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自主学习(精选12篇)
促进自主学习 篇1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游戏激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上学没几天,在学习拼音时,如果用传统的老方法,枯燥地反复让学生拼读,孩子们就会恹恹欲睡,提不起兴趣,整个课堂形如一潭死水。可是如果把游戏引入到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拼音,拼读音节,那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试问,有哪个孩子不喜欢做游戏呢?如,在学习复韵母“ai、ei、ui”与声母相拼时,可以把音节一个一个地写在纸剪的“红苹果”上,再把“红苹果”一个一个贴在“苹果”树上,让学生上“树”摘“苹果”,谁能拼出“苹果”上的拼音,谁就能得到这个“苹果”。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上来摘苹果读拼音的小朋友争先恐后,苹果“摘”完了,拼音也会读了。一节课就在轻轻松松、热热闹闹的气氛中结束了。
故事激趣
小学生大多爱听故事。在课程的开始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故事,生动有趣,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课文《狼和小羊》,可以先讲一个《会摇尾巴的狼》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认识到狼是一个坏家伙,不仅凶恶,而且狡猾;故事中的老山羊非常聪明,然后话锋一转,告诉学生:“有一天,一只凶恶的狼碰到了一只可怜的小山羊,结果会怎么样呢?小山羊有没有被狼吃掉呢?”以此设下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自己读起了课文《狼和小羊》。
直观激趣
鲜明生动的图像和实物,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幻灯、影视等教学媒体,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他们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发现问题,获取新知,发展智能。如,在教学课文《鸟岛》时,当学到“鸟岛上有各种各样的鸟儿,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此时可以放上一段鸟岛的实况录像,当孩子们亲眼看到鸟岛上万鸟齐飞的壮观场面时,禁不住时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时再回过头来读读课文,感受就更深了,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更浓了。
实验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兴趣的源泉之一,就在于认识新的事物,求证新的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做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一方面有趣、生动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课文《乌鸦喝水》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口子较小的瓶子、小石子和剪刀做实验。瓶子里放少量的水,用剪刀模仿乌鸦的嘴“衔”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学生不仅充分理解了“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到水”,以及“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这些句子,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表演激趣
这里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所谓“进入角色”,就是“假如我是课文中的xx”;而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一方面,由于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里的同学,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表演的形式,不仅是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还罩上了情感色彩。可见,表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在学完《负荆请罪》后,可以把它排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廉颇的知错就改、爽直豪迈;韩勃的性格直爽、打抱不平……
实践证明,丰富多样、新颖活泼的教学方法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殿堂,充满着欢声笑语,充满着和谐愉快的气氛。追求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老师的共识。
促进自主学习 篇2
运用学习策略促进英语听力自主学习
当今,教学模式正在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与此相适应,英语听力教学不仅要向学习者传授语言知识,而且应当培养学习者运用听力学习策略学习语言知识的.技能,提高学习者进行自主听力学习的能力.
作 者:曹瑞斓 CAO Rui-lan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刊 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5(5)分类号:H319.3关键词: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英语听力
激发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篇3
游戏激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上学没几天,在学习拼音时,如果用传统的老方法,枯燥地反复让学生拼读,孩子们就会恹恹欲睡,提不起兴趣,整个课堂形如一潭死水。可是如果把游戏引入到課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拼音,拼读音节,那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试问,有哪个孩子不喜欢做游戏呢?如,在学习复韵母“ai、eil、ui”与声母相拼时,可以把音节一个一个地写在纸剪的“红苹果”上,再把“红苹果”一个一个贴在“苹果”树上,让学生上“树”摘“苹果”,谁能拼出“苹果”上的拼音,谁就能得到这个“苹果”。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上来摘苹果读拼音的小朋友争先恐后,苹果“摘”完了,拼音也会读了。一节课就在轻轻松松、热热闹闹的气氛中结束了。
故事激趣
小学生大多爱听故事。在课程的开始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故事,生动有趣,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课文《狼和小羊》,可以先讲一个《会摇尾巴的狼》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认识到狼是一个坏家伙,不仅凶恶,而且狡猾;故事中的老山羊非常聪明,然后话锋一转,告诉学生:“有一天,一只凶恶的狼碰到了一只可怜的小山羊,结果会怎么样呢?小山羊有没有被狼吃掉呢?”以此设下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自己读起了课文《狼和小羊》。
直观激趣
鲜明生动的图像和实物,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幻灯、影视等教学媒体,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他们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发现问题,获取新知,发展智能。如,在教学课文《鸟岛》时,当学到“鸟岛上有各种各样的鸟儿,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此时可以放上一段鸟岛的实况录像,当孩子们亲眼看到鸟岛上万鸟齐飞的壮观场面时,禁不住时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时再回过头来读读课文,感受就更深了,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更浓了。
实验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兴趣的源泉之一,就在于认识新的事物,求证新的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做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一方面有趣、生动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课文《乌鸦喝水》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口子较小的瓶子、小石子和剪刀做实验。瓶子里放少量的水,用剪刀模仿乌鸦的嘴“衔”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学生不仅充分理解了“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到水”,以及“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这些句子,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表演激趣
这里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所谓“进入角色”,就是“假如我是课文中的xx”;而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一方面,由于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里的同学,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表演的形式,不仅是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还罩上了情感色彩。可见,表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在学完《负荆请罪》后,可以把它排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廉颇的知错就改、爽直豪迈;韩勃的性格直爽、打抱不平……
实践证明,丰富多样、新颖活泼的教学方法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殿堂,充满着欢声笑语,充满着和谐愉快的气氛。追求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老师的共识。
自主学习,促进生命成长 篇4
一、何为“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而言的,实际是学习者能够认知自己的知识、能力等缺陷,根据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自主性地学习知识、技能和能力等的行为.
