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与家长交流

2024-05-13

教师如何与家长交流(通用12篇)

教师如何与家长交流 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长,沟通,合作

学生所受的教育, 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 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家长对自己子女的身心特点比较了解, 因此要做好学生工作, 与家长沟通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结合笔者实践谈谈教师应如何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一、尊重家长, 做一位耐心的倾听者

家长最熟悉、最了解自己的子女, 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最有发言权, 教师为了教好学生, 应该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有些家长在和老师交谈时免不了要唠唠叨叨说好多, 自己在家里是怎样为孩子操心, 给买什么吃的, 给多少零花钱, 怎样看孩子学习。这时教师一定要耐心倾听, 这样做首先使家长从心理上觉得教师尊重自己, 自然就产生配合的倾向;其次, 在听家长说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了学生在家中的表现, 便于教师对症下药进行管理。我班的董平同学因父母离异一直由奶奶看护, 性格内向,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经常独自坐着流泪, 老师问话他也不说。当我看到这种情形, 便及时去家访, 了解他在家里的表现。老人伤心地诉说着有关孙子的每一件事, 我了解到他的情况后, 我就经常主动和学生交谈, 安排他参与班级管理, 不断地鼓励他, 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渐渐地这位同学性格开朗了, 学习上进了, 对自己也有了信心。

二、尊重学生, 与家长真诚沟通

对于教师与家长交往, 如开家长会、家访等, 学生和家长都比较担心, 他们往往将教师作为一位“告状者”来看待, 学生怕老师家访, 家长怕被老师请到学校。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教师与家长缺乏沟通;二是教师不注重与家长的交谈方式。上海著名教师黄静华老师说:“一个有爱心的教师也是一个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的教师。”心理学家也曾用两组智力相同的学生做实验, 一组经常给予鼓励、夸奖, 而另一组经常是批评指责,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后, 爱夸奖的一组的学习效果明显好于受批评的一组。既然夸奖有如此好的效果, 我们又何不把它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呢。家长是孩子的直接监护人,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与其让家长以失望的心态对待孩子, 还不如满怀希望助孩子成长。因此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我总是坚持先说优点, 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抱有信心, 其次才是指出缺点与不足, 引起家长的重视。我总是对家长说:“你想让你的孩子做得更好吗?只要你能坚持发现他的优点, 坚持鼓励他, 相信他会做得更好。”这话说起来容易, 可要坚持做到的确也很难, 但是为了孩子, 为了我们的教育, 我相信每位教师都能做得很好。

三、与家长建立团结协作的合作关系

家长把自己的子女交给学校, 教师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为了这共同的爱, 教师与家长应该团结协作共同教育好学生。教师在与学生家长的交往过程中, 应平等地与学生家长共同商讨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有些教师为了省时间、图方便, 不注意交谈方式, 对家长开口就是命令的口气, 让家长感到很不舒服。有些家长文化水平有限, 教育中不注意方式方法, 自己高兴的时候, 孩子干什么都行, 自己不高兴的时候, 对孩子就横挑鼻子竖挑眼, 甚至体罚, 也有些家长平时不管孩子, 出了问题之后再教训。其实父母的爱应该是感性加理性的爱。一味地迁就、忍让只会造成孩子的惰性思想。做为一名教育者不仅有教育学生的责任, 也有引导家长改变不当教育方式的责任。家长素质提高了, 也会对孩子形成榜样作用, 从而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二年级时我班有一名从农村转来的学生, 也许由于环境的变化使孩子感到好奇, 放学路上就这儿转转, 那儿望望。有一天中午竟在一个商店看了一中午电视, 下午一到校, 家长就气呼呼地来到办公室, 说要把孩子领回家好好收拾一顿。我劝住了家长, 叫来学生耐心地寻问他不回家的原因, 结果他说家里没人和他玩。我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又和家长进行了交谈。原来这个孩子平时写作业特别慢, 孩子一回到家, 家长就让写作业去, 这使孩子觉得家就像个牢笼, 觉得还是在外面自由。我和家长一起分析之后, 认为他们平时在家里把孩子管教太严。玩是孩子的天性, 只要我们注意观察, 发现孩子的兴趣之所在, 根据他的活动特点, 合理安排, 总会有转变的。在学校我也加强了对该生的管理, 只要他能按时完成作业就提出表扬, 路队上专门有人护送。经过一学期的努力, 该生有了明显的进步, 写作业速度快了, 还有了爱阅读的好习惯, 家长也对孩子越来越有信心了。

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 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来承担, 我们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 应注意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成为一股巨大的合力, 共同托起这二十一世纪的太阳。

教师如何与家长交流 篇2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家长如何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具体内容: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教育模式以及交流方式,那么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有效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整理了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方法,供你阅读参考。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方法 01 一、营造平...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教育模式以及交流方式,那么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有效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整理了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方法,供你阅读参考。

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方法 01

一、营造平等平和的双向沟通气氛,别给孩子一种步步追问,坦白从宽,干涉有理的感觉。

家长也要谈谈自己今天有什么新鲜事,有什么感受,介绍一些新闻或者趣闻给孩子,然后再顺理成章问他有关学校的事情。这样有来有往,你问我答,你答我和,谈话就比较丰富。同时得理解孩子有的想法留给自己,特别是对中学以上的孩子,有时候不是他们不愿意说,是想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对他们有信心,给他们留有空间。

二、问题分为几类:

关于学校总体情况的,关于孩子学业,能力和感受的,关于孩子和朋友交往的等等,家长可以就你需要集中关注的方面去重点提问。

三、不要光抱着打听和掌握动态的心理去对待孩子

真诚倾听和接纳他们和我们不同的思想,向他们学习我们未知的新鲜事

物。这会让孩子热情地滔滔不绝,有时候想喊停都停不住,而且有时候还会拉你一起上网或者用其他渠道找更多的信息。

从 HR 经验角度出发,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提问方式是这样的:

一、多问开放式的问题而非封闭式的问题。比如“今天学校里最有趣的一件事是什么?”就会比“今天在学校过得有趣吗”有更多的潜力可以继续发问,了解更多。

二、多请对方举例,比如我在上述和 Alex 沟通中所提到的,“今天在集中注意力(管理时间/深度思考)方面做得如何?可以举一个例子吗?”

三、使用一些小问题继续跟进,如 Liz 提到的:“如果你当老师,你想教哪一门?最惨是教哪一门?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就是一个跟进问题,很多 W 开头的问题都可以用来跟进了解孩子深层的想法,和第二点的举例结合更有效。比如:“你最喜欢和谁在一起?为什么呢?能举个例子吗?”

所有的技巧都仅仅是技巧,作为家长,最不能忘记的是我们的初心:从爱出发,做一片营养丰富的土壤,支持稚嫩的新芽健康成长。

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方法 02

一、多鼓励少责备

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因此当小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应多给予鼓励和指导,并尽量让孩子知道自己不对的地方在哪里,不要用责备的办法使幼儿承认自己的错误,应该督促幼儿改正错误,多给予他一些鼓励,以期待他的下一次进步。

二、多尊重少强迫

尊重是沟通成功的重要因素,大家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小孩子当然

也不例外。我们大人欢用自己的方式与立场去强迫小孩与自己做相同的事情,而忽略了对方的想法。要知道小孩子同样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仅用自己的方式去与幼儿沟通,而不考虑他们的想法,我想这样的沟通方式最后一定会导致失败。

尊重小孩的基础上再与小孩沟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大人往往不准小孩看电视,但是父母在强迫小孩子离开电视机以后自己却死守着电视台的各种节目,这样做幼儿会感觉到不公平,是极不正确的沟通方法。

三、多期望少比较 “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 是天下父母亲共同的期望,所以父母对小孩子期望过高也是影响沟通的重要因素。虽然父母对小孩有所期望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大部分的父母很喜欢将自己的小孩与别人的小孩做比较,甚至于父母对子的期望多少参杂着自己自私的成份。希望借子女的成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会直接影响自己和子女的沟通。更有的父母直接指出自己子不如别人的地方对孩子进行责骂。这样做对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会使幼儿在以后的与人沟通中产生自卑心理。如果换一种方式与幼儿交谈,让幼儿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就会使孩子思想上产生无限的动力,朝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事半功倍。

四、多建议少命令

当与小孩进行沟通时,务必要多用建议的方式,尽可能提供几项不同的建议来供幼儿参考,并观察幼儿的生活习惯,从旁边协助和指导幼儿,诱导孩子去。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小孩子也会骂人,但是如果你仔细聆听会发现小孩子所说的话全部都是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小孩子的思维系统发展

