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2024-10-25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精选8篇)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篇1

初中版画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版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其艺术魅力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上制作版画最早的国家。它以多种形式深深根植于人民生活,千百年来成为了文化、美术有力的普及工具。潍坊是闻名于世的三大木版年画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版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其艺术魅力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上制作版画最早的国家。它以多种形式深深根植于人民生活,千百年来成为了文化、美术有力的普及工具。潍坊是闻名于世的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教学中以地域文化特色为背景传承版画艺术并将其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加以实施。

一幅版画作品须通过画稿、制版和印刷三个程序才能完成。画稿可以发展学生的造型表现力,制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印刷后揭开作品的惊喜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制作版画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美术方面的熏陶,达到美育教学的目的,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他们通过动手表达自己的情感,并锻炼创造性思维,因此进行版画教学的实践十分有益于学生美术能力的锻炼。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美术学科的审美价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2、大部分学生掌握纸板画的制作技巧,并在学习制作纸版画的基础上了解掌握绘画的构图、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一小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掌握木刻版画等高难度版画的制作技巧,并能进行简单的创作。

3、形成以版画为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并编写教材。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当前各国对中小学版画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开设版画课。如:前苏联、保加利亚、德、英、法、加等国家的儿童版画教育都很有特点。被誉为“版画之国的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版画教育,设有专门的儿童版画教育机构和定期的儿童版画期刊,开展以中小学版画教学为中心的展览、交流、陈列、观摩等一系列活动。我国的中小学版画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也已蓬勃发展。版画已成为当代国内外少年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国外很多国家对中小学生版画的学习研究起步较早,成绩显著。我国起步较晚,但广大的美术工作者都意识到了版画对于发展学生美术素养的积极意义,因此在国内的一些中小学和课外美术辅导机构中陆续对此展开研究和学习。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中学阶段版画研究较少。在小学阶段学习制作版画的相对较多,而在中学中开展版画实践研究的较少。

2、普及面不广。初中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但很多学校的版画教学只局限在第二课堂中,只面向一部分学生。

3、学习内容、形式单一,难以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课题组将面向全体学生,结合社团活动,以点带面,通过对版画的拓展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推动整个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创立适合本学校特点的美术校本课程——版画,通过欣赏、表现、创作的版画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以版画为代表的美术这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形式美感及意蕴。版画活动中穿插涉及的杨家埠木板年画又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层的体验与认识,有效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为其终生热爱艺术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打下基础。

理论价值

分层次、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掌握一个画种,并通过对这一画种的学习和拓展,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我校近几年来对科研教学的重视,并对组内课题设有严格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市区教科院的领导一直深入我校课堂教学进行指导,使教师们的科研及教学水平迅速提高,而且教师也从中受益很多,教师在科研和教学改革中成为市区的教学能手.2.课题研究人员均为中学高级或中学一级教师,有较高的科研水平。

3、学校十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做的前期工作中,师生们的反映良好。

七、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课题界定

在初中阶段实施版画校本课程作为初中美术课程的有益补充。通过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使学生掌握版画这一画种,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美术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张扬个性、培养创新精神,为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究依据

以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基本理念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艺术实践、鼓励艺术创造。

八、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通过对版画这一个画种的学习带动学生对其他美术画种学习的兴趣,在掌握版画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而学习了解与之相联系的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在实施版画教学过程中与本地杨家埠木板年画相结合能更好的普及、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鼓励引导学生学习版画的过程中推动整个学校的美术教育,形成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

九、研究内容

1、形成版画校本课程并编写教材。

2、在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中,版画教学的要求、制作步骤、技巧、技法的指导研究。

3、以版画作为特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艺术素养的作用

4、以版画作为特色教学对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作用。

5、以版画作为特色教学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十、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预期完成时间为两学年.即(2010年9月___2012年7月)共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1年9月)为实践探索期 在初中三个年级和版画社团中探索版画教学.初一负责人:王晓洁,初二负责人:马桂兰,初三和版画社团负责人:郭晶晶。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6月)成熟期 形成系统的初中版画教学体系,课题组以论文和总结的形式对课题成果进行汇报和交流。负责人:郭晶晶

十一、研究方法设计

1、研讨法: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开展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配合举办办画展、个人画集展等活动展示学生的作品,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3、知识拓展:将单纯的版画同实用美术结合起来,制作贺卡、台历、笔记本、书签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

4、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随时了解关注学生对版画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想法。

5、观察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记录好典型案例。

十二、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组成员吸纳的是乐于参与研究的教师。2.组成员分工明确、任务具体。

