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初探

2024-09-17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初探(共8篇)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初探 篇1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初探

摘要: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自主学习模式倡导下不断要求进步,让学生变成一个自主学习者,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让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活力,学生有自己清晰明确的认识,并且丢自己的语文学习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反省,在不断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合理调整。关键字:自主学习、模式探究、总结

一、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根据这一方针,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更进一步地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被放在了首位。

语文界已有教师关注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用的教学模式。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指导思想。“主体”、“主导”、“主线”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概括:“学生为主体”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点,“教师为主导”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而“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又辩证地统一在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之中。综观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凡卓有成效的教学设计,无不体现着“三主”的教学思想。自读课、教读课、作业课、复读课是较为合理的基本课式。“四式”实际上是四种不同的训练形式,是指四种“课型”。简要地说,“三主”是组织语文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四式”是体现这个过程的基本程式;而教学效率的提高,则取决于教师正确的“导”和学生主动的“读”。据此,钱老师把他的这种方法叫做„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简称“语文导读法”。

还有魏书生先生的“课堂六步教学法” 现代教学力求使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用最少时间去争取学习的最好效果。为了探索更好的课堂教学结构,魏书生创立了六步教学法:

1、定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魏书生教学的重点是由学生提出的。

2、自学。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保证各类学生都有所得。

3、讨论。学生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前后左右四人一组互相讨论。

4、答题。分组讨论仍没有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

5、自测。学生根据定向内容,拟出一组十分钟的检测题,自测、互测,抢答。

6、自结。学生口头总结本节课的过程和学习收获。在六步教学法中,突出强调的是自学。

另外陈钟梁的“问题教学法”、洪镇涛老师的“语文教学八字法”等,都就激发学生学会学习做了不少努力,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学生的“自主”也只能是一种“带着镣铐的跳舞”,现在,当我们的课程改革进行到第八次,当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的时候,当前所未有的挑战摆在我们的面前的时候,我们要想抓住这时代赋予的机遇,弥补前人的遗憾,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人,就没理由不把这场学习的革命深人下去。而相关的研究已经进行到什么程度,具体到语文学科,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教师又在其中起到何种作用,这些问题没弄清,实行起来就难免有偏差,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予以重视,展开深人的探讨,力求使课程改革的观念深人人心,措施切合实际,使改革的步伐迈得更快些、更扎实些。

什么样的学习才是自主的学习?近几年阐述得比较完整的当属齐莫曼的定义。他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为了进一步解释什么是自主学习,齐莫曼还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自主学习的研究框架,分别从六个方面说明了自主学习的实质:自主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驱动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他们对学习的物质环境是敏感的,并能够随机应变;他们对学习的社会环境同样保持着敏锐的感觉。

二、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经过两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笔者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初中语文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模式。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设疑激趣

自主探索

质疑问难

拓展延伸。现概述如下:

(一)、设疑激趣, 唤起学生阅读期待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师应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 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为 自主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让学生在我要学习意识的强烈驱动下, 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之中。在此教学环节, 创设、营造一个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每一个学生喜爱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投入教学, 以感染、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录像、音乐等手段, 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开启他们的情感闸门, 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 形成最佳状态。例如, 在学习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课文时, 我先播放钢琴曲命运交响曲的片断, 用音乐的强大震撼力感染学生,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他们想了解此曲子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启发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创造问题情境和条件, 提供辅导材料, 通过学生多种感受和经验,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在这个步骤中, 教师既是学生活动的示范者, 又是一名普通的学习者;教师要善于调查研究, 善于启发引导。当学生思维断裂时, 要引导衔接;学生思维散乱时, 要帮助梳理;学生思维堵塞时, 要进行疏导;学生思维模糊时, 要适当点拨。通过观察和检测, 准确把握学生探索中出现的问题, 并正确归因。

学生是学习生活的主体,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进行探索。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充分享受 我能做出来, 我能讲给别人听, 我能与别人争论, 我能自己总结归纳等成功的喜悦。例如, 在学习《黔之驴》一文时, 我先组织学生自学课文, 设置几个能初步感知课文的问题: 驴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驴有哪些习性? 作者主要写了它们哪个方面的习性? 学生经过紧张的自学与思考, 回答相当积极, 能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且从中获得科学知识, 提高了从文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 我让学生对于勒叔叔的形象发表看法。有说他是浪荡子, 有说他是有点良心的, 有说他值得同情的, 有说他是令人厌恶的。讨论中我始终深入到学生中间, 密切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变化,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正确把握于勒的典型性格及作品的深刻主题。

(三)、质疑问难, 加强学法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交流中去感受, 去发现问题, 让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困惑或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通过教师的提示点拨、启发引导, 通过师生的交流与对话, 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搜集教学反馈信息, 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引导学生解决疑难, 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提示点拨。当学生在 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疑难,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 从而使教与学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我认为, 教师的提示点拨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在学生不懂或似懂非懂处, 在学生忽略而与教材重点、难点关系紧密处给予适当的点拨。例如, 我们在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 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句话, 此时教师就应给予提示, 使学生对作品的背景有所了解, 让学生明白此处是作者对荒谬思想的讥讽。引导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之处, 故意地弄出错误来, 让学生发现错误, 提出纠正的建议, 教师 坚持错误, 学生据理力争, 最后在事实胜于雄辩的情况下, 让学生尝到争论胜利的喜悦。这种师生争论的过程,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例如: 我们在学习《斑羚飞渡》时, 我故意指出只有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才能激发潜能, 这是一条规律。学生经过学习、思考、探索, 认为这并不是绝对的, 经过争论, 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在此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 不管问题大小、价值如何, 都应给予鼓励。其次, 创造条件教给方法,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四)、拓展延伸, 发展能力

