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点滴(精选10篇)
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点滴 篇1
初中是一个人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教师教法得当,学生入门迅速,基础牢固,则对今后继续学习并掌握好这门功课将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初一新生,要教会他们“怎样学”“学什么”,如果我们忽视这方面的问题 ,不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就很难取得预期教学效果。指导学法就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就能增强学生自学能力,使教学事半功倍。
一、指导学生学词语
词语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词语很多,老师不可能一个一个地都教给大家读, 这就要求同学们自己学会用词典搜查词语,打好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才能在语文的海洋里自由航行。语文教学中应该了解词语的拼读规律。词典上的词语解释是死的, 语言的运用却是活的。应用是记忆词语的最好方法。因为这样做可以使我们的记忆处于积极状态,增强思维活力,注意力也高度集中,这样同学们记忆词语的兴趣也就提高了。要养成背诵句子的好习惯,因为句子中既包含发音规则,又有语法内容, 更能表明某个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当然记住了词语并不意味着能把语文学好, 能把考试考好。这就牵涉到语文语法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要记住词语的写法,更要学习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用法,平时同学们要善于总结,善于归纳。
二、指导学生听课
通过预习,学习对课文所学内容已有所了解,且对一些问题作了记录和圈点,在预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多数学生能够在听课过程中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课堂讲述要把握节奏,语言要精练;要鼓励和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敢于参与课堂讨论;要有意地留时间给学生,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讨论争辩,培养探索精神;要充分运用学生预习的成果,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处,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讲解,把课堂教学组织得生动活泼。要求学生把老师在课上所讲的语法内容、重点词语、词组及用法,以及补充的语法要点要求他们记录下来,以便他们课后复习使用。另外,对课上没有听懂的问题,应及时记录或做上记号,以便课后请教老师和同学。同时,考虑到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指导学生记笔记时,内容要少而精,且要给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克服“记”和“听”的矛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讲解和操练语言本身,还结合语言实际适时地给学生阐明语文的特点, 比如词语的搭配关系、固定结构和习惯用法,动词的时态、同义词比较等,这些都是学习语文的障碍。把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有机结合,让学生尽快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这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帮助。
三、指导学生及时复习
指导学生及时复习以巩固消化当天的课程知识。查阅有关资料, 整理或复习当天的笔记, 背诵当天所学的对话或课文。教师要针对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册书的重点、难点及句型、语法的侧重点等,加强对语言知识规律的点拨与归纳,指导学生找出一定巧学的“窍门”,这样,经过预习、听课、消化三个阶段,就巩固了所学内容。复习要有重点,重要的是复习新课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及时巩固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回忆,且要与已学的相关知识连贯起来思索,进行比较,获得知识与知识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也是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要提高复习效率,必须坚持及时复习与反复复习的办法。
四、指导学生开口
学语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用来和他人交流, 但开口难也是学语文的一大特点。比如记词语,低着头拼命默写就不是一个好办法。好的方法是大声朗读,反复训练发音器官和耳朵,把声音铭刻在脑子里。这样既可以提高听力,又可以识记词语。反复高声朗读课文,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培养语感,只有具备了语感,才能在做习题时不假思索、下意识地写出正确答案。而且,当你熟练朗读几十篇课文后,很多常用句子会不自觉地脱口而出。学习语文还要有较大动力,无论在家里还是在语言中心,都需要短期动力集中精力读和听,但要保证每天经常做这样的事情是最难的。例如,我在复习词语发音时,让学生完成下面的练习,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怒发冲冠 (ɡuān)滑稽 (jī)嘈杂 (cáo)胡琴 (qin)B.冗长(rònɡ)工尺(chí)应·和(hé)无垠(yín)C.怨天尤人(yǒu)望洋····兴叹(xìnɡ)·着落(zhuó)山麓(lù)D.苦心孤诣(yǐ)乐以教和(lè····鹤氅(chǎnɡ)呵斥(hē)。我先让学生自己发音,再一一引导,B····项中“冗长”的“冗”应读rǒnɡ,“工尺”的“尺”应读chě,“应和··的“和”应读hè;C项中“怨天 尤人”的“尤 ”应读yóu,“望洋兴叹”的“兴”应读xīnɡ;D项中“苦心孤诣”的“诣”应读yì,“乐以教和”的“乐”应读yuè。最后选A。在几个月的学习中,你都可能注意不到语文能力的提高,在这些时候,学习者最容易失去动力而放弃学习。尽量不要完全一个人学习。如果你不能到语言中心学习,则至少应尝试找一个“学习伙伴”,这样,你们能够互相鼓励和支持。
五、指导学生读写
阅读是学生在学习中另一个一想到就头疼的问题, 而阅读又是考试试卷的重中之重,分值最大。“得阅读者得天下”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很重要,抓住文章大意和关键信息。在阅读中要注意阅读的策略和技巧。在加强阅读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写作技能的训练。写的技能除了句型转换、补全对话等语法题型外, 还指导学生仿照学过的对话或课文写简单的短文、便条、日记、书信等。写作的指导和训练,从初一就应重视,循序渐进,长年坚持,就能水到渠成地突破语文教学难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大的阅读功底是写出好文章的保证,只有输入得多了才能输出得多,因此一定要多读课文。通过背诵熟悉的词语及其用法,体会语文的语气,这样不但增强了语感,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点,这样可以做到出口成章, 写出好的语文文章。当然写的时候还要注意书写规范。
