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2024-07-12

初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精选12篇)

初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篇1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基本流程、研究性学习过程性方法、研究性学习常用实践方法、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分析, 提出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初中教育,研究性学习,实施

近些年来,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笔者愈来愈感觉到课程与教材改革的重要性。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初中现行的课外活动及活动课难以发挥其课程价值, 难以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而体现教育的育人价值。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尚存在薄弱环节。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 是课程与教材改革的突破口, 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规定从2000年9月起开始在初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阶段已经成为教学大纲的必修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 如何切实推进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5年多的探究, 笔者初步摸索出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习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基本流程

1. 确定课题, 制订方案

分成小组、开展讨论、发现问题, 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创设情境、捕捉时机等方式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范围和主题。

2. 获取信息, 选择方法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信息, 主要是由学生主动收集和提供, 是科学的选择。在研究活动的全过程中, 产生了大量的信息, 其中有文字的、行为的、静态的成果、动态的实践、外在的形象、内在的体验、物质形态的、精神状态的等。指导学生系统地收集这些信息, 不仅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价值判断的需要, 而且是有效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的需要, 更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3. 综合研究, 解决问题

整理、分析所搜集到的资料, 不断验证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 综述资料的观点, 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4. 成果展示, 总结反思

二、研究性学习过程性方法

1. 选题

选题, 是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正确地选择研究课题是研究活动的起点, 选题不仅决定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目标与内容,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了完成课题研究应该采取的方法与途径。选题恰当, 将会使研究活动事半功倍;选题不当, 可能使研究活动步步被动, 甚至一事无成。

(1) 选题的基本原则

(1) 实际性原则; (2) 科学性原则; (3) 创新性原则; (4) 可行性原则。

(2) 确定研究问题

(1) 要善于观察和思考; (2) 养成不断提问的习惯; (3) 建立一个自己的问题库。

(3) 确定研究方向

将要研究的问题确定以后, 会发现可供研究的内容非常宽泛, 所以需要把问题变为课题, 进而确定研究方向。

2. 开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 开题是指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制订一个可行的工作计划, 为即将开始的研究提供一个工作框架。开题报告是指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

(1) 开题报告的设计

(1) 内容设计

在开题报告中要扼要地阐述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有时可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这部分内容回答“做什么”的问题。

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开题报告中要介绍本次研究活动的具体工作程序, 包括任务分工的情况、每个阶段的任务目标、计划访问的专家及研究所须的条件 (如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交通工具等) 等。另外, 还要把时间安排好。

在研究方法的说明中, 要写明是文献研究、实验研究还是调查研究等。若是调查研究, 那么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 要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

叙述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的内容, 是为了阐明“怎么做”的问题。

成果形式设想是指预计最后呈现的结果是什么, 回答“做成什么”的问题。成果形式主要包括: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实物模型、网页等。

(2) 形式设计

开题报告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两种:可以写成文章, 还可以设计成表格, 不管采用何种形式, 研究者都必须回答开题报告中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 即:要做什么?怎样做?做成什么?

(2) 开题评审

开题报告是否可行, 课题方案是否科学合理, 这些问题在正式开题研究之前, 应该进行充分的论证。

3. 结题与成果交流

在这一阶段, 学生将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概括, 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结果, 得出自己的结论, 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交流、研讨分享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进行思想碰撞, 提升认识和情感;学会选用适合自己研究课题的形式来展示表达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掌握撰写结题报告的方法, 从而增强归纳、总结、推理和论述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常用实践方法

1. 查阅和整理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是把人类的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有价值的典籍。文献资料包括各种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磁带、幻灯片及微缩胶片等。研究文献资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 无论是社会科学类课题还是自然科学类课题的研究, 都要以文献资料为基础, 都离不开对文献资料的研究。

2. 观察和实验方法

(1) 科学观察法

(2) 科学实验法

3. 社会调查

(1) 制订调查方案

(2) 常用的社会调查方法

(1) 问卷调查

(2) 访问调查

(3) 实地调查

4. 信息处理

学生所收集到的资料绝大多数都是无序的、原始的, 深度不一, 层次混乱。要想使这些资料能在研究中派上用场, 必须要进行一番处理, 使之变成有用的素材。这就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得出研究的结论。

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1.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基本要点

(1) 谋求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

一方面要使评价贯穿于选题、计划、总结、交流等各个阶段;另一方面, 评价的内容要集中于学生在研究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

(2) 倡导评价的多元化

第一, 改变以往评价主体的贵族化、领导化和少数化倾向, 听取来自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机构等多个主体的意见和建议。第二, 改变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 采用档案袋评价、展示型评价、研讨式评价等多种方式或途径收集信息。第三, 评价方案的设计必须符合实用性、可行性、正当性与准确性等四个标准, 避免过于形式化、繁琐或随意的做法, 如过多的“填表学习”等。

(3) 注重评价的反思性

反思是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监控和对自己的研究结果承担责任的行为。反思是个体获得自我感知的方式, 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 是学生走向自律的必由之路。没有反思的过程, 只能说有经历而无体验。

2. 研究性学习评价内容的构成

(1) 过程性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中, 主要评价学生参与课时量、参与态度、在活动中情感体验情况、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情况和活动的收获与成果等方面内容。

(2) 终结性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终结性评价, 就是对研究成果的评价。通常研究成果通过结题报告来展示, 所以, 终结性评价实际上就是对结题报告质量的评价。

3.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

在评价的具体方法上, 研究性学习主要采用自评、小组 (互评) 评和教师评的方法。

五、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管理

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 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指导上, 有交互式、同步式、间断式三种参与方式。

学校对课程的管理, 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规划、制度的建立等。

研究性学习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奠基性的价值。向传统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对教师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与课程生成能力, 是成为新型教师的基本要求。

初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篇2

房安祥 店子集镇中心初中 2010年10月20日

《初中数学有效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初级中学,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很大。对此现状,我校数学教研组在学校申报的国家级课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小组和县教研室的指导下成立了《初中数学有效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并被列为县级课题。经过两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做出如下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研究的初中数学探究活动是指:初中学生结合教材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发挥创造性,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数学活动课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内和课外活动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协作地学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发展,向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达到创设教与学的最佳共鸣。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世纪是知识的社会、信息的社会,是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知识问题迅速增长,要求人们能对急剧膨胀的信息予以独立判断,进行有效的筛选与整合。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大纲》指出了,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要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和毅力,实事求是、探索、创新和实践的科学态度,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学年至少要组织一次探究活动。

