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差异教学

2024-07-10

有效开展差异教学(共12篇)

有效开展差异教学 篇1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 教师既要充分相信学生, 挖掘学生的潜力, 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发展差异性的客观实际, 做到科学高效、因材施教。针对部分教师不注重学生发展差异, 一味地按照“一刀切”模式组织教学的状况, 笔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为不同发展状况的学生量身打造合适的教学方案, 推行了分层模式教学, 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成效提升, 本文将作简要论述。

一、差异性制定教学目标, 保证学生“量体裁衣”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因为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基础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按照同样的标准要求学生, 否则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即优秀生会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 而学困生又会觉得学习难度过大, 丧失信心。对此, 教师应当对教学目标实施区别对待,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以此来适应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笔者在数学教学中, 设置了三个等级的教学目标, 分为正常、偏深、偏浅三个级别, 分别对应班级数学学习中的中等生、优秀生以及学困生, 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要求与自身的学习能力、基础相一致, 更加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数学教学目标的分层制定,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提高指向性, 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进一步激发。

二、差异性组织教学活动, 保证学生“全员参与”

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阵地, 大部分教学任务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对照制定的差异性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环节应当差别对待, 在提问难度、板演难度等方面照顾到不同基础的学生, 尽可能设置不同难度的内容与问题同学生进行互动, 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的机会, 防止课堂成为部分优秀生的表演秀。例如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章节, 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图形的平移、旋转、剪切等, 最终将图形回归到长方形, 从而推断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笔者在进行课件模拟演示的时候, 对于较为简单、浅显可见的图形转变, 一般对中等以下的学生进行提问, 而稍微有些难度的问题, 则对优秀生进行提问, 既能够保证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师生互动之中, 同时也可以发挥对其他学生的思维示范作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 笔者往往针对相应基础与能力的学生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 保持问题的难度适当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 需要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处于“跳一跳就能够着桃子”这样的状况, 始终保持高度的参与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有助于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差异性实施教学考核, 保证学生“内生动力”

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深有体会, 尤其是中、高年级数学教师, 当阶段考试成绩出来之后, 学生中是“几多欢喜几多愁”, 优秀生眉开眼笑, 又有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了, 但是学困生则是愁眉苦脸, 不知如何回去面对家长。长期以往, 学困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将会受到影响, 甚至会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抵触情绪, 自己在学习中有自卑情感, 不利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差异化的教学考核, 对学生进行目标框架之内的学习成效检测, 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 而且能够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帮助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习自信心。在差异化教学考核中, 笔者一般采取两种形式的考核, 一种是AB卷形式, 对中等以上学生的数学考试采取较难的试卷, 而对于学困生则采取较为容易的试卷, 都以百分制进行计算, 这样学困生就能够获得相对较为满意的成绩, 考核的难度与教学目标也基本一致;另一种考核方式是A+B形式, 就是在基本卷面内容的基础上, 对中等以上学生增加附加题的形式, 不要求学困生完成, 但是中等以上学生必须做, 并且纳入总分, 体现对不同层级学生考核难度的差异性。

四、差异性开展兴趣活动, 保证学生“各取所需”

一直以来, 课外活动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延伸, 数学兴趣小组、培优补差小组等活动较好地实现了对数学课堂的补充与巩固, 对教学成效提升较为有益。不同基础与能力的学生, 他们对数学课外活动的兴趣以及内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清楚明白这一点, 并在具体组织中加以兼顾。首先, 在不同类型的数学课外拓展活动中正确选择对象, 以培优为主要目的的兴趣小组活动, 选择对象应当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优秀生, 而以补差为主要目的的兴趣小组活动, 选择对象应当是学困生群体, 将不同类型的学生编入合适的课外兴趣组织, 能够实现各取所需的目的。另外, 在数学课外兴趣活动的内容、难度确定上也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不能出现难度过深或过浅的状况。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和组织相应的兴趣活动, 才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建有效的立体体系。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并兼顾到学生的发展差异性, 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以及考核、拓展等方面予以关注, 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有效开展差异教学 篇2

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有效教学就是教师通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都能够最大程度上有所提高、进步和收获。1983年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人类智力的结构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不同,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多样性和自身特点。此外,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作用而组织的控制。”经过多年发展,基于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可以总结为: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关注可测性和量化;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

小学有效性教学是在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既关注学生当下的发展状况又面向学生的长远发展。具体来说小学有效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小学生无论在心智上发育还不是很成熟,自控能力和自主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第二,明确教学目标。正如笔者前文所说,有效教学的核心在于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点面结合”,“面”就是针对班级整体情况制定一个大的教学目标,明确基本教学方法;“点”就是针对不同学生在理解力、知识基础、性格特点上的差异制定每位同学的具体目标,并且对于其中需要注意的情况加以特别关注。此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避免由于不够不畅引发的误会。第三,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小学生本身对于知识理解能力相比成人较差,自律性不足,主观能动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不同学科本身有着自身的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因此任课老师需要根据本学科和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确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要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把学生的知识经验作为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差异性,有差异才有交流和探索的必要,才能形成对问题的丰富的、多角度的理解。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差异性,分层教学策略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努力创造适合每位小学生各自发展的班级环境。

二、以本校为例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新课改以来,虽然有效教育已在教师中间达成共识,成为了学校和老师共同努力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推广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效果明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受制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之来自应试教育背景的压力,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下面笔者将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笔者工作的北流市北流镇城南小学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论述。

(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依然较深刻

当下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知识教育为最重的阴影在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心中还是挥之不去,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家长、老师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小学教师本着对家长和学生“负责”的态度,在日常教学中过分注重课本中的知识内容,很少在做额外拓展。另外,在教学方法上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不是想办法通过一些案例或者讨论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接收,而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强令学生记住,并通过海量做题加以“应用”和“理解”。且不说这种方法是否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畏难心理,单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填鸭教学和死记硬背的模式是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自然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长远稳定提高。

