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2024-09-29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通用12篇)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篇1

摘要:阅读是提高学生思想修养, 获得知识, 接受传统文化, 提升精神品格的主要途径, 是中学生巩固课内学习, 扩大知识面, 培养自主阅读和思考的另一大课堂。本文笔者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 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方法, 以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关键词:课前预习法,模型读书法,比较法,方法迁移法,习惯法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的现状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文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当前全国各地的初中语文教学和考试都在针对阅读教学进行改革, 阅读实际上已经成为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 但实际存在的情况如下。

1.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 学生阅读的太少, 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 缺乏语文功底。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 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 “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 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 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 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更有甚者, 有的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 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 并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前途。

2.肢解教材式:因受信息及条件的限制, 很多中老年老师以教材为中心, 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 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 去感悟, 去整体把握, 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 使他们背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 自己仍然不会读。

3.考点练习式:现在的中学较多地运用这种教学。他们将所要教学的课文, 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 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 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 想像、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 将课文编成考题, 指导学生不读全文, 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 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这种练习无休无止, 机械乏味, 而且常常错误百出。用这种常常错误百出的练习方式训练学生, 扼杀了学生的思考, 无异于马戏团驯兽师的训练方式, 绝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无怪乎出现: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 可是最讨厌上的课是语文课。

4.写作目的式:许多语文教师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要么离开思维内核, 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孤立地去品味语言, 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么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 仓促地、浮光掠影地将“读”带过, “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笔者将以自己亲历的教学生涯以及对当前初中生阅读学习的观察和研究, 提出以下一些相应的阅读指导方法。

二.几种语文阅读的指导方法

1.课前预习方法指导

预习是课前的准备性学习, 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尝试活动。它不仅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而且在培养学生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指导学生预习, 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泛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泛读时讲求实效, 避免走过场, 要通过对课文的泛读, 能把握课文的大意。要能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 把握不同的内容;其次, 要指导学生在泛读课文的基础上圈出生词、生字, 要让学生自己翻查字典、辞典, 寻求解答。对于某些一字多音、一词多义的字、词, 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寻求在本篇课文中的读音和特定含义;再次, 要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 以利增强和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比如预习《海燕》, 可让学生思考:海燕象征什么?海鸥企鹅象征什么?暴风雨又象征什么?

2.模型读书法指导

此法与人们倡导的“推读法”、“未读先思法”极为相似, 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非常有效。此法要求读书先设想一下, 该“书”将说些什么?为什么说?怎么说?然后带着这个预构的模型, 在“书”的内容中验证, 然后据此修正或重构, 主动地向“书”靠近。“假设———验证———结论”的模型读书法是一条发现之路, 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之路。古今中外善于读书的人, 实际上都会用到模型读书法。如讲授老舍的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之前, 先问:“烈日下的马路是什么样的?下暴雨时又是什么样的?”接着又问:“此时此境之下, 一个车夫拉车是什么滋味?他为什么要在这恶劣的天气下拉车?”这一问, 促使学生思考总结出了小说主题。此时, 再让同学们打开书, 看课文描写烈日、暴雨和祥子痛苦拉车的情景。前后一参照,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且使学生学会了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3.比较法指导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叶老说:“阅读方法最要紧的是多比较、多归纳。”比较在教师的教法中离不开它, 在学生的学法中也离不开它。因为它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大知识领域, 有助于培养阅读和分析能力, 还能加深记忆, 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新东西, 确实是学生学习的好方法。比较有纵比、横比、类比、正比、反比, 我认为中学生开始学习语文时, 首先要学会“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比较法。如教古诗时, 就把《木兰诗》和《石壕吏》摆在一起同步教学, 教学时向学生提出:“木兰为什么替父从军?”同时引出《石壕吏》的“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来作比。这一比, 学生顿悟:二诗虽出自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一个是女儿孝顺父亲去从军作战, 一个是老妪为了保全老翁愿随军烧饭, 却都表现了我国古代年妇女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全他人的高贵品质。针对同一问题, 接着发问:二人同是从军, “木兰”与“老妪”各充当了什么角色?为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我最后归纳, 木兰女扮男妆是出于当时不招女兵的情况, 表现出我国古代年轻妇女的强干;老妪“角色”, 是而对吏吼出于无奈, 表现出我国古代妇女的朴实。这样的对比, 锻炼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加深了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掌握比较的方法, 可谓一比多得。

4.方法迁移法指导

所谓方法迁移, 就是引导学生把过去掌握的方法和技能应用到新的学习过程中去。鉴于同类或相似的数学内容便于迁移, 所以“迁移指导法”主要用于单元教学之中。我将单元教学过程分化为“教”、“学”、“结”、“联”四步, “教”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 从教方法、教规律,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入手, 为学生自读课打下基础。“学”主要是学生运用教师授给的方法指导自己自学, 实现自我学习的横向迁移。“结”是学生基本通晓单元课文内容之后, 根据各篇课文的内在特点, 列表比较, 找出规律。“联”是引导学生向纵向迁移, 即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 方法是开讨论会 (练口) 、布置作文 (练脑) 。教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时, 只示范教《孔乙己》, 《范进中举》由学生自读, 运用老师教给的学习方法横向迁移。在学生熟知二篇课文的情节、环境、人物三要素后, 要求学生从思想内容、结构布局、语言运用、人物个性四方面列表对比, 找出共性的东西来。有的同学通过对比后认为, 没考上秀才的孔乙己落魄潦倒, 考取举人的范进失常成疯, 说明当时科举制度毒害了不少人。对学生的这种见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后, 再引导学生向纵向迁移, 即向生活实际迁移。步骤是提出讨论题:“从孔乙己、范进的悲剧看今天应试教育的危害性”, 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再布置作文题:“孔乙己的悲剧说明了什么?”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几次这样的训练, 学生逐步习惯掌握了这样的方法。记忆是一种思维功能, 充分发挥这种功能的效用, 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知识的积累与储存是靠记忆来实现的。记忆方法多种多样, 有系统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反复记忆法、比较记忆法, 色彩记忆法、实践记忆法等等。就拿指导学生用“色彩记忆法”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 对重点的词语、句子、修辞方法、说明方法及描写、议论、抒情等精彩的段落, 要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上不同的记号, 划上重点符号。五彩缤纷的色彩能刺激神经,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

5.培养习惯指导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新课程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这就要求教师要立足于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多方面养成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如, 培养“背诵摘抄”的习惯, 就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背诵一首古诗或课文中二至三个片断, 要求学生备一摘抄本, 每周至少抄满一页名家名言、格言警句。再如, 培养“动手写作”的习惯, 就要求学生平时写好观察日记, 促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 从观察中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皮亚杰《教育理论》2010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篇2

一、语文学习准备。

语文学习需要一些必要的准备,比如工具书等。作为一个初中生,身边应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小辞典》(以上三本工具书以商务印书馆的为最好);除此之外,为便于学习文言文,如果能有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学生古汉语词典》就更好了。当然有了以上提到的工具书只是一个基本的准备,关键是养成只要读书就查阅词典的好习惯。语文学习过程中还要用好一些相关资源:语文课本、班级图书角、学校阅览室、家庭藏书以及考试资源(考试是一段学习内容的检测和小结,考试过后同学们要及时发现知识漏洞,并把漏洞补上)等。

二、语文学习方法漫谈。

1、 语文学习方法五原则

⑴ 循序渐进。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务远,急于求成。每天,能认真的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的背几首诗,仔细的读几篇文章;一个学期读几本名著,做几本读书笔记,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

⑵ 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辨证关系,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

⑶ 自求自得。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读写结合。

⑷ 博研结合。坚持博研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机结合。

⑸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红楼梦》语云: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学习,如果只局限于课堂是学不好的。

