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2024-09-10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精选12篇)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篇1

“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 现代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感性材料,弥补了已有感知的不足,还为教师节省了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并使用了一大批优秀的现代媒体教学课件, 真切感受到了现代媒体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老师在现代媒体课件制作中所存在的一些误区,需要加以改进。

一、现代媒体课件制作中存在的误区

1.课件制作华而不实

现代媒体可以通过声音、色彩、图像、动画等各种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被大家广泛认可的。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课件制作者常常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过于片面地追求表现形式。 尤其在听低中年级课的时候,老师们为了适应孩子的年龄特点,过分追求视听刺激,课件画面背景花哨异常,常常配有活动的图标,flash小动漫,字体出示时还伴有音响……事实上,这些对理解文本帮助甚小,反而违背了单位时间内学生只能接受事物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 是典型的干扰行为。 学生一旦被这些“ 花哨”“ 好玩”的图标所吸引注意力根本无法集中,冲淡了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整堂课收效甚微。

2.限制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 语文 ”,顾名思义 ,即语言文字 , 是需要用心品味 , 字字斟酌, 从中体会思想感情的一门学科。 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日渐被现代媒体课件精心设置的画面、美妙动人的音乐,以及勿需多思的难点所代替。 长期如此,学生缺少深入思考和想象,轻而易举地接触知识,削弱了他们的思考与想象能力,语文能力自然随之下降。 特别是文学作品,这类语言能给人们提供无限的联想对形成个性语言、 独立思维, 提升文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一位教师在设计《 庐山的云雾》 这一课时,引导学生用比喻手法描写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云雾。但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急迫而直观地出示了几组云雾图片, 一时间学生思维被固定在眼前所见云雾的姿态上,只能干巴巴地说出几句形似图片的比喻句, 然后就自动地放弃了对云雾变幻无常的动态联想现代媒体以直观的画面代替了学生的想象,制约甚至剥夺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其思维空间受到限制,想象力就会受到压抑,本该意味无穷的文字内涵随之将会大大衰减。

3.妨碍师生的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是灵动多变的,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 双边活动”。 现代媒体只是师生学习、探究的工具,教师不只是现代媒体课件的演示者, 更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调控者。而如今过度使用现代媒体,课堂由原来的被教师把持、引导变成现在完全被现代媒体课件控制。 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了教师操作课件变换、学生死盯屏幕的过程。 其间教师的神态、澎湃的激情、富有亲和力的语言、流畅的书写,尤其是处理突变的能力大大削减,学生受课件的引导而疏离教师,使得课堂空间缩小, 教师的主导性被削弱。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 争论的故事》 这一课时, 学生对于兄弟俩错失良机让大雁白白飞走这一行为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些学生的答案远比课件上的答案精彩,而老师急于展现现代媒体上的“ 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回答的引导和深入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被遏制,积极性受阻碍,长此以往势必习惯坐享其成,不经过思考,被动等待屏幕出示答案。

二、如何走出误区

现代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那么,如何走出现代媒体使用误区,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呢?

1.讲究实效,不要流于形式

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 这一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 以语言媒介为中心。 教学媒体只是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语言文字上去,否则,就是名副其实的喧宾夺主, 本末倒置。 现代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如同课本、黑板、粉笔一样,它只是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 理解知识的工具。 现代教学媒体通过直观的声音、图像对学生形成有效刺激,使他们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 但这样的刺激要讲究时效性,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抛却无关紧要的内容,关注教学难点、重点。 一味追求外观上的精美、视听上的热闹只会造成信息拥堵, 流于形式的后果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却解决不了教学的主要任务。 教师应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便捷,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能力。

2.选择时机,不要生搬硬套

教师应该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现代媒体课件。 灵活二字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确定的, 应和教学实际需要有机结合。 哪个是重点,哪个是难点,哪个要形象展示,哪个要拓展延伸……都要课前精心准备好,选择恰当的时机出示,切勿生搬硬套,机械地出示每一个环节。 上课过程中,现代媒体技术使用选择的时机一般是在“ 启发诱导”“ 拓展知识”“ 归纳总结” 等环节上。 例如,教学《 航天飞机》 时,教师提问航天飞机有什么奇特之处? 即投示航天飞机腾空图,引导学生从“ 呼啸”“ 腾空而起”等词句对“ 庞然大物”加深理解。 通过“ 三角形的翅膀”“ 尖尖的脑袋”“ 方方的机尾”等词语,领悟航天飞机的外形奇特。 再视频播放航天飞机太空工作图,配合书本文字,理解它如何“ 释放” 和“ 回收”卫星,如何在无人的太空发挥作用。 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对远离日常生活的新事物有了真切感知。

3.结合学科,不要本末倒置

不能因为有了现代媒体后,就简单地以投影代替文本,以课文录音替代教师范读,如此一来,学生会觉得自己是在跟冰冷的机器打交道,没有表情、没有感应,长此以往,必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情感。 尤其是语文学科, 其课堂教学的最终任务是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果过分地强调现代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声像所营造的氛围,一不小心就上成了艺术欣赏课。 教师要根据课堂需要,用现代媒体创设教学氛围和情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进入角色,产生个人体验。 在此基础上他们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并用,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朗读、体悟、产生学习的愉悦感。

三、结束语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 语文,是人情味很浓的学科,一切手段的现代化终应回归到学生文化的积累,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人格为中心。 现代媒体教学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是令人欣喜的, 然而怎样使现代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达到最完美的融合,仍然等待我们进一步地探寻求索。

摘要:现代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在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有其突出的作用,但是现代媒体教学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文章从现代媒体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学生的思维特点、语文学科特点等方面谈谈现代媒体语文教学中应避免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现代媒体,语文教学,误区,策略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篇2

摘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要注重提高学生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重要意义。

当今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时代,它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为贯彻《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教师培训培养等各方面规定作了定性描述,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诸方面的一次大力调整和彻底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其中,教学改革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贯彻《纲要(试行)》精神,达成课改目标,落实课改理念,体现课程功能(课程体现课改理念)的必然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搀一步,挪一步,教师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松一步。学生是“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占据讲台滔滔不绝,充分扮演“演员”的角色,学生则充当忠实的“听众”和“看客”。这种一个教师牵着几十个学生鼻子走,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是否愿意听的“填鸭式”教法,严重忽视了天真活泼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扼杀了学生智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变革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变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课堂教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这就是我们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大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逐步有效的推进。因此,进行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我校的现状来看,我校是农村普通中学,主要表现在,生源差,学生家庭教育薄弱,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教育环境跟不上。他们相对于其他孩子在起点上就落后。如何让这样的学生同样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是高水平的教育,“二等苗同样能结出一等果”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成才,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教学质量来自课堂的高效率。在我们这样的学校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势在必行。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师生既要共同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又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效益。二十世纪西方国家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1.概念界定:

(1)“有效”:是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

(2)“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关注的是“教”学生如何“学”。

(3)策略研究:“策略”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本课题中的“策略”就是根据教材因素,学生实际而采用的艺术和方式方法。“策略研究”就是为创设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由地获取知识而运用的艺术及方式方法的研究。

2.有效教学的具体内容: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明确“教学”是如何“教”,学生是如何“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正确理解时间和效益的关系,教学效益并非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多少内容。

(3)有效教学要有明确的测量性,即评价目标。每一时段的学习都要建立评价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确我学懂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还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更是一种策略。要求教师对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提出系统具体的问题行为解决方式即教学策略。

(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1、国外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我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之际,讨论和研究如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为了了解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查阅了大量的国外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虽然,许多学校和教师接爱了课改新理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教和学的有效性还不高。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适合于做这种研究,当然专业人员的参与不可或缺。也需要提炼总结出有效性教学的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即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解决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

2、国内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的研究成果

(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2)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3)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加强学习策略教学,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以及掌握知识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等元认知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四)课题研究重要性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体验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活动热情,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通过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人本地位,通过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使所有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上最具有意义的地方。

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要减负增效,这就触及到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即教学要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感知、理解、记忆与迁移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有效教学,要珍惜学生在教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认识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是教师最大的失误,让45分钟分分秒秒都产生效益。这要求学校领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掌握最佳的教学方法,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因此,进行历史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对研究课题的论证,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目标:

(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初中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3)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4)研究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使之行之有效,构建相应有效教学模式;

(5)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教和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教和学的效率。

2.研究内容:

(1)影响课堂教学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因素分析。

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2)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与策略的研究。

针对师生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对学生而言,学生有效主动参与的策略,主要有探究、合作、活动策略。对教师而言,主要有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价策略等。

3.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2)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3)对比实验法。在同年级平行班中进行对比实验,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搞好包括分层教学、综合活动、有效测试等实验设计和实施。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随时总结改进提高。

(4)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4.研究创新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应用的创新。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提倡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紧密结合,积极参与。(2)教学策略控制的创新。一切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均以学生积极的终身的发展为前提。

(3)教育理论整合的创新。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如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进行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等。

(4)参与对象主体的创新。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教学操作性的创新。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教学策略属性的本质规定。

三、课题实施过程

(一)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与分工 1.成立课题组

主持人:杨世松,男,汉族,39岁,毕业于驻马店教育学院历史教育系、专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任弥陀寺中学历史学科组组长,常年致力于历史教学工作,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历史学科科研能力,2012被评为县优秀教师,2013年荣获县骨干教师,2014年主讲的《宋元时期的文化》获县优质课一等奖,曾有多篇论文在CN刊物上交流。该同志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课题研究方案的审定和课题研究的协调工作。

成员:王新华,男,汉族,29岁,大学本科学历,黄淮学院历史专业毕业,中学二级教师,现担任弥陀寺中学历史课教学。该同志2012年获县级骨干教师,2013县优秀班主任。该同志负责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拟定、课堂教学和学科渗透方面的研究,负责课题总报告的撰写。

成员:梅真,女,汉族,26岁,毕业于焦作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担任历史教学工作,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历史学科科研能力,2014年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曾有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交流。该同志负责、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的统计处理。班队和主题活动方面的研究,负责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过程安排与预期成果

1、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拟分三个阶段展开研究。第一阶段:研究的准备阶段(2014年6月——2014年8月)。学习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研讨、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进行策略和理念内涵的研究,梳理有关理论,调查分析总结已有的有效性教学经验。对当今国内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经验及理论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提炼精华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形成课题,提出实验假说,完成实验设计。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3月)。上课以及实践活动,实验总结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收集整理较为系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研究。(1)重点实验,初步探究《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策略的研究》的可行性。(2)系统实验,验证《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策略的研究》的可行性。(3)推广实验,广泛验证本课题教学措施的可行性。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5年4月—2015年6月)。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成果的专集,进行课题总结、验收。对本课题进行全面总结,邀请教育科研有关专家对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为大面积推广研究成果和进一步深化课题的研究作准备。五 研究成果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开端引趣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新课导入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着眼于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可以使一个人超潜能的发挥,怪不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中公认的道理。也正因为如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应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我们数学教学无可推卸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由新课导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巧设悬念导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2)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

(3)故事激趣导入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4)运用猜想导入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路,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2、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

3、刻意求新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点点。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使教学有新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带着微笑进课堂。教师的微笑是对学生的尊重,带着微笑进课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蔼、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敞开心扉与教师沟通、对话,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喜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

(2)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施课堂改革中,必须建立和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为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力争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具体地我们要从教材、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六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应对课堂的挑战?

(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家庭辅导和学习基础等原因,造成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对于学困生,本身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代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9.118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变得更加繁重,语文作为三大主科之一,对学生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翻开高中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现代文,另一部分是文言文。想要学生有效的进行现代文学习,就必须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尤其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阅读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的将新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对现代文进行创新教学,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结合本人实际的高中现代文创新阅读教学经验,谈一下几种能够有效对学生进行创新阅读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对高中学生开展现代文创新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传统教学中,经过大量的现代文教学实践,人们也积累了很多阅读的技巧与方法,但是传统教学中现代文阅读的技巧与方法建立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之上,因此,与应试教育比较匹配。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现代文阅读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阅读的需要,因此,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根据当前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需要,对学生进行现代文创新阅读教学,使学生掌握新的阅读技巧与方法,进而更好的提升现代文阅读的有效性。

(二)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与基础知识的重要渠道,而现代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上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对学生进行现代文创新阅读教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语文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现代文阅读不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重要影响,也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题型。查阅历年的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文阅读占有很大的分值,因此,对学生进行现代文创新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意义重大。

(三)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一个人想要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获取发展的空间,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现代文是训练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现代文创新阅读教学,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信息的获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综合型人才。

