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针头

2024-11-11

注射针头(精选6篇)

注射针头 篇1

指骨末节骨折相对其他四肢骨折较轻微, 以往一般按软组织损伤处理, 铝塑甲板固定, 但外固定相对不牢靠, 使骨折移位或微动, 尤其是粉碎性骨折, 骨块分离形成死骨块。2009年1月一次偶然使用注射器针头固定指骨末节骨折, 通过随访观察, 治疗效果良好。注射器针头固定指骨末节骨折增加了骨折稳定性, 从而提高了骨折愈合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指骨末节骨折患者30例, 男25例, 女5例, 年龄20~52岁, 中位年龄39岁;开放性骨折20例, 闭合性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12例, 伴伸肌腱断裂5例, 伴屈肌腱断裂4例, 伴远节关节面骨折3例, 软组织挫伤较重3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全部采用指神经阻滞, 待麻醉满意后, 一手捏指骨末节骨折远端, 一手持5ml注射器 (指骨髓腔粗者可选用10ml注射器针头) 针头从指骨末节正中穿入, 待针头穿过皮肤到达末节骨质时, 旋转针头适当加压, 使针头穿入末节骨髓腔 (末节指骨末端为松质骨, 经上述方法能够穿透) , 根据X线片骨折移位情况将骨折远近端复位后, 将针头继续前行, 直到针头穿入末节指骨另一端骨质, 但不要穿入关节腔, 后清创用肌腱吻合线吻合肌腱, 3例末节关节面骨折用直径2mm克氏针固定。闭合性骨折, 待注射器针头刚过骨折线时, 稍加牵引, 在骨折处捏压合拢, 复位骨折端, 也可在C型臂下对位骨折端 (无C型臂时可透视) 。粉碎性骨折, 先固定大骨块, 然后将小骨块捏压合拢, 注射器针头穿入指骨末节另一端骨质, 但也不要穿入指间关节腔。然后用血管钳捏扁注射器针头封闭管腔, 防止针头向内滑移和骨折处感染, 去掉注射器针尾, 在皮肤处将针头折弯, 用铝塑甲夹板伸直位固定5周, 屈肌腱断裂的指骨末节骨折, 近节指间关节屈曲远节指间关节伸直位固定5周。

1.3 后期治疗

(1) 外露的针孔滴75%酒精, 每天2次, 以防止针道感染。 (2) 合理使用抗生素。 (3) 软组织挫伤较重, 除合理使用抗生素外, 使用低分子右旋糖苷注射液500ml, 每天1次, 香丹注射液10ml/d;软组织损伤较重的粉碎性骨折, 早期使用骨肽75mg, 每天1次, 一般使用2~3周。 (4) 接骨七厘片, 5片口服, 每天2次。 (5) 可见光照射, 每天2次。 (6) 屈伸肌腱断裂患者4周后功能锻炼, 其他患者早期行患指掌指关节锻炼, 5周后拔除注射器针头, 继续行功能锻炼。

2结果

27例全部骨性愈合, 3例因软组织损伤较重, 6周复查骨折线清晰, 输注骨肽75mg持续2个疗程 (2周多) , 4周后骨折线模糊, 3个月后骨性愈合。9例肌腱断裂患者功能活动良好, 3例关节面骨折患者中有1例出现骨性愈合后活动时疼痛, 对症处理后好转。

3讨论

指骨末节骨折在四肢骨折中相对轻微, 在临床工作中往往不被重视, 一般按软组织损伤的原则处理, 有碎骨片分离一般捏压合拢后包扎[1], 后用手指铝塑甲板伸直位固定, 但一般的外固定相对内固定而言不够牢靠, 可能再次发生移位, 使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或不愈合, 有时形成死骨块, 这样可造成末节指腹触碰物体时疼痛, 不能耐受者需手术取出死骨块。且在此过程中需多次复查X线片, 过多的复查对骨折愈合不利;有时如骨折远近端间隙宽时, 用直径为2mm克氏针内固定, 手术过程相对本手术繁琐。此法固定辅助铝塑甲板外固定, 相对牢靠, 且使用器材及操作简单, 可早期功能锻炼, 疗效确切, 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毛宾尧, 林圣洲.临床骨科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73.

