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第16课导学案

2024-09-14

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第16课导学案(通用8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第16课导学案 篇1

荥阳四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编号: 32 —3

3第16课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科目:八年级语文编写人:胡爱萍审核组长:胡爱萍审核领导:温馨寄语: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峰。【学习目的】

1.识记“迤西”“譬喻”等生字词。

2.学习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描写方法。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

4.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

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学习难点】领会三种场合唱歌的不同场景,欣赏写法上的差异。【知识链接】

1、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

2、有些四字词语可以颠倒顺序而不改变语意,如“避疫免灾”可说成“免灾避疫”。试分析下列四字词语,能颠倒顺序而不改变语意的一组是()。

A.唱和相续 清洁索利 盛会难逢B.龙吟凤哕 呼朋唤侣 别开生面

C.晨光熹微 舒卷张弛 扶摇盘旋D.随事押韵 哑口无言 循环无端

3、根据语境或词语的意思,在下列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

A.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引经__________)B.开头先言他物起兴抒情。(即物__________)C.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__________不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二、精读课文,探究质疑。

1、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形式,对有关文段深入阅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喜欢的原因。(有不同意见可以展开辩论)

温馨提示:我喜欢的是第种歌会形式,因为

2、品歌会:体味云南的美和作者的感情。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结合文章中所做的标注和提示反复研读课文后,进行回答。

(1)文章第四段对云南优美的自然风光有精彩的描写,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后作答,这里写出了云南的美。

(2)文中写了三种类型的人,年轻妇女表现了美;赶马的女孩子表现了美;吹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鼓手(歌库)表现了美。

《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3)从演唱内容与特点方面看,第一种歌会形式美在,第二种歌会形式美在第三种歌会形式美在集中体现了云南的歌美、民俗美、人情美、艺术美、文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化美。【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准下列字音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

3、赞歌会: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云南之情。

三、拓展迁移,放飞思想。

1、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本民族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吗?找出一两个,写在下面。

凤哕()迤西()糯米()忌讳()荆条()酬和()

铁箍()柞木()矗立()掠地()熹微()屋脊()2、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请拟一条宣传的标语,或提几条建议。

(2)识记并理解下列词语。

四、课堂检测,查缺补漏。酬和引经据典别开生面悠游自在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忌讳若无其事龙吟凤哕即物起兴

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云南歌会带给你的总体感受是。

(2)作者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尽量用四字短语回答)侧重点各是什么? 第一种形式:山野第二种形式:漫歌

第三种形式:村寨

2、带着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文段,并能说出理由。

三、课堂小结,回顾主题。

四、课堂检测,落实效果。

1、下列加黑字中注音和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情歌酬和(音;hé,义:声音相应)蹲踞(音:jù;义;蹲或坐)

B.蹬秋千(音:dēnɡ;义:踩踏)淳朴(音:chún义;朴实,淳厚)C.快速下坠(音;zhuì义;落)矗起(音:chù,义:直立,高耸)

D.龙吟风哕(音;huì;义;鸟鸣声)气氛(音:fēn,义;气象,情势)

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1.你认为从描写的笔法看这是中国画中的水墨画还是工笔画?

2.这里是一段人物的________ 描写,写了人物的面容、________、________。3.你认为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4.请你学习这一段的写法,给你身边熟悉的人写一段肖像描写。(100字左右)

五、反思得失,再接再厉。

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第16课导学案 篇2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教学目标: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

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重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难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思考回答

(1)、年,党和政府参照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制订一五计划。

(2)、实施时间:年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和国防的初步基础;促进、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的改造。

(3)、成就: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交通运输成就:制造厂、大桥

建成、1954年、、公路建成等。)

2、阅读“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思考回答

(1)、年9月,大会在北京召开。

(2)、制定宪法: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

法,宪法贯穿着原则和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和的基础。)

(3)、一届人大选举为国家主席、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为国务院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3、阅读“三大改造”思考回答

(1)、年,党和国家开始对业、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合作社走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等多种形式进行的。到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初级阶段。

二、合作探究:

1、请你用简明的语言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

2、你还了解历史上哪些具有宪法性质的文献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在此机关设立之前,中国最高权力的行使情况怎样?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训练: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发展

A农业B商业C轻工业D重工业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D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3、知识闯关:基础训练1-10题

