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精选11篇)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 篇1
《纲要》中指出,幼儿是积极的活动者和主动的学习者。直接经验感知、操作和游戏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区域活动正好符合了幼儿的这一特点。它向幼儿展现了一个丰富多样、多功能、多层次、自由选择活动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符合自己学习特点和愿望的活动。活动区正是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导向,通过各种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在这类活动区中,幼儿会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来表达意愿、展示能力,在充分体现自己天性和潜力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由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已有经验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域活动呢? 我认为主要应从区域环境的创设、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中教师应从这几方面来思考: 1.区域环境的创设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然是个体,他的个性品质就会各不相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各不相同,区域活动的创设就是要满足各层次孩子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区域活动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和发展。根据《纲要》要求,我们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在创设各区域时要注意:(1)首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兴趣、季节及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与幼儿探讨来设置区角。创设的区角,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发幼儿主动思考,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区域活动环境,要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使活动区域成为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的一片沃土。
环境的创设应以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力水平为基本条件,尊重幼儿的经验创设与他经验相符合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比如对于小班的环境创设,由于孩子最典型,最熟悉的生活经验是就家,接触最多的是家人,我们就为小班孩子创设了温馨的,色彩鲜艳的家的环境。(2)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现有的活动空间,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教室里面的位置:如语言区、计算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如表演区、科学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
(3)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小班幼儿正处于独立游戏、平行游戏的阶段,因此各区域的建立应该要相对独立而不封闭。2.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故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影响着幼儿活动的内容和进程。投放的材料要要能够使幼儿增长知识、获得有益经验、锻炼技能、激发情感。
(1)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时间、空间、及工具等方面的物质材料。投放的材料要具安全性、科学性、多样性,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才能发展和调动幼儿内部驱动力的,只有在这样的空间,孩子的心理需求才可以得到满足的,幼儿才可以自主选择,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作,去探索。
(2)根据班级的教育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来投放材料,材料要具有探索性、层次性、递进性,适宜性、和教育性,材料要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的个别化需要,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操作学习。并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特别要注意利用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
比如小班孩子,根据其年龄特点,就要选择颜色鲜艳、形象生动或者是生活化的材料。在小班时,我们用废旧的大纸箱、大纸盒、牛奶盒、各种瓶子等制作了形象逼真的床、灶台、饮水机、冰箱、衣柜等家具及厨房用具,投放了各种绒毛动物玩具及一些小服装,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逼真的娃娃家。孩子们一进入到这里,很自然的就模仿起爸爸妈妈,来照顾这些小动物们。当它们的爸爸妈妈,给小动物们穿衣服,喂食物,带它们出去玩,生病了带着去看病等等。3.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
比如有一次,娃娃家里新投入了扣纽扣的操作材料,我向孩子们做了说明,介绍了新增材料应该如何操作。有几个孩子摆弄了一会儿就走了。只剩下桐桐小朋友还在继续扣,可是也没有把纽扣扣上。于是我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和桐桐一起玩。并手把手的教她扣好了几颗纽扣。这时桐桐说:“我自己来扣一下好吗?”漫漫地,桐桐扣上了一颗,两颗„„
还有一次在益智区里新投入了走迷宫、连线等操作卡。我逐一将操作方法给孩子们做了详细的讲解。在活动中,我发现林林小朋友在迷宫图上乱画。于是我蹲下来轻声告诉她这样操作是不对的。接着请她看我是怎么玩的,并强调要往没有线条堵住的地方走。最后,林林终于帮小猴子找到了回家的路。
从以上实例中我觉得自己在指导策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当桐桐扣不上纽扣时,虽然通过我的指导,孩子及时学会了扣纽扣,但是由于我介入过早,没有寻找她扣不上纽扣的原因。当发现林林乱画时,没有去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就盲目指导,针对性不强。而且使用手把手教的方法和示范法太直接,致使孩子失去自己领会摸索正确方法的机会,还会造成幼儿对老师形成依赖。如果在指导幼儿时,先寻找该幼儿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孩子的用意,这样对孩子的指导就会更有针对性,而且给孩子留下了思考领悟的时间,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幼儿的兴趣,我能根据需要在活动区里投入相应的操作材料。在活动时,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当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不良操作行为时,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与指导,使孩子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纠正。
但是对幼儿的指导策略是值得我深思的。我认为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以观察者的身份随时关注幼儿。要更好地指导幼儿区域活动,首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活动,准确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关注、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了解幼儿喜欢玩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观察的情况, 在幼儿探索问题难以深入时,发生纠纷、缺少材料、有破坏性行为等情况下,教师才能及时给予指导。在以上案例中就有体现,通过观察我发现桐桐遇到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指导,看到林林乱画的现象给予了纠正。让孩子及时学会扣纽扣、走迷宫的窍门,使孩子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从而更喜欢这个活动。
(2)教师要以适当的身份适时的参与幼儿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对活动区里出现新的材料很敏感,也乐意尝试,但由于不会玩,孩子的好奇心就由此会打折,甚至转移目标,离开游戏。所以在区域活动中不但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幼儿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参与活动,根据活动需要以不同角色带动幼儿的游戏并巧妙地把教师的意愿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幼儿自身的意愿。如以上案例中出现的情况,我只注重了参与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操作困难及不良操作行为时,只是单一的示范、教授。而忽略了应该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幼儿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参与幼儿活动,根据活动需要以不同角色带动幼儿的活动,给予的指导应是间接指导而不是直接代劳。