(二)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自孔子时代中华民族的教育体系中就重视“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不同知识基础、行为习惯、个性特点等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北流市北流镇城南小学来说,多年来虽然一直在倡导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但是由于学校班额太大(平均每班人数达70人),所以具体到每个班级、每一位任课老师,这一教学理念的贯彻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部分教师对于优等生的关注较多,经常会对班级成绩好且听话的同学给予特别关注,为他们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甚至出现开小灶的现象;然而对于那些所谓差等生,很多教师会进行谈话和督促,但是一旦学生产生抵抗心理或者效果并不明显就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想法。再有,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安排教案的过程中对于班级内学生层次上的差异考虑不充分,经常会出现教课进度过快或者过慢的情况,使得一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产生困难。究其原因,这些都是我校在教学过程中还不够重视因材施教原则导致的。

(三)对于学生的课下生活关注不够

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教师的课堂只在教室,学生出了教室只要别惹乱子就行,至于其他的事情应该由家长来负责。这样的思想不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也不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目标的落实。笔者认为小学教师的职责不同于中学和大学教师,前者对于学生的教学是双重的,既要兼顾知识性教育又要兼顾思想品德的教育,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多的来自课下老师对于小学生的言传身教和家校共同沟通教育。试想,一个同班级学生关系淡漠甚至有矛盾的任课教师,如何能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产生良性互动,保证应有的教学质量呢?总之,以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我校教师在学生的课下生活方面的关注度还有些欠缺,需要相关教师及时自省,在工作中加以注意。

(四)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小学生在现阶段心智尚未成熟,在理解力和自控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禁锢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单纯依靠黑板和粉笔是无法保证学生在40分钟里全神贯注的听讲,也无法保证学生对于所讲的内容都能完全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当下一部分小学教师,特别是年老的教师比较排斥多媒体教学,缺乏对于这一教学方法的深层次理解以及强烈的新教育技术学习欲望,总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备课麻烦而且会分散学生上课的专注度,是在搞形式主义。这些对于教学新趋势的排斥和偏见,不利于小学教育模式和指导观念的与时俱进,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以有效教育为导向,针对小学教育提出相关建议

针对上文论述的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下面笔者依旧以笔者工作的北流市北流镇城南小学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改变应试思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应试教育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教育大背景,仅仅依靠某一所学校或某几位教师很难在根本上做出改变。这里笔者不想过多的探讨我国教育体制的利弊,单单站在学校和小学教师角度,首先,我们要认清历史赋予学校和教师的真正使命是什么,将来等这些小学生长大成人后国家和社会对于他们的真正要求是什么。从这一层面出发,教师就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在注重学生课业成绩的同时重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来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从小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以课本为线索,重视相关知识的拓展;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等等。其次,这里笔者需要特别强调,有效教育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自主和批判的学习能力,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提升的基础上发散出来的。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时要有大局观和长远眼光,要以《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为基础,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又关注学生品德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学业负担,切不可被短期内的学生学科成绩蒙蔽了双眼。

(二)正视学生差异,为其提供课上课下全方位帮助

首先,作为小学教师首先要正视班级内学生的差异表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学习目标。此外,对于后进生任课老师应该给予其更多地关注,纠正其学习态度,督促其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和困惑和误区。其次,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课上课下全方位帮助,具体来说小学生在现阶段心智尚未成熟,主观能动性较差,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在这一情况下教师有责任关注小学生的个人生活,给予其更充分的关怀和帮助,这样既可以帮助小学生尽快成长也可以与小学生和谐相处,为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开展差异教学 篇3

一、指导学生分层探索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生命之间就一定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无视这些生命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就等于无视这些生命的存在。在传统教学中,有一个最大的缺憾就是教师盲目地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让教学过程尽显机械性,课堂缺乏灵动性。譬如在六年级“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中,在讲解一道题时,某教师能够合理深掘,引导学生多向探索,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索方式。

例如,题目:8∶24=( )∶12(填空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提出如下分层探索活动单。

A.你能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出括号里应该填几吗?

B.除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还能利用我们已学过的知识解答这道题目吗?

学生小组内探索之后,所有的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都学会了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出括号里的数,同时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在活动B中利用比例的意义发现等号前面的比值等于1/3,所以等号后面的比值也应该等于1/3,从而得出括号里应该填4的结论;还有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发现24缩小一半得到12,所以8缩小一半后应该等于4。

以上分层探索活动的安排,合理地挖掘教材有用资源,让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进行适合自己的探索过程,同时有效地沟通教材知识间的关系,为学生揭示了知识链,让学生对新知理解更深入。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把学生当做一个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喜欢进行反复的模仿训练并让学生机械地接受,这些举措严重压抑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反复的训练还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在实践中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鼓励每一个学生去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寻找规律、概括结论等,彻底打破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的压抑局面,此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数学课堂也充满了活力。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的“奇妙的图形密铺”一课时,笔者分了三个层次来安排教学,第一层次是用课件呈现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形密铺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密铺”的同时也产生一种尝试“密铺”的冲动;第二层次安排的是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这一环节中笔者出示了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图形,告诉学生现在有这些形状的地砖,如果让你选择其中的一种来装扮你的卧室,你想选择哪个形状。等学生自由选择后让学生猜想哪种形状的地砖可以密铺。在不确定答案的情况下,笔者发给学生一些纸片,让学生分小组用纸片代替地砖进行密铺,验证猜想。在拼一拼的过程中,全体学生一起动手,学生在动脑、实践、再动脑、再实践的过程中,既体会了图形密铺的特点,又进一步理解了密铺的意义,学生的空间观念、自主探究水平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尝试选用七巧板中的两种不同图形进行密铺,并试着设计更美观的密铺作品,这一层次使得每个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欣赏数学美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个体技能

传统教学比较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但笔者觉得过分地追求双基的落实只会加重学生负担,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没有太多的帮助。如今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小学数学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个体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至高目标,所以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既注重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现探究、交流合作等一系列与学生个性发展息息相关的品质,让学生终身受益。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笔者没有告知学生,而是出示一个屋顶的房架图,然后问学生:“同学们,这个屋顶的房架是三角形的,我们能把它设计成其他的多边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在学生争论不休时,笔者卖起了关子,故作神秘地问:“想不想自己去发现这个秘密?为什么会设计成三角形呢?”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用课前就准备好的木条、螺丝等材料开始搭建三角形,在搭建三角形的过程中学生轻松体会到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性。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了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学生的分工协作、实践研究、探究发现等的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学生体的终身发展夯实了基础。

