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有效学习

2024-06-28

教师如何有效学习(精选12篇)

教师如何有效学习 篇1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教师在生活中挖掘合适的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任务, 才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那么, 哪些内容适合开展科学合作学习呢?

一、选择有现实性的内容, 可增强社会责任感

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关心的、熟悉的, 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的问题, 学生才会乐于合作, 并在合作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这些合作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 学生乐于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去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例如“水的净化”是8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第9节《水的利用和保护》的一个教学片段。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对水污染现象的了解, 知道处理污水的几种科学常用方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程序, 并让学生开动脑筋探找水净化的处理方法,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 班级交流, 方案会不断改进, 不断完善。由于这种设计有现实性, 学生讨论的热情很高, 学习兴趣十足, 同时合作学习提供了成员之间合作的机会, 增加了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二、选择有开放性的内容, 可拓展思维空间

开放性问题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它可以使学生在探讨问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 从而对生物的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 生动活泼地参与“在做中学”, 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有效的发展。如上《物质溶解度》这一课时, 学生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 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合作的意义。

学生间由于原有的认识特点、经验水平的不同, 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 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的理解会更加丰富和全面, 从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迪, 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促进学生取长补短, 加深对问题的深入认识。

三、选择有探究性的内容, 可激发合作欲望

合作学习的开展, 要让学生具有探索者的感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个合作学习任务的好坏, 并不取决于它产生的结果是否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而在于该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 能否让学生更深层地挖掘出问题深处的内涵, 能否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提出新的问题。例如“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是《科学》七年级第四章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中的一个探究活动。学生在上一堂课已经了解了物质的溶解能力受外界条件和物质种类的影响, 也就是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溶解的速度是有差异的。第二节课, 教材安排了这个活动, 通过活动, 学生扩展了对固体物质溶解的有关知识, 培养了探究意识, 掌握了探究的基本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几乎都能作出猜测, 甚至不止一个。在探究过程中, 我采用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控制变量法、选择对照组。尤其是当个别小组学生不注意变量的控制, 比如:一组实验中, 同样的2份食盐, 1份热水溶解且不断搅拌, 另1份冷水溶解但不搅拌, 我及时发现、指正, 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这样的学习要求从纵深处去思考, 模拟科学家的思维, 提高学习的思维敏捷性。

四、选择有层次性的内容, 可扩大合作参与面

层次性是指学习内容包含各种各样的小问题, 有难、中、易, 适合各层面学生的需要, 从而形成一串问题链。浅层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理解性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最高层次的问题可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五、选择有挑战性的内容, 可提高合作效率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并不是任何内容、任何环节都能采用合作学习。如果学习的内容太简单就没有讨论的价值;有些难度较大的内容也不适合讨论;有合作学习的价值的问题指的是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好地完成, 而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讨论能够完成或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学《物质导电性》一课, 为了引导学生得出“石墨是导体”这一结论, 我特地去买了6B的铅笔芯统一发给他们, 可在课堂学生分组实验中还是出现了有个小组连上铅笔芯后小灯泡不发光, 会不会是电路连接有问题呢?连上铜片时小灯泡亮了, 应该不是电路连接问题。因为用的是干电池, 又是前面有几个班做过, 我估计是电源电压不够高, 正想着该怎么对学生解释时, 刚才还认为铅笔芯是导体的一组说话了:“我怎么用那种很细的弹簧铅笔芯连到电路上时, 小灯泡也不会发光啊?”看来我想回避的问题是回避不了, 此时不如顺水推舟, 我说:“好啊, 我们大家都拿来各种不同铅笔芯再做一次, 看铅笔芯到底是不是导体?”学生个个兴致盎然, 分工明确, 操作有序。有的小组比较了不同粗细的铅笔芯的导电能力, 有的小组比较了不同长短的铅笔芯的导电能力, 有的小组比较了不同型号的铅笔芯的导电能力, 也有的小组用不同的电池节数来比较。不久, 学生都汇报了他们的发现。有的小组说:“我们组发现越短的铅笔芯越容易使小电珠发亮, 而长的铅笔芯不能使小电珠发亮。”有的小组说:“我们组发现2B的铅笔芯比HB的铅笔芯的更容易让小电珠发亮。”有的小组说:“我们组发现用一节电池小电珠不会亮, 而用二节或三节小电珠才能发亮。”……此时的课堂, 学生神采飞扬, 充满生机。

适度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是使学生产生学习激情最好的催化剂, 难度要控制在“跳一跳摘果吃”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摘到“桃子”。用这样的内容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有新奇感, 在思维活动中能享受到合作的乐趣, 并能促使在更高水平上的思维的发展, 做到合作讨论有结果, 合作学习有收获, 合作的效果凸显。

实践表明, 选择恰当的合作内容, 是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成效的关键, 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经常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就会深信自己的能力, 力争上游, 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 (1) .

