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空间(精选12篇)
自主学习空间 篇1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教育注入新的血液, 同时也给全体数学教师带来了挑战。那么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应把什么留给学生呢?教育学家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我们现在的教就是为了学生今后的自学。这就需要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重视认知目标的完成、能力的训练、情感意志、态度观念以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深层次地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 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信心、主动性、创造性, 使他们学会学习。
一、为学生创设自由表达的空间
新课标中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有许多教师对所授知识, 尤其是遇到重难点时, 生怕学生有所闪失, 总是一讲再讲, 以为这样反复强调, 学生就能牢固掌握, 就会忘不掉。教师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那样做, 是缺少对学生心理的一种顾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就是毕业以后很多年, 学校里教的东西渐渐忘了, 还有一些东西是忘不掉的, 忘不掉的东西才是教育。”课堂中缺少了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才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厌烦与倦怠。对于学生来说, 不易忘记的应是在愉快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经过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经验。所以,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开拓学生“说”的空间。
例如, 一年级《时分的认识》的教学, 现在的一年级学生从小就见过各种钟表, 钟表的认识应该是建立在学生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只是缺乏系统地归纳与整理性的学习。如果课上教师还是从老一套的教学方式出发, 拿着一面钟从钟面形状、数字、时针、分针滔滔不绝地介绍着, 我想学生肯定是不爱听也不想听, 心中都会想:老师, 你说的我都知道了。把你说的时间让给学生, 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以“小朋友们, 对于钟表这个朋友, 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用你带来的钟与你的同桌说一说”, 再全班交流。一年级那些爱说爱表现的孩子定会给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作为老师, 只需在学生交流表达时适时地给予引导、梳理、质疑、纠错, 一堂课也许会有些闹哄哄, 可学生快乐, 学生爱学。在自由表达中学生将生活经验中认知不足的知识得以补充、延伸, 何乐而不为呢?
为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尝试着改变过去的“滔滔不绝”。例如, 复习旧知时, 变老师“倒片子”为学生独立整合;探索新知时, 让学生猜、议、评, 教师在关键处、疑惑处、转折处再加以点拨;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凡是学生中有人能回答的, 尽量让学生来回答, 教师不包办代替;巩固、小结时,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梳理归纳, 畅谈学习心得;作业与试卷评讲时, 尽量让学生自己思错、评错、纠错。实践告诉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把握得好, 精讲比多讲收到的效果确实要强。
二、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空间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的演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固然重要, 但教师在教学时, 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 把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设计成学生探究的实践操作的活动, 让学生动手操作, 手脑并用, 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一课的教学, 一些教师只是用课件播放不规则物体在透明容器中上升或下降时的画面, 或在讲台上自己自编自导地演示一番, 然后得出结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容器底面积乘水上升的高度 (或水下降的高度) , 这样的教学学生只能是生搬硬套公式化计算, 学生的创新意识直接被抹杀, 注重学生去经历数学思想与活动体验过程这一重要教学目标只流于形式。将可行性测量方案留给学生去设计、去创新, 课前做好充分的学具准备, 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空间, 让学生在课中用准备好的用具,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践体检, 在直观的操作中感受“等积变形”思想及方法的应用, 这才是行之有效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又如, 教学“圆锥的认识”时, 有位教师教学“圆锥体体积”, 先让学生分组实验, 给各学习小组学生提供的学具不一, 特别安排几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 一组是等底不等高的圆柱与圆锥, 一组是等高不等底的圆柱与圆锥, 一组是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与圆锥, 在实验后让学生各组互换使用并比较学具的特点, 发现问题所在。一堂课后, 学生对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3倍关系印象极深。在实践应用中极少出现计算圆锥体积漏乘三分之一的现象。记得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说得好:“我听见了, 我忘记了, 我看见了, 也忘记了;我做过了, 就理解了。”让学生主动进行实验就必然开放了课堂, 形成张扬学生个性的氛围, 就能展示出学生不同的体验和困惑, 真正形成学生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切身体验。
三、为学生创设提问的空间
“问题”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 课堂质疑在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新课标对四基要求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如何激励学生, 调动他们敢于也乐于提问题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 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如, 在上《利息》这一课时, 我先创设了淘气存款与取款的情境,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咦, 淘气一年后取出的钱怎么多了呢?这多出的钱怎么计算得来的?同样多的钱怎样存利息会更多呢?”看, 学生提问真到位!个个直指知识要点。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老师, 书上讲存款既利国又利民, 我认为只利民不利国, 因为国家派银行替我们保管钱, 不但没有收保管费, 反而贴利息给我们, 这哪儿是利国呢?”这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与这节课要学习的利息计算没有多大联系, 实际这一问题与利息的意义相关, 对理解利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先肯定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课本、敢于提问的精神, 接着我就拿这个问题反过来问学生:“这是怎么回事呢?银行只办理存款业务吗?存储与借贷的钱都用在哪了呢?”让学生小组讨论, 再全班交流, 并适时通过课件补充了相关知识, 解答一些疑惑, 课后学生对利息、利率的意义了然于心。因此, 要想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就要努力让学生有“胆”敢问, 减少课中“对不对?”“是不是?”这样一类徒劳提问的时间, 给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让学生多说, 学会提问;让学生多做, 启发提问;让学生多想, 深刻提问。
四、为学生创设板演的空间
板书是教师运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和图表来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对于准确地表达和理解知识、加深记忆、使知识结构系统化, 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着积极的作用。很多教师认为讲台与板书应是教师独领风骚的领域, 其实这一理解是错误的, 在数学课上, 学生板演也是学生展示自我、自主学习的一种交流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 能被老师请上台板演, 哪怕只计算一小题也是无上光荣的, 而对于坐在下面的学生, 此时最想做的就是发现上台同学的错误, 只要一有同学被请上台, 其余同学将会积极思考问题, 以稍快的速度, 较为准确地答题, 来与台上同学比较, 发现问题, 还会小声地与同桌交流意见。因此, 课堂教学中, 作为教师, 必须要重视板演的重要性。很多情况下, 教师少写而让学生多写, 并学会尊重学生的板书,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在一次省课题年会中有幸聆听了名师吴正宪的一堂课《搭配中的学问》, 吴正宪老师给学生多次创设了板演的机会, 学生中有用线段图的, 有画各种实物图的等。直观上, 板书乱七八糟, 打乱甚至挤掉了老师的板书设计, 可吴老师并没有擦掉这些, 而是很欣赏地用红笔把学生的“杰作”圈起来, 让台下学生质疑, 板演学生在讲台上说出自己学习思考的过程, 一堂课下来效果极佳。学生板演调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和展示的欲望, 讲台成为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展台。黑板是交流的平台, 同时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创意的一种保护, 对学生的一份真诚, 表明他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是从心底里做起的, 而这一切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同样一个思考题, 在不同班级由教师和一个优秀学生分别讲和书写步骤, 到单元考试时这道题的正确率是学生讲的班级比教师讲的班级高, 这说明了学生是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讲的, 而教师是从成人认知角度出发, 讲的重点不一样 (或许还有学生对学生讲的新鲜感吧) 而导致这样的结果。提供黑板与时间由学生去板演, 虽然他们的字迹不够工整, 图形不够美观, 但那才是他们自己的东西, 感兴趣的东西。对于学生板演结果的对错, 由其他学生去判断、去订正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作为教师, 在给学生创设板演的机会的同时, 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调控有节, 做到因“材”而用, 因“课”而用, 因“人”而用。这样才能发挥板演的真正作用, 否则就是流于形式, 画蛇添足了。
综上所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是为了达到教而不教的终极目标。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 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 要重视学生的动口说理提问, 动手书写操作, 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 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做数学”当中都能得到发展,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自主学习空间 篇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体验,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是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留有思维余地,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
旧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的精心讲解,学生被教师牵着走,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没有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其次是教师讲得太多、太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大胆尝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发现规律。
如“质数和合数”的教学,我没有按常规给出几个自然数的约数,并告诉质数与合数的定义。而是让学生找出1―12的约数,观察并小组讨论,学生自己把这些数按约数的个数分为1、质数、合数三类。我适时提问:你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思维活跃,一般都能用找出这个数的全部约数的方法来判断,思维活跃的学生则认为只要找出3个约数即可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这样,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并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鼓励课堂讨论,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
