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共12篇)
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1
中学语文教学, 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具有一定的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提高知识水平, 发展智能。要达到这些目标, 教师就必须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技巧。只有让学生掌握方法, 主动学习, 提高能力,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语文学法指导的关键。没有兴趣, 就谈不上什么学法指导。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培养。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使学习气氛融洽。教师爱学生, 学生尊重老师。学生往往会因为喜爱某个老师, 而爱上老师所教的学科, 从而对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语文也不例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 应采用适当的难度, 让学生“跳一跳, 就能摘到果子”, 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赞可夫说:“儿童的智力和发展, 也像肌肉一样, 如果不给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 就会萎缩、退化。”教师还可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 让学生喜爱写作, 从而喜爱语文这一学科。
二、以“读”为本, 以“读”促教, 以“读”导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代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 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理应得到人们的重视。个人读、集体读、分组读……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神韵……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导学……阅读是感悟文本、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正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三、教给学生准确理解词义, 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1. 联系生活实际, 用生活经验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教师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他们熟悉的、看得见的事物, 想方设法变抽象为形象, 引导他们理解。同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 唤起他们对这个词语的直觉体会, 激活大脑中的信息, 从而理解词语。
2. 将词语放到特定语言环境中, 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理解词语要与上下文紧密联系, 这大概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规律。因为词语在课文中, 都有其特定的语言环境, 有些词语与上下文紧密联系, 其上文和下文的某些内容为学生理解词义提供了极好的线索。教学中, 教师绝不能单凭孤立的词语解释, 而应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 巧于引导,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3. 注重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理解词义
当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时, 教师应提倡他们学会借助工具书进行理解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 要重视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辨别合适的义项。
四、教会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方法, 深入探究文章内容
对语文教学的探索, 必须在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意识的基础上进行。至于文章的整体意识, 语文改革家张伟曾说过:“文章就是一个圆球, 圆球都有一个球心, 每个部分对球心保持向心力。”我们的学习就是要发掘这一“球心”, 使文章字、词、句、段各部分都围绕这一中心, 保持其整体性。所以指导学生阅读时, 就要让学生循着作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结合文章中心来理解每一个问题, 不能孤立的进行阅读。
五、学会质疑解难,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刻领悟
“疑”源于思, 它是学习的开端, 思维的引线, 进步的向导。要让学生认识深入, 就要启发学生多疑多问。怎样让学生学会质疑呢?教师在教学中, 应逐步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使学生的发问能体现学习语文的“个性”特点, 比如, 可以从课文题目发问;从标点符号和词语的特别用法或句子作用以及特殊含义方面发问;从句子和课文内容本身前后有没有矛盾方面发问。在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凡事问个为什么的习惯, 使他们明白多疑多问是好学深思的一种良好学习品质。在预习中, 教师要让学生提出并讨论通过学习还没懂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 要鼓励他们大胆发问;凡是学生有可能发现的问题, 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 并且会用自己的方式去领悟问题、解决问题。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因此,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其他的语文问题, 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 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2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下面本人仅就阅读方面列举几种较为可行的阅读方法。
一、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二、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如在阅读《大明湖》一文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大明湖美的景色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某种揭露和不满。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确实,《大明湖》全文写了济南的优越地理位置,优美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赞美热爱之情似乎溢于言表。但实际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残游记》这一小说的节选,就小说的总体而言,则主要是通过老残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对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社会的黑暗有所揭露。
三、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
(一)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
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A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处无法辩而不得辩。虽已写服辩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如果说A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B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A到B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二)异中求同比较法
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找到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就会对鲁迅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出发”揭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动机有新的认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策略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45-02
几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摸索,通过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教会学生自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规律,培养了自学习惯,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呢?
