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针剂论文

2024-09-05

中药注射针剂论文(共4篇)

中药注射针剂论文 篇1

中药注射剂是中药现代化的延伸, 已经有60多年的历程, 相比口服药物见效快, 但是由于中药种类复杂, 质量差异大, 杂质较多且不良反应严重, 其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 我院为减少中药注射针剂的争议, 提高其安全性, 现对其常见不同反应进行分析, 并制定预防措施和护理对策的实施, 严格执行《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有效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了总有效率, 建立了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保证了治疗的顺利实施,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79例, 其中男42例, 女37例, 年龄在19~77岁, 平均48岁, 患者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

1.2 常见反应归纳

1.2.1 药物不良反应:

在药物注射的过程中, 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皮丘疹、干咳、面部潮红、呼吸困难、皮肤瘙痒等过敏性反应, 一般出现在用药后30 min内, 有些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 如呕吐、恶心等不适症状, 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憋气、过敏性休克及心率过快等临床表现。

1.2.2 热源反应:

热源反应多是由于药物成分不纯、游离菌体蛋白、死菌、致热源等造成的, 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发冷, 多数伴有周身不适、脉搏加快、呕吐、恶心等症状。

1.2.3 静脉炎:

静脉输液疗程较长时, 因有些药物的刺激性较强、操作时消毒不严格、患者的特殊体质或反复穿刺造成的机械损伤都会引起静脉炎的发生, 主要表现为疼痛、灼热、肿胀, 严重者出现发热。

1.2.4 急性心力衰竭:

主要因患者本身体质造成, 多发生于冠心病患者, 与输液时滴速过快有必然联系, 属于心血管系统损害, 表现为血压变化异常、心悸、胸闷。

1.2.5 其他反应:

主要为神经系统症状, 表现为记忆减退、手足麻木、烦躁、兴奋、头痛、咽喉痛、胸膜炎、耳聋耳鸣、视力低下等症状, 严重者甚至昏迷、痴呆, 部分出现泌尿系统异常, 以夜尿频多、排尿困难、肾功能不全为主要症状。

1.3 预防措施

1.3.1 药物方面预防:

药物本身的质量至关重要, 由于不同生产企业的技术差别, 药物中去除率不同, 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 同时在药物运输、储存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瓶口松动、漏气等现象, 导致药物变质, 所以在使用前应该仔细检查药物的质量, 减少因杂质过多引起的不良反应。又因为中药成分比较复杂, 在使用前必须明确药物成分, 严格按照医嘱配伍药物, 避免多种药物联用, 改变p H值, 减少微粒增加的发生, 控制热原反应的出现。

1.3.2 技术操作方面预防:

选择安全卫生的输液环境, 必须保证配液室和输液室的清洁, 定期消毒, 无菌操作观念要强, 配药前洗手、戴口罩, 控制针刺橡胶塞的次数, 严格执行输液操作规程, 对于多种药物联用时必须做澄明度的检查, 检查时避免摇晃, 减少微尘和细菌进入药液, 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 注意输液的速度, 缓慢滴注, 观察患者有无过敏现象。

1.3.3 患者方面预防:

详细记录患者信息, 过敏史、家族遗传史、身体状况等问题, 对于老年患者、过敏性患者及身体状况差的患者应减慢滴速, 避免因滴速过快引起的不良反应, 对于血栓患者在药物使用前需经过特殊的检查, 因为输液中的微粒容易造成供血不足及局部堵塞, 严重者危及生命。

1.3.4 输液器具选择:

注射器和一次性输液器的质量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必须选择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材, 在购买时应倾向于信誉好、质量可靠、生产条件好的厂家, 增加空气进气过滤装置, 选择符合GMP的配液中心添加药物, 避免人员走动和空气流通, 减少器具不洁净和操作不当造成的污染, 临床使用前严格检查针头是否有瑕疵, 保证安全干净。

1.4 护理对策实施

1.4.1 基础护理:

协助患者完成各项必要的医疗检查, 记录其基本信息及疾病情况, 告知患者和家属医院的规划情况, 严格审核床头卡, 加强管理, 防止用药和检查报告中的失误, 对于病情严重者, 应协助其完成基本的生活。

1.4.2 心理护理:

由于中药注射针剂容易引起疼痛及其他不良反应, 所以患者多会出现厌烦、恐慌、焦虑的心理, 应积极沟通, 加强患者对疾病和输注药物的认识, 减少不安心理, 安排舒适温馨的病房, 减少亲戚的探望, 避免吵闹及细菌流通, 按时开窗通风并消毒, 关爱患者, 开窗时帮助其盖被, 嘱咐不要在窗口通风处久坐, 防止着凉。与患者交流过程中, 应语气温和良好, 了解其需求, 满足其需要, 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得到患者的信任, 争取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早日出院。

1.4.3 输液护理:

药物使用前应仔细检查颜色、性状和有效期, 部分药物在输液前应试敏, 试敏结束后观察患者没有红肿、硬块等迹象方可使用, 检查血管、皮肤是否良好, 选择粗壮、笔直的血管进行穿刺, 争取“一针到位”, 防止反复穿刺引起患者疼痛及不良反应的发生。输液中应观察患者有无过敏, 如出现应立即拔针, 防止过敏严重, 输液过后留观半个小时, 建立不良反应登记制度。

1.4.4 不良反应护理:

当患者出现发热、心慌、烦躁时, 应及时做好心理护理, 检查各项指标, 如没有出现异常, 可以让患者自行缓解, 对于消化道反应的患者, 应注意饮食, 减缓滴速, 严重者给予止吐药, 过敏性患者应立刻停止用药, 对局部出现的症状进行处理, 可以给予脱敏药物, 当过敏性休克、心脑血管损害、泌尿系统障碍出现时应该立即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1.4.5 健康指导:

组织患者及家属, 建立“健康指导小组”, 讲述药物的成分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加强家庭护理及自我护理的质量, 要求家属掌握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 加强与医护人员的配合, 提高护理质量。

2 结果

本组使用中药注射针剂的患者共79例, 经过我院的常见反应归纳、预防措施和护理对策的实施, 显效47例 (59.49%) , 有效25例 (31.65%) , 无效7例 (8.86%) , 总有效率91.14%。

3 讨论

中药注射针剂的安全性一直受到大众的质疑, 我院对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以及预防、护理的问题进行分析, 发现以下常见不同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热源反应、静脉炎、急性心力衰竭和其他反应, 主要体现为过敏、心悸、呕吐、疼痛等, 根据不良反应的症状不同, 我院医护人员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其中包括:药物方面预防、技术操作方面预防、患者方面预防以及输液器具选择, 使用合格的药物, 观察药物的透明度、有效性和微粒情况, 明确药物成分, 避免多种药物联用, 选择安全卫生的配液和输液环境, 减少针刺橡胶塞的次数, 严格执行输液操作规程, 缓慢滴注, 记录患者信息, 血栓患者的药物需特殊检查。在护理措施实施中, 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输液护理、不良反应护理和健康指导, 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和治疗流程, 加强交流, 减少患者的不安, 保证护理措施的顺利实施, 围输液期间护理, 及时发现并处理输液期间的问题, 根据不良反应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严重者及时通知医师急救, 在健康指导中, 主要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我护理和家庭护理, 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经过以上一系列不同反应预防措施和护理对策的实施, 减少了患者的负面情绪和痛苦, 加强了对中药注射针剂的认可, 同时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保证了治疗的顺利实施。实践证明, 预防和护理措施有效可行,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可以应用于临床护理中, 提高总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冀文斌.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临床预防与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询, 2011, 3 (15) :53.

[2]贾暖.预防和减少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29 (4) :19.

[3]贺思芳, 朱纯儒.中药敷贴加穴位注射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3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6) :34.