2、 运用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伴随学习语文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例如,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就可以联想起我们学习过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还可以通过想象在头脑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情景。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丰富学习的内容,还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甚至可以对文章进行加工处理。因此,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有意识的在阅读过程中,把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对生活的感知与思考结合起来。

3、 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在学校里,语文学习主要表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语文课本的学习。对课本中的文章,老师有老师的理解,老师的理解融入了教师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是成年人的理解。老师的话也好,教参的话也好,都是一家之言。同学们可以有也应该有自己的理解,这理解之中融入了你们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是未成年人的理解,说不定你们自己的理解会更好。课堂上同学们如果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一定很高兴,因为他希望与我们进行思想交流,心灵的沟通和智慧火花的碰撞。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既可以激活同学们的思维,还可以锻炼你们的多种能力。所以,同学们应该多思考,多提问,多研讨,使课堂活动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4、 养成自控式学习习惯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语文学习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要用心听讲、作业书写规范、独立完成作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多读、多背、多思考、经常练笔、看报等。

5、 掌握两种学习技能

第一, 学会快速阅读。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同学习惯于上课听讲,下课做作业,即使是语文课本也不甚阅读,更不用说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长期下去造成的结果是不会读书,没有形成熟练的阅读技能,对学习的发展造成严重障碍。这里我所讲的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的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文体、内容、表现形式迅速分清文章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多读书,注意了解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加强读思结合,并且有意识的加快阅读速度,逐渐形成阅读技能。

第二, 作好笔记。作笔记是一种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初中生的学习笔记主要有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课堂笔记应注意结合课文对老师所讲内容进行记录,不能全抄全录老师的板书,读书笔记(后面还要重点介绍)应注意做好圈点勾画,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整理,如经常读错的字音、写错的字形,常用文言实、虚词等,理清知识结构和联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哪种笔记都要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便于集中处理。

6、 五遍读书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当然是一种泛指,强调书要多看,多读,并非真的要读百遍、看万卷。不过,一篇文章如果能多读几遍,学习效果会更好。特别是,同学们使用的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是精品,一般的文章读三五遍并不多,而有的文章读十遍尚觉得少。现向同学们推介一高考状元的“五遍读书法”,以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遍,是指上课前对老师要讲的课文先预习一遍。

第二遍,是指上课完了后,把课文再认真的研读,并把老师讲过的书上的内容复习一遍。

第三遍,是当学完一个单元之后,从单元第一课到单元最后一课仔细的看一边遍。

第四遍,是当一本书全学完之后,结合教师的复习指导,把整本书再读一遍。

第五遍,也是最后一遍,即在考试前几天,与学习笔记和平时的单元检测相配合,把课本粗略的翻看一遍,复习了平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重点、难点。

7、 陶行知“读书十诀”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读书十诀”定会让同学们受益非浅。

⑴ 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⑵ 勤,业精于勤,荒废于嬉;

⑶ 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⑷ 博,从精出发,博览群书;

⑸ 问,不耻下问;(疑在悟前)

⑹ 记,多动笔墨,多记笔记;

⑺习,温故知新;(联系自然)

⑻ 专,专心致志,专一博广;

⑼ 思,多加思考,学以致用;

⑽ 创,触类旁通,敢于创新。

8、 写读书笔记和制作卡片

写读书笔记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应是从读书(报刊)中引起的,离开了书,就成了别的文体。因此,笔记一般都要注明材料出处。

⑵最好一则笔记记一个问题,如内容和感想多,可写成几则,不要混在一起。这样便于整理和以后使用。

⑶一个故事、一句话、一个数据、一段议论,不论大小均可写成读书笔记。但决不能肢解原文、歪曲愿意,也不要把自己的感想或增添的材料与引用的原文混杂在一起。

⑷笔记积累多了,最好能分类整理,编出目录索引。

卡片是积累资料的一种有效手段,同学们应学会做好以下两种卡片的制作。

一是文摘卡,主要摘录名人名言、好词佳段等,或是本人需要的有关内容,不掺杂自己的意见。

二是心得卡,主要是记载读书心得,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读书笔记,它偏重主观感受,写法也极为多样,但总要从所看到的材料中引出来,所以也要注明出处。

当然,在实际运用中,同学们也可以把写读书笔记和制作卡片结合起来——不管怎么样,要用心去做,贵在坚持,其中自有乐趣,亦能在辛苦中体验成功的感觉。

阅读指导的训练步骤

三、语文学习及备考。

第一部分:语言积累及运用

这一部分正如标题所言,重在积累,关键是运用。包括的内容有:汉字的形音义,标点符号及词语的使用,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续写句子,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等。对于这一部分,同学们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日积月累,定会得到高分。下面以字词为例作简要说明。

1 、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2、可以把平时自己常易错的字记录在错题汇集簿上,定时集中纠正,还可以进行形似字,同音字的组词练习。

3、每学新课,先要将自己不会的词语画出来,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不能死记硬背;在具体语境中有的词义发生变化,一定要加强理解这部分内容。

4、课本中正文下面的注解及课后练习的词语部分应是重点。

5、学习词语应坚持“长流水,不断线”,根据自己情况,每天都要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词语,到一定时期,特别是阶段性考试之后,将还不熟悉的词语用过筛子的方法挑出来,再次复习,直至越来越少。

第二部分:文言文学习

长期以来,初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一直存有误区,即同学们比较多的依赖老师的串讲,然后加以掌握,最后虽然有了一定量的知识积累,但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却不强,应对相应的考试就会感觉比较困难。那么,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效果才能更有效呢?

课前做好预习,即在教师讲解之前,同学们应该借助工具书和文章注释,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1、 诵读

⑴ 读准字音:

借助文章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特别要求掌握通假字、古今字、异读 与破读。

⑵读准诗文的节奏。

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停顿正确。如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中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的断句,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同学们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有利于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⑶读出语气和语势。

这样有利于同学们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如曹操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雄伟抱负。

需要特别说明一点,读出语气和语势应以朗读为主,朗读应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的朗读,这就涉及到文言文的断句,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句子理解的对错。古汉语大多采用单音词表意,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误读为现代汉语的合成词。长句可根据文意断句,句首的语气词可停顿。同学们要反复训练、反复琢磨、反复玩味。

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升华,又是理解和背的前奏。要朗诵好文言文,关键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同学们在学习中老老实实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然后查阅资料,有的还需要与同学一起探讨和向老师请教。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要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藏其中的浓郁情怀,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诵读古诗文,应该是十分愉悦的学习过程,穿越时空与古代志士仁人、贤者智者对话,从而了解我们的国家、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的历史,把历史文化的积淀化为我们自身人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应该是人人所渴求的,希望同学们能把这种渴求变为诵读的实践。

2、翻译

严格意义上的文言文翻译,必须达到“信、达、雅”的标准。“信”,就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准确无误,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达”,就是通顺明白。翻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句要流畅,语气不走样;“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点是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翻译的方式,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1.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如:

原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直译要求这样字字有着落。

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可以改变原文的词数、词序和句式。如:

原句: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译句:天上的云雾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千里方圆,月映水上如金光闪耀,月影象一块圆圆的玉璧沉落在水底。

这个例句的译文,适当地增减了词语,调动了词序,这就是意译。

中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直译的能力。因此,考生必须认真领会词、句,紧扣原文,弄懂原意,不能把翻译弄成叙述大意或改写故事。认真地、严格地直译,是落实文言文词句的重要环节,是避免错误的较好办法。

用“六字诀”去翻译文言文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如:

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

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如:

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如:

原句: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句:打仗,是靠勇气的。“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句: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选

原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译句: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应不译。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何陋之有”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呢?”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如: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全句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又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以上介绍了翻译文言文通常使用的一些方法,其实也就是古汉语词法、句法知识的综合运用。实际上,要很好地翻译一篇文言文,并非懂得这几条就能做到的。