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典型的、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练习, 包括观察、表达习题等, 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和动手操作表达等方式, 帮助学生及时整理、归纳有关知识, 使之系统化, 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在学习文言文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重点的文言知识, 学习现代文后可以做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迁移性的课外阅读训练等。如在学习李森祥的台阶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文中的父亲在你的心中树起了怎样的形象, 此情此景你想对你的父亲说些什么呢? 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达到了迁移的目的。布鲁纳认为: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语文教学中, 我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 鼓励学生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如何加强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所谓 “自主学习”,就是 “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 ,从而达到主创造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 ,并觉得富有挑战性 ,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使学习过程有情感的投入 ,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是真正有效的学习。那么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笔者在实践层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融洽、和谐的自主学习环境

课堂是教学的双边活动的主阵地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托兰斯研究表明 ,创造性儿童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从而对他们的创造性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因此 ,教师尽最大努力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环境 ,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语文教师要创设具有 “人文 ”特色的课堂硬环境 ,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 ,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语文教师还要营造 “人性化 ”的课堂软环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式自主学习,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 ,心灵交汇 ,充满 “人性 ”的精神环境。语文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进行角色转换 ,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注意沟通师生情感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 ,要特别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精心设疑 ,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布鲁纳认为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 ,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因此 ,学生的自主学习,绝不是那种放任自流的自我领悟 ,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它能指明学生正确的学习目标 ,点燃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 ,触动学生思维交流的情感。如何设疑的研究就十分重要。1.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来设计问题、提出问题 ,既不能脱离课本教材 ,又要联系生活实际 ,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探讨问题的兴趣 ,而且也能使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有效地延伸课堂教学。2.因材施教。设疑要注意难易的梯度 ,既能保护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又能激发优秀生的求知热情 ,让他们体验学习的艰辛与挫折。如在教学《背影》一文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本文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车站送别)(2)中心事件发生的背景又怎样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院狼藉 ,典质还债 ,借钱办丧事)(3)中心事件最感人的一幕是什么 ?(买橘的背影)为什么 ?(学生自悟)(4)文中 “我”的几次流泪流露出什么感情 ?(5)体会父亲的质朴语言所蕴涵的深情。联系自己父母的平时话语 ,感悟其中的蕴意。学生通过自读 ,第一至第三题的前半题是大部分学习能够独立解决的 ,这也就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第三题的后半题至第五道题的前半题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通过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来理解课文中父子情深的主旨。第五题的后半题是课文内容的延伸 ,通过自我交流 ,要让学生明白父母的爱是无微不至的 ,需要细细地咀嚼 ,要学会感恩。这节课或朗读,或解答 ,或讨论 ,或点评 ,或总结 ,既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性 ,又启发了学生的参与性。

(三)、教给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埃德加 ·富尔所著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 :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 ,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 “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教师要善于 “授之以渔 ”,引导学生学会 “织网”“捕鱼 ”的方法 ,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 “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 ,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 ,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 ,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 ,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 ,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 ,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 ,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写字的方法、造句的方法 :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 ,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 ,或查字典等等 ,学生积累了这些字词学习的方法 ,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主要识字学词 ,不断扩大词汇量。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 ,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 ,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 ,通过设疑直奔中心 ,有的可读后存疑 ,通过查找资料 ,上网获取信息 ,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 ,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 ,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 ,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 ,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 ,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 解决新问题 ,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四)、开展综合活动 ,为学生构筑自主实践舞台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培养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创新实践的能力。如在教学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由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出这样几套活动方案 :第一 ,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寻找端午起源的说法,要求把找到的资料整理到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本上。第二 ,采访身边的老人、长辈 ,调查端午的有关民俗活动 ,将采访的有关资料和平时过端午的经历 ,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项记录在综合实践活动本上 ,要求能详细地描述这项民俗活动的经过 ,适当介绍它涉及到的物品 ,它的起源和它所蕴含的意义,自己对这种民俗的看法等内容。课堂上结合有关图书和课件进行民俗活动介绍。第三 ,先搜集有关描写端午的文学作品、诗歌、民谣等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仔细去品味这些蕴含乡土生活气息的文字 ,将它们整理在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本上,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第四 ,要求每人带来自己扎好煮好的粽子,以“吃粽子、话粽子来纪念端午节。第五,以“端午随写”为话题习作 ,要求真实地记下这次活动的有关端午内容的点点滴滴 ,内容可以按照这次活动的流程来记叙 ,记叙必须要与议论等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 ,对一些问题和现象写出最真实的感受和看法。本次综合性活动在老师的点拨下 ,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他们自愿组织 ,自主策划 ,自行实践。这次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 ,提升了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 ,语文自主学习是新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所倡导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师的引领下 ,让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把更广的空间留给学生。作为教师 ,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穿针引线,铺路搭桥,让学生在广阔无垠的知识空间自由翱翔。

