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自主学习

2024-05-25

开展自主学习(精选12篇)

开展自主学习 篇1

自主教学是在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通过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 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全体学生主动、全程参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以减少学生的压力感, 增强其活跃的思维因子, 让全体学生都能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其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一、自主教学的前提

自主教学的开展首先要求教师在课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与学生多沟通, 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 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不但可以掌握第一手材料, 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便于改进教学, 而且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带着一种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 逐渐产生学习的兴趣。在课上, 老师做学生的良师。用自己的爱心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心理上、感情上没有厌倦和抵触的情绪, 然后把学生的渴求放在第一位, 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 多给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让他们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轻松学习, 逐渐变苦学为乐学。

自主教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小学阶段是其最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愿学、乐学, 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并使其终生受益。而这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不是教师讲出来、问出来的,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一点一点发现的、领悟的、归纳的。

二、自主教学的过程与环节

1. 自主教学的过程应是:

按照自主教学的模式, 教师对全册教材, 每一单元, 第一课都应充分、全面地分析、总体的设计, 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力争做到: (1) 学生提前介入教材, 搞好预习。课本上的新知, 要教给学生在课下学习的方法, 使之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 (2)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一上课, 教师先落实预习的情况, 以保持预习由课外到课内的延续性以及预习的质量。然后可以让学生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 这样在课堂上他们就会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与老师一起去探求知识。对老师的要求、对课堂的期望值增高, 就形成了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3) 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课堂上要提高教师的点拨、引导的质量, 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活动的余地, 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我和体会成功的愉悦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 有足够的时间去动笔, 去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 把教师从“独奏”中解脱出来。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通过自主阅读去感受、去品味、去揣摩语言的意韵。课上要敞开学生的心扉, 打开他们的思路, 启迪他们的灵性, 珍视他们的感受, 这样, 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笑声、充满智慧、充满创造、充满光辉。 (4) 要有一个适当的检测方法。可建立师生评议制度, 借此了解学生对这一教学模式是否认可以及所产生的教学效果。

2. 在这几个过程中, 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 教师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2) 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 (3) 学生对作品的理性认识。 (4)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升华。

三、自主教学的优点与效果

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 自主教学本身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气氛宽松和谐。

教学的本质在于参与,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学就不会有良好的效果。自主教学的开展, 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出现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民主局面, 使学生由静态学习转变为动态学习, 由接受型转变为参与型, 师生间的关系也由权威型变为指导型, 由服从型转变为参与型。学生在舒畅、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记忆、创新, 使教学活动充满了民主、平等,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锻炼说的能力。

自主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培养了学生准确、完整的表达能力。自主教学强调在课堂上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读去发现问题, 通过读去思考问题, 通过读去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借助读去感知语言材料, 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读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来, 读出作者的构思来, 读出感情来, 读出意境来, 读出知识来。

3. 养成良好的习惯。

自主教学在于教师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学习, 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其终身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4. 提高自学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 教给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然后学生能自己主动地学习, 以使其自学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

四、自主教学的困难与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自主教学的开展难点最根本在于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的水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扮演一个演员、主持人的综合性的角色。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对教材的把握, 对整个课堂教学的驾驭, 要达到开合自如、潇洒轻松、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程度, 这是教学能力的体现, 是教学的高层次、高境界的体现。真正成功的自主教学, 绝不仅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而是一种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而目前教师的基础进修、眼界的开阔、教学的研讨等等, 都存在着种种条件的限制。其不足是:

1. 我们的教材缺乏多层次、多方面的适应性, 真正

能启发学生自觉思考、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 能更强地引起学生兴趣并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文还不是太多。

2. 是对学生的启发方式、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还较简单、粗糙, 仍有待于完善。

3. 教师的点拨、引导要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恰

逢其时, 还有一定难度, 这需要教师知识功底、教学经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大幅提高。

4. 对整个课堂活动的驾驭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设计能力、预测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

摘要: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管得过多、管得过死, 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经过多年教育实践经验, 发现自主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为此, 我对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与实施中的困难。

关键词:自主教学,过程与环节,困难与不足

开展自主学习 篇2

1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极为看重学生个人的自主性。当时欧洲教育界一直在争论: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还是发展能力?第斯多惠坚定地表明,仅仅传授知识的教学或只是发展能力的教学都是片面的,教学应当兼顾这两个目的,以发展能力的教学为重。激发孩子的自主性一直被第斯多惠看作是“最高的教育原理”。他说:“教育不是要人消极接受,而是要激发自主性,培养独立性,最终帮助孩子获得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目的。”所谓自主性,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对现存世界的事物抱积极的态度,用实际行动来完成自身的使命,即自发自动、自主自觉、自决自由。正是这样的教育理念,让第斯多惠坚信: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和鼓舞。既然如此,那是什么决定着我们的表现或能力的高低呢?毋庸置疑,自主性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一、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顽强的自信常常会产生奇迹。在当代美国动机激励教育领域享有盛誉的杰出人物鲍勃?摩尔对此深信不疑。他在《你能当总统》一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的.事例证明:自信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他认为“只要你充满信心,认定目标,努力去使信念变成现实,你的信念就一定会成为现实!”《让孩子喊出:我能行!》的作者卢勒的亲身经历也证实了自信的重要价值。他谈到,我发现‘我能行’三个字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让那些平日在父母身边‘软弱无能’的孩子变得十分能干。