(3)教师应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孩子们对区域活动里出现新的新材料很敏感,也乐意尝试,但由于不会玩,孩子的好奇心就由此会打折,甚至转移目标,离开游戏。以上第一个实例中就有体现,虽然教师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但是时机把握的还不够好。由于没有及时引导,几名幼儿就对新事物失去探索和尝试的欲望。如果当这几个孩子摆弄纽扣没有扣上时,教师及时介入,教幼儿学会扣纽扣,感受到自己的成功,这几个幼儿就不会无趣的离开游戏。所以教师在用心地观察、适时地参与幼儿活动的基础上,应作为指导者,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当孩子遇到困难玩不下来时,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当游戏无法深入时,当孩子操作发生困难时及时介入,给予指导。
总之,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的一种教育载体,更符合《纲要》精神。它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幼儿是活动区的主人,活动区要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环境,教师如何设法引起幼儿的活动动机,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使每位幼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的区域活动更好地为幼儿服务,仍是我们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实践,探索,积累经验,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尊重孩子,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区域活动更具科学性、时效性,充分利用区域活动这一平台,让活动区切实的成为孩子们的又一位导师。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 篇2
一、区域活动应以幼儿为主, 区域活动应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现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在开展教学活动中, 应该尊重幼儿个体的差异化发展, 开展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方式也要易于被幼儿所接受。而区域活动这一教学方式恰好满足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来的要求, 也是教师根据幼儿个体的不同发展需求, 做到因材施教的有效措施。在开展区域活动时, 应该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在教师建立的情景当中去观摩、探索。另外,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应该准备采取多样化活动材料, 并且在每一区域游戏当中制定特定的学习主题, 让幼儿在这一主题下, 积极表现自我, 以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能力。
二、合理设置投放材料的数量以及类型
1.主题区域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是由不同主题的游戏区域开展的。因此, 其投放材料也应该根据主题的不同来进行材料的科学投放, 使区域活动更有目的性、指向性, 进而促进幼儿在主题游戏当中得到更好的互动与增长知识。在语言区域, 可以投放与语言有关的识字卡片、有声故事书、学习动画等材料, 来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在美工区域, 可以投放画画本、橡皮泥、色彩缤纷的糖纸等, 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让幼儿在手工创造的活动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2.公共区域材料的投放
在公共区域当中, 更加要尊重幼儿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通过结合班上幼儿的实际情况, 匹配各层次的游戏材料, 尽可能在公共区域活动当中顾及到每一个幼儿的感受。
生活区:可以投放豆子、碗、勺子以及瓶子等材料, 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幼儿, 可以难度系数, 提供前三种材料给这类型幼儿, 让其自主搬动豆子;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 可以增加难度系统, 提供所有材料, 并且让其用不同的方式去搬动豆子。通过材料的不同组合、不同的游戏难度以及不同的选择, 来让每一层次的幼儿都能够在“搬豆子”这类简单的活动中增强其动手和动脑能力。
数学区:可以投放不同数量的可爱的动物模型、数字模型等, 让幼儿按照不同种类的动物进行分类和计数。另外, 通过以幼儿最爱的糖果来作为奖励, 让幼儿分辨数字模型。这样, 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 也为其以后的基础教育学习打下基础。最后, 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 自主选择对数学区内的投放材料进行排序和分类, 进而增强数学区域对幼儿的吸引力, 从而调动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激情。
三、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任务
1.活动期间做好记录工作, 及时地进行参与活动
当幼儿全身心参与到区域活动时, 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并且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观察幼儿对这个区域活动的关注度、游戏设置是否符合当前幼儿能力以及幼儿在参与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等方面。通过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差异性以及学习能力等来寻找其中的原因。教师应及时地进行参与活动, 指的是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该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去引导学生解决困难, 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做好这两点, 才能够发挥出区域活动的效用。
2.区域活动结束后对幼儿的评价
当每一环节的区域活动宣告一段落实, 教师应该要及时地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这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 也能够调动幼儿参加区域活动的积极性。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差异化特点来对幼儿做出合理的评价, 切勿以偏概全, 打击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通过积极与幼儿交流活动感想, 不仅能够及时纠正教师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还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在开展区域活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 更好地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独立性、集体性的培养, 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提高自身区域活动策划能力, 使该教育方式能够在幼儿园教育体系当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摘要:在幼儿园教育体系当中, 区域活动是其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 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 通过对区域活动这一部分不断地进行研究、反思和探索, 总结出提高自身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能力, 使该教育方式能够在幼儿园教育体系当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 篇3
幼儿园教育教学区域活动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让我们的幼儿园拥有自己的特色呢?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我觉得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区域活动。
一、转变教师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的全面协调作用
课改后的区域活动,最突显出来的是教师从指挥者的角色转换成为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引导者等多个角色。传统教师的角色通常是指挥者,是幼儿的全权代理者,一切的课程与活动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幼儿只需要迎合就可以了。但是在主题活动中,活动与课程的安排是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紧随着幼儿的兴趣而进行适当的调整的,当然在这其中要考虑到幼儿年龄特点及价值所在。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给了区域活动很大的灵活性,利于教师掌握,教师很自然地在此过程去完成角色的转变意识。如在进行主题活动过程中,很多的活动都在区域中完成,很多时候老师都处在观察者、记录者的状态,同时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去帮助幼儿。如科学区《沉与浮》的实践活动中,幼儿自己发现到很多的问题,并能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努力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老师自然应该退出来,在一旁观察记录,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幼儿,帮助幼儿解决困难,而不是强行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去。教师对于幼儿的学习与生活通常都是从直接传授、正面介入到幼儿的学习中指导幼儿。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学习,是正面的直接的指导,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一味告诉幼儿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幼儿遇到困难也是直接告诉幼儿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己自主的学习,通常是自己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操作,看是否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同时幼儿也能发现许多未知的问题,幼儿有了很多直接面对困难的机会和独立解决难题的机会。作为教师就应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但决不是包办代替幼儿一切思维与想法。老师的建议也仅仅是建议,幼儿可以选择采纳或不采纳。而且老师只是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思路,帮助幼儿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者将幼儿从弯路上拉回来一点,解决问题的过程仍旧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师在此时是引导者。
