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有效课题研究

2024-07-26

开展有效课题研究(共12篇)

开展有效课题研究 篇1

课题研究对教师的成长意义非凡, 它能引发思考。在做课题中我们常会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问题来研究?相关问题人家已做过怎样的研究?哪些教师最适合组成这个研究小组呢?通过研究达成什么研究目标?这样方案最科学吗?通过课题研究我能取得哪些经验或策略?这个研究内容和学校教学环境有什么关系吗?能和教研组的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吗?这些问题一直贯穿在整个课题研究中, 也一直贯穿于我的教学工作中……所以说, 课题研究并非在教学之外。课题研究是留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 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课题研究贵在用心做、有意做,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从“三心”“二意”五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我是怎样做课题的。

一、轴心——注重研究过程

1. 做足研究启动准备

这个准备工作有很多, 如学习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 做好文献综述等。我在这些准备之余, 还会自设一些问题:我研究的起点在哪里?我研究的终点到哪里?从起点到终点我要做些什么?

在研究课题《在习作欣赏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研究》, 课题一立项把这样几个问题摆在面前:学校的龙头课题《小学语文美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与评估》, 能给予我这个课题的研究怎样的营养?我已有的科研成果中哪些和这个研究有关系呢?小学习作教学的研究由来已久, 从作前指导到批改评价都旨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那么习作欣赏课能否从欣赏的角度提高习作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呢?要达到目标有效的途径有哪些?

2. 重视实施中的几个工作

(1) 撰写一份课题研究计划;

(2) 做好若干个问卷调查;

(3) 搞好一场优质研究课;

(4) 写好一份中期实验总结;

(5) 展示一次实验成果;

(6) 积累一本研究资料。

中期实验总结就是中期监控, 是一种边做边反思的研究方式。我在《在习作欣赏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研究》课题中, 把握住了中期监控, 为最后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打下良好基础。我们在中期举行了一场优质研究系列课:我执教了《美在眼睛里》, 还有两位老师分别从童谣、儿歌角度进行欣赏, 效果很好。中期展示后, 马上在教研活动中开展推广活动, 引导更多的教师加入其中, 也让我们用“旁观者清”的目光审视研究的细节和方向。结果我们发现问题了:一方面习作欣赏课被模式化了, 几位老师上的课几乎都是同一课堂模型的复制;另一方面习作欣赏课老路化了, 几位老师重走读读、说说的老路。这一发现给我们后面的研究提出了新问题, 也给我们的思考引出了新路子。研讨后, 我们认为欣赏之路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 要课内外两条路走:课内, 主张激趣、方法指导;课外, 提倡活动为载体, 融欣赏作品展示、审美手抄互赏、家长同伴共赏于一体。并开展了更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面对家长的调查、面向不同学段的调查、面对老师的调查。这样的中期监控, 使我们的研究更深了一层, 从写写教学设计、听听课堂展示, 走向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中心。在最后的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中, 我突出描述了研究前期和后期的不同点, 问题解决的关键点, 引发研究的思考点, 而这些恰恰是这个课题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中心——突出问题意识

课题研究中要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要进行大量的反思和总结:思成功之处, 思失误之处, 思学生的不同见解, 思教学计划与结果的差异。根据我们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的实践, 有两种课例解剖方式最有价值:一是将优秀的案例与同内容的我们自己的做法作比较研究;二是对比分析一节成功的优质课, 从雏形到成品走过的各阶段的情景。

例如, 研究《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的情智融合研究》课题时, 研究了大量全国优秀识字教学课例, 比对区别、发现问题、寻找症结, 很明显发现了:我们强调了识字教学的“情”, 是指学习情境、指学习兴趣。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情”, 是学习情感;而对“智”的认识也有失偏颇, 以为在情的驱动下, 学生认得快、认得多就是目标, 其实“智”更指思维训练。在后来的研究中我们继而改善设计、改变思路, 努力去解决问题。这当中我们要淡化教案, 突出案例的整理和反思, 提倡教师写研究反思日记, 利用课题小组研究时间, 多角度、多层面交流案例, 做到一人主讲, 全组收益。

三、重心——强调教学实践

要做好课题, 我们就要抓好课题实践课的质量。建议研究小组首先备好课, 突出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操作要求等;其次是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课题研究的精髓。心得也好、经验也罢都是从实践中来, 整个研究活动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 强调实效性;以活动为载体, 注重广泛性;以多方结合为动力, 突出整合性的研究思路。

为了提高研究效率, 我们课题小组的几个老师都是分工合作, 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例如, 作为课题的负责人我整体策划、协调, 更多的时间是用于课堂实践, 上研究课、听研究课, 还有听课后的交流、反思;中段吴美娇老师把重点放在问卷调查的设计和问卷数据的处理上, 朱益明老师则在学生审美小报的展示、采蜜本的交流、习作欣赏佳作的评比等活动上下了一番工夫;高段的邓李薇老师侧重对高年级学生习作欣赏后的自我评价、同学的互相评价、家长的参与评价, 还有自我二度评价等工作。我们清楚课题研究的中心就是实践, 报告中的一切皆来自实践, 所以说教学实践是课题研究的重心。

四、留意——资源整合

有效开展课题研究的关键是要有一种整合的意识, 即把课题研究渗透在日程教学生活中, 学会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发现课题潜在背景, 善于用独特的眼光发现教学生活中的课题价值。我们平时很忙, 教研活动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留意资源整合, 课题研究可以与常规教研听课、上课相承, 与外出的学习内容整合、与公开的教学展示整合、与平时的论文撰写整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集体备课拟定出对策, 又在教学、听课中领会、感受、试验对策的效果, 再通过研究讨论加以改进, 解决一个问题之后, 又开始另一个问题的研究……两者的有机结合, 带来了不同, 既提高了常规教研的效率, 又实实在在地开展了课题研究。

五、创意——巧妙表达

总结汇报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 是课题研究负责人必须把握好的一环, 它是教科研技能和水平的集中体现, 我讲的创意不是别具一格、不是出其不意而是真实、有效。我们要用原始资料做真收集, 用实践体验写真报告。报告要合乎规范要求;必须把研究工作的重要过程、方法和环节都写进去, 要重视用数据说话, 巧妙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坚持纯粹思考, 坚持纯粹写作, 进行有效学习。离开电脑, 离开杂志, 不要依赖上网, 不要东拼西凑。我在写《在习作欣赏中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报告时, 我收集原始资料后, 在没有网络的乡下呆了整整5天, 精心思考着、回味着、反思着、整理着……把最真实的、最深刻的、最想表达的东西写出来了, 这些成为报告中最生动、最有力的素材。克服心理上的依赖心绪, 坚持纯粹的思考和纯粹的写作, 对自己是一种考验、一种提升、一种度量, 是有效的学习, 是撰写课题报告不能缺少的体验。

开展有效课题研究 篇2

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政史地教研组

一、课题背景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小组合作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结合我校小组合作长期以来的实践,我们发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还有待于加强。通过学习、讨论和研究,我们政史地教研组决定以“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在教学上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期找到与新课程最为和谐的交汇点,从而更好地开展新课改。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研究对象:初中部,小学部高段,小学部低段可以做尝试。

四、研究原则

第一,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四,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第五,要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合作学习应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要使优秀生从合作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课题研究方法

(一)学生动员、分组:其中每个小组好、中、差搭配,有正、副组长。老师们就课题相关理论进行学习如“金字塔”理论、“小组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等,并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指导。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