“承认差异,利用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我们教师的一大责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关注好个体差异,最终可以使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差异教学 篇4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与学生个性的差异, 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 以促进个别学习的需要, 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就是关注某个学生或某组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 而并非是常见的班级授课形式, 教师们应针对学习者的需求做出的响应性反映。实施差异教学意指教师改变教学速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和兴趣”[1]。

差异教学的相关定义与个别化教学, 因材施教有着微妙的区别。

个别化教学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教学, 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一些具体而有效的措施。因材施教是由教育之父孔子提出来的, 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以教为中心”的思想。从“施”字上能明显的看出。因材施教是在个别教学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思想和策略。

差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教如何更好的为学服务”。差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要求教师以“服务于学生”作为教学的一个出发点, 差异教学提供学习内容, 过程和成果的多元选择;差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差异教学是全班、小组与个别教学的组合教和学是不可分的, 教是为学服务的, 并认为任何忽视或无视学生的教学都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差异教学既立足于学生的差异, 又不消极的适应学生差异, 而谋求创造种种条件, 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2 差异的存在性

首先, 学生来自于各个家庭, 由于家庭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差异, 使学生群体中的差异不可避免。

其次, 即使我们用考试来将学生划分水平分班, 也会出现教学法专家A·A·巴达尼伊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所指出的“几乎每一个班级中, 总可以挑出学习能力不同的三类学生:能力发展较低的、中等的、较高的”情形。分班可以减小差异, 但无法完全消除差异。

最后, 相对而言, 差异是永恒的。教学实践表明, 教学过程是辩证的, 学生差异是自始至终存在的。数学教师即使能够在某一数学内容上使全班学生都达到某一个水平之上, 但是, 在更高一级学习水平上, 学生之间依然能显示出差异。在集体教育中, “旧的差异即使消除, 新的差异又会出现”, 这是教育过程中永不消失的现象。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发展上的不平衡将伴随在教育过程的始终。教育并不是也不可能彻底消除学生的差异[2]。

3 课堂教学中差异教学的策略

既然班级群体中学生的数学水平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使各种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提高呢?这是一个重要而又困难的课题, 就此展开的研究很多, 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 美国布鲁姆的掌握学习, 上海青浦县教改实验小组的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效地学习的教改经验, 等等, 这为数学教师面对差异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做法。现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以下观点:

3.1 合理分班, 减小差异

1) 学生自选。学校把同一年级的数学课安排在同一时间,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感受,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班级就读。

2) 动态调整。同一年级编成程度不同的几个班, 学生按程度就读一个班, 在一个单元结束时, 通过测试, 学生可以提出申请转班, 经过教师把关, 进入高一层次的班级或退到低一层次的班级进行学习。

3.2 遵循教学原则

1) 发展原则。让各类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发展提高, 是每个数学教师面对差异必须坚持的原则。

2) 公平原则。即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创造条件, 提供服务, 反对歧视, 特别是反对对数学困难学生的歧视。

3) 差异原理。针对各类水平层次学生特点, 作出针对性教学处理, 而不要整齐划一、不作区分。

4) 尝试原理。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 结合教材内容, 构建问题让学生尝试, 使各类学生从各自基础出发, 在生动的观察、思考中, 经过点拨调整, 逐渐获得可以达到的理解。

5) 合作原理。在组织教学的方式上, 采用新西兰专家贝格 (A.Begg) 的使“课堂处于合作而不是竞争的气氛”的教育观念是合理的。在具体实施中, 展开讨论、实现互助共进是较为普遍使用的方法。

3.3 改进教学方法

1) 根据不同的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具有层次性;3) 提问具有层次性;4) 习题或目标检测具有层次性;5) 课堂小节具有层次性;6)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3.4 及时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 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常常会有不同的认知表现。因此, 教师及时察觉学生的认知进展情况, 给不同表现的学生以相应的帮助指导, 是面对差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1) 抓典型事例

即教师主动寻找学生学习中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事例, 用以教育全班学生, 这是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反馈效率的一个基本方法。

2) 分类取样

按学生数学学业水平进行分类, 课堂教学中从各个类别学生中分别抽取个体进行检查, 以提高反馈速度、减少反馈的盲目性。

3) 按组取样

在分组活动中, 教师可以选择1, 2个小组进行重点检查, 由于小组中包含着各个类别的学生, 从中也可以反馈出各类学生认识上的基本状况。

4) 转换信息形式

将学生数学活动的信息转换成易于识别的信号, 以提高反馈速度。用三色棱柱进行反馈的做法就是这种转换的一个范例。

差异是一种资源, 差异是一种财富, 探索适合学生差异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教学策略, 让每位学生都有进步, 还需要广大一线数学教师和理论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差异教学的概述和与其他相关定义的区别, 对差异教学的存在性的分析, 提出了课堂中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差异教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09.

[2]张福生.差异教学及其实施途径[M].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4.