二、对学生进行现代文创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想要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摒弃传统教学中影响现代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将具有创新性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一)注重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技巧的教学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思考、不断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根据实际的阅读内容,将有效的阅读技巧运用于整个阅读过程之中,那么,将能够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但是对于现代文阅读教学而言,想要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的阅读情况灵活的运用多种不同的阅读技巧,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有效的现代文阅读技巧,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老师的阅读教学应该发生相应的转变。老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文章本身知识点的讲解,同时,还应该有意识的将有效的阅读技巧穿插到教学中去,使阅读技巧与文章浑然天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阅读技巧的运用对于阅读产生的重要影响,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有效的现代文阅读技巧的认识,还提高了学生将有效的阅读技巧运用于实际的阅读过程之中的意识。

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学习也应该发生一定的变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应该毫无目的的进行阅读,应该注重将有效的阅读技巧运用于实际的阅读过程之中,更好的提取文章中的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二)提高学生阅读思维的活跃性

有的人认为,学生只要将一篇文章从头读到尾就是进行阅读,实际上,有效的阅读远非如此,学生的阅读是否有效,很关键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能否有效获取信息。而学生想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效获取信息,就必须不断的进行思考,可见阅读并不是将一篇文章从头读到尾,而是通过不断的思考提取有效的信息,阅读的过程需要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因此,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大脑进行辛勤劳动的过程。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脑的活跃度,老师可以将一些有效的方法运用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例如:老师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对学生进行问题的设定,并结合实际情况规定学生的阅读时间,这样,在一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更加具有目标性,同时迫于阅读压力的影响,学生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学生的思维也变的更加活跃。老师如果能够运用这种方法反复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就能够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思维活跃度的目的。

(三)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高中语文教材上有很多优秀的现代文,通过教材上现代文的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但是,教材上的文章毕竟是有限的,学生阅读素质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之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创新阅读教学,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中,寻找更自由的阅读空间。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很多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能够接触到很多教材上没有的观点,不同观点的碰撞使得学生对问题能够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进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不管是知识面还是思想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广泛应用, 不仅从手段上, 而且从观念上都引起了教学的改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下面仅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辅助初中语文教学, 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多媒体教学严格按照大纲要求, 运用统计科学的系统、控制、信息理论和思维科学的右脑智力开发及全脑学习理论。初中语文的学习侧重于语言的应用和内容的理解, 多媒体的使用将音、图等多种元素加入课堂内容, 既丰富了课堂的气氛, 也打破了语文的枯燥, 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色彩的辨析, 对美的诉求, 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 实现了理性材料与感性材料的相结合。

2.先进性原则

在多媒体教学中, 要与时俱进。《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 (2010-2020年) 中明确指出, 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 激发学习兴趣。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 推行小班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同时多次进行课本的重新调整, 使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以及潜在的课程相结合, 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的教学应用, 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格局, 形象化认知多学知识, 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3.可操作性原则

在语文课程安排中, 一堂课的时间是40分钟, 针对于个体的记忆特点, 学生的高度集中时间在25分钟左右,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高度集中地有效时间内完成授课内容, 合理安排时间, 规划重点内容, 且减少了板书的书写, 可以扩展知识量, 具有可操作性。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支持开展探究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后, 将问题交给学生自行去探究, 但不能同时教给他们固定的方法与做法, 要不加以约束和限制,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一组有结构的材料, 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要点, 设计学习的方法, 把握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在学生眼中不应是胸有成竹的依赖者或有所顾忌的约束者, 而是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 探究活动的促进者, 需要和学生一样通过探究才能找到答案的“大同学”。显而易见, 信息技术在这儿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而且还成了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已成为营造新型学习文化的强有力的催化剂。正是从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概念的全新理解出发, 我们认为21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 这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 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 是敢于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任务的学习, 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 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 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 是以信息技术 (包括通讯工具、网络、计算机等) 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我们必须彻底改革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 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 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的新的教育观念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三、巧用多媒体, 丰富教学资源, 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课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 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 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整合相关的资源, 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四、现代教育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 给予相应的特殊政策, 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 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 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就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 自己动手。在课堂上, 通过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 提供大量的学习素材, 学生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流”“自由讨论”等学习形式, 积极主动探索发现要掌握的知识, 学生的个性和思维也得到充分的发展。整个课堂中, 学生主动地展开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其口语交际能力、创造能力也得到提高。

五、全面考虑, 注重人文关怀

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很多教师曲解了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只是把多媒体作为一种工具, 教学课件只是大篇幅的文字, 一上课就照着“满堂念”。学生在下面顾得上抄, 顾不上听, 更别提思考问题。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大量的思想教育, 教师要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优点, 巧妙设计教学程序,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点,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 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 进行自学, 这时计算机成为一位诲人不倦的辅导老师, 时时刻刻都在帮助和关心学生个体的学习, 学生不懂可随时提问, 计算机立即作答并予以指导, 提问不拘形式, 不管难易, 学生消除了通常教学中存在的顾忌和害怕心理, 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计算机还可以做到个别对待, 因材施教, 给学生充足的教学、信息资源, 让学生去分析、整理, 改过去的积累知识为发现知识。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广大教师应顺时代发展的潮流, 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完善自己。在教学活动中, 适时, 适量、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 发挥其优势,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M].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19-23.

[2]王天一, 夏文莲.外国教育史 (上、下)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93.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篇5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当今较为成熟的视听技术和传播科学被应用在教学中,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传统教育发生重大的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较之传统教学有着鲜明的优势,它们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教学信息,渲染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深入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审美情感,突出重点、难点;营造浓郁轻松的教学氛围,深入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合作、探究,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获得更清晰准确的知识,从而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合作;探究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不仅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本来就是一篇活泼的童话,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连环画,让学生根据连环画叙述故事,这样枯燥的文字,也因此生动了起来,学生也更乐于参与。在教?W《安塞腰鼓》时,先放一段安塞腰鼓的录像,在黄土高原广袤的背景上,那些年轻的后生们尽情的舞着。这种忘情的表演场面很快地感染了学生,有效的帮助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品位,让学生感受到力量与激情的完美结合,受到强烈的震撼。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二、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关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当前许多教师的教学模式依旧是教师为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主动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和课件;而是让学生来适应老师,带着知识和课件走向学生。因此,我们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前,首先要从思想到行动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因为那样会严重制约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所以,我们要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重新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以实践感悟为主线,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多媒体课件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它是教学形式,不是教学内容;它是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不是语文教学本身。但是由于许多教师认识错位,备课时把重点放在了如何设计出赏心悦目的课件上,甚至还把一些影响学生注意力的东西设置上去,例如有好多教师在幻灯片的左上角或右下角设置一个会动的画面。表面看来,整个画面有动有静,热闹活泼,但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了学生思维,喧宾夺主,冲淡了教学主题,偏离了语文课教学的本位。要真正发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必须在“辅助教学”上下功夫。