学习语文没有“速成”之说。学好语文也没有捷径,只有方法的好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就是“教学生学”的重要体现,就是提高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以上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劲头更大,信心更足,这在进入高中以后的学习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点滴 篇2
篆角初级中学 陈福光
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工具性学科,人文性学科。教语文容易,教好则难。难怪好些中文专业毕业的教师也不愿意选上语文课。其实,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潜移默化地传承人文素养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前行、共同提升的过程。学好语文首先要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生要有兴趣,吃得苦,肯用功,有苦才有乐。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念,要善于引导学生向课本学习语言,向名著名篇学习语言,向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体学习语言,向身边的人学习言语,向社会学习语言,向生活学习语言。然后,能够把自己学习到的有用的东西和所感所悟通过口头或文字符号的形式表达(现)出来。
时代在发展,教学要创新。教学语文光靠传统的方法和手段不行,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创新。要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做到“三化”。即:大众化、农耕化、本色化。“大众化”就是要达到“奇文共赏,疑义相析”的目的。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农耕化”一要播“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要除“草”(做到目标简明、结构简单、过程简洁,切忌冗繁庞杂);三要施“肥”(重在积累好词好句、精彩段落、优美篇章以及生活体验);四要归“仓”(让学生做到学法迁移、写法迁移和语言移植)。“本色化”就是人们常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重视认读
能力、概括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点滴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朗读指导
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存在的问题
我从事了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听了许许多多教师的公开课,发现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虽然在教学环节设计诸多读的训练,而且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等,但整节课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在读中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指导,如引导学生用什么语气读,语速快还是慢,语调要高昂还是低沉等,导致学生朗读时缺乏目的性,结果朗读时心不在焉,好像是老师叫我读我就读,应付了事,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倦情绪,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读的时间严重不足。
因为语文课一节只有40分钟,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怕完成不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怕朗读占用太多的时间,因此采用以讲代读的方式,在学生未充分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急匆匆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将”和“相”分别指谁?(2)文中讲了哪几个小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可是,教师让学生读不到1分钟的时间,就开始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像这样长的课文,学生读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
3.师生点评不到位。
朗读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评价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发表意见。评价还要使学生正视自己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励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不断进步。但是现实教学不尽如人意,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后,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哪位同学来评评他刚才读得好不好?”在听课中,经常听到这样简单的回答:“好,不好。”很少有学生能说出好在哪里或不足在什么地方。有的老师则直接点评:这位学生读得真棒。用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评价朗读效果,根本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
4.没有兼顾各种层次水平的学生。
为了上好公开课,有的教师课前就挑出部分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课上就盯住这几个学生来读,大部分学生只能规规矩矩当听众,没有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违背教育规律,又导致全班的朗读能力不能提高。
二、朗读指导的策略
纵观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做到有目的地读,还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而且要兼顾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导。因为朗读方法的指导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朗读与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读。