4、材料分析:基础训练第11-12题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

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教学目标: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讲

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重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发动、危害。纠“左”措施。

教学难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思考回答

⑴、“大跃进”:

目标:中心:口号:

结果:大批不具备条件的土法炼钢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盲目追求“高速度”导致比例严重失调。

⑵、人民公社:

目的:特点:

结果:人民公社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3)、危害:造成了1959年—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4)、国民经济的调整:

时间:方针:“、、、”

恢复:从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复苏。

2、阅读“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思考回答

(1)、时间:1957年——1966年。

(2)、成就:

(3)、英雄模范人物:“铁人”:解放军好战士:党的好干部:

二、合作探究:

1、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内容是什么?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2、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给我们什么教训?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训练:

1.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出现了()和()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有: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解放军好战士(),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

3、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在()

A1959年B1960年C1961年D1962年

4、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

A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B打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C破坏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D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5、知识闯关:基础训练第1-10题。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

第7课全国大**

教学目标: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

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重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思考回答

(1)、原因:对国内形势作了错误判断,认为党内存在“走资派”;、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企图乱中夺权。

(2)、导火线:姚文元发表《》。

(3)、发动: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出《五一六通知》,号召开展“”;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2、阅读“全国大**和二月抗争”思考回答

(1)、1967年,上海“,”“文革”进入全面夺权阶段。

(2)、“二月抗争”:1967年2月,、、叶剑英、徐向前、李先念等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3)、党史上最大冤案:被错误地开除出党和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3、阅读“民主法制的严重破”思考回答

(1)、中国共产党的原则遭到破坏。地方各级党委被______________取代。

(2)、形同虚设。

二、合作探究:

1、“二月抗争”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谈谈你对这场抗争的看法。

2、“二月抗争”中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斗争的老干部主要是哪几位?你知道他们有哪些历史功绩?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训练:

1、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是他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

A.美国的威胁B.国民党要反攻大陆

C.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D.地主等反动派的破坏

2、老人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个年代是

A.“大跃进”时期B.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土地改革时期

3、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这一事件突出地反映了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C.民主与法制被践踏D.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4、知识闯关:基础训练1-10题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第8课

**中的国民经济

教学目标:简述“文化大革命”中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重点:**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难点:林彪集团的形成及其阴谋。江青集团的形成及其篡权活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经济形势的恶化”思考回答:

原因:1967—1968年,在全国**、“全面内战”的局面中,形势迅速恶化。

表现:经济工作机构瘫痪,经济管理处于状态、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交通阻塞、市场紧张等。

2、阅读“周恩来调整经济邓小平全面整顿”思考回答:

(1)、1971年“”事件后粉碎了集团。

(2)、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

(3)、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实行,经济再度回升。

3、阅读“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思考回答: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损失约元。由于、的努力,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阅读“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思考回答:

(1)、1976年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2)、1976年9月9日,逝世。

(3)、1976年10月粉碎“”,标志着“文革”结束。

二、合作探究:

1、“抓革命,促生产”是“文革”时期一个流行的口号,想一想,这样的“革命”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吗?

2、1967——1968年,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1973年和1975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回升局面,其原因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四、达标训练:

1、“文化大革命”导火线:起止时间:

结束标志:性质:

冤案:党的历史上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受害者:。

2、“文革”中与周恩来一起为扭转经济下滑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A.朱德B.邓小平C.华国锋D.叶剑英3、1976年9月9日逝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

A.周恩来B.刘少奇C.朱德D.毛泽东

4、知识闯关:基础训练1-11题

界首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侯忠仁第9

课 “文革”经历访谈(活动课)

一、释题

1、什么是历史问题访谈活动?