二、教师给幼儿创设科学、合理、有趣的活动区
区域活动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静止地接受,而是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区域活动的设置是灵活的,依据主题活动的内容进行多方面考虑而设置的。如《可爱的小动物》的主题活动中,就设置了表演区、美工区、语言区、益智区、自理区等。区域环境要有鲜明的个性布置,能吸引幼儿进入到区域中。区域环境作为主题环境的一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幼儿的活动很大一部分要在区域中进行并且完成他们的学习活动。区域环境要根据各个区域特色进行有特色的布置。各个区域的创设也要根据主题的具体情况而定。语言区通常投放一些主题相关的图书、头饰、手偶等资料,张贴一些有趣的图画和一些幼儿仿编的儿歌,同时也可放置一些空白纸,铅笔等习作品。美工区投放的东西除一些常规的幼儿练习用品如剪刀、橡皮泥、工作纸、彩色笔、油画棒外,还可以投放一些简单手工作品的示范图,在美工区最重要的是要设置一面幼儿作品的展示墙块,可以让幼儿粘贴自己觉得满意的绘画及其他的作品。在科学区通常提供一些幼儿操作材料,操作材料与主题相关。在音乐区、表演区投放一些简单或自制的乐器、头饰、自制服装等。通常建构区是根据主题而定。区域活动应根据活动区的层次性特点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有时即便是同一班级中同一类型的活动也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来体现层次性。适合幼儿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节奏的多层次的活动材料,可以满足不同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
三、教师在活动区内投放可操作性的材料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重要性体现在材料提供少了,区域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材料的复杂性体现在要保证幼儿有兴趣探究,又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探究结果。因而,材料的投放关系到活动是否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材料要具有探究性。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不能看作是探究活动。
材料的投放还要注意材料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材料的多层次性是指材料的投放必须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不同发展水平,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层次的提高。所以,这就要求材料的提供应注意多层次性和多样性,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
四、教师要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反思并及时做出有效的评价
环境创设是否适宜;布局是否合理;材料提供上是否要作调整;游戏中的介入行为是否及时、适时。另外,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游戏中需要幼儿积累怎样的经验,幼儿在游戏中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等等。有了分析、反思和调整的记录才能体现观察和指导的价值,帮助教师不断发现区角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教师组织的评价活动可以有很多种,评价的时机也有所区别。教师引导幼儿参与评价,就能发挥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幼儿之间的互动。在小班年龄段,对于活动的评价形式主要以师生互动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评价活动可逐步增加幼儿的参与机会,增强幼儿评价中的生生活动。
幼儿园小班数学区域如何有效开展 篇4
王承坚
在数学区域中让幼儿充分的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开展游戏,而不是强迫幼儿按教师的意图去游戏。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成功后的喜悦,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为他们创设一个开始与他人交往的环境,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操作材料,教师在活动中进行及时的调整、关注与反思,不断充实活动区的操作材料,从而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关键词:数学区域、自主、探索、兴趣、材料、能力。小班幼儿学数学的目的是重视对学习数学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使幼儿能从问题出发,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学习,判断、决策、把数学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因为幼儿数学教育更倾向于幼儿自身的感受,体验,关注幼儿感官的参与,强调幼儿直观的投入。小班数学活动区域的开展是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有益的延伸和补充。所以通过区域活动不仅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还促使幼儿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深化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它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针对一定的数学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大量活动机会,让幼儿在活动区内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但小班幼儿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兴趣常常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同一个游戏,往往只能玩几分钟或最多十几分钟。那么,怎样以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前提开展数学区域活动呢?
一、数学活动区域的内容应与近期的数学活动目标相一致。教师对本学期具体到本月的数学活动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有什么样的目标就要考虑设计达到某个目标的数学活动区。把教育意图贯穿到数学活动区内容,创设一个与数学目标相一致的良好环境。我班最近数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是1-5的点数。于是我班创设了“给小动物喂食”,让幼儿分别给小兔,小狗,小猫等小动物喂食物,另外还创设了“给小猫钓鱼”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喂食物的数量,和钓鱼数量的点数,让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复习、巩固了近期的数学活动内容,而且,教师还能够对不同水平的幼儿做到个别教育与辅导。在区域活动中通过 操作游戏既满足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学习交流的需要,又能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及时得到复习巩固,更重要的是幼儿通过观察、探求与操作感知和体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有效的提高,使幼儿在活动中倍感乐趣无穷,从而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学习。它不仅更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能够更生动地展现教材,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教师近期教学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二、数学活动区域的设置要符合小班幼儿各年龄的认知特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数概念不是幼儿学会的,而是他们自己感知的,而真正的生活经验与生活情景应是幼儿自己感知数概念的背景,幼儿头脑中的数概念是来自当幼儿对其生活的现实进行逻辑数理化时的思维,是在逻辑数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思抽象而建构的。小班幼儿多以自我为中心,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所提供的材料要形象、具体、直观。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好模仿,学习目的性差,任务意识淡薄。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他们常和“小动物”说话,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正因如此,我班在让幼儿1-5点数的区域活动中,设置了给小动物喂食物的情节,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复习了所学知识还可以跟动物说说话“小狗我给你喂了三根骨头”,“你吃饱了吗?”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也比较有耐心玩游戏。例如钓鱼就是利用游戏方法寓数的概念于游戏中,让幼儿通过把钓起来的鱼放入相应的小筐的过程中来学习和理解点数,所以说活动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区角活动的质量,我们应善于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及幼儿的需要、兴趣投放相应的材料。这样的游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在愉快中学习。