关于注射用胰岛素针头的一封信等 篇2

本人是一位糖尿病患者,每天都要注射胰岛素。和大多数患者一样,注射用的针头经常重复使用。为什么有这么多患者重复使用注射针头呢?事实上,糖尿病患者对此危害的认识可能不系统、不全面,但并非一无所知。我们也知道注射用针头属于一次性用品,但是经济因素使我们不得不采取“下策”。众所周知,按照现行的医保规定,注射用针头属于患者自费项目,不能报销。而患者使用针头如同用药一样,数量是很大的。以注射“诺和诺德”的胰岛素为例,一般每天至少注射两次,有的患者甚至要注射4~5次。如“诺和”针头每包7支,零售价为19.5元,若以一天用两支计算,每月针头费用为170元,一年为2040元。

由于糖尿病患者中,老年人(尤其是已退休的老年人)占有较大的比重。他们的收入相对较低,2000多元对他们而言是不小的数目。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多数糖尿病患者宁冒风险也要重复使用针头的真正原因。

除此以外,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还有许多不合理的规定直接影响了糖尿病的防治效果。如许多患者都购买了血糖仪,但目前的状况是:血糖试纸是自费项目,而试纸的价格也不菲。患者在医院里测试血糖可以列入医保,自已买试纸自己测,尽管费用比医院测要便宜,但由于不能报销,许多患者为了省钱就不得不减少测试的次数,从而不能达到有效及时地控制血糖的目的,这也是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糖尿病之友》杂志是国内著名的糖尿病专业刊物,贵刊聚集了国内一批知名的糖尿病学专家,在业界有崇高的威望,我们希望贵刊能发挥“喉舌”的作用,向国内有关政府部门反映糖尿病患者的心声:将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胰岛素注射用针头及血糖试纸尽早纳入医保用药目录。如此,将是众多糖尿病患者之福,他们也将铭记你们的功绩。

(编辑/艾新)

食疗加运动让我避免截肢

李再生

我是一名75岁的单身老人,患糖尿病15年。8年前并发了糖尿病足,每天晚上双脚冷、麻、痛,十分痛苦,难以入眠。经过检查后,医生告诉我,我的腹股沟动脉病变使下肢血液供应不足,足背动脉搏动已消失,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会截肢。由于住院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担心会被截肢,所以我不顾反对出了院。

回到家中,我除了继续服药,严格控制血糖外,在饮食和运动上更下工夫了。在合理安排三餐,控制总能量的前提下,我每天都坚持吃两次木耳生姜片汤(10克木耳,6片生姜加6小碗水熬至剩2碗,早晚各吃一小碗);运动方面,我不仅继续从前的快步走、体操等常规锻炼,还增加了自创的“拉腹股沟动脉运动”。这个动作很简单,类似太极拳里的“云手”,只是横跨的步子稍大一些,拉抻时不要用力过猛即可。这样经过半年时间,我的双脚奇迹般地好转了,足背动脉也恢复了搏动,让我十分开心!

去年世界糖尿病日,我偶然在一份杂志上看到:全球每30秒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失去他的脚,这真是一个令人恐惧的报告!我就亲眼目睹过,一位糖尿病患者足部的小伤口没有得到及时、良好的护理,最后严重感染而不得不截肢。所以,我们必须严格控制血糖,认真护理双足,避免不幸发生。以上是我的个人经验及看法,仅供大家参考。希望每一位病友都保护好双足,远离残疾,健康快乐!

