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共10篇)
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篇1
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对综合实践活动做出规定时,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怎样认识研究性学习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问题,而且学习方式的变革又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性学习正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以及怎样进行研究性学生呢?下面就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研究统一。二、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关键是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革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
[1][2][3]
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篇2
笔者认为:体育学习方式与体育学习方法非常接近, 因此, 要转变体育学习方式必须要对体育学习方法有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开发。虽然现在几乎每位体育教师都知道要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结合, 但实际上体育学法的研究迟迟得不到深入, 甚至连学法的概念也是一笔糊涂账, 可以说大家离真正理解学法和掌握学法还有很大差距。分析原因所在:第一, 是学法的概念来自于简单的“教”与“学”的对立统一, 有教法就有学法, 这导致了学法概念和含义的不清楚;第二是体育教法尚未成熟, 人们还难有精力去研究学法;第三, 学法是个性化很强的学习行为, 其归纳要比教法困难得多。这是由于学法研究的薄弱,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方式也难以深入发展而流于形式。
二、“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有何不同?二者是什么关系
从中国的词语习惯来看, 方式要比方法大, 要比方法系统, 所汇集的因素也多, 往往是指一个系统性的策略, 一些接用“方式”的词语的后面往往难以再接用“方法”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展方式”等;而方法则是往往更趋向某个具体操作的技术, 一些接用“方法”的词语的后面也难以接用“方式”, 如“观察方法”、“推理方法”、“计算方法”、“搬运方法”等。当然, 也有一些接用“方式”的词语的后面也可以接用“方法”, 如“思维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 但很明显其中的含义并不一样。如笔者认为“方式”和“方法”的关系颇像“战略”和“战术”的关系。战略是统管全局的战术集成和运用, 战术是实现战略的组合和支撑。以此而论, 学习方式统领学习方法, 是相关的学习方法的集合和统帅, 而学习方法则是依学习方式的需要而采用操作性的学习技术。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撑的关系。
三、对学习方法概念和含义的分析
什么是教师所说的体育学法呢?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在课外自学的方法和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方法相区别。因为许多学者在阐述学法的时候, 经常将课堂上的学法与自学法相混淆, 这会引起概念上的混乱, 也难以清晰教师要研究和开发的对象, 因此要把课外自学方法和课上学习方法加以区别。
现在, 人们一般简单地把学法解释为“学习的方法”, 并继续解释为“是教学方法的一部分”, 或是“与教师的教的方法相对的学的方法”。这些解释听起来简单明了, 但却意思薄浅并有失准确。按“与教师的教的方法相对的学的方法”的定义去理解, 那么教师讲解, 学生听讲解;教师布置练习, 学生做练习;教师做示范, 学生看示范;这后面的“听讲解”、“做练习”、“看示范”就自然是学法啦?如果教师如此解释学法, 学法与教法就很难区别了, 也很难认识到学法的真正含义。因为, 学生每天都在听讲解、做练习、看示范, 是不是就是说学生每天都在实践着学法呢?那么在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 在多年学生的体育学法实践中, 是不是已经可以自然地形成了学生的学法了呢?如此而论, 学法自在教法的对立面, 是不是也用不着再去管它了呢?肯定不是这样的。笔者认为体育学法的概念不应简单地解释为“与教师的教的方法相对的学的方法”, 而应该解释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学习方略”。
四、本文对学法的理解:学法=个人的学习方略
本文对学法的理解是:学法是“学生个人的学习方略”, 其含义是:1.它是个学习的策略, 是个认知的策略, 比方法要宏观一些;2.它是个人性的东西, 个体差异性很强。
比如, 教师在讲解时, 学生并不都是以同样的形式在听讲。有的学生是只听不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是、是、是”) 、有的学生是边听边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对、原来如此!”) 、有的学生是善于正着听正着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是、对、就是这样的”) 、有的学生是善于反着听反着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是这样吗, 不对吧”) 、有的学生是擅长归纳着听归纳着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所讲的三个特性都是这种事物的基本属性”) 、有的学生是擅长演绎着听演绎着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这个特性在那个项目中也是一样的”) ;学生看示范也是如此, 学生的观察习惯和注意点并不都是一样的。有的学生是看整体 (头脑中的反应为“教师的助跑越来越快, 到起跳时达到最高速”) 、有的学生是感觉着看 (头脑中的反应为“老师的动作很稳、很流畅”) 、有的学生是看结果 (头脑中的反应为“老师跳了5米80”) 、有的学生是看技术的局部 (头脑中的反应为“老师起跳时后腿蹬得很直”) 、有的学生是看结果的局部 (头脑中的反应为“老师落地摔倒了”) 等等;学生做练习更是如此, 学生们有意无意地都有着自己的练习方略, 有的学生是闷头苦练 (按教师说的练) 、有的学生是边想边练 (头脑中的反应为“刚才是什么毛病?怎么没做好呢”) 、有的学生是边看边练 (头脑中的反应为“李刚的动作好, 照他那样做”) 、有的学生是边试边练 (头脑中的反应为“刚才那样做不行, 再试试这样做看看”) 、有的学生是定量着练 (头脑中的反映为“再做三次就不做了”) 等等。
五、体育学习方法的基本特征分析
根据“学法是学生个人的学习方略”这一认识, 本文认为:体育学法应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学法是因人而易的。既然学法是每个人头脑中的学习方略, 因此它是因人而易、各不相同的。即便是在集体学习的环境下, 有体育教师的诱导, 但从总体上讲, 学生的学法还会有很强的个性特征;2.学法是比较隐性的。学法是隐藏在头脑中的策略, 这种策略有些通过学习行为有所体现, 可以判断;但有些则难以判断, 如观察、思考等就很难看出来;3.学法是很多样的。由于学法具有个体差异性, 因此具有多样性, 也是比较难归纳的;4.学法与个人的性格和经验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从上述这四个特点来看, 对学法的研究必定要比对教法的研究更困难, 而且教师的教法研究是义务性的和工作性的, 是直接的经验和本体的感觉, 因此教法研究开展会容易一些, 而教师对学法的研究却是非义务性的、非工作性的、间接经验的和客体感觉的, 因此会困难一些。
六、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的学法内容与分析
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学法有哪些至今还没人归纳过, 是空白状态。本文认为:体育学法主要体现在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特殊学习过程中, 因此本文根据掌握运动技能的阶段和多年对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试在此对体育学法进行初步的归纳, 以供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的体育学法 (个人的学习方略) 大致有以下5个阶段和8个方略 (见表1) 。
(一) 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的体育学法
1.“判断困难、判断兴趣、进行自我激励”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学生在体育的学习开始前, 可能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的不同点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并不完全陌生, 走、跑、跳、舞蹈和各种球类运动与游戏比起数学、物理和化学的概念与公式来, 学生们要熟悉得多, 而且有的已经是饶有兴趣了,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也似乎容易得多。但是也有截然相反的情况, 如果某个学生因为身体上的障碍和体育学习的失败经验, 可能一开始就对体育学习的内容产生拒绝和厌烦, 这时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也就难得多。
无论怎样, 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似乎要比其他学科更明显一些, 更强烈一些的。因此, 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方略和学习态度都从这里开始;有的学生这时就已按捺不住, 他们的学习方略是“积极地学习、充分地表现自我”;而有的学生可能从这时就已经在考虑如何躲避, 他们的学习方略可能是“躲避和将自己隐藏起来、混过体育课”。前述的这两头的学生会比较多, 表现得也比较明显, 而中间的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方略则可能“是躲避不必要尴尬和痛苦、顺利完成体育课的要求”。如此可见, 学生在体育学习开始前就有着自己的学习方略, 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体育学习经验在判断着未来体育的困难 (运动技术难不难?是否可以掌握) , 判断着自己对眼前学习的兴趣 (“我喜欢”或“我讨厌”) , 并进行着自我的激励 (“积极地学习与锻炼、好好表现表现自己”或“躲避和将自己隐藏起来而混过去”或“躲避不必要尴尬和痛苦而顺利完成体育课的要求”等) (见表2) 。
