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

2024-07-09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精选12篇)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 篇1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三个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是一朵鲜艳的奇葩,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学好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教师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真正去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笔者借此平台,浅谈培养初中生参与自主学习语文能力的肤浅体会,以达抛砖引玉之愿景。

一、巧设悬念,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新课程改革的靓点,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授人以渔”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新观念,它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宗旨,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能力稳步提高。例如,我在引导学生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接近尾声时,就提出如下问题:①“藤野先生”是这篇范文的标题,但开头为何写“清国留学生?”②这些留学生模样有点不伦不类的,但作者为什么还用“标致”一词表述?③作者的写作动机是“弃医从文”,却写藤野先生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④当藤野先生明白“我”以后不当医生时,为什么流露出哀怨之情?⑤“我”在学习过程中“太不用功”,但为何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全班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初步感悟到了作者在作品的精心选材、人物形象的塑造、全文主旨呈现等方面都是独具匠心的。最后,我继续提问:如果你也写自己的老师,那应该如何构思、立意、选择和组织材料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部分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形成了自己对阅读与写作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层次理解。

二、借助想象,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篇目中,大部分作者总是尽量多地留给读者思维的空间,在不影响形象完整、主旨鲜明的情况下,以模棱两可的表达留下艺术空白,从而激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师必须适时抓住这些空白,启迪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拓展情节,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譬如,我在执教白居易的《卖炭翁》一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卖炭归来》为题进行续写,合理延伸文章情节,篇外求意,从而进一步认识宫市的歹毒和百姓的痛苦。在执教陈毅的《梅岭三章》一课时,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想象开国元勋陈毅元帅创作时的情景,并通过表演课本剧,深刻领会老一辈革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引导学生学习魏学洢的《核舟记》时,就邀请了几个学生到讲台上模拟苏、黄、佛印的神态、动作,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神情与苏黄不属”的原因。总之,我们只有巧妙利用文本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在广阔的思维星空中翱翔,才能填补出作者留下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加深对作品主旨的理解,并弘扬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技巧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务必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技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勾画、圈点、自我批注法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勾画、圈点,可以感知作品中的难点、重点,并为师生进一步互动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自我批注,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范文的表达技巧、主题思想和读后体会,教师在点拨时,学生可以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使自己更深层次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造诣。

(二)按作品的文体特点进行自主学习。

不管什么题材,其重难点各不相同。诸如学生学习“散文”主要掌握“形散神不散”这一共同点,所谓“形散”就是素材貌似海阔天空,但作者还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从而体现“神不散”的特点;学生学习“寓言”时主要理解文本的寓意;至于议论文主要学习全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的方法。

(三)按单元结构布局进行自主学习。

目前使用的新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的提示,其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就分散在该单元的每篇章节中,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点拨下,才能牢牢抓住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顺利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四、构建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阅读活动既是与文本对话或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也是自我对话过程中喷发出的心灵火花。我们务必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搭建对话的平台,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在类比联想中出现茅塞顿开的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升华。譬如,我在执教鲁迅的《背影》一文时,先让学生品味“我”的几次“流泪”和作品中“父亲”的几次“背影”的情境,初步体验到父子情深,许多学生的忐忑不安。此时,我继续引导学生按“对着父亲的背影,我想说……”的句式,让他们尽情抒发心中的情、内心的话,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实,学生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进行深刻的价值观、人生观的自我教育,社会责任感同步提升。

烟无常形,教无定法。但愿奋斗于七尺讲台上的园丁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设计者和导演者,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千方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 篇2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教学模式,更应成为一种教学思想贯穿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对其不能简单的模仿,只有掌握其实质,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实效,学生才会真正学有所获,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模式 思想 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广大的语文教师积极的探究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多种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异彩纷呈,“自主合作”风靡全国。然而,在繁华的背后是否存在热闹的空洞、虚假?应怎样认识自主、合作探究呢?以下谈谈我的拙见。

笔者听过不少的公开课示范课,有的老师采取学生分组的方式,把一篇课文的分成几部分,每组分配一部分,然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其他组回答,教师则成了课堂的旁观者,并称之为这是绝对的“自主合作探究”;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时而让学生表演、提问,时而朗读、讨论,形式多样,但缺少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以至“自主合作探究”流 于形式,如有位教师在执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让学生表演杜甫的老态龙钟的样子,看似让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热闹非凡。实际并没有把握教学的主要 内容,也没把重点放在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上,他设计的表演与此毫无关系。只是对别人教学模式的机械的模仿,而没有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 选择。这样不但提高不了学生的语文成绩,培养不了语文能力,反把课堂搅得如同一窝蜂:有的借题发挥作点搞笑动作;有的窃窃私语、瞎聊天;有的左顾右盼、无 所事事,课堂纪律极为散漫。我认为以上都没有把握住“自主合作探究 ”的实质。