三、结合教学活动,确定每周数学活动区的指导重点 随着教学的深入,我们关注如何把数学活动区与当前的教学活动相结合,使数学区域活动更自然地融入教学活动,甚至成为课程的点睛之笔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小班集体活动的时间相对较短,教师根本不能保证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某个知识技能,但是如果能把集体活动内容延伸到数学区域活动中去,幼儿就会有更多的操作时间和进一步探索的机会。例如,在“点数”这个教学活动中,我们把重点定在让幼儿根据物品的数量不重复的点数。我们在数学活动区投放一系列材料,其中包括集体活动中用到的“小猫钓鱼”,以充分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需要,同时帮助幼儿发展点数能力。通过每周结合教学活动进行的有重点的指导,我们基本可以保证每个幼儿接触数学学习的内容。而对某种知识技能掌握不够好的幼儿,我们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何有效地实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 篇5
摘要:近年来,“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自由活动开启的另一扇门。经验证明:实施有效的区域活动既能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又能满足幼儿爱玩爱探索的心理需求。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呢?本文着重地从材料的投放、教师的观察、介入与支持、交流分享这四方面来阐述如何有效地实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关键词: 有效 实施 幼儿园 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幼儿活动的场所内,投放可以进行各种探索的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的进行探索与学习的非正规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
一、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就像不会说话的老师,它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是孩子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儿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但是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是拿来就可以投放的,我们应注重材料投放的计划性,使每个孩子能在活动中获得发展与提高。1.材料投放具有目的性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与主题内容紧密相关,将教育目的隐性地体现在材料之中,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投放的材料应有目的性。比如:我们在大班主题“玩沙玩水真快乐”中结合主题的目标投放:在科学区投放装有沙子的盒子,让幼儿感知沙子的多种特点;在美工区投放沙子和水、橡皮泥模具等,供幼儿制作“沙雕”。又如在大班主题“神秘的海底”中结合主题内容投放:在数学区投放大小不同的香螺壳、辣螺壳、芝麻螺壳,引导幼儿随意抓一把同种螺进行估算;在科学区投放各种贝壳,让幼儿根据大小、颜色、厚薄进行分类。这样根据教育内容有目的投放,可以促使主题活动开展的更加成功。2.材料投放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选择投放前能够预先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浅入深,有易到难的目标投入。比如在中班的“美
工区”中,我们先投放大小不同的沙哈壳(顶处已钻有小孔)与记号笔,让幼儿学习在沙哈壳上绘画各种简单线条或图形;然后投放各色颜料与棉签,让幼儿进行色彩装饰;最后再投放棉线或塑料线,引导幼儿给这些打扮好的沙哈串成一串美丽的项链。这样有层次性投放既能不断的积累各种经验又能不断地提高幼儿自身发展的能力。3.材料投放具有丰富性
材料的丰富性主要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可选性具有多样,材料的数量要比较充足,能够丰富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比如,我们在小班美工区投放各种拳螺壳、扇贝壳、鲍鱼壳、螃蟹壳等,供幼儿自由选择在喜欢的贝壳上棉签点画。这样根据幼儿的意愿进行选择,体现了活动区的自主特征。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
观察是游戏准备工作的基础,是介入幼儿游戏的前提。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对象有材料和幼儿这两者。1.观察从材料出发
观察材料对幼儿兴趣的激发。作为一种新材料的投入前期,最为关注的就是这一材料在与幼儿间的一个兴趣是如何引发,寻找到幼儿与材料两者之间的兴趣碰撞点,观察到材料能与幼儿良好互动,能让大部分幼儿自我参与其中,这就是适宜的材料。2.观察从幼儿出发(1)要有目的地观察。
观察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落实在一个具体的观察中,我们需要很清楚地知道“我想了解什么”有了清晰的意向,才有可能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看到你的观察对象或目标,才能有效地观察到期望的有意义的行为和经验。(2)要有重点的观察
教师做重点观察的计划可能是多方面和多层面的。对个体幼儿来说,根据其目前的状况,你想了解的是什么呢?从班级的整体情况来说,你又想重点观察哪一方面呢?两者综合起来非常复杂,任重道远。因此,确定观察的重点尤为重要。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与支持
陶行知先生主张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在区域活动中,要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则需要因地制宜,恰到好处地给予介入与支持。
1.对于幼儿的主动求助,教师应予以支持。
在区域活动中,虽然游戏内容是幼儿自己选择的,但是他们在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会有幼儿依照他们的问题直接找到教师寻求帮助:“老师,请帮我把这双面胶撕开好吗?”“老师,请给我一个记号笔”。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的指导是行动的直接支持。有时,对于幼儿的直接求助教师的指导是语言上的暗示。例如:一天,美美选择在美工区拓印鱼,在涂色时,她跑到老师跟前说:“我用可以涂彩色的鱼吗?”我说:“你见过的鱼都是什么颜色的呢?”美美想了一下:“我见过的热带鱼就是彩色的呀,那我就用彩色的吧!”我对她笑了笑,认可了她的发现。美美对边上的小伙伴说:“你见过的鱼是什么颜色的,就可以用什么颜色涂色呦„„。”
2.当幼儿即将放弃游戏时,教师应及时介入
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常会遇到困难,为了使游戏继续进行,他们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他们获得经验的过程。但是当幼儿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因此而放弃原来的游戏行为,结果会导致失去一次经验提升的机会,使得游戏的意愿不能实现,而且经常终止游戏情节不利于游戏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的及时介入是必要的。例如:一次泽泽在美工区里用扭扭棒做花,小朋友们都期待着快点做成。他一边做一边说:“马上就做好了。”可是还没等他插在瓶子里,支撑花朵的扭扭棒查收不了花朵的重量弯了下去,泽泽一脸懊恼,低头看了半天,不一会儿马上说道:“有办法了,我把它变粗点不就行了吗?”只见泽泽又用了一根扭扭棒和之前的花枝重叠在一起,就这样花枝变粗了。可在瓶子里没插一会儿又有点倒下了。这次泽泽哭丧着脸自言自语:“怎么搞的!我不玩了。”见他要放弃游戏,我轻轻地说:“你的花枝下端没倒,你用的什么好办法?再试试也许就成了。”泽泽眼睛一亮说:“老师,我有办法了。”只见他把两条扭扭棒像花枝的下端一样绞在了一起,这样两条扭扭棒完全“抱”在了一起。花朵终于做好了,泽泽兴奋地拉着老师和同伴,请大家一起欣赏他的作品。当幼儿在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后,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的幼儿开始愿意自己想办法,然后一次、两次„„面临几次失败后,他们就容易放弃游戏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观察到幼儿的行为表现,给予适时的支持。3.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及时介入
游戏中伙伴间常常因为意见不一致而发生冲突,这是因为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只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理解他人,这时教师要介入并引导幼
儿找到能够协商的办法,促进幼儿间的交往。记得一次玩娃娃家时,圆圆和朵朵扮娃娃的爸爸妈妈抱着娃娃去逛街,看到照相馆就把娃娃放在一边椅子上自顾自的“拍照”去了,从餐厅出来的的琪琪就把娃娃抱给了我,朵朵顿时大叫“圆圆,琪琪把我们的娃娃抱去了。”眼看着他们马上就要吵架了。我赶紧说:“哎呀!这是谁家的娃娃啊,怎么没人领啊?这要是碰到坏人可怎么办啊?”他们俩听了以后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不好意思地抱起了娃娃说:“我们是要给娃娃拍一张照片呀!”这样他们的游戏又开始了。
4.当幼儿无目的的摆弄游戏材料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和支持