(二) “通过观察感知动作表象, 为学习建立形象概念的基础”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学生在开始学习运动技术时, 最先要完成的学习步骤是“通过观察感知动作表象, 为学习建立形象概念的基础”, 在这里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听讲”和“观察”, 而不同的学生在“听讲”和“观察”时的学习方略也是不一样的。
1.伴随教师讲解的学生听讲的方法 (听讲的方略)
教师在讲解的时候, 学生的听讲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大致可以分成“跟随听讲型”、“重点听讲型”、“趣味听讲型”、“疑问听讲型”几个类型 (见表3) 。
2.伴随教师示范的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方略)
教师在进行示范的时候, 学生的观察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经验, 大致可以分成“顺序观察型”、“重点观察型”、“趣味观察型”三个类型 (见表4) 。
3.“粗略地掌握动作, 同时发展相应的身体素质”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这个阶段的学法主要为伴随教师指导的学生练习的方法 (技能掌握的方略) , 教师进行运动技术动作的指导时, 每个学生的进行练习的方略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经验, 大致可以分成“努力练习型”、“理性练习型”、“捷径练习型”三个类型 (见表5) 。
(三) “精细地学习细致的动作, 不断提高动作质量”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这个阶段的学法主要为伴随小组讨论的学生集体参与的方法 (参与的方略) ,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或小组的集体讨论时, 学生的参与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经验, 大致可以分成“热情参与型”、“稳重参与型”、“冷性参与型”三个类型 (见表6) 。
(四) “形成动作的自动化, 在灵活运用的过程中形成技能风格以及向其他技能学习迁移”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1.伴随技术展示和学习体会发表的课题学生进行表达的方法 (表达的方略)
学生在“形成动作的自动化, 在灵活运用的过程中形成技能的个人风格的教学阶段中, 主要的学习方略会体现在伴随技术创新和表达学习体会的方法, 即“创新和表达的方略”方面和伴随他人评价的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进行和接受评价的方略”两个方面。
学生的“创新和表达的方略”大致可以分成“积极创新和表达型”、“理性创新和表达型”、“消极创新和表达型”三个类型 (见表7) 。
2.伴随他人评价的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 (学习方略)
学生伴随他人评价的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经验, 大致可以分成“虚心听从型”、“冷静接受型”、“辩解反思型”三个类型 (见表8) 。
3.伴随探究课题的学生进行思考的方法 (思考的方略)
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篇3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巨大动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生动的语言,以新颖的形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并维持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转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用投影仪、录像机、VCD光碟、电脑软件等现代教学设备,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取长补短,具有独特的优点,形象、直观、生动活泼。
2.开发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良好的视听情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开发互联网、远程教育等优质资源,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一个新途径。利用课件教学创设良好的视听情境,能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提高素质。
二、合作学习是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是现行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是转变学习方式的突破口,也是科学课程理念之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实践探究活动的最佳学习方式,能最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打开转变学习方式的切入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探究活动,加大了探究力度,创设了合作学习的机会。在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探究活动一般过程的基础上,侧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大胆预测和猜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例如,小组自主制定探究计划,发扬团队精神,分工合作实施探究,得出结论,撰写报告,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实践了自我价值,还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以往单一的评价,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评价要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提出要发展性地评价学生,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激发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把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每一项学习活动。发展性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转变学习方式。
总之,研究性学习必将成为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方位、多样化地改变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进一步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健康发展,成为将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篇4
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所以当前课程需要改革,美术教师更需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课程改革的前提。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又是课改的主体。能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学生观融入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成为课改工作能否继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
教师在观念的革新中要做到,转变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旧模式,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的传授美术技法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很多美术教师因为专业的特点在以往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从学科本位看待美术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都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教师个体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束缚了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易影响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长时间的固定模式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他们感到美术的专业性很强,非常难且很枯燥,使他们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没有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多种教育形式的要求。类似这样的问题还表现在对教材的使用和理解上,不思创新,不求进取。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美术教师总是在上课时,过分强调课堂结构,一般采用固定的技能传授结构模式,平淡导入— 教师演示— 学生临摹—教师评价作品几个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程的各个部分限定的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对绘画技能部分的传授,而忽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课上40分钟在各部分的硬性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作品看似画得很好,但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很不利。所以要想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是关键所在。
