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状注射(共4篇)
点状注射 篇1
面部软组织受伤后,会有不同程度和深度的损伤,皮肤自身会激发修复机制,最终发展为瘢痕,尤其是复杂性的外伤,损伤较深更会产生皮下组织各个层次的瘢痕增生。瘢痕是皮肤组织创伤后伤口愈合过程导致的外观形态、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统称[1,2]。其分为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两种。虽然瘢痕是创伤后的必然自愈结果,但其却造成局部充血,形成突出较硬的组织,另伴有瘙痒[3,4]。并且,在大量胶原合成并沉积后,严重影响患者面部美观,给患者身心带来较大的痛苦,给其正常生活中带来诸多不便[5]。为此,探讨如何尽快缓解此类临床症状得到临床上的广泛重视,本文通过低浓度局部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CA)来预防早期增生性瘢痕非常有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信息
抽取本院接受治疗的240例临床资料较为完整的患者,男性患者:女性患者为168:72,平均年龄为(39.44±5.29)岁。每位患者的受伤部位均位于面部,且处于创伤早期(创伤后十五天左右),其中额头61例,两侧脸颊44例,眼部周围19例,鼻部26例,唇部周围30例,下颌38例,耳廓周围12例及多部位创伤10例。每位患者均无其他重要脏器损伤,无精神或神经方面症状,意识清醒且病症情况稳定[5,6,7]。每位患者及家属接受此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患处部位与程度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根据患者不同创伤程度与面积,应用低浓度(曲安奈德:2%利多卡因1:4或者1:3),在创伤周围施以多点微针注射,深度视损伤深度而定。1次/周,三次为一疗程。每次注射前,与附近正常皮肤比较,观察疤痕的颜色,软硬程度,然后确定本次注射方案,趋于正常的部位暂时不注射。对照组将对照组采用普通外用普通注射方法,同样三周为一疗程。
1.3 疗效判断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瘢痕恢复良好,创伤周围组织软化明显、颜色接近肤色,无痛痒症状。②有效瘢痕有软化,且面积缩小,颜色变浅,遗留轻微痛痒症状。③无效:瘢痕未被软化、存在颜色不变甚至加深的情况,有痛痒感,甚至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6,7,8]。
1.4 统计处理
数据用Excel制表,将每个临床病人的原始资料分别输入表内,然后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根据不同类别进行分类汇总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对不同组间的数据比较采用随机样本资料的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治疗三个疗程后,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治愈率为71.67%,而对照组为60.00%,前者有效率为88.33%,后者为78.33%,(P=0.037),具有统计学差异。
注:有效率=痊愈(%)+有效(%)
2.2 随访结果
观察组皮下组织增生有8例,激素水平紊乱有10例,而毛细血管扩张有9例,总共24例,发生率为20.00%,对照组则分别为17例、22例、18例,总共47例,发生率为39.17%,两组差异明显(P=0.001)。
3 讨论
创伤后瘢痕是一种皮肤过度修复造成的病理结果,病灶部位处于面部的患者不仅需要忍受其带来的痛痒感紧缩感,,而且还要承担因瘢痕导致的面部器官变形而引起的严重的心理压力。有关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较为统一的说法是皮肤软组织自身在创伤后过度愈合,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FB)异常增殖、凋亡机制放缓,分泌大量胶原等细胞基质,沉淀后形成瘢痕[9,10,11]。另外,也有报道称该类患者体内丙二醛(MDA)较正常人更高,亦能表示其与氧自由基有关[12]。
曲安奈德是人工合成的长效肾上腺皮质激素,此类固醇药物能够与靶细胞细胞核形成而具体,干扰DNA转录、抑制免疫因子释放[5,6]。其发挥药效的主要原因即是控制HFB的增生、凋亡的动态平衡。在对患者进行曲安奈德注射液施治后,能够明显看到瘢痕组织较对照组缩小变软、接近普通皮肤,缓解痛痒症状[13,14,15]。虽然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疤痕疙瘩非常有效,但是高浓度的使用其副作用常令临床医师较为头痛。如育龄妇女在使用曲安奈德后容易出现月经不调症状,部分接受治疗的患者发生皮下组织萎缩等,这些可能与曲安奈德干扰正常的激素水平有关[2,14,15,16,17]。为降低其副作用,有研究证明“低浓度、短疗程”,在临床效果上有所突破。