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展开讨论,既发扬了民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如“角的认识”的教学,当我讲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度时,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课本和操场的形状都是长方形,但课本的四个角比起操场的四个角显然小的多。为什么说它的四个角多一样是90度的角呢?”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涉及到角大小的本质问题,于是就顺水推舟,让大家发表意见。小组讨论后,我及时引导,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显示一个60度角,再把角的两边延长、缩短,结果这个角还是60度。最后总结归纳形成共识: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质疑并进行讨论,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及时调控;而且,课堂讨论创造了多向交流的机会,满足了各种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要最大限度培养了学生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以及自学能力,提供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三、优化练习设计,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学习活动的最大乐趣莫过于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教师要努力去优化练习设计,做到难易适度,体现练习的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特点,尤其要让学生在完成练习过程中认识所学知识的用途,体会所学知识本身无穷的魅力。 比如,为了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用途,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动手修一修桌椅;学习“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这样设计不仅可以巩固、理解课上所学的新知识,而且注意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大门钥匙。
比如指导学生自学,可设置“导读提纲”,在“学什么”和“怎样学”两方面加以指导,对于新旧知识衔接紧密,而学生又掌握一定解题技巧的,提纲可采用对比训练的形式加以引导。如“连续进位加法”的练习,“导读提纲”采用“连续进位加”与“不连续进位加”对比训练的形式加以引导。对于新旧知识坡度较大,学生有一定困难的,提纲要在知识转折点上加以引导。如“工程问题”的学习,其转折点和工程问题从具体数量转为基本单位“1”,提纲就在点上做文章。对于较新的内容,就引导学生根据课本提示多方面实践,谋求对新知识的感知。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这样引导学生自学:1.自己拼拼摆摆。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自己动手拼拼摆摆,看能拼成什么图形。2.自学讨论。我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贴在黑板上,出示导读提纲:A.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求?B.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C.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几个什么样的梯形的面积?D.梯形的面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五、引导课外阅读,拓展主动参与空间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给学生,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教学“十进制计数法”,介绍“数的产生”的内容时,要求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数的产生”的课外读物,带到课堂上来,大家一起学习。读书前,我出示了“读书方法”:要求做边读边记边说,边读边想。学生们根据教师提供的方法,认真读书,互相交流,使本来很枯燥的教学内容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快掌握了,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自主学习空间 篇3
一、给学生提供自学教材的空间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教材,能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新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自学是为一个人的未来做准备,为“终身学习”进行奠基。研究表明,通过教学而获得的知识只有10%~20%。可见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更是要靠自学自练。因此教学时应提供学生自学的空间,能让学生自学的内容应大胆放手让学生生进行自学,或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进行自学,然后发现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新知,也学会学习。如教学“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指导学生初读时先不讲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再细读讨论,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因数与倍数能单独存在吗?这样学生在自学研讨中理解所学的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给学生提供细致观察的空间
细致的观察,不是粗略的浏览,而是有目的、有步骤、有选择的知觉过程。细致的观察是顺利完成主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细致的观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开始,是学生有所发现的前提。我们要给学生提供细致观察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小学生解决问题是以正确、清晰的表象为基础。因此,在数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细致观察的空间显得非常重要。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首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各种形状的立体物体,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再把它抽象成各种形状的立体图形,让学生细致观察并进行分类。然后再演变成平面图形,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进行分类,从而进一步了解立体物体各个表面的特征。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有选择地观察,让学生把物体、立体图形、平面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感知表象,可以实现“物”、“图”的自由转换,学生的空间观念就得到了增强。
三、给学生提供思维展示的空间
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训练是核心。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既是确立“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是了解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必需环节。同时起到知识传播的作用,促使学生思维优化。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之后,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一辆客车上有38名乘客,到站时,从前门上车12人,从后门下车1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要求用3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答思路。有一位学生凭借平时乘车的生活原型,很快用3种方法进行解答,并说明列式的理由,即(1)若先上车12,再下车1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列式是:38+12-19=31(人);(2)若先下车19人,再上车12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列式是:38-19+12=31(人);(3)下车的人数比上车的人数多7人,可以列式:38-(19-12)=31(人)。这样,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既能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又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给学生创设操作的空间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创设一种环境,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和体验。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动手做一遍”。操作实践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良方。教学时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已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度数的一般方法。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就可以促进学生求异创新。如要量120°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出问题:“不用量角器,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板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来就可以画出120°的角。同样用两个三角板中60°的角拼在一起也可以画出120°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到了新的画法,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此时,教师再提新问题:“还有更新的画法,看谁能最先发现?”学生操作探究的积极性更高了,结果一部分学生又发现了另一种方法:先画一个平角,再减去一个60°的角。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
五、给学生提供知识应用的空间
自主学习空间 篇4
关键词:《唐诗宋词选读》,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屈原的《离骚》,从唐诗到宋词。从李白到苏轼,诗词无疑影响着必修课学习,对诗文有了初步的鉴赏基础,可以自主阅读“示例”,但教学中存在的那种放羊式的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还是要尽力避免的。教师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发挥“赏析示例”的“示例”作用,会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教学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赏析示例”的示例作用:一是指导诵读。教师可以结合课后“探究·讨论”中的提示予以具体指导,要求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并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与感情的配合规律。还要将诵读指导和古代诗文主旨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通过诵读的指导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二是借助背景资料。这里所说的背景资料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包括社会大背景和写文章时的小背景,教师讲解任何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都应提供作品的背景资料,而不是去深挖文本的“微言大义”。文学是与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当学生能够用互相联系的观点看待各种事物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生涯就开始了”[1],他们也就开始有了感悟。另外一方面,背景资料还指与文本相关的书目或文章。教师要选择推荐,或网络搜索,引导学生向外“拓展阅读”“对比阅读”。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创造鉴赏古代诗文情境,创新和优化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鉴赏诗文的能力。
三、“自主赏析”应充分自主
单元的第三项是“自主赏析”,它围绕该单元的中心,向学生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文艺鉴赏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因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赏析”部分的自主性:一是对“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应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扫清障碍,反复阅读。二是在赏析古代诗文时,鼓励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尊重学生在古诗文客观内涵规定性、制约性的基础上主动参与重建古诗文意义的权利,允许学生有多元性、开放性的解读,不一味追求统一的标准化答案,真正做到审美的个性化。三是通过在“赏析示例”部分学习的鉴赏诗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可先尝试着由学生自己将疑难与感悟写出来,接着阅读“探究·讨论”的题目及“相关链接”,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多方面比较、引申、参见,抓住关键性词句,深入作品肌理,作一番深层次的理解。四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信息或设置讨论区,将某一作品探究上升到研究领域。五是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把目光投向课外。这里的创作,既包括模仿“赏析示例”撰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光耀古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辉煌的贡献。