准确翻译文言文,必须注意三点

1.正确地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即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在文中的直接意义和隐含信息

2.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做到文从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畅

3.是在翻译时注意句意表达的完整和关键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等。

3、理解和背诵

能否背诵一定量的诗文,是检验一个人的文言功底是否深厚的标准之一,同学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对诗文的背诵。语文课程标准也文言文的背诵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要想背得快、记得牢,首先要读准课文,一字不差,不丢字,不多字,不错字,认真地逐字读,待到读熟后,再考虑背诵,一篇新课文,最主要的是先读正确,否则读错的地方形成习惯很难纠正。其次,边读边理解,才能背得准确。第三,背诵时可将较长的文章分成小段,“个个击破”。第四,借助联想,形体动作,辅导记忆背诵。第五,不断复习,任何人记忆不可能一次完成,有计划地进行反复训练,可以增强记忆。第六,背诵中心难点易错之处,可摘重点写笔记。

针对文章的内容,一般设问:写什么人,叙了什么事,介绍了什么物品的特点,阐述了怎样的道理,答这些问题,就要逐句逐层逐段理解文章,在阅读方法上是与现代文相同的,文言文虽然因距离我们生活较远,但它的学习是有明确范围的,无论那个知识题,都以课本为主。

总之,同学们只要肯下力气,就能学好文言文,文言文的考试成绩就会很理想。

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一、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这是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重要要求。没有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就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解。

1、理清文章的思路。思路,指的是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常常体现为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文章的脉络。

文章的思路,从外在形式上看,常常体现在文章的结构上,只要划分清楚文章的结构,进而看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就能大体把握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有时也体现在串联起全文的线索上。如果能把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抓思路结合在一起运用,效果会更好些。

2、能够比较迅速和准确的抓住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并且由此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分析。

二、段落阅读的能力.

阅读能力的基本功训练,体现在“段”上,“段”是篇的具体而结合,一篇文章中涉及到的各种能力,在“段”中都有体现。而“段”短小,易把握;用各种不同的体“段”进行训练最终可以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

段落阅读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迅速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找出关键语句上。一段文字的中心句常在一段文字的起始或结尾,当然,判断是不是中心句,要看这一句与其他句子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看这一句能不能概括全段内容,表达作者的主要意思。

有一些段,没有中心句,这些段的中心是隐含的、暗示的。这就需要用自己的话去概括。一般来说,抓这类段的中心常用以下几种方法:如果段中的几层意思有主次之分,可以采用摘要法,就是选取主要的,略去次要的;如果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就采用归并法,即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段中几层意思是层层深入的,那就摘取最后归纳的意思。

具体到某一段,同学们可遵循以下顺序进行训练:

(1)整体看一遍此段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2)逐句研究,每句话的大意

(3)研究这段中的句子之间的联系,将句意相近的几句归为一层,概括层意。

(4)根据段中的几层之间的关系,总结段意

(5)再看这段为表达这个段意,用了哪此写法

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阅读课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生词”,需要字典、词典弄懂他们的含义。借助工具书弄懂词语含义,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的方法。

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遇到一个“生词”,词典解释这个词时列出好几个义项,该选择哪个义项呢?这就需要结合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含义了。

有时还会遇到一种情况:靠查字典、词典不能正确解释词语,需要借助上下文来推断词语含义。《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他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句中的“狡猾”是什么意思?查词典,解释为“诡计多端,不可信任”。用这个解释理解句中的‘狡猾”,显然是荒谬的。联系上下文揣摩就会发现,这里用“狡猾”,写出孩子们看出老师不过是装装样子,他们从这个动作体会到的是老师的爱心。“狡猾”的贬义色彩在这里消失了,变为“机灵”、“聪明”的意思。

可见,善于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也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中心、写作技巧的基础。

四、归纳概括全文的中心意思的能力

归纳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先要弄懂每一段的意思或要点,进而将内容相关的段落归并为一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最后,再将每部分的意思进行归纳,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

可以说,阅读的基本要求是以“理解”能力为核心。具体阅读方法是从文章整体入手,重点作好局部的分析研究,然后再回到全文上来。

提高阅读能力还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以课本为范例,学习掌握阅读方法

我们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选的美文佳作,在思想内容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在文章结构上,是严谨,规范的,在语言表达上是简明,连贯得体的典范,因此利用教材做例子,学习掌握阅读方法是最好的途径,基本篇目中的重点段应逐句逐层地认真研读,只有在课内段的阅读分析中学到方法,才可能在考试时阅读课外选文。

2、 分析词语的意思及作用要结合语境

3、 分析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要结合具体内容

4、 善于利用文章的语句来概括

一般试题要求学生概括段意中心。要认真读原文看看原文中是有中心句,利用中心句既简单又准确,如没有中心句,改造重点句,或将其组合,或摘基重点词语。如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那么,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好后,经过简练再表达。

5、 分析写作方法作用要扣住中心

在分析了如何提高阅读能力之后,我重点再给同学们介绍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赏析一篇文章,二是做阅读题需要注意的问题。

赏析一篇文章,可运用以下方法和步骤:

1、 先把文章浏览一遍,想一想写的是什么。

2、 再通读一遍,圈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圈出揭示文章中心的文句。

3、 分段细读,圈出哪些词是在表达意思上的关键词语,划分段落并确定段意。

4、 在默读的基础上,复述全文大意,要求结合关键性的词语,列出提纲。

5、 根据揭示中心的文句,对文章进行缩写练习,要求把圈出的词、句、段尽量用上。

6、 通过读、写,要求概括全文的中心和写作特点。

7、 根据圈出的文句和中心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8、 在写读后感的基础上,从思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等方面进行评点。

9、 在评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阐明自己的主张。

做阅读题要先辨识文体,然后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做一个把握,不可能在没有阅读的情况下就答题,那是很荒.唐的一件事情。对内容整体把握的情况下,看题干,把题带到原文当中去,也就是给自己答这道题找一个阅读区间,这个阅读区间找得准确与否非常关键。如果找得准确,那么回答问题正确率就高,如果找得不准确就背道而驰。有的同学觉得回答得很好,但是为什么不得分,就是阅读区间找得不对。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地方。有的题,可以把阅读扫描区间放大一些,比如说,有的题说,通篇考虑或者结合全篇回答什么什么问题,这种题的阅读区间绝不能局限在一个地方。如果说第二段当中有一个什么句子,要说明内容,这样阅读区间可以锁定在第二段当中,这要很好的审题。

第四部分:写作

关于写作,古人论述颇多。《红楼梦》上说:“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论语》上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可见,写作与生活密不可分,写作与阅读密切相关。在这里我重点和同学们谈一谈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换言之,如果我们读了相当多的文章,在我们的大脑当中储备了许多的信息,等到我们写作的时候,可以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把这些信息提取出来,如果我们的阅读量非常少,头脑当中储备的东西很有限,光凭自己非常简单地十几年的生活阅历来进行写作的话,我觉得恐怕就会出现问题,就是说没有那么多可写的东西。因为你对生活上许多的问题理解得是很有限的,认识也很有限,这不是同学们的能力问题,而是生活经历比较短,局限于你的年龄,对很多问题理解不了那么深。因此要借助阅读,通过阅读增长自己的知识,加深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鲁迅有一句话,凡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在说明着怎样写。我想这一句话应该能够告诉你一个道理,那就是说多阅读,尤其是多读名家的名篇,作文像孩子学走路一样,开始于模仿,当我们很不成熟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大家的文章中学习一些写作的经验,再结合自己生活的一些实践,这是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一个途径,一句话,同学们要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首先要抓好自己的阅读。下面,我具体谈一下初中生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1、作文评分标准。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给分,第一是书写,要求书写时字迹工整、美观,标点正确,书写格式规范,符合以上要求,直接赋分为5分(如果加上卷面印象,此项一般能占到十分左右)。第二是内容。要求作文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这部分约占作文总分的三分之一强一点,即20分。第三,是表达,要求作文的结构合理,详略得当,语言顺畅,叙述具体、描写议论得当。这部分约占作文总分的二分之一,即30分。从评分标准可以看出,中考作文对书写、中心、语言表达三个方面要求比较高。

