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读后感

2024-10-0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读后感(精选9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读后感 篇1

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刻不容缓的大事。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在这个时机向党员干部推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对于引导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验,完善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具有

重要现实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一书,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目标和措施。该书的总报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若干问题研究》,着重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创新和重大意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及内在联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长期目标和政策措施。该书的14个分报告,分别由14个地方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研究提出,抓住了各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同样具有全局性借鉴意义。我认为,学习和研读本书,对于进一步加深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内涵和战略意义的理解,将大有裨益。

首先,本书深刻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在经济理论上,本书突破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研究局限,从总体上界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基本内涵和三种实现途径,分别从需求结构、供给结构、生产要素结构三个方面指出了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方向,而且把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社会和谐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多学科融合,使我们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本书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目标,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本书以为基数,为转变新起点,围绕“三个转变”提出了2015年、2020年的中期和长期目标:第一个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贡献率从35%,逐渐提高到2015年的40%和2020年的45%,相应投资贡献率从45%逐渐下降到40%和35%,而净出口贡献率保持在20%不变;第二个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一产业贡献率从3%,逐渐下降到2015年的2.5%和2020年的2%,第二产业贡献率从52%逐渐下降到49%和45%,而第三产业贡献率则从45%逐渐提高到48.5%和53%;第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本书选择了四个指标作目标,即科技贡献率从的46%,逐渐提高到2015年的53%和2020年的60%,公共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从4%逐渐提高到4.7%和5.5%,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从1逐渐下降到0.8和0.6,而主要排放物总量每五年减少10%。这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和第二个转变互为因果,第三个转变是核心和关键。这些重要阐述,使我们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任务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最后,本书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政策措施,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造性。本书总报告提出了10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包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增强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促进内需结构合理化;适时调整外贸外资政策,提升对外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促进新型工业化的转型;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资源要素价格的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体制条件。可以说,这些措施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本书14个分报告分别针对具体情况和问题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为今后五年、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能否完成这一战略任务,考验着我们的民族理性和集体智慧。我们要积极投入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中来,结合具体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政策措施,努力打好这场硬仗和持久战,推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读后感 篇2

第一, 经济发展方式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 又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的质量、发展的效益、收入分配的合理和资源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 永州经济迅速发展, GDP平均增长速度为8.8%。尤其是“八五”以来, 经济更是持续、快速增长, GDP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4%。然而, 由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和各种社会矛盾, 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永州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摆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思想, 注重经济、社会、环保三重效益的平衡发展,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促进永州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第二, 经济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既包括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 又包括经济发展的受益群体、利益分配方式以及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等诸多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要让广大群众在发展中享受到具体实惠;缩小永州地区城乡发展差距和利益差别, 实现共建共享;处理好永州各县市和地区间发展的速度, 改革的力度和群众承受度3者间的关系;实现和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永州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第三, 经济发展方式的考察目标多元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是要用综合的目标体系来考察经济运行情况。这些指标应包括:经济结构 (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 的优化程度;公平分配和消灭贫困的程度;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程度;减少失业的程度。

第四, 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发展, 总体而言, 永州的经济已取得重大发展, 但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没有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2006年, 永州全部工业增加值96.58亿元, 增长17.9%, 而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2667.8亿元, 增长16.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97亿元, 增长20.4%,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3.2亿元, 增长20.1%;全市支柱产业不断壮大, 六大支柱产业 (汽车、食品、医药、烟草、造纸、冶炼) 增加值34.3亿元, 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个百分点, 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5.3%, 全省优势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3.9%。由此可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永州迅速、平稳地从经济弱市向经济强市转型的战略选择。

第五, 向以人为本这一发展核心转变。这主要包括:突出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挥知识和创造性劳动对创造价值的决定性作用;明确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 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六, 向经济结构全面优化转变。

第七, 向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方式转变。

第八, 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

二、当前永州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永州目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人的增加, 仍具有较强的粗放型增长的特征。很多产业仍以粗放式经营为主, 制约了永州经济的有效增长。据统计, 2008年永州单位GDP能耗为1.23, 下降6.09%, 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97, 下降12.20%;而全省单位GDP能耗为1.225, 下降6.72%, 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98, 下降11.84%。可见, 永州单位GDP能耗指标和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但各能耗指标的下降率都低于全省水平, 具有较强的粗放型增长特征。

