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研究性成果

2024-09-12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通用8篇)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 篇1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成果

南康区太窝中学

明冬莲

目前许多教师淡化了语法教学,一提到语法就认为不符合新课改精神。于是出现大谈交际能力而忽视知识,结果又使能力成为“无源之水”。而在他们发现这种做法无法落实教学效果时,又重新采用了语法翻译法。这样又出现了一种令人尴尬的场面:教师讲得筋疲力尽,而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许多教师无法把握好语法教学的度,以及受传统语法教学的影响,往往以语法知识讲解为中心,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情景和交际的教学氛围。上述倾向与新课程的要求都是背道而弛的。因此,正确领会新课程的精神,优化语法教学的方法,避免语法教学走极端,是英语语法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英语教师我个人认为要充分认识几个方面。

一.语法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实,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并不是对立或相互排斥的。语法能力是提高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和保证。语法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摆正语法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既不夸大也不忽视其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交际教学法的主要奠基人威尔金斯在《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一书中明确提出:语法是学习的中心,是保证表情达意的必要手段。语法能力是掌握语言形式的知识体系,是语言实践能力的前提。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而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五方面的内容。语法学习是为了发展语言知识,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进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语法教学只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教师不是为了教语法而教语法,学生也不是为了学语法而学语法。

二、新课标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方法

1.想方设法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进行语法教学。比如我们在教学名词的单复数时,首先在学生学会单数的表达之后,马上出示很多个物体的时候怎么说呢?于是就出现了名词之后加“s”或者“es”的形式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比如我们在讲授现在进行事时态、过去进行时态时,就可以创设一个学生比较喜欢的人物。让学生说说自己现在在做什么?自己喜欢的人物这个时候在做什么?自己昨天这个时候在做什么,自己喜欢的人物昨天这个时候在做什么?学生很快就知道了这两种时态用法。不用教师讲解很多。

2.在教学中不断归纳、总结教学语法。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从大量的具体现象中归纳、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比如:在讲解动词的用法时,学生归纳出哪些动词后面必须跟动词的ing形式,哪些可以跟带“to”的动词不等式,哪些动词主动语态“to”省略,被动语态“to”回来。哪些名词后加后缀变形容词。3.句型和情景对话的方式教学语法。

句型是从大量的句子中概括出来的典型句子,是语言的结构模式。初中教材中的句型和语法出现形式都是首次出现——-再次出现——在阅读中理解应用。所以这样的知识呈现形式很适合学生反复操练达到对语法的掌握。4.通过背诵相关的语句来学习语法。比如背诵歌词、谚语、故事等来学习语法。在学现在完成时时,我让学生唱“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学生很容易就记住现在完成时态的结构了。记定语从句时我让学生记住“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等等。记enough 的位置时,我给学生说我们每天需要“enough food”我们做事时要做得或者表现得“well enough or good enough”学生很容易就记住enough的位置了。教学中我们可以想出很多的方法来教学生记语法,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找适合自己的学语法的方法。效果一定会比枯燥乏味的讲解好得多!

5.采用联想法教学语法

有研究者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因此我们在语法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如以o结尾的名词加s可以这样记:星期天去动物园(zoo)玩,买了几公斤(kilo)的食物,然后拍拍照片(photo),弹弹钢琴(piano),不亦乐乎!再如,某些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要双写最后一个字母,可以记为:吃大胖红烧肉(wet,big,fat,red,thin,hot)。相信学生在哄堂大笑之后,更容易记住这些单词。通过联想,方便了学生的记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尝到语法学习的乐趣。

6.在交际活动中教学语法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而兴趣又常常产生于活动。当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言时,整个大脑都很活跃,对所学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更加清晰,形象更加活跃,思维更加深刻,记忆也就更加牢固。教师可以把某些语法教学转化为交际活动,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主体意识都动起来。例如,在学习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时,教师可设计规则,让学生进行如下的“接龙游戏”:

s1: if i become a professional athlete, i will be famous.s2:if i am famous,a lot of people will watch me and follow me everywhere.s3: if a lot of people watch me and follow me everywhere,my life will become more difficult.s4: if my lifebecome more difficult,i will get unhappy „„ 在这样的操练活动中,学生既练习了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还加深了对所学语法现象的理解。

当然了语法教学本来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实践,去创新去想方设法,更需要实践来检查效果。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法。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加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 篇2

一、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升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实验与研究的指南,任何成功的实验与研究都是以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为先导的。没有创新的教学观念,也就没有创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师教学观念结构的调整与转换。要实现观念结构的调整与转换,就必须向结构中注入新知识,用新知识、新观点去冲击或剔除旧知识、旧观点。因此,对教师而言,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补充教学新知识,并以此审视教学活动,进而调整教学观念结构,对于其教学观念的转变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实验初始,就把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作为首要任务。