一、什么是真正意义的“自主合作探究”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国内外研究表明自主学习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目标。目标既有教师预设部分,也有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的部分。而不 是所有目标都由教师预设或像个别教师为体现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完全由学生制订目标。学生对于分层次的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学的快的可以拓展 阅读大量的课外材料,慢的能保底即可。

2、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和任务的推动下,以主动的姿态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性感体验。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进行监控并作几时的调整。在教学中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对自己始终学习保持一份自尊和自信心。[2]简言之,一堂课是否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就要看教师是否真正发挥引导作用,学生是否参与学习目标的制订,能否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合 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有助于学 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那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既是各项事业取 1

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会合作”已 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远不只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 的过程。其实,合作学习是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的组织形式。其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学会合作与学会 知识同等重要。可以使学生从多交角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学习是人们为获得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而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行为方式,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发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以上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分开说的,其 实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笔者认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都是一种探究学习。合作时必须有自主的学习,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质量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高,没有学 生的自主学习、思考,上来就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就容易流于形式。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 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学生确定的尊严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当前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1、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没有能够很好的结合有的教师怕别人说限制学生自主,而大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有的教师课前设计好问题,学生上课就回答问题,一个学生答不对则换另外一个学生,一直到有学生答对为止,然后再换另一个问题,如学生答的不满意,教师就想千方百计直到学生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江苏的一位教育专家说:“这就是以学生之口代教师讲出答案,由满堂讲变为满堂问,是满堂讲的翻版;这就好比教师埋下地雷让学生挖,挖到一个再挖另一个„„”以上现象说明我们教师没能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前提教师角色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 师应当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积极的提出建设性意见,例如:当学生为学习内容或方法发生争论,意见难以统一时要适当集中,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要适当点拨,学生 对问题百思不解时要适当讲解。教师的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名,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辨明方向;引 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高质量的引导应或开阔见闻,或增强技能或提高认 识升华精神。

2、学生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难以收到实效

有 的教师将课堂上的时间大多用于朗读、提问、讨论、表演等形式上,表面上课堂轰轰烈烈,实际难于收到实效。要想真正实现合作学习需要学生有相当的阅读储备,广阔的视野,这是语文课改的所有活动得以有实效的关键。所以不能上课就一味的提问、讨论,对于简单的问题没必要浪费时间在那儿“一本正经”的讨论,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限于学生知识层面的狭窄,阅历的肤浅,即使“挖地三尺”也不可能讨论出个“丁与卯”来,让大家在那儿作“深思状”也毫无意义。我认为要想收到实效,讨论前必须先让学生明确小组“共同任务”及自身承担的责任,讨论时教师应融于其中,巡视引导,有针对性的做一些辅助工作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融合„„,另外教师要注意合理分组,适时调控,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3、学习中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和方法

具 体表现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的要求不明确,不具体,造成学生学习过程的混沌,缺少针对性和目的性,教师和学生都只注重讨论结果是否正确,而忽视了对问 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应该在重视结果的同时更重视情感态度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习得。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探求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3]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适合自

己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使教学有特色,有成效。

三、我们要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更应把他看作一种教学思想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课改中“东施效频”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之所 以 出现种种问题和失误,恰恰在于简单机械的模仿,方式方法的不对。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学习的不单单是课堂教学外在的形式,更要把握好新课程的新理 念,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走进语文学习的乐趣之中。只要真正理解了 什么是自主,摆正教师在学生自主中的引导位置,让学生有效的合作,实实在在的进行有价值的探究,在学习中有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至于课堂上采取 何种形式就可根据课型灵活掌握了,而不必拘泥于形式。束缚自己的手脚,戴着脚镣跳舞。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也注定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只要我们把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质,灵活的运用各种方式,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有为我所用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收到实效的方法,才能称之为好方法,也所谓“教无定法”。我相信我们上下求索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广大教师在历经磨练之后,一定能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出特色、出风格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2.肖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长》

3.季俊昌.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山东教育.2006(1)

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分析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内涵;策略

随着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日益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它不仅难以体现学生的课堂的主体地位,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改革迫在眉睫。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自主性上,它强调以学生的“自学”取代教师的“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由知识灌输型转为能力培养型。文章立足于此,就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新教学模式做了相应的研究。

一、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而构建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对最终的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的自学为理念而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就课堂主体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绝对的主体,垄断了课堂教学的进程,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第二,就教学方式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为主要特征,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则以引导为根本属性;第三,就教学内容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看重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则更看重学习方法的培养与生成。

二、构建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更契合这一要求,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来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激发自学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初中语文学习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换言之,学生只有在具备了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才会有进一步下去的欲望。因此,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则是激发学习兴趣的绝佳途径。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一句话“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然后以此为基础,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学生展现苏州著名园林如拙政园、网狮园、留园等园林的图片或苏州园林纪录片,让学生在直观的画面欣赏中感受苏州园林的独特韵味,从而激发其自学的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中,笔者首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称贝多芬为音乐巨人?然后播放了钢琴曲《命运交响曲》的片段,学生被音乐的震撼力所感染,从而有了探索这一问题的欲望。