教师如何有效学习 篇2

龙胜县民族中学 兰苏林 邮编:541799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想方设法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怎样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这也是参与式教学的本质,参与式教学课堂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当前发现在参与式教学课堂中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目的性不强,虽然学生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收效不佳,甚至不知如何学习,这样就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的,使自主学习的效果和优势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和课堂教学工作。

一、课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提高参与式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在课前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来说是外因,学生有了自主学习意识,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才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意识的教育,必须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育学生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只要努力学习和讲究学习方法,且按老师的要求去学习一定能学好物理。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课前怎样预习,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与讨论,怎样表现自己、施展自己的能力。通过外在的教育内化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说明和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第一手材料,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基本要求,且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教学评价等起间接、指导性的弹性作用。而教科书是教材编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诠释的综合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既依据课标,又渗透着教科书编写者对课标的理解;既有编者对科学内容的把握程度,又有编者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这五条基本理念,既是编写教科书要遵循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学设计要遵循的依据。教师只有真正把握了课程标准的脉搏、认真分析教材,搞清楚哪些是陈述性知识,哪些是程序性知识,才能真正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很好的确定教学目标,从而使参与式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做好课前的自学指导,精心编写导学案

虽然我们很想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快就能掌握自学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同学仅仅认为自学就是把教材通读一遍,最多把书上的定理、定义都背下来就行了。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就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我们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和难易程度,制定不同的导学案,以供学生学习时参考。导学案其实包括教师用导学案和学生的学习案两部分,学案的种

类可以很多,可以是练习型,通过习题的不断深入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的学习。也可以是问题型,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和思考进行钻研和探索。也可以是补充型,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内容补充以达到让学生的知识能够前后连贯,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便有利于形成知识链条。不管是编制哪种导学案,一定要提高导学案编写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学案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载体,高质量的学案才能保证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学案的编写要以学生学会为目的,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能接受多少,就设计多少内容,且不可片面求全,求深。学案设计要抓重点,突破难点,不能漫无目的,课堂要紧紧围绕重点展开。老师在设计学案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并不断地对学案的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的学案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口味,在课堂上更容易操作。

4.充分做好课前预习,这是提高自主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预习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预习指导,明确预习要求,确定预习目标,把握好预习环节,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有力保障。下面谈谈我在预习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第一,确定预习目标。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明确认知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教师根据这些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掌握预习的规律,学会预习,逐渐形成一套预习理论模型,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首先,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圈点,或者做简单的批注,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同时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

其次,让学生明确预习过程中的学习任务、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如果我们仅仅是安排学生自学教材哪一部分,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那么学生自然也就会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这种预习方法要求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有价值、有吸引力、又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问题,预设一些有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同学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布置的预习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最难的问题也能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解决。使用这种方法时内容设计最好不要过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另外,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总之,预习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设置适合学生预习的环境、问题等,诱发学生预习的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交给学生预习的方式方法和规律,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的有效性,从而为参与式教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参与式教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应做好以下的几个方面

1.课堂中要创设情竟,激发兴趣,吸引学生,产生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知者不如好之者”。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带有情感色彩,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意向性活动。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要巧妙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由趣生质,由疑去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使学生真正把学习变成自身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2.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增强参与信心

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积极研讨的气氛,在实际操作中,就是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主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教师力求做到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不但可亲,而且有一定感染力。在组织课堂学习时,我们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自我表现,要“敢问”、“乐问”、“善问”。要给学生多提供参与的机会,鼓励其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当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时,即使是错误的,我们也要先予以肯定,然后再指出不当之处,提出努力方向。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面向全体,更要注意个体,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让每个人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拥有试一试的机会,都有所发现、创造,都有成功参与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3.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状态下自主学习

实践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让学生有目标、有兴趣、有层次、充分自主地实践和探究。具体做法是:

一上课就直达主题,明确目标。教师不要做过多的铺垫,让学生在精力最集中的时候通过读书,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然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独立实践操作,独立尝试完成学习任务。

接下来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点到关键处,让自主学习能继续下去就可以了,而不是从头到尾,全部讲解。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最后是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欣赏、分享、积累。

4.采用多种学习方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形式可以是个人学习、双人学习、小组学习。当学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自学以后,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心中的疑问也亟待解决的时候,加强合作学习就成为“自主学习”实施的关键,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深化,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小组合作也有不同的形式,讨论型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形式,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每一个人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和困难都提出来,让大家共同来讨论解决,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同时又能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提问与回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互帮互学,互相透析重点,突破难点。竞赛型的小组学习,可以展开小组间的竞赛,对一个较难的问题或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然后提出本小组的观点和意见,来达到组间的互相竞争与学习,使学习更具有研究和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学生在进行小组形式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有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学生成组与收组的时间短、安静,分工明确,角色要轮流认真履行职责等。要注意小组形式的自主学习并非纯粹的小组讨论,不能过分追求场面的热烈,要注意学生是否真的在讨论。教师要善于控制学习的过程,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亦不能流于形式。

5.采用多种学习途径(手段)

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非是学生简单的自学,教师同样要采取提问、练习、阅读、记忆、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收集信息等多种教学途径,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采用多种学习途径,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的精力集中,注意力不容易分散,不容易疲倦,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利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让学生表现自我、交流思考所得、品尝独立思考乐趣,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总结,使学生真正在探索中进行自主学习,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计划的开展小组形式的自主学习活动,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集众为智慧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能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尊重、理解关心他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这又是当今的学生所缺乏而在今后社会上极为有用的能力。

6.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很多学生觉得物理难学,老师要求学生做好三个环节,第一要记住知识,第二要能说清楚是什么回事,第三做就是知识的应用,即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和把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居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许多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所以联系旧知识,思考新知识,经常进行迁移训练,运用同化和顺应规律,不断整理已经学过的知识结构。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会经常联系到相似的旧知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自己的发展。

总之,在参与式教学课堂中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不仅可以增大课堂容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将更科学合理。

教师如何有效学习 篇3

关键词:情感态度 学生经验 学习过程 实践应用

近几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那么,在数学基础教育中,教师该怎样理解新课程标准、更新观念呢?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该注意哪些问题,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促进者?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育,经常是年级越高,学生越不愿意学习。成绩好的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成绩差的则被无情地剥夺了学习的自信心。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所以,教师应该调整自己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

