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角色游戏(共12篇)
有效开展角色游戏 篇1
《纲要》中指出,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也是其最重要的工作。几乎所有的幼儿都离不开游戏。而角色游戏是幼儿园的主导活动, 它能满足幼儿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时期典型的游戏, 不同年龄幼儿的角色游戏有不同的特点和水平。它对促进儿童发展有不容忽视的价值。那教师应如何科学、合理地引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呢?本文将从区角围合、导入、材料、指导、点评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角色游戏区角的围合
幼儿园在开展角色游戏时都相对地会将每个不同的角色扮演区分隔开来, 给幼儿不同的游戏场景, 让幼儿能在不同的区角中进行不同的创造性游戏。那每个区角用什么方式来围合呢?怎样围合才更有利于幼儿游戏呢?我认为, 角色游戏区角的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实用性原则:
教师可以利用教室里现成的物品 (如:桌子、椅子、玩具柜等) 和一些常见的材料 (如:牛奶盒、小栅栏等) , 这些东西触手可及, 而且操作起来简单易行, 对教师们来说非常实用。
2. 美观性原则:
将区角进行围合是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融入角色游戏, 因此在设计围合时一定要美观, 这样才能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给幼儿在游戏的同时以美的享受。
3. 多样性原则:
教师在围合时不要都采用一种围合形式, 比如有的区角可以用桌椅进行围合, 有的区角可以用泡沫板进行围合等等, 关键是看怎样的围合更有利于幼儿游戏。
二、在设计区角围合时, 教师也应该避免几个误区:
1. 围合过高:
有些区角里幼儿需要进行交流, 围合过高, 就会遮挡幼儿视线, 不利于幼儿交流。比如“理发店”之类的区角, 是需要幼儿之间不停地进行交流的, 围合要相对开放, 便于幼儿之间互动。
2. 围合过于花哨:美观性原则并不意味着越花哨越好, 而是要适合区角本身的需要。
3. 为了围合而围合:比如有些围合可能该区角并不需要, 加上围合以后反而会在游戏中成为一种阻碍。
三、角色游戏的导入
每次游戏开始之前, 教师都会通过导入活动, 引导幼儿更好地投入到接下来的游戏活动中去, 因此, 游戏导入是开展角色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一个导入活动的实例, 从中可以看出导入时教师应关注到的几项内容。
首先, 是对“上次问题的解决”,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 使得幼儿的游戏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 是“本次新材料的投放”, 教师在接下来的游戏开展过程中投放了新材料, 对幼儿的游戏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在游戏中教师会重点关注新材料的使用情况。再次, 以评选“游戏之星”的形式, 激发幼儿在本次游戏中要“坚守岗位”、“负责任”, 从而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情感。最后, 可以用朗朗上口的游戏口号结束导入。对幼儿来说游戏口号最能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 同时在游戏口号中还隐藏着游戏规则, 如“不争不抢”、“轻轻说话”等, 可以培养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
“评选游戏之星”和“游戏口号”并不是随意的, 而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 要能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比如评选“合作之星”, 小班只要能够共同游戏、不争抢即可, 大班就要求幼儿在游戏中要主动帮助同伴。小班的“游戏口号”可以用“游戏游戏真好玩, 你不挣来我不抢”的句子激发幼儿爱游戏的情感、让幼儿掌握游戏的基本规则;而大班就要用“你帮我来我帮你, 合作游戏最快乐”来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增强合作意识。
四、游戏材料的提供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玩具是游戏的中心, 没有中心, 游戏就玩不起来。”由此可见, 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 有效的材料能推进游戏的开展。因此, 游戏材料的投放是相当重要的, 直接关系着游戏的开展。教师在提供游戏材料时应考虑如下内容:
1. 材料的实用性:
材料提供出来是供幼儿使用的, 因此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材料的实用性。比如小班的幼儿正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教师就可以提供一些用布做的各种立体实物, 看起来更加逼真。
2. 半成品材料的提供。
半成品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应成为游戏材料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比如对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有强烈暗示性材料, 对能力强幼儿可以提供没有任何提示性的材料, 他们可以根据游戏需要自由发挥。
3. 材料与区角的匹配性。
比如, 在大班的表演区投放一些辅助道具, 比如歌曲《长大要当解放军》提供军帽, 《买菜》中提供花篮、围裙等方便幼儿选取道具进行表演。
4. 材料的艺术性。
教师可以对提供的材料进行艺术性的加工, 如用彩带做成的假发套, 又美观又实用;“小舞台”经过老师的艺术加工, 让幼儿在游戏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等。
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的开展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纲要》中说, 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 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此可见, 教师的指导是幼儿是否能在活动区域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这里所说的“教师的指导”是显性指导。
教师的介入方法基本可以分为三种:平行式介入法, 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 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 引导幼儿模仿教师;交叉式介入法, 如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 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 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 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 教师可扮演配角;垂直介入法, 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 教师就可以直接介入游戏, 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 甚至使游戏中止, 一般不宜多用。
六、游戏的点评
点评大体分为四个方面:
1. 各区角的游戏情况:
刚结束了游戏, 幼儿有着很多的感受, 因此这一内容教师应让幼儿多说, 给予幼儿更多的表达机会, 教师从幼儿的发言中提炼出本次游戏中出现的亮点, 拓展幼儿的游戏经验。
2. 重点指导的区域情况 (包括新材料的使用情况) :
教师投放了新的游戏材料, 就需要在点评时请使用了新材料的幼儿进行讲述或成果展示。
3. 本次游戏出现的新问题:
问题主要是由幼儿来发现、解决。若是幼儿能力比较弱教师可以抛出问题, 引导幼儿讨论, 从而推动下次游戏的开展和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
4. 评选游戏之星:
评选可以采用同伴推荐、老师推荐、幼儿自荐的方式。奖励形式可以是五角星、卡通印章、五角星挂牌等。
角色游戏的本质在于“幼儿自主自发的表现和创造活动”, 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 游戏指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即巧妙点拨, 使其延续、提高、升华。
摘要: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幼儿就是在不停地游戏、玩中成长起来的。在幼儿园教育中, 角色游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主体地位。但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创造性自我实现的快乐活动, 更好地实现游戏的潜在功能呢?这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 要全方位的考虑, 区角围合、导入、材料、指导、点评, 每个方面都不能忽视。
关键词:幼儿,角色游戏,指导
有效开展角色游戏 篇2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它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富有特色的,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最符合幼儿意愿的一种游戏。虽然角色游戏是幼儿自然的游戏,带有很大的自发性,但是其水平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成人对游戏的态度及影响、游戏环境设施等。因此在幼儿园要发挥游戏的重要教育作用,必须重视对角色游戏的研究,关注教师指导作用和幼儿游戏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下面我就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以及具体的一些指导策略做一些介绍。
一、中班角色游戏的显著特点:
1、由于中班幼儿认知范围扩大,游戏主题以娃娃家为中心围绕衣食住行逐渐丰富,能反映日常生活体验过的内容,但情节比较简单。
2、中班幼儿有了角色的归属感,角色意识比较明确,选择与扮演角色的积极性较高,能按角色的职责去行动,但由于中班幼儿的缺乏交往的技巧,对规则的理解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有差异,因此在游戏中常会引起矛盾冲突。
3、中班幼儿动手能力、想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之小班有很大提高,在游戏中会使用替代材料解决缺少玩具的问题,会一物多用扩展情节等,创新表现经常产生。但在使用材料时还需依托相似的材料,制作的东西也比较简单粗糙。
4、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有了很大发展,因此愿意积极参与评价,能较具体地表述自己的活动过程,也能参与对别人的评价,但评价争论还是容易产生,一般围绕游戏中的职责与规则争论不休。
二、中班角色游戏的目标:
1、以娃娃家为中心根据情节发展需求不断丰富游戏主题,会反映日常生活体验过的内容。
2、能按意愿大胆选择角色,能愉快地扮演角色,会按角色职责行动。
3、能主动收集游戏玩具,学会使用百宝箱灵活替代或尝试自制玩具,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大胆解决材料缺失的问题。
4、能按角色大胆交往,角色语言表达较完整,角色动作表现较丰富,能初步友好地合作,游戏主题较稳定。
5、能大胆应对困难质疑,学会灵活解决,不断创新发展情节。
6、能认真倾听,积极参与评价,尝试对游戏的某一方面进行简单的讲评。
三、中班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
教师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充足,丰富,可变,多功能的材料,保证足够的时间,创设宽敞的空间,营造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只有这样,孩子们才可以自主考虑可以玩什么,在哪儿玩,和谁一起玩。这为孩子选择玩具材料,寻找游戏伙伴,选择场所,分配角色,商量玩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一)游戏空间的设置
1、充分挖掘游戏场地,合理布局方便幼儿交往:
宽敞的游戏场地是开展角色游戏的必要条件,特别是中班的角色游戏,随着游戏主题的丰富幼儿交往水平的提升,更需在游戏场地上进行保证。我园在挖掘游戏场地是坚持这样的原则:以教室为中心,并深入区角室、走廊、午睡室,合理布局。一般在教室中布置围绕娃娃家衣食住行的需求而展开的主题,如理发店、医院、点心店等,沿教室四周设置3——4个主题,中间有空余场地方便幼儿走动,而区角室则设置娃娃家,角色游戏时把招牌上的字翻身即可,一室两用大大提高了区角室的使用效益;当然各班教室外的走廊也是利用的场所,如中二班设置了超市;相邻的午睡室可设置一些一些不是很热门但必须的主题,如银行。合理布局,不仅在空间上能为每个主题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而且在合理调控下能保证每个主题的发展空间。
2、挖掘材料间隔区域,促进幼儿丰富环境.:
中班的角色游戏主题已经比较丰富,一般有4——6个主题,每个主题的良好开展必须保证有较为宽敞的区域,一般我们利用桌子、柜子、纸盒间隔物、布帘、架子等把每个游戏内容的区域进行间隔或划分,有利于每个游戏主题场景的布置、空间的划定。如娃娃家用纸盒间隔物、木架子划定区域以后,幼儿在自己家里布置了娃娃的卧室、厨房、卫生间、客厅,把边上的纸盒间隔物当成阳台、当成橱柜、冰箱,有了门敲门、开门、关门等动作的模仿、假想情节就更规范了,有人来要起身开门,进来、出去要关门。
3、教师铺垫幼儿合作,共同布置游戏场所:
中班的幼儿在动手能力、独立性、责任感、合作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让幼儿参与游戏场地的布置完全有可能,是锻炼的良好平台。一般我们在游戏开展之前,和幼儿共同做好区域划分的准备工作,如摆桌子、拿间隔物间隔等,在分配角色后各组幼儿合作布置游戏场所,有的拿游戏材料,有的进行物品摆放,在师幼共同努力下 完成场地的布置。在各组相继布置好后听到游戏开始的信号才能进行情节的交往。(二)游戏材料提供策略
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只有依托于材料才能实现操作摆弄创新情节。作为幼儿亲密伙伴的游戏材料,在提供时除了是幼儿常见的、安全的,大小适宜的,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中班年龄段特点,在材料提供的种类要适量多些,同类材料的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
如中班理发店,种类有理发工具、洗发用品、烫头发的夹子、围脖等,每类材料每个理发师一份,同类材料数量也有差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材料的提供要注意新旧材料的比例,当新旧材料在1:2或1:3时,材料的使用效益最大,幼儿容易创造性地使用新材料。