考试中,诗歌鉴赏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对唐诗与宋词这两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有更深的认识,让学生欣赏到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领略到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以及北宋的旧曲新声,南宋的乱世词心。
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过程中,我逐渐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在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与精神的陶冶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尤为重要;在分析教材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写鉴赏文章,又包括在鉴赏过程中尝试诗歌散文创作。这种创作有利于加深了解,增进体验,使学生获得诗歌散文方面的综合性学习效果,为阅读鉴赏提供广阔的空间,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果化,提高兴趣,促进发展。
四、“推荐作品”当强力推荐
教科书每单元的第四项是“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学生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后阅读。但因为是推荐作品,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不引导、学生不阅读的现象,这是违背编写者意图的,也是应该引起教师关注的。语文教师对这些“推荐作品”应该向学生强力推荐,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文学鉴赏活动,以避免使众多的“推荐作品”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可以按以下方法处理这些“推荐作品”:一是在学习“赏析指导”时把推荐作品当做具体例子来使用,如在学习诗歌部分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时拿该单元的推荐作品《今别离》作为例子;学习散文部分“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时把该单元的推荐作品《狱中杂记》作为论据。这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将每一单元提供的角度加以运用,能够使学生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二是在分析“自主赏析”里的作品时,把同一单元的甚至其他单元的“推荐作品”作为比较学习的对象,如同是杜甫的作品,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二单元“自主赏析”里的《登岳阳楼》时,就可以把“推荐作品”里的《旅夜书怀》拿来进行比较赏析;同是序言,可以把第六单元“自主赏析”里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与“推荐作品”里张岱的《陶庵梦忆序》一起比较探究。三是指定“推荐作品”里的作品作为撰写鉴赏文章的选文,当然教材里“推荐作品”是有限的,还可以引导同学们拓展到课外,自己去寻找佳作名篇进行阅读,这是建构新的“推荐作品”。四是对“推荐作品”里的名篇,要求学生背诵积累,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杜甫的《旅夜书怀》,姜夔的《扬州慢》,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一个侧重于审美鉴赏的模块,教师应充分利用“赏析指导”“赏析示例”的指导与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对“自主赏析”“推荐作品”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以达到“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和“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内涵,探索作品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美]欧内斯特·L.博都.关于美国教育的演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5.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的策略
陈
(溧阳市上黄初级中学,江苏溧阳
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派生出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课文的教学,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口头。具体来说,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全球都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国家教委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意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尤为重要。
一、朗读美文,感受美意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需求。诗词集自然美、社会美、人文美于一身。因此,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就应该让学生学会“美读”。美读能够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用“原汁原味”的美的声韵传达出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语)。
在古代,诗歌是需要填曲用来吟唱的,在宋代,柳永的词一度成为歌妓们的最爱。李煜因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而一命呜呼。诗歌一直流传至今,可惜曲却未能流传下来。但是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味古代诗歌的音韵之美,对诗歌形成感性的认识。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我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听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边听曲子,边回忆诗歌的内容。学生沉浸在琵琶伴奏朗诵的《春江花月夜》意境中,“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以及夜晚皓月当空的幽美的景色顿时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美景离情之中,学生不由得观照人生,思索漫漫人生与茫茫宇宙之间的相互联系,可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学生在试听的基础上,自己朗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与节奏美。在歌咏吟诵中,学生不但读出了诗词的音韵之美,而且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共鸣。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多读诗歌,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美。
二、把握情感,体会其“心”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作也。”文学大师巴金也说:“我是靠感情动笔的。”诗歌用寥寥几字便传递出了无尽的情感,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用来形容诗歌是极为贴切的。
把握诗歌的情感,需要了解作者的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不同时期的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不同,而同一时期的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一种基调上的相近。
以南宋词为例,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国破家亡,南宋偏安一隅,这些在诗人眼中,变成了一个“愁”字。例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辛弃疾的《水龙吟》,等等,似乎这些词都表现了一个“愁”,但又不同,有小家碧玉式的,有粗犷豪迈式的,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学习探究,自己去发现。同时还可以同一作者做比较,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和《醉花阴》情感意境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诗歌就如一幅多彩的画卷,有“羽扇纶巾”的气魄,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寒,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民族大义,不同的意境与意象构成了诗歌不同的意蕴。
兰
一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来。语文实践活动提供的舞台要比语文课堂空间广阔得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
意境是一首诗歌的灵魂,诗人的容、情、貌全都融入了诗歌中。只有把握意境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身临其境,感受其情。而诗人往往会借用不同意象来渲染独特意境。例如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又如柳树,以折柳表惜别。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例如: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不同的意象传达不同的情感意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留意诗歌中的意象,做总结分析,进行专门的探究性学习,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一定的知识。
三、还学生想象空间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J.M.索里和C.W.特尔福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而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的知心朋友。中国的古代诗歌文化是无与伦比的,在当今传统文化逐渐缺失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扮演好文化传递者的角色,并承担塑造学生灵魂的任务。诗歌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这种“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等,对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积极的作用。
例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学生很少接触自然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一种置身于自然之中的感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片,舒缓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人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惬意、恬适。这样既可以调节学生的身心,感受大自然鸟语花香的无穷魅力,又可以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以后遇到诗歌时学生就会自然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感受诗歌的美。除此之外,诗歌还可以表现人文美和社会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
课堂教学始终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的阵地,教师应该把握住课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学习的步骤和方法。诗歌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诗歌,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把握住机会,在诗词的海洋中尽情畅游,领略中国诗词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自主学习空间 篇5
拓展自主学习空间凸显真实有效课堂 陈埭求聪中心小学许美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为此,我在教学中不断创设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情境,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贯彻落实这一旨意的基础上,我尝试做到如下几点:
一、确保用足时空促进有效学习
足够的时空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其作用就如种子的发芽、生长需要温度、水份、空气一样。只有有了足够的时空,学生才能对所面临的问题作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和推断,也才能多策略地进行探索,学生的创造智慧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和充分地展现。如我在教学五年级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时,我惜时如金,只言片语,点到为止,给学生展示导学提纲的内容后,就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索、创造并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能运用割、补以及割补的方法,还能运用已学过的平移、旋转等方法。学生的一些想法不得不叫我处在一种享受之中。由于我除了给学生提供足够探索时空,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合作交流空间,学生的自我展示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对探索中问题的认识得到了畅所欲言,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意见或见解得以相互“碰撞”和“启迪”,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批判和反思,而且还建构起对问题的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最终达到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合的目的。
