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习

2024-05-28

促进学习(通用12篇)

促进学习 篇1

学习状态是一个人学习时心态、身体、学习方法等综合作用下所处的状态, 具体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时的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参与程度、学习的持久性、学习的稳定性、学习的意志力等。提高学习状态是个长期的过程, 往往需要数月、数年的不懈努力。好的学习状态必须有好的心态和好的身体做支撑。关注学习状态是关注学生发展的具体途径, 是促进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 是“以人为本, 关注生命”的新课改核心理念, 是当今课改的主旋律。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我们教师关注学生发展的具体行为, 它要求教师切实改变以往的“以教为主, 学为教服务”的倾向, 建立“以学论教, 教是为了促进学”的教学理念。

关注学习状态既是时代发展、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教育教学的应有之意。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体现了不同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是接受教育的容器?是以教为中心还是以学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体现的是以生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 是以学论教的因材施教思想, 它符合“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学习时的情绪”的情商理论, 符合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思想。因此, 学生的学习状态应该成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焦点。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 调动其积极的学习热情

学习心理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 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可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情绪反应中外显出来, 良好的学习心理是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前提, 积极的学习心理准备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有助于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去。

1. 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要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反应入手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一个学生, 课堂上注意力是否集中, 对待课堂提问是否积极回应,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 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是否融洽, 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独立性如何等等。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

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就是设法把学习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心理需要, 当学习成为学生自身需求时, 学生容易接受并乐于参与其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设置认知冲突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表扬激励措施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需求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学起点要低, 便于学生接受, 要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便于学生建构;教学方法要活, 便于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 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分别具有不同的年龄特点, 由于学生的年龄差异, 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 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差异, 巧妙运用学生的阶段性特点, 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 使得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让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4. 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得到成长, 并收获成功的喜悦, 这是教学活动应有的价值追求。那么, 怎样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呢? (1) 目标引领:就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 不断实现一个个学习目标,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 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榜样示范:就是用学生身边的优秀学生作为榜样, 引导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评价激励:就是抓住学生喜欢被表扬的心理特点, 通过表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 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 (4) 趣味刺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 制造新奇、刺激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 促进有效的学习参与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学生的课堂表现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关键因素, 只有当学生的行为有所改善后, 他们的成绩与各方面能力才能相应提高。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就是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行为方式, 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堂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不是集中、注意力集中的持久性如何?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的能力如何?学习过程中抗干扰的能力怎么样?有无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小动作的坏习惯?课堂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如何?包括课堂上是否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等等。这些课堂表现值得每位老师的重视, 是衡量学生是否有效参与学习的重要指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往往只顾完成预订的教学任务, 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 或者对课堂上学生的种种表现无暇顾及, 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实际上主要体现为教师能适时调整课堂状态、激发学生有效参与到学习中来,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 让课堂真正成为高效、灵动的课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首先老师要有关注意识, 随时注意课堂上每个学生的表现;其次老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常规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再次老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 及时调整学生的听课状态,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 还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感受成功的喜悦, 创建快乐课堂, 让学生一上课就兴奋、一上课就高兴。

三、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 培养优秀的学习品质

学生的作业质量往往能综合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品质, 所以, 人们常说“作业是一面镜子”, 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是非常认真的, 他们做的作业大都字迹工整、过程全面、条理清楚、正确率高, 而且按时、按量。通过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我们就能看出学生的学习品质, 所以, 从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学习品质分为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三个方面, 它们是互相作用影响, 互相促进发展的。态度是行为、能力的反映;行为是态度、能力的表现;能力是行为、态度的结果。学生学习不理想至少是由于一方面乃至三方面的不足造成的, 分析学习态度和能力的问题一般是通过对学习行为的考查来完成的。而学生的作业质量正好是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的表现, 恰恰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所以, 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要从关注学生的作业过程入手, 比如:学生作业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 作业的书写是否工整, 作业的涂改现象多不多, 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怎么样等等。要善于发现学生作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加以指导和纠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重视作业过程, 提高作业质量。可以通过举行作业展览、优秀作业评比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运用正面引导、表彰激励等手段, 让学生转变对作业的态度, 通过改善学生的作业状况使学生的学习品质得到提升。

四、关注学生的课外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 但是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也不容忽视。事实上, 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 年级的不断升高, 学生课外学习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学生课外学习状况可以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意志力, 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进行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学生课外学习状况也是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反映, 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控力和责任心, 小学生往往对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好动贪玩、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受到学习以外的事情干扰, 课外学习效果较差。

关注学生的课外学习状况就是要着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 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并提高学习效率, 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终生受益。关注学生的课外学习状况要和家长保持沟通与联系, 建立学生校内外学习状况反馈系统, 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发现和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 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促进学习 篇2

最好是在运动以后休息一段时间在看书或学习,如果一运动完就去看书,你还处于兴奋状态,无法静下心来看书同时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好出,只是不利于更好的看书或学习适度的运动是对学习有帮助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大脑活力,排球、乒乓球等运动还可以培养考试的良好心态。运动是最有效的休息。

但过度的运动是不利的了,还容易造成对关节的损坏

关点1:进大多数学校,我们都会发现,学生在上课时都是坐在那里。坐得稳的,我们会认为他是好学生。我们先不去讨论这种想法是否正确。但是,如果一个人整天都做在一个地方看书、做练习,而不进行体育锻炼,他要想在学习上成功是很困难的。因为如果不运动,心理上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大脑也会被“短路”。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很少运动,然后便是学什么都学不会,心里经常烦躁,考试时容易紧张等。进行一些运动后,这些症状都没有了。现在,我如果在一个地方坐很长时间,学习效果也不是很好。

