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注射(共11篇)
门诊注射 篇1
门诊注射室担负着全院门诊各科室患者的注射工作, 我们是“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我们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做好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不容忽视。门诊注射室病人流动性大, 在院停留时间短, 心理护理很容易被护理人员忽视。患者由于注射前精神紧张和注射时疼痛刺激, 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功能紊乱的症状体征。因而做好心理护理是减轻病人疼痛, 达到治疗目的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心理护理, 就是通过护士的行为、言语、表情和姿势去影响或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以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痛苦, 帮助其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门诊注射室每天接诊的患者数量多, 年龄跨度大, 病种复杂, 各种疾病种类也不同, 注射方法有多种, 病人的性别、年龄、职业、体质等千差万别, 接受注射时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化。要达到正确的注射目的, 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在注射时, 要运用多种形式, 对病人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只有做好各方面的心理护理, 才能提高服务质量。
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表现为精神紧张, 惧怕疼痛, 常出现自我保护动作;渴望安全、准确的注射;还有对药物产生依赖甚至达到迷信的程度;也有渴望通过注射某种药物而产生奇效, 或顾虑所用药物副作用大、效果不好等而自行停药延误病情。
患者心理护理的方法。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提高疼痛阈值注射时的疼痛是由于机械性和化学性药物刺激所引起的, 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疼痛阈值也有很大的差别。焦虑和恐惧时往往使疼痛阈明显降低, 而心情愉快则疼痛阈提高。因此, 对不同的患者, 应采取不同的语言和方式引导病人心境转移, 消除恐惧心理, 提高疼痛阈。对年龄小的患儿则以逗引为主, 使其产生亲切感或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对个别性格及心理反应较特殊的患儿不妨采用鼓励与态度肃相结合, 以鼓励为主的方法。同时要求我们在进行治疗操作时做到大胆心细, 手要轻, 动作快, 部位准确, 尽可能的减轻患儿痛苦, 缩短治疗时间。对学龄前儿童则采用鼓励、夸奖、安慰性语言或让其父母讲故事分散注意力。通过些方法, 患儿在注射时哭闹的现象大大减少。采用积极暗示性语言, 表示自己技术高, 打针不痛, 使患者以信赖的心情接受注射, 情绪稳定, 肌肉放松, 降低疼痛的感受性。因此对患儿的有效心理护理,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消除患儿陌生感, 关心爱护他们, 取得他们的信任;二是消除患儿紧张怕痛的恐惧心理, 善于诱导, 正确引导。青年人应采取鼓舞、激励性语言, 通过简单的对话使患者的紧张心理得到放松, 从而增加对疼痛的耐受性。老年人突出的要求是被重视、受尊敬。因此, 对老年患者应施以尊称, 主动热情地与之交谈, 使他们感到温暖, 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而产生心理满足, 从而改变对疼痛的敏感性。
以娴熟的技术, 使患者产生信任与安全感注射时操作要做到稳、准、快、好。即动作轻巧协调, 准确无误, 手疾眼快, 干净利落, 从举动上给患者以安慰, 使其感觉到为自己注射的是一位和蔼可亲、技术熟练又认真负责的护士, 从而解除不安全的心理障碍。要善于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 有针对性地进性心理护理, 适时地进行健康教育, 多与患者沟通, 工作认真负责, 掌握娴熟的技术可取得患者的信任, 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同时指导患者保持放松状态, 给予积极的配合。加强护理宣教, 消除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心理和顾虑心理利用为患者注射的时间,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 结合患者的病情和所用的药物, 讲解疾病的知识和药物的作用, 使其自觉坚持治疗。消除患者的紧张、悲观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极度悲观、痛苦的重症患者, 要给予精神上的安慰, 向他们解释治疗疾病是一连续的过程, 让他们确信在医生和护士的治疗下一定会痊愈。
随着医学模式的进步, 由生物模式逐步向生物学、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态度, 更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加强自身修养, 必须学习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知识, 努力学习与医学相关的学科, 拓宽医学视野,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所以, 只有做好注射时患者的心理护理, 才能使患者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痊愈。所以做好门诊注射患者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门诊注射 篇2
1、在护士长领导下负责门诊治疗工作。
2、认真执行行业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章,做好医嘱查对和交接班工作。
3、认真执行医嘱,对过敏药物注射前必须按规定做好过敏试验。
4、用药治疗过程中要认真巡视观察病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报告医师,作好记录。
5、熟悉常用药物及急救药物的药理作用、剂量、用法及注意事项。
6、认真落实消毒隔离措施,督导并做好门诊各治疗场所的卫生清洁工作。
7、做好门诊各治疗场所的空气消毒及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工作。
8、加强“三基三严”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9、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新县人民医院门诊部
门诊注射 篇3
人工流产术、绝经后取出宫内节育器术,是我站妇科门诊比较多的手术。但是手术过程中,对某些放置IUD及取出IUD、人工流产的受术者,需要行宫颈扩张术。由于子宫底与子宫体主要由平滑肌组成,而子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纤维组成。两者均无扩约能力。加之子宫下段与子宫颈内口感觉神经末梢丰富。所以在行子宫颈扩张时,被动扩张及牵拉会造成迷走神经兴奋而产生一系列症状。扩宫时产生剧烈持续性疼痛,可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眩晕、恶心、呕吐等严重的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即常见术时心脑综合症。由此,使部分准备受术者产生恐惧,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近年来国内国外同行为了减少计划生育门诊手术中对宫颈刺激,降低术时心脑综合症的发生,减少受术者痛苦,共同探讨研究作不懈努力。方法比较多,如蛛网膜下腔阻滞法,术前给冬眠合剂,肛门放置宫术安栓,口服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等,但各有利弊。
我站从2003年3月起至2012年3月间,用小剂量利多卡因做宫颈及宫腔表面麻醉,结合电动负压进行人工流产术400例;用小剂量利多卡因做宫颈麻醉,绝经后取环术36例。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人流受术者及绝经后妇女要求取环者均选自本站门诊。人流受术者用药组及对照组各选400例。两组选初孕妇均为128例,经孕妇为272例; 绝经后要求取环者36例,经X光透视或盆腔B超证实避孕环的形状及位置,并排除各种急性妇科炎症及禁忌症。对照组30例,术前未用任何药物,绝经后时间与试验组基本一致。
1.2 方法
1.2.1 人流受术者两组均采用电动吸引术,吸宫负压定为6—8周者350—400mmHg(47—53Kpa),9—10周者400—500mmHg(53—67Kpa)。受术者均扩宫口不超过8.5号,吸刮头选用7—8号。人流术用药组经消毒暴露宫颈后,用消毒好的去掉针头的头皮针塑胶管,沿宫颈口缓慢插入宫腔,深度根据孕周选用6—10cm,然后将2%利多卡因3—4ml,缓慢注入宫腔内,拔去塑胶管;用5ml注射器抽吸2%利多卡因2ml,于宮颈3点、9点位置距宫颈外缘约0.5cm处穿刺,深度0.5—1.0cm,抽无回血后推注各1ml,30秒后开始行扩宫术及吸宫术。对照组按常规操作。
1.2.2 绝经后取环受术者用药组暴露宫颈消毒后用5ml注射器抽吸2%利多卡因2ml于宫颈3点、9点位置距宫颈外缘约0.5cm处穿刺,深度0.5—1cm,抽无回血后推注各1ml,30秒后行取环术。对照组按常规操作。.