在研究过程中,鼓励教师形成批判性的精神,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以批判旧观念、理解新观念为前提的。通过批判,教师逐渐地检视、修正和改造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批判精神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反思和质疑意识,它集中体现了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只有不断地对其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质疑,才能逐步形成教师的批判精神,才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转变。不具备批判精神的教师,其在教学观念的转变过程中,要么信仰权威,人云亦云;要么满足现状,消极对待。因此,教师批判精神的形成是教师个人主观教学观念的转变的基础。

在研究任务上,主要从课程的传授、内容及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展开,形成符合课改理念的教育教学的理念:

1.课程传授:由注重传授转向学会学习。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知识的传授突出在教师指导学生学好、学会学习方法。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学会学习。更注重传授知识的育人性,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课程内容: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重视与终生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3.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索、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克服传统课堂的学习缺失。

4.课程评价:由甄别选拔转向师生共同发展,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

二、关注数学情境的创设,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以往的数学课堂注重数学知识的本身,注重对习题的处理与演练。而新课程理念下,提倡的是“人人学必需的数学”这就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就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基于此,在实验之初,我们着重从数学情境入手。教师对数学情境的认识往往只局限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其实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创设情境具有许多层面的意义,只有教师真正理解,真正用好,才会产生好的课堂效果。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意义

1.能够反映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问题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数学内部有,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而帮助学生了解、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数学课程的任务之一,而数学情境恰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2.能够体现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化”就是《标准》里说的那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就是如何把生活中的事儿一步步“化”成抽象的数学,在“化”的进程中学习数学应用的过程。从数学情境到建立数学模型,就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数学情境既是这一过程的起点又是终点,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更加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3.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及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现在我们大家都会有一个共识,即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能力包含两方面:一类是一般思维能力,如观察、抽象、概括、分析、交流、综合等;一类是学科思维能力,如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等。恰当的数学情境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猜想、观察、思考、交流、概括的机会,加强能力的提升。而数学应用意识也一直是我们的学生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字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二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是面对新的数学知识能主动的寻找其数学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这些都需要我们给学生创造一个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去体会,有机会去创新和发现。

(二)创设数学情境的原则

1.围绕既定的目标或某些数学知识点。

数学情境的创设应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有利于重点内容的得出。

2.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发展水平。

数学情境创设应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并且与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接近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难易适中。

3.具有科学性、探究性、发展性和趣味性。

科学性: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是科学的,自然合理的,可信的。一是情境的内容选取要科学,不可无中生有;二是情境内容表述要准确,不可含糊不清;三是情境结构要科学,不可东拼西凑。

探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并不存在的心理机能。因此,我们的情境材料或活动应富有探究性,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同时要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利于学生积极、广泛地思考。

发展性: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应当具有发展性,尽力做到使学生在两个方面得到发展:一是所创设的情境不仅能适合某一小节的数学内容之需要,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整个大节(甚至全章)内容所需要的大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二是所创设的情境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有帮助,而且能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在多方面有收益。

趣味性: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让学生感兴趣。为此,要求情境一要有吸引力,能使学生爱看、爱想、爱提问:二要形式新颖,让学生有新奇感;三要生动形象,让学生有真实感和亲切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真切、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实效性: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切忌哗众取宠,不讲实效。

(三)创设数学情境的途径

1.充分理解教材意图,挖掘其中的素材。

2.从学生的典型错误中选取。

3.从现实社会中人们关注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中选取。

4.从实际生产生活中选取。

5.从数学史实、中外名题中选取。

6.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本地特有的资源中选取。

7.利用新生成的问题创设情境。

8.借助实物、图片、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手段。

(四)创设数学情境的类型

1.生活与操作(测量、统计调查)的情境。

2.来自于数学自身发展的问题情境。

3.故事与史实的情境。

4.悬念或矛盾(改错)的情境。

5.游戏或竞赛的情境。

6.类比或猜想的情境。

7.音像动态情境。

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情境将更多地来源于数学自身,并且在数学问题的解决和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还会引发新的数学情境。

三、转变学习方式,开展“自主探索上的合作交流”

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以强调创造为主题。采用“自主探索上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新知的能力,通过合作交流达到共识,在理解掌握运用数学学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培养创新意识。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数学课堂上虽经常呈现“交流合作”的场面,但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只是在盲目地寻找答案,这种缺乏思考的交流是低效的、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因此,课题组成员针对这一现象,开展“自主探索上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一)实施原则