这里说的运动是指什么呢?一些书中说,做一些专门设计的操能够帮助学习。但我认为一些普通的体育锻炼也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主要是运动时要尽量地把全身舒展开。我认为游泳的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让四肢都得到较大幅度的运动,使全身放松。当然,如果你对其他运动项目感兴趣,也可以试试。但是,现在也有一些同学(尤其是快要考试的)下课时不爱出教室,到做操的时间不想做操,甚至有的连体育课都不上,这就不大合适了。学校为我们创造的运动的条件是应该利用的。也有一些学校到考试前就总让同学们在教室里“学习”,不让出去运动,这种方法也不可取。毕竟人是动物,动物就要运动,如果总静止在一个地方不动,身体就不会适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终身学习 篇3

最近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学习问题,每每提到“兴趣”这个话题,我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你们做什么时感到最幸福?”我本以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肯定会体验到幸福,但学生给的答案却是“没有作业,放假,不上课,睡觉……”好像只有不用学习才会感到很幸福。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强大动力在于学习兴趣,古今中外,凡有伟大成就的人无不对自己的事业满怀热爱。而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都充满了厌倦,却又因为学习和自己的未来息息相关而不得不坚持学习。有学者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小学生中只有2%不喜欢学习;初中生中有45%不喜欢学习;高中生中有38%不喜欢学习,而在喜欢学习的高中生中,大部分原因是迫于责任。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越来越弱,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为追求成绩而过度采用外部强化的手段,从而削弱了学生内部学习的动机;另一方面是因为学习与这其中不愉快的事导致的消极情绪产生了连结,所以一提到学习就感到很痛苦。学习占用了学生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每天一睁开眼睛要做的就是读书、学习,父母天天念叨的是学习,老师每时每刻要求的也是学习。学习成绩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学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也直接影响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认知,学习不好的学生和学习好的学生站在一起就仿佛矮了一截。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问题进行过系列的研究和讨论,例如:满足学生内在的需要,及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同一性,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些讨论让我不断重新思考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从提升兴趣的角度开展教学。

一、单纯增强课堂娱乐性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短期的唤起兴趣,同在更为广博的意义上长期地建立兴趣不同。”教师不应该为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而选择有趣味的学习内容或使本身无趣味的学习内容变得有趣。在我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想着加入一些视频、音乐或小活动,来使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感兴趣,通过每次心理课带给他们的愉快体验而喜欢上心理课。但往往事与愿违,虽然趣味元素的加入延长了学生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但这些时间基本上等于趣味元素持续的时间。我同时发现,真正对于课程内容感兴趣的学生,不管我是否加入趣味元素,他们都会很认真地听课,课堂作业也会完成得很好,课下反馈也很好。而那些只是碍于不能旷课来听课的学生,即使我刻意增加趣味元素,他们也不过是随便看看,并不会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让我想起上届高三的一个学生,在高中期间就自学了高等数学的课程。难度这么大的课程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都枯燥无味,更是有人反复重修却不能过关,而对于这个学生来说,确是生活中再有趣不过的一件事情。可见,兴趣并不止因娱乐身心的事物而产生,更多是由于满足了个体成长性需要才产生的。个体参与其中,满足自身需要,从而得到愉悦感。当然,中学生的课堂应在不失趣味性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而这种兴趣的培养不应该仅仅以好成绩、高分数为目的,而是应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为目的。

二、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和高度有利于学习者的终身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丁道勇认为:“总是让学习者处在精致化的、遴选过的、有趣的人工环境中,会让学习者丧失努力。趣味本身会败坏学习者努力的品性。因此,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禁绝。反而是那些沉闷、无聊的训练本身,最能塑造努力学习的品格。”去年,网上热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布的“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高居该榜榜首,很多人认为书中大量的诗词妨碍了理解故事。近年来,社会上流行所谓“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是“读图”,恰恰迎合和强化了当代读者的浮躁心理。正是这些元素的流行使读者放弃了读经典的努力。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的智力正处于上升阶段,如果在这个时候不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努力的学习品质,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还记得自己大二时被指导老师要求翻译英文文献,刚开始觉得很痛苦,翻译出来的东西自己都看不懂,但当整篇文献翻译完后再看中文文献,要比以前轻松很多。所以,如果仅仅停留在初级层面就永远无法驾驭高级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们永远不能低估学生的潜力,应该适时地选择一些高级的东西给他们“啃一啃”,从而锻炼他们的学习思维品质。

三、树立榜样,建立优秀的共同体

“行动者在参与过程中发生兴趣时,其外部环境中的对象不再被区分为有趣的、无趣的,也不再是个人目的化活动中的操纵对象,而是转变为个人渴望进入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充满了魅力和感召力”(丁道勇,2013)。在实际教学过程,特别是教育管理中,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团体,并在各方面提示学生如何进入榜样团体,对学生的成长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学校,经常会听到老师说:“你们看某某,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这样难免使被表扬者陷入孤立。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指向一类学生的某一个行为,或许更能帮助其他学生培养优秀的品格。

记得我在教授大三管理心理学课程时,每节课都会表扬五六个作业写得好的同学,那门课我们班同学作业写得都很认真,我觉得是因为大家都想成为被表扬的那五六个人。所以,与其表扬一个人,不如表扬一些人,不仅仅让被表扬的人感到很有成就感,还会激励更多的人做得更好。

四、教学设计应融入学生自主元素来增强参与感

“旁观者就像一个身在监狱,注视着窗外下雨的囚徒,对他来说,窗外下不下雨都是一样。参与者就像一个计划着第二天要去郊游的人,下雨不停会挫败他的郊游。”(丁道勇,2013)如果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看客”,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对于课堂内容掌握的程度也会大大降低。

我曾经问学生什么情况下听课最认真,学生给的答案有“一开始就回答对老师的一个问题;被老师点名;课前预习了并留有未解决的问题;老师对自己的想法给予了公开的回应……”这些答案的共同特征就是学生在课堂中找到了自己的角色,不再是一个看老师和其他同学表演的“观众”,而是参与其中的“演员”。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自己,比看老师一个人表演更能达到教学目的。但让学生参与,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思路读老师要写出来的板书,而应该是使学生自己产生有别于他人的思考,并在课堂上得到反馈。

