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教学改革论文

2024-10-12

中药学教学改革论文(通用12篇)

中药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1

中药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古代称之为本草学, 其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中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起着沟通基础课和临床课的桥梁作用。中药学在中医专业和中药专业中有着特殊的学科地位:一方面, 从中医专业角度来说, 中药学是临床处方用药的基础学科, 是学习、理解方剂学的基础, 也是中医师用药治病的落脚点;另一方面, 从中药专业角度出发, 中药学是学习与理解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中药调剂的基础, 也是中药师调剂处方的落脚点。因此, 学生无论是从医还是从药, 都应努力学好中药学这门专业基础课,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为社会多做贡献。当然, 从医、从药的方向不同, 也决定了学习这门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从医侧重于学习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应用和使用方法;从药侧重于学习中药的来源、采制、作用和使用方法。本文主要从医药

真推敲,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强化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巧用数学语言。解剖学教学需要数学知识, 但许多师生对此都熟视无睹。譬如:一个三角形由三个点构成, 如:膀胱三角由两个输尿管口和一个尿道内口构成;面部危险三角由鼻根与两侧口角构成。

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边。如:股三角由腹股沟韧带、缝匠肌内侧缘、长收肌内侧缘围成。

一个点由两条线相交而成。如:肝右叶上界的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第五肋交点处, 胆囊底体表投影位于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稍内下方。

一个面由两条不平行的线确定。如:矢状面由矢状轴与垂直轴形成, 冠状面由冠状轴与垂直轴形成。

尖与底相对。如:心尖朝向左前下方, 故心底位于右后上部;膀胱尖在前部则膀胱底在后部。

诸如此类的数学常识, 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与相关的解剖学知识结合起来, 对于解剖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特别是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应该认真加以点拨, 让其先充分理解这些数学语言, 再去理解、记忆相关的学校中药专业的角度谈对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1 对中药学教材内容的探索与思考

(1) 医药中专学校目前使用的中药学教材是由专、本科中医专业《中药学》教材演化而来的, 因中药学是继承学科, 教材又要突出其学科特点, 所以内容变化不大。将每一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应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项目逐一说明。特别是主治应用这一项, 从主治疾病到配伍变化, 说明得更为详细, 这显然是突出中医用药治病这个侧重点, 是立足于中医专业学习的教材, 没有考虑或者说忽视了中药专业的专业特点。对中专中药专业学生而言, 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应为熟悉和了解内容, 这种状况给教与学都带来了不少实际问题。因此说, 目前供医药中专学校中药专业所用的《中药学》教材没有更多地考虑中药专业的特点。为更好地适应中药专业对中药学教材内容的要求, 应该对现在的教材内容进行改革。

(2) 中药专业中药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在教材内容上存在较多的重复, 本文重点比较《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这2本教材。《中药学》教材各论中对每一味中药从来源、产地、采收加

解剖学知识, 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强化图形语言的训练。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范畴。图形可以把文字语言的含义直观、简明地反映出来。但是文字知识背得出来, 而相关的解剖学图片看不懂或示意图画不出的学生比比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一张解剖学图片, 却连上下左右前后都分不清。因此, 强化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互译是学好解剖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师应加强自身识图、绘图能力, 在教学中多展示相关的图片, 多绘制相关的示意图, 教会学生识图、绘图的方法, 并要求学生多看、多画,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经常检查效果, 从而提高和强化学生的能力。

(4) 要善于运用身体语言。要善于运用有声语言, 同时也不可忽视作为无声语言的身体语言。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的科学, 所以, 在教学中更应多运用身体语言。如讲解肌肉的时候, 教师完全可以把主要的肌肉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展示一下;讲到脊神经、脑神经支配肌肉时, 可以把受损的表现模仿一下;讲解子宫的正常姿势前倾前屈位时, 用身体摆一个姿势等。这样不仅直观明了, 而且使学生印象深刻, 同时也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工、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应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成分等方面加以说明;《中药鉴定学》教材各论中对每一味中药从历史沿革、来源、植物形态、产地、采收加工、鉴别、成分、含量测定、性味、功效等方面加以说明。两本教材对每一味中药的说明, 在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味、功效、成分等方面是重复的。目前医药中专学校中药专业使用的《中药鉴定学》教材也是由专、本科中药专业教材演化而来的, 教材内容特别是鉴别这一内容相对于中专学生而言偏深、偏难。因此说目前医药中专学校中药专业所用的《中药鉴定学》教材没有更多地考虑中专教学层次对中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这一实际问题。

(3) 结合医药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改革医药中专学校《中药学》教材势在必行。医药中专学校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专业基本知识、敬业爱岗、懂技术的医药行业一线的技能型工作者。“知识够用, 能说会干”是培养目标对学生最基本也是最现实的要求。近几年, 医药中专学校毕业的学生主要在药店、诊所、制药厂、医院药房及医药商业单位工作。学生从事的工作实际上对中药学的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中药学》教材内容重医轻药, 不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 因此对《中药学》教材内容应进行改革。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部分内容重复及部分内容偏深问题和多年的教学体会, 笔者认为应将现在使用的《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教材进行重新编排整合, 使其成为一本更适合中专从药学生学习的新的《中药学》教材。具体重编整合思路为:一是在现在《中药学》总论部分增加一章“中药鉴定”, 重点从中药鉴定的概念、目的、依据、方法等方面详细阐释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基本技能。二是各论沿用现在《中药学》按功用分类的方法分章节阐释每一味具体中药。对每一味中药从来源、产地、采收加工、鉴别、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应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方面加以阐明。特别是在鉴别与主治应用这2方面不应是简单的教材的重组, 而要根据专业层次与培养目标对这2方面内容进行较大的调整。淡化原《中药学》主治应用中以从医专业角度出发的大篇幅用药配伍变化内容, 仅强调用于什么病的治疗就可以了;鉴别方面立足于性状鉴定与显微鉴定即可。这样编排《中药学》教材的优点在于:一是内容更符合中专层次教学的培养目标;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减少重复。比如对麻黄这味中药的学习, 重编后的中药学内容介绍麻黄来源于什么、产地在哪、什么时候采收、如何炮制、是什么性状、有什么作用、治什么病, 介绍起来很系统、很直观。而现在要了解麻黄的这些内容, 需要学习2门课程:《中药学》介绍麻黄来源于什么、产地在哪、什么时候采收、如何炮制、有什么作用、治什么病等;《中药鉴定学》介绍麻黄来源于什么、产地在哪、什么时候采收、如何炮制、什么形状、有什么作用等。将本来完整的内容体系分割开了, 学生学习《中药学》时知道中药有什么作用, 治什么病, 但不知是什么性状;学习《中药鉴定学》时知道中药是什么性状但不知治什么病。当然, 这2门课程教材内容的整合, 是从中专教学层次这一角度出发的, 对于专、本科层次并不适合。其实, 据笔者所知, 在20世纪80年代, 张心明就主编过类似的教材, 供医药商业中级技术人员培训使用, 遗憾的是该教材再未更新出版发行。

2 对中药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思考

中药学中介绍的中药种类繁多, 且同一章中药在功用等方面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情况。教师教起来因感觉繁琐而厌教, 学生学起来因易混淆难记忆而厌学。因此, 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对教与学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重视中药学总论部分的教学, 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知识, 详细讲解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中药学总论章节篇幅虽不长, 但它却是中药学这门课的精华所在, 包含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蕴藏着中药学几千年发展的文化内涵, 应讲清、讲透, 并结合中药学的发展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的专业意识教育。同时讲清、讲透中药基本理论, 也便于学生理解每一味中药的功用。如杏仁味苦, 归肺与大肠经, 苦味有泄的作用, 联系归经理论, 就很容易理解杏仁止咳平喘用于治疗咳喘症及润肠通便用于治疗肠燥便秘的具体功用了, 避免了学生学习中药出现死记硬背而容易忘记的现象。

(2) 重视中药学各论每章概述的教学归纳。中药学的各论章节是按功用分类的, 因此对每章节概述内容应讲清、讲透, 并对本章中药的共性加以归纳, 达到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如辛温解表药这一节近二十种中药, 其共性为味辛 (能发散) 、性温 (能散寒) 、归肺经 (肺主表) , 具有发汗解表作用, 用于风寒表证的治疗。联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以中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讲清本章节中药的共性, 那么本章节近二十种中药的基本功用就很明了了。然后注意每一种具体中药的特点和其他功效, 这样本章节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如除基本共性外, 麻黄发汗力强, 仅用于风寒表实证且能平喘、利水;桂枝味甘力缓, 风寒表实表虚证均可用且能温经通阳;紫苏兼行气而用于风寒表证兼胸闷不舒者且能解鱼蟹毒等。

(3) 利用标本、幻灯、挂图、多媒体课件教学, 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教师教学的形象性、便利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中药鉴别方面的教学, 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对方便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种中药是什么性状、什么颜色、表面有何特征、断面有何特征等, 百说不如一见, 达到的教学与学习效果何止是事半功倍?