1.独立性:必须充分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2.主动性:要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有明确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探索学习的全过程,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并有所创新。

3.合作性: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既要充分表现自主性,又要体现合作性。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见解,互相合作与讨论,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

4.创造性:要十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励和发扬学生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励和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

(二)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从中使学生形成探索的欲望并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结论。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自主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3.合作交流。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见解,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法的同时,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还可以通过小组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相互表达与倾听的过程中,各自的想法、思路能更好地表现出来。另外,同学之间相互尊重,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赛,合作融洽,学习就更加愉快,同时,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即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在交流中创新,最后形成共识,得出结论。教师在难点上、关键处、思维障碍方面,适时诱导和点拨。

4.实践应用。

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制作标准体”式的练习,往往造成思维定势,妨碍思维发展,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还必须重视设计结构不全、条件不明、必须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要重视开发性练习的设计。

(三)注意问题

1.确定合理的内容。

“自主探索上的合作交流”是一种学习方式,课堂上要把握好知识的难易程度,太浅显的知识,合作无意义;有关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内容未必让小组合作学习,要追求其教育价值。

2.把握好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师生之间也要加强交流,教师要在师生交流的同时,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指导。

3.防止合作流于形式。

要把握学生学习活动的适度和适量,不是多多益善,要恰到好处。学生在活动中研究探讨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要及时点拨。不要认为课桌摆放成形、活动场面热闹、活动次数多就是有效活动。

四、形成多角度、多方式的教学评价策略

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与学具有诊断、反馈、激励、调节、导向的功能。开展教学评价研究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新课程评价改革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目标,为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评价既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又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个性的健康持续发展,从而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课题组针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形成了以下几种评价的策略。

1.强化激励。

新课标明确指出,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是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以往的评价,往往以选拔人才或评优为主要目的,在评价时常常是鼓励了一方面打击了另一方,这样的评价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可以这么说,激励是教学评价的精髓。

评价应是无形的激励。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以及自主行为的调控力。所以,教师要有一种伯乐的眼光、宽阔的胸怀,要用亲切的口吻评价学生,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用趣味的语言点拨学生……

教师应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对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失误、不足,应持宽容态度,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给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宽松的环境、不衰的兴趣、积极的动因。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因,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2.及时反思。

新课标明确指出,改进教师的教学也是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这是新课程对传统教学评价目的的有机延伸。以往的评价,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成绩等,而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显然,这样的评价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利于师生发展的。通过对教师教学状况的评价,可以促使教师认识、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调整教学方式、进度、目标等。因此,反思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必须重视对自我教学的反思。

3.多元感悟。

新课标确定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评价的具体目标应围绕这些方面展开,形成多维性、全面性的评价目标体系。对不同目标的评价,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或场景来进行评价。如对某一方面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可以在综合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对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可以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的考察来评价。

4.整合方法。

自我评价:被评价人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自我评价是由动机引发出来的自我教育的活动,是一种自觉行为。通过成功的自我评价,正确认识自己和明确努力方向,获得亲身体验,就会不断增强这种评价的动机,从而不断促进发展。自我评价时,教师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主要优缺点以及努力的方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能力。

伙伴评价:由于伙伴对被评价人的了解远远胜于教师的成人化的目光,因而伙伴的评价也最容易让学生接受。要引导学生对伙伴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面对面的相互交流,深化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主要找优点,目的是在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团结合作、互相勉励、共同提高的氛围。

教师评价:教师在收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把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发掘出来,充分展现在全体同学面前,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励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教师要用亲切的语气指出他们应努力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目标。另外教师的评价,对不同的学生要有变化,尽量不重复同一句式或同一词语,学生才会有新鲜感,易于接受。同时,教师的评价要符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同样的回答,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中等生、对后进生要有所不同。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评价也要有所变化,对外向型、自我感觉好的学生,评价时不妨泼点“冷水”,使他们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戒骄戒躁。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更多些鼓励,让他们充满信心。

5.张扬个性。

评价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评。实施个性化评价,既要考虑学生的过去,又要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是要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个性化评价更多地是要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评价尺度,给不同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

让初中物理教学成果丰硕 篇3

笔者教学数十年,在教学方面寤寐研磨,独辟蹊径,略有所得,现将教学体会列举如下,期待同仁斧正,我则至为欣悦。

一、创造学习情境,新课娓娓道来

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速度”时,我经过以下思考:速度的概念,在小学已经有所接触,此节课程要让学生领悟速度公式以及速度的单位;物体不同,速度各异。

