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模式(精选11篇)
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模式 篇1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1.阅读教学的过程化。传统的阅读教学过于程序化, 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 导致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被动的状态, 且阅读兴趣不高, 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2.重视考点的讲解, 忽视了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输入。阅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现在很多语文教师的通病就是对考点格外的重视, 授课过程中往往先找考试中的重点, 然后利用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反复记忆这些考点, 却忽略了阅读材料中蕴含着的人文情感, 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学生阅读的素材良莠不齐。很多初中生喜欢看一些通俗的文学和网络上流行的小说, 这个现象与社会发展的主流形式有关联, 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
二、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教师可采取以下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
1.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阅读兴趣。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兴趣, 是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条件。而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方法有很多, 现笔者试谈两种。
(1) 整合教材知识, 巧设开端, 并从学生易于接受的部分入手, 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如我在教学《海燕》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场白:“同学们都见过海燕吗?你们印象中的海燕是什么样子的?把你们认识的海燕讲给大家听一听。”通过这样一个开场白, 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把自己认识的有关海燕的知识说给同学听。接着我通过引导, 让学生想象一下海燕勇敢的形象以及作者和海燕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合理想象, 热烈地进行了讨论, 在讨论中我又引导学生思考“文中作者为什么也想自己把变成海燕”,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本课知识。
(2) 巧设疑问,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如在教学《白杨礼赞》一课时, 我在结尾处是这样设疑的:“作者在第七自然段完成了对白杨树形象的刻画, 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这样的话, 文章就可以结束了, 但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自然段呢、这对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呢?”通过这样的设疑,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 很容易就掀起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进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入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还能完善人格, 发展个性, 使学生心灵得到陶冶、内心得到净化。因此, 教师要重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1)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整个阅读教学中, 教师重在点拨学生怎样阅读、欣赏文学作品, 引领学生感悟作品内涵。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欣赏, 能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在教授《沁园春?雪》一课时, 我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放映了一些北国雪景的图片、配乐朗诵的视频, 并让学生结合自己记忆中见过的大雪的生活情景与此文相联系, 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思想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情景设置, 将学生沉浸在了“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冰雪世界之中,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 增加课堂交流互动的机会, 在互动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情感是作者创作作品的生命之源。通过阅读, 我们可以探视作者的内心世界。在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该依据教材的特点,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让学生在真情的带动下不断地强化、感受与体验阅读中的情感,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如在教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课时,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文章中描写的桃花源是作者向往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 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桃花源, 请说说你们心目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这样, 通过提问, 有效地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 强化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保障了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阅读材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并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而课外阅读的丰富性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学生能力范围下, 我们可以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 比如《弟子规》《唐诗三百首》《唐宋诗词选读》以及《论语》 (择取部分背诵) 等课外读物, 为学生囤积语文知识, 让课外阅读为课内阅读服务, 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机会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由地交流、探讨, 并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以及理解, 从而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在阅读中升华自己的情感, 提高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初中生获取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 学生能感悟生活, 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但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却不太乐观, 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鉴于此, 本文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谈起, 就如何搞好阅读教学谈几点对策, 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张艳梅.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4) .
[2]李振永.强化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措施.[J]文学教育:中, 2014 (1) .
[3]李延梅.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思路[J].考试周刊, 2011 (44) .