二、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1.课前自主先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在预习中了解本章本节的重点、难点。通过预习使自己知道要学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带着预习中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进入课堂,与同学互动交流,有针对性地接受新知。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当然,有些学生并不注重课前预习,认为预习只是看看书,大体知道本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就可以了,这样的预习最终还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我们所倡导的课前预习是让学生在了解本节课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质疑,从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培养他们自主先学的习惯。

2.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独立思考,同伴互助,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时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学案、组织教学、指导练习。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自主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乐学习”

听到“燕子低飞要下雨”,学生马上就会接着讲“蚂蚁堵洞将下雨”,并一下子就来劲儿,马上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层层分析,轻而易举地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教学中把科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途,可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学习”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从有关文字的阅读、自然现象的观察、科学实验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等方面展开。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求知的迫切愿望,诱发自主探究的思维活动。例如,教学“神奇的激素”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是怎样知道爸爸妈妈是男还是女?学生陷入沉思,思维更加活跃,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和身旁的同学议论开了,争先恐后地讨论。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层层诱导,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非常愿意自主参与。

3.激发成就动机,让学生“爱学习”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首先需要积极的情感支持。在每一节课上,安排几分钟的演讲时间,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与动作讲故事、表演节目。例如,教学“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这节内容时,由于比较难记,安排学生做游戏,一位学生扮演食物,11位学生分别扮演每个消化器官,道具由指定的学生负责,演员却不指定,随机抽取。这样,让学生既感到公平,又不会出丑,又感到刺激,符合现在学生的心理,所以学生急着要参与。

开展自主学习 提高语文兴趣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兴趣 ;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131-01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学科,自主学习能有效性地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本文仅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 自主学习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自主学习的主要优势。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中的他主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与教的理念。自主性是自主学习最基本的特征,自主学习的其他特征都是从自主性这一基本特征中衍生出来的。如果没有自主性也就谈不上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自主性体现在学习前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自我设计,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以及学习任务完成后的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等,或者说表现在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学习方法的自我选择,学习时间的自我设计和自主管理、学习结果的自我评判和学习环境的自主选择等。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有活动都是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自决权。自主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则会完全改变。自主学习的自主性也使语文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自己来作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便会大大提高。

2.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的过程,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他们有各自的想象力处记忆力,他们有思考问题的角度上,解题的思路上都会有所不同。另外,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需要、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优势等方面都各不一样,因此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是个不争的事实。

3.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开放性是相对于封闭性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是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封闭性而提出的。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的主动、创新的意识得不到充分发挥,只有开放,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課堂的开放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提倡语文课堂的开放性。课堂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学生的心理环境的开放性上: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学习氛围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先决条件,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表现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的忠实的“听话者”而是有思想、有见解的积极的参与者和表现者,而老师则是真诚的对待学生,允许学生大胆尝试自己的假设,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正确的引导或积极的评价,消除学生因回答错误而产生的紧张心理。其次表现在课堂的物理环境的开放性上:教师善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表现的物理环境氛围。因为丰富而有活力的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喋喋不休所能讲演出来的,而是来自学生不断自我展现所形成的。自主学习的实行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现的舞台,学生身处这样的课堂环境氛围中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同伴学习,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自由商讨,自由选择座位等轻松的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不再害怕说错、做错而受到思维和行动上的拘束,学生愿意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而不用担心被挖苦、被嘲笑,即使在课堂中遇到失败也相信自己经过努力总会成功。

三 学习方式的开放性有利于强化持久的学习动力

学习方式又称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教育心理学依据知识获取途径的不同,把学习方式大致分为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两中学习方式。在接受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老师在上课就把所有教的内容以教案的形式固定下来,学生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而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发现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再是单一的从死记硬背中获得,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体、合作解决问题等多种方式获得。通过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课程内容的开放性迎合了语文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广阔性,使学生学习语文更有一种新鲜感,而自主学习课堂的开放性则使学生学习语文更加轻松,自主学习方式的开放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

四 结论

自主学习是一种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独立自主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勤于动手,勤于动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实现自我,体现自我的价值。这种学习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过程,它重视教学中的“过程”而轻视“结论”,使学生的个性和灵感通过“自我”的发挥,充分的展现出来。学习的实施将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他们封存的记忆,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和自我得到充分的展现,不能不说是一种快乐的事情,这种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

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篇4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猜一猜”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上眼摸一个,同时请其他学生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

生1:他摸到的是6号。

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 也可能摸到3号。

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

学生猜后, 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 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

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

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

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

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3:多放几个6号球。

生4: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

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教师的传授,而是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

师:请同学们把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

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生1:折痕相交于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

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部分……

师: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

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

生1:相等, 都是2.3厘米。

生2:相等, 都是2.4厘米。

生3:相等, 都是2.5厘米。

生4:相等, 都是2.8厘米。

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

生1: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

生2: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

生3: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

生4: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

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 从你们所量的数据来看, 有没有规律?若有, 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有,相等。

师:相等说明了什么?