[4]俞明辉, 谌剑飞.加强心脑血管病患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 2011, 9 (9) :75.

[5]安涛, 王建峰.中药注射针剂常见不良反应的护理及预防[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2, (11) :325.

[6]毕景芹.穴位注射药物引起晕针与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及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8) :154.

[7]李月凤.门诊注射室护理安全管理预防措施及实施方法[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33) :298.

[8]肖淑珍.门诊输液病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J].时珍国医国药, 2012, 23 (8) :131.

中药注射针剂论文 篇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定义, ADR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给予正常剂量时药物出现的任何有害的与作用目的无关的反应。这通常也包括药物在临床合理应用的情况。

2 中药针剂不良反应 (ADR) 的原因

根据中药学理论和有关不良反应安全的分析, 中药针剂多发不良反应的原因如下。

2.1 与中药成分有关

中药成分复杂大多为大分子物质, 如蛋白质、多太肽、多糖等, 它们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免疫应答, 又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发生过敏反应, 导致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2 与制剂有关

针剂有效成分相对单一, 且给药方式直接, 与传统方剂的组方原则不同, 中药方剂虽应用不便, 但安全性相对较大, 在药物不良反应报道中, 汤剂报道很少, 就说明这个问题。中药针剂是应用现代制药技术从中药材中提取, 分离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后制成的可供注射使用的中药新剂型, 两者相比有效物质的存在状态不同、给药途径不同, 因而对人体生理或病理的影响程度或影响速度也明显不同。

2.3 与适应症有关

中药针剂种类较多, 每一种针剂药物都有中医辨证施治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例如柴胡针剂用于治疗邪郁太阳之表、外感表热证;双黄连针剂具有清热解毒, 清宣肺热功效, 对风湿毒邪在肺卫或风温肺热证有效;脉络宁针剂对肝肾阴虚, 阴虚内热、瘀血阻滞证有效;醒脑静针剂是由安宫牛黄丸改制成针剂对外感高热昏迷, 痰热内闭中风, 营血热盛, 神昏抽搐有效;生脉针剂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 有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功能, 可避免一些热体用参麦针后出现牙痛、咽痛、血压升高等情况;脉络宁针具有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的功效, 对无热、无阴虚的患者虽有血瘀则不宜选用。所以应用中药针剂, 一定要有中医理论与实践基础为妥, 决不能乱用或滥用。

2.4 与配伍有关

目前由于缺少配伍禁忌资料又没有权威机构进行配伍试验, 故临床经常出现配伍输液的不良反应现象。文献报道, 低分子右旋糖酐86例过敏性休克病例中, 冠心病22例, 占25.58%;脑血栓、脑梗死30例, 占34.88%;脑动脉硬化7例占8.14%, 可见心脏血管疾病用右旋糖酐易引起注意。清开灵针剂溶于0.9%氯化钠液中比溶于10%葡萄糖液中微粒数明显减少。美托康不宜与小牛血提取物制剂以及碱性药物混合使用。灯盏细辛针剂在酸性条件下, 其有效成分容易游离析出。

3 中药针剂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3.1 加快推进中药GAP的步伐

建立中药材种植的GAP基地, 从源头上解决中药原料的质量问题, 是减少中药针剂ADR发生的重要举措。

3.2 加强中药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尽快全面实施中药生产企业的GMP认证, 加强中药针剂制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根据不同中药成分特点, 制订出中药材质量及中药针剂质量管理的国家统一标准, 保证中药针剂原料的质量及针剂质量, 减少ADR发生。

3.3 对中药针剂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实施监测

中药针剂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与多方面因素有关。通过实施监测制度可以了解中药针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 及时建立中药针剂不良反应数据库, 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药针剂, 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数据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 提高防范意识

