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浅见点滴(精选4篇)
初中语文教学浅见点滴 篇1
语文作用之大,囊括无极,交流感情、表达思想、解开心结、传递文明;语言,可让人义海涌胸臆、智岳凝于耳目;语言使生命增加了意义,让地球一村化,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语文促进思维,启迪灵魂、提高境界、辅助其他学科之进程。下面将教学体会例举一二,祷盼益于同仁教学,则笔者至幸。
一、多媒体的使用,能够让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到极致
语文的教学,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听说读写达到理解艺术与创造美的过程。观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的开始。教学受到的限制很多,课堂教学不具备各种有利的条件,想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学生们观察到大千世界,认识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语文是工具,语文教学需要让学生们畅游名山大川,观察万事万物,在课堂上只有教师的解说,必然空洞枯燥,学生学得也索然无味。所有的学习中,兴趣是学习优良的一个条件,也可以说兴趣就是专业化的教师,只有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够有好的学习成绩,才能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情,达到学习上的成功。多媒体的使用恰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一个视频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多媒体就是一个无限的认识源,课堂的容量无限扩大,信息得到无限的丰富,各种学习素材多种多样,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增加视觉的直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欢声笑语。
学习《变色龙》时,我找来一个拍摄效果十分完美的动画片《变色龙》给学生播放,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在娱乐中求知,动画片精彩纷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他们充分认识到了复杂的人性。这样的教学制造了温馨的学习气氛,教师单纯的说教与之相比相形见绌、望尘莫及。
二、语文教学要知机识变,勇于创新
创新者,认识能力提高之源根,实践能力增强之领袖,民族进步之法要,社会发展之道本,人类前进之金绳,语文教学工作之指南;创新,其超万有而独尊,历百代而超然;有了创新思想,即可抬高觉悟、提升素质;有了创新思想,即能义海涌胸臆、智岳凝于耳目。创新,不可或缺;创新,至关重要。创新使工作增加了意义,让语文学习饶有趣味,创新让课堂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语文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与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教学要设身处地理解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人才,培养每一个有潜力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后进生,把以人为本的观念渗透于每一个教学工作中的细小的环节,扩大教师的凝聚力,增强陶冶的力量,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遇到问题迎头赶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积极借鉴先进经验,提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让语文工作的创新日臻完善。
三、学习诗词作者的手法,尝试练笔
诗词写作,最重修辞;懂得修辞,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能够加深。修辞方法很多,兴起、比喻、通感、衬托、顿挫、层递、复叠、点染、对偶、互文等等不胜枚举,引导学生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1)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极其夸张,愁思无绝,非常形象,作者之忧恼尽在读者面前; (2) 《行路难》中有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山喻路,形容自己前路艰险,人生坎坷,心境毕露; (3) 《书湖阴先生壁》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运用拟人手法,山水亦有情,化静为动,纵目四望,生机勃勃; (4) 《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多少人希望?其通感的修辞手法,深入浅出;简单的文字,富有哲理。细心学习古人的修辞,认真练笔,慢慢就可以让笔端灵动,达到境近而意远、景新而情殊的意趣。
总之,当今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知识的更新必须亦步亦趋,语文教学要增加语文的学习内容,扩大学习的范围,要从创新的方面进行选择,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五光十色、春光熠熠、散馥流芬。
初中语文教学浅见点滴 篇2
内容提要:新课程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地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要做到:遵循语文规律,营造学习氛围;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学习;走出教材课堂,拓宽学生视野。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作者: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中吴仲益
《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显而易见,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地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并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因素一直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在“应试”这根魔杖的指点下,紧紧围绕着升学率这座大山,忙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把教材上的知识要点罗列成册,要求学生重复不断地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这样的结果是:严重扼杀了农村初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阻碍了农民子弟语文素质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发展。”如何改变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现状,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因此,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就成为每个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短缺的情况下,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和作用。教师们若能彻底打破旧的传统观念,理解新课程新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语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必将收到始料不及的效果。
本文将就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分以下几方面谈谈笔者之见。
一、遵循语文规律,营造学习氛围