1.创设积极平等的氛围,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

中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喜欢表现自己,而又比较在意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看法。那么,教师就该提供这样的机会,注意倾听他们的发言,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观点,适当时还应给予鼓励。教师这样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表现,学生在教师的倾听、鼓励中能强烈感受到一种支持和鼓励。当成功的体验产生共鸣,一个良性互动的课堂氛围也就很好地形成了。

2.多用激励赞许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

中学生情绪不稳定,教师应关注这一点,注意经常激励学生,给予学生殷切的希望和由衷的赞美。这会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如“你一定能行”“想法很好”“真棒”等等。类似的激励赞许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产生的消极心理,并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承认学生的差异,正确评价学生的表现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一个基本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即人在数学能力上的差异是一种必然,强求所有的人达到同一水平是不现实的。这就产生一个事实,同一知识点有的学生理解得深,有的理解得浅。所以,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要多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设计多层次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感受成功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难度大些的问题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教师在课堂上还需设计一些多层次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线段AB上有C,D两个点,问一共有几条线段?一般能数对,总结出数的方法即可,之后增加点的数量再数,逐渐一些人会感受到其中数量变化的规律,再让他们探索,最终得到的公式,是不要求所有学生都理解的。这也会激起部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

二、重视学生的经验和认知发展规律,重视学习的过程

初中数学的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知识的发现与发展。

1.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师若基于这种经验来设计教学活动,就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

2.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新颖的学习方式

这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在七年级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同桌合作,要求动手实践:(1)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纸片;标上顶角、底角、腰、底边。(2)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叠在一起。(3)提问:你们能发现什么?写出结论。(4)讨论你们的发现和结论。要求提出后,学生有做纸片的、折纸片的、度量的、议论的等等,整个课堂呈现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热烈气氛。他们争相展示各自的成果:①两个底角相等;②两腰相等;③折线是对称轴;④折痕是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学生不但对“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知识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亲身获得了数学知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数学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高效率的完成学习任务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即使是初中三年,我们又能教会学生多少知识呢?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相处、学会做人,全面提高能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经验,重视学习的过程并给予有效的指导。

三、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学有价值的数学

新的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理念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数学就意味着能做数学: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去解决问题,探索论据并寻求证明,而最重要的则是从具体情景中识别或提出一个数学概念,从实例中进行概括,再经过归纳、类比,在直觉的基础上形成猜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了解数学的实际价值。

1.提供现实生活中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数学则是生活常识的系统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从生活的情景中,找到数学问题,学习并运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探索其中的数学问题

中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多联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让他们走到生活中去,观察生活,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再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探究。教师可留一些调查现实生活的作业,如学习轴对称及中心对称时,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对称图形,设计有趣的图案。这些活动也会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会如何观察生活并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3.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实践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例如:初三学到相似的内容时,学习了古希腊数学家泰勒斯借助太阳光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量金字塔的高度的方法,那就组织学生试着测一下学校旗杆的高度,就会发现存在使用什么工具,如何减小误差等各种问题。又如,统计中讲到有关抽样调查的内容,那么,就找一个实际问题调查一下,怎样设计调查表?是否可行?实施时注意什么问题,调查到的数据如何处理等等。只有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实践中去,才能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不应该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提供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知识的构建和思维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为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和终身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施良方.课程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张奠宙,李士(钅奇),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教师如何有效学习 篇4

一、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在教学九年级上第一章证明二《你能证明它们吗》, 首先提出问题, 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后, 同学们能否根据定义, 自己动手操作将一张矩型纸片对折后, 剪一刀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后, 我引导学生进行全班分析研究, 并提问学生为什么剪成的图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学生回忆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对折时的折痕抽象为几何图形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用?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经过师生的交流、讨论、推理论证, 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这样的教学,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认识, 同时了解该知识发生的背景和过程, 以及它的应用价值, 更重要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联想、猜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 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 想数学、学数学的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掌握。

二、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 动机产生于需要, 人有了某种需要就产生要求满足需要的愿望。如数学家陈景润在读高中时, 听了老师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的讲解后, 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这就是一种追求成功的动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教育学生学习数学既是国家、社会的需要, 也是个人的需要, 从需要出发才能有效地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道: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介绍一些数学背景知识的辅助材料, 如数学史料、一些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材料、数学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数学家的介绍以及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等。以使学生对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所了解, 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时, 可以向学生介绍代数及代数语言历史、负数的历史, 并促成代数兴起已发展的重要人物和有关史料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有针对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少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是充满自信、自尊、自重, 而是自疑、自卑、自弃, 不是知难而上, 而是见难而退, 这是缺乏坚强意志的表现。因此在教学时应经常结合教学, 进行学习目的性和理想教育, 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 激发学习责任心, 帮助他们树立坚强信念, 并在教学时有意识创设一些困难情景, 让学生磨练自己的意志, 并在困难情况下予以指导鼓舞, 以逐步提高他们的意志。

三、应加强智力因素的培养

1.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数学对象所得到的各种事实和材料是数学研究的基础, 也是数学发现的出发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所观察的数学对象, 既要看整体、全貌。又要看局部、细节;既要看数字特点, 又要看图形特征;既要看明显现象, 又要看隐含的本质;既要看一般属性, 又要看本质属性;既要看共同之处, 又要看不同点;既要看各自特征, 又要看相互联系。因此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把观察和思维结合起来, 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观察, 不断提高观察的客观性、系统性和典型性。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