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

生:有无数条, 都相等。

师:回答非常正确。

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1: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一根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时针。(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具的时针、分针)

学生2:都有12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

师:请同学们自己转一转,说一说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小组讨论交流)

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放教学过程,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

师:同学们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生1: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

生2:摆放整齐。

生3:把好玩的摆放在一起,好看的摆放在一起,好吃的摆放在一起。

生4:把同样的东西摆放在一起。

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

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

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

(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师:除了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生1:玩具可以按有轮子与没有轮子来分。

生2:图片可以按画面来分。

生3:水果可以按颜色、味道来分。

开展自主学习 篇5

龙井市东山实验小学

马薇薇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新大纲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我们也在努力朝这个方面迈进,但同时既怀疑学生的能力,又担心他们学不到知识,学生好象是一只只风筝,我们把他们放上了天,又紧紧拽着绳子,目的是不让他们乱飞。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只有放开手中的绳,让学生自由飞翔,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就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谈谈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合作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应进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探索

第一,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学习的情境。

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是被动的,紧张的,不愉快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到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期盼和希望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找到自己,激发兴趣,自主地学习。例如:上课伊始,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乌鸦和狐狸》一课,让学生分别扮演乌鸦,狐狸,读好它们之间的对话,了解乌鸦和狐狸的不同性格,还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虽然一节课时间较短,但教师也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状态之中,来进行合作条件,自主学习。如:生字词的学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抓住音,形,义,词几个方面分组自学。弥补自己学习的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共同提高到效果。

第三,培养学生问题学习能力。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好习惯。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课时,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在复习课上,也尽量想办法,问题让学生提,答案让学生总结。

第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会学习。

首先,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不会学习的现象,表现在:家长或老师督促学习,管着学习,不

动脑思考,不动手实践等不良习惯。作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会学。用启发式点拨式的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他们的个性。其次,要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如: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学生兴趣。像:识字中的字理演变图,小幽默,小儿歌都能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通过动感声像,美丽的图片等吸引学生,还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分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奖励法···而对于那些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课堂的学生,我则是多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学患”,把学习以外的事交给他们去做,像:取送作业本,让他们轮流检查室内外卫生,当一次小组长,来打开他厌学的心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受益终生,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人的许多习惯都在早年形成(也包括坏习惯),而教师要调查学生的表现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学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的培养,持续稳定地发展,比如:低年级的孩子上课要养成仔细观察,认真听课,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乐于和同学交流等习惯。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水平的提高,到了高年级,就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乐于提问额度习惯。因此,课堂上我严格培养,帮助,指导养成这种学习的习惯,久而久之才会见到成效。

二、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合作精神是综合学习中首先要培养的,这一点无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综合性学习本身,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不强调合作精神,不学会与别人合作,我们的学生将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将很难有立身之地。

1、集思广益合作。所谓“集思广益”就是集中每个学生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在学习人物或学习一些生活哲理时,总会问学生“他给你留下怎么样的印象?”“从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让大家从各个角度去分析,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更积极,更深刻的记住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

2、各取所长合作。“各取所长”就是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合作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个性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有的学生善读,有的学生善写,而有的学生善画。有时候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我要求学生自己学习,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对课文的不同理解,他们自动组建合作小组,善画的作画,能写的撰文,字好的抄写,会说的演讲„„20分钟后,他们争先恐后上台展示。看着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海报,听到他们绘声绘色地解说,我知道,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

3、优差搭配合作。有时候,我在让学生分组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将优、中、差三类学生结合在一起,在学习的过程中,优生自然而然地扮演着小老师的角色,在他们的带动下,差生有了进步,而优生也更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分析能力也提高了,从而达到相得益彰,优差共进。

4、分扮角色合作。儿童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想像力和表现欲,他们非常喜爱把一些活动内容“演”出来。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禹对课本剧表演予以了充分肯定,“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像,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

在语文课中,我常常让学生分角色饰演活动中不同的角色,学生对此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上《晏子使楚》一课时,我提出让学生来表演“晏子出使楚国”的活动内容,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求试一试。见每个学生都这么积极,我便跟学生商量,让他们选择合适的人选自由

组合,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表演。商量完毕,学生便分头行事,教室顿时变成了一个排练厅。不一会儿,成果就出来了。尽管有的小组效果不佳,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了。

当然,“合作”不等于“合并”,“合作”应该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产生了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应鼓励他们选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集体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优势互补中使得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感受合作共事和分享成果的愉快。

三、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习过程不再是老师把知识强灌进学生的脑子的填鸭式教学,而是要学生自己找出问题,自己探讨,然后得出自己的结果,再与别人或者老师的结果比较,总中学到知识和学习方法。所以不管以何种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都必须要突出三个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现在提出的具体步骤方式有很多,但是都离不开这三个。

总之,通过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学语文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竞争后成功的喜悦,更懂得了怎样去“生活”。让他们真正认识了语文,真正认识了自己!也懂得了如何去“做人”,去正确面对竞争!

