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改革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精选8篇)
在课程改革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张彦江
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再也不能只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合作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我国班级教学中已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突出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传统教育是非常注重师道尊严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讲,学生死学,从学生踏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除了被动地接受知识别无选择,这种教育从小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组合作学习使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要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场所。这种学习方式把学生从单一的、被动的、不平衡的师生交往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均衡、平等的锻炼机会,也给学生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使课堂不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传授、学生倾听的单一模式,而是平等交流与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教师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新景象。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满足心灵需求,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归属感是一种强大的动因。当一个成年人认为自己在所处的生活圈里是有意义的一员时,就是对自己感到满意。《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也有这种归属感的要求,要求自己有存在的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美国心理学家格拉塞通过调查指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生需要的过程。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那么,传统的课堂是否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求呢?回答是否定的。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遵照传统的教室布局、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连课桌椅也一律按照“秧田式”进行摆放。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这种课堂教学,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归属和自尊的需要,于是,厌学就成了个别学生的必然选择。而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场所和机会,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与活力,为学生创造了与教师、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满温情与友爱,互助与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真正体验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入手,导入新课时是这样入手的:“同学们昨天调查了绿色食品加工厂的叔叔阿姨们是怎样算帐的,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发现秘密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探求其中奥妙的强烈愿望被点燃了,开始窃窃私语。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全班小组讨论,交流课前调查的结果。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也就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要求。
三、注重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就传统的课堂教学发出感言:“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得可怜!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做小动作,甚至打瞌睡的现象司空见惯。而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特点是人人参与,通过师生角色的转换,为学生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师生、生生的多渠道互动交流把大部分学生从旁观者、配角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学生以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普遍动脑动口,广泛交流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平台。那么如何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呢?我认为以小组合作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小组搭配应是精心安排而不是放任自流。小组搭配得好坏直接关系着小组作用是否良性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人人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人人尝试成功的快乐。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各层次学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为此,教师首先要做好后进生的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其次,在组内安排后进生优先发言,让他们说出最容易想到的解题策略,体验成功的喜悦;第三,要求后进生学会倾听,听完再动手操作,认真分析;第四,教师巡视指导时,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后进生的学习操作活动上,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四、加强情感交流,培养个体的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是未来社会的主流。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之间的合作。所以千万不可忽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传统单一的、封闭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孤立于群体之外,无法更好的培养出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才。陶行知先生曾说:“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他们必须同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我想,这里的“共甘苦”正是合作的真谛。合作学习作为学习的组织形式,它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在集体中生存与学习。同时,合作学习是以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强调组内合作,小组成员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的合作与竞争,形成组间的明争暗赛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不断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组内合作及与其他组的竞争中,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增强集体荣誉感和互助意识;既达到了学生个体在与群体交往中发展自我的目的,又培养了个体之间的合作意识。
五、注重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合作学习应以解决开放的,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问题为中心。这种问题能打破学生认识结构的原有平衡,激起积极思维的浪花,有效地营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如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老师自己不能呈示给学生这样的问题,合作就没有展开的前提。在一节数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不是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运用,而是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相连的。因此恰当地把握合作交流的机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只有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较好的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发生分歧时,在解决问题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时,遇到开放性比较强的问题时„„此时,小组合作学习最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总之,教育发展到了今天,学生的思维再也不能被禁锢了。我们倡导探究的、合作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其最终目标在于求得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而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共同做事,养成尊重他人、乐于跟他人合作的态度。因此,教师应加快自身角色转换,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引领人,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主体人格的,富有创造精神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一代新人。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希望的:“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在课程改革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篇2
一、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导入, 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认知活动是通过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应部分来构建新的认识结构, 使新旧知识建立起有机联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用最简练有效的复习手段将与新的认知活动有关的原有认知再现给学生, 帮助他们重温曾经有过的认知, 以便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新的认知活动之中, 完成新的认知构建。
1. 直接导入法。
直接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它的设计思想:老师用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 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2. 设问引疑法。
俗话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它是通过教师设置“问题陷阱”, 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 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 引发争论与思考, 然后老师点题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RLC串联电路》时, 老师提出问题:“UR+UL+UC=U?”学生议论纷纷, 有的说:“成立, 因为……”;有的说:“不成立, 因为……”认为正确的同学的说法是: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立即有同学提出异议:三个元件的性质不同, 不应该这样直接相加。大多数同学认为后一位同学的说法有点道理, 但他们还是不能确定。就在此时, 老师就应该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那么到底成不成立呢?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3. 实验导入法。
通过实验可以化枯燥为生动, 化抽象为具体, 为理解和掌握好新知识创造条件。例如:在《RLC串联电路》一节中, 先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解决“UR+UL+UC=U?”学生往往由实验现象产生疑问。此时, 教师适时引入课题:为什么UR+UL+UC≠U?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要任务。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不自觉地主动地融入到我们创设的课堂氛围中。
4. 物理史导入法。
通过讲述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物理学家的传记导入新课, 利用科学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去感动学生, 同时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最后老师点题引入新课。例如:在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艰苦历程, 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 走近物理学家的生活, 让他们带着感情去学习。
二、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学习
传统教学主要以书本知识为内容, 以课堂教学为阵地, 以教师活动为中心, 填鸭式地把知识传给学生, 而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未明显提高。作为教师, 固然要授人以鱼, 但随着时代的改变, 教师更应该授人以渔。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熟练的技术工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渔”的能力呢?