1、开始合作时可以先在同桌之间进行,先自己总结规律,最后二人进行统一。随着两人学习小组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逐渐扩大到4—6人的小组,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2、精心设计讨论题,合作探讨学习掌握新知。

(1)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的进展,提高同伴间合作效率。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中的思考题、讨论题力求富有故事性、趣味性、实用性、科学性、创新性。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①模棱两可、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最值得讨论,答案非常明显,而且是唯一的,那就没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了。

②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可用多种策略解决,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充分的小组 合作交流,可以改善学习效果。

③个人无法独立完成的复杂内容,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同桌二人小组互学,如果有困难,学生可以自发地进行4-6人小组合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作精神。

(2)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具、学具,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辅助学习,创造学习的科学氖围,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创新意识。

(3)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①让每个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想自己要想的问题。②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活动的机会,说自己想说的话。

③小组合作研讨是要让学生有组内,组际、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

3、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调控合作活动。

学生讨论时,教师要顾及优等学生,对独特有创造性的见解给予表扬鼓励。更要顾及到后进生,对讨论中出现的错误偏差及时疏导纠正,扬长避短。

4、实际运用延伸发展促升华。

学过的知识,要能运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促进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总结延伸阶段,要让学生合作归纳学法,促进知能的升华。

其教学步骤基本如下:

第一步 :教师创设情境,出示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步:学生独立思考,动脑动手尝试解决问题,同时自学课本,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与辅导。

第三步:小组内部交流答案,探讨最佳方案,教师巡视情况。第四步 :以小组为单位抽样展示尝试结论。学生自由发言评价,展开讨论。

第五步 :教师简要小结,肯定对的,指出不足,适当讲解,并进行相应的奖励及批评。

(三)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探索

小组成员中的讨论、发言、作业的完成、互助和成绩的进步等都进行量化评价并开展竞赛。

A、“基础分”和“提高分”相结合评价

所谓“基础分”是指划分学习小组时各组的平均成绩,基本上是均衡的,“提高分”则是在一个学习阶段之后的测试成绩与基础成绩的差值。根据“提高分”的多少给各小组实行累计计分。

B、“发言分”与“抢答分”相结合评价

在每门学科的课堂上,教师都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统计各组发言人数,当天班主任进行汇总,根据小组发言人数的多少,实行累计计分。“抢答分”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的质疑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回答,对于抢答结果正确的学生给小组记分。

C、“合作分”与“组织分”相结合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合作分”是指小组成员的中差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中有了明显的进步,则给所在小组记分。“组织分”是对各小组组长进行评价,组长能组织小组学生课 前预习,课堂上遵守纪律,能按时完成学科教师分配的任务,经过评比给组长分别记分。

(四)教师的合作

每周抽出至少一个课时的时间探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教师每个月开展4个课时的听评课,取长补短。师徒结对每月互听课一节,并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究与反思。

(五)总结与反思

在期末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意见,教师做好阶段性总结,并适当改进方法提出下一步的方案。

六、课题研究达成的目标

1、探究适合本组实际情况的合作学习操作形式,形成模式,突出特色。

2、培养一批会学习、会合作、会竞争的学生。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打造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即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计划式”向“市场式”转变,学生有自己的主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改变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习惯;教师的教学由“注入式”向“开放式”转变,教师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相互研究,共同探讨,共享成功;课堂内容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进行“预习、讨论、归纳、练习、小结”的学习习惯。

4、通过课题研究,形成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七、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准备阶段(2015年3月)(1)制定课题方案,作好准备工作;

(2)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并收集有关资料。第二实施阶段(2015年4月—2015年6月)

(1)通过行动研究法深入课堂,结合教学实际,了解各年级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为优化、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做准备。

(2)通过案例研究法开设研讨课,与老师们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和方法的设计,打造高效课堂。

(3)通过经验总结法进行阶段性研究交流活动,及时调整实验研究方法。

第三总结阶段(2015年7月)

(1)归类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材料,对研究过程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归纳、提炼总结。(2)撰写结题报告。

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开展;区域活动;策略;幼儿;健康

随着我国教学制度的不断改革,相关教育部门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当中,必须保证幼儿生活环境完善性,满足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从根本上提升幼儿生活质量和活动质量,而针对区域活动来说,其和改革后的教学要求相统一。至今,在很多幼儿园都开展区域活动,大大改善了幼儿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质量。但在实际的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影响因素和问题,不仅存在活动内容单一化问题,还存在幼儿活动参与积极性低的问题,另外还存在教师引导不到位等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区域活动开展效率,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活动开展策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统一活动开展思想,达成共识

通过深入研究区域活动开展情况可知,在当前的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导致相关问题出现的原因比较多,一方面因为幼儿数量过多,活动开展范围过小,另一方面因为活动开展内容单一化和教师管教力度过大等,降低了幼儿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基于该问题,我校进行了专门探讨和问题分析,在讨论过程中实现了思想统一化目标,且最终达成了共识。因此,必须在大力推行区域活动开展的基础上,保证活动开展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转变观念,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要想保证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合理性,必须增强教师的活动开展观念和教育观念,要转变教师传统的陈旧观念,还要促进教师教学反思,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针对幼儿园教师来说,不仅要学习与区域活动设计相关的知识,还要学习和环境创设相关的知识,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开展氛围和环境。另外,还要学习与活动角色定位相关的知识,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情况,保证角色定位合理性,不仅要起到活动参与作用和引导作用,还要起到活动支持作用。

三、善于观摩,逐步调整

在实际的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第一,幼儿园教师应当定期到模范幼儿园调查观察,学习模范幼儿园教师的区域活动开展方法,感受其活动开展氛围,学习其他教师的区域活动开展方法,还要在结合区域活动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相应有效的完善措施和方案。

第二,要保证区角环境布置的合理性,要在结合活动开展内容的基础上落实材料投放工作,还要落实观摩工作,检查区域活动开展前的准备情况,保证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落实到位,还要保证环境布置的合理性,在活动开展期间,教师要加大情况监督和检查力度,避免相关问题和不良现象的出现。

第三,要落实二次观摩工作,在落实好活动组织工作之后,加强二次观摩,及时记录观摩信息和资料,结合自身经验明确活动开展问题,之后加强二次研讨,改善区域活动开展方案。在实际的活动组织和开展过程中,要结合幼儿年龄等进行活动方案设计,要严格控制区域数量,保证活动安排合理性。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和观察,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探讨和解决。

第四,要逐步完善区域活动开展方案。针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要在活动开展当中总结经验,也要在其他教师活动开展当中吸取精华,不断完善自己的区域活动计划方案和开展方案。幼儿园教师要在结合区域创设情况以及幼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调整活动计划方案,保证活动设计方案完善性,还要明确活动开展重点和指导要領,从根本上提升区域活动开展效率。另外,在具体的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分组,加强对幼儿的指导,及时给予幼儿帮助和鼓励,促进每个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工作来说,其难度比较大,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区域活动开展效率,幼儿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活动开展相关知识,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在明确相关问题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相应有效的区域活动开展策略,为幼儿创建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环境。还要在结合活动开展实际情况和客观因素的基础上完善方案,最终提升幼儿的区域活动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丁桂凤.探索开展区域活动的策略 切实开展区域活动[J].教育教学论坛,2012(06):196-197.

[2]相雪梅.幼儿园小空间班级开展区域活动的策略[J].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15(02):12-13,14.