第二, 永州科学技术水平偏低, 科技进步改善缓慢, 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2008年永州市在全省14个市州科技进步监测结果中排名下降到第12位。2004年, 永州从第8位下降到第12位, 由于长丰集团有部分搬迁到长沙, 使得永州与科技产出相关的一系列指标大幅下降, 排名大幅后移;高新技术产值从上年的57.66亿元减少到36.71亿元, 名次从第5位下降至第9位, 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50.3%下降至10.2%, 名次从第1位下降至第11位, 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上年的38.6%下降至-19%, 名次从第1位下降至第14位。2005年排名上升到第10位, 2006、2007年排名不变, 保持第10位。可见, 永州科技进步改善缓慢。

第三, 永州经济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不合理现象仍然突出。当前, 永州是全省仅有的2个农业比重超过工业的地区。从产业演进规律来看, 2007年永州市“三一二”的结构模式虽比原始的“一二三”结构模式递进一步, 但相对于全国、全省“二三一”模式低了两个阶段, 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三二一”的模式差距更大。2006年, 全市县域生产总值达292.7亿元, 增长11.8%;零冷两区生产总值122.9亿元, 增长12.1%, 县域落后城区发展速度0.3个百分点。北五县 (区) GDP总量为255亿元, 增长12.1%;南六县GDP总量160.6亿元, 增长11.5%;南北增幅差距为0.6个百分点。目前, 永州还没有1个县域单位跨进全省十强县行列。

第四, 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不强。2008年永州GDP达327.85亿元, 比1978年增长16.2倍, 按从业人员计算的人平GDP为10091元, 比1978年增长4.2倍, 平均每年增长6.6%, 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75。按弹性的定义区间划分, 属于弹性不足的范围, 即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

第五, 永州的货物及服务进出口近年来增速较快, 但绝对额不大。净出口率大多数时期为负数, 说明永州出口产品竞争力不强, 尚未形成出口集群效应, 现有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及土畜产品方面, 且多属初级产品加工, 并未形成精深产品加工, 因而出口附加值低, 创汇率也不高。永州虽有不少针织、毛衣加工企业等产品出口, 但大多属“三来一补”类型, 只赚取加工费, 出口创汇并非永州所有。外需对永州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三、转变永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一) 确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观念

第一, 质量观。坚持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中央提出的“保增长”, 并不是保落后的、粗放式的增长, 而是要保持结构优化基础上有质量的增长。因此,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结合世界产业变动的大趋势和永州经济发展的实际, 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在保增长中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的质量的有机统一。

第二, 资源观。如永州江华是传统的山区农业大县, 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矿产品资源, 尤其是稀土资源储量丰富, 居全国第二;铁、铜等矿产也较为丰富;还有大量的石灰石和旅游资源, 这些资源都是发展本地经济的基础。目前, 已有“江华条子” (杉木) 、“涛白金叶” (烤烟) 、“江华苦茶”、“珍珠辣椒”、“瑶牌”水果、瑶山“六月香雪梨”、“江华豆腐”等极富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打响并畅销省内外市场。

第三, 机遇观。永州经济社会发展要赶上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 进一步解放思想显得尤为重要。紧紧抓住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三大历史机遇, 特别是要搞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这篇文章。承接产业转移是各地区争夺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大角逐, 要破除“守株待兔”的思想, 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 抢抓机遇, 主动出击。永州市选择了“工业园区化, 园区产业化, 产业集群化”的产业转移承接之路。全市已有的7个工业园围绕长丰汽车等骨干产业承接配套项目, 围绕湘江纸业和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承接延伸项目, 围绕生物能源、现代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承接先导项目, 围绕加工贸易产业承接集群项目。全市着力打造南北“两大承接板块”:南面以蓝山县为重点, 建设“蓝 (山) 宁 (远) 道 (县) 加工贸易走廊”, 使这3个县成为珠三角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并辐射带动周边新田、江永、江华等县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北边以中心城区为重点, 建设凤凰园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辐射带动零陵、祁阳、东安、双牌等县区产业快速发展。在产业定位上, 实行南北错位发展。南边重点承接纺织、服装、制鞋、通讯电子、玩具制品、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北边重点承接汽车制造及其配套、食品加工、IT电子、医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二) 优化产业结构,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索洛理论和内生经济发展理论告诉我们, 加快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产业结构逐步合理优化的过程, 不大起大落, 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永州经济发展起点低、总量小,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核心是要尽快弥补好工业化这一课, 大力培育和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和大集群;这样对产业发展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并不断提升二产业所占比重, 进而增强总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 发展第二产业不能以牺牲第一产业或第三产业为代价, 而必须三管齐下, 协调发展。产业调整的基本思路应是“重点打造以工业为中坚的第二产业,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稳步推进第一产业”。十六大报告提出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结合永州实际, 就是要把做大工业总量与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 实施核心企业做强、支柱产业带动、优势资源转化、工业园区集聚的联动战略, 迅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 以资本整合资源, 实现新的发展