年龄是诱发中药针剂ADR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通过研究文献及结合我院情况来看, 老年人ADR发生率较高, 这与老年人多病共存、机体脏器贮备功能低下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女性又比男性发生率为高。故此, 加强防范意识, 提倡用药简单、合理、有效, 避免重复用药, 是有效的防范措施。

3.5 注意配伍及输液方法

对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 注意配伍禁忌, 在配制药物过程中, 即使是加入同一瓶盐水中, 不同的药物使用不同的注射器, 多瓶中针剂同时应用要注意间隔;配液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污染。

3.6 详细追询既往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和家族史

详细询问病人的以往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和家族史, 对于预防中药针剂ADR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有效的信息, 会给你现在的用药提供更多合理的帮助。那些询问单一、内容不具体的谈话, 都会错过很多有用的信息, 导致新的ADR发生。在这些工作上, 不仅医生首当其冲, 当班的护士在其用药前后观察及发现问题, 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7 加强护理工作

临床护理工作对于早期发现ADR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首次使用中药针剂的患者应当严密观察, 注意发现患者ADR的早期表现 (如皮疹、瘙痒、畏寒等) , 以免导致严重的ADR。护士在配液时, 首先要观察药物的颜色及澄明度, 有无杂质及沉淀, 并要注意药品的批号, 操作中保持药液的无菌状态。在静脉输液过程中, 不应从莫非氏管加入其他药物, 如特别需要的情况下, 一定要先用纯液体冲管后方可加入其他药物。患者首次用药时, 护士应密切观察其反应, 特别应注意用药后30 min内的反应, 一旦发现病人有异常迹象, 应立即停药, 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

3.8 ADR的处理

一旦发现ADR, 要做到:a.及时停药, 去除病因;b.加强排泄, 延缓吸收;c.过敏反应的治疗:主要包括吸氧、开放静脉通道、肾上腺素的应用, 以及抗过敏药物的应用等内容;d.对受损器官的治疗要有针对性;e.对症治疗要及时。

3.9 提倡辨证使用中药针剂

中药针剂虽然是采用现代工艺制成的, 但是这些中药针剂仍然具备中医的一些基本性味和功能, 而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 离开了这个主题, 则不能称之为中药针剂。因此, 在临床应用上, 应当遵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不是随意的药物堆积, 或简单地、机械地相加或减少药物, 而是根据病情的需要, 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应用则是最为合理有效的。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 选择应用中药针剂, 不仅能减少其ADR的发生, 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这就是为什么不少的中药针剂在药理研究上作用显著, 而一旦应用到病人身上却不尽人意的原因所在,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中药针剂在应用中给人们的印象总是感觉效果平平的原因所在。

3.1 0 中药针剂说明书应规范

目前, 中药针剂发生ADR除一些中药的毒理学研究还不够深入, 尤其是复方制剂配伍后毒理学、药效学、药动学、对肝药酶的影响、药物相互作用等尚未阐明外, 又与人们普遍错识地认为中药针剂的安全性大、无毒副作用观念密切相关。加之, 中药针剂的说明书上, 只标明了一些中医的基本治疗功能, 现代研究的各项内容均避而不谈, 只表明治疗内容, 其他与其相关的内容几乎没有注明, 更加剧了人们对中药针剂应用上的安全性麻痹思想。这就提示我们, 使中药针剂的说明书规范化, 对于避免发生中药针剂ADR的发生, 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应该引起药物审批机构和研究开发者们的重视。

中药注射针剂论文 篇3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中药,针剂

充血性心力衰竭, 亦称慢性心力衰竭, 是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 由于心脏的原发性损伤, 导致心排血量降低, 心室的充盈压力升高, 患者出现组织血液灌流不足、肺循环淤血、体循环淤血等综合征[1]。临床对心力衰竭的治疗, 主要采用强心、利尿和扩血管等药物, 并去除病因[2]。充血性心力衰竭根据临床表现, 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心悸”、“胸痹”、“水肿”、“心水”、“心痹”、“痰饮”等范畴。《内经》曰:“心胀者, 烦心短气, 卧不安”, “心痹者, 脉不通, 烦则心下鼓, 上气而喘”。张仲景则提出了“心水”这一病名, “心水者, 其人身重而少气, 不得卧, 烦而躁, 其人阴肿”, 其所述证候接近于现代医学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祖国医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有较多的研究, 而中药针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本文就临床常用的几种中药针剂分析其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