1. 培养阅读教材能力。《电工基础》教材内容中既有对现象
的描述, 又有对现象的分析和总结;既有理论的计算, 又有动手的实验;在表述方面, 既有文字“语言”, 又有数学“语言”。所以, 看书时, 既要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 又要弄明白数学含义, 有时还要画图。刚开始阅读时, 学生不易看懂电工公式, 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 有时就会出现一些很严重的错误。例如:电阻的计算式R=U/I, 学生就会认为电阻和电压成正比、和电流成反比。此时, 教师就必须耐心的加以分析, 告诉他们一些物理量 (如电阻R) , 是由其自身因素决定, 而和外界的因素无关, 以此来帮他们弄清含义。对于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 一些难理解的段落还要给予分析解释。学生入门后, 再对他们提高要求。
2. 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潜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是, 由于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 他们想提出问题, 却不知如何提出。这时, 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专业能力。比如:让学生从电生磁现象的前提条件、已知条件、因果关系入手, 进行逆向思考, 提出质疑:磁能产生电吗?
3. 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迁移是一种学习情境对另一种学习情境的影响, 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 则为正迁移。比如, 在学习《并联谐振电路》时, 完全可以将《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思想、方法迁移过来, 从中培养学生学一点知识, 会类比另一类知识;学会解一个问题, 能够解一类问题, 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实践能力
由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有一个实践过程, 学生的能力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获得, 而实验教学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 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
1. 尽可能地创造随堂实验的条件,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来总结本质,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精神。
比如, 《自感现象》的学习就可在实验室进行, 讲完自感原理后, 老师就可指导学生安装日光灯电路。在操作过程中, 让学生来观察、比较整流器接入与不接入的实验现象, 以此更好地理解整流器的作用。确实, 通过这种边学边实践的教学情境, 一方面,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并不是纸上谈兵。
2. 在学习完理论后,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
计实验方案, 然后进行分组实验, 利用所学原理方法尽可能自己处理问题。比如:学习完《叠加定理》后,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进行电路中电量的测量。要求: (1) 测量时, 需要哪些器材? (2) 测量的思路如何? (3) 测量时要注意哪些? (4) 该方法可以测量哪些电量?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 让学生初步明确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随后, 让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来准备、讨论、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 最后进行分组实验、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一是让他们能真正学到东西;二是能充分体现自我;三是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课程改革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幼儿园 教育 创新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蓬勃兴起,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想就幼儿园如何有效地开展创新创造教育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加深对创新教育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倡导创新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最基本的特征便是创新。教师只有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勇于打破常规,建立一种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满腔的热情去热爱每位幼儿,爱护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幼儿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创新空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才能使幼儿创新的潜意识得以发挥,渐渐得到培养。如在语言活动中,可以上“吃吃说说”、“听听说说”、“玩玩说说”、“画画说说”、“演演说说”的课,让幼儿在吃水果、画图画、听故事、玩游戏中学习说话,发展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这种新理念的形成,将对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起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说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是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否则,这种可贵的精神将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幼儿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而且很可能最终成为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但随着创新教育开展得更加广泛,一些幼儿园步入了误区,在教育行为上出现偏颇。有的将科学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基于此,一些幼儿园开始投巨资建设科学宫,对教师开展科学培训,搞娃娃发明创造展览等等。一些幼儿园开展了一些歌唱、舞蹈、绘画等活动,以为就是实施了创新教育。也有的将个性等同于创造性。因此,在社会上、幼儿园里,特长班泛滥,美术班、钢琴班、武术班、书法班、舞蹈班等等,不一而足。应当看到 ,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乃至特长培养对儿童主体性、创造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无论如何,它们均不是幼儿园创新教育的根本与全部,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幼儿园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自主活动、探索的兴趣与意识。