二、分层次、分阶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学习新课程标准之后,对课堂结构安排上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标要求设计了新的教学结构模式。
(一)导入阶段突出教学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1、本阶段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明确任务。其形式可根据每节课不同的内容灵活多变的安排。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搞好教学“开场白”,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对学习美术知识的愿望。教书是为了育人,学生获取知识是发展自己的起点,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教师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的兴趣,小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学习中就能更加积极主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 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任课教师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新一个轻松愉快的“开场白”,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能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而达到想学、爱学。比如在上一年级《我的新朋友》人物头像课,在开始时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学生兴趣浓厚,为主动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上《画太阳》一课时,可以放音乐《种太阳》“啦啦啦,种太阳,一颗送给南极,一颗送给北冰洋,一颗挂在冬天,一颗挂在晚上,到那个时候世界将变得温暖又明亮……”的方式进行导入,学生不但理解到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任务,而且饶有兴趣的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3、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
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如:在上二年级《五味瓶》一课时,就可以采用做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口尝一尝“五味”酸、甜、苦、辣、咸,这种简单的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他们乐于自己找到答案并从中获取乐趣。
(二)发展阶段突出教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本阶段意在满足参与愿望,适当降低难度,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等等方面。发展阶段由为重要,是学生主要学习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想象、概括、动手等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儿童心理是
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化装晚会》一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引导学生大胆的表现自己,朋友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是本节课的要点,我采用分小组活动的方式,这样首先使学生进行设计合作的实践,其次遇到难点时,学生间可以互相帮助启发,从而达到创造性运用的目的。在这一步中,为避免小组活动出现死角,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小组的人物设计工作,一个学生只能画一个人物,大家协同活动,使本小组设计的人物角色成为连贯的故事。此后引入竞争机制,大家都想参与竞争,并想在竞争中获胜,这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性。
2、创造性是指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向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激发其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充分发展创新精神的创造力,创造性的完成作业,增强其创造性人格。如:在上《办年货》一课时,同学们热情很高,都献计献策,提出了老师很多没有想到的好点子,像分工做“收银员”、“理货员”、服务员”、“顾客”等角色的方案;分组组成家庭的方案;大家建年货市场的方案等等。由于备课准备充分,内容全面,教学效果非常好。要进行创造性的教学,首先就要成为“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爱思、多思、勤思、善思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吸取好的点子,再萌生自我的新想法,教师要通过弥补、借鉴、启发、点拨,来发挥学生的个性,在鼓励声中使学生体会成功之乐。
(三)拓展阶段突出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让同学进行合作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在个人作品完成后,我采用kt板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进行随意组合粘贴展示,如:学生画动物可以组成一幅“动物乐园”;画烟火可以组成“节日的夜晚”;画花朵可以组成“百花圆”等等。合作学习给予了每个学生充分自主展示的空间,为他们营造了相互学习,相互勉励共同成长的团体文化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方式。
(四)评价阶段突出学习的创作性和实用性
本阶段意在用多种形式对学生作品进行评议,使学生认识自身不足,取长补短。激励性评价是教学中的艺术,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互融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这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上会有一定差异,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学生的美术作品,更不能用“画的像与不像”来衡量学生的作品。在教学中,画的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某些技法差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时,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画的差的,要发现他的“闪光点”,表扬像“想法好”、“用色大胆”等等其它方面,去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如教师布置学生画画时:“你们必须给我把颜色涂均匀,涂不均匀的要罚重画!”学生听了心里不舒服,带着顾虑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换成勉励式布置:“同学们要大胆地画,只要认真我相信你们一定能画好。”这种实用性的话语,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画,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作品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
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篇5
凤翔中学课题组
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是我校配合新课改的实施申报的《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的实施给我校高中新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发现并解决了我校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对于指导和促进我校新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新课程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我市高中新课改提供积极的指导意见,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也为了发现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使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稳步向纵深推进,确保课题研究达到预期成果。现就我校该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前阶段的主要工作
(一)准确选定课题,奠定研究基础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渠道,教学模式是适应学科特点、课程特点、学校特点、学生特点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的凝练和总结,是提高学科教学成绩的重要途径;学习方式是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学科特点而提炼总结出的独特的实用有效学习途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是教学工作最微观的子系统,从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入手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稳步开展、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认为:需要将我们研究内涵进行浓缩和聚焦,找到一个能尽快发挥作用的,能在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东西作为研究的突破口,这既是实现我们改革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提高教育科研效益的需要。于是针对目前高中课程改革教学途径方法正在探索,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亟待整体构建的现状,经过深入论证,思路逐步清晰,研究措施和具体做法的取向日益集中,最后将研究课题确定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研究”。以此为突破口,明确思想,理清思路,分步实施,整体构建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创优课堂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明确课题内涵,把握研究灵魂