2、除了一定数量的成品材料外,要注意提供一定量的半成品材料以改变材料功能 2 的单一性,使材料更具多变性和可替代性。
如点心店中既有一些成品的饺子、烧麦、鱼、西红柿等,也提供彩泥、彩纸等,供幼儿自主地进行操作替代,满足客人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游戏情节。
3、根据幼儿游戏的阶段性特征,提供与之对应得材料,使材料不断递增。以“娃娃家”为例,中班上学期游戏中的相互交往明显增多,但缺乏交往策略,因此提供的成品材料,如娃娃、桌子、床、炉子、锅等物品,其大小数量应随幼儿的年龄增长做适当的调整,应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并可增加电话、冰箱等物品。同时提供少量的半成品材料。而中班下学期,此时幼儿的游戏水平呈两极分化,部分幼儿开始合作游戏,交往频繁,部分幼儿仍满足于材料的操作,交往范围较小。此时提供的成品材料可增加微波炉、围墙、电脑等;半成品材料可以增加彩泥、布、纸等。
4、根据幼儿游戏创造性的需要,提供百宝箱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使用
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想象的过程,在游戏中替代材料越丰富,幼儿选择的余地越大,想象、创造的空间也就越大。为此我们将替代材料加以分类,摆放在箱内,称之为“百宝箱”。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游戏的需要到百宝箱中自主寻找组合制作材料,尝试多种玩法。特别是中班的孩子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游戏主题有了扩展,幼儿园已根据游戏情节的发展加工使用替代物。这时教师宜提供半成品的替代物,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制作,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中班角色游戏角色的分配:
分配角色使游戏的重要环节。中班幼儿的自我意识、独立性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如何在尊重幼儿意愿、让幼儿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能适当地发挥教师地调控作用,在操作上我园是这样实施的:
1、每个主题有相应数量的挂牌,让幼儿在规定的人数内进行自主选择,避免了争角色的争执或不平衡。
2、从先确定主题负责人,进行报名式的角色确定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选择协商角色分配
3、重点区新开张明确角色身份的分配法:这样有利于让幼儿明确角色身份,按照角色身份行动,也在为后面推进中让幼儿学会自主协商进行铺垫。
4、弱势孩子先来选:中班孩子仍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在自主选择中弱势孩子总在最后,很难争取到心仪的角色。因此教师可间隔安排一定的机会让弱势孩子先选择角色,感受到老师信任。
五、中班角色游戏的具体指导:
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合理的指导方式有助于实现这两者的结合。
(一)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的经验,实施铺垫顺利推进游戏
角色游戏是建立在幼儿所掌握的只是和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所掌握和积累的知识 3 经验越丰富,游戏内容也越丰富多彩。因此开展角色游戏首先要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知识和经验。如中班都会出现理发店的主题,当出现之时,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幼儿参观理发店,观察环境布置以及理发店叔叔阿姨的语言动作,由此再开展游戏会更深入。又如幼儿园在六一前后医院医生都会下幼儿园进行幼儿体检,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体检的内容、医生们检查的工具、动作等,及时丰富医院的游戏,当然游戏情节就更丰富了,幼儿的模仿就更生动了。
(二)适度运用外指导适时介入,迅速直接传递教育意图
外指导是指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幼儿的具体游戏行为进行现场直接指导。虽然外指导容易产生以成人意志代替幼儿意愿地现象,压制幼儿自主性、能动性地发挥,但是它可以迅速直接地传递教育意图,便于教师同时全面地影响更多幼儿地游戏行为。在具体实施时要考虑适用范围,以幼儿需要为前提适度运用。
1、直接就事谈话,激发游戏兴趣,拓展主题或情节
游戏的开始部分与游戏的结束讲评部分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环节,在集体的谈话引导下通过外指导或解决问题或集体分享或拓展创新。如超市的游戏正渐入模式化,情节比较单一,教师启发谈话:“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热了,娃娃整天讨着要吃冷饮,我们的超市有货吗?还没有,怎么办?夏天的超市除了应该有冷饮,还应该准备哪些夏天的必须品?”在集体引导的讨论下,超市明确了应该提供更多夏天的物品,如冷饮、扇子、电蚊香、空调等,可以通过百宝箱的材料自己制作,情节拓展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又被激发了。
2、直接快速介入,制止消极言行,保证游戏安全推进
中班的幼儿在游戏中容易发生纠纷,当出现不良行为问题如攻击、争抢行为等,在不能调停时,教师要及时出面制止或调解;或者当出现危险隐患如使用不安全的替代物、保持危险的位置、动作等,教师要及时给与指导,快速直接地介入,以建立良好的游戏秩序。
3、直接快速回应,给与适度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困难
中班的幼儿在遇到困难时总会直接求助教师,教师要视情况而定:如幼儿寻找替代材料拓展情节找不到合适的,如碰到规则问题的,如新情节拓展碰到认识上的困惑、如同伴间的游戏纠纷等,幼儿自己的能力不能达到的,在幼儿求助时教师要及时伸出援手。
(三)有效运用内指导有机渗透,促进游戏创新发展
内指导是指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和幼儿共同处于情景中的指导。虽然内指导不能直白地传递教育意图,但它似乎更符合角色游戏地特征和幼儿地意愿,能充分体现教育者对幼儿地尊重,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地影响。因此内指导是角色游戏的主要指导方式,教师要学会有效运用发挥教师隐形的暗示指导作用。
1、增添材料设计诱发情境,发展游戏情节或丰富游戏内容。
当教师观察到某个游戏主题情节单调、重复、缺乏新意时,可设计某些新的诱发情 4 境,以引发幼儿进一步开展游戏,推动游戏情节地发展,或使游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如给情节单调的菜场增加材料“水龙头”“抹布”“盆子”等,诱发幼儿发展情节“洗菜”“做配菜”,增加烧烤炉发展外卖熟食的情节等。
2、扮演被动角色伙伴交往,运用模糊行为促进角色间的交往。
当幼儿的角色行为只停留在简单动作的重复或缺乏角色间的交往时,教师可以扮演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介入游戏,并以角色的模糊行为吸引幼儿的关注。如教师发现“医院”的医生等动作交往比较单一,于是教师扮演一位“牙疼”但不知怎么看病的病人,医生就忙着带病人去挂号,请病人张开嘴巴仔细的看,进行安慰等。医生在热切的帮助中情节动作有了推进。
3、设置疑难因素,巧用百宝箱,促进幼儿灵活解决困难。
教师在游戏中,以角色身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菜场中教师刁难要买没有的小菜、饭店中刁难太淡太咸要酸要辣等服务,在疑难问题的设置中培养幼儿大胆想象,灵活解决问题。在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时,经常需要材料的支撑,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灵活使用百宝箱,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设计诱发情景,促使幼儿产生使用替代物的愿望。娃娃家要买蛋糕,教师到超市订购,超市工作人员说:“请等一下”,马上到百宝箱找到一个塑料盆子,并用两个大一些的盆子上下合住包装好送给客人。蛋糕引起了其他几个娃娃家的注意,纷纷询问哪里买的,马上就去定购。用替代物制作的蛋糕推动了游戏的发展,孩子很有成功感。
(2)利用疑难问题提供幼儿主动寻找替代物,发挥创造作用。理发店顾客要烫头发,理发店没有相应得工具,在发现问题后教师在百宝箱中放了夹子、梳子积塑等,供幼儿自主选择,解决了难题,发展了游戏情节与动作。
(3)通过协作参与的方法引导幼儿正确使用替代物。当幼儿在使用制作替代物时遇到了困难,教师可以参与,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替代物。如娃娃家要使用电脑,可百宝箱中的纸盒都太小,替代成电脑不太像,教师在参与中引导幼儿用纸板画一下做成手提电脑,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
(4)用情境演示法提高幼儿使用替代物的积极性。如通过让幼儿再现游戏情境的方法,介绍超市人员用积木代替面包、用纸盒代替手机等创造性做法,提高了幼儿使用替代物的积极性。
六、中班角色游戏的讲评:
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讲讲议议,既可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还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幼儿的交流互动与经验分享。在评价时教师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评价幼儿是否能正确反映生活经经验
幼儿往往会把现实生活中的内容照搬进角色游戏中,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评价,有意识地将游戏向健康的方向引导。还有的时候,孩子所反映的事物和现实生活不相符,加入 5 了他们自己的想象。有一次,小医院里负责打吊针的孩子说:“我是专门打大人针的,他是专门打小人针的。”教师问他“为什么这样分”,他也讲不出个所以然.。结束时,教师请大家说一说,“你们去打针,医生是不是这样分”,大家说“不分的,大人和小孩打吊针都在输液室,只是针头有粗细之分,瓶有大小之分。”这样评价的结果,既培养了幼儿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丰富了必要的生活经验。
2、评价幼儿的角色意识
在游戏中,幼儿只有按照角色的身份行,才会被同伴接受。如点心店中厨师、服务员一会儿做点心、一会儿擦桌子、一会儿收钱、一会儿端菜,都非常忙碌,但经常发生重叠服务的现象。在讲评中通过讨论明确了两个角色的职责分工,提醒了幼儿按角色的要求做事,有助于游戏的顺利开展.。
3、评价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的水平
幼儿只有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游戏材料,游戏的内容才会丰富,在游戏中幼儿喜欢用形状和功能相似的物品替代不在眼前的物品,如小棍子既可当筷子,又可插在生日蛋糕上当蜡烛;一块积木既可当罐装饮料、肥皂,也可当电话、遥控板等,教师讲评时,对这些以物代物的现象要加以肯定,促使幼儿的游戏插上想像的翅膀。
4、评价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的主动性是角色游戏的灵魂,任何创造性游戏都是以交往为基础的,它给幼儿提供了锻炼社交技能的机会。幼儿在游戏中只有不断主动与同伴发生交往,才能保持游戏的兴趣。如理发店没有人光顾主动提着理发工具到娃娃家进行上门服务,医院医生到幼儿园进行六一体检等„„这些成功交往的事例,在讲评中教师要给予赞赏和肯定。
5、评价幼儿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实践社会道德行为的机会,幼儿在游戏中由于受角色的约束,对自己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中班幼儿经常出现的争抢角色问题,经过讨论推出石头剪刀布、轮流等方法,让幼儿在合作中学会自主,在矛盾中学会谦让.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确立正确的是非观,提高幼儿的道德判断力。
6、注重对幼儿纵向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幼儿的先天素质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个性存在差异。而幼儿又往往是借助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对幼儿做纵向的比较,有利于对能力强的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树立自信心。
为了有效的激发中班幼儿积极参与讲评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灵活采取不同的交流形式。在中班教师可采用以下形式:
1、针对弱势孩子可以采用师生互补式,以幼儿自我描述为主,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描述或提问,在帮助中使交流幼儿肯定自我,增加自信心。
2、针对难以拿到交流现场的环境布置亮点可以采用流动式,如娃娃家新建了游泳池,如餐厅新布置了广告牌等,在流动式交流中使一些布置的亮点及时展示肯定,给与 6 幼儿模仿提高游戏水平的机会。
3、有异议或创新采用问答式交流:在交流中有时对于交流者的话题,其他幼儿有不同的意见或有进一步了解创新点的愿望,教师可以及时抓住时机让幼儿进行互动问答,有效地促进同伴互助。
4、重点区域可采用拍摄进行录像回放:用摄像机、照相机对重点区域可采取录像采撷,再现幼儿的游戏情景,使一些无法用语言藐视的游戏体验和经历直观再现,在回放评价中发现讨论问题或再现精彩。
七、中班角色游戏的收拾
中班幼儿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收拾的有序性、坚持性还差异很大。在培养收拾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标志暗示,物归原处:教师可以在游戏材料的筐上、厨上张贴图片标志,给与幼儿暗示哪里拿哪里放。
2、合理划分,就近取材:在划分角色游戏材料的“家”时,最好能根据角色主题区块的划分就近安排,如教室西面是超市的主区块,可以把游戏材料放在西面的橱柜上,就近让幼儿避免了冲撞。
3、合理装置,多方挖掘:可以挖掘多种装游戏材料的,如塑料筐、纸盒、塑料盆等,大小深度要适宜,同一主题最好装置统一,方便幼儿搬运收拾。当然所使用的收拾装置最好能一物多用的,如用衬衫盒装小菜,底下的装小菜,上面的当电子称,如娃娃家的筐除了收拾材料,还可当小床、水槽,翻身可当桌子、厨房间的灶台等。
4、责任到组,互相帮助:应在每次讲评后,让幼儿回到自己的游戏区块互相协商收拾的分工,谁负责还游戏材料,谁负责收拾自己组的,谁负责整理好桌椅等,收拾完自己得到老师的认可后再去帮助其他小组。
5、先还后收,有序进行:中班的角色游戏主题不断丰富,交往频繁,游戏材料在小组间的流动量很大,因此每次收拾应培养幼儿先把材料归还到相应的主题区块,再收拾自己的游戏材料。
6、竞赛激励,检查评价:孩子都有荣誉感竞争性,中班的孩子越到后期越明显,教师可以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采取一些竞赛性的激励措施,让小组在竞赛中收拾,并通过同伴、教师的检查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在不断的激励中巩固良好收拾行为的培养。