3.课题组制定课题组成员考核办法,并征得全体成员的同意。4.课题组定期调度。

十三、预期研究成果

1、编写版画校本课程教材。

2、大部分学生掌握版画的制作技巧,并具备相应的基础性的知识。一小部分学生掌握高一点难度的版画制作技能,并能进行简单的创作。

3、搜集学生优秀的版画作品。

4、学校形成学习版画的艺术氛围。

5、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得到提升。

6、课题论文和总结,对课题成果进行汇报和交流.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篇2

一、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主题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一定的主题代表性, 教师给学生讲解时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的主题, 通过主题的代表性预先知道课文讲述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 教师通过对语文主题的梳理和解释也给自己的教学指引了一条方向, 通过主题涉及的内容来准备更多课堂环节, 帮助学生学习。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这个单元的课文为《社戏》《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师带领学生浏览完本单元的课文后, 就可以给学生提问:“同学们觉得这些课文讲述的是哪些内容呢?”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各种各样的结果, 比如他们会说到:节日、思乡等内容, 此时教师在肯定的基础要鼓励学生更加概括性地去总结这些节日、思乡内容代表的主题。根据这个单元的课文标题, 教师不难发现这些就是“民俗风情”的主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对“民俗风情”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从而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意识到课文主旨和中心思想应该涉及的观点。这种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确立课文主题的过程, 这种方式不仅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更有利于学生进行人文了解、课题归纳等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轻松地深入课文内涵, 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归纳主题

语文学习要注重归纳和分析, 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也要注意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总结和分析。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对课文进行分类和归纳, 充分将语文主题对应到各种文章中去, 提高了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与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分别有以下课文:《往事依依》《幼时记趣》《十三岁的际遇》《伟人细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月迹》《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柳叶儿》。学生在学习过这些课文后, 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来做一次主题归纳训练。根据这些课文题目, 学生可以总结出:童年、往事、岁月等主题词眼, 根据这些主题词再来进行具体归纳, 把同类的课文标题纳入对应的主题词中。比如“童年”这个词就可以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幼时记趣》《月迹》《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柳叶儿》。根据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对课文进行总体上的把握, 归纳主题的方法把语文教学目体现出来, 即让学生树立基本的文学认知意识, 能够认识到具体文章所代表的含义。

语文学习作为一种文学学习不仅仅关系着人文作品的发展, 在教材课文中也有着一定篇幅的说明、科技文章, 这也是学生进行主题学习所必须认识到的文章体裁。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讲到“动物”这个主题, 这些文章更加体现着逻辑性、论述性, 教师在讲解时也要注意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归纳。每篇文章也不仅仅是体现着“动物”这个主题, 比如《国宝———大熊猫》这篇课文, 还涉及到“生态保护”这个主题。所以主题归纳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渠道。

三、课文主题对人文思想的培养

主题教学除了促进学生对文章理解能力的提高外, 更促进了学生人文思想的提升。教师除了利用教材课文来进行主题归纳外, 也可以采用一些课外散文、短篇小说、记述文等文章来给学生欣赏, 让学生接触更多课外文章, 感触更多人文气息。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时, 这个单元的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亲情”这个主题, 所以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亲情”有关主题的文章。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可以作为课外延伸的作品, 学生通过对《背影》的学习以及对《我与地坛》的阅读, 能够理解到“亲情”这个主题所富含的价值意义, 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来说则是一个有效的培养方式。在“亲情”这个主题的笼罩下, 学生也一定进行自我感触, 去想象自己经历的亲情故事, 从而更加珍惜家人、朋友, 所以这对于学生的人文思想的培养是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方法。

又如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的课文, 这个单元主要是表示作者借物抒情、有感而发的主题。所以教师不妨要求学生也利用这种方式来自己创作小文章、小诗歌, 以“借物抒情“的主题形式来完成。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固定的主题下进行自由创作、发挥才能, 把语文主题学习与创新能力相结合,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语文视野, 学生在进行创作时也是一种人文思想的提升, 促进了学生文化内涵的沉淀。

总而言之, 语文主题教学包括了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创新发展等环节。教师利用教材文章引导学生进行主题猜想与归纳, 同时利用课外材料促使学生自己根据主题来去创作, 这个过程不仅对教师教学水平有着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更对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创新思维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崔雅楠.初中语文教师记叙文解读能力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韦沙沙.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4

初中语文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语文教学是一门关于人文的教学,所以教师除了教授学生语言方面的知识外,还应该关注到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文化内涵。所以语文主题教学给学生人文气息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教师在教授课文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所涉及的主题,帮助他们理解文化、领略思想,同时对课文中心思想总结的学习也起到奠基作用。

一、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主题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一定的主题代表性,教师给学生讲解时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的主题,通过主题的代表性预先知道课文讲述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对语文主题的梳理和解释也给自己的教学指引了一条方向,通过主题涉及的内容来准备更多课堂环节,帮助学生学习。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为《社戏》《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我的思念是圆的》。教师带领学生浏览完本单元的课文后,就可以给学生提问:“同学们觉得这些课文讲述的是哪些内容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回答出各种各样的结果,比如他们会说到:节日、思乡等内容,此时教师在肯定的基础要鼓励学生更加概括性地去总结这些节日、思乡内容代表的主题。根据这个单元的课文标题,教师不难发现这些就是“民俗风情”的主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民俗风情”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而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意识到课文主旨和中心思想应该涉及的观点。这种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确立课文主题的过程,这种方式不仅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更有利于学生进行人文了解、课题归纳等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轻松地深入课文内涵,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归纳主题