[3]单文经.教学引论[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

[4]吴建荣.实施分层教学的探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

[5]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6]贝尔.中学数学的教与学[M].许振声, 管承仲, 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

有效开展差异教学 篇5

于南京市特教学院 2010年5月26日

5月26日下午两点,南京市特教学院的礼堂内济济一堂。这里有特教学院的老师、同学们,还有来自南京各个特殊教育学校的在职教师们。大家聚在这里,共同聆听了我国著名教学专家、中央教科所华国栋教授的以“ 实施差异教学 提高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讲座。

华教授从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理论高度和二十年来对“差异教学”的研究深度,对“探究”、“合作”、“互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返朴归真的阐述。华教授首先给我们以有效教学和差异教学的内涵。首先,关于有效教学的概念及观点有很多种说法,虽然表述不同,但意义相通。华教授选择了两种解释:定义一是有效教学有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投入等)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定义二是促进学生愿意学习,并在教学后能从事教学前不能从事的学习(速度收益安全)。那么差异教学则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

华教授还从“差异”与“有效”理念下教学改进方面对于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方面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作为一个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两年的我来说,从中获益匪浅。

在我的教学中,虽然也注重了分层教学,但是对于每个孩子的差异性不同,没有对各个孩子展开不同的个别化的教学,以致一段时间教学以后,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技能水平差距更大。所以,在区分“差异教学”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关系中,我没有很好的把握到精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差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与差异教学有关的优质教学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教育,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效地获得他们需要的知识技能。

另外,作为教师,要多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师生互动没有正常孩子和教师之间那样频繁、热烈的互动,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是可以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做到的。在我们的课堂中,也可以用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孩子们合作读书,探究问题,体验成功与快乐。当然,这就需要教师设计的教学要能抓住学生,这样学生才乐学,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善学。另外,在我的课堂上还要加强的,那就是教学常规。教学时一定要有教学常规。孩子的差异本身是一种资源,如何在教学常规中利用好学生的差异性,使之差异得到体现,这在我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不断探究发现。

有效开展差异教学 篇6

学模式。

一、什么是个体差异

教育学理论中对个体性差异作出如下界定:个体性差异是根据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差别、意志动向等方面存在的不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有的心理或生理上的特点;个体差异也称为个体差别、个性差异。初中英语教学中,个体差异原则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依据,也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二、 实施个体差异原则的主要路径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环节,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差异性原则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不同性格、不同特点规律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课堂上根据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差异化的课堂设计,才能有效满足不同层面学生学习的需要。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设计中采取“一刀切”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效果很难实现预知目标。初中英语教师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环节,就是要根据学生思维状况不同、对知识接受和理解程度不同,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设置多层面的教学环节,从不同的视角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坚决避免教师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讲授,置学生学习效果于不顾,要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学习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避免学生的积极性被压抑。初中英语是一门参与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不仅需要教师引导,还需要学生的充分参与,在课堂上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设置较多的互动活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主动学习、主动交流,通过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

初中英语教师要对不同学生建立差异性的教学评价原则,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状况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对教师在课堂上应有地位的否定,相反,教师在课堂上更多是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去引导学生,对教学环节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思考,并采用差异性的教学评价原则对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发音相同的单词时,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对于教师设置的这一话题,让学生自由回答,学生有可能给出多种答案;学生给出的这些答案,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教师先不要及时给予正确与否的评价,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出来的程度可以有效了解到与设定的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现实距离。当学生们在给出所有的答案之后,教师要对这些答案进行一一点评,指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可以让学生举手回答出现的错误究竟是出在什么地方。对于能够给出正确答案、并且给出数量较多正确答案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正面强化鼓励;对于给出错误答案的学生,教师不要盲目指责,而是要告诉学生为什么会出错,错误究竟是出在什么地方。通过具有差异性的教学评价原则,可以有效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让教师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学习的状况和学习状态;对于学习积极、努力、表现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对于状态差的学生,教师要善意的提醒。只有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了不同的评价原则、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加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论文网]

初中英语教学个体化差异原则中教师要善于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师要坚决杜绝唯“高分学生论英雄”的教学思维,在课堂教学上要善于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将培养学生建立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的轨道上来,切实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初中英语教学坚持个体差异性原则,需要教师紧跟新课改步伐,创新教学观念。新形势下,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初中英语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提高教学水平、做好业务,还要从学生个体化存在的差异出发,切实把握不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紧跟新课改步伐,逐步创先教学观念。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初中英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实施对学生个体化差异的教学,从教学观念上要主动变革、主动适应,只有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建立起来个体化差异的教学观念,才能在实践中更好的落实个体化差异的教学原则。

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差异化原则,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关系,为学生创设优越的学习环境。受初中学生特殊年龄阶段性格特点影响,情感与性格在启动学生认知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在课堂上实施情感化教学,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打破师生之间存在的心理隔阂,形成一种教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教师才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学生,摸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对学习的努力才会逐步迁移到实际学习行动中来;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尤其是要予以足够重视,帮助学生从厌学、倦学、缺乏自信的情感中脱离出来。坚持个性化差异,还要突出建立和谐的课堂关系,对于学生提问的问题、表达的不同见解,教师在课堂上要予以尊重和理解,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和谐的课堂关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我提高、自我约束,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

初中英语实施个体差异化教学,教师要善于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教学

形式。初中英语教学本身就应该是在建立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之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个体化差异,突出对各个层面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这就需要初中英语教师要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事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学习基础、适应能力不同的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具体方法。初中学生天生就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很多学生表现很强的外向型特征,教师要根据这部分学生的性格特点,尝试使用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尝试采用课堂外交际式的教学方法、尝试采用突出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尝试采取多激励、多鼓励的方式;对于接受能力比较弱,或者是对英语语言反映比较慢的学生要尝试采用教具予以直观化的教学方式。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切实从尊重学生的

差异性原则入手。

初中英语个体化教学原则是对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尊重的现实表现,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必须要坚持的环节;在初中英語教学中,要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环节,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对不同学生建立差异性的教学评价原则,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善于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紧跟新课改步伐,创新教学观念、教师紧跟新课改步伐,创新教学观念、教师要善于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等措施入手,不断落实好初中英语个体差异化教学原则。

有效开展差异教学 篇7

一、全面搜集信息, 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最为基础的工作就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全面了解, 只有对学生的能力与基础熟悉了, 才能够准确开展分层活动。笔者在教学中, 并没有一开始就进行分层, 而是在接手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之后一段时间开展分层, 在这一时期, 一方面和以前的任教教师仔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作业完成状况、课堂提问情况以及阶段检测结果进行认真分析, 大体上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能力具有初步的判断, 为下一步的合理分层奠定基础。只有对班级任教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基础全面、深入地了解, 才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对学生语文学习状态的了解过程中, 要避免一次成绩定论的现象, 要尽可能地通过一段时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程度等方面。