特点决定了模仿是们学习的最佳方法。我们的父母如果用多建议少命令的话,比较容易让小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多倾听少唠叨

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学问,当小孩子与你有不同的意见及看法时,做父母的往往就唠叨个不停,成人一般总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事情,那就是不应该。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要进行沟通之前我们首先要倾听对方的意见与看法,认真地倾听和了解孩子心中的真正想法,多方面综合地观察各种不同的见解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做不但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小孩子也容易对你的沟通方式产生好印象,接受你所说的话语,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六、多守信少敷衍

诚信是一种美德与小孩子之间的约定一定要兑现,千万不能有敷衍了事现象。小孩子很容易将父母的言行牢记在心中,经过几次对小孩子的敷衍之后小孩也学会用同样的办法应付父母提出的要求,而根本未改正不良习惯。因此,与小孩沟通之后所约定的事情也一定要如期达成。

七、多提醒少限制

对小孩的限制不但不能够阻止孩子的继续犯错误较多的限制还容易使小孩 产生极端的心理。

幼儿园教师怎样与家长交流沟通 篇3

一提到“与家长的沟通”这个话题,就让我想起自己刚刚走上幼教工作岗位时,看到家长来的时候,会特别的紧张,不知道该怎样和家长交流,只是一味的和孩子说“早上好”、“再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自己也积累了一定的与家长交流沟通的经验,作为一名幼儿工作者应该怎样与家长交流沟通呢?从工作实践中我逐渐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以礼待人,用微笑打动每位家长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幼儿园的工作也不例外,每天家长送孩子入园时,我们老师以最好的精神面貌、满脸的微笑、简短地问候接过孩子,用我们的微笑和热情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家长在这一天里心情愉快,安心工作。

在面对家长的态度不友好时,我们教师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和家长争执,学会倾听,更不要挖苦讽刺孩子,脸上要充满微笑,那么无论是在多么尴尬或困难的场景,都能轻松解决,赢得家长的好感,从而最终消除误解和矛盾。

二、教师应讲究与家长交流的语言艺术

孩子入园后,家长就会不时听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孩子有时表现好,有时会犯上一点小错误,有的老师在向家长汇报孩子情况时,似乎没看到孩子的优点,总是向家长告状说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行,这往往使家长难以接受。作为教师,应客观的向家长告知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而不应该掺杂主观色彩和情绪。教师应该用平和的语气,委婉的态度,一分为二的观点与家长交流。可以先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的优点,再说孩子不足之处或需改正的地方,这样,便于家长接受。比如:对小班孩子的家长切忌说“你家孩子又尿床了”,“教教你家孩子吃饭吧”等。

三、以理服人,教师应耐心辅导家长运用科学的育儿方式

许多家长由于对孩子年龄特点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时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当,一味的溺爱,甚至放纵。而教师是有一定育儿知识的专业人员,遇到问题应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导家长,让他们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曾经遇到一位家长向我提议:“曾老师,你们幼儿园怎么回事,早餐一点都不好,我怕孩子营养不良都是在家吃早餐,生活费只交一半。”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先递给她一杯茶,请她坐下,让她先消消气把事情原委说清楚。我认真倾听家长的诉说,知道其原因,然后再耐心解释,告知幼儿园配餐是由专人负责,根据幼儿每天的身体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营养配置而制的;其次要让家长知道每天与其他幼儿共同进餐可加强幼儿的集体意识;最后也对家长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表示虚心接受和及时改正。家长从我这里了解到了幼儿园的管理和正确的育儿知识,及时的改变了对幼儿园的看法,增加家长对我们的信任。

当家长怒气冲冲地对幼儿园工作发泄不满时,作为管理者不能与家长针锋相对,避免了矛盾激化;也没有推卸责任,对家长爱理不理;而是先稳住局面,弄清情况,进而消除误会,并主动道歉。

四、教师应以“换位”的思维方式与家长沟通

如今,幼儿园里老师年轻化,好多老师尚没有为人父母的角色体验,有的即便是已经做了母亲,在与家长沟通时,常常会遇到难以达成共识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了解父母的角色,并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体活动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时候,家长接孩子时十分惊讶、十分心痛是肯定的,而有的教师表现得若无其事的态度,认为家长大惊小怪,那么,一件小事立即会使家长觉得老师对自己孩子不够关心,对工作不够负责,进而影响家长与老师的关系,给家园沟通设置了障碍。如果老师从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受伤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会很自然的理解家长的心情,处事态度也会大不相同。

五、教师应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方法与家长沟通

教师可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园地、家访、约谈、家园联系册、电话、便条以及接送孩子时的交谈等多渠道与家长交流沟通。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沟通是对孩子发展与教育问题上,家园双方随时互通信息,交流看法,以求全面了解孩子发展的情况,在教育上达成共识,从而共商教育策略,协同进行教育。

浅谈教师如何与家长交流 篇4

1. 有的放矢, 切忌空谈

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在于了解反映学生情况, 争取家长的配合, 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有效结合, 搞好教育工作。这要求家访的目的要明确,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内容要具体且真实。每次交流前都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备课”: (1) 了解学生家庭情况, 选择有效的交流谈话方式。 (2) 掌握学生在校的表现, 各科目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习惯、优缺点等, 以便家访时能深入沟通, 提高家访的实效。

2. 主动热情, 切忌冷言冷语

教师与家长交流主要表现双方言语的交谈, 以及在交谈过程中情感的碰撞, 真正目的是能够取得家长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教师与家长谈话态度要热情, 特别是对那些难以接近的家长、学习困难生的家长, 说话时更要有诚意, 不要单纯指责学生的过错甚至借机告状, 推卸责任。更不能一味责怪家长, 恶语相加变相地教育他们, 那只能扩大家长与教师的心理距离, 从而使家长对学校和教师产生反感与隔阂;教师应心平气和地帮助家长, 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 寻求改变的方式方法, 让家长觉得教师是真心关心学生、尊重家长, 因此乐意与教师交谈有关学生的一切情况、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

3. 尊重家长, 虚心接受家长的意见

教师能否听取来自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尤其是批评, 甚至个别家长因误解、偏见而对老师的指责, 是衡量一个教师的素质和修养高低的标准, 也是能否密切与家长的关系、得到家长的信任和支持的关键。所以一个尊重家长的教师, 必须是虚心听取并接受家长意见和建议的教师。教育是双向的, 谈话交流同样是双向性活动, 交流虽然是以教师为主导, 但并非是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 要注意彼此间的联系。不仅家长可以如实地讲, 学生也可以坦诚地谈, 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沟通。任何教师无论他经验有多丰富、理论有多深厚, 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所以, 教师要想全面了解一个学生, 仅凭自己的经验和理论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和家长联系, 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 甚至在家长那里教师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这些情况对于教育其他学生, 也是非常有用的。如果不是家长的支持、配合, 教师可能会蒙在鼓里很长时间。因此, 教师应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与他们达成共识以改进自己的工作。

4. 选择适当的交流时间、地点、方式

教师应尽量多家访, 少请家长到学校。如果学生犯了错误, 教师让学生请家长, 学生不敢不请, 家长不敢不来。然而, 家长有自己的工作, 让学生请家长会打乱家长的计划, 因而家长到学校就有了几分不情愿, 这对解决问题不利, 也是家长与教师对立的原因之一。如果教师能抽出时间到学生家中去家访, 最好选择放学后或双休日, 这样学生也可以在场, 这会让家长觉得教师负责, 把孩子交到这样的老师手里放心。因此, 教师说同样的话, 在学生家中说比在学校里说效果更好。同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话的机会, 有利于消除消极因素, 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 消除不必要的误会, 保证意见的准确性和教育措施的切实性, 此外, 教师要控制家访时间, 以免耽误家长的工作, 这样会更有利于家长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

5. 交流应不断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

从教育体系来看,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都不容忽视。忽视一方都有可能影响到教育的质量, 而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 由于家长的身份地位, 特别是素质上的差异, 反映到对孩子的教育上自然也不相同。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 (1) 重养轻教, 养而不教。 (2) 重言教, 轻身教。要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使之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统一步调, 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整体效益, 是教师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而有效途径是加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 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 完成培育下一代的伟大使命。

教师如何与家长交流 篇5

古人有云:师如父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是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的不诲;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亦是无悔耕耘夏冬秋,愿的桃李满天下的殷切期盼。世间有诸多熠熠星辉之辞赞美教师这个职业,而幼教作为孩子们初期成长阶段不可或缺的参与对象,地位更是举足轻重。