总之,教育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品质,而不是为了在短期内追求考试成绩而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是为了让学生产生短暂的学习兴趣而选取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趣味元素。只有提升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才能让学生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本身感兴趣,才能促成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青海湟川中学,西宁,810008)

运用合作学习 促进英语学习 篇4

一、合作学习首先应是师生合作

在此前进行的课改课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 有些英语教师一上课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 教师只是站在一旁等待, 或是偶尔在各小组间巡回指点。小组合作结束后教师开始听取各小组的汇报, 汇报完毕, 课堂教学活动便结束了。而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的存在有何意义?合作学习又有何效率?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 但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和教师紧密相关。因此, 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 我们一定要确保师生之间的合作。第一, 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如:指导小组分配学习任务, 指导小组分配学习角色, 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交流, 共同探究问题等。第二, 教师在小组合作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帮助。比如, 学生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第二单元的Project—Making a travel leaflet时对要制作的旅游小册子无从下手, 毕竟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少等原因, 以至于考虑问题时不全面, 这时教师可以先从Project中的文章开始, 让学生听与课文Shangri-la相关的歌曲, 观看Shangri-la旅游纪录片,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片子中提到的一些旅游注意事项记录下来, 为接下来的活动———制作旅游小册子做好准备, 有了相关的信息, 学生完成任务就相对容易一些。所以, 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 教师应该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同时, 教师也应该参与到每个小组的活动中去, 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 适时地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 对于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中的学生, 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 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

二、合作学习的核心是生生合作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但在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英语课堂中, 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少数学生在其他组员进行活动时, 或在聊天、或在玩耍、或在走神, 他们没有从小组活动中得到任何益处, 经常以小组活动为掩护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出现这样的问题, 其真正的原因是缺乏个人责任。小组合作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自主学习的小集体, 既然是集体, 就要每个小组成员团结合作, 因此要明确分工, 指定每一位学生都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在本单元Project的教学中, 在弄清做小册子的各个程序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制作计划———决定向游客介绍的名胜, 提供的人物、天气、食物、地理位置, 主要风景的信息, 各成员分工等, 以便课后各自寻找更多信息, 制成有特色的旅游小册子, 这样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后, 学生必然会竭尽全力去圆满完成自己的任务, 因为他们不想因为自己的不认真而影响了小组的表现。这样就会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合作学习分组的原则

在目前的英语课堂上, 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如:学习小组简单地按照座位划定, 并不考虑学生的基础、爱好、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 这样的分组使得小组间力量不均等, 竞争缺乏公平性, 还容易使学生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实施合作学习中, 教师应做到:优化组合, 增强合作信心。合作学习应该采取“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将各科成绩有差异的分在一组, 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

此外, 分组也不能一成不变, 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时刻在变, 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常常因为分组的局限, 不能痛快的学习, 这样的合作显然压抑了学生的兴趣, 阻碍了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定期调整学习小组, 并让学生采取灵活组建的方式, 提高合作学习实效。

四、合作学习开展的时机

的确, 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但是, 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些问题不具有探究性, 把所有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 导致问题过于简单, 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合作学习根本达不到高效的结果。

那么在什么时机、什么状态下开展合作学习较为有效呢?第一、当分配给学生一个大的学习任务, 这个任务又可分为几个小任务, 这时就可以让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个子任务, 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共同完成任务, 此时是开展合作学习的较佳时机。第二、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 可以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选择解决策略。第三、当问题具有开放性, 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和不同的见解时, 正是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好时机。所以, 选好开展合作学习的时机对一堂课能否达到最终教学目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新课改的总体要求下, 合作学习确实是一个有效的学习形式, 它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 相互启发, 实现优劣互补, 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但我们不能让合作学习只有其“形”, 而无其“实”, 必须真正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 并把合作学习在适当的时机, 采用适当的形式贯彻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去。这样, 我们就又向新课改中英语教学的目标跨进了一步。

摘要: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方式,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确实取得了效果, 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就如何有效地在英语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进行了探讨。

促进学习 篇5

运用学习策略促进英语听力自主学习

当今,教学模式正在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与此相适应,英语听力教学不仅要向学习者传授语言知识,而且应当培养学习者运用听力学习策略学习语言知识的.技能,提高学习者进行自主听力学习的能力.

作 者:曹瑞斓 CAO Rui-lan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刊 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5(5)分类号:H319.3关键词: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英语听力

促进学习 篇6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校门的初一年级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陌生的学科。他们对英语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他们对英语的了解逐渐扩大,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也积累起来了。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困难,以调动他们的學习积极性。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使英语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本人在英语教学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培养兴趣,教师指导作用性的必然联系。

1、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发展身心的必然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因为教师是教育者,精通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对缺乏知识和能力的学生来说,只有借助教师的教导和帮助,才能以简捷有效的方式掌握知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正确发挥,有赖于教师的引导。

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对学生来讲毕竟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就是说,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修养,才能转化为他们的知识和品德,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展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以教学为前提的,是对教师的教的积极配合。

二、立足教材,培养兴趣。

学习兴趣是引起学习的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正确而深厚的学生就能专心听讲,认真作笔记,完成作业的态度好,遇到困难时,也能发挥顽强的战斗精神;而学习兴趣低的学生,学不专心,学起来比较被动,学习积极性差,遇到困难时,往往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那么,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要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1、利用直观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少年时期思维发展的特点,虽然是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他们的思维中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趁着重要作用,他们仍然需要依靠具体的形象,才能达到抽象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图片、实物、挂图、简笔画等进行教学。例如,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2 Topic 2里,这一单元要求能够熟练掌握:What color is it ?共七种颜色red、white、black、blue、orange、yellow、brown、green。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收集包括七种颜色的彩色蜡笔,然后,连续用What color is it ?或What color are they ?的句型进行提问,让学生回答:Its…或Theyre…。先由教师示范,再让学生每两个一组进行操练。利用实物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2、设置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表演”积极性。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具有极强的表现欲。在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根据教材的内容,设置一些情景。例如: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自导自演一些情景对话,如knocking at the door。

Mum: Who is it ? Go and see ,Jim.