2.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 活动内容丰富多变能引起兴趣, 注意就能持久, 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 应加强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是在教学中使学生确切掌握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即在教学中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 或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圆及其圆的性质>的圆周角的概念时, 通过以下图形来理解其概念:这样的变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圆周角的概念。

新课程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所以就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 应该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数学课程改革中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的关键所在, 改变学习方式要致力于把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凸现起来, 倡导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和批判性, 这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 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 不考虑超负荷训练的数学课程, 可能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留下了太多的阴影, 从而造就许多“失败者”, 这些“失败者”以失败的心态去面对今后的人生, 且只注重“双基”的训练, 追求基础知识的扎实和基本技能的熟练, 这是我们过去的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而导致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如何有效管理时间 篇5

每当和别人聊天,聊起自己的职业时,他们总会不约而同地说:“教师多好啊,待遇高,又轻松,每个星期都双休还有寒暑假。”每每听到他们这么说,我都会觉得无奈,我感觉自己过得并不轻松,每天有忙不完的工作,甚至有时还会有心力交瘁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我细细一想,其实教师的工作确实是不少,很繁琐,但同样是教师,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把工作做得那么从容又有效率呢?反思自己平日的行为,确实有许多不妥之处,没有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教师的工作并不仅仅只是备课、上课,还有其他各种任务。例如管理班级、培训、写论文、搞科研、还有一些学校的行政工作等等。对于我来说,每星期有十六节课兼任班主任,再加上这边学生的生源稍微差一些,我感觉每天都疲于应付备课、上课还有管理班级的各种大小事。白天没课时本来计划好要备课、写教案的,可是又时常有学生过来说班上谁又欺负谁了,谁上课又违反纪律了,谁又没有擦黑板、打扫卫生等等,再加上各科任老师的一些投诉、意见等,感觉自己已分身乏术,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繁琐的事物。其实根源就在于自己没有安排好时间,没有分清这些事物的紧急性,本末倒置了。其实有些事情自己是可以放手交给班干部来完成,不需要自己事事亲力亲为的。而有些重要紧急的事情自己却没有及时来完成,许多工作没有时间去做、许多计划朝令夕改,一拖再拖”等等。

教师工作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因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高效的完成工作就必然要思考时间管理的问题。时间管理是一种技巧,在专业学校读书,也很少开这门课,分在学校工作也没有人指点我们,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学习这门技巧。否则,不管你多聪明,还是会觉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够用。那么,如何能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呢?经过学习、思考,在这里谈几点看法:

一、合理的计划时间

从学校管理学角度讲,时间是可以设计、可以调控的。教师要围绕工作的目标和工作计划安排好时间,做到学期有中心,阶段有重点,每周有时间安排,每天有工作程序,形成制度化。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好时间的分配比例,规定各项工作的耗时总量。一般情况下用于教学的时间不低于50%。

二、合理的利用时间

时间是常规,无弹性,不能增加,不可逆转、无法取代,一切活动和工作都要耗费时间,教师要把时间用在重要事情上,必须做到和起作用的事情上,要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教师要通过切身经验,找出自己的“时间高效期”,用精力最好的时间做最重要、最难办的事情。每位教师都具有自己的工作时间周期。有些教师在上午工作效率最高,有些教师是在午后或晚上工作效率最高。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处理,把例行的和相对不重要的事情放在工作效率低的时间处理。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三、先做最紧急的事情

一年开始,一学期开学,每周一,每天早上开始工作的时候,要考虑自己所有的的工作,并花一定时间整理出待办事项的优先级,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工作方法。因为即使你不能在一个小时内做完所有事情,当你一旦开始工作的时候你会感觉更轻松。作为一天的工作内容,最好能在前一天的晚上分清优先级,这样,当你在早上开始工作的时候,你已经知道了今天最重要的任务是哪些了。

时间管理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如何安排时间。我们可以利用时间管理中的“时间矩阵”理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将时间的重心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做的事情一般可以按照“紧急——不紧急”和“重要——不重要”两个维度将自己的工作任务分为四类:重要——紧急型,重要——不紧急型,紧急——不重要型,不紧急——不重要型。对于教师来说“重要”与否应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否有利于发展教师素质为标准。先做紧急的,最后做不重要的。

四、克服办事拖延、做事拖拉

应该马上做出的决定延期去做,应该付诸的行动一再推迟,经常这样,就养成了拖延的习惯,使你失去时间,错过机会,增加最后时限的压力。许多时候因为害怕失败,以为这样可以解决问题,以致会让我们的生命就这样被拖延。从而久而久之会使你养成了懒惰的行为甚至失去了信心。

五、工作中一心不可二用

正常人都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内同时完成几项工作。无论是谁,这么做都会降低工作效率。有的教师,特别是开会时,抱着作业本或带着教案本进会场,一边开会一边做业务,表面上教师在挤时间,在加班加点工作,不放弃每分每秒,而实际上会上领导安排的工作没有记,作业本上学生普遍出的问题也不知晓,待到领导问会上安排的工作做得如何时,还反问哪时布置的。学生作业又如何讲评。这样工作效率从何而谈。因此,教师要设法避免这种情况。

教师如何有效控制课堂纪律 篇6

关键词:课堂管理  尊重  评价

课堂纪律管理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圆满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障。课堂纪律的管理一直困惑和干扰着教师,特别是初登三尺讲台的青年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管理更是捉襟见肘、一筹莫展。课堂纪律处理得好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好处,为了解决课堂纪律管理这一难题,摆脱困境,笔者将自己在教学生涯中积淀下来的关于控制课堂纪律的点滴经验表述出来,希望能与广大教师共勉。