我使用多媒体播放了几组精彩的画面:忽而火车长啸驰去,忽而飞机翱翔飞来,忽而大象漫步,忽而袋鼠飞奔,忽而群狼飞足,忽而麻雀旋转,忽而大鹏冲天,忽而蜻蜓振翅……多媒体让课堂趣味浓浓。最后,画面上是雅典奥运会,刘翔一跃,立时定格,物体的运动,速度的不同,精彩纷呈;爱国主义情操的感染,学习欲望的激发,纷至沓来,趣味

浓浓。

二、引发生命悬疑,听课凝神屏气

我播放了一组视频动画,一只矫健的猎豹在追捕一只可爱的梅花鹿,只见猎豹似离弦之箭,梅花鹿像惊弓之鸟,猎豹闪转腾挪,梅花鹿马上横遭不测,几个胆小的学生闭上了眼睛……

我将视频暂停,对同学们说,狄德罗下定义评论道:“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视频上,梅花鹿生死攸关,命悬一线,它在哪里输给了猎豹?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速度!”学生异口同声。

三、探究别出心裁,见解破臼除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而运用,则是物理教学的灵魂。马克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手握两个纸锥,然后让学生比较其坠落速度的快慢,观察下坠现象,进行准确分析之后得出结论。我问,纸锥锥角不同,高度一致,究竟哪个快哪个慢?原因是什么?我一步步引导他们提出采取相同时间比路程或相同路程比时间两种方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交流合作的重要,同时鼓励他们勇于畅所欲言,提出独特的见解。

四、问题迭出,扣人心弦

通过实验得知,物体运动之快慢可通过以下方法验证。

1.纸锥举到相同的高度,同时放手,先坠地者快,此所谓路程一致耗时由长短而知速度。

2.依旧是纸锥举到相同的高度,同时放手,居于下方者速度快,此所谓纸锥同时放手,时间使用一致,居于下方者离地近,运动的路程长,因而速度快,此所谓时间一致行程由长短而知速度。

3.假设两个纸锥高度不同,释放的时间也有异,如何比较两者的速度?你能想出办法来吗?

4.一个纸锥率先坠地,谁都能看出来哪个快哪个慢,可是——纸锥尚未落地,仍然在下坠的过程中,你怎样判断出它们的速度?

同学们群情踊跃,议论纷纷,畅所欲言,氛围热烈,盛况空前。

五、联系生活,深入探讨

我问学生:“谁坐过高速列车?”有的同学举手。

我说,2008年8月1日,城际列车开运,时速达到三百五十千米,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高铁时代,我国由此成为继法国之后,世界上第四个有能力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移动装备的国家。“忽如一夜春风来”,高速铁路技术发展迅速,前景喜人,高效率、高功率是大势所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对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4月1日至今,火车的第六次大提速,中国铁路开启“追风时代”……

六、结语,以问题结束,承前启后,余韵悠然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薪。”我们学习物理也是如此。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尝试什么新的实验?你打算写一篇怎样才华横溢的学习日记?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篇4

沾益县白水镇第二中学王吉会

数学校本教研是为提升数学教师的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展学生数学意识服务的,其在各校开展的形式多样,“集体备课”是大家共同关注并不断探讨而又褒贬不一的形式之一。“集体备课”的优点是:同伴互助,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集集体之智慧,提高教师钻研、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不足之处是:数学“集体备课”在部分学校名存实虚,教师为了“省事”,往往是你按资料抄写的教案复印一份给我,我按有关资料抄写的教案复印一份给你。如果真是这样,那将是数学教育教学中的一大悲哀:部分教师可能对别人所给的教案不甚理解甚至连看都未看就走进教室,这对学生将是何等的不负责任(可能有点危言耸听)!数学“集体备课”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发挥它的优势,我校在这一校本教研形式上作了深入的探讨。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开展以校为本的专题研究

我们的数学校本研修力争真正做到,以解决我校处于困难初级中学,数学更为薄弱学科为主要出发点,我们数学组通过分析我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定课题(专题),在研修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1-

特色,再用研修成果来指导教学实践,使数学教学走上一条良性发展之路,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自主发展,学校良性发展。

目前我校数学组教师少,且均较年轻,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而我校学生存在学习习惯不够理想,学习方法普遍落后等问题,再参考大量有关校本研修资料和我区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组决定开展一系列立题小,周期短,见效快,有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数学校本研修专题。主要有: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研修和实践;为求课堂教学高效率,进行最优课堂教学探讨;为有效解决学生课业负担,开展对作业的研究。