要树立现代资本意识。要用资本观念解放思想, 树立现代资本意识。克服小生产观, 树立大资本观。小生产观最突出的是“有多少钱干多大的事”, 大资本观最具代表性的是“用别人的钱来赚钱”。用最直白的语言讲, 即钱在你手里只是钱, 投出去才是资本, 资本运作起来才能不断增值。可以预见,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资金问题仍是制约永州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针对永州实际就是要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 优化开放环境, 提高开放水平。一是要坚决打破地区、部门、所有制界限, 凡是政策没有明文禁止的, 都要向内外资开放。二是要着力持久营造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公民诚信、社会诚信的良好氛围, 规范政府行政执法行为, 提高办事效率, 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三是要不断优化引资结构, 一方面要引“大”, 想方设法引进大企业、大财团、大项目, 吸引战略投资者进驻永州, 另一方面要引“优”, 要把引进资金和技术, 引进管理和人才, 引进高科技与现代服务项目很好地结合起来, 提高对方开放质量。四要狠抓引资项目的落实, 要以项目落地生根论绩效, 不但要看项目投产的当前效益, 更要看项目投产的长远效益。

(四) 加大人力资本开发力度

一是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各级政府和劳动就业部门要深入企业调查, 了解企业用工需求, 建立企业用工档案, 做好靠前服务、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帮助企业及时发布招工信息;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流, 努力拓宽企业与就业者双方的选择空间。二是开通“永州就业网”, 免费为劳资双方提供信息发布交流平台。三是实施“阳光工程”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 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五) 完善经济体制

长期以来, 永州与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 既有思想观念和发展意识的差距, 更有体制和机制的差距;旧体制、机制不仅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更扼杀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 要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 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 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 通过改革, 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 把加强技术创新与加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政策创新与管理创新紧密结合起来。

摘要:文章在深刻领会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 结合目前永州经济发展实际, 探讨永州经济发展方式所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永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实有效途径, 以促进永州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白津夫.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瞭望, 2007 (31) .

[2]、毛伟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J].群众, 2007 (10)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综述;启示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仍具有粗放增长特征,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科技创新投入少、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从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来看,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维持,因此应努力转变发展方式,有效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积极抢占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夯实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研究

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的内容、经济发展的过程及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机制、效应等方面。陈孝兵(2008)认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主要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NI),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人均GNP、GDP、N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PDI),这是一种全面的经济发展思想。卫兴华(2007)认为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实现经济增长所依赖的增长源泉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径。

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是以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的理论研究,被称作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这种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认为发展主要立足于经济层面,发展与经济增长基本上是同义词。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将发展视同于增长,即“总人口人均产出的增长”。1980年联合国大会提出要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持续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理论有了新的突破,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综合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研究

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类型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高峰(2005)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判断标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并据此提出了经济发展方式的类型划分标准。李伟(2008)认为可以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在非竞争性领域的职责、市场机制在竞争性领域的地位、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的主导作用。经济增长方式可划分为粗放型与集约型两种,前者指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资本和劳动)的增加来提高产出水平的增长方式,后者指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来实现产出增加的增长方式。蒋伏心(2008)提出了增长方式的三种类型,即“行政推动型增长”、“利益导向型增长”和“效率导向型增长”。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相当多的学者把其主要原因归咎于体制。国内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体制的转变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运行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体制因素。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成为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体制障碍。Sano(2010)提出了职业选择的双因素(公共教育政策和产业结构)模型,并分析了优化公共教育政策和产业结构关系。工人被雇佣是根据他们的就业技能,所以教育政策影响了人力资本的分布,进而影响了工业结构和发展方式。Chang(2010)认为房屋价格是对消费决策制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为房屋是总体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屋价格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和发展道路的选择。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研究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以解决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

政府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创新方面扮演着最重要角色,并且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姜作培(2008)也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地方政府的执行力。但政府的过分介入会减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陈清泰(2007)认为微观经济领域中政府的介入,使政府在“市场参与者”和“市场监督者”两种角色之间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从而削弱了政府对市场活动规范性监管的职能;政府对一些重要资源价格的行政管制也使其不能正确反映资源稀缺程度。

企业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王志乐(2010)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跨国公司在华推广节能减排的低碳产品,改造原有工厂为低碳工厂,推动在华供应商和客户节能减排形成低碳产业链,能够从根本上帮助中国企业和中国产业低碳化,同时获得在华发展的新机遇。