四、注意总结反省,不断检测学习状况,进行合理调整。

这是自主学习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学生真正能够向内挖掘以审视自我及学习过程的地方。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于1976年首先提出元认知概念,他指出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的认知和监控。实际上,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要实现自主学习,没有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但研究表明,即使效率很高的学习者也不会总是意识到他们是否“清楚他们所知道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使培养对象认识自我监控的价值,并促使其积极参与,逐渐承担监控自身活动的责任,同时对他们进行一些自我监控知识的直接指导。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与小组同学、教师的交流、探讨,结合自身语文学习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为自己作出一个切合自身发展条件的规划,并通过建立成长档案袋,填写自我监控表,完成阶段目标评估与调整,此时卷面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依据,学生能从多个方面体会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学习离不开策略,但没有一种策略是适用所有人的,也没有一种策略是一开始就被非常完整执行的,因此既要注意吸取他人好的经验,又要结合自身情况做合理调整。以齐莫曼等人在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自我调节训练为例,两个不同水平的学生,一个缺乏基本的写作技能,一个语句表达虽然清晰,但内容往往缺乏深度。他们被要求写读书报告,并对每天的写作过程进行监控,内容包括所用时间、笔记条目、修改次数、自我效能感。通过自我监控和同学、老师的反馈,他们逐渐发现自己的疏漏,并不断予以改正,对写好报告的信心也随着对报告的修改充实而日益加强,并进而影响他下一步策略的定和实施。

当然学生要达到这些要求,除了他们自己的努力外,教师要承担的职责比以往是更艰巨复杂了,因为教师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景提供指导和帮助,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比一味地灌输语言知识更具有挑战性。因此教师必须时时留心,注意不断学习,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教师的作用不仅没有削弱,相反是更加重要了,尤其是在开展自主性学习之初。如果通过我们教师的努力能使学生真心喜欢语文,无疑将使语文自主学习有个良好的开端,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乐、乐于学习,相信夸美纽斯的一段话会我们有所启发,他说:“每门功课都应该这样开始,使它能引起学生的真正爱好,做法是,向他们证明它是如何的美好、有用、惬意,是如何需要。”‘川在这方面,语文课程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语文自身的魅力展现出来而不是像以往我们常做的消解它。让学生在接触语文之初产生兴趣也许并不难,尤其是在新版教材日益注意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情感的今天,但难的是能否让学生长久地维持这种兴趣,并最终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志趣,为语文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心智尚未成熟、情绪波动比较大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具有求知的渴望,希望能从教师的讲解中认识未知的世界,但他们也有展现自我的需求。因此,来自教师的关注和激励非常重要。据研究表明,很少有学生能形成推动他全部学习的强烈持久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学习的早期,更多的学习动机是来自于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肯定的愿望。因此我们除了努力提高教学技能水平,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手段,增加语文课程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妨多给他们自行阅读、理解、探讨文章的机会,适时满足学生希望得到认可的需求,让他们多些成功的体验,使学习维持一个良性循环。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提醒他们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应付出的心理准备。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初探 篇2

关键词:语文课堂,自主学习,悟,问,做,评

语文是一门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 尽管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理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学生主体意识, 师生间平等意识, 教师积极评价学生意识, 课程资源整合意识等都在加强, 但课堂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良状态。如何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 改变教学现状,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高素质人才, 成为一线教师教改的主题。

在理论学习基础上,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对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作了一定探索, 具体包括以下四环节:悟—问—做—评。

流程图解析:

一、悟——整体感悟

“悟”, 就是把语言文化学习内容视为一个认知整体, 完整感悟科学、人文内容和精神脉络, 全面把握情感、认知发展流程。

“感”是“悟”的基础, “悟”是“感”的提升。具体说“感”即读通全文;“悟”即一篇课文读下来你读懂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预习阅读提示, 确定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如学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 首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然后, 在此基础上结合单元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有关内容, 激发兴趣, 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精神; (2) 了解课文运用说明方法, 并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认识它们的作用; (3) 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 (4) 掌握说明文写作要求, 学写简单说明文及预习阅读提示。最后, 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并学会从科学角度作出正确解释。

2.分析说明文生动、简明、准确的语言和由现象到本质的写作顺序。

3.激发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前两者称为学习目标, 后者称为情感教育目标。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就要试着从这两方面确定,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 学生已能根据提示确定学习目标, 并在老师指导下分课时学习。

二、问——教师设疑到学生自设疑问

“问”, 是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 学生逐步学会模仿设疑, 并进一步根据所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疑。这是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重要一步。

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 不在于全盘给予, 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那么, 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运其才智”而“领悟之源广开”呢?

以老师提问作榜样, 给学生提供模仿样式。我们现在在写作教学中强调要淡化文体华丽要求, 以利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不妨强化文体要求, 如从不同表达方式角度可以把课文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诗歌等, 每一类文体各有特点, 在分析时, 我们可以抓住这些特点, 以此为切入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就八年级语文看,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都有涉猎, 以小说为例, 每篇课文一般安排两个左右的小说知识点, 结合讲读课文重点教学。因此, 在教学前就可先把小说知识点梳理出来, 大致归纳如下:

1.了解小说文学体裁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了解作品所涉及的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

3.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4.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5.根据语境含义, 体会语言表达效果。

6.对阅读材料做出分析判断, 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评价和质疑。

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把这些知识点结合浅显例子作为系列讲座讲给学生听, 例子可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小学教材、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些内容。

教师在以后小说教学中就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点, 确立学习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学习, 并有目的的把提问思路展示给学生, 让他们模仿从这些角度提问思考, 逐步引进课堂教学中, 最终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以学生自设疑问进行自学为主。

学生自设疑问时, 可本着浅—深、易—难、简单—复杂、公式化—多样化原则进行尝试。如学习《变色龙》一文, 根据“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要求, 这篇文章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确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习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2) 过程与方法: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品社会意义入手, 初步学会欣赏小说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后, 从固有框架模式模仿设疑:

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故事?

2.小说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全文可划分为哪几层?每层内容是什么?

