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法概念研究

2024-07-18

语文教学法概念研究(精选11篇)

语文教学法概念研究 篇1

概念图作为一种组织并表征知识的工具, 通常情况下是通过对某一主体的内容进行整合, 将不同级别的概念进行分级区分, 通过连线进行连接, 同时表明上下级间的关系。下面将就初中语文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及其作用进行分析:

一、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由于概念图能够清晰地将课文的结构、情节、重点等内容呈现在学生与教师面前,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过展示概念图的方法, 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文, 从而清晰地把握文章脉络, 掌握文章结构, 并通过概念图了解教师的思维过程, 进而理解教师的教学路线, 轻松地掌握文章的思路及理解方法,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此外,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教师也可以故意隐藏起概念图中的某一部分, 或将已经完成的概念图中的关键点打乱, 进而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抓住文中重点, 并根据教师给出的资料进行整合, 自行绘制概念图。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信息归纳能力得到加强。

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表述过程, 写作涉及学生对各种知识及能力的综合运用。初中生在写作前, 通常要列出写作大纲来进行辅助。如果写作时漫无头绪、随想随写, 就很有可能出现文章结构不合理、内容前后矛盾等问题。而利用概念图进行引导, 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有较为明确的主题与目标,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效率。通过联系实际生活, 结合概念图, 学生能够在既定的范围内充分地进行联想, 并且在经过整理后, 能够根据文章的层次关系进行整理, 进而形成更为清晰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案, 从而使写出的文章主次分明、思想明确。

三、有效帮助学生复习

在完成某单元或章节的课程教学后, 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单元性的小结, 归纳并整理该单元中的零散知识。同时, 通过对单元内主题信息的模型化处理以及对知识要点的再现,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新的知识, 并将之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 从而形成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 学生通过概念图进行复习, 回顾所学的知识, 能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的主次关系, 并针对重点概念进行复习,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促进师生间的教学互动

通过运用概念图这一有力工具,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准确地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与阐述, 进而对学生进行分组, 并根据课文主题绘制概念图。在这一绘制过程中, 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以及师生互动, 能够有效地增强师生交流, 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而对绘制好的概念图, 则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并由教师给出改善意见。同学们了解其他小组的绘制情况后, 能够及时地发现他人的优势与不足, 同时进行自我反思。这样不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反躬自省”对于改进自身缺陷的帮助, 进而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五、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 学生通过观察图中内容进而进行思考, 由于这一思考过程充满了发散性、跳跃性, 因此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进而发挥学生的潜能。同时, 这种信息加工方式也有助于学生思维开放性、多向性及综合性的发展。指导学生跳出思维定势, 形成发散思维, 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对概念图进行重新架构。此外, 在绘制概念图时, 教师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创造思维、联想能力。发散思维、象形思维、辩证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培养, 充分利用初中生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强等特点, 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特性, 同时让学生理性地掌握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 概念图的应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进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创造性的效果。而一个优秀的概念图更是同时具备了教育性、灵活性、科学性及适用性等特点。通过概念图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变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 起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亮涛.概念图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有效工具[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 (4) .

[2]赵金波, 吴红霞, 范向华.运用概念20图04 (促8进) 读.和写[J].中国电化教育,

语文教学法概念研究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病句考查;句式杂糅;概念新解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语言文字运用部分中表达应用能力为E级。其考查内容之三为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病句考查也一直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在近几年全国十几套考卷中,其覆盖率几乎都达到了100%。同时,它也是语文卷中的难点问题。而在六种语病之中,结构混乱之中的“句式杂糅”无疑是“难中之难”的病种之一,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到迷茫,难以真正理解其内涵。据我看来,其最大原因出在了对其概念界定颇为混乱这一问题上。对它概念的定义,各复习资料不仅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不符合学生理解的实际。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不将其概念具体化、简单化、科学化,势必只会达到“事倍功半”的复习效果。

让我们先来看看近几年高考总复习参考书中有关“句式杂糅”的概念。

(1)《导学教程》将其命名为“两式混杂”,“即一种格式的前一部分同另一种格式的后一部分混杂在一起,不伦不类。”

例①: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显然,结合病例,对照其概念,两者并不能很好地相吻合,这就增加了考生的理解难度。

(2)《世纪金榜》对其命名为“举棋不定”,特点:句子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都用了,造成句子的混杂。

例②:(2008浙江)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个性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

(“能否”与“欠缺”,两面和一面不搭配,删去“能否”)“两面失稀”问题,我们一般都将它归在“不合逻辑”这种语病中,此处却用来证明“结构混乱”之中的“句式杂糅”问题,实属归类不当。

(3)《世纪金榜》(新版)编者明显已认识到上一年概念界定的失误,故又重新将其命名为“句式杂糅”,且作了如此阐述:“句式杂糅,就是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前半分用了一种句式,后半部分却用了另一种句式,这就叫做句式杂糅。”这个概念本身就存在杂糅的毛病,它是将两个意思相同的句子,即“句式杂糅,就是指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前半部分用了一种句式,后半部分却用了另一种句式”与“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前半分用了一种句式,后半部分却用了另一种句式,这就叫做句式杂糅” 硬拼在一起的,怎可取用?

