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共12篇)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篇1
新课改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每个教师都要勇于承担的光荣, 让学生在愉悦、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在积极、自主、兴奋的过程中, 在每天的生活中学好语文, 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而努力奋斗。
新课改理念倡导构建研究性自主学习, 尤其突出要求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与矛盾的能力、学习中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课是初中课程中的基础学科, 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广泛的应用性和延展性, 对于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具有基础性作用。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我们应当按照新课改的要求, 结合现实中存在的一系列教学难题, 以及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这个最重要的学习主体,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努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积极的探索精神呢?笔者结合近几年自己的教学心得与感悟谈几点看法。
首先, 需要教师自身理念的改变。现有的教师大都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被培养出来的, 参加工作后也是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开展工作的, 要想让学生变, 教师自己要首先变。教师要充分做好研究性学习的前期准备, 尤其是思想准备,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宽松的学习,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研究环境, 要从主讲者向引导着、组织者、帮助者的身份转变。
其次, 教师要在课堂之外下工夫。俗话讲“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在认识上和可操作性上都需要认真准备。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料、网络资源、身边的人和事等去搜集素材、打开思路、受到启迪, 多角度、深层次、灵活性地积累知识, 想方设法发现问题、设计问题、探究问题, 挖掘有研究性、有价值的思路, 去激发学生研究的内在动力,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设置悬念和疑问等多种渠道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和求知欲望, 以激励学生思维的升华。如在讲解鲁迅先生的文章时, 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鲁迅先生的求学之路, 并联系以前学到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加以讲解,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怀。讲解李白的诗歌时, 要联系历史, 并在讲解了唐诗的特色之后,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按照诗意将李白的诗改编成历史故事, 让学生分组协商解决,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 然后让各组组长代表本组讲述故事, 由其他组进行评议, 教师及时做精彩的点评, 并扮演推波助澜者, 把探究性学习和学生的兴奋点推向高潮。实践证明, 在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这种生动活泼、富有创意的探究方法是提高学生求知欲,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探索研究性教学的重要途径。不同课题当然要采用不同的引导办法, 用不断变换的手法、日新月异的点子、精益求精的创意去打造能促进教学相长的理想课堂、精品课堂。
第三, 关键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所有的学习方法都应基于学生的兴趣, 只有热爱这个学科才能学好, 才能从学习中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和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勇于争论问题,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 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 或者分组进行讨论与研究, 让学生有充分的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 在循序渐进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热情很高, 他们都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 浓郁的学习氛围充满着整个课堂, 然后在回答和争论教师设计的问题时, 教师也了解到学生的思路和存在的问题, 加以适当的指导, 问题即迎刃而解,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效率和效果。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非常重要, 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鱼”而是“渔”, 不是一个孤立的死记硬背的结论, 而是一个充满兴趣、疑问、兴奋点的过程, 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学生们正是激情澎湃的年代, 他们的思维比我们想像的更广阔, 要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甚至是另类。教师是一节课的导演, 学生才是这段历史的主角, 而且还要引导他们成为编剧, 自编自演的效果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第四, 让语文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培养学习的乐趣。新课改提倡教学要联系实践, 语文是人们交流的工具, 源于生活, 丰富于生活, 学好语文离不开生活这个博大精深的老师。课上教师要创设一些与生活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课下要留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供学生探讨, 让学生通过接触自然、深入社会, 在实践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生活中不断积累语文学习需要的素材, 让学生时刻注意身边的事物,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究, 通过对自然、社会的观察, 把这些丰富多彩的现象引入自己的知识, 并把它们更好地组织到自己的学习、作业、作文中去。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平台, 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仅在于课堂, 语文是语言课, 语言的应用存在于方方面面, 尤其是在生活中, 学生要学会在生活中用眼睛去看, 用耳朵去听, 用嘴巴去说, 还要用笔把所见所闻写下来, “听、说、读、写”四大基本功都可在生活这个大舞台得到锻炼。生活促进语文, 语文丰富生活, 教师要积极引导,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让生活不断锻炼和丰富学生的心灵, 让成长起来的学生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总之, 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完善, 要循序渐进, 不要急于求成, 淌出一条新路子, 走进一片新天地, 在初中语文研究性教学的新征程中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篇2
东莞市樟木头中学
刘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要求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我们曾经对自己学校的初三和初一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窄、时间短、量少、不得法,每天阅读时间少得可怜,40%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3小时以上,20%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2小时以上,25%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1-2小时,甚至还有15%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对于鲁迅、冰心、老舍、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安徒生、格林这几位作家的作品,阅读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但我们了解到,其实,对于这些名家,他们也仅仅看过少量的几篇文章,根本谈不上深入的了解。此外,对于一些外国作家,却只有少部分学生阅读过。可见,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并形成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课外阅读,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妙世界。它指导学生认识人生,热爱生活;它召唤学生张开思考的风帆,在书海中遨游;它启迪学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寻求信仰的力量、精神的支柱;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举足轻重。
当前中学生的阅读需求呈现单一性和简单性问题。对文本的阅读,处于浅阅读阶段,一如大众对影视作品的需求,追求故事情节的波澜、跌宕起伏,让自己知道的故事比较多,从而多些生活谈资;再者获得些心中有却不甚明朗的理性认识,殊不知这些理性认识是很廉价的。而对作者的行文思路,构思技巧,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比较专业的阅读要求,学生们表示没有想过。显然学生的阅读需求是较低层次的,没有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阅读目的、需求亟待提高。课外阅读的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大量的阅读中既训练思维,增长心智又接受美的熏陶和浸染,养成自己的文学素养。在阅读中关注作者对某一现象是怎样思考的,即作者是怎样想的,把握他的思维脉搏,学习别人的思维。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是怎么思考的,从而在比较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在阅读中我们要感受作者所刻画的美,品味美,沐浴美,形成美感。最终用思想养成思想,用美生成美。
针对以上情况,我、周秀华、曾岚岚三位教师确立本课题并在所任班级实施,期望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名著阅读摆到了比较明显的位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如何提中学生名著阅读质量的新难题,因此,加强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策略研究势在必行。据了解,我校初三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低于这一要求,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时间少,方法有待提高,为此,在学校教研室指导下,与学生讨论后开展此项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而学生选的课题往往是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名著积极性。对初中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趋势
