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幸福幼儿

2024-06-14

如何培养幸福幼儿(精选8篇)

如何培养幸福幼儿 篇1

幼儿幸福感的培养

文 | 张晓梅

当前的社会家庭中,幼儿在家庭中很受重视,可是只是从物质上宠溺,满足,给孩子电子产品让孩子自我看,大人们自我玩自我的,很少有家长能耐心、细致地陪着孩子一齐成长,很少关心孩子情绪、内心的变化和缺失。小时候性格构成关键期就需要大人们的关注,所以我从事幼教事业20多年,长期看到孩子们的性格缺陷,从而关注、研究,想为之做些小小的贡献。

何为幸福感?幸福感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对当前生活的满意程度,并由此而产生的欢乐、进取的心理状态。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进取心理学之父”马丁·瑟里格曼表示,这个规则能被归纳成:欢乐+参与+意图=幸福。而幼儿的幸福感更是一种外在的精神状态。

此刻的社会,经济基础好了,此刻很多父母都很尽责,吃的,喝的,穿的应有尽有,每一天督促学习,关心健康,悉心照顾孩子,可孩子们确没有感受到幸福。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除了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外,层次上升的秩序依次是: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要,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要从小给予幼儿幸福感,越小的时候越容易满足,越有幸福感。

孩子如大人一样不只是吃好、喝好、玩好就感觉欢乐、幸福,还需要父母的陪伴,拥抱、抚摸,比如刚出生的孩子,如果你每一天和他说话,轻柔地对他抚摸,你就会感觉到他对你的出现就很敏感,对你笑,和你互动,并且这样的孩子很少闹人,也很聪明。

此刻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些留守的幼儿的幸福感更是缺失,一年只能见父母几次甚至仅有一次,让孩子们的心灵感到异常孤独。许多的农村家庭都是老年人另几个孩子,祖辈因年龄问题等问题代替不了父母的爱,所以留守儿童会或多或少的在幼细心灵上留下一些阴影。

如何培养幸福感?

培养幼儿幸福感要素:大家都明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要成为孩子的表率,所以父母的语言、行为、待人接物都对孩子构成幸福感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父母很和谐、恩爱,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都以一种进取乐观的方式对待,那么孩子就能潜移默化地学习父母。进取、欢乐的心理状态不会在短时间内养成,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构成的。

1、要有爱的动作

要经常跟你的孩子有身体的接触,如能够轻拍她的肩膀,平时走路时拉着她的手或搂着她的肩膀,替他整理衣服或轻揉他的头,跟孩子分别时给孩子热情地拥抱或深情地挥手,要经常和孩子在一齐搂着她说故事,一齐看图书或看电视。并进取讨论。

2、要有爱的语言

把“有你真好”、“有你这样的孩子真幸福”、“我一看到你就很开心”,“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一样爱你”这样有爱的话,常常挂在嘴边。孩子就经常能感受到他的重要性,从而从心理上产生满足感。

3、要有爱的眼神

每一天要用微笑的眼神跟孩子接触几分钟左右。亲子之间无需太多的语言,眼神的交流会传达出美妙的情感,经常这样眼神交流会促进爱的表达。

4、要有爱的陪伴

每一天必须要抽出必须的陪伴时间,专心聆听孩子今日的心境,并表达出自我对孩子发生的事情的关怀之意。

所以做父母的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应当开始培养孩子养成进取的思考方式,这是父母需要努力的重点。

让孩子从小树立了进取、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长大后他们也越容易收获幸福和欢乐。

此外童年时候的生活习惯和感受在长大成人之后也经常会浮现。小时候构成的自信和幸福感就会影响一生,并影响孩子对生活的态度。

如何获得幸福感

1.让孩子自我决定想要做的事

孩子也有自我的思想,要尊重孩子的想法,适当给孩子提议。不要强制孩子按照自我的要求来,和孩子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用孩子能理解的话语给孩子意见。这样孩子不会偏执、暴躁、难沟通。。

2.让孩子自我树立目标

目标就是一个人的期望,让孩子有近期目标能够让孩子变得进取、努力。能到达目标让孩子感觉到成功的喜悦,孩子的内心有满足感,一个人心中有目标,才会有生活的有劲,为了达成目标才能不断成长。从而心理有幸福感。

3.对孩子提出贴合他们本事到达的范围的要求,并要求能做到

增强职责感。要学会给孩子提出要求,并要求他们做到。当做到以后,我们要及时给出具体表扬当我们表扬成绩背后的努力和艰苦付出,孩子们就会更有动力继续努力,而在不断的努力和挑战中,孩子们将能获得更多的自信心与成就感,这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4.必须要让孩子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成功的喜悦从来都能够给人的身心带来欢乐,所以我们要放大孩子的成功,让孩子从心底感受到欢乐,感受家人及外界给自我带来的温暖,在内心产生一种愿意和别人相处的意愿。

5.要让孩子变得更加进取、主动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亮点,当我们的亮点被人看见,我们会感到欢乐。我们要善于赞美孩子,要求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进取主动的去做事,并帮忙他们做到。并加以鼓励,长此以往孩子养成进取、主动的性格。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一个有着幸福感的孩子是不会走向歧途的,他们可能不会成为众人皆知的大人物,但必须会健康欢乐地成长,必须对人对社会有着必须的贡献。

幼儿时期,人的个性品质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要从小陪着孩子,不要养成自怨自艾,遇事就不敢上前,把职责推给别人的个性。