Jim: Oh,its you.LiLei,nice to meet you.

LiLei: Nice to meet you,too!Is everyone in?

Jim: Yes,my mum is in.Come in ,please!This way ,please!

LiLei: Thank you .

Jim: Mum,this is my friend,LiLei.LiLei,this is my mum.

Mum: Nice to meet you,LiLei!

LiLei: Nice to meet you,too!

这样做,引起学生位的浓厚兴趣,许多学生都表演得惟妙惟肖,使他们在听说的基础上,读写同步提高,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也是一种社会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否融洽、和谐,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教与学要不断地互相对口径,互相调整,以达到配合密切,行动默契,心有灵犀和谐的师生关系仍是教学机器快速运转的润滑剂。作为教师,从业务上,行为举止上,首先应该获得学生的尊重,而“为人师表”是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行为准则,所以,我努力使自己的言谈举止都无损于一个教师的形象,这是赢得学生尊重的重要条件。“亲其师,信其;厌其师,废其道。”这对初中学生来说,表现最为明显,不喜欢这位老师,往往就不喜欢这门学科。要经常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要公平对待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潜能,学习成绩随之提高。

四、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学生学习的心理优势形成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这是因为,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那么,他们在学习上就能由指导的学习“转向”独立的学习,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尽量摆脱教师这根“拐杖”,在心理上就会有一种“英语并不难学”的优势。因此,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学习英语的兴趣、动机)又要在如何预习、听课、复习和记忆英语等方面下足功夫。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意思是要求学生在做作业时,先复习所教过的内容,再做习题,这样,既加深记忆,又得到好的效益。例如:“八环节学习法”。既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听讲—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学习—课外学习。另一方面,注意发现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些良好习惯和方法,通过加工整理,在学生中推广,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学会质疑, 促进学习 篇7

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造和提出自主学习的条件和空间, 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激励他们自我的欲望, 增强自我表现的勇气, 使学生有质疑的基础———敢问。因而, 要让学生敢疑, 教师平时要与学生多接触, 沟通师生情感。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当学生回答问题有误时, 我们不应该指责, 而应该给予热情地指导或鼓励。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有个学生站起来想提问题, 但他站起来后却又一言不发, 还一直抓后脑勺, 尴尬极了, 可能是问题还没想完整或者是由于紧张而忘记了。此时, 我并没有批评他, 而是和蔼可亲地说:“没关系, 你想提问题, 老师应该表扬你!你再想一会儿, 等一下再提, 好吗?”这样, 教师既给学生一个台阶下, 又不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

二、指导方法, 使学生会疑

(一) 预习生疑

为了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教学前,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时, 教师可先提出质疑的方向: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然后, 让学生自学, 教师把学习的权利让给了学生。结果, 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 “住宅”是什么意思?“蟋蟀的住宅”指什么? (2)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二) 题目生疑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 它有揭示课文主要内容的作用。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读了课题后, 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后, 你们有什么想法呢?”学生就各抒己见: (1) 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2)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谁说的? (3)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不仅是课文的重点, 也是教学的难点。而后, 教师可趁机归纳题目生疑的方法。

(三) 内容生疑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 教学中, 我们应该抓住文本内容,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1. 从课文的语句上质疑。

教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提出问题, 把握课文内容, 从而自己读课文。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学生初读课文后, 对文中“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越飞越高, 飞到了没有寒冷, 没有饥饿, 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一段产生了疑问:“没有寒冷, 没有饥饿, 也没有痛苦的地方”, 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要这样写?

2. 从语言应用上质疑。

如《蟋蟀的住宅》中, “蟋蟀怎么会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的好的工具吗?没有”这句话是设问句还是反问句呢?

3. 从标点符号的应用上质疑。

标点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抓住标点符号质疑。如《玩出了名堂》一文中, “‘小人国’里的‘居民’, 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这句话为什么要用双引号?

三、循循善诱, 帮学生析疑

(一) 因势利导, 启发析疑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诱导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见解, 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乐于参与, 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可贵的沉默》中“孩子们沉默了”时, 教师可让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孩子们沉默了, 他们在想什么呢?哪个词说明他们知道自己错了?”“孩子们沉默着, 他们在想什么?”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心里话。学生的答案很多:“孩子们在自责。”“他们感到惭愧。”“他们在思索着怎样弥补错误。”在这样的启发引导下, 学生明白了:孩子们在沉默后明白了自己要感恩父母, 孝敬父母。这不仅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更是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继而, 教师可立即引导学生探索“沉默”前后“热闹”的不同, 让学生分组讨论, 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异中求同, 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领悟文章精髓。

(二) 联系实际, 引导析疑

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有“行船的速度极快, 来往船只很多, 他操纵自如, 毫不手忙脚乱”这样一句。学生对“操纵自如”一词不理解。于是, 我启发学生联系开碰碰车、玩具汽车在前进、后退等来理解“操纵自如”。这样, 通过已有的生活感受, 学生在具体的事物中了解了词语的意思, 领会了句子的含义。

四、各抒己见, 让学生创新

在学生质疑时, 不要只留在理解教材的最初的层面上,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抓住情节空白进行想象, 培养创新意识

如《慈母情深》一文:“我的鼻子一酸, 攥着钱跑了出去……”这一句留下了一串省略号, 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于是, 我引导学生对“我”如何做进行想象。学生就把“我”跑出去后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二) 抓问题进行探索, 培养创新意识

如学习《称象》一文, 我提问:曹冲的称象办法好吗?同学们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呢?而后, 学生议论纷纷。过了一会儿, 一位学生就举手回答:直接让士兵站在船上, 直到船下沉到做记号的地方, 再称出士兵的重量。教室里爆出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三) 抓故事结尾进行创新尝试

一篇好文章往往给人留下了一种言已尽意未止的悬念。此时, 教师应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如《少年闰土》的结尾, 写了“我”与闰土从此没有再见面了。那么, “我”和闰土所建立的友谊还能持续下去吗?教师可让学生抓住自己的感觉将问题延伸下去。

摘要:俗话说:“学贵知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古人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由此可见, 课堂上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是给了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关键词:学会质疑,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晓玲, 熊水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4) .