[3]何利英.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03):145-147.

[4]张英瑾.幼儿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开展区域活动[J].读与写:上,下旬,2013(11):262.

开展有效课题研究 篇4

一、以教师发展目标为切入口, 激发教师参训的自愿性

行为心理学认为, 参与者只有明确参与的动机, 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参与过程, 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基于此, 在具体的实践中, 笔者的做法是帮助教师明确自身成长的三个关键期———卵、蛹和蝶, 并根据此标准将教师分成3个层次, 分别给予课题研究的要求。所谓卵就是教师的适应期或者说摸索期, 是一名大学生转变成为教师的适应过程, 此层次的教师教龄为3年以内。而蛹期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需要打磨, 这类教师的教龄应为3-6年。而蝶期的教师是成熟教师的代表, 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前期阶段, 此类教师的教龄应为7-10年, 甚至还会再长些。也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准备期、适应期、胜任期、精熟期、创造期, 将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层次划分为职初教师、经验教师、专业教师、专家教师。”[2]基于这样的认识, 笔者在组织学校校本培训工作中以落实教师自我发展目标剖析为抓手, 通过教师发展目标的明确, 提升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由校长室牵头, 由教科室具体负责, 制定教师发展规划, 一对一式地落实教师发展目标剖析制。同时, 借助学校校务公开栏、校园网等载体及时公布。从而, 最大范围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二、以课题专题培训为突破口, 提升教师参训的自控性

调查中发现, 教师在校本培训中最亟待提升的专业能力就是教育科研能力, 此能力的有效提高也将促进教师参训自控性的提高。所谓自控性, 就是教师自己开展相关研究的自我驾驭能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主要包括个人反思、同行互助、专业引领等。事实证明, 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互助, 更需要有一个促进互助的合作体。在校本培训过程中, “基于学校、基于教师、基于身边问题解决”的微课题研究满足了我们的需求, 促进了教师之间自主的合作与交流。原因就在于微课题的研究目的不苛求于制度的创新与成果的推广, 而只着眼于自身问题的解决, 着眼于研究意识的强化与研究方法的掌握;在研究的内容上微课题关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 摒弃了以往的“假、大、空”;在研究的形式上微课题更注重教师自身的主体研究, 更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在研究方法上微课题比较注重行动研究、案例研究, 相比之下繁复的统计与验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降低了教师教育科研的门槛, 真正体现了“在研究中教学, 在教学中研究”的原则。上述研究目的、内容、方式与方法也正是开展课题专题培训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校本培训参与的自控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当然, 课题专题培训需要学校落实。较为常见的形式就是专家入校的指导, 但是由于存在时间等问题, 这种形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相反, 通过学校内部的“土专家”挖掘与培养, 也能够实现对其他教师的引领。并且, 将学校一些微课题的研究方案、研究过程记录以及研究成果等通过相应的载体予以展示, 极大地提高了校本培训的有效性。

三、以草根性课题研究为重点, 打破教师参训的自闭性

“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和实际, 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 草根性的课题研究就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3]微课题的“草根性”主要体现在问题、实践、细节和大众四个关键词上。微课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研究者教育教学过程, 其试图通过借助相关理论的指导, 对其进行实践与探索, 最终满足自己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微课题在出发点与落脚点上都有同一个目的, 那就是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因此, 我们说问题是进行微课题研究的原动力。在选择问题上, 我们要注重问题的现实性、前瞻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另一方面, 细节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因素。微课题研究所关注的是有意义的细节, 其要具有亲历性、真实性。换句话讲, 微课题所关注的细节是指追求教学上的更加合理化、精确化、智慧化和效率化。为此, 笔者在学校进行了“草根化”微课题研究的推行工作, 试图以此打破教师校本培训的自闭性。具体由教科室加以落实, 校长室出台相关引导性文件及规章制度。例如, 在课题研究申请报告上不局限于统一的形式, 只要教师能够说明“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做了有什么用”这三个基本问题就可以同意立项, 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实践证明, 通过以草根化微课题研究为重点的校本培训, 教师参训自闭性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四、以微课题成果推广为节点, 催生教师参训的幸福性

不管什么类型、什么级别的课题, 其成果推广都是考量研究成果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微课题也是如此。那么, 如何帮助教师提炼课题的成果并采取合适的方式、载体加以推广, 就是学校层面要考虑的问题了。笔者的做法是在课题申报之前公布相关的参考方向, 使教师后期的研究成果之间能以某种关系进行串联, 从而实现小课题大成果。例如, 以教学设计为主线, 所开展的课堂导入设计、课堂提问设计、作业布置设计等微课题。当这些小课题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后就完全可以变成一个大型课堂的成果进行大力推广。学校通过编写校课题成果集 (有条件的进行出版) 、制成校本培训教材、网络推广等途径, 增加参与研究教师的幸福性, 从内心深处唤起参训的源动力。学校不仅可以通过校内推广这种途径展开成果的推广, 也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加以进行。所谓请进来就是通过学校成果推介会, 将兄弟学校的老师、领导、专家请进来进行交流;所谓走出去就是学校将成果以文本、展示课等形式推广、介绍到其他兄弟学校。总之, 通过推广研究成果, 让参与教师感受自己的成果、感受所带来的幸福感, 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校本参训的持续性。

五、以网络化课题交流为抓手, 强化教师参训的实效性

网络化的校本教研已经逐渐被教师们所接受, 并成为一种非常便捷、高效的校本培训形式, 同样网络化的微课题研究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但是, 如何使网络校本培训更具有实效性, 笔者在学校提出:“除了开展网络研讨活动之外, 科室必须要对参训教师进行档案化的跟踪式研究与监督, 通过搜集教师相关参训资料了解教师成长的历程, 通过阅读教师所发表的文章、博客、QQ空间、论坛把握教师科研发展的动向, 及时地加以引导”。同时, 为了提升网络教研的引领性, 学校可出面与相关高校及科研结构进行协商, 建立协助单位关系, 通过专家的网络化指导语引领, 促进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但是, 必须要指出的是, 对于网络化的构建不能采取强硬措施, 要求每一个参训或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都必须建立博客、发表日志等。学校所要做的就是构建一种交流的氛围, 一种教师从内心深处所流露出的参与意识。

综上所述, 微课题研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 是一种本着“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问题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原则的研究, 其“短、平、快”的特点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青睐[4]。从学校层面讲, 注重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对于提升学校持续性发展意义非凡, 重视微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将有利于促进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游戏性的提升。概言之, 微课题研究是学校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小课题研究——校本研究的有效形式[J].教学与管理, 2006 (12) .

[2]车言勇.基于小课题研究的校本研修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 2012.

[3]徐洁.如何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08 (14) .

