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规范(精选7篇)
注射规范 篇1
, , 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纪立农教授强调, 在我国的糖尿病病人中约30%的病人在接受胰岛素治疗, 尽管及时使用胰岛素治疗可提高糖尿病达标率已成为全球医生的共识, 但我国的糖尿病达标率仍只有1/4, 而且已经使用胰岛素的病人血糖达标率也只有37%, 病人对注射技术掌握不到位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在胰岛素注射治疗中起重要的作用。对胰岛素笔的注射技术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关系到糖尿病治疗方案能否执行及执行效果[1]。为了了解糖尿病病人对注射技术的掌握程度和认知误区, 我院糖尿病专科门诊对50例使用胰岛素笔治疗的糖尿病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 并针对调查结果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 以规范胰岛素的注射技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2010年4月选择在我院坚持专科门诊治疗并建立了健康档案的2型糖尿病病人50例, 均使用胰岛素笔注射治疗;年龄40岁~68岁;初中及以上41例, 初中以下9例;病程<3年11例, ≥3年39例;注射时间<1年16例, ≥1年34例。
1.2 方法
本着自愿的原则, 对50例使用胰岛素笔治疗的糖尿病病人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档案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和综合评估。通过问卷调查、与病人交谈、病人现场操作等方式找出病人对胰岛素注射技术操作的误区和薄弱环节并收集病人既往血糖监测数据, 了解病人的血糖控制水平。针对病人操作误区和薄弱环节进行系统性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胰岛素的保存、胰岛素笔的安装、剂量调节、使用前摇匀、注射前排气、注射部位选取、消毒方法、进针角度、正确拔针、针头更换、按时进餐、外出防意外。病人每周复诊1次, 检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 3个月检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6个月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及综合评估, 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比较健康教育前后病人对胰岛素笔注射的掌握程度及病人的血糖达标率。健康教育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存在的操作误区
50例病人中约80%的病人只在同一部位进行轮换注射, 部分病人在同一部位过于频繁注射, 出现硬结, 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超长时间、重复使用注射针头的问题突出, 部分病人针头重复使用超过10次以上, 并在注射前用乙醇擦拭针头;只有10%的病人每次使用新针头, 而其中半数病人不知道在使用新针头注射前排气, 使胰岛素剂量准确性受到影响;注射前未充分摇匀、注射药液完毕没有停留10 s即拔针, 从而影响剂量的准确性;拔针后用棉签按压针眼时间太短或无按压, 导致皮肤淤青;注射胰岛素后未到30 min便进餐, 更有部分病人注射后即进餐;胰岛素笔芯用完后不懂得更换安装而导致有少打、漏打现象;皮肤消毒方法不正确;胰岛素笔的保存不当;大多数病人对自己所注射的胰岛素剂型、作用时间缺乏了解;不重视或不知道出门携带救助卡和干粮。
3 健康教育
3.1 注射部位选择
同一部位长期注射, 会造成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肿胀、硬结形成, 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致使血药浓度峰期迟于餐后血糖高峰, 不能理想地控制餐后血糖。而且, 局部组织缺血, 造成皮下组织变性萎缩, 甚至坏死。健康教育中指导病人采用多部位轮点注射法, 如左上臂—右上臂—腹部这样循环往复, 使注射点分散, 可供注射范围大, 各部位有间歇期, 组织受到的机械刺激可得到恢复, 胰岛素吸收效果好。
3.2 针头的使用
虽然理论上注射针头要求一次性使用, 但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指出, 重复使用注射针在家庭中是被允许的[2]。有文献显示, 胰岛素注射针头连续使用可达6次[1], 但随着使用时间延长, 其注射疼痛感、感染及断针的危险性增加。我们要求病人针头使用不要超过6次, 对抗感染能力弱或皮肤有感染的病人不提倡重复使用针头。有研究指出, 用乙醇清洁针头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因其会去除针头的硅表层, 而硅表层能减轻注射时的疼痛感[3]。指导病人用75%乙醇消毒皮肤、待干后直接注射, 不需要消毒针头。
3.3 皮肤消毒
正确的皮肤消毒方法:用乙醇棉签 (棉球) 以注射点为中心, 由中心向周围环形消毒皮肤, 直径约5 cm。凡乙醇擦拭过的范围不要再重复, 以减少污染, 起到有效的消毒作用。
3.4 注射方法
注射前将胰岛素笔上下颠倒混匀10次, 左手轻轻捏起皮肤, 右手持胰岛素笔垂直进针注射, 药液注完后针头在皮下停留10 s以上, 拔针后用干棉签按压针眼3 min以上。注射完毕套上内针帽, 旋下针头, 将废针头丢弃, 套回笔帽。
3.5 胰岛素笔的拆装
让病人观看VCD并现场指导操作, 让病人掌握胰岛素笔的拆装。
3.6 胰岛素相关知识