(4)《立体课堂》对其定义为:“将一种意思的两种表达方式硬凑在一起。”

例③:一个人自学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关键在于内因”与“内因起决定性作用”为同一意思的两种表达方式,应保留其中的一种。)

如果用这个定义来分析例①,显然,后半部分可表述为“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和“都要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这两种表达方式属于同一层意思。相比之下,这种定义更为简单适用。然而,它并不能界定全部的“杂糅”病句。请看如下例子:

例④:(2008全国Ⅱ)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10月底,在全地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例⑤:(2009广东)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例⑥:(2009浙江)林萍是一位普通的保险公司职员,她为非亲非故的女孩捐献肝脏的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大家热情地宣称其为“宁波的骄傲”。

例④中的画线句子可提炼出“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工程”及“这是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两个毫不相干的句子。

例⑤画线处末尾杂糅,宜将“较为安全”去除或者改为“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这样较为安全”两句。

例⑥画线处显然将“她为非亲非故的女孩捐献肝脏的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和“大家自发在网上留言”两句强行拼加在一起。

由上分析可知,“将一种意思的两种表达方式硬凑在一起”这个概念已经无法解决诸如例④、例⑤、例⑥之类的杂糅语病。

语文教学法概念研究 篇3

一、“教学”概念的理解

传统上对“教学”概念的理解一般都是局限于教师和课堂的, 以往在中学里语文课堂的教学就是这样的, 这样观点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因此在如今的学科教育教学中, 对于“教学”的理解就更为的广泛和深刻了一些, 在这里实际上涉及了教与学两个方面, 并将其做到协调一致, 彼此互补[2]。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中对于“教学”概念辨析的理解和认识其主要的特征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 共同参与, 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另一种是, 教学是教养、教育的统一过程。

二、中学语文中的“教学”

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语文的教学是语言的教学、是文化的熏陶、是情感的培养也是能力的塑造。对于中学语文而言,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具体的教学中课程大纲设置了不同知识点要求和具体的实施方法。如通过阅读分析来锻炼学生的语义分析、语境分析的语言学习, 通过文言学习理解来认识文化等, 这些语文知识点构成了语文教育教学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下通过教师们的不断总结和提炼, 语文“教学”的概念得以升华和提炼并最终形成一种语文学科特有的教育、教学理论观和价值观[3]。

三、语文中的“教学”概念观

1. 教学的内涵体现在属性里

教学是一种“由教师、学生相互作用, 以课程为中介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教育活动”。在语文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所谓的“教学”就是师生双方在规定条件下, 以传递语文知识、汉语语言文化为中介, 教师的语文知识教授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所构成的一个统一活动。

实际上教学的本质要义在此类观点的认识下, 其任务的表达要更为清晰、明了, 而具体教学概念的方向性也就显而易见,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就渗透在“教学”概念的内涵中。

2. 在不同情境下, 教育定义的多样性

语文的教学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体的操作过程, 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操练等, 与时间、地点和条件相联系的实实在在的一项授受活动。这实际上是一种狭义上的教育, 其主要指的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进行的教学活动, 这是一种根据教育目的以传授和学习知识为基础的, 有计划、有领导的学习过程。而狭义上的教育更多是教学描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联系关系, 也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一种有效活动。

四、语文教学的归宿

在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尊崇的是以“论语”“学记”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式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以熟读、精思、内省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实际上在这样的教学思想中也涵盖了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的认知方面的内容。总的说来语文的教学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在传承中我们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予以扬弃, 对西方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东西进行吸收。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认识到语文的教学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基础, 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文化底蕴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逻辑能力。很多时候这种逻辑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获得的, 同时这样的文化底蕴也是需要不断学习和训练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多鼓励学生读一些课外书籍, 要让学生注意日常生活知识的积累。在教学课堂过程中, 重点应该以提升、培养学生明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为主要目标, 提高学生的思维基础, 增长学生的见识。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通过文章写作、读书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进一步做到教与学的相辅相成, 协同发展。

总的来说, 教学是一个比较大概念, 具有包容性。它影响着教育者对教育类其他要素的正确把握和分析, 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任务和要求, 二者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从发展的角度看, 教师是主体, 学生的地位是主导。教学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充实, 丰盈。教学概念的变化, 也会影响师生关系乃至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重要因素的转变。

摘要:在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背景下, “教学”的概念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内在的含义也生成了新的意义。在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概念的明确性认识是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课堂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概念,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张显旭.中学语文生态化教学思想探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7.

[2]罗纯正.我的语文教学理念——简单教语文[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71) :177.

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研究总结 篇4

一.主题的确定: 高中物理难学,在很多学生心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坎,是影响高中学习的一道“魔咒”,高中物理难学,也是大家“公认”的事实。通过调查发现,形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是物理概念认识不清、理解不透。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立足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类型的物理概念特点,经过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再回到理性具体的三个环节,探求一种有效的概念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确定了该研究课题.二.研究具体方案

前期:

(1)高二物理教师开展问卷调查

(2)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 实施:

(1)深入研究相关理论

(2)课堂实验研究具体实施方案

(3)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测试,作对比研究

再实施:(1)对第一轮实验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2)根据第一轮实验结果确定解决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操作方法

(3)进行第二轮实验,以进一步证明哪些策略,操作方法有效.三.任务分工

课题负责人

:班富强

1.问卷调查

李爱玲

2.查阅文献,收集案例

孙保国

3.课堂实验

张小宁

4.对课堂实践研究评价

全体教师

5.课堂再实验

张玉风

6.课堂教学模式展示

吴志霞

7.写好研究论文

付聚周 8.论文指导下的教学案例

张小宁

四.形成共识

高中物理概念课就是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活动,如何上好一节物理概念课,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理解至关重要,通过高二物理备课组全体任课教师认真研讨,最后形成一致共识:

1.认真备课是上好概念课的前提。

首先把教材阅读两遍,结合教学大纲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看学生原有的对本节内容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哪些详讲.哪些略讲提高教学效率。第二阶段是讨论研究,对本节的概念和规律老师们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得出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教案的初稿。最后老师间相互听课,汲取其他老师你认为对你有用的东西,再补充到教案里。在这一点上我们组冉纲欣老师做得最好。

2、巧妙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时,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状态或物理事实某一方面的特征,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可以根据新课题和学生的特点,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小故事、演示实验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马拉车加速前进时是马拉车的力大还是车拉马的力大,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还可以上节课的知识检测方式引入课题,以增强对知识的联系。

3、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互动探究过程,主要包括经历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经历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经历方法的探究过程。该过程可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

