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如何有效听课

2024-10-04

新教师如何有效听课(共7篇)

新教师如何有效听课 篇1

新教师如何在听课中获得有效的经验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听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落实———好课的前提

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教学的归宿, 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根本方向, 是教学的“指针”。面对每一节课, 由于老师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 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而侧重于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认知水平等因素来决定。并不是说侧重于哪一个目标就高明, 主要是看所侧重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合适, 是否能很好地落实你的教学计划。

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一中《沁园春·长沙》有两个设计方案:

设计一: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1、掌握上下片中“看”、“忆”等词的引领作用;2、注意部分字词的字音、字形及其在文中的主要表意作用;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词;4、体验毛泽东诗词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艺术风格, 感受他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引导学生培养宽广的胸襟, 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对该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此教学目标设计立足于知识和技能, 对于基础较差、较好的同学都能落实, 但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是否有效还有待探讨。

设计二:侧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1、能激情背诵课文, 并掌握诗中动词的传神之妙;2、自主体验毛泽东诗词的气势磅礴、雄奇伟壮的风格, 小组探讨演绎, 交流分享;3、能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 从而体会艺术优劣与人格高低的关系;4、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对该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此目标着眼于知识和技能, 具备对课文的整体视野和全面把握, 其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具有丰富的语文功底、开阔的语文视野, 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 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功底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是它对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很难开展, 对教学经验不足的执教者也不易掌控。

由以上同一内容的两个不同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落实是新教师在教学中最难把握的内容, 也是教学关键之所在。它受制于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 是新教师在听课中值得认真思考与学习的关键环节, 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二.听教学重点的突出———好课的必备条件

在语文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每一堂课都有其重点。有的课是知识点的讲授, 有的课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有的课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等。教学重点的把握是否准确, 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影响着课堂的效率。

很多新老师知道教学重点是什么, 可是不知道如何突出重点。对教学重点的突出主要通过几个方面:1、围绕教学重点创设教学情境;2、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主要问题, 让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探究该问题;3、通过教学语言、板书、多媒体等深化重点内容;4、多举类似的例子或练习作业体现重点。

三.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渗透着教师的基本教学理念。理念产生设计, 设计提出过程, 过程导致结果,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 理念不变, 只做过程翻新, 充其量只是“新瓶装旧酒”, 不会有多大作用。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教师的语文观, 二为教师的教育观。不同的教育观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

语文观, 是指人们对语文本质的认识, 大量研究表明:一个教师对语文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他的教学行为。持有什么样的语文观,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设计, 反映在教育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维度上也会大有不同。不同的教育观会产生迥异的教学方法选择。

教师持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还是建构主义的教育观, 对其教育目标、教学主客体关系的认识直接产生影响。因而, 即使相同的教学内容也会产生不同的方法选择, 认为教师是主体者定会以行为主义为依托,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倾向于讲授式教学法;而持有学生主体观的教师更倾向于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等;持有双主体论观点者多重视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重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参与的结合。笔者认为,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 进而顺理成章地选择教学方法。因而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具有科学合理的语文观和教育观, 这关系到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

除了以上几点, 还要听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当, 教师专业术语等等。

听课是促进新教师成长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渠道。新教师要想快速成为合格教师, 就必须从听课做起。“听课”是新教师成长的重要阶梯。

新教师如何有效听课 篇2

关键字:“听课看本质”是对一名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需要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技能,但仅有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扎实而全面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才能对课程进行客观地分析和思考,对授课教师进行科学地评议。

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如果对新的课改理念重要内容处于一知半解的境界,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教学就会一直处于旧模式状态,不会有创新、不能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听课的时候,就永远是一个看热闹的“外行”。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美术专业学科知识作支撑,授课者才可以更高效的教学,相对而言,听课教师也可以从更高的角度“听出名堂“。

听课议课是教师专业快速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在平时的教育生活中熟悉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有效听课,可以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学校内形成浓郁的校本教研文化,提高团队的学习力。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会参加一些上观摩课、研讨课或者是听课议课的教研活动,听课时课中要记录,课后要评课,忙的是不亦乐乎,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困惑:面对不同的课型时,应该有什么样的观察重点,该从什么角度去听去议,该如何正确的向执教者反馈等等,我深知这些问题的关键,却不知道该如何具体操作,为此我做了很多努力。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参加听课活动时,首先要有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理论依据、听课方法以及充分全面的准备,如果仅仅是抱着应付任务的态度”走马观花“似的听课,流水帐似的进行记录,往往就会出现课上听而未思,课下评而未知的现象。无法促进教学业务的提高。如何做到“有效听课”呢?下面就结合我多年来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以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为听课提供科学的指导方向