目前国外研究性学习呈多样化趋势,其特点或围绕着问题等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学习活动,或使研究性课程呈现出多层面的开放性,或更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过程。在我国从教育文化积淀和现实条件来看,实施研究性学习既是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又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名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他们受用终身的精神底子。教师对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问题,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疏通,使学生能望其门而入,领略名著的无限风光,读出滋味、培养兴趣、领悟内涵,最终就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而如今的中国,各种流行阅读正在迅速兴起,阅读的通俗性、功利性、休闲性和大众化,使中学生的阅读重心发生了转移,也使名著阅读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危机。
(四)创新之处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
和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且,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课堂上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学生对年代久远的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有自己的解读,能够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生活经验理解和诠释书中的故事,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表演、提问以及课后的总结,读后感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老师的讲堂变成了学生的发言堂,教师退居幕后,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看法,有效提高了阅读兴趣。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了改变,尝到了“当家作主”的甜头,极大增强了自信心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实践,体验这种阅读方法的益处。
2、关于名著阅读方法的自我探索,找到自己喜欢的有效的读书方式方法,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3、对《名人传》《格列弗游记》《傅雷家书》等中外著名小说以及鲁迅冰心等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名家散文名著进行研究性学习,拓宽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从研究之日起,针对参加试验班级学生名著阅读情况和阅读水平进行调查分析。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相关文献,了解研究动态,不断提升教师认知能力,提高教师指导水平。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挖掘、整理、分析,探索学生名著阅读方面及阅读方法上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及时矫正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针对各阶段的分期工作,适时进行总结,发现不足,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还可以采用对比研究法、谈话法、抽样调查法、统计法,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检测、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并能取得实际效果,我们初步设想,本课题研究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以《名人传》为例来说明各部名著阅读的实施步骤)
(一)导读阶段(安排1-2课时)本阶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名著导读”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补充导读材料,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布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统一阅读进度。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积累性阅读阶段(安排10周左右)本阶段要求学生以泛读为主,每周阅读十回左右的内容。每周设计作业如下:
1、摘抄语段:摘抄本周阅读到的精彩语段,并做简单点评;
2、内容概括:概括本周阅读的内容,不少于500字;
3、写读后感:每篇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少于500字。(考虑到学生差异,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从以上作业中任选其二来完成。)本阶段,教师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为中心目标,每周抽查学生作业并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在逐回阅读完全书后,安排1课时,由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三)探究性阅读阶段(安排2周左右)
1、分析人物形象(2周):本阶段安排学生精读有关情节,指导学生重点分析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米开朗基罗的形象,并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作文,然后按学生作文所分析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组交流,最后推荐出优秀作品展评。
2、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安排2课时)由教师开设一次“名著欣赏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讲座指导,查找资料,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尝试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四)总结阶段(安排1周左右):本阶段准备开展《名人传》影视欣赏、读书笔记展评、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一方面继续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果。
四、活动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活动评价,包含参照学生读书笔记等材料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和通过设计名著阅读试卷对学生进行的总结性评价。
五、课题组顾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
钱明霞:中教一级,语文组组织,负责本次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撰写开结题报告。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曾岚岚:星村中学高级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主要负责课题组研究的理论指导工作。主要负责活动课摄影安排和总结整理工作。
周秀华:星村中学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并深深地爱着学生。有着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都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主要负责材料的收集,组织相关实践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呈现方式
1.学生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手抄报等相关材料。2.研究课题组“活动课”“研究课”相关资料。3.课题研究反思、阶段性总结及结题报告等。4.撰写相关论文等。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埃明达.美法韩日《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 J ].内蒙古教育,2004(8)
2、胡庆芳,程可拉《当今美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模式研究》[ J ].教育科学, 2003
3、王爱芬《国外及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综述》[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4、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 J ].教育探索, 2003
5、黄朝兵《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人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5
初中语文要注重研究性学习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注重研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289-01
拓展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专题研究性学习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语文教学思想。它打通了学科,打通了课内外,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有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设置了10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和《我心中的语文》。这是课程改革精神在教材编排中的具体体现。从选材上看,这10个专题范围非常广,和自然、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教师与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不让学生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成为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
一、专题学习的凝聚性
一个专题就是一个聚焦点。“专题”的凝聚性是建立在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逻辑分类基础上的。比如专题《荷》,它可以把古今中外所有描写荷花的诗、词、散文、小说、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影视作品等等都囊括进来。这里“荷”是个聚焦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的时候能很好的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在这个专题的学习中也可以适当的收集一些关于其他花卉的知识进行比较,更好地了解荷的属性。但决不可以随意发挥,必须要以“荷”为聚焦点。这样就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二、专题学习的开放性
1、专题学习形式的开放性