二、教学实践——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精品课程引兴趣
新基础教育的数学课数学味特别浓,但并不排斥情境的导入和趣味性.对于心理状态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很容易走神,注意力常常分散,认真听完一整堂课而且抓住每个知识点已经实属不易,更别说发挥自主探索的精神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潜在问题和拓展自己的想象了.但与此同时,小学生相对于初高中生来说,容易被唤起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因此兴趣对小学生起到了“兴奋剂”的作用.当一个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勾起学生兴趣的课程,则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与教材知识点间的距离被拉近.第一批实验学校的精品课展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版块清晰,教学重难点则处理细腻,铺陈出一堂堂精彩的课程.
(二)发挥自主贯时空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和自我体验的机会.
1.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多年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在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或讲到重点、难点、关键处,应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当学生解题后,还要留出一定的反思时间.例如:“某服装厂计划一个月生产衬衫20000件,如果上半月完成,下半月完成的与上半月同样多,这个月生产的比原计划多多少件?”不少学生列式为20000×(+)=25000(件).解完后让学生反思,20000×(+)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所列算式是否符合题意?通过反思,学生马上发现问题是求“比原计划多多少件”,而刚才所列算式是求“实际生产的件数”,所以正确的列式应该是20000×(+-1)=5000(件).
2. 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教学时,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让教室成为学生探讨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的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且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兴致很高,很快得出了3种折法.
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和尝试,终于又得出了以下3种折法,由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肯定.
(三)学法指导不可缺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 会听
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做法: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应用题也由教师口述,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并进行适当提问.
2. 会看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老师可以不讲或者进行适当的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 会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使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他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给他们说的机会,说的自由.
4. 会想
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
在操作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篇5
李晓玲
内容摘要:幼儿园教师应改变教学教育观念,把“灌输教学”转变为“操作教学”。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反复的操作、多次亲身体验才能获得。在数学操作活动,教师的引导、适宜的材料和方法,以及充足的操作时间,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数学 操作 自主学习
《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贯彻这一新理念,教师要从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的圈子中跳出来,树立“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指导思想,让自己成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幼儿自主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只有这样,才能从重视教师教转向重视幼儿学;从重视幼儿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幼儿学习过程;从重视幼儿单一的接受学习转向重视幼儿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能更好的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精神。
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把以往的“灌输教学”变为“操作教学”,操作,顾名思义就是活动幼儿通过反复的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主学习,操作活动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怎样借助数学操作活动,来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操作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说:“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有材料陪伴”的学习,是孩子的学习特点,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自主学习的成效。因此,老师要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材料,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所以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但是,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幼儿当然没有操作的兴趣。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注意:
材料品种多: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物品都能成为数学操作的材料,如树叶、小棒、珠子、七巧板、卡片、扑克、算盘、棋子、数卡、点卡、橡皮泥、操作板、废旧盒子、塑料空瓶、包装盒、小木块、小石子、火柴棒等等。
材料数量足:提供的各类材料能满足全班人同时操作,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对操作环境产生兴趣,又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材料的投放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层次性:一方面幼儿存在主体的差异,材料设置要体现层次性,不同能力的幼儿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材料。另一方面,随着幼儿操作的熟练,在操作的过程中体现层次性,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难度。我在小班进行《分类》的教学时,能力强的幼儿提供颜色、大
小不同的卡片,给能力弱的幼儿则提供只有一个变量的卡片,这样他们分类时没有干扰,就显得简单了。再如《认识长短》时,我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了三个长短不同的小棒,给能力弱的幼儿则是两个,只有让每个幼儿进行适合自己的操作,才能让他们有成就感,有自信心。引导性:幼儿操作性学习的过程,是幼儿自由、自主地直接感知,进行探索并获得数学经验的过程,所以教师应提供具有引导性的数学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发展。我在小班复习《几何图形》时,给幼儿提供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让幼儿区分并涂色,在操作纸的上面,有一个颜色标记图,红色三角形、黄色圆形、蓝色正方形。幼儿看标记图进行操作就可以了。在《水果丰收了--按数取物》教学中,为了让幼儿自主操作,我在每个小筐头上贴上数字卡片,幼儿看筐头上的数字取水果图片,因为我准备的材料充足,能力强的幼儿用时短,可以多次操作;能力弱的幼儿取放一次就可以了。引导性的操作材料,能诱发幼儿主动探索,主动获得,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多功能性:虽然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多样,但也不能太泛,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容易发现操作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二、操作活动的优化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操作活动应生活化、游戏化。
1、生活化