“听课看本质”是对一名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需要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技能,但仅有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扎实而全面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才能对课程进行客观地分析和思考,对授课教师进行科学地评议。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要多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哲学、中国美术教育等相关理论书籍,提高自身业务修养。在学习的过程中,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内化成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实用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听课过程中,科学的教育理论就会很自然地对大脑进行指挥,促进“有效听课“。教师是“专业性职业”,是一种需要长期严格训练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技能的公共业务,可在忙碌的工作中,我们是否做到了“持续不断的研究”了呢?回答并不都是肯定的。东北师大的李广教授说;“只教学不研究,孤魂野鬼;只有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才是有血有肉,活生生。”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以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才能紧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而不至于落后;只有站在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高度,才能更透彻地超前分析一节课,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课堂上出现的现象进行科学地解释,预测教学发展的可能和目标,通过理论知识与教学过程的整和,实现对整个教学环节有效的调节和控制。

二、学习新课标,为听课提供知识依据

学科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依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课的课程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新课程培训中,人民美术出版社欧金海主编解读了在不同学段美术课程的科学设置。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造型和表现课型”依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重“设计与应用课型”的比例,因为此课型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培养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推动力,可以强化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美术课堂从以往的重视知识传授的影响,转变为以培养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为重。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如果对新的课改理念重要内容处于一知半解的境界,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教学就会一直处于旧模式状态,不会有创新、不能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听课的时候,就永远是一个看热闹的“外行”,所以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来看,听课和授课者都应该明确课程标准上针对某节课所要求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新课程理念、教育观、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全面系统了解每阶段教材整体的知识体系,每册教材、每种课型、每课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评价,只有熟悉并掌握了新的课程标准,才能看出授课教师的“课标观“,才能看出授课教师教学环节实施的科学性及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为听课教师,要具备比单纯面对学生时更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才能真正发现课堂上的闪光点和不足。

1、新课程核心理念的认识

在听课的过程中,要准确评判授课教师在把握教材的能力和水平,对新课标的认识程度,首先要看授课教师对新课标核心理念的认识。在教学中是否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注重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形成。在此,特别强调了“所有学生“。在基础教育中,教师要认识到所有学校中的学生都是未来社会角色的不确定者,学校教育就是要用一切办法把他们变成未来对社会有用的建设性人才,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每位学生都能走上不同的成材之路。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避免教育的天平偏失,避免破坏性角色的形成。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人性、人道和人文的教育。

2、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观

不管是授课还是听课,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时代在发展,教育观念在改变,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新的教育观念可以指导我们更加大胆的去摸索、创新式教学。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教育的最重要任务是灌输给孩子们更多知识,因此对孩子们来说,整个教育过程是一个授课教师“满堂灌“的过程,是一个寻找标准答案的过程。而对于胆敢提出异议的孩子,一些教师们给予更多的是训斥,而非鼓励和探讨。当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时,教学目标不再只等于“教的任务”更为关注的是“学的效益”,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学生才是教育的终端。作为一名好教师,要学会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而不是挖好一口井,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去思考去找寻答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看问题独特的角度、思考能力和宽阔的视野,教师就必须学会“点到为止”的教学原则,在学校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要尽量贯彻民主和自由的原则,使学生能在宽松环境下充分激发独立思考的欲望。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中碰撞出新的灵感和火花,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把自我意识、集体意识结合起来,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更为完善、更为平等的表现空间,使学生感受到神圣的集体荣誉感,从而为人类进步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

三、提高专业学科技能,为听课做准备

听课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和新课标知识,但仅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做基础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的美术专业学科知识作支撑。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整和、关注学生的综合性培养,既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也注重学科本位知识。一名美术教师,如果基本功不过硬、知识面不宽,对学科课程没有系统的理解,是无法带给学生艺术的享受,鉴赏美的能力,更无法引导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遨游,教给学生更多更广泛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学科知识,授课者才可以更高效的教学,相对而言,听课教师也可以从更高的角度“听出名堂“。

1、扩大美术学科知识储备 教师无论在学校里教授哪门学科,都应当能够分辨清楚这门学科上的最复杂的问题,能够系统的认识教材、理解教材。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知识储备中的最基础的常识。

在小学阶段,美术教师通常会分为“大循环式教学“(一至六年级)、或者是“小循环式教学”(低年级段、高年级段),是不是小循环内的教师只要备好年级范围的教材,其它年级的教材就不用熟悉呢?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不管是哪个年级的美术教师,都应该全面系统地熟悉一至六年级全部的美术教材内容,及初中教材的教学内容。例如:小学美术教材第五册有节课是“彩墨游戏“,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水墨,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画的学习兴趣;在第八册的美术教材中,就有了”用彩墨画鱼“”用彩墨画鸟“等系列教材,教学目标有所提高,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技巧、基本墨色知识的了解及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知识的传承和发扬教育;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到了初中十六册的美术教材中,此系列课提高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把学生提高到鉴赏的水平。教师只有对每册教材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科学、系统地备课并教学。不仅如此,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例如:三年级美术教材有节课《恐龙世界》,相对应的语文教材里也有此课程《恐龙世界》,在全面熟悉语文和美术教材之后,我和语文教师做了学科间的沟通,首先通过美术课欣赏恐龙世界奇妙的生活、了解各种恐龙不同的生活习性及体态,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教师趣味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用熟悉的画笔大胆地描绘出恐龙世界画面。在后来语文课上,结合美术课图象、形体的认识,语文教师用精妙的语言对恐龙习性、种类等知识进行了栩栩如生的讲授,加深了学生对恐龙的认识,从学生一篇篇精彩的习作中,可以看出学科整和可以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所以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扩大到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教学能手、真正的教育专家。