一般的语文学习都是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专题的学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确定了自己探究的小专题后可以到社会上作调查,可以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和老师、同学讨论问题等等,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例如在学习《狼》专题前,可以上网观看狼的影片,了解一些关于狼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和学生多交流讨论,这肯定会让学生有新的发现。
2、专题学习空间的开放性
学习的空间不再拘泥于课堂和校园,可以走出校门,延伸到整个社会和自然界,将学习与社会考察、公益活动、社会生活等综合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专题《广告多棱镜》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一些好的广告语进行欣赏。尝试给身边的某一件物品写一段广告语,也可以让学生为某一公益活动写个广告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教学目的,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师生关系的开放性
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既可以是传道者的角色,也可以是学习者的角色,学生可以收集到老师不了解的知识,师生之间可以建立一种相互平等、民主尊重的和谐关系。
三、专题学习的探究性
在专题学习之前,教师就该告诉学生,“专题”中的内容是别人研究的结果,但只能是较好的,而不是最好的,还有待我们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探究本就是无止境的。学生要改变以前的依赖老师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题”学习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其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能力形成的过程。
四、专题学习的综合性
语文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它综合了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知识,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专题”的设计是跨学科的,给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将冲破语文学科知识,衍射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如《狼》专题的内容就综合了文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学生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可以了解一些关于狼的文学作品,也能了解一些关于狼这种动物的特性。以《荷》的专题为例,可以将文学(写荷咏荷)、生物学(荷的生物属性)、地理学(荷的生长环境)、药物学(荷的药用价值)、经济学(荷的经济价值)等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囊括进来,师生共同探究。
五、专题学习的实践性
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做中学”,不能整天把学生禁锢在学校和书本上,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眼,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专题学习正是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一种方式。它要求学生围绕专题在生活中自主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展开讨论,解决问题,学生也能在这些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的体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在《狼》的专题学习中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有关狼的文章,参观有关狼的图片,写观察日记等实践活动了解有关狼的知识,并通过互相的讨论研究,形成对狼的独立的认识。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
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篇4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 促进学生自主掌握语文知识, 形成语文能力
开展研究性的学习, 应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切实的落脚点。要求给学生提供探究问题和探究的手段, 让学生自己探究知识的发展过程, 井将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使之转化为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应关注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特别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 正确的开展研究生学习, 对学生的获取知识, 行成能力及至学习观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 学生在已有的知一识基础上接受新的知识, 提倡学生研究汉语知识的特点。如在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提出研究性小课题:“汉语字母与英文字一母的发音”, “汉语音节和英文单词的书写”, “汉语拼音与英文字母的组合方式”, 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 逐步掌握、理解、参透汉语拼音的特点。对于字、词、句、段的教学,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归类、分析、理解、积累。这样, 学生就不是在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情况下学习, 而是在更高的层面上, 更自主的层面上接受知识, 从而对母语的知识进行揣摩、整合、积累。
21世纪, 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主动探究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人合作的能力, 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学生口语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教育环境中, 教师应做到“三少三多”, 即:少讲解, 多让学生去开展分析、研讨、交流;少提示, 多让学生去质疑、探究、解惑;少练习, 多让学生去选择、整合、运用。在研究性学习中, 建立一种氛围, 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氛围里得到真正的培养和发挥, 从而为学习过程中的普遍迁移打下坚卖的良好基础。
二、在研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研究, 在研究学习中寻求方法
研究性学习, 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展课程资源, 而接受性学习有标准、有范围、预期的答案, 而研究性学习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 没有甚至不可能有标准答案, 老师关注的是学生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怎样形成假设., 怎样查找资料, 怎样进行论证, 怎样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 而不在于得到什么统一的答案, 研究性学习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实施、结论的得出、研究成果的评判等, 原则上均由学生自身完成, 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我们要强调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多种途径, 运用多利“手段主动探索、发现、获取信, 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简约、引申, 转换和评价等加工策略, 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态, 其目的是为了克服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学中所行成的“讲解式教学”和“接受性学习”的惯性阻力。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己有的知识为基础, 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 由此建构起新知识。同时, 原有的知识又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 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 应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
三、在研究学习中注重协作精神, 培养情感体验, 树立价值观念
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 互相帮助, 对不同的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 达到共同提高, 这种学习方式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 并把两者有机的贯穿起来, 组成网络, 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 这是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送方式, 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 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广泛合作, 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对于学的终生学习起着奠基作用。
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的熏陶作用,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让学生做任何一件事, 都应该使学生觉察到心灵中有一种美感、自豪感。这种幸福感就能成为学生继续做同类事情的动力源泉。”在语文教学中, 同一篇课文, 同一个人物, 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 外国人说“一千个读者,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中国人则说:“一千个读者, 有一千个林黛玉。”
研究性学习还应当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让学注社会、自然、人生, 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积极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篇5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得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对“研究性学习”下了这样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研究学习”的含义应包括两种:一是指一种课程形态,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的学习活动,也就是我们现在在高中专门设置的研究性课程;一是指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对知识主动进行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可以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二是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三是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四是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五是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与“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结伴而行。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在初中阶段同样应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1、把课堂交给学生。