二、科学界定层级, 建立梯度恰当的分层体系

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级进行教学, 是分层模式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师在分层的过程中, 要对层级进行科学的划分。一般情况下, 将学生分为5个左右的层级较为科学, 既保证每一个层级的学生数量适中, 也能够在学生中形成恰当的梯度, 便于管理中的动态流动。如果层级过少则降低了成员之间的流动性, 所分层级过多又会陷入混乱境地, 不利于教学管理的有效开展, 在确定层级之后, 教师还要开展两项工作, 一项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意义与重要性的教育引导, 让学生对分层教学模式具有正确的认识, 防止学生因为分在较低层级而产生自卑心理, 让学生明白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每一位学生搭建适合自己的学习平台。另一项就是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对学生分层定位的过程中, 不仅要依据教师的判断, 还要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自我选择, 通过两者相结合的方式, 为学生选择定位较为准确的层级。

三、确定个性目标, 实现学习难度的量身定做

教学目标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方向与引领, 以往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所有的学生都是沿用同一种难度系数的教学目标, 这种“一刀切”的方式难以兼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容易导致优秀生学习动力不足, 学困生又会感觉到学习过难, 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成效提升。因此, 分层教学模式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问题, 虽然在学生层级上具有多种分法, 但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相对要保守一些, 原则上分为三个层面较为合理:优秀、中等、后列。在确定差异性教学目标之后, 教师可以对数量超过目标定位的层级进行归类, 使之实现一一对应。在优秀生的语文学习目标上, 适宜进行一定难度的拔高, 保证这一群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具有动力, 而对于学困生群体, 教学目标则要相应降低一些, 保证学生能够完成其中的大部分内容, 中等生则坚持原有的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个性目标制定, 学生都能够在其中寻找到适合自身实际发展的目标定位, 提高学习适应性。

四、落实差异措施, 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在差异教学目标的引领下,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保证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长足发展。首先,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难度上面要区别对待, 不仅要设计一些较为深奥、思考难度较大的提问内容, 同时也要设计一些难度系数不高的简单问题, 在教学中穿插提问不同层级的学生, 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参与度。其次, 在作业设计中要统筹兼顾, 对不同基础与能力的学生, 按照目标与层级设计相应容量与难度的练习内容, 保证学生的学习目标与练习内容相吻合。另外, 在语文学习成效考核方面, 教师应当专门针对学困生群体设计相应难度的内容,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消除其因为长期处于班级后列位置导致的自卑情绪。通过这样的方式, 能够让学生在整个初中语文学习中激发潜力、增强动力, 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五、实施动态考核,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分层模式教学中, 教师要进行动态管理, 学生的分层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及时调整, 在学生之中营造竞争性氛围, 激发学生内在的竞争欲望, 从而搞活语文学习活动, 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 为教学成效提升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采取定期考核评定的方式, 时间不宜太短, 半学期举行一次较为适宜, 教师可以设定一些硬指标,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决定对学生进行升级、降级处理,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不同层级之间流动起来, 营造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实践证明, 对学生分层教学的动态考核,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综上所述, 初中语文教师在分层模式教学中应当强化科学管理, 针对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与组织, 确保整个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徐州市贾汪区紫庄中学)

摘要:如何有效兼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不同能力状况, 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的课题。实施分层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求。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在教学中要注重创新, 全面搜集信息, 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 科学界定层级, 建立梯度恰当的分层体系, 确定个性目标, 实现学习难度的量身定做, 落实差异措施, 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实施动态考核,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如何有效实施差异教学 篇8

一、进行前测,积极了解差异

很明显,尊重差异首先要了解差异。了解差异在阅读课中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我们的阅读课中,有的老师倾向于照顾学困生,把教学起点定得很低,甚至是“零起点”,把已经懂的当成不懂的,教学过程一板一眼;有的老师倾向于满足优等生,把教学起点定得很高,把不懂的当成懂的,“深入深出”,大部分学生学得云里雾里。教学的起点无论是低还是高,其实教学损耗都非常严重。

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探明学生的“前知识”“前理解”,对教师搞好教学,尤其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们应通过怎样的途径去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呢?怎样去把握学生的学习难点呢?一般来说,大部分老师凭经验,凭直觉。但是,有时候经验和直觉并不可靠。更重要的是,我们凭经验对学习起点的判断是笼统的、模糊的,是做不到个别化的。那怎么办呢?

在我们的实践中,“前测”成了我们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的重要策略。

笔者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我是什么》,因这篇文章富有童趣,认读的汉字很难,量很大,课文篇幅较长,为了能高效地利用课堂的时间,设计了如下预习单:

在上课前,我们仔细地分析了预习单,发现全班36个学生,15个学生认为“灌溉”比较难读,有13个学生认为“雹子”难读,12个学生认为“暴躁”难读……这节课的第一环节是“集中识字”,老老实实逐个认读词语。但认读的顺序变了,我们是按从难到易的顺序排列的,并且在幻灯片上,每一个词语后面写着认为它难读的相应的学生的名字,在个别读巩固的时候,这些孩子在课堂上被优先“请”到了。

在和孩子讨论《孔子的故事》一书的感想时,我们又用KWL表格来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起点:K(know)表示“对这个主题,我已经知道了多少”,W (what)代表的意思是“对这个主题,我还想知道什么”,L(learned)代表的意思是“我想了解的信息在书中找到答案了吗”。

孩子们填写的“KWL表格”帮助我有效地了解了孩子的阅读基础、阅读兴趣,对于哪些是他们已经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提升的、哪些是对他们未来发展最有价值的、哪些是需要重点学习的,清清楚楚。在课堂上,我先是让他们同质分组,让对同一话题感兴趣的学生一起讨论,然后再异质分组,让阅读比较深入细致的和阅读相对浅层粗略的一起讨论。

在语文教学中,前测可“测”的内容很多,例如难懂的内容、疑虑的内容、易错的内容、较陌生的内容。前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理解水平;可以了解哪些教学活动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哪些教学活动是多余的;可以知道哪些学生需要提供“补救性教学”,哪些学生需要拓展性、延伸性的教学,哪些学生需要增加课时,哪些学生可以压缩课时。