一、树立正确的课堂纪律管理观

每个教师都对课堂纪律有自己的要求,会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来判断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行。良好的课堂纪律并不是学生安静地聆听教师的讲解,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控制下,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其实,不少教师对控制课堂纪律有片面的认识,他们认为管理课堂纪律就是控制学生的行为,对他们不当的言行进行批评和惩罚。事实上,过分控制学生的言行会影响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批评和惩罚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会加大学生的反抗情绪。因此,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课堂纪律管理观念,要允许课堂上有学生热烈的讨论,要允许学生有天马行空的想法。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控制课堂纪律的关键因素,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把自己当成学生的监督者、管理者,应把自己看做是课堂的一部分,和学生一样,自己的言谈举止与学生的言行,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都会对课堂纪律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想把控好课堂纪律,就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尽量使师生的行动协调一致,进而促进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

(一)了解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脾气秉性,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能一概而论,要充分了解他们,如学生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成员、父母的文化水平、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等,还要了解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与其他教师的沟通情况。这些与学生相关的信息都会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替学生着想,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学生、感化学生,让他们从心底觉得老师是亲近的,是了解他们的人。

(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细致,方法才会正确。对成绩好的学生和差生态度要一致,否则差生就会认为自己可有可无,甚至对老师不公的做法产生不满,形成逆反心理,处处与老师对立。另外,教师要多观察和留心学生的表现,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和进步,不能仅以分数为依据,要多角度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这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

三、恩威并施,树立教师威信

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学生又敬又畏的老师,要恩威并施,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角色的扮演。如上课时面对公然挑战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要扮演硬朗的角色,运用规章制度、奖惩手段等方式纠正、规范学生的行为,将学生引向应有的秩序。除了让学生对自己产生畏的一面,教师还还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可敬的一面,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面带笑容,认真聆听学生的诉说,为学生着想,课余时间要多与学生沟通和接触,了解他们学习上和生活上遇到的难题,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关心、重视、鼓舞和关爱,从而使师生关系融洽。

四、运用多种方法,灵活处理课堂

面对性格、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的学生,教师要想控制好课堂纪律,顺利进行教学活动,要掌握多种处理课堂违纪情况的方法,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和运用。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自己搞小动作,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用眼神或表情来提醒学生。如果眼神的提醒没有收到实效,学生还是我行我素,教师就可以采取一些肢体语言,一边讲课一边走到学生旁边,轻轻敲一下他的课桌,或者轻拍一下他的肩膀,这样就能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如果教师讲到课文的关键处,不便走到学生旁边提醒,可以通过改变语调、加重声音,以及突然停顿的方法来提醒违纪学生。此外,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比直接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这种善意的提醒和警告能维护学生的自尊,能把学生引入课堂学习中。

五、批评也要有艺术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违纪常常是无意的,而是因为缺乏自制力。对待学生的违纪行为,我们教师要心存友善,讲究策略,有时只需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暗示。当然,对待屡次犯错、气焰嚣张的学生,教师则要当众严厉教育告诉他不要把老师的宽容当软弱,话要干脆,起来威慑违纪者,警诫其他人的作用。事后一定要找机会安抚背批评的学生,可选择适宜的地方单独与学生交谈,最好选择在办公室进行个别谈话,老师的语气要平和,采取先柔后刚的方法,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犯了什么错误,自己的不良行为不仅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而且影响了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后要对学生加强教育,可以使学生知道老师仍然关怀他,没有放弃他,使学生心理得到慰藉,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意见,从而鼓起学习的勇气,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改变不良的习惯。

此外,班级制度、课堂规范的拟定和建立不能由教师一人决定,因为那只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设定的,没有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执行。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规范的制定中,让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由课堂规范的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这样他们就能自觉遵守课堂规范和制度,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海燕.强化理论在小学低年级课堂纪律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探究,2010(2).

[2]杨晓玲.让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气息——论良好的课堂纪律[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7)

教师如何“示范”最有效 篇7

教师示范与讲解相结合, 能使具体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示范与讲解相结合有三种形式:先讲解后示范, 边讲解边示范, 先示范后讲解。

二、新授动作示范与复习动作示范相结合

教师将新授动作与复习动作相结合进行示范, 有利于学生把握动作之间的衔接, 例如, 鱼跃前滚翻的示范结合远撑前滚翻的示范等。

三、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

完整动作示范虽然能够保持动作结构的完整性, 但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动作学习中, 不容易使学生明确了解动作中的细节。分解动作示范虽然可以简化、细化动作的过程, 但又容易割裂动作结构的完整性。教师如果能适时地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 就可以兼顾二者的优点, 克服相互的不足, 取长补短。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 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先完整, 后分解, 再完整;先诱导, 后分解, 完整再分解, 再完整。例如, 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 可先通过完整优美的示范动作, 为学生们建立一个背越式跳高的完整动作概念, 然后再通过逐步分解学习助跑、起跳、过竿和落地的动作技术, 待学生们基本掌握各部分的分解技术之后, 再为学生们进行完整的背越式跳高动作示范。

四、个人示范与组合示范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运用个人单独示范外, 为了活跃体育课堂的气氛, 还可以利用课中休息的时机, 邀请邻班同组有相关专项特长的体育教师相配合, 进行组合示范表演, 让学生开眼界, 长见识, 亲眼目睹一番高水平的体育演练。这样, 既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又可以在学生面前“露一手”, 树立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如武术的攻防对练、篮球的突破上篮、排球的跳起大力扣杀等。