[4]汪新华.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以《谈生命》一文为例[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2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起关键性的作用,老师的微笑和轻松的心态将会使学生产生轻松,愉悦的心理。学生从心理上放松,就会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和谐的氛围,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汲取知识,展现个性,放飞想象,驰骋于文学作品的海洋中。了解作品的背景,融入作品情节,感受作者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技巧,精心设计阅读中的提问,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教给具体的阅读方法。
教师要适时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不同的文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无论哪种题材和体裁都要特别留意文章或段落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上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的词语和句子,也要注意文章结尾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的词语和句子,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词语是理解文章、抓住文章主题的突破口,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之所在。阅读既有深度又要有广度,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法的阅读。比如:泛读、精读、通读、跳读;泛读法:即广泛阅读,大概的读,浏览式的读;精读法:熟读而精思;通读法: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跳读法:跳跃式阅读;速读法:快速浏览。还有:再读法、选读法、写读法、摘读法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阅读,以期收到最佳的读书效果。
三、引导多思的创新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应提倡自主阅读——合作研讨。,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边读边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研讨要在自主阅读效果很好的情况下进行,鼓励学生,互相质疑、答疑,老师也要参与研讨其中,通过比较、延伸、联想、推测,提炼出有典型思考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正确指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阅读方法进行评价,进行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坚决不能进行无原则的肯定和否定。这样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题可拓,有意可延,真正收到了最佳的阅读效果。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3
一、研究好教材,进行了效教读和自读
新的课程教材,打破原有模式,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以培养目标为线索组织单元。将一定的智能按一定的体系分解到各个单元中去,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同时通过教读、自读课型落实该体系中的一到几个问题。每一个单元都不是孤立的,单元内的课文都以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来设定,在能力形成中具体分工,而且分工不同。教读课要从实际出发,利用教学资源直观地进行教学,遵循适时、适度、高效的原则,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运用时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实际,不能违背语文教学的原则;不能忽视师生的情感交流;不能忽视教师的形体语言;更不能忽视组织教学。要排除多媒体本身对学生听觉、视觉等的干扰,正确认识教读课与自读课的关系,发挥语文自读课功能,使学生在语文自读课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要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将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
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所想融进课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看法、社会理想、生活感悟、现象评判、喜忧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即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如以“乞丐现象”、“超前消费”、“名牌消费”、“独生子女”等为话题写作,让学生都能各抒己见。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不再拒绝语文课堂。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强化阅读
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大量的阅读,很多语文学得好的学生都说,我的语文不是老师教的,而是自学的;不是学来的,而是看来的。这说明,看书是多么重要。因此,我充分指导学生自由阅读。先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并在指导学生时,有目的,如围绕教材,甚至某篇课文,某个作家。也可以在保证内容健康的情况下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从而不但强化阅读,而且大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审美能力
以课文内容为核心,结合课外进行学习。围绕课文,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就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阅读量和信息量。激发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是延伸和扩展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广泛的,既有煞是好看的风景画,又有富于人文思想精品文;既有细致描述的优美语言,又有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活动。古代的、现代的美文,直接的、简接的经验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广泛吸取。
首先,学会欣赏大自然。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无限的审美领域,以其不歇的运动,给人类以极大的审美享受,使人获得精神娱悦。欣赏自然美,无疑对培养高尚的情操具有直接意义。鳞次栉比的高楼,琳琅满目的商品,辽阔的原野,陡峭的山峦,湍急的河流等都是我们审美的对象。当然,我们更要注重身边的美景美物,如南京地铁、北京鸟巢、水立方、金牛湖风景区、麦浪翻滚的田野等。
其次,广泛阅读。大语文观要求我们:语文教育系统不仅仅包括社会语文教育。它们既有各自特点,又相互联系,在培养人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操等方面,发挥共同的积极的作用。只有广泛阅读,我们才能了解到:我国古代孟子“礼义”思想的精髓,即人们在必要时应舍生取义,决不能舍弃礼义,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它体现的是气节美;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家雨果《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咯西莫多的貌丑心善,它体现的是心灵美;好市民周光浴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欲血搏斗,献出生命,何尝不是一种人格美的外现。这些书籍,使学生为美而醉,为美而喝彩,必将激励他们在人生旅途中发现美,追求美,提高审美品位。
五、加强训练,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越快就越节省时间。在参加快速阅读训练课程的人当中,很少有人能一直提高阅读速度,往往是课程结束后的几周内,他们还能保持快速阅读,可不久就又恢复原样。如果你有许多书要读,那么参加快速阅读训练课程也许是值得的。因为,研究表明,参加过训练之后,如能保持每天至少读2个小时,那你就能保持住自己快速阅读的水平。但我觉得巧读比快读更重要。换句话说,省下那些读用处不大的、知识性不强的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读物的时间,把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某一读物上。既然你读不了那么多的书,选择自己所要读的书就很重要。
阅读是一项教育工程而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内容,它关系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的教学,更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整体素质。阅读发展学生的心智,开阔学生的视野。爱读书的学生是长进的学生、是少问题的学生、是好管理的学生、是容易沟通的学生、是通情达理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倪文锦等编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郭根福.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阅读教学的新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07).