自主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从“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到“教学生学会学习”上来,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并自觉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通过学生的活动实现的。他们是认识的主体、智力操作的主体、心智发展的主体。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任何学习都不可能顺利进行。更何况语文学习具有实践性、情境性、语感性,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感受、理解、领悟、辨析,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去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课堂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的保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课文,去思考、质疑、讨论。其次应该注重学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例如着重培养使用工具书的技能;根据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句的技能;朗读、默读、速读的技能;圈点批注的技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的技能;编写提纲、摘要的技能;模仿、借鉴课文写作方法的技能;写读书笔记的技能等。第三应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探究式学习的核心要素就是“问题”,根据年龄的不同、学习基础的不同,问题的提出方式也可不同。问题可来自学生的质疑,也可直接由老师提出,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水平可由浅入深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去分析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和得出结论。
2、加强互助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依据学生的成绩层次,将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混合编排成学习互助小组,以A类生为骨干,每组4—6人。课堂教学以小组讨论、大组交流为主要形式,老师充当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组内的每个学生既是学生,也是老师;既是提问者,又是解答者。笔者认为这样的形式,既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有相应的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又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合作的课堂学习氛围,3、定期开设语文实践活动
(1)目的: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内容,培养和考查其检索信息的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
(2)组织形式及时间安排。可以是学生个人,也可以由几个学生自由组合。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操作的需求安排。每一学年安排一次,时间安排在上半学期的期中考试前后。
(3)具体操作。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学生自行组织小的群体,自行确定学习的目标,选择或设计活动的形式,开展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并形成多种形式的学习成果,最后给予恰当的评价。
第一阶段:确定学习目标目的,选择或设计研究性活动的课题。实践活动的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初一的内容:编写课本剧、开辩论会、搞调查报告、介绍作家作品、新闻发布会。
初二的内容:开办旅行社
初三的内容:对中考的内容和题型进行分析和预测
第二阶段:根据活动的需要,开展调查,搜集资料
调查、收集资料的途径:图书馆、阅览室、旅游景点等场所;期刊、报纸、书籍;上网搜索并下载有关资料。
调查的形式有: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通过笔录、照相、下载等手段记录资料和信息。
第三阶段:紧扣学习目标,针对课题要求,充分运用调查资料,分析整理,开展研究性活动。
第四阶段:研究性成果的展示和评价。
最后的成果用成果汇报课的形式进行展示,要求每一个活动小组都必须用口头汇报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他们的研究结果。
浅探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工作者开始了对新式教学方式的积极探索。只注重以教师单一式输入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已经普遍不被看好。因此,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积极自主创新地学习,成为当代语文教师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实现研究性学习的要点
1.建立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以教师演讲为主体实行整堂课式说教,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听,整个课堂思维只跟教师走,不思考,“没有主见”,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导致学生创造力缺失和自主思维能力丧失。少年是未来国家的主体,如果少年没有一点自主思维,那么对国家来说将是十分可怕的,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取决于青少年时期,也就是初中时代,所以,进行研究性教学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声,实行研究性教学刻不容缓。
2.研究性教学目的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开展研究性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并能主动提出问题,同时在此基础上能够积极自觉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主体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对青少年价值观培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3.实现研究性教学的前提
如果我们把教学分成三大主体,那么支撑这三大主体的就是教师、学生和课本。要想使研究性教学卓有成效地发展起来,就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首先,要转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放弃控制课堂有效时间的行为,从主观上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针对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或全文进行讨论,启发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励每一个学生个体敢于提出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从而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予以肯定和尊重。其次,需要转变的是学生自身。目前我国小学实行的还是传统教学方式,进入初中之后,要从身心等各个方面适应,从原来学习的被动性转换成主动性也需要适应。最后一个主体来源于课本,中国语言的变化多样决定了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角度。依据对课本的理解,学生也可以提出与教参或老师不同的想法。依据语文課本完全可以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教师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对错的评判,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对文章思考,只有有了思想才会主动探索,才会有发现,才会有创造力,才会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的主要方式
1.提问式引导
以课本为基础提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这一过程要求学生能够以高昂的热情投入,才能使思维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并能对文章有所发现。如在《变色龙》一文中,可以采用递进提问式对文章一步步深入分析。先提出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斯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这是整个文章中最明显的部分,学生会很快回答“善变”,下一步就要提问这种善变性格的特征是什么呢?这时学生的兴趣就被提起来了,于是积极回答问题的局面出现了,虽然每个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但能踩在点上就可以(这也是研究性教学的特点,目的是活跃思维),课堂的活跃气氛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就可以向更深层问题引导提问完成教学,学生也可以在这种轻松愉快中将难点消化掉。
2.建立课堂辩论模式
汉语言文化的特点使语文教学不能在沉默中进行,建立课堂辩论模式是全面提高语文水平的一个必要手段。课堂辩论不是无目的进行的,要具有启发性,在辩论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同时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让学生的思维摆脱书本和老师的束缚,进行各种“奇思妙想”,进而开发创新潜能。在这种氛围中的师生关系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老师以授业者和学习者的双重身份出现,这样有利于建立平等和民主的关系。
比如在学习《孔乙己》之后,我就很多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组织了一场关于“通过孔乙己语言和动作望其心理”的讨论赛,在孔乙己有钱之后去酒馆吃酒,将六个铜板一字排开这一场景,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他嫌贫爱富的一种表现”,也有的同学认为“他在耍大牌”。最后得出一致结果就是孔乙己是旧时代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其可悲的一面,也有其可憎的一面。
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开展,提升了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形成了学生主动索取的主动学习局面,使语文学习能够在轻松、愉快、自主的学习氛围下进行。
参考文献:
[1]周银高.浅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J].俪人:教师,2015(9).