身为幼教,在启蒙孩子的同时,学会如何更好的与家长沟通也是老师们的课程。幼教现在面对的不仅仅是性格迥异的孩子们,同时还有形形色色家长——可以说,如今每一个孩子身边不仅仅有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关系密切的亲戚长辈,每一位家长的素质、文化、个性各有千秋,幼教想要面面俱到的和谐完善地处理好与每位家长的关系并长期相处,可以说实属不易。懵懂之际的孩子看似只身一人来到幼儿园,实则是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也留在了这里,所以幼教要比中小学老师接触家长的频率更高,一个孩子建立起老师和家长深深的羁绊,二者都是为了孩子能够茁壮成长而相识相交,但时间久了,幼教与家长之间势必会在孩子的教育成长中产生意见分歧。

作为新幼教,我经过了解归纳得出,幼师与家长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分歧主要是来源于多方家长在孩子教育理念上的不同,而幼教无法面面俱到照顾每一位家长的需求。比如一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幼儿园期间就接受更全方位的教学内容——读书识字做算术等,另一部分家长则认为,在其位谋其职,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只要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享受天伦就好,不需要过多的灌输知识;比如一部分家长希望幼教能够严格要求孩子,适当的粗暴专制也无可厚非,另一部分家长则提倡“仁者爱人”,反对孩子的绝对服从。作为幼教,我们无法同时实现两部分家长的需求,只能采用中和教育的方式——我们尊重孩子天性,倡导民主教育的方法,告诉孩子要谦逊有礼,不干涉孩子的个性发展,但这就可能导致部分家长认为“自家孩子学识不如别人”、“别家班级授课水平远高于孩子所在的班级”,或者“自家孩子容易受欺负”、“自家孩子不如别家孩子乖巧懂事”,甚至对幼教产生“不务正业、不尽职尽责”的误会,于是渐渐地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就横隔着一条矛盾的“鸿沟”——孩子长期不喜欢上幼儿园家长便认为是受幼师的行为影响;孩子在家养成的不良作息难以改正被误解成为幼教没有指导到位;孩子在幼儿园与在家性情不同,家长则认为幼儿园没有正确引导;孩子在家表现不如幼儿园,家长则认为幼儿园要求过于苛刻……渐渐地,幼教和家长双方可能会相互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孩子,家长埋怨幼教对孩子缺乏关心,幼教抱怨家长过分溺爱或严苛对待孩子。因此,教育理念的不同最终导致家长与老师之间产生歧义,而不能及时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导致双方歧义无法解决,双方各执一端,最终影响的却是孩子的茁壮成长、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和幼儿园未来的发展。

既然发现了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及时解决,处理好幼教与家长之间的人际关系。首先,幼教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很多幼教面对难以教导的孩子可以保持平心静气,但与其家长相处时却颇感棘手,我认为这是幼教的一种错误的优越心理。孩子心智尚浅,没有成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没有准确客观的明辨是非能力和人格特征,所以他们很依赖幼教,对幼教表现出极大的顺从性,幼教在与其相处也不需要过多的增加主观情绪,会感觉轻松自如、得心应手,即使与孩子产生矛盾也不会过于激烈。

但与家长的相处则是成人的交际,家长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冲击着幼教的优越心理,成熟的人格特征和主观能动性让家长更重视平等性,甚至有的家长优于幼教,这就给幼教造成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有丰富经验的前辈或许可以应付自如,但对于新入职的幼教而言或许在面对家长时就没有那么有自信了。

这种反差巨大的心态,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明确自己的心态,无论是经验老到还是入职伊始,我们都应该时刻铭记自己的一名幼教,是助力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存在,在面对家长时不需要发怵,产生抵抗心理,这种消极情绪往往会激化我们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幼教在明确心态的时候要记得,我们既是孩子的启蒙者也是他们的护航人,不能够过分溺爱也不能盛气凌人,与他们相处不能一味的产生优越感,而是要尊重每一个孩子;在与家长交往中,要时刻记得,我们既是受托“于”人也是受托“与”人,我们只是助力孩子成长的一个客观存在,真正影响孩子的还是家长,所以我们在面对家长是不需要感觉怯懦和没底气,应该直面家长告诉他们孩子发展的情况和需求,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靠幼教,更重要的的是家长的辅佐和支持,双方平等相待、互利共好,才能合理沟通、化解分歧,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其次,幼教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热情,主动了解、接触家长,增加彼此的信任。作为幼教,我们要具备一颗热忱、真诚的心,发自肺腑的爱孩子,当我们真正的把每个孩子都当作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就会无所畏惧一切,帮助孩子抵挡任何无悔肮脏,也会放下一切忌惮,主动了解和接触家长,从而了解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和关心情况,掌握孩子在家时的状态,及时与在园情况作比较,发现孩子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敦促其改正,帮助孩子往良性的方向发展。当家长感受到幼教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关系自己的孩子时,自然而然的就会无比坚定的信任和支持幼教工作,真挚的情感和纯粹的心灵,往往是和谐沟通最有用的润滑剂。

最后,幼教在引导孩子成长的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其家庭教育情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再出色的幼教,对孩子的指导也仅仅是局限于在园,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引导,那么幼教的付出可以说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然而现实情况是这样的,很多家长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照顾孩子,所以把他们早早的就送到了学前班或幼儿园,然后他们就错误的认为孩子的教育全程由幼教负责,他们只需要接接送送,不需要参与其中。这就导致往往幼教在园中教导孩子要养成良好的作息、餐前饭后要勤洗手保卫生、与人交往要谦逊热情懂礼貌,回到家中却因为家长疏于敦促,孩子又回归到肆意妄为、舍我其谁的“小霸王”角色中,从而让家长认为幼教老师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学习和树立观念,导致幼教的付出事半功倍,孩子的成长道路也磕磕绊绊。所以幼教要在引导孩子的同时也及时了解家庭教育情况,让家长明白他们才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角色,主动配合幼儿园和幼教老师进行同步教育。

在学会加强与家长沟通、消除与家长间分歧的问题上,新入幼教除了“日三省吾身”外,可以多学习前辈的经验之谈。根据经验来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可以从“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开展家长工作的必要性与意义”、“幼儿园开展家长工作的目的、任务”、“幼教与家长在彼此工作交流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幼教与家长问题沟通话术”等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让家长明白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让家长明白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双方要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方便幼儿园开展加强家园联系、实现同步教育;

第三、幼教和家长双方总结在家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比如,双方相互抱有偏见、家长对新老师存在排斥和不认可;家长单凭孩子主观表述,不能正确分辨其传递的信息;家长与老师的教育理念存在分歧;家长过度溺爱孩子抵触幼教进行合理的教育指导;家长高估孩子潜质,导致在其没有达到预期成绩时对幼儿园产生错误的认识……这些问题都是家园在家长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化解这些问题,是双方不容忽视的存在。

第四、幼教在与家长交流时不能准确把握时机和尺度,在措辞用句上伤害家长和孩子,导致家园双方矛盾激化,不能和平处理分歧。家长在沟通时存在主观意识,一味信任孩子或幼教,以偏概全,产生对幼教或孩子的质疑,导致沟通困难,无法明确分辨实际情况,对双方的工作都造成极大的制约。

针对以上发现的工作问题,前辈们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出发,找到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比如在沟通前进行充分准备、在沟通时的交流技巧、对家长答疑解惑时的用词措辞等。对于新入职的新幼教而言,我们没有前辈们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解决问题,这是成为合格幼教的“第一步”。

我认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可以从“把握沟通时机;了解家长的需求;学会对话技巧;不同的意见对策;注意职教作风”出发,拉近家园、社区的距离,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孩子的的茁壮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把握准确的沟通方式和时机

沟通是最容易拉近人之间距离的交际方式,但看似简单的沟通却存在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中,准确的沟通时机就是不易逾越的“横沟”。工作繁忙的家长不能随叫随到,一师多娃的幼教现状也不允许幼教与家长每天都一对一沟通,最终双方不能及时沟通,无法实时准确的交换在孩子成长中的意见和建议,导致产生歧义。

我认为,幼教虽然与家长接触的频率高,但真正能够与家长直接接触时间大多是在孩子的接送时间内以及家长会和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期间,这段时间虽然短暂,拿捏得当却可以收获颇丰——

1.意义重大的家长开放日

幼儿园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家长到院参观幼儿活动,不仅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情况也是了解幼教工作的家园沟通形式。“百闻不如一见”,家长开放日为家长提供了观察的机会,给予家长生动而深刻的视觉冲击与思维启迪,让家长亲身感受孩子在幼儿园的所见所感,拉近家长与幼儿园和幼教老师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帮助家长理解保教结合的涵义,而且幼教亦可以借此机会与家长很好的沟通。