告知病人胰岛素的剂型、作用时间, 让病人知道注射胰岛素后30 min进餐的目的是使血药浓度峰期不迟于或早于餐后血糖高峰, 从而理想地控制餐后血糖。指导病人正确保存胰岛素, 对已启用的胰岛素可在室温下 (<25℃) 保存, 未开封的胰岛素要放在冰箱冷藏室保存, 温度2℃~8℃, 不要冷冻[4]。不宜将装悬浮型胰岛素的注射笔放置冰箱中[5]。胰岛素笔在出差旅行时应随身携带, 不要放于行李中托运。在实施健康教育时, 为每例糖尿病病人配发救助卡, 告知注射胰岛素可引起低血糖反应, 着重强调病人院外自我救护意识。3.7随访及社区教育每月进行2次电话随访。大沥镇区共有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由各居委协助成立“社区病友联谊会”, 其宗旨是组织病友之间定期交流, 每月组织专科医师到各社区义诊咨询。
4 结果
例 (%)
5 讨论
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病人血糖达标的重要手段, 尽早规范使用病人获益更多。但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 胰岛素注射技术注射笔和针头几乎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大多数病人都不知道, 它与血糖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胰岛素治疗方案、规范的注射技术以及对注射笔和针头的正确选用是胰岛素治疗的关键3要素。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 让糖尿病病人尽快了解掌握这3个关键要素的最新进展, 让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尽快合理、规范的使用胰岛素, 确保胰岛素注射更安全、有效, 从而使血糖控制更加安全、平稳。
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病人管理疾病的知识和技能, 病人通过规范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 能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和维持长期治疗的自觉性, 有利于控制疾病的进展, 提高血糖达标率。
摘要:[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规范胰岛素注射效果的影响。[方法]对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50例糖尿病病人采取问卷调查和面对面交谈的沟通方式, 了解病人对胰岛素注射技术掌握的误区与障碍, 记录并分析, 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健康教育后, 病人对胰岛素笔的正确使用率较健康教育前明显提高,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比健康教育前更加平稳、安全。[结论]有效的健康教育能提高糖尿病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使病人规范胰岛素注射技术, 从而使血糖控制更加安全、平稳。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胰岛素笔,血糖,注射
参考文献
[1]张丽芳, 范丽凤.教育对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知识与行为的影响[J].现代护理, 2005, 11 (11) :831.
[2]郑亚光, 范丽凤.胰岛素使用中出现的若干热点护理问题[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0 (2) :75.
[3]郑亚光, 范丽凤.病人使用胰岛素中出现的错误[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4, 23 (3) :115.
[4]张洪泉.医用护理药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311.
[5]邱小雪.胰岛素溶液开启后有效期探讨[J].护理研究, 2004, 12 (9B) :2114-2115.
“糖友”学习规范注射知识很重要 篇2
胰岛素治疗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胰岛素注射装置、注射技术是影响胰岛素治疗的重要环节。“2008~2009全球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调查问卷”是第二次全球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近况的调查。我国共有来自10个城市20个中心的488名患者参与,占总受试者的11.2%。调查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不规范注射现象普遍存在,而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注射现状更是不容乐观,包括注射部位轮换不规范、注射笔用针头的重复使用、注射时手法错误以及患者教育不充分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胰岛素治疗的效果,最终导致血糖达标率较低。但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注射技术对血糖达标的影响已日益受到关注。专家明确指出:注射技术在糖尿病注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注射药物同样重要。
规范注射应学习哪些内容
目前,越来越多的注射药物和注射装置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但据调查显示,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接受过注射相关的学习。即使在接受过学习的患者中,大多数患者也未接受过完整的基本学习。
糖尿病患者应该知道,规范注射知识包括:注射治疗的方案;注射装置的选择及管理;注射部位的选择、护理及自我检查;正确的注射技术(包括注射部位的轮换、注射角度及捏皮的合理运用);注射相关并发症及其预防;选择合适的针头长度;针头使用后的安全处置。患者只有在接受了正规的学习后,才能落实到生活中,在注射中消除恐惧感,并感受到胰岛素治疗带来的益处和优势。