2、学会确立中心

确立中心最好的办法是学会列提纲。根据题目的要求,思考作文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即文章的中心),然后再考虑选那些材料来写,确定详略,再安排结构,将这个提纲写好后,再二次审题,看自己的提纲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如有差误,及时修改(避免成文后才再改,已经来不及了)确保文章能扣题,符合题意。

3、学会恰当地运用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作文中凡是能突出中心事件、人物都要有详细地描写,如《合作》一文,详写的部分应是你如何与别人共同完成一件事,那么,你们之间如何合作的过程就非要具体描写不可,而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就可以简单几句话略写,甚至不写。

在记叙文中恰当地议论也是非常必要的,一般出现在开头、结尾。在结尾时适当地进行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要注意的问题是:议论的语句一定要缘事而发,针对记叙的内容,或谈它的意义,或揭示其规律,或表明自己的态度。

4、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工夫在平时

①要有语言的储备库

作文平时要多读书,好的文章要背下来,精彩的词句段应抄下来。

平时应加强写作的片段练习,比如仿写续写改写缩写扩写

②要有语言的实践训练,大作文、小作文、读书笔记、一定量的日记,一个也不能少。

③要精写和多写相结合。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要学会修改自己的文章;勤动笔,以我手写我心。

2、怎样写应试作文

①、按题目要求作文

我们平时作文,是为了练习写作,提高文字表达水平。应试作文是为了展开写作水平,接受选拔。应试作文为了防止“虚构”,,它的题目和平时作文必须有所区别;为了叫绝大多数考生都有话可说,它的题目不能太偏,为了公平评判考生的成绩,它还有一套详细的评分标准。因此,必须在审题上下一番功夫,搞清楚题目的要求,严格的按题目的要求作文。不按题目要求作文,即使文字水平再高,也不能得到较高的分数,有时应试作文的题目和平时作文的题目极其相似,也不能照搬平时的作文,也要一丝不苟不折不扣的照题目要求进行构思,严格按题目要求来写。

②把开头结尾写好

我们平时在课堂上学的各种开头结尾的方法,应试作文当然都可以使用。但是评卷老师最青睐的是起笔入题的开头,因为评分标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切题。评卷老师最青睐的结尾就是收束全文点明主旨,因为结构完整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条评分标准。

③注意分段

一篇文章应该由五六个自然段落构成,切忌三大段,

因为所有的内容都挤在第二段里了,会导致思路不清,也不利于教师阅卷。可以把中间的那一大段再分成若干小段,这样,就显得层次清楚了。

⑸把每段的第一句写好

每段的首句,仿佛人的眉目,把这句写好了,每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得精神。每段的第一句写成什么样最好呢?按应试作文来说写成能概括全段大意的中心句最好。因为评卷老师看我们的作文不象平时看书那样从容,他能在每段之首找到中心句,阅读我们的文章就非常便利了。

⑹卷面整洁

首先要做到写一手好字;文章某处改动一下是难免的,但改得多了,会影响卷面整洁。实在非改不可,也要使用标准的修改符号,切记“涂鸦”;另外在卷面上作段落顺序的调整也会影响卷面的整洁。

写到此,所谓方法,林林总总说了不少,不知对同学们是否有用,但有一点对你的学习乃至终身都会受益,这就是阅读一定量的时文和名著。时文同学们可优先选择《读者》、《散文》等。名著是人类社会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有人甚至说,一个人一生中如果不曾阅读名著,他的人生将是残缺的。初中阶段,相对于小学阶段而言,无论是语言积累,理解能力,还是思维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而相对于高中阶段而言,课余时间则充足的多,所以,我个人认为,初中阶段是阅读名著的黄金时期。《语文课程标准》上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其中“读整本的书”,我理解为以读名著为主。当然名著不能泛泛而读,要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度,要强化阅读名著的深度。在这里,既是对学生也是对老师提供几点阅读名著的要求:1、给名著提问题。2、给名著作点评。3精彩片段诗歌朗诵会。4名著读书笔记展览。5、读书报告会。6、讲故事比赛。7、名著知识抢答比赛。8、搜集整理有关名著的评论文章。9、与写作结合。10、编剧、表演。

浅谈初中语文预习方法指导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方法;指导对策

课前预习是为了学生上课能带着问题来学习,能够提前了解文章的结构和文中思想,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跟上老师的思路有目的地学习。然而当前的预习任务的布置方式没有将预习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教师口头布置一下任务没有给学生明确的目标,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敷衍情绪,不能够将预习做到位,因此传统的预习方法就没有发挥出预习的作用。

一、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目前学生对课前预习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经常认为预习只是简单地读一遍课文,提前认识一下新字词,并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也没有明确自己对文章的疑问,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课前认真地预习,标记自己对文章产生的疑问,方便在老师讲解的时候寻找答案,对比教师讲授的和自己理解的有什么样的不同,在逐渐强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课前预习的重视。

二、创设问题,检测预习结果

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能够有效地预习课文,可以创设一些有关课文的问题,以填空和选择题的形式来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考查,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创设问题时应该增加问题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在以后的课文预习过程中就能够更加认真,从而记住文章的关键点,增加对课文的了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敬业与乐业》一文时,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应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结构。

三、发散学生思维,给学生想象空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是不一定相同的,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理解学生对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針对合理的思想给予一定的肯定,将这种思维运用到课前预习中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把握,这种预习方式能够避免预习的单一性,防止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枯燥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初中语文相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层次更深了一步,这样有目的地预习文章能够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并且可以更加轻松地理解教师对文章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董秀英.浅谈初中语文预习方法指导[J].新课程学习,2012(02).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指导渗透策略 篇4

一、整体感知, 不求甚解

关于读书的方法, 陶渊明说道:“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即喜欢读书, 却不拘泥于一些细微末节;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时, 便乐得忘了吃饭。若细细思考, 感觉高明之极。尤其是不求甚解, 指不局限于细微末节, 注重整体感知与把握对象的风神精义, 由发现与领悟中得到快意。同样,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也应指导学生整体阅读, 即“→→”。具体而言, 先通读全文, 了解大意, 而后分解细读, 仔细推敲, 揣摩精彩语句、独特用法等, 而后通篇领略。这样, 才能读通读懂, 准确抓住文本中心, 把握文章主题, 了解写作意图。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开篇点出“文眼”——“背影”, 揭示主题。其中, “背影”出现频繁, 前后呼应, 突出了中心, 情感表达上有回环美。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方法。

第一、整体着眼, 通读课文, 把握中心。首先, 分析课题, 梳理题意。而后把握大概内容, 分析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如何写的。接着分析一些重点语句, 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此, 便可把握课文中心。1) 整体感知:思考问题: (1) 文章描述的主要事件是? (2) 文中写了父亲几次背影?这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写了4次背影) 师:文中有4次“背影”, 每次描写不尽相同, 但蕴含的情感却是一脉相承的: (1) 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开篇点题, 笼罩了浓厚感情氛围。 (2) 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为儿子买橘子, 父亲蹒跚走过铁道, 儿子不禁落泪。

第二、局部入手, 研究写作特征与思想内容。首先, 围绕中心, 梳理文本思路;其次, 紧扣中心, 研究重点词语, 了解语言特点与写作风格, 深化阅读。2) 讨论交流: (1) 父疼子。父亲在送行过程中为儿子做了哪些事呢?让你最感动的是哪件事?说明原因。父亲除了做这些琐细小事外, 还有哪些方式来表达他对儿子的关怀? (2) 子爱父。儿子是否理解父亲的关爱与深情呢?结合课文, 说说自己的见解。第三、从段到篇, 再次回到整体, 侧重分析文章的写作目的, 遣词造句以及谋篇布局的特点, 以及对中心表达有着怎样的作用。3) 思考探讨:父亲给儿子所做的事情是否普通呢?作者为什么会这样感动, 多次流泪呢?