教师创设探究情景,引发探究问题,或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累积知识和探究方法。创设问题情景要从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性,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景;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现实的需要性创设情景;演示实验或课件展示,通过奇特现象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激起争辩,捕捉并处理好关键信息(正确信息和差异信息),引导学生客观评析自己的研究结果,理性地接纳他人的研究成果,形成正确、完善的一般性结论。

概念新授课中,重在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说明、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有关的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的方式抓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构成要素、概念的本质特征、与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来分析、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在运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自然记忆,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暴露概念理解中的误区,及时组织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纠正误区,完善认识。

4、评价矫正,总结补充

概念课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建立的思维过程和由相邻概念、相似概念、相反概念、并列概念、从属概念等组成的系列概念,规律新授课重在帮助学生掌握规律探究的思维过程,即问题情景、探究条件、探究方法、探究过程、表达形式、应用方法等。让学生自主回顾全课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对知识链接提出意见(自主构建或合作构建)和要求(要点和形式)。指导学生科学地与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体系进行链接,不要只关注知识的结论,要关注新知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探究过程。要注重与已有知识和方法的整合,实现能力提升。要高度概括,结而不散,为下节课埋

下伏笔,避免复述、罗列式小结。并指出本课的知识在高考中的地位,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考查等。

5、适时检测,达标演练

适时检测学习效果,当堂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补救解决问题,必须针对学习目标提供必要的问题或习题让学生解决,以深化、内化对新课知识主干的理解,通过应用使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概念课达标演练的题目设置至少应考虑三个方面:单个新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新课题下的不同新知识点的比较与结合应用,新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点的比较与结合应用。设置达标演练题,并提出解题的时间要求和规范要求。当堂反馈,进行必要的补救与完善。题目内容上要与学习目标较好地对应,体现落实性。题目数量上要与训练时间相匹配,保证过程性。题目难度上要有合适的梯度(不要超过例题和变式训练题的难度),做到针对性。题目功能上要有丰富的思维含量,突出方法性。解题氛围上要限定做题时间和解题规范,提高实效性。补救教学一定要当堂落实到位,要处理好不留教学欠帐与循序渐进的关系。

附集体研讨意见:

孙保国、张玉凤: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规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不可能有效构建物理模型,不可能形成清晰的思维过程。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常常表现出选择题选不全,计算题审题时,由于对某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挖掘不出有效信息、不能快速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联系,解题效率低下。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搞好

物理概念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路邦彦、尹国战:引入物理概念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如:实验法,类比法,逻辑推理法,无论采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注意:使学生明确一个概念的物理意义,知道这个概念到底有什么作用;要尽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李爱玲、姬丽娟、吴志霞:可以通过设计思考题应用概念建立知识网络,学习物理概念是为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概念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巩固概念,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概念、定律用于解答具体的物理习题,教师的分析示范和归纳总结很重要,选择典型习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已知信息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即求什么物理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概念和原理就是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联系的桥梁。教师先带着学生分析问题,深入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临界条件、多过程结合点等,再引导学生分析、领会、思维过程,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最后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并且自己独立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陷入题海,浪费时间精力。

付聚周、冉刚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做题,缺乏分析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接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时估计过高,自己常常觉得有些物理概念很简单,学生自己一看就懂,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探讨、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学生在最初就没有真正理解有些概念,致使学生不易建立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

语文教学法概念研究 篇5

学生读书常常是走马观花,读前任务不明,读中很少思索,读后一脸茫然。如何指导和训练学生高效读书呢?方法之一就是学生读书时要读有所得,即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而了解和把握文章大意,常常需要做适当的概括和提炼,“抓关键词法”不啻一剂良方。所谓“抓关键词法”,即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信息,直接从文中提取或者提炼出能概括全文内容或揭示全文主题的词语或者短语。相对于文献范畴关键词的作用即归类和检索,语文课文关键词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欣赏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文章的中心(主题)以及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梳理故事情节

梳理课文情节,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手段,其关键能力是收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训练此种能力,可以以“抓关键词法”为载体,进行有效训练。

比如阅读童话《皇帝的新装》,评人物、明道理、知写法的前提是理清童话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如果抓住关键词就可迎刃而解。从贯穿全文线索的角度思考,这篇童话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表明事线的“骗”,一个是表明物线的“新装”。围绕事线“骗”很容易梳理出童话的情节:骗子行骗——官员助骗——皇帝受骗——小孩揭骗。文章标题为《皇帝的新装》,学生非常容易地抓出“新装”这一关键词,围绕物线“新装”更容易理清故事情节:皇帝爱新装——骗子诱新装——官员看新装——皇帝看新装——皇帝展新装——小孩揭新装。

2.抓关键词概括课文内容

让学生说一件事,学生常常说不清楚;让学生精准地概括一件事,学生更难以准确表达。中考常有概括事件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目,我们也许会给学生这样的方法提示,一要会捕捉阅读内容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二要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用最精炼的话解决问题,不能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但学生对这样的方法指导仍不明要领,头脑仍不免糊涂。“抓关键词法”就可以让此类指导落地,让学生感觉可操作。

比如阅读散文《散步》,让学生回答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也许学生会脱口而出“散步”。学生的回答虽然简练但不全面,说了等于没说。散文叙述的事情其实分了三个阶段,稍加梳理,可以提炼出三个阶段的关键词,分别是“散步”“分歧”“解决”。再用恰当的语言进行组织,将记叙要素有机地组合进去,就可比较全面地概括出散文叙述的故事:一家三代在一个春日到田野散步,在走大路或是小路的问题上婆孙发生了分歧,问题最后得到了圆满解决。

再比如概括《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可以先提出事件关键词“冒险”“遇险”“脱险”,再进行概括:在57年前费城的一个闷热的7月的一天,我和伙伴玩厌弹子游戏,决定冒险爬悬崖,我在悬崖遇险进退两难,最后在父亲的指引与帮助下顺利走下悬崖脱险。