幼儿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周围的事物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颜色、大小、形状等,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对幼儿进行渗透性、随机性的教育,培养幼儿注意发现、获得、数学知识的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带幼儿户外活动时,可以拾落叶,引导幼儿按大小形状、特征的不同进行分类或排序;把饮料瓶盖收集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让幼儿按颜色分类;冰糕棒涂上的颜色,让幼儿拼摆不同的形状,按数取物,收插塑玩具的过程也可以成为一种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请幼儿将插塑玩具按形状、大小分类收拾到玩具柜上;请幼儿点数玩具的数量,长方形的有几个?圆形的有几个等等;请幼儿用插塑玩具按某种顺序排序;我还请幼儿将不同形状的玩具分别放在玩具柜的上、下格里。午餐时通过分发碗、勺,理解“1和许多”“ 一一对应”等数概念等。在《复习几何图形》活动中,我利用幼儿喜欢玩娃娃家的心理,把大可乐瓶做成大嘴娃娃,贴上图形标记,幼儿看标记,把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卡片放进大嘴娃娃嘴里。在《比较多少》教学中,我创设了幼儿生活中最喜欢的故事情景,猴哥和猴弟去摘桃子,幼儿通过操作桃子卡片,有的点数,有的对应摆放,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可见,数学活动与生活因素是密不可分的,运用贴近幼儿实际的“生活情景”进行随机教学,就能便于幼儿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认识数学规律,真正使幼儿能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2、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因此在数学活动时,尽量采用游戏的活动形式,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简单重复的练习变得生动。在学习《大小排序》时,我采用了孩子们喜欢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美羊羊被灰太狼抓走了,我们要去救她,去的时候看好灰太狼是怎么走的。幼儿的注意力一下被我吸引过来了,非常专注地观察、摆放大、小脚印图片,很快找出大脚印、小脚印的排序规律。游戏的情节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以角色的身份,轻松、自然的完成各种操作任务。在《按数取物》教学中,我也是以游戏“小兔种萝卜”的形式来开展,给每位幼儿一些卡纸萝卜和一块“种植地”(泡沫板上画有数个小圆,圆内写着不同的数字)然后要求幼儿按所示数字在圆内种上相应的“萝卜”,最后比一比看谁种得又对又快。再次游戏时,让幼儿交换“种植地”进行操作。这种游戏化的操作活动很受小朋友的喜欢,活动中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又如在《手口一致点数》教学中,我用了“逛超市”游戏,幼儿在“超市”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各种物品,要求要一个一个拿,边拿边数,幼儿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学习,觉得特别有意思。因此,操作活动游戏化既能让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发展,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有效的教学形式。
三、操作时间的充足
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获得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为幼儿留足操作的时间,使幼儿通过动手、动脑进行积极的探
索尝试,最终达到正确掌握知识的目的。特别是对小班幼儿,思维欠敏捷,动作较慢,又不熟悉操作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为每一个幼儿都有充分的操作时间,自己去操作、探索、去发现问题。教师还要注意个别差异的存在,有的幼儿能力强,动作快,有的幼儿能力差,动作慢,教师要等待那些动作慢的幼儿,让他们完成操作活动;对一些数学能力较差的幼儿多加观察,对他们提出简单的要求,鼓励他们完成操作。在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因为时间的原因,急于求成,忽略幼儿自己动手实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
四、操作中的讨论交流
在操作活动中同伴间的讨论、互相合作,能开拓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合作能力,能提高幼儿探索活动的水平。幼儿在操作中出现对操作结果有不同的看法,教师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让幼儿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加深幼儿对所获得知识的印象,同时让幼儿互相学习,互相评价,讨论出正确的答案。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以及数学活动本身的特点,创造机会,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和集体形式的合作、讨论和探究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五、操作中教师的作用
首先处理好幼儿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教师要启发幼儿通过操作发现问题、寻找事物的内在规律并适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幼儿总结、得出结论,不能让幼儿的操作验证教师给出的结论。在教学中,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操作目标,说明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减少幼儿操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的操
作仔细地观察,观察幼儿的操作步骤,操作材料的使用情况,了解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及时对幼儿提出建议,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使幼儿在正确主动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常有的事,教师要注意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应让他积极思考,大胆动手,主动探索;对于能力差的幼儿,如果实在不能独立完成操作任务,就该走过去,和他共同完成操作活动。在《感知3以内的数》活动中,陈宥慈在粘贴点子时,一下贴多了,她没有扣下来,就把操作纸拿到我面前:“我不想贴了”,说着眼泪就下来了,我一看就知道了原因,告诉她:“我帮你”,等我把多余的点子扣下来,她又高高兴兴回去粘贴了。所以,在操作时,老师要多观察,保护幼儿对操作的兴趣,幼儿的操作活动重在参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对操作活动产生兴趣,为幼儿下次操作活动打好基础。
创设和谐情境 促进自主学习 篇6
教学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年级《长方体表面积》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会说话的长方体”——“把小录放机放入颜色鲜艳的长方体纸盒中”,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做纸盒需要多少彩色纸,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创设富有数学味的情境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新知识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长方体的运用及好处。比如:教室、铝合窗、课桌、课本、作业本等等为什么都做成长方体?教室有几根柱子?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深化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数学的欲望。
三、创设富有发展性的情境
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自主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估计费用》时,出示商场的商品(图)及单价,让每个学生自选5件商品后,各学习小组共同探讨:估一估,每个同学购物的钱在几元到几元之间,大约要多少元?这时各小组的学生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结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增强了学生观念,又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
四、创设富有真实性的情境
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随意杜撰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会引起学生的胡思乱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在教学“不规则物体体积”时,我假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个人不小心把摩托车掉进了长方体蓄水池中,这时水面会怎样?为什么会上升?……这时学生就提出疑问,并指责那个人怎么那么不小心……结果误导学生想象了与教学内容无关方面去了。虚拟情境不等于塑造虚假情境啊!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去探索。
情境的真实性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总而言之,我们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创设出适宜学生体感和领悟知识、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和谐情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促进自主学习 篇7
一、编制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更不要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预习作业的布置不够明确,学生容易形成预习可有可无的心理。在学案预习部分的设计中我侧重以下两点:
1.防止学生预习的随意性。
学生的预习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不再盲目无助,他们有章可寻。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各项要求不但有差别而且题目有多选性。
2.预习程度适宜性。
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水平有限,要一开始就通过读书找出高质量的问题无疑阻碍了学生预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学案中提供学生预习提纲,并通过学生思考、查阅、询问来解决教材上的问题。
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设计了以下预习清单:
(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如何判断?
