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初探(共8篇)
初中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初探 篇1
初中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初探
1、学习的开展,并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
2、对教师进行 研究性学习课题 知识的介绍
计划聘请科学教育的学科专家介绍开展 研究性学习的知识体系及教学要求。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设计是从学生出发,按照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编排和组织内容,设计研究主题或专题,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自然地理和天文等学科领域,力图实现不同学科间整体的优化。对 研究性学习教学 体系的了解,有助于教师了解在新的课程体系下,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风格,并在 研究性学习的 教学中进行自己的试验与探索。
3、开展 研究性学习案例评析、教研员导评及教师互评等活动
开展 研究性学习案例评析、教研员导评及教师互评等活动。研究性学习案例评析可以通过公开课、汇报课等形式,鼓励教师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研究性学习实践,对教师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能力、学科整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予以检验。教研员导评是由教研员对教师的下一步发展做出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指导教师将 研究性学习理论应用于实践,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互评主要是采取“换位思考、角色转换”的方式进行,以做到多学科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研究课题互动、取长补短、求异创新。
4、建立教师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档案
2002年5月,在朝阳区45中学初二年级首先成立了研究小组,以王海燕老师为主,开展了将初二生物会考成绩与学生研究性课题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探索。
首先,将会考的百分评价制分解为两大部分,即研究性试题的检查和知识性试题的检测两部分。前者以 60分为满分而后者以40分为满分,学习的评价分为重视定性评价、差异评价、进程评价。60分研究性题目设计了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社会性、生活性色彩较浓的论文题、实验题等,并选择青春期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进行立题,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思路、实验方案、实验步骤,自己规划实验报告,在得出实验结论后可以结合自己或身边人的实际完成一个小论文,这种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考评的基础上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界的奥妙颇感兴趣的心理倾向,而且能把学生的认知学习活动集中到自己感兴趣的新事物上来,取得了探索的初步成功。通过前期工作,我们积累了一部分课题研究素材,包括:学生的实验论文、教师的评价材料、实验教师的阶段性总结报告等等。
(2)中期推广工作
2002年8月,朝阳区成立了以45中学王海燕等老师、68中林凯老师等为主要参与者的课题研究小组,对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
首先,我们带领教师学习了新课程评价标准改革的新理念,并形成材料,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学习内容包括: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学生评价的基本方法、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特点、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程序、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
其次,教师为学生确定了研究性学习课题,由学生自主选题,为生物会考结业论文自己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做准备。
第三,为学生建立了各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档案材料,包括:生物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生物研究性学习成绩评价表、学生综合评价档案袋—成长记录袋等。积累的档案主要有练习卷、探究报告、开题报告、收集资料、评价表等。
第四,在调研题中辟出专门篇幅,系统地为学生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和观点,为下学期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第五,向家长和学生下发《在初中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调查表》和《初中生物评价
改革学生调查问卷》,在学生中间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动员活动,同时,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介绍给家长和同学,了解学生对评价改革的看法,以便于完善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评价方案。
第六,研究编纂《研究性学习学生用书》,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理论指导。第七,为学生统一办理图书借阅证等,指定调查、探究与实验指导报告,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创设了条件。
在生物学科 研究性学习课题总结过程中,我们引导教师进行 经验总结、理论提升和规律的探索,保证了生物学科 研究性学习实验向纵深发展。
在这一阶段,我们布置学生参加了省学院组织的《初中生生物科研小论文评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自己确立研究课题,上网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学者,开展生物课外实验,共有近3000名学生参与了研究性学习的论文撰写活动,在省级评比中有千余人获奖,二十余名教师获得省级表彰,在我区掀起了研究性学习的热潮。
在日常教学中,形成了以模范教师引路,多名教师积极参与生
物学科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的新格局,通过我区生物教研网的学科 研究性学习教学网站,发布了大量的教研文章,为开展学科 研究性学习的利弊得失积累了大量的行程性材料和教研论文,并申报了省级科研课题,同时有 34位教师就生物学科 研究性学习课题 或其他研究课题撰写了论文,并获得省级奖励。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我们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的尝试。通过试点采取建立学生成绩档案,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主评价和小组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等方法,同时将期中期末的的全区统考改革为开卷考试,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推动评价制度的改革创设了先机。
我们还组织生物教师参加了区里组织的新课程教学设计大赛,以学科 研究性学习作为生物学科的参赛题目,通过互联网查找了全国 6个新课标实验区的教学教研网站,准备了近2000字的学科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 初选要求,包含了教学评价、实验设计、研究性学习指导等多个方面,并将 45中王秀娟老师的教学设计作为范例上传至教研网上,使参赛教师做到了心里有数。我区参加大赛的生物教师为这次活动做出了刻苦的努力,她们收集了大量的备课材料并进行了精心组织,相互之间团结协作,体现了集体的力量。由于对学科 研究性学习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参赛的教学设计各有新意,受到了专家的好评。
3.阶段性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为了解实验教师对学科 研究性学习课题 实验的总体认可情况,我们对区内多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现阶段课题研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课题实验教师对学科 研究性学习课题 实验的总体认识。
多数教师认为生物学科学习方式的改革是必要的,是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并从实践中亲身体会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对教学方式改革很适应和基本适应的教师占绝大多数,大部分教师认为生物学科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说明生物学科开展 研究性学习是 被广大教师认可和接受的。多数教师认为领导重视学科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是最有利的条件,另外教学氛围较好、教师业务能力较强也是重要条件。结合调研发现,不少学校领导安排了业务骨干教师或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生物学科 研究性学习实验教师,为生物教学改革实验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课题实验教师的培训情况。
从调研中可以看出开展生物学科 研究性学习课题 培训的作用与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对每一个参与培训的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提高最大的是了解了学科 研究性学习课题 的理念、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的背景和目标,转变了教育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等等。使教师
收获最大的培训方式是有指导性的讨论与研讨。反映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式培训已成为学科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进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3)开展学科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带来的变化。
学科研究性学习
课题研究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较大的转变。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大大增强,特别是遇到困难时,大多数的教师能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学科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也给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并产生了一些压力,广大教师普遍感到工作量有所增加。多数教师对能参加到这次学科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行列感到高兴,同时清醒地认识到为完成课题研究的艰巨任务,自己需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们认为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学习方式的改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这反映教师调动了学生开展研究的积极性。研究性学习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体地位初步得到了落实。
(4)课题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教师们认为在中学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不利条件是学校的教学设施条件,不能满足 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的需求,最大的难点是缺乏 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另外,教师们还集中反映了关于如何评价学生和教师工作的问题。也有一部分教师谈到 研究性学习更适合小班化教学,对于大班,教师难以开展有趣的活动,不敢“放”,“放”了以后难以收回,时间也不允许。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验效果。