祖国医学目前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无系统方法, 治疗以温阳益气为主, 以活血利水为辅。常用药物包括:人参、五味子、麦冬、白术、茯苓、车前子、丹参、红花、赤芍、灸甘草、当归等。中药针剂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 从中药或复方中药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剂型。中药针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常用药物包括: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

1 参麦注射液

参麦注射液是由红参、麦冬两种药物组成, 具益气固脱, 养阴生津, 生脉等功效。其中红参主要含有人参皂苷、人参多糖、甾苷、有机酸等成分, 具有益气固脱、养阴生津, 并可以调节血压, 起到强心的作用。红参还能够兴奋心肌, 增强心肌收缩力, 抗血小板聚集, 改善微循环和冠状动脉循环, 提高休克状态下血压, 能降低乳酸含量, 改善缺氧状态下能量代谢, 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不受伤害。其所含的人参皂苷具有较强的钙通道阻滞作用, 可以起到有效的扩血管效果, 进而增加冠脉的血流量, 改善患者的缺氧和缺血, 并促进心肌恢复。可以促进心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对NO的释放, 起到扩张血管, 增加血流量的效果[3];同时, 人参皂苷还可以促进合成前列腺素, 抑制血栓形成, 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 增强心肌细胞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降低过氧化物含量。麦冬含麦冬皂苷, 具有降低心肌心肌细胞耗氧量, 增强心肌细胞耐缺氧能力, 且具有强心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使用, 可以起到养阴生津、益气、生脉的功效。

2 黄芪注射液

黄芪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黄芪。黄芪具有补气固表, 利水生肌, 能够有效地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 进而起到较好的抗病毒效果。而药物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心肌细胞内的钙超载情况, 组织细胞凋亡, 保护心肌细胞的线粒体结构, 并防止心律失常等发生。

3 生脉注射液

生脉注射液是由红参、麦冬和五味子经优化配伍好科学加工而制成的灭菌注射液, 有益气养阴、复脉固脱作用[4]。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生脉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人参皂苷、有机酸、五味子素、多种微量元素和多种其他皂苷等。, 其功效为益气养阴、复脉固脱。临床用于治疗心悸、胸痹, 还可以用于心律失常、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等症。此药中的五味子五味子能够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促进心肌功能恢复[5]。

生脉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 是通过增强心肌自律性和兴奋性, 进而加快患者传导功能, 起到抗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的效果。药物还可以有效地保护细胞的完整性, 进而改善心肌缺氧后的再给氧导致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 延缓心肌耐缺氧的作用。

4 丹红注射液

丹红注射液为丹参和红花组方而成。其中丹参能够起到较好的活血化瘀效果, 红花则能够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丹红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微循环, 并降低胶原蛋白, 促进胶原纤维被吸收, 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同时, 丹红注射液还能够提高患者血氧分压[6]。

丹参中的脂溶性丹参酮和异黄酮可以降低心肌的组织损伤情况, 抑制激酶磷酸化, 进而改善患者的微循环, 同时抑制患者体内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产生, 使心肌组织得以修复。红花中的红花黄色素, 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活性, 并防止血小板黏附, 抑制胶原纤维和凝血酶的活性, 进而达到较好的抗纤维化效果。此外, 红花还具有抗炎作用。

5 小结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多种慢性疾病、长期负荷过重等导致的心肌收缩能力降低, 血液供应不足等。临床对此疾病的治疗, 需要纠正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异常, 并改善临床症状, 降低心肌能量消耗, 并提高运动耐量,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中, 以活血利水、益气温阳为主, 以做到标本兼治。而临床将中药针剂与西药联合使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已经较为常见, 中西医联合使用, 可以改善左心室功能, 进而降低心肌耗氧, 调整心肌代谢, 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改善微循环等效果, 并可以减轻某些西药的副作用, 效果显著[7]。

参考文献

[1]朱立友, 闫瑞, 褚颖, 等.黄芪、丹红、硝酸甘油注射液联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7例[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 31 (1) :20-21.