语文学习要注重归纳和分析,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也要注意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总结和分析。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对课文进行分类和归纳,充分将语文主题对应到各种文章中去,提高了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与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分别有以下课文:《往事依依》《幼时记趣》《十三岁的际遇》《伟人细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月迹》《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柳叶儿》。学生在学习过这些课文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来做一次主题归纳训练。根据这些课文题目,学生可以总结出:童年、往事、岁月等主题词眼,根据这些主题词再来进行具体归纳,把同类的课文标题纳入对应的主题词中。比如“童年”这个词就可以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幼时记趣》《月迹》《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柳叶儿》。根据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对课文进行总体上的把握,归纳主题的方法把语文教学目体现出来,即让学生树立基本的文学认知意识,能够认识到具体文章所代表的含义。

语文学习作为一种文学学习不仅仅关系着人文作品的发展,在教材课文中也有着一定篇幅的说明、科技文章,这也是学生进行主题学习所必须认识到的文章体裁。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讲到“动物”这个主题,这些文章更加体现着逻辑性、论述性,教师在讲解时也要注意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归纳。每篇文章也不仅仅是体现着“动物”这个主题,比如《国宝——大熊猫》这篇课文,还涉及到“生态保护”这个主题。所以主题归纳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渠道。

三、课文主题对人文思想的培养

主题教学除了促进学生对文章理解能力的提高外,更促进了学生人文思想的提升。教师除了利用教材课文来进行主题归纳外,也可以采用一些课外散文、短篇小说、记述文等文章来给学生欣赏,让学生接触更多课外文章,感触更多人文气息。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时,这个单元的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亲情”这个主题,所以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亲情”有关主题的文章。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可以作为课外延伸的作品,学生通过对《背影》的学习以及对《我与地坛》的阅读,能够理解到“亲情”这个主题所富含的价值意义,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来说则是一个有效的培养方式。在“亲情”这个主题的笼罩下,学生也一定进行自我感触,去想象自己经历的亲情故事,从而更加珍惜家人、朋友,所以这对于学生的人文思想的培养是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方法。

又如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表示作者借物抒情、有感而发的主题。所以教师不妨要求学生也利用这种方式来自己创作小文章、小诗歌,以“借物抒情“的主题形式来完成。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固定的主题下进行自由创作、发挥才能,把语文主题学习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语文视野,学生在进行创作时也是一种人文思想的提升,促进了学生文化内涵的沉淀。

总而言之,语文主题教学包括了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创新发展等环节。教师利用教材文章引导学生进行主题猜想与归纳,同时利用课外材料促使学生自己根据主题来去创作,这个过程不仅对教师教学水平有着一定程度上的提升,更对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创新思维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崔雅楠.初中语文教师记叙文解读能力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 2014

[2]韦沙沙.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鲁东大学 2014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篇4

时间:2008年7月25日

地点:校办公室 参加对象:刘晓峰 王琳琳 于海霞 曹亚杰

主持人:刘晓峰

刘晓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永恒的课题。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这就取决于教师能否调动各个层次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天请各位环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每一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谈谈各自的想法和做法。

王琳琳:传统的课堂教学,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强调的是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目标,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差生“晕车”,优生“陪读”,课堂上死气沉沉,毫无生机。这种状况,必须尽快得以改变,努力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也是这次课改工作中的重点,我是一名多年教龄的教师,很想在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方面通过交流、探索,使大家都有所启发,也来个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于海霞:要真正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必须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一个班级的学生,彼此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层次,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可以通过谈话、家访和查阅学生档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调查,正确认识学生间的差异,并从心里接纳他们,正确对待他们,若无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只热衷于研究教材和没有针对性的所谓“教法”,这种教学活动将从根本上造成了教学效率的普遍低下,分层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想搞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先要把自己工作的对象—学生研究好。

曹亚杰

: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智力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C)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对学生的分层应从老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公布,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分层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刘晓峰:以上几位谈了对分层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及要做好分层教学的准备工作。就此而言,我看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剖析也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是否也请谁谈一谈。

于海霞: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因素:学生智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的学生接受外界信息、处理信息和存储信息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表现在学习巩固方面自然会出现不同的层次。如掌握基础的多少、模仿能力的高低、理解问题的深浅等。

2、学生的个性品质: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动机、情绪、态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尤其学习方法和勤奋程度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最大。一般说来,学生的智力水平差不多,但由于学习的方法不同,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十分明显。勤奋刻苦的学生与贪玩不求上进的学生,检测成绩肯定会有优劣之分。

3、家庭文化素养及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家庭千万个,千万个家庭各不相同,孩子之间产生差异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家庭和睦的,孩子学习的情绪高;家庭文化氛围浓厚的,孩子的学习习惯好;平时要求严格的,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强。

4、教师的教学方面、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理解运用上的快慢之分,思维的方式方法不同,在接受教师所教授同一内容时,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5、一些学生因父母工作的变迁而转学,甚至多次转学,因地区差异也会给学生带来分化现象。

刘晓峰:刚才富老师的分析已很清楚,造成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素质上的差异,因素是多方面的,那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必须认认真真地调查一下、研究一番,然后再做好班上学生的分层工作。下面请各位再深入一步,就如何实施分层教学谈一点设想或交流一下各自的做法。