3 对中药学课程开设的探索与思考

医药中专学校中药学课程目前仅开设于中药专业, 其他专业如药剂专业未开设。药剂专业开设天然药物学, 但天然药物学与中药学在内容和意义上是不能相比的。笔者认为, 教学面对的学生学历层次越高, 其专业应越细化, 突出“专”;教学面对的学生学历层次越低, 其专业应越宽泛, 突出“通”。中专学校因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其教学知识结构不应过深、过专, 而应宽泛化。医药中专学校的学生对中西药基本知识均应有所熟悉、了解, 这样才能适应不太确定的就业岗位对其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 医药中专学校应该将中药学作为基本课程, 开设于相近的各个专业。

总之, 中药学是从药学生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 但目前在中专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应该积极探索研究, 加以解决, 以期更符合目前中专教学的实际需要, 这样才能为提高中专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改革,探索思考

中药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2

一、中药学教学现状的分析

(一)教学方式枯燥

众所周知,在中药学的学习中需要记忆的知识有很多。然而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常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然后要求其理解与记忆,这种方法十分枯燥且效果不佳。学生常常在学完知识后就逐渐忘记,而且经常性地将不同的知识混淆,以致于很简单的知识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掌握。因此,中药学教学效率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正确地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也逐渐变差。

(二)教学方式落后

中药学的教学方式还比较落后,教师没有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入教学中,学生不能够直观地认识到各类药物的形态。教师在中药学的教学中只是单纯地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没有将中药的进展研究传授给学生。所以,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刻苦钻研意识,不能清楚地了解中药学的发展前景。中药学的进步与发展,还需要广大学子不断努力,上下求索。中药学的学生缺乏研究意识,不能清楚地认识中药学的发展,造成了中药学的研究停滞不前。

(三)教师的评价方式不当

中药学的知识体系十分庞大,教师往往通过成绩来评价学生,这会影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学习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也不应当被忽略。在学习中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教师在中药学的教学中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了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所以,对中药学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势在必行。

(四)缺乏中药的实验研究学习

在中药学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课本上知识的传播,没有考虑中药学实验的重要性。教师利用几乎全部的.时间来讲授课本知识,没有给学生留出时间与空间进行实验探究。于是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探究能力等。同时,学生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因此,中药学的发展受到了阻碍,研究进程十分缓慢。通过对学生在中药学中学习现状的分析,笔者了解到中药学的教学课堂还比较枯燥,教学方式也比较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差,学习范围还十分狭隘。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来改进中药学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中药学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中药学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在中药学的课堂上,教师应多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指导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中草药的种植基地,切实地了解中药的种植方式、形态特征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中药的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中药学的教学效果。在中药学教学中,教师还应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了解不同药物的形态、气味,探究其作用效果等。在实验操作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也会得到巩固与提高。

(二)构建清晰的教学体系

中药学的知识很多,而且很零散,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清晰的教学思路,以致于学生常常将所学的知识混淆,不能正确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教师应将中药学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章节,然后构成清晰的教学框架,整理出清晰的教学思路,以简洁清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井井有条的讲解中获取知识,课堂效果也会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在讲授一段时间的知识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在其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方便学生记忆理解知识,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与学习能力。

(三)增加中药学研究进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研究精神

中药学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课本往往是几年前编著的,没有包含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果学生单单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习效果就会很差,而且效率低,不能掌握课程的最新研究进程,对学科的认识水平就比较低。同时,学生的研究精神、分析能力也会受到阻碍,不能得到进步与发展。所以,教师应多多关注中药学的研究进程,同时鼓励学生关注中药学,努力学习中药学知识,培养他们勤奋好学的精神,鼓励他们为中药学的进步作贡献。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中药发展进程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促进中药发展的杰出人物,让学生学习其不怕苦、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中药学研究的视频,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获取更加广阔的中药学知识。

(四)改善评价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在学生学完一部分课程后,教师会对其进行评价。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总结,通过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欠缺与不足,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单纯的成绩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状态。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在中药学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分,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学习,努力进步。评价内容可以包含学生的学习态度、点点滴滴的进步与发展等。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学生可以在自我评价的同时进行反思,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表现进行评分。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成绩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与进步。教师可以将三部分评分内容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综合得分,这样的评分方式比较严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水平的提高。

三、总结

中药学在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改进。笔者提出的关于中药学教学的改进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十分有效。学生对中药学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研究精神,思考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中药学的发展之路还十分漫长,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正确合理地学习中药学,同时积极地关注中药学的研究进程。中药学的研究与进步还需要莘莘学子的努力,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何世民,郭忻,汪文娟,等.中药学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刍议[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李亚荣.中药学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探析[J].学理论

[3]刘雅敏,李玉贤,褚意新,等.中药学特色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中药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3

【关键词】中职《中药学》 教学改革 有效策略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来源、性能、功效、采集、炮制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课程,是中职中医药各相关专业的基础学科。近年来,我校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现代职教理念为指导,更新《中药学》教学思想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下,教师往往将《中药学》教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来传授,其最典型的特征是“就事论事”“口传心授”,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尽管教师将《中药学》知识传授给了学生,但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可能“亦步亦趋”,缺乏个性和创新性,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启发和新时期我国中职《中药学》教学的培养目标要求之下,中职《中药学》教师应该强化思想观念的转化,更新教学思想。从更深的层次体会到中职《中药学》不仅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也是一门思维性学科。在教学实践中,营造一个平等、自由、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把教学重点由大量的机械记忆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上来。尊重和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体验、想象力和创造力,启发学生独立提出自己的见解,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合作性的教学,以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为纲,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使学生能动地掌握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潜能。

二、以学生就业需要为框架,优化《中药学》教学内容

在中职学校。开设《中药学》课程的专业包括中药、中医、中医护理、中医保健等,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同,教学内容亦应有所区别。因此,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就业需要为框架,对统编《中药学》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首先,要突出学科特点。《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的优化必须突出中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配伍等基本理论,掌握常用中药的基本应用知识及技能,为学好《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第二,要突出专业特点。根据专业需要,有所侧重和删减。如:中医专业培养的是中医师,学生毕业以后主要在各级中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从事临床诊疗工作,中药是其诊治疾病的主要武器,教学内容重点是中药的药理、药效,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中药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中药师,教学内容应侧重在药物的来源、产地、采制等。而中医护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护士,教学内容应详于中药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药物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等。第三,要避免内容重复。《中药学》中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如祛风湿药能祛除风湿、解除痹痛,治疗痹证。这一功用涉及诸多药物,逐一讲授难免引发学生的厌学。这就要求我们讲到具体药物时,重在同中求异,突出个性。通过优化避免内容的大量重复,体现中职中药教学的特色。

三、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改进《中药学》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中心,“填鸭式”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学科内容特点、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教学没有真正与学生的需要相对应,自然影响了学生对中药知识的理解和中药运用能力的提高。要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应该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积极改进《中药学》教学方法。第一,要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学习方式。如在学习清热燥湿药时,组织学生以黄芩、黄连、黄柏为一组,龙胆草、苦参、白鲜皮为一组,自主合作探究其药理、药效,对比其共性和各自的特点。第二,要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挂图、标本、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多种教学资源把中药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第三,注重比较教学,通过比较清晰呈现中药规律。如:白豆蔻、草豆蔻、砂仁、草果、干姜、高良姜均为姜科植物,性味皆辛、温,多归脾胃经。但干姜、高良姜属温里药,能够温中散寒;白豆蔻、草豆蔻、砂仁、草果皆为化湿药,可温中化湿。这要比较讲授,学生更容易掌握中药的关键性特点。第四,强化实验教学。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把书本知识与教学试验结合起来。实验中要求学生一定要细心观察、准确记录,写出实验报告。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以检测与鼓励并重为原则,创新《中药学》评价模式

对学生的评价检测是中职《中药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以检测与鼓励并重为原则,创新《中药学》评价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情感的维度设计评价方案,多角度、全方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现和肯定学习后进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在评价语言上兼顾每个学生的发展过程,突出针对性,让自己的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自信,给学生一双发现、探索的眼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灵感。

中职《中药学》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以现代职教理论为指导,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潜心研究《中药学》教学的人文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就一定能够实现学生《中药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求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雷黎明. 《中药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 西北职教,2009(5).