同时,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实践,我们觉得以下问题仍值得思考。
首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的教师 在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等方面凸显不足。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课题式自主性综合研究活动,强调自主选题、自主确定课题,自主实践和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特色。由于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知识水平,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且具有创新性。但由于生物教师相关知识的匮乏导致指导能力的欠缺,往往生物教师知识的局限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挥。如在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自主选题丰富多彩,如“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塑料大棚区易刮旋风的起因”等,对问题的选择既有生物科学方面的,也有理化学科方面的;有现实题材的,也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不仅有效整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而且形成了气息浓郁、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反观我们教师的命题则难于跳出生物学科这一小圈子,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缺乏理论的指导,而是怎样将多个学科的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相关学科知识的不足已经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平时不断地学习、进修,以加强对 研究性学习理念的理解,提高自身的素质,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实验教学技能,及时把握当前生物学科的发展状况、,生物热点问题,加强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对遇到的困难,要做好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勇于克服困难,保证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成功实施。其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更适合小班教学,特别是课题研究计划、讨论与思考等,而我们目前的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 研究性 学习中去。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被“忽视”。这就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第三,应尽早编写添置与 研究性学习课题 配套的辅助教材和辅助教学设备。增加、扩展教参内容;制作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多媒体课件、模型、挂图等,在教学辅导资料中增加一些课外阅读知识,列出一些书目或网站名称,指导教师或学生参看,以扩大知识面。第四,尽快出台 研究性学习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对教师的评价等将是开展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有效的指挥棒,是课题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1、结合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对生物教师的 相关知识培训。
培训的重点是使教师了解现在学生对开展 研究性学习的 知识储备情况,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潜力进行正确的估价,了解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应用的知识领域,了解学生在进行不同 研究性 学习时的感受和体验,为在学科 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的知识拓展打下基础。同时,拓宽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提高协同教学的能力,改善教学的组织形式,尝试以学科间协同互动的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
2、对教师进行 研究性学习课题 知识的介绍
计划聘请科学教育的学科专家介绍开展 研究性学习的知识体系及教学要求。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设计是从学生出发,按照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编排和组织内容,设计研究主题或专题,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自然地理和天文等学科领域,力图实现不同学科间整体的优化。对 研究性学习教学 体系的了解,有助于教师了解在新的课程体系下,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风格,并在 研究性学习的 教学中进行自己的试验与探索。
3、开展 研究性学习案例评析、教研员导评及教师互评等活动
开展 研究性学习案例评析、教研员导评及教师互评等活动。研究性学习案例评析可以通过公开课、汇报课等形式,鼓励教师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研究性学习实践,对教师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能力、学科整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予以检验。教研员导评是由教研员对教师的下一步发展做出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指导教师将 研究性学习理论应用于实践,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互评主要是采取“换位思考、角色转换”的方式进行,以做到多学科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研究课题互动、取长补短、求异创新。
4、建立教师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档案
建立教师的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档案,记录教师的自选发展目标,参与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的态度,记录其在 课题研究 及教学行为中的薄弱环节,寻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促进教师的进步和提高,把教师的发展与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在初中生中开展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只是我们课改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计划与实施过程中尚有许多不尽完善之处,迫切需要各方面领导与广大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为我区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做出共同的贡献。
初中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初探 篇2
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 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综合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拓展学习领域, 以及学习潜能的挖掘。学生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 可以懂得如何把握问题的中心、如何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如何多角度看问题, 由此发展了高层次的思考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与别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既有知识的学习, 更有合作意识、探究习惯、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 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科研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长期进行这种综合性实践活动, 无疑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国学生一向以书本学习为主, 听课、做笔记、背定理、做练习是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学习策略。由于缺少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习惯, 我国学生的研究能力较差。所以, 在我国中小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势在必行,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决策者的重视。
二、我国高中阶段开设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尽管教育部要求在高中开设研究性课程, 而且是作为必修课, 每周3课时, 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教育部重点课题“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课题组在对五省市18所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的中学抽样调查中发现, 三千余名被调查的高中生有近半数认为不应在中学开设研究性课程;而对在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年级越高赞同者越少, 几乎四分之三的学生不希望研究性学习占用课外时间。事实上, 在高三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校基本没有。事实上, 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学生不欢迎, 教师也感到很头疼。
三、原因探析
既然大家都意识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为什么实施起来却这么困难呢?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 我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我国的研究性学习是单设的课程, 其他课程还是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不仅没有与课程教学紧密相连, 没有渗透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而且也没有与教学评价紧密相连, 学生也很难从有限的几节课中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2. 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国的学生从小进行的就是应试教育, 老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他们没有接受过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 不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常识。所以到高中一下子要学生确定研究主题、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组织观点、撰写论文等, 学生肯定无所适从。
3. 教师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教师一直以来就是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 自己也没有接受过研究性学习的培训, 甚至教师本身就不会进行研究性学习, 更不要说指导学生去开展研究性学习了。另外, 现在的教师缺乏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从知识结构上也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4. 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更新。