3.刻画主要人物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从这些描写中体现了奥楚蔑洛夫怎样的性格特点?其他人物又有什么表现?这都体现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4.结合课后练习, 品味小说语言特色。

在这样公式化模仿后,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记叙文分析角度, 结合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逐一分析。为了避免产生随意性和盲目性, 具体教学中,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设疑问后, 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全班交流, 并明确围绕哪些问题进行思考。

三、做——独立思考

“做”, 是根据学习要点自设疑问后进一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是课堂自主学习的关键点。

叶圣陶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任何人都不能代替。”这种教师辅导下的自学, 就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由于教师辅导、指导下的学生自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 就创造了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内容的有利条件, 由教师控制教学进度变为师生共同控制教学进度, 保证师生双边都在一定程序进行活动。学生注意力得到有效训练, 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评——评议总结

“评”, 分为同学互评和师生对辩。

实际教学中, 根据学生自愿原则, 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互评: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和上进心, 都想自己的观点、看法得到别人认同。那么, 笔者就让学生通过辩论, 碰撞出思维火花。

小范围内交流看法、统一思想后全班互辩, 以小组代表发言为主, 组员补充,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之后, 师生对辩总结:通过师生对辩,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落实学习目标。

“悟”是领略, “问”是深入, “做”是实践, “评”是检验。在这种模式教学过程中, 始终以学生学习为主, 教师成为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把握要点, 帮助学生完成预期目标。布鲁纳指出:“求知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项结果。”但求知成效可通过一定途径得到验证。经过两年实践尝试, 择校班和地段班在文章阅读理解, 开放性问题表达上, 呈现出明显差异:课堂教学中, 择校班学生思维活跃, 充分体现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理念;地段班学生则思维单一, 课堂气氛沉闷。

实践证明:“悟、问、做、评”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通过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 使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初探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生命成长课堂模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的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人。

为了这一目标,洛阳五中提出了“生命成长课堂”的教改理念,通过“活力、合作、探究、挑战”课堂四元素的融合,培养学生的“三敢”(敢想、敢问、敢说)和“三写”(想写、敢写、会写)的能力,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百科之首的语文自然要首当其冲,经过大量阅读理论著作,反复课堂探索实践、多次校内外教学研讨之后,洛阳五中“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组构建了阅读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一般程序为:

这一教学模式有五个环节组成,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一般认识规律。五环节在构成整体的同时,又各有其独特性。现将此模式的具体操作加以说明。

一、明确目标、知晓重点

课题组要求每一位老师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合理明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必须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我们还要求每一课的目标不得超过三个,最好一课一得。开学前一周和每周一的集体备课,备课组会研讨出一个单元和该单元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老师们会以新课标为标准,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特色相互借鉴,适度调整,确定之后提前一周将单元目标和每一课的目标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

二、预习检测、基础过关

预习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组经过反复时间,制订了“预习六步法”:①整个预习过程课文至少读三遍;②整理文学常识和字词;③概括主要内容;④至少做三处批注;⑤揣摩主旨情感;⑥提出疑问。

课前四人小组长检查本节课所学篇目的预习作业,教师检查组长,及时记录预习情况。课堂上教师利用精心编选的导学案检测预习,梳理、强化基础知识。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课题组见到了成效,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意志品质也增强了,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成绩有了大幅增长。

三、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课题组老师在阅读了余映潮、黄厚江等语文名师的著作后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反思,发现我们一直对“整体感知”存在着误解,其实整体感知是用一个或几个关键问题来带动全篇文章阅读的整体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

(3)你觉得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是什么思想或感情?

(4)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就作品中的语言、情景和形象而言)

(5)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对优美的短文进行有创意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之中感受与感悟课文内容。

(6)从题目入手,用增、减、换等形式解题。

(7)抓文章的关键或反复出现的字、词、句,用情景、悬念设置,开设辩题等形式,把“探求”“发现”作为教学要求,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作为手段,在合作、交流、讨论中整体理解课文。

(8)找寻、提炼文章线索,理清文章结构。

(9)美点寻踪。

(10)提醒学生感受独特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

(11)对于语言表达特别生动、极富特色的句段,可以以说话或以文写文的方式仿写。

(12)有什么疑问?(读不懂的句子等)

四、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在任何课堂、任何环节都要使用,它们也不是必不可少或是割裂的环节。语文学科的特点,首先是要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只有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深入对话后,合作与探究才能展开。有了清醒的认识,课题组不断调整思路和方法,在合作探究阶段,我们的做法是:

1.强化小组,合理搭配

在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性格、习惯等做全面了解后,教师采用异质分组方式分配小组,单个小组可以按照以下方法组建:①按成绩总评: 一般 4人一组( 男女搭配合理) ;②选定组长:选能力强、善于展示、学习程度好的学生;③编号:1—3,2—4(1-4由强到弱);④组员分工:纪律监督员、记录员、资料保管员。

各小组的总体水平相当,既有个人竞争,又有小组竞争,做到“学优帮学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又创造了小组合作学习、公平竞争的氛围。

2.精心设计,引导深化

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主导性的引导,开放性的、探究性的问题和教学的重难点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问题的设计在精不在多,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大”问题,也可以是知识前后贯通的“难”问题,还要有梯度,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要有实效性。合作探究学习中会出现因为知识有限或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教师要及时点拨,帮助学生排除障碍,积极引导并组织学生再讨论。

3.取舍有度,时机恰当

“合作探究”学习不能盲目,我们必须按照学科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条件,选择有意义的合作探究内容、有利的探究时机和科学的探究次数,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性学习。并非每节课必要,也不是在一节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必要进行课堂讨论,一般情况下,一节课最多安排两次合作探究。设置合作学习之前应该有必要的铺垫,在合作学习之后也应该有必要的整理和小结。