2 结果
2.1 用药组400例中360例扩宫术吸宫术无痛。对照组400例中扩宫术吸宫术无痛仅50例。用药组中初孕妇128例,无痛116例,经孕妇272例,无痛245例。二者无显著差异。 对照组中初孕128例,无痛仅16例,经孕妇272例,无痛仅34例。二者无显著差异。说明,无痛性人工流产术与初孕、经孕无关,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2.2用药组孕6—8周者240例,无痛216例,占90%;对照组孕6—8周者240例,无痛仅30例,占12.5%,二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用药组孕9—12周者160例,无痛者144例,占90%。对照组孕9—12月者160例,无痛仅20例,占12.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说明无痛性人工流产术与孕周无关,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2.3绝经后妇女要求取环者。用药组36例中,有33例宫颈松弛一次性通过5号扩宫棒,为92%,无痛34例,为94.4%。对照组按常规操作30例中有2例能一次性通过5号扩宫棒,为6.7%,无痛3例,为10%。说明无痛性取环术与绝经时间无关,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3 讨论 (1)碳酸利多卡因为全能麻醉药,起效快,作用强而持久且穿透力强,对组织无刺激性;(2)使支配子宫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麻醉,阻断了扩宫术及吸宫术中的较强刺激。除产生无痛效果外尚可控制吸宫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术时心脑综合症的发生。从而减少受术者的痛苦;(3)绝经后妇女宫颈萎缩致宫口较紧,子宫萎缩致大多数避孕环嵌顿,是引起取环者痛苦的两个原因。碳酸利多卡因宫颈注射能有效松弛宫颈及阻滞麻醉阻碍神经冲动传导,而使受术者痛觉消失或减轻。
门诊注射、输液卡缺陷分析与对策 篇4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防患于未然是医院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门诊注射、输液卡作为客观资料是医疗纠纷中护患双方举证的重要依据。针对门诊注射、输液卡缺陷, 我院采取了以下对策。
1 门诊医生开复式处方
门诊药房处理并转抄医嘱后, 将门诊注射、输液卡和药物连同复式处方底联一并交给门诊注射、输液室护士。由护士将三者进行查对无误后, 方可注射或输液。
2 改良门诊注射、输液卡
门诊注射、输液卡上除注明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药物名称、剂量和使用方法外, 还应标明病情诊断及输液的日期、时间、滴速以及签名, 外加“备注”。除注射、输液的日期、时间、滴速以及备注栏由护士填写并签名外, 其他的都由门诊药房填写。备注项目由护士详细记录病人输液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处理结果及效果[1]。注射、输液卡不需重复转抄, 每天使用后回收备查。
3 讨论
长期以来, 门诊注射、输液室护士仅凭门诊药房所发药物与其转抄来的注射、输液卡进行查对并再次转抄。护士见不到医嘱原本或副本, 一旦门诊药房错误地执行了医嘱或出现错发、漏发并且转抄过程同时出现了差错等, 护士即使进行了认真查对, 也非常容易出现差错和漏洞;另外, 护士在转抄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差错, 并且, 反复抄写注射、输液卡, 增加了中间环节, 增加了护理工作量, 浪费了人力资源, 增加了纸张成本。复式处方的应用, 使护士在查对过程中能充分做到“三查七对”, 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改良后的注射、输液卡的应用不仅让各班护士对该病人的基本病情一目了然, 避免了护士反复抄录注射、输液卡, 使护士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病情上, 还节省了开支。注射、输液卡回收备查, 一旦出现问题, 注射、输液卡作为客观资料可以举证。门诊复式处方及改良后的注射、输液卡的应用, 完善了护理管理, 充分做到了“三查七对”, 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门诊注射室工作制度 篇5
门诊注射室主要负责门诊各科病人的药物注射治疗任务。
1.工作人员应了解常用注射药的药理作用、毒性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的紧急处理,必需具有熟练的技术、高度的无菌观念和责任心。
2.凡各种注射应按处方和医嘱执行,对易致过敏的药物,必须按药品说明书规定做好注射前的药物过敏试验。
3.密切观察注射后的情况,若发生注射反应或意外,应及时进行处置,并通知医生。
4.注射室内应保持整洁卫生、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地面先拖后扫,每日2次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月做空气培养1次,并做好监测登记。
5.工作人员着装整洁,戴好帽子、口罩,并做好注射治疗器和物品的准备工作,向病人做好必要解释。
6.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门诊“三查五对”制度(“三查”:查批号,有效期,药品有无变色、沉淀、裂纹;“五对”:对姓名、药名、剂量、浓度、用法)。叮嘱病人保管好注射单,对待患者热情、体贴。
7.注射部位准确,避开瘢痕、硬结及皮肤患处,掌握无痛注射法,熟练基本技术操作,减轻病人痛苦。
8.注射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对使用过的注射器等一次性物品应进行消毒毁形处理后更换,对每一个病人治疗前均应先洗手,后操作,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门诊注射 篇6
【关键词】注射室;相似药物;药物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87-02
门诊注射室承担着全门诊的输液及注射治疗,护理人员每天接触的药物品种繁多,而今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药品也被大量引进医院,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形似、音似的药物,以及许多规格的同一药物,门诊注射室的护士每天面对不同科室不同病种患者的用药,在使用中一旦疏忽大意,便极易导致用药错误。我院注射室2013年7月我院注射室针对上半年注射室相似药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效良好。具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包括已杜绝和已发生的与药物相关的护理质量问题共11起,与相似药物相关的有8例(包括已发生的2例不良事件),占总数的72.7%。其中,因药房发放错误,且药物形似接药护士未核对出的有3例,占与药物相关总数的37.5%;