二、鉴赏评价, 提高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除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之外, 还需要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结合课文教学, 巧妙渗透一定的鉴赏评价, 让学生学会鉴赏人物形象, 感悟文本意境, 领悟文章思想情感。

如诗歌鉴赏。 (1) 鉴赏诗歌形象。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 了解其特点, 以便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2) 鉴赏诗歌语言。这就需要抓住“诗眼”, 也就是注意作者的“炼字”技巧。另外, 诗词因韵脚、篇幅或修辞需要, 创作者常常会对语句进行特殊处理, 若要透彻理解诗词, 则需要注意诗词中的“炼句”, 如倒装、词类活用、省略等, 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包括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修辞手法 (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设问、用典等) 、表达方式 (议论、描写等) 。其次, 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与经验, 发挥想象联想, 补充艺术空白。最后进行理性概括, 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

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篇5

二、古诗文默写部分,大纲要求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

三、名著阅读部分,十部名著。

四、新闻部分,一般是要求给新闻拟标题。

五、修改病句部分,我总结的有八种病句类型。

六、句子排序部分,只要注意上下文衔接,其实也挺简单的。

七、现代文阅读部分,总结了历年的中考题,也就十种题型,把这十种题型练熟了,知道怎么去下手做题,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八、说明文或议论文阅读,掌握题型很重要。

九、古文阅读,课内文(包含在50篇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内)、课外文各一篇。

十、诗歌鉴赏。

十一、作文。

一、字词部分:一定要让孩子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我最喜欢用的就是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很多家长很怕孩子查这种小字典不够,于是就给孩子买了很多大部头的字典,殊不知最权威的字典就是《新华字典》,携带方便,又容易查阅。

初中语文后进生复习方法指导研究 篇6

一、注重思想疏导,激发学习信心

初中语文后进生或多或少存在自卑自闭心理,他们因为学习成绩落后,往往将内心封闭起来。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认真分析每一位后进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因人而异的方法。有些学生除了学习成绩落后之外,其他方面有着特长,发掘他们身上的长处进行表扬,增强自信心,并转移到学习活动之中。再如有些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笔者在这些方面给予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并加以充分的表扬鼓励。经过激励,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充满了阳光,洒满了雨露,学习的信心也会得到明显提升,在此基础上开展复习方法的指导,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科学指导复习方法,提升效率

1. 运用前后联动法开展复习。初中三年的课程是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的,指导后进生高效开展复习,一定不能将知识点割裂开,要帮助他们建立前后的联系,特别要将旧知运用于新知的探究学习中,在新知的探究学习中巩固旧知。例如文言文的翻译方法通常是后进生学习的难点,他们面对文言文不知如何下手。对此,笔者引导他们融会贯通,例如提炼文言文句子中的重点字,将其意思翻译出来再进行整体感知,也可以将文言文句式中省略的字词补充出来,直观理顺句子的意思,还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模糊感知,进而结合一些词语的解释细化翻译内容。

2.运用拉网筛选法开展复习。复习到最后 ,教师可以分阶段或分类型进行复习,每一阶段每一类型的复习中,都要进行环环紧扣的拉网式筛选。第一阶段复习之后进行全面检测,筛选出第一阶段尚未牢固掌握的内容并入第二阶段复习,以此类推使每一轮复习的难点进入到下一阶段之中,从而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巩固了复习的效果。分类型进行拉网式筛选,先从字音字形字义板块入手,完成这一部分内容的复习之后,将其中易混淆的难点筛选出来,进入重点词句理解复习板块,顺带进行上一部分内容的学习,通过分类型进行筛选的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3.运用联想记忆法开展复习。文学常识是初中语文复习的重要内容,虽然在中考分值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难度相当低,后进生语文复习的指导必须牢牢把握难度较低的内容。文学常识记忆如果靠死记硬背难度非常大,笔者要求学生通过联想记忆法,将作者的生年、代表作等用一句通俗的话语连起来,变得更加形象,便于记忆。学生在记忆一个作者几部作品的时候,有可能只记住一句形象的话语,甚至一句笑话就能够将文学常识牢牢记在心里。联想记忆法也可以运用到一些知识点的记忆中,特别是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字词的用法,可以通过联想的方法形象记忆,在运用的时候信手拈来。

4.运用错题巩固法开展复习。在每一轮的复习中,错题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从错题的数量、类型、分布可以分析出学生学习存在的难点。从某种意义上讲,错题也是学生暴露出来的学习薄弱环节,在下一轮的复习中只要抓住了这些薄弱环节,就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效果。笔者指导后进生在每一次作业、每一次检测、每一次考查中,凡是做错的题目都专门用一本错题集摘录下来,平时随身携带,空闲时间读一读、看一看,增加一些记忆,久而久之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5.运用轮次回顾法开展复习。许多后进生之所以语文复习效率低下,与其不科学的安排有关。笔者要求学生科学安排每一轮复习的时间,除了按照教师教学的节奏频率进行复习之外,还要将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内容提炼出来,当天进行一次复习,三天后进行一次回顾,一个星期还要进行一次浏览,接下来要等到一个月之后再进行一次回头看。经过这四次连续不间断的梯度性复习回顾,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把握将会更加深刻,符合初中生思维特点和记忆能力,可以为后进生提高语文复习效率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鼓励相互交流,实现取长补短

在一个班级的语文学习中,有的学生学习效率高,有的学生效率低,他们之间对学习方法的理解和探索成果也不尽相同。笔者要求班级优秀生走上台讲述自己的学习经验,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窍门。同样,后进生中一些进步比较明显的,也要走上讲台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技巧。无论是优秀生的语文学习经验,还是后进生群体中的学习经验,对学生而言都是一次学习借鉴的机会,许多后进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聆听他人的讲解中积累了经验,与自身的学习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帮助后进生增强复习的技巧,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广大语文教师要注重帮助他们增强学习情感,传授复习技巧,鼓励学生相互探究,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结合实际指导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篇7

一、‘结合实际和地域特点选择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现行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了6个综合性学习,6册教材共编排36个综合性学习。当然,这些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仅仅是一个示范性的安排,同时也是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安排,而这些安排也不可能照顾到全国各个地域的不同的层次的学生的语文学习的需要,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域有选择地增减相关的主题进行训练。我在实际教学中,对这些主题进行了调整。

如对于《莲文化的魅力》,因为北方学生对于莲的认识不深刻,我调整为《柳与丝———文学作品中谐音》,结合家乡地方色彩,选取古典文学进行综合性学习,学生能够根据地方特色(特别是地方“花儿”的内容理解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民间诗歌中的“起兴”用法,这样调整,既能让学生有具体事物可感可知,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身边的情景来渲染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结合学生实际,依照《课标》,有效指导学生确定学习方案和搜集整理资料

2011年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综合性学习的标准第2条指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对以上认识,结合学生在自主开展在活动和搜集、查阅资料方面的限制的实际情况,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时,先教会学生制定活动方案。方案大致包括项目名称、研究人员、目的、内容与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等。