中药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4

一、目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 就大多数中医院校课程设置安排的情况来看, 《临床中药学》理论课多设在大一第二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 这个阶段的学生中医基础及中医诊断知识薄弱, 尚无临床实践, 而临床实习往往安排在最后一年, 两者之间间距长达三四年, 临床实践机会不够, 导致学生学习中药多死记硬背, 对中药的性能理解不够深入, 缺乏对药物功用的理解和应用意识。因此, 中医类或中药类学生在毕业后也普遍存在着中药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中医专业类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 导致了动手操作能力、中医辩证思维能力、对疾病综合处理能力、理法方药运用能力等临床能力不强, 并且对于中药的采集、炮制、中药饮片辨识等实践相关内容及方法知识欠缺;中药专业类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 导致了对中药理论开拓研发能力不足, 科研课题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等问题。目前, 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正在成为中药学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全国各中医药院校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主要集中在饮片观摩、上山采药或开展中药房实习、门诊见习等实践环节教学活动。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对中药学相关科研、职业技能训练的环节和方法, 尚未做明确而具体的开展和实施。针对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教高[2007]1号文件规定, 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措施

《临床中药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 内容庞大, 根据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淡化《临床中药学》课程中一些非重点药物的讲授, 集中课时用于《临床中药学》实践环节的教学。目前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因此, 我们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着重关注科研和职业两大技能的实践培训, 并根据医药类专业的不同, 灵活选用各种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 各有侧重, 从而强化学生各种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训实践能力。

1. 科研技能。

《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 其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以中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为主体的特征, 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临床中药学药性和药效, 以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考虑到中医药专业类的学生后期会学到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等药效相关课程, 为避免重复性实验, 因此在科研技能实践环节中我们主要强调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即中药性能, 是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 (主要是功效) 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也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 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理的理论依据。中药药性实验研究, 是对临床中药学总论部分的补充, 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 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有较高的指导性, 有助于学生在未来从事临床工作时更好、更准确地处方用药, 提高行医的能力, 同时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后期开展药效实验或进一步科研深造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践实施中, 我们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实践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增设紧贴学生相关专业要求的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经典中药药性实验, 制定中药性能理论实验讲义, 同时也增加部分探索性实验, 在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自行选择规模较小, 周期较短、难度适中的题目或结合教师科研课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 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最后通过研究报告、实验设计标书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综合运用药性理论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大学生实践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 作为主要指导老师, 我们已经指导数名本科生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 主要围绕药性理论的五方面展开: (1) 四性, 如选用寒热两性不同的中药附子、干姜和知母、石膏分别观察对发热动物解热或导致动物体温升高等作用。 (2) 五味, 如观察辛味中药紫苏与紫苏芳香挥发油在辛味“能散能行” (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毛细血管、抗菌、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等) 的区别。 (3) 归经, 如选用示踪剂, 经尾静脉注入动物体内, 不同时间取动物器官组织, 测定各器官组织的放射性强度, 将其换算成示踪剂含量, 即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定位分布及特点, 间接提示其作用于机体内敏感的靶器官, 验证其归经部位。 (4) 升降浮沉, 如观察黄芩生用、酒制、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5) 毒性, 如选用附子、细辛等有毒中药灌胃实验动物, 观察其毒副作用。

2. 职业技能。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引导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 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 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响应国家号召, 我们按社会对中医药类技术岗位的要求, 采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 成功建立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 考虑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局限性, 我们采用现代创新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 结合《临床中药学》课程的特点, 建立生动形象的多元化模拟实践教学环境———互动式模拟中药房, 并配合计算机软件应用, 让学生身临其境, 就像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参与相关工作, 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并为学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就是仿真中药房架构空间布置, 将中医师用药处方和中药师调配等一系列过程融为一体, 既节省教学时间, 又降低教学成本。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 首先在CNKI“中国典型病例大全数据库”搜集典型病例, 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 “患者”提出所患疾病的不适, “中医师”推荐正确的中药, “中药师”鉴别、炮制等调配和制备中药。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 互动式模拟中药房是培养临床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 能够让学生对所示病案进行分析、确立治法、选择用药, 使学生提前进入中医师角色, 加深理解选择用药的技能, 体会到中药运用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来说, 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 熟悉如何审方, 如何规范拉斗、如何抓药、称量和倒药等, 对中药的动植物形态、中药饮片的形状、中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特殊中药的煎服方法等有基本的认识了解, 让学生能更好记住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主治。

为使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仅拘泥于模拟实践环境, 真实环境下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对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必不可少。社会实践阶段, 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药用植物园辨认中药, 熟悉中药的形状和功效, 或利用寒暑假时间, 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中药资源分布调查, 辨认采集动植药物并制作成标本或建立宣传中医中药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 向社会大众介绍中药相关的知识, 弘扬中药文化, 将知识运用于实践, 并在实践中收获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指加强与医药企业的联系, 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建立校外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 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 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 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 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最终, 通过资源调查研究论文、研究调查报告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近几年对《临床中药学》实践教学模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 我们初步建立了临床中药学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模式, 它是以教学资源为平台, 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 调动全体教师的智慧, 以培养科研和职业应用技能人才为目的, 针对性改革课程结构体系, 搭建出科研与职业技能并重的实践教学平台。这种尝试性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临床中药学》课程的兴趣, 提高《临床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改变目前《临床中药学》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同时, 也有助于学生早接触科研, 早接触工作,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使中医药专业类学生走向科研深造或中医药工作岗位后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创造性和适应性。

摘要:对《临床中药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实践, 分析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探讨开展科研和职业两大技能的实施措施, 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临床中药学,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张耀武.对于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 (1) :51-52.

[2]张慧卿, 杨延龙, 苏永华.《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医药导报, 2008, 14 (8) :132-133.

[3]李春香, 郝蕾, 丁芳.临床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医教育, 2011, 30 (4) :42-43.

谈谈中药学教学体会论文 篇5

中药学是阐述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之一,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立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中医药教学在内容、教法、管理方面的改革尤其重要。

中药学是阐述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学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立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医的基础课程之一。中药学涉及面广,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剂,临床各科,药学包括药理,药化,炮制,药用植物等,各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药学不好,其它各科很难保证学习,为保证学习效果,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适当的更新教学内容

中药药性与与现代药理相联系中医中药学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更新缓慢,古代中医药的相互传承,就是靠师傅和徒弟的口手相授,西药知识完全不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随着现代医学的引进和发展,中西医相互结合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把现代科学的前沿科研成果融入到中医药学的教学中去。例如: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之功,现代临床证明其还具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作用,还可治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泽泻具有利水、渗湿、泄热之功,现代临床验证其还有降脂作用。

2 .根据学校类型及培养目的进行分层次教学科学设置课程及课时

对于中职院校及西医院校的学生,课程可以选择安排,课程不必过于深。对于致力培养临床中医师及中医药科研人才的学校,课程设置要完备、课时要充足、学习要全面,否则就失去了中医特色,使中医西医两套医学理论体系都没有学好,所以无论是学习中医还是西医,都要有所侧重,主攻自己的学习方向。将中医院校的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别培养成为不同中医人才的医师,为中医医学体系的生存、继承、繁荣和发展而工作。

二、教学方法改革

1.突出重点,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中药学是学习中医必修课,是连接中医理论与临床的枢纽,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每次上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本节课重点,大量查阅相关的资料,同行间相互讨论,讲课时不能留下死角和遗漏,尽量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接受。对于重点内容,一定反复的训练提问考试等强化训练,不断加深记忆。学生只有拥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2.多元记忆法教学,加深学生的记忆

中医很多的知识内容需要强行记忆的,如何掌握中药的复杂药性,大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记忆。(1)趣味记忆法:在讲授每味中药之始,注重介绍其来源、产地、采制以及实物标本介绍的同时,就其外形特点、名称涵义、传说等入手作趣味性的引导记忆;(2)歌诀记忆法:具有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句式整齐、押韵简短、朗朗上口的特点;(3)对比记忆教学法:中药有很多功效相似的,可以进行列表对比之异同;(4)分类记忆法:可以把一类要放在一起对比记忆;(5)直观教育记忆法:通过实体标本记忆,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记忆,记忆方法不是千篇 一律的。