如何更好地开展小班角色游戏 篇3
以上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到角色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诸多教育价值的实现。针对这些情况,我在开展“开医院”角色游戏时进行了大胆尝试,总结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在观察积累中挖掘角色游戏主题
只有来源于幼儿生活经验的游戏主题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兴趣的不稳定、不集中,而且幼儿不能很清晰地表达,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愿望。这就需要教师细心地去捕捉、去观察。
1.在聊天中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当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你们想玩什么”的时候,回应我的孩子并不多,只有个别孩子提出想玩“开医院”“开商店”的游戏。这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又在我的意料之外。小班孩子的兴趣点比较分散,常常很难达成对某一问题的一致看法,这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有的孩子能够提出“开医院”这样一个似乎远离其生活经验的游戏内容,又在我的意料之外。教师如果不是有目的地为幼儿创设这样一个表达的机会,就很难发现孩子的这一兴趣。
2.在游戏、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们是不是真心喜欢玩“开医院”游戏呢?是否有足够的经验支持他们的游戏呢?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留意从多方面去观察。一次户外活动时,几个孩子游戏的场景闯入了我的视野。一个幼儿躺在玩具小椅子上,另外三四个幼儿围在他的身边,有的给他打针,有的给他揉肚子,还有的给他看嗓子,犹如医院的急救室搬到了这里。这一小插曲表明“开医院”游戏对他们有一定诱惑力,并且他们已有一定的相关经验。我开始相信“开医院”这一比较复杂的游戏也是可以在小班开展的。
3.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兴趣。在确定“开医院”这个游戏主题之前,为了进一步确认自己的判断,我又与家长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皓皓的奶奶说:“孩子在家就常扮医生给我打针、吃药。”洋洋的奶奶也说:“孩子在家最喜欢玩打针的游戏,你们要开展这个游戏真是太好了。”还有几个当医生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知道不少这方面的知识,并表示愿意为孩子做好游戏做一些工作。
就这样,几经周折,我们终于确定了“开医院”这个游戏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深入地了解了孩子们的兴趣,还更深刻地了解到了孩子们的原有生活经验。这也为后来实施角色游戏做好了铺垫。
二、挖掘游戏材料准备环节中的教育价值
游戏材料支撑着游戏的开展,对角色游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以前,教师确定了角色游戏的主题之后,就四处去寻找相关材料,还常常为找不到想要的材料而苦恼,有时也会为自己精心准备的材料不被孩子们重视而沮丧。其实,我们不妨改变一下准备游戏材料的方式。
1.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准备什么样的材料。在同孩子们谈话的过程中,他们各抒己见,很快就归纳出以下所需物品:医生工作服、听诊器、压舌板、体温表、针管、吊瓶等。材料确定了,但要去哪里找到这么多材料呢?问题一提出,孩子们沉默了。看到孩子们无助的样子,我说:“能不能找爸爸妈妈和家人来帮我们想想办法呢?”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马上齐声答道:“好!”
孩子们的热情让我感动,他们在讨论中流露出的对材料的理解、有关“开医院”的丰富生活经验,更让我感到欣喜。相信经过这一次讨论,孩子们把握材料的能力、开展游戏的能力一定会有不小的提高。
2.动员家长和孩子一起准备材料。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药盒、药瓶,有的孩子还能说出什么药能治什么病。孩子们的表现更证明了我的设想,即准备材料的过程也是丰富孩子们经验的过程。很多孩子给我讲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帮助他们准备游戏材料的故事。我为孩子们的成功感到高兴,也为家长们的支持感到欣慰。以往家长总是关心孩子学到了什么,对幼儿园总让孩子“玩”有些不满。而这次共同寻找材料的过程,在不经意间使家长了解了游戏的重要性,他们也开始积极关注和支持孩子的游戏了。
三、挖掘角色游戏活动进行中的教育价值
确定主题、准备材料还只是组织幼儿游戏活动的前奏。具体开展游戏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更为重要,因而对教师来说这种现场的把握也更具挑战性。
小班孩子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因此,我请大班的哥哥姐姐和孩子们共同游戏,以便小班孩子观察学习。我还利用家长资源,请当医生的家长来做模拟表演,给孩子们看病,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当幼儿园附近的牙医给患者补牙时,我就带小班孩子参观,请牙医介绍补牙使用的工具和补牙过程。这些,都丰富了孩子们的相关经验,推动了游戏的开展。
就这样,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我一方面发现问题,及时和孩子、同事、家长一起讨论,找出恰当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及时和孩子们一起变换活动材料,引导幼儿丰富游戏情节,肯定孩子们对游戏情节的创造,不断激发孩子们对游戏的兴趣。
总之,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这种手段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能否实现,则主要取决于教师这个“价值的实现者”。与中班、大班相比,小班的角色游戏更需要教师细心,要有耐心、爱心,还要有一颗时时处处与幼儿贴近的童心。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角色游戏 篇4
一、各年龄段幼儿角色游戏特征分析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随意性、生活经验少, 且刚刚接触游戏, 所以在角色游戏中他们表演角色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游戏动作重复, 游戏内容简单, 游戏情节单一而零散, 游戏语言交往较少, 游戏时缺乏角色意识, 游戏时依材料而进行, 等等。因此, 小班幼儿游戏水平比较低下。而中班年龄阶段的孩子, 他们的思维具体形象, 意识性已经发展, 特别喜欢模仿他人的行动和语言, 扮演他人角色。大班幼儿是幼儿园里年龄最大的孩子, 随着身心的发展, 他们对周围成人的社会活动的认识已越来越精细和完整, 体验和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积累的社会经验也逐渐丰富, 同时心理能力的提高使其思维和想象开始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 更多地通过头脑中的形象进行, 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增强。这使他们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具有与中、小班幼儿不同的特点。
二、幼儿角色游戏的价值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 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确定游戏内容、角色和规则, 进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活动, 充分发挥创造性, 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正如维果斯基所说, 儿童在游戏中创造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游戏行为总是趋向于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幼儿角色游戏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可促进幼儿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可学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 更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培养幼儿友好相处、共同合作的精神;能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 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可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 掌握社会规范。同时, 在游戏中还可学习如何坚持自己正当的权利、要求, 怎样控制自己的言行, 以符合游戏规则。因此, 角色游戏水平的高低反映社会交往能力水平的高低及人际智能水平的高低。
三、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为了使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 充分发挥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 只有把目标记在心里, 并把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加以引导, 这样的游戏会更生动, 更受欢迎, 更有价值。那么, 怎样组织角色游戏呢?可以采取以下指导策略。
1.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伙伴
只有依据自己的内在需要和兴趣而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前, 可以观察孩子日常活动的情况, 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 孩子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 孩子通常和谁一起玩, 等等。教师根据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了解, 鼓励孩子们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 从而获得自由选择的快乐。在鼓励孩子自己选择时, 教师应让每个孩子都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并且明确表明自己的支持态度, 使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选择, 敢于选择, 由此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2.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主题
我们发现, 对于角色游戏中那些来源于幼儿关注、感兴趣的游戏内容, 幼儿会投入更多热情, 游戏的质量也相对较高。但在日常游戏活动中, 幼儿有时会造成“被动游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过于重视预设, 却忽略了幼儿的生成。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幼儿知识丰富, 对周围事物接触面广, 游戏的主题便层出不穷, 内容丰富而充实。因此, 教师不能实行一人一份的“配给制”, 要改变现状, 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自主生成游戏内容、玩法和规则的机会。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 帮助那些处于“被动游戏”状态的幼儿确定他们感兴趣的角色游戏内容, 如“娃娃家”、“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没”等都是幼儿自主生成的角色游戏。当角色游戏的内容由教师高度预设变为由幼儿自主生成, 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立, 主动游戏的能力便随之显著增强。
3.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玩具
玩具是开展游戏的前提, 幼儿参与游戏是受玩具吸引, 教师要给予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就游戏区域来说:以往幼儿虽然可以在相对稳定的游戏区域内自由选择玩具, 可是对区域的布局、玩具的取放都有一定限制。我们可以允许幼儿不受游戏区域限制, 自由取放玩具,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区域的范围、布局和功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游戏前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本班幼儿游戏的实际水平和特点, 精心考虑供给幼儿相适应的玩具和材料, 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促进幼儿游戏更好地开展。在游戏开始时, 老师应把玩具和材料展示在孩子面前, 让他们看得到, 拿得到。在老师的启发下, 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由选择玩具和材料。开放的区域, 使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积极主动, 更富有创造性。
4.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角色
通过角色游戏让幼儿对社会有所了解。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 这种游戏具有很强的模拟性, 幼儿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通过模拟来熟悉社会、了解社会。老师精心提供一个游戏的场景, 创设一个游戏情节, 让幼儿从不同侧面了解社会, 这是角色游戏较其他游戏的一个不同所在。幼儿玩角色游戏时最关心的是自己扮演什么角色, 并以扮演角色、模仿角色的活动为满足, 教师应该给幼儿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的权利。