注射针头 篇3

无针头注射器在1936年被申请了第一个专利, 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时用于军队大规模的免疫预防接种[1]。而应用无针头注射器给动物接种疫苗的想法, 在1866年 (Beclard) 、1940年 (Lackhart) 和1972年 (Serva-ian) 都曾提出, 但那时所设计的无针头注射器结构不完善, 而未被推广。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无针头注射器研究、设计日趋完善, 出现了电动无针头连续注射器, 并开始被一些国家应用[2]。电动无针头连续注射器自问世以来得到了空前关注, 开辟了动物免疫注射技术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就电动无针头连续注射器的原理、操作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1 电动无针头连续注射器的原理

顾名思义, 无针头注射器就是不需要针头就能够打针注射, 主要原理是通过注射器压电传动器推进注射器注射尖端部分的活塞, 进而推挤注射器内的药液, 这样产生的高压, 使注射液体高速刺穿皮肤来进行皮内、皮下和肌肉注射, 每次注入的时间因注射剂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需要0.03~0.3 s, 但整个过程却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概括地说, 分成3个阶段: (1) 药液在高压作用下所形成的射流穿过皮层; (2) 药液通过形成的喷孔进入皮肤内或皮下等局部组织; (3) 在孔道下部形成药液“存储库”, 然后从这里以弥漫浸润的方式快速进入血液。

2 电动无针头连续注射器的特点

电动无针头连续注射器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电池充电后可有效、连续无间断的注射近千次; (2) 适用于各种体积的畜禽, 更容易对肘关节或者膝关节等不易进行皮下注射的身体部位进行注射[3]; (3) 对动物的应激性小, 无需对动物进行保定; (4) 可减少禽畜注射点, 避免注射时皮肤感染或动物相互之间的交叉感染; (5) 避免了因传统注射器注射产生的废弃针头,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6) 没有针头, 对操作人员无刺伤的危险。

3 电动无针头连续注射器的操作

充电式无针头连续注射器可以提供不同的注射管口, 可以针对不同种类的动物选择适当的注射压力和注射管口。在为动物注射时, 正常情况下应使用柔和的压力以保证注射管口与动物皮肤有良好的接触。使用过大的压力可能导致动物肌肉过度收缩, 从而很难为注射药液创造一条适当的注射路径, 降低了注射质量和增加药液留在动物皮表的数量。

压电传动器是充电式无针头连续注射器的核心部分, 一个压电传动器可连续注射高达50万次, 一次充电后可连续注射近千次, 为动物免疫注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选择正确的压电传动器, 将注射药液回流或动物出血减小到最底程度, 同时, 应仔细选择注射部位, 避免注射入较大血管。

4 使用电动无针头连续注射器的注意事项

4.1 当注射牛、羊等毛发较长的动物时, 应将

注射器注射管口沿动物毛发逆向插入, 这可使动物毛发竖立, 进而使注射器注射管口与皮肤达到良好的接触[4]。

4.2 在注射器使用期间, 有时90度弯肘附件连

接部位可能轻微地松开。应经常检查连接部位的连接, 以确保空气不会进入注射器系统内[4]。

4.3 根据注射动物的不同, 选择适合的压力,

过大的注射压力也可能导致动物的肌肉过度收缩, 很难创造出一条适当的药液注射路径, 从而影响注射质量和增加药液停留在动物表皮的数量。

4.4 注意注射前药液灌注程序。

4.5 确保药液瓶的瓶口不能堵塞, 否则会在注射器内造成真空而阻止药液流向注射器, 造成药液供应中断。

5 无针头连续注射器的不足

5.1 价格昂贵, 很难在非规模养殖户中推广。

5.2 不能用于静脉内给药。

5.3 比一般注射器结构较复杂, 且需要特殊维护。

5.4 应用无针头注射器的操作人员要经过培

训, 且要严格遵守操作规则。倘若违背操作规定, 可能会导致发生并发症, 如皮肤被撕开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胜炎.无针头注射剂的开发近况[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 2000, 2 (01) :48.

[2]李有业.无针头注射器在预防和诊断动物疾病中的应用[J].当代畜牧, 200 (25) :20.

[3]李丹.无针注射器推广是否可行[J].北方牧业, 2011 (4) :4.