3.学为主教为辅自学式教学

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安排学生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资源去培养学生检索文献的能力。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相处,比如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课前布置学生对课本中某一内容查阅资料,充分准备,并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代表走上讲台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讲解。我们这样实践的效果是非常好的。笔者非常注重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关系非常的融洽,这在多年之后的工作中,仍然是我引以为自豪的回味。

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一个好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保证高效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我校根据自己的.特色,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既是学生的每科毕业成绩不再是最后的一张卷,把平时的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平时的提问和表现占总成绩百分之十,考试不及格给予补考一次,再不及格,不能毕业,而且严格执行,学生每天都有强烈的紧张感,学习不会放松。效果自然明显。另外,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书育人和人才培养方面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再有教师的业务水平更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需要不断的到跟高级学校听课学习,学习他人之多长,补己之短,从笔者的自身经验来讲,以前的教学很死板,没有灵活性,甚至是有些东西是照本宣科,后来经过了几年的临床学习和锻炼,现在讲课是非常的得心应手,中药运用的非常灵活,病例举的非常恰当,学生听课效果非常好。

中药学趣味性教学法 篇6

关键词 趣味性教学;中药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08-02

Abstract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eaching fun and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ould be enhanced through proper use of medicine riddles, stories, verses, stories, easy to understand language, appropriately interspersed with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modern researches or hot spots, Liberal arts knowledge by Science analysis, etc, and 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 interesting teaching;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eaching reform

1 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教学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当前,趣味性教学已广泛应用于大学数学、英语、体育、有机化学等多门课程教学中[1-3]。中药学既是中医药专业的基础课,又是联系中药与临床的桥梁课程。中药学由于其所含中药数量多、药物间联系少、学起来容易混淆、枯燥乏味等特点,给学习增加了较大难度,学生普遍反映中药学难学难记,经常学后忘前,恶性循环常使学生越学越觉乏味和低效。笔者在中药学教学中运用趣味性教学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基于趣味性的教学实践,谈谈中药学教学方法,以期为促进中药学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2 谜语或故事性切入增强趣味性

中药数量多,药物间缺乏规律性,难记易混,学起来容易产生乏味。教师在授课时如果能恰当运用谜语或故事性切入增强教学趣味性,不仅可使学生印象深刻难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例如:从“故乡”谜语切入补血中药之熟地;从“三九时节”谜语切入补阴中药之天冬;从“老实忠厚”谜语切入化湿行气中药之厚朴;从“长生不老”谜语切入清热解毒中药之四季青;等等。再如,从“名医华佗治黄疸”的传说故事切入利湿退黄中药之茵陈;从“程咬金为母采药治病”的传说故事切入活血调经常用中药之益母草;从“何田儿一家三代服用一种草药长寿乌发”的传说故事切入乌发中药之何首乌;等等。

3 用语通俗易懂增强趣味性

中药学课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古汉语色彩强、不太容易理解的晦涩难懂词语,加大了学生学习理解的难度,尤其是那些古文学得较差、想象力和理解力不太强的学生,学起来更为吃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那些古汉语色彩强、晦涩难懂的词语,用通俗易懂又不乏趣味性的用词用语呈现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掌握理解。例如,教师在解释“盗汗”时,可以诙谐地解释为“偷偷摸摸出汗”。笔者运用如此通俗易懂的语言,常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十分突出,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和好评。

4 运用歌诀增强趣味性

课堂总结或小结是教师授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总结时恰当运用歌诀或顺口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介绍解表药麻黄时,运用短短歌诀“发汗平喘宜麻黄、利水消肿功效强、太阳伤寒身无汗、痹痛咳喘水肿良”,便可将麻黄发汗解表主太阳伤寒身无汗、宣肺平喘主咳喘证、利水消肿主水肿证、散寒通滞主痹痛等主要功用总结在内。教师在运用歌诀总结中药功用时,尚需注意解释歌诀以增强学生对歌诀的理解记忆。

5 引入案例增强趣味性

如前所述,中药学是联系中药和临床的枢纽课程,因此,中药学学习过程中离不开病例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恰当设计并引入病例案例,并就案例内容进行多样式讨论。可以采取全班讨论形式,也可采取分小组讨论形式。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对这两种形式均有涉及,均取得较好效果。

就全班讨论形式而言,教师可以事先编写代表性病理案例(来源于临床中的真实案例经适当加工),尤其是编写若干可用来对比分析的小案例。如解表药讲完后(也可在讲课过程中),恰当引入若干不同证型的表证(如风寒表实证、表虚证、风热表证、少阳证、阳虚外感、阴虚外感等)小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对不同证型的表证进行对比,尤其是在选药用药方面的比较分析,在讨论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就小组讨论形式而言,详见文献[4]。

6 适当穿插中药最新成果或热点以增强趣味性

中药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适当穿插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果或热点问题,既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又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中药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在讲清虚热药青蒿时,教师可以适当穿插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从中药青蒿中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事迹。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研究员也因此获得2011年的拉斯克奖。该奖为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通过对诸如此类新成果或“热点”的适当穿插介绍,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中药的信心和热情,而且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7 文科知识理科化分析以增强趣味性

中药知识比较零散,需要记忆的较多,缺乏规律性,难记易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加强对能用逻辑关联知识点的逻辑分析,使“文科知识理科化分析”,既可减少学生的记忆环节,节省学习时间,还可增强课堂气氛和趣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生在学习某中药时,可以从药性推导其功效,由功效推导其应用,也可以反推,正所谓基于“药性—功效—应用”三位一体[5]的逻辑分析方法,尽可能使“文科知识理科化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8 结语

尽管趣味性教学法已用于大学多门课程教学中,然而每门课程又有自身的教学模式,同一课程不同教师趣味性教学开展的程度和方式又多不相同。如何将趣味性教学法有机高效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就中药学课程而言,药物数量多、规律性差、难记易混、易产生乏味,学生学习兴趣常见低迷,将趣味性教学法有机高效地运用到中药学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本文以趣味性教学法为着眼点,分析指出:通过恰当运用中药谜语、故事、歌诀、案例、通俗易懂用语,适当穿插现代研究最新成果或热点,进行“文科知识理科化分析”等,增强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显著。本文将为中药学教学提供有意义的方法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萍,杨贺菊.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化[J].才智,

2014(33):119.

[2]王彩平.浅谈体现大学英语趣味教学的几点尝试 [J].中国职工教育,2014(18):179.

[3]吴爽,陈平.激发学习兴趣,构建自学体系:大学有机化学的趣味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39(1):157-160.

[4]王君明,贾玉梅,崔瑛,等.基于PBL的中药学案例教学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2,9(6):145-147.

[5]王君明,贾玉梅,崔瑛,等.基于“药性—功效—应用”三位一体的中药学教学方法[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3):

中药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7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用植物学知识和方法研究药用植物的一门学科, 与中药的品质鉴定、药材的品质评价、临床效用以及中药的资源开发密切相关, 是学习生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及中药学等课程的基础, 在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1,2]。

实验教学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从事相关科研的能力, 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4]。在药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 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是其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学要求既涵盖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的一般原则, 又要突出药用植物学的学科特点, 其实验技术是后续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的重要基础。通过系统的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 可以巩固和深化学生理论知识, 丰富认知范围, 培养实践技能, 激发专业兴趣, 锻炼整体思维能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5,6]。

因此, 如何通过实践教学, 突出专业培养目标, 强化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使课程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显得尤为重要[7,8]。然而, 笔者在前期教学中发现, 传统的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学生很难掌握知识点并且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9,10]。因此, 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的经验, 结合本学科特点和本校现有实验条件, 对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以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构建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新体系,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1 现有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自2007年开设中药学专业以来, 已完成5轮药用植物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在这5年的教学工作中, 虽然教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但仍存在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实验内容基本为验证性实验