一、加强学法指导,育人为先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习能力的发展总是与相应的情感、意志、毅力、兴趣密切联系的,没有自觉获取知识的动力、兴趣、态度,没有顽强的学习自主力,就谈不上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把握和自觉运用,也谈不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说,学生能有效地学习语文,必须建立在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还要有对学生起着动力的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等。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法指导必须要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相结合,着眼于育人,使学生带有明确的动机,使学习具有相应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常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在学习上刻苦自学、立志成材的事迹,使他们树立信心,培养他们顽强学习的毅力。同时,我还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开展一些自学竞赛活动,如词语搭配、分层、分段,看谁做得对、做得快,来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教法与学法同步推进,做到有机结合
实践告诉我们,要真正实现学法指导的经常化、具体化,获得切实效果,我认为主要途径应是把学法指导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在教学中,首先是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和琢磨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和已掌握知识的程度,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我在讲新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时,根据课文特点,指导相应而又具体的预习方法,如理清文章思路、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抓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分清内容主次的方法,同时在授课时我还注意更新教学结构,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这样就要强化課堂训练,一方面自始至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思考、质疑、讨论和练习,另一方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自学为主线,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部充满着教法与学法、传授知识与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技能,又学会了学习方法,把学生领向自己学习的路子,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
以《少年闰土》为例,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的特点”,侧重写的训练。
1.依据教材特点,揭示规律,总结学习方法
在讲读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教材特点,揭示知识规律,总结出学习方法。在学习《少年闰土》时,我首先是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四点要求去初读课文,对内容先有个初步了解,自学生字、词,理解词义。然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本课写了几个人,主要写谁,是通过几件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的。第三步是抓住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人物特点再精读课文,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思考分析:(1)课文描写闰土的外貌,抓住了那些特点?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少年?(2)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课文写了那几件?哪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最深刻?(3)从闰土讲的几件事中,表现了闰土的什么性格特点?(4)在介绍闰土的四件事时,作者还写了自己的什么想法?他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说明什么?这些问题我都让学生阅读解答。我很少说话,而且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正确的,我只要稍做小结就行了。之后,进入第四步,总结写作特点,揭示表现人物的几种常见方法:
(1)人物外貌、 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描写;
(2)突出典型目f例;
(3)进行衬托对比。
最后布置练习,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人。
2.补充阅读,强化知识
叶圣陶先生早就倡导“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通过 “学会”逐步达到“会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每学完一组课文,我立即向学生推荐一些同类型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学过的学习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思路,通过“再运用”提高学生能力。通过这样的系列训练,知识得到了巩固、强化,学生对记叙文知识的掌握进入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3.仿写片段,突破难点
在一、二、三类课文的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写中巩固、深化从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具体做法是根据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和训练重点,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两处显着特点,仿写一两个片段,促进知识迁移,使阅读中学到的读写知识转化为写作技能。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为综合写作训练搭桥,降低了作文“坡度”。在教学中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把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片段练习,安排到每课课后作业中进行。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训练有序.教有目的,使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方法,从而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提高很快。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4
一教师要树立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意识
第一,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尽可能多地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养成自学习惯。
第二, 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坚持的原则是实践性和独立性。实践性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学习;独立性就是让学生有自学的“自主权”, 能独立阅读、独自思考、独自完成各项适合他们要求的作业或练习等, 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操作过程, 在自学的同时发挥才能。
第三,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应当尽早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让聪明才智早期得到发掘, 以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需要。
第四,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外教育家几乎一致论述到儿童教育要注意兴趣的作用, “兴趣是使之入门的向导”, 孔子也告诉我们:“知之者不知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首先要求教师应从思想上明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只有确立了这样的学生观, 教师在教学中才能还学生主人的地位。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的情趣, 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生们吸引到有兴趣的快乐的学习活动中, 激发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因成功、进步、发展而享受到应有的乐趣, 使他们对学习入迷, 并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 乐学不疲。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第一,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精读、粗读等阅读方法, 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读书, 使学生学会自学。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强调边读边画、边读边思、边读边说, 把读书、思考和表达结合起来。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不仅有各种阅读实践活动, 而且还要动手画、动嘴说、动脑想, 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善于感知,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读中掌握方法, 学会独立思考, 形成能力。