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采用“体验有回旋”这一教学方法,把朗读与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过这一课的教师都知道,文中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难以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感受作者那种强烈的感情。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也许各位教师指导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我认为利用“体验有回旋”这一方法教学最后两段是非常好的。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与感悟后读出对总理无比崇敬之情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首先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板书设计,再次回顾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劳苦及生活的简朴,而后发问: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然后让他们来朗读最后两段;接着再次发问:总理只是一夜这样劳苦地工作吗?让学生把搜集到的信息拿来,让学生全面、细致地交流交流,我作适当补充,让学生再次朗读,此时学生虽然对总理的崇敬之情已经有进一步的升华,但我认为读得不够体现情感,抒情不到位,声音不洪亮,语速过急,像是为朗读而朗读;最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周总理与中国历代的领导人相比、与世界各国的总理相比,他的所作所为难道不值得人们崇敬吗?作者想把他一夜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人民说,同学们,你们也想把他的事迹向全世界人民说吗?请同学们再次带着这种对总理无比崇敬之情再次放声的读给全世界人民听。这样的教学既能体现新课标以“读”为主的目标,又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的中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悦的朗读氛围。
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悦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朗读要用感情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语感。创设朗读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利用导语,利用范读,利用多媒体课件等都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朗读情境。现在我校基本实现班班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声音、动画等效果,对学生很快进入朗读情境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例如在教学《下雪啦》指导朗读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自己收集到的图片,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制作成动态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让声、像、形、感同步的“动态”画面把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激发对朗读的兴趣,真正把“要我读”转化成“我要读”。
此外,朗读指导还有许多方法,如教师示范性朗读、教师引读、师生对读……只要我们用心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会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点滴谈 篇4
一、对文言文加大学习力度
文言文相对来说不好理解, 应该加大教学力度, 重在对重点字、词、句基本含义的了解。新课标规定学生应具有“借助注解与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内容的能力”, 学习好了文言文, 熟悉掌握了这一类知识, 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 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关于掌握文言文重点词语的方法, 可以先将特殊的字词先分类记住, 如分成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等, 之后再记忆一般的词语。
二、鼓励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创新才会突飞猛进, 创新的基础就是主动探索。教师授课, 要授之以渔, 让学生会学、爱学, 懂得学习的方法, 认识学习的规律, 掌握学习的方法, 学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加工者, 而是创造者。在课堂上, 教师不再照本宣科、喋喋不休、口若悬河地讲课, 学生不再似懂非懂依葫芦画瓢, 而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这个能力需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反复实践, 不断练习。
三、通过作文拓展学生思维
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源泉, 命题只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轨学生才会觉得有东西可写, 不至拿到作文就犯难。对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 学生往往愿写、乐写,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要心理化。叶圣陶指出:“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 钻进学生的心理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中学生好奇心强, 想象力丰富, 兴趣广泛, 见多识广, 有较强的主体意识, 喜欢张显个性、标新立异……教师命题时应尽可能发挥年龄、心理优势, 发挥其心理潜能, 为其提供驰骋想象的空间, 倾吐苦乐的场所, 展示才识的天地。
四、借助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重点, 在课前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合适的导语, 采用新颖的方法, 构思创设美的氛围, 先声夺人, 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与作品产生共鸣, 扣住学生的心弦。事实证明在课堂教学中,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是创设情境的不错选择。
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点滴 篇5
丘北县舍得乡中心学校(初中部)张 文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30年了,在教学中深深地了解到,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也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声对话过程。所以,语文《课标》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应着重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此,关于阅读教学下面我有以下谈一谈,便与同仁者共勉:
一、要告诉学生阅读什么书籍
笔者牢记了一句话:“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报刊、杂志、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图书,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享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真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能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时要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这样就使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断厚实,从而使学生阅读的兴趣进一步增强。