药用植物学实验内容基本为验证理论知识, 主要通过对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观察等实验训练学生操作技术, 如显微镜的使用和保护, 显微临时装片的制作、永久制片观察及生物绘图等, 未能很好地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1.2 实验教学全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方法一般为先由教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 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 按照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的描述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虽然通过教师讲解, 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方法已有了较详细的了解, 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实验操作也有详尽而规范的要求和指导, 但由于学生缺少能动性, 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敷衍了事, 不认真分析实验机理、探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使实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1.3 野外实习采用“教师领—学生走—学生问—教师答”教学模式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一般停留在基础分类学水平, 教师带领学生到达实习基地, 沿固定路线采集、识别标本, 回驻地后整理、识别标本及完成后续工作, 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领—学生走—学生问—教师答”, 标本识别考核模式固定。学生在短短的3天左右时间, 要记住几十种植物的性状特征, 确实很难, 野外实习后, 往往很快就遗忘了。其过程就是把学生带到野外, 学生把采集的植物拿给教师看, 或者教师指着路边的植物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学生只管做记录, 回去压好标本即可。学生一般很少主动思考, 完全依赖教师。在野外, 看到青山绿水, 鸟语花香, 很多学生把精力放在游山玩水上, 早已将实习抛到脑后, 待实习结束时, 匆匆制作几个标本应付了事。

这样的野外实习教学成了单纯的认识物种竞赛。只要学生从植物学角度出发, 识别几十种常见植物, 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其主要特点是让学生认识实习地的物种, 注重记忆学习方式在实习中的应用。这种传统的野外实习方式, 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认识一定数量的植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学到的知识会逐渐淡忘;加之由于植物种类繁多, 分布具有区域性, 学生一旦离开实习地, 对没有到过的地方的植物不认识。这种注重记忆的实习方法, 不能培养出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人, 不能适应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

2 改革措施

2.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改进课堂实验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条件, 采用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开展4个 (基础性实验技术、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 并根据不同层次内容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1.1 基础性实验技术

具体内容包括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的制作、生物绘图技术、显微化学方法以及实验室常用药品、试剂、染液等的配制,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等。这些基础性实验技术, 要求学生都能熟练掌握, 并在期末的实验考核中有所反映。实验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师先讲授、学生再进行验证的教学方法。

2.1.2 验证性实验———由验证性向设计性转变

(1) 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与结构观察 (2学时) ; (2) 植物组织的主要类型及结构观察 (2学时) ; (3) 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结构观察 (6学时) 。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但其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验课显得枯燥无趣。一方面, 我们尝试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设计性实验, 如在教学方法上, 让学生课前预习实验, 上课时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实验要点和注意事项简要提示, 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自己观察, 然后通过相互讨论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另一方面, 对有些实验材料, 除完全由教师准备外, 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 如细胞、植物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观察, 分类学实验都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 可穿插徒手切片法、染色法、生物绘图法等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以更好地巩固基础性实验技术。

2.1.3 综合性实验

主要为植物分类学部分实验, 以基础性实验技术和验证性实验的技能为基础, 变实验室单一观察为实验室与野外观察相结合, 把传统分类学实验设计转变为比较解剖和野外资源调查的综合实验。比如, 先通过学习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不同类群的植物, 总结各类植物的特征, 然后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对比和扩展实验, 巩固理论知识。如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常见重要类群的特征和分布特点;校园常见物种的鉴定, 检索表的编制;某一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珍稀濒危植物的调查等均可设计为综合性实验。

2.1.4 设计性实验

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验室具体情况确定几个研究方向, 如: (1) 药用植物形态特征鉴定; (2) 植物标本制作; (3) 宁夏道地药材甘草的来源鉴定等。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经教师审核修改后, 利用野外实习和课外时间完成实验题目。

2.2 重视野外实习, 培养学生从事野外科学研究工作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

由以往的“教师领—学生走—学生问—教师答”模式转变为“实习前培训—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采集标本—制作标本—标本展评—综合评价”模式。具体为: (1) 对生态环境的观察及描述。首先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生态环境, 指出各类生态环境的特点, 尤其指出重点考察的药用植物其主要生态环境。 (2) 注重从分类学特征上观察单株植物。对单株植物在观察其形态后, 要注意从植物分类学特征上进行观察。对于一些当地特产的药用植物要重点观察药用部分器官的形态特征, 在采集后整理标本时进行一些更细部的观察。 (3) 培养学生采集标本的能力。 (1) 采集标本的选择:特别注意标本的典型性和完整性。如遇到雌雄异株的植物, 应分别采集雌、雄株。草本植物的茎生叶和基生叶不同时要注意采集基生叶, 如荠菜等。寄生植物采集时要把寄主全部或部分采下, 并注明关系。 (2) 采集注意事项:采集标本要注重质量, 对于植物的产地、生态环境、性状、花的颜色、采集日期等都要做详细记录。 (4) 培养学生制作标本的能力。 (1) 保证压制标本的质量:采集完成后, 要及时指导学生做好标本, 最初压制时必须保证标本舒展, 且叶片应有正面和反面两种等。 (2) 开展标本展评:野外实习结束后, 进行以小组为单位标本的讲评及标本展评活动, 调动学生积极性。 (3) 保存优良标本:把学生野外实习作为教学科研的一部分, 选择学生制作的精良标本, 充实学校标本室和教学科研素材。

2.3 合理进行实践教学效果评估

在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整个结束后, 结合标本展评活动, 开展设计性实验结果总结评比, 并进行实验技能考核和学生问卷调查, 最后综合评价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钱珍珠, 杨云滨, 施建明.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3) :71-73.

[2]包华音.探究性学习策略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9) :51-52.

[3]韩方珍, 俞守华.浅谈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 25 (3) :78-80.

[4]李桂芳, 杨晓献, 孙辉.面向21世纪生命科学类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33) :10882-10883.

[5]唐洁.医科院校中非医学专业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7, 22 (2) :177-179.

[6]王红霞, 谢小龙, 郑岩.中医药院校《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 14 (2) :25-26.

[7]尹海波, 王冰, 韩荣春.药用植物学实习教学体系改革[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12 (3) :218-219.

[8]赵宜红, 李寅超.谈药用植物学的实践教学改革[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12) :3148-3149.

[9]晁志, 梁镇标, 张宏伟, 等.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 (10) :778-779.

中药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8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主干学科, 在中药专业的教育上位于核心地位, 是以研究其剂型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制备工艺与设备、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它属于工艺学与药物应用学科的范畴, 具有密切联系医疗和生产实践的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 它牵涉面广、专业性强、发展迅速、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 而药物制剂工业生产设备与实验室设备相差较大, 一些新剂型和新技术难以讲解清楚。因此, 如何在教学中将这些抽象的理论和制剂生产工艺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形象地表达出来, 是本门课程教学的难点之一, 现将教学方法的改革介绍如下。

1 有机结合中药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

药剂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 继承传统药剂与发展现代剂型相结合, 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不必要的内容重复, 深入开展结合实际问题的开放式教学、专题教学。当今药学研究发展迅速, 各种药物制剂及其辅料的研究日新月异、层出不穷[1]。因此, 应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开放实验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能力、开放与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性业务素质。

2 课堂教学突出重点, 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改革传统教学的模式与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级中药专业人才, 是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师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2]。在教学中, 我们开展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进行了课堂讲授与提问式、互动式等多种方式结合的现代教学方法的尝试与实践。

(1) 课堂讲授与问答式、互动启发式、讨论式、演讲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课堂讲授教学是在限定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大量基本知识的有效方法,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3]。但沿袭旧的教学模式, 仅在有限的课时内灌输给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而不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已不能适应时代对中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和全面素质的要求。为此, 我们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尝试, 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 增加了问答式、互动启发式、讨论式、演讲式等教学方法。经实验表明, 这种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拓思路, 培养和锻炼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求新、求异的意识[4]。

(2) 案例式教学针对课堂信息量大、学生学习目的性强的特点, 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比如该学科的发展前沿、各种剂型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每个基本剂型单元我们都会列举两个以上生产中的实例, 通过使用生产工艺实例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凡涉及新剂型的章节都介绍目前研究的最新进展, 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不必拘泥于现状[5,6]。

(3) 在中药专业开设新药研究与开发实验课程, 指导学生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中药、天然药物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独立完成一项新药的研究方案设计、实验研究和申报资料的撰写[7]。实验过程中, 教师维持秩序, 放手实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终按药品注册申请资料的内容与格式要求撰写申报资料。采用这种实验教学方法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素质和开拓性思维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普遍认为这届学生科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往届相比, 均有显著提高[8]。

3 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信息, 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料

制作中药药剂学网络课件, 丰富教学手段。课程组教师制作了中药药剂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多媒体课件, 图片齐全, 制作精良, 还在教育部电教中心举办的比赛中获了奖, 且在教学中已经全部得到了应用。