“心理性胰岛素抵抗”正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其实患者中,真正存在注射笔用针头恐惧症(晕针)的人非常少,都是患者在胰岛素注射治疗初期,对注射本身感到焦虑和恐惧。因此,在被确诊糖尿病时,患者应先接受学习,然后在了解了胰岛素注射的优势及治疗的必要性后,可试着进行胰岛素稀释液的自我注射,这样可以缓解患者对注射治疗的恐惧感。
正确认识胰岛素治疗
通常,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注射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恐惧和担心等。因此,在注射胰岛素前,医护人员应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其实与胰岛素专用注射器相比,目前使用的胰岛素注射笔更加具有优势,其使用的注射笔用针头非常细小,而且越细越能减少注射时的痛苦,越短越能减少注射到肌肉的风险。此外,胰岛素注射笔使用方便,便于携带,十分适合用于一日多次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如果能做到一针一换的话,那么注射的痛苦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注射规范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选取2011年8月-2012年10月期间住院的糖尿病患者268例, 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其中1型糖尿病35例, 2型糖尿病233例, 妊娠糖尿病3例;男160例, 女108例;年龄10~78岁;糖尿病病程1~5年的111例, 5年以上的157例。均使用胰岛素笔注射胰岛素。其中238例自行注射, 30例由家属协助注射。
1.2方法
胰岛素治疗作为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 已被越来越多糖尿病患者接受, 但最近完成的第二次全球注射技术现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注射现状并不乐观, 不规范注射现象普遍存在。在已经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中血糖达标率仅有37%[3]。为此, 笔者选取了268例不规范注射胰岛素住院糖尿病患者, 对其注射现状进行评估, 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宣教, 并对其进行多种形式的规范性注射技能培训, 如小组讲课、小组讨论、图片展示、播放操作视频等, 同时开展了出院前注射技术评价及出院后注射技术随访。通过这些教育指导, 使患者从思想上认识到不规范注射的危害, 增强了患者规范注射的依从性, 减少了不规范注射带来的危害, 提高了血糖达标率, 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存在问题
2.1 不能按计划轮换注射部位
本组中180例患者完全不按计划更换注射部位, 随机选择部位注射, 无计划性;58例偶尔能在小范围轮换, 但从未进行不同注射部位轮换, 这些患者基本上只知道在腹部注射, 对别的注射部位不了解。对这58例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时发现患者腹部存在大片硬结, 影响了胰岛素吸收, 导致胰岛素使用量较大, 血糖较高。本组患者入院后通过宣教、避开硬结部位规范注射, 使患者血糖明显改善, 每日所需的胰岛素剂量也逐渐减少。
2.2 注射针头重复使用
本组268病例中绝大多数患者重复使用一次性胰岛素针头, 其中28例每天使用两次后更换;36例使用3天更换1次;138例7天更换1次;66例更换时间在每支胰岛素笔芯 (300 U) 用完后才更换注射针头。重复使用针头的原因:不了解重复使用的危害;顾忌经济原因;个别非专科医生的误导等。
2.3 注射时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
本组中206例不能正确掌握无菌技术操作, 消毒方法不正确的有143例;有61例酒精消毒后未等酒精挥发干即马上注射;使消毒液浓度达不到要求, 注射后不及时盖酒精瓶盖或很长时间内使用一瓶酒精。有2例农村患者由于未规范消毒和注意皮肤清洁出现了腹部注射部位感染现象。
2.4 胰岛素注射时间与进餐时间不匹配
本组中有88例使用短效胰岛素者, 未提前30 min注射, 到吃饭时或饭后才想到注射胰岛素;36例使用超短效胰岛素制剂的患者注射完30 min进餐。以上均会导致血糖过高或过低。
2.5 注射时注射部位疼痛, 与涂抹药水过多、沾有消毒水的消毒棉签擦拭针头、注射部位有硬块、未及时更换针头有关[4]。
本组有85例每次注射前用酒精涂搽针头, 导致针头外表面起润滑作用的涂层被破坏, 针头发涩增加了注射时疼痛;63例注射部位有硬块也增加了注射痛感;76例针头未及时更换, 使针尖起钩, 增加了组织损伤, 导致疼感增加。由于注射时疼痛使个别患者未按时注射胰岛素, 使注射依从性降低, 导致血糖升高。
2.6 注射时折针
本组中2例患者由于针头重复使用时间过长, 导致针头韧性下降, 其中1例进针时未绷紧皮肤导致折针, 另1例注射时患者情绪紧张, 腹壁肌肉挛缩导致拔针困难折针。
3 护理对策
3.1 糖尿病患者或家人使用胰岛素注射笔时必须掌握注射技术, 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5]。
患者入院后, 首先, 应对其进行胰岛素注射技术评估,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指导, 如视频操作教育、图片教育、小组教育、大课堂教育、一对一教育、病友交流等, 使其熟悉操作流程, 然后在专职教育护士指导下自行进行注射, 使其掌握注射要领。其次, 责任护士负责对每一位患者进行详细评估,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指导, 利用一切机会向患者讲解不规范注射的危害, 并对自我注射情况进行跟踪, 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再者, 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解, 如告诉患者胰岛素注射针头是一次性设计的, 非常细小, 使用过后针体上会起一些毛刺;重复注射会加重注射部位的损伤;长期下去, 易造成皮下脂肪增生, 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利用等。