所以家长们在重视幼儿知识、本事培养的同时,更要注意幼儿幸福感的培养,这样才能使他们拥有足够的活力和勇气,充满自信地走向未来,成为新时代的人才。

如何培养幸福幼儿 篇2

一、幼儿教育缺失幸福的现状

1.沉重的学习挤压了幸福感空间

许多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显得更为优秀, 不输在起跑线上, 就擅自为孩子做主, 任何事情都不过问孩子自己的意愿, 所以, 大部分幼儿教育都仅仅是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 而不是为孩子着想。幼儿教育中大部分内容过于呆板、 沉重, 并不能取得孩子的注意力, 而作业千篇一律, 让孩子感受不到任何幸福感的存在。 这种间接性扼杀孩子幸福感的做法, 正是当前幼儿教育最为盛行的做法。

2.溺爱与忽视扼杀了儿童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现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 家里人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可非一般, 许多孩子缺乏基本的教养与习惯,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尤为严重, 在学习与生活上缺乏独立性、思考性与耐性。 这种情况的产生, 大部分可以看做幼儿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问题儿童。 而其最根本也最为直接的原因, 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方式出现了偏差, 溺爱并不能带来任何好处, 也没有任何收获。 这使得孩子处于一种变态形式的幸福感之中, 这种幸福感并不是良性循环, 而是恶性循环, 需要及时杜绝。

与溺爱孩子成相反极端的则是忽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许多家长对幼儿教育不是非常看重, 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得过且过, 觉得小孩还小并没有什么学习能力。 所以, 孩子在幼儿教育活动之中得不到应有的资源, 在许多幼儿教育方法上偏差过大, 使得孩子从小失去了享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的可能性。

二、如何回归幼儿教育的幸福所在

1.幼儿教育中应关怀儿童的生命

任何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世界里代表一个可能, 而这种可能正是驱使人们努力实现自己幸福感的终极动力。 每一个人都各不相同, 这也许就是最大最宝贵的财富。 幼儿教育中要学会重视幼儿的个人世界, 不可随意以自己的世界观来衡量幼儿世界观的对与错, 任何人的世界观并不存在对与错, 只有大与小, 在幼儿自己的小世界之中, 我们应尽力满足幼儿自身的世界需求, 在任何情况下都得尊重幼儿的选择与意愿, 这样幼儿会在自己的世界中得到满足,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满足与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 它是开启幼儿生命之花的一滴水, 让这一滴水来满足幼儿自身的幸福感需求。

除了在个性上关注幼儿生命的幸福感需求, 还应该合理把握幼儿各自幸福感需求的过度与缺少。 在正常范围之中, 尽可能地满足幼儿自身的需求, 在超出范围的情况下, 及时遏止学生不良需求的产生。 马斯洛认为, 人的生命需求主要分为几大类, 分别是安全、生理、心理、尊重、爱、自我等几大需求类型, 而在这几大需求类型中, 也有高低之分, 所以, 幼儿教育过程中, 应遵循规律之法, 在合理的范围之中, 关注及重视幼儿的生命需求, 从不同层次合理把控幼儿生命需求, 从而引导幼儿努力走向享受幸福感的道路。

2.应珍视儿童的好奇心

在儿童的世界中, 好奇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因对所有未知事物都感到好奇, 所有幼儿在成长教育阶段可以实现感受最大化幸福的可能。 比如, 许多孩子会对一个东西研究半天, 拆开又装上, 从而了解其真实的面目, 或者经常不听大人的老师的话, 硬要做老师不允许的事情, 这往往都是好奇心在作祟,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做错事情, 就扼杀了其好奇心。

在许多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而影响最为根本的则是自身内因, 而好奇心正是让儿童感受到幸福感的最佳途径, 也是儿童成长的必经之路。 但是, 在当前幼儿教育中我们却忽视了这一点, 常常压制儿童的好奇心, 硬要输入已经没有任何趣味的知识。 在幼儿教育中, 为了使得幼儿获得幸福感, 我们应该帮助与引导幼儿探索知识, 而不是主动告知幼儿未经过探索的知识,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幼儿会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并在好奇心的趋势下, 渐渐地发现一个又一个的规律与一条又一条的知识, 这正是幼儿幸福感的重要体现, 也是幼儿好奇心的重要体现。幼儿好奇心所爆发出来的能量, 超乎我们的想象, 也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 为了实现幼儿教育的幸福感回归, 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帮助幼儿找回好奇心、保留好奇心。

总之, 我们应该使不正确的幼儿教育回归正途, 让其与幸福重新构建起健康的桥梁, 为幼儿幸福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众所周知, 人类离不开教育的熏陶与感染, 教育可以让人们得到许多, 其中幸福感正是其中之一, 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 让幸福感融入幼儿教育, 则会帮助幼儿实现幼小心灵的满足。就如何在幼儿教育中让幼儿感到幸福, 提出具有参考意义的相关意见。

关键词:幼儿教育,儿童,幸福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如何使儿童感到幸福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儿童;幸福

幼儿的幸福感与成人并无不同之处,但是幼儿自身心理特征决定了幼儿幸福感的特性。教育是能够实现人类幸福感欲望的重要工具。所以,幼儿教育趋向幸福感获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幼儿教育缺失幸福的现状

1.沉重的学习挤压了幸福感空间

许多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显得更为优秀,不输在起跑线上,就擅自为孩子做主,任何事情都不过问孩子自己的意愿,所以,大部分幼儿教育都仅仅是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而不是为孩子着想。幼儿教育中大部分内容过于呆板、沉重,并不能取得孩子的注意力,而作业千篇一律,让孩子感受不到任何幸福感的存在。这种间接性扼杀孩子幸福感的做法,正是当前幼儿教育最为盛行的做法。