开展自主学习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主学习;问题情境;以生为本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丰富多彩的课改方案纷至沓来,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呼声渐渐高涨。鉴于此,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引导高中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出几点看法。

一、创设数学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数学情境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和生活元素,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比如:在学习学生普遍感到复杂和枯燥的数列问题时,我就设计了如下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索:

肯定有不少同学喜欢看《李卫当官》,对里面的主人公李卫用机智和权贵斗智斗勇的故事特别感兴趣,于是笔者就从李卫说起:

有一次,李卫看见一个豪强想用不公平的契约,欺诈一位老农,于是计上心来:“李官人!我看你和这位大叔的交易修改成这样行不行。以30天为限:第一天让他给你一万元钱,而您只返还1分钱;第二天给你2万元,你给我们2分钱,往后每天都递增一万元,你只需给前日返还的2倍,李公觉得有赚头不?”这豪强是个土财主心直往钱眼里钻,只就前几天一算就垂涎不止:“1分换1万;2分换2万;4分换3万……”算到这里他就急不可耐地阴着笑说:这可是你说的,30天为限,大家作证不是我欺负他啊。同学们想一想,李卫是在帮豪强欺负老农吗?为什么?然后在我的指导下,同学们逐条展开分析,原来这就是数列问题,学不会就会吃亏的哟:

同学们根据数列知识,分别算一算30天契约内双方的盈亏:

①豪强得钱:根据交易规则,豪强的收入正好构成等差数列。于是,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等差数列求和:得出其30天收益为:S30=1+2+3+4+…+30=■=465(万元)

②再来算算老农的收益:再认真分析交易规则,我们会发现豪强给老农的钱符合等比数列规律,于是求和得出:S30=1+2+22+23+…+229。得出最后结论:S30=1073.74(万元)

这样设计,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而,通过这个情景故事,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轻松掌握等比、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技能,有效达成教学目的。

二、开放自由讨论,自主学习

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引导学生针对具体数学问题开放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如笔者在带领大家学习用正弦定理计算三角形面积S=■absinC时,就先让同学们对该公式进行思考,并随时提出自己猜想的有关问题,一位王同学就率先发难:“那么,我们可以用三棱锥两邻侧面的面积和两面夹角的正弦值的积再乘以■倍算得三棱锥的体积吗?”这时,我们先不管问题的正确与否,要首先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然后,再引导学生来一起探索求证:按学生的思路,我们来假设三棱锥相邻侧面夹角为θ,分别用Sl和S2来表示其面积。最后,大家通过探究推论得出这个猜想是错误的。这时我们再步步为营、趁热打铁:假设再在刚才的条件上再加一条三棱锥棱长为l,让学生判断三棱锥体积V与sinθ、l、S1和S2的关系,并写成与正弦定理类似的式子,让学生继续交流、思考和探索,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以参与者的身份在探索活动中只起到、指引和“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放开手脚,自主探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最终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三、遴选教学精华,设置问题,引导探索

新课改是锐意的改革,因此,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而是则其善者而从之,在原来优秀教案的基础上遴选其合理成分,然后遵循“以生为本”的新理念,再糅合以新的教学方案,从而探骊得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能使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在师生互动环节上多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由学生得到答案。

总之,一线数学教师应该始终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活的动提供思维空间,产生想学习的欲望,达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本质过渡。

参考文献:

[1]张金豪.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秦炎梅.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提升策略[J].数理化学习,2010(10).

开展自主学习 进行创新教育 篇7

首先,自主学习意识是创新的心理基础。一个人处在“自觉自愿”状态时,他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强,潜能容易发挥与表现,常有顿悟与灵感。当自主学习意识转化为创新行为时,创新过程便促成自主学习活动的新的发展,创新结果则是自主学习意识的升华。

其次,自主学习是创新的物质保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关心、追求学习目标的权利,有选择、接受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权利,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权利,有支配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权利等。只有将这些权利落到实处,自主学习才变为现实,创新才有了物质保证。反过来,创新的实现,也体现了这些权利的价值,并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二、数学课堂教学开展自主学习的多种途径

1. 自学。

自学包括看书阅读、浏览网页、尝试练习、搜集整理等。在自学活动中,学生以独自活动为主,通过看例题、做习题、用学具、查资料等,了解学习内容,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讨论。

