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如何开展科学活动

2024-09-13

幼儿如何开展科学活动(共12篇)

幼儿如何开展科学活动 篇1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 幼儿一旦对某项事物或者活动产生兴趣, 他们便会努力去认识与探索它, 也会推动他们敢于去探求事物的真理。而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 应该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 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 逐步让幼儿进入探索科学的世界, 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在整个幼儿科学教育实践过程中, 教师必须要掌握幼儿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 不断挖掘适合孩子的教学资源, 创建具有自身特点的幼儿科学教育内容体系。

一、幼儿科学教育定义与科学教学方法的涵义

1. 幼儿科学教育的定义

幼儿科学教育从广义角度来分析, 是指一切促进幼儿学习科学的教育活动。狭义角度可以直接理解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

2. 幼儿科学教学方法的涵义

当代教学方法不仅仅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法, 更侧重于幼儿的学习方法, 是幼儿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更多知识技能, 获得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措施

1. 明确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目的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目的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以及满足幼儿对科学探索的欲望。而科学活动, 侧重于小制作的一些过程,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重幼儿是否敢于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2. 为幼儿准备适应的物质材料

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中, 应该为幼儿准备适应的材料。引导幼儿进行验证与实践,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反复使用, 并利用多种感官去感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丰富的材料是顺利开展科学活动的基础, 充分的操作时间是实现科学教育有目标价值、优化教学过程的必要前提。例如:大班科学活动“物体的多种运动方式”, 要让幼儿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多种。首先要提供必要的材料, 例如:乒乓球、风车、沙包、易拉罐等。具体活动:一是, 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 让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运动方式。二是, 让幼儿画出物体的运动形式。三是, 请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做出多种运动形式。四是, 学会记录物体的多种运动方式。

3. 根据幼儿的兴趣与生活习性选择科学活动内容

(1) 关注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若要幼儿主动去探索科学, 兴趣是前提条件。了解幼儿的兴趣点, 做好价值判断, 从中选取适合幼儿探索的活动。

(2) 提取生活中常见事物的科学价值。在幼儿的生活过程中, 充分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科学性的事物, 能有效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积极性。例如:生活中的植物、水、土壤等等, 这也为科学探究提供很多资源。设计“好玩的沙土”“揉泥团”等一系列的科学活动, 最终让幼儿初步了解沙子与泥土的特点。

4. 明确幼儿教师组织与指导幼儿科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与幼儿的大胆设想, 这是科学活动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例如:大班科学小制作“火箭上天”, 根据教师的设计是让幼儿发现气球、吸管可以分别制造成“火箭”。但是具体过程中, 有的孩子将气球与火箭放在一起进行尝试, 而教师对其进行了否定, 孩子只能遗憾的放弃大胆的设想, 这与科学小制作的原则背道而驰。因此, 科学小制作的活动, 要充分体现幼儿的探究主体性, 而教师要充分扮演自己的主导角色辅助他们完成科学探索活动。

三、结语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生活化、系列化的实践研究, 明确了这是一个理论、统一的实践过程。在科学活动实践探究中, 身为一名出色的幼儿教师要善于关注他们实际的探究活动, 通过幼儿的实际表情、动作以及科学活动中形成的成品等等了解其真实的意愿, 要坚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站在幼儿的角度开展适合儿童的科学活动, 这才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本质目的。在启蒙阶段, 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以此为出发点延续下去, 幼儿会对科学更加有兴趣, 让幼儿科学教育更具有意义。

摘要:在幼儿实践教育过程中, 一直坚持开展幼儿科学教学活动, 新时代的幼儿年龄增长与智力增长速度较快, 这些孩子们渴望去探索更多新奇的事物。针对如何开展幼儿科学活动展开分析, 让幼儿感受到科学教育所带来的各种美好, 亲身体验科学活动所带来的喜悦, 让他们成功树立信心, 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

关键词:幼儿,科学活动,开展

参考文献

[1]马学琴.猜想——为科学探究插上翅膀[J].学园 (教育科研) , 2011 (17) :117—118.

[2]许琼华.对幼儿科学教育中“猜想”的猜想[J].早期教育 (教师版) , 2010 (10) :50—51.

幼儿如何开展科学活动 篇2

一、明确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概念和意义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是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提供充分的物质材料,通过运用不同的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索活动;是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发展智能、养成科学态度的过程。

二、明确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目标的核心是:对科学的兴趣、探究科学的欲望和培养科学精神。

三、明确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体现教育内容生活化。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动物、植物、物质与材料、天气与自然现象等许多方面,教师要对幼儿探究的活动所涉及的探究内容和关键经验、相关的科学概念和原理要有准确的把握。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流程一般包括:猜想、操作、验证、记录、交流、总结。

四、采用适宜的教育策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一)选择不同的方法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以实验操作法激发兴趣。

例如:中班科学活动如《神奇的泡泡》,活动前,教师问幼儿:“你们知道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然后为幼儿提供了许多他们认为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如吸管、铁丝网、小铁圈、笔杆„„)让孩子们在操作中尝试并寻找答案。

2、以游戏法激发兴趣。

比如:《有趣的影子》,教师都可以运用游戏法(如踩影子、我教影子学做操、你追我赶、小猫钓鱼„„),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游戏中幼儿发现了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随着我们动作的变化而变化;也知道了一天当中什么时候影子最长(短)。

3、以问题情境法激发兴趣。

如大班科学活动《顶纸板》,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在圆柱形积木和铅笔中,哪种材料能把纸板顶起来?”(幼儿猜想后验证,发现两种材料都可以)“你能用铅笔尖把纸板顶起来吗?”“为什么顶不起来?”“将笔尖顶在什么位置能顶起纸板?”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幼儿感到了探究活动的挑战性,从而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本身产生兴趣,更加积极地去探索与尝试,寻求自己心中的答案。

4、以教师的情趣激发兴趣。

5、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

(二)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有效策略。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提问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同样的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技术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鼓励性提问

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单独个体,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回答问题,或在某个孩子回答之后让其他幼儿发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个观点。如:“你们还在哪儿发现了凸面镜?”(汽车的后视镜,小区的转角处有凸面镜)“你们知道山上的树木被砍下来后是怎样运送到木材加工厂的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等鼓励性的提问,扩大提问的参与面,逐步培养全体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2、发散性提问

这种提问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有趣的声音》活动中,老师问:“你听到玻璃珠掉到地板上的声音是什么感觉?像你听过的什么声音?”在《认识空气》的活动中问:“你们知道哪里有空气吗?”这就是一个发散性的提问,问题很开放,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它可以很广泛的收集孩子们的想法,这一提问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3、层次性提问

比如 “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带来什么?你们都认识吗?”“这些东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上面的数字代表什么?”“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呢?”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帮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利用层次性逐步加深,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经验,体现了发展性原则。

4、矛盾性提问

比如:《水在哪里》的活动中,孩子们对水果中挤压出的是不是水产生了疑问和争论,老师及时地抓住矛盾冲突:“到底谁说得对呢?水果中挤出来的是不是水呢?你们去装些水来比比看。”这样的指导有利于调动孩子们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使孩子的主动探究更加深入。

5、开放性提问

开放性提问是启发幼儿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能从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幼儿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获得发展的有效方式。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为幼儿提供了创造性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开放性的问题,它的提问形式多种多样,如“如果„„,那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等等。

6、积极有效的追问

“教师的“追问”,往往是要了解幼儿“为什么会这样的想?”、“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会这么做?”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想通过提问,来了解幼儿所思所想而采用的手段。