二、教师要加强学习,创新工作,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做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必须要转变那种妨碍幼儿创新精神和创新发展的教育观念,把注意培养幼儿观察、分析、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把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目标,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发现知识,充分尊重和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贯穿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观念层面的东西要转化到实际行动中,往往有很长一段路。教师必须确信每个幼儿都有创新的潜能,要还幼儿主体的地位,并坚持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年龄小,对任何事物都好奇,他们好观察、好动、敢想、敢问。例如随便的一个“○”,他们会说成是太阳、饼干、皮球等一切圆的物品。其实,这就是他们创造的过程。在幼儿的世界中,理解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識的同时,要教给幼儿思考的方法,也应积极挖掘错误想象后面隐藏的正确性,给予表扬。因为只有让幼儿时时有成功的喜悦,才能激起更强的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幼儿的创新就在于他用自己的眼睛、大脑去发现自己不曾知晓的一切。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幼儿自主观察、想像、表达和动手操作上,并以此培养幼儿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社会的探索欲望和精神,为未来的创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以往的实践中,教师对幼儿活动过程的价值重视不够,对幼儿活动的结果评价过严,缺少宽容与鼓励,对幼儿活动过程控制程度过高,常常以自己的主导作用替代幼儿的主体地位,成了幼儿创造性萌发的羁绊。因此,解放幼儿,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想,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自然和社会是最重要的。这样成长的幼儿不愁没有创新的兴趣和精神。
幼儿学习的是生活经验,而不是知识系统,生活就是幼儿园的课程,幼儿园的活动、游戏教育活动都是幼儿创新教育的途径和载体,不能单纯依赖某一领域教育的作用。
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还存在忽视幼儿主体地位 、压制幼儿创新行为的现象,许多幼教工作者习惯于用循规蹈矩的教育目标去一直甚至放弃幼儿生气勃勃的发展目标。目前在许多幼儿园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教师的教育目标转换为幼儿的发展目标,对此,可以采取“弹性计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成课程”):把课程设计看作是教师、幼儿、家长以及社会共同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具有高度动态性、灵活性、开放性的过程,教师并不是盲目的追随计划,而是灵活、有目的的追随幼儿。任何计划应该有“弹性”,允许教师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加以灵活激动的改变、创新。当然变动要有据可依,要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样教师的劳动才称得上是一种创新劳动。
三、要加强家园联系,形成了创新教育的合力。
幼儿园要向家长积极宣传开展创新教育的目的、意义,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取得家长的配合,家长的积极参与为我们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使创新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去,统一了家园教育的步伐,实现了教育的一致性,共同促进了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 树从根下起,从小及早地对幼儿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作为新时期的幼教工作者,尊重、保护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天性,不断为幼儿提供创新的机会,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
在课程改革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篇4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靠山镇初级中学数学组
张艳艳
作为一名班主任,除了做好学校的工作,学生的工作,还要做学生家长的工作,引导他们切实担负起家庭教育方面的责任,履行好自己的义务。由于家长往往没有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做出的教育行为常常事与愿违,这就需要班主任与家长相互沟通,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加以指导。本人结合教育实践,谈一谈班主任应如何有效地配合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一、指导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
家庭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家长的教育观念正确与否是关键。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古今中外的事例表明,一个人具备优良品质越多,其聪明才智往往发挥得越好。否则,纵有聪颖的天资,也会被不良品性和习惯所淹没。因此,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从转变家庭观念入手,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使之入脑、入心,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亲子观、人才观,使之成为家庭教育的行为指南。
二、与家长探讨和孩子怎样沟通
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还是愿意把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快乐和苦恼告诉父母,可经常一腔热情却换来家长不恰当的反应,如置之不理、训斥、泼冷水、甚至讥笑等。家长不合适的反应容易让孩子比较脆弱的自尊心遭到伤害,甚至实行自我封闭。因此,必须提醒家长高度重视这种情况的危害,引导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倾诉。班主任可以与家长阐述孩子这么做的目的:一是孩子倾诉不满情绪获得充分的宣泄,使身心恢复常态;二是孩子的倾诉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进而得到关注和理解;三是孩子获得了优秀成绩想让家长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加强自信心。对于第一种情况,家长可以不必多说,只需热情关注即可;对于第二种情况,家长就得认真思索一番,用自己比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去指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对于第三种情况,家长更应该认真对待,向孩子祝贺,并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三、尊重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发展,往往会要求孩子学习很多才艺,而这些东西不一定是孩子所喜欢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并不喜欢父母这样的做法,很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都被父母的这种安排扼杀了。班主任可以做好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并不在于强迫孩子学这学那,而是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
四、引导家长创建“学习型家庭”
班主任可指导家长积极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家庭”必须具备“三有”:有固定的和安静的学习场所;有固定充足学习时间;有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有安静固定的环境,就消除了可能影响孩子学习的干扰原因,使孩子的书桌变成孩子感兴趣的地方。有固定充足的学习时间是学好功课的关键保证。抽屉里备有各门功课所需要的工具和辅导资料,他需要时就能找到,不会因为缺少什么而心生烦躁,或找借口延误学习。