课题选好之后,我们就抓全体课题参与者的理论学习和认识提高,并对研究进程中起灵魂作用的课题基本内涵进行统一的界定,以此规范大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行为,为最终实现研究目标提供最基本的保证。通过对课题内涵的科学分析,我们确定了几个研究内容:一是推进教学模式创新的理念更新研究。二是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实验研究。三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研究。四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五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界定了课题基本内涵,也就弄清了研究所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就找准了各种研究措施施加影响的着力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校本研究的基本假设,那就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中推进适应学科特点、课程特点、学校特点、学生特点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改变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立足校情,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高中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充分利用人才、智力、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创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使受教育者成为人格发展和身心发展兼优、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兼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兼优,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作为教育科学的应用性研究,我们意识到并不是要验证、修证或者否定上述假设,而要在上述假设的引导下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使学校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这一点成为我们研究的根本和全体研究参与者的共同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使我们的研究过程成为边探索、边完善、边总结、边升华的逐渐积累过程,使我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仅局限于书面材料,也涉及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增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等实践成果。
(三)加强课题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自课题开题以来,学校领导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制定学校有关教育科研的制度,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进展研讨会,研究商讨子课题的立项、选题、实施等科研工作,统一思想,聚合智慧,促进了课题的深入研究。刘校长亲自挂帅深入教育科研一线指导课题研究,鼓舞士气;学校领导亲自参与科研工作,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组织协调、尽快给予有效的解决,为教育科研保驾护航。
(四)落实研究措施,抓住研究核心
研究措施的确立,我们充分考虑了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学校情况的针对性,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分析讨论和集思广益。从现代教育学、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献等多角度论证,使其具有确实可靠的依据。在此基础上,主要抓好了措施的落实。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树立校本教研理念,实施科研兴校战略
校本教研作为建立在先进课改理念与千变万化教育实践之间的沟通桥梁,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学校大兴学习之风,围绕校本教研,通过专题宣讲、观看录像、交流心得等方法,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深入扎实的学习和讨论,让全体教师明确校本教研是学校的常规工作,是教师的工作、生活方式,一个合格的教师,只有“把素质当追求,把教学当艺术,把教研当习惯”,实现由“教书匠”到专家型、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变,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学校确立了“积极进取,全面开展,稳妥推进”的课题研究方针,从而使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在短时间内全面起步,稳步发展。
2、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优化校本教研机制
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保证。学校突出“观念求新,要求从严,过程从细,方法求活,效果求实”的教研管理特色,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制度,全面系统地建构起校本教研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教研计划制度、督导检查制度、课改工程制度、教研探究制度、教研交流制度等。为了加强教学反思和同伴互助,我们制定了《教学反思制度》和《周说课研讨制度》。把教学反思分为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建立《教育教学反思录》,使教师克服了反思中“茫、窄、浅、散、浮”的特点,形成“反思是最好的学习研究方法”的共识,达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的自觉转化。
为了探讨说课教学的有效策略,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采用个人构思——集中交流——一人执笔写出教案——集体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把周说课研讨式集体备课作为备课的主要形式,把相互间的听课、评课、导课作为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起到及时改进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充分发挥了教师集体的合力作用,使教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
3、以课题牵动课改,以课改促进质量。
我们把开展以“突破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课题群研究作为该课题的重要内容。经过归类、统计和筛选,把大家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重要问题“如何突破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落实作业、套题训练”作为主要子课题确定下来。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研究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推行“五个一”工程,即:上一节示范课,贯穿课题思想;备一份优质教案,体现课题理论;制作一个优秀课件,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带一个徒弟拜一个师傅,互相激励提高。并以学科组为单位分三个层面举行全校性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一是教学能手的示范课;二是中青年教师的优质课;三是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使课题研究直接走进课堂,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以教研改进教学,用教学引领教研。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了《课堂教学系列研究活动实施方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的几点措施》,调控课题研究的方向。经过大量实践,我们确立了“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结论即成果,成果即成长”的校本教研的基本思维模式。
二、阶段性研究成果
从2008年4月至今,经过不到两学期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1、通过多种渠道 和途径的学习和培训,新课程新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明显的更新。
2、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有效化的趋势。
3、初步形成了能够较好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主动探索——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4、在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的同时,我校教师注重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总结课改的新经验和新做法。先后写出三十多篇新课改方面的教学论文或教学心得。
