习, 同时也能够对此前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复习。

2. 课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是让学生在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中逐步发现问题并且给予相应的解决过程, 这也正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之一。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将课堂所学习的知识点给学生抛出, 让学生展开自学过程。学生遇到问题时, 教师要强调由学生自己自主解决问题, 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其他同学以及老师共享。教师仅提供鼓励性评价, 并使学生自身的问题解决方向不发生科学性偏离。学生在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其自信心就会建立起来, 从而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能够驾驭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将地理学习思想发生转变, 从被动的“要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主动学”。这正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

3. 课后鼓励学生反思。

学生的课后反思是学生课后总结的关键部分, 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反思过程主要针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整体的评价, 对内容掌握的程度有更好的认识, 同时对后期应做的巩固也有清醒的结构性把握。在此之中, 需要教师在课后积极鼓励学生, 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 对所学所获做出总结。具体方法主要是定期让学生填写课堂所学基本内容, 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课后巩固过程展开的方向。学生自身能够充分认识到并且能够得到执行的, 给予精神或者是物质上的鼓励, 让学生的课后反思过程有充足的动力。另外, 教师还应该加以积极的评价, 对学生课后反思效果给予正确的评价, 这样学生在面对课堂所学内容时, 能够真正做到积极掌握双基、主动解决存在的问题, 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注意的地方

1. 教师不要过多干预, 也不要完全放手。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点在于教师的自身定位是否准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 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所以课堂教学时间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还给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上怎样学, 教师的干预不需要过多, 但是学生学习的大方向, 教师就要做应有的把握。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可采取个体自学并配合“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 通过同学之间的学习探究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 教师只在学生分析问题和得到最终结论的科学性方面做出引导。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 自主学习的欲望变得更加高涨。

2. 利用教与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培养。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一定的接受关系, 很多时候并不是教师乐教, 学生就是乐学的, 所以应该掌握一定的时机, 进行课堂有效教学。这一时机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足够强烈的兴趣, 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 (每堂课初始那20分钟左右) , 教师应当立即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首先围绕学生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 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这样, 学生对初中地理的三维目标的掌握效果才会更好, 自主学习能力也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

五、结论

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时间紧、任务重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普遍现象, 改变这一现象的关键就在于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针对“初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注意的地方”两个重点展开相应的论述。对文中的不妥之处, 希望能够得到广大教师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庞维国.90年代以来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若干进展[J].心理学动态, 2000, (04) :12-16.

[2]周振玲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定位与方案设计[J].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00, (02) :48-51.

自主学习模式初中地理 篇11

关键词:初中地理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以前封闭式教育环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知识的传播与教育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式有所改变,追求个性化与自主化学习成为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的现状与分析

一方面,对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除了学习地理知识之外,还要学习人文、历史、经济、政治等学科的知识。受自身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初中生很难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消化与吸收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受教学环境及课时限制等因素影响,初中地理教师急于传授课本知识,部分教师甚至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教学有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切身体会地理知识,减弱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1.目标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较强,教师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地理知识,这对初中生来说难度太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分课时、分阶段地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明确各阶段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目标自主学习。

如人教版七年级教材《民族》一课要求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构成,以及文化特点等,并通过民族分布图,讲述分布特点。在教学前,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教学准备,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讲述各民族风俗和文化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实践策略

互联网大大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机会和途径,所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理念、方式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特性,适合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新媒介开展自主学习。

世界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国家的人文与自然特征,表现该国地理概貌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美国》一课为例,当学生对“美国的领土”“高度发达的经济”等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学生熟知的美国迪斯尼动画、NBA球星、耐克等素材,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

一些学生喜欢NBA,尤其是洛杉矶湖人队和球星科比·布莱恩特,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报刊、图书等渠道,了解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位于加州西南部,地处美国西海岸,拥有美国西部最大的海港,人口约1800万,是美国石油化工、海洋、航天工业和电子业的最大基地,享有“科技之城”的称号。此外,学生对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都有一定了解,教师可以从该事件入手,让学生了解纽约在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重要地位。由点及面,使学生对纽约、洛杉矶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认知,进而对美国有了整体认识。

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已知入手,由点及面式地展开教学,有助于减少地理学习的枯燥性,培养了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自我探索与学习能力。