(2)你认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对每一内容的阐述你认为是不是最合理?你还有更好的方法来阐述吗?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判断方法?你会应用吗?
(4)尝试练习:
(1) 如图,若把太阳看成一个圆,则太阳与地平线l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填“相交”“相切”“相离”)。
(2) ⊙O的半径是6,点O到直线a的距离为5,则直线a与⊙O的位置关系为
()
A.相离B.相切
C.相交D.内含
(3) 已知圆的直径为6cm,如果直线a上一点C和圆心O的距离为3cm,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B.相切
C.相离D.相交或相切
通过学案的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可以提高听讲的水平,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可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抓住了预习,就抓住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
二、有效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1.设置问题要有趣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越跟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知识内容越能激发其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在佛山一环的建设施工中,曾遇到这样一个实际问题:由于马路拓宽,有一个面积是100平方米、周长80米的三角形的绿化地被削去了一个角,变成了一块梯形绿地,原绿化地的一边AB的长由原来的20米缩短成12米(如图所示)。为了保证佛山的绿化建设,市政府规定: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的绿地面积必须等面积补回。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这块失去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它的周长是多少?
你能够将上面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吗?
2.设置问题的思维容量应有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突出数学的思维价值,所探究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自主地积极思考问题。
如在学习《圆周角》中,在探索“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做一做
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圆形硬纸片上任取一段弧,画出该弧所对的圆心角和任意一个圆周角。分别量一量所画的弧AB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度数,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看一看
教师用几何画板直观演示,发现:圆周角的度数没有变化,并且圆周角的度数恰好为同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的一半。归纳分类如下:
这时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 圆心在圆周角一边上; (2) 圆心在圆周角内部; (3) 圆心在圆周角外部。
(3)想一想
(1) 在这三类情况中,哪类情况最容易证明?
(2) 其余两类情况可以转化成第一类情况吗?
(4)小组合作
学生探索发现:第一类情况最特殊容易验证。由圆的轴对称性联想到把硬纸片对折,发现过圆周角的顶点C作辅助线“直径”,可以把第二、第三类情况转化为第一类来验证。
(5)教师点评
教师提议把第一类圆内部的图形想象成一面三角旗,则第二类、第三类分别想象成两面三角旗合并、两面三角旗叠成,化抽象为具体、化一般为特殊。学生豁然开朗。
第一类:圆心在圆周角一边上
第二类:圆心在圆周角内部
第三类:圆心在圆周角外部
三、强化反思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结果进行检验和再认识的过程。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引导学生反思能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思考。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数学意识,优化思维品质;通过反思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使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反思可以拓宽思路,优化解法,完善思维过程;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探究新的发现;同时,反思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往往只满足于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对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易使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劣,体验最佳方案的优势。
如在2010年专题复习《如何解与旋转有关的探究题》时,我设计了以下反思清单:
1.反思解法,总结解题的思维规律
在“2008年广东省第21题”的评析中,可引导学生反思第(1) (2)题的共性,发现图形虽然经过旋转发生了“形”变,但结论一直保持不变,究其原因是△BOD与△AOC的全等关系未发生变化。
例:(2008年广东省) (1) 如图1,点O是线段AD的中点,分别以AO和DO为边在线段AD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和等边三角形OCD,连结AC和BD,相交于点E,连结BC。求∠AEB的大小。
(2) 如图2,△OAB固定不动,保持△OCD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将△OCD绕着点O旋转(△OAB和△OCD不能重叠),求∠AEB的大小。
2.反思条件,举一反三
变式1:把等边三角形推广为为等腰三角形,命题的结论、推理方法是否会有惊人的相似?