[2]王惠敏.化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内江科技, 2006 (9) .

[3]陈荣乾.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4) .

[4]李亚航.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体会与实践[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 (18) .

[5]杜文静.科学课堂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10 (1) .

促进学习 篇8

一、编制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更不要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预习作业的布置不够明确,学生容易形成预习可有可无的心理。在学案预习部分的设计中我侧重以下两点:

1.防止学生预习的随意性。

学生的预习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不再盲目无助,他们有章可寻。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各项要求不但有差别而且题目有多选性。

2.预习程度适宜性。

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水平有限,要一开始就通过读书找出高质量的问题无疑阻碍了学生预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学案中提供学生预习提纲,并通过学生思考、查阅、询问来解决教材上的问题。

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设计了以下预习清单:

(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如何判断?

(2)你认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对每一内容的阐述你认为是不是最合理?你还有更好的方法来阐述吗?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判断方法?你会应用吗?

(4)尝试练习:

(1) 如图,若把太阳看成一个圆,则太阳与地平线l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填“相交”“相切”“相离”)。

(2) ⊙O的半径是6,点O到直线a的距离为5,则直线a与⊙O的位置关系为

()

A.相离B.相切

C.相交D.内含

(3) 已知圆的直径为6cm,如果直线a上一点C和圆心O的距离为3cm,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B.相切

C.相离D.相交或相切

通过学案的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可以提高听讲的水平,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可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抓住了预习,就抓住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

二、有效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1.设置问题要有趣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越跟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知识内容越能激发其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在佛山一环的建设施工中,曾遇到这样一个实际问题:由于马路拓宽,有一个面积是100平方米、周长80米的三角形的绿化地被削去了一个角,变成了一块梯形绿地,原绿化地的一边AB的长由原来的20米缩短成12米(如图所示)。为了保证佛山的绿化建设,市政府规定: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的绿地面积必须等面积补回。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这块失去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它的周长是多少?

你能够将上面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吗?

2.设置问题的思维容量应有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突出数学的思维价值,所探究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自主地积极思考问题。

如在学习《圆周角》中,在探索“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做一做

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圆形硬纸片上任取一段弧,画出该弧所对的圆心角和任意一个圆周角。分别量一量所画的弧AB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度数,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看一看

教师用几何画板直观演示,发现:圆周角的度数没有变化,并且圆周角的度数恰好为同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的一半。归纳分类如下:

这时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 圆心在圆周角一边上; (2) 圆心在圆周角内部; (3) 圆心在圆周角外部。

(3)想一想

(1) 在这三类情况中,哪类情况最容易证明?

(2) 其余两类情况可以转化成第一类情况吗?

(4)小组合作

学生探索发现:第一类情况最特殊容易验证。由圆的轴对称性联想到把硬纸片对折,发现过圆周角的顶点C作辅助线“直径”,可以把第二、第三类情况转化为第一类来验证。

(5)教师点评

教师提议把第一类圆内部的图形想象成一面三角旗,则第二类、第三类分别想象成两面三角旗合并、两面三角旗叠成,化抽象为具体、化一般为特殊。学生豁然开朗。

第一类:圆心在圆周角一边上

第二类:圆心在圆周角内部

第三类:圆心在圆周角外部

三、强化反思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结果进行检验和再认识的过程。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引导学生反思能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思考。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数学意识,优化思维品质;通过反思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使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反思可以拓宽思路,优化解法,完善思维过程;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探究新的发现;同时,反思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往往只满足于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对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易使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劣,体验最佳方案的优势。

如在2010年专题复习《如何解与旋转有关的探究题》时,我设计了以下反思清单:

1.反思解法,总结解题的思维规律

在“2008年广东省第21题”的评析中,可引导学生反思第(1) (2)题的共性,发现图形虽然经过旋转发生了“形”变,但结论一直保持不变,究其原因是△BOD与△AOC的全等关系未发生变化。

例:(2008年广东省) (1) 如图1,点O是线段AD的中点,分别以AO和DO为边在线段AD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和等边三角形OCD,连结AC和BD,相交于点E,连结BC。求∠AEB的大小。

(2) 如图2,△OAB固定不动,保持△OCD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将△OCD绕着点O旋转(△OAB和△OCD不能重叠),求∠AEB的大小。

2.反思条件,举一反三

变式1:把等边三角形推广为为等腰三角形,命题的结论、推理方法是否会有惊人的相似?