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应遵循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应尽量避免向幼儿提出指向明确或有鲜明倾向性的问题,“我们用勺子给水搬家好不好?”(幼儿答:好。)如“对不对”、“好不好”等等,这种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限制了幼儿的思考,长此下去,幼儿原来活跃发散的思维难免会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化境地之中。

(三)运用多种方法、途径、手段,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1、为每个幼儿提供真正的探究机会。

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讨论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原则,先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观察、动脑、动手,教师不急于告诉方法、答案,让孩子自己探索材料,自己发现,在幼儿充分活动独立思考后,再由教师给予归纳、小结。

2、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3、鼓励幼儿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探究过程。

4、积极引导和鼓励幼儿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指导幼儿学会记录,充分发挥记录表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1)幼儿记录的主要形式

幼儿的记录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图画、符号、表格、简单的文字、照片等多种直观形象的方式都是幼儿科学记录的适宜方式。根据记录者、记录方式与时机的不同,我们又可以将幼儿的记录分成不同的形式,而不同的记录形式在幼儿的科学探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①个人记录、小组记录和全班记录

幼儿的个人记录表现出幼儿个体对事物、现象及关系的理解。幼儿的个人记录不断积累就形成了幼儿的“成长记录”“发展记录”。这既是幼儿学习过程和成果的记录,也可以成为教师评估幼儿发展的依据和证据。

幼儿小组记录表现着幼儿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索发现的过程与结果。这些记录成为具有共同经历的小组同伴间经验交流和分享的内容与依据,也常常会引起孩子们的争议和讨论,引发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

幼儿全班记录常常是在幼儿个人记录、小组记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以主题墙饰的形式展示出来。它呈现了全班幼儿在围绕某个主题,经历一系列的探究之后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和达成的共识。

幼儿从个人记录到小组记录再到全班记录的经历,能使幼儿初步感受知识的产生和经验的获得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化和普遍性的过程。②描述性记录和统计性记录

描述性记录是幼儿科学记录常用的方式,它是用绘画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如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某天的天气状况,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当日天气的理解和认识,在他们的记录中甚至会有人物和与天气无关的背景。

统计性记录则是用各种表格的方式记录获得的信息。如孩子们用表格统计一周、一个月或一个季节中晴天、阴天、雨天各有几天,温度的变化状况如何,等等。又如孩子们用表格形式记录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哪种桥结实等。这种记录在中班、大班幼儿的科学探究中使用较多。此外,还包括简单的柱状图和曲线图。③不同探究阶段的记录

在探究的不同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和指导幼儿采用各种适宜的记录形式,来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

活动前的猜想记录是幼儿在活动前记录所要探究的问题、探究方法以及预想的探究结果,它主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的初始想法和已有的经验水平。

活动中的记录是幼儿记录在探究(主要是观察和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幼儿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也可以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方便易行的表格上记录。

活动后的记录有几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记录活动的结果和发现,一种是记录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活动后的记录和活动前的猜想记录设计在同一张表格上,有利于幼儿将亲身经历后的发现与活动前的猜想作比较,从而丰富、扩展和改进自己的经验。

(2)幼儿园科学活动记录表的设计

虽然对于幼儿来说,只能用绘画、简单的符号等方法来进行记录,但为了能从细节来培养幼儿执着、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我们建议记录表格设计要正规,禁止随手绘制;为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记录表的表述建议采用图文结合的的表达方法,文字要求采用正楷字体;同时为避免记录表的设计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建议每张记录表中颜色不宜太花哨。

小班孩子记录的能力较差,就采用了幼儿易于操作的材料供幼儿记录。如小班科学活动“给水搬家”,引导孩子们通过操作,比较小桶和毛巾谁能更快更好地把大桶里的水“搬”到脸盆里,然后记录比较的结果。如果让孩子们用笔打钩的方式记录,显然对于他们来说比较不方便;如果让孩子们用贴红点或笑脸的办法记录,不便于老师识别,无法及时了解个别孩子的记录情况。我动脑筋想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把孩子们的小照片贴在小红花上过塑好,要记录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小红花插在相应的位置(即哪种材料能更快更好地把桶里的水“搬”到脸盆里,就把小红花奖给谁),这样一来,既能方便孩子记录,又能让孩子和老师知道大家记录的结果。这种有孩子们照片的“小红花”可多次使用,解决了小班科学活动中孩子记录难的问题。

(3)幼儿园科学活动记录表的使用

①记录应体现探究性,为幼儿提示科学探究的方向

②重视对幼儿记录结果的分析,发现蕴含的教育价值

③根据不同的操作情况来选择采用个人记录、小组记录或全班记录的形式

在进行运水的操作活动时教师开始是让幼儿采用个人记录,但是想到操作时肯定有水溅出就将记录表与操作材料分桌摆放。实践下来发现虽然记录表没有弄湿,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幼儿来来回回的操作使得整个活动室一片狼藉。第二次活动时老师将操作活动调整成小组操作记录,让幼儿在合作中完成操作和记录,其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甚至在合作的推动下还有的幼儿想到将篮子与筛子叠起来运水,虽然仍会漏水但是速度快的情况下还是能盛下少量的水,这些发现引起了幼儿的进一步探究。④记录要符合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和水平

直观形象是幼儿阶段的认识特点和表征特点,因此,小、中、大班幼儿的科学活动记录要尽量符合年龄特点。在这个前提下,小班幼儿使用的记录方式应该更生动、直观、具体,有时甚至可以使用实物作为记录材料。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大班幼儿可以逐渐使用概括程度高一些的记录方式,教师还可以在与幼儿共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记录方式,或者让幼儿自己确定记录方式,教师给予支持和指导。

以天气预报为例,小班幼儿的天气记录可以用黏贴、系扣的方式将布制的柔软的“太阳”“云彩”“雨滴”展示在布制的背景上,给玩具娃娃穿上合适的衣服等。中、大班的幼儿则可以用描述性记录和简单统计的方式来记录天气状况。⑤记录要把握好时机和方式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时特别要注意把握好记录的时机、内容和方式,一方面要记下活动的重要过程和关键步骤,避免错过重要信息,另一方面要避免让记录成为幼儿的负担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有些探究活动可能只需要活动后的记录,而不需要活动前和活动中的记录;小班幼儿的记录可能更多的是在教师带领和帮助下的全班记录,而不是个人记录和小组记录。总之,记录要简单易行,能支持和促进幼儿的探究活动。

⑥不是所有的科学活动都需要记录

人们虽然积极倡导幼儿的科学探究,但幼儿的年龄特点注定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是多样的,探究式的科学活动不是唯一的形式。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应包括:具有较高结构的探究式科学活动,探究式技术活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活动,各种区域中的科学活动,文学作品。总之,孩子们更多的科学学习是在生活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的,科学教育应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 篇3

一、关注活动选择的梯度

科学活动内容的确立对于幼儿科学的发展十分关键。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可供幼儿进行探索与操作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该如何选择呢?这考验着教师对每个年龄段和班级实际情况了解和分析的能力。科学活动的展开应把握内容和材料选择的梯度。

◆内容选择的梯度:安排根据幼儿园小、中、大班三个年龄层次,安排层层递进的系列性探索与操作活动,使幼儿随着成长对科学认知也有一个梯度的成长。

◆材料选择的梯度:幼儿园各年级段,教师提供多种层次的活动材料,以适应不同年龄幼儿的需要,让幼儿亲自动手,积极参与活动。

以系列活动《鸡蛋》为例。小班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也少。但他们有积极探索与操作的愿望。教师给每个幼儿一个煮熟的鸡蛋,引导孩子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尝一尝,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鸡蛋的蛋壳、蛋黄、蛋白,孩子在操作中还自主发现了蛋膜,对鸡蛋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准备了许多碎海绵、沙子、碎布、瓶子、橡皮泥、珠子等,让幼儿通过操作进行探索:怎样使鸡蛋站起来。幼儿把鸡蛋立在沙子里、橡皮泥里、瓶口上……成功后,大家情不自禁地拍手庆祝,这种强烈的成功体验在其他活动中是较难获得的。