药物音似且形近的有3例,占与药物相关总数的37.5%;同一药物不同规格发生剂量错误的1例,占与药物相关总数的12.5%;注射用水剂量错误的1例,占与药物相关总数的12.5%。
2存在的问题
2.1 药物相似
2.1.1 看似药物:药瓶的大小、形状一样,瓶体标签、瓶盖颜色相似。如:济特与地塞米松(粉剂),瓶体大小一致、瓶体标签高度相似,仅瓶盖颜色不一,如同时去除塑料瓶盖,则易混淆;新克君与特灭茵,均为哌拉西林舒巴坦钠,外包装基本一致,仅商品名和剂量不同;林可宏与丽科伟,均为更昔洛韦,包装基本一致,但剂量不同;开文通与沐舒坦,包装完全一致,但药物不同,开文通为改善微循环的药,沐舒坦为化痰平喘的药;川威和褀利,药物相同、剂量相同、包装外形一致,仅药名不同;优他能与普妥利康,包装外形相似,但优他能为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普妥利康为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
2.1.2 听似药物:读音相似,但药物不同。如新克君与新治君,前者为哌拉西林舒巴坦钠,后者为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治君与新治君,均为哌拉西林舒巴坦钠,但剂量不同;贝科能与鑫贝科,均为复合辅酶,但前者剂量为100单位/支,后者为200单位/支。
2.1.3 一品多规药物:同一药品不同规格。乐满妥(头孢孟多酯)分0.5g/支、1g/支和2g/支三种剂型,其中0.5g/支为1g/支和2g/支,外包装分别为黄色、绿色和蓝色;长春西汀分10mg/支、20mg/支、30mg/支三种剂型,外包装分别为绿色、黄色和紫色;奥德金(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分0.2g/支、0.4g/支和0.8g/支三种剂型,外包装分别为绿色、深蓝和天蓝色。
2.2 人员管理
2.2.1 护理人员给药风险意识培训不足,看似、听似、一品多规的药物未列表统一培训。且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2.2.2 注射室输液区类似于流水线作业,工作琐碎,干扰多,易疲劳,且高年资护士居多,疲劳作业情况下,容易凭印象做事,或者完全依赖前期核对,而未再次认真核对,从而将药物混淆。
2.2.3 注射室工作岗位为白班岗,经常会有哺乳期护士到注射室轮岗,于是注射室部分人员不能相对固定,每年都会有轮转护士,因此工作中会出现部分护士业务不太熟悉,加之年资较低,专业知识也相对薄弱,对药物知识掌握不全,药物名称、用途、性质、作用、外包装不甚了解,容易发生失误。
2.2.4 医生医嘱开具不规范,电子医嘱单名称或剂量不清晰,有时会出现病历与医嘱不一致的情况,如不仔细核对所有药物,难以发现该问题,只按医嘱单核对有时也会出现错误。
2.2.5 药房工作人员有时也会出现发药错误,病人将错领的药带入注射室进行交药注射,如果注射室护理人员注意力稍不集中,加之依赖心理,会继续错用而犯错。
3对策
3.1 健全药品安全管理制度,根据医院相似药品目录查找注射室常用药物中存在看似、听似、一品多规情况的所有用药,并拍成对比图片,制作成图片上墙,加强核对。以避免混淆。
3.2 加强培训,利用晨会和开展专门针对性地业务学习,将近似药物的包装、名称、剂量、用法、禁忌等进行对比学习,加强印象。尤其是对新进护理人员,加强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安全用药原则的自觉性。
3.3 不断更新药物知识说明本,放于固定处,便于护士及时了解新进药物的使用方法,不断更新所掌握的药物知识,以适应不断丰富的临床用药。
3.4 重视风险教育,强化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对领取、存放、摆药、配药、给药的每个环节进行风险识别与干预,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管理制度警示鸣钟,改变管理理念,营造主动上报不良事件氛围[1]。
3.5 对于不良事件采取无惩罚、鼓励上报政策,一旦发生相关不良事件,采取根因分析法,对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可行性措施以规范流程从而避免再次发生同类事件。
3.6 设立药品安全管理质控员,加强对相似药品的安全刮泥,结合病区特点,筛选科内常见相似药品的品种,找出相似药物使用中安全隐患,培训护理人员,掌握易混淆药品的辨别知识,加强监测易混淆药品的控管,层层把关,纠正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混淆差错[2]。
3.7 建立三级质控,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用药安全,引导护理人员自觉遵循医药法律法规及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杜绝用药差错的发生[3]。
4效果
2013年7月至11月底,无用药不良事件发生,即使在第一环节发生失误,也能在下一环节杜绝,护士对安全用药的风险意识增强。通过晨会提问,每日抽查发现每位护士基本能熟练掌握科内相似药物的相关知识,并在接触到该类药物时提高警惕,加强辨识。
5讨论
5.1 制定类似药品清单,制作并悬挂对比图片,对提高护士对近似药物的辨识能力能起到明显的作用,通过图片可首先从感官上加强辨识。
5.2 加强对科内护士,尤其是新入科护士、低年护士安全用药知识的培训,评估安全用药能力,提高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安全用药自觉性,提高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安全用药自觉性,提高护理人员对相似药品认知有效保障用药安全[4]。
5.3改变管理理念,高度重视药品安全,引导护理人员充分重视安全用药,加强风险意识,强化每一环节的核对工作,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5.4 外观和读音相似的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很容易造成差错,因此,加强药物的安全管理,强化风险意识,强化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类似药物的辨识能力,拓展药物相关知识,引导护士规范操作,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于用药的每一环节层层把关,是提高临床用药安全、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波.病区相似药品安全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大家健康,2013,7(2):190-191.