5.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情节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否有充分的机会自主体验、探究、创造、表达与交往, 他们能否在游戏中主动获得社会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我们要积极营造能让幼儿尽情投入游戏的环境, 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 通过延长幼儿游戏的时间, 鼓励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经验。首先, 幼儿能充分展开游戏情节, 从容地展现他们真实的生活经验及他们的好奇心、创造性。如原来“美味烧烤”的区域活动中的小厨师忙于操作摆弄厨具, 现在他不只是忙于做“烧烤”, 还要招呼大家一起吃美味, 甚至还要惦记着洗菜, 等等。随着幼儿探索过程的深入, 他们还要学会自己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并发展相应的能力。如:大人发现天气变热了, 要给“宝宝”洗个澡, 但区域角里没有洗澡的工具, 于是大家要想用什么其他物品替代。于是幼儿就找了一个圆形塑料瓶做淋蓬头, 一块长方形积木做肥皂, 这样就可以给“宝宝”洗澡了。
6. 幼儿可以自由讲评游戏
游戏结束的评价是教师指导游戏的重要环节, 对幼儿的游戏情况一定要进行正确评价, 对幼儿游戏评价的指导思想关系到游戏的方向和水平。教师先组织幼儿在自己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让幼儿进行评价, 使幼儿在玩游戏过程中注意观察好的地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以提高游戏水平。因此, 游戏后, 教师肯定幼儿的优点, 指出方向, 做到既准确、又具体, 使幼儿的游戏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经过实践, 我们真正理解了“没有游戏的幼儿园不是真正的幼儿园, 不会指导游戏的老师不是个好老师”这句话的含义, 真正发现了角色游戏的魅力所在。教师应做有心人, 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 充分发挥导航作用, 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 用幼儿的眼光看世界, 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创造有利条件以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
摘要: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开展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是幼儿园的主要游戏形式之一。它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 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能有效促进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幼儿期是游戏期”, “孩子是游戏中的主体”, 幼儿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应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 并予以指导教育, 这是最重要任务。
幼儿角色游戏活动的开展重要性 篇5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和计划活动,并鼓励他们认真努力地完成任务;”“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游戏是孩子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的自由的活动。在游戏中,自愿和自主是个重要的条件,如果孩子在游戏中失去了自主性的特征,只是按照成人的意图被动地参加游戏,他们便会失去游戏的积极性。
一.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把幼儿自己创造的一种以扮演角色,使用玩具去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称为角色游戏。角色游戏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使用价值,没有强制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一)游戏中教师的介入与指导的必要性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者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幼儿可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已成为教育幼儿、发展幼儿的手段或形式,幼儿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教师进入幼儿游戏过程的意义,越来越受到肯定和认同。教师参与游戏进行现场指导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一)支持幼儿游戏的态度功能
教师直接参与到幼儿游戏过程中,其行为本身就向幼儿传递了一种非语言信息,即游戏是有价值、重要的活动,教师参与的行为本身就表达了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它可以影响幼儿游戏的兴趣,游戏持续的时间以及游戏的水平与质量,反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漠视或忽视,会让幼儿感到“那件事情没意思,不重要”。
(二)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
教师参与游戏如同教师蹲下身来和幼儿谈话一样,具有密切师生情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功能,它可以使幼儿体验到教师的亲切与关注,把教师看作是一个可以亲近的人。
(三)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功能
教师参与游戏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师向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作为成人所具有的丰富知识经验和作为教育者的意图在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幼儿,幼儿也在游戏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的影响。
二.教师指导要把握时机,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介入才是最佳时候 我们知道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并不是教师指导的频率越高,幼儿的游戏热情就越高,更不是教师参与幼儿游戏越积极,幼儿游戏发展得就越快。因此,游戏活动的组织、指导也就成了我们一线老师实践工作中研究、探索的不变的主题。
三.幼儿角色游戏的开展
(一)使幼儿积累丰富的生活及知识经验。
成功的体验来源于经验的获取。幼儿对材料的操作往往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生活经验越丰富,知识技能越充分,幼儿游戏的技巧和技能就越丰富,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就越大。因此,我们首先是丰富幼儿的一日生活,利用谈话、讨论,参观、访问等多种手段,交流分享经验,扩大并加深幼儿对生活的理解,从而产生新的游戏主题。如有一段时间班里生病的幼儿非常多,孩子在医院里打针的时候,能碰到自己的好朋友,回到幼儿园他们也经常聊在医院打针的事情。于是我组织了一次谈话活动,向幼儿提出问题,“人什么时候会去医院?”“医生是怎样给病人看病的?”等。幼儿谈论非常积极、激烈,连护士阿姨打针的细节都描述得很详细,接着我让孩子们表演一下动作,他们表演得惟妙惟肖,这时孩子们提出想玩“医院”游戏,于是我班的“医院”游戏开展了,这就是在幼儿丰富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下产生的新的游戏主题。这是幼儿参与游戏的第一步,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愿望,而且能提供锻炼儿童能力的机会。
(二)让幼儿参与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
教师要鼓励幼儿参与创造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还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如中班幼儿的劳动热情很高,很喜欢模仿成人的各种劳动,但由于他们年纪小、体力弱,知识经验少,不可能真的像成人那样地劳动,所以,我们就为幼儿设立了 “小小种植园”、“生活自理角”等,让他们在这新奇的环境中,把生活中难以实现的
愿望,通过特定的情景去实践或再现。这样的教育既能使幼儿获得大量的信息,又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自由玩游戏。
游戏主题确立了,环境布置好了,材料也准备充分了,游戏就可以开展了。是老师分配角色?还是让孩子自己选择?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自发游戏是儿童内心活动的自身表现,是儿童最纯洁、最神圣的心灵活动的产物”。他揭示了游戏在于儿童的内部需要和自发活动这一游戏本质。自主游戏必须充分体现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必须改变过去对幼儿游戏作外部强加,充分尊重并满足幼儿的内在需要,激发幼儿的主体能动性,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自由玩游戏。
(四)幼儿参与。
游戏后让幼儿参与,把游戏的材料分类摆放好,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后让他们谈一谈:今天玩的开心吗?有什么趣事?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明天玩什么游戏?有什么新的设想等等,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整理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的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享成功的经验,为下一次游戏的开展做好材料、经验等方面的准备。
有效开展角色游戏 篇6
【关键词】幼儿;角色游戏;区域活动
一、目前角色性区角活动存在的问题
1.活动内容与主题课程无关
目前带有角色性质的游戏在“表演区”“娃娃家”“医院”“超市”等社会性的区角里。儿童利用他们经历过的生活内容,在模仿学习中内化经验,这些内容来源于生活,但与我们的主题内容没有交集,而且存在一成不变、内容单调等现象。
2.角色区数量偏少
在区角设计中,角色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就我们幼儿园而言,每个班级有4-5个活动区域,每个班却只有一个角色游戏区。
3.角色区内角色不丰富
在一个角色游戏区内,角色数量基本只有兩至三种。如“医院”只有医生和病人;“理发店”只有理发师和顾客;角色丰富的“娃娃家”是小班幼儿的最爱,但小班孩子往往是平行游戏,他们游戏能力的不足,使他们很难游刃有余地掌控这些角色之间的关系。
二、让角色游戏走进每个区角的思考
针对目前角色游戏区角存在的问题,仅仅依靠数量少而且并不完善的角色区角,是否可以充分发挥出角色游戏的作用;在其他区角里,依靠领域划分的原则,往往侧重某一方面的技能和认知的发展,幼儿进行的都是独立的操作,对幼儿社会性的要求极低,也缺少各个领域的融合;如果可以让角色游戏走进每个区角,那么是否可以使角色游戏的作用最大化,使幼儿在每个区角里的活动都是“动态”的,使每个区角活动都能对幼儿的兴趣、发展、社会性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真正实现幼儿的“体验 探究 交往”。为此,我们尝试了以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为线索,以区域为依托,以角色游戏为载体和动力,综合完成多个领域的教育目标来重新设计我们的区角。
三、让角色游戏走进每一个区角的实践
1.“角色”的确立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满足幼儿长远发展的需要
图书角是幼儿园里常见的区角,在这里有老师为幼儿准备的各种书籍。虽然,老师制定了相应进图书角的规则,但活动时难免会看到幼儿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则的现象:看书的时候大声喧哗,看完书随意摆放,对破旧的书籍不闻不问……最后还是要老师或阿姨进行整理。针对这个现象,我园老师把图书角真正开成“图书馆”,让孩子不是带着区牌进区角,而是带着角色进区角:有的孩子扮演图书管理员,有的孩子扮演图书馆清洁员,有的孩子扮演读者。在大家游戏的过程中,有一位“读者”唱起了歌,另一位“读者”提醒他:这是图书馆,要保持安静,是不能唱歌的。有一位“读者”看完书后胡乱将书一塞,也受到了“图书管理员”的批评和教育:书要轻拿轻放,要放回原来的位置。阅读区的环境在孩子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好了,孩子们的责任感越来越强了,不需要老师或阿姨“收拾残局”,孩子们也更愿意到阅读区来看书了。
在带有角色性的阅读区里,“图书管理员”“清洁员”“读者”三个角色既能帮助孩子们维持好现有的区角秩序,满足了孩子的现实需要,让孩子学会遵守图书馆的规则,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了良好的阅览习惯,又能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使孩子由衷地喜欢书,愿意和书做朋友。这对孩子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区角选题要贴近幼儿生活,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从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感兴趣的事件中选择教育价值丰富的内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注意及时捕捉活动中不断出现的新鲜刺激和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幼儿不断想办法解决新的问题和挑战,使幼儿接触和了解更多的事物,不断拓展经验和视野。
在大班的下学期,我们设置了“丹溪小学”角色性区域,孩子利用看来的、听来的、有关小学的信息布置区域环境、安排角色。这里,有老师、小学生、班长、组长;有红领巾、铅笔盒、语文书、数学书、课程表;还有粉笔、教鞭、用来打铃的计时钟。在这里,孩子们模仿小学老师上课、模仿小学生听课、模仿班长喊起立、模仿交作业、模仿考试、实习课间十分钟能够做的事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并不直接给予答案,鼓励他们去问爸爸妈妈、问上学的哥哥姐姐或查找资料。
在这个活动区里,孩子们借助生活经验丰富着游戏情节,体验小学生的生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友好地与其他角色合作游戏,懂得尊重别人的意愿。同时,在探究中不断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开阔了幼儿的视野,培养了幼儿的社会性,为幼儿上小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3.区角内容以某一领域的教育为主,融合其他领域