2.小组合作,提升自学能力

自学兴趣是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而自学能力则是关键,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学能力,才能更好地投入到自学活动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也才有实际意义。小组合作则是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所谓小组合作,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小组为教学单位,让小组成员的交流、讨论成为推动课程进展的主要方式,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也是强化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中,教师需要做好两点工作:

第一,给小组安排学习任务,以任务作为小组合作的驱动剂,比如在《藤野先生》的教学中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并给一个小组布置了相应的学习任务: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第二,强化小组合作的纪律。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也非常容易出现滥竽充数或扯闲篇的现象,从而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教师需要设立一个小组长作为监管代表,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

3.拓展延伸,强化自学效果

自主学习新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学为特征,自学的形式包括个体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两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教学作用的淡化。相反,教师仅仅是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他还需要通过设置一些开放型、发散性的习题来做好课程教学的拓展延伸工作,从而强化学生的自学效果。比如,在文言文教学结束后,可以给出相应的目标,让学生尝试着自行归纳文中的文眼知识,就以《与朱元思书》的教学为例,笔者就让学生总结出其中的对偶句。此外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自学完之后引导学生做一些迁移性的课外阅读训练,或要求學生以课文为基础,进行写作训练,综合提升语文教学的效能。比如,在学习完《台阶》之后,笔者让学生想想自己的父亲,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总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特征,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中弊端的矫正有着不可多得的作用,值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构建,构建的要点则包括兴趣、能力以及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芹.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2008(7):33.

[2]刘聪娟.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阅读,2011(12):124.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研究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学生主体

一、新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道德品德、健全人格、热爱生命以及人文情怀是党的教育方针中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要求每一个初中生能够从小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对生命尊重,包括对自我生命和大自然中所有生物的珍惜和热爱,这是学生善良品质培养的开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一些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对自我基本的约束,保证自我行为不对社会造成伤害;同时,要培养初中生的人文情怀,对周围的人和物进行关注和关心,形成热情而积极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核心素养是对素质的要求,但是其素质具体落实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践行党的教育方针的过程。

2.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高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在21世界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高速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家不断研究和更新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不同的研究充满差异也形成一些基本的共识,核心素养不是单一的知识要求,核心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只会更加多元和多样。以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的要求为例,在19世纪和20世纪各国的教育目标都注重的是知识量的关注,要求学生能够知道和熟记本国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文学作用,能够按照公式和原理解答相关问题;而在21世纪,各国知识基础要求更主要的放在知识的运用上,学生不是知道知识,而是能够自主吸收和内化知识,并熟练进行运用,多样化和创新性的知识重建,具备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品质。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需求。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在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开始了第二次的学习热潮,亲身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教师的教研围绕新型教学模式不断展开探讨和思考。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有被动的知识接受发展为有声的言语交流,由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转化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互动交流——课后延伸学习为一体的主动学习,学习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教师对核心素养的了解没有跟得上时代的要求,目前仍然有很多教师认识初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这使得在教学中出现新型教学模式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特征,表现为课前自主学习引导性问题封闭,课堂互动交流氛围活跃而无多样化见解,课后延伸学习仍然单一表现为习题巩固,学生的能力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素质改革的推进和深化,首要环节就是要引导教师和学生对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开展的有效策略

1.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前展开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在新时代背景下是要推进新型教学模式的常规化。新课程新型教学模式围绕学生能力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探讨,但是其实施的前提都需要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初中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在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需要查找丰富的资料,为新问题的思考提供支撑,而信息技术无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学不仅是要求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向学生传递丰富的知识,而且是要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地展开关于新知识的探索,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学有法,教学定法。在语文教学的中,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学生教师既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来理解故事内容;可以通过比较故事情节前后的变化来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可以通过故事的一个关键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层地拨开故事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来表演文本故事,在表演的过程中来理解故事内容。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就是要通过逐渐递进的提问方式,来推进故事,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纪念白求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前搜集了有关白求恩的成长背景、事迹以及重要思想,在课堂中教师通过问题问什么纪念白求恩,白求恩做过哪些无私的事情,白求恩的伟大还体现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本进行层次化的分析和提高,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主动的,自然体验和感受也会更加深化,知识的建构更加有效。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是激发学生思维主动性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前展开自主学习,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参考文献

[1]李瑞雪.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探讨[J].学周刊,2016,02:185.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 篇5

建昌县药王庙镇初级中学 朱秀艳

【摘要】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有自主性,教师要坚信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体现。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探究性阅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那种“要我学”的陈旧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充分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充分开展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是初中许多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下面我就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谈一下肤浅的看法和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初中学生心理上有较强的自主性,但行为上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 识,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学习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走“自主探究性阅读”之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自主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