曹亚杰:我说说对分层教学的一点设想,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的分层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设计时,就要考虑到新课如何导入,旧知识的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点、难点部分如何设置坡度,要以基础差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但同时呀激发优等生的求知欲。在实际问题时,要设置好台阶。练习题的安排也要有A、B、C之分。

于海霞:对教学目标的分层制定,我是这样想的,分清学生层次后,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比如针对优、中、差三类学生制定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高等学习目标、中等学习目标、基础学习目标。这样,教师不但重视了教学中的统一标准,突出了学习要求的一致性,以保证学生打好坚实的素质基础,又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了嘘唏的层次性,做到了“划一性”和“层次性”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对后进生保“底”,对优生上不封“顶”,目标成为有效激励学习学习的动力。

王琳琳:我来谈一下,我在分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分层备课: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B层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数学素质。如“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目标可分三个层次:A层学生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进行简单计算;B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C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性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性质。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备课时应跟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应注意层次和梯度。

分层授课: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如初二代数例题,分解多项式 16(ab)2 – 9(a+b)2。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第一、二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掌握,第三题要求B、C层次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A层次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课堂提问更应该分层次,A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和智力问题,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对A层次学生的体味应是一些课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宜太大;对B、C层次的学生,尤其 C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好,接受能力强,课堂提问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如在讲授“等要三角形的判定”内容时,设计三个问题:(1)判定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两边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两个角相等”的真假;(2)说出命题的逆命题;(3)判定逆命题的真假。第一个问题针对A层次学生设计的,而底二三个问题是对B、C层次学生而设计的,目的是要发挥他们的思维活跃的优势,通过大胆的猜想和类比,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分层训练:课堂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设计多层次的来年系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如完全平方公式的训练题: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X2+4X+4;(2)25a2+10ab+b2;(3)(x+y)2+10(x+y)+25;(4)(a+b)4-18(a+b)2+81。学生训练时,老师不宜明确指明哪些学生做什么题组,A层次的学生选做(2)(3)题时,老师应及时点拨,允许部分学生集体讨论完成第(4)题。课外作业应分为几个层次,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以供学生选择,其中必做题要求A、B、C层次的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或几个同学一起研究共同完成,这样在学习中形成竞争意识,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每周一练的题目可分为A、B两种,印在同一张试卷的正反两面,方便学生选择。

分类指导:学生训练时,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A、B层次学生的辅导,积极组织C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竞赛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教学知识。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微低的练习可由C层次的学生帮助A层次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曹亚杰

:我再补充一点,那就是分层考试:在过去的时代“考、考、考是老师的法宝”是惩罚差生的一种手段,造成多少学生厌学、弃学,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考试也必须分层,让考试走向差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充分调动差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也能享受到“考及格”的乐趣。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篇5

课题研究计划 2011.2—2011.12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初中历史新课标》,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技术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倡导体验、实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自主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历史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探究出一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轻松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以达到学生“愿学→能学→会学→乐学”的目的。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全体历史教师学习新教育理论,特别是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内涵和外延;

2、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各种不同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3、组织组内教研课,年轻教师示范课,探索出历史情境教学的新模式。

4、途径:通过情景创设,例如课本剧、幻灯片展示历史故事,扮演历史角色等重温历史。

5、现代媒体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历史信息、音像、图片、资料等,达到师生资源共享。

6、积累:收集学生个案,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方法、效果等原始资料,与实践研究作比较。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大量教师教学案例,把教师不同个案的方法归纳出来。

7、提炼:把日常教学中带有规律性的教法和学法提炼出来,用于指导以后的教学实践

拟解决的问题:

1、要解决教师教学中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的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习历史。

2、要解决学生学习中被动学习的局面,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召开课题组工作会议,布置任务,明确具体研究内容。

(1)广泛宣传,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提高参与课题实验教师的参与意识、研究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研究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强化对研究工作的管理,建立各项研究工作制度,使研究工作有序进行,建立研究工作激励制约机制,确保研究工作质量。

(3)加强教学科研理论学习,尽快提高教学科研理论水平,让理论指导研究工作实践,提高研究工作的有效性,避免盲目行动而脱离正确的研究方向和漫无目的的研究。

(4)强化成果意识,及时提炼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要积极探索研究方法,做好研究资料记录整理,总结研究经验,积极向各级刊物投稿,加强校内外交流。

2、加强管理,注重研究过程。

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讨论,扎扎实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引导每位成员一边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一边把经验运用于实践,把研究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课题组成员每一学期上一堂公开课,由课题组长组织有关教师集中学习。同时,严肃研究例会制,每月一次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学习心得、讨论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小结实验成果等。加强资料管理,建立课题研究的资料档案。定期检查课题计划执行情况,加强实施过程的管理。

四、具体安排: 3月:

1、课题工作会议,部署本课题研究实施工作。

2、制订本课题研究工作计划,明确分工。

3、开展“情境教学法”主题教研活动。4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理论,及时写好心得体会。

2、对课题研究作小结,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深入思考。5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教学经验交流。

2、对完成的“情境教学法理论依据”解读文章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学习。

6月:

1、收交课题研究过程各种资料,包括活动方案、活动图像资料等。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篇6