[2] 蒋银芬,杨如美,修伟军,等.229起护士给药错误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62-64.
[3] 郭晓艳,徐芳.避免临床用药差错的护理防范措施探讨[J].护理研究,2003,17(4):226-227.
门诊注射室输液护理安全的探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解放军第234医院2014年1~12月门诊注射室输液的患者30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男68例,女82例,年龄8~65岁,平均年龄(29.7±8.3)岁,病程1~14 d,平均病程(7.1±2.1)d;观察组男67例,女83例,年龄9~64岁,平均年龄(30.1±8.5)岁,病程1~12 d,平均病程(6.8±2.0)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输液时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输液时采取输液护理安全管理,实施签名负责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工,分为输液、皮试、配药等3个环节,每个环节需要严格把关,治疗单字迹不清时需要仔细核对,核对后再认真询问患者过敏史及病史,进行皮试,皮试后双方签字进行输液,配药需要严格遵守“三查七对”,核对后签字,输液护士输液前要再次进行核对,医嘱、患者姓名、药名等情况均正确,才可进行输液,在输液卡上签字。输液中要严格消毒,进行无菌操作,操作前要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洗手,药物配伍、穿刺、拔针等环节均要保证无菌操作,穿刺不成功时需要马上更换针头,注射室要采用消毒剂进行消毒。注意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为患者解释每个操作步骤的必要性,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注射室要进行健康宣教,可将温馨提示、输液有关知识等资料贴在墙上,方便每位患者进行学习观看,对于患者的提问,需要耐心的给予解答,避免患者带着疑问,在日后生活中影响身体健康。
1.3 观察指标
本次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对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进行评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根据患者自述情况进行统计整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及患者家属非常满意66例,满意70例,不满意14例,总满意度90.67%,对照组患者及患者家属非常满意46例,满意72例,不满意32例,总满意度78.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3 讨论
当今社会对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先进的护理方法也越来越多,如护理干预、优质护理等[2]。这些护理方法在门诊注射室均可实施,并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无论采用何种护理方式,安全性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3]。门诊注射室人员流动较大,且以流行传染疾病为主,因此发生交叉感染以及院内感染的风险较高,在护理过程中更应注重护理安全[4]。
门诊注射室工作量较大,因此很容易因为工作繁忙而发生混乱,因此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并严格无菌操作十分重要,做到忙而不乱,认真处理每一个环节,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工作效率,这样虽然护理人员仍然需要面对繁重的工作但仍可保证安全性[5]。门诊输液室应合理排班,避免因过度疲劳导致的安全性问题,并且加强护理巡视,密切注意患者输液速度以及病情变化,倾听患者主诉,一旦有情况,应按照相关情况处理流程进行及时处理,无法处理的问题应立即报告医师进行解决[6]。安全性护理与护理人员自身的品格密不可分,且与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平时应加强护理人员的学习、培训,熟练掌握各项技能,同时督促护理人员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安全意识[7,8,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注意门诊注射室输液护理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门诊注射室是医院的前沿阵地,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因此,做好门诊注射室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繁忙的工作中,保证每位患者的安全是医务人员的责任。门诊注射室护理安全在于认真执行安全措施以及提高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工作素养。通过加强管理,培训教育等合理的方法可以提高门诊注射室安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实施门诊注射室输液护理安全管理后患者的临床体会。方法 门诊注射室输液患者30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取输液护理安全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及患者家属总满意度为90.67%,高于对照组7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诊注射室输液护理安全管理极为重要,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加强护理,保障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度,临床可积极推广应用。
关键词:门诊,输液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韦琼,穆峰,陈继冰,等.门诊儿童输液护理安全文化管理实证研究.现代医院,2011,11(12):122-124.
[2]谢冬英,杜琳.门诊输液环境改造对提高护理安全的作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6):83-84.
[3]李淑艳.消毒隔离在静脉输液中的护理安全管理.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5):596-597.
[4]李瑾.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安全管理.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1):336.
[5]刘芳.门诊输液环境改造对提高护理安全的作用.护理学杂志,2011,26(9):61-62.
[6]陈珏,刘燕芳,杨骅.零缺陷管理理论在门诊注射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9):58-59.
[7]李虹.双人核对制度在预防门诊注射差错中的应用体会.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2):232.
[8]于艳利.门诊注射室的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主要防范措施.吉林医学,2014,35(3):619.