三、本阶段的主要任务
根据我校课题实施方案的实施步骤,我校的课题研究已进入第三阶段(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即试点运作阶段。其主要工作如下:
(1)各课题研究小组根据所选研究领域,对研究成果先在小范围内实验,以便及时及时总结。
(2)及时检查并调控矫正,修订理论中不足方面。
(3)展示发表阶段研究成果,组织所有研究组成员对研究情况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交流。
(4)为及时大面积推广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有效推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做好前期准备。
四、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我们的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我校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借鉴课改实验,已有教改经验和有效做法,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先进的经验、做法进行分析与整合,运用与我校课程改革实践之中,同时根据我校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新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困惑等实践问题,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丰富和完善我校的高中课改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校本教研等方面,努力形成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改革特色,为进一步搞好高中新课程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凤翔中学课题组
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篇6
山东省沂南县张庄中学
摘要:《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首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这样既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掌握各种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还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最大可能地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不仅要考虑化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对化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探究学习;体验
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是一种探究学习的策略,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此,当前化学教学的着眼点是要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首先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我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
一、开放教学环境,为探究学习营造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开放,使学生充分感到课堂不再是严肃而缺少乐趣的场所,而是一个宽松的游戏乐园,把教师当作朋友,把同学当作伙伴,彻底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从而“自主”的学习。因而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允许学生质疑、争辩,允许学生出错、改正,允许学生争论到炽热化时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等。另外可根据需要走出教室,走进社会,打破教室的垄断地位。这样开放教学环境,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氛围,从而师生的情感距离缩小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扩大了,生生之间的交流频繁了,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空间。
二、充分展现化学的魅力,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乐学作为最高境界。乐学,就是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能感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开始学化学之前,对这门课往往有着既好奇又害怕的心理。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是教师和学生开始的第一次教学交流。一个好的开始,会让学生消除焦虑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情绪,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在上第一章时,不要急着先让学生接受过多的理论知识,先要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在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自我介绍对化学的热爱,增加一些伴有明显反应现象的兴趣实验,让学生做一些简单安全的实验操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生活中和化学有关的化学现象和化学知识,让学生自我展示对化学的了解,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学生与化学,与老师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课堂上是否能鼓舞学生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情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各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刺激学生的感官。例如在第一章教学中,除了做好教材中的“硫酸铜晶体的研碎”“水的沸腾”“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等实验外,又增加了“魔棒点灯” “水中生火”等实验,在氢氧化钠性质教学中,让学生用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在用酚酞处理后的白纸上写鼓励性话语,发现其中的奥妙。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形形色色、多姿多彩,感悟到化学充满诱人的快乐和智慧的魅力。和学生一起收集资料,了解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化学为人类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收集化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化学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许多人去研究,去探索,为之献出青春和终生。这些有趣的现象和生动的实例自然能激发初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热烈而持久的探究物质世界本质的愿望。
三、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化学实验特有的生动性,会使刚接触化学的学生很感兴趣,但只是层次较低的感知兴趣和操作兴趣,随着越来越多的毫无悬念的验证实验,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做好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妥善规划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和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习得技能,而且重视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兴趣发展成更为持久、对学生发展更为有利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新课程中,将实验探究设计成五个阶段,即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摆脱了僵化的“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实验。新课程的教材为探究实验创造了条件,使课程实施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例如:教材中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和“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就是典型范例。以前的实验都是教师按着教材向学生灌输。新课程要求老师为学生创设进行探究实验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在“物质的变化”的教学中,在实验桌上为学生准备了:
物质:铜丝纸片蜡烛氢氧化钠溶液
石灰水锈铁钉水盐酸
用品:酒精灯吸管砂布酚酞溶液等
提出问题:使下列物质尽可能多地发生变化并判断各发生了什么变化?
经过一节课的学生实验探究,每组学生的探究结果在五个以上,多的甚至达到十个以上。学生得出的结论比按部就班实验得出的要丰富的多,精彩的多。在原来的教学中,要很晚才能够学到的知识,他们自己在探究中已找到了答案,这可能不仅仅是答案,更重要的是学生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开发课外小实验,提供探究学习的素材