王涛(2009)认为技术进步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但中国的财税制度阻碍了企业技术进步,破坏了低碳经济的基础。林跃勤(2008)认为以建设财政和经济财政为主要特征的财政支出结构是造成三次产业结构扭曲、创新能力不足及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研究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价格体制改革。其中改革的核心是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杨欢进(2008)认为应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改革,把节能、降耗、减排等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中,放在与GDP或人均GDP的增长率同等重要的地位,追求绿色增长。

财税体制改革是重点。林跃勤(2008)提出在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方面,降低政府对一般竞争性领域投入,强化关键领域和重要产业投入,特别是强化对文教卫等部门的投入,加大财政支出對创新体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钱淑萍(2008)提出可以通过加大用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粮食直补的力度,支持农业生产、农村长远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和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等办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价格体制改革是动力。积极稳妥地推进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通过征收特别收益金、资源级差收入,较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税率,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倪红日(2008)提出通过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通过开征物业税、燃油税等新的消费税等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张玉台(2007)认为通过完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强激励性、限制性和惩罚性制度建设,这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六、研究启示

金融危机虽然给中国的国际经济环境带来许多新变化,经济全球化仍将继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还将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走向复苏,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当前中国即将进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既面临需妥善利用的机遇,也存在需妥善应对的挑战。面对以上国内外环境,中国应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扩内需、稳外需,调结构,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加快,需要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杠杆。

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从根本上来说,要取决于技术进步。以后我们应加强以下两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包括如何实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如何减少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环境的承载力;如何提高产品优质率,不断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用较少的成本创造更多的利润。二是研究技术进步路径。在发展中如何处理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关系,着力于自主品牌的创造和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创造,用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陈孝兵.改革开放30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J].湖北社会科学,2008(8).

2、卫兴华,孙咏梅.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考[J].经济纵横,2007(3).

3、IUCN,UNEP,WWF.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Living resources conserv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Gland:Switzerland,1980.

4、WCED.Our common future[M].Oxford:OxfordUniv.Press,1987.

5、高峰.国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经验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3).

6、李伟.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价格政策选择[J].价格月刊,2008(1).

7、杨欢进.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1).

8、蔣伏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内涵的讨论与路径的选择——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例的研究[J].经济学家,2008(3).

9、Sano,Koichiro,Tomoda,Y.Optimal public education policy in a two sector model[J].Economic Modelling,2010(27).

10、Chang ,K,L. House price dynamics, conditional higher-order moments, and density forecasts[J].Economic Modelling,2010(27).

11、姜作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地方政府执行力[J].当代经济研究,2008(5).

12、陈清泰.以政府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N].人民政协报,2007-03-10.

13、王志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J].利用外资,2010(3).

14、王涛.英国: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复苏[N].经济日报,2009-11-19.

15、林跃勤.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金融,2008(7).

16、杨欢进.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1).

17、钱淑萍.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财税对策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4).

18、倪红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08(3).

19、张玉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J].政策,2007(1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读后感 篇4

领导方式转变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只有转变、转快、转好领导方式,才能有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此,领导干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深刻变革;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既是时代的命题、实践的命题,也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是现实经济发展的挑战。就渑池而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转变领导方式更是刻不容缓。

怎么认识转变领导方式

转变领导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支撑。领导方式是执政党对执政规律把握的外在表现,是各级党政机关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阶段性中心任务的组织及施政方式。从科学内涵上讲,领导方式是观念理念,是思维方式,是体制机制,更是方法举措和干部作风表现。省委提出这一命题,抓住了各级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领导方式不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或在落实效率、效果上大打折扣。不同领导层级有特征不同的领导方式,不同阶段中心任务有方法不同的领导方式。现阶段,中心任务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因此,领导方式必须随之转变。

转变领导方式是推动县域发展的引领因素。渑池是资源大县,以资源开发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发展已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已到了不转不行,非转不可的地步。十多年来,渑池虽然实现了高速增长,完成了原始积累,但资源工业的粗放

发展也带来了种种弊端。一方面突出表现在:一是工业大而不强。二是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压力加大,环境约束趋紧。三是三产过于弱小,导致社会就业不足,城镇化进程缓慢。如果不转变发展方式,必然面临资源枯竭的风险,产业发展停滞,产业困局、生态困局、发展困局将积重难返。另一方面,社会建设滞后,社会矛盾叠加,这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发展为民的目的背道而驰。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因此,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首先需要转变领导方式。