三、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是观察、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的综合训练。人们进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对某一内容进行交流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教材为根据,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各种交际的情景,组织口语交际活动,使交际活动热烈、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交际的能力。如《保护有益的动物》,让学生观看动物在森林中嬉戏的场景,一只只可爱的动物在画面中奔跑,这一段录象的播放就是要渲染一种大自然和谐的气氛,让学生身临其景,感受动物给大自然带来的欢乐。学生心情非常兴奋,纷纷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再让学生观看动物们受到虐杀的图片,利用图片的效果震撼他们的心灵,学生情感感染下,“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在听、说、问、议、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水到渠成地开动脑筋,学生的创新精神便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的活?佣?不断的发展。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文本进行适当补充,创设有效的情景,让学生会说能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就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情景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个人不能完成的,交际往来必须由双方或多方才能构成。因此,口语交际课必须呈现多个的交际方面和多种交际往来的形式,具有活动的互动性。

四、语文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语文教师要加强对语文教改的追求。教改的根本意义是凭借一切可能来兴利除弊,实现教学最优化。但有些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只一味地追求形式变化,却忽略了教育思想的改进。如果教师只是把原来的课堂教学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不仅不能让信息技术“化”掉语文学科原有的弊端,反而会失掉语文课堂教学中某些固有优势;把学生引上因特网去随意浏览,当然更不能与“优化”同日而语。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发现、探究、认识社会和接受新信息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知识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并重视反馈情况。其次,语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直观、形象、立体的综合效应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作用,让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等强大功能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开发。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篇6

一、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法单一,忽视对企业精神文化的融入

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多教师认为语文与学生的技能训练关系不大,中职学生只要注重自身技术技能的提高,有一技之长就可以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教法的创新与改革。忽视了中职学生将实现由学生到“企业人”的转变,教学中不注意对企业文化的渗透。教学模式只是单一的阅读和习题训练,对渗透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淡化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人文精神培养正是企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缺乏对教材整合与对企业文化元素挖掘、渗透的自觉性

由于对企业文化渗透的认识不足,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企业文化元素,形成课程单元体系,对学生进行专题或综合企业文化教育。缺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现代企业文化渗透的课题研究,因此没有把渗透企业文化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自觉教学行为。再加上能够体现语文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与企业文化相脱节,使得学生缺乏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对企业文化知之甚少。

二、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现代企业文化的措施

(一)教师要树立将学生培养高素质“企业人”的理念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本着为现代企业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充分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更要注重学生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些都是与现代企业文化相融的道德诉求与人文情怀。

(二)结合专业特点,强化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专业特点。例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要通过阅读教学着重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渗透对工作求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对学习数控、模具专业的学生,就要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写作操作流程及产品说明书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及安全操作意识。例如:教师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教授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时,让学生深刻体会伟人的广阔胸襟与博大情怀,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在课堂展开讨论:红色文化精神与企业建设及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企业创新改革、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的可贵。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为企业创意设计能体现红色文化的标志牌、企业愿景、体现企业精神的口号等。这样,阅读教学就使学生贴近了企业文化,受到企业文化的感染与熏陶,为自己将来做好“企业人”夯实基础。

(三)加强文本整合,阅读教学强化对企业文化的渗透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职业特点,结合不同版本的中职语文教材,进行整合利用。最关键的是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现代企业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例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时,通过对别利科夫这个反面人物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作为一个人要具有面对现实、勇于改革的精神,不能死守教条、墨守成规,只有创新才会有出路。而改革、创新正是现代企业文化的体现。在教学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时,不仅要引导学生领略作者富有感染力的论述魅力,还要重点理解敬业与乐业的辩证关系,让学生认识到职业无贵贱,要认真对待自身的职业,立足岗位做出贡献,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激发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还要跳出课文,引导学生去欣赏每一条企业标语、励志口号,甚至去理解每一条厂规,让学生感悟企业文化的细节,体味企业文化对引领和陶冶职工精神的重要意义。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感悟企业文化的魅力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教师要根据语文的阅读专题,组织和引领学生走进工厂,走进厂房、车间,听介绍,看现场,感受企业职工的精神面貌,体验团队协作精神的可贵,甚至通过阅读企业的一块宣传园地,感受企业文化的精神魅力,品味企业的开拓精神。教师也可以根据阅读要求,请企业家、优秀职工走进教室介绍企业内部管理文化,让学生全方位感受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融入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素养。教学中要以先进的企业理念、浓郁的企业文化引领阅读教学。教师应该结合企业文化内涵,采取多项措施,使学生感受、理解企业的文化精神,使他们将来能走入企业,能顺利地融入企业文化,并在企业文化的引导下,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生产者,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有纪律的企业人才。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篇7

一、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概述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 就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为载体, 以计算机为核心,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 并通过设计、开发和应用教学资源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过程。

二、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 无论政府还是高职院校, 都非常重视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尤其是近几年, 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胆应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

三、我国高职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一定成绩, 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弊端,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存在禁锢性

部分高职语文教师一方面想追求现代教育化的目标, 另一方面又不具备充足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 也就出现了一种假象的现代教育手段, 虽然高职语文教师会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或者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 但只是死板地通过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 并没有真正将语文教学内容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有机融合,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存在禁锢性。

(二) 过于夸大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得高职语文教学的课堂更具活力, 也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与此同时, 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静态显示画面, 还可以动态展示教学内容, 有助于学生全面具体地了解教学知识。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要点都需要通过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传达, 过量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先进设备, 极大地增加了教学成本, 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学生过于关注现代技术手段而忽视教学内容。

(三) 忽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特点的联系

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容复杂多样, 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尤其是对文言文的教学, 需要学生通过增加阅读量和学习文言文语法来提高自身水平的, 这就需要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研究和阅读, 并不适合全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讲解。