“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应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在必学内容中增加的实习作业和探究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些机会,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实施,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新课程标准-----数学》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各个学校要充分利用并开发课程资源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开展数学课外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趣味数学、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扩展性知识等,用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并拓宽自己的知识,要引导学生去接触自然、了解社会、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常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人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故打破常规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数学探究活动”,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性探究”、“合作性”地学习,变“无味”尝试为“有趣”试验,变“后进”为“先进”,变“题海”为“减负”的有效举措,充分展示探究活动的特点:主体性、趣味性、运用性、综合性、开放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发展,向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达到创设教与学的最佳共鸣。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材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个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还存在着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全球的科技进步和信息革命呈现出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特征的认识,世界变成了一个不确定的探索世界,单一为多元所取代,多极的世界不容质疑地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一个知识迅速更新、创新思维十分活跃的时代。但是,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前人经验的传承;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对学校、教师、学生形成不够公正也不够公平的评价;科目过多,且繁、难、偏、旧,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不够,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形式单一,学习气氛紧张,难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内容以知识线索贯穿,缺乏方法上的指导,学生只能“学会”而不能“会学”,使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实施初中数学探究活动是促进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能力。近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的厌学情绪,对数学的不接受性越来越强烈,说明我们现实的教学方法手段、教材内容必须更新,才能适应当前变化的学生,一个明显的表现在于:当前的学生追求学习氛围的宽松,自由发展。因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在教师引导下,创设自主探索、民主、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多年以来,我们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处在一种“知识权威”、“真理代表”的位置上,多年形成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周而复始的在使用,显得呆滞和麻木,教学形式和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形成了“一厢情愿”,使学生对学习的可接受性逐步下降,教师也因此渐成“教书匠”,知识落伍,特别对于诸如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以及现实社会生活等方面知之有限,甚至不接受和抵触。数学教学方式及内容不适应学生,教学情感和学习体验不能满足学生需要。通过我校数学组的探究活动,使教师的观念和教法受到挑战,从而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

3、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的追求,但多年以来,学校数学教学质量似乎有一条难以逾越的线,几经努力,费尽周折,收效甚微。当前以至今后给“教育教学质量”已赋予了新的涵义和内容:应该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个性特征的最优化发展。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更多合格的新生是学生、家长和社会众望所归之路。在这方面有激烈竞争力,获得成功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性能力和具有丰富知识能力的学生,培养这样的学生,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开拓。

4、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借鉴。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国内,一些学校“让所有的金子都在这里发光”的办学宗旨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做法等,虽然已走在前面,但由于地区差异,仅可作为参考。因此,我校于2000年秋开设初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实践,并加以较为全面、广泛、具体的研究,希望能对今后初中数学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以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目标的达成,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根本目标,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焕发出炫目的光彩。

三、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正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而获取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原理等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因此,进行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寻找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方式势在必行。

实施自主探究合作互助教与学,把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变为自主探究与合作互助,改变过去传统的机械呆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有效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建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依据学案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益,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目标、任务和方法:

(一)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一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发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二是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探究中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三是让学生在拓展创新的联想中体会知识的应用过程。

(二)任务:

1.培养合作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顺利合作达到合作的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合作意识。

2.培养互助互学的习惯:共同目标与个体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是合作的两大基本要素,是合作得以实现和维持的重要条件。

3.培养尊敬人的意识:良好的合作态度对于顺利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合作态度,教师要教学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倾听,善于发现同伴的优点。4.提倡互助协助的精神:如何发言、交流,如何讨论、归纳,如何相互评价,如何处理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等。

5.培养快乐健康的情感:情绪、情感可以提高人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6.加强反思与倾听的习惯培养。

(三)方法:

操作形式是四步八环节。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质疑——问题交流、展示提升——拓展训练、反馈矫正。

五、课题研究价值:

充分自主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通过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集体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1月

主要工作成效:

(1)召开课题小组会,制定实验总体方案和实验计划;

(2)确定课题组成员,确定课题组人员职责;

(3)进行实验前期的准备工作。

2、初步探索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7月 主要工作成效:

(1)制定实验具体方案和实验计划;

(2)调查研究学生,召开师生座谈会;初步按照方案开展实验;

(3)备好实验教案,做好实验记录;

(4)对学生进行阶段测评;

(5)收集实验有关资料、教师优秀论文、案例,第一阶段小结。

3、深入研究阶段:2009年1月---2010年7月

主要工作成效:

(1)深入开展实验; 集体备好典型实验教案,作好实验记录;

(2)对实验记录及测评记录进行分析、归纳;

(3)收集实验有关资料、教师优秀论文、案例,第二阶段小结。

4.分析与总结提高阶段:2010年7月---2010年9月 主要工作成效:

(1)对重点性问题研究结果的分析;

(2)对实验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汇总;

(3)收集实验有关资料、教师优秀论文、案例,第三阶段小结。

5、总结评估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绩效

1、通过研究、实践,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研究数学交流数学提升到新的高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我们要求教师能给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起到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这样,促进了在数学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尤其给教师作出了更为科学的定位。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同时,我们致力于突出师生关系的四个特征:教育性、相互性、平等性、发展性。科学合理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进一步得以体现,既促进教者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提高,也使得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更趋于和谐、和谐。为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终身思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加大素质教育在初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力度。

素质教育一直是我校数学教学中强调的重点,在课题研究的这两年中,老师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明确意识到素质教育对于一个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以“自主探索新知,合作交流学习”为主要模式,学生的素质在教学中逐渐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也更坚定了教师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

(四)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改变教学中合作与交流的误区,探索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合作与交流不是所有的时候都适用,这种教学形式必须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使它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发现在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时进行小组合作;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题目的答案多样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与交流才有效。(五)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1.培养了学生友好相处的习惯。使小组成员意识到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小组内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意识到每个小组都是一个荣辱与共的群体,不能和小组成员友好相处或拒绝帮助别人都是不可取的。

2.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六)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明显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八、问题探讨