中班则可以安排《生鸡蛋和熟鸡蛋》的活动。幼儿通过旋转鸡蛋,发现生鸡蛋与熟鸡蛋的转速是不一样的,转得快的是熟鸡蛋;用力摇晃鸡蛋后放在耳朵边听会发现,生鸡蛋有声响,熟鸡蛋没有声响。幼儿对于通过自身操作所获得的经验是难忘的,这也让孩子有了一个科学探索的态度。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好奇心、求知欲也更旺盛,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操作,他们更关注的是发现事物现象的一些秘密。

大班可以开展的《鸡蛋的沉浮》。准备生鸡蛋、熟鸡蛋、食盐、玻璃容器、空瓶、小棒、筷子、纸板、海绵等。大班幼儿通过操作与探索,发现要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需往水中加盐,同时用小棒快速搅拌,加进水中的盐少了不行,但多了的话鸡蛋反而又会沉下去。

可见,同一件物品作为载体可以生成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而梯度的材料选择辅助了内容的循序渐进,从最大程度上达到了幼儿科学成长的适宜性。

二、关注操作中的记录

科学要有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幼儿的科学活动也同样如此。教师应注重幼儿科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和记录,引导幼儿随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同时还可以向同伴讲述自己的发现,或就某些问题展开交流讨论等。这种方式可以让幼儿感知科学的严谨性,也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

比如科学活动《纸是大力士》,重点让幼儿探索让纸张站立起来的各种方法和通过操作实验初步感受了解纸的承载力。教师首先请幼儿操作,一张夹在木块之间的纸能承受多重的东西,幼儿操作并记录。接着,激发幼儿思考如何让一张纸承起一只橘子的重量?请幼儿先写设想再实验。幼儿开始了各种探索、操作、体验和发现,激发出了思维的火花。通过记录,幼儿还发现有的方法甚至能承受一本书的重量,于是又引发了对各种方法的探索和讨论。

“记录”让科学活动不再单一、枯燥,更多地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发现问题并且做出总结,从而加深幼儿的理解和认识,突破活动的重点,也拓宽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激发更深的科学思考。

三、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体验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这一观点清晰地阐述了科学活动中探索的重要性。同时从另一个层面上,也强调了科学启蒙教育应生活化的教育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幼儿生活在这斑斓的世界里,随处都有让他们好奇的事物和现象。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抓住身边丰富的科学契机。比如,到了冬天,孩子总会有这样的问题:“冬天为什么我们的嘴里会冒白气呢?”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以生成让幼儿做《水的三态变化》实验的科学活动。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其观察的兴趣,又可以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学习科学知识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探究的欲望会更浓。

同时,教师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一次科学活动,应放眼于日常生活,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引导幼儿自主地从生活中发现,从探索中思考。

总之,科学启蒙教育要以探讨幼儿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为科学教学的起点,感受科学、理解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联系以及它们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过科学启蒙教育,幼儿不仅能获得最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自主活动学习中去探索、去尝试,注重动手操作,鼓励幼儿的想象和创造,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培养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为幼儿的终生学习,为今后适应时代的需求,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形成较规范、严谨的科学理论而打下扎实的基础。

如何在幼儿园正确开展科学活动 篇4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应在创造适当的环境、提供一定的操作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主要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让幼儿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操作、探索,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学习科学方法,激发求知欲,发展智力,并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产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关注热爱之情。科学启蒙教育的总体目标包括认知、情感、社会性、身体发展四个方面。

二、科学地选择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内容

科学启蒙教育的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与幼儿已有的经验相结合。例如:让幼儿感知科学技术的进步,就可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电脑”为内容,使幼儿在操作、比较中感知“电脑”作用有多大,用途有多广,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使科学启蒙教育的内容从幼儿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活动中生成出来。如:下雨前,为什么蚂蚁会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这是幼儿的兴趣所在,教师可以根据蚂蚁之前住的地方再看搬家后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从而做出结论。在做“摩擦生电”的小实验中,我先让幼儿用塑料积木吸碎纸屑,问幼儿:“你能把纸屑吸起来吗?”孩子都说:“吸不起来。”我又请幼儿用塑料积木在自己的手上或头发、衣服上不断地摩擦后再吸碎纸屑,他们惊奇地发现纸屑被吸起来了。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沉浸在欢乐之中。我不仅让他们了解摩擦生电的道理,还把生活中摩擦生电的现象讲给他们听,如晚上脱下毛衣,有时会看到一闪一闪的亮光,听到噼啪噼啪的响声,这是为什么?小实验培养了他们学科学、爱探索的精神。幼儿回家还把这些实验做给爸爸妈妈看。科学小实验是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有趣活动。它不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扩展了幼儿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三、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科学条件

幼儿对新的事物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丰富多彩的物质材料和良好的学科学的环境对幼儿主动探索、操作都极为重要。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创设与教育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这条教育原则,我们通过创造体现一定教育意图、具有教育功能的环境,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对科学、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行为,并帮助幼儿获得简单的科学知识。例如:创造科学区域和自然角提供给孩子们探索、发现其中的奥妙。

四、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索

1. 精心设计并开展正规性的科学活动

科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体现现代的教育思想,才能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要求教育活动在设计和组织方法上,尽量体现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操作、发现、感知的过程。例如:有些教师虽然在设计上想得很好,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讲解太多而幼儿却缺少了探索,有些甚至要求幼儿只能看而不参与操作,从而忽视了幼儿学习是通过主动参与操作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发展的。因此,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给幼儿以宽松、愉快、自由的活动空间,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2. 积极开展各类游戏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耍中孩子总是以浓厚的兴趣接触事物,了解事物,寻求答案。如:沙水活动,孩子们在用两个容器把沙子(或水)倒来倒去时,就是在感知关于测量容积的各种关系;在数装沙的匙(勺)数时,就更清楚地理解数的概念;在用沙建造“公园”时,会面临围墙倒塌的困难。尝试几次后,他们用沙和水搅拌在一起,为建筑稳固的墙壁提供了必要条件。再如角色游戏、烹调活动,等等,只要教师能注意适当引导,幼儿就会在愉快的玩耍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起对科学的兴趣。

3. 积极开展种植、养殖活动

幼儿天生好动,好奇心强,种植和饲养是幼儿很感兴趣的活动。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参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根据不同的季节,种植各种蔬菜、花、树。孩子们轮流到园地浇水、除草,经常结伴观察,不断报告所发现的新情况。我在班里设立了一个“自然角”,有的孩子从家里拿来了青菜、萝卜黄豆等种子,分别种在用雪碧瓶做成的小盆里。有的孩子拿来了自己喜爱的蝌蚪、小螃蟹、小乌龟、小甲鱼、小鲫鱼等,饲养在盛水的大口玻璃瓶里。在不同季节,孩子们在自然角里栽培不同的花卉,如春天的蝴蝶花,夏天的太阳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水仙花,还有月季花、仙人球等。孩子们轮流给种子和花草浇水、施肥,给小动物换水、喂食。孩子们常常围在那里观察,看种子发芽了没有,花草是否长大,每当发现有了变化,他们就会高兴地大声喊起来:“我的种子发芽了!”“我的仙人球长出了一个小球!”在种植和饲养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时会发现很多问题,如有的种子长出的苗不壮,有的发黄了;跟螃蟹养在一起的鲫鱼身上有几处露出肉来了,尾巴还少了半截;离开了水的螃蟹不停地在吐泡泡,等等。他们带着这些问题问老师。这时,我就有意不作解答,而引导和启发孩子再作观察寻找答案。