3.2 向患者讲解轮换注射部位的重要性, 帮助其合理制定轮换计划。
计划要体现个体化, 因人而异, 便于操作, 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如选择每日同一时间注射同一部位, 不同时间注射不同部位, 这样便于操作和记忆。注意从注射治疗一开始, 就应教会患者掌握一套简单易行的注射部位轮换方案;每次患者就诊时, 医护人员都应检查患者轮换方案的执行情况[6]。
3.3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注射计划, 让患者家属参与注射管理, 随时监督。
责任护士应每日检查住院患者注射情况, 对存在问题随时进行现场指导。老年糖尿病患者记忆力减退, 可建议定闹钟提醒注射时间;视力减退的患者调整剂量时可让其听胰岛素笔旋转时的声音来判断注射剂量;个别操作困难的患者要让家属亲自为其注射。
3.4 让患者掌握胰岛素的储存方法
胰岛素是一种精细的蛋白质分子, 温度在0℃以下时, 胰岛素的活性会被破坏;在30℃以上时, 胰岛素的活性会降低[7], 温度、光照和振动等都会使其稳定性受到影响, 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防止震荡。使用中的胰岛素可在25℃以下室温保存, 并可储藏1个月。室温保存时, 应注意避开空调、暖气及阳光照射到的地方, 放置在通风阴凉处。备用胰岛素应在2~8℃冷藏环境保存 (不能冷冻) [8]。在冰箱冷藏时, 应避免置于冰箱门上。因为随着冰箱门的开启与关闭, 会使胰岛素震动过剧, 造成胰岛素效率降低。同时, 还应避免把胰岛素放置在冷藏室后壁。因为后壁温度较低会导致胰岛素结冰, 从而使胰岛素失效。应告知患者在使用胰岛素之前, 先检查胰岛素是否存在结晶体、浮游物或颜色改变等异常情况, 再进行注射。
3.5重视对患者的充分评估。
患者住院期间, 应做到入院时评估、住院中评估, 出院前评估, 根据评估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教育。患者每次注射时, 均进行示范教育, 出院前3 d考评患者自我注射的能力, 不过关的再教育[9]。对出院后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做好记录, 随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温馨提醒、健康教育。部分自我管理较差的患者, 给予电话随访, 并增加随访次数, 动态跟踪注射技术掌握情况。
4 结果
通过对268例注射胰岛素患者的注射技术干预指导, 其中196例完全改变了不规范注射习惯, 38例部分改变注射习惯, 30例未遵循规范注射原则, 1例死亡, 3例失访。同时发生感染、硬结、低血糖等的情况明显很少。
5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全身性疾病, 病程长, 发病率高, 需要糖尿病患者长期坚持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是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要面对的一种长期治疗方法, 要教会患者及其家属规范的注射方法, 使其正确认识疾病, 积极接受治疗, 规范胰岛素注射, 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延缓和防止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0]。
摘要:目的:探讨不规范注射胰岛素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 教会患者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68例不规范注射胰岛素住院糖尿病患者, 对其进行多种形式的规范性注射技能培训, 并对其开展了出院前注射技术评价及出院后注射技术随访。结果:通过对268例注射胰岛素患者的注射技术干预指导, 其中196例完全改变了不规范注射习惯, 38例部分改变注射习惯, 30例未遵循规范注射原则, 1例死亡, 3例失访。同时发生感染、硬结、低血糖等的情况明显很少。结论:通过规范教育和指导, 增强了患者规范注射的依从性, 减少了不规范注射带来的危害, 提高了血糖达标率, 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注射不规范,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齐瑞玲.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19 (2) :6-8.
[2]萧建中, 杨文英.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可能因素以及评估方法对结果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0, 2 (3) :161-163.
[3]毛林浩, 王飞玲.规范化胰岛素注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现代医院, 2011, 11 (3) :64.
[4]温水群, 敬金枝, 朱影, 等.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笔注射胰岛素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12 (6) :203-204.
[5]张纯桃, 陈翠芬, 何琴.长期携带胰岛素泵患者的家庭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19) :51-52.