3.抓关键词理解课文主题

课文关键词中的一种是课文主题词,课文主题词揭示了文章核心意义。抓住主题词,就抓住了理解课文的核心,就找到了理解课文的钥匙。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我的读书经验》中写到“我的读书经验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词;(3)知其意;(4)明其理”,就一语道出了阅读时抓主题关键词的精要。

比如学习老舍《济南的冬天》,抓住主题关键词“温晴”和“温情”,围绕“为什么温晴的济南冬天是温情的”的问题阅读,济南是温暖晴朗的,我们明白了;济南的老城、雪山、小村、绿水是充满深情厚意的,我们理解了;大量运用拟人、比喻进行生动地表达的手法,我们也理解了。

再如阅读散文《散步》,学生初读后,常常可以提出这样几个主题关键词:亲情、孝心、责任、和谐、生命。教师教学也常常将文本主题解读为“亲情、孝心、责任”,很少从“生命”意义上解读文本。

笔者在教学时,抓住“散步——生命”这对关键词解读课文。因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同时作者在谈到散文写作背景时,也重点强化了“生命”主题:“《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学生阅读时,笔者设计了以下表格供学生阅读时探讨:下面请大家用15分钟时间根据表格要求的内容精读课文,分小组进行讨论,将讨论内容整理在表格上,以备交流。

对《散步》的描写对生命的感悟

散步的原因(第一小组)

散步的队形(第二小组)

背负老与小(第三小组)

大小路选择(第四小组)

通过学生阅读和交流发现,从生命角度解读全文,文意就一以贯通:因为生命的可贵,所以我们散步;因为生命和谐,所以我们谦让;因为生命衰老,所以我们孝顺;因为生命成熟,所以我们尽责。在生命的延续链条中,我们每一个个体都会身处某一段落,我们幼时会受到呵护,我们成年要肩负责任,我们老年会受到孝敬。处在生命链条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尊老爱幼,承担其延续生命的责任;因为生命的主体性和群体性,所以我们才要享受生命,营造和谐。

参考文献:

[1]谭丙煜.国家标准宣传贯彻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

[2]桑建中.语文教学通讯[J].山西师大语文报社,2008,(5).

语文教学法概念研究 篇6

一、强化信息地域化的重要性

信息化教学, 以其形象生动, 把原本枯躁的知识变得有声有色, 比如ppt、flash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其集成度高, 信息量大, 让早期的单纯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语文教学方式变得不但趣味无穷, 而且让活动的投影大, 增强了信息量。所以, 用信息化手段的语文教学其重要性已无可辩驳。

采用信息化教学是否就可以放弃传统的粉笔、黑板, 甚至对我们学生生活中地域环境一概否定了呢, 笔者认为, 农村学生和语文教学是应该在学生生活的地域环境的条件下, 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予以加强, 而不是放弃传统的手段和已有的生活环境。

由于我们的现行教材都不同程度的配上了ppt课件, 所以, 我们的部分老师就错误的以为,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 放映配备的ppt, 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述给学生, 就是实现了课程的信息化。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 达十六亿, 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所以, 不同的民族, 不同生活环境, 对同一件事物的理解, 都有可能不同。我们的教材往往是为了达到某一个教学目标, 纲领性的落实在某一篇文章或课件上, 而对其的, 体落实, 则要看我们执行这个任务的老师。对于知识相对稳定的理科或工科来说, 比如数学、物理则差距不大, 对于受地域影响较大的语文来说, 则不得不考虑这个方面了。比如, 在讲授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十课《看海》时, 对于我们深处重庆内陆的农村孩子没有感受过大海的美丽, 没有感受过大海那博大的胸怀,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 可以借助于flash动画和多媒体设备加以播放而外, 但是, 我们也可以不妨让学生站在永川的茶山竹海薄刀岭之巅感受一下竹海的气魄。再比如, 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臧羚羊的故事》, 课文中讲述的受伤羚羊的可怜, 老羚羊对孩子的爱, 科考队员同羚羊之间的情。即使用动画等, 我们也是很难让学生懂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小动物, 比如流浪狗等, 也可以体会到教育学生珍爱动物, 珍爱生命。这就比单纯的播放教材配套的ppt要好得多。所以, 我们要真的发挥好现行教材, 把我们本职的课程开设好, 必须接合到我们的学生所处的环境, 充分利用好学生耳濡沫染, 喜闻乐见长期生活的环境的知识, 给学生讲授。

二、信息地域化的内涵与外延

在地域化上的信息内涵上说就是以学校所用的教材为主导, 去收集地域化中的所有信息, 只要能够充分诠释和有助于展示教材的乡土知识都叫做我们信息化教学的资源。

从外延上, 信息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生活中的一草一木, 只要是有助于学生对生活认知的都可以说是用于教学的信息。只是看我们的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的老师去怎样有条不紊的组织, 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或者接受起来更容易。

那么, 哪些内容才是学生真正理解的, 接受的呢?笔者以为应从如下一些方面入手:

(一) 以当地的风土人情, 风俗习惯为主。由于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不同的民族, 生活习俗, 养成习惯都有所不同。甚至包括一些文化方式。有时候, 即使是一个民族, 地域相距较远, 也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 作为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小学, 更是如此。所以, 小学教师要充分研究当地的风土人情, 收集整理。比如。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许世友四跪慈母》, 课文主要讲述许世友为了革命, 尽忠不能尽孝, 四跪慈母。深明大义的许母送孩子去参加革命时, 半夜起来给孩子煮鸡蛋、塞鸡蛋的场面令人感动。

这对于生长在二十一世纪的幼小的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以革命为题材的电影让学生知道革命对于我们成长的重要, 以及今天的美好生活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抛家别母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可以接合到我们家乡更多的乡亲 (甚至他们的父母) 为了养家糊口, 也不惜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并以此做成ppt、flash动画乃至视频以加强学生的理解。