[2]周智林, 俞娉, 林玎, 等.黄芪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21 (10) :747-749.

[3]韩凡, 罗翌, 梅广源, 等.参附芪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 2005, 14 (11) :1088-1089.

[4]冯双平.参脉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5) :71-49.

[5]刘俊杰, 黄雪英.生脉注射液联合门冬氨酸钾镁辅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2) :49-50.

[6]苏伟青, 冯日芳, 刘华春, 等.丹红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NPY、CGRP水平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8) :976-978.

中药注射针剂论文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江西洪达医疗器械集团生产的一次性20 mL注射器600支,大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2 mL醒脑静注射液1 000支,亚宝北中大(北京)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10 mL清开灵注射液1 000支,江西洪达医疗器械集团生产的一次性1 mL注射器数个,另备量杯。

1.2 方法

按教材中抽吸药液的方法称为传统法:对瓶盖进行消毒后,护理人员使用左手将注射液瓶垂直放于操作台上,以右手将注射器的针尖刺入注射液瓶,距离液面5 cm时停止,以稳定的速度5 mL/s注入药液,常规方法抽吸瓶内的空气,进行常规排气,等液面达到1/3~1/2时,将注射液瓶迅速旋转180°,可见滴管内的药液下降。

按临床实用抽吸药液的方法为改进法:护理人员使用左手拇指、示指、中指(或五指全用)固定夹持安瓿,将安瓿开口斜上方45°,使用右手拇指和示指将针筒固定后,大约位于针筒的1/3处,抽吸药液时,通过握住针筒活塞柄的三个手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作为支点,通过拇指和示指握住针筒从后部向前推,其余同上。

抽吸2 mL醒脑静注射液,由参加工作5年以上,技术相当的2名护士操作。实验过程中,安排专人将醒脑静注射液逐支提前用砂轮切割并用乙醇消毒后折断;实验护士先用改进法抽吸醒脑静注射液各250支,再用传统方法抽吸醒脑静注射液各250支,每抽吸10支醒脑静注射液,更换注射器,抽吸1 000支共用20 mL注射器100支。记录抽吸安瓿药液时产生泡沫次数和药液流洒情况。

抽吸10 mL的清开灵注射液,其他同抽吸2 mL醒脑静注射液操作,不同的是实验护士每抽吸2支清开灵更换注射器,注射器为500支,所抽吸药液为10 000 mL。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抽吸醒脑静注射液比较

两种方法抽吸醒脑静注射液比较结果显示,改进法抽吸醒脑静注射液产生泡沫次数和药液流洒总量明显小于传统法,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511.526,P=0<0.01;t=243.568,P=0<0.01)。见表1。

2.2 两种方法抽吸清开灵注射液比较

两种方法抽吸清开灵注射液比较结果显示,改进法抽吸清开灵注射液产生泡沫次数和药液流洒总量明显小于传统法,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549.273,P=0<0.01;t=231.716,P=0<0.01)。见表2。