制定方案要群策群力,共同策划,制定方案的过程同样也是综合性学习的学习过程。然后指导学生有效地搜集和整理资料,学生面临的难题就是不知从何处去搜集资料,这样,就要指导学生在亲历亲为的活动中搜集资料,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搜集:切合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的实物及文字、图片资料,现场采访的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紧相关联的采访记录或音像资料,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紧密相关联的古诗词名句,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紧相关联的故事、文章,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紧相关联的古今人物轶事,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相关的家庭资源等,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紧密联系的各种文化现象等。并对搜集得来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三、从语文素养的培养角度去指导综合性学习,以达到提升语文水平的目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语文的实践过程。在初中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时,容易导致泛语文化的出现,因而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时,一定要把语文素养的培养作为核心。通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每一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保证学生都能得到语文方面的收获,取得一个或几个方面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语文学习首先是一个情感培养的过程,在综合性学习中,让学生带着对要探究的问题的向往与热爱的情感去进行活动,而不是仅仅去完成一项语文课的任务;其次要让学习在每一次的综合性学习中能够运用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在探究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在制定计划时训练学生的提纲能力、概括能力,在搜集资料时训练学生对材料的甄别能力、感悟能力,在整理材料时又要训练学生的条理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在完成研究成果时,又要用到布局谋篇的能力、写作能力……所有这些训练,都要以训练学生的语文水平为目的,让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达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效果。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一片全新的领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克服教师、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充分利用好本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不断探索、研究、寻找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使学生在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摘要: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方法进行归纳,提出结合实际和地域特点选择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让综合性学习的方法成为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四个方面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指导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篇8

综合性学习是描述客观现实存在的具备综合性特点的学习行为, 主要是建立在学生兴趣与直接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探究、合作、自主等方式为主导学习方式, 学习与生活和社会紧密关联的各种具有现实、综合、实践等特征的知识内容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和合作的精神, 主要体现的是对初中语文知识的现实应用, 听读能力的综合发展, 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特点

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具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一是其具备的综合性。既要求学科内各类知识了解与应用, 同时也要求以语文学科为主的多学科综合知识学习, 通过自主、发现、参与等方式的学习, 对于实际生活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 发现和了解综合性学习的功效和特征。二是其具备的开发性。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们提供课堂内外的相互联系, 沟通学生与社会、与自然间的联系, 要求教师和学生通过自主意识自由选择活动和涉及活动细节。三是其具备的实践性。综合性语文学习方式主要是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和亲身经历, 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 实践过程远远重于实践结果, 学生作为主体的时间作用要注意发挥。四是其具备的主体性。以综合性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 活动目的是为培养学生自由、自主、交流的精神, 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要突出学生为主的特性, 通过积极交流, 引导学生增强参与意识, 改变陈旧教育观念。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

当前, 通过经验积累和不断探索, 我国教育过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模式取得一定的发展, 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现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受到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及应试压力的影响, 教师难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时间难以平均分配;二是部分综合学习活动的设计不科学, 严重降低了学习活动开展的质量, 过度依赖课本, 难以创新出吸引学生兴趣的活动环节, 导致活动缺乏有效载体支撑。

四、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对策

通过对母线综合学习现状的研究, 结合相关教学工作经验, 笔者对综合性学习策略方法提出建议, 希望可以不断完善和推广好的教学方式。

(一)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层面的教学 主题活动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开展综合性学习关键的环节。开展综合性学习, 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不同的教学活动, 既可以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学习的主动性, 也能够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综合素质基础。所以, 教师要在设计各类教学活动的时候敢于打破传统且较为单调的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兴趣和不同的教学目标展开合理设计, 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鼓励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比如说, 教师可以契合在课本中体现出的某一主题组织开展手抄报、主题演讲、黑板报、班会等形式的活动。这些多形式的活动往往可以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特征, 不但涉及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正确运用, 而且可以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里, 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 增强他们的探索知识的能力。

(二) 优化综合性教学内容, 合理开发利用好学习资源

综合性学习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实现优化, 对语文的学习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在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过程里, 各类不同区域间具有各种不同文化的背景, 各类不同的人群具有各不相同的生活经历等, 即使有统一编写的教材也具有各类局限。所以, 授课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对周围语文综合性的学习资源发掘与研究, 并通过网络等各类技术手段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 最终实现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效开展。

(三) 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影响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果想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们通过综合性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就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影响作用, 不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主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灌输式教学模式, 利用活动主题选定及教学方案合理设计的方式, 有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作用进行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有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将学生划分成为若干小组, 让他们之间进行语文知识讨论, 或者鼓励学生与教师转换角色, 由学生自己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在此过程中, 既可以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也可以加强他们问题思考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论

综上所述, 初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语文学习能力增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它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教学的理念, 还顺应教育的发展形势。因此, 作为实践者的初中语文教师, 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之中, 不断努力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不断加强综合性活动的主题设计, 努力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能力得到增强。

摘要:伴随时代不断发展, 教育方式方法也面临着革新的需求, 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 针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重点。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能力, 从单纯应对考试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引导初中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各项能力。“综合性学习”正是在语文教学方式不断改革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 近年来,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取得长足进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也遇到了各类不同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于综合性学习含义、特点进行分析, 进而探究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 最终寻找到合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策略,优化

参考文献

[1]覃红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李艳.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究与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2.

[3]禹文萃.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1.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篇9

一、规范内容与尊重个性

(一) 统筹安排原则

教师要对整个初中阶段的课外阅读进行梳理, 针对各阶段对阅读能力的要求, 统筹安排好课外阅读内容, 并分解到各个学期。注意阅读内容的多样性, 初一学生以中短篇经典美文为主, 鼓励阅读长篇小说。在内容上强调文学修养、宗教情怀、哲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初二、初三学生可进一步拓展古今中外名著, 读长篇小说, 多接触有一定深度的作品。

(二) 共同参与原则

对课外阅读书目, 教师应广泛征求学生和家长的意见, 综合考虑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及语文课程要求, 兼顾人文性与科学性、知识性与可读性。采取教师推荐与学生自荐相结合的方式, 由家长、教师、专家、学生共同参与, 精选出适合中学生阅读兴趣和审美水平的书目范围, 让学生最后从中自主选择。

(三) 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选择读物要由易而难。在保证作品品位的同时, 首先, 选一些有较强故事性、趣味性, 语言生动, 情节动人的作品, 如《西游记》、《格列佛游记》等, 降低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其次, 鼓励学生从生活出发, 选择适应时代、贴近生活的读物, 如《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等, 满足学生合理的时尚需求, 把握时代发展脉搏, 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阅读唐诗宋词、古典名著、经典作品及寓言神话等, 诱发学生的文化向往。

(四) 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不同, 学生在阅读理解上会产生个体差异。对此,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比如介绍男生读一些歌颂正义、勇敢、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作品, 女生则读一些情感比较细腻的作品;阅读能力强的读一些名著, 能力稍弱的则可以读一些浅显的作品, 慢慢再去尝试有深度的经典作品。

二、课外阅读与课内指导

(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应当转变角色, 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阅读指导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后继性学习。教师要在抓好阅读指导的同时,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拓宽知识面, 拉近与学生的阅读距离, 掌握相应的指导方法, 做教学的有心人。

(二) 课外阅读指导方向

中学生课外阅读, 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解性阅读上, 更要逐渐提高阅读能力层次, 向鉴赏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教师应注意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自主阅读, 让学生独立思考、揣摩、品味、欣赏, 接受人文熏陶。对于低年级学生, 教师应重在培养阅读兴趣和积累阅读量, 在指导上应采用“例文式”和“介绍方法式”。高年级学生重在培养阅读品位和习惯, 在指导上以“介绍作品”、“讨论交流”和“专题式阅读”为主。

(三) 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初中生阅读速度约为每分钟200字, 生涩一点的作品也可以达到每分钟150字, 平均1小时阅读1万字左右。学生每天抽出1小时时间, 分散到早、中、晚各个时段, 一次读书不超过半小时, 不会对课业造成压力。一学年下来, 就超过了大纲规定的第四学段阅读总量。若再去掉精读和背诵花费的时间, 还可以剩余大量时间进行自由阅读, 拓宽知识面。课内指导可以集中若干节课安排阅读活动, 也可以按内容、分阶段集中指导。