[4]何鹏.浅谈对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的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0,(02).
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思考论文 篇4
目前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方面都力求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目前语文阅读的实际情况,而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人教版新课标中所提倡的教学方式。探究性阅读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和主动探究问题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探究性阅读教学主要以直接获取知识为目的,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通过直接积极的方式让学生获取语文阅读知识。虽然探究性阅读教学已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首先,在探究性阅读在沟通形式上,很多时候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单向交流方式,缺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缺乏学生的合作探究,课堂气氛显得生硬呆板,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其次,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过程往往比较多,而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少,教师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很少去创新教学方式。而作为学生,学习方式过于单一,只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最后,在实际的阅读探究中,学生只是根据阅读材料去分析,缺少自己的感悟和思想,分析出的答案也是教师组织过的语言,对学生而言没有自己的想法,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阅读分析时往往没有真正的融入感情去阅读,只是简单的敷衍了事。如果要想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质量和水平就需要不断的改进和优化教学方式。
二、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几点思考
(一)初中语文问题探究性阅读
在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学习中,在学生阅读完材料以后应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针对具体的阅读材料的。这些问题必须要在课堂上解决,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以后让其他的学生进行回答,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在全班学生面前给予回答和解释。教师通过让学生组织问题,可以有效的带动全班学生的学习氛围和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来,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初中语文情境探究性阅读
情境探究性阅读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创造出一种探究性阅读的情境,创造一种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充分感受阅读材料情感以后开展分析的方式。只有让学生把自己融入到阅读中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很多阅读材料来说,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作为学生必须要全面理解作者的写作心境,才能体会作者的意思,进而正确的分析阅读材料。而情境探究法让学生很好的.融入到阅读其中,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用意,达到正确分析阅读材料的目的。这种探究性的阅读方式应该被广泛的使用,对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只要学生认真专注的去理解就好。
(三)初中语文想象探究性阅读
想象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延伸到虚拟的情景中,假设一些问题的存在性,然后展开分析阅读。在进行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训练的时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去假设和虚拟一些情况。很多时候大胆的想象可以产生创造力,现实世界有现实世界的问题,虚拟世界有虚拟世界的问题,这两个方面是不会相互冲突的,针对探究性阅读来说,如果只是一味的专注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会陷入思维的局限性中,而适当的、合理的想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次的意思和含义。可以在感性的基础上创造出理性的东西,加深探究性阅读的理解。所以在实际的探究性阅读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5
一、重视文章的写作背景
让学生了解作者与要讲读文章相关的生活经历,同时要掌握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想办法把学生变成作者。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和对周围世界的经历和感悟创作的,不了解作者的经历,特别是与要阅读文章的相关经历,就不能透彻理解文章。阅读教学是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词意解读,然后进行意义的重新构建和综合。这一互动过程不仅激活了学生的社会知识、已有的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文章,并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的一味讲读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在阅读中让学生变成“作者”而不是旁观者。
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之前,我先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是作者回忆他为了拯救国家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当时的日本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中国又是个贫穷落后的弱国,作者在日本留学受到日本“爱国青年”的歧视,是藤野先生帮助了我,理解了我。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有位老师在你无助的时候帮助了你,又让你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你会怎么样?”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学依据,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所以,要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就要淡化教参和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如在《宋定伯捉鬼》的教学中提问: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宋定伯”还是“鬼”?你是喜欢“宋定伯”还是喜欢“鬼”?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三、注重课外类似文章对比阅读
1.深入挖掘教材。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教师在课外查找相类似的文章和语段进行对比阅读。
材料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風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材料二: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两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朱自清《白马湖》)
材料三: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像春天流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鲁彦《雪》)
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从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讨论这三段文字,教师作出适当的点评和小结后,让学生选取夏、秋、冬的任一季节,进行景物描写,尽可能抓住该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新意,把教材和课外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开拓学生的视野。
2.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
(1)以一些课文为基点,向课外相关文章拓展。拓展的方式是多样的:以某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拓展。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冰心的《纸船》,可分别将其与席慕容的《乡愁》、泰戈尔的《纸船》做对比阅读。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拓展。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可以分别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或让学生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以某位作家的某一作品为基点,向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2)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的素材性资源,可以赋予课文新的时代色彩和生命力。如在《桃花源记》教学的最后环节,向学生介绍就在我们身边的现代“桃花源”。