第二, 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在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通过学会精读、粗读等方法, 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精读:是指导学生联系文章的重点、难点, 作精要阅读, 参与认识过程, 增强学生认知、思维和反馈知识的能力, 它不是泛读的简单重复, 而是在学生掌握了课文生字、生词, 初步领悟了部分重点词句, 抓住了课文梗概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掌握重点、自化难点, 而决不能只给观感结论。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中, 有这么一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 教师引导学生从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样子和是什么力量使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这两个方面去体会, 从而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有关部分, 学生经点拨、议论, 开了窍, 轻松地消化了知识面的疑难点, 也突破了重点, 体会到邱少云严守纪律的精神。粗读:首先教师介绍工具书及有关资料, 让学生熟悉课文背景, 再根据教学目的, 抓住课文特色, 揭示知识性问题, 渲染气氛或制造悬念, 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查出生字、生词, 通过一些重点词句的批注自己体会, 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 学会了查阅资料, 形成能力, 为自学提供了基本能力, 奠定了基础。学生肯自学, 能自学, 还应做到会自学。科学的自学方法是学生起步自学的基础和关键, 也是形成自学能力的金钥匙。
第三, 引导学生进行了自学实践。在自学实践中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自己探究, 教师辅之以引导, 让学生掌握方法, 形成自学能力。在教学中依据重点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学习, 读读、议议、练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精神, 概括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突出自学这条主线。但自学不是学生的随心所欲, 各取所需的“自由随意性”学习。自学必须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在进行中大致有三种形式: (1) 教师先提出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 然后学生自学; (2) 学生先自学,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理解, 从而领悟出自学的内容; (3) 教师边作指导, 学生边自学。
心理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5
心理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要想适应未来的.社会,必须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作 者:李殿录 作者单位:鸡西大学,黑龙江,鸡西,158100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2(5)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6
一、以形象生动记忆代替机械枯燥记忆
语文学习中,记忆效果对学习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记忆效果是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基础与前提,否则前学后忘只会耗时耗力、效率低下。高三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记忆效果不好,一方面记忆时间受到制约,另一方面记忆的牢固程度不足,反复记忆也无法取得较为理想的记忆效果。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技巧方面的指导,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改变传统语文学习中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状况,提高学生记忆效果。
首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类,按照拼音语法、文学常识、记忆背诵、重点句段理解等不同类型,对相关内容进行分类,在脑海中建立起分门别类的知识框架体系,回顾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能够引起其他知识点记忆的“连锁反应”,效果非常理想。比如可以把多音字识记和文言实词的含义相挂钩,“靡”有两个读音,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mí指浪费,靡费。mǐ倒下,望风披靡;无或没有,靡日不思;美丽,靡丽;低俗,靡靡之音),而在古文中“靡”的用法也可以和现代汉语拼音联系起来,例如高中篇目《氓》中“靡有朝矣”、“靡室劳矣”中的“靡”均解释为“无、没有”。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形象记忆,如将不同朝代诗人姓名按照姓氏编成绕口令,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轻而易举地将容易混淆的文学常识回忆出来。通过这样的形象生动记忆和技巧指点,学生能够在高三语文学习中掌握直观高效的记忆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二、以相互帮助代替“单打独斗”
高三语文学习时间紧,节奏快,每个人都在忙于紧张的复习,大多数学生属于各自为战的学习状态,无暇顾及其他同学。实际上,进行单独复习的效果要远远小于合作复习或者集体复习,因为一方面独自复习的枯燥感强烈,学生的学习深入性与持久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在语文复习中会出现“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现象,对自己哪些方面是薄弱环节,哪些地方应该强化等心中没数,导致复习活动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影响了学习成效。
而建立学习小组或者结成互助对子可以提高复习效率。这样的复习形式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是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家一起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其次是有助于学生相互帮助,寻找语文复习的薄弱环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同时也能够在学习中相互借鉴学习技巧,提高语文复习成效。
三、以逐段知识清扫代替“眉毛胡子不分”
进入高三阶段,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抓得比较紧,尤其是全面进入复习环节之后,有些学生往往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恨不得每天将全部知识点都回顾一遍,实际上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不科学。有些学生每天都是从头开始,虎头蛇尾,对复习的节奏与方式缺乏研究,结果导致有些方面的知识点重复学习多次,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针对这样的状况,每复习一部分知识点或是一种类型的学习内容时,应坚持严格过关制度,做到“结束一段再进行下一段”。每一种类型知识点复习教学结束之后,都要将重点要点罗列出来进行检测,依据学生掌握效果和出现的问题,梳理出本阶段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一次进行强调,二次检测,确保达到预期复习教学要求之后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复习教学。这种复习教学模式最为显著的优势就是夯实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对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针对性强化,提高了复习教学成效。
四、以分层提炼梳理代替主次同等对待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几个轮次的复习,这几个轮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应当是递进性质,并非简单重复的并列关系。教师在第一轮大规模知识点复习教学之后,要摒弃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知识点,转而将目光聚焦到学生掌握效果不佳的重难点方面,以此类推,在下一轮的复习教学中继续缩小“包围圈”,以分层提炼复习重难点的方式,逐层深入地组织语文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自主开展复习的过程中,也采取逐层深入的方式进行重难点提炼,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这样的学习模式能够避免学生“遍地开花”复习模式的耗时低效现象。在这一学习模式的运用中,要求学生抓住三个要点:一是要对梳理出来的知识要点及时进行回顾,不能“梳而不固”;二是要在复习中做到心中有数,筛选的难点问题具有全面性,不能顾此失彼;三是要持续跟进,轮次之间的复习巩固时间间隔不能过久。
五、以把握记忆规律代替杂乱无章安排