如何转变领导方式

一靠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转。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纵观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凡是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显著的地区,干部的思想解放程度就高,眼界就宽,思路就广,办法就多,其共同特征是,不只是个别领导干部,而是整个干部队伍的思想解放程度都高。渑池是建制2000多年的历史名县,历史遗址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仰韶文化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北部山区、黄河沿岸,山水秀美,景观独特,然而渑池的三产却做不大。因此,转变领导方式应着力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抓起。

二靠科学决策转。现代决策涉及的要素越来越复杂,范围越来越广,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单靠领导本身的智慧难以应对。作决策时应注重领导与群众结合,政府与专家结合,用程序的科学性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注意充分听取班子的意见、基层单位的意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立信访评估制度,听取广大群众对重大决策的意见,避免决策的盲目性、片面性。

三靠强化责任转。近年来,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传导快,安排部署清晰、具体,但一些好的决策还是落不到实处,究其原因主要在基层干部。为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一是建立分级负责的责任体系。二是明责无缝隙。三是评议面对面。四是强化问责,加大对不作为干部的问责。通过建制、明责、评议、问责,努力解决中梗阻、下梗阻的突出问题。

四靠转变作风转。转变领导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有针对性地戒“浮”求“实”。要多学习勤思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要加强实践,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要通过加强作风建设,在渑池形成清正的党风、清净的政风、清纯的民风。要讲究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发展的规律、尊重群众的意愿,通过持之以恒的积累实现量变到质变。要讲究实在,工作措施要具体扎实,要把工作部署变成具体的项目,一件一件抓好。要讲究实效,干什么事情都要讲究实际效果,以此带动干部作风的根本好转。

五靠体制机制转。机制的支撑,体制的保障,是转变领导方式长期的决定性因素。这应该是县域当前最具现实针对性和执政挑战性的问题。去年以来,我们成立了渑池商会、仰韶文化研究会、传统文化研究会、社区自治组织和铝工业、建材耐材产业协会及渑池县新能源发展促进会,有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第三方社会力量、中介力量,构建行业协会组织协调、沟通交流、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服务企业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与此同时,组织成立渑池科学发展促进会北京、深圳、郑州分会,整合渑池籍在外人员及在渑工作、服役的外籍人员资源,构建外部力量收集信息、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合作交流的平台。以体制机制的完善,在更广领域整合资源,支撑转变。

六靠政策制度转。在常委班子自身建设上,渑池研究制定了《县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关于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的意见》。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制定完善了实绩登记制、末位淘汰制和干部任前公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规章制度,试行公推直选乡党委书记,加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力度;建立了重大项目稽查制度、行政效能监察制度、政府投资项目评估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尝试

探索县委及县委书记权力的规范化、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运行。在产业发展上,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产业聚集区发展基金,并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了项目准入、节能减排、平安建设、信访稳定等一系列工作规范。通过政策和制度引领,推动领导方式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5

(1)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迫切地要求我国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迫切地需要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的发展初期起点很低,而且经济的基础相对较差,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经济刚起步阶段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对我国的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这就导致了经济的发展逐渐受到了资源的制约,因此,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迫在眉睫。

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响应了我国近几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而且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以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为代价,严重地损耗了我国的资源储备,所以,经过我国国家部门的探讨,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势在必行,要将以前的.经济发展的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的方式转变成低能耗、低投入、低污染的方式,要以最少的能源消耗以及最低的资金投入来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断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的响应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策略,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向前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的综合国力也越来越强大,经济也不断的迅速发展,大大的提高了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始终以粗放型的高能耗、高投入以及高污染为代价,发展到今天,我国的资源储备、能源储备大大地减少,尤其是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

大量的资料显示,我国经济的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是欧美各国的几倍之多,当今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环境以及资源的限制。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高度损耗,使得我国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我国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大量的能源,这必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体现科学发展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充分的体现出科学发展观。

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篇6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也强调:“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全国经济大局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能否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对促进地方改革发展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

就黄梅而言,2006年以来,县域经济始终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已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上升期,后发优势逐步显现。但由于受基本县情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限制,县域经济仍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推动。在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产业层次低、技术装备落后、整体实力不强,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以“一带三区”为重点,努力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突破。全面实施“一带三区”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沿江地区,抢抓省市长江经济带开发机遇,以中部商贸物流园和临港产业园为平台,建设“沿江临港产业带”;北部山区,充分利用禅宗文化发祥地优势,以东山五祖景区为核心,建设“鄂东禅文化旅游区”;中部地区,充分发挥县城辐射带动作用,以省级开发区为龙头,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沿湖地区,彰显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品牌优势,建设“环湖生态农业休闲区”。立足全县区域差异化实际,把握政策导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用规划引领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在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上取得突破。产业结构是生产力结构的中心。只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进一步优化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配置,提升综合竞争力。要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牢固坚持“强