由于本课程讲授内容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 对于企业里使用的大型生产设备, 如果仅靠文字描述, 学生往往难以想像出具体设备的情况 (如冻干技术、滴丸制备、溶出度测定法的设备) , 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我们在教学课件中加入了大量生产实际中的设备图片, 还到生产企业拍摄了录像, 使授课内容形象化。另外, 在涉及工艺、实验原理或过程等需要加深理解的地方, 我们应用Flash、Photoshop等软件制作了一些动画和图片, 使用计算机技术, 在课件中插入动画、照片、录像等, 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生动、形象, 可以模拟生产过程,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4 理论联系实践, 开展研究性学习

(1) 开设开放性、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课。依据有关中药药剂学新技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和医药企业工作岗位设置的实际需要, 我们开设了板蓝根注射剂、生姜油滴丸、液体石蜡微囊、小檗碱片剂等开放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改善教学环境, 新建现代化的实验室。为满足目前教学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校对药学学科的大力支持, 实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新添置了压片机和包衣机、闪蒸仪等设备, 极大地改善了实验室和仪器室的条件, 新开出了一大批实验,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 注重素质教育, 全面考核, 评价教学效果

在考核方面, 为克服学生为考试而考试的弊端, 促进学生对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灵活应用, 我们采取了综合考核, 累计评分的方法。中药药剂学实践性、操作性很强, 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同等重要, 因此, 综合性考核模式的研究与实施对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1) 采用“全方位、跟踪式”的综合考核方法, 累计评分, 将平时考核与期终考核、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开卷考核与闭卷考核、传统考核与标准化考核、学业考核与职业考核相结合, 最后按照每个教学环节的权重, 计算出学生的总评成绩。课程组建立了期末笔试试题库, 实行教考分离。重点考核学生对各种剂型制备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工艺技术的特点及操作要点、质量控制技术内容等的掌握情况。

(2) 在各专业学习实践操作技能训练过程中, 将实践技能训练与药物制剂制备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 将执业药师药剂学考核内容融入实践教学中, 不断强化学生训练。

综上所述, 提高教学效果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探索,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 把握药学发展的生产实际和科研动态, 不断补充教材内容, 力求教学内容和方法与时代同步, 才能使学生所学与实践紧密衔接。

参考文献

[1]魏莉.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与思考[J].中医药导报, 2008, 14 (6) :145-146.

[2]张春凤, 杨中林.浅谈中药炮制学教学体会[J].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 (3) :761-763.

[3]周滢, 周萍, 周辉, 等.中药药剂学的教学方法探讨[J].医药教育, 2010, 17 (15) :116-117.

[4]桂双英, 钱金粉, 周亚球, 等.中药药剂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8 (2) :55-56.

[5]王丽春, 唐红.PBL教学方法在传染病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4) :2691-2692.

[6]丁国锋, 李云华, 刘同刚, 等.案例教学法在传染病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2) :306-308.

[7]刘敏, 熊观霞, 张伟红, 等.耳鼻咽喉科TBL教学法中小组讨论问题的设计经验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2) :309-310.

中药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9

关键词:中药学,兴趣教学法,教学形式

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在中医药院校中, 几乎是各学科、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必考课程。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具体内容包括介绍中药、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代《本草学》、经典文献;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加工、运输与储存;炮制的相关知识;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中药的配伍原则及“七情”的概念;用药禁忌的相关内容, 十八反、十九畏;用药剂量与用法, 剂量与疗效的关系中药煎服法等内容。而各论则对常用的五百余味中药以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禁忌、现代研究等为题例开展介绍。由上述内容可见, 中药学这门课具有所涉及内容广泛、知识点凌散而多、知识系统归纳总结的难度较大等特点。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对知识点的掌握难度较大。

一、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多样化

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中应用, 为中药学课堂教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便利手段和丰富素材。采用幻灯片教学可以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可以把通过语言、文字等表达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例如对于中药的形态、来源、产地、加工炮制等都可以以图片甚至视频的形式得以体现。

这些素材的来源途径非常广泛, 以自己拍摄、录制最佳。可以通过征得相关部门同意后到药材基地、加工企业、药材市场等进行实地拍摄。但是这种方式往往费时费事, 或需要有一定资金支持, 提倡通过长期积累的方式逐渐完善, 例如可以利用旅游参观等机会获得资料。而互联网上对中药学有关图片、视频资料进行收集则是比较便捷的方式, 但应注意要来源合法、不用于商业目的、教学中注明出处等, 以免产生知识产权的纠纷等问题。

除了上述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外, 中药学也应提倡开展课堂外教学。除了带领学生去产地、企业等传统方式外, 更应该充分利用院校的临床教学基地等优势。如让学生去药房拿药、看医师诊病开方、与临床专业学生交流学习等, 这些手段对于中药药性、功效、应用、注意事项等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将大有裨益。任课老师还可以依据自身情况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二、对一些知识点的介绍可以故事化

故事对于我们来说, 不仅是一种娱乐, 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往往是人们自发的和主动的学习。趣味故事不仅是给学生带来乐趣, 更主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如广泛流传的“麻黄的故事”, 通过讲述徒弟错用麻黄根、茎的事情, 告诉学生麻黄“发汗用茎, 止痛用根”的事实, 现对死记硬背麻黄根、麻黄茎的功能主治来说, 学生在故事中的体会会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而准确;同时该故事还讲述了麻黄的原名叫无叶草, 而它的根是黄色的, 故又改名叫“麻黄”, 这也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了麻黄的外观特征。

关于中药有关的小故事在民间、书籍、网络上并不鲜见, 这就要求授课老师要认真的甄别选用, 因为课堂时间非常珍贵, 不能为了引发学生兴趣而将有关、无关故事统统拿到课堂上, 结果提高了兴趣、降低了效率。现在有《中药药名趣谈》《中药药名由来拾趣》《本草传奇故事》《中药传说》《每味中药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等很多书籍, 以及一个叫“中医门户”的网站上有“中医药文化”的栏目专门介绍各种中药故事。这些都可以作为中药教学的素材, 要从这些种类繁多的“兴趣故事”中提炼与我们知识密切相关的精华部分, 在课堂上穿插灵活应用。也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余作业, 收集整理一些中药类故事, 使学生在休息娱乐中学习、巩固中药知识。

三、对知识的总结可以歌诀化

不可否认, 中药知识中的相当部分还是要靠学生的反复记忆才能掌握牢固。现代研究证明有节奏押韵的作品, 更加便于记忆, 使记忆更牢固、更持久, 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采用歌括的记忆方法在包括中药学在内的多种专业学科已有应用。例如四百年前的明代, 对“中药药性”的学习就开始采用歌括的方式, 医家龚廷贤撰写的《寿世保元》中专门总结了《药性歌括四百味》, 该文以四言押韵的形式, 介绍了近400味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治证、注意等内容。读之朗朗上口, 易于记忆, 是中医药学习的重要书目, 深受读者欢迎, 传世四百余年而不衰。由于歌诀记忆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来是广大教者学者普遍采用的方式。

当然, 目前总结中药学知识的现成歌诀还不多见, 我们第一步可以采取“古为今用”的方式, 将传统的十八反、十九畏歌诀、药性赋以及《药性歌括四百味》等纳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药性歌括四百味》为四言韵文所限, 文字过于简奥, 加之年代久远、古今词义有别, 原文有些地方较难理解。故应用时老师应作必要引导、讲解甚至变更, 以利于学生读记。另外, 对于《药性歌括四百味》中带有迷信色彩和不科学之处, 如“人乳味甘, 补阴益阳, 悦颜明目, 羸劣仙方”“天灵盖咸, 传尸劳瘵, 温疟血崩, 投之立瘥”等内容应该删撤弃用。

总之, 相对于数理学科, 中药学学习的逻辑推理性较差;相对于文史学科则显趣味性缺乏, 传统上的学习多以机械记忆为主, 普遍认为学习难度大, 亟需在教法改革。以记忆为主的知识学习, 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记忆方式结合起来, 方能取得好的效果和高的效率, 本文所述方法并非唯一, 也非必需, 而更重要的是给广大师生方法学习上的提示与参考, 以便于推进中药学课程学习的改革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任汉阳.《药性歌括四百味》新解[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2]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中药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10