人脑在学习中的记忆效果是有规律可循的,高三语文教师要强化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研究,同时强化对高中生记忆与思维特点的分析,将心理学知识有效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指导学生按照记忆规律进行科学学习,提高学习的技巧性。尤其是要引导学生认识记忆规律,并按照这样的规律进行学习活动安排,实现科学学习和高效学习。
教师应利用专门时间对学生进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的介绍,让学生清楚、全面认识这一心理学研究方面公认的成果,并和自己的语文学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依据遗忘曲线规律,指导学生利用最佳时间记忆节点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巩固时间,什么时候进行首次复习,什么时候进行中程复习,都依据遗忘曲线规律以及自己的记忆力特点进行科学安排,做到花费最少的时间完成最为有效的学习记忆,从而巩固语文学习成效。这样的记忆技巧指点能让学生在高三紧张的语文学习时间里获得最好效果。
六、以自我鼓励促进代替焦虑不安情绪
焦虑、烦躁、不安这样的消极情绪在高三学生中并非个例,有些学生会随着高考的临近变得更为严重,甚至对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造成了影响。针对这样的状况,语文教师不仅要强化知识点复习,还要加强学生的情感疏导,通过在教学中渗透正确理念教育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缓解学生的焦虑不安情绪,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争取发挥到最好状态。教师要向学生宣传“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理念,将学生从“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狭隘思维中解脱出来,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战略上藐视学习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学习难点,让学生实现轻装上阵,提高学习投入程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化学法指导,以此为切入点提升学生语文复习成效。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7
一、教会阅读, 加深理解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 阅读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朗读文章, 教会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课文, 走进课文情境, 认知课文内涵, 汲取课文营养。这样的长期坚持, 就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 真正达到不教的目的。如, 单元教学, 教师应教会学生根据要求确定精读、略读内容, 对于典范文章、精彩段落, 需运用精读的方法, 动笔圈点勾画, 摘抄名言警句, 体会词句含义,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外, 教师还应该注意, 阅读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会阅读课文的方法为根本目的。因此, 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而应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思考。在课堂中, 教师还应该有多元化的教学思路, 让学生敢于在熟读一篇文章之后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看法、张扬自己的个性, 教师要多去挖掘学生的潜力, 从学生不同的思维中得到不同的答案。朗读教学, 既应该“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又应该“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明白了这些道理, 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 自主学习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一个充满幻想的时期, 每一个句子都体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命运变化。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后通过书籍、网络, 熟悉文章的环境走进作者的生活, 把握每一个沧海横流的岁月的脉搏, 还原课文到原来的生活中, 让人物动起来, 无疑将会使每一篇课文都充满灵性, 充满无穷的魅力。因此,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受文学的美丽之处。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体现自己的优势, 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不再处于课堂的支配地位, 同时学生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 学生可以在平等的交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 教师也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
三、系统整理, 做好积累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不管是教师教, 还是学生学, 都必须要对文章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之后才能进行理解和教学。对于课堂学习的大局意识, 语文改革家张伟曾经说过:“文章就是一个圆球, 圆球都有一个球心, 各个部分对球心保持向心力。”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寻找这个“球心”, 使文章字词句段各部分都环拱于中心, 保持其整体性。因此, 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系统整理知识, 结合课文的思想性来解读每一个问题, 不能孤立地进行字、词、句、段的条块分割式阅读。
进行基础知识积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技巧, 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共同认可。主要是字音、字形、字义、短语、句子和篇目六个方面。这些基础知识就像房子的地基, 必须打得牢, 才能创造大的成绩。因此, 这样的学习必须是日积月累的, 哪怕学生每天只学会一个或者两个知识点, 初中三年, 也会学会足够的东西, 对学生学习语文意义匪浅。这个环节我采用最多的就是“牛碾米”的方式, 也就是说在积累新的之前一定要复习前几天积累下来的东西。
化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8
1. 阅读的方法。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之一, 也是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起点。为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化学课本, 使其能从一段话或一句话中提取出有用的化学信息。阅读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进行。阅读开始前教师要指明阅读的目的和要求, 引导学生依据“粗读→细读→研读”的顺序带着问题看书。阅读时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 并在这些字、词、句下面做出标记, 理解它们所起的作用。例如, 在“标准状况时, 1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 L”这句话中就有四个关键词:标准状况、1摩尔、气体、约22.4 L。这四个关键词缺一不可。另外, 还要重视课后阅读, 克服“做题多、阅读少”的偏向。现行教材在每个章节后都选编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或案例, 指导学生阅读, 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阅读能力,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提问的方法。
会学习就要善于提问。因此,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质疑的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敢于求异, 培养学生多想几个“为什么”, 并形成“先想后问, 问后再想”的思维习惯。实践证明, 学生亲自参与思考获取的知识才是最深刻的。
3. 观察的方法。
化学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实验多。学生对实验课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实验时会观察得比较主动, 但他们却往往不知“怎么观察”和“观察什么”。为此, 教师要根据实验目的, 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一般而言, 实验开始前, 教师应要求学生观察化学药品的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仪器的形状、连接顺序;在实验过程中, 应要求学生看清反应物颜色、状态的变化以及是否伴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实验结束后, 还应要求学生由实验现象推知化学原理, 从而使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4. 归纳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归纳, 使所教内容条理化、规律化、公式化, 并培养学生掌握归纳的方法。教师讲完每一节课后, 应要求学生参与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每一章的学习结束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本章的知识主线, 把学过的知识重新进行整理, 使所学内容“连成线、结成网”, 便于记忆。学生只有勤于总结, 科学归纳, 才能使各部分内容系统化, 从而也克服了化学课内容多而散、杂而乱的现象。
二、指导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