此外,目前普通注射方法采用1ml注射曲安奈德的混悬注射液进行治疗,对达到“低浓度、短疗程”的浓度仍有限制。而在美容界采用微针一般是将有效因子通过200μm左右长度的微针导入皮肤。近年来,微针的应用更加广泛了,在灵活调整长度后在局部给药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根据皮肤结构特点,分为表皮层、真皮层,而表皮层最外层的角质层往往是经皮给药的强大阻碍[18,19,20]。有经皮渗透性研究表明,曲安奈德在注射24 h后对去角质层皮肤的透过量约为完整皮肤的1.6倍,而且高、中、低3个浓度角质层中药物含量并无明显差异。而对于注射进入真皮层的药物,则存在浓度依赖现象[17,18]。临床应用发现皮肤滚针可以人为在局部打孔,将药物穿过角质层直接进入靶点部位,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疗效,最大化实现“低浓度、短疗程”[19,20]。以此为理论基础,应用微针给药既可快速有效地让皮肤吸收影响物质,又可以避免注射难忍的痛感、治疗损伤等。同时在治疗创伤瘢痕时,时机亦非常重要。皮肤软组织损伤约在十天后开始瘢痕增生,HFB会逐渐成熟并开始发展形成增生性瘢痕,随着时间延长,该细胞的成熟数量会大大增加。因此,在创伤早期即施以药物治疗更加能够提高治愈率,控制瘢痕恶化发展[4,5,6,7,8,21,22]。
综上所述,为了最大化降低曲安奈德的副作用,发挥其优良的抗瘢痕增生效果,需要合理配伍、个性化施治,在操作时严格保证无菌亦须格外注意。
摘要:目的 探索研究早期应用点状注射低浓度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CA)治疗面部皮肤软组织损伤后早期增生性瘢痕患者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及疗效的确切性。方法 以本院收治的临床随访资料齐全的2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病情,在点状注射曲安奈德(2g/L)后,对比统计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随访一年中的复发率。结果 在观察组治疗三个疗程后,观察组治愈率为71.67%,而对照组为60.00%,前者有效率为88.33%,后者为78.33%,具有统计学差异。对比两组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总共24例,发生率为20.00%,对照组总共47例,发生率为39.17%,同样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点状注射低浓度曲安奈德对防止伤后早期增生性瘢痕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曲安奈德,微针,点状注射,低浓度,早期疤痕增生
地理点状分布图的判读 篇2
一、明确点的名称
明确图中的点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做题的前提条件。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以点状图表示的比较多, 略举几类:
1.农业:农作物种类, 农业地域类型, 渔场
2.工业:工厂, 工业区
3.城市和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4.港口、车站、航空港等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5.旅游景点
此外, 在自然地理要素中, 太阳直射点、自然资源等往往也是以点状图的形式出现。
二、研究点的分布
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是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重要表现, 因此研究点的空间分布往往是我们做题的关键。
首先观察点的位置, 分析影响点位置的因素有哪些。点代表的地理事物不同, 影响因素也不同, 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对比、归纳、总结。在综合分析点的影响因素的前提下, 还要提取其分布的主导因素。
(一) 农业区位因素
1.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科技、工业基础等。
(二) 工业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条件 (土地、水源、原料、燃料) , 农业基础 (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 , 交通条件, 市场条件, 劳动力条件, 技术条件, 历史条件, 政策条件等9大因素。
(三) 城市区位因素
1. 自然因素 (1) 地形。
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便于农耕, 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 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在热带地区, 低地闷热, 居住条件不利, 所以, 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 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 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 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河口以及过河点。2.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和旅游。
(四) 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
1. 影响港口的因素:
(1) 水域条件 (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港阔水深并且能避风, 保证了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抛锚所需的空间; (2) 筑港条件地质稳定, 地形平坦, 坡度小———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3) 腹地条件。经济腹地的大小影响着客货流量, 客货流量, 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 (综合港、专业港) ; (4) 城市依托。城市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 有利于港口建设和发展; (5) 政策条件。2.影响汽车站的区位因素: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具体地说, 要考虑以下三个要素: (1) 地形平坦, 道路宽阔; (2) 与市内、市外交通联系方便; (3) 工程量较小。3.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1) 自然条件。航空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 (1) 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 以保证排水; (2) 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3) 气候条件。少云雾、雷雨和大风。 (2) 社会因素。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3) 经济因素。需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郊区。
其次观察点的疏密。在区位因素较为优越的情况下, 点的分布表现为密集, 反之则稀疏。例如观察世界大城市的分布图可以发现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由于自然条件优越, 交通便利, 经济发达, 人口密集, 成为大城市密集区;而一些高寒地区、沙漠地区、雨林地区, 则由于不利的自然条件、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 成为城市分布的稀疏地区。
三、探究点的变化
室内外过渡介质内的点状绿化设计 篇3
1 点状绿化的概念
室内外过渡介质体量都不大,因而在其内引入植物时,一般只是进行小范围内的绿化设计,过渡介质内的绿化以点状绿化为主。在小体量的过渡介质内,如门廊、雨棚等,可采用盆栽植物进行绿化;在相对较大的过渡介质内,如边庭、架空区域等,一般采用花坛或树池等种植池进行绿化。不管是盆栽也好,种植池也好,与其过渡介质的体量相比,都可看成是点要素。
点从概念上讲是没有形状的,没有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因而属于静态的、集中性的,而且无方向的。作为形式语汇中的基本要素,一个点可以用来标识:一条线的两端,两条线的交点,面或体角度线条的相交处,一个范围的中心(如图1)。
本文所研究的过渡介质点要素,是有具体的形状和体形的,有长、宽、高3个维度的,由于其与过渡介质整个“体”相比可看作是点,并在过渡介质中呈现出“点”的特性,因此将其视为点要素。研究的重点是过渡介质这个“体”内部的点要素,包括点状绿化及其设施。
2 点状绿化的配置方式
2.1 盆栽
空间尺度较小的室内外过渡介质,例如雨棚、门廊、檐廊等,适宜在其开敞端对称地摆放植物盆栽。例如,苏州大学某教学楼入口门廊的开敞端对称地摆放着2盆苏铁形成过渡介质内的2个点要素,两点连起一条线,其连线从视觉上暗示一条垂直于此连线的轴线,并且与之相对称,因而加强其空间的对称性从而让入口空间更具庄严感,如图2所示。
2.2 种植池
2.2.1 种植池的位置
空间尺度较大的室内外过渡介质,例如边庭、底层架空部分等,可采用种植池进行点状绿化设计。种植池要根据过渡介质的光照情况进行合理布置,应设在阳光能照射到的区域,植物才能正常生长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一般可在过渡介质开敞端的边缘区域设置种植池。
种植池作为点状绿化时,在过渡介质内设置单个点要素,如果该点要素处于视觉的中心,那它将成为视觉的焦点,它是稳定的、静止的,以其自身来组织围绕它的诸要素,并且控制着所处的范围;当这个点要素从中心偏移的时候,它所处的这个范围就会变得更为积极主动,并开始争夺在视觉上的控制地位,点要素和它所处的范围之间,就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紧张关系(图3)。如图4所示,左图为上海锦沧文化大酒店的入口门廊,在开敞端中部设施种植池作为点状绿化,形成该过渡介质的视觉中心,控制着整个过渡空间;右图为苏州工业园区浩振大厦的入口边庭,采用偏离中心的种植池进行绿化设计,平衡其对角由于实体围合带来的厚重感。当过渡介质内采用2个点要素进行设计时,一般为对称配置方式,加强过渡介质的空间轴线,进一步渲染入口空间正式庄严的空间氛围,如苏州工业园区某办公楼的入口门廊种植池(图5)。当采用多个种植池进行绿化设计时,可采用自由的组合方式,但需注意将种植池设置在过渡介质中光照条件较好的区域(图6)。
2.2.2 植物的配置方式