讨论一般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学生要围绕主要内容,从不同层面展开讨论:如讨论自学中的疑问;讨论练习中的错处;讨论不同意见;讨论教师给出的思考题等。在“勾股定理”这节课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扬互助合作精神。每位同学清楚地表明自己想法的同时,也注意听取了其他同学的意见。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教学气氛,并通过组织与引导,激发、鼓励学生放开去想、去说、去做。

3. 评价。

学生的评价是个薄弱环节。对此,必须加强。要提倡学生参与评价,形成学生自觉、主动、积极评价的教学民主的风尚。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学会评自己、评同学、评教师;评错误、评正确、评最佳;评结果、评过程、评方法。

三、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1. 有意选择。

在课堂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学习材料,如与例题学习的相关的材料、动手操作的材料、习题等;选择学习方式,如自学、讨论、咨询、求教、互助、评价等;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在直觉、或形象或抽象思维状态下思考,用算术方法或用方程去解答应用题,用语言、或用图表帮助分析问题;还可以支配学习时间,不断的调整自己。

2. 主动参与。

开展数学活动促成自主学习 篇8

2010年上海看世博, 我在中国馆那幅清明上河图前流连忘返, 当时仿佛感觉古人正穿越时空岁月缓缓走来, 甚至似乎还能听闻其声……为何会给人如此大的感触呢?一个字“动”!世间道理是否多如此?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是否就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呢?

新课程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自主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科学知识的新型教学方式。

为倡导“自主学习”, 我在初中数学课堂尝试开展“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以期达成激趣、启思、致用的辩证统一,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开展数学活动, 先让教材活起来

十年寒窗、悬梁刺股等话都告诉人们读书不是件轻松事。我们也是有过亲身体验的。因此在课堂中注重设计、组织多彩的数学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是教师的职责。

1. 数学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

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 那样孩子们会觉得亲切、有趣、易懂。现行教材有的编的很简单, 只有一个例子或一个活动, 有些要紧内容它也只给个“读一读”“议一议”就要得出相关结论。但这客观让我们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我们可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等, 创设应情应景的数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探索、思考和发现数学知识。

2. 数学活动的方式要灵活多变

常吃一道菜, 再好吃也会厌倦, 所以数学活动的形式要讲究灵活多变。讲故事、猜谜、辩论、做一做、折一折是常规方式。现在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 不但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兴趣、注意力, 还能动态展现数学概念及过程, 能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减轻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结。

二、开展数学活动, 让课堂活跃起来

课堂是师生学习活动的生态环境, 轻松快乐的环境, 可使学生更加自如、自主的学习。

1. 生活化的数学活动, 能促进师生情感, 营造活跃课堂

一次上概率课, 我给孩子们讲故事:天热口燥, 我和英语、政治老师商量着买西瓜吃, 可太阳很烈, 谁也不愿出门, 最后决定抽签, 你们的英语老师突然很积极说:我来做签。等她做好后, 我第一个去抽—跑腿!政治老师第二个去—跑腿!于是我俩垂头丧气的去了, 回来后切瓜开吃, 正吃的欢畅淋漓, 英语老师却喷出了一口西瓜, 开始笑的前俯后仰。我俩很奇怪?齐声问:怎么啦?她还是一个劲笑。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我问到:你们觉得她为啥笑得这样呢?孩子们被调起了好奇心!我接着问:大家觉得这次抽签公平吗?大家开始议论纷纷。好!有了学概论的气氛。突然有一学生说:“我知道了, 抽签的法子是公平的, 但签有问题, 英语老师做的签都是——跑腿。”我竖起大拇指笑着说:“你真聪明!”全班哗然大笑。在这种愉快气氛中我们开始讨论如何利用树状图和例表法验证此次抽签的公平性, 接着石头剪刀布等等啦。课就在这样兴高采烈的气氛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2. 实验手册是我们数学活动的源泉

陶行知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 以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 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上去, 别人的知识方能成为我们知识的有机部分。而数学活动是经验产生的源泉。现行教材在每一章中都有安排数学活动, 特别地, 初一还配有一本实验手册。开展这些数学活动 (实验) 必能激起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实验手册中的算“24”、七巧板拼图, 多亲切熟悉的活动!孩子肯定喜欢!还有数字黑洞、钟表上的数学、等等都具有很强的探究性, 不但能发展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和智慧, 还能提高创新意识。我们要视实验手册为开展数学活动的源泉, 切切实实用好实验手册。

三、开展数学活动, 可以让学生“活跃”起来

Freudenthal说:数学学习如同学游泳, 骑自行车, 不经过亲身体验, 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

1. 由直接给予知识转向帮助学生体验过程、感悟方法

教学上的流行语:过程好了, 结果不会差。数学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这一过程是以原有经验为基础的, 又通常是从操作性活动开始的。“数学活动” (实验) 可以实现由直接给予知识转向帮助学生体验过程、感悟方法。实现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们让学生从实验设计操作中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经自己思考、同学讨论、老师引导, 接近或达到数学知识 (规律) 的附近, 数学活动的目标就是打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历经了活动过程的数学知识才真正具有迁移与应用的活性, 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2. 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