浅谈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的开展 篇5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7-4-11 5:55:13 发布人:lsy1chj2wdh3

——浅谈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的开展

论文内容摘要:

目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活动形式单

一、较重视正规的科学活动忽视非正规的科学活动和偶发性的科学活动、对幼儿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学中幼儿缺乏主动性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狭隘课程观的影响,致使许多幼儿园至今仍只重视上课,忽视其他教育形式,即便是在课改浪潮的冲击推动下,也常发生“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虽设置了区域,但物质材料缺乏,或只按教师的意图,不能引起孩子参与的兴趣,教师的指导策略不能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把区域当成自己的“讲台”,把活动材料当成自己讲的“道具”„„

为充分发挥区域这一活动模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本文从目标的科学制定、材料的适宜投放、活动过程中的有效指导、活动后及时的交流评价四方面介绍我园课题组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区域

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发展的平台。

《纲要》明确指出:“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得到满足和成功”,“要注意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强求一律”等要求,而传统教育观念指导下的集体教育的模式,已越来越不利于幼儿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特长的发挥,不利于幼儿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区域活动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因而被重新得到了审视,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致使在区域活动的开展研究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材料按教师的意图投放,但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教师看见孩子在区域中没有按自己的思路去操作就急不可耐地去讲、去说明,把活动区当成自己“教”的舞台,把孩子操作的材料当成了自己讲的道具„„

为了使区域活动这一新模式能有效地服务幼儿、服务教育,一年来,我们对区域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下面就科学区域活动的开展谈些做法、体会:

一、目标的设定

目标是创设科学区域活动环境、选择活动内容、投放材料的依据,也

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虽说自主、自由的区域活动不同于严谨的集体教育活动,但也应有目标,只有在目标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刺激,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主动的摆弄、操作去发现知识,巩固已有的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中。

在设置科学区目标时,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以及课程的需要拟订区域目标。要注意的是,科学区域目标相对于集体活动而言,应更宽泛些、更长远些。其次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和操作水平,及时、不断地加以调整,使活动设计,材料的投放更好地定位在幼儿“最近发展区”上。

在制定目标时应淡化静态的知识要求,应定位于培养幼儿喜欢科学的情感、态度以及幼儿学科学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为幼儿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二、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因此可以说科学区活动时,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那怎样投放适宜的材料呢?

1、材料应有目的性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是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是将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的。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如,实施主题活动“有趣的种子”为配合完成目标“帮助幼儿区分周围环境中的生命体和非生命体,获得一些关于种子的概念,帮助幼儿学习探索周围世界的方法”,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幼儿收集的各种种子,让幼儿认识各种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生长位置的种子,并提供放大镜让幼儿仔细观察种子的结构、外形特征等,还提供百科全书、光碟丰富幼儿的知识,提供花盆、塑料格、铲子等让幼儿做实验,使幼儿不断积累感性经验,构建关于种子新的认知结构,提高观察、思维、动手实验、发现、解决问题等能力。

2、材料应有趣味性

实践中我们觉得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主要是因为幼儿觉得材料好玩,他们能

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觉得有趣。所以投放材料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减少幼儿 的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果材料不注意趣味性,即使再有科学因素的材料也没有实际意义。

3、材料应有层次性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前预先思考,将投入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能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行探索,向目标迈进。如,大班探索“斜坡与球”的活动,教师准备的材料是精心细化分解的。在幼儿操作之初,教师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励幼儿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接着提供不同长度的斜面,让幼儿操作观察,再提供不同材料的斜面(磨擦程度不同),引导幼儿发现比较其中的秘密,再提供不同弧度的轨道让幼儿观察,球在不同弧度轨道上滚动会产生不同速度的现象,还可以提供不同球体如大而轻、大而重、小而轻、小而重等球体。

4、材料的丰富性

丰富性首先可以理解为可供幼儿选择的材料具有多样性,如认知类和探索类;再则体现在材料的数量要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按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等。

5、材料的暗示性

人对周围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疑惑,在缺乏对已有知识经验掌握的情况下,常常借助于知识的暗示性来进行认知,如认识某一产品,先阅读说明书等。因此也可以将暗示性蕴涵于材料中,这样无需教师手把手地教,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找出规律,按规律再进行模仿或创造。如,让幼儿观察蛋在不同

浓度的盐水中浮起来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鸡妈妈救蛋宝宝的步骤图,让幼儿按步骤去试一试,感知蛋宝宝在盐水中浮起来的过程。

再如主题:“有趣的昆虫”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昆虫的外形,教师一开始提供一种昆虫如蚱蜢的标本、放大镜、笔纸让幼儿记录,在表格的暗示下幼儿便可以进行观察了,在幼儿对蚱蜢有了认识后,我们又添加了蜻蜓的标本让幼儿进行比较观察,孩子们经观察、记录、比较后发现了昆虫的共同点。

此外,投放材料时,教师还要学会从幼儿谈论的话题,选择玩具时的“抢手货”等细节中,发现幼儿正在关注的事物,发动幼儿收集相关的信息、材料充实到区域中。

二、进行有效的指导

1、&nb sp;建立必要的规则

科学区是幼儿自主学习的场所,但也会出现幼儿随意丢放材料,或带着玩具到处走动,或大声讲话,女孩子们则喜欢将多种玩具混在一起玩„„,因此活动区也需要规则的限制,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培养幼儿自律行为和责任感。针对孩子区域学习时出现的现象,我们组织班级小主人——幼儿讨论制定区域学习时应该遵守的规则并建议他们用绘画标记的方式,画出来贴在区域内,提醒大家规范自己的行为。由于这些规则的制定,尊重了幼儿的需要,也是他们自己制订的,故他们都很乐于接受。这些规则不仅为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孩子们还不断地将规则内化为自己的习惯。

2、实施隐性的指导

首先教师细致的观察是关键,通过观察,教师能发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身心水平的新发展,判断幼儿的发展与自己预想的步骤是否吻合?确定所设的目标是否适宜?每个幼儿需要因人而异地给予哪些及时和必要的帮助,预设的材料是否引起幼儿的兴趣?难易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添加辅助材料等等,通过观察获得了准确的信息后,便可以选择指导的行为,进行适度的指导。

适度的间接指导的行为有:

(1)、教师积极与材料互动发挥榜样的作用。当幼儿面对新材料无所适从、当幼儿活动有所停顿或有放弃迹象、或

幼儿对材料不感兴趣时,教师可以找准时机介入,引导幼儿产生对操作的兴趣,并做出较规范的与材料进行互动、积极探索的榜样。

(2)适时、适度的提问引导

实践中我们发现,提问引导过早,则会让幼儿失去主动探索的机会,引导过迟则会让幼儿放弃探索。那么,何时介入最合适呢?我们认为当幼儿的探究行为或结果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时要介入,当幼儿有求助需要时要介入,当幼儿发生困难,如发生纠纷或活动有停顿或放弃现象时教师应准时介入。

适度就是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多给幼儿以鼓励、启发、挑战、暗示。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探索。因为自己悟出的东西总比别人“倾注式”告诉的要记得清、记得牢。