二、激活课堂气氛引导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素质型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贯穿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讲究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着力研究如何因材施教,不拘一格激活课堂。
1、质疑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创设出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问题意境,学生在这种意境中自学初探并提出各种疑问,然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使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问题去学习,可以启动思维,活跃课堂,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如《年、月、日》这课教学时,我在揭示新课的同时并提问:日历里蕴涵着很大的奥秘,你想知道年、月、日有哪些知识?同学们带着好奇疑问进行了自学后,提出一些富有价值性的问题:(1)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2)为什么有的月份是30天,有的月份是31天?(3)为什么有平年、闰年之分等一系列疑难问题。我把这些问题筛选整理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再次自学课本并讨论,寻找问题答案。在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探究状态。
2、探索性学习。作为新世纪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进取。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思维空间是有限的,只有在教师的启迪引导下,才能促使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我在教学平年,闰年及判断方法时,如何把这一个个句号转化为学生思维中的问号?我通过让学生“查日历,猜年份,找规律”等方法层层推进,让学生在知识冲突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正如英国教育家斯宾赛说过:“在学习中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置境性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态,对其认识过程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如《年、月、日》这课教学时,我采用谜语导入法,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吸引到新课学习中,在学习认识大月、小月后,我马上让学生做个游戏,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知识,达到化一般为不一般,变静中学习为动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倡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空间 篇6
关键词:学唱英语歌曲 参加英语演讲比赛 制作英语手抄报 收听英语广播
目前对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对课外自主学习的研究还甚少。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开展一些有效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意义重大。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意识,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空间。笔者在很多项课外活动中均有所收获,现选其中的体会和大家进行经验交流。
一、学唱英语歌曲
学生非常热爱唱歌。教师时常会看见有学生头戴耳麦忘我地哼唱,或是会亲眼目睹他们认真地抄写歌词的样子。其实,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歌词本。针对学生的爱好,我们要因势利导,把他们特有的兴趣转移到英语学习中来。
我一般在学期初期的时候下达“英语歌曲比赛”的通知,要求学生及早做好参加比赛的准备。比赛是在学期中段才能举行。这样做的目的是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外学习英语歌曲的时间。学生喜欢唱歌,也有强烈的表现欲,为了能在比赛中大展歌喉,他们会做足赛前准备,他们会在课外搜集一些英语歌曲,自觉学唱,并且为了在比赛中不和其他同学“撞歌”,他们要学很多的歌曲。通过对比赛的精心准备,学生学会了英文歌曲,自然就学到了英语知识。学期中段的英语歌曲竞赛自然会取得成功。当然这还不是最后的结果,因为任何一种行为一旦成为习惯都能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在英语竞赛之后学生的学唱热情还不会很快退去,他们还会继续学唱英语歌曲。这种学习也就还在继续。这个过程是在课外自觉进行的,但它对学生英语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不但在学唱中记住了英语单词和句子,还培养了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他们学习的途径也会有多种,可能是观看电视,可能是网络下载,也可能是请教他人。所以这项活动能有效拓展自主学习英语的实践空间。
二、参加英语演讲比赛
教师可以以学期为单位,或是以学年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一次英语演讲比赛活动。在此项活动的前期,学生还要做充分的准备,他们会精选自己的演讲稿,在不同风格的文章和话题中进行提炼。对演讲稿的选定和完善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过程。选定演讲稿后学生还需不断地练习自己的发音,纠正自己的语调,他们会利用课外时间请教自己的同学、家人或是朋友。这种过程既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又是与他人相处的过程,就这样通过参加英语演讲比赛,学生自主地提高了自己的英语能力,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增强了自己自主学习的参与意识,在无形中他们拓展了自己自主学习英语的实践空间。
三、制作英语手抄报
在我校,学生每年都要参加一次英语手抄报作品展活动。在此项活动中,教师会动员学生参加,展出前全体学生会在课余时间手工制作英语报。学生在动手制作之前需选择抄写内容,选材的过程就是自觉学习英语的过程。当学生选好了材料就要对报纸的呈现形式进行设计,也就是版面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常会采取合作的方式完成他们的任务,他们会就自己的弱项寻求帮助,可能有人会找字写得漂亮的同学帮助其完成内容抄写,也可能有人会找绘画能力好的同学帮助其绘图,还可能会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融洽相处,无形中形成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当作品在全校展出时,学生欣赏别人的作品同时也欣赏自己的作品,看着自己的作品他们的心情是喜悦的,有成就感,同时也对作品上有别人的帮助而心存感激。所以,制作英语手抄报是一项很不错的课外活动,它蕴含着众多的教育理念。
四、收听英语广播
下课了,学生走出教室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放松一下紧张了40分钟的神经,此时听到广播里播放一些轻柔的英语歌曲一定是一种享受。我校校园广播的歌曲会时常更新,有时是根据学生的要求更新的。学生喜欢音乐,尤其是喜欢一些经典的英文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My Heart Will Go On,Right Here Waiting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深受学生喜爱。课间播放英文歌曲,使学生在音乐中放松,让他们享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同时也记住了一些英语歌名,或是几个英语句子。广播当然听不一定只在学校,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家养成收听英语广播的习惯。因为声音可以不受限制地穿到我们的耳朵里,人有时也是可以“一心二用”“三心二意”的,所以学生可以在洗脸的时候听,也能在吃饭的时候听,可以是在街头巷尾听,也可以是在屋里屋外听,听到的内容也许是歌曲,也许是新闻,也许是逸闻趣事。这些内容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活,還锻炼了他们的听力。无论是听英语校园广播还是听BBC, WORLD SERVICE都不需要教师的参与,学生可以完全自主地收听,自主地接受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听英语广播是又一项拓展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实践空间的良策。
学贵有法,但无定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中国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困难大,要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主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恒心、有耐心、更有信心,需要我们在这方面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和提高。
自主学习空间 篇7
一、提供学生自学的空间———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有自学的机会、自学的时间和自学的方法, 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 提供学生自学的空间, 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新知、学习新知, 并把自学体会和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 真正把课堂还经学生, 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由“学会”变成“会学”, 由“苦学”变成“乐学”。当然, 让学生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 而地需要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比如, 教学《小数的性质》时, 课前可出示导学提纲:
1. 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 会改变小数的大小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2. 借助尺子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3. 小数中间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4. 尝试完成教科书P58“做一做”、P59“做一做”第1、2题。
然后让学生看书自学。学生通过课本学习初步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同时, 带着“小数中间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等问题, 进行质疑、研讨, 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增强了学生利用教材自学的能力。
二、提供学生探索的空间———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着眼于学生生命潜能和可发展性, 充分相信学生, 经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让每个学生都展示自我的机会。真正做到“给孩子一些权利, 让他自己去选择, 给孩子一些机会, 让他自己去体验, 给孩子一些困难, 让他自己去尝试, 给孩子一个问题, 让他自己去解决, 给孩子一片空间, 让他自己去发挥。”如有位教师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 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一张长40厘米, 宽20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 做一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纸盒, 这个长方体的容积最大可能是多少?”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在纸板上画、折、剪、拼……
剪法一 (大多数学生这样剪) :
40×30×5=1500 (立方厘米)
剪法二: (个别同学剪)
35×10×5=1750 (立方厘米)
剪法一属常规思路, 从四个角中剪去了四个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 浪费了硬纸板, 显然不可取;剪法二材料的的利用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在思维的深度和独创性上比剪法一进了一步, 但还不是最佳剪法。老师表扬了剪法二的学生, 并肯定其思维灵活性的同时, 指出这不是最好的方法。接着进行诱导:“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 长方形和正方形谁的面积大?”“那么这道题还有别的剪法吗?”在老师的点拨下, 学生创新意识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终于有学生这样剪:
20×20×5=2000 (立方厘米)