规避基层医院门诊注射室风险探讨 篇8
1 存在风险
1.1 护士方面
1.1.1 管理相对不到位
相比临床科室, 门诊部门不易被重视, 部分因为需要照顾或年龄较大的护士被安排到门诊, 整体年龄较大。护士岗位相对不固定, 配置不合理, 基本知识及理论掌握不够全面。
1.1.2 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
护士主动学习精神欠缺、操作技术不熟练、工作中不认真、不求上进, 导致护理观念落后, 对严重后果缺乏充分的认识, 或是对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护士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工作上以满足于完成医嘱为目标, 缺乏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这些因素均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环节, 容易导致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及投诉。
1.1.3 责任心不强
有些护士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或自行简化程序, 如没按护理规范穿着、加药不彻底、拔针时残留药液较多而造成浪费, 同时基层经济相对较差, 也就增加了医患矛盾发生的可能性;另外, 部分病人病情较轻, 一般是治疗完毕后就离开, 与护士接触时间短, 缺少沟通, 如病人有不适反应则容易将不满情绪发泄在护士身上。
1.1.4 自我保护意识差
一部分护士法律意识和危机意识淡薄, 在治疗过程中忽视了病人的知情同意、隐私保护, 容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门诊注射病人留下的客观资料少且保留不齐全, 一旦发生医疗差错时, 医院拿不出客观真实的资料举证。由于护士轮岗轮班较频繁, 存在病人治疗中缺乏固定的责任护士、各班各岗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签名不全等问题, 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或做了工作无记录的现象。
1.2 医院感染管理方面
基层医院往往受限于医院规模, 可能影响了门诊相关部门的布局。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的区分不一定明确, 增加了发生交叉感染的机会。如果诊疗操作过程中忽视消毒隔离相关规定, 不注重无菌技术操作, 势必影响医院内感染的质量控制。今年初“辽宁东港丙肝感染事件”[1]中, 因违反“五个一” (即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 的基本操作要求, 在未消毒情况下, 用同一注射器给不同病人注射药物导致交叉传染, 是个惨痛的教训。
1.3 病人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病人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护士的服务行为及质量没有达到病人的要求, 也就容易发生护理投诉或纠纷。比如有些病人急病求治, 难免会出现烦躁、焦虑、易怒等情绪, 护理措施稍有怠慢可能就会让病人及家属认为不重视, 产生不满;有的慢性病病人因长期治疗, 给家庭和他人带来负担, 从而失去生活信念, 容易产生抑郁、自卑、退缩等不良情绪, 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很敏感, 常提出过高的治疗和护理要求, 有时会责怪医护人员没有精心治疗。
2 防范措施
2.1 护士方面
2.1.1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与临床科室一样, 护理部门对门诊也应足够重视护理人员的合理安排, 以30岁~40岁的护士为主, 才能更好地保证护理质量;根据不同的时段及护理工作量的变化, 动态安排人力资源, 增加病人高峰期护士上班人数, 运用各种方法缓解护士的超负荷工作压力。
2.1.2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以开展“三改两推一评议”、“优质护理服务”[2]为契机, 护士不断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技能培训, 注重新药知识的培训及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更新服务理念, 提升服务内涵, 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 积极主动为病人服务;由于病人每次求诊不一定是同一护士执行医嘱, 可设置第1位接待护士为其责任护士, 负责该病人的健康宣教、配药、注射、巡视、注射知情卡的填写, 做好相关记录, 并妥善保存;每位护士应给予病人相关疾病防治、用药注意事项的基本指导, 对个别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人, 由于事先有告知, 病人能够理解并配合治疗, 减少纠纷发生, 如由于外伤需要注射破伤风病人不占少数, 其程序较多, 需要充分沟通, 以取得配合。
2.1.3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由于门诊用药品种繁多, 剂量不统一, 护士在收药、配药、注射等每个环节必须做好查对、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3]。
2.2 重视医院感染、环境的管理
合理的病室布局安排, 可按年龄分为儿童区和成人区;按疾病类型严格分为感染性疾病区和非感染性疾病区;并合理分区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污物通道等, 设立明显标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规程。遵守标准预防原则, 做好人员、环境、物品的管理, 规范洗手行为及预防针刺伤, 使注射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4]。
2.3 转变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护士应学会换位思考, 以热情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为病人解除痛苦, 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使其积极配合护理和治疗。另外每个病人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 其心理状态、对医学知识的认知程度也可能不相同, 这就要求护士应灵活地进行个体化宣教, 正确及时地进行健康教育指导。针对不同的个体、疾病及心理问题, 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 以利于疾病的稳定或康复[5,6,7]。
4 小结
门诊注射室护士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 要努力增强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仅对自己负责, 更要对病人负责, 维护护患双方的共同权益。
摘要:分别从护士、医院感染管理、病人三方面对门诊注射室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分析, 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措施, 如合理配置护士人力资源、提高护士综合素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重视医院感染及环境的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等, 提高护理质量, 防范护患纠纷的发生, 以保证护理安全。
关键词:门诊注射室,风险规避,护理
参考文献
[1]张非非.“针头惹祸”为何重演, 辽宁东港医源性集体感染丙肝事件调查[N].健康报, 2013-2-6 (6) .
[2]陈霞.浅谈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的实施[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36) :4893-4894.
[3]王璟.门诊静脉输注用药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 2011, 25 (10C) :2804.
[4]余媛, 钱媛.内科门诊风险管理中的环境建设[J].护理研究, 2012, 26 (10A) :2664-2665.
[5]夏凡.对门诊护理工作的新思考[J].护理研究, 2012, 26 (1B) :171-172.
[6]高洪霞.人文关怀护理在门诊换药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1, 25 (6A) :1464-1465.