(3)利用伙伴因素增进幼儿间的相互切磋与学习。

对于幼儿来说,从伙伴那里可以学到许多以前不会的本领,可以从伙伴口中知道许多新鲜的东西,还可发展幼儿间的交往、合作能力。应培养幼儿乐于展示自己才能,耐心指导同伴的品质。多问孩子“你今天有什么新发现?和谁一起

发现的?”等,鼓励幼儿相互指教,体验与同伴互动学习的乐趣。作为教师也应尊重幼儿、理解

幼儿,甚至向幼儿学习。将自己置于幼儿的伙伴地位,甚至有意创设操作失误,营造师生同步学习的氛围。那种师幼间、幼儿间互动探究、积极表达创造的美景将自然呈现。

(4)努力激发、维系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学习常有“三分钟热度”的现象,这是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教师在科学区增设“小问号专栏”和“小发现专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成功。

三、注重科学区学习后的交流

在科学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提供幼儿交流各自经验、提出问题的机会并使之分享同伴的快乐。

科学区的交流评价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对幼儿探索过程进行评价

幼儿探索过程从某种上讲就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对过程的评价就是对思维的评价。一般可通过组织幼儿交流(结合图画记录):自己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发现?有时幼儿往往集中于材料的表面特征,在描述材料的动态过程时则有一

定的难度。教师可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幼儿表述操作材料的过程。例如教师问:“你看到什么啦?”幼儿:“我有时看见三个天线宝宝,有时看见很多个。”“那你什么时候看见三个,什么时候看见很多个?”这会让幼儿明白三面镜子摆放的角度不一样,映出的物体个数就会不一样,这样可以提高孩子表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欲望。

(2)对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

可通过评一评谁和谁合作得最好,那个最能克服困难,谁观察得最仔细等。培养幼儿从事科学探索的良好品质。

(3)对操作结果进行评价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探索、操作材料而获得知识经验是粗浅的、感性的,需要教师的归纳与评价,以帮助幼儿建构初步的知识结构。如孩子们记录出蝌蚪的生长过程后,引导孩子总结出蝌蚪的生长过程。当然对孩子知识经验的归纳要以孩子的操作结果为基础,因为有时知识不一定是确定无疑的。如我班孩子记录的青蛙生长过程就多一个细节,那就是两条后腿不是同一时间内长出来的。的确我也在孩子们发现后看到了这一事实。如有疑问时可采用设疑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使探索活动深入下去,对孩子共同关注的探索内容可机智地将之转化为正规的科学活动,发挥正规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互补的作用。

四、组织交流讨论的方法

浅谈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 篇6

【关键词】细节 兴趣 适度 科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14-02

幼儿获得知识、认识周围世界、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从科学活动中学习到。《幼儿园工作规程》就明确的提出了科学教育的真正目标: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浓烈的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加强幼儿对自然的认识与了解,而且还要开发幼儿的智力,让他们形成对人、对事物的正确的态度。兴趣是幼儿探索欲望的动力的老师与朋友,而且观察是探索的最有效的手段。一件物品或者是一种现象,都随时可能引发出幼儿的好奇心,最终引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桥梁。如何做到对媒介的把握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作一个老师就应该善于去发现孩子所关注的事与物,关注到发生中的关键处和与细节,而且还要在活动过程中做到积极、努力提升孩子的能力问题,比如说引导幼儿观察,引导幼儿思考,能使孩子自愿的参与到科学活动中,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浓烈兴趣。所以“细节的捕捉”和“兴趣”在幼儿探索中有着重要的探索性[1]。为此我们更需理解如何去开展幼儿科学活动。

一、创设适宜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氛围

虽然幼儿年龄小,但是他们求知欲强非常强,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好奇心, 特别是对一些和生活经验有关的活动,在他们周围经常看到的事物对于幼儿来说是百看不厌。对于幼儿对科学有积极的兴趣,他们并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在合适的环境里,一定程度的和新鲜的刺激物潜移默化带来的结果。幼儿几乎都喜欢在宽敞、平等的环境中大胆猜测和想象,并且自由表达。由于幼儿的这些认知特点,这些为幼儿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引导者和参与者,首先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

二、选择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有自然现象、人类、动植物类、现代科技等,内容涉及的面广而且量非常大[2]。作为一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教师,在繁荣的大千世界里,身为一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教师,我们该如何正确选择适合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最后才能让科学教育真正意义上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呢?应更多地为幼儿的生活服务在科学教育的内容上。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人生活更好。所以教育应该以帮助人们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科学启蒙教育对于幼儿来说也不例外。在以往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忘记这一点,总是带着一种“任务”感去传递知识和教授技能。至于对“到底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有何作用”,以及“他们可以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运用到学到的知识”等问题缺乏思考。以至于导致我们经常发现幼儿的言行与认知脱节。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如果教育没有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知识会难以被幼儿掌握、消化。家乡的本土资源是科学教育的内容最好的材料,让科学就在幼儿的生活环境中,让科学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里。我们就得要让幼儿学会懂得怎么样用粗浅知识去解释周围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我们身边有着千奇百怪可供人们探求的问题,比如高低不同的山、形状各异的石头、弯曲的溪流、各种各样的土壤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材料。

三、科学活动的开展

(一)创设有效的观察环境

有效的观察环境是什么呢?有效的观察环境并不是提供众多的材料,因为繁杂的材料可能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这样会不利于幼儿去观察事物。但是科学探索是非常严谨的,简洁的材料才能给幼儿带来想象空间才能抓住幼儿观察的兴趣:准备一个装有清水的玻璃缸。在教室的中间摆上一张桌子,把清水缸放在桌上,这样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幼儿一进教就会被吸引住了,马上就会引发幼儿的第一次讨论:“老师放玻璃缸在这里干什么呢?”虽然这仅仅是一缸水,但是已经有引起幼儿的兴趣的导火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吸引住幼儿的注意力。

(二)引导幼儿有效的观察

幼儿的兴趣源于对某事物的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的材料去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食盐。老师提出问题:“把盐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时候就要引起幼儿发现问题并且有解决问题的冲动,往往幼儿都会目不转睛的观察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因为他们害怕错过任何一个小环节。很快有了第一次回答思考:“盐不在了。”“不对,食盐还在。只不过是沉到底水里了。”面对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教师再次把水进行了搅动,当水波停止后,幼儿又有了第二次发现,得出他们第二次的结果:“盐怎么不见了!”“盐跑去哪里了呢?”“盐为什么会看不见呢?”对孩子的这些结果,教师不要进行任何的肯定或者是否定,反而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因为小孩此时有着大大的疑惑和探究的欲望,教师应该引导幼儿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给出有效材料,引发自主性探索

自主探索的环节里,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学习材料的投放是非常重要的。投放的材料必须要有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也有具有学习的目的。在幼儿自主探索的环节投放的材料:白糖、洗衣粉、白色冰糖。这些虽然都是可溶物质而且还都是颗粒状,虽然看似简单,但这些材料可以保证观察的目的性、方向和有效性。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会得到许多不同的发现: 1.白糖需要搅动很久才会溶;2.冰糖由于颗粒大,虽然搅动了很久,但是溶化速度非常慢;3.洗衣粉放到水里,轻轻搅动就会产生许多的泡泡。幼儿在得出这些结果的同时,又会有许多新的疑惑,比如说:“洗衣粉在水里为什么会有泡泡?而且还会粘粘的?”“白糖为什么那么久才溶?”由此可见,有了新问题的出现将会是下一次探索的动力。

综上可以看出,不管是多么的枯燥乏味的事,只要带着兴趣,都会做的非常好,所以激发兴趣很重要。在幼儿园,如果开展科学活动,最重要的就是懂得如何去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教师应该给幼儿最大的鼓励,而不是对他们给出的结果进行否定,要让幼儿学会不断的发现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到科学知识,尽力去保护好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参考文献:

[1]陈英霞,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新课程(小学),2012.06.18.