五、帮助家长给孩子适当制造压力
班主任要让家长懂得孩子学习动力的形成最好不是灌输,要形成自觉,让孩子自己感受到能承受得来。班主任值得与家长交代的是: 要让孩子有危机感,有压力,要让他们对好的生活的向往不是停留在白日梦的边缘,要让他们知道不好的前途有多么的糟糕;又要让孩子感到有护佑,有父母与他们一起努力一起奔跑,使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至于丧失信心。
六、要求家长以身作则
家长首先要让孩子佩服自己,这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前提。孩子的佩服心理来自于家长的生活表现、工作表现,来自家长的言谈举止,来自家长的各种能力和成绩,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父母身上如果沾染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可能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家长的行为必须检点,必须严格自律。当有些家长要求孩子多学习少娱乐,自己却沉迷于麻将,或忙于外出应酬,或夫妻之间产生矛盾,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之时,班主任应直接的指出其危害之处,要求父母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用正面的、积极的言行熏陶孩子。
七、要求家长在教育中要与学校保持一致
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与学校保持一致,始终以同样的原则出发,要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要志同道合,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否则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要听哪一方的话。只有学生、家长、老师三者共同参与,才能促进孩子们在家长与老师的引导下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在课程改革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篇5
余小云陆宁
驻高原地区部队官兵,不仅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挑战自身生存极限,还要完成戍边卫国的神圣使命;不仅要完成上级部署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任务,还必须从驻地特点出发进行生产自助。在这样的条件下,基层官兵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相对较大。比如,由于高原缺氧官兵容易出现头痛、嗜睡、精力不集中等高原反应,身体也极易疲劳,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有的沉闷,精神压抑;有的则兴奋,精神亢进。同时,由于对高原环境的不适应,往往会降低机体的适应能力,提前出现或加重高原适应不全症的症状。因此,做好高原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力普及心理学知识。不熟悉、不了解心理学知识,就不能正确认识和解释心理现象,也就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必须以《心理科学知识读本》、《士兵心理指南》、《军人心理学》和《军人心理健康常识》为基本教材,大力普及心理学知识,引导官兵自觉应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掌握自我安慰法、自我解脱法、自我宣泄法、自我控制法、目标转移法、他人疏导法等心理调节的方法,使官兵时时处处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努力克服复杂环境对官兵心理的影响。想方设法改善驻地的自然环境,按照上级要求配置相关的生活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活跃官兵生活,努力消除恶劣环境给官兵身心带来的负性影响。结合官兵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饮食习惯、工作分工和岗位变换、紧张生活、组织纪律等强制性制度规范的适应性训练,避免出现因适应不良造成的心理困扰。在训练中既要结合管理教育,强化认知功能,又要科学合理安排训练的内容、步骤、方法,将不良环境对训练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
三、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活动。根据驻高原部队的实际情况,可开展诸如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专栏咨询、现场咨询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对初次进入高原的青年官兵,可以利用低压仓进行情境性模拟训练,让其体会缺氧条件下的心理变化,识别认知偏差,进而学会正确应付处理的方法。另外,还可进行放松训练、生物反馈和心理意象训练,使官兵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体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保持愉快心境的目的,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功能。这些方法对高原缺氧造成的心理功能下降和对高原环境所造成的心理问题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注意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部队为官兵提供了群体交往的客观条件,在群体活动中,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及行为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营造军人良好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必须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端正军营风气,坚决清除和纠正人际关系中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落实事务公开制度,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满足官兵对部队建设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对于官兵个体而言,要处理好与周围同志的关系,一是要注意克服和纠正愤怒、自卑、自负导致的交往障碍;二是要注意克服和纠正因自身认知错误造成的交往障碍;三是要注意和纠正因自身人格不健全或性格差异导致的交往障碍。如果能有效消除这三个方面的障碍,就能使自己经常处于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之中,就能充分调动个体积极向上的潜能。
五、营造良好的军营文化氛围。军营文化是一种包括意识形态、科学文化、娱乐健身、人文环境等在内的复合文化。良好的军营文化氛围,对于官兵健康心理的形成大有裨益。一方面,要完善军营文化基础设施并搞好各种配套服务,尽可能地满足官兵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使军营环境的陶)台、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在营区张贴英模画像、励志标语、战斗口号,建好荣誉室、军史室,适时举行升旗授衔仪式,组织入党入团宣誓,开展重大节日庆典等,在潜移默化中把四项重大教育渗透到政治环境建设之中,坚定理想信念,培树战斗精神,陶;台官兵情操,激发工作热情,使官兵在愉悦中认识人生、认识社会,于轻松活泼的形式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 篇6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