“自主探究性阅读”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一堂课里占去绝大部分比重的是老师在教学生如何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很狭小,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堂阅读教学课,如果一味的是老师在唱主角,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 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从何而来?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自主探究的意识了。从这点上看,我们应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用以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意识。而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并不是说不要教师,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目的的小和尚念经般的去阅读。恰恰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时就显得十分重要,那就是如何去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兴趣。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多种激励的机制的运用,多角度、多方位的问题的设计等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究性阅读”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就能收到既立足于文本,又跳出文本而进行迁移性、发散性的多角度的探究性的阅读效果。

二、授之以渔而不授以鱼,创造自主探究性阅读的条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在阅读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应该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有了老师提供的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就为他自己的自主探究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起来也就会信心十足,得心应手。

如在《春》教学中,我就摒弃了过去教授它时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几分钟后有几个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三、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要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重视学生自主的朗读文本,会使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学生的朗读可以是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自主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差异性。在自主探究性阅读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因为自主探究性阅读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了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

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应有层级性,评价的语言应有鼓励性。可设计适合个体阅读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 - 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画上一幅画,看哪一组同学画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五、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培养自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老师来做。其实这 种总结是学生一种极好地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因为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的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它会使学生自主探究得到深化,产生质的飞跃,会使自主探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精神品质,而最终成为一种创新学习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我想只要围绕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目标,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阅读的视角去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阅读,指导学生策略性地阅读,逐步学会阅读,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阅读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 篇6

一、合理应用教材中的交叉知识

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复杂,不仅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些课文内容还涉及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等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在交叉学科和知识点中自主合作学习。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有效开展课堂互动,拓展知识面,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篇课文学习时,可以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善于把握交叉知识点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对“海市蜃楼”、“鸣沙”等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出现这些自然现象时,人们往往会认为这是妖魔在作怪,甚至产生恐惧心理。为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效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任课老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与合作,在课后查阅资料,相互交流和学习,对“海市蜃楼”、“鸣沙”进行合作探究和研讨。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后,学生能了解光的折射及其产生条件,并进一步解释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包括丁达尔效应等,准确把握“海市蜃楼”、“鸣沙”的成因。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语文、地理、自然等综合知识,还拓展视野,增加知识储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感悟语文的魅力,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有科学的认识,进而更好学习课文内容。

二、注重课本疑难点的有效利用

重视把握初中语文教学的疑难点,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从不同角度深化对疑难点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印象,牢固掌握所学内容。例如,《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学习时,有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在曹刿与鲁庄公中的对话表示质疑。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对曰:“何以一战?”根据常规的对话顺序,鲁庄公不应该回答关于兵马装备的具体数字吗?但课文中所表述的内容并不是这样的,难道鲁庄公是在答非所问吗?还是教材编排有误?当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时,任课老师不能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查阅资料,翻阅古籍,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得出结论,教材内容没有错误,原因是:曹刿问的是准备条件,问的并不是装备,鲁庄公也从三个方面对此作了相应的回答:“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因此,曹刿回答到“可以一战”。在该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善于把握课文中的疑难点,然后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合作探究,实现由质疑向释疑的转变。不仅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

三、善于创设自主合作学习情境

营造平等、友好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构建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任课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明确教学目标并科学组织教学活动。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合作学习。并给予学生以更多的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推动学生不断进步和完善。例如,《再别康桥》这篇课文内容学习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情境来开展学习活动:请说出英国知名大学的名字?你知道康桥在哪里吗?泰戈尔访华时,是谁给他做翻译?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合作学习中来。任课老师也可以积极参与讨论,探讨所了解的英国知名大学,并附上图片和视频介绍,在相互交谈和课堂讨论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然后继续提出问题:全文共有几节?找出本文的韵脚,探讨诗歌所描绘的意象。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深化对中心主题的认识,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推动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四、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堂的提问

提问是推动自主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合理提问,促进教学活动更为有效地开展下去。例如,《社戏》这篇课文有关“煮豆”的情节学习时。可以提问:同学们小时候有这样的类似经历吗?当时是怎样的感受?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如何?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回想童年的经历和记忆,并结合自身经历发言,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分享经历,激发课堂活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果,采取相应对策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是必要的。任课老师要善于总结经验,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解答疑惑。从而推动教学顺利进行,实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目的。

浅析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教学策略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性,教学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 就是教学生学, 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 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 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 这看起来好像对学生很负责任, 实际上对学生不管是身心, 还是智力都受到很大的压抑与摧残, 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课程改革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教学谈几点认识与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是好学的基础, 是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语文源自生活, 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加工, 其本身就不乏乐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 充分发掘语文文本的素材, 使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的富有吸引力的语言 (包括口语、书面语、形体语言) , 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仅能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 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幽默生动的谈吐也将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进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尽信书不如无书”。再好的文章也不是白璧无瑕, 处处经典, 老师的理解也并非完全正确, 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才是一种理智的学习行为。“学者须要会疑”。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提问, 哪怕是一些极其简单的或是极古怪的问题, 因为有问题才会有动力, 有问题才会吸引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从而充分发挥创造力。