2.不容小觑的家访

不少幼教会认为太过于腐旧,然而无论时间多久,家访这一沟通形式都是不容小觑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孩子是存在差异的,幼教的责任就是发现他们的特点和个性,有一些孩子在家与幼儿园的表现是迥然不同的,所以为了更准确的了解孩子,家访就是最好的形式。班里有一名孩子是有名的淘气鬼,上课不听话、下课疯打闹,午睡不休息还总欺负其他孩子,他一直是非常令我头疼的孩子,为此我还几次与家长沟通,但家长却表示不信任,所以我决定进行一次家访。家长对来访感到意外,很热情的招待了我,而我也发现孩子在家乖巧、懂事的一面,与家长沟通过程中,我找到了差异巨大的原因——“望子成龙”的强烈思想导致父母对孩子过于严苛,从行为举止到言谈交际,完全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稍有违背则“以武治统”,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只能在父母面前表现出乖巧,而在园内没有约束的孩子便释放了天性,回归到本我。对此,我向家长详细阐述了孩子在幼儿园与家中的差距,并与他们交流了一些家庭教育理念,告诉他们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强制他去培养不符合年龄段的成熟,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出现物极必反的恶性结果。家长也表示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不足,将积极配合幼教老师的工作,今后不再苛求孩子。现在,这个孩子虽然没有彻底改善淘气,但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也渐渐变的听话,其他小朋友也慢慢能够接受他。

所以,幼师可以不定期抽选孩子家长进行家访,全面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并佐以在园内情况相对比,利于发现问题;还可以与有意见歧义的家长面谈,针对性的进行深入沟通,化解矛盾。

其实,在短短的从教过程中,我发现沟通的方式和时机也不仅局限于面对面,沟通的渠道多种多样,每一种渠道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功能,对传递信息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

1.书面沟通,拉近家园的距离

班级有一个孩子,他是由奶奶送来幼儿园的,每天都是最早到园却也是最晚被接走的,我很少看到他的父母,即使难得一见也是行色匆匆,往往打个招呼就离开了,根本没有时间能够与之交谈。虽然与父母同住,但忙碌疏远了亲情,致使孩子表现的性格很内向,在园内几乎不主动与小伙伴嬉笑玩耍,只是默默的自己坐在角落,对此我很是担忧,几次想要联系他的父母无果,只能让奶奶代为转达。但是奶奶年事已高,不可能完全表述清楚,所以孩子的状况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改善,为此我在前辈的建议下将孩子的在园情况以书面方式呈现,让他转交给父母,第二天他开心的带回了父母的回函,慢慢一页纸上写着父母对疏忽孩子关系表达的歉意、对幼教老师尽职尽责的谢意以及自己愿意辅助幼教老师一起,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将注入更多关心的态度,几次的书面交流,我发现这个孩子的性格明显改善了很多,他愿意主动与其他小伙伴玩耍、交际,这让我倍感欣慰。以此为例,我认为幼教可以通过建立家园联系册,通过书面表达的形式与家长沟通并鼓励家长共同讨论出现的问题;同时可以开辟幼儿园互动专栏,倡导幼教与孩子、家长一起参与专栏的设计和布臵,并将园内的活动安排和需要家长配合的内容在栏中做公示,定期张贴一些关于教育孩子的育儿文章、评选公示优秀教师和模范家长,以此打破家长被动沟通的局面,让家长主动参与到与幼师的沟通中,及时掌握孩子的成长和幼师的工作。

2.电话联系,省时省力更省心

如果碰到没有办法进行家访或者书面转达的家长,我们又该如何与家长沟通呢?这个时候,电联就派上了用场。幼教可以主动与不经常来园的家长进行电话沟通,帮助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建立班级沟通群,与家长实时分享孩子的在校情况,让家长掌握学校动态。电联不比家访和书面沟通,没有长时间的交流条件,尤其是新入幼教,更是要学会开门见山示明来意、一针见血提出建议、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在有限的沟通时间内创造最大的沟通价值。在电联时,我们首先要找对合适时机,在不打扰家长的充裕时间下进行;其次要明确在孩子成长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哪一位家长,只有沟通对象合适,交流内容才能引起共鸣。对方如果是男性,那么交流时间不易过长,直抒胸臆切忌重复;对方是女性,则可以适当延长交流时间,从琐事入手,给对方一种幼教老师对孩子倾注关心的感觉。在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园情况时要褒贬得当,一味的叱责或表扬,都会让家长感觉虚假,这很不利于之后的沟通。所以,幼教如果善于利用电话访谈这一沟通方式,将会使家园关系更加融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善用网络,与时俱进更创新

有的孩子家长常年出差或身居异地,孩子由长辈照顾,幼教既不能家访、书面沟通,也无法掌握电联时间,这时候我们可以与时俱进的通过网络与之交谈。我的班级现在有一个家长联络群,幼儿园有什么要求和孩子的情况,我都会通过群向家长公示,方便家长低个头就能掌握孩子的动向,群里家长还可以互动,相互探讨育儿心经,也让我能时刻了解家长的想法,以此作为备课基础。偶尔有个别想要了解自己孩子情况却不好意思当面说的家长也可以通过私下联系,向我表达他们的需要,让我们能即使交换彼此见解。网络实现了家长与幼教的“零距离”沟通,是不可多得的沟通渠道,所以我们应该多利用网络,与时俱进创新沟通方式,拉近家园距离。

二、及时了解家长的需求

与家长沟通除了合适的方式和时机外,幼教了解家长的需求对症下药,也是促进双方沟通的方式之一。经过与家长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家长一般都希望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公平的对待、来自老师的尊重以及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发展情况和参与孩子教育当中。其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上说的沟通方式让家长了解孩子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要可以建立一个公示平台并启用时下的远程传媒,让家长在百里之外也可以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成长情况;同时,幼儿园可以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教授孩子一些该年龄段可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比如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侵犯,如何学会知书达理、谦逊礼貌,为今后树立正确的人格特征做引导;其次,幼教要一视同仁,没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被孤立的一个,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极度不易,所以幼教不能放弃任何调皮捣蛋或者过于偏袒溺爱孩子,要让他们从小树立平等博爱的正确观念;在与家长沟通时,老师要摆正心态,教师与家长沟通中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效应,会明白沟通过程中产生的许多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对于提高自己的认识、态度和沟通效率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这就是首因效应。尤其是新入幼教,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次接触孩子或家长,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直接影响今后他们的印象。首因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第一印象被人认可和接受,那么就为今后与孩子相处、与家长沟通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若是第一印象不佳,那么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抹去它的消极影响。所以,面对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幼教一定不可以摆出架子或给孩子距离感,让孩子对幼师产生抵触心理,这种消极影响会导致孩子在成长中难以适应新环境和老师,并且影响家长对幼师甚至是幼儿园的教育产生怀疑和质疑;孩子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素质也参差不齐,作为幼教面对家长时是要因人制宜,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评判家长,面对高学历家长就唯唯诺诺、面对低学历家长就趾高气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加强沟通的第一要点便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家长,无论对方是否理解或接受我们的观点和理念都不可以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姿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自己就要妄自菲薄,要尝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去让家长了解我们,如果对方实在无法接受我们的教育理念,那么我们就尝试着接受家长正确的观点,与自己的理念相结合,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三、学会合理的对话技巧

语言是一种艺术,对话技巧则是其中最渊博璀璨的。新入幼教应当学习和观察前辈的沟通技巧,做好对话素材的积累是沟通的基础;在与家长沟通时保持自信和从容,自信的人更容易令人信服;话题要时刻围绕孩子,因为每个家长最关心的就是自己孩子所对应的问题,所以幼教老师尽量不要在探讨这个家长的孩子时总以表扬其他孩子为主。

新入幼教要懂得使用替换词,将“不行”、“不可能”、“不归我管”、“你说的全对”“冷静点”……这种消极的词眼可以换成“我能做到的是”、“我可以试试看”、“我可以找XXX来帮助你”、“我能理解你,但是”、“我很抱歉”等,面对祖辈级别的家长,幼教要注意婉转的表达问题,并不时询问对方是否理解,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寥寥数语就能带给家长不同的感受,尤其是面对怒火中烧的家长,往往一个字眼的改动就可以让他们理解幼师用心良苦,从而平心静气的去倾听幼教的意见和建议,问题也得以轻松解决。