1 加深相关内容把握与理解

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 对中药学术语进行阐释, 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掌握相关内容, 为准确运用中药治疗疾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在临床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高度重视中药学术语的解释, 在整体把握具体内容和词语涉及的前提下, 融合多学科相关知识, 对术语进行详细解释, 从而让学生对其内涵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1]。以“四气”这一术语为例, 教学者可从三个方面开展教学, 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是“寒”“热”“温”“凉”四性为药性;二是温热与寒凉在性质上的显著差异;三是四性之间有程度差异。“四气”是对中药药性特点的阐释, 是指中药在对机体产生作用后, 可产生温、热、寒、凉不同的生物效应, 该性质与药物疗效有关, 而非物理上的“温、热、寒、凉”。温热与寒凉间有着性质差异, 祖国医学中的阴阳学说中, 寒凉为阴, 寒凉药物的生物效应为清热, 可治疗阳热之证;温热为阳, 温热药物的生物效应为散寒, 可治疗阴寒之证。温、热、寒、凉有着程度差异, 通常来说, 寒性药物比凉性药物的清热力更强, 热性药物比温性药物的散寒力更强。平性指的是寒热不明显的药物, 可能偏温, 也可能偏寒, 故仍属“四气”范畴。此外, 充分掌握各章的基本术语, 也有助于了解每章药物的基本作用特点[2]。在教学时, 可将中医理论与本章内容相结合, 对本章药物的临床适应证、基本功效进行完整阐述。

2 处理好术语具体描述与抽象概括间的关系

在中医学各门课程中, 中药学是一个重难点, 其内容复杂、繁多, 对于具体的药物, 通常都以具体的病、症、证或病机病因等术语进行描述。将药物治证概括为病因病机, 能够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药物作用本质, 以便于准确、灵活地选用药物, 然而该描述形式也十分抽象, 且对病、症、证的涵盖较多, 所以理解难度也相对较大。在对病因病机进行讲解时, 教学者应将抽象的术语具体化为通俗的描述, 以利于学习者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例如, 在讲解温里药附子时, 教材描述该药具有补火助阳的功效, 主治阳虚证。这一概括反映了阳气不足是附子治疗疾病的本质, 但该描述对治证没有具体的描述, 未将具体病变部位与阳气虚统一联系起来, 也缺乏临床症状描述, 所以单凭这一概括, 学习者很难把握附子的治证。因此, 教学者在对这一内容进行讲解时, 应与药物作用特点相结合, 紧扣教材, 指出阳气虚的病位可在心、脾、肾等部位, 其临床症状复杂[3]。心阳虚, 症状以胸痛、胸闷、心悸为主;脾阳虚、脾肾阳虚, 症状多见大便溏泻、脘腹冷痛等;肾阳虚, 则命门火衰, 症状多见夜尿频多、腰膝冷痛、寒宫不孕、阳痿滑精等。再比如:解表药桂枝, 其有温经通脉之功效, 可治寒凝血滞之痛证, 抽象概括为适用于治疗寒邪侵袭致气血不畅出现的疼痛。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者应进一步解释桂枝可治疗寒邪客于不同部位引起的疼痛, 比如胃脘疼痛、经行腹痛、风湿痹痛、胸痹疼痛等, 此为异病同治。

在对药物应用进行描述时, 采用具体病、症、证等术语形式能够让学习者对药物应用的感性认识更为直观, 但不少药物所涉及的内容都较多, 该描述方式没有对繁多的治证本质进行概括, 不利于学习者深层次理解、记忆药物的作用特点[4]。例如:清热燥湿药黄芩, 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 可治疗多种湿热证。如果将黄芩的治证具体描述为暑湿、温湿、黄疸、湿热痞满、胸闷呕吐、泻痢等, 虽然描述具体, 便于理解, 却未能反映出这些治证的共同点。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者有必要联系中医理论知识, 向学生讲透彻、讲清楚, 让学习者了解到这些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的病证, 其共同本质都为湿热, 同属“湿热证”范畴, 所以可利用黄芩的清热燥湿功效进行治疗。

3 从药性理论出发阐释中药作用及功效特点

药物功效, 是对药物的作用效果及功能进行高度概括的术语。深入理解药物功效及功效间的关系, 是中药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中药学理论中, 药性理论占据着核心地位, 其主要包括了升降浮沉、归经、五味、四气等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是理解药物功效术语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者要紧密联系药性理论及其他理论对药物功效进行阐释, 从而让学习者能够真正掌握药物作用的本质与内涵。在对某些药物功效进行讲解时, 还有必要与四气理论相联系, 以平肝熄风药羚羊角为例, 其功效为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平肝熄风。在教学时, 应将羚羊角性寒、可清热的特点与明目、熄风功效相联系, 由于羚羊角入肝经, 泄肝热, 故可熄风止痉, 治疗热极生风引起的痉挛抽搐, 却不适宜肝风内动虚证。其明目功效主要与其能清泻肝经火热有关, 故适宜治疗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5]。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 中药学术语的解释关键环节, 直接关系到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所以, 教学者应紧紧围绕中药学术语,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全面阐述术语内涵, 以便于学习者深入了解与掌握。

参考文献

[1]裴香萍, 王兵, 平莉莉.中药鉴定学实践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14) :67-68.

[2]肖斌, 陶欧, 顾浩, 等.基于功能靶点的中药功效术语规范[J].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1, 9 (3) :252-256.

[3]刘海波, 周家驹.中药功效中名词性术语的现代药理学含义[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 (4) :620-627.

[4]徐韩平.常用中药经验鉴别术语注释[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3 (12) :468-468.

浅谈中药学在职校的教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 中职生 趣味素材 案例 PPT

中药学这门课程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理论上讲,对于很多没有接触过中药学的学生,这门课程应该是神秘且具有一定实用性的,但是事实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以后感觉到深奥,兴趣缺乏,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学生原因(自身兴趣、外界干扰)、教师原因(讲课枯燥、照本宣科)。

说起中药学在职校的教学,就要先从职校学生的特点说起。

职校学生大部分学习不是很好,其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读职校是没有前途的,是来混日子的,于是缺乏学习热情,甚至自暴自弃。大部分学生可以说是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与生活上得过且过,同时由于外界诱惑较大,如网络、游戏、追星、玩乐等,造成学习上的分心。但是他们也有优点,如思维活跃、有一定的表现能力。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巧用趣味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中职生由于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和接受知识的自觉性不高,如果只是纯理论教学甚至照本宣科,极有可能导致课堂沉闷,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要么睡成一片,要么在下面玩手机、聊天等。因此,我们在上中药学这门课的时候要考虑到:如何让一堂课不沉闷,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有效教学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趣味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在学生“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趣味素材多种多样,如与中药相关的故事、广告及中药在美容、食疗方面的应用等,在此举一些课堂教学例子。1.故事:很多年以前,洞庭湖畔的货物主要靠小木船运输,岸上拉纤的纤夫由于成年累月低头弯腰拉纤,以致积劳成疾,十有八九患了腰膝疼痛的顽症。有一位青年纤夫,名叫杜仲,他一心想找到一味药能解除纤夫们的疾苦。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告别了父母,离家上山采药。有一天,他在山坡上遇到一位药翁,于是满心欢喜地上前拜见,可老翁头也不回就走了。杜仲心急如焚,屈指一算离家已二十一天了,老母亲所备口粮也已吃光,可至今仍未找到药物。于是,他又疾步追上前拜求老翁,诉说了纤夫们的疾苦。老翁为其所感动,赶忙从药篓中掏出一块能治腰膝疼痛的树皮递给杜仲,指着对面高山叮嘱杜仲:“山高坡陡,采药时可要小心哪!”杜仲连连道谢,拜别了老翁,又沿着山间险道攀登而去。半路上,他又遇到一位老樵夫。老樵夫听说杜仲要上山顶采药,连忙劝阻:“孩儿,想必你家还有老有小,此山巅鸟也难以飞过,猿猴也为之发愁,此去凶多吉少啊……”杜仲一心要为同伴们解除病痛,毫不犹豫地往上爬,他爬到半山腰时,肚子饿得咕咕作响,心慌眼花,突然翻滚下来,万幸身子悬挂在一棵大树上。过了一会儿,他清醒过来,发现身边正是他要找的那种树,于是拼命地采集。最后他精疲力竭,被山水冲入洞庭湖。洞庭湖畔的纤夫们听到这一噩耗,立即寻找,终于找到了杜仲的尸体,他还紧紧抱着一捆采集的树皮。纤夫们含着泪水,吃完了他采集的树皮,果真,腰膝疼痛好了。为了纪念杜仲,人们将此树皮命名为“杜仲”。2.广告:寥寥数字的广告词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素材。如讲到夏枯草、金银花这两个药材的时候,笔者就利用王老吉的广告词“怕上火喝王老吉”进行讲解。这个广告词朗朗上口,学生听一遍就记住了,在重复念这句广告词的时候就轻而易举地记住了夏枯草、菊花的功效。(清热降火解毒)3.中药在美容方面的应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职学生年龄基本都是十六七岁,正处于青春期,都很注重自己的外表。因此,当讲课提到与美容相关的内容时,如珍珠粉可以美白、黄连粉可以祛痘等,学生的注意力都会高度集中。4.中药在食疗方面的应用“民以食为天”。学生平常比较感兴趣的就是中药在食疗方面的应用,如讲到桑葚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表示吃过。而讲到党参、红枣、枸杞、北齐、百合等可以煲汤食用时,许多学生就会追问怎么弄。讲中药食疗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将中药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上面所说的这些素材是课堂的“增味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有效教学在愉快的气氛中得以实现。