2.溺爱与忽视扼杀了儿童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现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家里人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可非一般,许多孩子缺乏基本的教养与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尤为严重,在学习与生活上缺乏独立性、思考性与耐性。这种情况的产生,大部分可以看做幼儿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问题儿童。而其最根本也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方式出现了偏差,溺爱并不能带来任何好处,也没有任何收获。这使得孩子处于一种变态形式的幸福感之中,这种幸福感并不是良性循环,而是恶性循环,需要及时杜绝。

与溺爱孩子成相反极端的则是忽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家长对幼儿教育不是非常看重,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得过且过,觉得小孩还小并没有什么学习能力。所以,孩子在幼儿教育活动之中得不到应有的资源,在许多幼儿教育方法上偏差过大,使得孩子从小失去了享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的可能性。

二、如何回归幼儿教育的幸福所在

1.幼儿教育中应关怀儿童的生命

任何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世界里代表一个可能,而这种可能正是驱使人们努力实现自己幸福感的终极动力。每一个人都各不相同,这也许就是最大最宝贵的财富。幼儿教育中要学会重视幼儿的个人世界,不可随意以自己的世界观来衡量幼儿世界观的对与错,任何人的世界观并不存在对与错,只有大与小,在幼儿自己的小世界之中,我们应尽力满足幼儿自身的世界需求,在任何情况下都得尊重幼儿的选择与意愿,这样幼儿会在自己的世界中得到满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满足与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它是开启幼儿生命之花的一滴水,让这一滴水来满足幼儿自身的幸福感需求。

除了在个性上关注幼儿生命的幸福感需求,还应该合理把握幼儿各自幸福感需求的过度与缺少。在正常范围之中,尽可能地满足幼儿自身的需求,在超出范围的情况下,及时遏止学生不良需求的产生。马斯洛认为,人的生命需求主要分为几大类,分别是安全、生理、心理、尊重、爱、自我等几大需求类型,而在这几大需求类型中,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幼儿教育过程中,应遵循规律之法,在合理的范围之中,关注及重视幼儿的生命需求,从不同层次合理把控幼儿生命需求,从而引导幼儿努力走向享受幸福感的道路。

2.应珍视儿童的好奇心

在儿童的世界中,好奇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对所有未知事物都感到好奇,所有幼儿在成长教育阶段可以实现感受最大化幸福的可能。比如,许多孩子会对一个东西研究半天,拆开又装上,从而了解其真实的面目,或者经常不听大人的老师的话,硬要做老师不允许的事情,这往往都是好奇心在作祟,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做错事情,就扼杀了其好奇心。

在许多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影响最为根本的则是自身内因,而好奇心正是让儿童感受到幸福感的最佳途径,也是儿童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是,在当前幼儿教育中我们却忽视了这一点,常常压制儿童的好奇心,硬要输入已经没有任何趣味的知识。在幼儿教育中,为了使得幼儿获得幸福感,我们应该帮助与引导幼儿探索知识,而不是主动告知幼儿未经过探索的知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幼儿会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在好奇心的趋势下,渐渐地发现一个又一个的规律与一条又一条的知识,这正是幼儿幸福感的重要体现,也是幼儿好奇心的重要体现。幼儿好奇心所爆发出来的能量,超乎我们的想象,也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为了实现幼儿教育的幸福感回归,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帮助幼儿找回好奇心、保留好奇心。

总之,我们应该使不正确的幼儿教育回归正途,让其与幸福重新构建起健康的桥梁,为幼儿幸福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如何培养幸福幼儿 篇4

[摘要]:本文从《道德生活论》“幸福”这一范畴概念的阐述入手,探讨幸福的真实内涵,分析历史上人们对幸福的三种不同理解,得出幸福的定义,并由此作为切入口,探讨了当代青年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社会条件和现实任务,分析了在培养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幸福、道德、至善、圆满

自人猿相揖别以后,人类就一直在苦苦追寻着幸福的真谛。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个问题早已成为一个现实的人终其一生不断思索的难题。东南大学高兆明老师在他的《道德生活论》中系统地对幸福这一范畴进行界定,并阐释了幸福与高尚的道德生活双向互动关系,分析了个人幸福的社会条件。我认为,该书中对幸福具体而深刻的阐述对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养成具有不可忽略的启示意义。

一.幸福的真正内涵

《道德生活论》在阐述幸福这一概念时,开宗明义地指出:“幸福是(至)善的主观体验。追求(至)善即追求幸福。(至)善的实现即是幸福的实现。”[1]“至善就是人生的圆满,善是通向圆满之路。”[2]幸福对于个体而言就是人生的某种圆满,对于人类而言就是社会的某种至善。

“人类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进步。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就是这样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过对幸福追求而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存在内容的反思史。这种现实的、活生生的探究史表现在理论形态上,就是幸福思想的发展史,这也即意味着幸福思想的发展史从一个特定侧面反映了人类自身的文明进化历程,揭示了人类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quot;[3]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对幸福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德行即幸福这是人们对幸福最古老的认识之一“[4]、”道德即幸福“是中西方文化的主导观点。早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明确提出这一观点。?quot;基督教叔父”之称的塞涅卡更是反复强调,“快乐不应是追求德性的目的,德性本身就是幸福”。[5]这一观点认为,道德本身就是幸福,有德就有幸福,失德便无幸福可言,因此,道德高于幸福,道德是幸福的唯一途径,人一旦到达道德上的完美,幸福便纷至沓来。这一观点在西方以古希腊的斯多葛派和基督教伦理学为代表。他们认为,幸福不在于感官的快乐,而在于德性,感官的快乐和财富是身外之物,只有灵魂的完善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中国的儒家则认为,幸福主要存? 谟谌说哪谛模?堑赖峦晟频慕峁??quot;反身而诫,乐莫大焉“,只有道德修养和践履,才能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也才能得到至上的幸福与快乐,所谓”仁者无忧“,”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这种观点把德性本身当作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幸福当作追求的结果,把精神上尤其是道德上的需要看作是真正的幸福。”德行即幸福强调在幸福中精神升华的意义,弘扬了人的理性、灵魂、精神在人生价值中的作用,这一点是合理的。但将幸福与德行等同,轻视人的现实物资生活,它的逻辑归宿必然是轻视人的肉体存在,否认人的现实物资生活权利的正当性、善性,在现实生活中难免成为少数统治者奴役人民的精神工具。“[6]这种观点的极至发展便是禁欲主义的幸福观?quot;我们乃是因希望而得幸福。”[7]