幼儿如何开展科学活动 篇7

一、自始至终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时, 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 要思考这一主题的目标是什么:是让幼儿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某些现象、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是重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引发其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总之,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目标出发, 从幼儿的需要出发。

二、引导幼儿多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活动, 促进幼儿智能有效发展

首先, 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 把要让幼儿学的内容转化成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喜欢的、愿意学的内容, 并采用充满趣味性、形象性、挑战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式, 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其次,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创造条件启发幼儿思考、发现问题, 勇于提出见解, 使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再次, 学习成功最能使幼儿感到快乐, 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 教师不仅要在了解每个幼儿的基础上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 创造成功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幼儿一些走向学习成功的方法, 使每个幼儿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获得成功的体验, 最终促进幼儿智能的有效发展。

三、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材料, 使幼儿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有效发展

作为探索性教学必不可少的操作材料, 老师在选择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对本次教学活动而言它所蕴含的价值;其次, 选用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次, 操作材料的选择要考虑简便有效, 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最后, 教师应本着“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的原则来确定操作材料。

四、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

(一) 巧妙地导入

1. 魔术法。 这种方法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的兴趣, 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也能调动老师教的兴趣。幼儿都跃跃欲试, 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 认真操作, 仔细观察, 积极思考, 培养了幼儿的探究精神。

2. 惊险法。 这种方法扣人心弦, 形成强烈的反差, 能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后面的操作尝试活动中, 幼儿能积极主动, 全神投入, 寻找科学的奥秘。

3. 设疑操作法。 这种方法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 我们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 有意识地设下疑问, 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 观察科学现象, 学习、体验探究科学的方法, 发现科学道理。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自信心。

(二) 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方法

1. 观察实验法。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 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 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 我们要让幼儿在各方面进行观察, 在观察中增长科学知识, 在观察中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

2. 信息交流法。 即幼儿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发现, 交流自己所使用的方法、探索过程、认识和情感体验。

3. 趣味十足的游戏法。幼儿园的特点是游戏贯穿一日生活, 也就是说他们的活动开展离不开游戏, 所以组织科学活动也同样要以游戏形式进行, 教师的语言也要以游戏口吻去组织, 要让幼儿在玩中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发现、去了解。

(三) 活动的结束环节仍要讲究方式方法

1. 锁定主题。 往往在我们结束一个教育活动时候幼儿仍对此有兴趣, 且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那么我们可以灵活地将有价值的内容锁定, 延伸活动。

2. 情景结束。 这种结束形式多适用于小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一节独立的教育活动中, 我们要敏锐地察觉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 生成系列的不断深入的探究活动。要保持幼儿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进他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进而让幼儿懂得关爱环境、珍爱生命。

浅析如何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 篇8

(一) 幼儿园在思想上明确科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丰富幼儿有关自然界的知识, 而且能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关心和兴趣, 初步形成幼儿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 对幼儿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课程, 具有提升幼儿园自身实力和知名度的作用。科学教育是当前学龄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其重要意义更加明显, 并且家长的素质不断提升, 对幼儿的教育日益重视, 早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学龄前儿童教育内容。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课程正好迎合了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口味, 有利于提升幼儿园的知名度。

(二) 幼儿园应当具备开展科学教育的基本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 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爱护动植物, 关心周围环境, 亲近大自然, 珍惜自然资源, 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这也表明, 开展科学教育课程在硬件上要具备相应的数学教学教具, 要具备到户外开展教学的条件, 要具备一定的动植物教具。同时, 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的重点在于科学教育课程的师资。科学教育课程师资状况直接决定了科学教育课程的水平高低, 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要配置专职的科学教育课程教师, 并且要不断地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二、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的微观方法

(一) 户外活动教育法

科学教育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探索, 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因此, 科学教育课程的开展应当多以户外活动的方法进行。幼儿园进行户外活动, 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展, 绝大部分身处城市的幼儿园在进行科学教育开展户外活动教育时, 往往限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无法真正做到到野外森林进行科学教育, 同时学龄前儿童的安全问题也是幼儿园开展户外互动时重点考虑的, 但是也不能因为安全问题而因噎废食, 不开展户外活动教育。比较可取的方式是,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组织学龄前儿童到动植物园开展户外活动教育, 通过在大自然中与动物、植物的直接接触了解动物、植物的基本小知识, 培养学龄前儿童的环境保护意识。户外活动教育法, 在具体实施上应当注意合理安排户外活动中学龄前儿童的活动范围, 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学活动, 而不能演变成一个纯粹的游乐活动了。另外, 当幼儿投身于大自然怀抱观察和认识事物时, 启发他们提出问题。当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 老师要正确耐心地给予解答, 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二) 游戏教育法

游戏教育法, 是通过游戏的方法将科学教育的内容不知不觉中教授给幼儿。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让幼儿建立对数量的认知, 初步了解数学知识。游戏教育法正好契合了此部分内容。科学教育中的游戏教育法通常结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采取操练游戏法, 即要求幼儿快速反应, 培养他们首脑并用的能力, 通过不断的操练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激趣性游戏, 主要是激发幼儿的兴趣, 启迪思维, 多用科学课程中的新知识设计游戏;合作性游戏, 让幼儿通过合作的游戏探索科学世界, 树立基本的科学常识。

(三) 实验教育法

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策略 篇9

幼儿对科学的认识具有直观性和活动性的特点, 他们只有在面对某些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时才会提出问题, 同时他们需要自身的活动和亲手对物质材料的操作, 用自己的感受去充分感知事物来获取知识, 发展智力。因此, 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不断向他们提供科学信息, 能引发他们探索活动兴趣的物质环境。而大自然是幼儿学科学的最好课堂和材料, 其生机勃勃、变化万千的景象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要反映幼儿周围生活的现象,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在选择科学活动的主题时, 要注意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幼儿感兴趣的, 新奇的, 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 适合教师能组织开展的, 绝大多数幼儿感兴趣的, 且适宜集体或小组幼儿能共同探索的, 有经验共享价值的活动。其主题必须是最基本的, 有多种探索可能的, 具有代表性的。

1. 幼儿园科学教育材料的选择应重视三性

⑴启蒙性: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史启蒙教育, 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启迪智慧, 陶冶情操,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应具有启蒙性, 应选择幼儿以理解的周围环境中简单粗浅的事物为宜。

⑵可接受性:由于幼儿感知能力与思维特点, 凡是能直接感知的事物, 幼儿就较易接受, 所以教材的选择上应具有可接受性, 应选自幼儿身边的科学。

⑶科学性:科学及时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探求客观真理, 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应具有科学性, 要戒除偏见与迷信。

2. 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贯穿三个原则

⑴选材要有广泛性原则:凡是幼儿感兴趣、相了解, 能感知的, 无危险的, 都可以引导幼儿去接触。但是内容要求要浅易, 不强求幼儿学习抽象概念, 背诵科学定义, 而是帮助幼儿树立科学的思想, 构建科学思维方法, 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⑵选材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原则:今天的幼儿生活在一个新的科学世界中, 科技新成果、新产品层出不穷, 渗入到每一个家庭的生活中。新信息就象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 幼儿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自身感官获取信息。幼儿科学教育就是要随时随地地引导幼儿去注意周围的现象, 去发现事物的变化, 增强吸收新信息的能力。因此, 要注意捕捉新信息, 抓住教育契机, 渗透新观念, 例如:环保意识、发展意识、创造意识。