二、优

一、兴三”的发展思路,巩固优化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以三次产业的协调带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我县是农业大县,粮棉油资源丰富。要抢抓全省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的机遇,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新一轮大发展。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着力在推动粮食深加工、纺织企业整合提档、精品油料加工企业引进、壮大荷叶茶等本地特色龙头企业、填补畜牧水产加工龙头空白等方面下工夫。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与龙头企业配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业。依托我县页岩、陶土资源优势,积极将新型建材工业打造为我县的替代产业和重点产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禅文化旅游业。我们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协调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鄂东禅文化旅游区建设,主动对接大别山旅游开发,承接黄山、庐山旅游热线,使我县成为鄂、赣、皖旅游“金三角”的重要支点。四是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充分发挥九江二桥北“桥头堡”作用和小池多用途码头的功能,加快中部商贸物流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冷冻、农副产品批发、三车配件、木材家具等四大专业市场,配套建设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商住楼、酒店、会展中心。

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努力在建构技术创新体系上取得突破。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从我县来看,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都处于低端发展阶段,必须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实现工业节能降耗、农业优质高效、1

产业提质进档。要加大科技投入,尽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要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加快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推进纺织、机电、矿冶等传统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以创新电气为核心,规划建设黄梅高新节能产业园,做大高新节能机电产业。

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努力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取得突破。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降耗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倡导社会全面参与。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把环保门槛,加快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企业推广各种循环经济模式,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贯彻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管理,规范用地行为;完善陶土、页岩等资源管理,合理规划开采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节能、人人减耗的浓厚氛围。

以城乡统筹为方向,努力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上取得突破。坚定不移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共同繁荣。按照“统一规划、产业先行、多元投入、配套建设、高效管理、特色建城”的思路,加快推进城镇建设,构筑以县城为中心,以小池镇和五祖镇为两翼,以105国道和308省道为主轴的集镇群。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引导企业和人口向城镇聚集,增强城镇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有条件的农业人口有序转为城镇居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推进土地流转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让农民实现稳定增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研究 篇7

1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1. 1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在我国,预计到2020年,人均GDP将会比2000年翻两番,而且将会实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可利用的资源急剧减少,这样一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无法再继续,而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在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中,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实现了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1.2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产业,第二产业的地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的发展比较滞后,服务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力,在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中,第三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尤其是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进而通过消费的提升带动经济的增长。另外,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形成的社会环境也将更加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目的。

1.3 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中,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对于经济发展的质量并不重视。在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要将速度与质量放在同等的位置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我国的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同时,通过加大科研的力度有效实现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真正实现质量与效益并行。

1.4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当前,我国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后,要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来实现,扩大内需之后,各类社会消费品会大量增加,这样一来,与之相关的产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人们在进行消费时,选择将会变得多样化,由此,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之后,第三产业将会得到大力的发展,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将会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另外,农业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消费需求也会增加,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得到切实满足,生活水平随之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科学技术会进一步的发展,通过科技消费,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的必要性

2. 1 评价的目的

第一,综合评价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与状态。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具备一定的进程及状态,但是如何对其进行评价还未形成统一的方法,因此,这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科学的评价,可以充分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和状态进行把握。第二,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我国在实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时,确定了具体的要求及阶段性目标,然而从整体上看,呈现出来的状态是比较无序的。但是通过科学的评价之后,就可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态进行整体的把握,这样一来,相关部门根据评价结果,就可以良好地进行决策。第三,推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实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而且现有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之后,就可以进行量化研究,进而完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体系,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良好地发展。

2.2 评价的作用机制

通过完善的评价作用机制,可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有效地评价,进而发现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及时解决,进而实现健康的、快速的转变。在评价作用机制中,具备完善的作用机理,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最终得出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保证转变过程始终处于正轨之上。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3. 1 设计原则

第一,指标适量原则。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都是评价指标,不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无法囊括全部的影响因素,需要进行选择,在选择时坚持指标适量原则。具体说来,就是在设计指标时,要带有目的性,将能达到评价目的的主要内容全部覆盖。第二,客观性原则。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要保证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状态及本质要求,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平性以及全面性。第三,动态性原则。由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坚持动态性原则,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调整,使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对象之间更为符合。第四,可操作性原则。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如果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具备可操作性,那么将无法再进行相关的研究,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一般来说,可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一定的统计数据基础上,或者保证指标的数据来源既可靠又广泛。第五,有效性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至少要能在某一方面如实反映评价对象的特性或功能,评价信息产生之后,还要能够纳入相关的评价过程,并保证具备客观性。实际上,评价指标体系的复杂程度非常高,在选择具体的指标时,要避免发生重叠和关联,进而保证评价的有效性。