“幸福即道德”是西方思想传统的突出特点。古希腊思想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宣称,“幸福是至善”,[8]“幸福是心灵合乎完全德行的活动。”[9]这种观点认为,幸福就是道德,人们获得了幸福,也就是获得了道德,有幸福的人也就是有道德的人,因而幸福要高于道德,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道德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人们实现这一目的。这种传统的特点就在于把幸福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凡有助达到这一目的的才是道德的,幸福主要是人们实现的物质欲望的满足。这样观点往往与利己主义相联系,从人的“自爱自保”,“趋利避害”的本性出发,论证追求幸福尤其是个人幸福的合理性。费尔巴哈认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生物一样,他所进行的任何一种意志活动,他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10]“道德的原则就是幸福,而且这种幸福不仅使个人幸福,还要使他人幸福”。[11]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幸福与道德的对立。他认为,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自然界的一部分,要追求物质利益,追求幸福,这是人的正当权利,但人同时又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是道德世界的主体,只追求德行。人的这两个要求都是正当的,但当它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便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之中。他看到片面强调追求德行与幸福都有局限,于是便企图在他设想的最高境界--至善中将二者统一起来。至善既是最高无条件的善,又是绝对完满的东西,因此必须把幸福与德行包含于其中。康德以后,费希特从人的主观精神出发追求二者的统一,他把自我分成经验自我与纯粹自我两方面,前者追求幸福,后者追求德行,但人又不断由经验自我上升到纯粹自我,从而实现二者的合一。但是,无论是康德还是费希特,都没有找到实现幸福与道德统一的途径。

“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quot;[12]幸福是一个统摄性范畴,它关注人的存在样式,反映对人现实欠缺的把握,它是人们对人生的反思中完满的存在,并且,幸福的内容在长远历史中有其公度性,它不仅仅是人的主观体验。幸福作为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不是评价生活中某一偶然因素引起的暂时的愉快和满足,而是对生活的一定阶段或者全部生活作出的总的评价,因而幸福的概念是和人的生活意义紧密联系的。可以说,人们对幸福的把握是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从个体的角度说,幸福是主体在奋斗中的自我肯定,光有德行而无对德行的自我肯定意识与精神上的满足感,不能成为真正的善,幸福是自我完善的心理体验,本身就包含了对人生目的、意义的理解、对幸福的追求过程,就是自觉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就是一部自觉追求幸福的能动实践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未尝不可以说,对于幸福的自觉追求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之一“。[13]

二.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社会条件和现实任务

”个人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条件,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固然有赖于个体自身的努力,但在客观上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14]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亦需要外界的善为助。因为,没有外在条件,便不可能或难于作出高尚的事。“[15]个人存在的幸福,离不开社会的真善美。可以设想到,在一个物欲横流、人妖颠倒的社会里,很难有个人幸福的土壤,快乐成为人贪婪自私本性获得极大满足后的浮浅表现。那么,个人幸福的实现和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社会条件是什么呢?

首先,社会能够提供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个人幸福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物质前提。”斯巴达式的苦行僧生活不是人性的孕育土壤“。[16]可以设想,一个生活在物质匮乏社会中的人,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每天四处奔波、食不果腹、衣不蔽身、居无定所,他怎么可能会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呢?对他而言,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痛苦的感觉,幸福是可望不可及的幻像。如果他大胆一点,为了

改善目前生活的艰难处境,也为了追?quot;幸福”,他有可能铤而走险,偷盗、抢劫或者贪污。这恰与培养正确的幸福观这一初衷背道而驰。物质生活条件只是给人提供了作为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与前提。在普遍意义上,物质生活条件的缺失,不会有人的生活,更不会有人的幸福生活,但是仅仅有了物质生活条件,人也未必就必然具有幸福感。“物质生活条件直接提供的是快乐感,快乐经过提升才能形成幸福感。”[17]同样,良好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只是提供培养正确幸福观的可能,它并不是个人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必要条件。