例:(2009年常德市)如图1,若△ABC和△ADE为等边三角形,M, N分别EB, CD的中点,易证:CD=BE,△AMN是等边三角形。
(1)当把△ADE绕A点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CD=BE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当△ADE绕A点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AMN是否还是等边三角形?若是,请给出证明,并求出当AB=2AD时,△ADE与△ABC及△AMN的面积之比;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变式2:把三角形推广为四边形,使图形位置发生变化产生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类比联想几何图形的属性进行拓展、推广,探究原来性质的变与不变。
例:(2009年宁德市)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在直线MN的上方,BC在直线MN上,E是BC上一点,以AE为边在直线MN的上方作正方形AEFG。
(1)连接GD,求证:△ADG≌△ABE。
(2)连接FC,观察并猜测∠FCN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3)如图(2),将图(1)中正方形ABCD改为矩形ABCD, AB=a, BC=b (a、b为常数),E是线段BC上一动点(不含端点B、C),以AE为边在直线MN的上方作矩形AEFG,使顶点G恰好落在射线CD上。判断当点E由B向C运动时,∠FCN的大小是否总保持不变,若∠FCN的大小不变,请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tan∠FCN的值;若∠FCN的大小发生改变,请举例说明。
综上所述,强化反思意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培育,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根据实际合理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摘要: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从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有效设置问题情境、强化反思意识等三个方面对怎样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自主学习,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
[2]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
浅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篇8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
“教师讲, 学生听”这样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 会带来疲倦, 不能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去。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 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 努力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欲望。
1. 创设猜想情境
在新课的开始, 猜想引入, 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 使其情绪高涨, 思维活跃, 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例如:新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 分别出示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 让学生猜一猜, 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是多少?在学生猜疑争辩情境中, 让学生先拿出直角三角形, 让学生知道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90°, 和另两个角的和是180°。再动画演示, 教者的一方活动, 还离不了学生自己动手验证猜想的正确性。用同样的剪、拼方法, 学生自然得出任意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在认识过程中, 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 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 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 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得出结论。在巩固新知识、利用猜想、调动头脑中已有的数字信息, 并对之进行移动和重组, 开拓新思路。
2. 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课堂教学大多数是由问题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总是围绕着“问题”参与学习活动的。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思维, 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 训练思维, 提到数学能力的目的。
二、挖掘认知潜能, 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包括已掌握的知识, 也包括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认知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 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模糊的认识明朗化, 具体的对象概括化, 成为学习新知中可利用的认知条件, 这不仅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之中, 同时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1. 让学生动手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也是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应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 通过自己动手演示或操作, 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一方面, 便于学生发现规律, 另一方面, 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动手活动, 不仅令课堂气氛活跃, 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去发现新知, 还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 让学生动脑
在教学中, 要精心选择一些具有发散性的问题, 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去分析, 使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 引发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三、营造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1. 倾注爱心, 创设师生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 使他们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享受成功的愉悦, 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鼓励送给学生, 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可以诱发学生参与活动。例如, “你的想法真妙!”“你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你还有更多更好的解法吗?”等这些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讲究提问和评价艺术, 创设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提问语言不可生硬、呆板, 而要有启发性, 让学生有跃跃欲试的回答问题的激情。如请学生上台操作, 教师笑问谁会做啊?某某同学你来做给同学们看看好吗?这位同学肯定乐意上台露一手, 或许会有即兴创作。学生答完题, 教师评价语言要带有启发性、鼓励性, 如“你真棒!”
四、巧设练习形式, 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 是知识“内化”后升华为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对练习进行精心设计, 做到目的性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 形式新颖, 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轻轻松松地学习, 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知识的习惯。练习形式要多样, 如“开火车”“找朋友”“小小判案官”等活动, 促使学生乐中获取知识。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 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又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新知。
优化教学方式促进自主学习 篇9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 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 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能使师生亲密合作, 造成愉快的情绪气氛, 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 它会驱动教师满腔热情, 专心致志, 千方百计, 力求把学生教好;而学生则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 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和爱好, 完全消除恐惧、焦虑等心理负担, 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笔者在上牛津小学英语6B《Unit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一课时, 学生在了解了刘涛想要写信给Peter这一前提后, 给同学们提了两个问题:“He wants to write to Peter, what does he need?”“How does he ask for these things?”。面对同学们的拘谨和沉默, 教师微笑着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并大胆预设, 同时承诺不管他们说得是否有理老师都不会责怪。在老师善意的鼓励下, 学生们开启思路, 积极思考。在小组讨论中, 学生们不仅考虑到写信所需的一些必须品”信封、信纸、邮票”, 从而有了学习单词“writing paper, envelope, stamps”的愿望, 细心的同学还会考虑到写信时还需要胶水等一些辅助用品, 这时教师可对本课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带着他们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阅读第一部分对话, 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独具慧眼的提问和精彩的回答解决了本课教学的两个重点。这样的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展开想象的翅膀, 这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带来的收益。