4.确立标准,评价有效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教师除了要有准确、全面的评价之外,还应该建立评价机制,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档案。给个人和小组打分、评比,进行长效管理。

五、巩固拓展、总结提高

有效的拓展延伸是“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初中语文教学要真正发挥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必须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兴趣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怎样借助教材实实在在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将课本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从阅读感知、综合实践、思想升华、写作训练进行拓展延伸。至于本节课的知识巩固,教师会再次利用学案助力。

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初探 篇4

一、设置问题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深入到历史人物中,要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体会历史人物的心理,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从根本上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生学会查资料

由于初中历史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所以教师应该首先教会学生查资料,使学生具备独立查阅资料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一些知识面较为广泛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讨论学习完以后,在学生还存在疑问的`情况下,再安排学生进行课后的资料查阅,让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去查找资料,这样才可以达到解除学生疑惑的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掌握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适当开展活动,突出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适当地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进行合作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开动脑筋参与到教学中。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建立合作小组来让学生在课题上采取表演或者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表演力,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历史,并且从中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四、积极评价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评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树立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信心。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鼓励的方式,要注意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才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想要做好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作为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要教学生学会查资料,适当开展活动,突出学生的主动性。除此之外,还要积极评价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这样才可以提高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付超。初中历史课堂如何进行自主探究教学[J]。学周刊,(23)。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初探 篇5

岢岚三中 刘成贵

经过一年多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我校历史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问题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谈不上什么经验,在这里只是向大家汇报一下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通过实施“问题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做法及自己的一点感受。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关键在教师,核心在理念引擎,重心是提高课堂效率,而中心落脚点却是每节课导学提纲和导学案的设计。只有在优质、科学、高效的导学提纲的引领下,才能真正唤醒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也才能真正体现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我就从如何设计导学提纲和导学案两大板块说一下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导学提纲的设计

制定切实可行的导学提纲,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和保障,它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路线图,是教师对教材的重新加工、处理和提炼,学生了解了学习的路线图,自己就明白每一步去干啥,也就是用以指导学生依纲自学。导学提纲的设计分为五步:一是学习目标;二是知识框架;三是新知探究;四是延伸拓展;五是达标检测。每一步的具体要求是:

1.学习目标:认真钻研教材,制定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学前就明确本节 课的学习目标。

2.知识框架: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琐碎,点小而多,不便于学生把握,我们在课前把知识框架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这就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3.新知探究:即教师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并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创设一些问题,问题要遵循“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原则,具体来说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以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为例吧,我设计的第1题如果直接问就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直接原因)是什么?然而我换了一种说法,阅读课本46页第一段小字和导入框的内容,与五四爱国运动有何联系?这样设问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学生就会想那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于是我设计了第2题: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激发学生探究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②问题不要太多太碎。如:本节课第3题:你能提炼出哪些有关五四运动的有效信息?要比直接问五四运动的时间、地点、主力、口号、领导人、结果好得多,既培养了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培养。③问题应能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如:本节课第4题:“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是五四运动的传单。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学生答完之后,老师进行了及时恰当的点拨。把这种精神概括为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即五四精神。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发扬五四精神?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体会五四精神。在挖掘五四精神的基础上,链接现实生活,老师进一步追问: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如何发扬五四精神的?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史为鉴,传承五四精神,能更直接地感受五四运动的划时代意义。紧接着又设计了第6题:五四爱国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待学生答完后老师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进一步挖掘教材,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做到温故而知新,进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④问题的叙述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本节课第7题: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记者,你将向社会报道中共“一大”的哪些信息?虽然也是提炼信息,但以记者的身份去思考,就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答完第8题中共诞生的历史意义,我适当的提出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又为什么说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注重知识的纵向联系。总之,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环环相扣、逐层递进的导学提纲设计,意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而要使教师设计的问题有价值,达到导学之目的,我觉得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所以我们设计的导学问题,必须真正达到让学生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探究,学会自学,学会合作。

4.延伸拓展:在学生掌握本节课基础之上,轻松一下,我给学生出一道最简单的数学题: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多少周年?答对了给你们表现的机会,还要进行加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延伸拓展,引出下一个问题:学校将组织一次纪念中共建党90周年的板报比赛,你将如何设计? 联系现实,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党、拥护党,达到思想升华的目的,同时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5.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突出重点。面向全体,关注差异。以上是我们在导学提纲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那么如何把导学提纲各个环节的任务落到实处,我想导学案的设计与执行就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谈一下导学案的操作。

二、导学案的操作 导学案的操作,我们主要是围绕初中历史“问题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的,具体包括“创境引题、自主探究、展示交流、总结积累、达标验收” 五个环节。

(一)创境引题

结合具体内容,围绕三维目标要求,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本着启发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原则,采用巧设问题、参与表演、影像观看及音乐渲染等多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课,从而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创设条件及氛围。

(二)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我们我们主要实施以下四步: 1.下发导学提纲,了解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阅读知识框架,整体感知本课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提纲中的新知探究内容。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走进教材,逐段逐句阅读教材,根据历史学科开卷考试的特点,熟悉教材至关重要,再加上时间也不是很充分,基础题答案在书上圈画出来就可以,理解性的在导学提纲上简单作答即可。这个环节必须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成,不能与小组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对于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或导学提纲上做好标记,在小组合作交流时请组内其他同学帮助解决。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个环节教师的角色就是在学生之间巡视,关注学生自学的投入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大约20分钟)。

4.安排小组合作交流,达成共识。

学生有了自学的基础,再由各组组长组织进行交流,使基础性的知识进一步夯实,使疑难问题得以解决。由于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学所得,无论对错,此时我们就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从而营造一个互帮互助、互相交流、合作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形成一种向别人求教是光彩的,能帮助别人的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悉心观察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为点拨指导做准备。