1、理论学习和专家指导不够。在研究过程中,虽然课题组成员有针对性的学习了大量的理论书籍,但总感觉理论知识很不够。这也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曾经一度茫然失措。经过县教研室专家的点拨指导和外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受到许多的启发。在新一轮的研究中,全组成员仍迫切需要更多地理论学习,以更有效地开展研究。

2、探究的问题设置的层次、域限不足。探究性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建构知识意义,并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操作中,虽然在教学设计上尽可能考虑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空间。但从课堂反馈来看,能力强的学生发展得更好,而一部分学习基础差、参与意识弱的学生发展得不太理想。如何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运用不同的指导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探究性实验学习的需求,但同时又能避免课时的限制。对于我们来说是困惑,又是在下一阶段研究中努力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资源难以整合:由于开展课题研究,额外增加教师和学生的工作负担,课题组核心成员都上两个班的数学课和班级管理及其他工作,从时间和精力上影响课题研究的深入探讨。课题研究需要教师更迅速更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需要知识型的教师,更需要智慧型的导师。由于经费、图书、音像设备等资源不足,在开展探究活动中,显得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直接影响研究效率和效果。

4、实验教师工作量核算和评价不建全。课题组核心成员均为数学组骨干力量,学校仅把科研工作作为优秀教研组评比的一项特色加分,真正能对实验教师工作量核算以及晋级考核等评价体系就没有了。如何对实验教师进行有效评价,充分调动积极性,目前尚未找到,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浅谈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策略

G633.951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即通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的发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鉴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探索性及其有别于课堂教学的方法模式,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须注重策略选择,尤其是选择研究的方向、研究课题等等,都需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把握。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分析

(一)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侧重热点的把握

一般情况下,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贴近程度比较高,日常教学以及考试中,也比较注重将知识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或者社会热点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保障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同时还能够提高地理课程的知识教学能够更加与时俱进,提高教学的效果实现。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性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要注重从热点选题的角度入手。

选择热点即选择学生的关注度,也就是关注学生的兴趣。以此类题开始研究性学习时,也正是运用相关资料积累知识的过程,也正是学生乐意相互对比参照、相互讨论、提出观点的过程。故而选题侧重于热点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易操作性。因此,教师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当前的时事热点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热点情况和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例如,可以针对刚刚过去的G20峰会问题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延伸拓展解读,帮助学生在了解G20峰会内容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学习G20峰会背后,每一个国家的发展情况。对于各个国家的发展进行解读和学习,这是通过选题热点的研究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一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热点事件的同时,对于热点事件背后的地理知识进行探索和学习。对于知识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补充研究性了解,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效果,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也会相应的提升。

(二)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入手进行探索性地理知识的教学

与生活的贴近性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贴近程度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生活贴近程度比较高的知识内容,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也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会更有兴趣去在学习中研究,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例如,地理知识中,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种污染问题,就可以成为学生探索学习知识的重要内容,并且针对污染问题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调研。教师在讲授关于污染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对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和调查研究,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身边的污染问题进行探索性的调查。生活污染是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边的重要问题,也是地理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来对身边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探究身边的污染问题的基本情况,对于污染源,污染途径等进行研究性的调研。在基础的调研结束以后,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针对自己调研的内容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找更加适合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并从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所以,生活化的知识热点的捕捉和學生学习能力的探索也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的重要途径,是研究性学习开展需要关注的内容。

(三)强化地理课堂的多元互动实现合作研究

在学生的自学研究过程中会解决一些简单容易的问题,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几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研究即可。合作研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合作研究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研究。即让同桌学生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研讨;二是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可将全班学生提前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就一个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研究。三是大班集体研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地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沟通存在的难题比较小,学生之间的知识沟通相对简单,因此,他们不仅能够实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够强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对知识有进一步的探索,提升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能力。此外,小组合作研究和大班集体研究的学习方式,也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强化学习交流的途径,通过集体性的研究和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对知识进行理解,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水平。

三、结束语:

在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做好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研究性学习选题的策划,从教学课题的角度为学生挑选更加适合他们探究和学习的课题,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的生活关注情况进行课题选择。同时,还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多元化沟通方式的建立,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的在学习中养成研究性学习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参考文献:

[1]武凯娟. 初中地理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要点[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3:144.

[2]于连之. 浅谈信息技术促进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5,27:161.

初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篇4

一、确立课题

学生所发现的问题通常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及其“层次性”:一般性的问题、较难的问题、需研究的问题三类。实践表明, 后两类问题往往最容易形成课题。然而, 在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有些教师常常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当成了一般性问题对待, 讲一讲、说一说就算完成了任务。殊不知, 如此解决问题, 往往会错失许多研究、生成的机会。因此,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善于筛选学生所发现的问题, 将那些有一定难度、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选择出来供学生研究。例1, 一位老师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 针对同学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 教者筛选出如下颇具思考价值的问题供学生研究: (1) 作者为什么详写鲁提辖的三拳? (2) 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 学了这一课, 大家以后碰到歹徒作恶, 是不是三拳两腿打死他?鲁达为什么不把郑屠扭送到衙门, 并告他一状?例2, 教学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时, 许多学生对文中的语句:“说起我的母亲, 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 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不甚理解。于是教者顺势提出相关问题:“如此写法, 究竟隐藏着作者怎样的用意呢?”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例3, 教学《孔乙己》一文时, 笔者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发, 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写作: (1) 概括性研究———根据课文内容写一份《孔乙己人生简历》; (2) 探源性研究———写一份《孔乙己人生启示录》, 分析孔乙己悲剧的成因; (3) 延伸性研究———合理想象写《假如孔乙己中举了》, 进行拓展延伸。如此问题确立,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求,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性写作”中来, 充分享受写作的乐趣。

二、研究学习

研究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 是指让学生围绕选题去阅读有关文章书籍、走访有关人员, 通过各种途径去查阅相关资料, 把问题弄清楚。在确定了具体研究课题后, 教师就应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成了课题研究的过程, 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就是研究型学习课程的教学过程。为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顺利实施,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制订研究方案, 这其中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小组人员、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预期的研究结果等内容。需要指出的是, 研究方案的制订可以根据课题的具体内容而开展。