四、创设学生学习平台

“凡为教, 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初中语文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变化是角色的转化, 教师不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 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教法, 更要研究和探讨如何有效地实施举一反三的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自主设计、练习、探究、评价和思考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从方法上探究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与原理, 掌握如何运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提高自学效果, 促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五、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我们都知道,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我们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有层次、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认真解读文章, 使课堂学习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如在学习童话《犟龟》一文时, 就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一组问题:犟龟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然后再问:他要参加的是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 可是, 它最终参加的却是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 小乌龟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 纷纷回答;在此基础上, 我继续设问、启发:他虽没有参加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 但有一点是它是有收获的, 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 可以不费劲地回答:“克服了艰难险阻”。最后, 我又顺势利导, 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成功的意义到底何在?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 使学生在自己的诱导下, 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 在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 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点很容易地就解决了, 同时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六、强化学生学习习惯

语文课最根本的任务是学习和运用母语表情达意, 读、写、听、说、思是语文学习的五种基本形式, 学习过程中仅仅深挖教材是显然不够的, 必须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 让学生走出课本, 走出课堂, 面向广阔的语文世界去获取知识, 开拓发展的空间。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猎取知识的途径, 又有利于自主学习习惯的强化。

自主学习习惯的强化, 实际上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外因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而言, 但内因仍起主要作用。因而在课外阅读的训练过程中, 除老师反复强调阅读目的, 进行强制性的要求外, 如每周检查一次读书笔记或摘录, 每月进行一次读后感交流, 家长监督检查等, 还特别注意抓住时机, 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加以表扬和鼓励,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进而养成一种自觉的阅读习惯。经过课外阅读的强化训练, 你就会发现有不少学生已开始不再满足于老师的要求, 他们会自己去购买了《论语》、《唐诗三百首》以及一些外国名著进行阅读, 并时不时的向老师请教。阅读和交流课外读物已成了不少学生的一大兴趣和爱好。

浅谈初中语文自主性学习教学策略 篇8

一、学习理论,明确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它标志着语文课程的一种新的理想境界。语文教育应重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基础素质,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语文教师应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各地已取得的成功经 验,同时及时捕捉教改前沿信息,认真把握教改动态,除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外,还积极参与各地学习、观摩。通过学习、讨论、实践,实验教师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并达成共识:自主发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和发展;二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二、革新教法,指点学法

自主学习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了传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的合理因素,改变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自主学习把教学主体放在了学生上,把学习的重心放在了“会学”上。

1.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

自主学习倡导实行民主式教学、开放式教学讨论式和辩论式教学,强调突出师生之间的学习合作关系,能形成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潜能,要积极引导学生到学习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这样, 教师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达到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教室成了学室,学生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主角和主人。

2. 立足学法指导挖掘学生自主发展潜力

(1)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依据学生自主操作学习法的思路,我们将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疑思展”相结合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即分为:预习—质疑—讨论—拓展四个步骤, 具体分为灵活变通的六个步骤:初读扫障—复读明标—质疑讨论—排疑深化—自测反馈—拓展运用,六个步骤根据学生和教材的情况而灵活取舍。教学中,教师在放手的同时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要注意相机诱导,起到引路指向的作用。除了注重学法指导外,教师还把学生组成了学习合作小组(一般为邻座4人,好差搭配),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建立了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性别、性格倾向进行个别学习法的指导。

(2)设计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度,问题设置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例如:在设计求异的问题时,教师应培养学生打破常规、与众不同、推陈出新的心理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设计想象性的问题时,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培养习惯,注重实践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

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可以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效率,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

(1)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预习要 有明确要求,要留给学生时间教师要及时检查预习的效果,不要让预习流于形式。

(2)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习惯。教 师在初一刚入学时就要要求学生把读书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生字词随时记录下来,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注音并解释。同时,教师要要求学生把读书过程中自已感觉比较好的字词句记录下来,还要求学生在课外练笔时有意识地运用这些词语,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提高了学生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培养学生博览群书、广泛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开展讲故事、说成语、谈人生等活动,增加文学名著简介、读书报告会活动。同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把课外阅读到的精彩片断、诗词、心得体会办成“万花筒”,挂在教室前共其他同学传阅。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开拓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可以为同学们的学习增添无穷的乐趣,为同学们的前进增添无穷的动力。

(4)培养学生记日记的习惯。教师 在初一刚开学时便可以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写循环日记。日记内容主要记录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及观察到的事,并且适当地加入自己的评论。同时要求每组每个成员对每篇文章都要认真品评,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如标点符号、字词、语句、立意、书写等方面的问题。从学生训练的情况看,此项活动帮助学生激发了写作兴趣,积累了写作素材,培养了写真事、说实话的好文风, 重点培养了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写和改的水平及快速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使其养成了认真书写的习惯。