注射针头 篇4

关键词:眼科,美容缝线,注射器针头

随着现代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与改善, 大众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持续提升。近来研究数据显示,要求做各类眼科手术(包括白内障手术、重脸手术、翼状胬肉手术、以及去除眼袋手术等在内) 的患者人数不断提高[1]。与此同时,大众对于眼科外伤缝合的美观度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如何做到让患者满意,尽可能的恢复颜面部美观效果,这一点值得临床医务工作者引起重视。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眼科美容缝线越来越细,其目的是满足患者对美观感的要求[2]。但,缝线越细就意味着拆线时的难度越大。如何更加精确敏捷的拆除缝线,减轻拆线中患者的不适感,这一内容值得关注。为进一步观察探讨7号注射器枕头在拆除眼科美容风险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中以2014年1月~ 2015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眼科美容手术的患者共计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下展开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以2014年1月~ 2015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眼科美容手术的患者共计80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数字随机表方法分组,其中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 另4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28例患者为女性, 12例患者为男性,患者年龄区间为10 ~ 70周岁,平均为(41.2±2.6)岁,其中6例患者缝线位于角膜位置, 7例患者缝线位于角膜缘位置,13例患者缝线位于眼睑皮肤位置,14例患者风险位于球结膜位置;观察组中, 30例患者为女性,10例患者为男性,患者年龄区间为10 ~ 70周岁,平均为(43.5±2.9)岁,其中5例患者缝线位于角膜位置,7例患者缝线位于角膜缘位置, 13例患者缝线位于眼睑皮肤位置,15例患者风险位于球结膜位置。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方法对美容缝线进行拆除。 在患者摆正舒适体位后,对缝线创口周边组织进行消毒处理,用药为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用药浓度为0.5%。在拆除皮肤缝线时则不需要使用止痛剂。在拆除美容缝线时,操作者以一手操作注射器,将针尖深入线结下方,刀片尖端以平行方式置入线结下孔隙范围内。

观察组患者应用7号注射器针头对美容缝线进行拆除。拆线作业由同一人,并对拆线过程中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在拆线前,先由护理人员准备一次性无菌7号注射无菌针头以及眼科专用镊等。同时,引导患者选择取舒适体位,在手术视野下充分暴露创口缝线。在拆除美容缝线时,操作者首先借助于眼科专用镊用左手提起待拆除的线头,右手则将7号注射器枕头穿越过线结,利用7号注射器枕针尖斜面直接对线结进行隔断处理,最后夹除线头即可。

1.3评价标准[3]

评价两组患者不同拆线方法下,疼痛感方面的差异。评分标准为Me GⅠll疼痛问答法。具体判定标准为: 1)当患者主诉无疼痛感时判定为Ⅰ级;2)当患者有轻微疼痛感但不严重时判定为Ⅱ级;3)当患者有疼痛感,且影响患者舒适度时判定为Ⅲ级别;4)当患者明显疼痛感,且影响患者生理、心理感觉时判定为Ⅳ级;5) 当患者疼痛感非常剧烈并且难以忍受时判定为Ⅴ级别。 等级越高,代表患者疼痛感越明显与强烈。

1.4统计学处理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 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40例患者中,共8例(20.00%)患者为Ⅰ级,共15例(37.50%)患者为Ⅱ级,共13例 (32.50%)患者为Ⅲ级,共3例(7.50%)患者为Ⅳ级, 共1例(2.50%)患者为Ⅴ级,疼痛感明显轻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数数据据如如表表11所所示示。 。

3讨论

已有临床数据资料中显示,人体疼痛感的产生与疼痛感的剧烈程度主要受到刺激强度以及持续刺激时间的影响。临床显示[4],在拆除缝线时,操作医师需要对线结进行牵拉处理,若在拆除缝线时,线结提起越高,则患者的疼痛感将更加强烈。常规的美容缝线拆线方法所使用使用器具较大,在插入线结下方时容易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疼痛感。而7号注射器针头的应用则很好的避免了该问题。在应用本方法进行美容缝线拆线处理时,可以很灵活轻便地插入线结里 , 尤其是拆已埋入组织内的缝线。无需把线结提得很高,有时甚至不需夹起线结 , 即可插入线结内,对病人局部组织刺激轻,而针尖斜面锋利 , 轻轻一勾或一挑即可割断缝线,明显缩短拆线时间 , 减轻病人的疼痛感和减少出血。与此同时,本方法的应用能够使创面针眼的愈合时间得到缩短,帮助患者尽早的进入康复功能状态,达到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目的尽可能减少针眼处损伤 , 还可缩短针眼愈合时间 , 使病人更早进入恢复状态