二、正确的学习策略: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1.以核心问题为突破口, 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性探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探究。学生会提问题了, 并且提出了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有的是探究课文的关键, 有的则不是。因而, 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课文的主旨, 归纳出统领全文的问题, 进而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探究。比如, 在学习《Asking the way》一课时, 学生提出了许多跟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How can we ask the way? Which sentences can we use?”这个统领全文的问题上,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理解了全文, 归纳出了问路及指路的相关句子, 收获很大。
2 . 以关键问题为切入口, 对课文重难点进行深入化探究。以局部问题为切入口, 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有效探究。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面, 学生可能对课文的某些方面产生的问题比较多, 那么就以这个局部问题作为学习课文的切入口, 进行深入探究, 使之能够连带解决其它问题。比如在学习《Who is younger?》这一课, 许多学生对双胞胎这个话题感兴趣, 找出了许多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 引导学生从双胞胎身高、大小、长相方面去对比了解, 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 不仅学会了比较级的正确用法, 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
3.以自我评价为发展点, 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性探究。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总结。这是在探究过程中最能体现学生的收获, 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的时候。比如在上《The seasons》一课时, 让学生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 并用英语写成天气预报, 在课前与学生交流, 学生在聆听和交流的同时理解的天气的相关单词和句型。在学习《Seasons》这首富有诗意的小诗时, 在指导学生理解各个季节的天气特征及每个季节的趣事时, 指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诗中的意境, 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学《More exercise》时, 指导学生通过角色朗读、合作表演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焦急的心理及面对自身不足能积极面对、设法改进等方面的体会。对于这些探究所得, 我们都很重视, 都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 并予以鼓励和评价。
三、有效的课后延伸:学生自主学习的保障
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英语素养的综合体现, 学习课文后, 教师通过读写, 仿写、扩写、续写等方式, 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进一步促进英语教学的读写结合。学完《A letter to a penfriend》一课后, 让学生设想:假如你是Liu Tao, 你会对Peter说什么, 你会怎么写这封信……通过小组讨论, 要求学生完成Liu Tao信件的续写任务, 课后老师要求学生登陆真实的笔友网www.penfriend-club, 选择一个合适的笔友, 并能给他写一封信,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都得到了培养。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边的, 学生仅靠学习书本上的间接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交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和打开知识金库的钥匙, 他们才能大展宏姿, 畅游知识海洋, 一生一世都受用无穷。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在合作中发展,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 富有个性的过程,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 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张力的课堂, 创建富有生命张力的课堂空间, 才会使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美丽而富有生机的生活世界和梦想家园。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2011版) .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强化主体意识,促进自主学习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意识,自主学习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特征的总和。小学数学自主学习, 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在恰当的学习目标引导下,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 在主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使得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过程。那么,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呢?
1. 营造民主氛围, 唤醒自主学习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 师生之间应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 干净的、肮脏的, 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 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 当满足了基本需要, 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时, 学生才会发展自尊、自重, 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师道观念, 建立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积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应充分扮演好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等角色, 在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信息交流的过程中, 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补充, 从而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的要求,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2. 改变学习方式, 引导自主学习体验
2.1 先学后教, 尝试探究。
教学实践证明, 改变以往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为先学后教, 能够有效指导学生主动学习,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例: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节内容, 我出示探索性学习例题:蔬菜专业户计划在7000平方米的大棚里种植青菜和黄瓜, 种植面积的比是4∶3。两种蔬菜各种了多少平方米?且看学生的探究过程: (1) 独立探究, 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题, 列式为: (7000÷7) ×4=4000 (平方米) , (7000÷7) ×3=3000 (平方米) ;4∶3=4000/3000。 (2) 小组合作, 进行分数转化:青菜和黄瓜种植面积的比是4∶3, 可得出青菜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4/7, 黄瓜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3/7, 可列式为:7000×4/7=4000 (平方米) , 7000×3/7=3000 (平方米) 。在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之后, 我再指导学生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题。如此, 学生先学, 教师后教, 学生主动参与了知识探索的全过程, 在下一例的连比学习中, 学生就能不教自会。
2.2 回顾过程, 寻找错因。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实践表明,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 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努力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实践表明, 学生如能找到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 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例:面对判断题:“把8根小棒分成2份, 每份一定是4。”个别的错误理解, 我积极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进行正误辨析。通过回顾探析的过程, 学生在纠正错误思维的同时, 形成了正确的判断认识:把8根小棒分成2份, 可以是“4和4”, 也可以是“3和5”、“2和6”、“1和7”, 只有加上了关键词“平均分”, 这句话才能成立。
3.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 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用数学。例:教完《圆的面积》计算后, 教师可布置如下作业: (1) 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圆, 并求出它的面积; (2) 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并想办法计算出它的面积。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实践表明, 通过运用教学策略, 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数学情境问题, 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应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发展。
总之,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 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作为一名教师, 应在课堂中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主动地学习, 尽情体会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许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湖北教育, 1996, (4) .
[2]张友莲, 唐金英.浅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J].江西教育, 2003, (20) .
[3]吴兴明.数学教育应该关注思考, 关注生存[A].中小学课程改革与考试研讨会论文集[C].2004.
[4]宋勇.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方法[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5, (02) .