五、教师示范与学生示错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针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动作, 采用教师示范结合学生示错相结合, 能让正确的动作与错误的动作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效地纠正学生的错误, 加深学生对正确动作的准确理解, 加快学生掌握动作的过程。

六、教师示范与学生示范相结合

教师作示范的同时, 也邀请学生一同参与示范。对动作准确优美的同学给予表扬, 指出存在技术错误者的缺点所在, 并予以纠正。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有利于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七、重点示范与随堂示范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教师要重点安排一些新授动作示范和复习动作示范, 同时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环节, 依据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穿插一些随堂动作示范。这样, 既可以突出动作的重点和难点,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又可以随时调节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气氛, 让课堂教学向预设的方向发展。

八、课内示范与课外示范相结合

虽然课内动作是教师示范的“重头戏”, 但是如果能适当有意识地结合一些课外动作进行示范, 并进行适当的讲评总结, 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体育视野, 加大体育课堂的信息量, 而且十分有利于学生课内外体育知识的互补与渗透, 从而培养学生们的终生体育意识。例如, 在进行篮球教学时, 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将学生崇拜的乔丹、姚明等体育明星优美的运球突破、投篮、扣篮动作, 进行有关的技术处理, 将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进行“定格”, 或制成彩色的教学卡片, 供学生欣赏和模仿学习, 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九、有备示范与无备示范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课的基本部分进行事先精心准备的示范动作, 让大家对所学的动作精心领会, 也可在学生注意力分散, 练习无精打采时进行“突然袭击”, 让学生出列随同教师一同进行“示范”表演。

十、示范与表扬批评相结合

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备课 篇8

一.钻研课标

课程标准是所有学科的方向, 它决定了教学应该以哪些问题为主, 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标准不清楚, 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 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 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只有研究清了课标, 吃透课标, 才能更清楚如何教学, 哪些是必须要讲的, 哪些是可以不讲的, 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此我们要想高效备课, 就必须首先做到钻研课标, 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每次我备课之前, 都会先拿课标进行研读, 反复研究, 确定教学中的重难点, 才开始着手进行备课。

二.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是一项内涵丰富的学科,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 教学资源可谓无处不在, 学习中、生活中都包含了众多的教学资源, 在备课时我们要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将其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在每一个需要补充的知识点上加入课外的语文资源, 使学生扩充知识面, 激发学习兴趣。在备课时将所需要运用到的教学资源都作准备, 以制作成课件或其他的形式带到课堂上, 展示给学生。比如, 对于《颐和园》的教学, 学生很少有去过颐和园的, 因此对于该课内容他们是比较陌生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 比如颐和园的历史、颐和园的风光图片等等, 让学生对于颐和园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三.研究学生

其实, “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 更重要的是“备学生”, 因为我们备课就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其实课堂的真正主人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 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 就不能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更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 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特长以及兴趣爱好, 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教学策略, 设计一些学生喜欢并且容易接受的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对具体学生的具体教学策略, 比如说在设计提问的时候, 都需要提问哪些学生, 提问他们什么样的问题, 如果他们回答不下来我们应该如何做。再比如, 设计一些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 需要请哪些同学参加, 分角色朗读中如何给学生分角色等等, 这都是具体涉及到学生的个性特点, 需要教师认真研究。

四.课前预案与课后反思相结合

很多教师在每堂课的备课之后, 只要已经进行教学, 就会将所备之课抛之脑后, 以后再为其他班级讲解该课也不用再备课, 只需拿着教案继续重复着前面的劳动。殊不知, 教学后的反思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在备课的时候, 势必会有很多想不到的地方, 在教学中也会有很多东西生成, 如果我们不抓住这些, 不进行反思, 那么课堂上的教学生成就会昙花一现, 毫无价值。而且再进行下一个班级的教学时, 我们的教学依然是机械重复, 没有提升, 也没有改进, 长此以往, 不仅学生会厌烦, 教师也会止步不前, 而且会对教学产生厌倦心理。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观察、倾听学生, 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 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 从而调整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教学流程, 完成第二次备课。学生鲜活的体验大量涌现, 开放目标不期而至。此时, 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 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 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由此看来, 备课不仅仅是课前的工作, 也是课后的工作, 不仅仅是一课的工作, 更是终身的工作。

教师如何有效控制课堂纪律 篇9

一、树立正确的课堂纪律管理观

每个教师都对课堂纪律有自己的要求, 会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来判断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行。良好的课堂纪律并不是学生安静地聆听教师的讲解, 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控制下, 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由讨论, 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其实, 不少教师对控制课堂纪律有片面的认识, 他们认为管理课堂纪律就是控制学生的行为, 对他们不当的言行进行批评和惩罚。事实上, 过分控制学生的言行会影响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批评和惩罚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甚至会加大学生的反抗情绪。因此, 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课堂纪律管理观念, 要允许课堂上有学生热烈的讨论, 要允许学生有天马行空的想法。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控制课堂纪律的关键因素, 在课堂上, 教师不能把自己当成学生的监督者、管理者, 应把自己看做是课堂的一部分, 和学生一样, 自己的言谈举止与学生的言行, 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 都会对课堂纪律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想把控好课堂纪律, 就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尽量使师生的行动协调一致, 进而促进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

(一) 了解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脾气秉性, 在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能一概而论, 要充分了解他们, 如学生的家庭情况, 包括家庭成员、父母的文化水平、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等, 还要了解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与其他教师的沟通情况。这些与学生相关的信息都会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多替学生着想, 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学生、感化学生, 让他们从心底觉得老师是亲近的, 是了解他们的人。