2、广纳信息,打开视野

要想敏锐地发现所听课堂的优缺点,就必须首先提升自己的高度、打开思路。电脑网络、美术学科刊物等媒介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学习和提高视野的机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学科也涌现出许多新的科研成果,包括新的思路、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论,作为一线教师,需要关注关于美术学科的论文和教学经验总结,了解美术学科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科研成果,通过开展美术学科交流博客,进行信息的交流。对于听课来说,扩大了自己的信息量,才能提高听课的品位,听出端倪。

听课是一项看似简单,却是一项需要精心准备的教研活动,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需要做好具体的安排,最终才能通过听课,促进教师的进步和发展,并形成学校一项有特点的听课文化。

岗小学

合肥市卫李靖2012.8.16

听课笔记:新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篇3

浙江省兰溪市厚仁中学潘建教师回答:

一、多维积累笔记,促进专业成长

资源要有效利用,但最重要的是积累。一般而言,刚开始,听课笔记相对贫乏,但主动听课之后,听课笔记会多起来。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新教师可以多借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听课笔记,针对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查“字典”式的搜寻。借阅听课笔记成为一种习惯后,便会发现所获得的资源增多了,很多疑惑也会得到针对性的解决。同时把一些非常好的笔记中的内容积累起来,进行分类分条的记录,并有意识地归类。如教学内容的分类:按课型可分为新课、复习课;示范课、汇报课;探究课、活动课等。教学方法如启发式的运用,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教学技能如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演示试验操作,教学中对应答的处理。教师的特色,特别是对课堂所展示出来的风采以及其它方面教学情况的点评。

经验在于积累,积累在于平时。在积累教学笔记方面做个有心人,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新教师也会有更多教学方面的感悟,这些比相关专业书籍上介绍的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新教师通过听各学科的课并写笔记积累相关经验能很快融入学生的学情,为更好更快地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动学习笔记,激活教学思维

新教师有时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可能都去听课。难以现场观摩。这样,承载着优质课精华的听课笔记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教学中经常做好自我需要分析,主动学习听课笔记中的精华内容,这样更具有针对性。不足的地方要及时避免。不管是听新课还是听专题复习课,都可以把笔记中呈现出的课堂内容中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学习笔记中关于课堂的优点(可圈点的地方)常会有较多的记录,如关于一堂示范课的“亮点”方面,笔记中记录着进行过程中有特色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引出了一个矛盾(两难的选择)的观点,两种声音(观点、镜头)来碰撞出一个疑问,促使学生思考,进行活动探究。从这个笔记中,我们感受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的变革、知识的生成、情感的升华。学习这些精华部分,可有效激活教学思维。

又如,笔者学习了一堂省级优质课听课笔记,从中感悟到课堂的优点:教态好,能在很快的时间里与学生进行神态上的交流。课堂调控好,能够提出疑问,有思考的环节。点评这些问题不是照本宣科地搬过来而是实实在在的真情实感。提出的问题是学生能想到的,能解决的,并可“帮助、协同”教师来完成共同面临的任务。一堂这样的课,从听课笔记中可学到很多表现特别好的地方。学习其它课的笔记也一样,取我们所需,把握其中创新的内容。

三、自我反思笔记,提升教学质量

新教师刚开始教书的时候往往感到很多困惑,教材难处理,课堂有时候难以调控,活动如何开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如何实现,如何体现教学语言、表现良好的教态等。

听课笔记是一种实录,但并不是教学各方面的典范。笔记中的优点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更应该注意,可以帮助改进。有时候可以结合自身以及笔记中记录的优缺点来反思教学。笔者曾把自己所完成的一堂课,教研员所做的听课笔记借来反思,上面介绍了一堂课后不同学校教师的点评。第一中学教师认为:“教学活动开展不恰当,没把握好时机。”(反思:平常可能没有注意交流,可能存在着为了活动而活动。)第三中学教师认为:“教学自然,但语速较快,部分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过去了。”(反思:平时教学语言可能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自我语言的控制还不够。)第五中学教师认为:“内容较好,但容量较小,可能把太多的时间用在活动方面,结果没有把握好。”(反思:做课件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方面,进行灵活机动的控制。)

如何让听课更有效 篇4

一.听课要有准备

很多老师意识不到:上课要备课, 听课也要做准备, 当然不是指准备笔和纸之类。听课的性质不同, 听课方式也有所区别有所侧重。语文听课大致有这样几类:一类课是名师、优秀教师的观摩课, 或有一定级别的“赛课”, 这类课往往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 听者只能带耳朵, 不必张嘴, 听完就走。第二类课是校内、校际定期举行的教学研究课。它是有明确研讨主题的, 如研究“语文教学中读的有效性”, 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和形式问题”等等。第三类是平常听课。往住随堂听课, 带着自己的听课意图进教室。