这样训练,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全过程, 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提供学生交流的空间———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要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 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 感受到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对自己已有的学习结果进行反思, 形成主动学习、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加强课堂合作交流, 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 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弄清个体疑难的问题, 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也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交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把握住课堂中的有利时机, 创设交流空间, 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展、合作交流的过程, 逐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 教师不是直接教给学生推导的方法, 而是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 自行寻找方法。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边思考、边操作、边讨论, 不断地画、折、剪、摆、拼, 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方法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方法2:将梯形两腰的中点连线并剪开, 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方法3:过梯形两腰的中点分别向下底作垂线并剪开, 拼成一个长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方法4: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方法5: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在探究中既富有个性地学习, 又参与了合作交流, 学生对知识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得以发展, 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 同时学生合作意识得到有效培养。
四、提供学生应用的空间———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 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 同时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努力为学生提供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又能在实际的生活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体系。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 不失时机地问:“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你能利用今天学到的新知识, 测出必要的数据来计算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吗?”, 同学们纷纷离开座位, 有的测量讲台桌的面, 有的测量教室的门, 有的测量课本的封面, 还有的两人一组测量黑板的长和宽, 不一会儿, 一个个答案就呈现出来。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来, 发展了思维, 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五、提供学生自我评价的空间———培养自我调控意识
自主学习空间 篇8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是学习的一种内在品质。它的特征有:学生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创设自我开拓空间,学生跃出教科书框定的知识架子,学活书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聪明。下面谈谈我的尝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只有用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活跃。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亲热的手势、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满意的点头、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动力。所以,我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令学生敢说、敢问、甚至敢指出教师的错误,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
某一次课堂上,我在板书时问:“WhatamIdoing?”学生答:“Youarewriting.”我在板书时可故意把答案“writing”写成“wrting”。很快,班上一名女生举手,我就问她有什么事(我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她说:“Mr.Li,我觉得你写错了。”我接受了她的意见,立刻表扬了这位同学。久而久之,师生关系就更加密切,这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替代不了的。”
学习外语,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特定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特定的语言。教学中,我注重大量使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同时,我还借助录音、录像、实物、电视、幻灯、实物投影等多种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这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
例如,教学初一英语人教版BOOK1Unit4Lesson16时,首先,让学生看看有趣的对话配套VCD,画面中有贴近日常生活的画面、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语调和VCD鲜艳的色彩,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初步了解教学内容;其次,我又出示了幻灯片、挂画,并作精炼的解释,学生对所学对话就更熟悉了;再次,播放对话录音,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说。经过几个步骤的教学,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很快便掌握了对话内容。最后让学生上台表演,借助表演体会情景,加深对对话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让生生合作互动,激发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英语课堂教学要体现在“动”字上,动则“活”,则“灵”,则“成”。堂上多想办法做到教师启动、学生主动、学生合作互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新性得到充分发挥,也就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理念,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口语技能并重转变;从单纯的机械训练向学生交际能力多层次训练转变。在教学模式上,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转变,给学生实践提供了足够的机会。
英语,是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学科,像所有语言一样,是一门技能,它要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都有愉快的实践和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发展是英语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采取了生生合作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合作表演,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人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课堂上开展Pairwork,Groupwork的活动,这种分小组进行的学生—学生互动的交际活动,给每个人的语言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及时消化和积累有关会话的语言材料,对课堂学习和语言习得都是非常重要的,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是极为有利的。
比如,我教初中Book1Unit14Lesson54时,根据课文会话,教师让学生做“失物招领”的游戏,要求学生分别用所学的口语会话知识寻找服装的主人。A:Whoseisthisjacket? Isityours? B:No,it’snotmine,Mineisgreen.Ithinkit’s...A:Hi,isthisjacketyours? C:No,thisisn’tmine.Mineisred. A:Whosejacketisthis?D(衣主):Letmehavealook.Ok,yes,it’smine.Thankyouverymuch.A:That’sallright.Youmustlookafteryourthings.A:Whoseshoesarethese?...areyours?B:No,they’renot mine.Myshoesarewhite.学生在这种具有实际意义的交际活动中所学的语言要比死记硬背灵活得多。事实上,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会有充足时间,有机会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才有可能消化和积累那些围绕某一主题而展开的语言现象和语言材料,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完全符合“新基础教育”所倡导的“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理念。
三、善待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能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教师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段,就有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给予严厉的批评、指责、训斥,那么将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不系统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善用鼓励的妙着。因此,平时我多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我不会即时说:“No,youarewrong.” 而是说:“Itdoesn’tmatterwhetheryouranswerisrightorwrong.”并激励学生说:“Pleasethinkitover.”因为学生都有不甘落后,赶超先进的心理倾向,故我能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会毫不吝惜地、恰如其分地把“Good”和“Verygood”赠送给学生,尽最大努力构建一个团结合作的教学集体,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讨论、发言是自由的、安全的、不会受到压制的。
自主学习空间 篇9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 组织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信息共享空间进一步发挥图书馆的整体服务优势, 通过有效地整合资源、技术和服务, 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信息资源获取、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提高, 推动学习、研究和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和协同学习环境。高校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共享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环境、资源和服务, 逐步完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推动学习和科研的创新。
1 信息共享空间的结构和特点
信息共享空间自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高校图书馆构建以来, 至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现已成为欧美图书馆主流的信息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的结构主要分为三层, 即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
实体层是指用户学习、活动与交流的实体场所, 由实体空间 (信息资源获取区、学习交流区、小组学习室、研究室、休闲室等) 、硬件设施 (计算机、服务工作台、网络) 等组成, 是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模式的基本结构组成, 实体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不同的构建元素。虚拟层是用户用于学习、交流和知识共享的虚拟场所, 由虚拟资源 (各种类型和载体的数字信息资源) 、网络软件 (应用软件、系统管理软件) 、虚拟空间等组成, 组成信息共享空间主要在线管理系统, 也是用户应用于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场所。虚拟层是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与各二级学院 (系) 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第二课堂教学。支持层是整个信息共享空间系统运作、发展、服务的核心层, 包括图书馆办公室、技术信息部、参考咨询部及资源建设等部门, 负责部门之间协调、管理和技术等支持性工作。办公室主要协调信息共享空间系统与图书馆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性, 并负责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管理和监督, 发挥信息共享空间的基本作用, 发现信息共享空间的创新之处。技术信息部负责信息共享空间系统电子设备的更新与维护, 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和疑问, 保证信息共享空间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参考咨询部门主要由学科 (专业) 馆员组成, 负责解决学习者提出的问题, 听取学习者信息反馈内容, 保证信息共享空间的运行及畅通, 满足学习者的信息需求。资源建设部负责信息共享空间的各种虚拟资源维护与管理工作。
2 信息共享空间对自主学习的优势