流行语还有下半句:学生主动了, 结果会更好。数学活动给孩子们创造了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把实践的过程、自己在实践中的想法、依据、以及得到的结论说出来, 通过说, 生生之间互相启示、相互融合, 找到许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古话: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 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 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 那将会产生新的、更为丰富的思想。教材中数学活动 (实验) 一方面注重实测与直观, 同时也注重探究性和发展性。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对所研究的内容实现“可视化”, 并从中获得数、形的观念, 在此基础上, 适度抽象, 然后进行更高层次上的“再实验”“再创造”过程, 进而体会到数学的研究方法和构成体系。

数学活动使教学过程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而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探究创造过程。

教育家Jaspers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 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摘要:本文从数学活动可以“活跃”教材, “活跃”课堂、“活跃”学生这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数学活动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经验和体会。

开展自主学习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自主学习,物理实验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初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 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因此, 初中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传授知识, 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呢?

一、转变教学理念, 更新教学模式

传统物理教学中, 老师被认为是先知先觉者, 是绝对的权威, 所以物理老师们认为只有一味灌输, 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 认为所谓的问题探究,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情景教学法都是教学的花架子, 华而不实。 殊不知物理学的许多抽象的理论光靠讲授是很难讲清楚的, 必须让学生先自主预习, 课上进行小组实验, 然后通过师生研讨轻松解决, 使许多抽象的、零碎的物理概念, 在学生亲自试验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 这样也改变了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状态, 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在物理新课改春风的沐浴下, 那种沉闷、单调、乏味、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 必将被艺术性、灵活性、新颖性、趣味性的新的教学模式所取代。 我校近年来竭力推广山东某个名校先进的教学模式———协同模式, 它以物理导学案为课堂引领, 把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学生主体有机、紧凑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 思维敏捷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再以检测案为巩固, 在检测案中用习题突出本节课重点、难点, 充分体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及主观能动性, 增强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二、灵活多变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使学生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课堂上该是学生做的事情老师全部越俎代庖, 不遗余力采用填鸭式“满堂灌”, 老师教得很辛苦, 学生学得很无奈, 教学效果不理想。 分析其原因:一是教学方法单调、乏味, 缺少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 二是学生主动参与率低, 没有参与自主探究空间、时间。 所以为了开展科学、有效的自主探究, 促使学生在物理课堂去思考、去发现、去实验、去讨论, 老师必须认真组织教学, 优化课堂结构, 教师要在设计学生“如何学”上下工夫。

1.预习探究。 每节课之前物理老师都要求课代表发下导学案、检测案。 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导学案上教学目标, 了解本堂课教学重难点, 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其次阅读建材和导学案的内容, 了解本堂课出现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变形公式, 导学案中的自主探究, 然后预先做一下检测案, 从中发现疑点、难点, 对老师的讲授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 自由落体运动、力的合成与分解、万有引力定律一课中, 导学案设置了三个探究题: (一) 两个物体在不考虑其他外力作用的情况下, 从高空同时抛下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二) 地球上的人为什么不会飞起来, 而宇航员在天空神舟飞船外会飘起来呢? (三) 在地球上我们向天空飘一个物体立即落下了, 为什么天上那么多的星球却安然无恙呢? 让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到课堂上解开这个迷。 比老师亲口说出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2.问题讨论式。 根据教和学的重、难、疑点, 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 以学生自觉、主动地讨论、质疑、辨析为主, 使学生加深理解、综合运用概念和规律的同时, 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 此模式较适用于综合运用知识的新课、练习课和复习课。 如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点? 根据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怎样判断哪个省力, 哪个不省力。

3.自学指导式。 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 大胆质疑, 提出问题, 再进一步引导思考、讨论、实验释疑, 达到透彻理解。 通过“主体”与“主导”、“主体”与“主体”的多向交往, 发展学生的交互学习能力。 此模式较适用于介绍新概念、新理论的教学内容。 如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人造地球卫星等。

三、让学生自主融入到初中物理实验操作中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学生实验要以探究为核心。 在传统学生实验教学中, 老师用嘴讲述, 学生用纸笔记, 对实验过程死记硬背, 不能自主动手参与实验操作, 导致实验操作能力低下。 要想学生在实验中了解物理课中的抽象概念, 弄清物理现象, 能顺利解答疑难问题, 老师就要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操作、研讨,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通过学生在实验室使用仪器、进行操作、处理数据、 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通过动眼、动手、动脑懂得实验注意的事项, 操作的步骤, 仪器使用的规则, 进行自主测量、数据记录等。

2、演示实验要以问题为基础。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贯穿概念和规律教学中, 物理实验为概念的提出、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感性认识和探索工具, 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思维分析、指导、处理演示实验,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提出假设、分析实验故障原因、探索新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研究能力。

总之,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做到不迷信、不盲从, 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林.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改革初探[J].读写算, 2011 (21) .