门诊注射 篇9
1 门诊输液室安全隐患
1.1 医嘱与药物方面
(1) 医嘱与实际情况不符。有些病人出现拿亲属医保卡就医的情况, 而医生或不认真或碍于情面开人情方, 这就导致处方上姓名、性别、年龄等与就医患者完全不符[3];门诊注射室护理人员在常在查对时发现病历医嘱与电脑医嘱存在药名、剂量、注射方法等方面不符状况, 甚至对于有些需“皮试”药物未注明“免试”或“皮试”。这些情况均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 新药物不断出现。医疗市场的完全开放导致了现代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 新药物不断面世。一个药品多存在商品名、化学名等多个名称, 并有多种规格、包装、剂型与厂家, 甚至有些药物一字之差, 药品性质完全不同。若护理人员药物知识更新跟不上临床应用, 药理知识欠缺, 很容易盲目注射用药, 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3) 麻醉、精神类等药物管理失误。不当的麻醉、精神类药物管理也会导致安全隐患。当今社会上存在许多吸毒人员, 门诊注射室若将强痛定、杜冷丁等药物的空瓶或参与量处理不当, 或随其它医疗垃圾做一般处理, 容易导致一些吸毒者设法找来空瓶谎称注射前打碎了, 强烈要求医生重配[4]。这种事件一旦发生, 严重扰乱了特殊药物的供给及正常的医疗秩序。
1.2 护理人员方面
(1) 工作量大, 出现安全隐患。所有科室的注射治疗均需在注射室进行, 这就导致门诊注射室人流量大, 人员复杂, 护士工作量大, 需同时兼顾多个病人的治疗注射, 稍不注意容易由于忙乱出现配错药, 换错瓶的失误。再者门诊注射室空间狭窄, 区域分隔不明细, 也容易由此出现院内感染。 (2) 责任心不强, 易发生安全失误。就医人员多发生同名同姓的病人, 护理人员若身份确认不认真, 就容易导致输错液, 发生不良事件[5];护士若在患者注射输液期间巡视不到位, 也容易出现因换瓶不及时导致病人不满, 甚至发生病人病情恶化而未及时处理的严重事件。 (3) 操作技术不规范。违反无菌操作标准, 对常见疾病知识掌握不全, 健康宣教不到位, 存在安全隐患及交叉感染因素。门诊注射室护士若穿刺技术不熟练或拔针后注意事项未交待清楚, 容易增加病人的痛苦或导致病人压迫止血不当皮下淤血。护士未按照无菌操作标准严格进行, 出现一针筒多用、抽吸药物时手掌握住了整个活塞等现象, 很容易导致注射各环节的严重污染。护士若未做好常见疾病知识宣教, 未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也容易出现水痘、腮腺炎、肠炎等消化道或呼吸道疾病交叉传染。
2 预防措施
2.1 提高职业素质, 强化职业责任
重视护士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 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加强常见疾病知识、常用药物知识培训, 教育门诊注射室护理人员要以患者为中心, 增强服务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 亲切对待病人, 认真对待工作, 同时恪守职业道德, 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仔细地完成本职工作。常见疾病相关知识上墙, 做好小卡片, 督促护士认真做好健康宣教, 尤其做好常见传染病消毒隔离知识宣教。
2.2 严格查对制度, 确保注射正确
应建立健全门诊注射室的各项安全护理制度, 将安全有关制度:查对制度、身份确认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药物配伍禁忌表、各临床皮试液配置表等独立成册发给护理人员, 督促其严格按制度进行[6]。同时, 护理人员要认真遵医嘱操作, 对于医嘱不明确的地方及时与医师沟通确认, 并在注射治疗前先查看病人一般情况, 对病人过敏史, 用药史要有一定的了解, 注射药袋与医嘱、处方、药物等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2.3 规范医保制度, 加强药品管理
医院应规范医保的使用, 对于病人与病例不符的医嘱, 护理人员有权拒绝执行医嘱。并加强麻醉、精神类药物的规范使用。护理人员遵医嘱注射治疗后应注意统计空药瓶数, 记录用药后剩余量等, 并注残余量的处理方式, 经两个以上护士核对签名后, 下班前将空药瓶及时送交药房集中处理。
2.4 更新专业知识, 提高操作技能
为了适应药物更新及临床需要, 医院应特意收集临床常应用的新药说明书, 组织护士学习, 更新专业知识。同时, 加强对护士各种操作技术训练, 确保肌注基本可做到非药物无痛注射;静脉穿刺技术应尽可能地做到一次穿刺成功, 避免业务不熟导致反复穿刺。同时, 需在拔针时耐心嘱咐病人正确按压穿刺点, 禁止揉动按压处。
2.5 严格遵守消毒制度, 避免交叉感染
护理人员须严格无菌操作标准, 各种操作行为前后均要规范洗手, 操作注射时做到“一人一管一带一巾一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7]。配药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避免出现输液反应。对于输液室空气要利用人际共存消毒剂每天消毒4次, 配药室及配药室空气与物表确保每天消毒2次。输液大厅区分成人区与小儿区, 对于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安置隔离室进行隔离治疗。另外, 护理人员要做好自我防护工作, 坚持安全操作流程, 避免在操作过程中被锐器所伤, 一旦刺伤应及时处理。
2.6 按工作量弹性排班, 加强巡视力度
门诊注射室病人每日流动量大, 尤其是疾病流行时期, 注射病人更多。医院应根据具体情况, 在病人注射治疗高峰时间, 适时增加护士人数, 按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 减少病人排长队、护士工作量大的现象。另外, 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力度, 做到及时接换液体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并嘱咐病人更换治疗座位需经护士同意, 避免换座位导致错输液与漏输液等。
参考文献
[1]周书萍, 徐小惠, 葛庆芬等.门诊注射室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09, (2) :107-108.
[2]郝红.门诊注射室护理纠纷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J].吉林医学, 2007, 28 (6) :842-843.
[3]赵洋.门诊注射室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防护措施[J].工企医刊, 2013, 26 (1) :75-76.
[4]林军, 苏伟宁, 罗秋艳等.基层医院门诊注射室护理差错防范措施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 14 (22) :102-104.
[5]黄小影.注射室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乡村医药, 2008, 15 (4) :80.
[6]牟娜.门诊注射室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对策[J].工企医刊, 2010, 23 (6) :62-63.