[6]纪立农, 郭晓慧.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S].第2011版.
[7]黄木森, 李军.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3) :158-160.
[8]邹树芳.居家注射胰岛素与常见的问题及健康教育[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1, 6 (4) :29.
[9]张清泉, 沈建江.糖尿病患者居家注射胰岛素存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 2012, 3, 19 (3B) :50-52.
注射规范 篇4
关键词:规范注射,阿昔洛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阿昔洛韦 (AVC) , 又名无环鸟苷, 为一种合成的嘌呤核苷类似物, 主要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各种感染、带状疱疹、免疫缺陷者水痘等[1,2], 为治疗HSV脑炎的首选药物, 近年来, 阿昔洛韦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关于其ADR的报道也不断增多[3], 作者统计分析本院2013年40例静脉使用阿昔洛韦致ADR的发生原因, 为临床合理用药、规范注射提供指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静脉使用阿昔洛韦患者40例, 年龄21~82岁, 男性28例, 女性12例, 其中病毒性脑炎28例, 带状疱疹12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者11例, 其中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 头痛2例, 消化道症状2例, 过敏反应4例;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静脉使用阿昔洛韦患者40例, 年龄19~75岁, 男性23例, 女性17例, 其中病毒性脑炎23例, 带状疱疹17例,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者4例, 其中急性肾功能衰竭0例, 头痛1例, 消化道症状1例, 过敏反应2例。两组患者既往均无慢性肾脏病史, 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回顾性统计分析2012年40例静脉使用阿昔洛韦病例, 发生药物不良反的例数、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原因。见表1、表2。
1.2.2 对2013年随机入组的40例静脉使用阿昔洛韦患者进行规范注射:
严格用药剂量、控制输注浓度、滴速、正确使用溶媒, 避免与加重肾毒性的药物配伍等, 比较两组患者使用阿昔洛韦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3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件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3。
注:χ2=4.02, 0.01<P<0.05
3 讨论
阿昔洛韦 (acyclovir, ACV, 无环鸟苷) 是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具有高选择和较低毒性的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的合理用法是成人常用量按体质量1次5~10 mg/kg加入液体内静滴, 每日最高剂量按体质量为30 mg/kg, 或按体表面积为1.5 g/m2, 每8 h不可超过20 mg/kg[4]。阿昔洛韦配制的最后药物浓度不超过7 g/L, 本文对照组l1例患者发生ADR与医护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认识不足密切相关。单次剂量超推荐剂量10%~60%的有3例;5例为每日滴注1次, 2例每日滴注2次 (正确用法要求3次/天、隔8 h滴注1次) , 均为不合理给药。每次滴注时间要求>l h, 滴数控制在20~30滴为宜。本组中有3例滴注速度过快, NS100 m L+阿昔洛韦0.5 g, 在半小时内输完, 每分钟输注50~60滴, 以致发生静脉炎及腹泻、呕吐等反应。
阿昔洛韦在尿液中溶解度很低, 主要经肾排泄, 大部分由肾小管分泌, 少量经肾小球滤过, 其肾组织中的浓度相当于血浆浓度的10倍。在静脉内快速或过量输注后, 增加了本品在肾组织中的浓度, 而62%~91%的阿昔洛韦又由肾小管以原形分泌到尿中, 且在尿中生理p H条件下相对不溶, 因此极易在肾远曲小管腔结晶、沉淀, 致肾小管堵塞, 引起ARF[5]。本药静脉滴注后2 h尿药浓度最高, 应给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 防止药物结晶沉积于肾小管内, 引起肾功能损害。干预组每次注射期间, 护士均要求患者饮水1000 m L以上, 以增加尿中排泄。
溶媒选择不当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阿昔洛韦水溶性差, 易溶于中性或碱性溶液, 不宜于酸性溶液配伍[6]。对照组中2例使用酸性溶媒, 以致药物药效降低。再则, 阿昔洛韦注射液不能与干扰素或甲氨蝶呤 (鞘内) 合用, 否则会引起精神异常, 静脉给药时与肾毒性药物合用, 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环孢菌素A等, 可加重肾毒性, 特别是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生。有报道[7]:阿昔洛韦与复方新诺明合用、阿昔洛韦与头孢曲松合用, 最终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情况。
临床医务工作者用药时要高度重视, 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 做好相关检查, 指导临床合理、规范的用药。静脉滴注时, 要严格掌控用药剂量、浓度、速度及用药次数;高危特殊人群给药要谨慎或在监控下使用;用药后注意水化治疗, 避免与其他不合理配伍药物使用, 加强尿常规和肾功能监测, 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药, 并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31.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01.