例:笔者教学“综合性活动单元主题”———感受自然时, 指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研究性学习。具体做法: (1) 将学生按四人一组进行分组, 组成综合性活动小组:选择活动主题, 选出组长, 成员; (2) 具体列出活动计划, 进行明确分工; (3) 自由选择可供研究的主题, “诗中四季”、“四季组歌”、“四季美文”、“自然美景”等; (4) 结合所选择的主题, 要求各组成员利用网络、报刊、书籍等多种途径, 交流各自所收集的资料, 经过再加工、评价共同合作探究; (5) 将各组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用幻灯片的形式加以展示。

再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为例, 针对问题一:“作者为什么详写鲁提辖的三拳?”同学们自由驰骋想象, 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结果答案丰富多彩, 新意迭出: (1) 详写“鲁提辖的三拳”能够突出人物嫉恶如仇的性格; (2) 因为郑屠是一个恶霸, 人们对他敢怒不敢言, 鲁达拳打郑屠代表人们的心愿, 打得越厉害, 人们就越解恨, 因此要详写, 如果略写了, 就难解人们的心头之恨; (3) 通过详写, 体现了作恶者对自身所种恶果的慢慢品尝的过程; (4) 通过详写, 突出了作恶者狼狈的、罪有应得的下场, 也是对作恶者所敲的警钟和丧钟。

三、总结评价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 因而学习成果也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因此, 在对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时, 应建构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 既要评价研究结果, 也要评价研究过程。具体评价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 评价研究者的态度、意志等, 主要看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态度是否端正、研究时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否具有研究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2) 评价学生的具体研究能力, 如设计课题的能力、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对知识信息的应用能力、使用科研方法和手段的能力、调查研究和组织协作能力、研究成果的表述能力等。需要指出的是, 在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问题, 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探析其过程:一、确立课题;二、研究学习;三、总结评价。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高丽红, 王萍, 曹阳.浅析“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J].继续教育研究, 2002 (6) .

[2]王友才.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原则[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3 (10) .

[3]宁志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自我调控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 (5) .

初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篇5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题学习教学实施

摘要:在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数学新课程中数学课题学习相关内容重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与实施进行探讨,作为实施数学课题学习的参考与借鉴。

根据当前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现状,我们认为,要在初中有效开展数学课题学习活动,除了转变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他们对课题学习的认识,使其从观念层面认同课题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他们的课题学习的教学实践能力、课题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

一、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过程

一般地,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寻找素材、确定课题;课题实施、教师指导;成果展示、评价总结。在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中,要求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成果共享。

1.寻找素材,确定课题

根据课题选取的基本原则和途径,笔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育储蓄”问题,进行课题学习的教学实践。

2.课题实施,教师指导

数学课题学习实施的形式丰富多彩,可根据课题和培养目标的不同,灵活地在教学中运用。此课题,我们可以采用数学主题阅读或数学探究的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按照学生的意向分组,宣布分组名单,学生组成小组,推举组长,小组讨论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认真规范地填写相应表格,学生有问题及时向教师反映,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以及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

3.成果展示,评价总结

在班级召开研究成果报告会,各小组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同学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对问题解决有特色、结果呈现有个性、自主钻研有创新、问题拓展有创意、合作学习有收获的成果予以肯定和表彰,而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具体地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积极合作的意识,解决问题的信心,数学思维习惯,自我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等;注重学生在“课题学习”中的变化和发展:数学知识、技能的发展,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能力的发展等;

(2)注重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多种解题策略,清楚表达解题思路及过程,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回顾和反思解题过程等;

(3)评价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采用活动观察,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口头汇报,撰写活动等;

(4)多采用鼓励性的定性评价。用评语描述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进步,需要改正的错误和努力的方向等;

(5)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

二、课题学习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数学课题学习中,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课题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新奇性和独特性,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层次的多样性,教师在面对这些陌生的问题时感到有一定的困难,逐渐失去了往日对知识的权威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和盲目遵从了。在数学课题学习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我们认为要处理好以下一些相互关系、思维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的问题。

1.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数学课题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强调学生自主,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对学生的课题研究完全不闻不问。这里的学生自主,主要是指学生个人或小组在课题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之后,由自己来决定其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研究结果表达和展示形式等,指的是学生能积极思维,围绕一定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有理有据的回答,能依靠自己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数据并做出可靠与否的评价,指的是学生能够承担他自己决定的事情,认真负责地把这些事情做好。

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师生一起学和做的过程)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问题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深度和方式尽量由学生自主控制和完成。学生在课题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学习责任的承担不是天赋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培养下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逐步形成的。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发挥取决于他是否学会了学习,并且这种能力的大小和他是否会学习成正比。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无论是掌握知识、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能力,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强调学生自主,其本意不是排斥教师指导,也不是推卸教师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在数学课题学习中决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师指导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主,学生通过充分地利用教师指导则可获得更大的自主。

2.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教师的观念是推动和落实新课程的关键,是数学课题学习能否有效成功地开展的关键,要使教师真正“走进”而不是“走近”课题学习,光靠行政命令,专业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内动力”,教师发展的职业需求,学校的管理对教师发展的驱动以及师生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氛围。

数学课题学习要求教师转变数学观、学习观、教学观。要求教师提高认识,这里有两个认识需要转变,首先,教师对课题学习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多参与,多独立思考和实际去做;其次,在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总是“正确的指导者,正确的化身”,而应该平等地参与,适时扮演“同事、参谋、建议者、欣赏者”。

三、结语

数学课题学习在教学中是可行的,对于不同学校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课题、形式来灵活地开展数学课题学习活动。数学课题学习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式。

参考文献:

[1]黄锦波.初中数学“课题学习与教学”设计角度的探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

初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教学  实验教学

如果学生把生活实践与化学实验区分开来,他们将不能更深入的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意义。化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做化学家庭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家庭小实验深入的学习化学知识。

一、引导学生结合现有设备,设计化学实验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会给学生准确一套化学实验器具,提供学生使用,学生很少有机会思考如果化学实验室里缺几样实验器具又该怎么办呢?这种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会让学生产生被动的开展化学实验的思想。如果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做家庭小实验,学生就必须从实现化学实验的目的开始思考,要完成一个化学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如果部分化学器材不齐全,应当如何处理等。