第一类听课因为课前不知道上哪个年级哪篇课文, 听课前无法具体准备, 只能心理有所准备, 带着自己的困惑和期盼去听课。对后两类听课, 听课之前最好有些具体准备。准备有两个方面, 一是钻研听课的教材, 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有自己的教学设想;二是重温语文课程标准学段要求, 阅读与教研活动主题有关的教学理论, 以便研讨时有自己的话语权。像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那样, 听课也要有自己的“听课期待”。这样去听课心中有谱, 听课时才可能进入“久旱逢甘霖”的佳境。

二.态度要端正

说到具体怎样听课, 我认为重要的是听课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按时进教室, 不迟到不早退。听课要讲礼貌, 要虚心诚恳, 还要聚精会神, 不要以为听课你只是“听”和“看”, 其实你一旦坐进教室, 就不是一个旁观者了, 而是一个参与者。你是在与上课老师进行“对话”。只不过这种对话不用语言, 而是用你的情绪和表情。你投向上课老师的目光应是鼓励性和赞赏性的, 听到精彩处会心地颔首或微笑。这是对上课老师应有的尊重。切不可与一旁听课的老师交头接耳, 也不可心不在焉地左顾右盼。要知道教学活动的空间是一个场, 这个场里不仅有思维的碰撞, 更有情感的交流。你若漫不经心或小声议论, 教者就会情绪低落。

三.记录要恰当

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是非常丰富的, 要想非常详细地记录每一个细节, 是很难办到的, 因此, 应该有选择地做好记录。

记什么?记的内容根据目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不要只记一般教学过程, 要记你所关注的内容。如教师引导、点拨的技巧, 如何让学生展开学习过程;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情”, 精彩的、幼稚可笑的或是异想天开的发言都值得记。苏东坡有诗云:“清景一失后难摹。”这是说诗人画家写作画画, 美景贵在及时捕捉, 机会一失, 往往很难再有。听课亦然, 学生的发言不及时记录, 事后很难回忆。记得好的听课笔记很有保存价值, 它是日后研究、教学反思和总结经验的第一手资料。

怎样记?听课即“读课”, 像读书那样, 一边听一边记, 还要一边想, 一边可往本子旁边写些点评式的短语。如“精彩”“点睛之语”“引导有方”“提问繁琐”;也可以作某种记号, 如五角星、感叹号、问号、着重号等。如果还能做到一边记一边想改进的意见, 或者由此引发联想, 那就更好。我经常这样做, 往往听着听着浮想联翩, 赶紧把瞬息的思维火花记录在案。听完课即可评课, 谈听课的启示、建议, 或提供另辟蹊径的教学思路。

四.听课要讲方法

1.虚心学习他人课中的闪光点

有位哲人曾说, 世上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善于发现别人长处, 并能学习别人长处, 最终使其变为自己长处的人。可是听过课后, 总会有人说, 这节课哪儿不怎么样, 哪儿还没有谁讲得好。如果我们听课时是抱着这样一种挑刺的态度去听课, 那就很难让我们有所长进了。无瑕之玉总是少见。课堂具有生成性, 实践中的每一堂课绝非是尽善尽美。因此, 我们在听课时, 一定要首先抱着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 要积极调动自己敏锐的眼光, 善于发现他人课堂上的每一点闪光之处, 然后慢慢品味, 细细揣摩, 再将其拿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实践印证。针对他人课堂上的疏漏之处, 一定要静下来认真思忖,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课堂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我以后在实践中针对这一问题应该怎么做。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站在前人的失败肩膀上去获取成功。

2.听课不盲从而要把握课的精髓

听了那些激动人心的课以后要冷静下来思考, 汲取其精髓和自己所需要的营养。盲目地机械地模仿某些教学方法不足取。记得陈钟樑先生曾讲过, 一堂课中有“我”也有“我们”的问题。“我”指课中体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我们”指课中所揭示的教学规律, 它是教育科学性的体现。课的艺术特色往往决定于教师个人的特质, 你我他各不相同。像王荣生老师、窦桂梅老师这样的名师, 他们的课特色鲜明, 艺术特色如同春之百花姹紫嫣红, 可以观赏但不一定都能学, 有的是学不来的。他 (她) 那样的特质你没有。

然而教学规律是普遍适用的。我们常说艺术贵在创断, 科学贵在求真。课中属于“我们”的, 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细心揣摩和领会:一个方面是引人入胜的教学设计, 适时适度的精妙点拨, 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等。这些都是反映教学规律的方法策略, 是可以通过努力学到手的。再一个方面, 一堂成功的课背后有折射出来的东西, 如解读文本的深度、知识面的广度、深厚的语言功底等。台上三分钟, 台下十年功, 你会得到同样的启示。像点石成金的故事那样, 要的不是金子而是那个指头。如果在所听的课中发现了诸如此类的“我们”, 那么在求真的道路上就前进了可喜的一步。

3.听课不失去自我而要丰富自我

诸葛亮在《家训》中说:“吾心如称, 不能为人作轻重。”就是说自己得有主意, 有定力, 轻重好坏有自己的标准, 不是光听别人说的。最近于漪老师撰文提出“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许多教师被教学时尚、各种教参、各种教学媒体等“他信力”所左右。自信力哪里来?来自理想信念, 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一个有胆识的教师必然是好学深思的。这样听课如同读书一般, 只会丰富自我, 绝不会越听越糊涂。