例:(2009年常德市)如图1,若△ABC和△ADE为等边三角形,M, N分别EB, CD的中点,易证:CD=BE,△AMN是等边三角形。

(1)当把△ADE绕A点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CD=BE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当△ADE绕A点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AMN是否还是等边三角形?若是,请给出证明,并求出当AB=2AD时,△ADE与△ABC及△AMN的面积之比;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变式2:把三角形推广为四边形,使图形位置发生变化产生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类比联想几何图形的属性进行拓展、推广,探究原来性质的变与不变。

例:(2009年宁德市)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在直线MN的上方,BC在直线MN上,E是BC上一点,以AE为边在直线MN的上方作正方形AEFG。

(1)连接GD,求证:△ADG≌△ABE。

(2)连接FC,观察并猜测∠FCN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3)如图(2),将图(1)中正方形ABCD改为矩形ABCD, AB=a, BC=b (a、b为常数),E是线段BC上一动点(不含端点B、C),以AE为边在直线MN的上方作矩形AEFG,使顶点G恰好落在射线CD上。判断当点E由B向C运动时,∠FCN的大小是否总保持不变,若∠FCN的大小不变,请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tan∠FCN的值;若∠FCN的大小发生改变,请举例说明。

综上所述,强化反思意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培育,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根据实际合理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摘要: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从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有效设置问题情境、强化反思意识等三个方面对怎样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自主学习,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

[2]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

促进学习 篇9

在当今课程改革的汹涌浪潮中,教育已从传统的灌输转变成幼儿主动地学、主动地创造、主动地运用,从而在活动中产生新异、独特而有价值的东西,并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于生活中。而数学活动相对于故事教学、唱歌活动、绘画活动等而言要显得枯燥一些。幼儿园的幼儿年龄小,好动注意力又不集中,自控能力又稍弱,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利用各种形式、方法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结合学龄前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注重师生互动,注重让幼儿亲自操作,在玩玩讲讲的过程中接受数学知识。

1. 将数学与其它课程有机地整合

儿歌朗朗上口,短小易懂,深受幼儿的喜爱。将数学知识融于儿歌教学中,幼儿易于接受,并能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幼儿都爱听儿歌,念儿歌,将儿歌配上相应的多媒体画面,那幼儿的兴趣就会很高。因此,我常把数学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儿歌。如教幼儿学习认识物体匹配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桌子椅子手牵手,枕头被子头碰头,小碗筷子抱一抱,大家都是好朋友。”通过这样形象直观的解说,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这些物体之间的关系,还创造性地讲出了遥控器和电视机是好朋友、电脑和键盘是好朋友、太阳和月亮是好朋友等丰富的内容,并把它们编进了儿歌中,使儿歌的内容更为生动丰富。

将语言和数学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样既可让幼儿接受新授知识,又避免学习数学的枯燥过程。当然我们还可以将幼儿学到的数学知识唱出来。在《有趣的图形》这一活动中,我要求幼儿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三种基本的形状,幼儿一开始便进入了学习状态,可过了一会儿便出现了低头捏手指、讲悄悄话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但是当我把这些图形和相应的实物编成歌词并配上平时所熟悉的歌曲《ABC》的曲调时,每一位幼儿都听得入迷,在能力稍强的几个幼儿的带动下,一个个地跟着音乐唱起来,还做出许多表现圆形、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形状的手势、动作。

将数学与其它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科学地体现了《新纲要》的指导精神,体现了教育课程的多元化,为幼儿学习数学增加了趣味性,避免了枯燥的学习过程。

2. 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求知欲望

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在一种媒体上表示、传递和处理多维化信息的多媒体系统,它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静态或动态图像、动画等不同形状的信息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集成在一起,使得各种媒体互补,传递信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计算机为幼儿园教学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幼儿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适合幼儿好奇好模仿的心理特点,能强化幼儿的记忆,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如我在小班数学活动《比大小》的实施过程中,就设计了多媒体软件,将大大小小的物体出示在一幅图中,利用鼠标点击将大的物体放在一起,将小的物体放在一起。如果幼儿每答对一次,电脑就会自动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如果答错了那就是一声叹气声,接着是鼓励的声音。幼儿对此感到新奇,当听到欢快的音乐时兴奋不已,当意识到自己答案不对时就不由地产生了继续努力、不泄气、一定要找到的信心。

3. 抓住一日生活中数学教育的契机

数学教育的契机并不只存在于数学教学活动中,在我们周围处处有数学,时时会碰到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会使幼儿的思维因缺乏具体生动的信息支持而阻塞。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只要老师在平时能抓住时机,注意引导,日积月累的效果是很好的。

幼儿园每天午点后都会配上一些果蔬,如苹果、桔子、小蕃茄等,而小蕃茄又是孩子们比较爱吃的,因为它味道好,个儿又小,可以一次吃好几个。有一次,有的幼儿因为吃得快而抓了一大把,而吃得慢的幼儿只能吃到一两个。于是,我根据小蕃茄的数量在一开始就规定好“今天每位幼儿吃多少个”,然后鼓励幼儿来取时1个、2个、3个……大声地数出来,这样不仅缓解了幼儿吃的个数不平均的现象,而且也给了幼儿点数的机会。多次尝试后幼儿的点数兴趣浓厚了,点数的能力增强了,周围的事物他们都想拿来点一点,数一数。

班里有一些彩纸剪成的各色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平时小朋友是利用这些图形喂娃娃,娃娃的嘴是什么形状的就喂什么形状的图形饼干,刚开始时幼儿很感兴趣,可是玩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便不感兴趣了。于是我立即改变了这些图片的玩法,将这些图片分成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四种归类摆放好,设计了一件长长衣,请幼儿自己选择两种颜色,一个一个地将两种颜色的图形有规律地排在娃娃的衣服上,玩法的改变立即引起了幼儿的兴趣,他们都积极地参与其中。

老师在平时细心观察,及时调整旧游戏,创造新游戏活动,孩子就会重新燃起学习的欲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4. 运用恰当的激励措施,体验成功的快感

《新纲要》明确指出对幼儿的评价不要只看结果,而应该重过程、轻结果。幼儿与幼儿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幼儿既善于动脑筋又好于表现,而有的幼儿则知道答案却不表现出来。因此老师在平时要善于挖掘幼儿的优点,发现进步之处,及时表扬,对幼儿进行正面的引导,调动学习积极性。没有幼儿积极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因此,不论谁在学习活动中有进步的现象,哪怕只是很细微的一点点,我都会毫不吝惜地加以表扬。比如今天飞飞勇敢地举手发言了,亮亮正确地说出了图形了,云云大声地点数了,等等,我都会及时进行表扬,这样幼儿才愿意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对自己充满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战。