3.评价策略

评估学生课程学习成效,考试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特征,传统考试形式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要想全面地评估初中生地理学习的水平,教师引入多样化的评价机制必不可少。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评价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采用学期小论文考核学生水平。教师只有不拘泥于单一的评价形式,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具有一定时效性,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因其单一、被动、迟缓等弊端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教学与发展的要求。基于此,初中地理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自主学习模式初中地理 篇12

关键词:学习模式,生活感知,地理规律,社会应用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 注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不仅重结论, 更重过程, 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改正是要解决以上问题, 它呼唤地理课堂学生学习的新模式, 突出地表现在地理课程理念的更新上, 并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地理课程新理念。在新的地理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笔者发现“生活·地理·社会”是很好的地理探究学习模式。

一、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地理, 从地理走向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让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真正走进课堂, 落实到平时的学习之中, 使学生真切感受“生活·地理·社会”这一基本学习过程,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学习流程与分析

以“地球的公转”为例, 知识点繁难多, 很多教师都觉得课堂教学时间不足, 死死揪住学生弄不懂的问题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其实大可不必。看一下课标要求:用实例说明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活动建议: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以上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为: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本节课学习流程与分析如下:

1. 生活感知阶段。引导学生回答并思考:

(1) 一年当中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你自己影子的长度相同吗?什么季节长一些, 什么季节短一些?你知道为什么吗?

(2) 一年当中不同季节白天、黑夜时间的长短相同吗?什么季节白天时间长, 什么季节黑夜时间长?你知道为什么吗?

分析:以上问题都是从学生的平时生活感受出发, 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来源于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 对影子长短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学生往往感受较深, 只是对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少进行过思考。两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生活之中, 就在自己的身边, 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 增强了学习兴趣, 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 同时也体现了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的理念。

2. 探寻地理规律阶段。

(1) 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问题的“为什么”进行猜想, 导入新课,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2) 活动:一名学生拿着白炽灯充当太阳, 另一名学生拿着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并探讨可能存在的差错, 要求学生记住每一个细节。

(3) 观看地球公转的视频资料, 教师说明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前人通过长期观测而模拟出的地球公转的真实情况。

(4) 请两名学生再次演示地球的公转, 其他同学则认真、仔细地观察, 直到准确无误为止。

(5)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球公转的特点 (中心、方向、周期等) , 尤其是想办法让学生发现公转时地轴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而且是倾斜的。

(6) 图示太阳光直射地面并思考: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方向始终不变, 那么, 太阳光在地球表面直射点的位置是否改变, 有何变化?

(7) 观看视频 (同时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地球公转时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及二至二分日。

(8) 学生交流讨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并请学生代表发言 (说得好的要及时表扬, 多鼓励) 。

(9) 学生尝试猜想并解释:影子长短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所致 (不必深究, 学生认可就行, 说得好的要及时表扬, 多鼓励) 。

(10) 引导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释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 (学生能初步明白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地球表面太阳热量分布不同即可) 。

分析:以上为学生发现问题后探究原因而得出规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强调通过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倡导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期望通过探究式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探究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细致、全面、敏锐的观察能力, 合理、有效地运用比较等方法的能力, 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想象以及大胆猜测的能力。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让教师少讲解, 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 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具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 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 促进他们亲历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发展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采用表扬的手段, 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激励, 有成功的体验, 拥有自信心, 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3. 尝试社会应用阶段。

学生交流讨论:如果有机会到澳大利亚旅游, 学了今天的知识后, 你认为需要注意点什么?中国南极科考队什么时间去南极较合适?

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学”是为了“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如何渗透新课程标准理念, 让生活走进地理, 构建和谐地理课堂, 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于生活的价值, 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 学生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才能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

三、注意事项

1. 不同的学习模式对同一内容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选择课堂学习模式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而不宜生搬硬套。

2. 地理学习内容十分广泛,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 此学习模式较适合于地理规律、基本原理的探究。

3. 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应不断创新, 只要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的原则的课堂学习模式, 都可以大胆尝试, 只要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长学生的综合才干,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可以试用, 并不断总结出新的经验和成果, 从而达到整体激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提升地理教育质量的目标。

上一篇:煤矿智能变电站下一篇:传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