开展有效课题研究 篇5

2012年目标责任制考核汇报

2012年,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研室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县中小学的大力支持下,教研室紧紧围绕“抓管理、强队伍,抓教研、提质量”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管理、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强力推进课堂改革,积极构建高效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凝心聚力,克难攻坚,较好地完成了2012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强化检查,教研管理稳步推进

为了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我们全面加强教研工作管理,每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621”检查时将学校教研工作列为一个重要方面进行检查,先后2次组织教研室骨干人员对各校教研工作进行考评,特别是对集体备课、校本研修和教研组活动加大了赋分力度,督促教师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扎实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实行专人负责,进行定期不定期地检查指导,对有突出研究成果的学校予以重奖。各校也能高度重视,积极开展研究活动,把课题研究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进行考评,充分调动了教师教研工作的积极性。今年,润镇学区的“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方里学区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和城关小学的“青年教师成 长研究”3项科研课题已通过市级结题验收,取得了良好效果,县局给予3所学校重奖,方里学区和城关小学的两个科研课题申报为省级课题。官庄中学、十里塬中学、马家学区3所学校的科研课题研究情况良好,现处于研讨总结阶段。

二、强化引导,课改工作不断深化

2012年是“高效课堂建设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礼泉、乾县高效课堂建设现场会精神,结合县局制定的《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高效课堂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见》,组织全县骨干教师编写了初中、小学“导学案”案例集2本,有效指导一线教师积极构建高效课堂。在全县扎实推行“联片教研”和“同课异构”活动,不断丰富联片教研内容,加强校际之间交流,全县各校先后开展“联片教研”活动20次,“同课异构”活动8次,在马家中学和方里中学分片举行了“高效课堂建设年”总结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片区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先后涌现出了方里中学“四环”高效课堂、秦庄中学“导学单”教学法、冶峪中学“问题活动五步教学法”、枣坪小学“一线五步”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加快小学课堂教学改革,10月份,邀请市上4名优秀教师来我县进行了示范课展示活动,市教研室曹有凡科长、韩瑞老师进行了高效课堂教学辅导讲座,在全县小学中掀起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热潮。12月份,在城关小学组织召开了全县 “小学高效课堂示范课现场会”,向全县160名教师上示范课6节,分科解读了新课程标准。经过我们不懈努力,在全县各中小学形成了人人谈课改的生动局面。

三、强化培养,队伍建设成效良好

2012年,我们坚持以活动为引领,组织全县教师扎实开展各种教学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科研水平。开展了“学习新课标、明确新任务”的新课标知识测试活动,由教研人员出题,集中对全县教师进行了新课标测试2次,测试教师3000人次。督促学校开展了教学业务大练兵、过“四关”(基本功过关,教学过关,教研过关和教材过关)活动,促使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加大课堂教学“听、评课月”活动力度,至下而上层层评选县级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73名,推荐12名教师参加市级赛教。在固贤、铁王、润镇、胡家庙、官庄、十里塬、冶峪中学等7所中学开展了高效课堂调研活动,听取学校教师意见和建议,实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开展小学英语送教下乡活动,提高了边远学校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积极开展暑期“阳光师训”送教下乡活动,努力做好各项组织协调工作;在全县6所学校开展了“名师引领示范课”送教下乡活动,这三项送教下乡活动参与教师达到1700人次。4月份,聘请市上10名优秀骨干教师和专家来我县传经送宝,交流了中考备考工作经验,全县有200余名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促使各初中正确把握中考复习方向,不断提高中考复习的实效性。这些活动各校能结合实际,大胆创新,积极参加,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今年,组织100余名高中生参加了全国中学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数学联赛,有2名学生获生物竞赛三等奖,1名教师荣获优秀教师指导奖;组织我县1500余名中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语文、数学能力竞赛活动,有110名学生参加了决赛,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四、强化调研,质量管理趋于规范

3月份,组织召开了全县初中教育主任工作会议,交流探讨提高中考备考的对策和措施。4月份,在全县中学九年级开展了两次模拟检测,印发了检测成绩统计册,引导各校适时调整中考复习计划和复习策略,确保中考复习备考有效实施。联系省市专家12人,对淳化中学师生进行了高考复习备考专题讲座20场次。

5、6月份,对各校教学管理工作加大了检查力度,积极推进教研工作“三个一”活动(即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开展示范课一次,集体评课一次)。7月份,对全县小学三年级语文、数学,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中学七年级语文,八年级地理、生物进行了统测,组织全体教研员对统测试卷进行了扎实、细致的评阅和统计工作,及时印发了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成绩统计册与质量分析报告,对于进一步规范学校教学管理提供了依据。8月份,全员全程参与各校学教学质量分析评比活动,分析原 因,制定对策,提出措施。9月份,组织人员对十里塬中学、方里中学,马家学区、胡家庙学区4所学校进行了质量提升专题调研活动,通过问题查找、分析总结,帮助这些学校寻找影响质量提升的“瓶颈”,提出了提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下发了质量调研报告。11月、12月份,组织教研人员赴淳化中学进行了高考备考调研活动2次,召开了高考备考工作会,聘请高中专家进行了“高考一点通”讲座,加大了对高考复习备考工作的指导力度。尤其是在县局组织的“621”督查活动中,教研人员积极参与,认真检查,参与达到150人次,查阅资料、教案作业2万余份(本),听评课300节次,摸清了学校教学的底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质量提高措施。

五、强化学习,工作作风彻底改变

结合市县开展的“三查三问三解”和“两整顿、一严明”主题教育,教研室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开展调研,深入基层学校,加强服务指导。为了进一步提高教研室标准化建设水平,及时修订完善了《考勤制度》、《职工请休假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周一例会制度》、《教研室绩效工资考核办法》等多项制度,尤其在职工考勤方面,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周小结、月汇总,将考勤结果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中,极大地提高了职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周例会学习制度,每周组织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要求单位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省、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习新修订的课程标准,通读研究新教材,组织部分学校教师赴外地名校考察学习,组织征订《咸阳教研》、《陕西教育科研》、《陕西教育》、教师报、教育报等报刊杂志,积极向各级教育刊物投稿,参加征文评选,评选推荐优秀教学成果,选派4名骨干教研员参加省级研修等,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和全体教研员专业理论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每位教研员记写笔记1万余字,撰写心得体会2篇以上,有2名教研员撰写的论文在《淳化教育》刊物上发表,有1名教研员的论文在《咸阳教育》周刊上发表,有2名教研员的论文在《陕西教育科研》上发表。

开展有效课题研究 篇6

一、组织学习,有效提高教学观念

我们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教研学习,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明确并牢记有效教学的“三高”:即从时空上、成果上和关系上看都是高效率,要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教学结果能使每个孩子有较多得益,并且通过教学,师幼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产生高效应。

我们把握课程实践的核心理念,继承和超越以往主题课程的实施经验,整体确立幼儿知、情、意、行培养目标,有机渗透体、智、德、美多方面教育,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促使主题课程与游戏活动的有效融合、环境和课程的巧妙整合,达到稳步提高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

二、研究课程,有效提高活动质量

我们从幼儿园实际出发,选取教学中的热点、难点及其它有利于改善和促进教学的课题加以研究,围绕课题用心设计每个活动,用心思考每个问题,用心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反映,关注教科研的广度,追求教科研的实效。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实践探索、积极交流,激活幼儿思维,提高互动机率,培养独立能力。

对照期初计划,回顾工作实践。我们确实在教科研工作中更多地研究了课程,关注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教师中树立全面的幼儿发展观,强调课程实施的自主性和多元性,根据幼儿园课程的特点——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结构的整体性、渗透性,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从本园的特色着手,依托本土资源优势,挖掘各种教育资源,灵活把握现成引进、改编整合、自编创造等方式,拓展课程开发思路;进一步落实了《纲要》精神,关注了一日活动的组织,对组织中教师的有效行为、低效行为、无效行为,通过现场观摩、集体剖析、总结反思等方式来调整,形成新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创设环境,有效提高游戏水平