中学化学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为此, 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各部分内容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例如, 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电解池这一部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升降”入手, 由化合价的变化去判断相关概念是否正确, 这部分的计算应着重用电子得失守恒法;有机化合物的学习要从官能团入手, 明确有怎样的官能团就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善于从反应条件、反应试剂推断反应类型及官能团的消除与引入。学生只有对不同内容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并掌握了恰当合理的学习方法, 才能灵活运用这些内容, 得心应手地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解题
1. 认真审题。
审题一般有如下步骤:先粗读题目与问题, 明确题目的要求;再读题目、划记号找突破口, 明确已知与未知;最后研读题目, 联想所学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找出已知与未知的纽带, 同时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另外, 在审题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问题将要以什么方式来回答。
2. 规范答题。
许多学生在考试中做题失分, 并不是不会做, 而是粗心、答题不规范所致。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专有化学名词不能写错。如碳酸氢铵不能写成碳酸氢氨、分液漏斗不能错写为封液漏斗等;还有常见化学式、离子符号也不能写错, 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要配平, 并标“↑”或“↓”的符号;俗名与化学式要对应;文字表达要齐全, 叙述不混乱要流畅, 书写工整等。
3. 题后反思。
谈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9
一、加强学生学法意识, 激励和调动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质量的最基本路径之一。怎么去看待学法?能否积极主动研究学习方法并让这种学习方法起导向作用?对普通高中学生的调查表明, 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 主动学习的学生独立性、自主性比较强, 能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学生约占百分之三十五左右;被动学习型的学生独立性很差, 过多地依靠老师和家长的要求来学习的约占百分之四十五左右;还有约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属于没有目标学习的, 这些学生学习意识极差, 只知道啃书本, 没有运用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想提高成绩也很难。这三种类型的学生百分比各年级相差不太多。这些数据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学习方法, 对这样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不良影响, 所以对这些学生来讲, 教师的学法指导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
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是指, 教学过程中, 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提高学生自己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自学的方法有很多种, 包括培养学生自学兴趣、自学习惯及自学能力等等, 其中培养学生会读书是关键, 所以教师应该先教会学生怎么样读书, 要让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用笔记的好习惯。学会课前预读, 课后复读, 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要让学生知道“自我质疑, 以求释疑”是读书的灵魂。教师把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 更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再被动学习。
三、注重学习方法, 善于归纳总结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改进教学方法, 按时引导学生一起组织学习内容总结, 把一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 连贯起来, 让它构成知识结构网络之中, 让学生一看一目了然获得规律性的知识, 再让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 使学生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掌握和运用更好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做到事半功倍。
四、使科学的学习方法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
能够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这一习惯应该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指导学法时同步进行培养。有很多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同时, 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样就要加强指导, 要让学生懂得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就是掌握了再好的学习方法也是没有用的, 而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一种好的生活习惯会使人受益一生的。
总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做到教知识与培养学习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使二者相得益彰, 这样才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 完成教学目的。学法指导在教学的路途上还是任重道远。
摘要:学法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要论述的就是对教学中的学法指导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做到教知识与培养学习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使二者相得益彰, 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 完成教学目的。学法指导在教学的路途上任重道远。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10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阅读分析题, 自然也不例外, 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 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 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 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 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
浏览, 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 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向, 形成初步印象。
细读, 即在浏览的基础上, 让学生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 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 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品读, 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 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 揣摩出题者的意图, 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 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二、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 要答好题, 如果仅是读懂选文, 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 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 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 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 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 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 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 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 基本概念认识清晰, 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 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三、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 经过分析和归纳, 