二、翻转课堂,大胆分层教学

翻转课堂是美国日渐流行的一种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翻转课堂”是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以及练习的场所。

《翠鸟》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我们的研究团队为这篇课文做了一个15分钟的教学视频,放在实验班班级QQ空间,供学生下载,作为双休日作业。在这个教学视频中,老师讲解了教学重点——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引导理解教学难点——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之间的关系;还范读了课文,帮助孩子在朗读中了解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最后,还布置了机动的学习任务——找几张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图片。

周一早上,我们发放了一份以选择题为主、问答题为辅的“阅读练习”,惊喜地发现18位学生正确率很高,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重难点,他们自己主动说他们在看视频时还在课文相应的地方做了笔记。其余16位学生正确率不高。

课的后半部分,正确率高的18位同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当然老师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另外16位同学,老师根据练习卷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补充,出现了类似于复式班式的教学。当然,这种补课更有针对性,更具体细化。

毫无疑问,“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提供视频,学生自主学习;“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或许这样的课堂改革更适合于理科,更适合初中生、高中生。但作为一种方向.局部的尝试未尝不可。

三、掌握“解释智慧”,努力缩小差异

“分层教学”当然是体现差异教学理念的比较好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大班”环境下,在知识密度比较高的教材体系里,“分层教学”不可能成为常态。在语文课堂里,我们的孩子还是要经常面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个话题。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一部分孩子越来越有优越感,他们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课堂时间,掌握了话语权,而很多孩子沦为“看客”或“旁听生”。

这时候,教师就要想办法扭转这种局面。怎么扭转?

首先,学习等待。我们总是以为机智、快速、热烈的阅读讨论是好的讨论。我们好像很怕等待,很怕那两秒、五秒的安静,以为那就是冷场。试想,如果你问的是一些有质量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孩子正常的反应就是困惑不解,不敢轻易发言。长时间思考,异质讨论,这些都需要时间,都需要老师耐心等待。等待之后,学生因为有所思考和准备,大部分孩子才敢说、能说。但是,通常我们讨论的节奏太快,快得已经没有了让孩子思考、交换意见的时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场景:老师提出问题后,就带着期盼的目光寻找举手的孩子。就那几个反应特别快的孩子,三四个人一说,问题就已经从提出走向终结——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了一小部分“精英”思维训练的过程。

其次,不轻视任何浅显的意见。如果一个孩子兴冲冲地说出了他的想法,而他的老师说:“这其实不用说了,因为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或者他的老师说:“这不是明摆着的吗?这还需要你说吗?”可以预见,这个孩子在以后的阅读讨论中可能就会成为沉默者。当孩子们总是以为自己该说一些出人意料、连自己也未曾想过的事情,遇到该发言的场合时,就只好一翻两瞪眼,一句话也挤不出来了。总而言之,老师们应该鼓励读者不要被“众所皆知”“理所当然”的观念束缚,只管大声说出对文本已经了解的部分,进而探索、发掘未知的领域。只有这样,那些学困生才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

第二,老师要富有“解释智慧”。我在和学生交流中富有“解释智慧”:有时候,重复一下学生的回答;有时候,提炼一下学生的回答;有时候,把学生想表达但没表达清楚的想法替学生说出来;有时候,梳理一下学生相同、相近、相似的想法;有时候,调整一下讨沦的方向老师的“解释智慧”对学习能力弱的孩子特别重要,闪为能力弱的孩子发表自己想法的能力还在发展中.聆听别人看法的能力还需要多磨炼,判断别人的看法的能力还有待多练习,综合与归纳小组想法的能力要走的路还很远。总之,一个富有“解释智慧”的老师,能通过适时切中要害的点拨,让各个层次的孩子在同一讨论中都受益。

四、尝试“迷你课程”,提升小组学习的质量

杭州市天长小学20世纪80年代后就开始研究差异教学,研究到后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差异教学重要的一条通道。天长小学一年级有一位丁琳老师,目前,她自发地把一年级的方桌“摆放成”一组一组的“丁字形”,六个孩子一组。她的语文课,大量的时间是在讨论合作.她是想利用差异教学的“匹配性原则”,让孩子的知识、智性、悟性、个性、感情、直觉、下意识在小组学习中得到很好的互补。可是她的这种尝试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很多学科的老师反映上课的效率不高。在讨论的时候,由于组内成员来自不同的层次,因而处于不同的角色地位。一般的情况是高层次学生唱“主角”,中层次学生是“配角”,低层次学生是“观众”。长此以往,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一种纯粹的形式,成为高层次学生的“垄断学习”形式。

之所以会这样,并不是小组学习本身的错。我们要想办法提升学生的讨论技能,当然,这种技能的提升并不是老师简单地提醒所能解决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一些必要的讨论技能呢?我们可以尝试运用“迷你课程”。迷你,顾名思义,就是这个课程的时间短、教的内容也少。我们利用一段简短的时间直接教学生一个或几个具体的讨论技巧,也就是讨论“讨论”。下面就是一个老师设计的“迷你课程”的整个过程。

(1)提出一个话题,组员围绕话题讨论。

(2)中断讨论,提出本次讨论的具体规则:①要轮流说话;②要说跟主题有关的话;③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听,不要插嘴。

(3)观察组员在讨论时是否违反规则,如违反,黄牌警告。如警告后没有改善,红牌警告,暂停讨论。

(4)讨论结束后对讨论本身进行点评。

这一次的“迷你课程”是练习“要轮流说话;要说跟主题有关的话;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听,不要插嘴”,那下一次的“迷你课程”可以练习“用多大的音量讨论”“组长怎么当”“怎么指出别人的错误”等。

有效开展差异教学 篇9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就要在教学课堂上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行为也要规范,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行为;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的潜能的开发,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教师的教学观念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形势而转变教育观念, 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 地理教学行为的特征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行为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行为与课堂的教学环境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包括课堂教学的内容、学生状况等客观因素, 而地理教学行就是要通过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特征等学科问题的阐述, 从而实现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可以利用图表、图像等工具开展教学, 例如地图就会呈现给学生一种感观的认识, 让学生充分感知地理分布, 以表象的感知来深入理解地理事物, 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为学生下一步的理解提供前提条件。