实践告诉我们, 教研不在乎形式的多样, 而在于内容的实在。听课是老师们喜闻乐见的教研方式之一。听课前做好准备, 听课时注意方法, 就能听出门道, 评出智慧, 从而体味到专业成长的曼妙。

摘要:听课是教师一项必不可少的职责与任务, 那么如何听课, 才能使听课行之有效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四点:一.听课要有准备;二.态度要端正;三.记录要恰当;四.听课要讲方法。

新教师如何有效听课 篇5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交流的最重要的手段。实践证明,良好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难怪美国的一些教育家认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新课堂,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提问,使课堂教学焕发巨大的生命活力呢?我认为:

一、提问应重视语言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媒介,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效果。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就必须重视语言的运用,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加强用语规范。

教师应坚持使用普通话教学,在表述问题时力求自然、简洁、通俗,符合多数学生的能力水平,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领悟。在农村中小学,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随心所欲,一会儿是普通话,一会儿动用土话、白话,这样表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理解了问题,但长期如此,不利于学生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用普通话表达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将来的社会交往,这也有孛于国家对教师的教学语言的明确规定。

教师提问的语言还应该做到严谨,注重科学性。提问时要使用标准、规范的词汇,不要说错字、白字、病句;对数学的概念、定理、符号等应准确地讲清楚,不能犯科学性和知识性的错误。我曾见过以为教师在教学加法时,随手抓起几根粉笔,就给学生做演示:大家看老师左手有几根手指?(学生当然说5根),再看看老师的右手拿着几根粉笔?(学生说4根)。合起来一共是几根?(学生答9根)。接着教师让学生口头编加法应用题,于是有的学生说:“我家有2个篮球,5个人,一共是多少个?”这位教师因为懒惰,选取的实物教具不当,不注重科学性,语言不严谨,把不是同一类的加在一起,闹出了笑话,也把学生教糊涂了。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些教师因教学内容多,怕课堂提问费时,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提问时只叫表达能力强的或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多数学生成了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他们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就会对学科失去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导致斗志的严重丧失。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活动,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从中得到锻炼,获得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知识水平的问题,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较高层次的提问要发挥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才能,中等水平层次的问题就留给中等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一些较浅显的要求,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积极的强化。

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以及他 们的性格特点不尽相同,对回答问题可能会持有不同的态度,学生的发言也往往是不均衡的。教师要给坐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学生以大致相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一些善于表达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过多地占用说话机会,教师应对其进行引导,提出建议,不使有些因为词语含混、表达不清而被挤占说话的机会;对那些不愿意参加交流、沉默寡言的学生,教师要留心他们,将注意力适当地对准他们,促使其对问题进行思考,提问时要给予多一点的启发,及时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不支持行为给予制止,创造一个安全的课堂氛围。

课堂提问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应兼顾学习困难生,我们教师往往对学困生回答问题不够重视,对他们的回答,教师等待的时间比较短,教师更倾向于直接告诉困难生答案或叫其他学生来回答,而不是尝试通过给困难生提供问题的线索或换种方式提问降低回答的难度,对困难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馈非常简短,对他们的见解很少采纳和使用,这些做法显然不利于促使困难生的进步和提高。学习困难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要因人而异,适度提高。课堂上要对困难生多一点的提问,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相信即使是废铁也有熔炼成钢的成分,多鼓励少批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有效发挥。

三、提问要避免“满堂灌”,勿使提问流于形式,流于表面 当前的课堂确实可以看到教师的提问比以前多了,学生回答的热 情十分高涨,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如果我们就问题的提出给予冷静的分析、揣摩,我们会发现教师的一些做法还是流于形式,流于表面,课堂表面上的热烈气氛并不代表学生理解、掌握了教学内容、教师完成了教学目标和要求。一些教师依据教案的设计问出一连串的问题,有的甚至一节课问了上百个问题,把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现时的“满堂问”。想一想,一节课就那么长时间,学生哪有时间进行思考。

课堂上教师能提那么多的问题,表明问题的难度和深度不会太高,学生用不着思考,随问随答。有的教师往往把一句完整的话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有的教师为了避免学生答不到所谓的“标准答案”,大量使用只求回答是与否的“是非问”和选择性的问题,如:“鲁滨逊是不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是应该积极进取,还是应该不思进取?”经常使用的还有特指问,如“请同学们看书本上的插图,图上有几个人物?这个是谁?那个是谁?”这些类型的问题本身大多数对学生的回答方式具有明显的限制,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不能够认为课堂提问越多,学生参与度就越高,教学质量就越高,而应考虑问题的价值。