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 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 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 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 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 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 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 怎样提出来的, 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 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 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 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 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如记叙文的六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 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 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 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 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 越来越条理化, 越来越巩固。
四、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 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 先考虑这样的标题, 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 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 做好事, 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 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 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 热心把他送进医院, 对亚奇来说, 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 不, 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 再去阅读课文, 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 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 从人生观上, 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 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 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 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 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 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 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完形心理学认为, 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 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 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 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 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 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如在阅读《大明湖》一文时, 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大明湖美的景色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 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某种揭露和不满。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确实, 《大明湖》全文写了济南的优越地理位置, 优美自然风光, 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赞美热爱之情似乎溢于言表。但实际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残游记》这一小说的节选, 就小说的总体而言, 则主要是通过老残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对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社会的黑暗有所揭露。况且《大明湖》一文中还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如此佳景, 为何没有什么游人?”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五月的青岛》中老舍的感慨, “那时的青岛将不再属于青岛的人”“且让我们欣赏这五月的青岛吧! ”其间透露出的复杂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而此处———《大明湖》一文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应是复杂的多重的。
语文阅读课中的学法指导 篇11
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特别是对语文阅读教学来讲,如何以课堂为平台、以教材为蓝本对初中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值得探讨。笔者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对教学理论的研读,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所感悟,略做总结,以期得到斧正或完善。
一.注重朗读——阅读的基础
古人常把诗歌协以“韵律”,唱颂出来,一板一眼突出意境优美,抑扬顿挫节律铿锵。让人感觉到诗歌意境之优美,用词之精准,感触作者情绪的宣泄,思想的变迁,有的时候感同身受。诵读的传统一直流传,但是这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也是学习汉语,练习阅读能力的基本功。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功夫兴味长。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得其妙处。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朗读,可以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诸多因素,对于所读文章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加有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了朗读这一环节,这只是体现了教法的内容,而没有体现出对于学生阅读的“指导”。而在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通过朗读来领会课文的内容,这样则是培养学生的学法。
对于学生而言,不读不能领悟语篇之深意,不读不能形成流畅的语感,没有阅读方法事倍功半,没有老师的点播就缺乏阅读能力的快速提升。
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主要不是依靠参考书的指导,而是靠读;那么把这一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了读的方法之后,自己去领悟和鉴赏篇章,教师传授阅读的技巧,久而久之,形成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了科学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可以进一步探讨新方法新思路的基础。
二.善于质疑——方法的深入
自古有许多对于学习中要善于质疑的论断,“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这些中肯之语启迪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由质疑到解疑,达到领悟的高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这样的环节,只是一种教法,而鼓励学生善于质疑,指导学生如何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突出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即为善于导学。
善于质疑,是深入学习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自主学习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模式的训练。通过对于学生多项思维开发与训练,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教育学者魏书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唐山市做教学指导时,曾经以唐山版教材为例,试讲了《死海不死》的整篇课文。方法独到,奇招频出,善于诱导,提出质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过后反思,他的课堂中突出了教师的“导学”特点,巧设疑,善诱导。
三.教学创新——教学的生命