数学“集体备课”内容的选定要克服随意性,增强目的性。在学期初,就要让各年级组确定好“集体备课”的内容,不宜过多,最多不能超过整册教材内容的一半。在确定哪些为“集体备课”的内容前,年级组的所有教师要把整册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疏通,了解各个知识领域在本册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乃至与其他年级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一般来说,所选“集体备课”的内容应是教师们共同认为在教法上较难处理的、别人研究过但又上不出新意的、他人从未研究过或是目前教材中的数学综合实践内容等。当然,集体备课内容的选定最好能兼顾数学学科中的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二、各备课组研修专题草拟

1.预备年级

鉴于预备年级是初中起始年级,因此抓学生学习习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研修重点。采用导学导思的教学法,并尝试解决“要不要学生先学”,“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学习”等教学困惑。导学导思的基本结构如下:

(一)课前列出问题,提出预习目标

(二)课前自主预习,尝试解决列出的问题

(三)课内师生交流,讨论问题

(四)课内变式训练,提高能力

(五)课内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六)课后完成练习,比较课前解决问题能力

(七)阶段总结,研究解决上述教学困惑。

2.初一年级

同课异构

(一)备课组教师提前设计好同课题教案。每周选好某一课题,备课组教师提前设计好课题。

(二)备课组成员共同讨论该课题每一份教案,提出修改意见,形成基本共识。

(三)由组内以为教师先开课,再采用全体教研组教师听课,评课,集体进行反思探讨,总结经验,修改教案后再由该备课组另一教师同课题开课;再反思探讨,总结经验,重新修改教案后再次开课

(四)全组教师评课交流,探讨比较所形成的最优教学组合3.初二年级

由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转入我校较多,各班人数也较多,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因此初二年级研修专题为:如何有效防止两极分化现象,提高合格率。尝试案例分析,自主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组内教员集体分析该案例,拟可行性建议并进行教学效果比较

4.初三年级

学生基础较好,学习自觉性相对较高,开展每日一题的作业研究。选题时,关注中考中学生失分较多的函数题和几何证明题。

三、教研组研修特点

1. 教研组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反思,使教研组工作更加扎实,深入,从而推动东辽阳中学的数学校本研修,形成东辽阳特色

2. 备课组每周活动,探讨研究各教研存在的实际问题

3. 教研组隔周活动,汇报共同研究

4. 每位教师每周一次教学反思,每月一次,每学期提供一个可供探讨研究的个案

5. 每位中青年教师开一堂数学研究课

6. 带教学中的问题参加教研组的活动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 科研经费

2. 希望专家引领

3. 合理的评价体系

五、保障措施:

1、设立学校继续教育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构建学校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管理网络。建立由学校校长和资深教师组成的咨询小组,对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培训过程进行指导。只有保证“集体备课”的时间,教师间的相互研讨才能有保障,否则必将流于形式。这里所说的“时间”,是指要在教师的8小时工作时间内,切不可占用教师的休

息时间,如此教师才能自觉自愿地参与。我校的数学教师在每周三的下午第一节课后就没有任何课务,所有数学教师在下午第二至第三节课这一段时间内将集中进行教学研讨活动,而每逢双周三下午为集体备课时间。由于在教师的工作时间内开展这一活动而且这样的活动有主题、见实效,所以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均能畅所欲言,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以备课组为依托,开展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推进学科教学建设;以各类培训班、提高班、研修班为依托,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活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以市教研室为依托,开展专题研究,推进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科研水平。

3、建立激励机制。结合内部管理考核方案,将教师的业务培训与岗位聘任、学期考核挂钩,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努力打造一支学科齐全、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4、结合学校办学情况和师资水平状况,列支部分继续教育经费,有计划地安排学科教师参加市、区级培训、进修和观摩。

初中体育实践成果展示要求 篇5

经过半个月的培训学习,使我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思想认识,理清了教学思路,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也加深了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从而转变了以前的教学观念,领会了体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精神实质。促进了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水平的不断提升,并不断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同时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成果要求 :

初中体育单脚起跳、双脚落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做出基本跳跃的动作。

2、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三、设计理念: 让每个学生通过体育感到到愉悦,在愉悦中初步掌握"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简单的动作方法,同时在激活思维、拓展能力过程中体验合作、创新、成功时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片段:

1、调动情绪,激发兴趣。⑴课堂常规,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⑵小游戏:接力赛跑。