当前在全国,各级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中小学普遍生根开花。对于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辅导”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现在,不少中小学已把举办“家长学校”或定期举行“家庭教育”讲座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以便更好地协调家长学校的工作。各级学校还组织心理辅导的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对于形成一种“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风气,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说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需要,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预防针。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正常心理,纠正偏态心理,治疗变态心理,有着现实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2)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3)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
第 1 页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
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2、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
(1)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一般由道德品质、政治倾向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青少年时期,思想品德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二是培养自己正确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优良思想和品德的基础;而在另一方面则是它们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说,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健全的性格,必然会正确地对待周围环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善于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和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还有利于人积极、乐观地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心理健康的人常表现出思想开阔,能在任何环境下乐观地对待现实,以进取精神面对现实、正视自己、适应社会,努力创新。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在集体中都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都可能成为集体的嫌弃儿;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急躁、孤僻、任性和不听话;他们时而表现出自卑、厌世,时而表现出高傲、狂妄;他们缺乏活动愿望和兴趣,不善交际,经不起挫折,狭隘猜疑,胆小怕事。这样的人很难形成良好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
(3)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生活、正常地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中小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
第 2 页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
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冲动出现;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就是青少年时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具体为四个方面:
(1)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2)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3)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4)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青少年时期这些特定的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许多成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同时,青少年接近于成人的活动能量,对以上的矛盾系统又起着激发作用,容易使矛盾爆发,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4、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近几十年的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都将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
从家庭方面来看,离婚率不断增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因素。
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使青少年学生无止休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中。从社会角度来看,一些黄色、淫秽东西的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也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现实意义重大。
在课程改革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篇7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1. 人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哲学所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价值多样性及其扩展
其中影响较大的价值取向有三种: (1) 以经济发展为本; (2) 以社会发展为本; (3) 以人的发展为本。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实现课程价值的融合, 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
(1) 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2) 面向每一位学生。 (3) 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 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3. 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 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潜能上, 更体现在自我认识及自我提高上。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合作和创造力。
4. 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确立“言语本位”的课程观