其次,社会能够提供基本的公正。只有在一个基本公正的社会中,个人幸福才有实现的可能,个人培养正确的幸福观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同样,只有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成员感到人生存在幸福的可能性,这个社会才有可能被称为是公正的。“从总体上说,一个人的人生存在问题上所能达到的可能幸福的最高限度,是由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在宏观整体上规定的。”[18]幸福是一种人生圆满的状态,个人幸福有赖于社会公正,个人圆满存在有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社会的基本公正表现在社会的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上。如果人们见到的只是君子受苦受难,小人得利,总是君子生活在痛苦的泥沼中,而小人由于使用不道德的手段获得物质利益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获?quot;幸福“,那么在大众层面就很难指望人们践履道德要求,过善的道德生活;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里,由于人们道德标准的偏差甚至扭曲,也很难培养出具有正确幸福观的个人。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是否在一个严重不公的社会中,个人就根本无任何幸福可言?个人就根本不可能培养出正确的幸福观?应当承认,在一个严重社会不公的社会里,要实现严格意义上的人生圆满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人就无任何幸福可言?quot;个人仍然有可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自己存在的某种意义,即使是抗争不合理的环境这一行为本身,也能使人获得配作为人存在的最基本根据。”[19]外在的社会环境与个人自身的努力,虽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不能因为社会的某些不公正而放弃对人生圆满的追求,放弃对幸福的渴盼,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当发愤努力,在逆境中遇难而上,在跌倒后重又爬起,变革社会,变革自己,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再次,人是理性的动物,自由是人的灵魂,社会还应提供给社会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机会,并提供每一个公民具有充实、高尚的精神生活的氛围?quot;人不仅具有不同于一切生物并且大大超越动物本能的各种高级的社会需要作为他的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因,而且更有一种支配自己生活和命运的需要和目的,这就是人特有的追求自由的特性。“[20]幸福及幸福感不是被赋予的,而是自身在实践中获得的,人在不断追求自由、在不断追求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追求人生幸福,达到人生永恒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当自己改造自然、社会、自身,改造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各种能力得以发挥时才会有一种真正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幸福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活动。“[21]当一个社会能够提供给社会成员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空间,并且能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幸福便在其中孕育而生。并且,生活在这样社会中的青少年更容易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因为这样的社会以其主动的个人追求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达到个人幸福的范例真实地教育了他们,生活的幸福就在于永无止尽地对人生圆满追求的过程中。

如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人们正在以自己的双手建设一个繁荣富强、文明民主的新社会,为自己营造一个幸福生活的新天地。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中国人民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将会在创造与实现中体会到更多的幸福。人民的幸福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每一个社会成员追求生活的幸福,就其自身来说,本已不是什么恶,相反,它是社会生机勃勃、兴旺发达、前程远大的象征。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中国社会里,对当代青年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必要的,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二十一世纪之初,对肩负中国经济腾飞重任的当代青年们来说,养成正确的幸福观无疑对他们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包括每一个有着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热血青年,要求有幸福的生活,追求人生的幸福与圆满,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是其基本的正当权利。不过,每一个中国人在要求人生幸福的同时,又毫无例外地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打破过去那样一?quot;左”的思想的桎梏,一是认真搞清楚什么是人生的真正幸福,应当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幸福,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人生幸福。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对我们培养建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及其有害的,并且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就有可能陷入误区。在人生幸福问题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就是意味着要进一步破除在这个问题上的两极对立的行而上学思维方式,重新科学理解在人生幸福问题上的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奉献与享乐等关系,就是意味着无须讳言人生幸福(包括个人生活幸福)”,[22]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追求人生幸福又绝对不等于纵情恣欲,不等于醉生梦死的感官享受,“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23]追求人生幸福必须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划清界限。否则,在追求人生幸福的名义下,放浪形骸,将人生幸福庸俗地等同于感官的快乐,结果是事与愿违的;以庸俗甚至是无聊的快乐等同于人生幸福,将会迷失人生方向,失去人生目标,无异于禽兽,这与正确的幸福观是格格不入的。显然,当代中国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有志于报效祖国,在奉献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当代青年,必须努力探究幸福的真谛。

“人总是在追求幸福的,只有在合理的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之下,人的这种幸福追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有一种真实的人生价值及其真实的幸福感受。”[24]

三.关于如何培养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几点思考

尽管《道德生活论》成书至今已有八年,但该书中对幸福这一范畴的阐述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养成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要认清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问题。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主张“存公去私”,“明理灭欲”,公义与私利之争历来是中国幸福观的重要内容,而主流的价值倾向则是去利存义,去私存公。这种传统,为社会规定了一种道德理想,使个人从属于社会,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但它无条件地提倡社会幸福,限制了个性发展,导致了道德专制主义。我们在养成正确幸福观的时候,既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quot;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中的自我牺牲的精神,以牺牲小我来保全大我,在必要的牺牲中获得至善,又要批判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个人幸福的忽视。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神州大地上建立起来

五十余年,这为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为社会贡献中塑造自己,满足自己,同时也要求社会积极关心每个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真正的有机的统一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25]

其次,要正确引导当代青年对不幸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幸福内在蕴含着痛苦。“[26]当代青年生长在中国的和平年代,他们的成长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条件。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炮与火的洗礼,也没有亲身体验过在物质极端匮乏、人妖颠倒的年代灵对肉的拷问,因此,他们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最少,却又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他们也最不能体会到幸福的珍贵?quot;幸福总是相对于不幸而存在,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不幸。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只有饱经人间沧桑折难,读透尘世沉浮变幻这部天书之后,人才有资格说他真正懂得拥有幸福。”[27]的确,对幸福的真实地把握与人生阅历有关,但我们不能等到韶华已逝、垂垂老矣的时候,才真正体味到不幸对于幸福的价值。“在形而上的意义上,人注定是欠缺的,因而人就注定是有痛苦的。人无法回避痛苦,人只有直面痛苦,在抗争中解脱痛苦,获得幸福,走向完满。”[28]在人短暂的生命里,幸福与不幸如影随形,当面对不幸的时候,是就此沉沦,消极对待命运的摧折,还是用自己的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直面人生不幸的痛苦?不幸是不能被绝对躲避的,先天的残疾、飞来的横祸、疾病染身可能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强加于身,躲避是无用的,消极以待只会让不幸的人生更加不幸。痛苦是人生的炼炉,而不幸则是人生的炼狱,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人生的逆境,去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这才是积极的人生。在培养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必须对不幸有正确的认识。人生是在痛苦中磨砺,在不幸中求得幸福,在不圆满中获得最大的圆满。孟子曾说过?quot;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29]逆境既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又对人生存在具有意义,身处逆境可能是不幸的,但却未必是绝对不幸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人自身的自强不息。”绝对的不幸是对身处逆境与屈辱的麻木。“[30]