(二) 以当地的人文景观为主, 自然条件。我们国家, 由于幅员辽阔, 不同的地方都有其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背景, 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人文景观, 而这些人文景观又涵盖了非常宽泛的文化知识。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文化知识, 不但能够强化和固化学生对家乡和语文的热爱, 也容易激发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比如, 松溉古镇, 永川名人陈子庄、永川的恐龙等都是永川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

(三) 地形条件与地势。不同的地域差距, 形成了不同的气候, 对于自然景观也有所不同。从而对学生的认知也有所改变。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故乡的水墨画》, 江南水乡就是一副水墨画。我们西部农村的孩子没有感受过江南的景色, 江南采菱、品菱。在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展示江南的风土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实地收集或者在网上下载 (这方面很多宣传资料) 永川的茶山竹海, 永川黄瓜山的中华梨村、森林大道、“三湖”风景ppt图片等。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落实信息地域化的方案与设想

(一) 以教材和大纲为主线

教材, 教学前辈通过自己多年的总结, 再加上我们的专家学者, 通过多年历史文化的研究, 并结合到现实文明发展的需要, 并综合了各地的实际情况, 确定下来的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所以, 其权威性和指导性是无可质疑的。因此, 我们应充分分析研究, 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主线, 完成其教学任务为宗旨去收集信息, 从而达到万变不离其宗的思想。

(二) 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我们教学过程的最终执行者和责任人,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所以, 教师和学生是我们教学环节中的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 在落实了大纲和教材这一条主线以后, 在学校的指导下, 就要全方位的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必须去研究教材, 钻研教材。最终融会贯通, 运用所辖地域的信息资源于教学之中。

(三) 学校为主导

教师是会随着工作岗位的要求改变而改变, 从不成熟到成熟,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从年轻到衰老直至退休。所以, 他们的知识, 他们的工作, 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流逝。学校是我们承载教学管理任务的基本单元, 是始终不会退休的, 始终不会衰老的, 他们只会随着办学的经验越多越年轻。所以, 学校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信息化教学中信息收集的主导作用。即使说, 我们的学校所处的环境中, 应收集怎样的信息, 分门别类的哪些信息, 哪些人收集哪些信息。避免重复劳动, 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建立数据库, 并对信息进行优化和量化。

参考文献

【1】张谦、沙红、刘冰、孔书荣, 国外教育信息化的新特点与新举措, 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9年第5期。

【2】赵国栋:《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调查》http://xixiao.bokee.com/。

【3】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P153-154, P180-P184。

语文教学法概念研究 篇7

一、托物言志

顾名思义, 托物言志就是以“物”为寄托, 借此抒发内心的志趣。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点是说物, 包括景物和动物。例如, 陆游的《咏梅》就是借歌咏梅花来抒发内心的志趣, 而虞世南和骆宾王的《蝉》就是用动物来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第二点是说志, 这和情感有相通的地方, 但也有区别。情感往往是暂时的, 而志向是持久的、执着的、不变的, 更侧重于追求方面。首先, 前者是情感、情愫、情绪;后者是志向和抱负, 是一个人的人格追求和价值追求。其次, 前者是“景”, 是眼见之物, 或取诸自然之中, 山水草木、飞禽走兽都能成为景, 却未必是一个完整的“景物”, 写作者往往攫取与情感相近的多个景物;而后者往往体现在某一个事物上, 作者把它作为抒发志趣的载体, 并不看作欣赏的景物。

例如, 陆游写的《咏梅》, 作者在这首诗里写的不是个人情感, 而是志趣, 是作者生命中所坚持的道德操守, 他找到了可以寄寓这个坚持的载体——梅花, 然后对梅花进行了全方位的塑造。这束梅花生长在寂寥偏僻的地方, 官道之外, 又在断桥的边上, 处在这样的环境中, 就算开得再香也不太可能有人赏识的了。这里隐含了作者仕途不显的诸多悲哀, 但这并不是作者要说的。尽管“寂寞开无主”, 只能在黄昏的凄风惨雨中独自哀愁, 但它并不自怜自艾, 它有自己的傲骨, 有自己不妥协的地方, “一任群芳妒”, 更有自己的坚持:“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结尾句的悲壮冲淡了前面的凄惨, 使这首词有了一种“九死而其尤未悔”的硬朗色彩。所以, 托物言志更像是谋篇的艺术手法, 而不是行文的修辞。

我们会发现许多托物言志的诗, 比如于谦的《石灰吟》、虞世南的《蝉》等, 都是专一于某一事物上, 多处入手, 竭尽所能地挖掘出这个事物所隐含的特点, 并找到与自己所要表达志趣的相似处。需要说明的一点是, 这些词有相近的地方, 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有的诗句很难明确地断定它究竟使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

二、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首先要有景, 景色映入作者的眼中, 触动了他压在心中郁积的情感, 唤起了他想要表达的欲望。触景生情有个过程, 体现在诗歌中, 往往有比较明显的景物描写, 然后引起了感情的抒发。例如, 岳飞的《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 帘外月朦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 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这首词并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 上阙重在写景, 下阙重在抒情。用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描述宋金讲和期间, 岳飞元帅在军帐中的深夜难眠的复杂心境。我们先看这首词如何抒情, 首句写“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 是昨晚, 深秋的蟋蟀在窗外不停地叫, 就把睡梦中的人惊醒了。醒了就再也无法入睡, 只好起来在庭院里独自踱步。所以, 接下了岳飞就写起来后所见所感。在静夜里, 人畜息声, 月色不明, 岳飞倍感孤寂沉痛, 平日里所郁积的种种愁情便一起涌上心头了。这里情绪的涌起是有触发点的, 那就是昨夜不住鸣叫的寒蛩。我们就认为因为景物的特质而触发诗人内心情怀的就是触景生情。这里的“触景”是前提, 是情绪的缘起。当然, 需要说明的是, 诗人内心早已郁积了许多情绪, 被这不期然的景物所触发, 所有一切便都涌上心头了。