2.开展语文活动,丰富第二课堂

为把以上各项知识的积累落到实处,我们每学期都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如故事会、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写字比赛、识字比赛、成语接龙、作文比赛等。另外,学生还自办了校园刊物《虹蕾》、班级刊物 《青春的足迹》等 ,刊物的主编、排版等都是学生所选,从组稿到出版也都是学生完成。这一系列的活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的才干,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 篇9

一、教师引导, 学生定向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 要高效率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就必须充分发挥目标的导控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目标而激疑、而指导、而练习, 最终促成目标的达成和巩固。

确定并明确写作目标, 形成鲜明的教学序列, 是作文教学的起始, 也是关键的一步。初中生通过小学的作文训练, 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人叙事的基础, 初中阶段的任务是把这种基础打得更牢固, 并且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生活, 多方面地思考生活, 比较完善地表现生活, 为高中作文打下基础。因此初中作文既不是从头开始, 也不是建空中楼阁, 既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又不能急于求成。但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 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 学生对写作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了解甚少, 因而往往事倍功半。初中写作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提出写作目标, 其目的就是定向, 使教学的目标明确化。写作目标的确定, 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确定目标, 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 从不会确定到会确定的过程, 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与自我的不断进步。教师应把自己的教学设想告诉学生, 吸收学生的设计意见, 师生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目标的设计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具体, 有针对性。应结合学生实际, 充分估计学生的需要, 尽可能细化, 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通过明确这个目标, 能够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 积累知识, 形成能力;二是要有灵活性, 自主性。尊重学生在写作上的差异,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制定恰当合理的学习目标, 自主制定学习目标可以让每个学生找到“可望且可及”的努力方向, 避免了统一的学习目标所造成的成绩优等生嫌目标水平太低, 而后进生又感到高不可攀的现象。

目标设定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 通过交流互动, 还允许教学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发生相应变化。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写作训练的目标明确了, 在训练过程中就不至于走弯路, 就有了积极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的内在动力。

为适应学生的写作心理, 作文题目宜少作限制, 可采取以学生自主拟题为主、师生共同命题为辅的训练方式, 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表达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实现写作的个性化。另一方面,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避免学生的写作过于偏向某一方面, 对作文题目可作适当的范围限制。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母题”, 学生据此确定一个有关“子题”写作。例如, 笔者在指导学生写《家乡的XX》这篇作文时, 就让学生紧紧抓住“家乡”去补充人、景、物等。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集体讨论出五个题目, 然后每个同学再自己再补充三个题目。如果进行情境作文的写作训练, 所谓情境作文, 就是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以及作文教学目标, 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和氛围, 要求言、行、情融为一体, 同步展开进行的作文。要让学生能够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 教师在命题时应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说话”的氛围和情境;能够触及到他们写作的动情点、兴奋点, 使学生能够很快入情入境;能够唤醒他们的记忆, 迅速搜索头脑中的相关信息, 启发想象, 进而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题目开展写作。

二、教师指导, 学生构思

指导从广义上讲, 指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作观察采集, 分析综合, 联想想象, 语言表达等能力的练习都是一种指导, 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狭义的指导指作文命题以后的指导。传统的作文教学, 在命题后总要由教师进行作前指导, 以期指点迷津, 开启思路。然而由于操作不当, 往往适得其反。或泛泛而谈, 不得要领;或不切实际, 提出过高的要求;或照本宣科, 大讲写作知识;或直接道明写法, 影响学生独立思考。凡此种种, 名为指导, 实为干扰, 与其如此, 不如废止, 还是老老实实让学生自行构思为好。取而代之的指导方法是:

1、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培养写作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也认为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写作教学也不例外, 要改变学生对待作文的不良心理状态, 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写前指导既不能失之过简, 也不能失之过繁, 应把重心放在激发兴趣, 开拓视野上, 还要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 注重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 使他们确实感到“有话说”, 而且“要说话”。

2、教师指导, 学生准备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对本次作文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指导。它不同于传统作文, 片面地传授写作技巧, 把活生生的作文教学变成死板的程序训练、套路训练。其实, 写作从一开始就有主体独立活动的介入, 每个写作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 都有着自己独立的贮存, 独特的运用和构思方式。因此, 教师要开阔学生的思路, 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交给学生作文出新、文章显美的表现方法;注意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教师组织, 学生互评