(三)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教师按照导学提纲中的问题先分配任务再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展示时可以是抽签,也可以按题号对应组别,可以抽号展示也可以组内推荐,灵活多样吧,不让学生抓住规律,多给他们一些新鲜感。各个小组领取任务后再进行交流,然后再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如果某个小组答案存在问题,可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让学生学会聆听,从而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加以学习。通过小组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细节,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展示时,教师要及时评价赏识,对于精彩展示要给以加分鼓励。

2.教师点拨疑难问题。

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解决不到位或弄不明白的疑难问题要及时地给予恰当的指导、点拨,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四)总结积累 1.总结

在展示交流结束,教师要组织学生谈收获,总结知识点,提升概括能力;也可教师高度概括,进行系统性和条理性的归纳,这一环节意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深化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2.积累

总结之后组织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引导他们回顾、记忆所学的重点知识,以为下一环节的达标检测做准备。

(五)达标验收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全班同学进行检测,以试卷的形式呈现,试题要注重基础,突出重点,以便更确切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给复习课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检测题最好抽号进行展示,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给不同层次的训练题,关注学困生。

总之,设计好导学提纲和导学案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缤纷的课改之花需教师携手共同培育,奋进的课改之舟需全船水手共同挥橹。新课改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下面我就“问题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谈一些感受,一点思考。1.历史一向被学生视为的小学科,在以前的历史课堂上个别学生有写外语单

词的、做数学题的、抄语文笔记的,新课改的历史课堂这种现象根本没有。因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2.无论是自学还是展示,采取激励和赏识的态度,这样学生的参与度就有了保障。只要你分配任务,他们就都能很自觉地去完成,这样就改变了以前课堂老师提问也只是少数学生回答,积极性只是在少数学生身上体现,现在更有利于点面同时开展,使学生都能全程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3.新课改的课堂上有利于三生的培养,尖子生在小组中更加优秀了,他们更有责任心、进取心了。学困生感受到了关注、感受到了赏识、感受到了帮助,不再懈怠和消极了。

三、存在问题及发展:

1、设计的问题缺乏思维的含金量。在学案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重要的,但是不少学案设计的问题显得过浅,过平淡,缺乏思考的力度,更缺乏思维的厚度和宽度,不能充分体现学案思维的导向价值。

2、学案教学没能较好地体现层次感。不少学案忽略了学生的层次差异,缺少阶梯性和递进梯度,要求更多的体现的是整齐划一,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应该注意层次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使优秀学生能从学案的提升中感到满足,一般学生能从中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借助学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发挥学案应有的价值。

3、教师还要加强进一步的学习,转变观念。虽然有学案,但还是忍不住讲,讲得多,不放心学生。在学案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中拓展思路,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案的制作格式与使用有待完善。集体备课形成的学案,其制作缺乏统一格式要求,学案的使用也缺乏个性的修改与补充,这些都有待今后教学中改进。

5、学生的课余时间,不能得到真正有效利用,如何做到真正的精彩展示?

课堂改革背景下,课程资源已经不单纯是教科书、教辅材料,还应包括其他许多资源。从其来源分,可以分为校内的、家庭的和社会的三方面;从其存在的形式分,可以分为物质的和精神文化产品两方面。可以说,我们周围存在着丰富的而又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以我所任教的历史学科为例,除了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还可以包括——各种历史书籍、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大事件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丰富历史认识,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历史课程资源。

然而,我们学生从早上7:00到晚上9:00,每天学生在上完必要的课程的前提下,还要完成第二天所有课程导学案的预习工作,所以,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闲暇时间再来进行家庭、社会的历史课程资源的进一步拓展工作了。说实话,可能连多看一本历史课外资料的时间都没有了。这样,就学案谈学案,就课本说课本,学生又如何真正做到精彩展示呢?

6、使用效果不佳,我们发现在课堂上讲过的题仍有少数学生没有完成或没有更正。

7、学案是学生很好的复习资料,但有些学生今天发的学案明天就找不到了。

8、实施导学案,每一节内容时间比较紧,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所以,针对这些困惑和问题,我们也在不断思索,尝试进行一些改进。在探索中寻求解决:

1、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通过到图书室看书、上网查资料等方式扩充知识面,丰富历史知识,为精彩的展示作准备。

2、对做过或讲过的导学案,再次收起来查阅或批改,并要求学生妥善保管,作为复习资料之用。

3、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每堂课的引入都要创设良好的情境。创设适合本课时的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或问题化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比如:用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歌《敕勒歌》导入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再导入《北魏孝文帝改革》;还比如,用一段让学生捧腹大笑的《生物进化》宣传片,导入生物进化论„„精彩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学生对这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于一节课的成败无疑是关键的一步。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可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节课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4、进行小组竞赛。课堂上为了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法,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进行史实的记忆、学习的比赛、课堂的展示、当堂的练习和每周的“周清”。每个环节必让学生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为了小组利益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大家都在抓紧记忆、整理和交流,同时也便于展开小组及小组间的讨论。在这样一种方式下,我已经再次见到了久违的“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的场面,甚至出现当一个问题提出后,十几个同学同时站起来抢答的场面,兴意盎然,热情高涨。让上课的教师也会随之激情澎湃。小组竞赛的方式已经存在于我的课堂的每个环节,我正试着让小组竞赛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让小组合作竞赛成为高效课堂的一个支点!