新课程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教学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和书面语结合便就叫语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不断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
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作一定安排。早晨上课前半小时由语文课代表负责,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富有哲理的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使学生在听觉中受到文学的熏陶,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课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绘自然风光、忆自己童年、讲家庭亲情、说有趣笑话、诵优美诗词。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还可组成学生评委,对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记入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单;晚餐的时候,我们可在校广播室播放小说朗诵、评书精段、诗词评讲、散文欣赏等。
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无形的课堂上得到潜移默化、坚持不懈,学生可以不断提高听说能力,积累词江,为写作打下基础。
二、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自古以来,我们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的美读习惯。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广泛阅读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例如: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我们可号召学生从家里、亲戚或朋友处借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通过适时的课外阅读,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具体指导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倡学中求疑。如在阅读世界名著《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性?为什么称:“变色龙”?围绕这一系列疑问,仔细阅读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
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如:成语接龙,名著朗诵,课外知识阅读竞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上。
笔者认为: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手段和方式与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主要区别于现代化教学设施方面,但我们也应看到农村语文课程资源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如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等都是学生的用武之地,我们把学生写得好的,哪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写作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培养农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走出教材课堂,拓宽学习视野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泽东语)。农村语文教师的身边,还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课程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情风俗、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色。
例如在教学了《珍珠鸟》一文后,我们可组织学生去调查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珍贵的动物?它们的生活状况如何?有没有遭遇人类的迫害?在调查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作好记录,拍摄照片,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初中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语文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广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
初中语文古文教学浅见 篇3
一、创设情境, 音像强化是手段
没有直觉的体验, 是无法进行文学感知的,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不同情境从而让学生领悟和欣赏课文意境, 如讲《桃花源记》, 可组织学生游览附近好的山水, 在游览中体验春风和煦、桃红柳绿;讲《岳阳楼记》, 可组织学生参观附近花亭楼台, 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中的意境,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 这是特别适合古诗文审美教学的辅助方法。
二、借助有效资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初中生, 他们绝大多数已经能够查《新华字典》,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新课改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 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里看看报刊杂志, 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 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这些大诗人的很多资料学生自己是可以查到的。如果长期坚持下去, 这些做法会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应该提倡。
三、建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是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灵丹妙药
学习目标自己定, 学习方法自己找, 疑难问题自己提, 合作探究快乐多。我们教师不要再像老母鸡一样, 把学生紧紧地护在自己的翅膀底下, 更不要认为学生个个是经学博士, 非得牢牢记住每一个文言字词的来历和用法。只有学生有兴趣、愿意学, 多读点, 知识面宽了, 学生就会有兴趣继续进行学习探究。不是要教学生终身学习么?如果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扼杀了学生们对古诗文的兴趣胚芽, 他们怎么肯继续读那些拗口难懂的文言?孙权劝吕蒙读书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吗?如果孙权给吕蒙找个老学究, 依依呀呀地教他字字落实、句句清楚, 我想吕蒙绝不会成为日后让人刮目相待的名士。
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 如背诵方法、翻译方法、品评方法等。如在教《陈涉世家》一课的时候, 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总方法, 读一读、译一译、品一品、背一背等;在教学生翻译的时候, 我们可以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学生在背诵的时候, 可以告诉学生为了降低背诵难度, 先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然后对照翻译后的文字去背诵文言文原文等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淡化课本教学的内容枯燥,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五、朗诵表演, 享受古文的韵律