注射针头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应用抗生素的患者共1 060例, 其中男520例, 女540例;年龄最大80岁, 最小14岁, 平均年龄 (41.2±5.4) 岁;皮试应用抗生素为头孢菌素和青霉素, 均需要先进行抗生素过敏试验, 头孢菌素类为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呋辛;青霉素类的有青霉素钠、哌拉西林、美洛西林等。

1.2 方法

将选择的病例按照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 常规组用直接配制皮试液的一次性1 m L针头去皮试, 试验组用更换过的一次性1 m L针头进行皮试。操作人员要求:已经取得护士执业证书, 且在临床工作2年以上, 有一定的经验。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 主管护师2人, 护师3人, 护士3人。

皮试液配制方法为:以头孢哌酮舒巴坦 (规格为每瓶2.0 g) 粉剂为例, 溶媒为0.9%的氯化钠溶液100 m L。具体步骤为第1步, 头孢哌酮舒巴坦2.0 g加生理盐水8 m L, 浓度为250 mg/m L;第2步, 取上液0.2 m L加生理盐水至1 m L, 浓度为50 mg/m L;第3步, 取上液0.1 m L加生理盐水至1 m L, 浓度为5 mg/m L;第4步, 取上液0.1 m L加生理盐水至1 m L, 浓度为500μg/m L。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液的浓度配制方法以此类推。皮试部位为上肢腕部横纹上两横指处, 皮内注射0.1 m L, 浓度为50μg/m L。

1.3 皮试结果判断标准

皮试后15 min~20 min后由2人同时观察皮试结果并记录。阳性:局部皮肤隆起, 并出现红晕、硬块, 直径>1 cm, 或红晕周围有伪足, 自觉痒感。阴性:局部皮丘无改变, 周围无红晕, 无自觉症状。假阳性反应结果判断指皮试结果阳性, 经更换皮试用注射器针头后重新做皮试, 皮试结果显示阴性, 静脉滴注抗生素液体后未出现过敏反应者。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以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用原液配制皮试液推荐使用的浓度为300~500μg/m L[2]。青霉素类抗生素导致的严重过敏反应主要是抗原抗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机体变态反应, 抗原的专属性取决于与蛋白载体结合的青霉噻唑盐酸等小抗原决定族[3], 所以在临床上不能以青霉素皮试液来替代头孢菌素的皮试液进行皮试比照。对青霉素过敏者中有10%~30%对先锋霉素过敏[4]。临床上采用头孢菌素原液进行皮试液配制, 要求皮试液浓度的配制要精确, 以诱发机体产生抗原抗体反应作为有效标准, 皮试液浓度配制太小不足以诱发机体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则有可能显示假阴性, 浓度太大却可能刺激机体显示假阳性, 因此皮试液浓度在300~500μg/m L为宜。抗生素皮试液的配制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要达到准确的浓度, 需要反复穿刺生理盐水瓶口, 在反复穿刺过程中钢针的针头会发生卷曲和损伤。皮试时用卷曲的针头, 对患者皮肤会产生不良刺激, 进针时也会不顺利, 拔针时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皮肤会相应出现潮红、皮疹等过敏反应, 直接影响皮试结果的判断。还存在新上岗护士技术掌握不熟练, 皮试液的配制需要更多的穿刺次数, 才能达到准确的浓度。此时的皮试针头已经不能再用于皮试了, 如果为了节省一个注射器, 这样皮试结果就会有很大的干扰, 无法判断是否是因为皮肤过敏反应引起的假阳性。临床假阳性率高导致药物浪费, 患者无法应用更有效的药物, 造成治疗上的困扰, 也为医疗护理工作带来隐患, 需要我们采用更好的方法来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我科通过反复实践, 科学观察, 采用皮试前更换新注射器针头的方法, 进针无阻碍, 拔针时也很顺利, 患者无明显疼痛,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皮肤的刺激, 对皮试结果的判断没有了干扰, 降低了皮试阳性率。皮试结果判断更准确, 能够保证临床安全用药, 减少了药物的浪费;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信任度, 消除了医疗活动中的事故隐患,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樊学翠.对先锋霉素皮试液配制法的改进[J].黑龙江护理杂志, 2000, 6 (12) :34.