教材强化了其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功能,注意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情景创设,精心编入了大量实验内容,使学生经历相应的思维活动过程,从中体验和认识这些方法。如“自制净水器”、“工业上的水的净化”、“铁制品的锈蚀条件研究”“酸雨危害的模拟”等实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例如: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灯泡和灯管里充的是什么气体?做饭用的煤球炉以煤为燃料,煤里如果含有超标的硫,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硫,会不会污染空气?怎么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五、体验成功,树立探究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现代教育研究表明:“成功是成功之母。”因为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产生探究的欲望,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探究成功的体验,并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激起新的探究欲望,在新的尝试探究中了取得新的成功。我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创设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通过体验成功的学习,树立探究的信心。
刚接触化学不久,老师布置了学生“调查周围环境中水污染情况”的任务。学生很兴奋,认为这比做书上的习题容易多了,于是在双休日,他们三五个同学结成一组,对他们居住环境的周围开始了调查。星期一交流汇报时,每一位同学都觉得自己有话要说,老师把更多的机会给了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竟然发现他们的回答非常精彩,他们说以前也知道水污染,但没想到严重的污染竟然就在我们身边,他们还利用有利条件(同学的父亲在污水处理厂工作)去参观了污水处理厂,了解了生物处理污水的方法,讲出了许多老师同学都不知道的污水处理过程与方法,学生老师给了他们热烈的掌声,他们的积极态度也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学生欣慰的笑容中,我们看到了满足与自信。在“钢铁锈蚀”的教学中,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短片,学生感慨、议论之后,提出了“钢铁为什么会锈蚀?”“如何防止钢铁锈蚀?”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想法,老师让学生课后参考资料,对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加以证实。第二天,教室的窗台上一下子多出许多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以后学生每天主动地观察,一周后的交流,老师没有的发言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了结论。
总之,探究学习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只有教师不断的努力,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实践,才会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篇7
一、开放式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参与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尝试“开放式教学”就是学生在小组或群体中对问题讨论、辩论, 并在讨论、辩论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发展,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能力, 培养了主体参与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他们一起猜想、争论、操作验证、互相补充, 不仅找到了书上说明的圆柱体的所有特征, 还发现了圆柱侧面展开不仅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还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有时还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 这些发现令学生欣喜不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获得结论似乎成了副产品, 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积极探索中通过亲身的观察、猜想、实验加以证实的过程。小学数学学科中, 有许多知识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如果面临这些问题, 我们都能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利用开放式教学, 让学生亲身参与, 去感知、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 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形成一种很强的主体参与学习方式。同时, 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品质, 通过“变形状与面积不变”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 加强数学学科育人教育功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性、主动性、创造性,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合作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 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 去倾听别人的想法, 学会进行数学交流, 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 使学生在整体的合作学习中逐步意识到在竞争社会中, 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合作。因此,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倡双主体生命互动与提升的课堂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使他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让他们学有创见, 共同创造师生互动合作教学。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学习, 让学生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 讨论研究, 几分钟后, 都拿出自己小组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接着大家开始交流, 台上学生讲, 台下学生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 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掌握了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创造学习的良好机会, 发挥学生的潜能, 而且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促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脉络。在交流中学生们看到了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一个问题, 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 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 使他们深切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 同时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研讨式教学, 培养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 教育创新就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 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成功和快乐, 传统的一问一答、一题一解, 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研讨式教学, 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他们可以大胆展开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与教师、课本不同的看法,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时, 直接让学生自由猜想圆柱体的计算方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出许多种方法。如, 例1:将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 (或正方体) 形状, 求出长方体 (或正方体) 的体积, 就是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例2:将圆柱体容器装满水, 然后倒入长方体 (或正方体) 容器里, 测量出水的体积, 就是圆柱体容器的体积;例3:将圆柱体等分成若干份, 然后拼成长方体 (教科书上的方法) 。这些教学设计, 尽管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 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 掌握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是由学生亲自参加课堂教学实践得到的, 把间接知识转化成直接获取的知识, “体积不变与形状可以多变”, 同时学生领悟到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点