历史问题访谈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访谈内容主要是历史学习中的重点、疑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访谈的对象是对所访谈的问题有深切了解、独到见解或亲身经历的人。

2、“文革”经历访谈:时间是“文革”时期。

二、活动目标:

1、访问长辈,了解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进一步掌握有关“文革”的历史知识,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2、听取长辈对“文革”的看法,了解“文革”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另深对“文革”性质的认识,从中吸取有关的历史教训。

3、通过访谈活动,提高对历史上的是非功过的分辨能力,同时学会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1、拟定访谈专题。

就“文革”中某一时期,或某一事件的情况进行访谈。

2、确定访谈对象。

以专题定对象,所访问的人应对这个专题有亲身经历、较多了解和见解;善于言谈,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对访谈活动热心,乐于谈自己在“文革”中的经历和看法。

3、学习速记方法。

四、活动过程及要求:

1、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到该小组某位同学家访问其长辈。

2、各小组进家访谈要求:

一是要讲礼貌,二是要事先拟好提问提纲,三是要认真作好记录。

3、各小组对访谈的资料,要及时进行整理。

4、各小组要写出访谈心得体会。

五、活动评价: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 篇3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4、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感情。

2.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学习难点:

1、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2、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相关链接: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一、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的一部

集。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

》,两部小说集《

》和《

》。

2.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方

凛冽()

3.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4.有情感流利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5.请大家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6.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二、合作探究

(本文是散文诗,既有优美的语言,又有较为深刻意蕴。我们试着通过理解文中关键性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4、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些描写的只是自然界的雪吗?

5、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三、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的绿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节选自《西湖的绿》)

7.文中划线的词语“绿茸茸”与“绿荫荫”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8.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9.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苏堤和花港的绿,请简要概括这两种绿的特点。(4分)

(1)苏堤的绿:

(2)花港的绿:

四、课后巩固:

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第16课导学案 篇4

哲理诗是世界诗苑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含蓄隽永的哲理性警句,往往会使身处纷繁世界中迷惘和困惑的人憬悟、奋起。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常被称作哲理诗人,但他的散文诗的内蕴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诗。让我们静心于灵气而个性的浪和雨的絮语中,去感悟一个深邃、美妙的别样洞天。学习目标

1.理解海浪和雨的形象。

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涵丰富的哲理。

3.理解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他就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散文诗《组歌》。(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炽(chì)热祷(dǎo)词执拗(niù)俊俏(qiào)

衷(zhōng)情馈(kuì)赠

憔悴(cuì)

真谛(dì)

天穹(qióng)璀璨(cuǐ càn)

镶嵌(xiāng qiàn)翱(áo)翔 长吁(xū)短叹千山万壑(hâ)

酷肖(xiào)(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2.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另三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感受形象,体验画面美

1.自由朗读课文,发挥想象,将课文中的文字换成画面,然后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想象出来的画面。【交流点拨】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银白的浪花冲向海岸,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海岸上一下子凉爽了许多;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海浪亲吻海岸的情形,他们的情感是那样的细腻;

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海岸陪伴美人鱼跳舞的情形,它的舞姿是那样轻盈; „„ 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细雨洒向大地,大地开始呈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景象;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一夜春雨之后,乱红摇曳,“花重锦官城”的壮美景象; 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干渴的禾苗饱饮甘霖时绿意盎然的情形; „„

2.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_______的浪?

_______的雨? 【交流点拨】

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

___的浪 滋润万物、让山河欢乐、让花草欢笑、传递爱情、充满爱心、启迪心扉

___的雨 3.“浪”“雨”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交流点拨】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二)体会思想,感受情感美 1.“浪”唱出了怎样的歌?

【交流点拨】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2.《浪之歌》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怀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她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海岸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3.《雨之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三)赏析句子----领会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1.“我”哭,山河却在欢乐?这句用第几人称?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2.“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交流点拨】确实如此。这也正是散文诗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这里用“然而”或“但是”来替换“纵使”,在语义上更明白一些,语法上也较合规范。不过,“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种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义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和诗的结尾连在一起,凸显出诗人一种类似于我们所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3.“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

(四)写法借鉴

【交流点拨】

1、用第一人称便于抒情。

2、用拟人手法赋予“浪”“雨”人的灵性,想象新奇。

3、成语、双声叠韵词、文言词的使用,有文采。

4、押韵,朗朗上口。

(五)概括总结---探究主题美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四、板书设计 组歌

海浪:博爱者

→第一人称的手法、拟人手法→炽热深情 雨的:奉献者和使者

五、拓展延伸

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第16课导学案 篇5

课型:自学跟踪+合作展示设计人:使用人:一审:二审:年级:五年级班级:组名:小主人:编号: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我能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好词佳句。

3、我能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我能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外貌、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学习的小主人要做以下事情哟! 老师与你们同行 我们的目标 我们同进步

知识链接:

1、正确大声的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勾画出文中描写父亲和儿子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大声朗读。

5、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爱的伟大。仔细品读相关段落。

【自主、合作、探究】:☆☆

1、交流生字词自学情况,组内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分角色朗读父亲及儿子的对话,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

【合作、交流、展示】:☆☆☆

1、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2、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我们来评一评。

3、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5、编排课本剧。

【我来闯关】:

1、填空

洛()矶瓦()废()

()抖()炸()乱

2、解释词语:

昔日废墟

疾步绝望

瓦砾破烂不堪

我会走到你们的身边听一听哦!