“我们应当做的是教人们一种语言, 而不是教给他们关于语言的知识。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 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事实上, 学习英语是学习语言运用, 即言语。也就是说, 英语课所涉及的, 不是“语言”, 而是“语言的运用”。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1. 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开放的, 不应该是封闭的;应当是全面的, 而不是单一的;目标的确立应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还要考虑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个性的发展方向。我在准备必修4第2单元“A pioneer for all people”时, 便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 了解农村生活和中国农民的生活现状; (2) 提高对农业的认识; (3) 了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和他的伟大贡献; (4) 学习袁隆平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5) 探讨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学会珍惜粮食; (6) 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 (7) 掌握动词ing作主语和宾语的用法。上完整个单元后, 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了解了中国乃至世界存在的饥饿问题, 还懂得了节约的重要性, 更从袁隆平身上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强化了祖国意识, 开拓了国际视野, 促进了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2. 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有效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当今的教师不仅要会利用教材中的材料还应具备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 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内容的选择除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增长因素外, 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学生思想提升等因素, 遵循时代感、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教学性、发展性等原则。选择好了教学的内容, 还要注意教学内容安排的有效性。新课标高中英语对教材编排作了一些改动, 除了原有的warming up, p re-re a d ing, re a d ing, 还添加了le a rning a b out la ng ua g e, us ing la ng ua g e, p roje c t和s umming up等内容, 每个部分的内容都同等重要吗?回答是否定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整合教学。例如, 在学校的一次公开课上, 有位老师在上到必修3第5单元时, 将warming up, using lang ua g e中的lis te ning及workb ook中的lis te ning巧妙地结合起来, 通过对比, 让学生首先了解一些加拿大与中国的不同点, 激发他们对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国家的兴趣, 再通过warming up中的q uiz简单了解它的语言、首都、国旗、领袖、主要城市及湖泊。学生内心自然涌动着想去加拿大旅游的愿望, 最后导入对A Trip on“the true North”的阅读, 自然而流畅, 效果很好。
3. 大胆实践, 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
英语课可被视为言语实践课。言语实践课中, 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得英语能力。言语实践, 是学生的实践, 要求学生“事必躬亲”, 教师是“讲”不出学生的能力来的。所以, 在英语课堂上开展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在2007年浙江省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 衢州二中陈老师那节课的主题是Organic Farming。他的课经过精心准备, 问题环环紧扣。学生在一次农场的旅行中轻松而紧张地当了一次农民, 种了一回有机水果, 伴随着欢快的丰收歌, 陈老师端上了一篮五颜六色的水果, 分给辛勤的“农民伯伯”, 让他们来推销叫卖, 学生参与的热情异常高涨, 学生在活动中很好地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的课本内容, 英语语言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所以, 作为英语老师, 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 大胆创新, 通过适当的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4.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创设有效教学情景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 动静结合, 声色兼备, 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 解决教师难以讲清, 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 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语法课一直都被认为是比较难上的课, 老师如同嚼蜡, 学生兴趣全无, 近几年老师们的尝试都表明, 利用多媒体能够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情景,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法,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位老师在必修4第2单元的动词ing语法教学中, 别出心裁地将自己和丈夫的婚纱照设计在课件中, 并十分恰当地配上了音乐和“台词”, 其中的台词便是由前面阅读课中学到的单词和短语所组成的, 再用上几个动词ing, 进行了一次完美的语法呈现, 听课老师都为之惊叹, 学生都为之激动。
5.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相长
学生会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 而厌倦他所教的学科,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了解了这一点, 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条件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比如, 在课堂游戏性的角色扮演中, 可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给他们分配适当的角色, 一些被指定担任某个角色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 他们会因此而增添学习英语的信心, 教师还应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 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为他们解答学习和生活中一切难题, 思想上的共识, 必然强化师生之间的相互兴趣与信任, 从而比较容易形成学生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
总之,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追求, 教师既要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 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 还应在实践中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利用一切先进的技术, 创设有效的课堂情景, 激活课堂, 师生互动, 促进学生和教师能力的有效发展,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刘道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M].北京:北京人教教材中心, 2005.
[3]国家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8.