[2]曹春英.浅谈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中学,2015(5).
浅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语文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因此, 初中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只关注语文课堂, 还应当在生活中去感悟语文。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有专题研究活动, 然而很多初中老师对专题研究活动不重视, 认为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行了, 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说法。专题研究活动的设置有很多用处, 其一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其二是教会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当中去。因此, 为了改变语文老师和学生对专题研究活动的错误看法, 加强初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 本文进行了如下的探讨。
一、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整个研究阶段的基础, 也是探究的前提。研究性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结合教材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通常不仅包括语文知识, 还包括其他的诸如自然科学、生活经验等知识,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有牢固的语文知识, 还要综合涉猎其他的学科知识。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学习完《狼》这一节课, 学生了解到了狼的生活习惯以及狼所具有的智慧, 自然就会想要问到:狼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动物?狼在自然界的生物链中处于什么地位?在古今中外的书本中关于狼的描述都是怎样的?人们对狼的评价又是什么?提出了这些问题, 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小组的形式划分各种研究讨论小组。比如说生物组, 专门负责了解狼的生活习性以及狼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又如文化组, 可以负责搜集有关狼的诗文篇章等资料。
(二) 结合实际生活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生活包含了方方面面的知识, 生活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有意思的话题。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 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来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的话题和领域, 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说, 有的学生对音乐感兴趣, 那么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去有意识地关注各种高雅的音乐和流行音乐, 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所具有的特点;而有的学生对文学知识比较感兴趣, 那么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去搜集古今中外的作家以及优秀的作品, 体会作品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征。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这只是研究性学习的初步阶段, 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要求学生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此外还要求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 不断地体会和感悟以及总结, 长期坚持下去可以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问题意识的习惯。
二、共同探讨, 确定出研究主题
所谓确定研究主题, 指的就是在已经提出的问题中选择出需要研究的主题。选题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只有选题选好了, 才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良好的讨论意义。选题这个环节要求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团结协作, 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确定出有价值的、切实可行的问题。假设《狼》这篇文章确定的选题是:为什么狼的智慧仅次于人?这样的研究专题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显得过于复杂, 难度太大, 学生无从下手。如果确定的选题是了解描写狼的诗文篇章等作为研究主题, 这就容易让学生探讨, 学生的参与度高, 研究就容易成功。因此, 确定选题很重要, 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三、制定研究计划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研究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确定研究专题后, 要求学生从研究性学习的观点出发, 写出研究计划, 制定研究方案, 使研究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预见能力和筹划能力。在制定研究计划时, 学生往往容易犯把问题简单化、理想化的毛病, 不能充分考虑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使得计划实施不能真正起到对研究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作用, 甚至使研究性学习中断, 影响学习效率。例如, 有的学生确立鲁迅的散文风格研究的课题后, 便急切地对课题研究进行规划, 以为只需对鲁迅的几篇文章进行阅读讨论列入研究计划就行了, 对鲁迅生平遭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风形成的关系这一问题的探究却没有考虑到, 把问题简单化, 考虑问题欠周密。针对这种情况, 要求学生在制定研究计划时应根据课题情况, 对研究的问题要有预见性, 必须涉及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科学性和操作性。
四、讨论和分析问题
专题确定后, 为了使研究取得成果, 就要进行讨论分析, 这是研究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 一要广泛搜集占有资料, 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网上检索等多种活动去搜集与课题的有关信息;二要依靠集体的智慧进行研讨, 要加强与同伴的沟通和合作, 共同探讨, 分享成果。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使小组成员团结协作, 激励寻求课题研究的乐趣。同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看法, 敢于大胆提问、质疑, 听他人发言时要认真耐心, 能抓住要点, 紧紧围绕讨论的焦点, 不跑题, 不抬杠。
五、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形成一定要遵守科学严谨的态度, 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去确定和审视研究成果。有的学生可能会在这个阶段出现牵强附会、妄下结论的毛病, 结果导致荒谬的结果, 因此这种毛病一定要杜绝, 要科学理性地去看待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颖.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6.