作者

陈定云

一、课题的提出

1、问题的由来

中国,泱泱大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几千年不曾中断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无穷璀璨的文化瑰宝。古代诗歌就是其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然而,当前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现状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极不相称,也与中学生这个最应该拥有梦想与诗的青少年时代极不和谐。古代诗歌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文化精粹和宝贵的民族精神不能被充分发掘、继承和弘扬,这是语文教育的盲区,是语文教师的失职,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罪过。语文教师要从学生身心和谐成长、国家持续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重视古代诗歌教学。中学古代诗歌教学,既要继承和吸收我国古代的诗教传统,从语言艺术、道德修养上着力,又要学习和借鉴现代最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的精神超越。尤为重要的是,要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出发,在教育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等理论的指导下,立足课堂,辐射课外,不断创新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设计活动舞台,构建诗意校园。

2、主要概念的界定

根据中国文学史分期的研究,一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现代文学史的开始,而之前则为古代文学史。古代诗歌指的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古典诗歌样式,区别于后来不拘形式的白话体的新诗。

本课题中所述的古代诗歌,首先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古代诗歌,它们的出现形式主要是课文和诵读欣赏,另外就是教材内容中引用的诗句。其次,我们更要努力将学习的视野扩展到古代诗歌的全部,去感受和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和精彩。初中是青少年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基本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古代诗歌是古代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和思想内核,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和养成健全人格的最优化教材之一。

3、目前国内研究状况及与本课题的关系

中国历来就有诗教的传统。大教育家孔子十分推崇诗教的作用。他说:“不学诗,无以言。”并且把他整理的《诗三百》作为教材之一,用来培养塑造“温柔敦厚”的君子。科举制下,《诗经》成为儒学经典之一,是求取功名的必考科目。另外,《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诗歌教材也盛传不衰,就连蒙学读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采用了诗的押韵歌咏形式,以便于孩童的诵读识记。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2003年相继颁布了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许多语文教师结合新课标、新理论及教学新手段对古代诗歌教学进行了新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实践价值的成果。如吴彩霞在《新课标下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模式研究》中,归纳和倡导“读、品两步”、“感知、诵读、比较、扩展等四步”、“朗读与翻译、质疑与思考、评价与总结、诵读与记忆等五步”几种教学模式。张利芳在《古诗词有效性教学模式浅探》中提出了“专题式、比照式、导引式、延伸式”等课堂教学模式。李正兵等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构建了“教诗以诗”的模式,主张从阐释名句、比照阅读、转借生发、指点迷津等方面切入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在古代诗歌教学方法上,孙清武提出了“溯源、比较、描摹、玩味”等八种方法,对于激活学生兴趣、提高文学修养和审判鉴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上对于古代诗歌教学的研究论述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和思考,特别是诗歌诵读欣赏的方法和模式值得借鉴,但我们认为古代诗歌和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有着紧密联系,读诗、品诗、写诗也应该有机结合起来,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还可以开创出更广阔的天地。

4、研究的理论依据

叶澜教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在过程中展开”,提出“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钟启泉教授强调:“教师需要聚集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因为,课堂教学占了教师教育工作的大部分。”

施良方、崔允漷主编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在课堂教学策略部分集中讨论了教学前的准备、教学中的实施和教学后的评价,认为课堂教学研究是指现代教师工作的一种生活方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意向性(有目的)的行为,同时它又是一种探究性的行为,现代教师要从“教书”转向“教人”,教一个活生生的、具有整体生命性的人,他们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或处理具有不确定的教育情景。黎奇主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根据对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境的深入研究,侧重于实践活动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的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特别是对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使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具体呈现。区培民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例的评述,特别是在论述语文课堂教学部分提出了构建21世纪的新型课堂的思想,并从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等方面对语文课堂实施的模式/方式进行了评介。

因此,我们对初中古代诗歌教学的研究重点应立足于课堂教学,以古代诗歌为载体,努力将古代诗歌鉴赏的理论研究融入到现实的课堂教学当中,从课堂教学的层面来探究初中古代诗歌教学的任务、要素及策略,从生命成长的高度,关注学生需求,设计并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素质发展。

5、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反对古代诗歌教学的应试化倾向,反对那种以量取胜和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反对把古代诗歌的教学与语文教育断裂开来。古代诗歌是语文教育的载体,在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教育特点的落实,要注重语文教育的实践性、有效性和普适性,积极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魅力课堂,构建诗意校园,使古代诗歌教学在回归初中语文教育中准确定位,成为改革语文教育的切入点和语文教育发展的生长点。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侧重于古代诗歌教学的课堂实践,在教学论的层面上关注教与学现象,运用教学心理、接受美学、构建主义、情境教学等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从课程论的层面上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从教育学的层面上重视古代诗歌教学对学生道德情操的感染熏陶和人格养成,从社会学、文化学的层面上突出古代诗歌教学对民族精神、人文价值的追求,希望通过切实的研究总结出生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形式,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塑造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有机融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的价值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内容

(一)中考语文试卷中古代诗歌考题摭议

通过搜集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地中考试卷的研究,发现古代诗歌命题趋向、考查与教学的关系影响,探讨古代诗歌考查的合理有效形式。