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以实现学习资源、工具和服务的一站式获取, 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自主学习模式下, 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逐渐被打破, 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学的唯一形式, 教学被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灵活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上, 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 大部分教师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和团队协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留给了学生大量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协同学习、交流和讨论的学习空间, 以及部分学生由于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学科竞赛准备、社团活动、勤工俭学、创业活动等等, 影响到堂听课,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体层正为这样的学习模式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服务和技术服务。学生可以在个人学习区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小组学习室和合作研究室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和交流;在参考咨询台, 有咨询馆员帮助解答学生的疑问;在培训教室, 学生参与来自学科 (专业) 馆员的培训讲座, 提高信息素养;自助一体机、网络服务、数字加工服务、复印彩扩服务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中的方法和成果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在虚拟层方面, 学科 (专业) 服务团队以各种形式整合学术资源, 搭建虚拟平台, 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学科 (专业) 博客以学科馆员为核心, 体现学科 (专业) 特色, 做学科 (专业) 深入研究, 并使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做一些有益的学科统计、分析工作。多角度、深层次揭示图书馆资源, 提供学科 (专业) 信息跟踪和数据服务、开展课题服务和信息分析、进行学科咨询研究和学术交流、保存与管理学术成果等。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会因查找某一学科的资源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 也会因图书馆学科资源的分散异构感到无所适从。集中馆内外所有相关学科资源的知识共享平台, 为学生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信息资源和学习资料选择的难题。
在信息共享空间的支撑层面, 学科 (专业) 服务团队为学生组织策划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培训讲座, 推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信息素养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至关重要的能力, 它与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结果息息相关。信息素养的培训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培训内容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包括常规信息检索与利用、文献调研与学科 (专业) 热点分析、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等内容。培训讲座的形式有针对全校学生的普及性讲座、针对二级学院 (系) 的讲座、嵌入课程的讲座。
3 在慕课环境下, 图书馆如何更好地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服务
MOOCs是近年来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它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的缩写。其中, “M”代表Massive (大规模) , 一门课听课者动辄上万人, 多则十几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 (开放) , 以兴趣为导向, 不分国籍, 只需邮箱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 (在线) , 即网上学习, 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 就是课程的意思。与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课程只提供课程资源不同, 慕课实现了教学课程的全程参与。在这个平台上, 学习者可以完成上课、分享观点、做作业、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的全过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开放共享, 可扩张性。慕课的兴起是一场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变革, 高校图书馆应当积极融入, 转换角色, 配合MOOCs教学模式服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
首先, 图书馆员要做好版权顾问的角色, 应当深入研究相关版权问题, 帮助本校的MOOCs教师开展版权清理方面的一系列工作。比如, 收集开放的信息资源;和出版商谈判以寻求更灵活的资源许可模式, 充分保证所有课程资料都可以被MOOCs学员获得。
其次, 提供配合MOOCs教学的学习场所。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配备有研修室、视听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工作站和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这些资源使得图书馆成为MOOCs的有益补充。
第三, 提供信息素养培训和新型的知识服务。学科 (专业) 馆员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及体验, 在信息素养方面给予自主学习者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也要帮助教师分析和改进学习诱导策略, 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能和培育其创新素养及能力提供深层支撑。近年来, 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在如何融入教学方面做了较深入的探索和尝试。学科 (专业) 馆员也可以嵌入MOOCs课程, 和教师一起共同制定课程计划, 培训文献检索技能和版权教育。辅助MOOCs学生评估自己的信息需求, 提高自主学习中查找、评估、获取、管理以及综合使用信息的技能。
4 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服务
自主学习虽然强调自我在学习中的地位, 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其他教学服务人员的支持和帮助。在自主学习中, 教师和教辅人员由学习的主导者变成了学习环境的构建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现阶段,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 以学习知识为目标的学习方式注重记忆,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忽视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因此, 教师的支持服务尤其显得重要。教师有针对性地予以帮助,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要提供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内容、框架, 包括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媒体的选择、课程资源的查询、时间进度的安排, 形成性考核评价等。对于缺乏自主学习经验的学生, 教师一方面可将自身学习心得介绍给学生, 还可安排社会实践, 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一种宽松、好学、求知的氛围, 形成师生、生生间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比如E-mail、QQ好友群、个人主页等。特别是精品课程的主持教师更应如此, 教师随时接受学生的留言、提问, 并及时给予反馈, 形成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
摘要: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学的唯一形式, 高校提倡大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生应当利用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优势, 近年来兴起的慕课模式以及教师、教辅人员的支持和帮助, 完善自主学习。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慕课,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汤春香.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 (IC) 模式.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2.34 (1) .
[2]秦鸿.MOOCs的兴起及图书馆的角色.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4 (2) .
自主学习空间 篇10
高中学习的特点是:时间短、容量大、节奏快, 目标性极为明确。在教育教学现实中, 我们不难发现, 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把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到题海中来, 为培养“考试机器”实行“填鸭式”教学, 把人当成了器物, 把学生当成了奴隶, 限制在教室内。学生没有课外活动时间, 没有周六、周日, 没有假期;有的只是做不完的练习, 算不完的分数, 应付不尽的考试, 开不完的质量分析会。成绩排名和来自家长、社会的压力像山一样压在学生身上, 整天的题海战术和对待敌人式的态度使得学生精神和体力上都疲惫不堪, 心力交瘁。传统的教育导致了应试教育, 而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这在高三的课堂中表现地尤为明显。这使课堂教学陷入重负、低效的困境。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而我们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递过程, 没有鼓励或提倡过创新,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偏低, 究其原因, 在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 学习潜能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改变这一现状的出路, 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 变革课堂教学观念, 优化课堂教学行为,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发展成长。
这就要求教师在现有课堂教学时间不变的前提下, 科学地根据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 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包括学生的思维空间, 也包括学生的活动空间, 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激发学习潜能的目的。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界定
“自主学习”是指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 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 与之相对的学习方式有“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学习, 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自身的巨大潜能,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减少对教师或其他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及惰性等。
“自主学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 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学习计划, 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 也就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2)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内在动力的支持, 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也就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3) 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也就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4)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 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也就是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符合上述特征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学习。
三、课堂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实施策略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场所, 也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师不仅要做到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而且要帮助学生自主地学, 自觉地学, 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空间, 让学生的潜能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能力、智力、情感全面发展的天地。
1. 问题的设计与提出。