对幼儿来说,游戏并非完全是自发的活动,同样需要模仿和学习。特别对于年龄小的幼儿和不会选择的幼儿他们更多的表现是无目的地摆弄材料。这就更需要教师适宜指导去激发孩子运用材料丰富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使幼儿的游戏行为变为有意行为。涵涵很喜欢在游戏中摆弄材料,这天他选择“泥工区”做糖葫芦。只做了三个不同颜色的糖葫芦就开始用手乱搓橡皮泥和小棍,眼睛向着别处张望,我凑过去问:“涵涵,你做的是什么呀?”他看了我一眼,想了半天说:“是..是糖葫芦。”我又问:“那为什么要串成这些颜色?”他看看我,没吱声。我想了想问他:“那你的糖葫芦是什么口味的?”涵涵依次指着小球说:“这是香蕉味的(黄色的),这是桔子味的(橘红色的),这是西瓜味的(红色的)。”我又高兴地说:“原来你的糖葫芦有这么多口味,一定很好吃吧!”轩轩点点头,又接着串了好几串糖葫芦,一边串一边说:“我再串一个草莓味的,再串一个苹果味的,再串一个奶油味的„„”这是他根据自己吃过的颜色来选择球的颜色,涵涵小朋友玩得很投入。此时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游戏内容,这是教师观察到他的行为及时参与指导的结果。
四、区域活动中交流与分享
交流与分享是区域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整个活动中非常关键的环节,教师要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并把有些关键性经验加以提升。在交流中应以幼儿的说为主,引导幼儿说自己是怎样玩的,结果是怎样的。通过交流与分享,让幼儿有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互相交流可以让幼儿在玩时不是孤立的,而同别人交流,要去注意别人是怎么玩的,无形中既增加了自己的经验又促进了交往,同时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应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加以讲评。要注重活动过程,而不是结果,为下一次活动作好铺垫。对那些具有发展价值,而一时尚未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受冷落的区域),可通过老
师启发,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时,则是对那些能力、兴趣有偏颇的孩子进行引导。有的孩子好拼搭操作类活动,教师就可以适当点拨,使孩子兴趣指向更广泛些。
总之,区域活动的实施是否有效,很大一部分需要看教师如何创设区域活动,教师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无论是材料的投放、观察与介入,还是最后的交流分享都要以幼儿作为主体来考虑,使区域活动适宜并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
主要参考文献: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 篇6
宝城街道中心幼儿园
董萌萌
一、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特点
小班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独自操作、平行活动,常常是一个人独自在角落摆弄材料,不与人闲谈,也很少与同伴交流有关问题。小班幼儿的交往范围小,活动中只关注自己,对别人做些什么没有特别的反应,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也开始关注别人的语言和行动,并作出简单的回应。小班幼儿的交往更多的是以玩具为中介而发生的,但这种交往常常是以负面的形式出现,如玩具被别人拿走而发生争执。小班幼儿在区域中的操作活动很多情况下以模仿为主。他们在选择操作的内容、材料常常模仿身边的同伴。对材料大多停留在常规性的操作上,不断地重复,扩展性的操作较少出现,只把材料作为随意摆弄的玩具。小班幼儿由于自我中心意识强,能力有限,他们缺乏耐心,容易放弃活动,或改换材料,进行其他活动。对于突如其来的困难不知所措,有畏难情绪,较少采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部分孩子完成一项操作后,往往不能自主地进入下一项操作,而是出现观望或停止的现象。他们经常不能自主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或纠纷而中断活动。
二、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1.促进幼儿间的交往。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交往是比较被动的、负面的,因此教师的引导和介入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在活动前应向他们提出交往的要求,使他们从无意识的交流逐步转向有意识的交流。另一方面应引导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活动经验和发现。同时,还可以提供能够激发他们共同兴趣的、需要一起玩的玩具,让他们在共同玩耍的过程中进行互动和交流。另外,教师应注意及时地解决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推动他们游戏和交往的顺利进行。
2.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小班幼儿的创造性,首先应理解和接纳他们不自觉的模仿行为,并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巧妙地使模仿成为小班幼儿学习的动机、成长的过程,为创造打下基础。
3.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明确游戏的规则;巧妙采用各种启发方式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采用适当的讲解示范的方法,给幼儿以技术上的支持。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的体育活动 篇7
一、激发幼儿兴趣, 引导幼儿参与体育活动
人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纲要》中也有具体要求: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 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1.运用儿童化语言。有部分教师不能够放下自己成人的身份, 导致教学用语显得比较严肃而紧张, 不能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 往往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而儿童化的语言则能有效减少与幼儿的距离感, 得到儿童情感上的认同, 这样才能进一步地对活动产生兴趣。
2.运用故事情境。教师可以运用适宜的故事赋予体育活动以一定的情境, 使得体育活动在内容上做到故事化, 让幼儿从主观上期望融入到游戏中。科学的体育活动, 能提高孩子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能, 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如:体育游戏《龟兔赛跑》, 在活动前特别注意孩子的准备活动, 然后要给孩子们化妆——戴上可爱的头饰, 另外给兔子戴上白手套给乌龟背上贴一个塑料袋当“龟背”。“终点”和“领奖台”用大型积木搭建而成, 途中用拱门设两个“门”, 让“乌龟”练习钻的动作。设置两个路障, 让“兔子”练习跳得动作。把孩子分成四组, 这样就缩短了孩子等待的时间。孩子也很感兴趣, 都争抢着交换角色比赛, 连平时体弱的孩子也不甘示弱。活动中, 根据孩子发展与动静交替的特点, 控制和调节活动量。活动量较大时, 老师穿插分发奖牌, 让孩子休息一会。整个游戏中, 孩子对活动形式、过程感兴趣。通过游戏有助于孩子形成顽强、自信、团结友爱的品质及集体荣誉感。
二、运用多种方法, 灵活机智开展体育活动
教师在活动中需要灵活机智地运用多种方法, 牢牢把握住幼儿的兴趣所在, 让其在不知不觉中集中注意力, 顺利完成体育活动目标, 直至最后结束体育活动。以下方法对于体育活动的持续开展有一定的帮助:
1.设计多层次的活动难度。活动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困难, 都很难得到幼儿持久的支持, 所以体育活动要具有不同的难度, 对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幼儿都有与其能力要求相当的难度类型, 幼儿通过适当努力都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在这种要求成功的欲望与原始的好奇心的驱使下, 幼儿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例如:孩子在跨跳活动中, 我们把小河的宽度设计得有宽、有窄, 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在宽的地方一跃而过, 能力差的可以在窄的地方跨过而不会踌躇不前, 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小河, 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 自己也加入了游戏队伍, 玩得不亦乐乎。
2.鼓励幼儿参与到活动的生成中去。教师所选择的活动, 往往具有主观性, 更多的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考察幼儿, 很可能造成活动与幼儿之间不协调。在这种背景下, 幼儿总是处于被动的一方, 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脚步进行活动, 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活动需求, 这就有可能造成一部分幼儿心理上的逆反。所以, 教师可以选择留出一部分的游戏空间让幼儿自己进行想象、设计、创造, 最终生成一个属于儿童自己的游戏。如进行“投篮”的活动中, 教师有意识在地上安排不同高度、不同距离的小筐, 便于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投掷。通过观察, 教师在了解每个孩子实际水平的基础上,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让水平高低的孩子各有选择, 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孩子, 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3.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和动作。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与表扬, 幼儿犹是如此, 幼儿园选择的小红花奖励的方式就是证明。所以, 鼓励性的语言更能激起幼儿参与的热情, 将活动进行下去。比如笼统一点的有:你真棒, 你真厉害, 你真勇敢等。具体一点的有:你这个想法真好, 你这个姿势真漂亮等。当然, 教师也可选择一些带有暗示性的赞许动作代替语言, 比如:微笑、点头、抚摸等。