1.注意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也是最好的老师,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把课堂教学融入现实情境之中,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促使学生参与学习方式和学习意识的发展。
2.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创设有效的情境,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自然引入课题, 此时的课堂教学是自主的、开放的,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究解决新知、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 渗透数学思想。
3.注重教学实施的层次和梯度。
教学实施的设计形式多样化, 分为三个层次, 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第一层次是基础性练习题, 使学生初步巩固练习形成技能;第二层次是拓展性习题, 使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三层次是开放性习题, 使学生启迪思维、提升智力, 练习的难度较大、较灵活, 有一定的开放性。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 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4.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渗透和创新学习方式的养成。
以“情境教学引发学习兴趣”为线索, 培养学生勤动手、动口、动脑, 逐步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带领学生体会和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同时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道理, 同时教师又十分注重数学知识的渗透,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学习方式的主要渠道之一。
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有效学习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习惯;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预习接受:“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学生经历课前预习,不但可以对新课程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发现疑难问题,而且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能力。
但是现在很多学生老师认为语文课课前预习是必要的,数学课学生不必预习,他们认为数学没有什么好预习的,或者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预习。从而忽视了小学生对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视。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一)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对要接受新的知识有心理准备,经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哪方面的不懂,哪里懂的,带着自己不懂得问题听课和根本没有目的进入课堂,效果是完全不同的。通过学生课前预习,学生对课本上要学的新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提高教师课堂的速度,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预习的基础上,直接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那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二)进行课前预习有利于分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人人获得成功的机会。
数学教学,如果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直接进入课堂。课堂上往往是只有少部分同学可以跟上老师,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只是“陪客”或是观众,有时候老师要照顾大部分同学,在复习引入和新课时间花了很多时间。在生源不好的学校更为明显。一些后进生还没思考成熟,优生早已举手,讲述了自己的观点便回答正确答案;久而久之后面的学生就会坐等老师公布答案或是等同学讲解。没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就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很难提高自学能力。学生经过课前预习,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课上也就有了更多的,思考、操作、发言的机会。这样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学习的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較慢的学生对教师课上的内容需要一定时间的消化。还有些学生会因以前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就学习新知识,感觉很困难,逐渐失去了兴趣。通过课前预习以后,这些学生经过自己的学习和理解,能初步理解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了成功感,这种成功会促使他们想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他们将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发言,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自自主的性格。
预习是学生探索,思考,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学的过程。通过有效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提高学生预习的质量,明确预习要求,指导有效的预习方法,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二、课前预习的方法
(一)标记法
让学生在预习新课时,用笔画出重要知识、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初步了解新的知识,把他们认为重要的知识、概念、结论画出来,使得新课中的重要内容显示出来,引起他们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对有些一时很难理解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学生可以把不懂的问题作为听课的重点,这样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课,能提高听课的效率。
(二)练习法
练习法,就是通过做题目来达到预习的效果,可以是复习旧知,也可以是尝试练习。首先学生要看懂新知识的例题,再尝试例题后面的练习。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的效果,这是数学预习过程中重要的过程。例如,教材第九册“质数和合数”的预习,教师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求2~30 的数的因数,既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有可以为新课做准备。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答案,引导学生观察,把数进行分类,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操作法
让动手操作实践来感受数学概念。学生在预习新课时,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动手实践来帮助理解新的知识。如预习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周围的物体,像铅笔盒、箱子、魔方等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让他们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和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不同,使他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形的性质做好铺垫。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产生兴趣,还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
三、数学课前预习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合理安排时间。预习时不要全面铺开。要根据学习的计划可以根据实际时间來安排。预习时,学生带点问题在课堂上解决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所有的问题要想在预习中都解决,对大部分数同学来说,是很困难,而且问题都解决了,还上课有什么意义。
第二,坚持不懈。数学预习要“坚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很重要。预习不能半途而废。不要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感觉自己没有进步,就不预习了。要不断改善预习方法,从课前预习开始,慢慢发展为一个单元的预习和学期预习。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质量。
第三,上课前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重难点的突破情况、等各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对教师的教学起到指导作用,若教师没有时间去亲自检查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可让小组长配合检查并做好汇报。