(二)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现状探析

1、对诗歌和诗歌教学的认识存在偏误

诗歌教学,首先就要了解诗歌这一文学样式。中国古代对诗歌的认识,有“诗言志”,“不学诗,无以言”等观念,可以说我们的古人,是把诗歌看作个人思想和知识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然而现在,我们却似乎不再去追问诗歌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了,一提到诗歌,只是简单认为诗歌就是抒情的作品,是高雅的艺术之类。另一方面,对“诗歌教学”这一教学活动,也存在某种观念上的偏误,这就是有不少老师认为:“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即算完成任务,因而将其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层面上。”无疑,这种对中学诗歌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是仅仅只着眼于对诗歌语言和知识层面的一种狭窄认识。确实,诗歌的字词或是诗歌的内容,我们不可忽视,我们对名篇名作也需要诵读、识记,但是,在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更多的还应是关注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因素,应更注重诗歌的涵咏功能。

2、诗歌教学的科学分析化倾向严重

人们不愿自己去谈诗,就是不愿把诗歌意象分解开来,然而我们现在的现实状况是,诗歌教学中的“分析”“分解”已经变得无孔不入了,有老师这样总结:“捉住真情,分析诗情画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捉住意象,分析诗歌意境,提高学生品味语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可以说,“应试教育”是诗歌教学越来越向技术化、分析操作化的方向迈进进而导致诗歌功能异化的根源所在,正因为此,不少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多从纯理性的角度进行注解,只注重字词的剖析、句子的梳理以及平仄、押韵辞格等有关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很少引导甚至完全忽略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美的感受。

3、诗歌教学太过局限于教材本身

诚然,诗歌教学关注诗歌本身、关注诗歌的审美层面,注重文本内容,确实必不可少,可以起到“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能能力”的作用,但是,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与文本、读者、作者、教师等多元对话的过程,文本的内容是已经成型的、固定的,它的内涵却是依据不同的读者的个人情感经验来发掘和接受的,它与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息息相关。而如果只是学习课本的内容,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可能会否定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他们无法调动自己更多的经验来感受文学作品,因而这无异于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大打折扣。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事诗歌还是别的题材,都不能一味地以文本为中心,不能过分局限于教材内容,把梳理完课本内容就算完事,它还需要注重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在课本以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丰厚的积累过程中,提升认知与感悟能力,这样才更能够更好地去发掘出文本本身的多重内涵。

4、诗歌教学方法显得有些单一

诗歌教学方法的过于单一,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是讲授法,诗歌教学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成了对现成结论简单记忆的过程,在这样的诗歌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没有兴趣,完全没有那种心潮澎湃的情感体验,因而出现昏昏欲睡,或是偷偷在那津津有味地看小说或漫画的状况,我们也就不难想象了。

5、诗歌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现行诗歌教学的评价机制,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一切都是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在运转,会不会解题做题、会不会考试成了绝大部分人对学习诗歌成效的评价标准!而在现行考试制度下,中考和高考语文试卷中,因为诗歌所占考卷题量和分值的比例相对偏低,而在写作要求中,又往往会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规定,诗歌写作被排斥在考试范围之外,因而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仅读不懂诗歌,更别说对诗歌的创作尝试了。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样的评价、考量机制,才导致了对诗歌教学的重视不够。

(三)初中生古代诗歌鉴赏方略 结合古今诗歌鉴赏理论,从初中生的接受能力实际出发,有选择地进行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学会品读诗歌,窥探诗歌鉴赏的门径,在读有所感、悟有所会中品尝到古代诗歌的情韵旨趣,从而不断强化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笔者根据自己在不同年级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古诗歌教学的三种境界“入诗·入境·入情”,古诗歌教学可以分为五个步骤“知人论世——诵读感知——文本解读——想象体验——文本还原”。