在这种氛围下, 幼儿将带着积极的心态进行活动, 更有利于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应用体育活动,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体育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 一方面, 要看体育活动是否有效进行, 并且达到锻炼等活动的自身目的, 另一方面, 还要看体育活动是否有效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引导幼儿遵守活动规则, 逐步建立规则意识。蒙台梭利说道“我们把一个自主的, 在必须遵循某种生活准则时能够控制自己行为的人称作有纪律的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则, 人们只有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 成为一个“有纪律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体育活动中, 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商量制定游戏规则, 这样既有利于规则的实施, 又有利于幼儿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其更好地发展, 能够让幼儿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可以通过多开展集体活动, 用集体的力量来达到这一目标, 如开展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的活动, 让幼儿在集体中模仿、学习, 由于大家都需要遵守不接受陌生人东西的活动规则, 因此这一规则在无意中就具有很大的教育和约束力量。当个体蓄意接受群体规范时, 群体规则便对个体的态度产生广泛的影响。在给孩子更多自由的同时, 还要特别强调安全教育。户外场地活动范围较广, 幼儿四处分散活动时, 教师的视线不能顾及每个幼儿。因此, 在活动前要尽可能预计到会出现的不安全因素, 活动前老师要向孩子交待活动的规则和有关安全事项,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检查仪表, 注意调节幼儿运动负荷, 活动前后减加衣服。教师要四处巡回走动, 及时纠正幼儿危险动作, 聆听幼儿交谈、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必要的安全指导和安全教育。例如:有些孩子看过飞镖表演以后就找来小石头、小木棒等练起来。这太危险了, 我们必须及时制止, 同时也应注意把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引向正轨。引导孩子用纸折成飞镖, 让孩子练着玩, 孩子很乐意接受。这样满足了孩子的兴趣需要, 也体现了教师尊重和对孩子个性的培养。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探索 篇8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幼儿的主体性
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它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游戏形式,对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而有意义、有趣而又符合幼儿能力发展的材料。即要考虑到材料的趣味性,又要适合幼儿的发展。
一、合理投放游戏材料
主题性区域投放材料:结合主题的开展投放相关材料。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我根据主题活动内容,科学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材料,使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互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重温了集体活动的知识,使原有的经验在自主游戏中获得提升。
在语言区:投放本周语言活动的故事图片、幼儿用书、头饰,手偶等;在美工区投放糖纸。在《甜甜蜜蜜》的主题中,各种各样的糖吸引了幼儿的视线。在美工区,糖纸成了主要的材料,大家拿着比大小、拿它来“包糖”、拿它来贴画…孩子们在活动中继续探索着,发现着。从中感受着糖纸带来的乐趣。
公共区域投放材料: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层次性和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每一个孩子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投放材料我仔细观察、分析了我班孩子的情况,力求寻找一些适合他们的游戏材料,既要贴近生活又要有趣,尽可能地考虑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程度。随着主题地开展不断对原有材料进行添加或更换。适时增强材料对幼儿的挑战。
在数学区投放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纽扣。本来设想是请幼儿按颜色或形状进行分类和数数。但我发现他们玩的兴趣不高,我就又投放了几根绳子、几张小动物的衣服图片,和一些简单排列纽扣的卡片,这样,这个区域又热闹了,有些孩子喜欢把纽扣串起来当项链、手链;有些孩子喜欢给小动物贴上纽扣;而有些能力较强的孩子则喜欢排序,有了选择和挑战,这个区域也就更吸引他们,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二、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在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规程》所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的最有效的措施。
孩子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大胆探索,创造性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在开展小班区域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创设宽松、自主、愉悦的游戏环境,提供多层次、多玩法的活动材料,并把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使孩子们在主题探索中交流、在自主中发展、在操作中发现、在区域游戏中表现自我。
三、教师有效地指导
(一)观察、记录、适时参与、介入
当幼儿在活动时,老师作为观察者。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能激发幼儿游戏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材料的数量是否充足。重点观察幼儿的活动、探索情况。如,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理解幼儿不同行为的合理性,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游戏环境。以观察、鼓励为主,当孩子在活动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老师应当适时介入,对孩子指导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老师作为一个共同参与者,与幼儿共同商讨对策,鼓励、引导幼儿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使区角活动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活动。
(二)活动的评价,提升经验
在每次的区域活动中,老师及时地给予评价,是提升孩子经验的重要环节。“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但这一作用却未必一定会把教育推向理想的方向。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评价理念、评价目的以及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都影响着评价对教育的导向。”而区域活动的评价,对孩子的活动实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活动的目标在于发展个性,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引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要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和智慧,对幼儿的讨论和交流起到引领、支持、整理、提升的核心作用。应该能有效引发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善于捕捉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契机和评价信息,能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随机调控,使评价环节成为区域活动的热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区域活动的评价中,我一般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评价幼儿的活动:第一、引导幼儿回顾与反思。通过回忆自己今天玩的材料和做过的游戏,引导幼儿初步学会反思自己的活动,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第二、引导幼儿分享与交流。能引发同伴间的分享交流,根据自己的操作经验理解并进行判断,促使幼儿从同伴的交流讲述中获得信息。第三:引导幼儿迁移经验运用经验。教师在引导幼儿表述经验、展示经验的同时,应能以隐性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迁移整理经验、迁移经验、提升经验,激起再次探索活动的欲望。
在区域活动中,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孩子们相互之间的评价都是提升活动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在老师和同伴的评价中幼儿得到了肯定,体验了成功,提升了经验。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 篇9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3-12岁的儿童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内外的许多经验也都证明了学习外语从娃娃抓起效果最好。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对采取怎样的形式进行英语教学,使幼儿更好地轻松、愉快地掌握英语进行了探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以下几种方法是有效的。