再次,在塑造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道德人格的塑造,它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道德生活论》中指出,幸福不仅是道德生活的目的,更是对每一具体人生目标的实现,对至善的接近后滋生的满足感,并且它还与义务、使命一体化。道德人格的功能是提升,道德人格作为一种追求,它往往成为激励个体不断奋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以实现人生圆满的最大力量。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大学》开篇即说?quot;大学之道,在明在德,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道德人格的最高追求,而对至善的追求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在对道德人格的追求过程中,也是人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幸福感的滋生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对自身道德人格的塑造,没?quot;至善“的最高境界,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感的体验,也就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幸福观了。”马克思主义在确认以往的阶级社会只有至善的理论而没有至善的现实的同时,更指出人类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渴求至善、探寻至善并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至善和人自身的历史,从而认同了个体由来已久的对至善的追求。"[31]事实上,正因为人类历史上有无数的个体,怀抱着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憧憬着人生幸福的实现,前赴后继,人类才由此而显得壮美与伟大,人类也才得以在阶级纷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保持并弘扬作为万物之灵的崇高与荣光。

最后,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还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使人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境界。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应当从抓人文素质教育开始。文艺使人爱美,让人能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涵义;历史赋予人崇高的使命感,让人在历史的脉动中追寻幸福的真谛;哲学让人透悟智慧,让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真实把握人生幸福,指导人生圆满的实现,这些都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2][4][6][12][14][16][16][17][21][27].高兆明.《道德生活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261,253,262,262,264,277,264,264,265,266,266.

[3][13][18][19][22][24][26][28][30].高兆明.《幸福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1,5,129,132,30,31,87,90,106.

[5][10][11].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81,292,295.

[7][8][9][15][2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361,286,288,288,13.

[20][31].郭广银.杨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217,220.

[25].樊浩.《道德与自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241.

如何培养幼儿学习习惯 篇5

所谓预习,就是让学生在老师未教学新知识前提前自学。

通过自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上课听讲时有的放矢,达到事倍功半的听课效率。由于预习要在家里进行,习惯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二、注重培养孩子收拾书本文具的习惯

收拾自己的书本文具完全可以让孩子从小就自己收拾,孩子做完作业以后,就让孩子自己将书本文具收拾进书包,并且放整齐,长期训练,孩子就会形成习惯,这样孩子不至于交不了家庭作业或忘带课本了。

三、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一方面老师或家长都要给孩子讲明学习的目的,要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另一方面,老师或家长可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勤奋刻苦学习的伟人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自己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坚强的意志力,努力把精力集中在听课上,努力学习。

四、注重培养学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学习上,老师或家长都要鼓励孩子敢于向困难挑战,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孩子遇到困难家长不要急于帮忙解决,要多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勤于思考去完成,如果孩子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战胜难题的,那么,孩子就会体验到自己战胜困难后的快乐,那种快乐是任何高兴的事情都无可代替的。

五、注重培养学生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

课后复习对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老师或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课后复习的好习惯。老师对学生的课后复习要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在一天的学习结束后先将当天的知识进行梳理、消化、巩固,看看哪些地方是弄懂了的,哪些地方还不是很明白,然后想办法把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弄懂。

六、注重培养学生做完作业后自查的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篇6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那怎么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呢?如培养孩子爱画画的习惯,今天叫他画一只小兔子,明天画小兔在吃青草,增加画青草或草地,后天在草地上画几朵花,再后天在天上画白云太阳。这样一天一天的增加,画画的好习惯就自然的养成了。

克服坏习惯怎么用减法呢?如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

有的家长反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读书(看书)不感兴趣、观察事物粗心、记忆力差等情况,以上这些都是影响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针对家长提出的孩子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产生的困惑,下面从学习兴趣的培养,注意力的训练,读书习惯的培养,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记忆力的训练五个方面向家长介绍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培养孩子学习兴趣

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往往有自已的独特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家长要经常问一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1、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

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纸上延伸、扩展,他的思维、想象也跟着任意遨游、旋转;也可老师经常表扬他,虽然他画得并不怎么样。那么,怎样才能使学习变为快乐的事呢?

首先,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有些家长开口闭口就是“这么简单都不会,光知道玩”,本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日久天长孩子总觉得自已很差,总有错,在学习中有压抑感,于是厌恶学习。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错了,当然也要给予批评,让孩子明白大人为什么要批评他,让他明白道理。

其次,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成人要尽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识,一开始就让孩子学懂,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优秀家长的经验也证明: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孩子在学跳舞,她不喜欢舞蹈基本功练习,吃不了这个苦,但是她对学习舞蹈可以参加各种演出表演活动的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孩子去从事基本功练习的活动。所以家长们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

3、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持点,成人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另外对孩子的提问要积极回答,如果不会则可告诉他弄明白后再告诉他,但是说到要做到切不可敷衍了事。如果家长是骗骗他,以后孩子不懂的问题他也就不问了,这样就会戳伤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4、创立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外部环境。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学习,而自已却常常通宵达旦地打麻将,那么孩子感兴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学习,而是如何玩好牌;学习的恐怕不是科学知识而是玩牌窍门了,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清茶,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

5、带孩子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

家长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到大自然中观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比如,春天可带孩子去参观小树以及其他植物的生长情况,夏天带孩子去游泳,爬山,秋天带孩子去观察树叶的变化,冬天又可引导他们去观察人们衣着变化,看雪花纷飞的景象,孩子通过各种活动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家长最好还能指导他们参加一些实践,如让孩子自己收集各种种子,搞发芽的试验,栽种盆花,也可侍养些小动物,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启发他们看到的,听到地画出来,并鼓励他们阅读有关图书,学会提出问题,学会从书中找答案,这样,孩子的兴趣广泛了知识面扩大了,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总之,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以上几种方法是我研究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所总结出来的,只要我们不断的研究,还可以找到许多有价值的培养方法,以提高幼儿的发展水平。