我国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没有改变, 教师很难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5. 没有时间保证。
课程设置太难, 为了完成教学进度, 教师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6. 缺少社会的支持。
我国的教学纯粹是学校教学, 学生跟社会的联系太少, 有的研究课题需要学生要走入社会去完成, 但很难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策略
结合自己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点体会, 我觉得要开展好研究性学习, 并让学生有所收获, 应注意以下几点考虑。
1. 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自己选, 选他们感兴趣的课题。
今年我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就让学生自己选课题, 学生有的说要研究恐龙是如何灭绝的, 有的要研究水怪, 有的要研究植物等等, 最后考虑到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我们把课题锁定为研究校园内的植物分布或动物分布, 最后大多数学生赞成研究校园内的动物分布。然后, 我还引导学生讨论了选这个课题的原因和意义, 研究实施的步骤、研究所需要的条件、预期的成果等。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有位上课很不爱发言的学生也敢于发表意见, 我及时肯定了他, 后来发现他上课时比以前积极了。
2.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让学生觉得进行研究性学习不那么困难。
我带着学生一起进行研究, 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有时作一些适当的引导。如引导学生去挖掘观察潮湿的土壤里有哪些动物生存;干燥的土壤中又有哪些动物生存;草丛中有哪些动物;树上、树干内有哪些动物, 思考这些动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我要求学生对不认识的动物可以拍下照片, 然后问我或者查资料。
3. 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最好能放得更开, 对学生的管束要少一点。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各个层次学生的潜力,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活动的开展中都有成功的体验。比如, 我让语言交流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最后的交流, 文采好的学生写最后的结题报告, 查资料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查资料, 等等。结果,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各尽其才, 各得其所。
在初中开展生物技术活动研究初探 篇3
【关键词】生物技术 初中生物教学 发酵技术
生物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卫生、轻工、食品、工业等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已成为解决人口资源、能源、食物和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技术。
一、国内外开展生物技术活动研究的概况
国内外生物技术研究已在多个领域如火如荼地开展,例如在医药产品、生物能源、环境保护、茶学研究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并将各种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当中。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投入大量资金资助生物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1996~2000年我国政府在生物技术领域投入15亿元,这只是启动生物技术部门的大计划的一个部分。2000~2005年在该领域又投入 50 亿元。同时,国家实施的“863”计划、国家计委的高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等均把生物技术列为优先发展的科技领域和高技术产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在初中开展生物技术活动研究的理论依据
“生物技术”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内容标准所包括的10个一级主题之一,它在课标当中有两个副主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两部分内容。
《生物课程标准》在第9个主题“生物技术”中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和活动建议。分成两个部分:在“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这部分内容要求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和练习制作面酱或酸奶等发酵食品;在“现代生物技术”这部分内容要求收集、交流有关转基因生物的资料并举例说出克隆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同时在课标中还指出了: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因此,教师需要研究开展生物技术活动的可行性策略,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条件了解生物技术、熟悉生物技术。
三、在初中开展生物技术活动研究的意义
初中生物教材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9单元第25章中也有关于生物技术的内容介绍。对于传统的发酵技术,如发面、酿酒、制作泡菜、制作馒头、制作酸奶等技术,大多数的人都吃过这些发酵食品但不知道它们的发酵原理,也不熟悉它们的发酵过程,对于我们初中的学生则更是如此;而现代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作为新世纪的尖端科学,从它们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吸引了众多世人的目光,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前沿科学的研究,据目前的状况来看,克隆和转基因作为新兴的技术在中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且硕果累累,但初中的學生对于这些方面也是知之甚少。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条件熟悉生物技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深入开展各种关于生物技术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作用,以便更好地将所学生物技术知识和原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和实践中;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分析生物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为学生参与有关的社会决策打下一定的基础。另外,生物技术和职业相关,在初中教学中可以利用介绍生物技术产业以及参观采访生物技术生产车间等活动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技术的相关职业,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个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了解和喜欢一些相关职业,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思考的环境和机会。
四、在初中开展生物技术活动研究的内容
(1)从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我国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系列活动,探究微生物在发酵技术中的应用原理,分析实验活动失败的原因并进行修正,总结开展生物技术活动的可行性策略,为更好地开展生物课堂内、外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2)引导学生关注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收集有关资料,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和克隆技术的应用,撰写生物小论文。
(3)组织学生参观采访酸奶、味精、啤酒、抗生素等现代发酵产品生产车间,了解更多职业的就业环境,写采访稿和参观的心得体会。
(4)通过开展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现代生物技术利与弊的看法,以及对关于生物技术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况,以及有关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的观点,形成调查报告。
五、在初中开展生物技术活动研究的方法
1、在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根据研究课题,搜集信息、资料,组织学习发酵技术、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的相关理论,开展课题研究前的校本培训。加深理论储备、增强研究意识,领会课改的意义、目标、精神,明确课改的途径和方法,做研究型教师。
2、 在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讨论研究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
(1) 讨论研究法。组内全体教师研究实验和实践方案。先根据学生实际和学校的实验设备、材料,对某一生物技术活动作详细的方案设计,大家进行讨论,并形成实施意见。
(2)实验法。指导学生在实验室试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修正实验方案、找出最佳方案。教学行动研究——上课、听课、反思。老师根据集体备课的方案在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验证。教师之间根据课程的安排找时间相互听课。每星期集体备课之前,先对上一周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并对教学方案、实验方法、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及辅助课件等作进一步的修改。
(3)问卷调查法。指导学生开展问卷研究现代生物技术的利与弊。
3、在总结推广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初中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初探 篇4
摘要: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初中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成为一种必然。教师在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及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则成为了广大初中地理教师最为关切的问题。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
随着二期课改在全市范围内的全面实施,作为二期课改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当的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学生的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充斥的社会,研究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人的一项基本素质,研究问题的能力成为衡量人才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等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认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人口、资源、环境意识的培养等目标。在传统的“讲授式”、“接受式”教学方法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被灌输进大量沉旧的、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地理知识,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我们的学生讨厌地理课、不愿上地理课的现象。试想,我们的课程标准如何能得以落实?