以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自然界中的水》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净水器。如果依照传统的化学实验方法开展实验,学生有可能会照化学课本中提到的流程做一遍实验,然而如果化学实验设备不齐全的时候,学生就必须思考该次化学实验本身的意义,然后开始优选实验素材。以自制净水器为例,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可以理解到污水之所以不能使用,是因为它存在物理杂质和化学杂质,净水器净水的原理,就是要过滤掉污水中的物理杂质和化学杂质。经过思考,一名学生认为可以用卵石、砂布等过滤物理杂质,用活性炭过滤化学杂质,为了开展实验,学生觉得还需要一个过滤器和搅拌器,他们认为要自制净水器,必须要准备这四个最基本的设备。

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学生必须思考化学实验的原理,教师可引导这种方法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化学理论知识。

二、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实践,完成化学实验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室里,化学实验的器材都是经过优化、改进过的,这些化学器材不会成为学生开展化学实验的障碍。这种实验的方法可能不能让学生理解到在学习化学、实验化学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学生在做家庭化学实验时,由于家庭中的化学设备不规范,因此学生必须得想办法克服化学实验的障碍,找到最佳的化学实验方法。

以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自然界中的水》为例,当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设计以后,他们要亲自动手做家庭实验。一名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曾用硬纸壳做过滤的漏斗。经过数次实验以后,发现硬纸壳太易被水渗透,有时实验没有做完,漏斗就已软得不成型。这时学生开始思考,自己需要一个不渗水的材料,它又能有漏斗的功能,此时学生看到一瓶可口可乐的瓶子,他眼前一亮,如果将可口可乐的瓶子依长度分成两半,那么带瓶口的那一半不就具有漏斗的功能吗?当学生优选了化学实验材料时,他就能更顺利的开展化学实验。

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做家庭小实验,学生会在实验中遇到各种困难,学生只有从实践的角度立足,积极动脑筋克服实验困验,学生只有结合化学理论知识灵活的解决化学实验问题,才能顺利的开展家庭化学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会提高,实践能力将会增强。

三、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完善化学实验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里,学生设计的化学实验流程几乎是相似的、学生遇到的化学问题也几乎是相似的,这种单一的化学实验流程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学生将很少从多种角度思考优化化学实验流程。而做家庭化学实验则不同,由于学生此时将面临着化学流程多元化、化学实验材料不足的问题,他们在做化学实验中将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优化化学实验流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能拓宽视野。

这名学生用可口可乐的瓶子做过滤器,他用卵石、砂布作为物理过滤层,用活性炭做化学过滤层过滤污水时,发现部分污水没有被完全过滤干净,有时水中还存在物理杂质,且物理层未过滤干净,将会影响化学过滤的效果。此时学生仔细的研究了这次化学实验中的问题,他觉得应加强物理过滤的效果,而且在化学过滤以后,还应再一次过滤,以便增强污水净化的效果。这名学生通过思考,在卵石底下垫了一层细砂,用细砂进一步过滤杂质。在活性炭下的砂布上又垫一层棉花,用棉花帮助砂布过滤。通过优化,这个净水器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净化效果。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中,学生遇到的化学难题不多,学生将很少有优化化学实验的机会,然而做家庭化学实验则不同,学生将会在实验中遇到种种困难,为了能顺利的进行化学实验,学生必须从多种角度优化化学实验的效果。教师应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的视野将会被拓宽。

总结

初中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除了要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实里做实验外,还可根据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做化学家庭小实验,化学教师应用这种方法开展实验教学将能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化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化学教师的教学效率将能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艳宗. 初中化学家庭小实验的意义与开展[J]. 新课程学习(下),2012(02).

[2] 戴学军. 谈易被忽视的化学家庭小实验[J]. 文理导航(下旬),2011(07).

[3] 唐登峰. 妙用家庭小实验催化化学素养提高[J]. 文理导航(中旬),2011(07).

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实施策略 篇7

一、激发兴趣是首要任务

健康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因素。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从两个角度进行。

1. 从宏观角度去激励,让学生保持持久兴趣。

为了使学生喜欢化学,教师可以用趣味实验诱导学生,如“牛奶变清水”、“雨落红花开”等,让学生感到神奇,产生要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并非都能让学生情绪高涨,学生也难以始终保持好奇心。例如,分子、原子、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的教学都有可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会情绪低落。为了防止这样的现象,教师要设法改变教学手段,可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或穿插学生趣味实验。尤其是在溶液的计算、综合计算等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入一些科学家发奋努力的故事、最新的科技动态,常常组织一些趣味游戏和智力竞赛,能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 从微观角度去设计,让学生感到处处有兴趣。

用“引言”激发兴趣是常用的方法,即教师用一个有关本节内容的扣人心弦的话题引入新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全心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创设疑问是中心环节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时,学生往往不会有问题,教师要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探究的问题上来。例如为了综合复习多种气体的性质,教师可增设喷泉实验,并设问:(1)用NH3为什么会产生喷泉?若换成O2,能产生这种现象吗?(2)哪些气体与液体作用可能会产生喷泉?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这是解决问题的引发剂。再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是“淡蓝色”的,细心的学生问:“为什么实际火焰是黄色的?”我趁机启发他们深入探究,自找原因。在探究中,有的学生将氢气吹成肥皂泡,再点燃,火焰的确是淡蓝色的,也有的学生在玻璃管尖嘴管上接上医用注射针头,再点燃,火焰也是淡蓝色的,得出黄色火焰与玻璃导管有关的结论。确实,学生只要能提出问题,就肯定会设法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三、体验实践是重要内容

学生的学习有三种方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反复观察、尝试,最终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它所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的积累与更新。新版的化学教科书中设置的探究课题是体验学习的探究内容和有效手段,能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机会。

围绕体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化学,善于用化学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化学在生活和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例如家庭内空气污染调查,尽管室内空气污染情况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但更多地取决于小环境的状况。我要求学生在家里观察、记录、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一周后,我看到了学生的调查报告,其要素有的零乱、有的欠全面、有的很系统。(1)污染物:烟尘、SO2、CO、甲醛等。(2)分类:粉尘和气体。(3)来源:煤等的燃烧、家庭装饰材料、气雾杀虫剂等。(4)解决方案:使用加石灰石的环保煤、厨房内使用强排气装置、寻求清洁能源(太阳能)、室内装饰回归自然、少用或不用化学杀虫剂、注意室内通风等。