5.教师在课改的同时要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有效方式,而不是机械的模仿形式,向课堂的有限时间要效率,最终实现我们的“自主优质高效”的课堂主旨。

6.高效的课堂,呼唤高标准、严要求的老师,学生要学习,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只有老师站得高,才能带学生看得远。我知道,在课改中,我们只是尝到了导学案教学法一点甜头,还有更彻底、更有效的方法等待我去学习、去使用,所以,我校会继续探索导学案教学法,以提高每位教师素质和课堂效果。

当然,教师的点拨要根据学生精彩展示的程度和理解的深度,随时进行点拨,这样可以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知识要点的剖析,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抓住问题要害,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认为一份好的学案,并不是堆砌几个题目,而是能使学生更容易地学和教师更方便地教。学案的使用效果关键是看学案设计的质量。复习课和新授课的设计有何不同?如何有效使用学案?学案如何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分析论文 篇6

聋哑学生是一类特殊的人群,他们不仅存在先天的听觉与语言障碍,而且也容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主动与人交流,所以聋专业初中数学教学也面临多方面的困难.一方面,从聋哑学生的实际来看,他们因从小丧失听力及语言能力,只能依靠手语和他人对话,其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明显低于普通学生,而数学课程对人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要求很高,这方面恰恰是聋哑学生的弱势,同样的一个定理,教师往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使聋哑学生理解其中的内涵.另一方面,从数学教学的实际来看,初中阶段数学知识难度显著增加,即使面对普通学生的数学教学,教师也会因知识难度的增加而投入更多精力,以防止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断层;而在面向聋哑学生的教学中,教师既要书写板书,还要运用手语向学生阐释公理、定理的内涵,分析解题思路,教学效率也因此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模式”在聋专业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针对聋专业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困难,“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尤为重要.

第一,自主学习是教学的延伸.由于聋哑学生自身听力及语言系统存在缺陷,单纯由教师讲解数学知识,演示习题和应用实例,教学深度和广度有限,自主学习因此成为教师讲解的必要补充.教师通过给予学生启发和引导,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继续拓展思维建构,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自主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知识的应用不仅强调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在于学生自身的主动探索,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自主学习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愿性为特征,即主动地探索和研究.聋哑学生只有真正吸收并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自主学习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聋哑学生本身存在听力与语言障碍,因而更需要增强学习的独立性、自立性和自律性.自主学习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聋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随着数学知识难度的增加,聋哑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其自信心也会大幅提升,从而在逻辑思维和推理方面取得更突出的进步.

三、“自主学习模式”在聋专业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举措

聋专业初中数学教学应用“自主学习模式”应采取以下举措: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对普通学生还是聋哑学生来说,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开启自主学习的旅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或是借助多媒体设备,用趣味性的画面吸引学生探究问题,从视觉层面弥补学生听力上的障碍.同时在评价方式上,教师也应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结合,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将学习态度、主动提问、分享交流、阶段性进步等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帮助学生转变观念,适应自主学习.

第二,体现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单纯就数学问题本身展开分析和探讨,学生常常感到枯燥,或是对较为困难的问题缺少耐心和信心,因而也就难以开展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将理论问题和现实生活建立关联,引导聋哑学生将思考数学问题转变为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的特征时,教师可引入生活中类似的图形及其应用场景,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其中的几何特性.再如求解未知数时,教师可设立多个生活实用问题,带领学生思考如何从实际出发求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列举丰富的生活实用范例及思考题,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资源条件,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也会更加主动投入.

第三,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便捷,为解决数学课程教学效率不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创设学习情境的方式,为学生在课堂参与互动、课下自主学习提供支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制作符合聋哑学生特点的课件,充分发挥学生善于观察模仿的优势,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勾股定理的讲解,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讲述定理的起源,在生动的情境中追溯历史,并展示测量各边长度和计算的结果.教师还可制作课下学习课件,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相关的知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也更容易捕捉学习的乐趣,从而加强自主学习.

第四,设计丰富的实验活动.聋哑学生虽然听力受限,在语言交流速度上与普通人存在差异,但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模仿能力更强,所以在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因此,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活动,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亲自动手实践,体验成功的快乐,而且动手操作的过程更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例如对几何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学生常缺乏空间感,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人机互动,经过实验对比,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初探 篇7

“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调控式教学策略探究”是以学生的体验为基本教学资源,以学生体验的听、说、读、写为主要教学环节的英语教学改革。力图打破原先以书本为中心的英语学习模式,以兴趣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自主体验为认知基础,以“英语教学材料”为载体,在“情境—需求”的平台上有机地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教学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综合,凸现英语学习中的固有的体验与感悟过程,努力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效率,努力培养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努力提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比较扎实地培养中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继续学习英语奠定坚实的兴趣和能力基础。

基于上述认识,“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调控式教学策略探究”的理念体现为:兴趣需求为逻辑起点,自主体验为认知基础,知情合一为教学理想,定位于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有效调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教师有效调控教学节奏、教学局面,但不刻意控制学生讨论结果。

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调控式教学策略探究,旨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最优组合。实施策略根据学科、教材的情况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具体策略如下:

一、亲生性策略

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重视师生情感交流。教师的调控情绪表现是,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效果。“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学生对教师情感方面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知识方面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一些有助于更好地与学生交往的措施:教态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不要使学生有恐惧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师生处于平等地位进行沟通;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提高教学效果。

二、灵活性策略

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该学会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英语的音标是帮助学生识记英语单词的工具,但让刚升入中学的学生集中1—2周学习音标,他们会觉得非常困难和枯燥。因此我们可以在设计上有意识地降低难度和坡度,延缓教学时间,将教材进行改组,创设英语口语交际情境,引入大量的英语儿歌并联系小学已学英语词汇来促进音标教学,让学生生动有趣地学习和掌握音标,练习发音,做到学音标和学单词、学语言同步并进。同时还应注重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或用活动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或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并且将不断地“制造”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作为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让学生在需求的推动下主动地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能自主地体验与感悟英语,诱发他们自主地学习英语。