[2]白文涛, 贺建伟.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效途径之我见[J].新课程 (下) , 2011 (11) .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研究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学生主体
一、新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道德品德、健全人格、热爱生命以及人文情怀是党的教育方针中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要求每一个初中生能够从小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对生命尊重,包括对自我生命和大自然中所有生物的珍惜和热爱,这是学生善良品质培养的开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一些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对自我基本的约束,保证自我行为不对社会造成伤害;同时,要培养初中生的人文情怀,对周围的人和物进行关注和关心,形成热情而积极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核心素养是对素质的要求,但是其素质具体落实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践行党的教育方针的过程。
2.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高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在21世界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高速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家不断研究和更新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不同的研究充满差异也形成一些基本的共识,核心素养不是单一的知识要求,核心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只会更加多元和多样。以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的要求为例,在19世纪和20世纪各国的教育目标都注重的是知识量的关注,要求学生能够知道和熟记本国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文学作用,能够按照公式和原理解答相关问题;而在21世纪,各国知识基础要求更主要的放在知识的运用上,学生不是知道知识,而是能够自主吸收和内化知识,并熟练进行运用,多样化和创新性的知识重建,具备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品质。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需求。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在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开始了第二次的学习热潮,亲身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教师的教研围绕新型教学模式不断展开探讨和思考。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有被动的知识接受发展为有声的言语交流,由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转化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互动交流——课后延伸学习为一体的主动学习,学习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教师对核心素养的了解没有跟得上时代的要求,目前仍然有很多教师认识初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这使得在教学中出现新型教学模式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特征,表现为课前自主学习引导性问题封闭,课堂互动交流氛围活跃而无多样化见解,课后延伸学习仍然单一表现为习题巩固,学生的能力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素质改革的推进和深化,首要环节就是要引导教师和学生对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开展的有效策略
1.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前展开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在新时代背景下是要推进新型教学模式的常规化。新课程新型教学模式围绕学生能力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探讨,但是其实施的前提都需要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初中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在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需要查找丰富的资料,为新问题的思考提供支撑,而信息技术无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学不仅是要求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向学生传递丰富的知识,而且是要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地展开关于新知识的探索,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学有法,教学定法。在语文教学的中,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学生教师既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来理解故事内容;可以通过比较故事情节前后的变化来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可以通过故事的一个关键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层地拨开故事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来表演文本故事,在表演的过程中来理解故事内容。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就是要通过逐渐递进的提问方式,来推进故事,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纪念白求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前搜集了有关白求恩的成长背景、事迹以及重要思想,在课堂中教师通过问题问什么纪念白求恩,白求恩做过哪些无私的事情,白求恩的伟大还体现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本进行层次化的分析和提高,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主动的,自然体验和感受也会更加深化,知识的建构更加有效。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是激发学生思维主动性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前展开自主学习,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参考文献
[1]李瑞雪.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探讨[J].学周刊,2016,02:185.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篇9
一、确立课题
学生所发现的问题通常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及其“层次性”:一般性的问题、较难的问题、需研究的问题三类。实践表明, 后两类问题往往最容易形成课题。然而, 在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有些教师常常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当成了一般性问题对待, 讲一讲、说一说就算完成了任务。殊不知, 如此解决问题, 往往会错失许多研究、生成的机会。因此,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善于筛选学生所发现的问题, 将那些有一定难度、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选择出来供学生研究。例1, 一位老师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 针对同学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 教者筛选出如下颇具思考价值的问题供学生研究: (1) 作者为什么详写鲁提辖的三拳? (2) 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 学了这一课, 大家以后碰到歹徒作恶, 是不是三拳两腿打死他?鲁达为什么不把郑屠扭送到衙门, 并告他一状?例2, 教学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时, 许多学生对文中的语句:“说起我的母亲, 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 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不甚理解。于是教者顺势提出相关问题:“如此写法, 究竟隐藏着作者怎样的用意呢?”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例3, 教学《孔乙己》一文时, 笔者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发, 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写作: (1) 概括性研究———根据课文内容写一份《孔乙己人生简历》; (2) 探源性研究———写一份《孔乙己人生启示录》, 分析孔乙己悲剧的成因; (3) 延伸性研究———合理想象写《假如孔乙己中举了》, 进行拓展延伸。如此问题确立,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求,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性写作”中来, 充分享受写作的乐趣。
二、研究学习
研究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 是指让学生围绕选题去阅读有关文章书籍、走访有关人员, 通过各种途径去查阅相关资料, 把问题弄清楚。在确定了具体研究课题后, 教师就应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成了课题研究的过程, 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就是研究型学习课程的教学过程。为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顺利实施,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制订研究方案, 这其中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小组人员、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预期的研究结果等内容。需要指出的是, 研究方案的制订可以根据课题的具体内容而开展。
例:笔者教学“综合性活动单元主题”———感受自然时, 指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研究性学习。具体做法: (1) 将学生按四人一组进行分组, 组成综合性活动小组:选择活动主题, 选出组长, 成员; (2) 具体列出活动计划, 进行明确分工; (3) 自由选择可供研究的主题, “诗中四季”、“四季组歌”、“四季美文”、“自然美景”等; (4) 结合所选择的主题, 要求各组成员利用网络、报刊、书籍等多种途径, 交流各自所收集的资料, 经过再加工、评价共同合作探究; (5) 将各组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用幻灯片的形式加以展示。
再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为例, 针对问题一:“作者为什么详写鲁提辖的三拳?”同学们自由驰骋想象, 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结果答案丰富多彩, 新意迭出: (1) 详写“鲁提辖的三拳”能够突出人物嫉恶如仇的性格; (2) 因为郑屠是一个恶霸, 人们对他敢怒不敢言, 鲁达拳打郑屠代表人们的心愿, 打得越厉害, 人们就越解恨, 因此要详写, 如果略写了, 就难解人们的心头之恨; (3) 通过详写, 体现了作恶者对自身所种恶果的慢慢品尝的过程; (4) 通过详写, 突出了作恶者狼狈的、罪有应得的下场, 也是对作恶者所敲的警钟和丧钟。
三、总结评价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 因而学习成果也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因此, 在对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时, 应建构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 既要评价研究结果, 也要评价研究过程。具体评价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 评价研究者的态度、意志等, 主要看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态度是否端正、研究时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否具有研究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2) 评价学生的具体研究能力, 如设计课题的能力、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对知识信息的应用能力、使用科研方法和手段的能力、调查研究和组织协作能力、研究成果的表述能力等。需要指出的是, 在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问题, 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探析其过程:一、确立课题;二、研究学习;三、总结评价。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高丽红, 王萍, 曹阳.浅析“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J].继续教育研究, 2002 (6) .