[3]王峰.阿昔洛韦致药品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3, 13 (3) :260.
[4]祝冬梅, 李胜前, 杨思芸.阿昔洛韦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5例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 2008, 23 (6) :140.
[5]阿茹汉, 宁秀波.阿昔洛韦静脉滴注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0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1) :73-74.
[6]陈瑶, 赵银, 赵玉兰, 等.阿昔洛韦在四种输液中的稳定性考察[J].中国医药学杂志, 2001, 21 (5) :308-309.
注射规范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4月-2009年4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且无严重肝肾疾病、生活能自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年龄40~76岁。入院后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60.8±4.1)岁;糖尿病病程(7.8±4.5)年;空腹血糖(FBG)(10.6±3.1)mmol/L,餐后2h血糖(PBG)(15.3±4.2)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9.3±1.1)%。试验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62.5±4.3)岁;糖尿病病程(7.5±3.3)年;FBG(10.9±3.0)mmol/L,PBG(15.8±4.5)mmol/L,HbA1c(9.8±1.2)%。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糖尿病饮食和适量体力活动等治疗,采用罗氏活力型血糖仪测定末梢手指FBG、PBG,抽静脉血测定HbA1c,观察住院期间血糖控制情况,并记录低血糖发生次数。对照组由护士按皮下注射法完成胰岛素注射。试验组由糖尿病专科护士按《优伴笔规范化操作规程》完成胰岛素注射。具体操作见表1。
1.3 血糖控制标准
血糖控制目标参照2007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制定的标准:FBG 4.4~6.1mmol/L,PBG 4.4~8.0mmol/L,HbA1c<6.5%。低血糖标准参照2005年ADA低血糖的诊断标准:血糖<3.9mmol/L,伴有心悸、出冷汗和严重的饥饿感等症状。严重低血糖事件:血糖≤2.8mmol/L或低血糖昏迷。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2 结 果
经治疗2周后,试验组FBG、PBG和HbA1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2组治疗期间共发生12次轻度低血糖事件(无低血糖昏迷发生),其中试验组2次,对照组10次。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 论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高血糖,严格平稳地血糖控制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的危险[3]。血糖达标强调平稳达标,要尽量减少血糖的波动,使“点线血糖”同时达标,但在临床工作中因为不能准确、规范地注射胰岛素而导致胰岛素注入肌层或无足量注入、保存不当致胰岛素浓度、性质发生改变使血糖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治疗效果不理想,使患者治疗信心受影响,依从性降低。因而护理人员应重视胰岛素规范化注射的意义,遵循操作规程使糖尿病患者接受规范化注射,才能确保血糖平稳达标并减少并发症及低血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试行本)(节选)[J].中国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2004,12(6):283-285.
[2]赵书云,楮明清.改进胰岛素注射方法的研究初探[J].当代护士,2005,5(12):34.
注射规范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科注射室为研究科室,成立品管圈小组,由9名护士组成,年龄21~39岁,平均29岁;其中主管护师3名,护师3名,护士3名;本科1名,大专6名,中专2名。护士长担任辅导员(指导和监督整个质量控制活动),由大家选出1名高年资护师担任圈长(统一管理和统筹安排活动进度)。征集、投票确定圈名为:“蜂蜜圈”,圈徽寓意:我们是快乐、勤劳的小蜜蜂,勤劳、团结、奉献、有序。
1.2 方法
1.2.1 设定主题
圈长负责召集圈员开品管圈会议,各圈员根据自身工作经验、针对本科室目前存在有待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3个待选项目:提高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规范的执行率、降低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患者高危药物外渗率。从问题的急迫性、上级重视程度、可行性及达成的可行性等方面,圈员进行打分,得分最高的主题为“提高护士对患者识别规范的执行率”。因此,确定活动主题为“提高护士对患者识别规范的执行率”。
1.2.2 制定活动计划书
制定活动步骤、确定完成时间及每个步骤的负责人,活动周期为2015年11月-2016年4月,绘制成甘特图:2015年11月份选定圈名、选定主题及拟订活动计划;12月份把握现状、设定目标;2016年1月设定目标、解析、对策拟订;2月对策实施与检讨;3月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和改进;4月资料整理与发展。
1.2.3 现状把握
设计护士身份识别调研表,内容包括:身份识别内容(询问患者姓名、治疗单信息)、身份识别方式(输液前双人核对)、身份识别工具(静推、静滴、肌注、贴瓶单、电脑治疗单)。调查了559例输液患者,24名护士,发现身份识别方式错误116例(20.75%),身份识别内容错误142例(25.40%),身份识别工具错误113例(20.21%)。根据柏拉图显示:身份识别方式错误和身份识内容错误占46.15%。
1.2.4 目标设定
按照品管圈目标值设定公式:目标值=现况值+(100%-现况值)×改善重点×圈员能力。最终确定目标为提高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规范目标值由活动前的74.20%上升至74.20%+(100%-74.20%)×76.20%×80.00%=89.90%。
1.2.5 解析
从方法、设备、环境、人员4个方面,运用鱼骨图进行分析。通过要因分析后,最后确定导致身份识别方式错误的要因包括缺乏监督和风险意识、人力不足及护士未养成规范身份识别习惯;导致身份识别内容错误的要因包括护士缺乏责任心和身份识别内容不够完全、清晰。