(二)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要教育好学生, 首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细致, 方法才会正确。对成绩好的学生和差生态度要一致, 否则差生就会认为自己可有可无, 甚至对老师不公的做法产生不满, 形成逆反心理, 处处与老师对立。另外, 教师要多观察和留心学生的表现, 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和进步, 不能仅以分数为依据, 要多角度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 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而且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

三、恩威并施, 树立教师威信

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学生又敬又畏的老师, 要恩威并施,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角色的扮演。如上课时面对公然挑战课堂纪律的学生, 教师要扮演硬朗的角色, 运用规章制度、奖惩手段等方式纠正、规范学生的行为, 将学生引向应有的秩序。除了让学生对自己产生畏的一面, 教师还还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可敬的一面,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 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面带笑容, 认真聆听学生的诉说, 为学生着想, 课余时间要多与学生沟通和接触, 了解他们学习上和生活上遇到的难题, 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关心、重视、鼓舞和关爱, 从而使师生关系融洽。

四、运用多种方法, 灵活处理课堂

面对性格、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的学生, 教师要想控制好课堂纪律, 顺利进行教学活动, 要掌握多种处理课堂违纪情况的方法, 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和运用。比如, 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或者自己搞小动作, 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就可以用眼神或表情来提醒学生。如果眼神的提醒没有收到实效, 学生还是我行我素, 教师就可以采取一些肢体语言, 一边讲课一边走到学生旁边, 轻轻敲一下他的课桌, 或者轻拍一下他的肩膀, 这样就能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如果教师讲到课文的关键处, 不便走到学生旁边提醒, 可以通过改变语调、加重声音, 以及突然停顿的方法来提醒违纪学生。此外, 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比直接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 这种善意的提醒和警告能维护学生的自尊, 能把学生引入课堂学习中。

五、批评也要有艺术

一般情况下, 学生的违纪常常是无意的, 而是因为缺乏自制力。对待学生的违纪行为, 我们教师要心存友善, 讲究策略, 有时只需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暗示。当然, 对待屡次犯错、气焰嚣张的学生, 教师则要当众严厉教育告诉他不要把老师的宽容当软弱, 话要干脆, 起来威慑违纪者, 警诫其他人的作用。事后一定要找机会安抚背批评的学生, 可选择适宜的地方单独与学生交谈, 最好选择在办公室进行个别谈话, 老师的语气要平和, 采取先柔后刚的方法, 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犯了什么错误, 自己的不良行为不仅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 而且影响了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后要对学生加强教育, 可以使学生知道老师仍然关怀他, 没有放弃他, 使学生心理得到慰藉, 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意见, 从而鼓起学习的勇气, 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改变不良的习惯。

此外, 班级制度、课堂规范的拟定和建立不能由教师一人决定, 因为那只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设定的, 没有体现学生的参与性, 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执行。因此, 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规范的制定中, 让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使学生由课堂规范的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 这样他们就能自觉遵守课堂规范和制度, 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 纪律起着保障作用, 没有纪律, 教学活动就无法顺利进行, 因此,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控制好课堂纪律。纪律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应该遵循的行为标准, 是课堂管理的一个方面, 教师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和管理策略, 使师生之间养成一种良好互相作用的默契, 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管理,尊重,评价

参考文献

[1]吴海燕.强化理论在小学低年级课堂纪律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探究, 2010 (2) .

[2]杨晓玲.让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气息——论良好的课堂纪律[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 (7)

青年教师如何有效进行体育训练 篇10

一、思想意识转换不到位

1. 年轻教师有着对工作的渴望和想从事工作的激情, 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校的工作做到最完美, 在不知不觉中, 便犯下了急功近利的错误, 把所有的训练工作都想得简单化、单一化, 因此, 摆正思想、加踏实地成为年轻教师成长的良师益友。

2. 年轻教师的思想转换角度不一。大多数的年轻教师, 以自己从事体育训练的经验和所取得的成绩来统一要求学生, 把所有的学生都刻画成自己的模式, 忽略了体育训练的主体——学生。

二、在教学过程中, 对待问题要灵活机动

1. 体育训练是一项很复杂的传授过程, 年轻教师往往想通过最短的时间, 使学生达到自己的要求, 为了使学生尽快达到要求, 把所有的知识和技能, 一次性的灌输、填入学生的脑中, 自己感觉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 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这就是造成“这个学生太笨了”、“我真拿他没办法了”的根本原因。

2. 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 肌肉类型也不一样, 因此, 在教学训练中, 年轻教师应虚心:虚心去研究学生, 发现学生的优点, 有针对性地训练;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这对以后的训练将起到很大的帮助。

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备课 篇11

一.钻研课标

课程标准是所有学科的方向,它决定了教学应该以哪些问题为主,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只有研究清了课标,吃透课标,才能更清楚如何教学,哪些是必须要讲的,哪些是可以不讲的,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此我们要想高效备课,就必须首先做到钻研课标,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每次我备课之前,都会先拿课标进行研读,反复研究,确定教学中的重难点,才开始着手进行备课。

二.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是一项内涵丰富的学科,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学资源可谓无处不在,学习中、生活中都包含了众多的教学资源,在备课时我们要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将其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在每一个需要补充的知识点上加入课外的语文资源,使学生扩充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在备课时将所需要运用到的教学资源都作准备,以制作成课件或其他的形式带到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比如,对于《颐和园》的教学,学生很少有去过颐和园的,因此对于该课内容他们是比较陌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比如颐和园的历史、颐和园的风光图片等等,让学生对于颐和园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三.研究学生