(四) PPT课件质量相对较差

对PPT课件的应用,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常见的方式。但是, 目前很多高职语文教师在设计和制作PPT教学课件时, 一方面缺乏设计灵感, 过于平铺直叙, 另一方面PPT课件的内容也相对传统, 没有真正体现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 导致PPT课件并没有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四、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几点对策

(一) 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和利用率

目前, 校园网是现代教育技术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它一方面可以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师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是非常有效的共享平台, 有利于互动式教学的实现。同时, 如果在校内网中建设语文教学资源库, 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和资源储备, 也有利于学生通过语文教学资源库进行自学, 丰富知识。

(二) 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普及, 对高职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教师, 应当加强自己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理念的学习, 同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并且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困难答疑。

(三) 以信息技术的方式开展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 高职语文教师还可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开展多样的课外教学活动, 例如通过电子小报网页比赛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网络新闻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 也可以鼓励学生创建班级网页和个人网页来加强交流和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高职语文教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会更加频繁, 也会更加多样, 作为高职语文教师, 应当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理念, 学会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语文课程特点相结合, 真正推动现代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视频技术等现代技术已经逐步运用到高职语文教学当中, 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不仅有助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简单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并阐述了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语文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许燕.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 2015 (14) :190.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篇8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策略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 信息量剧增, 知识更新特别快, 这给现代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但挑战也孕育着机遇。如今, 现代教育思想日益成熟,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这给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技术支持。处于教学一线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奋起直追, 切实地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整合起来, 用崭新的教育理念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插上理想的翅膀, 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撑起一片广阔的蓝天。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信息技术异彩纷呈, 它为当今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顺应时代的潮流, 缩短与城市重点中学的差距。相对于城市重点中学而言, 农村中学在教学设施、教学手段等方面相对滞后, 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象仍然存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弥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不足。因此, 做好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尤为重要。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内涵

当今社会,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蓬勃发展。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解决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思维, 加强学生的实践。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趁着当前教育改革的强劲东风, 大力扭转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沉闷现状;大力促进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方法的使用、学习方式的改变等方面都获得根本的改观。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网络和通信技术, 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1]。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目前, 在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中, “小整合论”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各个层面。因此, 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整合可以理解为:基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运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 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达成广泛的共识, 它要求教师不能主宰课堂, 进行知识和简单技能的灌输, 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伙伴,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适宜于学生的意义建构, 并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变革。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语文课程既要利用浩如烟海的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和思想熏陶, 又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其他学科学习和生活、工作实践中。农村中学教学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相对落后, 这就制约了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可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有利的条件: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农村中学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素材, 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渠道和实践平台。因此,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整合意义重大。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策略

策略是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 它是当前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相当热门的课题。国内学者一般认为, 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策略性知识的作用对象不是客观现实世界, 而是主观内部世界中的信息加工过程[2]。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策略, 可以理解为:如何更好地把现代信息技术渗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 并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目标和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状况仍然不理想, 究其原因, 只凭借教师的口述和书写, 既耗时费力又内容贫乏。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可以随时拿出鲜活的知识, 用文本、图像、动画、影像等形式设置一定的情景, 很快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增强情感的体验,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助于学生知识经验的内化, 有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 会话协作,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 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 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 为了完成某一主题的学习, 学习小组成员可以通过会话商讨, 制订学习任务和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应相互协助, 相互交流。学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阅读大量信息, 并对其进行加工, 形成自己的观点主张, 再写出文章, 在信息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这些学习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 获取、加工、传递、利用信息, 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互联网具有自由传达方式的特质, 这就要求学生面对众多网络信息, 要能做到辨别优劣高低。在辨别过程中, 学生培养了分析判断能力, 提高了信息素养。现代社会, 知识淘汰的速度特别快。因此, 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具有自主学习能力, 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 组织协商活动, 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和协作工作意识。现代社会生产部门更细化, 各项工作需要众人的合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组织各项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协商交流, 精诚团结, 共同完成任务。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 尝试创造性实践, 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跨领域学习, 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 通过广泛的实践,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利用网络制作工具制作专题学习网页, 并对其进行维护,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改变了现代学习方式, 人们已经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形成了“情境———探究”、“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远程协商”、“专题探索———网站开发”等模式[3]。那么, 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整合, 包括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1.利用信息处理形式多媒体化的特点,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课件, 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信息处理形式的多媒体化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个特点, 它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信息媒体集成起来进行处理。现在的农村中学, 特别是农村高中, 有许多住校生, 学校做不到让学生人手一台电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利用网络上许多数字化信息制作一些课件, 在多媒体教室或使用移动多媒体在教室进行教学。这些课件可以创设情境, 充实语文课堂内容,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利用信息传输网络化、高速化的特点, 使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 进行语文教学资源共享。现代信息技术还有一个特点是信息传输的网络化、高速化。网络能把全球的信息集中起来, 过去的和崭新的信息都有, 可以说包罗万象, 应有尽有。农村语文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这些网络教育资源, 结合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 一并运用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语文网络课程、语文教育论坛、语文教学软件、语文网络教育资源网站等的网址, 让学生充分进行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传播交互性的特点, 加强互动, 促成学生实现意义建构。计算机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的特点。人们可以浏览网页, 可以使用网络上的资源, 可以发布自己的观点, 也可以在网上同别人进行讨论交流。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使用电子邮件、腾讯QQ等网络通信工具, 引导学生在校园网、学科网站、专题网站上进行互动。通过网上的交流和互动, 使语文教学既在课堂里进行, 又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校外。讨论和交流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 还可以是生生之间, 学生和其他人之间。学生在互动中可以学到知识, 锻炼技能, 建构意义。

4.利用互联网的超文本特性,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改变语文的阅读和写作方式。“所谓超文本是指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 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超文本链接突破了时间和逻辑的线性轨道, 让人们自由翱翔于思维的广阔天地, 随意地跳跃”[4]。阅读和写作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利用互联网的超文本特性, 更好地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 教师制作课件时, 把要解释或扩展的内容进行超链接;链接内容既可以是文字, 又可以是声音、图像。学生在网上自主阅读时, 遇到不太理解或感兴趣的地方, 只要鼠标轻轻一点, 便切换到指向的位置,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网上写作时, 也可以试着在一些词条上加上超链接, 进行多角度、分层次写作。这样的阅读和写作方式有利于知识在不同段落、不同文档之间转换,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扩展联想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信息技术词条.