第一重境界:“入诗”。“入诗”就是让学生初步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这需要完成前面的三个步骤:诵读感知、知人论世和文本解读。步骤一:“诵读感知”。“诵读感知”就是先由老师范读或学生根据课本注释初步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一般可以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查阅不理解的词语和典故的意思,然后找出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自由朗读几遍。步骤二:“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介绍作者概况及和文本密切相关的文史知识、写作背景。现在的资料十分丰富,选择和甄别十分重要。资料介绍要力求贴近史实,从作者生活的大背景和大多数诗作中去感受作者的情怀,而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更不能在一首诗中顾头不顾尾地无限放大某个方面。要介绍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和诗作的创作背景。学生没有条件查找资料,需要老师进行筛选甄别后提供给学生参考。背景资料选择得好对学生理解古诗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步骤三:“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怀。很多老师对古诗歌的文本解读或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沉不下去,深入不了;或细微艰涩、旁征博引,贪多求全,找不到切入点。还有老师把古诗歌当古文来教,逐字解释、逐句翻译,弄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让一首韵味十足的古诗变得味同嚼蜡。因此,古诗歌的文本解读一定要贴近学生——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文化积累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只在小学的时候背诵过少量简易的古诗,对古诗的认知程度基本上还停留在句式整齐、容易上口的层面上,对诗歌的内涵和意蕴不容易理解,因此文本解读的重点应该放在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感受炼字、修辞、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到了八年级,有了一定的积累,要多让学生自己体验古诗的语言美(如节奏、语调、修辞等),要开始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验逐步学会由“入诗”到“入境”、“入情”,感知作者的内心感受和作品的内涵。到了九年级,随着学生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增加,古诗积累也逐步丰富起来,因此要在前面的基础上给学生适当增加古代文化素养的滋润,逐步学会通过古诗描绘的意境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逐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提高对古诗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初步感受古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为高中阶段进行古诗歌鉴赏打下较好的基础。第二重境界:“入境”。“入境”就是要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的联想想象再现诗中情景,让学生有“设身处地”之感。在这个过程中,联想想象是十分重要的“入境”手段。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联想想象的方式让学生把诗中的意象切分成若干个画面,再把若干个画面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有变化的情节。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具体可感的感知空间。第三重境界:“入情”。“入情”是指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是作者进行精神沟通。这需要做好两个准备。一是文本解读一定要到位,二是“入境”一定要到位。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中重要词语和典故的理解,关键句子的把握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这就是在“入境”的基础上“入情”了。“入情”的过程是在想象的基础上深入体验的过程,这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达到的境界,但是能让少数学生体验这种与古人的心灵交流那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步骤四:想象体验。“想象”是“入境”的主要手段,“体验”是“入情”的主要手段。“想象体验”涉及到学生对古诗歌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把这个步骤合并在一起,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他们之间密不可分,而不同学生在这一步骤的学习过程中达到的效果是有差异的。有些学生只能“入境”而很难“入情”。步骤五:“文本还原”。“文本还原”是指在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歌意象组成的画面和情节还原出诗歌的原文,也就是一种在联想和理解基础上的背

(四)初中古代诗歌教学中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积淀,教学中不可或缺地理应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通过感悟祖国语言文字,努力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全面和谐发展。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在研究方法上,本选题将采用:

1.文献研读法

学习借鉴古今关于诗歌鉴赏的研究成果,理论联系实际,拓展研究思路,开辟研究天地,坚持走科学化、理论化的研究道路,力求研究成果的普适化,提高选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2.调查分析法

通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调查分析,了解古代诗歌教学的现状,总结得失,寻求古代诗歌教学的切入点,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不断提高古代诗歌教学的效益。

3.活动激趣法

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营造更加宽阔的学习古代诗歌的天地,从“诵、歌、画、作”等方面引导学生沉潜入古代诗歌,在活动中理解诗意、体悟诗情、涵泳诗趣,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从而为学习成长的生命增添诗歌的底色和文化的底蕴。4.经验总结法

在探究中有反思,在实践中有创新,要真行动、真思考,从研究过程中发现最原始的个性化材料,从学生学习成长的最切近处进行教育设计,努力使自己总结出来的研究成果真实、鲜活、可行、有效。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从设计和完成预期两年完成,分为四个阶段,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1.第一阶段(2012年2月~课题立项)

确立课题研究方向和内容,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落实研究任务,完成课题申报、评审书的填写。

2.第二阶段(课题立项~2012年7月)

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初中古代诗歌教学的现状,立足古代诗歌教学课堂实践,疏理新课程实施以来中考语文试卷中古代诗歌命题特点和发展趋向,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开展“经典诵读”、“诗意班级”等活动。

3.第三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紧密结合初中古代诗歌教与学的实践,通过教师的鉴赏指导和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古代诗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技能,让学生在古代诗歌学习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和精彩。

4.第四阶段(2013年8月~2014年7月)

全面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深入总结课题研究成果,认真撰写研究报告,力争如期完成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结题。

五、课题的预期成果

本课题的预期成果主要有两种:课题成果报告与资料汇编

1、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2、教案、案例研究汇编

六、可行性论证

1、本课题在校领导内、教科室内已通过多次商讨,非常重视,已初步有了一定的研究方案,并取得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为下一步的论证和研究打下基础。

2、学校“有效教学”系列探讨与研究活动的开展,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对教科研活动的不断重视与推进,备课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与鼎力支持,为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实施与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有实践积累和深入研究,还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有较高的教科研热情,教学论文在省、市、区获奖多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施良方 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5.张利芳:《古诗词有效性教学模式浅探》,《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3A。6.孙清武:《古代诗歌教学八法》,《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6月。

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实践应用研究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实践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 为现代的语文课堂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多媒体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 摆脱了传统教学抽象的概念,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一、多媒体为初中语文带来的契机

(一) 扩大教学容量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就必须让学生多读书, 会读书, 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目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大多还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针对中考考试内容而进行的学习, 这样就使语文学习具有局限性, 学生只能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没有其他获取知识的渠道。而多媒体教学有效解决了语文教学的狭隘性问题, 扩大了教学容量,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

(二)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就必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只有学生愿意去接受学习内容, 才能更好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形象化, 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 比如将枯燥的诗歌古文配以贴切的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这样就可以使其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达到跟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去摸索教学内容的真谛, 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 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可以将图像和声音有效结合, 打破视觉的局限, 全方位观察, 可以有效反映教学疑难点的概念, 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模拟再现, 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化, 刺激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形象的教学氛围当中,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巩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且高效。