三、要大力提高阅读兴趣
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要对学生“点子”的调查,目的是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和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勤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因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我深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激发兴趣,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多读教材,把握语文的思想蕴含和文化内涵,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结合与统一。其次,理性升华,阅读是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继承精神领域的遗产。前人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交到我们手上,接受这份礼物,在短时间内了解吸取中华几千年精神财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认识历史,审视历史文化。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断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品味。再次,以读为乐,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许多收获,受到了成功的鼓励,作为认识主体的价值和潜能,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去领悟阅读的乐趣,经过长期的阅读,经过不断地劳动最后是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这种乐趣中成长。
五、要培养学生学会质疑
阅读的重点不在读,而在用心思考,用心去感受。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不断地穷尽其所以然。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作为精神的享受,作为对美的追求,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思考方式或思维模式,充分发扬课堂民主,给学生思考的权利,创设和睦、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思考独立化、个体化,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和人生积累去思考,去理解,以获取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及人生感悟。
六、要渗透情感教育教学
阅读教学是凭一篇篇课文进行的,每篇课文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是相互依存的,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先指导学生通过词、句、段、篇(即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这一步要启发学生积极展开思维,使课文所描写的人、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具体了解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事情的发生发展和景物的特点等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事件的意义以及由景物描写中透发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初中语文活动的点滴体会 篇6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加上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教学较多,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浓,加之学生受语文能力本身的一定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所以,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重性,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我校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难以有序进行。因此我校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一些规定,并且在时空上给予保证,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彝族地区学校之一的我校,从2008年开始,在初步尝试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周开设1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2009年秋正式开展试验。
二、语文活动课的特点和优势
语文活动课中的“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语文活动课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到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着较强的现实生活色彩。所以,它能够进一步补充讲读课文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在语文素质需要上去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在教学方法上,语文活动课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在活动课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教师给予一定指导,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后,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三、语文活动课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表明,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还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更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来自于他们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因此,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學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运用,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而深刻的,使他们觉得切实有用。