三、阅读方法与运用方法

(一) 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

1. 不求甚解法。

据《五柳先生传》记载:陶渊明“好读书, 不求甚解”, 即博览群书, 不求强解, 感兴趣的就读, 不感兴趣的一带而过。这种方法有利于抓住主题, 增加对作品的感悟, 提高阅读兴趣和速读、跳读能力。

2. 兴趣延伸法。

可以是对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延伸, 可以对喜爱的作家作品进行延伸, 也可以延伸到作品的背景材料、评论性文章, 还可以如同观看同名影视作品, 编排作品片段进行表演等,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拓宽视野。

3. 美文诵读法。

利用汉语言独特的语调和音乐美, 指导学生朗诵课外读物中的精美语段。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 需要用心钻研原作的风格和感情, 不断加深对作品的认识,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 成果激励法。

结合学生阅读材料, 布置写作话题, 可以是随笔、读后感, 也可以是感悟, 或批评性文章, 促使学生仔细深入地研读作品。同时利用墙报、推荐发表等形式展现出来, 使学生在尝到初步成功的乐趣之后, 提高阅读兴趣。

5. 生活情境法。

指导学生阅读与生活相关的内容, 如地方文化、生活常识、同龄人的作品等。注意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 在他们遭遇挫折、困难而迷惘彷徨时, 或是取得成绩而骄傲自满时, 适时推荐名人传记等作品, 感悟名人的心路历程, 为学生解惑。

6. 学科交叉法。

广泛阅读一些科学的、文化学的、美学的、历史的、哲学的著作, 增加阅读的积累;同时把其它学科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当中, 比如数学的逻辑思维方法、物理学分析综合的方法、化学的实验方法、哲学实验性定量方法和思辨性定性方法、美学的演绎和归纳方法等, 以深入思考, 融会贯通。

(二) 养成阅读习惯的方法

1. 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读书时精力要集中, 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边读书边思考, 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敷衍马虎, 想办法把问题弄懂。

2. 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阅读中应常备工具书, 遇到生字新词随时向工具书请教。在阅读专业书籍时, 还应专门准备相关参考资料备查。

3.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边读书连圈点勾划, 作批注, 把疑点、难点、重点及心得体会记下来。随着阅读的深入, 学生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

(三) 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

1. 比较阅读法。

在阅读中, 学生可根据文章题材、写法、语言风格、描写对象、取材角度、文章立意的异同, 迅速感知文章内容,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语言特色, 对文中的问题快速作出反应, 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 探索释疑法。

教师应指导学生大胆地独立探索知识, 有意识地抓住矛盾, 质疑问难。通过阅读, 从无疑到有疑, 再独立思考, 形成自己的观点而解疑, 培养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品质。

3. 综合分析法。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篇10

一、感性认知, “随性”阅读

课外阅读有别于课内阅读, 应当突出阅读的开放性和广泛性。笔者认为, 要想达到课外阅读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就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营造阅读氛围,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 无论是阅读的方式, 还是内容不妨让阅读“随性”一些。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 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文学作品, 提升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理性思考, “反刍”阅读

感性认知是阅读者走进文学作品的“敲门砖”, 而理性思考则是阅读者把握作品内涵的“试金石”。学生只有经过理性思考, 才能由浅及深, 由表及里地走进作品所折射的精神世界, 才能进一步领悟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时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反刍”阅读, 由粗读变为精读。

教师在课上可以组织召开课外阅读专题研讨会, 针对一些指定的文学作品, 让学生各抒己见, 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阿Q正传》中如何理解《序》中“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如何理解《序》中“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的含义?如何理解《序》中赵太爷的“抢进”“跳过去”?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的含义?……通过层层设疑, 教师引领学生逐步走进文本深处。阿Q这个封闭落后农村的流浪汉, 有农民的憨厚、质朴的一面, 但更明显地具有褊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 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这些内容, 需要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有所体会。

三、平中见奇, “有声”阅读

阅读过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的人后, 在主人公小弗郎士上课迟到的情况下, 文中的另一主人公韩麦尔先生并没有像往日那样责备于他, 而是通过“异常的”举止和言行来表现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故事。笔者认为, 本篇小说如果仅仅从用词角度剖析, 确实平淡无奇。作者似乎在用“白描”手法平铺直叙地向读者介绍一个故事, 字里行间也并没有采用华丽的辞藻用于点缀和修饰, 但这篇小说却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 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小说的情感因素。《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别出心裁, 既没揭露敌人罪行, 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 而是用第一人称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的。作者巧妙地将小弗郎士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内在的情感和外在因素的细腻刻画, 使读者也情不自禁的深陷爱国情感的氛围之中。

在课外阅读活动中,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不要“走马观花”,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借用课上文章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平中见奇”, 通过“有声”阅读充分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 发现人性最善良、最纯朴、最真实的一面。

四、智慧呈现, “整体”阅读

写作需要智慧, 阅读同样也需要智慧。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不能“管中窥豹, 只见一斑”。段落之间的恰当衔接、描写对象的自然转换、故事本身的前因后果都是我们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很多时候, 我们需要有一双睿智的双眼, 运用智慧的头脑进行“整体”阅读才能读出韵味, 读出思想。

例如, 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妇孺皆知的故事, 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挂印封金、草船借箭等。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鸿篇巨制时, 既要让学生能够读得“进”, 又能读得“出”, 不能局限于某一章节, 否则就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如有一句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作为曹操的谋士, 为什么在一些重要战役决策时, 始终“一言不发”呢?徐庶足智多谋, 却“身在曹营, 心在汉”又是何故呢?要想消除这些阅读上的疑点, 就需要学生进行整体阅读, 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才能豁然开朗。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篇11

【关键词】 语文快速阅读 初中 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6-023-01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知识也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更新。再沿用传统的阅读方法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快速阅读在开发人的智力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习领域中的阅读革命已在悄然兴起。掌握运用快速阅读方法,广泛获取知识,迅速更新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

如何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让学生学会阅读和会学阅读,以下是笔者整理出符合学生的快速阅读的具体方法

一、快速阅读的基本技巧

1. 减少注视点。阅读过程中,眼睛是以快速眼跳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其中眼跳运动的时间只占10%,而眼睛停留在各个注视点上停顿的时间占到总时间的90%。可见,眼睛主要不是靠眼跳的运动,而是通过眼跳中的注视停顿来获取信息。这样,减少一行乃至一页文字中的注视点,也就使得相应的视觉幅度扩大,每次眼停获得的信息随之增多了,从而可以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的效率。

2. 避免发声。出声阅读是影响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实验统计表明,朗读的速度最快每分钟只能达到200字,而默读每分钟可达800字左右,是朗读的4倍。因此,提高阅读首先要学会默读。默读的关键在于避免出声,有的人在读时虽然听不到有明显的出声现象,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唇或舌在动,说明其阅读仍有不易觉察的潜在发声现象,这仍会影响到阅读的速度。在实际阅读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克服唇动、舌动的现象。

3. 避免回视。回视是指眼跳经过某一注视点后又重新返回。回视的次数越多,阅读的速度就会越慢。因此,必须努力克服回视的毛病。一般来说,回视的出现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阅读缺乏自信,总担心没有完全看清楚。要避免回视,就应从这些方面多加注意。

4. 缩短眼停时间。眼停时间是指眼睛在每个注视点上停留的时间。减少停留的时间,也会相应提高整体阅读的速度。

二、快速阅读的主要方法

1. 扫读法。扫读法是指对文章内容一目数行、一目十行地扫瞄,以大容量获取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扫读法不像传统阅读方法那样逐字逐句地来读,而是将眼停的视域尽可能扩大,将几行文字、一段文字甚至整页文字作为每次眼停的注视单位,在快速扫视中获得对文章或书籍的总体印象、整体理解。这种方法最快可以由数行扫读达到一页一页扫读,逐页扫读的方法又称为面式阅读法。