根据活动涉及领域的倾向性,区角内容应以某一领域内容为主,考虑多领域教育内容的平衡性,打破以领域划分区域的格局。
开展角色性区域活动以来,我园的区域首先在名称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活动区的命名和分类一般是:图书角、阅读角、表演区、故事角、积木区、科学区、装扮区、美工区,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蚂蚁工坊、一休花房、老爸生活馆、新华出版社、森林王国、快慢实验室等个性化名称,从名称除去了学科的标记,实现了各领域的融合。
其次,由于区角里“角色”的增加,使区角活动的内容得以丰富,去除了领域的界限,实现了发展的整体性、连续性。例如,在水果超市里,现在除了有“顾客”和“收银员”、有“买”和“卖”以外,还增加了雕刻师、奶茶妹妹、导购、理货员等角色。在“水果超市”里,雕刻师要根据顾客的需要用橡皮泥的搓、捏、贴,来制作水果拼盘;奶茶妹妹用最漂亮的珠子串出冰糖葫芦、用夹子夹起“果粒”制作水果奶茶并把它们都卖掉;导购员要用三寸不烂之舌热情地推销水果,他们可是有业绩要求的哦;理货员把“水果”按种类、按大小整理、摆放整齐;收银员和顾客在进行着“钱”的计算,好热闹的角色性区角活动。孩子们在一个区角里可以进行多种活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孩子们在这里“玩”、在这里“交往”,在这里“锻炼”,在这里“发展”。
4.帮助幼儿做好经验准备
经验准备是指幼儿知识、能力、感性经验等方面的准备。例如在大班主题《书的世界》中,班级开展了“新华出版社”的区角活动。在这个区角活动中,幼儿需要具备一些与印刷有关的经验:出版社的各个角色——打字员、设计员、校对人员、印刷人员、裁切装订人员等;出版社各个角色都做些什么——打字员输入文字、设计员设计版面、校对人员挑错等;印刷制作书报的过程等。这些经验是幼儿自身无法获得的,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指导。
四、小结
活动区不仅仅是一种环境,一个场所,更是一个舞台,让角色游戏走进每个活动区,让每个孩子扮演其中的角色,孩子会让这个舞台更加精彩,这个舞台也会让孩子们的未来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梁志燊.学前教育学[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1):56-58
[2]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J].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2(2):45-50
[3]角色活动区的设计与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2):38-40
大班角色游戏有效开展的指导策略 篇7
一、运用指导策略的总体原则
1. 把握年龄特征, 促进自我发展。
大班幼儿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 敢在众人面前说话, 有自己的好朋友, 也喜欢结交新朋友;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 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 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 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 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 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 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 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教师要在指导中充分发挥幼儿的这些年龄特点, 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
2. 把握游戏目标, 推动能力发展。
游戏是发展幼儿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通过幼儿与同伴之间、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不仅增进了同伴之间的交往, 更能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 教师要以发展幼儿的合作、交往、分享等能力为落脚点, 实践社会角色, 丰富和健全幼儿人格, 使游戏的目标指向幼儿能力的发展, 让角色游戏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身体、认知、社会化和情感发展的有效途径。
3. 把握游戏特点, 加速社会化进程。
游戏是幼儿与同伴互动的主要方式, 是儿童人格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游戏的自主自愿性、虚构性、社会性、愉悦性、非生产性等都可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出来。
二、大班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1. 准备阶段指导策略
(1) 表象唤醒和重构策略。如在“开设服装店”游戏中提出:“回家和爸爸妈妈讨论一下, 营业员是什么样子的?商店是什么样子的?开一个服装店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亲子讨论的结果是:“营业员要穿统一服装。”“商店要装修得漂亮!”“开店要有营业执照!”“要挂满衣服!”目的是使幼儿在与家长的讨论过程中, 唤醒幼儿原有的表象并进行重构。通过唤醒、重构、再构, 推动幼儿的思维发展。
(2) 角色认识和认同策略。在游戏准备的第二阶段, 可以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张调查表, 内容是:时尚服装店里可以有哪些人?店里的人可以做些什么?这些角色的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在亲子调查反馈中, 幼儿都说到了其中的角色有:收银员、服务员、设计师和加工师等。同时, 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她们都干些什么?”“她们怎么做才是好样的?”让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进行角色认识, 并且在生活中了解这些角色的责任, 认同这些角色。通过认识和认同旨在发展幼儿的感知力, 促进情感发展。
(3) 情景观察和体验策略。在幼儿了解了游戏的基本框架以及角色的工作内容后, 可以带领幼儿来到真实的服装店里参观了解。通过实地观察, 真切地感受到服装店里具体的工作流程, 并且对每一个角色的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有了亲身的感知体验。
2. 材料运用的指导策略
(1) 材料替代策略。以往我们提供的游戏材料, 往往成品较多、特征明显、形象逼真, 这种物质性暗示, 使角色游戏形成一种定势, 无形中限制了幼儿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幼儿只能玩出简单重复的游戏, 缺乏新意。
(2) 辅助支持策略。角色游戏材料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 不仅可以大力激发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动机, 还可以引起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行动和联想。大班幼儿的想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连贯, 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 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气息。
3. 游戏过程的指导策略
(1) 观察分析策略。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我们会发现, 部分幼儿扮演的都是各个主题游戏中的主要角色, 如娃娃家的爸爸妈妈, 点心店里的厨师、服务员, 理发店里的理发师等;部分则扮演的是依附性比较强的角色, 如娃娃家里的小弟弟以及点心店里的顾客、理发店里的顾客等角色;也有部分幼儿因为没有扮演到自己喜欢的角色而无所事事;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幼儿也会无所选择, 游离于游戏之外。 (2) 适时介入策略。适时介入的前提就是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细致的连续的观察, 然后再确定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接入。教师介入的方式也可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赞美, 能鼓起幼儿战胜自我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师也可以通过动作模仿、操作示范和实物提供等给予幼儿具体的支持, 使幼儿破解难题, 实现游戏愿望。幼儿游戏既需要教师的情感性鼓励, 也需要教师的技艺性帮助。
幼儿园如何开展角色游戏活动 篇8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内容, 为角色游戏提供丰富的主题和内容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 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知识面越广, 角色游戏的主题与内容也就越丰富多样。主题的发展和内容的丰富反映了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如小班幼儿常常玩“娃娃家”“打电话”“厨房”等游戏;中班幼儿除了爱玩“娃娃家”“小医院”游戏, 还爱玩“商店”“动物园”“汽车城”“玩具城”等角色游戏;大班幼儿则喜欢玩“美容美发店”“医院”“超市”“美食街”“钓鱼池”“时装表演”等内容更加丰富的角色游戏。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 游戏的主题和内容也会不断增加和变化。
因此,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内容, 增加幼儿对成人世界及社会活动的了解、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 都会为幼儿玩角色游戏提供丰富的主题及内容。首先, 教师应把丰富幼儿的知识内容列入教育教学计划中, 如经常组织幼儿开展社区活动, 参观电信大楼、移动公司、大型超市、医院、书店及社区公共设施, 向幼儿介绍它们的功能及工作人员的职业分工, 增加感性认识。其次, 教师还可指导家长进行丰富而有趣的家庭生活活动, 如提醒家长经常带幼儿散步、参观、看图书、听故事、看电影电视和外出旅游等, 扩大幼儿的眼界。幼儿的见闻多了, 知识面广了, 开展各种角色游戏就有了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二提供充足的玩具和游戏材料, 为角色游戏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
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开展游戏的必要物质条件。教师要为幼儿选择适合的玩具, 并和幼儿一起收集自然物、废旧物品等作为角色游戏的材料。
1. 充分利用自然物和无毒废旧物品做成玩具
为了使游戏更有乐趣, 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收集自然物和无毒的废旧物品来制作玩具, 并作为游戏材料。如用泡沫箱做燃气灶具、废旧的笔芯做体温计、用碎布和泡沫边角料做点心、用彩色皱纹纸捏成不同形状的小药片、用各种空饮料瓶及日用品包装盒作为超市货物等。这些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做成的玩具和游戏材料的形象十分逼真, 幼儿玩角色游戏时会更加投入。
2. 让幼儿动手制作玩具, 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创造力
马卡连柯指出:“幼儿在游戏中也如同在劳动中一样, 既要努力工作, 又要努力思维。”游戏中常常需要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 制作玩具, 才能更好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游戏中教师要尽量少用买的或现成的玩具, 而多采用半成品或其他操作材料让幼儿经过自己的努力去制作玩具。如“超市”里的“豆类”“点心”“糖果”“巧克力”等就可以让幼儿用橡皮泥搓制再包装而成。“服装店”的“衣服”可以让幼儿自己先设计 (画) 再裁剪 (剪贴) 而成。“理发店”里的“电吹风”“剪刀”“洗头盆”等也让幼儿用不同的塑料积木、纸板或其他材料制作而成。这样在游戏中, 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 制作出各种玩具, 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充分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会玩得更加高兴。
3.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选择和供给适合的玩具
小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 但游戏内容比较单一, 对角色的动作有兴趣, 逐步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共同游戏。各组之间开始联系, 所以给小班可提供相同种类的玩具, 数量要稍多些, 玩具的体积要大些, 颜色要鲜艳些, 现成的玩具也可多一些, 如“娃娃家”里的“布娃娃”, 让孩子见了这些玩具就产生玩角色游戏的强烈愿望。中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经验的丰富, 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不断提高, 所以在中大班应多供给半成品或一物多用的玩具, 启发幼儿自制玩具或使用代用品, 有利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如游戏“美食一条街”, 各种“美食”都可让幼儿自己动手加工制作完成, 如包饺子、做羊肉串等。
三组织开展好角色游戏, 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组织角色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放”与“导”两者的有机结合, 既不放任自流, 也不把教师的意图强加给幼儿, 而是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让幼儿自由地组织游戏, 着力发挥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 放手开展角色游戏, 让幼儿主动地活动