四、注重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积累与借鉴
有时改学生习作,会感到学生习作时词汇贫乏,语言空洞,学生不会运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眼前事物。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积累、借鉴作家的语言和写作技巧。引导积累,即着重指导学生理解、欣赏、记忆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做好积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仿写和改写等写作训练,使其逐步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6
一、激发兴趣, 促进思维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 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 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只要产生了兴趣, 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 而不是负担, 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 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 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 自然会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 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朗读背诵, 词语归类
要学好语文必须多读多背多写, 光听老师讲是学不好语文的, 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比听讲更重要, 教师要有目的地要求学生速读、细读、研读。通过熟读背诵, 逐步积累字、词、句、篇的知识, 储存丰富的语言材料。阅读文章是为了理解文章, 因此, 在阅读文章时, 可进行词语归类训练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连词成段, 短语品味
阅读文章也是为了学会写文章, 学生学完一篇文章后, 教师应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选择一些, 仿照课文的句式, 连接成一段连贯、流畅、中心明确的片段。学生在阅读课文时, 往往是囫囵吞枣, 不注意品尝。许多优美的散文修饰语和中心语的搭配很有意味, 逐个品味文章中丰富多彩、生动优美的修饰语,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力, 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材料。
四、关注学生基础积累
古语说得好:“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没有必要的积累, 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 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 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
五、关注学生写作积累
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学习写作经验。因此笔者认为, 阅读教学时, 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 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7
一、探究性学习策略概述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办法, 其核心在于能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模式可以全方位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非被动接受者。在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 教师需要勇于创新, 帮助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学变革后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主要特征, 构建出适宜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模式, 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课堂活动中。团队性、活动性、综合性以及自主性原则是探究性学习的几大重要原则。团队性原则主要是指师生、生生之间协同努力, 发挥合作优势, 一同良好地去解决问题;而活动性原则主要是指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通过感官去展开对问题的思考;综合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 实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而自主性原则指教师应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在制定探究性学习策略时, 必须将学习原则作为依据, 保障学习策略的科学合理性, 保证这些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二、探究性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存在固化、陈旧的问题, 这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教育形式的变化。但是在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很多教师仍然固守着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 忽视了培养初中生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极大地阻碍了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据此, 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将探究性教学策略应用其中, 促进学生阅读水平不断提高。下面笔者将从拓展学生视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设阅读情境、设置相关问题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 拓宽学生视野
想要对学生阅读能力实现提升,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拓宽学生的视野, 以丰富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教师须扎根教材, 并正确指引学生阅读教材, 对学生语感进行有效培养。另外, 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向学生推荐富有内涵的课外书刊, 可以适当要求学生进行课后阅读与浏览。当然, 教师在选择阅读书籍方面也需要遵循一定原则, 第一, 所阅读的书籍应该具有趣味性, 可以吸引学生注意;第二, 所选书籍应有一定内涵,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寓言故事等, 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后有所反思, 进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避免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学习压力。
(二)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如果老师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要保持与学生的互动,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了展现教师的亲和力, 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多交流沟通, 了解学生的心理。并且在课堂教学时适当地展现幽默、亲和的一面, 获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例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保持与学生的目光接触,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尊重,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用眼神鼓励学生, 增强学生自信心, 这样有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三) 创设阅读情境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若想有效开展情感教育, 则需为学生创设一个合理情境, 通过运用特定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陈旧、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授课, 学生听讲, 这样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因此, 在设计课堂活动时, 应努力唤醒学生真实的情感认知, 促使学生不断地接收到新的知识, 以此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并且教师应推陈出新, 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 将学生的情感很好地激发出来, 不断提升其学习能力。如, 教师在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时, 应创设阅读情境, 利用多媒体播放《但愿人长久》这首歌, 并设置问题:“同学们, 听过这首歌吗?”学生:“听过。”教师:“你们知道这首歌的由来吗?”学生:“这首歌的歌词是来源于《水调歌头》这首词。”教师:“很棒,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这首词。”教师可以利用PPT向学生讲述苏轼的生平, 加强学生对苏轼的了解, 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这样的阅读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 设置相关问题