⑶选材要顺应幼儿认识活动的有序性原则:许多科学现象的出现是有时间性的, 因此, 在内容编排上我们就以时间为序, 从而把有关内容编在一起, 例如, 春天认识小蝌蚪, 夏天观察蝉, 秋天认识叶子, 冬天认识雪等。

三、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材料的选择

材料是物质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 提供的具体操作材料不仅能为幼儿的思维活动提供有效的载体, 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幼儿要在不同的科学活动中获取不同的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换操作材料, 根据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以及阶段教育情况, 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便于操作与观察的、蕴含教育价值的材料。

1. 提供的材料与活动内容中某一科学概念有关, 使幼儿能利用这些材料, 揭示出有关科学现象和原理。

2. 提供的材料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适合幼儿发展水平, 能最大限度调动幼儿探索的积极性, 例如:同样是玩一种玩具,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求就不同。

3. 材料提供充足, 便于幼儿选择和探索, 例如在同一种活动中提供多份相同的材料, 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幼儿争抢玩具产生的争执, 而且可以及时满足幼儿的多种愿望。

4. 提供的材料能吸引幼儿的活动兴趣, 同时又安全卫生。以防止幼儿在操作过程中, 出现不必要的事故。

四、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幼儿期不是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关键期, 而是萌发对事物的兴趣爱好, 发展智能, 形成良好学习探索习惯的敏感区。幼儿科学教育所追求的不是以大量的知识充斥着幼儿的头脑, 而是带幼儿去经历、去尝试、去发现、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妙, 激发兴趣, 发展能力, 培养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索的习惯。因此,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多用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游戏法、测验法、分析推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让幼儿在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 积极运用多种感官, 并从中构建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 应遵循科学发展的一般过程, 根据幼儿不同发展水平, 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带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思考的问题和建议, 问题和建议的内容要由浅入深, 环环紧扣, 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开放性, 使幼儿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 要掌握好活动节奏, 调控制好活动时间, 保证幼儿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实践是最好的学习, 应保证幼儿有充分实践观察的时间, 保证有让幼儿充分探索思考的余地和表达交流的机会, 防止幼儿出现来不及做或分散注意的现象。

总的来说在科学活动探索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从而形成一个科学教育的良性循环圈, 促进了幼儿科学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展。

摘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 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充满知识竞争的世纪。为迎接21世纪科技发展的挑战,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提出“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的总目标。21世纪的挑战已摆在人们的面前, 这就要求新世纪的新一代要具有更高的科学素质。

幼儿如何开展科学活动 篇10

一、挖掘生活资源,生成探究内容

生活是教育的源头活水,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教师要从幼儿的生活实践出发,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例如利用农村随处可见的泥土,我们开展“泥土里的朋友”的科学探究活动,首先让孩子们准备好活动所用的铲子、容器(塑料瓶、八宝粥罐)等,对孩子们进行分组,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孩子们一边挖土,一边仔细寻找泥土中有什么新发现。有的孩子对蚂蚁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看着蚂蚁不断忙碌地搬运食物,还从蚂蚁窝中挖出了大大的蚁王和蚁蛋;有的孩子挖出了蚯蚓,因为不小心把蚯蚓挖断而急得哭鼻子;还有的孩子挖出了天牛、金龟子等。孩子们为他们的发现而兴奋,并不停地向老师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例如蚂蚁为什么能搬动比自己大很多的食物?蚂蚁会不会迷路?蚯蚓没有脚怎么走?蚯蚓被切断,为什么还能动?……

随后,孩子们将他们寻找的昆虫朋友们和泥土样品带回教室。为了让孩子们全面认识泥土中的科学,我们安排幼儿观察显微镜下的泥土,让幼儿了解泥土中还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随后我们围绕“泥土里的朋友”展开讨论,让孩子们了解昆虫的特点和泥土知识。

二、走进庄稼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为了帮助幼儿认识农作物生长科学知识,我们根据季节的不同,安排幼儿走进庄稼地,开展农作物科学探究。例如春天我们组织幼儿走进田边看麦苗、看油菜;夏天看插秧,在收割时节到田间欣赏丰收的景象,看收割机收割的过程,感受农民收获的喜悦,让幼儿拾麦粒、捡稻谷,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辛苦和乐趣,体验古诗《悯农》的诗意。秋天我们组织孩子参与农户家挖花生摘花生、刨红薯,让孩子了解红薯和花生的生长特点,寻找秋天还有哪些农作物?收集一些果实和种子进行观察研究,提出“植物的哪一个部分我们可以吃?”……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了幼儿爱劳动、爱家乡、爱惜粮食等的良好习惯。

三、走进神奇的大自然,激发探究乐趣

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宝藏,蕴藏着无尽的科学知识,对孩子有强大的吸引力。为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了解环保科学知识,我们开展了“走进母亲河”的科学考察活动。我们组织幼儿看清澈的河道里船儿南来北往,寻找清澈的河道里生长了哪些植物,有哪些小动物生活在里面,还安排孩子品尝河水里的大龙虾、河蚌、蚬子等。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对母亲河的自然景观、河道资源有了深入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科学探究,我们取回河水,让孩子对河水、井水、自来水进行对比观察,让他们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常用自来水。这样,就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了解了有关水的科学知识,增加了环保意识。为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我们还开展了“保卫母亲河,争做环保小卫士”的宣传活动。另外我们还继续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实验,如大铁船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小铁块为什么会沉入水底?还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东西会沉入水底?通过一些活动生成新的科学活动。到树林中进行绘画或拓印树干,制作大树笔记;捡树叶,感受秋天叶子的变化,并让孩子们收集各种秋天的叶子,进行叶子拼贴,做成树叶贴画。冬天带孩子们看雪,观察雪花的是如何飘落的,雪花是什么样子的,和孩子们一起滚雪球、打雪仗,让孩子们感受四季的变化。

四、利用家庭资源,开展亲子探究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温馨港湾,在家庭中,幼儿能感受父母伟大的爱,同时也能从父母身上学到很多的知识。因此,利用家庭资源开展亲子探究活动是对学校教育的一个有力补充。例如我们从家庭资源出发,开展“厨房里的科学”“家庭科技小实验”等活动。“厨房里的科学”活动是一项开放式的亲子科学体验活动,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每个人要找到三个以上的科学发现。孩子们通过深入的观察和动手实践,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如削了皮的土豆为什么会变色,馒头中为什么有小窝,长时间摆放的面包为什么会有小黑点,吃不掉的新鲜蔬菜如何保存,超市里买的香菇、木耳、紫菜为什么是干的等。因为农村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开始对亲子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感兴趣,但通过亲子实践活动, 促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合作,既让孩子们掌握了很多的科学知识,也让家长受益匪浅。

幼儿如何开展科学活动 篇11

比如,在做“摩擦生电”的小实验中,我先让幼儿用塑料积木去吸碎纸屑并问幼儿:“你能把纸屑吸起来吗?”孩子都说:“吸不起来。”我又请幼儿用塑料积木在自己的手上或头发、衣服上不断地摩擦后再去吸碎纸屑,他们惊奇地发现纸屑被吸起来了。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沉浸在欢乐之中。我不仅让他们了解摩擦生电的道理,还把生活中摩擦生电的现象讲给他们听,如晚上脱下毛衣,有时会看到一闪一闪的亮光,听到噼啪、噼啪的响声,这是为什么?小实验培养了他们学科学,爱探索的精神。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体验着严谨求实、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和品质。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探究活动起源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愿我們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从孩子们的关注点和兴趣出发,把他们引向科学探究之路,丰富他们的科学经验,引导他们建构逐渐趋近于科学的概念。

一、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科学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供充足、多样的实验材料和充足的时间,以保证幼儿能反复操作,与客体接触,相互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索、发现、判断、找出问题的答案。

2.积极引导,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在实验活动中,让他们积极动手操作,去观察、去思考,使实验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索的活动。

3.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注意实验材料、方法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变化和实验对象的差别。

4.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指导幼儿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学习操作技能,注意安全事宜。

5.运用适当语言引导幼儿理解科学实验所揭示的关系,并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交流实验过程、方法、结果以及用各种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二、教师在幼儿实验的操作过程中,一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这样做会发生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3.怎样发生的?