总之,课前预习对学好数学十分重要。课前预习,不但能够明确新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针性地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通过设计预习要求,积极地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使学生在预习中感知知识,确定听课的重点,提高听课的效率,培养自学的能力,扭转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提高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高峰龄,导预,生疑 ——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J],基础教育参考,2011(09)
[2]刁仁明,对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一些想法[J],新课程 小学,2011(11)
如何有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篇9
学习方式具有差异性、可变性、多样性三种特征。差异性是指学习方式有“质量”优劣和“形式”“是否适当”之分。不具备差异性的学习方式,就失去了“转变”的必要性。可变性是指学习方式随着学习情境的变化而改变。无法改变的学习方式,就失去了“转变”的可行性。多样性是指学习方式有多种形式。只有一种学习方式,就失去了“转变”的可能性。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以机械背诵学习词汇为主,较少在真实阅读中附带习得词汇;语法学习依赖接受性学习,而较少采用发现性学习;阅读学习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做大量的阅读理解选择题,较少进行课外泛读和文学阅读;写作学习以命题作文为主,较少进行读写结合,或以文本阅读驱动产出训练。不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式,导致中学生英语词汇惰性知识多,语法应用能力偏差,阅读中深层理解文本能力不足,口笔头表达能力欠缺。可见,转变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篇10
——落实“三学五步”教学模式的几点做法
五年级组
李英屏
单
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转变学习方式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是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我校的“三学五步”教学模式就是基于这种教学理念之上的,一个学期以来,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努力贯彻“三学”思想,落实“五步”模式,现将做法总结如下:
(一)熟读深思子自明——自主学习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教坛上出现这样的一句话:“要使学生终生受益,就要教给学生自找水源的方法。”这句话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又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自读,在阅读中学会发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读是关键,是“悟”的基础,一篇课文,必须让学生先反复地阅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重点、,读出情感,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
a、展示课题引导读。学生接触课题后,说出自己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激发读的兴趣。
b、根据兴趣自由读。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在读法上可自由选择,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c、检查效果汇报读。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老师和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
2、自悟,在感悟中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问题。要改变阅读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的现状,教训要善于引导、设计,还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交流的环节中,学生要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交流时,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独树一帜;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并敢于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教师,敢于标新立异,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了创新精神。例如《草船借箭》一文,问起学生最佩服谁,就不能只求“标准”答案——诸葛亮。学生只要根据理解说出自己的道理,(佩服鲁肃的忠厚,曹操的谨慎)教师就应对学生的敢于表达给予肯定。
(二)、青山正补墙头绿——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由几名成员组成的学习小组,以小组共同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共同达成学习目标为标准的学习模式。
与他人交流是未来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交流合作。合作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成为一种品质。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想法,和学生一同探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生生合作——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
建立小组合作的学习机制,增加了信息交流量,扩大了交流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多表现自己、获得成功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成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自信心得以增强,从而产生一系列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运用小组合作练习,还能很好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例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后,讨论给李大钊纪念馆写留言,学生集思广益,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话。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启发,思维开阔了,语言丰富了,都写出了很感人的话语。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得到了锻炼。
2、师生合作——体现教学相长。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也要成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员,参与其中,和大家一起研究、讨论、交流,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学习伙伴”。当然,同时还要关注合作的进程,了解各组合作交流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学习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必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强化主动探究的自觉性,提高主动探究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探究式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的办法。
1、在质疑中学会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从而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在班级内,要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地肯定并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积极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乐于提问,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及时予以评价,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同时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如引导学生可从文章的课题和重点句入手来提问。
2、丰富的语文活动中激发探究。
利用搜集资料、制作手抄报等形式使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信息量,更多、更广地去探求、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编排课本剧、续写故事结尾又可以使学生在充分感悟文章的基础上去探求自己心灵深处,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推荐阅读:
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05-23
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08-21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08-28
初中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初探09-05
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08-01
论研究性学习对初中生成长的促进作用09-28
方式转变研究05-21
铜川市从四个方面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