四、对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善导

教师提问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智力等因素。把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抛给学生,全教学生思考,这对于概括、归纳能力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样只能使学生产生紧张的心理,甚至产生逆反消极情绪,造成“冷场多多”的场面。一位教师执教《小草和大树》一课时,就曾遭遇到这样尴尬的情形: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做好了准备,提出了一个问题“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吧‘小草’浇灌成‘大树’这句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一段较长时间的沉默,学生在座位上局促不安地变换自己的姿势,眼睛回避着教师的目光,充满了困惑。教师以为没有把问题说清楚,于是把这个问题重述了一遍,然而教室里还是雅雀无声。教师鼓励道:“同学们要积极地回答问题,勇敢地表现自己,如果回答错了,老师也不会怪你们的。”学生仍是默不作声。缺乏学生的参与,教师很沮丧,但又不好发作,只好把答案直接告诉了学生。

这位教师单纯地提出问题而不作任何启发,问题本身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也难怪学生会不配合。对这个问题,教师就应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一环扣一环地发问,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1)弄懂这句话是把什么比做什么;(2)“把夏洛蒂姐妹的意志比作钢铁,这说明了她们的意志怎样”;(3)“夏洛蒂姐妹由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成为震动英国乃至全世界文坛的作家,她们靠的是什么”。这样,教师进行适当地启发,提示思考的方向和途径,学生就会体会到:不懈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使夏洛蒂姐妹取得了成功,她们的成功是用汗水和心血培育成的。也就理解了作者这样比喻的目的。

五、课堂提问不应只是教师的“专利”

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提问多是教师的行为,学生的主动 提问是非常少的,教师占据课堂提问的主体地位。通常,教师在备课时,总是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按照教学程序和课堂结构来设计课堂提问的。试图通过课堂提问,来把握课堂教学的走向,使课堂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带着设计好的问题来到课堂,课堂提问对学生来说是有限制的。课堂,是孩子的。这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把本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改学生被动应答为主动提问,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会勇敢地提出问题。对于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可能简单,质量低,可能不着边际,教师都应尊重,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其次,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引导和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如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揭示课题后,可让学生围绕课题自由地提问。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为什么用“姥姥的剪纸”做题目?姥姥的剪纸技艺怎样?一位教师在教学《量的计量》时这样创设情境:一开课,教师就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大大的“量”字,学生的好奇心就会促使他们想到:什么叫做量呢?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叫做量,而是让他们自学课本内容,从课本上去寻找答案。由于学生有一种想知道答案的心理需求,看书就会格外地认真,提出许多好的问题。这位教师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同时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开展有效的听课活动 篇6

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闪光点, 并能及时把别人的闪光点转化为自己闪光点的人, 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智慧的人, 这是古代诸多哲人一致同意的观点。的确, 教师将别人的闪光点转化为自己闪光点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听课。通过听课, 教师可以互相学习, 取他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 拓宽知识面, 提升专业水平与能力;也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 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听课非简单地用耳朵听, 而是一门学问, 一种艺术, 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走进他人的课堂, 学习他人的智慧, 因此, 听课更是一次充满着学术气息的享受。

二、听课的误区

尽管听课如此重要, 但遗憾的是, 目前, 在很多学校, 很多教师对听课的理解和把握还存在着很多误区, 使听课流于形式。这些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听课目的不明确

部分学校为了进一步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 统一要求教师听课, 并且明文规定了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完成的听课节数。许多教师因为平日里教学、管理工作繁忙, 再加上自身存在的惰性, 视听课为任务, 对听课却缺乏端正的动机, 应付了事, 敷衍塞责。听课时虽然人来到了听课教室, 却人在教室心在外。有的备课, 批改作业, 把开课教室当成了自己的第二办公室;有的无所事事, 注意力涣散, 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也没有任何实际的收获。

2. 只听不记

部分教师听课时只是用耳朵听, 却很少做记录。或是在学校要求检查听课记录的情况下, 在快要下课时匆匆记下黑板上的部分板书。听课是教师汲取他人闪光之处的重要手段, 而听课记录恰恰能够呈现学习的内容。它是教师通过听课活动获得的第一手资料, 也是课后教师之间进行教学讨论和反思的重要依据。因此, 听课时, 教师不仅应该做记录, 还应该记得科学, 得当。

3. 只听不察

部分教师在听课时过分注重用耳朵听, 却忽视了用眼睛观察, 这样的听课只能发挥一部分的作用。因为听只能注意到教师授课的内容, 授课的方法, 语言的表达, 等等, 却注意不到学生的反应, 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 对知识点的掌握, 完成练习的情况, 课堂的整体氛围, 等等。因此, 只听不察, 就无法把握课堂的全貌。

4. 只听不评

部分教师在听完了课, 做好了听课记录之后, 就感觉任务已经完成了。其实, 要想使听课真正发挥其作用, 听课之后的反思与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反思与评价, 听课人才能

5. 听课范围狭窄

部分教师听课只听同学科课程, 对其他学科很少问津;或是只听同类班级的课, 对其他班级不感兴趣;或是只听新课, 不听练习课或复习课。其实各科知识都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 为了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修养, 教师应广泛听课, 不让自己的听课范围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 不断拓宽听课领域, 才会取得学术与教学的双丰收。

三、如何开展有效听课

针对上述听课误区, 我们应该如何做, 才能让听课真正发挥作用呢?科学听课, 必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听

听当然是听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是, 听课时到底应该注意什么?笔者认为, 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听课时教师一定要认真把握的:

1) 授课人如何处理教材

听授课人如何理解教材内容, 如何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如何选择练习, 如何开发课外学习材料, 等等。

2) 授课人的语言表达

听授课人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进行新课导入, 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提问, 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过渡, 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讲解, 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分析, 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启发, 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评价学生, 等等。

3) 授课人如何驾驭课堂

听授课人如何组织复习, 如何导入新课, 如何开展教学活动, 如何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拓展和延伸, 等等。

在完成了以上三个方面的聆听之后, 听课人一定要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听课过程。听课人应及时总结授课人存在的闪光及不足之处, 并结合教学实践, 吸收优点, 改进不足, 并注意多与其他教师交流, 丰富自己的思想体验。其实, 任何一位教师的课, 总有值得他人学习的地方, 听课人应明确听课过程中自己的身份不是被动的旁观者, 而是积极的学习者和参与者, 不断反思, 不断学习, 不断改进, 不断提高, 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听课。

2.察

观察和听一样, 在听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听课的教师明白自己在课堂上应该观察什么。

1) 上课之前, 观察教材内容, 教师的课堂准备情况, 学生的年龄, 人数, 课前状态, 以及课前预习情况。

2) 上课时, 主要观察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交互, 教师的讲解, 活动的开展, 对学生的管理;学生的状态、反应;教材的处理, 等等。

3.记

听课记录是教师通过听课活动获得的第一手资料, 也是课后教师之间进行教学讨论和反思的重要依据, 因此, 在听课过程中不仅需要记, 更需要记得对, 记得巧。部分教师认为听课只需要记录完整的上课步骤即可, 其实, 科学、有效的听课记录, 应该包含更多内容。

1) 授课人的闪光点

每位教师, 即便是初次走上讲台, 尚未毕业的实习教师, 授课过程也许并不十全十美, 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可供我们学习、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正如孔子云:“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听课人听课时应端正态度, 本着向他人学习的目的, 努力发现授课教师存在的闪光之处。例如, 一个好的教学活动, 一次巧妙的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 甚至是一句启发学生思维的语言。记下闪光之处, 有助于听课人进一步深入思考, 对比反思自己的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授课人存在的问题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授课教师学识再渊博, 经验再丰富, 准备再充分, 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疏漏之处。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千差万别, 更加大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出现矛盾的可能。听课人听课时培养批判的态度, 找到授课教师表现不够理想的地方并记录下来, 对比自己的教学, 加以改进, 争取自己不出现此类的问题。

3) 听课人智慧的火花

在听课过程中, 听课人有时会因授课人某种活动的设计、某个问题的处理而突然产生教学的灵感。出现灵感时应抓紧把它记录下来, 以免之后因时间长久而遗忘。也许听课人只需要记录短短几个字, 但往往就是这几个字, 会使听课人终身受益。

总之, 听课是教师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拓宽知识面, 提升专业水平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听课, 教师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 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听课并非简单地用耳朵听, 而是一门学问, 一种艺术, 一次享受, 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应端正听课的态度, 掌握听课的技巧, 听、察、记三结合, 才能真正发挥听课的作用, 达到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目的。

摘要:听课是教师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拓宽知识面, 提升专业水平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听课, 教师能不断反思教学,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听课并非简单地用耳朵听, 而是一门学问, 一种艺术, 一次享受, 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然而, 目前, 在很多学校, 很多教师对听课的理解和把握还存在很多误区, 使听课流于形式。本文分析了这些误区表现的形式, 并针对这些误区, 探讨了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听课活动。

关键词:有效听课,重要性,误区,开展活动

参考文献

[1]叶澜, 杨晓微.教育学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新教师如何有效听课 篇7

一、体育学科“有效听课”的实践探索

1.目的明确地听课。听课目的即听课的动机。对于一线教师而言, 按照听课目的划分, 听课可分为三种类型:学习型听课、交流型听课和指导型听课。听课者盲目地去听课, 和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听课, 其效果是迥然不同的。

(1) 学习型听课, “吸纳”为本。观摩课是一种经过特殊准备的课堂教学形式, 且不同的观摩课会展示出教师不同的设计风格。对于听课者而言, 要怀着学习的心态去听课。其主要目的是学习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及创新之处, 以便对自身课堂教学有所启示与借鉴。

(2) 交流型听课, “学法”为主。着眼常态课堂, 听“随堂课”既是教师间相互切磋技艺的基本手段, 也是学校进行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形式。其主要目的是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学习行为, 推测学法。

(3) 指导型听课, “点拨”为重。其目的在于发现课堂教学问题, 帮助被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过程完整地听课。

(1) 听课前———有“备”而来。要想真正发挥听课的实效, 体育教师听课除了携带听课本、笔、秒表等必备材料, 还应根据不同的听课目的与听课类型, 有选择性地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工作。

(2) 听课中———“教”“学”兼顾。

①看整体, 关注教学效果。由于课前对教者的教学设计已经有所了解, 也初作做出预先的自我判断与分析, 因此从“教”的层面来讲, 此时看课更多关注的是教师是如何“教”的, 以及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智慧。而从“学”的层面来讲, 看课者在关注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同时, 更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活动, 也就是说既要关注群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 还要关注个体学生的组织纪律、学习能力、团结互助及安全问题等。