我们重视环境的创设和游戏的指导,创设了与幼儿互动的学习、活动环境,从操作探索、展现自我等方面给予幼儿机会,从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体现环境的整合性、参与性、教育性和动态性,材料的乡士性、生活性、实用性与科学性,让环境见证幼儿的学习历程。我们把研究的重心从研究教材转移到研究幼儿,用心观察每个孩子,及时做好观察笔记,从只关注孩子的学习等某一方面到观察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现场研讨,让老师深入游戏场所,进行游戏模拟指导,实实在在地解决游戏中孩子的游戏困惑,切实提高孩子的游戏水平。

四、抓好衔接,有效提高适应能力

全面统整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力量,帮助孩子顺利过关;营造良好的氛围,做好幼儿入学前的准备,为幼儿多提供一些操作性问题,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需要;激活思维、发展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增加阅读活动,加强幼儿的听说和前阅读、前书写能力;依据生活化、游戏化与逻辑性相结合的原则,培养数学兴趣;利用参观交流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小学,乐意做一名小学生等。

五、创新思路,有效促使教师专业成长

一年来,我们立足幼儿园一日活动,以自主开放的形式全面实施《深入课题研究、促进有效教学》的专题研究,做好一系列的过程性研究资料的记录与积累,增强研究的实效性。我们开展了多形式的教研活动,内容有学《纲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性、推荐好文章、听课与评课、网络资源分享、经验交流、优质园评估标准学习、一课多研,连环跟进式的磨课,促进教师真正从观念向行为转化,提高幼儿园保教水平。

每学期,我们都要在全园青年教师中开展有效教学探索活动。本学期13个教学活动来自小、中、大各个年龄段,活动内容来源于孩子的日常生活,就地取材,以小见大。活动前,老师们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操作工具;活动中,老师们给孩子提供了充分探索的机会,并循循善诱,不断引导,使每一个幼儿在一次次的实践中获得了相关经验,得到了情感体验。为鼓励教师研究的积极性,我们在认真评课、反复推敲、公正讨论又民主集中的基础上评出了二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七个三等奖,并推选杨娟老师于4月份赴武汉参加国家“十一五”课题中央科技教育幼教项目组举办的《幼儿科技教育会课活动》。本次活动,对老师来讲,教育的技能得到了更快的提高,教育经验得到了更大的提升,教育反思得到了更深地领悟,研究操作有了更明的方向。对孩子来说,探索兴趣更浓厚了,动手操作更积极了,情感体验更直接了,获得经验更实在了。当然,通过活动,我们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也将成为我们改进和提升的动力。

开展有效课题研究 篇7

一、构建研究模式

为了促进小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我们遵照科研课题的运行机制, 提出了小课题研究“九步走”基本模式, 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题立项—制订方案—行动研究—得出结论—推广应用—发现问题—新一轮探究。

如, 本学期我们进行的一个小课题研究———“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本来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 但是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 无论是课堂作业、家庭作业, 还是考试, 计算往往成为失分大项。抄错数、忘记进位退位、不会脱式、不会简算, 应用题算式列对了, 可是计算又出错了等等现象比比皆是。于是我们就提出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

研究发现, 小学生进入中、高年级阶段后, 计算的正确率、速度大大下降的原因有很多, 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粗心”“马虎”。大部分错误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具体包括: (1) 注意力不集中、时间短导致考虑不全、丢三落四; (2) 轻视、畏难、懒惰心理导致浅尝辄止、考虑不深; (3) 思维定式导致新旧运算法则、方法混淆不清; (4) 知识负积累导致知识链脱节, 概念不清, 算理不明, 基本口算能力、估算能力欠缺; (5) 计算习惯不好导致书写潦草, 不及时检查和验算, 不及时分析总结出错原因等。通过集思广益, 我们提出了以下途径:一是加强计算教学, 帮助学生明确算理, 掌握方法, 形成技能;二是加强口算训练, 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三是重视简便运算, 提高灵活、合理计算的能力;四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认真细致、规范书写的习惯;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的习惯;认真演算、善于打草稿的习惯;优先简算的习惯;及时验算、积极检验的习惯;建立纠错本, 独立纠正错误, 及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 通过平行性习题加以巩固的习惯等。

事实证明, 通过研究, 教师明白了学生计算能力薄弱的原因, 掌握了改进办法, 并及时推广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计算能力大有提高。

二、改变集体备课模式

一是确立研究主题。我们在集体备课时, 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教学要求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隐性知识作为集体备课研究的小课题。如, 文章有什么写作特点?作者如何刻画人物的心理?作者用什么方法反映主题?小数计算教学需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如何突破由数到代数这一教学难点?如何建立植树问题解决模型等等。每单元提出一个或两个具体的研究小课题, 在集体备课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些小课题进行研讨, 这样才能提高集体备课实效性。

二是改变备课模式。我们实施了“四、三、四”集体备课模式, 即集体备课实行“四步走”, 即: (1) 自主研究。同教研组每人每学期选择一两个单元作为本学期主备内容, 用一周以上的时间提前进行独立教材解读, 包括确立研究小课题, 围绕小课题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如何突破, 教学过程如何设计, 课程资源如何开发等。 (2) 集体研讨。一人主讲, 集体研讨交流, 形成基本教学框架。 (3) 内化吸收。每位教师对基本教学框架进行个性化加工与调整, 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 应用到实际教学。 (4) 形成资源。一个单元下来之后, 教师的教学设计、同伴评议记录、自我反思、数据对比、课例分析、教学资源 (包括教具、学具、课件) 汇总交学校存档, 供下一学年使用, 资源共享。同时教研组备课与课堂教学做到“三定、四统一”, 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统一教学目标, 统一作业内容, 统一教学进度, 统一单元测试与补教补学。

三、改变磨课模式

结合学校实际, 我们打造了“围绕主题, 以课为媒, 同课异构, 多次实践”的磨课制度, 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一节课的教学是一个大系统, 制约因素很多, 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解读、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呈现、探究能力的培养、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的应用、习题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等等, 一次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 尽善尽美。因此我们对于每一节研究课, 仅仅是围绕一两个小观测点进行深入研究。如植树问题一课, 在系列研究过程中, 我们主要就是观察研究如何建立数学模型, 对于其他观测点仅仅是一带而过。这样就能保证研究扎实有效。

具体研究过程中, 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 以同课异构、一课多讲为基本研究方式, 分两步来走:一是“照镜子”, 让教师观看、模仿教学大师、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例,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讲课风格、设计思路意图、驾驭课堂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的技巧、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方法等, 然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课堂中加以运用、体验, 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二是“好课多磨”,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同课异构, 横向比较提高。即同一节课, 多人来上, 进行横向对比, 吸收众家之长;另一方面是一课多上, 纵向比较提高。即对某一节课, 教师先上“铁矿石”课;然后在同伴互助下进行反思, 上“铁坯”课;最后在专家教师引领下自我反思, 上“精钢”课。通过这一过程, 帮助教师深入反思自己的课堂, 重建课堂。

开展有效课题研究 篇8

我校服务区为本镇辖区内的各村社和天祝煤矿, 学生来源非常广泛、复杂。由于学生大部分来自边远山区和煤矿职工子弟, 家长文化水平较低, 英语意识淡薄, 更没有能力辅导学生, 因此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也放任自流;加之, 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缺乏语言环境, 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学生仅凭课堂40 分钟, 遗忘现象比较严重, 出现学时会、用时忘的现象。 长此以往, 一部分同学慢慢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继而导致他们的成绩偏差, 这既影响老师的正常教学, 也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校英语组成立了课题小组, 申报了以 《农村中小学有效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研究》为题的课题研究。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校本教材的开发