四、时刻注意职教作风

家长与幼教初次接触,最关心的往往不是幼教说了什么,而是对话态度。他们会观察幼教是否亲切、是否被孩子接受,如果一个幼教说话态度苛责、硬气,就会给家长留下过于严厉、要求很高的印象,他们就会担心孩子是否能够适应新老师,所以新入幼教要懂得循序渐进,时刻注意职教作风。比如,脸上时刻挂着笑容,更加容易增进亲和,拉近与孩子家长的距离;面对不常见的家长要主动出击,比如没有时间到园的家长,可以多次进行电话或者网络沟通,对孩子教育不重视的家长,可以邀请参加开放日及幼儿园亲子活动;对于过分溺爱孩子的家长,我们的沟通可以从表扬导入,列举实例让家长知道溺爱的危险;对于要求过高的家长,我们可以增加沟通频率,多推荐一些幼教材料或书籍,让家长明白严以律己是正确的,但也要适量而行。

幼儿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篇6

关键词:幼儿教师 家长 沟通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228-01

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国家幼儿教育机构,要在教师与家长中建立“家园共育”意识,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园合作对幼儿成长所起的意义和重要性。只有园方及家庭对幼儿的教育步调一致,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幼儿教师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士,因此,教师在家园合作中应该占主导地位,教师和幼儿园应该主动策划、发起和协调家园合作活动,最核心的就是幼儿教师要学会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1 热爱幼儿、幼教工作的积极心态是沟通的基础

幼教工作繁琐复杂,幼儿教师必须有着积极的工作态度,幼儿教师加深对孩子的爱和关怀,是教育好幼儿的根本,也是搞好家长心理沟通的前提,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更好的与家长进行沟通,实现家园共育的目的。

1.1 眼睛里看到孩子的发光点

在平时的幼儿教育工作中,眼睛里要随时看到小朋友们的优点,包括孩子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小优点,以及与其他幼儿之间交往的谦让、团结、相互帮助等等生活细节。这就要求我们的幼儿教师要细心观察,耐心引导教育每一个幼儿,这样才能全方位从主体上了解孩子,从而与家长沟通时才能得心应手。

1.2 脑子里装着评价孩子的准绳

教育工作者的目的是找出学生的优势,使学生优点有点更加突出,使缺点逐渐改变,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因此,来时在生活中不能只盯着幼儿的缺点,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学生的发光点,只要学生有进步,就是优秀的,要充分地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和手段,这样在与家长沟通时才能全面评价孩子。

1.3 内心里把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当时时体贴幼儿、处处关心幼儿、给孩子爱和理解,给孩子信任和温暖,才能得到幼儿的喜爱,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爱的作用是相互的,老师关爱幼儿,幼儿喜爱老师,这样与家长沟通才能增加信任度和亲切感。

2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育儿经验是沟通的骨架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或参加相关的培训班等,不断更新充实学前教育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幼儿园与幼儿园之间相互交流等,逐渐积累完善的幼儿教学经验。有了更扎实的基本功和经验体系与家长沟通起来才能更加的自信,增加家长与教师的信任感,取得教育的一致性。

2.1 沟通能使家长“更放心”

通过专业化的知识和经验,向家长反映本班幼儿的最新情况、幼儿的点滴进步、阶段目标和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等。可以与家长建立起信任感,家长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加入到“家园共育”的模式中来,更加积极的与幼儿教师沟通并,这种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的沟通家长才会更放心。

2.2 沟通能使老师“更舒心”

积极的引导家长的主动参与“家园共育”,不仅利于幼儿教师不断增长的知识经验,而且可以使家长获得“主人公”的情绪体验,从而参与、协调、帮助幼儿教师的工作,并进一步推动其积极参与教育孩子的各项活动,减轻幼儿教师的工作量,从而达到互动双赢的目的。这就形成一个教育的良性循环,老师教起来更省心,工作起来更舒心,更加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

2.3 沟通能使幼儿“更开心”

有了步调一致的“家园共育”模式,幼儿在接受教育时才不会迷惑与迷茫,并乐于接受,进而形成一种良好习惯与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儿童自尊心、独立性、自信心、宽容心、好奇心和探索性的发展。幼儿得到幼儿园和家庭双方面的肯定后,会更加积极接受教育,并乐于接受教育。

3 多种交流手段及技巧的建立是沟通的桥梁

由于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家长的教育理念、方法和对孩子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幼儿教师在与家长沟通前要充分了解家长,并可以运用多种交流途径和手段。

3.1 抓住时机创造机会的直接沟通

利用家长带孩子入园、离园时积极主动的与家长进行沟通,说话技巧本着多表扬的原则,然后再讲需要下一步改进的地方,一次说的问题不要太多,要分批次、层次的进行,当家庭在幼儿园的帮助下改进了一个小问题时,要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这样才能把家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获得家长们的信任。

3.2 定期组织家长交流活动

幼儿园可以通过家园栏、家长会等方式进行交流,面向群体,节省时间,同时也可以让家长们了解一下别的孩子家庭是怎样进行沟通的,从而调动起家长与幼儿教师沟通的积极性。另外就幼儿园教育的一些主要方面,如教育质量、保育质量、教师对家长的态度、教师对幼儿的态度等等,可以引起家长们共鸣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努力创造和谐沟通,让家长们积极参与到“家园共育”的方式中来。

3.3 建立起息化平台时刻了解孩子动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沟通也越来越通畅,我们可以建立幼儿班级的QQ群和班级电子邮箱等一系列的“网络家园之窗”,这样可以让一些腼腆、内向的年轻家长也积极参加进来,实现多途径、多时空的沟通交流,为保障孩子的更好成长沟通起一座便捷、有效的桥梁。

4 结论与建议

幼儿园与家庭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单独完成幼儿的教育任务,两者必须更好的配合才能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要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首先要学会如何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然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实现家园同步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幼儿园的教育任务,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园共育”。从而促使孩子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卢乐珍,等.学前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梁志燊.学前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李生兰.英国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特点及启示[J].国外幼教,2004(3):54-57.

[5]黄志敏.家园共育的教育价值探究[J].山东教育,2007(15):6-8.

教师如何与家长交流 篇7

一、用爱心培养良好的感情, 让家长安心

首先教师要以热情、友好、耐心的态度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从一开始与新入园幼儿的家长打交道就要以真诚、友善、亲切、温和的态度对待家长和孩子, 用一颗爱心去关心孩子, 和家长培养良好的感情, 给家长留下良好的印象, 以后的交往中他们就会以信任、理解的态度来支持教师的工作, 这样, 就可以为今后的相处与交流打好感情的基础。

新入园幼儿大多都有入园焦虑, 家长也同样会有, 他们要将自己形影不离的“掌中宝”交给陌生人看管, 都会有些不适应、不放心。他们会多方问询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哭了没有?吃饭、睡觉怎样?表现如何?并且会观察孩子的表现, 感受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程度。因此, 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 给予更多的帮助, 引导家长和孩子尽快克服入园焦虑, 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以细心呵护孩子, 让家长放心

对于小班的新生来说, 入园焦虑最明显的就是哭哭闹闹的不愿和家长分开。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孩子们入园晨检时, 除了语言、行为要有亲和力外, 事先还要准备一些能吸引孩子的东西, 比如小零食、小贴画、小玩具等来吸引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让孩子高兴、愉快地进入幼儿园, 融入集体生活, 这样, 孩子是面带笑容和家长说“再见”, 那家长就会感到放心;反之, 如果孩子是在哭哭啼啼的状态下和家长分开, 那么家长也会为孩子担心一天。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 因孩子多, 教师难免有照顾不周的地方, 因此在离园前排队清点人数的同时, 一定要对孩子进行认真的检查, 他们的小手小脸有不干净的地方, 要帮助他们清洁整理, 冬天的时候看看衣帽、手套、口罩是不是穿戴好了, 个别自理能力弱的孩子可能有将鞋子左右穿反的情况, 要提醒孩子纠正, 让孩子们以良好的状态出现在家长面前。在家长接孩子的过程中, 要有目的地与个别家长交谈, 对孩子在幼儿园里突出的、反常的表现要及时向家长说明, 如午睡时孩子咳嗽、食欲不佳等等, 对于个别孩子常规需要加强改正的地方, 要婉转地向家长提出, 与之协调好家园配合共育的问题。

三、搭建家长参与的亲子平台, 让家长开心

(一) 班级创设家园联系之窗

在家园联系之窗定期张贴一些教育新闻、教育动态以及关于健康育儿等方面的知识和家教经验, 供家长学习分享, 定期贴出孩子们绘画、手工作品、活动照片等, 与家长共同欣赏品评。另外, 把班级电话和教师个人的联系方式张贴出来也是对家长的信任, 更方便家长有事及时与教师的交流。