(二)有效的注意力训练

良好的注意力是伴随幼儿成长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期养成良好的注意力,是长大成人后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但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很难专心致志地去做某一件事情。因此,在“集中注意力”的针对性训练中,一定要创造出“层层递进,出人意料”的梯度感,让孩子的心神不会焕散,这里是一些培养幼儿注意力的经验:

1、复述性练习

让孩子看书5—15分钟(按孩子的年龄来控制时间),立即合上书,要求孩子按你的要求“复述”故事。为防止孩子摸准你的要求,“复述”的内容可以灵活多变:如可以提几个主要问题,图书上有谁,在干什么。书上的人或动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书上还有其他什么东西。可以让孩子把看到的动物形象画下来。最后可以让他重新再看一遍书,几次后,渐渐地孩子就会逐步理解集中注意力的必要了。

2、拼图及七巧板练习

这是二维空间中最有效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项目,要求孩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连续不断的判断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而这种游戏的挑战性又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成就感是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到底的一个巨大推动力。在我儿子还是两三岁时,我就买了一种最简单的拼图,一开始我自己拼给他看,然后慢慢的他自己会拼了,再买一些块数比较多的拼图和一种正方体的拼图让他自己看着图片来拼,这时他会注意力非常集中的看图片来拼图,有时为了增加他的兴趣,我跟他比赛,还是我儿子拼的快,这样他会更加的感兴趣。

4、抗干扰练习

等孩子在无干扰环境中的注意力已大大集中,家长可以考虑在他的“注意力训练”空间中,放上“干扰源”,比如他在做拼图游戏时,父母可以在一旁看电视,比如他在看书时,可以稍稍打个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注意力焕散的现象,会有反复,但最终他的抗干扰能力会渐次上升。(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您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没有在进行这种“注意力训练“时,您千万不要去打搅他。让他安心的做自己的事。)

(三)养成读(看)书的习惯

书对孩子的影响实在不可低估,书不仅教给他知识,带他认识世界,还对他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性格发展都有正面影响。良好的读书习惯,将使他终身、受益。培养一个爱好阅读的孩子是有法可循的。如每晚睡觉前,看书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双休日经常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看书,首先家长自己要经常捧起书来看,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1)陪读就是陪孩子一起读图书中的画面,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画面编故事,培养孩子对画面产生兴趣,这时家长可边读边指相应的图画,然后慢慢的过渡到读图书上的文字,使孩子对文字产生兴趣。

(2)演戏就是读完一个故事或儿歌进行动作表演,如小兔是怎么做的,大象是怎么救小兔的,大灰狼又是怎么做的,根据情节进行表演,家庭中几个人分别扮演,一遍表演后可以重复几次,角色互换。让孩子认识到书中的儿歌故事

可以做游戏,从而使他更喜爱看书。

(3)提问首先向孩子提问,小托班的家长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故事里有谁,在干什么,你喜欢谁等等。中大班的家长要多问一些“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让孩子充分思考。其次让孩子创编,家长把故事讲一半,留个结局让孩子自己创编,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最后让孩子提问,请孩子不明白的地方,不懂的地方提出来问家长。培养孩子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采用以上几种方法来引导孩子喜欢看书、爱上图书,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家长们不妨去试一试。

(四)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是知识的宝库,有了记忆,智力才能不断发展,知识才能不断积累。下面提供几则有助于增强幼儿记忆力的游戏。

1、依次说出名称

把6样东西按先后次序排列在桌上,让孩子看上几十秒钟,然后遮起要求孩子凭记忆依次说出这样东西的名称。

2、辨颜色

让孩子闭上眼睛,说出你穿戴的衣帽鞋袜是什么颜色的。如果你也闭上眼睛说出他穿戴的衣帽鞋袜的颜色,将会引起孩子对这种游戏的更大兴趣。

3、找物品

当着孩子的面把种不同的小物品分别藏好后,再让孩子将这些物品一一找出来。

4、看图说话

把4-8张不同内容的图片,放在桌上,叫孩子看一会儿,然后盖上。要求孩子把所看到的图片内容尽可能准确地叙述一遍。

5、飞机降落”将一张大纸作为地图贴在墙上,纸上画出一大块地方作为“飞机场”。再用纸做一架“飞机”,写上孩子的名字,上面按上一枚图钉。让孩子站在离地图几步或十几步远的地方,先叫他观察一下地形,然后,蒙上眼睛,让他走近地图,并将“飞机”恰好降落在“飞机场”上。

6、看橱窗

这个游戏适合在带孩子外出时进行。路过商店橱窗时,先让孩子仔细观察一下橱窗里陈列的东西。离开以后,要求孩子说出刚才所看到的东西。

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篇7

在我们幼儿园,部分家长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认为孩子小,很多事情都替孩子干了,这是家长的一个误区。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从小做起,逐步培养。在美国,规定一岁多的婴儿要学习自己吃饭、独睡自己的房间,三四岁的幼儿进行自理的教育,要求四五岁的孩子能把房间收拾整齐。在日本九岁就被送到一个荒岛上独立生活七天。作为中国的家长也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也是可以的。在我们幼儿园,有一个孩子在家的全靠父母喂饭,父母说不喂孩子就不会吃,因此给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在幼儿园我们要注重对孩子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孩子不仅会吃而且吃得很好。家长开放日时妈妈看到孩子自己能吃饭感到非常的惊讶,也意识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不足。这样的例子很多,好多孩子在家不做的事情,而在幼儿园这些事情全部都能处理,所以请家长相信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期是一个重要的开发期,所以我们不要忽视这个阶段的培养,从而抓住这一关键期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观念端正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支持鼓励孩子自理的要求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新奇的事往往都有探究的欲望。当他们有这种欲望时我们应该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他们。同样在生活自理方面也是如此,当孩子看到父母刷牙、洗脸时可能会说: “我也刷牙。”这个时候请您支持孩子的欲望,不要担心孩子会弄湿衣服、弄洒水。