一、坚持每节课向幼儿开展必要的活动与游戏
幼儿的天性天真、活泼、好动,但有意注意维持时间不长,幼儿能否学好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在基于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才能使幼儿以和谐、轻松、愉快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英语活动,因此,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游戏活动。例如我在小班教单词taXi(出租车),我先设计了一个情景表演,让幼儿通过教具与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而理解对话内容,在表演中,我有意把“TaXi”念得重些、慢些,并十分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体态动作,尽量用形象、夸张的表演感染幼儿,让幼儿在创设的模拟“自然”情景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英语,理解句中语意,从而自然地习得英语,然后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游戏中。
二、注重活动方式、方法的趣味性
为满足幼儿好奇心重、模仿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颜色鲜明形象直观生动的图片、木偶、实物等配以模拟的情景、肢体动作、趣味儿歌、韵律活动、猜谜语、游戏表演等形式,并注意在教学方法、形式、手段上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以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环境中学英语、讲英语。
三、教学内容是幼儿熟悉的、紧贴幼儿生活的、具有实用性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发展的规律,所选的教学内容为幼儿所喜闻乐见,而且内容紧扣幼儿日常生活场景,所选词语的内涵都应是幼儿经常接触、比较熟悉、易于理解、便于运用的。
为提高幼儿的表演欲望,我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幼儿身边所熟悉的故事如《拔萝卜》《兔乖乖》《小猫钓鱼》《丑小鸭》等,根据故事的情节将故事的学习渗透到有关的游戏和日常口语中去,使英语学习更加生活化。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知道游戏具有实用价值,对孩子们的身体、情感以及社交都有莫大的帮助。我就有意识地向幼儿选择和开展一些主题游戏如医院、娃娃家、商店、郊游等。在游戏中,幼儿开始懂得关于生活的一些道理,这些游戏能让幼儿学会如何听从指挥、了解规则的重要性;懂得相互谦让、以礼待人;知道为了一个目标要共同合作、友好相处;体验劳动带来的成果与欢乐。
四、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交流
除了正式的英语活动外,尽量地为幼儿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课上练习,课外练习,特别是一些礼貌用语和日常用语,比如孩子们入园,用“Good morning”打招呼,与孩子碰面“How are you?”离园了用“Good bye”“See you tomorrow”,口渴了用“I am thirsty,I want some water”(我要喝水)。来迟了用“I’m sorry,I am late”等,逐步为幼儿创建一些面对面交流的外语环境。利用开放日,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为了更好地让家长了解幼儿一学期所学内容,以便家长能配合教师与幼儿进行对话与交流、复习和巩固,每学期末,我都将一学期幼儿学过的主要内容如单词、短词、对话、儿歌、故事、游戏等向家长做一个汇报表演,家长们耳闻目睹自己孩子有如此惊人的进步都会感到很满意。
如何开展小班的区域活动 篇10
“我当妈妈,你当我的小宝宝。”“小宝宝饿了,妈妈给你做好吃的。”“谢谢妈妈。妈妈太累了,我给你捶捶背吧!”……这是在区域活动中两个小班小朋友的对话,原来这两个小朋友正在生活区做过家家的游戏,看当妈妈的小朋友那认真的样子,好像真的特别疼爱自己的小宝宝呢!在游戏中孩子们都把自己融入到了一个新的角色之中,听起来那些话语是那么稚嫩可爱,其实孩子们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模仿能力,想象力,同时运用自己的表演能力,一个小小的游戏,无形中让孩子们在兴趣中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这就是区域活动的魅力。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概念形成的源泉,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良好的教育手段,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区域活动更是孩子们快乐的小天地。
当然,真正挖掘出区域活动的魅力也不是简单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让小班区域活动的魅力释放出光彩,为小班的孩子们建立这样一个快乐的小天地呢?我认为真正搞好小班区域活动需要考虑以下方面:
一、小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由、自主的学习场所,是幼儿自主选择、自发探索的自主活动。而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年龄较小,能力较弱,因此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更为重要,教师要考虑如何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孩子们的能力在“玩”中得到发展。
1、小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发展的不同阶段。小班幼儿处于发展的过渡时期,主要有适应阶段、发展阶段、提升阶段。新来园的幼儿处于适应阶段,他们刚刚离开父母的怀抱,进入一个陌生的新环境——幼儿园,面对的老师是陌生的,小朋友是陌生的,玩具是陌生的,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经常会出现哭闹现象。因此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要给幼儿以亲切感,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如我们班设立了“玩具家”,让幼儿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带来放到玩具家里面,这样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也能玩到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了。这个阶段的幼儿一般都是自己玩自己带来的玩具。我们还为幼儿准备了“生活区”,由于孩子的典型的生活经验是家,接触最多的是家人,我们就为小班孩子创设家的环境,在这个游戏区域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小刀子、小铲子、小娃娃以及小娃娃各种各样的衣服等玩具......这些都是孩子们身边的东西,并且对于玩“娃娃家”这个游戏,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孩子们一进入这样的游戏环境,很自然的就会模仿爸爸妈妈平时照顾自己的行为,再现家人照顾自己的生活经验,给人以亲切感,让幼儿慢慢摆脱对家的依恋。
当幼儿逐渐适应了新环境时,便进入了他们自己的能力发展阶段。这时幼儿的自带玩具不再是幼儿自己玩了,教师要教育幼儿学会分享,这样自己还能玩到其他小朋友的好玩的玩具,在区域活动中也达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的效果。为了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我们还加入了“绘画区”、“手工区”、“语言区”等,绘画区是让幼儿对图形轮廓进行涂色,培养幼儿均匀涂色的能力,手工区可以让幼儿剪面条等比较简单的东西,语言区可能让幼儿根据图片说一句话。
当幼儿到达能力提升阶段时,那些已经不能再满足幼儿的需求。幼儿在绘画区能用笔画一些自己见过的事物,在手工区可以剪出圆形等简单的一些图形,语言区可以自己讲小故事等。同时为了满足幼儿的需求,我们还添加了“益智区”“图书区”等,幼儿除了动手操作的需求以外,也开始静静的读书,并做一些智力开发方面的小游戏等。这都说明幼儿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兴趣点,我们要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为他们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富有趣味性的区域活动环境。
2、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要以丰富多彩的材料为基础。
区域活动中要设立不同的区域,在各个区域中添加各种材料,区域活动的材料要能满足幼儿的需求,激发幼儿的兴趣,因此要求区域活动材料是丰富多彩的,并且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也不是茫目的。
区域活动材料融入一定的目的性。例如:幼儿刚刚入园时,我班一名新来的幼儿想家时总会说“老师你给我妈妈打电话吧,我想和她说话”,于是我在娃娃家中添置了几部“电话”,并告诉孩子们,想妈妈的时候就可以玩给妈妈打电话的游戏,老师和幼儿都可以充当妈妈的角色,在打电话的过程中,想家的幼儿得到了安慰,同时还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对幼儿观察了解情况,适时培养幼儿某方面能力而添加相应的区域活动材料,教师要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及时投入到区域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的。
区域活动材料可以来源于生活。材料的来源贴近生活,选择孩子们身边的东西为区域活动材料,会让孩子们更加感兴趣。例如可以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为原材料,让幼儿进行加工制作,小班幼儿动手能力还在不断发展阶段,但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对制作非常感兴趣,虽然他们做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模型,但他们会想象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如:我们班对鸡蛋壳进行加工,有的幼儿加工成了“小猫”,有的幼儿加工成了“小老头”——,各式各样,非常有趣,幼儿通过介绍作品进行表达,也是语言能力的提升。