在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策略中, 课堂提问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因为有技巧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向, 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发散性思维, 其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相应提高。所以, 教师要学会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提问, 以此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提问也是一种教学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学生依照文章的主线来了解文章, 使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充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根据相关课文内容进行问题的设定, 重点讲述作者于九月九日, 由于身处异乡、无亲人陪伴, 心情十分悲凉、伤痛, 对家乡和亲人十分思念的心情。针对这一主要内容, 教师可精心备课, 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性问题, 如, 如果你是该诗的作者, 面对这样的景象, 在团圆的日子, 登上顶峰朝着自己的家乡远眺时, 你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将会按照教师所营造的学习意境去认真思虑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又如:在进行《雨巷》这首诗的讲授时, 教师可设定相关问题:“为什么文中用‘丁香姑娘’, 而不选择用‘玫瑰姑娘’‘茶花姑娘?’”。
作者用雨巷、篱笆墙、油纸伞、丁香姑娘等典型意象, 准确地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雨巷仅仅是一条狭窄破旧、阴暗潮湿的小巷吗”, 等等, 教师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还可帮助学生形成热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这样的做法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初探 篇8
一、尊重学生, 树立探究性学习的目标理念
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应树立下列教育目标理念:
1. 加强培养学生对问题怀疑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 都持怀疑的态度去看待, 不要一味地相信它们, 要敢于树立“怀疑——评判——修正——创新”的思维过程。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可能从怀疑中开始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2. 培养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善于对书中的课文和课内课外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 通过思考, 从而发现问题,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新的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不断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4. 增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怀疑和思索, 发现了问题, 但往往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力不能解决问题, 这时就需要与老师的合作、与同学的合作, 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不断地增强了学生相互间的合作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 诱导学生质疑探究
“科学的发展, 就在于创造, 如果没有疑问, 就不会有新的见解, 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 以教师讲课为准绳, 就不可能有创造, 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 因此, 要让学生求得真正的知识, 长进学问, 发展他们的想象创造力, 就要鼓励学生提问, 特别是提出不同的见解。”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使学生自主探究, 善于质疑, 善于发散思维。在学习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时, 讲到“天上的街市物品摆放的琳琅满目, 五光十色, 如何美丽。”我曾说:“如此良辰美景, 就连只能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也自由自在地在天街闲游, 天上是多么的美好、幸福呀!……”正待继续往下讲时, 突然有一学生举手质疑:“老师, 织女被关在天牢, 牛郎被天河隔在那边, 他们连相会都很难, 怎么会自由地闲游呢?”这一问, 教室里一下沸腾了, 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真是唇枪舌剑, 有的争得脸红脖子粗, 经过这一争议学生们都明白了:其实这是诗人的一种大胆想象和对原传说的改编, 正好表达了他对一种幸福、美好、自由的新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经过学生这一质疑、探究, 诗歌的主题自然就明白了。总之,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帮助者和问题设计者、指航者、导演者, 以学生为主体, 以合作探究为途径运用各种手段活化课堂教学, 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 学生才会发出无穷的积极性和极大的兴趣, 只有这样, 才会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也才会实现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三、尊重个性思考,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 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 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 发现自我, 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可设计适合个体学习需要的问题, 如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 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文中哪句有言外之意, 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你觉得这篇文章 (或这首诗) 应该怎么读……这样的问题设计, 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比如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中, 可以专门设计促使学生研究探讨的问题, 如认识悲剧中的五位英雄, 找出感动你的语句, 说说他们感动你的理由;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 在南极探险归途中一个个死去, 是悲剧, 为什么还说是伟大的;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做传, 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写这一悲壮的一幕;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的探究, 可以根据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 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而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探究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篇9
一、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需要大量的知识去理解和分析不同的语文知识。因此,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积累相关的语文知识。
(一) 基础知识的积累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语文的字音、字形、文学常识等知识进行积累。因为学习语文的基础就是要认识和理解一些字词的含义以及了解作者以前的作品等。比如, 在教授鲁迅的《风》这篇课文时, 教师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分小组寻找相关的文章内容以及作者以前文章的内容。完成之后, 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自己搜集的相关信息。而教师则做相应的指导, 对学生提供的信息资料稍加整合讲解。这样, 学生一定会有很深的印象。以后再出现或是提到鲁迅的文章, 学生只要稍微回忆就可以想起很多的内容。而且, 教师让学生搜集相关文章内容时, 可以进行比赛, 看哪个小组整理的内容较多, 就给哪个小组的学生加分。每个星期也要选出搜集的信息最多的一组给予奖励,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 教师可以让学生注重做笔记, 把自己认为好的词组或是句子记录下来, 在早自习的时候朗读和背诵增加自己知识的积累。只要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就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 文体知识的积累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有单元意识和整体框架的意识。这是因为语文的教学材料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 分成单元是因为每一个单元体裁都是不一样的, 侧重点也是有所不同的。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议论文、说明文以及散文等这些不同文体的侧重点怎么找, 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结构和具体内容的分析的方法, 还有不同的作用及特点等。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先渗透知识点, 让学生理解语言上的特点以及其中的作用, 再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这是因为, 文体的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无论教学体制怎么改革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营造良好的氛围, 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这就需要教师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的学习。