(二) 成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可以请几位性格爽朗、较重视孩子教育、时间充裕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 平时把家长共同关心的话题转达给老师, 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也向老师反馈。如果平时老师遇到什么难题, 可以请家长委员会出面, 大家共同出谋划策, 解决问题。

(三) 让家长参与、了解幼儿园生活

这些年来, 我园开展了家长开放日, 课堂风采展示、幼儿成果汇报、艺术周文艺汇演、诗歌美文朗诵等有声有色的活动, 让家长走进课堂, 及时了解幼儿园生活、见证孩子在园的点滴成长进步。平日里匆匆忙忙送完孩子就走的家长, 根本没机会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是如何过他们的幼儿园生活的, 所以请家长走进课堂, 让孩子向家长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经过这样的活动, 孩子们感受的是愉快, 家长收获的是喜悦, 增进了老师、家长、幼儿之间的亲密程度, 更方便家园交流合作。

四、掌握方法技巧, 让家长舒心

首先, 教师要学会微笑。微笑是人与人之间传递友好情感最简便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和家长交流时, 一个礼貌的微笑和的友好的招呼, 都能使交流气氛更加良好, 使沟通更加顺畅有效。

其次, 教师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礼仪。比如说和家长交谈时要用眼睛平视对方, 语言要柔和, 让对方感受到你倾听的耐心与真诚的态度;礼貌让座或请家长坐下来和你对话;在晨检迎接孩子或下午送孩子离园时, 热情主动和家长招呼回应等。

再次, 关注每一个孩子, 告诉家长孩子的点滴进步。在日常工作中, 注重孩子的安全、能力的发展、习惯的培养, 关注孩子在幼儿园内的表现, 多给与孩子肯定和激励, 让每个孩子在快乐中度过每一天, 以愉悦的心情离开幼儿园, 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和家长除每天接送孩子进行口头交流, 也要告诉家长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点滴成长进步, 这样家长会感觉他的孩子得到了老师的关注与关心, 在沟通上会更加容易;还可以通过各种家园联系方式, 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 赢得家长的支持信任, 让沟通在这样一种“一切为了孩子”的情感氛围下进行, 更有利于教师和家长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支持的建立。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以爱心去培养感情、以细心去呵护孩子、以耐心沟通家长, 再辅之以良好的态度、适当的礼仪、正确的方法, 最大限度地得到家长的参与、理解、支持, 幼儿园保教工作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我说的只是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所做的一些细碎平常的事, 而怎样与家长有效交流沟通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去摸索和思考。

摘要: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合作伙伴, 教师应掌握和运用一些沟通技巧, 与家长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 做好家长工作, 争取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理解、支持, 形成强劲的家园教育合力, 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教师如何与家长交流 篇8

我园的家长大多都是高学历的大学老师, 由于科研教务繁忙大多数孩子都由爷爷奶奶来带, 而家长本人偶尔的接送也都是匆匆忙忙, 很少和老师有深入的交流, 所以每月的幼儿成长记录手册是这些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生活的最重要的方式。但是他们又不仅仅满足于看到成长记录手册中孩子在园的照片以及绘画、手工作品, 他们更在意老师对自己孩子生活、学习细节的文字观察描述以及客观的分析评价。

口头交流虽能及时地反应孩子在园的表现, 但是针对我们家长的现状他们没有时间进行面谈, 有时我们教师就和家长进行电话交流, 但是反馈不是特别明显, 很多家长一忙转身也就忘了, 而幼儿成长记录手册就给教师和家长提供给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手写的文字对于家园双方心灵的交流与沟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其一, 从习惯上说, 人们对文字信息的重视程度要高于言语信息, 作为大学老师的家长也是一样。同样的信息, 文字对人的刺激作用要大于言语, 更容易被家长重视和接受。

其二, 谈话受情景制约。我们在与家长进行谈话时, 如果家长此时心有所系, 那么肯定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文字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家长可以随时随地拿起来阅读, 从而引起家长的重视。

其三, 书面语言可以反复修改, 教师更容易精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同样家长可以反复阅读才能充分地理解教师的真正意图, 这更是言语表达方式无能为力的事情。

2 幼儿成长记录手册中教师与家长文字交流的现状

幼儿成长记录手册每月在家园之间交流反馈一次, 由老师先描述幼儿在园的情况, 然后再由家长写反馈以及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 往往流于这样一些形式。

2.1 否定型的交流

教师对幼儿的负面评价较多。如“您的孩子教学活动时总是要离开位置, 点心、午餐总是边吃边玩, 午睡时还常常影响旁边的小朋友, 希望家里配合努力改正。”这样否定性的评价会伤害家长自尊心, 一方面会引起一些易怒心急型的家长会焦虑甚至采取暴力手段对待孩子, 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家长的对立情绪, 这些家长眼里孩子是最棒的, 老师的评价让他们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的孩子, 从而对老师持怀疑态度, 与老师产生隔阂。

2.2 笼统型的交流

教师对孩子的评价笼而统之, 空泛无物。如“您的孩子在生活中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游戏中能遵守规则, 在学习中积极、主动, 表现认真。”用总结性的语言概况幼儿的表现, 缺乏真实的情景记录, 让家长难以准确深刻的了解孩子在园表现, 难以建立起孩子鲜活的形象, 从而使家长感觉幼儿成长手册只是一种表面形式, 没有实质意义。

2.3 片面型的交流

教师反馈给家长的都是学习方面的内容。如“您的孩子上课能积极举手发言, 会在同伴面前大胆的念儿歌、唱歌表演, 绘画手工能独立完成, 希望继续努力变的更优秀。”这种只重视学习信息的反馈会诱发家长观念的偏颇, 造成家长一味重视孩子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 而忽视孩子情感的培养, , 产生重智商轻情商的不良后果。

2.4 建议型的交流

教师对孩子描述的建议粗糙空泛, 无的放失。如“希望宝宝能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午睡习惯, 希望在活动中能遵守规则, 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这样的建议缺乏可操作性, 家长对这些很茫然, 孩子怎样才算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孩子应遵守哪方面的规则?怎样的进餐习惯才算良好?家长不知道具体在哪些方面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因此, 这样的交流不是有效的沟通。

3 探索适合本园教师与家长文字交流的策略

针对以上成长记录手册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教师要做到且行且思, 践思践行。让表面文字的交流成为家园双方心灵的对话。

3.1 真实性的交流

作为家长, 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一切细节, 是否吃饱, 大小便是否顺畅, 是否开心, 与小伙伴相处是否友好, 这就需要教师用最直接的自然观察法将孩子自然表露的行为进行原始、真实的记录。如“您的孩子吃饭的时候能够一手拿勺子、一手扶着碗, 一口菜一口饭的吃, 桌面上保持的干干净净;上厕所时能够遵守秩序排好队上厕所, 能自己提拉裤子, 做好便后洗手;集中活动时能安静地坐在位置上倾听, 有问题积极举手回答, 注意力能保持15分钟”这样细致的描写能让家长勾勒出孩子栩栩如生的生活情境, 能引起家长的情感共鸣, 对老师敬业工作的敬重。作为老师如果对每一个孩子都这样面面俱到, 这样并不现实, 因此我们提倡班内老师分工合作, 如本月一位老师观察班内男孩子并做记录, 另一位老师则观察女孩子做好记录, 下月就交换观察。总之我们老师一定要做到心系孩子、留心观察、用心捕捉, 才能正确传达孩子的言行细节。

3.2 针对性的交流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 有些乖巧懂事, 有些调皮捣蛋, 我们在与家长交流时要遵循孩子的个性特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 才能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诚意, 从而让双方的沟通能坦诚有效。《指南》中也讲到“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 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但是在手写手册时, 也要考虑家长的个性倾向、育儿观念, 语言也要讲究艺术。如有的孩子调皮捣蛋, 家长又是娇纵溺爱, 那么可以采用欲扬先抑的方式, 在充分肯定孩子优点的基础上再提建议。“您的孩子非常有礼貌, 早上入园傍晚离园总是笑咪咪的和老师打招呼, 您的孩子也特别热心, 保育员老师在收拾餐具时总会帮助整理, 户外游戏的时候玩的特别开心, 可是有时在户外活动时会带动几个孩子躲避老师的视线, 离开群体进行模拟的打斗游戏, 好几个孩子都被打哭了向老师告状, 如果在家也有这样的行为, 希望家园一致教育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做, 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这样改变告状为主的交流方式, 能够让家长真切的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赏识和关注, 从而让家长在手册上的留言更加的积极。