二、善用身边“病案”,加速理解

在许多院校的中药学教学中,都会使用“引入病案”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药物的功效。笔者尝试在课堂讲授中引入临床病案,这些“病案”大多来自学生或身边同学及家里的长辈,通过这些讲授,上课效果非常好。如讲到麻黄治疗风寒表证的时候,请班级中曾经患过风寒表证的学生现身说法,叙述患病的症状,其他学生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积极询问怎么治疗?不仅是学生自身的“病案”,还有电视剧、电影中的“病案”能让学生觉得兴趣盎然。讲到附子“回阳救逆”的功效时,引导学生回忆电视剧中垂死病人阳气欲脱的情况,结果学生立刻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出症状,经过教师点拨后能迅速理解“回阳救逆”的含义,从而引出四逆汤。所以说,贴近学生生活的“病案”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只要善于利用这些“病案”,就可以加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活用PPT展示症状与药材的性状,引发学生的关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相对于同龄中学生来说,中职生的定力就差多了,往往45分钟左右的课堂,需要5-10分钟进入状态,然后这个状态一般可以持续20~30分钟,这段时间称为有效课堂,最后的5~10分钟又开始神游,想想怎么还不下课啊、下课后做什么等,因此最后这段时间讲课,效率也是不高的。根据中职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制定以下教学过程:前5~10分钟可以用于引入,介绍相关知识点或者介绍植物的形态(PPT展示),这段时间的内容要“有趣”又不失知识性(不一定是中药学方面的),尽快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入课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尤其讲到病症的时候,尽可能找到相关图片,让学生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在临近下课的5-10分钟里,也可以用PPT配合课堂小结或者布置作业,做到时间的合理利用。

四、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以及对学生的亲和力

中职生正处于追星的阶段,他们崇拜能歌善舞的明星,崇拜有能力的长辈,心目中的偶像不乏父母。他们崇拜父母的原因有很多,如父母会修理电器、会装修、会开车、做菜比饭店好吃、会赚钱等。他们也会崇拜并且认可有“能力”的老师,老师的能力需要通过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个人形象表现出来。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有教龄的老师都知道,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喜欢你这个人,认可你这个人,就喜欢听你的课,喜欢学你这一科,相应的,这一科的学习成绩就好,反之就不好。由此可见老师的人格魅力有多大。

综上所述,要上好中药学这门课程需要做到几件事情,即在提高教师自身综合能力的基础上,费些心思去找案例、找典故,最好是做成有图、有声的文件进行展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以身作则,这样学生会从老师身上学到许多课本教不来的东西,这些是上好一门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黄晓慧.职校里的农村娃 有前途吗.人民日报,2015-11.18.

中药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12

关键词:中药学,PBL教学法,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基础的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的研究与解决问题[1]。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新型教学方式, 在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已陆续开始推行PBL教学[2,3,4]。中药学是中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也是一个枢纽课程。该课程涵盖内容繁多, 学生往往没有学习兴趣, 且学习形式单一, 课堂较为枯燥。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总体素质, 本教研室将PBL教学法引入中药学教学中, 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PBL教学法

PBL是在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5]首创, 是以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 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小组讨论、论证问题的教学过程。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和辨证思维的能力,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6]。应用PBL教学法有以下优势: (1)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贴近生活的案例分析问题, 可唤起学生共鸣, 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 (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交流, 加强了基础专业知识及其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能够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基于PBL教学法的中药学教学设计思路

PBL教学模式首先由教师布置或者提出问题, 学生按照小组完成对问题的理解、查阅、讨论、归纳和汇报等。一个PBL的教学流程包括安排分组—设计问题—展示问题—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补充完善—教师总结—教学评价等环节。在实施PBL教学法的过程中, 教师应特别注重设计课前问题的环节, 应尽量设计出贴近生活的“情景性”问题, 并把问题展示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协作完成问题的解答。学生在搜寻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地建构知识。再通过小组讨论, 共同利用学到的新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师应对每个环节做好笔记, 以便点评, 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最后给出一个综合评分。

三、基于PBL教学法的中药学教学的实施

1.安排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6~8人, 完成对问题的理解、查阅、讨论、归纳、汇报等[7]。

2.设计问题与展示问题: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设计问题的关键是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眼球、难度适当的问题, 从而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8]。设计的问题应基于以下几个要素[9,10]: (1) 问题最好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兴趣; (2) 问题必须能引出知识点, 突出教学重难点; (3) 问题应该具有系统性, 可层层递进; (4) 问题应难易适当,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例如, 在介绍清热药金银花时,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提前准备好的问题, 如下: (1) 结合中医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知识, 说出金银花所治疾病的病因病机; (2) 给出典型案例, 列举出临床可以选用的配伍药物; (3) 收集含有金银花的中成药, 总结金银花在其中起的作用; (4) 如何鉴别金银花的真伪优劣。其后, 播放涉及金银花的一段视频, 视频中介绍了金银花的命名、来源、功效应用、使用及金银花的常用鉴别等内容。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例如教师提供的视频、课本、图书馆、网络等资源, 查阅相关文献, 开拓思维, 挖掘深层含义, 团队协作, 找出问题的答案, 最后将统一的小组意见汇总制成PPT[11]。在下次课上汇报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

4.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时, 由教师主持, 让学生分组汇报, 学生在此环节均能畅所欲言, 积极讨论结果;汇报完毕, 再进行各组间的辩论, 激发学生更深的思考和交流, 使知识系统化;最终选取最优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知识的梳理, 形成系统的知识层次, 还可以在交流中收获的快乐,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课下鼓励学生利用QQ进行交流, 扩大同学知识面, 形成交流思考的好习惯。

5.教师总结: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研究, 在课堂讨论中, 要尽可能营造出活跃的气氛。同时应指出不足, 给出建设性意见。还可以给出相关的参考资料和链接知识, 将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总结[12], 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并对问题再次进行深层次概括总结。

6.教学评价:目前对PBL教学法的课程考核的方法和标准没能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统一的体系。既要考核学生能力的各个方面, 还要具有连续、公平和真实性[13]。可采用问卷调查和理论考试的方式对教学结果进行测评。调查问卷和理论考试的制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4]: (1) 学习效果; (2) 对PBL教学模式的适应性; (3) 对综合能力的影响 (4) 对《中药学》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5) 团队合作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虽然PBL教学法在我国许多医学院校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应用, 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 但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1.学生方面:因“填鸭式”教育已根深蒂固, 学生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往往不喜欢PBL教学法, 认为浪费时间, 甚至个别学生有抵触情绪。所以在应用PBL教学法的时中要多鼓励学生, 充分挖掘学生的特点和潜能, 引导学生尽快适应PBL教学模式。

2.教师方面:在PBL教学中,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领导者, 故教师应熟练掌握本学科内容, 同时具备灵活应用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15], 但目前教师在灵活方面还略显薄弱。所以教师平时更应注重积累各方面的知识, 不断更新知识框架[16], 并在课堂活动中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

3.教学资源方面:学生需要通过教学资源来查阅资料。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教学质量[17]。学校应建立一系列配套的教学资源, 包括各种信息检索平台、实验、实训场所及网络交流平台等, 而这些的实现又要求有充足的资金, 无疑增加了PBL在我国推行实施的难度[18]。目前的解决办法, 主要依托校园网进行文献检索, 利用综合实验室进行小规模的实验或实训, 同时利用当下流行的微信墙、QQ群、论坛等进行信息交流。

五、结语

上一篇:无线发射设备下一篇: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