培养探究能力 促进自主学习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能力;自主学习;教学措施
中国分类号:G623.2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也越来越清楚的感觉到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已是迫在眉睫的课堂教学任务。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内心想法、兴趣爱好、学生生活给予合理的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那么其自主学习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何通过探究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同行走访调查得知,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就是最有效的教学措施: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究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进行学习。小学语文是学习母语的重要时期,基于小学语文教材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小学教师一定要积极营造合适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只有巧妙地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学生在愉快的情景课堂下快乐的学习。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由于事先让学生们去网络上了解雾的形成与本文的写作地点——庐山,笔者在授课前制作了关于雾的资料(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这些丰富多彩的雾的美景资料不仅是学习本课的丰富材料,更是学生长见识的科普知识。在新课开始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一些庐山的美景图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就连上课爱捣乱的同学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在此基础上,揭示本文课题,师生一起享受了愉快的“庐山的云雾”的盛宴。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中的语言、阅读、作文等方面的学习会影响中学语文学习的习惯。小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怎样与教师的亲和力有很大的关系。教师首先要与学生拉近距离,让小学生体会到老师是其大哥哥或大姐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展现自我,让他们的思维进入到课文情景中去。第二,要让学生亲和教材,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让学生运用不同的读法,了解教材,感知教材,形成一种要进一步探究课文的欲望。第三,要创设一种良好的课文情景,生动再现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景中,与教材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鳴,如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背景、烘托氛围、让学生当演员、分角色表演等,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
二、设疑激趣,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源于疑”。小学生们由于爱表现的心理,他们为了能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其优秀的一面。教师通常可以从语言修辞、文章主题、段落结构、作者思想等角度去设置一些疑问。教师只要稍微一些点拨,他们会想方设法的去思考、动手、动口。学生在历经自己的思考、动手、动口之后,教师经过一段时间(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课文时,一个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写在园子里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深层原因呢?”这对教师来说是十分简单的问题,但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却十分难得可贵,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把答案交给学生,而要启发引导。教师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有昆虫、农作物、劳动的场景,由物及人,由物质的园子到精神的园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进而学习这种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小学语文课堂就是多倡导教师对学生设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动手、动口。经过几年的小学语文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三、学以致用,强化探究效果
小学语文学习最后终究是落到平时的用处,例如学生学习了请假条、通知知识,其最后的目标就是学生能自己熟练的写一张请假条、一则通知。教师可以针对情况,让学生自己找机会写一写请假条、写一则通知,比如学生有时生病需要请假,就建议学生自己写一张请假条。还有班级要召开什么班会,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关于开班会的通知。
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终目的要学以致用,强化探究效果。教师需要明确学生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例如小组合作与竞争、工具书使用、询问他人等形式。
四、走出课堂,拓宽探究视野
语文一门活的学科,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此,教师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语文社会实践活动,以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比如,倡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勤动手,多积累,将大量信息和优美的词句摘录下来,形成语言材料库,既可提高阅读能力,又能为写作服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每到开学之初,我便要求学生准备“三本”,即日记本、摘抄本、心得本。记录一些有意义的事,摘抄一篇佳词佳句,写一篇读好书心得,并用彩色笔注明为什么喜欢。为避免流于形式,规定在组里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评比。这样在交流的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
教师倡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比如“寻找我们周边的语文错字社会实践”,以一种宣传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使命感让学生上街头、入社区、进工厂等,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收获远不止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只有通过这些举措,教师才能让学生们爱上语文,爱上语言文字,爱上传统的优秀文化。
五、反思与小结
小学语文学习关系到学生今后的语言基础、语言理解能力。根据调查表明一些成人认字、书写、文字理解能力上的不足多半是以小学语文没有打好基础有关系。基于语文能力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形式,很多语文基础知识(修辞知识、文章段落、文体知识等)在小学学过,在中学也会学到。对语文基础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很好的掌握,例如,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中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反之会阻碍中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文章仅用只言片语作简单叙述,更多的教学措施期待一线教师不断探究。
参考文献:
[1]李庆德.强化自主学习 促进能力培养——不同教学情境下的自主探究教学对培养学习能力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8(24).
[2]任会芳.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J].科技信息,2009,11(33).