经过实践活动的磨练,学生逐渐增加了感性认识,这为其进行理性思考打下了基础。我把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起点,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科学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从中他们感悟到很多东西,当一个问题分析、表达、解决看来比较困难时,学生便会想方设法发现一种更好的办法去突破。他们的这一体验比学习本身更重要,也更有价值。

四、整合课堂是基本要求

应当承认,目前的化学教学,课堂仍是主阵地。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到,常规课堂教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同时,学生继续思考探究,开拓创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快,但另一方面,在接受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受到某种条框的限制,自我封闭。因此,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整合,深入挖掘化学教材是探究学习的基础。为了提升探究成分,教师应当把整合课堂作为支撑点,注意课内课外相结合。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对溶液导电性的感性认识,如湿手接触用电器易触电。但如何分析、归纳成化学的一般原理?我引导学生用导电装置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1)称取2克氢氧化钡固体,放入烧杯中,进行导电实验。灯泡不亮。(2)量取48毫升水,倒入盛有氢氧化钡固体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固体全部溶解。再进行导电实验。灯泡较亮。(3)持续通电,两石墨电极上不断产生气泡。用密度计测定液体密度,发现液体密度不断增大,液体体积不断减少,灯泡亮度增强。(4)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灯泡出现“明—暗—灭—明”。通过以上实验的探究和讨论,学生最终归纳出化合物导电的原因、影响导电性强弱的因素:化合物导电必须有电离产生的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性的强弱与单位体积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的多少有关,单位体积的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越多,导电性越强。

在学生自己的操作体验中,抽象的化学原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而不再是云里雾里。以上例子表明,思维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问题是教师不要总是包揽,剥夺学生思维的权利,让学生自己可以做的事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试一试,尽管有时他们是那么的幼稚,走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篇8

在我国, 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 人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 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 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 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 学生主体性增强, 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 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 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 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

在我班, 进行小组合作时我一般注意这几点:

1. 分好小组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 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 其中一名是优等生, 一名是差生, 两名是中等生。这样异质分组的最大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 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 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 只有既善待自我, 又欣赏别人, 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 相得益彰, 才能发挥出团队学习的最大成效。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 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 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 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在小组中实行小组长轮流制。

2. 明确任务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 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 用很短的时间, 协调合作的方法,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完成学习任务。同时, 在平时的学习中, 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例如, 《梯形的性质》的练习:判断“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是否正确?如果教师仅进行简单的讲解, 学生学习没有达到内化的层次, 在运用时往往容易忽略而引起错误。若对此练习补充问题:“你认为正确请说明理由, 你认为不正确请举出反例”。组织进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梯形本质属性的认识, 而且也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一举两得。

3. 进行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但是如果处处理理不不好好优优生生与与学学困困生生的的关关系系, , 非非但但达达不不到到目目的的, , 相相反反会会加加剧剧两两极极分分化化, , 优优生生更更优优, , 差差生生更更差差。。活活动动中中, , 每每人人要要各各司司其其职职。。既既是是学学习习的的参参与与者者, , 又又是是活活动动的的组组织织者者, , 使使每每个个学学生生都都平平等等合合作作, , 快快乐乐学学习习。。在在有有限限的的时时间间内内, , 达达到到最最好好的的学学习习效效率率。。鼓鼓励励学学生生主主动动参参与与, , 合合作作学学习习, , 还还学学生生以以学学习习的的主主动动权权, , 拓拓展展学学生生的的发发展展空空间间, , 引引导导学学生生挖挖掘掘自自己己的的创造潜能, 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选择和组织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知识内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组织思维加工的活动, 使学生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敢于创新的个性倾向的意志品质。例如, 教“一元一次方程”, 设计了以下3道依次递进的问题: (1) 解方程:32x+24 (45-x) =1800; (2) 学校团委组织45名新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 女同学每人每次6块, 男同学每人每次8块, 每人各搬了4次, 共1800块, 问这些新团员中有多少名男同学? (3) 请你再编一道联系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 使所列的方程与问题 (1) 相同, 并与同学交流、比较。“问题 (1) ”是为了给后进生补上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而提出的, 教师应进行个别辅导,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而“问题 (2) ”渗透了数学建模思想, 为培养中等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供机会;“问题 (3) ”可以有效地提高优等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这种分层次设计可以提高优等生的能力、巩固中等生的知识、激励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 合理评价

初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学习活动,组织与实施

一、探究学习特点分析

(一) 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因为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状态, 所以其兴趣十分广泛且容易转移。为此, 学生要想对书本当中的原理与规律进行深入的理解, 仅仅依靠课本是不够的。如果合理安排课外活动, 像小制作或者是小发明, 就能够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并且深入理解原理, 进而激发其求知欲望。与此同时, 学生还能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 自主实践或者是创造出实验过程, 观察其现象并对细节予以研究, 全面培养洞察能力以及探究性学习能力。

(二)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推动其非智力因素发展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个性与特长, 所以通过课外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推动学生主动地发展。物理知识的学习即便有实验能力与科学素养作为重要基础, 还需要较长时间积累经验, 所以在课外活动平台上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并且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活动中获取足够的经验。

二、探究学习活动组织原则

(一) 要素有用

教师需要对学生个体差异予以关注, 并且深入挖掘学生个性与兴趣特长, 找出学生本身的闪光点, 为其创造一定的条件。因此, 在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的时候, 教师不能仅仅重视少数优秀学生的培养, 而要面向全体学生, 积极推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与此同时, 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与兴趣主动参与活动, 进而在活动中不断挖掘潜能, 形成个人特长。在此基础上, 要想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需要充分发挥物理教研组的作用, 并且根据教师个性与特长来安排具体的指导小组, 确保人尽其才。

(二) 因地制宜

受到地域和城乡之间差异的影响, 在物理探究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主观方面, 教师需要尽量获得学校与社会的支持, 并创造条件。而在客观方面, 应对学校师资力量以及图书与实验设备等予以充分利用。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合理地选择实验与方法, 并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