这是写作教学的第三个重要环节, 即作文的评改阶段。在这一阶段, 教师根据本次写作训练的目标要求组织批改和讲评, 学生积极参与, 互相评价作文, 交流写作心得, 分享写作感受。作文评改本身就是一种交流, 是评改者和写作者之间、读者和作者之间、读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作文评改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传统的作文评改比较注重教师的作用, 比较注重对技能技巧的指点, 得失优劣的评价。对于新的教学过程, 作文评改决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活动, 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参与作文评改, 有助于调动其写作积极性, 激发学生自我完善和相互竞争热情, 达到以评改促写作的目的。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 即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 而不是外部力量所塑造的。学生在互批互改作文中, 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对别人的作文进行细致地、深入地揣摩, 然后进行修改并写出评语。对同伴给自己的作文所做的评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并进行修改, 意味着进行了再次自主建构。顺利完成这一过程, 毫无疑问地意味着作文水平的提高和各种能力的形成。

摘要:在较为普遍性的意义上, 策略涉及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而在教学方面, 而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就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 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方法和模式, 它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因, 激发学生去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本文简要探讨了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吴建强.论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内涵与特征[J].教育研究, 2004, 1:11-14.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 篇10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什么是自主学习? 从字面上看便不难得出答案。 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不同的是,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都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 在课堂上学生仅仅需要记录教师所讲述的内容, 并没有自己思考的环节, 而自主学习, 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总结, 将教学内容先理解再吸收的过程。 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对知识进行整合, 使其更容易被自己接受, 从而强化学习效果。

二、自主学习的特点

自主学习的过程决定了其具有创造性、合作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创造性是指在自主学习时, 学生并不是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简单地复制下来, 而是在与自身情况相结合后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便于理解与掌握。 合作性是指在独立思考问题时, 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 这时学生往往会选择与同伴相互交流, 吸取别人的优点, 弥补自己的不足, 在合作过程中促进共同进步。 开放性是指自主学习的时间、地点、方式都比较自由, 没有固定的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思考, 更有利于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而且学生可以制订学习计划, 从而提高自控能力, 提高个人素质。

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途径

1.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不要把传授课本知识当做唯一目的, 而是争取做到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使学生都发自内心地喜欢上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深究, 激发学生想要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幅度提高。

2.对学生成绩进行多方面评价

传统的教学方案中, 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考试分数, 久而久之, 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只要分数高, 学习过程无所谓”的错误观念。 实际上并非如此, 很多情况下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不能在考试卷纸上得到准确反映,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 对学生的教学评价要综合学习方法、综合素质等方面, 以求全面考察学生的真正水平。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下, 学生和老师都过于追求成绩, 有些学生仅仅在考试之前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 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学生的学习水平不能得到本质提高。学校和教师如果能改变教学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加以重视, 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随之改变, 更注重对自身学习方法的探究和反思, 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由此看来, 改变教学评价方法, 是使教师更加关心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 在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的情况下, 会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教学过程中, 教给学生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比一味地传授给学生书本知识更重要,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 学生要做到把它巧妙地运用到学习中。 例如教师在教给学生如何读透一篇课文之后, 再给学生布置一篇文章, 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己读, 在整个过程中都要注意对学习方法的运用, 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 就做出标记, 带到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一起讨论。 这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都处于主导地位, 在不懂的问题解决之后, 学生就会自己总结经验, 在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 就能够做到自己解决。 长此以往, 就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更加完善,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主学习的范围很广, 包括自己读书看报、边读边记、定时写日记, 等等, 学生可以从最简单的步骤开始, 循序渐进, 在不断的摸索和总结中完善学习方法。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加以指导, 同时注意不要破坏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 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提高。

摘要:近年来, 教育制度的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 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 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习需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只有让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方法, 才能快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 要正确引导, 扮演好领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丽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 2011.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 篇11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自主学习 培养方式

新课程标准对于当前的各个学科做了全新的要求,尤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特别强调语文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

1.自主学习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

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有效改善初中生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初中生,从小受父母的管教比较少,对于学习没有合理的规划,导致学习能力不强。同时,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没有太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因此语文素养不高。通过对这些初中生开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能够更主动地完成学习计划和任务。

2.自主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有效开发学习潜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

3.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对于学生本身有诸多好处,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也是具有极大的益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很多问题学生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教师的教学负担就会相应减轻。而且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大有帮助。这样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农村中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农村地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有效缩小农村地区与城市中学的差距。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议

1.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由于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内容比较庞杂,很难进行有效的梳理,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很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厚。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应该积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工具,进行情境创设,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例如在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是《苏州园林》,在讲解这一课的时候,可能一些农村地区的学生对于园林没有具体印象,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苏州园林的视频,帮助学生获得印象,然后带着这样的情境进行课文的讲解,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使得学生更愿意自主地寻找关于中国园林的相关资料,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戏剧表演的方式,将课堂变成舞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分组,然后让学生各自扮演角色,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将这段故事展现出来。因为需要扮演好角色,学生就会通过自主学习,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掌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语文知识点比较多,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记忆和掌握,这会加重学生进行自学的困难,因此,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具体教学中,一方面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复习,定期帮助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的知识,减轻学生自主学习的负担,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紧密的整合,通过对新旧知识的结合,加强学生对于旧知识的记忆,加深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开展互助学习。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可以与其他同学互相探讨,互相质疑,从而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3.进行有效的评价,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探究,然后给予比较中肯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在具体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发扬民主,尊重每个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多与他们进行平等友好的交流,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格外重视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对于他们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肯定,这样才能有效保障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尊重,都能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要积极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学兴趣的培养,营造良好的自学氛围,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晓娟.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19):58-59.