我英语组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计划开发和实施了《英语歌曲》《英语谚语》《英语游戏》《英语故事》《英语作文》《英语日常交际用语》《英语朗诵》《英语阅读》《英语电影、电视节目》《英语小品表演》、《西方节日》等活动的校本课程。每个教材都有专人负责整理和开展。这些校本教材都运用于课外活动, 我们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设计了适合他们年龄的教材, 不同的专题要有适合这个课题的不同的方法并针对实践活动不断改进并找到存在的问题所在, 进行新的设计与实践。

二、课题组在英语课外活动中取得的经验

(一) 创设活动的多样性,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要不断地设计新活动, 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比如今天我们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 那么明天就要举办英语朗诵, 后天可能要了解西方节日。并且同一个活动也要有不同的方法来完成。

1.巧用游戏, 练句型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Find someone who”, 教师准备句子的纸条, 学生准备铅笔或钢笔即可。纸条上的内容如下:

Find a person who has a birthday in May._______

Find a person who can touch their tongue to their nose.________

Find a person who can sing“Row, Row , Row you boat”___________

Find a person who has a pet.__________

Find a person who knows the capital of America.____________等等, 学生拿着纸条, 边走边按照纸条上的意思提问, 如果有人的情况正好和问题相符, 则在句子后面的线上写上他 (她) 的名字, 第一个填满纸条的人获胜。这个游戏不仅练习句型, 而且加强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

2.情景表演, 练口语

在新目标人教版英语教材中, 有大量的Role-play活动, 其目的是练习学生的英语口语。如果教师对教材稍做加工, 就会得到适合学生表演的剧本, 也可以创设一个情境, (Example:“You have finished your meal at a restaurant, but you realize you forgot your money.The restaurant owner demands that you must pay at once, and will not let you go home to come back with money, ”Students act out the situation, and provide a resolu-tion.) 。给学生几分钟的讨论准备时间, 等他 (她) 们准备就绪, 就可以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演了。这一游戏不仅锻炼学生的胆量, 练习口语,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 (她) 们的思维、创造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借用歌曲, 现能力

“Learn and Rewrite a song”是一个适合初中学生的活动, “Learn a song”培养学生的自信, 而“Rewrite the song”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 在学习“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这首歌时, 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歌曲: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当学生真正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后, 把他们分为4人小组, 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讨论改写歌词, 写他们喜欢的任何东西, 只要保持旋律不变即可。

4.依托电影, 阔视野

英文电影以真实的画面和声音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英语环境, 当学生看着熟悉的日常生活场面, 听着演员们优美的英语时, 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模仿。这就营造了一种绝对的英语环境。我们在活动过程中发现, 很多学生碰到自己感兴趣的单词, 短语或句子时, 就会自觉地将其摘抄在笔记本上。还有许多会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模仿出来, 即使那些不易张口的学生, 在那种环境下, 也会情不自禁地说出地道的英文。由此可见, 英文电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其次, 电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资源。它不仅为外语学习者提供广泛的语言知识, 还展示一个语言国家的地理历史, 乡村风貌, 城市风光, 文化教育, 民俗风情以及生活方式等等, 这就加深了学生对该语言国家的认识, 进而增强了语言的实际使用能力。

5.竞赛活动, 促动力

各类竞赛活动都要通过层层选拔。小组初赛—班级复赛—年级决赛。无论是哪种竞赛都要先参加班级小组的比赛且是优胜者。这些优胜者必须参加班级竞赛, 只有班级竞赛的胜出者才能参加年级决赛。竞赛活动是一项以奖励为手段的活动, 它既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每次活动后老师既要做出表扬也要指出不足, 以便学生向更好更优秀的方向发展。

(二) 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要结合课堂教学, 具有启发性

英语课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它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之一, 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束定芳提出“1.语言学习=课堂学习+课外学习;2.课堂教学=为课外学习做准备;3.课外学习=促进课堂学习, 这样就把英语课外学习提到了与课堂学习同等的位置。”所以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三) 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应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

课外活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 也是在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 “填鸭式”的, 老师满堂灌, 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课外活动成为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意味着教师从主要角色转变为同伴角色, 杜绝单纯传授、讲解知识的做法。它是以知识为载体, 在老师的启发、引导、帮助下, 让学生积极参与构建知识和探究的过程, 使他们成为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者。

(四) 精选活动资源, 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兴趣

现在网络无处不在, 而大量的材料来自于网络。所以我们在选择活动材料, 开发校本教材时, 一定要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一定要富有娱乐性、竞赛性和创造性。这样就要求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找去筛选, 选择一些学生真正喜欢的、容易接受的并且是积极向上的材料。如果材料难度过高, 学生不容易接受, 就会失去信心;如果材料难度过低, 学生觉得无聊, 也会失去兴趣。故而, 这一步至关重要。比如, 我们选择了这样一则故事:

Drunk

One day, a father and his little son were going home.At this age, the boy was interested in all kinds of things and was always asking questions.Now, he asked,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Drunk’, dad?”“Well, my son, ”his father replied, “look, there are standing two policemen.If I regard the two policemen as four then I am drunk.”“But, dad, ”the boy said, “there’s only ONE policeman!”在听这样一则既有趣味性又幽默的故事学生都很兴奋, 甚至有部分的学生都能讲出来, 那么我们的活动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英语课外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 活动的开展应具有一定的度

课外活动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并为之服务的。在活动过程中, 老师一定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切忌随心所欲, 忽而搞搞停停;忽而一味追求兴趣, 和课堂教学内容脱离甚远。更不能让活动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 让学生有课外活动就可以自由散漫的错觉, 并且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到活动当中, 坚持 “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 不能让少数学生游离于活动边缘。以致活动只流于形式, 毫无实际意义。在活动过程中, 我们还要清楚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语言知识。活动的效果究竟如何?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二) 活动的开展一定要适合学生的水平

课外活动内容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学生语言水平的制约。如果活动内容超过了他们的实际水平, 学生会有紧张、恐惧之感,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丧失学习兴趣, 甚至会有逃离的想法;反之, 如果设计的内容太简单, 他们也会感到索然无味, 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与我们的初衷: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 不同的起点上都要得到最优的发展, 相违背。

中小学英语课外活动立足于现实,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也会越来越丰富多彩, 但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我们会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指导思想努力地开展好英语课外活动, 使我们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得到提高。

摘要:在现有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下, 单纯靠课堂40分钟来学习英语是远远不够的, 而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在活动中,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这既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又学到了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变成积极参与的活动者和学习的主人, 从而增加兴趣, 有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动力。在活动中, 学生在学中用, 用中学,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开展教师课前有效准备的研究 篇9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 具体要求及说明

要求教师对教材全册、单元的整体把握,又结合学生实际作出本课要求;参阅相关资料广,吸收合理充分。以德育为核心,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民族精神和生命精神教育的贯彻落实,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 操作策略

(1)理念先行策略。

教师在处理教材前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以新的理念来市视教材,树立新的教材观,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尊重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之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系统统整策略。

教师拿到教材,先要认真通读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及编排体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识,根据内容特点归类,掌握各部分知识在整套教材中的结构,掌握各年级相关内容的联系,以及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把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去了解全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这一册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要求。这样,从整体上了解了教材,可有效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及时调整策略。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对教材进行调整。调整的一般途径有:

①取舍。

即对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取而用之,不符合者则舍而弃之(特别是选学内容)。

②增补。

即从课外精选具有时代气息或学科前沿成果的资料,或是把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素材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

③拓展。

即对教材重点中表述不够充分或例子不够充足的地方,以及能使学生形成能力的地方予以扩展或充实。

④变通。

即将教材中的例子,特别是例题加以适当改造,使之促成多元思考,以增大其效能。

⑤调序。

即改变教材的原有陈述顺序,使之有利于教学的展开和学生的接受。

(4)加工组织策略。

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要精选、加工和组织,将知识信息由储存状态变成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加工的可输出状态,也就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①深度挖掘。

即深入开掘教材内容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或文化底蕴。

②化难为易。

即对教材难点作深入浅出的转化,如运用比喻法、类比法等,使深奥费解的知识浅显化。

③类比归纳。

即把知识点归属到一定类别中,从而将知识的范围放大、有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④削枝突干。

即把纷繁复杂的知识通过削枝叶突主干而使之简洁化、简明化,从而起到以简驭繁的作用。简化的办法一是提要,二是概括。

⑤灵活输出。

即在解读教材时,须考虑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教学目标

1. 具体要求及说明

(1)知识和技能目标方面:

遵循教学大纲,切合学生实际,合理安排要求;要求的用词必须是可测量和可评价的(自评、互评等),要求明确。

(2)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

要有明确的载体(通过录音……,通过操作……);方法具体(通过模仿……,通过尝试……,通过练习……,通过实验……,通过阅读……等能叙述、能达到、能完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

要有媒介反映(在行为上表现出……,在理解上达到……,对……表示认同等,效果上用:接受、……反映、……的价值判断等)。

2. 操作策略

(1)表述规范,注重具体可操作。

“规范”即科学正确叙写教学目标,在行为目标的叙述上,具体要包含四个因素。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并且最终体现在学生有没有具体的进步上。行为动词是可以评价和比较明确具体的。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依据。表现程度是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是测评学习表现或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2)着眼“课时目标”,注重目标整合。

各学科有各学科的教学总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制订课时目标时要关注总目标、立足单元教学目标、着眼课时目标,将三者融合在一起。一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在其达成的基础上,渗透“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二是课时目标要重点突出学科的鲜明个性,讲究一课一练、一课一得,循序渐进,切忌面面俱到;三是确定课时目标时,把文本特点与学生的现状紧密联系起来。

(3)关注分层,注重目标的层次性。

制订的教学目标要适合学生实际,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尽力把每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保底不封顶”:第二层次中等生必须达到的,后进生通过努力也能实现的;第三层次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目标贴近各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各类学生学有方向,学有兴趣,学有所获,为各类学生的适度发展提供平台。

(4)及时调整,注重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是根据教材、学生、教师本身的特点预设的。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变化,课堂上会有不可预测性的生成问题,而这些生成性的问题与原来预设的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决定着教师面临新情况,及时对原有的教学目标作出调整,或增或删或调,使之适应课堂的变化,,学生的需求。

(5)立足学生,注重教学与育人目标的合一。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育人的功能。因此,教师在设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时,也要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将两者渗透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中,充分发挥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时的育人价值。

三、教学环节

1. 具体要求及说明

(1)教学形式:运用得当,效果好,便于信息交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①硬件多样。包括幻灯片、卡片、电视机、录音机、电脑、大屏幕、实物投影仪。

②活动多样。包括同桌、4人组、自由结伴、分组、男女轮流、自由进行讨论等。

③反馈形式多样。包括手势、语言、草稿本、卡片、小黑板、板书等。

④学生动作多样。包括听、说、读、写、做、想。

(2)教学内容:在内容量的准备上,适当或偏多一些;传递的速度上,快慢结合,有思考余地。

(3)教学结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学习规律而设计。

(4)教学策略: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以动手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以体验感悟为主的方法(欣赏法、陶冶法、暗示法、情境教学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探究—研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

(5)作业的设计与批改。

(6)预期效果:预计应该能达到的程度及百分比。

2. 操作策略

(1)依据学科内容的性质特征。

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性质特征;同一学科的不同章节也会有不同的性质特征,要紧紧依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的性质特征选用教学方法。如语文、英语等学科多采用讲授法、对话法;数学、自然、劳技等学科则可选择讲解法、实验法、探究法等;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更注重练习法。总之,不同学科内容的教学方法应各具特色。

(2)依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征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有区别。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侧重采用描述、描绘、表演等方法,而不宜进行较长时间的讲解或讲演,否则学生容易感到疲劳,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等。中、高年级学生适应学习的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自主性,除进行接受性学习外,应更多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引导他们独立地研讨问题、获得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依据教师的自身条件。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表现欲强的教师可多选用示范法;动手能力强的教师可多采用直观演示法等。

(4)依据教学环境条件。

开展有效课题研究 篇10

一、教学研究的形式

教学研究的形式至少有两种:一是独立思考;二是集体商讨。独立思考是备课和预习;集体商讨则是讲课和听课。集体商讨是吸收;独立思考则是消化。二者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集体商讨一般具有强制性, 而独立思考却要靠自觉性。现在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 集体商讨有时受时间、条件所限,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书之余自觉地开展教学研究, 特别是青年教师更需要认真研究每节课的最佳方案, 寻求最佳教学方法, 设计最佳习题。从某种意义上说, 只有加重教师的负担, 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

二、教学研究的内容

教学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 凡是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 都应视为教学研究的内容。

1. 从研究大纲入手。

教学大纲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重点、界定教学范围的唯一依据。教师应准确地把握大纲要求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大纲为指导, 加强针对性, 减少随意性, 少做无用功。

2. 从研究教材入手。

教材是经过国家教委统一审定的教科书, 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教师要充分熟悉教材, 只有熟悉它, 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它。而要想熟悉它就必须认真研究每节、每章的重点、难点、疑点, 以及节与节、章与章之间的内在联系。

3. 从研究习题入手。

课后习题训练是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布置什么样的习题、布置多少习题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有经验的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是少而精的。因此, 教师在选择习题时, 应对大量的外来题给予筛选、取舍、移植、改造, 决不能完全“拿来”, 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多思考解题的方法, 掌握解题的技巧, 提高解题的能力。

4. 从研究考法入手。

考试是对教学质量检测的手段之一, 它表面上考的是学生, 实质上考的却是教师, 所以研究各类考试的特点也是教师的必做功课。如必备考试重在考查知识;而升学考试重在考查能力。同时, 教师还应对每次考试的新动向、新思路给予研究, 以便及时校正教学侧重点。

5. 从研究教师入手。

在教学实践中, 必然有一位或数位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影响着自己, 并把他们当作研究的对象, 研究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但是, 对他人的东西不宜照搬, 更不要模其“形”, 要在研究他人、学习他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有所创新。

三、教学研究的要求

1. 要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

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献身教育事业, 也才能不为外界所诱惑, 潜心开展教学研究,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2. 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没有理论的指导, 我们的教研将是盲目的, 甚至是违背科学的。有了理论的指导, 我们的研究才能切准教学的脉搏, 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既有创新, 又符合教学规律, 真正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3. 要注重积累。

要想在教学研究上取得成果, 还要求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在授课之中或授课之后, 对成功的经验或是失败的教训, 都应该及时记录下来。在日常的阅读中, 与人交谈中, 也会遇到一些与自己教学产生共鸣的东西, 也应记录下来。