[2]国家药典委员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617.

[3]孙定人, 齐平.药物不良反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10.

注射针头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7例共69指末节指骨中远段骨折患者, 随机分成A、B组, A组36指, B组33指, A组为注射器针头骨膜下固定组, B组为克氏针髓内固定组。其中:男29例, 女8例, 年龄3~58岁;拇指22处, 食指29处, 中指11处, 环指5处, 小指2处;斜形骨折25处, 横断骨折26处, 粉碎性骨折18处;压砸伤20例, 挤压伤7例, 切割伤10例。伤指均无血运障碍, 不需吻合血管神经, 创面无肌腱及骨外露。

1.2 手术方法

采用指根神经阻滞麻醉, 应用指根止血带。A组采用注射器针头骨膜下固定:骨折复位 (尽量达到解剖复位) , 根据手指大小挑选不同型号的注射器针头, 自指尖尺侧或桡侧顺骨膜下骨面, 与指骨纵轴平行刺入远节指骨近端增粗的骨质内, 以不进入指间关节为度。A组术后如图1。B组采用传统的克氏针髓内固定, 用电钻自指端将克氏针钻入骨髓腔内, 以不进入指间关节为度。

1.3 记录指标

两组病例术后随访记录手指骨折愈合时间、伤口感染与否、手指主动活动度 (即指间关节主动屈曲度之和, 减去关节主动伸直欠缺度数之和) 、重返工作岗位时间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6~12个月, 平均8.6个月, 按美国手外科学会推荐的TAM系统进行评定[4]。A组骨折愈合时间2~6周, 平均 (3.0±1.1) 周, B组骨折愈合时间2~6周平均 (3.0±1.2) 周, 两组均无畸形、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A、B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A、B组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手指末节是手与外界接触最频繁的部位, 比手的其他部位损伤机率高。手指末节指骨骨折多为压砸伤所致的纵形、粉碎形及横形骨折。手指活动功能精细、结构细微复杂, 如果骨折不能解剖复位, 将导致指甲畸形、骨折畸形愈合, 影响手指美观及功能[5]。因此, 手指末节指骨骨折, 尽应力求解剖复位、轻便而稳定的固定、有利早期功能锻炼和活动[2]。

以往对末节指骨骨折多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等方法, 但存在达不到解剖复位、影响关节活动、不利早期功能锻炼等缺点, 而手术治疗在上述方面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 所以近年来指骨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2,3,4,5,6]。末节指骨骨折克氏针髓内固定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方式, 具有较多优点[7], 如价格低廉, 操作简单, 创伤小, 不损伤骨折血供, 便于皮肤修复。但注射器针头骨膜下固定与克氏针髓内固定相比, 具有克氏针髓内固定的上述优点, 且操作更简便 (不必用电钻) , 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愈合后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射器针头骨膜下固定的解剖学依据:手指末节指骨的中远段呈圆柱状, 近端增粗呈圆锥状, 骨与周围组织形成紧密连接, 这种解剖特点有利于针头顺骨膜下骨面刺入远节指骨近端增粗的骨质内并起到固定作用。