二、激发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对某些事情产生了兴趣才能更加喜欢去做某些事情。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唱儿歌、做游戏等形式,使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利用自己的小手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从而激发孩子生活自理的兴趣。

三、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技能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在不断的探索—学习—学习—探索中学会一切的,因此要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应当教给孩子劳动的技能并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观察妈妈是怎样洗手绢的、爸爸是怎样刷牙的,从中掌握正确的方法。

四、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

在大纲中要求教育孩子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教育不能超越孩子的能力范围。把孩子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孩子,孩子没有成功的喜悦容易产生自卑感,从而失去信心。比如说,洗衣服,如果开始就让孩子洗一件上衣,孩子尝试之后感觉非常困难,会对洗衣服产生厌烦和恐惧心理,也许以后再也不愿洗衣服了。如果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一块手帕,他也许会感觉很轻松,再加上大人的表扬,孩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孩子自我服务的兴趣。

五、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

一种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天天做,时时做,持之以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更始如此。我们不能今天让孩子去自理,明天觉着孩子太辛苦或者太麻烦就一切代劳,这需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把教育孩子当成我们的事业。

六、家园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当前我们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超前理论的指引下需要家长密切的配合,家园统一思想,统一教育,共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孩子学会了自理,人生就成功了一半,就为以后进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坚强的面对生活,坚强的自立于社会。

幼儿说话能力如何培养 篇8

幼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最重要的时期,而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儿童一生的其他能力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对幼儿来说,其在园的学习、生活、游戏都必须借助语言来完成。对教学来讲,无论是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还是教幼儿唱歌、绘画、手工都要通过语言来实现。因此,幼儿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水平,才能听懂老师和同伴的话,从而进行交往、合作,获得新知,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幼儿的说话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以课堂说话训练为中心,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为其服务的方法,让幼儿敢说、想说、乐说。

一、为幼儿提供平等的语言和思想交流的平台

充分体现《纲要》的语言学习观,首先,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言语素质,能用规范、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感染幼儿,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其次,要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比如有的幼儿胆小,沉默寡言,有的幼儿口吃,便躲到厕所里聊天,以求不让教师和更多的小朋友知道自己有口语缺陷。我便有针对性地鼓励幼儿,主动与其“套近乎”,用爱心引导他们下决心克服语言障碍,大胆说话。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安排自由谈话时间,让幼儿畅所欲言。并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注意幼儿的整体性提高,发挥每位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营造说话训练环境,增强说话训练意识。在中班语言教学中,我以“假如我会飞”为主题,让幼儿畅想,并以“话儿带我飞起来”,采取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区角活动为形式进行。创设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发挥自由的想象,进行讲述。在区角活动中,我随手拿出一架玩具飞机,提问:“你乘坐过飞机吗?和小朋友们说说在飞机上看到的东西,让小朋友和你一起分享。”之后,再提问题:假如你有一双翅膀可以飞翔,你会看见什么?可以直接讲出来,也可以画出来再讲给小朋友听。这样,幼儿有了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在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与同伴或其他人充分交谈的基础上,体验到语言交流的乐趣,增强幼儿说话的信心。

二、上好说话训练课,提高说话训练效果

要想上好说话训练课,必须课前精心设计、准备,突出形象性、趣味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开展说话训练服务。如:利用录音、优美的画面,形象的教具辅助教学,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从而使幼儿积极主动练习说话,情绪愉快,学习效果也就自然好了。在孩子们的头脑里,天空里充满了新奇与有趣;在孩子们的视野里,天空充满了神秘与美丽。我选择“天空里的朋友”这一主题,巧妙构思。选用一首用幼儿的眼睛去描述月夜景色,用幼儿的心灵去体味月亮存在的环境这样一首小诗,利用多种辅助教具,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引导幼儿讨论:“小鸟在哪里看到月亮?它感觉到什么?为什么树梢挂一个月亮?”“青蛙在哪里看到月亮?为什么池塘漂一个月亮?”“宝宝在哪里看到月亮?宝宝心里有什么感觉?脸盆又怎么能‘盛一个月亮?”这些有趣的问题,打开了幼儿的话匣。幼儿争先恐后的说开了。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仿编的儿歌生动有趣。说话训练的目的及效果都很好。

三、提供丰富的说话素材,强化说话训练

强化说话训练,提高说话能力,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丰富多彩的说话素材。并且,训练前教师要根据情况确定练习目标、重点,并向幼儿讲清练习任务、要求和方法。比如让幼儿进行贴近生活的说话训练。诸如:医生看病、买东西;春、夏、秋、冬的有关话题;节日的话题、玩具的话题;山、石、水、火、风、雨、霜、雪的话题等。练习要逐步提高,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指出优缺点,并提出改进的方法、要求。这样,幼儿的说话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幼儿园工作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语言教学要让幼儿“能听懂和学说普通话”“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在我们的语言教学中,就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年龄层次,进行说话训练。做到及时反馈,矫正,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并且要克服只重视语言要素训练,而忽视说话能力的提高及幼儿主体性的发挥的弊端。把语言修养与说话能力,把说话能力与主体思维,把能力培养与思想品德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上一篇:沪教版六年级语文知识点20下一篇:张晶晶贫困学生资助申请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