三、初中物理探究学习课外活动的实施

(一) 课外观察与小实验

课外观察与小实验是相对简单的观察实验与家庭实验。在讲解《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一课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自家家用电器的工作过程, 进而初步了解家用电器。与此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拆装家中不使用的旧收音机或者是小电饭煲, 进而了解电路组成。通过仔细观察与动手实验, 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地掌握基本概念与认知规律。

(二) 设计与制作

对于物理规律与物理知识的应用, 与实验设计和制作具有紧密的联系。为了获得研究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素材, 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收集相关信息与素材, 并在分析和推理的过程中合理加工获得的信息与素材, 设计科学的工作方案, 这样才能得出所需要的研究结论。例如讲解《电路初探》这一章节, 该课程教学难点就是电路的设计。为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各盏灯的工作特点来引入课题, 让学生思考自己房间里台灯和壁灯的电路设计, 并在电路板上完成电路的制作, 也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实地考察医院里病房呼叫电路、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 然后根据收集的信息设计电路并制作模型。通过学生设计与制作电路来培养其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 能够实现探究学习活动的目的。

(三) 创建社会调查小组

在学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章的时候, 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若干社会调查小组, 通过对教材知识的利用, 结合实际对生活与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予以解决。通过对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的调查, 使学生对生态资源与环境的现状予以深入了解, 并树立生态保护的意识, 积极提出个人的整改意见与建议, 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 成立科普讲座小组

物理知识丰富多彩, 其中包含了最为前沿的科学介绍与科技成就, 所以教师可以成立班级科普讲座小组, 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并熟悉相关的物理学历史或者是物理学家的资料, 适时安排学生讲解, 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物理科普知识, 增强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 初中物理知识对于学生学习来讲, 始终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但是要想真正地掌握并理解物理知识, 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内容, 还需要定期组织并开展研究性活动, 进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增强物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邢爱艳.初中物理探究学习支撑系统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上旬刊) , 2015 (z1) :108.

[2]丁传贵.初中物理探究学习设计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4 (29) :199.

初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篇10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提升了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 针对这些问题, 我具体谈谈如何科学地组建学习小组, 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技能, 使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学英语课堂中得到高效实施。

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打造高效优质课堂的重要教学模式, 但由于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以致于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能。

1.班容量过大导致小组成员较多, 小组长的组织活动往往顾此失彼

2.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不能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3.小组长组织能力有限, 不能带领全组成员出色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4.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各环节时间分配不合理,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时间不能保证

5.小组合作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 没有拓展到课外学习中, 没有形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习惯的长效机制

这些问题, 都将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 不仅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掌握知识, 养成合作互助学习的良好习惯, 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还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惰性心理, 将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当作自由放松的良机, 违背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初衷。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原则

1.自愿性原则

教师要本着自愿的原则, 选择小组长和进行分组, 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不能强迫学生选择, 如有不当也要在学生自愿的原则上进行适当调整。

2.针对性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情况, 合理地确定活动内容, 选择活动形式并安排活动时间, 使之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3.系统性原则

教师要遵循学生知识掌握的规律, 合理安排小组活动的内容、 、 形式和时间等,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逐步深化提高,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的划分也要不断调整完善, 使之日趋合理。

4.全面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 优等生和差等生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参与指导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包括合作学习的内容、形式、 评价方法等, 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

5.操作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不能仅从理论上的最优化出发, 而应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内容、 教学环境等其他的因素, 要力争做到简单易操作, 不能过于复杂, 更不能搞形式主义。

6.开放性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过程、形式、方法、手段、时空、评价等方面的设计要采取开放式的策略,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从多角度、多方位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科学分组

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在与同事的教学研讨中, 我发现大多数教师的课堂合作学习小组都是临时按座位就近组合的, 这样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 实际上一团糟, 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首先必须进行科学的分组。教师要通过调查分析的方法, 对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个性特点、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将全班学生按以上因素分类, 然后遵循 ““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这样的合作学习小组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 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小组间的竞赛。

2.选择与培养小组长

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有效组织管理者, 他的能力水平决定着各小组的学习质量。

首先, 在学生推荐和自荐的基础上, 从责任心、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征求学生的意见, 确定小组长的初步人选。

其次, 要对小组长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训, 以充分发挥其在合作学习中的牵引和桥梁作用, 真正成为老师的“小助理”。要培养小组长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在不影响自己成绩的情况下, 应从全局着眼, 推动全组的工作, 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组内的所有成员, 并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

再次, 引入小组长评价机制, 对小组长的责任心、业务及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 促进小组长工作的积极性。

3.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任务

教师应针对不同基础和学习习惯的组员设计不同的合作学习任务, 使合作学习的任务有梯度, 满足每一个组员的学习需求。

在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时, 设计的小组活动要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于参与, 乐于合作。首先设计的任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符合人们的生活实际, 以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真正地参与、真正地操作, 用英语去完成真实的任务、学习和工作等等。只有这样, 学生才可能产生真实的体验, 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其次要设计实践性较强的任务, 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的过程, 将书本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一方面使知识得到巩固加深, 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4.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合作学习强调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助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 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不仅仅包括任务达成情况, 更应包括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意识等, 应采取个体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合作学习的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 从评价的主体来看, 主要有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从评价的方式来看, 有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从评价的方法来看, 有等级评价、分数评价、评语评价等, 这几种评价方式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教师在教学中可创造性地灵活运用, 引入有效的评价机制,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实践证明: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 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初中英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弥补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 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助交流;有利于促进英语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摘要:初中英语新课改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提升了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重点阐述了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原则及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周春华.浅谈初中英语的小组合作学习.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 (16) .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篇11

在我国,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過程中,人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

在我班,进行小组合作时我一般注意这几点:

1.分好小组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两名是中等生。这样异质分组的最大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才能发挥出团队学习的最大成效。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在小组中实行小组长轮流制。

2.明确任务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例如,《梯形的性质》的练习:判断“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是否正确?如果教师仅进行简单的讲解,学生学习没有达到内化的层次,在运用时往往容易忽略而引起错误。若对此练习补充问题:“你认为正确请说明理由,你认为不正确请举出反例”。组织进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梯形本质属性的认识,而且也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的认识,一举两得。