开展有效课题研究 篇11

思想品德教学 生活化 有效性

小学是学生生涯的初级阶段,这时期的学生活泼好动,有好奇心,却又顽皮、贪玩,不好管教。但是小学正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时期,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阶段,这时候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的形成。纵观我国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如果仔细地进行推敲,就会发生还有很多问题存在。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思想品德的教学氛围过于单调,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就很难让学生接受和掌握理论知识,由于缺乏有趣的实践活动组织,教学太过书面性,也让学生缺乏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教学氛围

众所周知,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在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就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的教育来看,教学内容几乎还是完全以课堂和教材为主,而在课堂之上,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教师讲的“滔滔不绝”,而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氛围怎么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呢?教学环境是如此,而小学生又缺乏相对的实践功课,这样就难怪小学生会对思想品德课感到毫无兴趣了。

(二)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小学教师仍然将教学目标停留在应付升学考试的片面认识上,因此,他们还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缺少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的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没有重视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学生才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然而,现在的课堂却是,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在传教的过程中,一味地传授大量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缺少对生活的联系,严重影响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三)教学评价局限性突出

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很重要的。但是由于教师过度的追求目标评价,导致了“生活教育”“人本理论”在教育中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忽略了学生形成性的教育评价。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即激励作用。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手段过于简单和僵硬,而评价过程有没有重视学生的需求,致使教学评价发挥不了其作用。

二、小学德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上。基于此,教师可以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一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要适当地调整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主体参与、主体创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容小觑,我们要给予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们的创新热情。

三、如何开展小学德育教学活动

思想品德课来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从理论到实际,再从实际到理论这个教学原则,只有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实际才能真正的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活动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思想品德的教学,无论是出发点还是立足点,都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是源于自己对生活的感知、体验和归纳,当然,还需要教师适当的指引。

1.从课堂走进集体活动

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他们喜欢参与有趣的集体活动。我们要好好地把握集体活动这个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来加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积极进行思想品德渗透,真正达到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大扫除”的活动,以此来增进学生的团结互助意识。具体活动如下: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块区域的清洁卫生,最后还要进行评比,看看哪个小组的卫生做的最好,打扫的最干净。在这种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传授给他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教育。

2.从课堂走进学生的家庭

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除了有学校的集体活动外,还包括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各种社会活动。思想品德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使之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从而将高尚的道德品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气质修养。例如,在教授关于“责任”的主题课时,教师就可以与家长加强联系,共同探讨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家长可以利用相机、DV等工具将学生在家里的表现记录下来,再交给教师,让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出来。

(二)活动形式要体现趣味性

通过开展有趣的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体会品德,使思想品德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比如说,在教学和“家庭”有关的课题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的家长一起来参加课堂教学,在教学前教师就提前做好备课,在课上播放《相亲相爱一家人》《我爱我的家》等歌曲。然后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包括到场的爸爸妈妈,说一说家里的趣事。与此同时,教师还能够开展一些亲子游戏,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把每个家庭分成一个小组,然后组织各种各样的比赛,如“三人两足”比赛、运球比赛,还可以是测测家庭的默契度,看看学生能不能回答出爸爸妈妈的生日、兴趣爱好,等等。最终通过一系列养成性的活动,加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学生体会到家的温暖,感受到父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参考文献:

\[1\]朱桂玲.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J\].学生之友,2010,(09).

\[2\]方翠美.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J\].考试周刊,2008,(07).

开展有效课题研究 篇12

1、中学校园足球瓶颈分析

1.1、家长与学校缺少对校园足球的重视

应试教育是目前我国的主体教育, 虽然在新课改的倡导下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主流, 但将应试作为根本目的这一现状还在持续, 因此导致家长与学校乃至于学生本身对学习的态度都是以文化课为主, 素质提升为辅。素质提升方面大多数家长与教师也偏向于艺术、文化、科技等与学术有关的科目, 体育教育往往成为人们忽视的对象。中学教育是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的最佳时期, 也是学习生涯最重要的过度阶段, 家长与教师更不会同意学生将精力过多投入在校园足球方面, 甚至于很多家长与学校认为校园足球只是学生的一种娱乐项目, 是“无用且浪费时间的活动”, 因此缺少对校园足球应有的重视成为其发展瓶颈中最重要一项。

1.2、校园足球安全防范保障不健全

校园足球的安全防范保障也是阻碍其正常发展的瓶颈之一,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初步健全发展的关键时期, 校园足球又是一项带有危险性的项目, 因此很多学生因为无法有效把握尺度而受到伤害。关于校园足球的安全防范法规我国目前仅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中有所涉及, 方案中更多是对校园足球发展的阐述, 而缺少受伤后在治疗、赔偿、责任等方面流程与解决措施的法规, 此项漏洞让青少年失去对校园足球的兴趣, 也让家长与学校因为校园足球安全防范保障不健全而对校园足球失去信任, 阻碍校园足球的有序发展。

1.3、师资力量制约校园足球发展

师资力量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基础, 中学生在学习、接受能力方面有着极大的潜力, 但却没有形成完善的自学能力, 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指导与辅助。尤其是足球这项极具专业性的体育运动, 更是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力量作为基础, 帮助青少年提升足球技巧、成为青少年足球道路上的辅助。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学缺少专业足球教练, 都是由体育教师兼职培训, 这就使中学生在足球专业技能与技术方面缺少专业指导, 其所学习到的足球知识只能称之为业余水平, 不足以向专业领域看齐, 影响校园足球对人才的培养。

2、中学校园足球有效路径分析

2.1、提高家长及学校对校园足球的重视

要想突破我国中学校园足球瓶颈, 首先要做的就是彻底改变家长与学校对校园足球的传统认识, 从思想意识上提升对足球的重视。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手段让家长与学校明白校园足球并不会成为学生求学路上的绊脚石, 相反可以通过适当的校园足球训练、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方向之一, 并且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足球潜力。让家长与学校了解, 足球可以作为一项终身事业成为学生的职业, 不仅不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 还会给学生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货, 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提高对校园足球的重视, 才会让校园足球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关注, 才能够从根本上发展校园足球。

2.2、建立健全校园足球安全保障

我国中学校园足球之所以停滞不前, 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缺少健全的安全保障, 因此建立健全校园足球安全保障成为目前有关部门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面实施独生子女制度以来, 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 发展至今幼龄人口数目急速下降, 孩子已经成为家庭的完全重心, 青少年的背后是一个家族的爱护。因此校园足球安全保障的健全才能够让家长对此项目产生信任, 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从事此项活动, 尤其是在中学生因校园足球受伤后, 及时的治疗以及清晰的权责体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保障, 特别是加强必要的保险手段, 给学生购买意外伤害等险种, 让学生及家长不必为过多的问题困扰。

2.3、增强校园足球师资力量的投入

专业的教练、有实力的师资团队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 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思想意识也在逐步提高, 对于体育的认识也有所改变, 从传统的娱乐项目逐渐变更为一种竞技项目, 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将体育作为终身职业, 这时师资力量则成为家长选择项目的关键。增强校园足球师资力量的投入, 聘请专业教练进行讲述与教授, 能够让家长对校园足球的信心增强, 认同校园足球的发展, 有利于校园足球在人才方面的发现与培养, 不措施有潜力的学生。

3、结束语

中学校园足球是我国足球事业的未来, 其发展决定着我国足球的走向, 目前我国校园足球发展正处于瓶颈期, 从综合角度思考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是当前有关部门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上一篇:低相位噪声下一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