3 讨论

抽吸中药针剂时,会出现泡沫,这些泡沫是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分散状态而引发的,当气体被包裹于液膜后就会形成气泡。一些中药针剂存有特殊的表面活性物质,在配置溶液时容易发生大量气泡,个别中药针剂泡沫存在时间较长,不能自行消失。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配药和抽取时,产生的气泡量是不同的,在以稳定速度搅动的情况下,气泡出现的体积和药液进入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关系[7,8]。当进药的针头处于液面的正上方直接进药时,药液会直接撞击液面,产生较大体积的泡沫,当进药的针头处于液面内进药时,药液与其直接接触,产生气泡的体积较小[9]。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加药时,瓶内的气泡生成较多,占据了瓶内的大量空间,使得瓶的容量相对变小,不仅明显增加了瓶内的气体压力,还会增加加药时发生药液泡沫外溢的可能性,进而发生药液浪费,加药有困难。一些成分较为特殊的中药针剂还会堵塞针头,使得瓶内的气体过多,压力增大。传统法用于抽吸不同中药针剂时,将左手拇指和无名指固定于针筒前1/3的位置,用示指和中指共同夹持安瓿,进行抽吸药液时,安瓿的角度很不易被掌握,容易发生安瓿的过度倾斜发生药液流出,出现药液流洒,且针尖的位置也不易固定,注射器的针头侧孔也不易紧贴于安瓿壁,抽吸时容易吸进空气而产生泡沫。

改进法用于抽吸不同中药针剂时,使用左手持安瓿,将安瓿开口向斜上方,避免由于重力作用而发生的药液流洒。右手拿稳注射器后,将针头置于安瓿中部液面下抽吸药液,注射器的针头侧孔要紧贴于安瓿壁,针头和药液可以直接进行接触、可以大幅减少泡沫的产生,进而保证给药剂量的准确性。通过使用各种不同型号的注射器和每次抽取不同药量的中药针剂,可以省时省力,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避免了药液的浪费发生,进而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次研究表明,改进法抽吸醒脑静注射液产生泡沫次数和药液流洒总量明显小于传统法,改进法抽吸清开灵注射液产生泡沫次数和药液流洒总量明显小于传统法。将安瓿倾斜45°后,明显增加了抽吸中药针剂的药量,减少了瓶内的药液残留,针头直接进入液面下也大幅减少了泡沫的发生,使得泡沫发生次数明显降低,药液流洒总量明显减少。

综上所述,临床实用抽吸中药针剂的方法不仅可以明显减少泡沫产生,还可以减少药液流洒。改进抽吸中药针剂可以明显减少药液浪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抽吸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改进抽吸中药针剂产生泡沫和药液流洒的临床效果。方法 教材中抽吸药液方法为传统法,临床实用抽吸药液方法为改进法。由技术相当的专业护理人员进行抽取中药针剂,抽吸2 mL醒脑静注射液500次,抽吸10 mL清开灵注射液500次。比较两种方法抽吸中药针剂产生泡沫和药液流洒情况。结果 改进法抽吸醒脑静注射液产生泡沫次数和药液流洒总量明显小于传统法,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改进法抽吸清开灵注射液产生泡沫次数和药液流洒总量明显小于传统法,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改进法不仅可以明显减少泡沫产生,还可以减少药液流洒,减少药液浪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抽吸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改进抽吸,中药针剂,泡沫,药液流洒

参考文献

[1]Jiabo L.Thinking abou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injection[J].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12(4):497-501.

[2]Xu J,Yang 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hinese health caresystem[J].Health Policy,2009,90(2-3):133-139.

[3]Buriani A,Garcia-Bermejo ML,Bosisio E,et al.Omic techniques insystems biology approaches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Present and future[J].J Ethnopharmacol,2012,140(3):535-544.

[4]郝志芳,赵连萍,刘俊平.两种抽吸药液方法所用时间和药液流洒比较[J].河北医药,2007,29(5):515.

[5]冀秀清,王晶,赵亚青.抽吸药液的小技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5):115.

[6]连志红.抽取小瓶装粉剂的小窍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2):81.

[7]胡敏,吴洁华.减少配置中药针剂时产生气泡的方法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1):110-111.

[8]冷兰群.抽吸药液时防止和减少泡沫产生的方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04,20(10):62.

上一篇:市场经济伦理下一篇:毛泽东发展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