2、合作探究,掌握技能。⑴跳跃:单脚起跳,双脚落地。⑵进入情景→探究学习→自主学练→知识技能评价。⑶学生一跳一练一评,在活动过程中掌握技能。

3、激活思维,拓展能力。小结:师生共同讲评。

五、教学反思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 篇6

教研组学术研讨活动成果报告

初中外语教研组

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初中外语教研组以第八周组内转转课为蓝本,进行了一年一度的学校教育教学学术研讨活动。本次转转课的任课教师是初三年级组的何艳老师,教学内容是used to do & be used to doing;be used to sth.课型是语法教学课。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我们组全体成员以英语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任课教师何艳和所在的备课组认真专研教材,明确教学任务,准确定位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注意突破难点。听课教师遵守听课纪律,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真诚交流,大胆探究,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学术研讨氛围。现在将本次学术研讨活动的成果总结于下:

一.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语法课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并形成了共识。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语法的传授是枯燥而乏味的,往往与实际运用脱节。何艳老师在设计本堂语法教学课的时候,为了让上了一天课的疲惫不堪的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享受这一节课,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她没有直接呈现used to和be used to的用法,而是通过图片,配有一定的情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知它们的用法,首先呈现这些现象,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感悟其中的规律,之后根据他们的亲身实践,说出其规律和用法。教师在该堂课中的作用不是手把手地教学生怎样做,而是通过引导教他们怎么样去发现,推理,自主去学习。沈艳老师在自己的文章当中指出“何老师很好地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地习得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王明霞老师说:“教学设计严谨合理,教学思路清晰,课堂以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语法知识,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环节新颖别致,教学层层推进,注重学法指导和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为学生也为我们教师总结出语法教学的方式方法。”而熊德蓉老师对这堂语法课的总结是“巧设语境,优化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她认为,何老师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巧用熟悉的语言知识环境,引入课题,巧用多媒体创设语法交流环境,深入课题,内化语法。精选习题,为学生营造具体的语用环境,进一步内化语法知识。”

通过本次活动的研讨,我们初中外语组的全体老师对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形成了共识: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法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者正确理解和准确输入的前提。设计趣味性强,贴近学生生活,适合目标语法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探索语法规律,运用语法规则,内化语法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下基础。

二.促进了教师的学习和思考,呈现了学习型教研组的特色。

初中英语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一种促进教师学习和思考的教研文化,营造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校园氛围,培养一种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以铸造师魂和校魂。它是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行动研究为核心的一种教师行动的文化,其目标是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我们全体教研成员认真听课,认真评课,认真撰写教学反思和观课报告。活动效率高,在第八周星期三全体成员就完成了自己的观课报告和教学反思。虽然邓琼老师和罗晓玲老师因为重感冒没有参加成这一周的教学研讨活动,但她们也按照要求以第七周熊德蓉老师的阅读课教学为蓝本写了自己的观课报告并及时上交。在这一次观课评课活动中,教师们在专业素养方面都有较大的收获和感悟。1.教师们进一步理解并贯彻英语新课程理念的精神。

老师们在研讨过程中真实感受到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罗晓玲老师在文章中说“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地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地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何艳老师也说“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注重通过英语教学,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这即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会学就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 大家认为,要想搞好初中英语教学,还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究,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2.教师要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里,现代化教学技术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大变革,尤其是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直观形象,教学容量大等优势已经让我们的英语教学离不开它。所以,学会搜集整理教学资料,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对资料进行整合已经成为了教师的一门必修课。熟练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也成了我们的一项教学技能。在我们组,已经有老师走在了前列,能够自己制作课件,能够熟练运用电子白板。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互助学习的小组,共同进步。

3.上课、观课、评课知不足,激发了教师的上进心。

在本次活动中,无论是上课教师还是观课教师都有一种进一步追求完美的心态。周继红老师说“我深切地体会到了紧迫感,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有更大进步。”沈艳老师说“一堂出色的课,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磨炼和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并从中总结经验,让我们的学生也能享受到出色的课堂,让学生喜欢上我的每一堂课。”我们相信,每一颗追求上进的心都是难能可贵的,它会载着我们的梦想飞得更高。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 篇7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一是高校研究成果分类及特征,即对研究成果类型及各自特点、内涵进行研究和分析界定。

二是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制度分析,主要分析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意义、功能、基本原则以及程序和方法等。

三是国内外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制度的现状分析,主要是对国内外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四是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根据研究成果的类型,该研究分别构建一个包含科研资源、科研投入、科研产出和科研效果等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指标筛选、合并、反演与约简;基于德尔菲法和群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五是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模型选择及评价的实施与实证分析。主要探索高校研究成果评价的方法和模型,选择适合开展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模型。该研究选取30所高校,开展系统、综合的绩效评价和实证分析。

六是高校研究成果绩效提升方法。在绩效评价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该研究融合多决策标杆管理和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置)循环管理方法,研究绩效提升方法。