二)地理教师的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甚至地理教师本身都没能对初中地理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甚至是下滑的状态,更谈不上发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初中地理学科带来了希望,也为初中地理教师的发展带来了希望,研究性学习则可促进这一希望的实现。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研究内容的确定、资料的搜集、都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需要做的只是适当的帮助与指导,这样教师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
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
三)地理学科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适合学生进行研究的问题俯首皆是。如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民族》一课中“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等就非常适合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其它方面如:森林对保持水土的作用、旅游路线的选择、台湾问题、南水北调的利弊、三峡工程的利弊、社会环境调查、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等很多很多。
二、教师在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由于地理学科涉及面广、贴近生活的、可研究、探讨的内容非常丰富,因此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很大部分集中在地理学科可研究的范畴上,如:环境污染问题、绿化问题、旅游、商业、企业、交通等。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做大量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翻阅资料、走访问卷等工作,并要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更是显得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用超过了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师的设计者作用 1.设计疑问,激发情趣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的,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如果缺乏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也不可能知难而进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问题,激发情趣。
2.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氛围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怕老师提问,在心里设置了心理防线,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和心理氛围中是无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已的观点。
3.设计探究的情境,模拟研究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的,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的
探索过程,形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的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而不在于学生真正地发现什么,创造什么。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利于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充当科学家,去经历科学的发现过程。
二)教师的组织者作用 1.教师是教学形式的组织者
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形式。我们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亲身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到生活实践中了现问题,调查研究。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根据研究的内容,依照学习者的性别、性格特点,组织好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形式,注意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2.教师是各类学术活动的组织者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关的方法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教师不一定胜任。因此,我们邀请、组织专家学者举行了一系列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活动。组织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成果评价会、开题、结题报告会等学术活动。
3.教师是活动场所的组织者
研究性学习形式多样,在校内要查阅资料、上网探索、动手实验,在校外,要到工厂、社区、家庭调查,这些活动的场所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好,防止组织不当,浪费时间,影响效果。
三)教师的指导者作用
1.指导学生确定适合的研究课题
学生确定什么研究课题是地理研究性学习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课题的可行性又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应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如我们组织部分同学开展了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探究、垃圾的分类处理等课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分类和可行性论证时,要本着尊重学生的
原则,抱着平等的态度参与,即使有个别的课题存在着疑问,在指导中学生仍坚持己见的,教师也不必将自己的想法、意见强加于学生。应该相信,学生在进入研究后期,如果能够发现自己选题存在有问题而进行修改、纠正,或由于选题不当而造成了研究的失败并能从中吸取教训,对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更能贴近研究性学习的初衷。
2.帮助学生选择、制定最佳的研究方式
学生刚从依赖于老师的传统课堂转入自主的研究性学习上,常常感觉千头万绪无从入手,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学生扶上“马”,这种扶持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调动和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创造动力。当课题确定后,课题组教师提出几种方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我们参与学生的讨论;根据课题确定最佳研究方案,指导教师给予适当的建议和补充。如社会调查类,研究方向是就某一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展开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这一类形式是大多数学生容易采纳实践的形式,调查方式可采取实地观察、访谈、调查、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还要提醒学生调查的资料和数据要有代表性,避免以点带面,以及要获取所需资料应该走访的相关机构,野外观察还应注意的问题和必要的准备等等,并指导他们如何去获取这些资料。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引路人,决不能包办代替。教师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要帮学生去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教师正确引导,适当点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努力探索。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调研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更能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让学生学会地理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效果很好。如我们指导的学生课题《奉城城区河流的污染与治理》,通过实地观察、污染指数的测量、对周边社区的走访等都为调查报告最终的成功提供了合理、有效、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是至关重要也是极其必要的。当学生的研究步入正轨,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可转入定期检查、了解进度、解答疑问等辅助作用。特别要强调的是在课题研究中,有效资料的收集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的成败,同时这也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直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就地理学科而言,考察、观察、观测是最常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指导中特别注意强调了这一点,使学生能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有效资料 的收集上,并在其中教会他们掌握并自觉运用这些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很有意义,“授人以渔”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
3. 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和准确表达思想论文的成型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总结研究过程的最后阶段。绝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写过论文,思路不明,写出的文章缺乏论文应有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作为指导教师,首先要明确研究性学习活动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它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强调的是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明确了这一点,教师就能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艰巨的结题过程和稚嫩的论文成果。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取舍、分析资料,组织有用的第一手材料。我们要求学生论文必须根据调查资料提出论点和论据,并要有一定的论证分析,主题要鲜明,论据应有理,资料应客观,并尽可能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行文尽可能简明扼要和条理化。同时如何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关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最终以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的形式结题。地理论文的写作应切合地理知识的特点,在学生写作论文之前,先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科研研究论文,使学生对科研论文的写作程序有所了解,再联系所学知识和搜集的资料概括论点,整理成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写作角色,做到胸有成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性学习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学生自我探究活动为主线,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宗旨,以培养今天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需求为任务,不仅是一场学习方式上的革命,更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实现的关键。它的推行既符合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它突现了创新教育的时代主体,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把这项工作做好。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主要途径 一)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我们考虑了以下两个方面。