(1) 有效教学行为

所谓有效教学行为就是对教学效果的整合, 这是一种规范化的教学行为, 这种教学行为不仅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还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行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行为方式, 在这个特定的时代, 有效教学行为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有效教学行为也反映了教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专业素养, 可以通过教学行为判断的教师的教学价值;教学环境的变化会带动情境性教学行为的改变, 在不确定的情境中, 有效教学行为的行为动机会将结果变好。总之, 各种教学行为都需要相互整合, 从整体利益出发, 才能发挥整体效益。

(2) 低效教学行为

低效教学行为并不是指没有任何效果的教学行为, 而是在教学行为中, 其效果没有达到预先设计的要求, 这种教学行为是在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用于教学, 但却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2 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差异

通过对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行为与低效教学行为的差异的实证研究表明, 二者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有效教学行为的语言运用方式比较规范, 用词准确, 在对地理知识的讲解上更为清楚、贴切, 注重运用专业术语, 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遵从逻辑性, 而低效教学行为在语言的运用上相对简练且不细致, 整个语言表述过程缺乏逻辑性;有效教学行为能够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 充分将教学资源运用到教学中, 例如教材插图、地图、图表等, 或者运用生活中的案例来丰富教学资源, 让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而低效教学行为在资源的利用上比较单一, 且教学资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 不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有效教学行为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置于重要地位, 而低效教学行为, 教师所讲解的知识过于繁琐, 缺少引导、启发的方式,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有效教学行为在评价方式上, 其采取的是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分小组评价、班级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 使得评价过程更加公平,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是都是一种鼓励, 而低效教学行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其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评价更多一些, 对落后的学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的课程目标的改革, 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的教学模式, 现今的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 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以及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因此, 有效教学也是能够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所以,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要采取有效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高中的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学的有效性与在课堂上发生的教学行为有着很大的关系,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而实现的一种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 其使用的教学手段能够引起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 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教学,低效教学,差异

参考文献

[1]姜钟光.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

[2]徐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7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徐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

有效开展差异教学 篇10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是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前提

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 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 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无论在人的发展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巨大的作用。它引导着人们进入五彩缤纷的世界, 种种事物的特点触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并对此引起关注, 促使人们去探索、去认识, 从而增长知识, 开发智力, 热爱生活。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 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和作业产生兴趣, 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因此,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精心创设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努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 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正好适应孩子们的心理特点, 它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 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 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利用信息技术, flash软件, 展示几何模型, 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 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 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 教学“平移与旋转”内容时, 我先组织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的图案。然后, 让孩子们说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平移、对称和旋转的, 它们的特点又是什么?在此基础上, 我又安排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图案设计。这是每个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好机会!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设计, 就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图形出发, 将图形进行若干次的对称、平移和旋转, 得到一系列新的图形, 形成一个图案。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程度的图形和图案。最后, 通过学生机联网, 集体欣赏学生的作品, 从中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几何形体的变幻无穷, 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是实施差异化教学的核心

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网站上储存的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等内容, 每一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 有目的的选择学习。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 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充分了解。然后, 根据学生不同资质、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等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信息技术资源自主学习, 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教学。在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的过程中, 既要有基本的统一要求, 也要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例如, 在学习“直线、射线和角”这部分知识时, 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 利用视频向所有学生展示自己和学习小组的探索过程和学习结果。在展示的过程中, 体现了学习个体的价值, 学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 并把别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学习的一部分。在独立思考、自我展示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利用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是实施差异化教学的方式

分层教学, 主要指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指导、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评价。

首先, 借助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使思维“可视”。数学概念、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 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 为不同差异的学生搭桥铺路, 让学生参与其中, 帮助学生观察、比较, 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数学概念、规律和法则。

有效教学可以从关注学生差异开始 篇11

一、 关注显性差异,促进知识建构

数学课堂是教师展开教学和学生自主探究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要关注差异,让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实际需要,在关键环节,调整教学节奏,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促进知识建构。

在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课题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例题是:把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分得多少个?多数教师是按“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动手摆分、交流分法→竖式计算、交流算法→乘法验算、巩固练习”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的,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一步一步完成对计算方法的机械掌握,课堂上教师只关注学生正确的答案、精彩的见解,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认识的障碍。课堂上没有真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过程,是典型的“齐步走”。笔者在教学这节课时,为了最大限度地顾及不同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差异,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首先是自主先学、探究算法。课前设计并下发了如下这张导学单:

课上先让学生自主先学,教师随后不断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指名让借助小棒来分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摆分过程和结果,其他学生相互评价。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直观感知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为笔算除法奠定了基础。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依次呈现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三个不同的除法竖式,并让对应的学生同步讲解自己的想法。

这三个竖式的呈现是有序的、递进的,前两个竖式虽然是错的,但却是学生真实的算法,且各有错因,而这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的差异所形成的,这两种错误恰恰又是阻碍学生正确理解除法竖式计算的最大绊脚石,所以千万不能错过或漠视,而要利用这些差异,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让他们在寻找错误原因的过程中,真正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进而改正错误,形成正确的理解。因而接下来的环节是运用生成、掌握算法。笔者让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再次围绕这三个竖式展开分析、比较、讨论和交流活动。在深度参与小组合作与全班交流的过程中,错误的学生逐渐明晰第一道竖式是受首位能被整除的影响,总认为首位恰好能被整除,显然思维水平还停留在前面的知识点上,另一方面对竖式计算的各个流程不是很清晰。第二道竖式比第一道竖式有所进步,但对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将首位上余下来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存在理解障碍。这时,结合上面动手操作的摆分过程,通过思维互动,学生对错误原因有了正确且深刻的认识,对第三道竖式的理解就会从朦胧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片面走向全面,“一商→二乘→三减→四落→五合”的计算顺序也就顺势生成。像这样经过学生的个人思考、体验和经历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讨论和思维碰撞而形成的知识建构,是学生真正的学习过程,也正是在这个真实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反思意识开始觉醒,不同学生的数学思维才会不断向高阶发展。