七是构建高校成果绩效评价制度框架体系。该研究分析了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目标、原则、意义,研究高校成果绩效评价制度框架体系、组织管理体制和流程以及运行机制,探讨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审专家制度建设,研究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元评价和风险控制。

八是政策措施建议。该研究提出提升高校研究成果绩效和加强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供政府教育、科技主管部门和高校参考。

(二)研究方法

该研究遵循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并重,以及客观、公正的评价原则,依据评价指标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和动态性的选取要求,对高校的研究成果绩效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评价。

一是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因素进行调查,对高校研究成果绩效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出客观、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完成调查分析报告。

二是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理论,确定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原则。以系统科学理论方法为基础,采用德尔菲法和群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数据挖掘中的聚类挖掘技术,进行指标除冗、合并、反演与归结,构建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是采用异构的数据信息归一化处理技术,应用树型数据结构,用指针链法实现数据关系,设计高校研究成果绩效基础知识库。选取30所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运用数据包络法和模糊神经网络等方法对设计的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四是围绕高校科学研究实施过程的目标,研究并设计基于多决策的绩效标杆管理方法,实现以同类或异类高校科研的领先研究水平作为标杆和基准,以持续和系统化的PDCA流程来评估高校的研究成果绩效,为改进和提升高校研究成果绩效提供有效的努力方向。

二、结论与对策

(一)我国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没有形成制度化、统一化的理论与方法框架,没有一个国家级的评价管理机构,研究成果绩效评价也没有纳入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和管理程序中。西方各主要国家都在政府管理中实行了绩效评价的技术和方法。日本在总务省专设行政评价局,在自治的道、府、县广泛开展科技评价。我国应加快建立高效、完备的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体系,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二是缺少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知识管理,评价信息反馈及宣传、参与不够。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导致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无法及时依据评价反馈的信息调整科研管理政策和科研管理目标,从而使科研管理丧失了时效性和适应性,大大降低了政策效应。

三是评价方法比较简单,评价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同时,高校等科研组织对评价工作认识不足,尤其是在项目申请和实施过程中,由于不愿意暴露问题,影响正确的评价结果。

四是缺乏一个系统的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制度框架体系,第三方中介评价机构缺失,没有形成一个制度化的评价程序,保障评价机构发展和评价程序运行的机制也没有正式建立起来。

建立和完善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体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高校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建议将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相结合,用科学、系统的研究成果绩效评价体系跟踪监督科技项目的实施,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进程和目标的实现。

(二)主要结论

第一,单纯强调研究成果产出的规模,致使产出规模较小的高校其评价也较低,进而获得研究资源的能力也越弱,反之亦然,形成“马太效应”。

第二,建立规范有效的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制度,构建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科学的成果绩效评价机制,真实、准确地反映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是促进高校学术规范、学科建设和人才评价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途径。

第三,将高校研究成果分为基础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和软科学成果,确认分类评价原则,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

第四,DEA-C2GS2和模糊评价是定量评价高校应用研究成果绩效的有效方法。

第五,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制度框架体系应由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组织管理体制、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程序及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运行机制三个圈层共同构成,其中最外层运行机制的圈层应包含:配置机制、协调机制、投入机制、激励机制、政策法规建设、专家库构建、元评价和风险控制。

第六,由政府引导设立第三方中介机构来进行高校研究成果评价,建立类似于金融评级机构(如穆迪、标普、惠誉)这样中立的评价中介,保证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不仅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而且可减少被评者的抵触情绪。

(三)对策与建议

研究报告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健全我国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建议出台加强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政策法规,建立我国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制度体系和监督机制。积极构建良好的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环境,推动高校重视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工作,优化高校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强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顶层设计,加大政府财政对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工作的投入,强化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制定有利于激励高校教师科研的评价体系,注重高校研究成果发展性评价和过程评价。

第二,构建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组织体系。构建国家和省、市层面的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组织体系,加大政府对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研究和实施的投入,大力培育专门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加强评价人才队伍建设。增强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监督保障力度,建立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监督机制,保障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有效性。

第三,完善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立足科学发展前沿,用战略性眼光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标准和方法。对高校科研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高校科技管理水平和科研资金使用效益。建立以投入推动产出,以产出引导投入,促使高校科研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绩效评价采用不同的标准,评价过程要分工明确、程序规范,将个人利益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尽量消除由于评价方法使用不当带来的弊端。

第四,加强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国内外学术交流。要大力加强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开展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组织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国际合作,提升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国际化水平。在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工作中,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管理制度和一些大学的成功经验,使我国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工作走上系统、规范、科学的轨道。