促进自主学习 篇12
在当今课程改革的汹涌浪潮中,教育已从传统的灌输转变成幼儿主动地学、主动地创造、主动地运用,从而在活动中产生新异、独特而有价值的东西,并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于生活中。而数学活动相对于故事教学、唱歌活动、绘画活动等而言要显得枯燥一些。幼儿园的幼儿年龄小,好动注意力又不集中,自控能力又稍弱,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利用各种形式、方法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结合学龄前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注重师生互动,注重让幼儿亲自操作,在玩玩讲讲的过程中接受数学知识。
1. 将数学与其它课程有机地整合
儿歌朗朗上口,短小易懂,深受幼儿的喜爱。将数学知识融于儿歌教学中,幼儿易于接受,并能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幼儿都爱听儿歌,念儿歌,将儿歌配上相应的多媒体画面,那幼儿的兴趣就会很高。因此,我常把数学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儿歌。如教幼儿学习认识物体匹配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桌子椅子手牵手,枕头被子头碰头,小碗筷子抱一抱,大家都是好朋友。”通过这样形象直观的解说,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这些物体之间的关系,还创造性地讲出了遥控器和电视机是好朋友、电脑和键盘是好朋友、太阳和月亮是好朋友等丰富的内容,并把它们编进了儿歌中,使儿歌的内容更为生动丰富。
将语言和数学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样既可让幼儿接受新授知识,又避免学习数学的枯燥过程。当然我们还可以将幼儿学到的数学知识唱出来。在《有趣的图形》这一活动中,我要求幼儿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三种基本的形状,幼儿一开始便进入了学习状态,可过了一会儿便出现了低头捏手指、讲悄悄话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但是当我把这些图形和相应的实物编成歌词并配上平时所熟悉的歌曲《ABC》的曲调时,每一位幼儿都听得入迷,在能力稍强的几个幼儿的带动下,一个个地跟着音乐唱起来,还做出许多表现圆形、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形状的手势、动作。
将数学与其它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科学地体现了《新纲要》的指导精神,体现了教育课程的多元化,为幼儿学习数学增加了趣味性,避免了枯燥的学习过程。
2. 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求知欲望
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在一种媒体上表示、传递和处理多维化信息的多媒体系统,它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静态或动态图像、动画等不同形状的信息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集成在一起,使得各种媒体互补,传递信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计算机为幼儿园教学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幼儿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适合幼儿好奇好模仿的心理特点,能强化幼儿的记忆,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如我在小班数学活动《比大小》的实施过程中,就设计了多媒体软件,将大大小小的物体出示在一幅图中,利用鼠标点击将大的物体放在一起,将小的物体放在一起。如果幼儿每答对一次,电脑就会自动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如果答错了那就是一声叹气声,接着是鼓励的声音。幼儿对此感到新奇,当听到欢快的音乐时兴奋不已,当意识到自己答案不对时就不由地产生了继续努力、不泄气、一定要找到的信心。
3. 抓住一日生活中数学教育的契机
数学教育的契机并不只存在于数学教学活动中,在我们周围处处有数学,时时会碰到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会使幼儿的思维因缺乏具体生动的信息支持而阻塞。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只要老师在平时能抓住时机,注意引导,日积月累的效果是很好的。
幼儿园每天午点后都会配上一些果蔬,如苹果、桔子、小蕃茄等,而小蕃茄又是孩子们比较爱吃的,因为它味道好,个儿又小,可以一次吃好几个。有一次,有的幼儿因为吃得快而抓了一大把,而吃得慢的幼儿只能吃到一两个。于是,我根据小蕃茄的数量在一开始就规定好“今天每位幼儿吃多少个”,然后鼓励幼儿来取时1个、2个、3个……大声地数出来,这样不仅缓解了幼儿吃的个数不平均的现象,而且也给了幼儿点数的机会。多次尝试后幼儿的点数兴趣浓厚了,点数的能力增强了,周围的事物他们都想拿来点一点,数一数。
班里有一些彩纸剪成的各色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平时小朋友是利用这些图形喂娃娃,娃娃的嘴是什么形状的就喂什么形状的图形饼干,刚开始时幼儿很感兴趣,可是玩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便不感兴趣了。于是我立即改变了这些图片的玩法,将这些图片分成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四种归类摆放好,设计了一件长长衣,请幼儿自己选择两种颜色,一个一个地将两种颜色的图形有规律地排在娃娃的衣服上,玩法的改变立即引起了幼儿的兴趣,他们都积极地参与其中。
老师在平时细心观察,及时调整旧游戏,创造新游戏活动,孩子就会重新燃起学习的欲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4. 运用恰当的激励措施,体验成功的快感
《新纲要》明确指出对幼儿的评价不要只看结果,而应该重过程、轻结果。幼儿与幼儿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幼儿既善于动脑筋又好于表现,而有的幼儿则知道答案却不表现出来。因此老师在平时要善于挖掘幼儿的优点,发现进步之处,及时表扬,对幼儿进行正面的引导,调动学习积极性。没有幼儿积极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因此,不论谁在学习活动中有进步的现象,哪怕只是很细微的一点点,我都会毫不吝惜地加以表扬。比如今天飞飞勇敢地举手发言了,亮亮正确地说出了图形了,云云大声地点数了,等等,我都会及时进行表扬,这样幼儿才愿意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对自己充满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战。
当然,激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和体态都对幼儿有激励作用,赞许的点头,期望的眼神,赞美的手势,会心的微笑,都能表示对他们学习的肯定,使幼儿愉快学习。这些表达方法虽然简单,但是深受幼儿的喜欢,因为这些小小的举动表明了他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在同伴中的形象。
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为幼儿提供各类探索机会,引导幼儿在不断的摸索研究过程中理解、感知数概念,从而找出规律所在,有了这样的体验,幼儿才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当他们取得成功时,那份喜悦是别人难以体会的,可以说喜悦是发自内心的。
数学的枯燥与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形成了矛盾,但只要结合幼儿的实际特点与水平,采用恰当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识和技能,使数学教学活泼、自主、有趣。
摘要: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 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使他们快乐学习, 创造学习, 更好地投入数学活动中去呢?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作了阐述:将数学与其它课程有机地融合;结合多媒体教学, 激发求知欲望;抓住一日生活中数学教育的契机;运用恰当的激励措施, 体验成功的快感。
【促进自主学习】推荐阅读:
激发兴趣促进自主学习08-24
“建设优良学风,促进自主学习”倡议书05-31
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论文06-0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施意见09-11
优化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教学问题的优化设计08-29
促进学习05-28
学习的促进者08-11
促进跨学科学习09-12
自主学习空间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