[2]李冬梅, 王金颖, 刘丹, 编著.知识观念更新与学生能力培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5 (01) :212.

[3]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 (04) .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篇9

一、名词变更下的主体转移

早在“戊戌变法”之后, 部分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创办新式学堂, 这种新学模式甚至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清光绪三十四年 ( 1908) , 御史黄瑞麟奏请成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 清政府学部在斗公府旧址建校, 宣统元年 (1909)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建成, 开始培养能够从事明显区别于传统私塾教育的新学教育人才。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以后, 撰写的半文言、白话文为表达语言的小说、杂文、时政评论纷纷出版或见诸报端, 对儒家传统予以批判, 私塾教育的经典被质疑, 新式语文教育有了更为广泛的基础, 使新教育得以开展。民国以降, 语文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一门独立学科, 被称之为“国文”, 在中小学开展以语言文字使用为目的的教学, 区别于私塾教育中利用儒家经典既进行语言培养, 又进行人格与世界观培养的无分科模式。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门在语文教育中, 借鉴西方罗马字母拼音文字的形式, 用汉字注音的方式进行语言文字教学, 同时利用拼音发音的标准化制定“国语”, 推行全国统一的的语言文字教育, 利于文化传播, 也便于使汉语扩展到中华文化圈之外的国家和地区, 使中国在世界的舞台加入了现代化的进程。

1948年, 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叶圣陶先生起草《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草稿》, 自此, 现代教育中有了“语文”一词。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中指出: “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 就叫语文。”1949年下半年起, “语文”一词在中国大陆普及开来, 取代了“国语”和“国文”这些名词。新的汉语拼音方案使中国语文的现代化进程迈出了更重要的一步。

中国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变革不仅仅是从没有统一学科称呼, 到国文, 再到语文的变化, 伴随改革而改变的是课堂教育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私塾先生带领学生以念、讲、背、考、打的单一手段教学为主体, 逐步发展到以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法进行语言文字学习与应用为主体。这个主体的改变, 直接反应了现代化进程中, 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发生的质变。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尊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 是民主国家和民主政治存在的基础之一, 这一切都是现代化进程所必备的, 是民主、自由、平等价值观的体现。

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带来的矛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有条件的地区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大量使用动画、幻灯演示文稿 ( PPT) , 甚至是交互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呈现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使学生的主要精力从盯着教师本人, 变为紧跟教学课件本身, 有助于学生把注意力分配到实际要学习的内容上。但是, 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教育技术现代化带来的一些问题。

首先, 语文现代化进程中的学科化, 使民族语言文字从人文社会科学异化到用自然科学的模式进行了解构, 使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出现了模式化、程式化、规范化。这些程式化的影响日益深入, 形成了一套价值评判体系, 影响到教师教案的编辑、课堂组织模式, 隐形地规定了必须如何开始引入课文, 如何解释文章结构, 如何模仿范文再创作, 将语文课堂教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局限在工具性学科的层面上, 而阅读课引导学生对文章提到的思想内涵、文化要义、语境解读, 或者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缺少适当的评价依据和标准, 很多时候语文教学与英语教学在技术手段、评价方式上没有根本区别。

语文的现代化过程, 势必是传统文化与“去民族性”之间矛盾共生的过程。尽管“课程标准”反复提到传统文化, 但在没有明确评价标准的情况下, 语文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语言工具教育, 而把传统文化、审美趣味分解到思想品德、美术、音乐等课程。但这些课程并不被大多数人所重视, 也与成绩评定、升学考试没有直接联系, 久而久之, 传统人文素养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现代化成长而消失。因为, 母语教育已经不再用经典文本提供中国民族传统思维模式, 依靠语言文字传播的民族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被中断。

现实生活中, 很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 拥有高学历, 却不会品读诗歌, 分不清对联的上下联, 读不出文章层次, 不能清晰断句等问题, 都与语文的现代化有着密切联系。民族性的丧失, 使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迷失状态, 失去自我也就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目标, 文化安全受到严重冲击。作为母语启蒙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 在完成基本的识字、语法、应用教育之外, 还应当注重加强民族传统教育并与考核实际挂钩, 切实完成新课标与新大纲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

其次, 语文教育的现代化技术手段, 使教师发生了异化。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是依靠师生沟通、交流来实现的。现代技术手段使师生课堂的沟通发生了转变, 课件、幻灯片演示的教学手段使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产生了依赖性, 面对面的沟通成为人与图像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信息量的同时, 也削弱了信息获取程度的判断。在现代化进程中, 教师从以组织课堂为基础发展教育技术, 演变为通过技术手段组织课堂。在各大城市有条件的学校, 几乎逢新课文必有PPT, 大量的备课时间和精力, 花在制作演示课件上。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书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培养训练。演示文件能够通过图像生动地演示笔顺, 但无法取代教师讲解书写的板书时, 学生通过实际观摩书写方法得到的间架结构、用笔的起承转折、顿笔收笔的力度。在信息媒体技术普及的当下, 这些问题往往被忽视。

教师依靠自身组织课堂的能力, 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础, 但在现代化模式下, 各种基本功测评却极少涉及这个能力的测试。

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当清醒地意识到现代化教育是一把双刃剑, 在拓展教学手段、培养个性化发展的同时, 民族性和文化自觉也在经受严峻考验。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启蒙阶段的教育, 更应该把握现代化的“度”, 努力探索适合中国文化进步, 切合民族传统的个性发展模式。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成败, 不仅关系到教育工作目标本身是否顺利完成, 还关系到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

摘要:一个民族的现代化的根本手段, 是语言文字的现代化。在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 推翻儒家经典, 倡导白话文等语言文字革命都是语文教育为中国语文现代化, 乃至社会的现代化做出的探索。小学语文是民族语言文字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如何促进中国语文现代化进程中的良性发展, 需要教育工作者把握好尺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语文现代化,关系

参考文献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新” 篇10

一、 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大纲的区别

以往教学大纲突出了知识的主体地位, 主要是对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以往教学法大纲的基础上, 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 以及在课 程学习中“ 人”的作用 , 还注重教学法的指导。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 明白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才能体现“新”字。