1.从教材中确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我们就把这类课题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如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分区地理的内容时,就把此内容改为“是生活在南方好还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方,然后通过学生网络查询、查阅书籍、访问、调查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从而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学生会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是那样的重要,从而理解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如《奉城城区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这一课题的解决,常常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知识,通常需要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这种形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只能在教学中少而精地设计一些研究课题,通常一个学期安排一到两个课题为宜。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目前,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依然是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一个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我们具体采取如下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首先,教师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其四,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探索的问题,把初探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最后,教师让学生把探究出的结论等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从而进一步验证和巩固所获知识。比如,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民族》一课在讲完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后,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民族分布特点的成因,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班的体育老师是那个民族人吗?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但大多数不太清楚,于是让一位同体育老师一起移民过来的同学介绍他们的民族、原居住地及移民原因(修建三峡水库)。教师由此引出问题:除了库区移民影响我国民族分布外,大家还能想出其他促使人口迁移,影响民族分布的因素吗?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查询,很快找到了很多相关内容,并总结出结论。
2.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融入一些经验性学习。
现行课堂教学知识获得和运用的方式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只直接接触经过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图形、表格等“书面材料”,缺少直接经验的过程和真正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学生在亲自操作中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走进实验室核实一下,并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这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得到了“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3.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发学生思辨的内容。
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死背硬记,缺乏深一层次的疑问,如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众多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定律、法则或理论存在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这些知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而人们又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学生并不知道它们,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比如,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一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中通过阅读《魏格纳的新发现》启发学生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价值何在?还有没有其他学说能解释海陆分布的现状?你们是不是能创造一个新的学说来替代它呢?真正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态度,夸大科学的权威性是不对的。人们尽可以把科学的历史观为发现新理论,摒弃并不真实的理论并以更好的理论取而代之的历史。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会这种思维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中,学生就会迷失方向,以假当真,是非难辨。适当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寻找问题创新的切人口。
三、主要研究成果
1、提高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课题组的教师深刻的感受到:现在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了强烈的意识,他们将研究性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为,并让这种行为辐射到家庭、社区、学校、班级,并逐步变成学生个体自觉的行为。在进行大量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了,人文素质也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提升。
2、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
开展课题研究,为我们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课题组成员以地理专业教师为主,通过自身的刻苦钻研和努力实践,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实际动手能力,拓展了学科研究领域。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各种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应用,提高了教育科研能力。为搞好研究,组内教师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改革行为,提升了教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围绕着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撰写了数篇教学科研论文,其中有些文章在刊物上发表。
四、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研究性学习也不例外。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希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要从地理学
科教学实际出发,积极地、适量地选用这种学习方式,以便充分发挥它所固有的优越性,但不能误认为初中地理教学应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事实上,研究性学习方式虽有许多优点,但由于受学科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局限,其优点难以在学科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
第一,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的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
第二,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课时不足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矛盾。有些内容如“气温、降水的分布”等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就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第三,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
第四,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适合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如:大陆、岛屿、半岛的概念等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那种把整本教材都分解成研究性课题的做法值得商榷。
第五,研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尤其是在一些郊区中小学,这些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第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还需要有一个较长过程。
初中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初探 篇5
如火如荼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景象,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去教师那种“一只粉笔”“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早已无法适应当今学生的需求。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抓住初中语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积极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多种形式地提出并解决问题。
过去的语文课上,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学生只需回答老师课前设计好的一些问题,学习十分被动。现在偶尔我也会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地设计成问题提出,让学生在学习中去解决;而更多采用的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或独立思考或分合作小组展开讨论,结果是课堂效果时常出人意料,甚至有时令人惊叹,庆幸自己没有过多讲解。例如,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划出并品析自己喜欢的诗句这一开放式问题,一女生就领悟出“那朵流星”的“朵”字用得别具匠心,因为“朵”字会使人联想到那颗流星犹如“花”一样美丽动人。再如教学《纸船》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假设冰心奶奶决定再一次修改《纸船》,她邀请同学们参加这次诗歌评改会,欢迎大家畅所欲言。顿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一男同学说道:“我觉得第一节最后一句中“抛”字太随便了,表现不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同学们争先恐后,有的建议换成“放”字,“放”显得比较庄重,动作也很轻柔,情感韵味很浓;有的则争辩道:“抛”比“放”有力量,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急切心情;而且“抛”这个动作有发泄的味道,作者分明是在抛出一腔孤独,一腔思念之情啊!后来一位同学的发言让大家折服了。他说:“其实“放”字也能表现出深情,如果是在一条风平浪静的小河上的话。但大家不要忘了,这是在“天风很大,海浪很急”的太平洋上。作者乘的不是一叶扁舟,而是又高又大的远洋海轮,怎么可能“放”呢?只能抛,而且是用力抛。大家想想,站在船头,天风浩荡,冰心满脸泪痕,衣裙飘飘,她双手捧着小船,用力一抛,船在随风飘舞。冰心就以这样的姿势定格船头,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大洋思亲图”啊!“放”能有这样的效果吗?”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学生这种智慧的火花让我惊叹不已。