区域活动材料随幼儿的发展而变化。区域活动材料的设置也不是茫目的,一成不变的,而是老师对幼儿能力的总结。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主题活动的缩影,更是幼儿能力欠缺方面的弥补。因此,提供的游戏材料要具有可变性,不断的吸引幼儿。如在小班幼儿剪的活动中,最初为幼儿提供一些画有直线线条的纸,请幼儿剪面条;后来画上曲线和波浪线等,请幼儿剪线条;最后为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像苹果等的图形,请幼儿剪图形。幼儿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区域活动的材料也要随之变化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
二、小班区域活动的开展要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小班幼儿刚刚来到这个新环境,好多幼儿不敢积极大胆地表现自己,而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才能按自己的意愿决定玩什麽、怎麽玩,然后进入自己选择的区域内,积极表现,大胆发挥,它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佳场所。就像在“过家家”游戏中那个做妈妈的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在教学活动中从来不敢大胆表现自己,在老师面前是一个从来不爱说话的小朋友,可是在这个游戏中,老师才真正看到,原来她也会有自己的语言,而且表达得非常符合实际。这样在教学中,我就设计了表演的情节,并且邀请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表演,从而增强了她的自信心,她慢慢地从一个沉默寡言的小姑娘变得大家都非常喜欢的“小演员”了。
在整个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进行活动,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使他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教师应给予适时的指导。
在小班的区域活动中,幼儿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进行解决,如两个小朋友选择同一个玩具等,这时教师要给予指导,并及时进行思想教育,或者是幼儿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也要给予及时的帮助。教师只有充分观察幼儿的游戏,才能发现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幼儿游戏存在的问题,做出有效的指导。
如何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 篇11
关键词 区域活动 设置 材料 指导 评价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游戏活动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区域活动作为儿童最近发展区里的活动,能为每个孩子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等活动获得知识,并在原有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活动形式,引导幼儿积极实践、主动探索,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区域活动的内容设置
1.活动区域设置要体现年龄特点和渐进性。首先,在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创设他们喜欢的区域,在内容安排上不超越或滞后幼儿的发展。例如: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弱,开辟的活动内容以模仿成人劳动为主;而中班孩子好奇心强,可以多提供操作性较强的半成品材料;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普遍有了提高,则以智力、竞赛、探索活动为主。其次,考虑到幼儿发展的循序性,小班活动区设置的内容根据情况逐个开放,让幼儿逐步认识各活动区的材料并尝试不同的玩法。中大班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活动区就能同时全面展开。
2.活动区设置要与主题活动有机结合。将主题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能使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活动通过游戏继续进行,满足幼儿的活动欲望,同时巩固掌握相关的知识经验。
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我们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果实,布置农展会。美工区让幼儿制作些螃蟹、菊花等,以悬挂的方式布置立体空间;收集各种关于秋天美丽景色和人们活动的图片,放在语言区一起看看讲讲。丰富有趣的活动给整个主题活动增添了色彩。
3.活动区域的设置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发现因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点。如有的区域男孩喜欢,有的则是女孩的天地,有的喜欢科学区,有的则喜欢美工区,不同年龄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点还会不断地转移。因此,在设置区域时应考虑幼儿不同的兴趣和需要。
二、区域活动的空间布局
一个分割合理、布局适宜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幼儿专注地进行自主性探索。对小班幼儿来说,由于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具有好模仿、喜重复、情绪易感性等特点,在活动时,更多地采用平行游戏,在分割布局中,设置半开放的格局,便于结合的一些区域可互相邻近,在活动区还可铺上地毯,让孩子在温馨的家庭式环境中进行游戏。我们为中大班幼儿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便于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自由选择、整理活动材料,使他们各方面能力都获得提高。
三、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
1.材料投放要体现目的性。区域活动是教学主题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因此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要以本阶段主题目标为依据。
结合“热闹的元宵”主题活动,为了让幼儿感受节日气氛,了解传统節日风俗,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大量包装纸和制作花灯、元宵的半成品材料,让幼儿通过加工、分类、采购和互赠等活动,进一步落实主题活动目标。
2.材料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层次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投放不同的材料。如中班投放的材料以半成品为主,让幼儿稍作加工即可完成。而给大班就要准备大量的废旧物品,幼儿必须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才能完成。二是根据幼儿能力差异,同一区域内投放不同难度的材料。
3.材料提供要体现多功能性。同一材料要能一物多玩,适当变换玩法,就可以玩出新的花样,从而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
四、区域活动的教师指导
1.准确把握角色定位。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要求我们从活动的台前隐退到后台,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充分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这样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
2.适时介入指导。幼儿在活动中要将外部的操作活动内化为自己认识结构的一部分,需要一个过程。当孩子在很投入、比较顺利地进行活动时,教师不要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要耐心等待,让孩子获得充分的体验。如果发现幼儿在活动中存在问题,确实需要介入,这时教师才能去寻找最佳的时机进行指导。
3.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每个幼儿在能力发展速度上虽然存在差异,但作为教师应理解并尊重他们,并将每个幼儿都看成是最棒的。只要他们积极参与活动,不管成功与否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使能力较弱的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在老师和同伴的指导帮助下习得技能,让他们同样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区域活动的有效评价
1.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评价氛围。评价过程作为幼儿分享成功、表现能力并且在讨论中进行升华已有经验的过程,教师应抓住幼儿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引发幼儿展开讨论。在交流讨论的氛围中,大家不仅对自己活动的区域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了解到其他的区域内容,通过提供一些可靠的有效的信息,进一步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推荐阅读:
老师如何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08-30
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户外活动10-20
如何有效地开展0-3岁亲子活动09-23
如何有效开展精益生产09-05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群文阅读10-27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10-20
浅议如何有效开展校本阅读课09-16
如何提高语言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06-19
区域性白酒品牌如何开展商超渠道的促销活动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