3.2 评价指标的设计与选择

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困难程度是非常大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非常广,几乎经济发展的所有领域全部都包含在内,这样一来,在选取指标时,就会变得比较困难,很难具有代表性,同时,在具有选取价值的指标中,具备可操作性的指标比较少,再加上研究的有限,给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不过,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及参考权威数据资源之后,可以设计出相对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以及评价的可操纵性,在选择指标时,均是可量化的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的指标,同时也是核心内容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同时,主体框架中,还包含城乡结构、民生因素以及经济增长因素等。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中,总共包含七大部分: 经济增长、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科技进步和创新、城乡结构、人本保障以及资源环境,在每个大的部分下再分设更为详细的评价指标,进而有效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评价。

4 评价方法的选择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完成之后,就需要根据恰当的方法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评价。首先,确定具体的权重指标,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主观赋权法,得到相关的统计数据之后,人为地对数据进行判断,并借助特定的数学分析模型或方法,来将各个指标的权重予以确定; 第二,客观赋权法,以原始客观的真实数据为主,通过搜集整理,借助特定的数学分析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第三,组合赋权法,这种方式是将前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三种确定权重的方法各具优势,不过组合赋权法的实用性更强。其次,确定综合评价的方法,各个指标的权重确定完成之后,就需要确定综合评价的方法。一般来说,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熵值法等。

5 结 论

通过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能够准确掌握评价的过程及情况,不过,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文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评价方法。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清楚掌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态,进而有效地保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樊萌,周杨,王丽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2):79-80.

[2]邓平,邓娥.国内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11(7):118-12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读后感 篇8

一、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一)支持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建设

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融资运营机制,对已有的投融资平台给予扶持,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利用现有城建资产和土地资产建立城镇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等投融资平台。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建设,注入政府优质资产,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增强其融资能力。

(二)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各级财政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的原则,加强资金统筹力度,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稳定增长。

(三)建立城镇化建设财政激励机制

改革现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补助为主的管理方式为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努力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应。

(四)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收费融资机制

通过调整价格和收费,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完善城镇化建设配套政策,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五)认真落实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财政激励政策

2010~2012年,河南省财政对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分别实行财政核定基数、超收奖励或增收奖励的财政激励政策,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快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保障城镇新增劳动力子女教育、完善城镇医疗及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加快城镇化建设税费优惠政策。

二、鼓励产业集聚发展

制定产业集聚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支持产业集聚发展。2010~2012年,对集聚区内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收入超过基数上缴省财政部分,全额返还县(市);落实产业集聚异地投资企业税收分享政策。在产业集聚区内新建项目建成投产后,市县财政要按照不少于投产项目增值税和所得税市县留成额度,用于支持纳税企业的技改、研发和营销。鼓励与十大产业有关的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创建工作,引导示范基地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和“两化”融合步伐。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加快工业产业转型升级

1.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产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相关规定,落实特殊性政策,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解决重组企业富余人员安置、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措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

2.支持重点企业转型升级。集中省属煤炭企业所得税返还、亏损补贴(含有色企业)资金,统筹全省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自主创新、信息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等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煤炭资源整合等。各级政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向产业重点倾斜,着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升级。

3.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运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专项资金,促进中小企业调整结构、提高技术水平。运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完善和创新政策机制,逐步构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转型

1.制定統一的土地流转管理制度,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土地使用权的稳定转移。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和提高加工水平上下工夫。一是按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结构。要树立效益农业的新理念,发挥自身优势,强化优势产业,弱化劣势产业。二是培育特色农业,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步伐。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要把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是农业生产性的服务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之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激活民间资本。四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种植业结构,实现由单一种植结构向复合种植结构转变,实现种植业为主向种植、养殖相结合转变。

3.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转变,建立“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一是要重点发展多元复合生态农业和立体复合生态循环农业;二是重点发展种、养、加为一体的生态种植与生态养殖相结合的循环农业;三是要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力度,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和农村沼气能源利用,改良土壤品质,提高农产品品质。

4.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用足、用好现有金融政策支持“三农”的同时,一是完善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政策,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贷款投放力度。二是加快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步伐,研究由财政对新成立的农村金融机构给予一定费用补贴等方式,扩大农业贷款规模,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完善以财政为依托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促进农村金融业发展。四是研究以直接入股、财税优惠等多种方式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投入,支持地方金融业发展。五是积极推进以财政为依托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保险体系。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充分利用中央和省设立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通过对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重点支持现代、新兴服务业做大做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努力把服务业培育成跨越发展的新支柱。