当然,激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和体态都对幼儿有激励作用,赞许的点头,期望的眼神,赞美的手势,会心的微笑,都能表示对他们学习的肯定,使幼儿愉快学习。这些表达方法虽然简单,但是深受幼儿的喜欢,因为这些小小的举动表明了他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在同伴中的形象。

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为幼儿提供各类探索机会,引导幼儿在不断的摸索研究过程中理解、感知数概念,从而找出规律所在,有了这样的体验,幼儿才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当他们取得成功时,那份喜悦是别人难以体会的,可以说喜悦是发自内心的。

数学的枯燥与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形成了矛盾,但只要结合幼儿的实际特点与水平,采用恰当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识和技能,使数学教学活泼、自主、有趣。

摘要: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 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使他们快乐学习, 创造学习, 更好地投入数学活动中去呢?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作了阐述:将数学与其它课程有机地融合;结合多媒体教学, 激发求知欲望;抓住一日生活中数学教育的契机;运用恰当的激励措施, 体验成功的快感。

浅谈促进有效学习 篇10

一、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观念转变

“观念”在哲学上属“意识”范畴,对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如果观念陈旧,行为极有可能偏差,从而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尤其教育关乎未来,不可不慎。众所周知,过去的语文课堂“以教为中心”,充斥着“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老师自命专家,高高在上,学生成提线木偶。长此以往,语文课堂变得面目可憎,味同嚼蜡。学生一节课下来,要么云里雾里,要么一声叹息;老师上课时受难,上完课难受。如此课堂,何提效率,怪不得有人说教师“毁人不倦”。

如一位老师教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有一个片段:教师说从下列角度赏析三峡美景:1.绘色拟声;2.时间顺序;3.引用。然后布置学生看书,5分钟后老师提问,学生大多在修辞上答题 (这篇文章用了比较多且新颖的比喻,也可能学生从修辞角度赏析比较顺手)。这位老师就一直强调 ,请注意老 师在黑板 上的提示 ,“你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牛头不对马嘴”。很遗憾几分钟下来,学生的回答除极个别提到引用诗词外,绝大多数同学的回答都没能如这位老师的愿。老师只好费一番心思,跟学生解释文章的“时间顺序”到底如何如何,文章的“绘声拟色”究竟怎样怎样,听得学生目光呆滞,眼神飘忽。很显然这不是“有效学习”,让学生在修辞中领略三峡美景,并在作文中学以致用,一举多得,岂不妙哉!老师生怕控制不住场面,把那根线紧紧扯住,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怎能期望 学生跳得 美丽。因此,要谈改变,观念先行。

二、坚决地“还权给学生”,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教师不够民主,处理教材与学生答题时,心中有一个预设的完美答案,听不进其他的声音,尽管有些声音很美。

比如,有一位老师上公开课《渔父》,在分析完渔父与屈原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之后,问学生还有没有问题,一位学生站起来,弱弱地回答:“老师,会不会屈原和渔父根本就是一个人,他在自言自语?”多好的一个问题,我当时在听课的时候,甚至有一种冲动,为这位学生叫好,向这位学生致敬,但这位老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她愣了片刻,然后自信地说,那样的话,屈原不就人格分裂了吗?渔父的出现就是为了衬托屈原高贵的灵魂的,不可能是一个人。其他学生听了老师义正词严的讲述后,都把嘲笑的目光刺向那位学生。可惜啊!这么好的思维被扼杀在摇篮中,悲哀啊!这位老师太霸道。他完全可以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认真梳理“教师权力清单”,“哪些该还,哪些该保留 (暂时的还是长期),精细研判教育教学全过程,逐一核准确认”。争取掌握教师的四项“新基本功 (装哑巴、忍为上、做懒汉、善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少说话,多让学生发言,殊不知,教师说得再精彩都是“复制”,学生讲得再幼稚也是“创新”,当碰到学生讲得不好时,不要打断,不要替他代言,教师应该学会“等待”,“慢慢走,欣赏啊!”就“有效学习”的标准而言,老师不能“勤快”,学生能做的事情,就袖手旁观,绝不插手,老师要在“偷懒”中促进学生的成长,掌握一套“懒人的哲学”,科学证明“懒”人的创造力要比勤奋者高出数倍,因为“懒”的背后,会把目标指向“有效学习”,让学生动起来,且全员参与,看似“素质教育”,其实二者得兼。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GDP岂能不涨,难道不比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有效吗?因为有效学习是遵循其内在规律的学习,所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关乎全局。

促进学习 篇11

一、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和实施激励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交流是以师爱为动力,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初中生经常会“爱屋及乌”,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非常努力地去学这门功课,教师在平常的教学生活中应融入到学生当中,多了解学生,爱护他们,尊重他们,和学生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如果一个学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和鼓励,他必然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实施激励教育,有意识地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对于表现较好的同学,我会竖起大拇指,说些诸如“Very good. Excellent. Well done. Wonderful. You are clever/smart.”等表扬的话,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得到肯定、称赞,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对于表现不够积极的同学,我也会用信任的眼光,微笑着说些“Have a try. It doesnt matter. Dont be shy. Im sure youll do better next time.”等鼓励性的话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批改作业时,我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写上适当的评语,如:Wonderful. I think you can do better if you work harder. Your work is quite good except for a few spelling mistakes.它可以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的作业,委婉的指出缺点和不足,并表示对学生的希望。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改正错误,还能体会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关爱,从而化为学习的动力。