4.你怎么知道的?

5.你还能用别的办法来说明发生的事吗?

6.怎么才能说明我们的解释是正确的?

以上问题的提出,其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提出某些设想,引导幼儿去观察操作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和变化,发现某一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用实验的事实来解释现象的发生,或运用其他实验操作来验证,反复运用实验证据解释结论。但教师应避免花过多的时间去说明和告诉幼儿有关的科学道理和概念,而要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教师给幼儿作的解释,必须和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一致。任何离开幼儿本身直接观察获得的材料说明和解释都是不可取的,要避免鹦鹉学舌,机械背诵。

要求并帮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实验过程,发现自然现象的变化、因果关系和联系,可以让幼儿再实验、再观察,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创造介绍给同伴,相互启发,做实验记录可用表格法、图画法、日记法(图画)等。

三、教师在幼儿探索实验活动中要注意“六忌”

1.忌准备粗疏。活动前教师要先试做一下。充足周密的超前准备,是幼儿探索实验活动取得成功的保证,而任何一个细微环节的疏忽,都可能会导致活动的失败。

2.忌机械模仿。过多地强调幼儿按教师既定的实验步骤做,不给幼儿思考的机会,会与探索实验活动的目的背道而驰。长此以往,会使幼儿产生依赖心理,遇到问题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

3.忌情感淡薄。无视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对活动中幼儿突发的“为什么”漠然不顾;对幼儿出现的“越规”行为过分指责,都会影响幼儿的情绪,极大地挫伤他们探索求知的积极性。

4.忌舍本求末。片面追求幼儿对探索实验的“好奇”,忽视对幼儿实验操作和观察的及时指导,幼儿对实验操作的观察就会仅仅限于满足新鲜好奇地随意看热闹上,游离于实验目标之外的盲目摆弄上。如果这样,幼儿探索实验活动的意义就丧失了。

5.忌放任自流。幼儿是活动中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幼儿的放任自流。缺少必要的活动规则和教育管理,就会产生活动中的干扰、操作中的违规、器材的争抢和损坏等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对幼儿科技素质的培养和良好情操的陶冶,有些还会成为日后实验中的非常危险的隐患。

6.忌表达含糊。在探索实验活动中,教师启发引导和归纳总结的语言不规范、不确切,就使得引导不明确,讲解分析不清楚、不科学,就会误导幼儿。

总之,幼儿园中的科学教育活动是以幼儿为中心开展的活动,要求为幼儿提供可变化的情形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在探索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对事物进行细致耐心的观察。对未来情况作出预见,帮助幼儿验证预见,并提出问题,彼此交流。同时还应让幼儿回过头来反复比较、思考、研究他们已经完成的活动。正是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接受了科学教育的训练,丰富了他们的社会常识。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森达幼儿园)

幼儿如何开展科学活动 篇12

一、创设环境,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愿望

科学始于好奇。丰富的材料是幼儿探索的基础。对幼儿来说, 做中学的第一步是让他充分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对物体产生兴趣, 让他看到每一件东西都有想去“做一做”的欲望。在幼儿的生活中,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教师要引导幼儿做个有心人, 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 设置班级“百宝箱”, 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 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如“玩水、玩沙”活动, 我们为幼儿做了许多准备, 有各种容器和玩具、大塑料盆、小碗、小勺、积木、小铁块等, 然后让幼儿观察这些物品, 自由操作。在不断的尝试中, 幼儿只要有一点成就感, 他就会对探索活动的兴趣持久不衰。因此, 我们要为孩子创设不同的环境与氛围, 让孩子充分感受, 从而激发其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激活思维, 让幼儿积极体验并主动构建知识

“做中学”与以往的科学教育不同的是, 它改变了传统的“教”的模式, 不再强调“教师传授”, 更多的是注重让孩子亲身经历探究科学的整个过程,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做中学”活动中, 当问题提出来以后, 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孩子现成的答案, 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探索, 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 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做可以引导幼儿在动手之前先动脑, 增强其行动的计划性, 使实验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如科学活动“让热水快快变冷”的实验中, 每个孩子的方法不一样, 有的将热水放到冷水桶里;有的是不断地吹、搅拌;还有的把它放到冰箱里……每个孩子的经验不一样, 他操作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让幼儿有机会去亲身体验, 然后得出结果。

在“做中学”活动中, 我们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允许他们对同一事物、问题提出异议。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 尽情地假设。提出假设的目的是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善于思考, 重在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三、实验探索, 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科学态度

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设是“做中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应给幼儿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去发现真相。根据活动内容, 要求幼儿至少两人或三至四人组成小组, 自己选取实验器具和材料、设计记录表格、动手操作, 并不断进行调整, 最终完成实验。实验的目的是证实或推翻实验前自己提出的假设。从小长期接受这种训练, 将有助于幼儿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如“有趣的保龄球”活动, 来自于孩子们平时经常玩的保龄球游戏。孩子们带着问题与假设, 开始了探索活动。平时的保龄球游戏中使用的保龄球是圆的, 滚起来是直直的。当孩子玩了一段时间后, 教师将保龄球换成了圆柱形的八宝粥罐子和圆锥形的果汁瓶, 先让孩子猜猜:如果用这两种保龄球来玩游戏, 谁能击中目标?接着, 孩子在坡道上分别用这两种材料来击打目标, 结果发现圆柱形的八宝粥罐子可以笔直地往前滚, 击中目标, 而圆锥形的果汁瓶一放手就转弯了, 无法击中目标。这时, 有孩子找来了橡皮泥、绉纸、布等材料来改装果汁瓶, 让它也能击中目标。由于孩子在前面的实验中已发现圆柱体会笔直滚动, 因此在改装时, 他们尝试着用各种材料将果汁瓶小的一头变得和瓶底一样粗细, 在反复实验、反复调整中, 孩子们终于让果汁瓶也能击中目标了。

在这个环节中, 幼儿通过实验来实践他们的思想, 他们对实验的结果会看得很重。因此, 在实验验证过程结束的时候, 幼儿的感受比实验的成败更加需要教师的关注。当幼儿因为假设被证实是错误的时候, 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让幼儿明白, 实验失败同样会带来重要的收获。

四、交流表现,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在实验过程中及结束后, 幼儿详细地将实验过程与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记录的方法多种多样, 可以用数字表格, 也可以画成图。幼儿园多是由孩子复述自己的图画, 由教师记录下孩子的话。幼儿在实验过程中, 不仅要自己动手操作, 自己验证假设, 自己得出结论, 还要能够用准确的、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 与同伴交流获得的经验。在实验结束时, 当孩子通过实验操作有了发现后, 无论他们的探究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 我们都应尽可能地为孩子间的经验交流创造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集体面前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 体验成功, 享受快乐。

上一篇:甲状腺显像下一篇:素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