在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发展游戏的情节内容。发现问题, 让幼儿自己尝试去解决, 教师也可适时地加入到某个游戏中, 如在“超市”或“理发店”游戏中, 教师可扮演一名顾客来买东西或做头发, 在“小医院”游戏里扮演一位妈妈带着娃娃来看病等, 以此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使幼儿玩游戏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创造性也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此外, 各种角色游戏的材料应放在幼儿看得见、拿得着的地方, 让幼儿自由地参加游戏。在角色游戏开始前, 可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 如互相帮助, 共同游戏, 爱护玩具等。然后, 让幼儿三三两两地自由组合, 一起商量玩什么游戏, 怎样玩?自行分配角色后, 教师根据幼儿的要求, 安排地方, 让幼儿布置角色游戏的环境, 自取玩具进行游戏, 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意愿, 又充分地让幼儿在游戏中独立活动, 还可使教师了解到幼儿各方面的情况和能力, 便于对幼儿进行指导。
2. 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应保护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把想象和现实活动创造性地反映在游戏中, 他们逼真地扮演角色, 置身于这些角色中, 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反映出对这些角色的认识和态度, 教师要保护幼儿的这种创造性, 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中班幼儿在玩建构区活动时, 玩着玩着, 也许会即兴发挥, 将操作材料变成了角色游戏“大卖场”, 他们会高兴地吆喝:“卖玩具啊, 谁来买玩具?”其他幼儿也会随之进入到角色中, 兴致勃勃地玩起“卖玩具”的游戏。又如小班的孩子经常会将圆塑料篮倒扣在桌上当生日蛋糕, 把几块积木放在篮子 (底部) 上面当蜡烛, 几个小朋友会开心地唱生日歌, 玩起“过生日”的游戏, 这是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地想象和即兴发挥, 教师不能因为他们把玩具弄乱了就加以制止, 要保护幼儿的这种创造性, 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 在角色游戏中注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的过程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为了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问题出现时, 教师不要急于处理, 也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幼儿, 而是尊重他们, 启发他们妥善解决。如游戏中幼儿有时出现争当角色的现象, 除了启发他们互相协商解决外, 还应注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玩“小医院”游戏时, 小朋友都很喜欢佩戴听诊器扮演医生或学护士打针拿药, 而不喜欢扮演抱娃娃看病的人。这时, 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意识到每个角色的重要性, 提醒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也可以互换角色。这样, 幼儿通过协商, 制定了游戏规则, 愉快地进行了游戏, 同时也培养了解决纠纷和互相合作的社会能力。
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几点体会 篇9
一、角色游戏前的准备
角色游戏活动前的准备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幼儿的知识与经验主要来自幼儿园生活、家庭教育和亲身实践, 同时受着自身阅历的制约, 具有局限性。在开展角色游戏前,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利用和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不断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外出散步、参观、访问, 有目的的谈话、提问、示范等活动, 使幼儿了解成人的劳动与生活。这些感性认识将成为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所需的部分经验, 幼儿在游戏中将对其进行取舍、组合, 并借助语言、动作、表情, 在想象的环境中扮演角色。同时, 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环境, 以使幼儿产生参与游戏的强烈欲望。
二、角色游戏中玩具与材料的提供
角色游戏离不开的物质条件就是玩具和材料, 而玩具与材料是有区别的。在角色游戏中仅有形象逼真的玩具是不够的。因为角色游戏实质上是一种象征性的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 幼儿需要借助想象以物代物, 即把眼前的刺激物与不在眼前的物体联系起来, 充当游戏所需的替代物。想象与创造力密切相关, 以物代物正是幼儿游戏创造性最突出的表现, 如, 一根竹竿扛在肩上可以是枪, 放在胯下就是马。幼儿的想象力可在象征性的动作与象征性玩具的结合过程中得到锻炼, 创造力也能得到发挥。因此, 教师要十分重视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玩具与游戏材料。
三、角色游戏中的观察
观察幼儿的游戏, 也是组织好角色游戏的重要环节。不同主题的角色游戏能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幼儿具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 只要教师做有心人, 善于观察, 就可以从中了解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水平和对所学知识掌握、运用的情况, 以及他们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中, 教师应特别注重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的个性表现, 以及创造能力的发挥, 要通过观察了解幼儿是如何去认识、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并适时地启发幼儿把一些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 帮助和鼓励幼儿利用辅助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如, 玩“打电话”游戏, 可引导幼儿把手工折纸用于游戏, 即把两个纸折的球粘在纸条的两端充当“电话机”。这种天真的想象, 自由的操作, 不仅能使幼儿的创造性得到发展, 而且会为游戏增添无穷的乐趣, 从而使幼儿在情感上获得极大的满足。而只有观察得仔细, 教师才能对症下药。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怎样, 对待玩具和同伴的态度如何, 角色间的关系及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等, 都是教师应当观察的。观察时, 还要有耐心, 要善于分析, 同时要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情感特点。
四、角色游戏中的指导
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相信幼儿在群体活动中的自我调节、自我认知和自我探索能力, 注重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 要积极引导幼儿自由发挥, 重视其游戏的过程。角色游戏毕竟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 教师不能片面地追求游戏结构的完整性和游戏过程的井然有序, 万无一失, 角色游戏的指导必须是间接指导。在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全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任务应当是以游戏角色的身份丰富游戏内容, 协调角色间的关系, 指导幼儿完成任务, 帮助幼儿创造性地表达情感, 实现游戏的目的。
五、角色游戏的计划与过程记录
制定角色游戏的计划是组织好游戏的必要环节。角色游戏不可没有计划, 又不可一切都以教师计划为准, 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随机应变。而记录主要是帮助教师把握游戏的动向, 以便实施下一步的指导方案, 并对自己的组织行为进行一次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估。它关系到今后角色游戏开展的水平, 影响着幼儿游戏活动能力的提高。其间, 教师应对幼儿的创造性行为进行表扬, 要鼓励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大胆地去表现, 去创造。
幼儿角色游戏的有效性指导策略 篇10
一、借助观察或参与寻找介入时机
教师应该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教师的时候才是介入游戏的最佳时间, 否则教师的指导很容易破坏幼儿的游戏。
案例:一名扮演出租车司机的男孩高兴地开着车, 他手里拿着“方向盘”左右旋转, 绕着教室里面的椅子, 嘴巴里发出“滴滴嘟嘟”的汽车声, 非常投入地开着。教师问:“你的出租车怎么没有客人啊?出租车在马路上开, 是在等什么啊?”男孩停下车, 没反应过来教师的问题。教师:“汽车如果停在路边, 是在等什么?”男孩:“客人。”教师:“对了, 在等客人。 所以你要问一问别人要不要坐车。”教师离开后, 男孩又开动自己的出租车, 并没有接受教师的意见去载客人。
教师作为教育指导者, 依据自己对幼儿行为的判断进行指导有其合理性, 但是教师的指导必须符合幼儿的活动需要与游戏意愿。当教师的判断不符合幼儿当前的活动需要时, 教师的指导行为很容易被幼儿拒绝, 甚至可能中断幼儿的游戏行为。由于成人很容易影响幼儿的心灵与行为, 为了避免滥用这项权力, 我们更应该小心审视每一个活动。
如何判断幼儿是否需要教师的帮助, 如何判断教师的介入是否能够支持幼儿的游戏与学习?首先, 教师可以借助观察等待介入时机。观察是了解幼儿游戏行为与游戏需要最直接的途径。当幼儿在游戏的时候, 教师可以放慢自己的“指导步伐”, 花点时间站在幼儿游戏之外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 获取有效的信息, 为自己介入游戏提供依据, 而不是像“巡视员”一样时时监督着孩子的行为是否违反规则, 是否符合教师要求。其次, 教师可以借助参与发现介入时机。教师作为游戏者与幼儿共同游戏, 一方面教师的参与与介入能激发幼儿持续游戏的热情与兴趣, 另一方面参与游戏也是教师了解幼儿游戏需要的重要途径。参与的过程就是了解、发现的过程, 以平等的地位与幼儿共同游戏, 更有利于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与所作所为, 基于参与而发出的指导行为也更有针对性, 更易于幼儿接受。
二、注重材料、同伴的支架作用
游戏材料是沟通幼儿与周围环境的桥梁, 幼儿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建构着对环境的认识, 游戏材料中隐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游戏指导的过程中不应该为了追求游戏活动表面上的“秩序感”而要求幼儿将游戏材料按规定摆放或限制幼儿使用游戏材料的范围等等。游戏材料的教育功能正是体现在游戏材料使用与操作上的自主性, 当教师对游戏材料的摆放、使用与操作作出规定的同时, 也限制了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想象与游戏情节的发展。因此, 教师首先应注意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游戏材料的提供上, 为幼儿提供操作性强的而非高结构化成品的玩具, 避免幼儿重复出现某一行为或无所事事;其次, 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对游戏材料更大的假想空间, 尊重幼儿的离奇想象。对于幼儿来说, 把丝巾叠一叠也能当成薯片, 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最后, 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哪些游戏材料支持了幼儿的游戏行为, 观察幼儿游戏行为的丰富还需要哪些游戏材料的支持, 并及时投放。
游戏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行为往来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游戏的质量与内容。作为平等参与游戏的个体, 幼儿也更倾向于倾听同伴的意见, 接受同伴提出的游戏想法。从观察结果来看, 以游戏同伴为媒介的介入方式既尊重了幼儿的游戏意愿, 也丰富拓展了幼儿的游戏行为。值得注意的是, 以同伴为媒介的介入应该是借助幼儿在游戏中形成的角色关系, 如导游与游客、服务员与顾客、医生和病人、演员和观众等类似的角色关系。例如当教师发现“导游”抛下“游客”, 在教室里面闲逛时, 教师对“游客”说:“你们的导游去哪里了?去问问导游下一站要去哪里啊?”教师这里借助的是导游与游客之间的角色关系, 利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指导有利于幼儿之间建立游戏同伴关系。
三、明确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应扮演支持性的、引导性的角色, 具体到角色游戏活动的指导中, 教师介入游戏的最佳身份应该是游戏者, 即作为幼儿游戏的同伴。然而, 在实际的观察中我们发现, 即使是游戏活动组织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在具体的游戏指导中也一样面临“游戏者”身份运用的问题与困境。
问题1:教师成为“导演式”游戏者
案例:教师把钱交给“导游”后, 准备跟着旅行团去旅游。“导游”带着“游客”们出发了。教师:“导游, 你要不要介绍一下自己啊?”“导游”低着头羞涩地没有说话。教师:“你可以说, 大家好, 我是张××, 你们可以叫我张导。”“导游”学着教师的话说了一遍。教师:“张导, 我们要到哪里去玩啊?”导游:“我们要去看摩天轮…”“导游”带着“游客”到了书店, “游客”在图书室里面翻看书。教师:“导游, 时间到了该走了!”“导游”点点头, 走了。教师:“ 我们肚子饿了, 你安排我们吃饭了吗?”……
此案例中, 教师表面上是通过“游客”的游戏角色介入, 实际上“游客”角色只不过是教师教育者身份的外衣。在整个游戏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以一种显性的、直接的、自上而下、非平等的方式控制着幼儿游戏的进程, 计划并导演着游戏内容与情节, 告诉幼儿游戏时该做什么。幼儿对这种“教师导演游戏“的反应通常是屈从于“教师权威”而在言语上、行为上跟着教师的指示与步伐, 而不是自己决定并计划玩什么。
问题2:游戏者“角色跳出”
案例:孩子们正在玩银行游戏。教师走过来说:“我想办张卡。”男孩:“你得先写上你的名字。”说着, 男孩给教师拿了一张纸。教师接过纸张, 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姓名。男孩:“还得写你的电话号码。”教师笑着说:“办卡真麻烦啊!”这时, 教师看到桌子上散落着纸张:“你这里怎么这么乱啊!怎么也不整理啊!你先整理好了再玩。”男孩愣了一下, 放下手中的银行卡, 急忙将桌上的纸张收好。教师在纸上写好电话。幼儿:“你要办什么卡?”教师看着盒子里面各种各样的卡, 选了一张:“这个, 就这个吧。”幼儿把卡给教师。教师:“谢谢啊!”