门诊注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1年2月在我院门诊注射的10 000例作为对照组, 男5 000例, 女5 000例, 年龄7~75岁, 平均年龄41岁 。注射类别H 2 000例, im2 000例, ivd 6 000例。2011年3月-2012年2月在我院门诊注射9 980例作为观察组, 男 5 000例, 女 4 980例, 年龄8~76岁, 平均年龄42岁, 注射类别H 2 000例, im 2 080例, ivd 5 900例, 两组均无重要器质病变及癌症病史, 文化程度相似, 痛觉正常, 表达能力完好, 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的注射方法, 观察组在注射治疗中, 采用多种护理干预及技术改进。
1.3 观察组采用的护理干预
1.3.1 环境改善。
门诊注射病人多病情较轻, 集中在几个治疗大厅内进行, 人多嘈杂使病人感觉不适。提供舒适、清洁、温馨的治疗环境, 摆设宽大舒适的沙发, 装配空调设施, 温度保持在20~25℃左右, 定期开窗通风、空气消毒, 消佳净擦拭桌面, 避免交叉感染, 给病人心理上安慰, 避免烦躁、紧张情绪的发生。
1.3.2 音乐疗法。
治疗大厅内装电视设备等, 播放轻音乐, 让病人在整个注射过程中聆听优美的歌声和轻松愉快的乐曲或观看各种文艺节目, 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 减少肌肉紧张, 提高应激能力和痛阈。
1.3.3 优化言行仪表。
护士仪表要整洁优美大方, 态度热情, 为病人营造一个被尊重、被关心和接纳的氛围;对自己的操作技术充满信心, 认真做好查对制度及无菌操作, 赢得病人的信赖, 减少病人对注射引起疼痛的恐惧感。
1.3.4 评估病人。
注射前和蔼的与病人交谈, 了解病人的想法, 在核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评估病人的文化程度、年龄、病情、疼痛阈值等。
1.3.5 松弛疗法。
注射大厅内设有书架, 摆一些与健康锻炼有关的知识图片、书报, 墙上张贴人体健康相关的幽默图画, 给病人在护士配药时观看阅读, 缓解紧张心情。 注射过程给病人讲解健康锻炼有关知识, 分散其注意力, 打消其注射必痛的顾虑, 使其肌肉松弛, 易于进针, 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各种注射, 减轻疼痛。
1.4 观察组采用的技术改进
1.4.1 H的改进。
传统皮试方法是配好皮试液后消毒前臂掌侧下段, 针头与前臂平行刺入皮内, 改进后穿刺时针头与上肢长轴垂直, 即从前臂尺侧往挠侧与腕横纹平行刺入皮内, 而且速度要快, 整个操作在10s内完成。
1.4.2 im的改进。
(1) 选择无痛注射部位: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边线外上1/3交界点, 此点与髂前上棘连线内上1/3为无痛注射点[3], 选择臀中肌注射, 此部位血管神经分部少, 能有效地减轻进针的疼痛[3]。 (2) 按压穴位:根据不同的卧式选择按压适合的穴位, 如关元俞、关跳穴、新环跳穴、合谷、内关上髎等, 一手匀速推药, 另一手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压所取穴位。 (3) 按压注射部位:常规消毒皮肤范围, 同时消毒护士拇指、食指, 拇指先按压注射部位10s, 以适宜力度向体内垂直按压, 病人感到酸、麻、胀适宜, 边按压边询问病人的感觉, 以便随时调整手法[3]。 (4) 留置气泡法:注射器抽取药液后再吸取0.2~0.3ml的空气, 保持注射器垂直向下使气泡在上, 先推入全部的药液, 再注入空气。 (5) 利多卡因稀释法:各种药液如没有配伍禁忌, 可用0.2~0.3ml利多卡因稀释后再注射。 (6) 针头留置生理盐水法:注射特殊药液如长效青霉素时药物接触血液后引起凝固造成针头阻塞而多次注射, 可采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后再吸取0.1~0.2mlNS, 使针头内充满NS后再注射。 (7) 进针及拔针的技巧:用拇指及食指绷紧皮肤后再用手臂带动腕关节的力量用与皮肤阻力相等的力度向注射部位垂直进针, 如病人感到疼痛, 可变换进针方向, 病人感觉无痛时再推药, 同时用手掌尺侧以中等以上的力度触及臀部, 此时病人感觉臀部触及感而忽略了进针的疼痛, 拔针时应绷紧皮肤, 快速将针头拔出, 以免牵拉引起痛感。
1.4.3 ivd的改进。
(1) 加大进针角度:注射时, 针头与皮肤改为50°~60°, 减少针头斜面与皮肤接触的面积, 并减少了针头对皮肤组织和血管的机械牵拉和切割, 使疼痛减轻。 (2) 无痛拔针: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针, 并抬举注射手臂5min以免淤血。
1.4.4 注射后外敷。
注射部位有红肿疼痛指导病人用新鲜的去皮芦荟叶、生姜切片外敷或涂抹;新鲜土豆切片后外敷。
1.5 疼痛观察
按VRS法即语言描述评分法将疼痛划分为四级: (1) 无痛; (2) 轻度疼痛; (3) 中度疼痛; (4) 剧烈疼痛。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接受多种护理干预技术改进后9 980例中注射无痛6 700例, 注射疼痛H有100例, 疼痛率为5%, im 580例, 疼痛率为27.88%, ivd 2 600例, 疼痛率为44.06%, 而且是较轻的;对照组10 000例患者中, 注射无痛130例, 注射疼痛H有1 950例, 疼痛率为97.5%, im 2 000例, 疼痛率为100%, ivd 5 920例, 疼痛率为98.6%。观察组引起的疼痛比对照组显著地下降, 而且大多是轻度疼痛。这是注射技术改进及多种护理干预的结果, 具体数据详见表1, 差异有显著性 (P<0.5) 。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良好言行仪表能给病人舒适的第一印象, 增加其对护士的信任。舒适环境能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音乐能潜意识的转换自主神经在视丘的反应, 而且能增加疼痛阈值, 促进体内啡肽分泌, 起到镇痛的作用, 选择无痛注射部位, 能避开大神经和大血管, 又能避开神经主干与分支减轻疼痛。im前按压注射部位与疼痛阀门控制学说有关, 可能是细纤维输入疼痛冲动时正逢疼痛阀门处于关闭状态, 所以病人感觉注射时疼痛减轻[3]。留置空气法避免拔针时药液浸入皮下引起刺激, 减轻疼痛。针头留置NS法避免穿刺时药液与血液接触引起凝固导致穿刺失败, 减少病人痛苦。外敷生姜、芦荟叶、土豆有抗炎、镇痛、消肿、收敛而减轻疼痛的作用。
总之, 上述各种注射的技术改进都是阻碍注射引起疼痛的各个环节来达到无痛和减轻疼痛的目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观察和分析证明上述方法均有效, 其中音乐疗法效果显著易开展, 留置气泡法、针头留置生理盐水法简单易行效果好,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段磊.护理学基础 (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57-158, 352.
[2]杨晓莹, 潘小美.音乐在围手术期病人心理应激干预的分析与展望 (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8, 27 (12) :1238-1241.