3.进行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活动中,每人要各司其职。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选择和组织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思维加工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敢于创新的个性倾向的意志品质。例如,教“一元一次方程”,设计了以下3道依次递进的问题:①解方程:32x+24(45-x)=1800;②学校团委组织45名新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女同学每人每次6块,男同学每人每次8块,每人各搬了4次,共1800块,问这些新团员中有多少名男同学?③请你再编一道联系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使所列的方程与问题①相同,并与同学交流、比较。“问题①”是为了给后进生补上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而提出的,教师应进行个别辅导,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而“问题②”渗透了数学建模思想,为培养中等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供机会;“问题③”可以有效地提高优等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这种分层次设计可以提高优等生的能力、巩固中等生的知识、激励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合理评价

小组合作的学习重在学习过程,因此学习评价也以自我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只要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满意,就是合作的成功。同时互评也能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继续学习。发扬民主,引起竞争是鼓励合作学习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在班中,我试行了“我来评一评”活动。具体做法是:对每个小组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朗读水平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互补,在评价中不断提高。最佳组员,最佳合作奖,最佳新奖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初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篇12

一、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1. 选择课题。

(1)选择课题的原则

(1) 可行性原则。在选课时既要考虑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学生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又要充分考虑学校、实验室现有的条件,教师的能力等因素。在内容上应尽量立足于课本,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不要选取学生根本无法完成的课题。

(2) 可操性原则。选择的课题要切实可行。在内容上除立足课本外,还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遵循“渐进性”原则。

(3) 教育性原则。探究性学习追求的主要是教育的价值,即选择的课题除了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创造价值外,更重要的是要能产生较深远的教育意义。

(2)选择课题的方式

探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研究者,所以在选择课题时总的要求是尊重学生的选择。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学生自己选择、确定自己喜欢的课题;二是教师给出课题;三是师生共同商量、确定课题。

(3)课题的内容

课题的内容应力求多样化,而且体现“渐进性”。可以是对实验操作方面的研究,可以是对实验异常现象的研究,可以是对物质制法的研究;可以是对物质性质的研究,可以是对习题的解题方法研究,还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2. 教师指导,实施探究。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探究过程。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学科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限,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十分关键,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研。

(1)心理指导

学生限于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在探究性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难免会产生畏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到研究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及时地帮助学生消除消极心理,培养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良好心理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 随时安慰。教师如实地向学生说明该课题的难度,并适当地放宽探究时间,对于有实验操作的课题,要告诉学生实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轻松地实验、探研。

(2) 及时鼓励。鼓励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大胆动手操作(在安全情况下),大胆进行假设、分析、论证,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潜力,培养创新精神。

(3) 适当调整小组成员。对于一些力量较薄弱的小组,可以从力量较强的小组中抽出骨干给予补充。

(4) 做学生的“援兵”。对于实在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妨伸出“援助之手”,亲自为学生演示,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2)信息指导

信息是产生有价值的知识的基础,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学习任务很繁重,而且手上也没有很好的参考资料,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并组织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比如组织学生网上查询,进阅览室查找报刊、杂志等。

(3)知识指导

学生刚接触化学,懂得的化学知识还不多,在解释化学问题时,往往描述不够准确、科学,用学生的话是:“心里明白,却不知怎样说好。”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巡堂,帮助学生度过疑点关、语言关和能力关。如指导学生做“实验室制CO2的最佳方法的探研”课题时,学生做了四个对比实验:

(1) 利用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2) 利用石灰石跟稀H2SO4反应。

(3) 利用石灰石跟稀HCl (1∶2)反应。

(4) 利用Na2CO3粉末跟稀HCl (1∶2)反应。

学生分别分析各实验的优缺点后,能够选定实验 (3) 为最佳方法,但对于实验 (2) 、 (4) 出现的反应速度过慢和过快的现象无法解释,因为学生未懂得CaSO4是微溶物,也未懂得反应物的状态和浓度对反应速度有影响;还有一些学生把 (2) 中的现象描述为“变化不大”,把 (4) 描述为“有白泡泡冲起”,也有一些学生不知怎样描述实验现象。这些说明了学生在学习中由于受到学科知识水平、文字表达能力等诸因素的限制,不能顺利地解决各项探究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指导学生查阅溶解性表,了解CaSO4的溶解性,又启发学生从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实验现象,教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等。学生按照提示,顺利地完成了探研的全过程。大部分学生能马上悟出了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有些学生还能提出“同样的反应物,同样的条件下,在溶液中反应更快”的观点。这说明通过探研,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及推理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4)学习方法指导

探究性学习是刚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个已选定的课题,从哪些方面来研究,怎样研究,学生还没有经验,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这样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从事科学探索的效率。

(1) 要尊重科学,尊重事实。这是从事科学活动的首要条件,也是少走弯路、少出错误的前提。比如我们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如果反应物的量比例不当,就难看到明显的红色物质。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怀疑一氧化碳的还原性,而应该从反应物的颜色、状态、量的比例是否合理等方面来分析出现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

(2) 要注重实验,培养实验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情况下,实验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初三学生化学知识还很有限,化学思维也尚未成熟,尤其是抽象思维方面,很多问题的解决还必须借助于实验现象、数据、结果等感性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并作好记录,如何根据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和推理,要让学生在实验中既培养能力,又拓展思维。

(3) 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联系的观点学习。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

(4) 加强团结协作精神。人际交往中离不开彼此间的合作,科学研究更需要合作。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有限,只有在学习中团结协作,异质互补,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才能更好地实施探研,更快地获得成功。

3. 总结评定。

对于同一个课题,不同的小组设计的实施方案、探索过程、个人体验均有所不同。探索结果出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将各自的结果展示出来,交流看法和建议,总结得失,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评价时,教师应注意从探究性学习的实质出发,要重在研究过程、研究方法、新点子、好主意的评价,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创造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二、完善探究性学习的一些设想

1. 提高指导教师的文化素质。

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不同,它是一种学生自主、合作、探研的学习方式。在探研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知识,教师必须具有较高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广泛的知识面。

2. 改善实验室条件。

实验室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最理想的场所,探究性学习离不开实验室。

3. 扩大信息资源。

条件好的学校要尽量全天开放阅览室,阅览室、图书室的图书种类要多样化、内容要丰富,尤其是反映生产、科技、生活实际的内容要多些。

4. 完善管理制度。

上一篇:小区规划设计下一篇:养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