(一) 培养学生自主朗读的能力
朗读是学习语文必须有的一个环节, 学生不仅可以从中收获到好的词句, 还可以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学到如何表达感受。由此可见, 阅读会让学生受益匪浅。但是, 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方式, 不要让学生觉得朗诵是一种负担。因为有部分教师会把让学生熟读背诵的篇章作为学生的课下作业, 让学生感到厌烦。而有些学生不到考试也不背, 越攒越多, 恶性循环, 养成了惰性心理。所以, 这样的阅读肯定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尽量在课堂上完成阅读, 做到学的时候认真学, 玩的时候开心玩。语文本身就是让学生与语言打交道, 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中思, 读中悟。因此, 教师要抓住初中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探究问题, 并从中获得新知识、新内容, 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对此,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 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自由发挥, 让学生大胆说, 大胆问。并且, 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充满自信。教师还可以多组织一些比赛, 如诗词朗诵比赛、辩论赛、故事会等, 让学生积极参与, 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此外, 教师要采用鼓励和赞扬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 初中语文的教学应该要“以人为本”, 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并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升素养, 健康成长。只有学好语文, 学生将来走上社会, 在人与人交往的时候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才能搞好人际关系,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鲁娅.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4.
[2]陆洋.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及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扬州大学, 2014.
[3]李欢.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 2014.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10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体现课外阅读的个性化呢?现结合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给学生适当的问题,期待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但传统的教学多是语文教师与教学参考书规约下的一个格式化的枯燥流程。教师毫无休止的一味的将自己的解读思想、解读感悟甚至参考书的所谓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把预设的唯一结论强求学生接受。学生陷入了记忆实用知识、接受机械的训练和建立标准化思维的汪洋大海之中,阅读和学习趣味消解殆尽。其实,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阅读,并让学生学会主动阅读,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在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创设了适当的问题情境,并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个性化阅读。例如在学习《故乡》一文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如下问题:①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②闰土和“我”分别有哪些性格特点?你是怎样体会到的?③闰土对“我”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④你从文中看见了“我”的希望是什么?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留有无数的思维空间,因为有空白,有疑问,这样的情境就有利于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笔者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对学生进行多种阅读思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启发,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阅读方向和思考的方向,鼓励和启迪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多样的形式。如资料展示式,设置悬念式,错误反思式等。
二、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倾听文本
学生已经有了阅读的期待和兴趣,教师就必须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倾听文本。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还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吻合。”教师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道桥梁去探求文本的深层内涵,在阅读实践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仍有不给学生充裕阅读文本的时间的现象存在。“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甚或不解,例如有一个老师教《心声》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
师:我们再花一分钟时间,重新看一下这篇课文,然后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师:带着两个问题重读课文,一分钟以后我请同学来回答(一分钟阅读思考)
师:两分钟比较阅读,比一比,想一想。拿起你的笔,关键的地方圈划一下。
无论是感知文本或带着问题探究文本,比较阅读,一两分钟时间快速浏览几千字的文本,只能提取一些信息或留有一些肤浅的印象,教师只有主动放弃语文教学中的话语霸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走进文本,倾听文本,去揣摩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思考,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阅读感受。
三、給学生体验的机会,融入文本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味和感悟,体验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一拍即合的呼应,是学生与文本心心相印的认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已经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以让他们表达验证自己认知、情感和思想的平台,即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融入文本,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阅读。
(1)生活体验。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生活的足迹,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到文本的理解之中去。如教学《童趣》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小时候玩得兴味盎然,长大后又觉得有些可笑的事情。老师先举例,学生借助提示,纷纷谈起了自己享受过的种种物外之趣。这样学生就非常容易体会到文中作者的感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就得到了很大提高。
(2)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搜集探究相关知识、自编自改文本剧情、多种形式朗读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借助活动的形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细节,感受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阅读兴趣。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羚羊木雕》后,可以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学习《沁园春 雪》,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或背诵,体会在那恢宏的气势里,在那壮美的意境中,诗人有怎样的情怀?