1.2.6 对策拟订对导致身份识别方式错误和身份识别内容错误的要因,品管圈成员积极献言献策,提出对策方案,从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3个维度以1、3、5分进行评价,5分最好。根据二八定律,108分以上为采行对策,见表1。
1.2.7 品管圈活动开展情况
(1)完善患者身份确认制度及流程,开展品管圈前无患者身份识别监督表,部分护士责任心缺乏,无完善的身份确认制度及流程进行规范。开展后,针对缺陷部分进行补偿和完善,制定了患者身份识别监督本,制定身份识别号码牌的流程指引,形成规范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2)加强人员培训、学习,对新入科护士进行学习、培训并考核,定期监督其轮科或毕业5年内工作中规范患者身份识别情况,不按流程核对患者身份识别的护士给予指正批评,并按规定说明原因并书面检讨,提高人员素质水平和责任心,提升风险防范意识。(3)纳入绩效管理,通过定期自查的方式检查落实情况,并把检查结果纳入科室绩效管理,以此激励护士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1.3 评价指标
(1)分别抽取品管圈活动前后1200例患者实施身份识别执行情况进行对比,了解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2)计算品管圈目标达成及进步率,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改善前)×100%,进步率=(改善后-改善前)/改善前×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比较
品管圈活动前,1200例患者中,890例患者身份识别执行内容和方式均正确,占74.20%;品管圈活动后,1200例患者中,1150例患者身份识别执行内容和方式均正确,占95.83%,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较品管圈活动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43,P<0.05)。
2.2 品管圈目标达成率及进步率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95.83%-74.20%)/(89.90%-74.20%)×100%=137.77%,进步率=(改善后-改善前)/改善前×100%=(95.83%-74.20%)/74.20%×100%=29.20%。
3 讨论
上世纪90年代“品管圈”被引进到医院管理领域,并逐渐在护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地开展,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护理质量,更进一步激发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管理热情。临床研究表明,在工作中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工作效果[5,6,7]。近几年,随着国内品管圈活动的不断开展,“品管圈”管理模式已经在护理质量管理、临床护理、护士素质、健康教育、仪器管理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8,9,10]。
品管圈活动以全员参与的方式,采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并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具体针对性解决措施[11,12]。品管圈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地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其宗旨是提高员工的素质,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3]。在活动过程中,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将其所学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总结归纳后,再次运用到工作中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仅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使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还能够提高工作效果[14,15,16]。护理安全是护理服务底线,是护理质量永恒的主题。2008年《中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中提出的首位安全目标即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是保障治疗护理安全性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品管圈活动,发现缺乏监督及风险意识、护士未养成规范身份识别习惯、护士缺乏责任心、身份识别内容不够完全和清晰是注射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可通过制定身份识别监督表、将身份识别纳入科室规范培训考核中与绩效挂钩、加强人员培训及制定身份识别流程,以提高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通过此次活动,结果表明品管圈活动前,1200例患者中,890例患者身份识别执行内容和方式均正确,占74.20%;品管圈活动后,1200例患者中,1150例患者身份识别执行内容和方式均正确,占95.83%,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较品管圈活动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品管圈活动在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中应用后,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不规范情况明显减少,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证明了品管圈活动的有效性。这对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降低护士对患者给药错误及由这产生的对患者精神、身心上的伤害,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17,18,19,20]。同时在品管圈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不仅圈长积累了管理的初步经验,提高了护理管理能力,圈员也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自我,个人的潜能得到了更大程度地激发,从被动管理者变成了主动自我管理者。