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把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语文作为交际工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语文活动课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由“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这都无疑需要教师为此付出更多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只让一部分学习好的在“活动”,而使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可按照不同学生分类要求,分类指导,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分工,适当轮换。这样既能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三是必须使语文活动生动活泼,切实有效。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一定收获。
关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篇7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兴趣, 畏惧作文
一到作文课, 学生便一脸无奈, 伏案垂首, 就连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也鲜有兴趣。他们总是希望教师能作写前详细指导, 甚至希望有例文可仿照、抄写, 或延长交作文的时间。但教师指导后, 多数学生还是无从下笔。
(二) 互相抄袭, 缺乏新意
写作需要有深厚的阅读积淀, 有丰富的生活实践。学校的应试教育和封闭管理, 大大影响了学生广泛阅读与亲近自然的机会。于是, 言之无物的文章, 下载抄袭的现象频频出现, 学生的习作难觅新意。
(三) 语病不少, 错字较多
由于缺乏语法知识的系统讲解, 加之教师教学用语的不规范, 现代化技术对汉字书写的冲击等因素, 学生的用语规范及正确书写受到极大影响, 学生习作中语病、错别字频繁出现。
(四) 记流水账, 中心不明
在学生作文中记流水账几乎是通病, 详略不分、没有重点、中心不明确的现象常见。究其原因, 一是教师作文指导能力欠缺和应试教育的误导, 学生习作往往是三段式, 有的甚至一段到底;二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缺乏有效训练, 致使学生写作时不能紧紧围绕中心话题展开写作, 随心所欲, 成为言之无物的流水账。
二、作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 提高认识, 重视作文
写作是传达信息、述说事理、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 是口语的规范化、系统化、文采化。写作质量的优劣体现了一个人文学素养的高低。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 也就是着眼于掌握字、词、句和篇章的运用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 教师应将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作为作文教学的努力方向和根本目标, 不能为应试而教, 以升学为目的的作文教学是没有出路的。作文教学要从升学教育中解脱出来, 重视学生语言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具体地说, 就是多关注“遣词用句、语法规范、句序逻辑、语句衔接、表达方式”诸方面的训练。
(二) 激发兴趣, 快乐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 不如授人以欲”。所谓欲, 也就是欲望、兴趣。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 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喜欢作文, 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 以往枯燥无味的课堂就会变成学生发挥潜能的乐园。
激趣的方法有许多:
1. 可以通过创设实践情境,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如让学生室外观察景物、生活情景模拟等, 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
2. 用竞争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程度相近的学生分组进行竞争对比, 找出优势和差距, 你追我赶, 共同进步。
3. 组织竞赛和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举行作文竞赛, 开展课前五分钟的口头作文, 讲故事比赛等, 让学生有机会参与, 学生就兴趣倍增。
4. 通过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教师要从结构、用语、修辞、技巧、内容等多方面、细微处挖掘学生习作的亮点, 并加以肯定与表扬, 让学生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 从而增强习作的信心, 提升习作的兴趣。
(三) 广泛阅读, 体验生活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教师要教育学生了解向课外拓展的重要性, 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内, 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 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读懂课文和课外书, 让他们学会学习。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 教师再因势利导, 适当点拨, 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情感激发。同时, 教师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图书。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写作时才不会有“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尽管现在学生学习负担很重, 很少有机会参加劳动, 但星期天和寒暑假, 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供自由支配的。教师要建议家长叮嘱他们的孩子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体会劳动的甘苦。当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 细心体会万事万物的性状, 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 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感受生活的真谛。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 想象力就丰富了, 作文中真情实感的表达自然就多了。
(四) 率先垂范, 快乐品尝