第五,进行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试点。建议政府科技、教育主管部门选择部分重点高校进行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试点,进一步完善高校研究成果绩效的评价体系,摸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要立足于高校的整体发展,将研究成果绩效评价与高校科技管理体制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一种持久的动力。要在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工作中,将试点高校的经验进行示范和推广,带动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工作的整体提升。

第六,开展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元评价和风险控制研究。按照一定的理论框架和价值标准对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本身进行的再评价,称之为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元评价。在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中,由于不确定性事件的存在造成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偏差和失误,影响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功能的发挥。因此,需要对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活动进行再评价和评价风险控制,使之更加合理与完善。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元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提出是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责任编辑/校对:丁杰周鹏/吕华)

Research Outcome成果报告

——“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制度研究”成果报告

该研究通过采用调查问卷、德尔菲法、群组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异构的数据信息归一化处理技术等方法对高校研究成果的绩效评价制度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如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没有形成制度化、统一化的理论与方法框架,没有纳入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和管理程序中;缺少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知识管理,评价信息反馈及宣传、参与不够;评价方法过于简单,评价的深度与广度不够;第三方中介评价机构缺失,没有形成一个制度化的评价程序。

对此,该研究建议将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相结合,健全我国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制度体系,构建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组织体系,完善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加强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国内外学术交流,进行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试点,开展高校研究成果绩效评价的元评价和风险控制研究。

——“大学组织特性与学术组织创新研究”成果报告

该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多学科研究法对大学组织的特性及组织创新的模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多年的研究成果 篇8

马茂元先生为桐城派“殿军”马其昶之孙,又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一贯读书刻苦认真,根基扎实。例如唐诗五万首中,他几乎能背出二万首。《晚照楼论文集》为他的文学论文选集,虽然仅只十八篇,实则选自他的百余篇学术论文,内容相当精辟。

马茂元先生的论文,由于分析细腻深入,素为学界所重。如他写的《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论杜甫和唐代的七言律诗》一文,将杜甫七律从艺术风格上分为四类,指出了总的特点及各类间的区别,在杜诗的研究上有所突破。胡念贻在《略述一九六二年的古典文学研究和整理工作》一文中,谈论到一九六二年研究杜甫的四十多篇文章时,重点称引了冯至先生的《诗史浅论》和马先生此文,认为“在读者中是比较引起注意的”。六十年代初,作者在《新民晚报》连载《说唐诗》时,林放在一篇短评中说是“诗人论诗”。

把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的研究相结合,也是马先生论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论<戏为六绝句>》中,先生将李白、杜甫的诗论和创作结合起来研究,不仅阐明了杜甫《戏为六绝句》的精义所在,而且,对李白、杜甫的创作特点、艺术风格、盛唐诗歌创作承前启后的批判继承关系,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写得较为成功。所以,《文艺报》一九六二年第四期作为代社论发表。

马先生思路敏锐,善用世人习见的材料,发前人之所未发。高在《唐诗品汇》中将盛唐诗人划为“正宗”、“大家”,两者到底如何区分,历来聚讼纷纭。先生在《从严羽的<沧浪诗话>到高的<唐诗品汇>》中,把高的论点与盛唐诗坛的创作风貌相联系,一语破的地指出:“‘正宗’是高认为最能代表盛唐风格的典型”,“至于‘大家’,则纯是就这一诗人的成就而言”。所以,“大家”,李、杜而外,就不容第三人分堋角立;“正宗”,则连崔国辅、祖咏、张谓、贾至、崔曙、万楚等人都可以在不同的诗体中列入。先生還认为,“以‘正宗’属李,以‘大家’属杜,而有时又并称李、杜为‘大家’,于以见两人俱臻极诣,不容轩轾;而两家诗风各异,又不容混同。”说法言之成理,令人信服。

马先生为文特别讲究章法结构、遣字造句,所以他的文章思致密瞻,条理井然。《桐城派方、刘、姚三家文论评述》一文,理论性强,篇幅也较长,但全文结构严谨,词采雅洁,流利条畅,读起来琅琅上口。难怪国内有的学者看了后,认为此文不仅评述桐城派文论有独到之处,而且文章本身也深得桐城遗风。至于先生文章的词采绚烂,音节铿锵,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是不难体会出来的。

本书书名脱自宋朝宋祁《玉楼春》词:“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我们希望先生珍惜这桑榆之年,眼前岁月,用有生之年,为我国学术文化作出更多的贡献。

上一篇:河南省洛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5则范文下一篇:瓦斯检查模拟考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