[2]王友才.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原则[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3 (10) .
[3]宁志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自我调控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 (5) .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篇10
一、改变陈旧观念, 转换自身角色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过:“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根本问题是语文老师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可见, 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应把“研究性学习”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然而, 剖析语文教学的现状, 可以发现, 长期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处于一种“接受性学习”的状态。即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无须动手研究, 就可直接接受和消化答案,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殊不知, 如此学习方式的长期运用, 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 抺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而使语文教学成为最没有灵性的课堂。因此, 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切实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积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转换自身的角色:要从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 从知识的权威者转换为学生研究的参与者。从而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联系教学实际, 科学筛选课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科学思想的焦点, 科学家的任务就是用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实践表明, 加大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 加大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 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 并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特观察、独到见解的合逻辑的思想、实践能力, 它不同于只重视结果的“标准答案”式学习。因此,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立足于实际, 做到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中科学、合理地筛选课题。
具体要求:
(1) 筛选“课题”应符合实际需要的原则。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 掌握具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有效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意识。因此, 对于语文学习中研究课题的确定应从实际需要出发, 重在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 所选的课题要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 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水平。
(2) 筛选“课题”应符合价值性的原则。教学实践表明, 并非所有的课题都适合于做研究性学习的开发课题, 因为学生毕竟是学习者, 而非研究者。然而,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有些老师在这方面的考虑有欠周详, 选题的时候随意性较大, 所确立的课题显得过大、过空, 以至于学生在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到教学内容, 没有学到新知识, 没能用所学的知识促进自己身心的发展, 从而导致预定的研究性教学目标未能实现。由此看来, 确立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反之则会适得其反。
案例列举:
教学小说《孔乙己》时, 笔者设置了四个研究专题。专题一: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尝试着分析孔乙己的性格;专题二: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孔乙己悲剧产生的原因;专题三:结合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尝试分析小说的深刻主题及其在今天的教育意义;专题四:设想一下孔乙己的最后结局。再如, 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 一位老师筛选并确立了如下问题, 供学生研究。问题一: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问题二:中国石拱桥与四大发明有何相通的意义。
三、具体探索研讨, 总结形成论文
在具体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中, 可指导学生针对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 让学生按照计划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研究的过程包括文献资料查找、网络资源查询、社会实践调查等。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 结合亲身实践对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 进行分析、推理、判断, 从而形成初步结论。
在这一基础之上, 教师再引导学生针对自身所形成的初步结论, 进行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 进一步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 从而为学生尝试写小论文提供铺垫。需要指出的是, 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 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掌握撰写小论文的基本方法, 要将具体小论文撰写的基本形式告诉学生, 从而让学生懂得怎样进行论文入题, 怎样展开论述, 怎样进行结论归纳。学生在写好小论文后,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反复修改。对于特别好的小论文, 教者还可让其在课堂上进行宣读, 供同学们批评指正。从而进一步提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摘要:所谓“研究性学习”, 就是教者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种与科学研究情景类似的途径, 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 从而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资料, 不断增强分析、判断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本文针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 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一、改变陈旧观念, 转换自身角色;二、联系教学实际, 科学筛选课题;三、具体探索研讨, 总结形成论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袁维新;论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特征[J];浙江教育科学;2001 (2)
[2]刘卫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 (12)
[3]乔晖;研究性学习对语文教师的技能要求[J];岱宗学刊;2002 (4)
初中语文有意义学习的实践研究 篇11
什么是有意义学习呢?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将借助语言符号表征的知识进行理解并与头脑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其本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如果学习者只掌握了负载知识的字句或文字符号,没有获得知识的意义和内容实质,那么这种学习就被称为机械学习。
培养高智能的新世纪人才,并非简单形式上的转轨,为使教育焕发青春,为提高教学效率,我大胆的进行了指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尝试,两年来,效果显著。
二、针对学生情况,设计有意义学习操作程序,改进教学策略并进行如下教学实践
1. 指导进行心理调试。上课前,写作业前,回答问题前,考试前等都要进行心理调试,目的在于稳定情绪,增强信心,集中注意力。
2. 指导预习。指导学生自查资料了解文章作者情况;解决每篇课文的基础知识,且达到完全消化吸收;熟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每篇课文的板书。
3. 指导自学。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必须培养他们“勤动笔”的习惯。首先,我给学生规定了统一的自学符号,如生字、新词用“口”,关键词语用“△△”,重点句子及中心句用“__”,精彩句子用“≈”,不理解的地方用“?”,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都能养成在书上圈点、勾画的习惯,并能熟练地运用这套符号进行自学。其次,还要帮劫学生养成给课文作评点的习惯,评点包括“点”和“评”两部分,“点”是“评”的基础,“点”要求用自学符号标出课文的重、难点;“评”要求用精辟的语言文字对所“点”部分进行分析、评价。“点”要点得准确,“评”要评得“精要”。同时,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摘抄要点、制作卡片等。