教师的文章, 学生是很乐意学习的。相对于作文教学而言, 教师的身教就是动手写作, 率先垂范。实践中, 教师的习作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的每一篇作文, 都是经过他们的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 来之不易, 应当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 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 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 一个优美的句子, 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 都应及时给予鼓励, 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 让学生尽快品尝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 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水平一定有所提高。
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点滴 篇8
因此,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从根基出发,首先提升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
一、知善
知善,就是要知道“好”。什么才是好的? 那一定是适合的。量体裁衣,合适了才好。只有给与老师们所需要的,才会劳有所值,劳而有功。所以,了解老师,分析他们的需要,知道什么样的教研对于他们是好的至关重要。
有的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到位,就要和他一起研究教材,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或细读静品文本,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解读文本,明白课文说的是什么,重点说什么,采用什么结构说的,精彩的段、句、词有哪些,言外之意是什么。
或以课标作依托,紧紧扣住年段阶段目标,分析教材是怎样体现其中一个或几个目标的,相关理论的的落脚点在哪儿。
或指导教师独立阅读,借助“五读法”钻研教材。一读: 详细记下初读体会,从字词、语句、段落、篇章四个层面记录下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解的地方; 二读: 结合参考资料、工具书做第二次解读; 三读: 在教研时与同组教师交流,得到同伴的帮助; 四读: 走出课堂时问问学生的感受———还有没有不明白的,想知道的,有哪些是自己知道或想到了而老师却没讲到的……五读: 在复习期间进行知识点的提炼。
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对教师独立钻研教材非常有帮助。
有的教师选择教学策略是弱项,就要帮他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或交给基本方法,明确课时任务和基本模式。如低段第一课时可采用“四环节”教学法: 听( 听课文,知道讲的是谁,讲的他的什么事) ———读( 自读课文标出识记有困难的字,互读课文,交流识字方法,识一部分字) ———识( 在教师指导下集中识字) ———感( 以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主线,对课文有所感受和体验) 。再如中、高年级第一课时可采用“五读法”: 一读知大意,二读学字词,三读明内容,四读理层次,五读悟中心,引导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有的老师步入了职业倦怠期,就要开拓他的视野。如推荐他读一些国学书籍,《孔子》《老子》,参一点禅,触摸一下优秀的企业文化,在生活中感悟哲学的精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用教育教学以外的多姿多彩,再一次点亮他的职业生活。
“80后”“90后”的教师知识面宽,自我意识强,富于挑战精神,敢于尝试创新,就要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实践中引导他们自解、自审、自悟、自省,少说教,多点拨; 少统一,多开放; 少繁琐,多单一; 少定性,多定位,逐步实现发展。
二、行善
行善,就是要做好。怎样才能做到更好? 首先要解决好“内涵”和“外施”这两个关键。
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第一位的,所以扩大内涵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指导者,必须勤学,会学,持学,杂学,自己丰厚了,才会有高度。首先要亲临课堂,了解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这样才不会脱离实际,空谈泛教。在听课过程中,还要对每一节课都以眉批和总评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思考。为指导、引领教师发展提供保障。
外施,要敢于当砖头,引出美玉来; 乐于当梯子,托起送一程; 巧于当伯乐,慧眼识良才。小型专题研究、大型专题讲座、教材辅导、质量调研及分析、联动大教研、教学大赛、课题实验等,都是对教师进行有效指导的好方法。比如,借助课题研究来提升教师独立解读教材能力,效果就尤为明显,尤其是“三点两线四补白”( 三点: 重点、难点、切入点; 两线———情节线、情感线; 四补白: 自主钻研———学生清盘———同伴互助———专家引领) 的方法,更加科学、序列、有效地指导了小学语文教师独立解读教材。
在使用单元教材解读模板之前,教师只能孤立的解读教材,再像串糖葫芦一样摞起来,不能把握整组教材之间的联系构建起来。
例如,人教实验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两位教师绘制的单元知识结构图,介入《单元教材解读模板》后,教师通过对本组教材的整体再浏览,反复研读,找共性,找主线,找联系,进一步理清了整单元教材的脉络,无论是《我多想去看看》《雨点儿》《平平搭积木》《自己去吧》还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都围绕着“我”展开———
《我多想去看看》是“我”美好的愿望;
《雨点儿》是“我”的不同选择,相同的价值;
《平平搭积木》是“我”为他人付出的劳动;
《自己去吧》是“我”独立意识的初步形成;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我”的成长过程。
围绕“我”,五篇教材之间产生了多种密切的联系:
基于对单元教材的逐步理解,教师再一次描绘单元知识结构图,就比较精要地提炼出了单元教材的重、难点,找到了实施教学的切入点。然后再精备一课,借助《课文解读模板》把握本篇课文的知识结构,理出教材的情节线和情感线,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在教师自主钻研的基础上,走进课堂,实施教学,得到学生、同伴、专家的帮助( 即四补白: 自主实施———学生清盘———同伴互助———专家引领) 。
三、扬善
扬善,就是要长久地做好。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表明,人有7种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两层为低级需要,后五层为高级需要。高级需要的追求,以低级需要的满足为基础,但是只有高级需要的满足才能使人产生更深刻的内在幸福感。
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点滴 篇9
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 听到最多的是教师的感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 你讲他不爱听;你让他自己学, 他又什么也没学会白浪费时间。试着用那些成功的学习模式, 也不见效果。”除了摇头叹气外, 仿佛别无他法。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近70%的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 问及原因, 竟然是语文课没意思, 学不懂。
这是学生的原因, 还是教师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成为了制约课堂高效发展的瓶颈?