3.3 全面性的交流

全面性的交流首先需要教师做到观察孩子。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提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教师不仅要观察孩子的知识积累和技能的发展水平, 同时还要关注幼儿的情感、态度;不仅要捕捉孩子偶发、典型的行为表现, 更要关注幼儿稳定的行为特征;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弱势项目, 更要关注幼儿的优势项目。如“您的孩子在生活中能自己吃饭、能自己大小便、能自己穿脱衣裤与鞋袜;在学习中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述, 能大胆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独立完成自己的美术手工作品, 能自己收拾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在与同伴交往中, 能和小伙伴友好相处, 不吵架、不打人, 懂得分享好吃的东西给小伙伴们吃”。这样让家长对孩子从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社会交往方面对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有个全面的认识, 拓宽家长的视野, 让家长不局限于对孩子学习认知的关注, 让家长明白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3.4 可操作性的交流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老师可以针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向家长提出配合的具体建议。如“在倾听故事时, 调皮的宝宝会东张张西望望, 区域活动时, 好动的宝宝从来都没有选择过阅读区, 建议爸爸妈妈每天晚上抽出半小时时间给孩子讲讲故事, 并问问孩子对故事的理解, 陪孩子看看书,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阅读习惯”这种对症下药式的交流提高了家长的教育能力, 有助于落实家长的行动, 孩子家长在反馈时就写到“我们工作繁忙, 给孩子买了很多玩具, 却忽略了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周末我们带孩子去书店买了孩子感兴趣的绘本, 每天不管多累都坚持和孩子一起阅读, 坚持了两个多星期了, 这几天我们惊奇的发现时间没到孩子自己从书架上拿书看, 认真的小模样真讨人喜爱, 谢谢老师给我们的建议, 今后望老师多多指教”。诚恳的建议促使家园双方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合力。

《幼儿成长手册》家园之间的文字交流具有针对性和纪念性, 能够就每个幼儿不同的情况作好家园之间及时地沟通和商讨, 是教师和家长相互了解幼儿在不同环境中表现的窗口;是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效载体。这种交流不但可以明显地看到家园双方的沟通轨迹以及孩子的成长变化, 还可以提升家园双方的信任感, 使家园联系透明亲情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曲新陵, 章丽.以《成长记录册》为载体, 探索过程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 2005 (09) .

[3]王春燕.对幼儿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审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6 (12) .

[4]蔡丽萍.让每个幼儿都富有个性的发展:实施幼儿成长记录手册的一些体会[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 2007 (06) .

[5]张艳.幼儿园小班成长记录册的探索与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 2011 (05) .

大班教师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 篇9

一、换位思考是有效沟通的良方

幼儿教师平时工作琐碎繁重, 身心压力大, 加上公办园会有许许多多资料要写, 区域活动要开展, 数不清的手工作品要做好投入到区域游戏中……大班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过高, 教师在管理中也无法做到十全十美, 有时就会招致不合理甚至不近人情的批评、指责。对此, 大班教师要充分掌握沟通的主动权, 与家长建立沟通的桥梁, 增进双方信任感。多向家长们反应孩子在学习和能力方面的进步, 让他们更细致全面地了解教师的工作, 了解孩子的动态发展, 从而改变与教师的交流心态。教师应主动担负沟通的责任, 从孩子的整体表现到细微变化、幼儿园开展的各项活动、教师在解决孩子问题中采取的措施等, 都可以让家长及时全面了解教师的意图, 主动交流可以避免因孩子缺点暴露而不得不面对时产生误会、隔阂。工作中, 往往大班孩子的家长告状的现象也多。大班孩子比较调皮, 闯祸的也较多。平时遇到事情时, 主动找家长沟通情况, 先放低姿态, 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让孩子、家长、教师 (幼儿园) 三方面对面调查澄清事实, 还原事情真相, 消除误会, 取得家长的理解。切不可认为三年了, 教师和家长双方都比较了解了, 就忽视了这些必要的沟通工作, 这样的疏忽, 往往使有的家长积怨更深, 找到一件不如意的小事就会大做文章, 从而使班级教师处于被动。如今, 幼儿园里老师年轻化, 有的是年轻的姑娘, 有的老师即便是已经做了母亲, 但走上工作岗位时间不是很长, 在与家长沟通时, 常常会遇到难以达成共识的局面, 甚至会由于语言的冲突, 处理的不当造成误会, 从而激化矛盾。进而影响家长与老师的关系, 给家园沟通设置了障碍。如果老师从孩子父母的角度去心疼孩子, 或是换个角度想想, 如果受伤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 那就会很自然的理解家长的心情, 处事态度也会大不相同。那么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会大事化小, 小事化无。

二、信任是有效沟通的最佳方式

现在, 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独苗苗, 有些父母对孩子看得都很重, 老怕孩子在幼儿园不习惯, 会吃亏, 对老师总是不信任。虽然孩子上大班了, 家长已经基本对教师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但是有时难免会担心老师工作繁忙照顾不周, 唯恐自己孩子没有引起老师足够重视。这时, 教师就应真心与家长交朋友, 利用平时接送孩子的空闲时间, 多和家长交流、谈心, 慢慢与家长建立信任感。在交流中要尊重家长。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家长, 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观点, 要耐心、虚心、真心地听取家长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议, 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 肯定家长不同的育儿方法, 然后在家长情绪好的时候适当抛出自己富有理论性的教育经验, 让家长易于接受, 平时对孩子要发自内心的关爱, 大班孩子能明显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会和家长诉说喜欢某某老师。当家长感受到教师由衷的喜爱并关心自己的孩子时, 自然的就会产生信任感, 尊重教师, 从而乐于与教师沟通, 平时多用单独谈话方式, 保护家长和幼儿的自尊。即使是批评孩子的不足之处, 也要注意谈话场合, 可以单独把家长请到活动室某一相对安静的地方, 和家长进行交流, 注意说话的技巧。在入园和离园以及家长开放日这些人员集中的时间段, 教师尽量不要当着众人大声和家长讨论孩子的问题, 避免家长迁怒于弱小的孩子, 造成教师家长双方情绪的对立。

三、适度赞美和表扬是有效沟通的必要手段

对孩子, 要充分赞扬和肯定。当有的家长主动向教师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或育儿的困惑, 期望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帮助时, 教师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他们交流, 先肯定家长们的教育方法, 然后对其不足或教师自己的高见巧妙地传递给家长, 这样交流的主题就会得到延伸,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四、分别对待是有效沟通的必备技巧

教师如何与家长交流 篇10

在与学生沟通的内容方面, 讲道理应该只占5%, 而爱心要占95%,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 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挖掘自身的潜能, 创新教育方法, 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当学生正待奋起的时候, 送去及时的微笑;当他们感到孤独的时候, 给予关心;当学生犯错误, 感到内疚的时候, 给以语重心长、慈母般的劝慰。如果抓住了这些有利的教学时机, 就能收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艺术效果。

二、平等待生是师生交流沟通的前提

师生良好的沟通, 平等不可少。教师一直高高在上, 总是俯视学生, 总是看到学生的不足,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是不能和学生很好地沟通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我们就要把学生放到和自己平等的地位。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一视同仁。

三、了解学生是师生交流沟通的条件

不了解学生, 何谈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是师生沟通的首要条件。了解学生方能深刻理解学生, 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共鸣。我们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谈话达到预期目的, 才能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 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微笑是师生交流沟通的润滑剂

微笑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脸上常常微笑, 学生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并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微笑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艺术, 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和称赞的话语, 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 都会让学生感到你的亲近。例如在课堂上, 学生回答问题以后, 教师面带微笑示意其坐下, 会激发起下次回答问题的欲望;作为回应, 学生会以自己的行为来回报教师的赏识。

五、尊重宽容学生是师生交流沟通的催化剂

现在的学生活泼任性, 自尊心强, 逆反心理强, 害怕吃苦, 害怕困难。作为老师要理解和尊重他们,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不愿意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硬性任务, 我们要讲道理, 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态度, 甚至讽刺、挖苦的方式对待他们, 必然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 造成对学生的伤害。老师对学生做到理解尊重, 同样也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师生之间就能形成友好互助、互相尊重的关系。

有些教师因为“恨铁不成钢”、缺乏宽容的气度, 而无法与学生沟通, 从而无法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其实, “后进生”在成长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表现比较差, 受到的批评自然也比较多。父母的训斥, 同学的讥笑, 教师的挖苦, 这些在他们看来已是家常便饭, 教师没有技巧的批评, 只会让他们更加逆反, 更加封闭自己。相反, 如果我们能对他们出现的错误有足够的耐心, 能以宽容的态度处理问题, 尊重他们的人格, 换取他们的信任, 学生自会放下心理包袱, 向我们打开心扉。