②听语言, 捕捉课堂细节。体育教学中, 语言是师生双边活动进行交流最为基本的教学行为, 也是听课者能否获取尽可能多的课堂信息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学语言并非完全等同于教师的语言, 而是“教师教的语言+学生学的语言”。因此, 听课者在听教师教的语言的同时, 还应该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语言。

③记内容, 思考各有侧重。针对不同的听课目的和课型, 显然记录也应各有侧重。如学习型听课只要简略记录教学流程, 但对于一个有创新、有特色的教学亮点, 或者是听课前梳理的个人困惑等就要详记, 并加批注;交流型听课主要侧重于通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体的行为表现, 去判断或推测学生的学法是否合理有效, 进而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而指导型听课, 主要是捕捉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以及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剖析进行详记。

当然, 无论是哪类听课, 体育教师在听课过程中都要做到“教”“学”兼顾, 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脉络, 同时为听课后续行为的跟进提供第一手资料。

(3) 听课后———行为跟进。往往很多教师听课后即表示听课任务的完成。其实不然, 对于听课者而言, 无论是什么样的听课目的, 要想获得最大化的听课效果, 不容忽视对课后的现场交流、文字梳理和课堂实践等后续行为的跟进, 做到听课有始有终。

3.观测独特地听课。

(1) 看课方位的合适选择, 要达到纵观全局的最佳效果。体育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是操场, 这种开放式的听课场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是便于听课者较为自由地选择看课点。但看课位置不同, 看课的效果也会有所差异。由于体育课堂存在着场地器材布局与运用、师生活动范围及队伍调动等动态因素, 这就要求听课者在看课现场选择看课位置时, 既要考虑能有利于观察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视角, 又要能纵观全局, 做到点面结合, 集中注意力去有效地看课, 这样的看课视角不失为最佳看课方位。

(2) 看场地器材的合理安排, 要达到一物多用的有效利用。体育课大多数在室外进行, 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由于学校场地器材有限, 常态课中同一时间上课班级较多, 因此合理安排场地器材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与基础。对此, 听课者应根据本课内容, 课始及时关注课堂场地器材的选取与布局, 课中仔细观测场地器材的使用情况及学生活动的情况反馈;分析这样的场地器材布局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是否有相应的防范措施, 器材的选取是否经济实用, 现有器材能否得到最大化的有效利用, 所有这些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3) 看辅助练习的正确运用, 要起到事半功倍的“桥梁”作用。辅助练习是指为了掌握一个动作, 把这个动作与其他动作联系起来, 通过完成其他动作而达到掌握这个动作目的的练习方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针对不同水平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体育学习特点、现有的运动能力及运动技能学习与发展规律, 教师正确运用辅助练习,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或结构复杂的动作的掌握,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桥梁”作用。

(4) 看练习活动的适宜负荷, 要体现“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 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 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鉴于此, 听课者应密切关注群体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身体变化, 如呼吸、出汗量、面色、气喘等;利用秒表实测学生身体练习密度是否与本课练习强度相适应;还可以随机实测学生心率, 衡量运动强度是否适合学生实际及教学内容等。这种由表及里的看课, 有助于听课者尽可能多地获取课堂信息, 以及全面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 并对课堂教学质量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二、体育学科“有效听课”的价值体现

“有效听课”是听课者根据不同的听课目的, 有计划地去听课, 并取得应有的听课效果, 以满足个体的教育发展需求, 即达到预期效果的听课。有效听课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自我发展的空间, 价值取向越明显, 则自我发展的空间越大。

通常听课无非就是看、听、记、思的有机结合, 但有效听课则不然。除了听课过程中的看、听、记、思之外, 教师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准备, 以及课后行为的及时跟进, 是有效听课能否获得最大化的价值体现。有效听课可以使教师在听课过程中:根据不同目的类型的课前准备, 通过“教”“学”兼顾地看整体、听语言、记内容, 在关注教学效果、捕捉课堂细节时思考各有侧重, 从中发现问题, 或受到启发, 并且通过课后的现场交流和文字梳理, 在深入了解与反思中教师的思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也有助于指导他人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听课所呈现出的具有借鉴作用与实用价值的不同亮点, 教师通过反思、实践、再反思与改进, 在课堂实践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在这种自我内化的过程中, 教师将听课获得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提高了技能水平, 促进了自我专业成长。

有效听课既是教研活动, 又是科研活动, 它在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纽带与桥梁作用。实践证明, 有效听课能够获得与上课不一样的启发与收获, 可以提升教师的思辨能力, 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 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便捷通道。

摘要:文章通过体育学科“有效听课”的特性分析, 重点阐述目的明确地听课、过程完整地听课、观测独特地听课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有效听课能够获得与上课不一样的启发与收获, 其价值体现于可以提升教师的思辨能力, 提高教学技能, 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有效听课,体育学科,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徐邦桃.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听课理论构建[R].网络培训课程.

[2]石冰冰.看课、评课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 2011 (10) .

上一篇:建筑节能标准化下一篇: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