二、 挖掘隐性差异,促进知识内化

学生课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但由于视野和阅历不同,在认知水平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会影响着学生的发展。[2]这些差异有时不太明显,有时是隐蔽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洞察、去挖掘。运用课堂智慧去沟通差异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内化。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一课时,出示教材中的场景图,首先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中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后,教师随即提问:你能说说盆花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吗?学生汇报后,教师适时提问:按盆花的排列规律,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汇报展示,生1:我是用蓝色、黄色、红色三种水彩笔一个一个画,第19盆是蓝色。生2:我是用图形来代替三种不同颜色的盆花,三角形代表蓝花、正方形代表黄花、圆形代表红花,画到第19盆是三角形,所以是蓝花。生3:我把这19盆花从1写到19,每3个数字圈成一组,每组分别是蓝花、黄花和红花,这样一组一组圈下去,第19盆是最后一组的第一个,所以是蓝花。生4:我是通过计算得出第19盆花的颜色,19÷3=6(组)……1(盆)所以第19盆花是蓝色。这位教师随后让其他学生再来逐一分别解释一遍,既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又用“只要是自己想出来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加以表扬,完成了本段教学的任务。殊不知出现了以上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不同而生成的,是学生思维差异的体现,教师要善于挖掘,不能轻描淡写、草草收场,而应加以比较,突出本课的核心方法,也就是生4的计算方法:“19÷3=6(组)……1(盆)”。这种方法比较抽象,一部分学生不能马上理解,教师这时可以借助生1和生2的画图法,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来解释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生3的方法则进一步验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除法计算的可行性。为了凸显这种核心方法,教师可以提出,如果是100盆、120盆……甚至更多盆呢?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画图方法的局限性和用除法解决周期问题的优越性。正是学生的隐性差异,生成了丰富的课堂资源,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鲜活的动力,既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又使得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惊喜连连。

三、 关注学生差异,促进知识提升

关注学生差异,就要给不同的学生提供差异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进程中,在不断提出、改进和修正自己想法的基础上,获得各自的体验,从而促进对知识的提升。

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意义”一课时,在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之后,有的教师是设计统一的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作图题和应用题,按照基本练习、专项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和加深练习等习题模式,由浅入深、螺旋递升地组织练习,从而达到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和掌握。虽然练习内容不同、形式多样,但都是在教师的带领下,整齐划一、“齐步走”,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更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组织这段教学时,为了凸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在揭示和理解比例尺意义后,随即提问:“学习比例尺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你能编出一道用比例尺解答的题目吗?并写出解答过程。”学生把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并与同学们展开激烈的讨论。教师按照组内不同、组际相同的原则展示学生的成果。笔者正是充分运用学生的差异,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创造,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来促进教学的拓展生成和对知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效开展差异教学 篇12

一、差异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差异教学法, 是指教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差异, 教学与学生的匹配, 使学生的共性与个性, 扬优与补缺达到辩证统一, 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进而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知学、好学、乐学”的情感感染下接受老师所教授的数学知识。差异教学法以尊重学生个性多样化为基础, 通过开展差异教学的方式, 把知识内容与学生能力培养、情感表现与价值形成等各方面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其能把教材教活, 把课堂教活, 把学生教活, 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 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技工院校教育水平, 进一步促进技工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技工院校如何有效应用差异性教学法开展数学教学

(一) 分清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技工院校的学生数学知识基础不一, 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 基础差的同学表现吃不消, 学习兴趣下降;基础好的学生觉得知识点过于简单, 不屑进一步学习。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存在, 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 要优先选取差异性教学法, 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 包括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应用技能, 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应用技能进行合理分层, 按照知识基础的强弱, 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层, 把学习能力和水平相当的同学分在同一层次, 这样的分层有利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解决学生知识差异性的教学难题。在布置作业任务时, 针对学习基础不同的同学, 设计难度不一的层次巩固练习任务,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探索, 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二) 关注教学目标的差异性

开展差异性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要明确、具体的体现出本节课所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等。其中重点目标是知识和技能目标, 应在差异性教学中明确、具体的体现出来。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手段与方法去实现并掌握。第一层次是基础性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学生在这一层次能初步掌握教学目标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第二层是提高性目标: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 能灵活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第三层次是综合性目标:学生在具备第二层目标能力的基础上, 培养自身创新意识, 形成数学思想。

(三) 重视教学方法的差异性

学生的层次不同,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差异性, 做到有的放矢, 不能放任自流,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高低来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从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尽最大程度满足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教师分层教学的帮助下, 在原有的水平基础上有所提高, 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首先,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所使用的每一种教学方法, 都应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目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基础, 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其次, 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意志品质的教育也要区别对待。对于优等生和中等生, 可以让他们做一定难度的能力提升任务, 以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激情;而“学困生”则以基础为主, 做一些比较简单且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任务,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一来, 教师就可以多鼓励学生敢于实践, 敢于尝试, 从基础做起, 在实践过程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适当评价与鼓励,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使他们逐渐拥有敢于学习、勇于战胜学习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如:在学习“两角与差的三角函数”时, 教师可以设计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值和化简两种类型的题目。其中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属于公式的简单逆应用, 目的是巩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 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记忆, 使学生能更熟练的使用公式。这种类型的题目较简单, 适合“学困生”生训练, 以培养他们的信心;化简题型对公式的应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这样的题较难, 适合成绩好的学生训练, 以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有梯度的练习, 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有利于保持优等生和中等生的学习热情和挖掘“学困生”的潜能, 增强他们的信心。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第一阵线, 必须充分发挥数学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作用, 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因此, 技工院校数学教师应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效运用“差异性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 全面落实因材施教措施, 进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从而极大地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伟静.浅谈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差异性教学[J].学苑教育, 2010年05期.

上一篇:干部继续教育高校培训下一篇:高校体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