种植池中主要采用2种植物配置方式,一种为自然式配置方式,另一种为规整式配置方式,并以规整式配置方式居多。自然式配置方式能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灵动的艺术氛围,而规整式配置方式能给人一种庄严、热烈、有序的心理感受。自然式配置方式注重植物的自然姿态,一般采用枝叶疏朗、株形雅致的植物种类,如竹、枫、梅、松等。自然式配置方式模拟自然的植物群落,追求自然变化,忌讳中规中矩。例如某商城种植池采用自然式配置(图7),种植池中置一空透的太湖石,在其后配上几丛雅致的慈孝竹以及1棵鸡爪槭,其下配有南天竹、沿阶草,都以其优雅的自然形态与太湖石相映成趣,浑然一体。在种植池中更多的是采用规整式配置方式,将灌木修剪成灌木篱或灌木球,同时可搭配彩叶灌木形成模纹,丰富景观效果。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创意产业园某大厦的边庭,其空间呈敞廊式向外开敞,边庭下设成大型的种植池(图8),采用各种耐阴的常绿小灌木形成模纹,并根据光照强度的变化采用相应的植物进行配置,从内至外依次采用洒金东瀛珊瑚、八角金盘、石楠,其耐阴性呈现由强到弱的变化。
3 对植物的生理要求
室内外过渡介质所生成的过渡空间形式有别于室外空间,过渡空间由于存在顶界面,其光照条件比室外的光照条件要差一些,因此所采用的植物要具有较好的耐阴性。而且过渡空间尺度较小,一般不能采用大型的植物,应以低矮的灌木为主。
3.1 耐阴
过渡介质内部的光照条件要比室外环境的光照条件差一些,当顶界面采用非透明材质时,太阳光只能从过渡介质的开放端射入,耐阴植物也需要一些阳光才能生长,因此植物只能配置于过渡介质开放端的边缘区域。当顶界面为透明的玻璃材质时,部分太阳光还能从顶界面射入,改善过渡空间内的光照条件,有利于空间内部植物的生长。
3.2 株型小
种植在过渡空间中的植物,其体量不能太大,一方面是因为过渡空间不如室外空间尺度大,种植过大的植株将导致空间过于拥挤;另一方面大型的植物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会更高一些,将需要更多的光照、水分与养料,在生长条件较差的过渡空间中更难以存活。此外,大乔木往往价格高,采用小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更加经济而且也便于替换。因此公共建筑其室内外过渡介质一般采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采用少量的小乔木。
3.3 适宜的植物种类
目前公共建筑其室内外过渡介质中所采用的植物类型较单一,以耐阴性常绿灌木为主,少量采用草本植物。灌木一般修剪成绿篱或者灌木球,草本植物则作为地被植物配置于灌木下。笔者根据实际调研,将目前室内外过渡介质中常见的植物种类列于表1。同时根据室内外过渡介质对植物的生理要求,列举其他一些适合的植物种类(表2),希望能有助于丰富室内外过渡介质对植物的运用。
4 点状绿化的设计要点
点状注射 篇4
2005-05~2007-04来我院就诊的浅点状角膜炎患者共98例178只眼, 其中双眼80例160只眼, 单眼18例18只眼。男42例, 女56例。年龄最小15岁, 最大67岁, 平均45岁。病程最长60天, 最短8天, 平均21天。诊断标准参照《现代眼科手册》中的诊断标准[1]。
2治疗方法
治疗组停用原来的眼药水, 改内服中药, 基本方如下:黄芪20g、生地15g、麦冬12g, 茯苓12g、白术12g、白蒺藜12g、赤芍10g、丹皮10g、谷精草15g、甘草6g, 水煎服, 每日1剂, 分早晚两次口服。畏光流泪明显的加防风9g、羌活9g;眼红灼痛明显的加黄芩12g、山栀12g;乏力、便溏明显的加党参15g、怀山药15g。7天为1个疗程, 一般2~3个疗程。对照组则以贝复舒眼药水, 0.1%无环鸟苷眼药水滴眼, 每日6~8次, 口服维生素C、A。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 眼部充血消退, 角膜病灶吸收, 荧光素染色阴性。好转:畏光刺痛、流泪及眼红等症状减轻, 角膜病变范围缩小, 荧光素染色弱阳性。无效:治疗前后自觉症状及眼部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2 结果
3个疗程后, 治疗组92眼, 治愈72眼, 好转16眼, 无效4眼, 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86眼, 分别为50眼, 22眼和14眼, 总有效率为83.72%;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 (χ2=6.92, P<0.05) 。
4体会
浅点状角膜炎相当于中医学的“聚星障”、“白涩症”等范畴。本病病因多为外感热病后, 正气不足, 余邪未能及时清除;或因体虚气弱, 复感风热之邪;或长期使用的眼药水中防腐剂和药物毒性引起眼表面损伤等, 进而导致气血紊乱、气阴两伤所致。由于本病多为经治日久, 且有余邪未尽的病理, 故而形成正虚邪恋, 病势迁延的特点。治疗上以益气养阴为主, 兼以清热凉血、明目退翳。方中黄芪益气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生地性味苦寒,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二药相配, 补清相合, 标本同治, 共为君药。麦冬甘寒体润, 滋阴清热, 助生地润燥祛涩;白术、茯苓补气健脾, 助黄芪益气固卫而托邪外出, 其共为臣药, 君臣协同, 相辅相成。赤芍、丹皮清热凉血以祛余邪;谷精草、白蒺藜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两组药合而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明目退翳兼清余邪之功。本方以补为主, 以清为辅, 补清相宜, 兼用疏散退翳, 从而使正气复而邪气除, 目翳得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