二、 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真正的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是现代教育理念要点之一。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 这里应该注意两个极端,一个是不敢放手, 一个是完全放手。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1) 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夸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发展层次, 以便自己灵活地制定教学计划。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授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在投影上出示“文章主体部分介绍荔枝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为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后, 他就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去总结。学生也是很快就总结出来了。他又讲了一些注意点, 完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评课时,有一些教师说:“他这样上课太简单了 ,怎么不让学生多 读、多做 一些探究呢。 ”他回答说:“学生已经会做了,还多话做什么? ”乍听,真有道理,教师做了什么,就是让学生看书总结。可是,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那学生虽然会立刻会做这样的题目, 但是不会有成功的体验, 自信心也得不到培养; 教师如果不加以点拨, 那学生就只能在表面上对知识会应用, 那就只能说是模仿, 还称不上是真正地掌握知识。

三、 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要重视人的作用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 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 课堂进程 的主要因素, 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不利于学生的不同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于它的多样化复杂性,教学中,教学手段的应用应该是多变的, 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 的教学情 境而设计的。 因此,如果自始至终都采用多媒体, 那就不能称是一节好课, 至少说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 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是多变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也成就了众多的伟大的教育家。于永正老师在他的教学中有时使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很少, 但是却总能在教学上取得巨大成功。所以,教学上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科学、恰切的方法,而不是我们用了多少方法。

四、教学不追求形式化,注意教学的内容

在教学中, 教师会总是想着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 用什么手段去体现, 往往就没有注意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我们学生能全面发展。只要能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就是好课。在许多课上, 正是由于教师想得太多, 因此使教学活动变得只有形式而缺少了真正的内容,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 却没有一个相称的身材人去穿它,那么衣服的美又如何体现呢? 教学模式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只要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致力于如何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或进步, 而不是去考虑用什么方法去体现新课程标准。好课是充满人性的课, 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课。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 现代社会教育背景 小学语文教学 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1-011-01

0

前言

社会这一环境对于学生的教育具有较为重要的发展环境,而语文属于学习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现代社会教学。

1.现代化社会教育背景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

处于现代的21世纪,社会信息传播的量较大,而文字就是信息传播的主要途经和媒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被圈在课文知识点灌输以及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学会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学会运用学习的知识来对社会上发生的热点进行适当的解释。

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篇文章时,文章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白,要学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愿,一切以国家的利益为主,学会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努力和贡献。小学语文教师可向学生举出相应的例子,例子的内容以我国发展和进步为主,让学生学会将例子和课文的内容进行融合理解,让学生明白,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才,只有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够真正为国家做出贡献,而不是只知道向国家索取。

如学习《蝙蝠和雷达》这一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向学生讲解雷达在相应领域的作用,以及雷达的内部构造,随后再说明蝙蝠的特征,再将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共同点告知学生,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之后,再开始讲解课文。用实例和课文相结合的方法,能够让学生走出单一的课文教学,让学生学会把所掌握的知识活学活用,进而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有一定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

2.现代社会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学会将现实中的事情与社会实践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明白成长的道理,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需要让学生运用学习过的知识来理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而某些地区的学校所接触的社会信息相对少,并且起周边的文化氛围相对薄弱,语文教师比较容易直接对学生灌输课文中的内容,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从而将语文和社会之间存在关系冲淡。语文教师需要学会合理利用社会热点与课文的共同之处来进行教学,以提升学生相应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篇文章时,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间的主要区别,在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之后,语文教师可分别对这两个意思进行举例,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教师所举的例子结合进行理解,让学生明白对事情需要做出多种评价,放平心态看待每一件事情。让学生学会用一颗积极以及开朗的态度来面对事情。

3.现代社会教育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可多应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解决口头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让知识能够从间接性转变为直接性。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选择在教课之前讓学生观看与圆明园相关的影片,让学生了解圆明园被破坏前后的景象,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知识,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之后,再采用PPT来进行教学,在讲解到相关内容时,可向学生展示与之相符的图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如学习《新型玻璃》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在网上寻找新型玻璃的细节图片,以及该种玻璃的用处和应用领域,还可再让学生观看新型玻璃制作过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为何能够获得此种名称。此种先了解相关知识再进行教学的方法,能够降低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难度,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打破原先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

4.小结

就目前而言,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仍旧处于发展和进步的阶段。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经常会出现教师一味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忽略教材本身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魅力,缺乏对学生的启发性、趣味性以及创造性,从而让语文教材失去编排的意义。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在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比较容易出现偏离文章教学重点等问题,如教师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基础上来朗读课文,通常会出现背景音乐声音过大,让学生的注意力转到背景音乐上等。由此可知,为避免先进设备以及新型教学方法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问题,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在实际教学中总结教学的正确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实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张伦.谈小学语文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J].学周刊,2013,(06):84.

[2]黄红霞.浅论微课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考试周刊,2014,(82):41.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篇12

关键词:语文教材,写作知识

在中国期刊网国内数据库键入关键词“写作知识”,共检索到4175篇文章。最早的文献出现在1957年,是吴伟发表在《安徽教育》第四期上的《在高年级进行写作指导的做法和体会》,这篇从写作教学实际案例出发,提出在作文评讲的时候要讲述一些重要的写作知识。键入关键词“教材写作知识”,搜索到0篇。键入主题“教材写作知识”,搜索到367篇。最早的文献出现在1980年。是苑广田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第11期上的《关于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建议》,主要就教材应该系统性、科学性的观点,谈到中学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应该系统讲授文体的特点,对我们研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写作知识的编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以五年为周期统计文章数量,我们发现1980—1984年发表了21篇,1985—1989年发表了23篇,1990—1994年发表了29篇,1995—1999年发表了47篇,2000—2004年发表了45篇,2005—2009年发表了79篇,2010—2014年发表了96篇,2015年发表了19篇,2016年发表了6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数量一直偏少,针对小学阶段的教材中的写作知识研究更是寥寥。

一、写作知识的定义

从写作学的角度,庄涛等人在《写作大辞典》中这样定义写作知识:写作知识指文章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它包括:选择材料,确定主题,构段谋篇,锤炼语言,运用常用的表达方式和修改等。

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王荣生采纳皮连生的“广义知识观”,将(广义)“语文知识”界定为“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由此可见,写作学领域关于写作知识的定义比较明确,但在语文学科领域关于写作知识尚且没有明确的定义,写作知识依然包含在语文知识的大范围下,未被单独抽离。