在课程改革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词汇教学 问题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09-01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汉语和英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差异,会给中学生学习词汇带来不少困难。而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法受到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大多数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识记英语词汇。这样虽然能够记住单词,但是到实际运用当中就不应手了,错误百出,不能写出简单的文章也不能进行口语交流,成了哑巴英语和英语文盲。
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导,应当在高效率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外语学习,特别是应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这要求我们对现行的一些教学方法做一些反省。下面,笔者谈谈在教学中学生和老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1 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在读音方面感觉困难大,难以读准单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还用汉语为英语单词注音。这样时间长了,导致了学生发音不准。
(2)在记忆单词的意义的时候,过分注意该单词所对应的汉语意义的记忆,学生完全靠死记硬背掌握单词。在初一阶段时,由于內容较少,词汇简单,学生尚能应付,但到了初二、初三,随着英语文章的篇幅的增长,英语内容的深化,词汇量的增加,学生越来越感觉到词汇的记忆已成为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于是,逐渐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
(3)在拼写方面,学生没有意识到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与单词的拼写有着一定的规律,如元音、辅音的发音规则。在记忆单词的时候,学生们没有通过单词读音和元音、辅音字母之间关系来记忆单词,常常是死记硬背单词字母的组合。
2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本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理解、思考、猜测、归纳和总结的词汇或规律,这些都由我们老师自己完成了。教师只注意到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教师导学方法不当,词汇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许多老师认为学生背得多、写得多,单词就自然能背下来。于是教师每天听写、检查学生的英语单词,要求在限定时间背下若干单词,否则就罚其抄写数十遍等方法来强迫学生记忆,这样导致了学生不但记不住,还满怀怨恨,逐渐对学习英语产生反感和厌恶。这种单一、被动的教与学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造成恶性循环。
2.3 教师照本宣科,忽视读音规则
老师在讲课时,只讲课本上出现的内容,没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英语水平,适当的扩大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讲与英语有关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更大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精神,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
2.4 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不少老师只片面要求学生熟记单词,很少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用英语交流,哪怕是简单的课堂用语都能省则省,结果尽管单词背得滚瓜烂熟,但遇到别人用英语打招呼却无所适从。这样导致了学生笔试考试还可以,但一到了听力、口语考试就不行了。
2.5 教师没及时的引导学生复习和对学生检测
记忆与遗忘相互存在的,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心理学上称之为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这要求学生在记住单词后要及时复习,以后还要周期性地复习。但是许多老师只有在期中考、期末考时才复习。这样学生学过的单词又变成了生词。
3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记忆力好,仍然保留着儿童时期勇于实践,不知胆怯的优点,而且又具有较儿童时期更强的理解力和自制力。因此,根据初中生的特点,笔者认为词汇教学应采用以下方法。
3.1 创设语境讲解词义
在初中英语词汇中,有许多单词在不同的句子和语境中表达出来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正是由于词汇的多义性,所以讲授单词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让学生知道应在什么时候使用这个词及怎样使用。
3.2 利用音形结合识记单词
记单词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事。教师应该先教给学生基本的音标知识,让学生自己根据音标拼读单词;然后让学生了解一部分常用的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让学生根据单词读音能基本写出单词,如此一来就大大降低了识记单词的难度。另外,要高度重视单词的朗读,有机会就让学生读,做到“张口就来”。
3.3 用英语讲解英语
教师在上课时要用英语组织教学,用英语来解释新的单词、句子等,符合了用“听、说”的教学手段向大脑输入大量语言材料的要求。英语解释法应用简单的、学生们已学过并熟悉的词汇来解释新单词,是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掌握新单词的“听、说、读、写”。这样用简单英语解释单词,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听力,而且对于旧的单词能反复重现,也使学生找到了近义词,了解更多的词汇知识。
3.4 教给学生词汇记忆和学习方法
(1)归类记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便具有一定的词汇量,可用分类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构词记忆。在记忆单词时,要指导学生按词的构成找出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规律与联系,如词根、前缀、合成、转化等规律。如:care-careful,carefully-careless。用这种方法,学生可记忆一连串的词汇,同时学生的兴趣也特别浓厚,还觉得既省时又省力,记得有牢固。
(3)应用记忆。学生记忆单词的确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求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精力记忆大量的单词,课余时间也要通过课外阅读巩固和丰富自己的词汇,不断地巩固,加强记忆。
(4)联想记忆。随着词汇量的不断扩大,语法知识的逐渐加深,采用系统思维的教学方法,对扩大词汇量是很有帮助的。在教动词是,联想到第三人称单数,如go-goes,teach-teaches等;过去式,如do-did,go-went等。在教形容词和副词时,联想到该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的变化规则。这样能够较快地扩大学生的视野并提高他们运用这些词的能力。
【在课程改革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推荐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10-26
幼儿教育中课程改革06-19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表奖大会上的发言材料07-03
全国课程改革开展经验10-22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07-06
行走在课程改革的路上08-29
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07-27
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