(3)能力体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以不妨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尝试结合仿写、续写、扩写、改写等多种写作形式,让学生将文本的知识进行内化和迁移,在能力提升中体验文本的内容、主旨、结构和语言特色,从而更鲜明的凸现出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四、给学生远航的动力,丰富文本
“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课内阅读,只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教师更要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现学生课外阅读的个性化。课外阅读,特别是经典著作的阅读对学生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文学类的经典书籍;对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如何让学生觉得进行阅读是一件快乐而有价值事情,我想找准名著的切入点,给学生注入阅读的动力是关键。我作了如下尝试:
(1)专题切入法:围绕一个主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例如:①“独行千里报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何人,所报答的“主”是谁,“义释”的是谁?你赞赏文中人物的做法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这样,让学生有个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去钻研,去发现新问题。②《西游记》中最热闹的情节,最有趣的情节,最凄惨的情节分别是什么?学生在寻找答案的同时,对小说的情节也会饶有兴趣地去阅读,去感悟。
(2)精彩片推荐法:每周定期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推著一部名著中的精彩片断并说说其推荐理由。这样学生会用挑剔的眼光去欣赏,去判断。同时也在无意中培养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篇11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对诗词的审美心境
导入除了对诗人做必要的介绍外,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不仅大多可以配乐吟唱,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能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顺利进入审美的心境。
二、积累名言警句,开发语言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为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学习语言,不仅仅在于学到了多少词汇和专业术语,而是学习如何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学习怎样运用学到的语言,遣词造句,如何运用准确、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方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学生学到规范精彩的文字语言。我国的诗歌语言,流传至今,是非常精炼的,它们都经过作者多次的语言锤炼,有很深的意境在内,是我们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学的良好素材。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不同的诗人,不同时代的诗歌,在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上都各不相同,有的优美婉丽,有的雍容典雅,有的朴素自然。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诗于自然平淡的语言中,蕴涵了深厚的情怀。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能起到直接的作用。
三、反对死记硬背,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背诵、默写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则记忆内容更准确,记忆时间更长。在实际的古诗教学中,我发现许多教师把提前预习改成提前背诵,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就盲目背诵,效果可想而知,因为这属于是机械记忆,而且学生容易在默写时因不理解而记不准或写错别字。因为没理解意思,“柳‘岸’花明又一‘春’”“劝君更‘进’一杯酒”“渭城朝雨浥‘清晨’”等诸如此类的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当然细心的教师会亡羊补牢,反复纠正这种错误,但纠正顽固的第一印象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我认为应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背诵默写。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深入理解,体味诗词的意境美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具有深层意境,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鼓励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运用已有的对诗词的感知和生活经验等,发挥想象,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另外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进入具体情境,如:让学生扮演诗中角色,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表演;或者进行比较赏析,拿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或同一类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等等。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的作品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诗词的无穷含义,并获得审美体验。
【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08-29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探究07-26
初中语文课堂上开展游戏教学探究07-22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的转变性分析探究05-28
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一体化的探究论文07-30
探究性阅读初中语文10-09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结题报告09-05
《初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技巧的研究》结题报告5则范文08-01
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08-15
初中语文高效教学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