一是教师的观念没有彻底转变, 以“教”为主的课堂让学生兴趣索然。一位教师在复习修改病句这一知识点时, 把常见的几类病句做了总结, 并以复习资料的形式下发给学生, 每一道例题都做了详细的讲解。教师下的功夫不可谓不深, 讲的不可谓不透, 但反馈练习却不尽如人意。由于受传统评价体系的影响, 教师依然立足于“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课堂上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品读, 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感悟, 教师的总结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 学习兴趣逐步淡化, 课上昏昏欲睡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二是流于形式的“学生活动”, 扭曲了自主学习的本质, 造成课堂低效。新课改提出和强调自主合作学习, 有的教师认为教师角色应逐步淡化, 于是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学生自己读课文回答, 阅读课上不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就开始小组讨论, 学习内容不分情况一律小组合作完成。这种缺乏必要的组织与干预的“自主学习”变成了“自由学习”。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是教师对“自主学习”的内涵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强调学生“自立”、“自为”、“自律”的“自主学习”绝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减低。学生毕竟是学生, 无论是自主学习的意识还是自主学习的能力, 都需要老师的悉心培植。忽略教师引导、组织和参与的责任, 是一种放任自流不负责任的表现, 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教师的教学东施效颦, 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制约了课堂的高效发展。在一些推行“学案导学”的学校, 课前教师把印制的学案发到学生手中, 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熟悉, 课上每一个环节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完成学案上的问题, 之后班内交流并由教师点拨完善。有时学案上的题目课上处理不完, 就下节课接着处理。现在姑且不论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熟悉学案内容是否妥当, 就看发到学生手中的“学案”, 内容基本是训练题目。教师教学过程的大部分环节, 都是围绕着“学案”上设计的训练题目来进行, 教学过程本质上还是做题、对答案的过程, 新授课变成了“练习课”、“复习课”。学生围着学案学, 教师围着学案教, 师生都变成了“学案”的奴隶。师生的创造性和课堂生成已荡然无存, 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这样一味盲目模仿教育先进地区的模式, 而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改进, 只会使“模式”僵化为程序, 不能为我所用。
在社会文化氛围不浓厚地区, 如何让几乎没有受任何家庭文化熏陶、课外阅读量很少的孩子爱上语文, 知道怎样去学习语文, 让语文课堂走向高效, 这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魅力吸引, 做一个“魔术家”
首先, 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 对语言工具的掌握更为纯熟, 感情更为丰富, 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课上慈祥的目光、善意的微笑、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表述, 课下真诚的交谈、细心的关爱、无私的帮助、不断的鼓励都会像阳光雨露一样滋养学生的心灵, 在师生间产生情感的共鸣, 学生自然会把这种爱融于对语文课的学习中, 产生亲师信道的效果。
第二, 让教材魅力吸引学生。语文教材内容广博, 涉及人文、自然、社会等多个领域, 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与其他学科教材相比, 有其特殊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 要重视学生在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下最朴素最自然地阅读, 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文中震撼人心的哲理, 体会到美好真挚的情感, 感受到精妙的构思与优美的语言。当教师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进行深度阅读的时候, 语文教材也就彰显出它的魅力, 语文课也将不再处于受冷落的尴尬局面。
第三, 靠课堂魅力征服学生。再好的风景天天看也有厌烦的时候, 再好吃的饭菜日日吃也有吃腻的时候。语文教学如果禁锢于一种或几种模式, 每节课都重复着机械的学习步骤, 本该丰富生动的课堂就会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反之, 如果语文课堂像魔术一样变化无穷, 创设情景、设置悬念、动情朗读、激烈辩论……每节课都充满新鲜感, 还有谁不被吸引不愿意参于其中, 还有谁不喜欢不期待呢?