三、借景抒情

只要稍加注意, 我们会注意到上面引用的两首诗词有一个共同特点, 都是写实景, 即作者眼前所见到的景物。因为作者见到某一景物了, 就触发了与此景有关联的情。而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则并非如此, 这两个词语尽管有表述上的不同, 其生发情感的心理机制却是相同的, 都是先有情感, 再凭借景物抒发出来。前者更体现了“借”的特点, 所谓的“为情造景”, 作者是用寻找或者营造那个景的方式来抒情, 却不一定是眼前的实景。例如“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里的“柳色新”可能是所见, 也未必是所见, 诗人这里是要借“柳”这个词来表示离别的留恋之意。如杜甫的《望岳》, 作者写了山的雄奇之后, 再写内心的雄心壮志, 他用一个“会”来写想象中的景: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这句诗里的“凌绝顶”和“众山小”不是眼见的, 而是作者为抒雄心而做出的想象, 正是“为情造景”, 这是比较典型的“借景抒情”。

四、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没有前者积极主动, 并不具备“为情造景”的虚设性。“寓情于景”更侧重于先有景, 再把情融于景物描写中的过程, 很多时候, “寓情于景”接下来的表现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 难以区分哪个先哪个后, 而是情与景的彼此交融就是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例如, 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写春天夜雨, 对于心忧黎民的杜甫来说, 一场春雨自然让他内心欣喜。这首诗不是“触景生情”, 是因为作者看到下雨了就写它是“喜雨”, 并没有因此景触发内心郁积的其他情绪。作者通过写雨来赞颂雨, 来表达下雨带来的欣喜之情。他钟爱这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使用了拟人化手法来写雨对大地的滋润, 在写景的时候把个人情绪加进去了, 所以, 这可以称为“寓情于景”。

这几个概念尽管难以辨认, 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们放在比较典型的诗歌中去仔细体会, 还是能够发现它们的区别的, 所以,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诗歌中不断地加深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诗歌教学是让众多教师头疼的部分, 因为诗歌遵从“情”的逻辑, 而不遵从“理”的逻辑, 而且还有一些难以把握的概念困扰着学生。本文选择了托物言志、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几个概念来进行分析, 希望能对中学诗歌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歌鉴赏,诗歌概念

参考文献

[1]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M].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5.

语文教学法概念研究 篇8

一、多元智能概念

多元智能概念是198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推行其教育研究项目“零点项目”时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被认为是人类智力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加德纳认为, 人的智力并非像人们过去想象的那样, 主要是由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构成的。他提出, 人的智力可以分成至少8种类型, 包括视觉/空间智能、词汇/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社会智能、内心/自省智能, 以及最近发现的自然观察者/自然界智能。以这种新的智能观为出发点看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 在自己特长的领域中都是天才孩子, 都有属于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方法。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了得, 有的学生文笔优美, 有的学生能深刻地理解课文, 有的学生朗读娓娓动听, 有的学生善于和别人交际……这就是学生不同智能的表现。

加德纳指出:“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发展, 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 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作为语文教师, 在课堂上, 我们不能只重视语文智能的培养, 而应该着眼于多元智能, 建设多元的语文课堂,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均衡发展。

二、充分开发语文教材中的多元智能因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从而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 认真钻研语文教材, 发掘教材中的多元智能因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1.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空间/视觉智能是指把思想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 就是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图画、地图和表演等形式。比如在教授古诗时, 因为诗歌特有的韵律美、意境美,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意境画出来;而在教学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时, 则可以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按照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 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视觉/空间智能。

2.发展学生的词汇/语言智能以及人际交往/社会智能

词汇/语言智能包括了阅读、书写和倾听的能力。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发表自己对课文一些问题的看法, 倾听别人的发言, 从而使口头表达、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同时, 在倾听、讨论的过程中, 学习怎样与同伴交往, 怎样向别人提意见, 怎样使自己的见解得到别人的赞同, 也使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得到发展。

3.发展学生的音乐/韵律智能

拥有高水平的音乐韵律智能的人会以唱歌、吹口哨或打拍子的方式陶醉、放松自我。在教授一些节奏感较强的课文, 如诗歌、儿歌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 配上合适的节奏或音乐进行朗读、表演, 在节奏韵律的配合下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利用多元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多元学习

现在的教师已不再是一支粉笔走天涯, 而是拥有众多辅助教学手段。教师采用多元手段进行教学, 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学习、理解知识, 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1.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多角度展现知识

人的多元智能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学生学习的过程, 就是多种智能共同作用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多项智能同时运作, 能使学习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雷雨》时, 课文对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进行了描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没有一丝风的情景, 先让学生观察图, 再说说看到了什么, 然后回到课文找出课文中对应的描写。因为有了具体的情景演示,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2.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 特别是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 最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莫过于游戏。在课堂中适当插入游戏, 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生字的时候, 尤其是碰到会意字, 可以让学生开展“我做, 你猜”的游戏, 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做出字形, 让同学猜。在这一过程中, 既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又促进了学生身体运动智能、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各项智能的发展。

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 让他们规规矩矩坐在教室听40分钟课是违背儿童天性的。如果在课堂上结合课文, 让他们开展活动和表演, 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写话《夸夸我的家乡特产》时, 如果只是单纯地教授学生写作顺序、修辞方法, 学生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如果在教学时, 让学生带回来家乡特产, 大家一起观察品尝, 再写下感受, 就既让他们在一系列感官参与中积累了写作材料, 又让他们在把感受转换成文字的过程中, 开发了词汇/语言智能、人际交往/ 社会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以及内心/自省智能。