如何在高中生物中开展自主学习 篇10

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半独立性的学习,它是为学生将来形成完全的自学能力作准备的。

自主性学习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习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目标是自己制定的;(2)学习时间由自己进行计划和管理;(3)学习策略由自己选择并有效地加以运用;(4)学习过程是自我监控的;(5)对学习结果能进行自我评价并据此作出自我强化;(6)学生能够选择适宜的学习场所,充分利用有助于学习的各种措施;(7)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够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学生的学习如果具备以上特征,就可以认为其学习是充分自主的。我认为在我们所讲的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从学的一方面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选择适宜的学习策略并自我调控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能对学习结果能进行自我评价并据此作出自我反馈、调控、强化;学习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够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从教的方面来看,虽然强调学生是主体性,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起主导作用,即导趣(激发动机、引起兴趣)、导向(揭示目标、引导方向)、导疑(激起疑问、引发思维)、导法(指导方法、授以技能)、导馈(引导反馈、及时矫正)等,从而使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得以最优组合。

二、展示知识发生过程,从而自己构建知识体系

自主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它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适应形势,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性思维,以提高他们思维的品质。

例如,在总复习阶段,我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这道题目没有标准答案,给学生发散性思维提供了驰骋的空间,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去研究,想象能力和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归纳出如下几个方面:从内因看可改良品种,改良品种可以用到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等;从外因看可以改善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矿物质等。每一项内容又可以具体展开,学生思考的内容是发散的,但思考的方向却又是辐合的,它指向于提高农作物产量这个中心,在此过程中,发散思维强调学生去主动寻找问题“一解”之外的答案,强调思维活动的灵活性和知识的迁移,辐合思维强调学生找到对问题的“正确答案”,强调思维活动的记忆作用,两者不可偏废。

三、教学设计要紧紧扭住“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的实际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安排太多的时间进行自学,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教学时,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统筹和合理的安排,“有的放矢”地选择有利于点拨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关教学内容的前言或某些描述性的内容,可以由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生动活泼、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的语言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起到引导作用;对于教学内容中的一些较为清晰明了的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可以引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自主理解,并获得较为准确的认知;而教学中的中心内容、重点知识、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尽量通过引导式教学,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探究。

四、积极开展课外自主学习,使自主学习向纵深发展

课外自主学习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是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教师应积极引导,使课外自主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例如,许多学生对生命起源学说有浓厚的兴趣,我就组织了学生进行课外专题研究,指导学生翻阅了大量专业书籍,从网络上下载了相关资料,对生命起源的几种代表学说(特创论、活力论、自生论、生生论、天外胚种论等)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学说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实例、缺陷等,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大大激发。有个学生长期订阅《飞碟探索》,是个UFO谜,他对天外胚种论尤其感兴趣,洋洋洒洒写了两千多字的文章,文中既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又有大胆的推测和想象,有许多知识是一般人闻所未闻的。为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我指导学生自由组队,进行了一次辩论会。他们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维护自己的观点,辩驳他方的学说。虽然谁也没有说服谁,但他们知道了如何立论,如何提出假说,如何收集材料证明假说,他们体验了一次理论研究的历程。

综上可知,对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指导,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努力。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高中生物教学更有质量、更有效。

摘要: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半独立性的学习,它是为学生将来形成完全的自学能力作准备的。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以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反映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生物,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如何在高中生物中开展自主学习 篇11

高中生物自主学习有的放矢一、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认识

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半独立性的学习,它是为学生将来形成完全的自学能力作准备的。

自主性学习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习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目标是自己制定的;(2)学习时间由自己进行计划和管理;(3)学习策略由自己选择并有效地加以运用;(4)学习过程是自我监控的;(5)对学习结果能进行自我评价并据此作出自我强化;(6)学生能够选择适宜的学习场所,充分利用有助于学习的各种措施;(7)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够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学生的学习如果具备以上特征,就可以认为其学习是充分自主的。我认为在我们所讲的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从学的一方面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选择适宜的学习策略并自我调控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能对学习结果能进行自我评价并据此作出自我反馈、调控、强化;学习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够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从教的方面来看,虽然强调学生是主体性,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起主导作用,即导趣(激发动机、引起兴趣)、导向(揭示目标、引导方向)、导疑(激起疑问、引发思维)、导法(指导方法、授以技能)、导馈(引导反馈、及时矫正)等,从而使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得以最优组合。

二、展示知识发生过程,从而自己构建知识体系

自主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它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适应形势,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性思维,以提高他们思维的品质。