2. 浏览法。浏览法是指对一般不需要细致了解的书籍,只是从总体上粗略掌握书中大概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广泛地了解信息,有助于开阔视野,是博览群书所常用的重要方法。浏览阅读主要是重点注意文中的一些关键位置:(1)是篇名,包括文章的题目和书名,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集中概括了全文的主要论点、主要论题或是主要内容等。通过研究题目,可以对文章或书籍有一个总体的认识。(2)是目录、序言、提要、索引等,这些将会帮助读者对文章或书籍大体框架、基本思路有所了解。(3)是正文,这一部分浏览的关键主要是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落起首的中心句。

3. 寻读法。寻读法是指为得到急需的有关资料,在众多相关书籍资料中搜寻查找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寻读法是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寻读时,要在快速扫视书页的过程中,能够很快地对自己所要查找的某些问题的细节如人名、地名、事件、年代、概念术语等,作出识别判断。这种快速筛选识别信息的能力,需要在阅读实践中不断锻炼提高。

4. 猜读法。猜读法是指在读书读文章时,以所了解的题目或已看的前文作为前提,对后面的内容预作猜想,然后将其与后文实际内容进行印证比较的一种阅读方法。猜读法使读者角度转换为作者,为作者设身处地地考虑作品内容的安排,这就使阅读活动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的积极思维状态,有助于锻炼提高读者的认识判断能力、创造能力。

5. 跳读法。跳读法是指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而直取读物的关键性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跳读与扫读不同,扫读是逐页扫视,而跳读则是有所取舍地跳跃式前进,只停留在那些最有价值的内容上阅读,其他次要内容则大段大段甚至整页整页地略过。所以,善于运用跳读法阅读,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能够很快抓住关键,把握文章要旨。

三、快速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提高整体识读的能力。阅读速度的提高,与阅读者的整体识读能力有着很直接的关系。逐字逐句读书的习惯使注视点增多,眼跳次数增多,势必影响阅读的速度。而如果将许多字词、一句或数句甚至一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识读,就会大大减少注视点和眼跳次数,使每次眼停的阅读视野扩大,阅读速度也会成倍地提高。

2. 要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快速阅读不只是求速度,还要求达到理解的程度,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保证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对内容理解,更谈不上对内容的记忆和掌握。

3. 正确处理好阅读速度与理解、记忆的关系。我们所说的快速阅读,当然是在理解、记忆基础上的阅读。如果抛开了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而单纯追求速度,那这个速度即使再快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提高阅读的速度,一定要处理好速度与理解、记忆之间的关系。

总之,快速阅读必须以一定的理解水平、记忆掌握能力为前提。一般来说,快速阅读的理解率应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

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点滴 篇12

一、指导学生学词语

词语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词语很多,老师不可能一个一个地都教给大家读, 这就要求同学们自己学会用词典搜查词语,打好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才能在语文的海洋里自由航行。语文教学中应该了解词语的拼读规律。词典上的词语解释是死的, 语言的运用却是活的。应用是记忆词语的最好方法。因为这样做可以使我们的记忆处于积极状态,增强思维活力,注意力也高度集中,这样同学们记忆词语的兴趣也就提高了。要养成背诵句子的好习惯,因为句子中既包含发音规则,又有语法内容, 更能表明某个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当然记住了词语并不意味着能把语文学好, 能把考试考好。这就牵涉到语文语法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要记住词语的写法,更要学习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用法,平时同学们要善于总结,善于归纳。

二、指导学生听课

通过预习,学习对课文所学内容已有所了解,且对一些问题作了记录和圈点,在预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多数学生能够在听课过程中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课堂讲述要把握节奏,语言要精练;要鼓励和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敢于参与课堂讨论;要有意地留时间给学生,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讨论争辩,培养探索精神;要充分运用学生预习的成果,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处,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讲解,把课堂教学组织得生动活泼。要求学生把老师在课上所讲的语法内容、重点词语、词组及用法,以及补充的语法要点要求他们记录下来,以便他们课后复习使用。另外,对课上没有听懂的问题,应及时记录或做上记号,以便课后请教老师和同学。同时,考虑到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指导学生记笔记时,内容要少而精,且要给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克服“记”和“听”的矛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讲解和操练语言本身,还结合语言实际适时地给学生阐明语文的特点, 比如词语的搭配关系、固定结构和习惯用法,动词的时态、同义词比较等,这些都是学习语文的障碍。把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有机结合,让学生尽快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这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帮助。

三、指导学生及时复习

指导学生及时复习以巩固消化当天的课程知识。查阅有关资料, 整理或复习当天的笔记, 背诵当天所学的对话或课文。教师要针对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册书的重点、难点及句型、语法的侧重点等,加强对语言知识规律的点拨与归纳,指导学生找出一定巧学的“窍门”,这样,经过预习、听课、消化三个阶段,就巩固了所学内容。复习要有重点,重要的是复习新课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及时巩固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回忆,且要与已学的相关知识连贯起来思索,进行比较,获得知识与知识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也是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要提高复习效率,必须坚持及时复习与反复复习的办法。

四、指导学生开口

学语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用来和他人交流, 但开口难也是学语文的一大特点。比如记词语,低着头拼命默写就不是一个好办法。好的方法是大声朗读,反复训练发音器官和耳朵,把声音铭刻在脑子里。这样既可以提高听力,又可以识记词语。反复高声朗读课文,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培养语感,只有具备了语感,才能在做习题时不假思索、下意识地写出正确答案。而且,当你熟练朗读几十篇课文后,很多常用句子会不自觉地脱口而出。学习语文还要有较大动力,无论在家里还是在语言中心,都需要短期动力集中精力读和听,但要保证每天经常做这样的事情是最难的。例如,我在复习词语发音时,让学生完成下面的练习,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怒发冲冠 (ɡuān)滑稽 (jī)嘈杂 (cáo)胡琴 (qin)B.冗长(rònɡ)工尺(chí)应·和(hé)无垠(yín)C.怨天尤人(yǒu)望洋····兴叹(xìnɡ)·着落(zhuó)山麓(lù)D.苦心孤诣(yǐ)乐以教和(lè····鹤氅(chǎnɡ)呵斥(hē)。我先让学生自己发音,再一一引导,B····项中“冗长”的“冗”应读rǒnɡ,“工尺”的“尺”应读chě,“应和··的“和”应读hè;C项中“怨天 尤人”的“尤 ”应读yóu,“望洋兴叹”的“兴”应读xīnɡ;D项中“苦心孤诣”的“诣”应读yì,“乐以教和”的“乐”应读yuè。最后选A。在几个月的学习中,你都可能注意不到语文能力的提高,在这些时候,学习者最容易失去动力而放弃学习。尽量不要完全一个人学习。如果你不能到语言中心学习,则至少应尝试找一个“学习伙伴”,这样,你们能够互相鼓励和支持。

五、指导学生读写

阅读是学生在学习中另一个一想到就头疼的问题, 而阅读又是考试试卷的重中之重,分值最大。“得阅读者得天下”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很重要,抓住文章大意和关键信息。在阅读中要注意阅读的策略和技巧。在加强阅读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写作技能的训练。写的技能除了句型转换、补全对话等语法题型外, 还指导学生仿照学过的对话或课文写简单的短文、便条、日记、书信等。写作的指导和训练,从初一就应重视,循序渐进,长年坚持,就能水到渠成地突破语文教学难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大的阅读功底是写出好文章的保证,只有输入得多了才能输出得多,因此一定要多读课文。通过背诵熟悉的词语及其用法,体会语文的语气,这样不但增强了语感,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点,这样可以做到出口成章, 写出好的语文文章。当然写的时候还要注意书写规范。

上一篇:方案模拟下一篇:遥感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