二、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要设法综合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对话场景和教室的周边环境,有目的地引入并创设英语活动情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鼓励学生用英语去交流,去表演。比如在学习现在进行时态,我以自身为例子,对学生说“Now we ar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 Im standing here. Im talking. You are sitting on your seat. You are listening to me.” 边说边做手势,把having,standing,talking, sitting,listening着重表达出来,让学生明白这些动作是正在进行的动作。接下来利用图片或让学生本身来做些表演,来加深对现在进行时态的理解。比如:展示打篮球、读书、跳舞、弹钢琴等图片或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然后互动回答问题,A: What is he /she doing? B: He/She is playing basketball/ reading a book…. A: What are you doing? B: Im running/singing…A: Is he/she dancing/ flying a kite…. 最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现在进行时态的用法和结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语言实践,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再如我教七年级Unit 8 Topic1“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ummer?这一话题时,我用录音机录了风声、雨声等,并用相应的图片和我自己的动作配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很快进入角色,演练对话,A: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ng/summer…? B: Its warm/hot…. Its a good time for/to do…. A: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B:I like… best. A: Why do you like…B: Because we can do….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生动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穿插游戏,竞赛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喜欢玩游戏,喜欢表现自我,在英语教学中,我时常穿插游戏,在“乐”中学,让枯燥的英语语法,重要的句型,通过游戏,让学生掌握并牢牢巩固。比如在仁爱版英语八年级Unit 2 Topic 1 You should see a dentist Section B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许多谜语包,让学生两人一组做“Miming and guessing”(模仿与猜测)的游戏。其中一个学生可任意抽一个谜语包,出现一种行为或状态,然后他要模仿此动作,另一个学生猜测并给出建议。例如:学生甲打开谜语包后并模仿,内容是: “I have a toothache. I cant eat anything.”学生乙猜测并建议:“ You have a toothache. You should see a dentist.”此时老师的角色就是当裁判,看谁表演得又好,猜得又对。在好胜心理的驱使下,不愁学生不愿开口,不愿表演了。活动最后,我及时对学生们进行健康教育: In order to avoid the illness, what should we do? We should exercise more. We should get enough sleep, keep fit and study hard. 完成此任务所需语言结构:①I have a sore throat/ a cold/the flue/ a fever…② Go to see a doctor and take some medicine. Have a good rest at home. ③Dont sleep too late. ④You should lie down and rest. Drink more boiled water. 在游戏活动中,学生既学习新的词汇和句型,又训练了口语和表达能力。可以相信,以后在生活中若碰到类似的情景,他们就能自由表达了。此时学生把对游戏形式的兴趣转化为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从中他们也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从不同的感官刺激学生,唤起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能够有效地为学习提供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渲染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产生共鸣,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改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英语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七年级英语Unit5 Our School Life Topic3 Section C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看一些有趣的学校或班级活动照片(运动会比赛、班会、学校艺术节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下列问题,两人一组进行采访,谈论学校生活。What subjects do you study? Which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What time is school over?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school life? And how often do you play ball games?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五、开辟第二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兴趣培养的摇篮,也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续和有益补充,它对学生英语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每个学期,我们利用教学安排,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词汇过关、语法知识、口语、听力、演讲比赛等,来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毅力。组织学生创办“英语园地”,进行英语书法比赛、英语小作文比赛等。每个班级创办一个英语角,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英语学习氛围。学生进入英语角,他们唱英文歌曲、讲故事、背诵课文、话剧表演、英语影视欣赏等,这些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和发展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激发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篇12

游戏激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上学没几天,在学习拼音时,如果用传统的老方法,枯燥地反复让学生拼读,孩子们就会恹恹欲睡,提不起兴趣,整个课堂形如一潭死水。可是如果把游戏引入到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拼音,拼读音节,那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试问,有哪个孩子不喜欢做游戏呢?如,在学习复韵母“ai、ei、ui”与声母相拼时,可以把音节一个一个地写在纸剪的“红苹果”上,再把“红苹果”一个一个贴在“苹果”树上,让学生上“树”摘“苹果”,谁能拼出“苹果”上的拼音,谁就能得到这个“苹果”。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上来摘苹果读拼音的小朋友争先恐后,苹果“摘”完了,拼音也会读了。一节课就在轻轻松松、热热闹闹的气氛中结束了。

故事激趣

小学生大多爱听故事。在课程的开始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故事,生动有趣,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课文《狼和小羊》,可以先讲一个《会摇尾巴的狼》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认识到狼是一个坏家伙,不仅凶恶,而且狡猾;故事中的老山羊非常聪明,然后话锋一转,告诉学生:“有一天,一只凶恶的狼碰到了一只可怜的小山羊,结果会怎么样呢?小山羊有没有被狼吃掉呢?”以此设下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自己读起了课文《狼和小羊》。

直观激趣

鲜明生动的图像和实物,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幻灯、影视等教学媒体,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他们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发现问题,获取新知,发展智能。如,在教学课文《鸟岛》时,当学到“鸟岛上有各种各样的鸟儿,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此时可以放上一段鸟岛的实况录像,当孩子们亲眼看到鸟岛上万鸟齐飞的壮观场面时,禁不住时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时再回过头来读读课文,感受就更深了,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更浓了。

实验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兴趣的源泉之一,就在于认识新的事物,求证新的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做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一方面有趣、生动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课文《乌鸦喝水》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口子较小的瓶子、小石子和剪刀做实验。瓶子里放少量的水,用剪刀模仿乌鸦的嘴“衔”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学生不仅充分理解了“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到水”,以及“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这些句子,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表演激趣

这里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所谓“进入角色”,就是“假如我是课文中的xx”;而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一方面,由于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里的同学,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表演的形式,不仅是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还罩上了情感色彩。可见,表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在学完《负荆请罪》后,可以把它排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廉颇的知错就改、爽直豪迈;韩勃的性格直爽、打抱不平……

上一篇:杉木速生丰产造林技术下一篇:学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