例如,在总复习阶段,我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这道题目没有标准答案,给学生发散性思维提供了驰骋的空间,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去研究,想象能力和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归纳出如下几个方面:从内因看可改良品种,改良品种可以用到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等;从外因看可以改善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矿物质等。每一项内容又可以具体展开,学生思考的内容是发散的,但思考的方向却又是辐合的,它指向于提高农作物产量这个中心,在此过程中,发散思维强调学生去主动寻找问题“一解”之外的答案,强调思维活动的灵活性和知识的迁移,辐合思维强调学生找到对问题的“正确答案”,强调思维活动的记忆作用,两者不可偏废。

三、教学设计要紧紧扭住“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的实际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安排太多的时间进行自学,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教学时,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统筹和合理的安排,“有的放矢”地选择有利于点拨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关教学内容的前言或某些描述性的内容,可以由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生动活泼、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的语言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起到引导作用;对于教学内容中的一些较为清晰明了的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可以引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自主理解,并获得较为准确的认知;而教学中的中心内容、重点知识、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尽量通过引导式教学,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探究。

四、积极开展课外自主学习,使自主学习向纵深发展

课外自主学习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是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教师应积极引导,使课外自主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例如,许多学生对生命起源学说有浓厚的兴趣,我就组织了学生进行课外专题研究,指导学生翻阅了大量专业书籍,从网络上下载了相关资料,对生命起源的几种代表学说(特创论、活力论、自生论、生生论、天外胚种论等)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学说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实例、缺陷等,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大大激发。有个学生长期订阅《飞碟探索》,是个UFO谜,他对天外胚种论尤其感兴趣,洋洋洒洒写了两千多字的文章,文中既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又有大胆的推测和想象,有许多知识是一般人闻所未闻的。为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我指导学生自由组队,进行了一次辩论会。他们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维护自己的观点,辩驳他方的学说。虽然谁也没有说服谁,但他们知道了如何立论,如何提出假说,如何收集材料证明假说,他们体验了一次理论研究的历程。

综上可知,对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指导,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努力。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高中生物教学更有质量、更有效。

参考文献: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自主性学习 篇12

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 往往是因为教师没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如果一味地满堂灌, 学生只能机械地、被动地学, 效果如何不言而喻。

那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什么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呢?凡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 在智力开发上发挥主导作用的方法, 就是好的教学方法。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应该是目前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 因为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师指导下, 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和求知需要, 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下面就从高中地理教学角度阐述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 营造自主性学习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地理情境教学是通过图片、实物等再现地理教材的情境,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学习产生一种亲切感,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1. 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于一体, 非常有利于地理教学。比如讲到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时, 先展示一幅西北地区的景观画面:广阔无边的荒漠, 残存的风蚀地形, 稀疏枯黄的胡杨树……学生一见, 就会不自觉地想到一个词“干旱”。这时教师可以稍加引导:西北地区为何干旱?干旱对工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该如何应对?等等。学生一感兴趣就会乐于学习。

2. 运用图物创设教学情境

中学地理教材里地图、插图非常之多, 这些图物能再现教材描述的情境, 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如能给静的图物以动感, 则更能再现学习情境。例如, 讲到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时, 教师可用四个苹果表示地球的四个节气, 上面插上牙签表示地轴, 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地轴倾斜的方向、四个节气的位置等。

3. 通过实地考察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地理教学应充分利用课外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 学到构造地貌时, 可带学生到野外考察, 判断褶皱、断层、背斜、向斜, 辨认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等。学到环境问题时, 可到当地“三废”排放严重的工厂去调查了解工厂布局是否合理, 其原因是什么,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师生有效互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由此可见, 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高中地理教学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倡导让学生体验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在于实现师生互动。

1. 注重情感投资, 促进情感互动

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应尊重、热爱、关心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些学生认为某位教师对他好, 他就要学好他的课。

2. 创设教学情境, 加强认知互动

教师要精心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 具有启发性、创造性,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在生动、多元的教学互动中, 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 情感体验丰富, 思路打得开, 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 也容易沟通想法。

三、实践“学习金字塔”理论, 提高教学有效性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 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听讲达到5%, 阅读达到10%, 分组讨论达到50%, 动手操作达到75%, 教别人或马上应用达到90%。

由此可见, 学习方法不同, 效果大不一样。我们目前用得最多的就是效率最低的前两种, 即教师讲和学生读。因此, 教师要学会调整或改变教学方式, 学生要转变学习方法, 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学。在教学中, 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的成员一般应以上下桌4人为宜, 最好每位学生都有一两科学得较好的科目, 可以担任本小组的小老师。小组成员间要展开讨论, 以及开展学生辅导学生等活动。要尽量运用最高级别的学习方法, 即“教别人, 马上运用”, 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这个学习方法有三:一是上新课之前, 小组成员先像教师一样备课, 把自己当做教师, 把成员当做学生, 向本组成员讲授。之后及时补充、修改和完善。教师只起到指导、点拨的作用。二是做练习之前, 教师应精选少量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让小组成员先做后讨论, 做到“马上运用”。避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习题上。三是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优点, 完成各种探究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运行效度下一篇:天真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