其实,“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因为我们备课就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其实课堂的真正主人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不能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更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特长以及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教学策略,设计一些学生喜欢并且容易接受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对具体学生的具体教学策略,比如说在设计提问的时候,都需要提问哪些学生,提问他们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他们回答不下来我们应该如何做。再比如,设计一些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需要请哪些同学参加,分角色朗读中如何给学生分角色等等,这都是具体涉及到学生的个性特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

四.课前预案与课后反思相结合

很多教师在每堂课的备课之后,只要已经进行教学,就会将所备之课抛之脑后,以后再为其他班级讲解该课也不用再备课,只需拿着教案继续重复着前面的劳动。殊不知,教学后的反思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势必会有很多想不到的地方,在教学中也会有很多东西生成,如果我们不抓住这些,不进行反思,那么课堂上的教学生成就会昙花一现,毫无价值。而且再进行下一个班级的教学时,我们的教学依然是机械重复,没有提升,也没有改进,长此以往,不仅学生会厌烦,教师也会止步不前,而且会对教学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观察、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学生鲜活的体验大量涌现,开放目标不期而至。此时,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由此看来,备课不仅仅是课前的工作,也是课后的工作,不仅仅是一课的工作,更是终身的工作。

以上,我们从钻研课标、开发课程资源、研究学生、课后反思四个方面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师备课的注意事项和要求。当前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提升,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果我们不认真备课,规划教学,迎接新课程的挑战,那只能被时代淘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更新自身知识水平,改革教学策略,“活到老,学到老”,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求,做一名合格的园丁。

大班教师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 篇12

一、换位思考是有效沟通的良方

幼儿教师平时工作琐碎繁重, 身心压力大, 加上公办园会有许许多多资料要写, 区域活动要开展, 数不清的手工作品要做好投入到区域游戏中……大班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过高, 教师在管理中也无法做到十全十美, 有时就会招致不合理甚至不近人情的批评、指责。对此, 大班教师要充分掌握沟通的主动权, 与家长建立沟通的桥梁, 增进双方信任感。多向家长们反应孩子在学习和能力方面的进步, 让他们更细致全面地了解教师的工作, 了解孩子的动态发展, 从而改变与教师的交流心态。教师应主动担负沟通的责任, 从孩子的整体表现到细微变化、幼儿园开展的各项活动、教师在解决孩子问题中采取的措施等, 都可以让家长及时全面了解教师的意图, 主动交流可以避免因孩子缺点暴露而不得不面对时产生误会、隔阂。工作中, 往往大班孩子的家长告状的现象也多。大班孩子比较调皮, 闯祸的也较多。平时遇到事情时, 主动找家长沟通情况, 先放低姿态, 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让孩子、家长、教师 (幼儿园) 三方面对面调查澄清事实, 还原事情真相, 消除误会, 取得家长的理解。切不可认为三年了, 教师和家长双方都比较了解了, 就忽视了这些必要的沟通工作, 这样的疏忽, 往往使有的家长积怨更深, 找到一件不如意的小事就会大做文章, 从而使班级教师处于被动。如今, 幼儿园里老师年轻化, 有的是年轻的姑娘, 有的老师即便是已经做了母亲, 但走上工作岗位时间不是很长, 在与家长沟通时, 常常会遇到难以达成共识的局面, 甚至会由于语言的冲突, 处理的不当造成误会, 从而激化矛盾。进而影响家长与老师的关系, 给家园沟通设置了障碍。如果老师从孩子父母的角度去心疼孩子, 或是换个角度想想, 如果受伤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 那就会很自然的理解家长的心情, 处事态度也会大不相同。那么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会大事化小, 小事化无。

二、信任是有效沟通的最佳方式

现在, 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独苗苗, 有些父母对孩子看得都很重, 老怕孩子在幼儿园不习惯, 会吃亏, 对老师总是不信任。虽然孩子上大班了, 家长已经基本对教师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但是有时难免会担心老师工作繁忙照顾不周, 唯恐自己孩子没有引起老师足够重视。这时, 教师就应真心与家长交朋友, 利用平时接送孩子的空闲时间, 多和家长交流、谈心, 慢慢与家长建立信任感。在交流中要尊重家长。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家长, 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观点, 要耐心、虚心、真心地听取家长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议, 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 肯定家长不同的育儿方法, 然后在家长情绪好的时候适当抛出自己富有理论性的教育经验, 让家长易于接受, 平时对孩子要发自内心的关爱, 大班孩子能明显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会和家长诉说喜欢某某老师。当家长感受到教师由衷的喜爱并关心自己的孩子时, 自然的就会产生信任感, 尊重教师, 从而乐于与教师沟通, 平时多用单独谈话方式, 保护家长和幼儿的自尊。即使是批评孩子的不足之处, 也要注意谈话场合, 可以单独把家长请到活动室某一相对安静的地方, 和家长进行交流, 注意说话的技巧。在入园和离园以及家长开放日这些人员集中的时间段, 教师尽量不要当着众人大声和家长讨论孩子的问题, 避免家长迁怒于弱小的孩子, 造成教师家长双方情绪的对立。

三、适度赞美和表扬是有效沟通的必要手段

对孩子, 要充分赞扬和肯定。当有的家长主动向教师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或育儿的困惑, 期望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帮助时, 教师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他们交流, 先肯定家长们的教育方法, 然后对其不足或教师自己的高见巧妙地传递给家长, 这样交流的主题就会得到延伸,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四、分别对待是有效沟通的必备技巧

上一篇:管理塑品牌品牌促发展下一篇:金融产品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