三、契机性策略

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必须把握好活动的契机和程度。创造性实践活动要在开拓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活动的契机和程度,提供充分的英语语言活动材料,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探索,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思维,如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相互辩论等,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这种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依靠教师的随机应变和临场调控。

四、连动性策略

在教师对学生实施有效调控时,要调控学生的英语学习行为,就需要在相机适当调整自己的预设。没有对预设的执行情况清醒地了解,敏捷调节,就谈不上对学生学习的调控。教师的调控具有很强的因变性。教师的调控是否有必要,是否有成效,应从学生后继的学习行为、学习成效得以验证。

五、生控性策略

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最突出的、最有效的,莫过于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提升。师调莫如生调,师控莫如生控。最有远见的教师,是希望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教师的调控中得以发展。学生能自我调节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自主学习就实现了,学生就成了学习的主人。

六、反馈性策略

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注重学生的朗读、回答、论辩、演讲、作业。检测之后,教师必须及时讲评、分析、公布结果,注意对全体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分析、反馈。凡答对率在85%以下的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分析研究, 进行针对性讲评直至调整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但不要由教师代替学生直接给出答案了事,而应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尽量少讲。对较突出的问题教师还可准备另案进行复习,力争当堂基本解决问题,不留或少留隐患。

七、针对性策略

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挑选,即既要体现教学目标,又要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以确保人人都有长足的进步。

调控方法因时、因地、因人、因教学内容而异。教师应探索一些学生有兴趣的或新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调控式教学策略探究”教学改革的效果。如随机的单词联想训练、思维训练(如脑轰法等)、快速阅读、把课文编成对话、把对话编成故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录音进行口语模仿、角色扮演、情境体验、配音朗读、拷贝不走样等,以训练学生的听力与模仿能力等。

以上是笔者近几年来的学习关于学生主体性方面的理论体会与实践,通过这几年以来对“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调控式教学策略探究”的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进一步证实了“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调控式教学策略探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摘要:本文对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调控式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旨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最优组合。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初探 篇8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文言文在初中语文中占到了近三分之一,我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总结了一套“自主阅读”教学模式。

一、自主预习,整体感知

预习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只有学生充分自主预习,才能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积累文言文知识,完成课文学习目标。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前,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主预习的方法指导。教师的指导要注意有针对性,要讲求实效,根据各类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集中指导法、分类指导法和个别指导法等指导方法。教师先对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方法指导,在学生自主预习的时候,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巡回指导、点拨,解决学生自主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学会初读、译读、诵读、略读、精读、移读等方法,学会文言文的翻译方法。采用初读:读文断句、正音释义、圈点疑难、查阅资料,复读:初读感知、译读明意、略读概括、诵读感悟等自主预习的方法。

二、自主翻译,合作交流

文言文翻译,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需重视文言文的翻译教学。学生在“自主预习,整体感知”环节,对文言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在学生“自主翻译”环节,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直译法”和“意译法”相结合的方法翻译文言文课文,要求学生通过自主翻译、生生合作翻译、师生合作翻译等途径,把文言文课文全部译成现代汉语。要求学生认真对照课文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标出难句,做好笔记;小组合作翻译实行优差生搭配分组法,以优带差,共同进步;合作交流做到生生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自主翻译,合作交流的方法,采用生生合作翻译师生合作翻译,不管运用哪种模式或合作交流方式,都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翻译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自主探究,质疑问难

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认真研读,自主探究,质疑问难,积极思考,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变被动获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放手让学生围绕教学重点赏析课文,抓住关键词句、重点段落,积极感悟,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要善于将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允许学生提出有别于其他同学的问题或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包括对老师讲解的质疑。教师要具有辨别问题的能力、善于把握引导问题时机,这样才能使学生敢问、多问、善问。有的学生想问又不知怎样问,或者根本提不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课文关键语句、重点段落、全文内容、结构、语言、写法等方面去“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学生探究问题同时,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最佳答案,达到自我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无法解决的问题,作好记录,准备在“自主合作,答疑解惑”的环节提出来解决;“自主探究,质疑问难”不只是学生行为,而是需要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达到共同探究,共同答疑解惑的目的。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自我体验,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替代,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四、自主合作,答疑解惑

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问难”时,每个学习小组都研讨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小组内部已经解决,有的问题小组内部无法解决。因此,教师及时组织全班进行“自主合作,答疑解惑”,针对学生在自主探究,质疑问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自主合作,答疑解惑,分享他们研讨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做到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处理好班级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分配;处理好师生合作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老师又要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形成师生和谐互助、共同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自主积累,拓展延伸

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的积累,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新课上完后,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勤归纳,多记诵,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含义,学会迁移运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能力。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积累,拓展延伸”。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自主积累,拓展延伸”的计划,教给学生“自主积累,拓展延伸”的方法,使学生会读、会摘录、会积累、会拓展。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积累方法,不断积累、长期坚持,真正养成自主积累、自主拓展的良好习惯。

当然,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培养,要受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自主阅读”对教师在学习上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是否具有科学性、艺术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科学的指导首先需要教师全面认识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学习方式等诸方面的因素;其次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以避免盲目性指导过程出现。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自主阅读”,必须具有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要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伙伴、意见的倾听者、成果的分享者,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的全过程。

上一篇:学生及家长的安全协议下一篇:工商管理实习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