教学在不断创新中才能适应不断进行的课业结构的改革,才能不断革除以前教学中的弊病,使教学体系不断完善,使教法不断更新,使教学不断趋向科学化。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问题往往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善于提出问题,并且指导学生善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也是一种教学的创新机制。
作为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要善于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去理解阅读素材的内容、主旨和细节。不能束缚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不能“以教师为主体”。为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知道,合理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题目,科学合理的设置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答案,也可以是多个答案,让学生尽情发挥,不必拘泥于是否符合标准答案。在阅读教学中,不必拘泥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可以以创新的教法去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进行“导学”,而非“八股”模式。鼓励学生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想象力,尽情的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自觉学习,善于质疑,思维活跃,独有创建”的层次。
综上所述,初级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是激发学生阅读灵感的重要步骤,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教学的脉搏,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如何推进在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下更合理地进行“导学”,值得更多的语文教师进行探讨。
生物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12
学提高学生学质量一、。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 中●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王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 即的必:结构然联的惠与功能相适应芝以及由简单到复;杂生、由水生到陆生物与环境相协调、学掌握这些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的, 进化等有助于学, 生对生物指导学生法体知识”部分的理, 就应抓住解和应用。结构与功能相如学习“叶绿指胞质适应:分开 (1) , 使光合作外有双膜, 用集中在一定将其与周围细导区基成域粒, 内在, 进这囊行些状;基薄 (粒膜2) 由上叶囊有绿状进体结行的构光内垛合部叠作含而用有
的色素和酶, 这些色素可以吸收、
传递和转化光能, 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进行的场所; (3) 基粒与基粒之间充满着基质, 含有许多种酶, 是暗反应过程所必需的。因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理解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在解题时便会得心应手。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有一定规律, 为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为本, 教师应改变以往老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 老师教多少, 学生学多少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转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l、预习。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 先浏览一遍新课内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 生物课本中没有生字难字, 在浏览时, 不要走马观花, 先了解新课中的概念, 用笔将重点、难点、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这就是课堂上听课的重点,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选择性, 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例如, 在学习《基因的分离规律》一节时, 涉及的概念、生物术语较多, 通过预习, 先了解基本内容, 便于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听讲。学习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上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本形式, 学习成绩的优劣, 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 但如何对待每一堂课则是关键。要取得较好的成绩, 首先必须利用课堂上的45分钟提高听课效率, 减轻课下的负担。听课时要注意力集中, 但并非一定记住老师说的每一句话。
3、作业和复习。很多同学把老师留的作业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 甚至当成是一种负担, 潦草地将作业赶完就万事大吉, 殊不知这种做法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做作业之前, 应将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梳理, 归纳小结。通过复习加强记忆再来做作业便会得心应手, 这样可大大提高做作业的效率, 而且通过作业也检测了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 然后温故知新,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进一步掌握。
二、认真对待实验, 充分利用图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生物学的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认真对待实验, 不断培养自己勤动手、勤思考的能力。要掌握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学会实验设计的方法, 不断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在实验中多提出质疑, 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 在完成《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时, 自己可将此试验改为探索不同质量浓度的蔗糖溶液下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情况的实验, 根据已有的知识完成对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通过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解决一些问题, 得出正确的结论。
利用教材中的图表, 可以将知识的难度降低, 便于理解。例如, 植物细胞增殖是教材中的难点内容之一, 单纯靠文字叙述难以使学生理解, 没有理解记忆内容非常困难, 如果结合有丝分裂的示意图, 就能将整个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特征、染色体变化情况很容易地掌握, 效果较好。利用示意图, 还可将繁杂知识简化。例如, 在学习《新陈代谢与ATP》时, 可利用图示通过能量流通货币ATP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联系起来, 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图示还可将零散知识整合成系统, 例如, 在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 要充分认知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明确细胞的各个部分虽然各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但彼此并不孤立, 而是相互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
三、掌握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所谓记忆, 就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的过程, 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对知识的掌握不能死记硬背, 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找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可采用编口诀记忆、利用图表记忆、联想记忆、归纳记忆法, 等等。有时当堂记住的内容过一段时间又忘了, 要不断地温习、总结, 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07-13
语文中的快乐教学法01-03
略论暗示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1-18
“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09-13
游戏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0-1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赏读教学法论文06-27
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09-28
情景教学法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训练中的运用11-25
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