四、支持建立产业自主创新体系

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新建的、经过认定的国家级研发机构,由省财政一次性给予100万元~200万元的资金补助。切实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和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收抵扣政策。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把企业自身研发投入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作为申请政府科研经费支持的重要条件。落实国家自主创新产品首购和订购政策,鼓励、扶持自主创新产品的研究和应用。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提供财政补助或贷款贴息,对企业发明专利申请给予财政资助。

五、支持加快培育新兴战略产业

完善扶持政策,综合运用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以及贴息、以奖代补、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财政政策,强化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产业和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企业通过“创业板”上市筹措发展资金,利用资本市场的重组并购功能做大做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据自身优势集聚新兴产业项目,积极推动节能、环保产品认定工作,鼓励绿色采购,促进河南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六、鼓励承接产业转移

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对成功引进3000万美元以上的十大产业招商引资项目,给予项目单位财政补助;对跨国公司在河南新设立并经过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分别给予200万元和100万元的项目资助。落实承接产业转移奖励补助政策,对转移到各级产业集聚区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省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2010~2012年,对转移到各级产业集聚区的出口企业,财政按0.1元人民币/美元的标准给予国内运费补助,补助资金由省、市或县(市)各负担50%。

七、鼓励企业扩大进出口

认真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支持十大产业企业出口产品退税政策,促进产品出口。建立出口激励机制,市、县政府利用税收地方财政留成部分,对重点出口企业给予奖励。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企业出口信用保险费用,对列入国家鼓励进口目录的关键技术、先进设备、紧缺原材料贷款,对重点出口行业、重点商品、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均在财政上给予支持。支持外贸企业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研发,进一步调整中小外贸企业出口保险扶持办法,提高河南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八、落实企业税费优惠政策

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產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积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增值税转型、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所得免征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抵免不足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九、落实企业节能减排支持政策

落实节能减排奖励政策,对列入国家淘汰目录的行业和产品,淘汰的产能经验收合格后给予奖励;对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项目技术改造完成后按实际取得的节能量和规定标准进行奖励,实行以奖代补;对高效节能产品(空调、电机、照明)在销售环节争取国家资金给予补助。对符合奖励条件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可按企业报告节能量先预拨60%的奖励资金,项目完成后再进行清算。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论坛 篇9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0-5-26 8:11:00陕西日报

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消除,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全球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可持续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挑战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也可以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后金融危机时期陕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攻坚战和硬任务。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层面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重点抓好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视角要够宽够高

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国内外市场一体化需要较大的调整;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除了国内,还有全球的角度、自贸区的形式、共同体的形式等,把角度放宽,打破疆界,主动融合。要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之一,是把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着眼点转到依靠扩大国内消费上来,这是方略性的转变,必然引起国内消费能力和需求的内涵的巨变。要高度注意对数量扩张极为重视,对服务效果和质量效益强调不够;在组织技术方面着力较大,但制度供给严重不足;部门的独立意识和功利意识增强了,但服务意识淡化;对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的配置重视,商业诚信意识淡薄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有正确的工作定位,即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适应转变且要促进这个转变。

第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找准切入点

在西部大开发走过10年历程、陕西在其中取得重大成果之际,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以国家正式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重大战略目标,以西安、咸阳一体化为突破口,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充分发挥核心板块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以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充分发挥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和社会事业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经济区域优势和引领作用,推动陕甘两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长远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努力走出一条陕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

第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

1、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不仅有利于衔接内外需结构,而且有利于改善投资与消费、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结构。内需包括国内投资和消费两方面,因此,必须更加重视消费对投资的导向作用,更加重视市场对生产的评判作用,应着力增强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发挥消费对优化投资结构的引导作用,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实现增投资、促发展与扩消费、惠民生一举多得。扩大

内需、启动消费,应更加注重就业和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2、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城镇化提高居民消费率和加快发展服务业,都同推进人口城镇化有密切关系。城镇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文明的载体,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都离不开城镇化。城镇化不仅是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过程,而且是农村人口市民化、增加居民消费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高效益行业转移的过程,而且是提高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的过程。尤其是现阶段,积极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重要结合点,对于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应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以推进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开拓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的新空间。

3、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竞争和国际市场变化的新趋势,面对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需求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应推动制造业向国际分工价值链高端移动,依托关中—天水经济区现有的各类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能源化工、果业、畜牧业、旅游和文化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应加快信息化建设,关注电子商务平台;要加大知识投入,重视技术创新。

第四,强化经济手段调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上一篇:省代理申请书下一篇:台风暴雨专项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