二、写作知识的分类和构成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对写作知识进行分类。

多数学者采用认知心理学中的广义知识观,有的从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的关系方面,还有的借鉴这种知识分类论,都将写作知识分为写作陈述性知识、写作程序性知识以及写作策略性知识。也有学者将策略性知识看作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将写作知识分为写作陈述性知识和写作程序性知识。

何更生博士在其论文《知识分类学习论和教学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他从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的关系出发,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的产物——知识分类学习论和教学论为指导,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本质、结构及其形成和发展的特点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与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界流行的学生写作能力观有很大区别的观点:认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本质是一种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学习结果。它由写作内容知识(写作陈述性知识)、写作技能(写作程序性知识)和写作策略性知识(认知策略)等三类知识构成。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质上就是这三类知识学习和迁移的结果。

也有学者从课程的角度对写作知识进行分类。这其中就分为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和写作课程的角度对写作知识进行分类。

韩雪屏老师把语文课程知识分为言语规律、他人的言语经验、个体的言语规则、人类的语言文化四大类。她将写作知识分为:写作技能知识、写作过程知识、写作类型知识和写作思维知识。她还对这四大类知识的具体构成进行了划分。写作技能知识包括:观察和调查、比较和筛选、言意转换、借鉴和评价、书写和标点。写作过程知识包括:聚材与选材、立意与安章、选词与炼句、起草与修改。写作类型知识包括: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与半命题作文、自拟题作文。写作思维知识包括:广泛发想与聚合发想、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分类与比较、联想与想象。

荣维东博士的研究紧跟国际写作课程理念。他认为世界写作课程经历了由“文章写作”到“过程写作”再到“交际语境写作”的范式转换。他将过去单一、静态、陈旧的“文章写作”知识,拓展为以“语篇写作知识”“过程写作知识”以及“交际写作知识”为主要支撑的课程知识体系。

还有学者结合心理学中关于知识分类的观点,站在写作课程的角度,对写作知识的类型作出讨论。

丁炜老师在《小学生写作学本的编写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从写作课程的角度出发,她按照加涅的知识阶层论,将写作课程的知识分为三层知识。第一层是语言表达现象知识,第二层是语言表达概念知识,第三层是语言表达规则知识。换一种知识分类标准,她认为还可分为这三层,第一层是操作性知识的物化状态,第二层是陈述性知识,第三层是策略性知识。

有学者站在写作过程的角度,认为写作需要过程性知识。他们将写作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写前(观察和积累)、写中(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表达)、写后(修改与誊写)。西方有学者将写作过程分为写前(创造与计划)、写中(起草和修改)、写后(编辑与发表)。这一系列过程涉及的知识就是这类学者对写作知识的分类。

国外学者希洛克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提出,有效的写作至少需要四类知识,即关于所写内容的知识、关于处理的程序性知识、语篇结构知识、包括隐藏在各类写作中的图式、句法、标点和用法的规范以及写一篇特定类型文章的程序性知识。

国外学者伯恩斯则认为写作者需要运用主题、读者、体裁风格和语言四种类型的知识。

综上所述,关于写作知识的分类和构成,大致有以下几个角度: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语文课程的角度、写作课程的角度、课程论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以及写作过程的角度等。但尚未找到统整语文学科、写作学、认知心理学三方面理论的关于写作知识的分类和构成。

三、教材中的写作知识

(一)教材中写作知识的百年演变

叶黎明老师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一书中,对语文教材中写作知识百年演变轨迹作了梳理。她采取语文教育界较为流行的时期分法,将语文教育分为传统教育时期(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前)、现代语文教育时期(1904年到1949年)、当代语文教育时期(1949年至今)。

她梳理出,传统语文教材以文章作法为核心知识。现代语文教材吸收了西方的文体分类知识体系,于是,文体知识是现代写作教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构成。当代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则历经波折,先是在教材中除了包含在一篇篇选文中的“语文知识”,不存在写作知识的独立编排,到1958年编写的语文课本中出现文章学知识,到后来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基本上是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有时包括应用文)三大文体的写作知识。

(二)教材中写作知识的类型

叶黎明老师对11套写作教材中包含的写作知识进行考察,她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五类:关于如何获得写作内容的知识、处理内容的程序性知识、文体知识、语法和修辞知识以及有关思维训练的知识。

除此之外,她还对教材层面开发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教学文体知识进行讨论。细化了这三类文体的写作知识所包含的知识点。对人教版《写作与说话》中记叙文写作知识包含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从记叙文的特点与体式、记叙文的选材与截取、记叙文的场面与线索、记叙文结构的常见模式、记叙组合的常用技法、记叙文的精写与修改等这六方面去归类。

还有研究者采用皮连生的广义知识观,将教材层面的写作知识分为写作陈述性知识、写作程序性知识和写作策略性知识。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王红梅在其硕士论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写作策略性知识研究》中,按照不同的写作阶段对语文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中涉及的写作策略性知识进行梳理。宁波大学硕士生李慧的《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的研究》,将教材层面的写作知识分为写作陈述性知识和写作程序性知识。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肖红艳在其论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知识状况研究——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为例》将教科书中的写作知识分为:文体知识、写作动力知识、写作要求和写作方法知识这三大类。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杜弘在论文《美国小学英语教材麦克米兰版语文知识研究》一文中,将这套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分为:文体知识、写作的前提知识以及写作过程与作品展示的知识。

(三)教材中写作知识的呈现

叶黎明老师认为写作知识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变化:一是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变;二是从零散、玄妙的显性知识向系统、周密的显性知识转变。

她发现“范文”型的读写教材中,写作知识往往以隐性知识的状态存在于一篇篇选文中。还有一种“文选加评点”编写体例,由评点(圈注、眉批、总批)来呈现写作知识。还有通过知识短文的方式来呈现系统的写作知识。在书中,叶黎明老师强调,练习是知识呈现的一种方式。

宁波大学硕士生宋芸在《新课标高中语文教科书呈现方式研究》,梳理出这套教科书中写作知识存在于三个部分:每个单元的独立编排、与“阅读”整合以及与“梳理探究”整合这三块。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杜弘在论文《美国小学英语教材麦克米兰版语文知识研究》一文中,梳理了美国这套母语教材的写作知识存在于单元和课文中。

上一篇: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下一篇:EVA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