二、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 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多媒体中有很多的图片资料、音像资料, 一方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学生注意力涣散。看到多媒体展示的音像图文, 学生很容易将对课文的注意力进行转移, 那么一节课下来, 关掉多媒体, 学生会对所学内容掌握不全面。

(二) 忽略了师生互动

传统课堂是教师直接面对学生的课堂, 而多媒体课堂则是学生——多媒体——教师, 师生之间有了多媒体的存在, 更多的是人机互动, 而忽略了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

(三) 教师的书写能力会受影响

多年前, 写得一手好字是每位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然而自从有了多媒体, 教师需要书写的内容越来越少, 只需要计算机备课、多媒体展示, 少了书写练习, 书写能力也有所下降, 甚至有些语文教师还会提笔忘字, 这是一个十分尴尬的现象。

三、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一)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

1. 充分利用多媒体扩展授课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音像图文并茂的特点, 来扩展教学内容, 扩大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 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 加快信息传递、知识整合的速度, 以增加课堂的密度。例如, 教学《背影》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人物简介、作品概述, 并且展示其他作家的有关父爱与母爱的文章, 以此开展群文阅读, 既节省了时间, 也方便了学生进行群文阅读, 扩大了课堂容量。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灵活的特点来为学生设计一场视听盛宴, 尤其是针对学生不喜欢的古诗词教学, 更是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兴趣。比如, 给古诗词配置音乐, 使欣赏古诗词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配乐可以是萨克斯的曲《送别》, 让他们紧跟着“感觉”走, 眼前会浮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 这样一来, 会大大激发学生兴趣。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有效性。多媒体对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意义重大。比如, 在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在课前寻找一些关于名著的影视、图片资料, 利用多媒体展示, 让学生在感官上得到初步的感知与享受。通过观看影视资料, 加快学生对文章感知和理解的进程, 加强学生对文学名著内容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 如此一来, 有利于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

(二) 弥补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鉴于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 广大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合理应用, 切不可盲目应用多媒体, 要使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互依存, 取长补短。

首先, 设计简洁、精确的多媒体课件。花样迭出、内容众多的多媒体课件常常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多设计一些简而优、少而精的多媒体课件, 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能够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其次, 增加师生互动。良好的师生互动, 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升学习效果。但多媒体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因此, 语文教师可以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多与学生就课件中演示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 找出能够表现文章中心的语句、分析原因等, 让多媒体成为师生沟通的有效媒介, 而不是阻碍。再次, 提高书写能力。的确, 多媒体的出现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过于依赖反而适得其反, 造成教师的书写能力下降等后果。拥有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应正确对待多媒体, 诸如生字词的书写及相关解释等简单的内容完全可以通过书写完成。

四、结语

多媒体的优势是客观存在的, 而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既不能只看到优势, 忽视不足, 盲目运用, 又不能因为存在一定的弊端而完全排斥, 而是要科学合理地对待。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要求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和手段, 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 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措施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的目的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让学生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学实践应该结合时代的背景,把教学过程转变为一种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而不是知识的傳授过程。在教学实践的过程总结好的教学方法,为祖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一、初中教学实践现状

1.初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理念的落后和相关理论的缺失,这种现象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过程。目前我国初中教师资源的短缺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事务繁忙,没有更多精力进行有质量的教学实践内容。

2.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初中学生有很多对于生物学没有学习兴趣,这也是教学实践成果不理想的一大原因。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方法没有很好的实际价值。

3.在对学生能力评价的过程中,分数仍然是限制学生自由发展的最大因素,这种单一模式的评价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内容过度与考试相结合,这也是为什么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很难进行改革的原因。

4.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但是目前我国初中教育中很多的教育硬件设施没有完备。这也使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合适的教学辅助设施作为教学工具。

5.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学习效果,但对于学习过程采取一种保守的态度。这种落后的教学理念使教学实践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难在思想层面进行统一。现代的教学理念要求学习过程更加注重学习能力的培训而不是过度强调学习结果,这种与传统教学方式大相径庭的思想在初中教育中很难进行统一。

二、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建议措施

1.注重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

进行教学实践首先要在思想上进行改革,应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对学习结果的过度关注。

例如,在初中生物七年级课本中,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生物的实际调查,通过调查一般方法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文献资料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同时也能够把课本中的知识更加牢固地记忆在脑海中。

2.启蒙学生的生物思想

初中生物的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的生物思想进行初步的启蒙,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启蒙他们的生物学思想。

例如,在初中生物一年级的学习中,“生物和细胞”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细胞的结构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细胞内部的各种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共同维系着细胞的生存,这种教学思想也可以发散为在整个生物圈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功能,共同保持着生物圈的生态平衡。

3.明确学生学习的本质

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目的,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过度注重形式的改变而忽略学习的本质。学生学习的本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这种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强化,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有一定的促进效果。

教学实践在初中生物中的开展对于教师能力是一种考验,也是对于学生能力的考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才是教学实践的初衷。

参考文献:

[1]肖帮裕,李洁荣.谈生物学“互动生成”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1(12).

[2]陈君华.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生物教学,2003(6).

[3]温润辉.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J].中学生物教学,2003(5).

上一篇:给爸爸妈妈做饭作文500字下一篇:关于违章违纪处罚的补充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