上述案例中, 教师是以“游戏者”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 将自己当成是幼儿的游戏伙伴, 以隐形的、间接的方式跟随者孩子的游戏步伐, 可是当教师发现幼儿的行为不符合教师的教育要求时——东西摆放凌乱, 教师不自觉地跳出“游戏者”的身份, 转而以“教育者”的身份纠正孩子不合规范的行为。
教师在观念上都知道“游戏是儿童的游戏, 教师的指导不应该控制, 而应该是一种隐形的指导”, 在实际的游戏指导中, 直接控制、导演的现象并不多。但是, “游戏者角色跳出"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对自身“教育者”身份的固执与坚守, 虽然教师试图并努力以“共同游戏者"的身份与幼儿平等游戏, 但教师仍旧无法摆脱教师作为教育者“监督”、“审视”幼儿的“职责”, 由此, 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就陷入困境。
教师的“教育者”身份更多的时候应该运用在游戏活动的准备阶段与游戏结束后的讨论分享阶段。当幼儿在自由游戏时, 只要孩子不出现危及安全或攻击性行为, 教师的指导就应该本着“不打断幼儿的游戏”为原则, 因此教师此时应将自己的角色主要定位于“观察者”与“游戏者”两种角色。尽量从“孩子现在是什么水平”去真实了解幼儿, 而不要从自己所认定的“孩子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出发进行指导。
有效开展角色游戏 篇11
关键词: 学习性区域游戏 角色游戏 融合方式
一、学习性区域游戏与角色游戏的定义及其在农村幼儿园发展的现状
学习性区域游戏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造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的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学习性区域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其主要目的是教师教育意图的客体化、物质化和课程的丰富与拓展。换句话说,它就是幼儿园主题教育内容的反映和延伸,虽然是以学习为目的的,但本质还是游戏。
现阶段农村幼儿园的部分教师过分看重学习性区域游戏偏向于幼儿探索、技能、个别操作等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忽略了游戏的愉悦性,致使幼儿对变相的灌输认知内容、一成不变的区域游戏兴趣索然,大大降低了学习性区域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是幼儿运用模仿和想象,在扮演角色中,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体现幼儿的社会性。它是幼儿时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最能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也最符合幼儿意愿的一种游戏。
虽然角色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形式,但有时在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还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创设新颖、布置精致的游戏区域一开始非常受孩子欢迎,但不久就遭遇冷场。其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能满足对角色的理解,这种角色游戏的预设是脱离主题教育背景独立存在的,即主题是主题,区域是区域。
二、主题背景下实现学习性区域游戏与角色游戏的融合的必然性
《指南》指出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学习性区域游戏和角色游戏在发展中各有其侧重点,前者侧重于知识性,而后者更注重于生活性。学习性区域活动是主题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主题教育为角色游戏提供了必要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基础,角色游戏反过来又对主题教育知识进行及时巩固,真正体现了活学活用的精神。
因此,主题教育背景下学习性区域游戏与角色游戏应当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的。如何把学习性区域游戏的内容投射到角色游戏中,又让角色游戏巩固学习性区域游戏的内容,角色游戏结合学习性区域活动开展,学习性区域活动有别于角色游戏的内容,二者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不尽相同、难易有别。把两种游戏融合在同一主题教育背景下进行,为农村幼儿园区域游戏的发展创设更灵动的舞台,实现其优化发展。
三、实现学习性区域游戏与角色游戏有效融合的措施初探
1.区域环境的布置多元化同时兼顾学习性区域游戏及角色游戏的开展。
农村幼儿园活动室面积不大,根据幼儿数量设置区域的个数及区域活动形式时,老师们往往会因为场地不够宽敞犯难,思考纠结到底是减少学习性的区域个数好呢?还是减少角色游戏的个数好呢?或者干脆就减少每个区域的活动面积,导致区域活动时人员过分拥挤,幼儿无法在其中安静、宽松地学习、娱乐。
因此,设立一些多元化的区域,让这些区域既能体现学习性区域的游戏价值,又能满足幼儿对角色游戏情景化的需要,游戏中的领域才不会失衡。“农场社区”是大班“我要上小学了”主题中“走进小学”素材点下的区域延伸活动内容。这个素材点下有了解小学、熟悉小学生的一日生活、认识各种文具,懂得要爱护文具、珍惜、管理好自己的文具,萌发责任感。科学量一量,10元超市,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学习简单的书写等活动内容。这些兼具学习性、认知性和社会性的主题活动内容如何才能延伸到区域游戏中呢?
根据主题环境的教育目标,我们在“农场社区”这个大环境中增设了“社区小学”这一主题区域。在区域中展现小学中的各个场景,如:小课堂、黑板报、课程表、操场(图片),教学楼(立体手工制作、图片)等;在这个区域中,我们设置了一些小任务:如:完成课程表、整理书包、整理文具、学做眼保健操、我心中的小学、测量路线图等。在这一区域,小朋友的角色定位可以是老师,可以是班干部、小组长、普通小学生等,不同的角色定位给予幼儿丰富的游戏内容。同时这一区域涵盖了其他不同区域的内容,如整理书包、文具这些就是生活区的内容,测量路线图又是益智区的内容。我心中的小学可以画,也可以建造,因此也可以是美工区、建构区的内容。
2.游戏的内容相互渗透,互为补充,材料投放一物多用,兼而有之。
学习性区域活动偏向于幼儿探索技能、个别操作等认知能力的发展;而角色游戏更偏向于幼儿情感、态度、交往语言等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同一个主题单元内把这二者的游戏内容相互渗透,游戏材料互为补充,在保证游戏质量的前提下,就能大大减少老师们手工制作的时间。如:以往在手工区域活动中,幼儿自制的手工作品,除部分做完了用来布置主题墙之外,很多就只是挂在那里了,没有发挥太大价值,这就是资源的白白浪费。要将这些现有的资源用于游戏,孩子们的创造力,有时也不容小觑。例如:大班“动物王国”主题,我们在手工区投入了不少可以制作面具的动物样图、不织布、针线、松紧带等。做完面具后,老师分别给大家缝上松紧带,当一个小朋友提议“我们一起去参加动物聚会吧”,马上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又有小朋友说“我们没有城堡怎么聚会”,于是大家就去建构区搭起了城堡,城堡搭好后,这些面具成了小动物家的门饰。小动物做客的游戏又自发产生了。从这个案例看,孩子们利用自己的区域成果作为另一游戏的材料、道具。这种自主的利用材料选择游戏内容,创造性地发展游戏情节,从学习性的游戏过渡到角色游戏,游戏中既有知识性的内容,又有社会性的交往。
开展好游戏,离不开物质环境的提供和游戏材料的准备。事实证明,便于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能一物多玩的游戏材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农村,家长和老师虽然也比较重视家园合作,但部分家长由于本身的艺术水平并不高,在制作一些手工质量相对较高的作品时,往往不尽如人意。例如:以中班“巧手裁缝”主题为例,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的服装有些很漂亮,老师就把服装挂在表演区供幼儿表演。有些做得不太好看的就被老师藏起来,甚至遗弃了。其实,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难看”的服装开展“我是小小设计师”的学习性区域游戏,作为主题教育的延伸和拓展。用小朋友的巧手赋予这些服装二次生命,把难看的变成漂亮的。再通过“服装专卖店”的开张、由设计师充当导购员介绍服装的设计及价格、打折等销售信息等,让游戏中服装这一材料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了学习性区域游戏与角色游戏材料的融合优势。这种优势体现为幼儿利用材料发展创造性思维,利用已有经验建构新游戏,提高游戏质量。
3.教师要扮演角色进入游戏,对游戏发展给予隐性的指导。
现阶段农村幼儿园由于孩子较多,在进行区域游戏时,孩子们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的纷争并不少,而老师们所谓的有效指导只是在制止这些纷争,充当的也是“和事佬”这一角色,对孩子的区域活动的观察少了,指导也就少了。
以角色游戏的情景性为载体开展学习性区域游戏时,角色是孩子唯一的身份,换句话说,谁要参与游戏,就必须符合一定的游戏角色。以小班“娃娃家”主题为例,“娃娃家”的妈妈们今天在给宝宝制作各种美食。教师结合主题教育内容在区域内投放各种用于制作美食的材料,并在墙上贴上各种类型的点心图片,以便孩子模仿。一位妈妈看了看墙上没有自己喜欢的汉堡,就说,我的孩子想吃汉堡,可是我不会做。其他孩子只顾自己玩,并不搭理她。于是小妈妈嘴巴就撅起来,很不开心。这时老师以肯德基工作人员的身份给娃娃家的妈妈们派送了汉堡优惠券。这位妈妈一看就模仿图片的样子做起了汉堡,开心地进入游戏。点心做完了,妈妈就喂起了宝宝,把学习性的游戏内容很自然地过渡到角色游戏的内容上,巩固了主题教育的内容。教师基于对幼儿游戏的观察,采用了游戏介入的方法为区域活动添加材料,有效地推动了游戏的发展。虽然这种介入的举动很简单,但恰到好处地顺应了孩子的游戏意愿,使孩子们的游戏行为更加深入,游戏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4.重视游戏过程的评价,凸显学习性区域游戏与角色游戏融合的价值。
评价是幼儿区域游戏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价的功能不在于评判,而在于激励、诊断、导向、提升经验、促进幼儿同伴交流与学习等。在重视区域活动开展的今天,农村幼儿园教师也十分关注对区域游戏后的评价。但这种关注只局限于对幼儿游戏中表现出的一些习惯的好坏、品质的优劣做出肯定或批评的评价,对游戏本身却提得很少。评价的方法也是以教师口述为主。评价内容的不全面,评价方法的单一,使评价失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主题背景下学习性区域游戏与角色游戏融合的游戏该如何评价?首先,从主题教育的目标出发:围绕着主题活动在区角中投放新材料进行讨论交流。讲评时教师要引导幼儿讨论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名称,让幼儿说出区域内材料的变化。其次,从游戏进行的方式出发:引导幼儿说出,运用这些材料开展了哪些游戏,自己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在游戏中你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自己是怎么解决的?其他小朋友认为还可以怎么解决?最后,从游戏的意义出发:引导幼儿说出通过游戏自己学到了什么样的本领,哪些地方感觉最有趣?游戏中哪个想法感觉自己很了不起,想和大家说一说?