当然, 宽容不是不讲原则, 更不是放纵学生, 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用爱的阳光温暖学生, 从而融洽师生关系。

另外, 教师要拓宽师生交流沟通的渠道, 特别重视与学生的非正式交流, 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接触交流。例如, 在课余时间, 教师一次倾心的谈话, 一次耐心的辅导, 一个短信, 一个电话联系, 一次作业批语, 甚至是一个会意的眼神, 都能与学生交流沟通。

教师如何与家长交流 篇11

幼儿园下午放学时,小宇奶奶气冲冲地指着小宇的嘴巴对董老师说:“你们老师也太狠心了,孩子哪怕再调皮,你们也不能把孩子打成这样!”董老师仔细看看小宇的嘴巴,嘴角边的确有一小块淡淡的粉紫色。但董老师清楚,会不会是下午的点心紫薯吃过后,嘴巴没有擦干净?于是,董老师心平气和地对小宇奶奶说:“会不会是下午吃点心留下的紫薯渍?”“不可能!我们小宇说了,就是老师打的!”这时,站在一边的严老师拿来一块毛巾,轻轻地在小宇的嘴角擦了几下,紫色马上不见了,而毛巾上粘上了一小片紫薯渍。这时的小宇奶奶讪讪不语,临走丢下一句:“幸好没事,如果是被老师打的,没那么简单。”

二、问题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当家园之间发生误会时,我们的教师首先应该主动地去分析问题,寻找原因。根据董老师和严老师的转述,造成误会的主要原因至少有以下两点:

1.孩子幼小,语言表述与分辨能力欠缺。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两岁左右的孩子,虽然想象力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却又难以分清想象与现实的区别,很容易把想象出来的东西当成现实来表述,出现表达不清甚至说谎的现象。如案例中的小宇,当奶奶带着诱导式的口气问他嘴角的紫色是不是老师打的,他会很自然地回答“是”。

2.教师对幼儿及家长的了解必须及时,甚至超前。小宇是这个学期刚转来的插班生,老师对他缺乏了解,没有及时地对小宇进行家访,错过了相互了解、彼此沟通的一个好机会。再加上近期小宇妈妈生二胎,接送小宇的工作改由奶奶负责,奶奶与老师之间更是缺乏了解,所以产生这次误会有一定的必然性。

三、反思

当天晚上,董老师拨通了小宇爸爸的电话,电话中,小宇爸爸真诚地向董老师表示了歉意。第二天当奶奶把小宇送到董老师手中时,态度也多了几分柔和。

紫薯渍引起的误会最终得到了和平解决,但它留给我们很多感慨。老师们纷纷假设,如果孩子嘴角边真的有一块因为不小心碰伤的乌青,事情就不会这么简单,解决的过程也不会这么轻松。

由此可见,取得家长的信任是幼儿园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家长的信任度提高了,家园共育才会一致,家园关系才会和谐。

1.幼儿园对内要做好园务管理,对外要开展宣传活动。要使家长信任幼儿园、信任教师,幼儿园就必须让家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幼儿园规范有效的保教工作、教师们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幼儿园应该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活动,增加幼儿园工作的透明度,使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更加顺畅、默契。

2.老师对待孩子要亲和,多表扬少指责。因为孩子年龄小,还不会从老师的指责中去汲取教训。他们更多是采取直接的态度和外露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教师与孩子相处时要多表扬少指责,不要把爱藏纳在心里,要把爱写在脸上、挂在嘴边。如受到表扬,孩子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就会更近一些,而批评指责多了会让孩子对教师敬而远之。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应该多一些正面的引导。

教师如何与家长交流 篇12

近年来,随着新教师的逐年增加,我园新教师数量已占到教师总数的25%。因此,针对新教师层面开展有的放矢的园本研训活动,成为我园教研工作的重点之一。

为了使教研活动适合新教师需求,上学期初,教研组面向新教师开展“成长路上的困惑”案例征集活动。随后,业务园长和教研组长、新教师代表对征集的众多案例进行分类、分析,发现“如何有效地做好家长工作”这一主题在新教师的困惑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具有典型性。由此,我们确定了新教师分层培训的第一个教研活动目标:帮助新教师寻求职业初期家长工作的关键因素,使新教师更快取得家长信任,顺利进行家园沟通。

接着,我们通过比较,挑选了一位老师撰写的案例作为教研活动的背景素材供教师们研讨分析。

【案例】

新教师的困惑

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我,在工作中有很多的困惑,现就家长工作这一点说说我的困惑吧。

我第一年是与有着丰富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的黄老师搭班的。刚开始工作时,忙于学习班级管理,所以没有太注意家长工作。当我慢慢地熟悉了班级管理,有精力去关注其他方面时,我发现基本上没有家长与我交流沟通。除非黄老师有事不在班级,只要黄老师在,家长有什么问题肯定是问黄老师的。开始时我也很少主动与家长们交流,特别是祖辈的家长。后来会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了,但是他们看见黄老师,都会主动地转过去和黄老师交流。而且有的时候我和他们说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时,会看见他们脸上有怀疑的表情。跟他们说孩子在幼儿园不好的表现时,他们总会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孩子开脱或者表现出不太开心的样子。慢慢地我也开始有点回避家长工作了,特别是不愿面对祖辈家长。

希望各位老师帮我分析分析,为什么家长不愿意和我交流沟通,在家长工作方面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经验,能使新教师更快地让家长接受。

二、选取研讨策略———根据问题特性开展“先分组后网络互动”研究

1.分组的背景。

选择好典型案例以后,我们考虑到了教研形式的问题。教研组核心成员一致认为这一研讨活动如果安排在常规的教研组中展开,新教师这一关键群体可能会因为在其他教师面前缺乏自信,或者因为有经验教师的先行观点而缺失表达的机会。因此,我们将研讨分为新教师组(三年以内教龄教师)和师傅组(三年以上教龄教师自愿申报),先展开分组讨论。

2.研讨点的设计。

围绕案例资料和教研活动目标,我们设计了具体问题,并整理在“解析卷”上,在教研活动前分发给每一位教师,引发教师有目的地讨论分析。

【解析卷】

3.现场分组研讨。

由两位教研组长主持,新教师组和师傅组分别围绕预设的解析问题一一展开研讨。有了分组的前提和解析卷的引导,教师们的讨论情况比当初预设的还要活跃。

4.网络分享互动。

我们把两组的研讨现场用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再把录像挂到校园网上,教师们通过网络分享交流信息,并利用网络评论功能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在网络上观摩了分组研讨实况以后,师傅们真实地了解了新教师开展家长工作的一些顾虑与想法。师傅们除了发现新教师经验不足、信心不足外,还了解到了新教师的虚心,对师傅的尊重、爱戴。师傅们对新教师做家长工作热情不够、缺乏主动性等一些表面现象有了新的思考与诠释,认为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去帮助新教师尽快胜任家长工作。

新教师看了师傅们对她们做家长工作特点的全面剖析后,感叹剖析是如此到位、透彻,也感受了师傅对新教师的宽容、理解与诚恳,明白了原来师傅们做家长工作游刃有余的背后藏着那么多道理。在师傅们系统地引领下,她们茅塞顿开,对做好家长工作有了方向与目标。

三、分析研讨过程———梳理呈现讨论的主要观点

在两组分组研讨的时候,记录员对每一位教师的发言进行实录。教研活动以后,教研组核心成员对各组的发言进行梳理,归纳形成了各组的主要观点,以下列表格形式呈现。同时将文稿分发给教师,供大家进一步分享学习研讨的阶段成果。

1.家长不信任新教师的原因

2.刘老师开展家长工作的特点

3.新教师能较快取得家长信任的方法

四、反思研讨效益———对分组互动主题教研活动的两点思考

1.分组研讨切合问题需要,基本体现了教研价值。

本次教研活动在组织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从分到合的形式展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往师傅们和新教师坐在一起,新教师说困惑,师傅们会不自觉地居高临下说教。新教师们虽洗耳恭听,却缺乏自身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反而助长了依赖性。通过分组研讨,让各成员成了“平行”关系,而不是“上下”关系,创设了新教师有机会说的环境,减轻了新教师怕说错的心理压力。

2.分组研讨的依据、内容、方式有待改进,关注每位教师的体悟与发展。

研讨过程中发现新教师组部分教师也积累了一定的与家长沟通的经验和能力,这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单纯按照教龄将教师分为新教师组和师傅组的方法有待改进,必须在针对性上进一步探究。比如围绕本次“新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的主题,可以让新教师通过自主申报的方式有选择地参与“新教师组”或“师傅组”,使研讨真正切合教师的需求。

上一篇:自主学习时间下一篇:校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