但是, 不管用哪种方法, 前提都是转变观念, 放开手, 让学生学习, 在学习中产生兴趣, 感受快乐。
二、加强指导, 做一个“设计师”
第一,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力求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效益最大化。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 有了注意, 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 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因此, 教师课前要认真准备, 选取恰当的切入点, 制订合理的流程, 选择合适的方法, 让自己的“作品”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 才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孔乙己》第二课时主问题的设置, 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形象, 所以, 主问题可以设置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整节课是一个又一个零碎的问题, 只会给人以支离破碎的感觉, 学生的头脑中不会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第二, 要重点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与帮助。以阅读课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例, 学生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去做, 大多是组长说组员听, 此时教师就要进行指导:首先认真读文, 可用圈点勾划作批注的方法, 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然后, 组内交流, 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有理有据, 聆听别人见解要认真做好记录。组长做好组织工作, 最终形成组内意见等。通过具体的方法指导, 学生就知道了课文应该怎样去读, 观点应该怎样发表, 有了问题应该怎样去寻求解决的办法。久而久之, 最终会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能力。
第三, 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适时进行课堂调控。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光体现在知识的教学与能力的培养上, 更主要是体现在对学习动机、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训练与培养上。在一节七年级的文言文课上, 老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听讲, 只有一位同学边听边做着笔记。于是适时评价:“xx同学, 你是在书上做笔记吗?把重点知识和不理解的内容记下来, 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接下来的时间, 更多的学生开始做笔记了。此外, 教师还要学会进行课堂调控, 要在学生精神不振的时候使他们精神振作, 在学生过度兴奋的时候使他们归于平静, 在学生茫无头绪的时候给他们以启迪, 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唤醒他们的力量。
三、敢于探索, 做一个“思想者”
“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要想让自己的课堂高效, 教师还要有追求高效课堂的梦想, 并且要不怕挫折, 勇于探索、敢于尝试, 如果畏首畏尾安于现状, 只会被一轮又一轮的课改浪潮所淘汰。但有时一味前行, 却未必能让自己走的很远, 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现象”, 很多是因为我们缺乏思考。思之则深, 思深则透, 思透则明, 因此, 我们要时常想一想, 问一问, 总结成败得失。
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 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合理渗透, 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因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瞬间灵感等等都是成功的经验, 是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应该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的疏漏失误之处应该深入分析, 寻找原因, 进行“再设计”, 以便日后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对某些案例要加以学习借鉴, 但不能简单模仿、机械照搬。
当然, 偶尔的反思并不困难, 持续不断的系统反思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克服惰性, 志存高远, 有自己的职业追求。
总之, 把课堂还给学生, 激发出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说出“我爱学”, 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走向高效的第一步。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让学生自信满满地说出“我会学”, 是农村语文课堂走向高效的关键一步。而要走好这两步, 教师的思考与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彻底转变观念、大胆创新、思考总结、不断改进, 高效课堂才会成为现实, 学生才会更加受益, 语文教学质量才会有更大的提高。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中, 以讲代学、以说代学、以练代学的低效现象, 往往是教师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对自主学习本质没有深刻的认识、盲目模仿照搬别处经验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现状, 教师的教学必须提升魅力, 做一个“魔术家”, 把课堂还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指导, 做一个“设计师”, 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敢于探索, 做一个“思想者”, 转变观念、大胆创新、思考总结。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0
学生遇到语文阅读题,有畏惧情绪,感到束手无策,不会阅读;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速慢,读后无印象;答题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阅读失分多,享受不到阅读的快乐,容易丧失阅读兴趣。而教师没有运用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片面追求唯分数至上,语文的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精剖细析上,停留在对文本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的“肢解”。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或者根本不读,整体感悟能力不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对学生深入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引导他们在阅读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阅读兴趣,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1. 要传授给学生语文阅读方法。教师对文本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文本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 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所表现的性格特征,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情感;或引导学生结合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或引导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或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题型和答题技巧,形成归纳知识点的能力。
3. 要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教师可以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在疑惑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阅读学习,老师则适当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欣赏、体验、实践的能力。
4. 要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容、情感,多激励、多赏识、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点滴】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点滴12-18
初中语文教学浅见点滴11-21
初中英语学法指导点滴09-14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指导08-27
初中语文教法与学法05-15
问题导学法初中语文11-12
初中语文预习方法指导09-10
初中语文趣味教学法06-02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09-29
初中语文作文指导案例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