这些问题提出的目的是引导幼儿通过讲述、讨论、帮助幼儿分析、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纠正幼儿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融合性游戏带来的快乐成功的情感体验,提高对游戏活动的兴趣,也为下一次游戏活动的开展明确方向,提出更高要求。
5.主题教育背景下,学习性区域游戏与角色游戏有效融合的发展模式。
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是幼儿个性、兴趣、能力在同一主题脉络下的延伸,通过幼儿与主题材料的互动,最终达到主题教育的目的。以大班《红红的年》主题为例,我们的大环境预设仍然是“农场社区”。孩子们在农家小院门口贴上了从“手工坊”买来,或是从“超市”买来的对联,在窗户上也贴上了窗花,在屋檐下挂上了喜庆的灯笼,院子里“老板”正在做的美食也是汤圆和饺子。超市门口也贴起了节日促销的广告,手工坊的“员工们”正在愉快地做着喜庆的灯笼,剪着漂亮的窗花。卡拉ok包厢内小伙伴们穿着用废旧材料做的唐装,用打击乐器合奏起热闹的音乐,有趣的用纸板,卡纸和吹塑带做成的狮子正舞的热火朝天。小区管理员(老师)认为应该请这支表演队免费为小区的人们表演,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这一系列情境的创设,既符合主题文化的大背景,又运用角色化的定位,在相互促进、互补的状态下以情境为载体,让幼儿在其中扮演各种角色,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大大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游戏中。
参考文献:
[1]徐冰倩.学习性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的融合[J].考试周刊,2014(28).
[2]伍香平.幼儿园区域活动新思考[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4.
有效开展角色游戏 篇12
一、帮助幼儿提炼、总结生活经验
幼儿的知识经验大都来自他们的生活经验的积累, 虽有体验, 但他们还不会提炼总结, 自然就不会表达, 表现能力自然减弱, 所以教师有效的指导性梳理是指导幼儿进行游戏的前提。
1. 邀请家长参与, 指导家长帮助幼儿完成课前丰富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一环, 家长不懂具体怎样做, 教师可以发放调查表或口头要求来告诉家长。如爸爸、妈妈是什么工作?回家后在家做些什么事情?煮饭前需要做些什么?炒菜怎么操作?怎么拖地?怎么给宝宝讲故事?怎么陪宝宝?做什么游戏?超市的橱柜怎么摆放?怎样分类?……通过照片、绘画等手段引导家长和孩子对日常生活现状的梳理, 进而由家长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幼儿有了深刻的感受, 对生活细节有了详细的记忆, 在角色游戏中就能有充分的表现。
2. 通过影像资料再现情景, 帮助幼儿回忆, 梳理总结
游戏前, 教师可以在区域里或集中游戏前让幼儿观看有关的影像资料和图片, 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帮助幼儿巩固对角色的认识。如:观看一段家庭录像, 爸爸在家里怎么做饭、玩电脑、拖地板、给宝宝讲故事;妈妈在家里怎么洗衣服、怎么喂宝宝、怎么给宝宝洗澡;宝宝在家里怎么洗手、吃饭、玩玩具等。通过教师具体的提问和细致的引导, 幼儿对各角色的活动有了清晰的梳理和详细的印象, 玩起来就具有表现力了。
二、充分尊重幼儿, 自由选择角色
有了课前充分的准备, 幼儿游戏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而且参与的欲望也得到激发, 游戏即将开始。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想法, 有自己的喜好, 有的喜欢当妈妈, 有的喜欢当爸爸, 有的喜欢当宝宝, 此时, 教师一定要遵守“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 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 尊重幼儿, 协助幼儿分配角色,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尊重幼儿的选择, 但不是放纵, 角色的选择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能一开始就任由幼儿“选择”。幼儿没有经验、没有感受就一味任由其所谓的“选择”, 幼儿会无从下手。教师要建立在幼儿自愿的基础上适当引导, 针对个别幼儿特别照顾, 鼓励幼儿选择角色。小班的幼儿协调性比较弱, 自我意识比较强, 教师要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帮助幼儿分配角色。如:娃娃家游戏中, 教师准备除以本班幼儿人数的三分之一的份数分家, 45个孩子就要准备15个“娃娃家”, 先保证每个孩子能有一个家, 有角色, 再帮助幼儿分组。第一次游戏时, 可以先按座位帮助幼儿分小组, 指导幼儿3个人一个家, 安排到家里后, 再让幼儿自选要当爸爸、妈妈或宝宝;然后慢慢放手到自由找朋友组建“娃娃家”, 再由原来的3口之家逐步扩展到5口之家等等。
三、仔细观察游戏, 适时介入指导
1. 小班幼儿因为其年龄特性会在游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几种情况:
(1) 缺乏角色意识, 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 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浩浩平时最喜欢当娃娃家的爸爸和汽车组的司机了。他当爸爸时看见汽车司机玩得特别高兴时, 就会放下手中的小锅子去当司机;可当他看见老师去娃娃家作客了, 就又放下方向盘回到娃娃家当起了爸爸招待客人。又如:班里新增的一个主题点心店, 时常会出现许多不是点心店的成员在点心店“卖力”地做点心。
(2) 游戏中的动作交往多于语言交往, 更多地依赖玩具进行游戏, 满足于玩具的摆弄之中, 缺乏交往能力。例如:娃娃家里的爸爸妈妈都忙着摆弄餐具做饭, 对孩子不理不睬;点心店的师傅只是埋头苦干做各种点心, 对来买点心的顾客置之不理, 即使嘴里答应做一盘汤圆卖给顾客, 但过会儿就忘了, 忙着做别的事了。又比如:冷饮店里顾客买冷饮, 嘴里还没说要买什么, 手已经去拿自己需要的冷饮了。
(3) 游戏中反映出的内容比较简单, 情节比较单一。例如:娃娃家反映的内容就是妈妈烧饭爸爸也烧饭, 你喂娃娃我也喂娃娃。这与孩子们生活经验有限有极大的关系, 并且由于他们的能力有限, 即使有一些经验也不能在游戏中反映出来。
2. 幼儿游戏过程中, 教师的观察最为重要, 不是漫
不经心地走过场、看热闹, 而是善于观察孩子的表现。针对以上的现象, 教师可以以旁观者、参与者的身份转换在观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地引导。
(1) 帮助幼儿增强角色意识, 表现角色的特点。小班幼儿, 角色意识比较薄弱, 应着重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帮助幼儿回忆角色的特点, 增加对角色的理解。如:妈妈和爸爸有什么不同?小宝宝会做些什么事情?有什么表现?再请个别小朋友来扮演爸爸为宝宝洗澡的情景, 表演妈妈喂小宝宝的情景等, 帮助幼儿体会角色的特点, 学习表现角色。游戏中, 教师用语言提醒幼儿, 帮助幼儿约束自己, 增强角色意识。如发现娃娃家的“爸爸”一会儿当爸爸, 一会儿当宝宝, 角色不清, 没坚持, 适当提醒幼儿:“爸爸呢?宝宝想出去公园玩, 爸爸带宝宝去吧。”“你刚才不是当爸爸吗, 现在怎成宝宝了?”帮助幼儿坚持角色扮演, 有始有终。
(2) 用参与者的身份鼓励幼儿使用角色对话, 丰富对话内容, 提高语言能力。如:娃娃家里的妈妈和爸爸只顾炒菜没有语言交流时, 教师用客人的身份进入娃娃家:“妈妈, 忙什么?准备做什么好吃的?谁来照顾宝宝?宝宝没人陪呢?妈妈可以一边给宝宝讲故事, 一边做饭吗?”教师一边引导:“宝宝乖, 看, 妈妈买了什么菜?妈妈准备给你做红烧肉呢, 可好吃了。”
(3) 教师应以游戏的口吻经常提醒、帮助幼儿丰富游戏内容。小班的幼儿游戏中出现好多无闲着无事可做的, 或不知如何开始的幼儿。如“妈妈”抱着宝宝走来走去, 不知道还可以干什么, 行动单一。这时就教师可直接介入进行指导:“妈妈, 今天街上很热闹, 有好多新开的商店正打折呢, 去逛逛吧?”“宝宝的脸脏了, 快给她洗洗脸吧。”教师一摸孩子额头, 故意惊呼道:“呀!小孩发烧了, 送医院吧。”帮助妈妈找些事情做, 从而丰富游戏的情节。
四、师生共同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
小班幼儿对游戏角色的假想 (以人代人) , 如扮演妈妈、老师、司机、经理等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人物是借助“各种材料”, 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自己对这些角色的认识与体验。因此, 教师在游戏前要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 可以让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
角色游戏是通过对游戏材料的假想 (以物代物) 完成游戏过程。如果没有材料, 游戏就无法进行。在角色游戏中, 幼儿常常以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 还能一物多用。如用纸条当“面条”, 用小积塑片当“饭”, 用冰棒棍当“筷子”等。同样一种物品在不同游戏中可以充当不同的东西, 如积塑条可以是老爷爷的“拐杖”, 可以是火车的“铁轨”, 可以是护士的“注射器”, 还可以是警察叔叔的“警棍”等。教师要鼓励幼儿使用半成品, 一物多用, 不仅可以激发幼儿表现能力, 还拓展了幼儿的创造能力。
五、有效评价游戏
游戏的评价可以帮助幼儿梳理游戏的过程, 总结游戏经验, 为下次游戏的开展提供依据。评价的内容可以是这些:
1. 主题的确立和内容的丰富。
娃娃家里有哪些角色?有什么新的创意?如:今天的娃娃家里可热闹了。请其中个别小朋友说说什么事情怎么热闹?原来是娃娃过生日?哦, 怎么给娃娃过生日的?
2. 角色的扮演。
谁扮演什么角色扮演得特别棒?爸爸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 怎么挑玩具的?这酸奶是什么时候生产的?质量怎样?
3. 材料的摆放和整理。
评价的方式多样, 以教师和小朋友互评、自评等都可以, 充分给孩子说的机会, 为下次游戏的开展作准备。评价的语言指导, 以发现优点来梳理榜样, 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 不做反面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