总之,课堂上灵活多样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会帮助学生自主地发现语文学习中的一些规律;不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语文素养,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潜能。课堂上老师放下的是绝对权威的“架子”,取而代之的是及时的鼓励与热诚的赞美;学生丢掉的是害怕答疑的种种顾虑,取而代之的是探讨的争论与热烈的掌声;避免的是内容上的“生吞活剥”,取而代之的是鲜活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课堂上初中生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等心理特点得以张扬,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智慧的火花时常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闪烁。
二、转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同登讲台的互动式学习。
1、师生共搭展示平台,锻炼学生的口才。每节课前的三、五分钟,我为学生提供了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机会。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和学生商量决定的,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介绍家庭情况、个人兴趣爱好、描述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讲一个成语故事、介绍一则名(格)言、介绍一位自己崇拜的人、推荐一本最喜欢的书等等。讲解时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由神态自然,语言清晰简洁到声情并茂、语言流畅生动等。按顺序轮流往复,每个学期每位学生都能多次地得到登讲台当众讲话的锻炼机会,学生不仅练就了“说”的能力,满足了初中生的表现欲,而且树立了自信心。我班有一个学生王平性格内向,成绩一贯不好,没少被老师家长批评指责,沉默寡言的他变得越发自卑了。自从开设“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以来,每一次他都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虽然开始他也是畏畏缩缩的,但几次的锻炼,他变得落落大方,甚至还在学校举办的演讲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2、搜集整理资料,学生走上讲台。对于一些自读课文以及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如“猎狐”、“外星人”“综合性学习”等,尽可大胆放手,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协作精神,创设互帮互助、积极探索的氛围,让学生走上讲台做一回“小”老师或者主持人,促进学生语言发展和个性发展。学生经过合作小组内的认真准备——搜集、整理、分析材料后,课上进行抢答赛、展示成果(幻灯片的制作等),常常是下课铃声已响,学生仍然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如刚刚上完“一起长大的玩具”这一内容,学生就收集资料,调查访问,做实验,自制玩具,小组绘制展示了墙报“童年的游戏”,课堂的容量增大了,学生的收获增多了。这种做法既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等语文素养,又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和表现欲,使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一种成就感。就连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听课”的老师也是每每会有意外的收获和启发,可谓师生互动“互惠”。
三、转变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权由老师“独揽”为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
以往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都由老师亲自包揽,学生不分层次统统完成同样的作业,结果是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消”,完成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我发现初中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固然要顾及,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才至关重要。因此平时的作业、小考、作文等,老师完全没有必要全批全改,因为这种传统的做法,学生早已缺乏新鲜感,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换来的只是学生拿到作业本后只看下等级或分数就算了。代之以多与学生商量,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层次布置作业,采取学生批阅和老师批阅、家长检查签字相结合,学生合作交叉批阅和自己批阅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批改查阅形式,当堂或当天反馈出结果。这种学生参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时反馈的做法深受学生的重视和欢迎,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认真学习态度。
四、转变阅读与写作脱节的惯常作法为读写紧密结合的方式。
1、阅读课与“摘抄与随笔”作业。我每周从六节语文课中拿出一节作为阅读课。有目的地在课上进行学生自选与教师推荐读物的阅读和交流,如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学语文报”、《读者》、课本推荐的名著等都是阅读素材,同时还要求学生随手做一些摘抄笔记,积累语言素材,每周完成不少于两篇的300字随笔,配合定期进行的“摘抄与随笔”交流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一个好动的男生在“随笔”中写“从入中学到现在,老师经常要我们摘抄《读者》里的文章。从那天开始,看《读者》成为了我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时间长了,如果哪天晚上不翻看《读者》就会全身不自在。”读书已经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需要,读书的态度端正了,阅读速度提高了,文化的积累扩展了,写作的欲望浓厚了。
2、课文阅读与仿、续写练习。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课文与作文的完全脱节。其实,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具,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文本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如学习《孙权劝学》、《伤仲永》两篇课文后,我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情况写一篇心得体会;教学课文《我的老师》,我和学生一起谈论生活在老师身边最感人的事例;讨论“雪地捕鸟”片断时,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仿写了“摸鱼”、“钓虾”等动作描写;师生共同完成《寓言三则》的学习后,在我的指导下,同学们自编自演了小寓言《大树和小草》、《船与帆》;当同学们正流连忘返于春的美景中时,我相机行事,启发他们动手、动脑,根据春雨、春草的特点,各造一个比喻、拟人句,尝试着写一首七言绝句;同学们正惊叹于《大自然的语言》如此丰富奇特时,我不失时机的让他们回顾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春》、《济南的冬天》;《挖荠菜》的阅读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倾诉和父母思想感情上的隔膜,课后,他们访问了自己的长辈,以《某某童年的故事》为题写了篇随笔。学完《皇帝的新装》后,我让学生阅读了叶圣陶、鲁兵续写的故事,启发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也为本文续补故事情节,想象和夸张的色彩越浓越好;当同学们沉醉在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的《绝唱》、《在声音的世界里》时,我又启发学生仿照课文中正面描写小玉说书的部分,用语言文字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声音或一首乐曲,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探究过程中,我提出:如果当时于勒一眼认出眼前向他买牡蛎的人竟是自己的亲哥哥时,那么他会有怎样的心理和行动呢?;分析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时,我要求学生撰写一副对联来概括这种变化,学生乐于参与,创作出“有钱便是福星,无钞即为瘟神”的好联。这些片段训练中既加强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同时又训练了作文能力,正是“花叶并茂两相宜”。可见,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以仿写、续写的方法,联系课文指导写作,既能使学生有话可写,激起写作兴趣,又能训练学生掌握不同形式的作文技巧,开拓想象力,从而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五、转变作文评改课“老师唱主角”为师生共同评改作文
“文从改中来”,可以说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作文评改主要是老师的事,学生只是看看老师的评语和分数了事。中小学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批改作文上,作文教学上的诸多问题,使得学生们的文章千篇一律,而我们的教师也在做着卓别林拧螺丝式的机械而重复的劳动。关于怎样进行作文的评估,新《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新课标提出的非常宽松的评价手段,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的是教师的思想水准和文字鉴赏水平、课堂调度能力和循循善诱的艺术,作文的书面批改只占很小的方面。所以,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参与,评改开放,发挥学生在评改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努力克服过去“教师一人评阅,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作文评讲课也由学生唱主角,我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配角,如在评讲《母爱》这篇习作时,任意抽取一篇作文,由学生读、讲、评、议,最后学生总结,让学生尽情地说三道
四、评头论足。不仅充分调动了作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平时作文,我要求学生先拟草稿,反复修改,努力做到文从字顺,每次作文均由学生在班小组中公开读给大家听,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然后换个立场,请别人来读,自己听,删去多余的字、词、句、段,将罗嗦的语句修改得简洁明了,将与中心无关或重复多余的材料删去,使语言通畅,文字简洁、精炼,注意书写工整、标点正确。
指导学生互评作文益处甚多:
(一)同学之间要互评作文,必然就要认真阅读甚至研究别人的文章,在阅读中就是一种交流、学习、思考的过程,也是一种提高的过程,在阅读点评的过程时又不断领会别人的长处,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
(二)通过互评,学生还能及时发现同学作文中的某些不足或毛病,培养纠错能力,并当堂及时交换意见,共同进步。
(三)让学生及时互评作文,大大缩短了由教师一个人批改评判的时间,且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师生心理距离较大而造成的评判者主观、被评判者常常不服的矛盾。
(四)能有效地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习惯,使学生的学习层次很快地上升,为其奠定终身学习的素质。“寻求一种方法,让教师尽量地少教,而使学生尽量地多学。”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里如是说。寻求一种方法,让学生互动起来,主动起来,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初中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初探 篇6
【摘 要】 高师教法课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前,显得滞后和不适应。文章在分析生物教法课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阐述了高师生物教法课的改革,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教法课 课程改革 实践能力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列的课程改革,它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是极大的冲击,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过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在大学的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并在教学理论的认识和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与成绩。这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培养高质量的各种专门人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发挥积极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改中,仍然只重视教法的研究与改革,而忽视了学生学法的研究与改革,学法不能适应改革了的教法,必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加强对“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作为教改的重要内容,是我系近年来一直探索的课程。教学思想的根本改变