在科室内部建立起帮助式和平等朋友式的工作关系和管理指导方式,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动性、责任心和事业心,进一步提高了护理人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21,22]。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加强品管圈活动在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品管圈”活动中尚存在一些缺点,体现在:部分计划实施重点模糊、个别圈员未按时完成预定的计划、数据收集不够完整、品管圈手法运用不明确、各种分析结果欠全面等方面。今后需要更加努力,通过准确收集数据、持续保持各项对策实施及持久有效,并将对策推广到其他科室,以解决临床护理工作问题。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设定主题、制定活动计划书、现状把握、设定目标、解析、对策拟订等,对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误进行分析、干预和改进,分别抽取品管圈活动前后1200例患者实施身份识别执行情况进行对比,了解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前,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为74.20%;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为95.83%,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较品管圈活动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活动目标达成率为137.90%,进步率为29.20%。结论: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中能够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有利于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减少医疗纠纷,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注射规范 篇7
1 研究对象
选择该科的参与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治疗的医护人员及患者为研究对象。
2 方法
2.1 成 立品管圈小组
该科(内二科)在2013年8月成立圈名为“齐心守护圈”的品管圈,“齐心守护圈”由1名辅导员,1名圈长,10名圈员组成。辅导员的职责是指导并监督整个品管圈的质量控制活动; 圈长的职责是全面管理并规划活动的进度; 圈员的职责是进行各步骤的实际施行同时对活动步骤进行轮流计划及安排实施。
2.2 选 定主题
近年来在胰岛素糖尿病的治疗及教育中胰岛素自我注射法成为了重中之重。所以,各圈员根据胰岛素注射的方法经过讨论提出、分析了糖尿病患者的种种问题,最终投票确定了“提高规范性胰岛素注射率”的品管圈活动主题。
2.3 现 状调查
小组成员通过设计调查表,进而了解医护人员对胰岛素注射各方面流程及事项的掌握情况。圈内成员统计分析了医护人员不能规范化进行胰岛素注射的各种原因。调查显示,医护人员未能按规范性流程操作和计划的更换注射部位是导致医护人员不能规范化胰岛素注射最主要原因。
2.4 成 因分析
小组成员分析并讨论了各方面的因素,发现医护人员不能规范化胰岛素注射的原因包括:一是缺乏制定规范性胰岛素注射统一标准流程;二是规范性胰岛素部位轮换卡;三是护士自身的专业知识匮乏;四是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认识不够,不积极配合。
2.5 目 标设定及可行性分析
立足于医院和科室情况,拟定的圈能力是80%,利用品管圈公式进行计算,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累计百分比×圈员能力),以提高规范性胰岛素注射率为50.73%为活动目标。可通过加规范胰岛素部位轮换卡,制定统一流程,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等措施,来实现预定目标。
2.6 制 定并实施对策
2.6.1制定规范性胰岛素注射统一标准流程全圈人员经过开会后讨论制定“规范胰岛素注射统一标准流程”,并向医院申请将其制定成表,将其发放给医护人员及患者,以便于他们根据标准流程进行规范化胰岛素注射。规范性胰岛素的注射流程是:1查对医嘱和双向查对;2使用部位轮换卡选择注射部位;3查看上次注射部位情况后确定此次注射部位点;4消毒;5安排针头并排气;6查对、进针;7正确停留时间;8拔针;9取下针头;10处理针头;111查对记录终末处理。其次是将规范性胰岛素注射统一标准流程制作成VCR,通过VCR的宣传演示,来加强医护人员对规范化胰岛素注射的认识。
2.6.2设计规范性胰岛素部位轮换卡通过设计出规范性胰岛素部位轮换卡,可提高注射的准确度。具体措施为:将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卡和注射部位轮换记录卡分别印出并使用,经过使用后将反馈意见整改成2代“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卡”和“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记录卡”并大量投入使用。
3 结果
3.1 有 形成果
切实的提高规范性胰岛素注射率。护士在为患者注射时,运用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规范的炒作流程,使用部位轮换卡,进行有计划地部位轮换,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控制了血糖,减少了不良反应。
3.2 无形成果
品管圈活动提 高了小组成 员的沟通 协调能力 以及团队 精神,使每位成员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提升了特色专科护理服务。
4 讨论
品管圈活动既提高了规范性胰岛素注射率,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圈员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品管圈活动使小组成员充分认识到,只要大家积极探索,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都能够避免并解决。如何积极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是护理管理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该次活动规范性胰岛素注射率得以提升,实现了预期目标。
摘要:目的 提高规范性胰岛素注射率。方法 由内二科的11名护士共同组建品管圈,选定主题后调查现状、分析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组织实施、确认效果并采取措施。结果 与活动开展前相比,医护人员对注射胰岛素的规范率逐渐提高,并使患者更好地掌握丁对规性胰岛素注射的方法尺注意事项,实现了活动预期的目标。结论 品管圈活动有利于医护人员规范化注射胰岛素,并且使圈员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