门诊注射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HIS系统2008年全年处方信息。
1.2 方法
利用我院药剂科自行开发的“处方评价系统”,提取我院2008年门诊处方中药注射剂用药数据,包括药品名称、规格、用药数量、处方数、患者数、用药金额等。并利用该系统以收费类别、患者年龄区间为关键词分别提取并导出相关数据。以Excel表格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和药品金额作为计量单位进行分析。药品DDD值的确定以药品说明书为依据。以药品的用量除以DDD值,求得该药的用药频度(DDDs),DDDs越大,说明此种药物的使用频度越高,反映临床对该药的选择倾向性大。以DDDs除以总用药天数,即得药物利用指数(DUI),DUI主要用于对医生用药剂量的合理性评价,DUI>1为用药不合理,DUI≤1为用药合理。
中药注射剂的界定以药品批准文号为依据。
2 结果
2.1 不同费别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
见表1。
从表1可知,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率分别是:医保患者为3.50%,自费患者为1.92%,免费患者为1.56%。医保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率偏高。
2.2 不同年龄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
见表2。
从表2可知,6岁以下儿童使用率最低,为0.02%;45岁以上中老年人使用率偏高,其中,45~59岁为3.44%,60岁以上为3.98%。
2.3 各类中药注射剂在不同年龄患者中的使用情况
见表3。
从表3可知,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的用量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抗感染类中药注射剂在18~44岁患者中用量最高。从患者数和用药金额来看,60岁以上患者和18~44岁患者数量上相当,但用药金额上却相差甚远。这是因为,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数量也会增加,而此类中药注射剂的价格都较高,故60岁以上患者用药金额偏高。
另外可知,在我院门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占绝大部分,占中药注射剂使用患者总数的69.92%。
2.4 门诊中药注射剂单品种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DDDs)排序
我院门诊2008年中药注射剂单品种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DDDs)排序详见表4。我院门诊2008年中药注射剂共有11个品种,其中心脑血管类有7种,抗感染类有4种。DDDs是药品总用量与该药的DDD值之比,DDDs值大,反映临床医生及患者对该药的选择性大;反之表明临床医生及患者对该药的选择性小或已减少使用该药。由表4可知,我院门诊中药注射剂用药频度列前3位的药品是疏血通、丹红、苦碟子,均为心脑血管类品种。抗感染类中用药频度较高的是清开灵,较低的是柴胡。
2.5 门诊中药注射剂单品种使用天数及DUI值排序
我院门诊2008年中药注射剂单品种使用数量、使用天数及DUI值排序详见表5。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药物利用小组推荐的DUI值作为评价药物是否滥用的指标,DUI>1为用药不合理,DUI<1为用药合理。由表5可见,在我院门诊使用的1 1个中药注射剂中有5种使用不合理,分别是冠心宁、丹参、醒脑静、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疏血通,占总品种的45.45%。
3 讨论
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用药情况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我院门诊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情况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院中药注射剂的用药特点和倾向。调查结果表明:中药注射剂在我院门诊共有心脑血管和抗感染两大类,11个品种(我院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全部在住院患者中应用)。我院门诊2008年全年总处方数为395 895张,其中中药注射剂处方数为10 017张,门诊中药注射剂使用率为2.53%。由此可见我院2008年总体使用率比较低,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符合“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原则[1]。
从表1可知,我院门诊医保患者的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率偏高,为3.50%。这一方面说明,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覆盖面的加大,医保患者逐渐增多,我院门诊患者结构中医保患者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当今医疗保险体制下,存在着一定过度医疗服务和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这也是国家医疗保险机构当前和今后要重点着力解决的难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年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变化和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据卫生部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按病例数计算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0.0%,其中:城市28.3%、农村17.1%。在慢性病患病中,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等)、内分泌系疾病(如糖尿病)增加明显,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病例数增加了2倍,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的病例数增加了近1倍,而呼吸、消化等系统的慢性病明显下降[2]。从本文调查结果来看:在我院门诊中药注射剂使用中,心脑血管患者占69.92%,抗感染患者占30.08%,这一结果表明,我院门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符合我国当前疾病谱的变化规律。
由表3可知,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的用量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这符合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抗感染类中药注射剂在18~45岁患者中用量最高,这可能是因为此年龄段的人群正承受着事业、家庭等多重压力,长时间的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极易导致免疫力低下,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几率大大提高。
由表4可知,我院门诊中药注射剂用药频度列前3位的药品是疏血通、丹红、苦碟子,均为心脑血管类品种。这说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3]。中药作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急症的应用以及预防用药和维持治疗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DUI值结果表明,在我院门诊使用的11个中药注射剂品种中,按说明书作为评价标准,存在不合理使用的有5种,占45.45%。不合理使用的主要表现是超说明书剂量使用。我院应加强门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管理。由于基础研究薄弱,科研投入少,中药注射剂中很多成分无法说清,没有严格的药理学、毒理学评价,它的不良反应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4]。但中药注射剂是几千年来中药剂型的突破性创新,在一些疾病尤其是一些危急重症、疑难杂症中具有较好疗效,特别是在心脑血管、肿瘤、病毒感染等领域比西医更具优势。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理性对待中药注射剂的毒副作用,同时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研究及不良反应监测[4],严格遵守《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谨慎选择,合理使用。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门诊中药注射剂的应用状况,为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我院药剂科自行开发的“处方评价系统”,对我院门诊2008年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门诊2008年全年总处方数为395 895张,其中,中药注射剂处方数为10 017张,门诊中药注射剂使用率为2.53%。不同费别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率:医保患者为3.50%,自费患者为1.92%;免费患者为1.56%。不同年龄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率:6岁以下为0.02%;6~17岁为1.27%;18~44岁为1.83%;45~59岁为3.44%,60岁以上为3.98%。用药频度列前3位的药品是疏血通、丹红、苦碟予;药物利用指数大于1的药品有5种,占总品种的45.45%。结论:我院门诊中药注射剂总体使用率不高,但在医保患者及45岁以上患者中使用率偏高,并存在一定不合理用药情况。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费别,年龄,用药频度,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Z].2008-12-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Z].2009-2-27
[3]王景春,王秋梅.中草药注射剂在我院临床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9):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