1.1改变过去把课程划分过细,加强对学生综合性的,整体性的、开拓性的素质教育。一定打好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迎接新世纪,新科技及市场经济的挑战。
1.2改变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精神及适应市场竞争能力的的培养。
1.3改变过去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生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1.4注重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
作为教师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生物学科教学论,在其学习过程中要着力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师范生自主学习和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新型教师。因此,我们把生物学科教学论课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分为三大板块进行讲授与讨论:第一篇,教学技能;第二篇,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教材分析;第三篇,备课、上课、分析课;实践能力部分分为四大板块:第一,制作课件和直观教具;第二,教学技能训练及比赛;第三,课堂能力训练及比赛;第四,综合能力训练及比赛。
2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
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系,主要是培养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而生物教学法是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科学。以前,中教课有120学时,理论知识学习80学时,试教锻炼40学时,这对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有着充裕的时间,而现在,专业课课时锐减,中教课只有72学时,在一学期内,既要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进行试讲锻炼,这不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挑战,对教师的教法和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挑战。
2.1教学技能的训练
教学技能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学理论以及教学经验等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而采取的特定教学行为的一种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其特点是有明确的含义,能够被描述,观察和训练,能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操作和利用。它是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教学能力的基础,是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把教师的教学行为分为若干教学技能,即导入新课,语言技巧,板书板画设计,变化、强化,演示操作,讲解知识,设问技巧,突出重难点,空白艺术,课堂组织,结课,生物绘图,教学活动,制作教具或课件,体态语言,普通话,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技能,并确定每项教学技能的具体要求和构成因素。其具体步骤如下:(1)学习准备(学生分组,提出特定技能要求,明确典型课题),(2)针对性观看示范录像,(3)小组训练(小组学习讨论,编制特定技能教案,在微格教室组织训练),(4)分析评价(回放,自我分析,师生讨论评价,循环提高),(5)走上讲台(1-2人代表小组在班上上课,突出技能,给出成绩),(6)教师有针对性总结。
这种训练步骤,目的明确,课题集中,施教真实,反馈及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全班学生都得到了锻炼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大胆地发挥和创新,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和相互学习某项教学技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自觉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课堂教学能力的训练
学生全面掌握和训练教学技能,是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基础,课堂教学能力的训练,应重点做好教学工作的三个基本环节,即备课、上课和分析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上课是教学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是教学能力训练的中心环节;分析课是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其具体过程如下:(1)
训练前的学习、钻研(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教材分析),(2)聘请中学优秀教师上示范课,(3)请上一届毕业生2-3名上示范课,(4)小组训练(从中学选取典型课题、编写教案、小组在微格教室进行试教练习),(5)教学见习(到学校附近的中学见习一周),(6)分析评价(回放,自我分析,师生讨论评价),(7)修改教案,循环提高,(8)走上讲台(1-2人代表小组在班级中试讲,给出成绩),(9)教师进行教学试讲总结
在此模式中,对被训练者给予准确,及时反馈和恰如其分的分析评价,这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非常重视备课和上课,忽视评课这一环节。备课和上课固然重要,但是评课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故一个人善于评课,善于分析课的实质,对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以及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分析课时应客观公正,充分肯定优点,指出缺点,指明努力方向。我们制作分析评价表的方式,把评价内容分为几个大项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活动、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等,进而分为若干小项,让学生对被训练者的教学行为进行具体准确地评价,这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课的能力,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分析研究以指导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3综合能力的训练
师范生在毕业前要进行教育实习,这是培养合格中学生物教师的重要阶段。他不仅对学生的生物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育理论进行全面考核,也是对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综合训练。在教育实习前,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三分之一学时严把试讲关。具体步骤如下:(1)教学观摩(聘请中学优秀教师上1-4节不同类型的观摩课,提供示范,学习经验),(2)选课题,编写教案,(3)小组训练(独立完成教学过程,小组在微格教室进行多次试教练习),(4)分析评价(多次回放,自我分析,小组讨论评价),(5)修改教案,循环提高,(6)学生试讲(师生给予评价,人人过关,给出成绩),(7)进行教学总结。
该模式是实习前的最后冲刺,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习前的一次大阅兵。进行相互讨论,相互评价,充分肯定优点,指出缺点,明确努力方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为教育实习和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建立激励机制
2.4.1开学前,确定小组长,明确责任,介绍教学计划安排,协助教师组织好各个基本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各成员间相互学习的作用。
2.4.2定期举行有关教学能力方面的比赛,教学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实际能力。
2.4.3改革考试方法,建立综合测评的考试方式,确保该模式取得成功。实行平时训练占60%-70%,笔试占40%-30%进行评定学生总成绩,突出学生能力的考核,改变了重理论轻能力培养的思想。
2.4.4综合能力训练成绩作为教育实习成绩测评的重要参考。且在班上公开选拔学生6名参加一年一度的毕业生优质课竞赛。
通过该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本领,培养和挖掘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师生共同努力,相互促进,提高了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竞争优势,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实践过程中,给教师的知识和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强烈的挑战。
高等教育改革将进一步立足素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在教学中如何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实施个性化教学,以发挥个人特长,代表着未来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方向。在生物学科教学论课程中,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要做好它,一方面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支持,重视实践教学;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国内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且把教育理念实实在在转变为教学行为,为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初探 篇7
1 开展研究性实验的必要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侧重于对所学知识或定律的验证, 也就是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中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验证性实验。从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验材料的准备到实验试剂的配制, 完全由教师包办, 学生成了机械的操作者, 只是按照实验指导书重复一遍, 结果常常是实验做完了, 报告交了, 一点印象都没有, 也解释不清为什么这样做[1]。这种实验教学模式, 导致学生依赖性强, 学习兴趣不大, 积极性不高, 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抑制其求知欲和创造性。
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钱伟长曾说:“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 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 没有灵魂的教育。”当前, 在中医院校, 由于课时的不断压缩, 实验课随之减少, 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为此, 我们尝试在医学生物学课程中, 将研究性实验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验教学中, 通过在试点专业中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学, 探讨该方法的有效性、可行性, 初步建立新的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 为完善教学体系以及今后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医学生物学研究性实验选修课程奠定基础。
2 研究性实验的实施
研究性实验是指在一些基础性实验中, 穿插研究性内容, 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并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2]。