3.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各项智能发展是不平衡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在学习中, 教师不能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学习统一的内容, 而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如生字教学中, 可以激励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在课文教学中, 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完成。在《我是小小演讲家》一课中, 我会让学生复述课文, 讲讲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而《我是小小表演家》一课中, 我则会让学生把课文内容通过自己的加工, 表演出来。学生能在学习中利用自己的特长, 学习效率一定能提高。

三、设计多元作业, 多层次检测学生的学 习效果

我们给学生布置作业, 目的在于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 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的固有内容——抄写、做习题, 对于学生来说过于单调、繁琐, 学生常会马虎应付了事, 并不能真正达到布置作业的效果。因此, 我们要在作业设计中多动脑筋, 多花心思, 让学生乐于做作业, 真正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例如教学《恐龙的灭绝》一文, 课前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查找有关资料, 学习课文后再找找各种灭绝原因说法的理论依据, 思考哪种说法最合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拓展了知识面, 学习了搜集知识的方法, 既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巩固, 又让教师从中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多角度评价学生

作为教师, 我们要时刻牢记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长, 因此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 打击他们的自信, 磨灭他们的个性, 把他们打造成千人一面的产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留心观察每个学生的特长, 哪怕他们只有一点长处, 也要大力表扬, 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要多表扬, 多发现闪光点, 让他们树立学习的目标, 产生学习的动力, 不断进步。

语文教学法概念研究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概念图,有效应用

概念图即图示法, 可以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的特点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概念图, 可以让学生思维上主动积极起来,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概念图的定义及制作

概念图是一种用来组织和表达知识的工具, 简单地说, 就是将不同的概念放在圆圈或是方框之中, 然后用连线连接相关的概念, 连线上再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及关系。它的关键在于能产生创造性的思维, 具有直观性。制作概念图的工具可以是纸笔, 也可以是粉笔, 随着教学的深入, 补充概念图, 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内容。

二、概念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 阅读能力的提高

概念图支持学生的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简约直观, 学生可以看到课文体系结构, 轻松掌握阅读的方法,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2. 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写作的时候要进行整体的构思并列出写作提纲。可以利用概念图引导学生写作, 提高写作效率。使得学生养成写作表达的习惯, 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写作思路, 全面的有序地进行写作。

3. 复习巩固, 再现知识要点

利用概念图对已经学过的内容进行小结, 归纳零散知识, 重现知识要点, 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融合到已有的结构中, 促进学生有意义地记忆, 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4. 促进教学互动

它有利于实现课堂互动和开展协作学习, 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实现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各组间交流信息, 教师组合一下, 形成最终的学习资料。

5. 学生思维的发展

构建概念图的过程是跳跃式的, 充分调动学生的左右脑, 发挥学生的主体潜能。还指导学生跳出已经形成的固定的思维模式, 多方位的思考构建概念图, 深入地分析研究各个概念的内涵。

概念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素养, 培养合作精神, 活跃课堂气氛, 因此, 概念图特别适合于需要学生发挥想象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杨亮涛.概念图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有效工具[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赵金波, 吴红霞, 范向华.运用概念图促进读和写[J].中国电化教育.

语文教学法概念研究 篇10

一、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概念图其实属于图示法的一种,它通过几何图形和连线表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是将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科学地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构成概念图的主要因素有:概念、连接词、命题、层次、连接和交叉连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加上课文的具体事例,这样能够形成一个空间网络,更加全面地将教学内容表现出来。思维导图是19世纪60年代由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东尼·赞博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力的过程中发现的一种工具,并且在当时社会得到广泛的应用,有较大的影响力。它的主要功能是发散学生的思维,将课文的重点内容集中到中央图形之中,主题的主干从中间向周围辐射,将一些关键图形之间的联系写在连接的线条上。通常在语文教学设计中都是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主要区别在于概念图主要呈现的是一个知识网络,覆盖面较全,能够将新旧知识都包含在一起,但是结构较为复杂;思维导图就只有一个中心概念,呈现的是一个教学内容的核心。

二、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在阅读中的应用。阅读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都是十分困难但是又十分重要的,很多学生都畏惧做语文阅读,原因就是抓不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不能进行深入理解。在阅读中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分析,就能够使困难、复杂的内容变得清晰,系统地将它重点凸显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方便组织和记忆所读的材料。教师可以将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之后转化成系列图示的形式,这样,概念与概念之间更有层次感。例如在学习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一文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首先抓住文章的中心是“雨”,之后作者从三个方面来共同描写,即“雨”联想雨,之后是“听雨”,最后是写作者住在公寓之中听不到雨的遗憾,每一方面又是通过几个小点描绘出来的。教师通过对这些思路进行设计,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篇文章的脉络和情感走向。

2.在写作当中的应用。概念图和思维图对于组织语言和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也有很大的作用,使用思维导图对于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来说尤其有效。通过思维导图能够围绕一个中心将大脑中产生的思想以网状图形的方式进行记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参考以下五个步骤具体实施:一、给定作文题目或者学生自己选定一个话题;二、让学生思考几分钟,之后把想到的相关要点记录下来;三、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导图连贯地进行陈述,教师再进行评价;五,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写作。

3.在复习中的应用。教师在教授完一个单元之后必须要及时地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限,如果教师不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学生很容易就忘记,仅仅依靠考前几天的突击复习是不够的。所以,教师要及时把相关知识组织成完整的框架。有系统、有结构的知识框架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概念图就能够很好地将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而思维导图则能够通过线条和节点将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进行整合,把知识点联系成块,之后再慢慢地将知识块联系成知识网。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能够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的认识进行有效整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一同绘制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巨大的作用。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学方式一同整合,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例如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概念图和思维导图,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中文,马德俊,谷素青等.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9,(6)。