注射器针头骨膜下固定治疗末节指骨骨折的注意事项: (1) 开放性骨折或闭合性骨折均需达到解剖复位。末节指骨的开放性骨折占多数, 复位较容易;闭合性骨折若手法复位不良, 可考虑切开复位。 (2) 根据手指大小挑选不同型号的注射器针头。 (3) 针头自指尖尺侧或桡侧顺骨膜下骨面敲入远节指骨近端增粗的骨质内, 注意针头勿穿人远侧指间关节内, 以免影响远侧指间关节活动、防碍手指功能练习。 (4) 由于末节指骨受内在肌及肌腱牵拉力较小, 一般使用1颗注射针头固定即可, 但有时为增加稳定性, 也可从尺侧和桡侧各敲入一颗注射器针头。 (5) 注射器针头远端呈斜坡状, 为保证针头顺骨面行走, 需保持针尖端侧紧贴骨面。 (6) 若甲床破坏, 需拔甲并修复甲床。 (7) 为增加稳定性, 也可附加小夹板外固定2周。 (8) 一般于术后4周左右拔除注射器针头, 不必等到骨痂明显生长、骨折线消失, 以免影响手指功能。手指肌肉等软组织较少, 骨折周围的瘢痕组织形成相当于“小夹板”外固定的作用[8], 4周左右拔除注射器针头后一般不会引起骨折移位、骨延迟愈合及骨不愈合。

注射器针头骨膜下固定治疗末节指骨骨折的优缺点。优点: (1) 取材方便, 价格低廉。可取材于注射局麻药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 (2) 操作简便, 一人即可完成, 不需使用电钻, 只需用持针器或止血钳轻轻敲入即可, 而克氏针髓内固定则需找合适细钻头, 自指骨远节钻孔后插入固定针固定。 (3) 针头固定器不需钻入骨折端, 所以不会造成复位后骨折端的分离。 (4) 敲入和取出针头时创伤小, 不损伤骨折血供, 不影响皮肤软组织修复, 有利于骨折愈合。 (5) 未固定指间关节, 所以对手指功能无影响。 (6) 虽然固定不很坚强, 但已能达到满意的固定效果。缺点: (1) 内固定强度不足, 抗旋转扭曲效果差; (2) 可能需附加外固定; (3) 可能发生针道感染和松动。

注射器针头骨膜下固定治疗末节指骨骨折的适用范围: (1) 闭合或新鲜开放的末节指骨中远段骨折。 (2) 末节指骨近端呈圆锥状的增粗部需保持完整, 有利于针头顺骨膜下骨面刺入远节指骨近端增粗的骨质内固定。 (3) 伤处以远无血运障碍, 不需吻合血管神经, 创面无肌腱及骨外露。

综上所述, 注射器针头骨膜下固定治疗未节指骨骨折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门急诊或住院均可采用。

摘要:目的:比较注射器针头骨膜下与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末节指骨骨折的疗效。方法:69指末节指骨中远段骨折, 随机分成A、B组, A组用注射器针头骨膜下固定, B组用克氏针髓内固定, 记录各组术后手指功能恢复、骨折愈合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的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注射器针头骨膜下固定治疗末节指骨骨折简便有效, 门诊或住院均可采用。

关键词:注射器针头,骨膜下固定,末节指骨,骨折,内固定,疗效

参考文献

[1]韦加宁.韦加宁手外科手术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7.

[2]顾玉东.如何治疗手部骨折-评AO微型钢板的应用价值[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2, 18 (2) :65.

[3]李晓军, 侯宝贤.手部掌、指骨骨折内固定材料的选用及治疗[J].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2:12 (4) :243.

[4]潘达德, 顾玉东, 侍德, 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使用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0, 16 (4) :130-135.

[5]吕桂欣, 程国良, 潘达德, 等.甲床损伤及甲畸形的治疗体会[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5, 11 (9) :17.

[6]Wafts E, Ashammakhi N, Happonen H.Bioaborbable miniplatingversus metallic fixation for metacarpal fracture[J].Clin Orthop, 2003, 4 (10) :310-319.

[6]唐三元, 杨辉, 付海鹰, 等.克氏针与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比较[J].中国骨伤, 2004, 17 (2) :68-70.

[7]胡建锋, 王保现.手掌骨、指骨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的探讨[J].临床医学, 2008:28 (5) :55-56.

【注射针头】推荐阅读:

预先注射07-18

注射规范10-13

注射方式05-13

注射胰岛05-13

造影注射06-01

单纯注射06-07

肛门注射06-16

宫颈注射06-20

胸腔注射07-27

门诊注射07-28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下一篇:最后那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