教师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关键性的、共性的问题, 以问导学, 以问促学, 多方位、多层次设问, 使学生学得全而深, 而不是将课本的知识再从头至尾认真讲解一遍。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 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教师要把握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差异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并且要掌握好提问时机, 如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上, 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 旧知识向新知识发展的“转折点”上等方面提出问题。教师的问题应注意符合以下要求。
(1) 激发兴趣。在问题设计的内容上要紧密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实践体验、媒体信息等, 创设适度的问题情境。这里所指的“适度”, 一是问题的内容有助于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感知和情感的体验, 能激起各类学生的主动投入, 形成一种“需要的推动”。二是符合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要求, 有利于借助回忆或想象再现事物形象的认知特点。三是具有一定的情趣和意象, 易为学生的视觉、听觉所感知。四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及其要求, 变换问题的提法, 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注意和兴趣。如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 教师一开篇便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有两个“死”, 具体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 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 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 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 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 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 抓住突破口, 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 启发思维。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将与之相关的情境相结合, 在观察和感受相关情境的基础上, 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产生热烈的学习情绪。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把问题设计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处, 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理解知识的疑惑处。如在我在的“高考作文拟题训练”课堂上, 使用多种手段启动学习内需, 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起初, 我利用投影展示学生的考试作文题目, 用事实说明问题, 让学生内心有所触动。接着, 我趁机展示历届高考满分作文题目100例, 并加上适时恰当的点评, “煽风点火”。优秀的作文题目个个精彩纷呈, 精妙绝伦, 令人叹为观止, 许多学生基本上眼前一亮, 议论纷纷。面对“先行者”的精彩文题, 比较自己的拙劣的文题, 学生心中深深地震撼了:“我也要写出精彩的令人叫绝的文题。”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要求, 我继续大讲特讲拟好文题的重要性, “火上浇油”, 让学生内在的“火”越烧越旺。接下来的拟题训练水到渠成, 效果良好。
(3) 面向全体。“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 课堂提问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就必须以尊重为前提, 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 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分配。首先, 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提问, 细心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其次, 将不同要求的问题指定理解能力或表述能力不同的学生回答, 让中、差等生优先回答;再次, 教师不能只提问少数几个理解或反应快、表达得好的学生, 尤其是在提问的引入、陈述和指导阶段, 应该认真组织全体学生参与。
2. 活动的创设与引导。
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在强调实践活动过程的同时, 更注重教师的创设与指导, 需要教师通过设计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来实现。教师创设活动方案应做到面向全体, 又兼顾个别需要, 在分组学习中, 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 准备。教师从课时思维训练的主要教学目标入手, 明确初步学习的任务, 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 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 在适应和熟悉要求的基础上为参与分组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在与学生个体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达标的可能及其需要, 把握好分组学习的时间、重点帮助的对象及指导干预的问题。
(2) 展开。即学生开始分组学习。首先, 教师借助于投影或小黑板显示进一步学习的任务和小组讨论的要求。其次, 教师在充分了解各组学习能力水平和学习预期的前提下, 重点介入具有差异的两个组,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尝试归纳、学会质疑、学会陈述个人的见解、学会评价他人的方法和合作处理的技能。此时,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 把握好心态, 注意及时收集和整合反馈信息。
(3) 交流。我们主张先组内交流, 高三时由组内学生各抒己见, 然后由组长归纳;也可由某个学生作中心发言, 其他学生在倾听、质疑的基础上给予补充修正。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 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所学到的知识, 也可由组内学生尝试以“教师”或“学生”的不同角色相互教、学、问、答, 围绕问题, 各抒己见, 轮流归纳并代表小组交流。
3. 练习的指导与评价。
在高三的教学活动中, 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个性各异的学生, 由此决定了每个学生在发展的速度、需要及其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的练习指导, 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评价形式。
(1) 练习的指导。教师可将围绕高考考点的练习分散在教学的各个阶段, 每次少量地呈现, 注意其渐进性,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阶梯式上升, 给学生以适度选择的空间。同时组织分不同水平的变式练习, 即练习题的设计兼顾各类学生发展的实际, 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题, 又有面向学困生的准备题, 还有面向学有余力学生的提高题。此类练习的要求应富有弹性, 可以配合分组学习, 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 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自主独立地完成。
(2)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是推动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评价的内容应包含:对学生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包括实验技能、学习方法、探究能力等) , 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合作和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着眼点是基本技能。在教学评价中, 我们应做到:把评价转为一种期待。在实践中, 我们坚持运用“无错原则”, 把评价落实在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 从发展的角度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 将重点放在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和改进的措施上, 并积极倡导延迟评价, 对于一时思路不畅的学生, 教师也给予适当的提示, 努力使时间由压力转化为张力。
学习评价要注意隐蔽权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要求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 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 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同样的行为融入并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中去, 调动学生智力、情感、行为的积极参与, 使自己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资源, 为学生所利用和服务。它的表现是:其一, 尊重每一位学生, 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行为给予充分信任, 坚信学生有能力自主地调整自身的学习行为和进行自我评价。其二, 创设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独立地、自主地思考, 引导学生就自主学习的方向作出选择, 独立地解决问题, 自主地表达思想。其三, 努力从自身的经验中, 从书本或其他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资讯, 创设学习情境, 营造促进学生学习的氛围。在参与学生的活动中, 教师要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地倾听, 引发学生间的相互感染, 主动与学生交流彼此间的感情和思想, 分享学习成功的快乐。如教学“高考作文拟题训练”, 在练习的设计中, 我先让学生初步拟题, 求精不求多, 放手让他们做。其实学生已能自觉地模仿高考优秀作文的文题, 有意识地学习了。在巡视中我注意及时表扬个别认真听课完成练习的学生, 并展示他们的优秀文题,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初步拥有成就感。对学生的练习, 教师不多加评论, 以鼓励为主, 然后针对学生在拟题的过程中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不知道从何下手的情况, 针对学生内心想学而现实中又难以学好的心理, 教师再结合具体实例讲解拟题技巧, 结果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2.要创设民主交流的学习气氛, 促使师生间、学生间互相学习。教师以平等民主之态和学生合作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 鼓励师生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 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3.要优化课堂教育情境, 引导学生从解决小疑问、思考大问题, 心中永远充满知识的谜和解谜的欲望, 在“谜”中求索, 在争辩中明理, 在合作中进步, 在创新中提高。学生在认知过程中, 由于缺乏背景知识或认知策略陷于困境时, 教师要给予讲解点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做到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而且要帮助学生自主地学, 自觉地学, 让学生的潜能和创造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能力、智力、情感全面发展的天地。
总而言之, 如果教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教之一些切实有用的自主学习的方法, 使之真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学生才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寻找规律获得学习的方法。教师要真正做到:“给孩子一些权利, 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 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个问题, 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天空, 让他自己去发挥。”让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场所, 也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师不仅要做到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而且要帮助学生自主地学, 自觉地学, 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能力、智力、情感全面发展的天地。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高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认为, 如果教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真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空间, 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关键词:高三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空间创设
参考文献
[1]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尚凤祥.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3]于漪.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0 (2) .
[4]雷赛妹.营造自主学习空间,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育艺术, 2005 (6) .