不少文言文虽然让人难懂, 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读起来令人回味, 是朗诵的好材料, 如《出师表》《岳阳楼记》等。对于好的朗诵材料不能简单地布置学生读背任务, 久之容易枯燥, 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享受古文的音乐美。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诵表演, 可以让简单的读背变得有吸引力, 更好地展示文言文的音乐美。朗诵表演可以是老师范读, 可以是单个学生朗诵, 可以跟音像齐读, 还可以分组举办朗诵比赛等。
古诗文诵读, 应该重视还原式鉴赏的方法:学生阅读作品后, 展开想象联想, 揣摩玩味, 走进作品情境, 走进人物心灵。钱理群先生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说道:“读文学作品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 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 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 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 真实的欢乐与痛苦, 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 品味作品的意境, 思考作品的意义。”如诵读《烛之武退秦师》时, 教师能否指导学生想象一下烛之武入秦军大营时惊心动魄的场面?能否从秦国、晋国史官的视角来改写本文?诵读《鸿门宴》时, 能否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樊哙闯帐时席中诸人的神情、动作和心理?……古诗文诵读不仅仅为了记忆, 应对考试的默写,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水平, 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 塑造良好的人格, 所以, 诵读教学切不可急功近利。
六、以“授渔”为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教是为了不教”, 文言文的教学要以“授渔”为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首先, 教师的讲要突出重点, 忌贪多求全。事实上, 一些浅显的文言文, 如果注释充分, 教师有重点地讲解和点拨, 学生便可大致疏通文意。即使开始有些地方读不懂, 学生们日积月累, 读懂的地方也会越来越多。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 这样, 学生永远无法自己读懂。
其次, 成功的文言文教学, 不只是指学生看懂课内的文言文, 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 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知识迁移”的训练相当重要。迁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 (反) 的课外文言文迁移。如学习了《愚公移山》, 就可选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 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 古今对比, 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
再者, 要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 忌动口不动手。“不动笔墨不看书”, 学习文言文, 摘录尤其重要,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 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
应该说, 过去的文言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可取之处, 毕竟考试指挥棒在, 必要的知识点还是要落实,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过于强调知识点而轻视甚至忽略文本的分析, 使得我们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无形中遗失, 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 对古代文化的审美自然也有偏颇。我们的方向是培养中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欣赏、理解、运用能力, 让中国的古典文学艺术光辉永驻。
以上是自己不甚成熟的看法, 希望能在不断探索中寻觅到古文教学中将知识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的最佳契合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的目标是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得轻松, 跨越时空的局限, 走进古代文学浩瀚的海洋。
参考文献
[1].盛立训古诗文审美教学浅议《现代教育探索》2008.3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点滴谈 篇4
篆角初级中学 陈福光
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工具性学科,人文性学科。教语文容易,教好则难。难怪好些中文专业毕业的教师也不愿意选上语文课。其实,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潜移默化地传承人文素养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前行、共同提升的过程。学好语文首先要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生要有兴趣,吃得苦,肯用功,有苦才有乐。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念,要善于引导学生向课本学习语言,向名著名篇学习语言,向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体学习语言,向身边的人学习言语,向社会学习语言,向生活学习语言。然后,能够把自己学习到的有用的东西和所感所悟通过口头或文字符号的形式表达(现)出来。
时代在发展,教学要创新。教学语文光靠传统的方法和手段不行,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创新。要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做到“三化”。即:大众化、农耕化、本色化。“大众化”就是要达到“奇文共赏,疑义相析”的目的。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农耕化”一要播“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要除“草”(做到目标简明、结构简单、过程简洁,切忌冗繁庞杂);三要施“肥”(重在积累好词好句、精彩段落、优美篇章以及生活体验);四要归“仓”(让学生做到学法迁移、写法迁移和语言移植)。“本色化”就是人们常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重视认读
能力、概括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浅见点滴】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古文教学浅见08-2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见12-14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浅见12-31
初中语文教学之浅见11-05
初中语文教学点滴12-18
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点滴11-04
初中化学教学浅见06-12
初中英语教学浅见05-22
初中化学教学之浅见08-12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浅见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