2.1 实验选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好实验课题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实验的第一步。我们让学生以实验小组的形式 (5~6人一组) , 通过社会调查、自然观察、查阅书籍文献、上网或与教师同学讨论等, 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选题, 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课题设计。实验选题本着以下3条原则: (1) 考虑实验的可行性, 兼顾本科生的理论基础、实验技能以及实验室的条件; (2) 考虑选题和医学生物学实验的紧密关联, 应用从医学生物学实验中学到的知识和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 使学生在观察现象、解释现象和数据分析等方面得到进一步锻炼; (3) 研究性实验重在探索, 每个研究性实验都要有一定的探索空间, 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3]。
2.2 实验准备
研究性实验需要开放实验室和准备足够的器材及试剂。学生在开展实验前, 每组上交一份所需药品、试剂和器材的清单, 并和实验教师约好时间来实验室自行配制所需试剂。还要对学生进行有关实验所需仪器操作的统一培训。
2.3 实验开展
研究性实验不一定在实验课进行, 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验课因教学工作的规范性, 较难开展研究性实验。因为课题研究有一定的周期, 仅依靠课堂的教学时间, 难以完成相关的研究。另外, 大班化的实验课学生人数过多, 一位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难以辅导[4]。我们选取了一个60人的班级,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研究小组, 学生自主设计了几个实验, 在实验的各环节学生都会有很多问题, 教师尽量不直接回答,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 如进一步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书籍等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 使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在实验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 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4 实验结果
学生完成实验过程, 获得实验结果后, 整理原始数据, 绘制图表, 分析实验结果, 讨论影响实验的关键因素, 按照科研论文的要求和格式书写完整的论文。内容包括引言、实验内容、结果与讨论、参考文献等。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 在没有时间继续实验的情况下, 要求学生深入分析失败的原因, 并为下次实验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或意见。
2.5 实验总结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制作PPT, 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并进行答辩。由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考核小组, 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实验报告、汇报和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分, 并给出实验成绩。
3 开展研究性实验取得的初步成效
3.1 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随着科研的发展和深入, 单枪匹马、个体作坊式的研究方式难以有所作为, 取而代之的是相互合作、建立团队。我们在研究性实验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通过团队成员间科学合理的分工和协作, 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取长补短。
3.2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实验教学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方式, 学生需要自己查找文献资料、制订实验方案、配制实验试剂、实施实验和归纳总结实验结果, 由于出现的问题和实验结果都是未知的,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整个实验过程需要学生不断进行文献和资料的查询和收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
3.3 获得完整的科研训练
在研究性实验中,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整个实验的完成, 从文献检索到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实验过程中, 遇到失败是常有的事, 但不轻言放弃, 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从最初的实验方案设计到最终完成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 是一个完整的科研训练过程, 有益于学生综合科研素质的形成。
3.4 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和执教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只需对实验原理、实验内容以及实验步骤等进行课堂讲授, 然后组织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验证性实验即可。但在研究性实验中由于出现的问题不可预知, 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科研素质和渊博的知识, 既不能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要避免学生选择难以实施或者没有实际意义的课题。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使得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执教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4 总结
研究性实验作为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生和教师投入的时间大大增加; (2) 实验室的管理方式要随之调整, 如开放时间、日常维护、接纳人数等; (3) 实验教师的素质需要不断提高, 教师不仅要掌握实验常规的操作方法, 还要能够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为学生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等[5]。虽然存在许多问题, 但是研究性实验作为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考和激励, 今后还需要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自身素质, 构建更合理有效的实验机制, 通过师生间良好的互动, 教学相长, 使研究性实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炎明, 王宏斌, 戚康标, 等.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6) :201-203.
[2]马庆水.突出创新, 强化管理, 全面推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7) :1-4.
[3]郑贵金.开发研究性实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5) :73, 133.
[4]程勇.高等院校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2) :103-106.
初中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初探 篇8
生物学科的“社团—研究—校本”研究性学习模式,它通过自主研究,强化了对学生三维立体思维的培养,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在教学中我一直采用这种学习模式,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该模式为三环节阶段模式。
第一环节:以兴趣、自愿、自主为原则,成立相应的具有生物学科特色的社团,利用社团轻松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状态下参与交流。因此也可称这个环节为“前研究性学习”。
第二环节:以积极、自主为原则,进行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或可以查阅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小课题,用以积累知识,体验过程和成就感。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将现有的新问题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和生活中去拓展、放大。
第三环节:以合作、自主为原则,组织编辑学科性研究性学习成果集,或者编辑专题式研究性学习网页供上网交流,并为学校的拓展性课程提供教学参考资料,传承相关知识,使后来的同学能够方便地站在自己学兄学姐的肩上开始“研究”。
例如,“细胞结构”一课是学生接触生物学科从直观进入微观世界的重要一课,我们的教师与学生一起,按照“社团—研究—校本”研究性学习模式,通过课堂与课外活动的结合,较好地完成了知识的学习。
一、关于社团讨论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了关于细胞的知识,向学生解释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是有一些本质区别的,告诉学生他们将亲手制作“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教师把学生分成学习社团,由社团自己研究模型的制作。教师为每个社团分发了塑料袋、塑料透明盒子、各种水果、凝胶等材料。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塑料袋代表细胞膜,塑料盒子代表细胞壁。由于植物细胞有坚韧的细胞壁,所以衬有塑料袋的盒子代表植物细胞,而放在桌上的塑料袋代表动物细胞。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学生们又在两个塑料袋中加入等量的液体凝胶,然后把水果放入其中。有的社团用绿色的葡萄代表叶绿体,柑橘代表线粒体,李子代表细胞核。有的社团用辣椒粉代表核糖体,用小气袋代表液泡,纱布代表内质网。经过冷冻之后,由社团讨论制作的动植物细胞的模型就完成了。
二、关于自主研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自主学习:(1)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2)对照制作的细胞模型,了解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3)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为什么这么坚韧?它对植物细胞有什么作用?细胞壁的成分是什么?(4)为什么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动物细胞的细胞膜有什么作用?
三、编辑学习成果集
在讨论之后,进入第三环节,以合作、自主为原则,组织编辑学科性研究性学习成果集。教师让每个社团做一份表格: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点。然后把各社团的植物细胞累叠起来,向学生解释这样就组成了植物组织。让学生把3D植物细胞模型与显微镜下看到的植物细胞进行了比较,并在课后向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创办一份关于报道细胞的杂志,把学生分为编辑、作家、发行者、艺术编辑等,报道当今细胞和显微生物学的信息。完成后的杂志可以在学生中传看,或在网上发行。
总之,生物学科“社团—研究—校本”研究性学习模式通过自主研究,强化了对学生三维立体思维的培养,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学习模式也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探索,存在的不足之处,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完善。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初中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初探】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学科研究11-09
初中社会学科教学研究10-25
初中生物教学研究09-05
初中生物教学实验研究10-05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11-04
初中生物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1-17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论文10-28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10-12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11-21
初中美术研究性学习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