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空间 篇11
一、转变“教师包办一切”的理念,让课前预习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在一些初中语文教师的眼中,学生始终需要自己的讲解才能够掌握知识点,将初中生当做不谙世事的小孩子。这样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模式的改进。部分语文教师将教学活动全部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没有对学生的课前学习提出明确要求,学生的预习能力也相对不足,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笔者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再包办一切,将基础性知识的学习直接让学生来完成,在课前通过查阅工具书、上网搜索等形式,解决字词、文学常识等方面的基础内容,同时熟悉教材,对照自己制定的预习计划进行思考分析。通过这样有效的预习活动,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能够做到基本熟悉,同时经过了预习这一环节,重难点在哪里也会更为清晰,对于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突出重点、提高针对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将学习的环节前置,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养成独立预习的良好习惯,能够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有助于增强语文课堂学习的时效性,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相吻合。
二、转变“单向灌输管用”的理念,让小组合作学习功能体现出来
过去一段时期,为了提高应试成绩,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活动演变为“灌输+强塞”的机械活动,恨不得将知识点直接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学生成为了一个个没有生气的知识器皿,等待着教师去灌注。笔者针对这样的教学弊端,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设计了合作小组这样的载体,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在此基础上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师生互动,不禁能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运用小组合作模式组织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科学调配人员,保证各种层级的学生都能兼顾到,不能顾此失彼;另一方面要设计好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提纲,将教学重难点融入其中,保证大部分重难点知识能够依靠学生的深入思考以及相互合作来完成,小部分重难点可以师生互动,加以点拨,共同攻克难点。
三、转变“课堂就是全部”的理念,让课外活动促进效应体现出来
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是立体型的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还要将校园内各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因素整合起来,加以有效运用,尤其是要针对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受限的弊端,发挥课外活动的补充与拓展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将教学重难点的巩固以及薄弱环节的强化向课外进行延伸,实现课内外相结合,课外积极促进课内教学的成效。如针对学生“作文学习难”的畏难情绪,笔者专门组织了文学社,将班级作文写作较为优秀的学生吸纳进来作为骨干,制定活动计划与工作目标,逐步扩大成员范围,有意识地将班级作文写作方面较为薄弱的学生吸纳进来,在文学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如写作经验交流、现场小写真、口头作文比赛等等,提高学生在作文学习方面的兴趣,缓解畏难情绪,同时也能够强化写作训练以及拓展教学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语文教学进度安排以及知识点与能力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多种课外专题活动,比如文学常识抢答赛、古诗文背诵竞赛、现场作文竞赛等等,为学生创设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转变“目标要求统一”的理念,让分层教学作用体现出来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因学习基础、记忆能力、学习态度、方法技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成绩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在面对不同状况的学生时,如果呆板地沿用统一标准进行教学,势必会出现无法兼顾的状况。笔者在教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对学生语文学习基础与能力全面测试的背景下,将学生分为优秀、中等与一般三个层面,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区分层级,坚持教学目标难度系数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相一致的原则,体现对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有助于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学习目标,为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在课堂教学中,不同层级的学生都专门设计有难度差异的提问,作业设计也是如此,在阶段性考查检测环节对第三层级的学生进行单独考核,确保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较为理想的分数。有了这样的分层目标教学体系,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目标框架体系内开展学习,消除了畏难情绪,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获得最大化发展。
自主学习空间 篇12
所谓几何教学入门难, 历来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初学几何时, 学生必须经历认识上的一个转折。由代数向几何的转变, 这个转变在两个方面给初学者造成困难。一是研究对象由“数”变为“形”学生要对数学符号信息的操作转变为对数学图形信息的操作, 二是思维方法由以计算为主转变为以推理论证为主。学生要由对数学中的数量化分析转向对其空间形式的图形分析上来。初学者从小学六年级进入初一不明确这个转变, 不理解学几何知识的逻辑性, 体现出学习上的不适应。特别是初中几何课很快就进入了论证阶段, 而刚入校的初一学生的智力水平还未达到形式逻辑运算阶段。因此对于形式上严格的逻辑推理论证, 学生们理解起来就感到困难。尤其是对某些看起来明显的习题需要进行几何论证来证明时就更感困惑, 不习惯几何学中的推理论证, 不会使用几何语言进行叙述, 由此导致对几何学习产生畏惧的情绪。而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 几何概念的日渐增多, 推理论证的要求更高, 从而使学习几何成为一种难以接受的学科。所谓“初中几何两极分化现象”就是指的这个阶段。
克服学习几何入门难, 是学习好几何的关键, 从教学和教学相长的实践中, 有效的方法是在学习几何概念的过程中充分引导和培养学生建立空间想象, 扩充和增强学生的空间词汇的表达。使之学生对几何概念和图形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通过教学实践, 使我感到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依据教改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启发引导学生;
一是;从生活常识中启发学生建立有关几何的概念。 (可举小学数学中遇到过的例子和身边的物体形状为例)
二是;从实际几何图形中运用几何语言读懂题目 (理解所给图形的已知条件, 求证内容, 找出证明的思路) 。
三是;要求学生每一次都要亲自动手, 动脑去画图, 从中感悟其中的点, 线, 面的相互关系和内在的奥秘。
经过反复多次这样的训练过程, 学生慢慢就会产生出在理解意义上的成功感。同时在脑海里也就渐渐形成了空间形式的几何图形。也就初步介入到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所谓空间想象能力, 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 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是归属为数学领域中的一种能力, 其特点是善于在思维中构成研究对象的空间存在形状和结构, 并能够进行的一些操作在头脑中进行相应思考的反应。从而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已知的条件和推理论证依据。
几何语言的理解在几何解题过程中, 特别是在推理论证中起着重要作用, 往往有些题目存在着相互的内涵。比如;教学中‘点A在直线L上’也可以理解为‘直线L通过A点’, ‘两条直线相互垂直’也可以理解为‘两条直线的交角是90度’等等。还有一些, 如;‘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中的‘两两相交’它的空间图形的含义以及构成的图形的多样化, 从解题的需要去理解。有时甚至把一些几何语言转变为数学表达式让你去证明, 最有代表性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的四种证明方法。
所谓空间想象, 作为一种能力可不是‘空平乱想’它也是从知识的积累中不断的增强起来的, 在平面几何解题中, 所有题目都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再举一个最熟悉的例子;如, (口述) 在以学过的三角形图形中, 让学生用几何语言表达形式和图形分别做出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学生正确的回答 (如图分别为)
这里, 即要学生理解字面语言内容, 又要让学生马上反映选择趣味、省时有效、交际性强的技巧, 直观、形象的教学, 尤为重要。
1.儿歌教学
泰国学生喜欢唱歌, 将所讲的内容用儿歌的方式教授学生, 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
将日常对话用语串联起来编成附有节奏的儿歌:“你好你好, 你好吗?/我很好!/谢谢!/不用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配合表情手势, 模拟对话语气进行教学。
还如家庭成员:“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2.游戏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参与度, 增强课堂趣味性, 寓学于乐。如:
身体部位, 学生根据老师随意说出身体部位的器官名称指出自己身体的那个部位, 比谁又快又准。
数字接龙, 让学生依次报数, 也可以老师做手势、说泰语或英语, 学生报出中文数字。
跳兔子舞教方位词“左”“右”“前”“后”, “前前后后, 左左右右, go go go!”在边跳边唱中记住最简单的方位词。
在游戏教学中配合适当的奖励惩罚制度, 可很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直观法
初级阶段的教学活动中, 运用一些直观的手段, 如实物、图画等来辅助教学, 帮助学生建立起语言单位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可使教学更形象生动。
4.情景对话
情景对话交际性强、省时高效。如:
练习“你来自哪里?”“我来自泰国/中国。”时, 可让学生设想中国熊猫和泰国大象相遇进行谈话, 并配合图片, 使学生迅速掌握。
结语:第二语言的习得具有阶段性。汉语零基础的泰国学生处于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打好基础, 培养起学生的兴趣, 对以后学习极其重要的。如今, 虽然汉语在泰国发展良好, 但在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及更深的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