4. 加强记忆力学习方法的指导。每晚躺在床上,闭灯,进行记忆加工,把一天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有益的加工提炼贮存到记忆仓库中,每晚一小结,每周一大结。
背诵文言文的时候,在头脑中整体浮现全文的结构和内容,依层次“先长骨头,后生肉,一口一口全吃透”。在头脑中浮现2~4遍就能记住,这种理解式记忆能保持很久。
5. 课上全员培训和课下个别指导相结合,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厌学情绪,纠正不恰当的学习方法。在一个群体中,学生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很大,学习态度、动机水平、学习基础、学习技术、思维方式、自我监控能力往往不一样,要针对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的障碍,确立对策,鼓足信心,使学生的整体学习素质提高。主要办法是先调查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测试,然后进行个别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等状况,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针对性的运用学习策略知识,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克服自己的弱点,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有效的监控。
经过两年的实践,通过对比分析有意义学习所取得的成绩,得出结论。
(考试为统一出题,统一考试,打乱原班,混编考场,教师流水批卷,统一登分),比较如下:
由上表中看出,实验班的语文成绩校对照班有明显提高,实验班的学生基本掌握学习策略。
三、小结
1. 课前的心理调试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潜意识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活跃,更加积极,增强学生的信心。课前活动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但耗时太长,以后可以考虑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不再统一指导(学生已经掌握了方法)。
2. 有意义学习培养了同学们的理解能力。不至于将书本上的知识学死,便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并把他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对今后的学习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长此以往,便形成一步促一步,步步向前的良性发展,学生学起来也就轻松多了。
对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篇1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在主动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来提升自身能力。并且当前教育创新的方向, 也正是探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潜能的课堂授课模式, 力求实现还学习的自由给学生, 还学习的欢乐给学生, 还学习的空间给学生。当前, 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力求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在基础教育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 语文探究性学习更加体现了其存在的价值, 我们不得不重视其在教育创新中的地位。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实践语文探究性学习呢?首先, 教育观念的改变是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前提。对运用语文探究性学习授课的教师进行培训, 进一步学习《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为创新教师的教育思想而组织开展“教育思想讨论活动”, 互相交流和学习教育方式、思想, 并撰写自己的体会和心得。教学方式更是要采取“集中与分散”、“课内授课与课外授课”相结合的形式, 让进行过培训的老师讲述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性质、要求、目的等, 如何选择学习课题, 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还有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撰写报告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同时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选题和开展课题研究。第二,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性学习, 所以理应没有固定的课时安排, 但在没有课时的安排下, 每位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师每学期应当完成一到二个方案和教案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让更多的教师关注并参与语文探究性学习, 让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被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渗透。第三, “自主性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更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 在研究“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该树立两种观念, 实现三种转变。首先在研究前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即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其次实现三种转变即变“教本”为“学本”, 变“教学”为“学教”, 变“教案”为“学案”。
在教育观念改变之后, 我们就要探究有价值的教学方法:
(1) 问题探究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针对文章的特点结合自身的经验来发现问题, 并采用联想、类比生疑法, 异同对比法等方法在自己提出问题后进行探究和解决。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探究过程中总结规律, 提升技能。
(2) 合作探究法:这种方法在讨论中得出结论, 互相交换观点, 最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合作中发挥每个人的优点长处。比如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难点,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者全班一起来讨论, 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来形成交互的立体的思维网络, 得到不同观点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认识, 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
(3) 自主探究法。在学会合作性探究的同时, 更要学会自主探究。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感受、去探究, 让学生独立领悟和驾驭文本。
(4) 发现式探究法。在语文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是没有直接的或者现成的信息可以被探究者搜集到的, 是必须要探究者对探究进行认真仔细的阅读、分析、研讨后, 通过知识链来发现认识成果。
(5) 接受式探究法。根据语文探究文本的需要, 拓展课外知识,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在查找个人、社会、国家等现有资料中得到探究成果, 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提高了学生全方位的素质,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和整理身边资源的能力。
在探究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时更要探究一些有价值的学习方法:比如情景探究法, 比较适用于口语交际课。要求教师在语文研究性课堂中创设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一边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让语文探究性学习课堂充满人性情感的碰撞、生命的交流、情绪的波动, 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感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撼。
当然, 语文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比较年轻的教育创新措施, 在教育改革之路上可谓一颗启明星, 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且探究性学习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但只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不断努力改进、探索, 大胆实践, 使探究性学习以一种全新的面貌、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进入初中语文课堂, 就能让我们在更加“完美”的探究性学习课程中更好地提升自我, 让基础教育更加完善。
摘要:新课改的推广, 让我们意识到教育创新是今后教学的重中之重, 探究性学习是教育创新的代表。本文针对初中语文的探究式学习展开探讨, 并且就具体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调查报告07-24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与建议,初中语文学习方法07-01
初中语文课程研究05-18
初中语文课改研究10-31
研究初中语文写作教学06-17
初中语文的创新学习05-16
初中语文的课后学习06-25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07-09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07-30
初中语文培养学习兴趣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