[2]徐吉凤,钟勇.浅析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9)。

[3]郭月芬.新课程下的概念图与思维导图[J].学周刊B版,2010。

数学概念教学研究 篇11

一般来说, 概念是一种反映对象或其属性的思维形式, 具有恒定的内涵与外延。数学概念有其特殊性, 数学概念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数学概念从起初的感知, 到以后学习过程中的不断加工、不断修正, 最终完成对数学概念的建构。并且, 随着个人学习的不断加深, 这种概念建构将不断地发展完善。

对概念的教学, 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引入概念, 形成概念;剖析概念, 理解概念;运用概念, 掌握概念。下面主要从以上三点谈谈我的观点。

1 从学生的过去的经验入手, 引入概念

新概念的学习, 如果能建立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或生活经验上, 将有助于学生对新概念的同化。奥苏伯尔认为:经验丰富程度 (由学校年级和实足年龄来表示) 和概念测验分析的相关往往高于概念分数和智商之间的相关。因此在概念教学和学习中要注意相关经验的丰富和积累。

过去的经验分为两类, 一类是日常生活、普通常识活动中的常识与经历 (日常生活经验) , 一类是数学知识、数学活动技能 (数学活动经验) 。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时, 可以利用相近或者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再加工。

例如在讲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时, 先给学生复习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清楚三角函数定义是比值形式, 在这个定义基础上, 进一步推广, 得到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再例如学习函数单调性时, 先举了一个例子:初中学过一次函数y=x, 当x增加时, y随之而增加, 把这句话用数学语言翻译出来, 然后再抽象化, 就得到了递增函数的定义。这些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上建立新的数学概念, 拉进了学生与新概念的距离, 有助于学生对新概念的掌握。

再例如:任意角的概念教学。

上课后, 教师先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

如果钟表慢了5分钟, 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钟表快了1.25小时, 你应该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以后, 分针转了多少度?

然后教师取出一个钟表, 让某名学生上台实际操作。从而让学生明白, 定量研究旋转运动, 需要推广角的概念。

1) 角既可以顺时针形成, 又可以逆时针形成;

2) 角的大小不仅仅局限于0°~360°之间。

这样概念的引入从日常生活出发, 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 再通过学生的具体操作, 感知体验, 引出任意角的概念, 这样的做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利于任意角概念的掌握。

2 善于解剖概念语言, 实现概念理解的深刻化

对概念理解不清, 势必导致在解题时出现错误;对概念理解不透彻, 常会遇到问题无从下手, 学习数学概念务必要先正确深刻地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因此概念教学应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语言, 辅以概念的原型和变式, 正例和反例, 实现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教学目的。

2.1 从概念的语言着手, 适当引导学生剖析概念

为了抓住概念的实质。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剖概念。

1) 强调概念文字语言中的关键词语。

如对函数概念中的“任何”与“唯一”的重点强调。椭圆概念中“距离和”的重点强调, 强调数学概念中的关键词语, 能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 注重数学语言的翻译。

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有较强的概括性, 更能反映概念的本质。如等差数列的概念可用符号“ ” (d为常数) 概括。用定义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时, 就是应用概念的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则能更形象直观地反映概念的内容。如讲“交集”概念时, 用文氏图表示“A∩B”, 可以很容易理解概念。数学概念的图形语言的使用, 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概念, 符号语言的使用, 能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数学概念,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2 原型与变式

加涅认为, 在概念学习的教学中, 首先要让学习者识别概念的明确属性, 然后用这些属性设计出一些变式例子呈现给学习者。

所谓变式, 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是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 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或方法, 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突出那些隐含在概念中的本质要素。

把握概念内涵, 扩展外延, 进行概念变式, 主要是指保持概念的定义本质而对其实例变化, 使学生能更清晰概念的含义, 进行有效辨别。在数学概念教学中, 先给学生以原型, 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概念的标准与典型的表象, 再辅以变式, 从各个侧面, 充分认识这个原型的本质特征, 最终让学生在大脑中加深了对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例如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公式 (原型) 中a、b的普遍意义, 可以让学生做以下的变式练习:1) 求 (a+2) 12的展开式中的倒数第4项;2) 求 (x3+2x) 7的展开式中的第4项的二项式系数。

2.3 正例与反例

正例, 又称为肯定例证, 反映概念本质属性。反例, 是否定例证的一种, 不属于概念类别的其他例子都是概念的否定例证。在数学概念教学中, 正例主要体现为原型和变式两种类型。反例在本质属性方面具有变异性、变化性, 而在无关特征方面有时却保持一致性。数学概念教学中, 举出适量的正例和反例, 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属性的理解, 加强对概念的本质的认识。

例如幂函数概念教学中, 先呈现一些正例: , 再呈现一些反例y=2x, y= (x+1) 3等,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幂函数的概念。

3 适度练习, 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形成之后, 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 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达成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 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

例如反函数概念学习后, 可通过这样一组练习来巩固反函数概念, 深刻理解反函数“反”在何处, 深刻理解原来函数与它的反函数的关系。

数学概念学习是遵从过程思想的, 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会从具体水平向概念水平的发展, 从不科学的甚至错误的日常概念向科学概念的发展。因而,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可急于求成, 遵从科学的教学规律, 帮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一步步完善和加深所学概念, 使学生数学学习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效果。

总之, 在概念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或以往的学习经验出发, 引出定义, 并给出原型和变式, 举出正例和反例, 帮助学生建构新概念, 并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真正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 以达到认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概念本质的目的, 使学生思维得以发展, 素质得以提高。

摘要:在数学概念教学中, 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或以往的学习经验出发, 引出定义, 并给出原型和变式, 举出正例和反例, 帮助学生建构新概念, 并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使学生思维得以发展, 素质得以提高。

关键词:概念,变式,正例与反例

参考文献

[1]裘红明, 吴道春, 夏金芝.数学概念学习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 2008 (5) .

[2]丁海峰.高中数学概念课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3 (1) .

上一篇: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下一篇:Gofo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