[2]姚晓焕.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分析[J].才智,2013(9):111.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 篇12

一、课前自主学习

我们平时要求学生课前自主预习, 其实只是向其提出了学习方向, 显然是不够的, 特别是中后进生预习时就可能不知所措。因而我向学生提出了五个具体的预习要求:1.新课获得了哪些生字新词2.新课写的是什么?3.作者怎样写的?4.文章写得怎么样?5.尚有哪些疑惑?如, 学习《幽径悲剧》一课, 我从该课的预习检查中获悉, 学生摘录了本课的生字新词“惆怅、摇曳”等词;掌握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本文写北大燕园内, 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 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 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 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理清了本课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的:文章前六个自然段写幽径美景, 文章第七至十自然段写幽径藤萝之美, 最后六自然段写藤萝悲剧;归纳出本课的一些主要的写作特色:一是词汇丰富、语言优美, 二是运用反复的手法, 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多数学生还存在一些疑惑:如文章前六个自然段写幽径美景与古藤萝的悲剧有什么关系?“六院前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干净、彻底、全部消灭掉”为什么还要“被踏上一千只脚”?……通过自主学习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又为学生课堂有效合作搭建了平台。

二、课中自主合作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合作学习, 然而我们许多教育同仁在实践时, 多是无目标地要求学生合作交流或是一味地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 许多问题多是浅显的甚至是学生都会的, 更谈不上是建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基础之上, 所以合作交流成了形式或是重复的提问。为克服这种低效的形式主义, 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一改课堂的学生被动合作交流为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具体为“三交流”:一是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收获体会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学习重点) ;二是相互质疑问难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是全班合作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随机点拨) 。如本课, 在我参与的两个学习小组中学生交流都非常踊跃:如交流“文章怎样写”这一问题时, 有的学生逐段逐层谈, 谈得尤为具体:文章开头写幽径自有来头, 不可等闲视之。接着写幽径四季之美, 先交待幽径“一面傍湖, 一面靠山”的环境, 然后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分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 按时间顺序, 从“春天”到“夏天”, 再到“秋天”, 突出“总有翠色在目”。写湖中之美, 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 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学生在相互质疑问难中, 探讨了文章前六个自然段写幽径美景的目的, 其用意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 这从书上“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 给我印象最深的, 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一句可以看出, 从而突出藤萝在幽径中的不寻常地位。至于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干净、彻底、全部消灭掉”还要“被踏上一千只脚”都是引用的我国十年文化大革命时的用语, 意在说明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 不但人遭劫, 花木也不能幸免……除此外, 他们还提出了难以讨论透彻的问题———“幽径悲剧”悲的根本在哪儿?最终在全班的交流中得以明白———“幽径悲剧”悲的根本在于十年浩劫已结束十六年了, 且国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 尚有愚氓之人砍掉兼有“真、善、美”内涵的古藤萝, 实在令人痛心而需全体国民反思……这样既解决了学生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又使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把握了课文内容及特点, 还调动了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

三、课后自主探究

对于学生课后的巩固学习, 我们多数老师忽视“教材是个例子” (叶圣陶语) 的地位, 都以书面作业一布置而了事, 甚至是口头一说而已, 实为可惜。为发挥教材的示例功能, 同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特别是自主探究水平。我在学生课后完成相关的书面作业的基础上, 就自主巩固学习方面还提出了“三探究”:一是探究本课有哪些佳词丽句、精彩片断可以熟记积累, 二是探究本课有哪些表现手法可以学习, 三是探究本课可与哪些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如本课, 我在查阅学生课后探究情况中得知, 学生背、默了“司空见惯、毛骨悚然”等词, “一面傍湖, ……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等片断;模仿本课的反复、描写等表现手法写景抒情……还将本课与《都市精灵》等课进行比较阅读, 找出了相同点:都提出人要正确理解与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不同点是, 语言的特色不同:《幽径悲剧》一课的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在大量的现代词汇之中兼用一点文言词汇, 如诛伐、焉知……也用了不少成语及四字短语……《都市精灵》一课注重选用最富于表现力的词语表现动物的状态, 如大海鸟“一起腾空”“一抿翅膀”……创造新词与借用旧词相结合。

当然, 上述自主学习模式中课前、课中、课后所相对应的自主、合作、探究, 只是相对于三个方面的侧重点而言, 其三个方面及其对应的方法既相互渗透、互为一体, 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自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合作”是强化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探究”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学生这三步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了, 学生的自主阅读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上一篇:心理档案系统下一篇:课外知识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