你要是遇到问题,我可以随时到你身边帮助你呀!

请组长先组织组员将所有题目讨论好,再根据抽签的内容进行展示!

自我检测的时刻到了,每一人做对得一分,每组共六分。

我能在组长的带领下大声地朗读课文。

我得到了()☆

(

自我评价:☆

1、我展示了()

2、我点评了()

3、我帮助同学()

4、我学会新知识()

我来评一评老师:

非常棒棒

()()

加油

()

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第16课导学案 篇6

1、能说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正确地看待宽容,学会用宽容对待别人。

3、学习文章以讲道理为主的论证方法,并能围绕论点举出有关的事例。

学习重点:

1、把握本文思路严谨、结构紧凑的写法。

2、精读第二段,提倡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的宽容精神。

一、自主学习

1.注音或写汉字

胸襟()摒弃()和mù

Jiǒng异jídù隔膜()

2.理解词义

豁达:

淡泊:

摒弃:

斤斤计较:

3.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②你所知道的关于宽容的名言、警句有哪些?摘抄下来积累:

二、合作探究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各段分别论述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人与人相处,要多一些宽容呢?

3.“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最为难能可贵?四个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胸襟()摒弃()迥异()芥蒂()()

隔膜()豁达()憎恨()和睦()

淡泊()湖泊()嫉妒()()

2.选择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A、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B.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

C.面对违反原则的言行,不姑息放纵。

D.多一些宽容。

3.本文的论证方法唯独缺少举例论证,如果让你给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的话你能从古今中外的故事中举一个“宽容”的例子吗?

雷真民

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第16课导学案 篇7

一、【学习目标】2分钟

1.我能说出说明对象和说明的顺序。

2.我会弄明白本文结构和掌握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

3.我要尽力推敲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二、【自主学习】5分钟

1.字音互填(我已预习)。

(léng)镜萎(wěi)谢灼(zhuó)伤

蜜腺(xiàn)分泌(mì)并蒂(dì)

2.解释词语(我已理解)。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蓬勃:繁荣、旺盛。

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如电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等。

显著:非常明显。

充沛:充足而旺盛。

灼伤:烧伤、烫伤的意思。

杰作:超过一般水平的优秀作品。

三、【合作探究】20分钟,(选做1、2题,必做3、4、5、6题)

老师解题,学生介绍作者。

(1)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的顺序是:逻辑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举手学生站起说出)

(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颜色。(由举手学生站起说出)

(3)本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由小组推荐一人将讨论成果说出来)

(4)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由整个小组将讨论成果读出来)

(5)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由举手学生站起说出)

(6)本文“大自然的杰作”和“人工培育的成果”两者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由小组推荐人在黑板上书写)

四、【当堂检测】13分钟,

(1)本文的说明对象:花、说明的顺序是:逻辑顺序: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时间顺序:从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

(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3)本文从①物质基础②物理原理③生理需要④进化观点①自然选择、②人工选择方面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4)本文采用了按设疑--解释--总结结构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5)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标题有什么好处?易于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全文颇具诗情画意。③题目概括了文章的说明范围,浓缩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6)“大自然的杰作”和“人工培育的成果”两者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因为大自然的功劳和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比较起来,前者显示作用缓慢,后者成果显著,所以先用“是”,再用“更是”表示递进。

五、【小结】4分钟

六、【课后作业】1分钟

1.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不可明状(明-名)别出新裁(新-心)永往直前(永-勇)

声色俱利(利-厉)大声急呼(急-疾)谈笑风声(声-生)

阴谋鬼计(鬼-诡)席以为常(席-习)静影沉壁(壁-璧)

雷真民

历史选修1第八单元第一课导学案 篇8

第1课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一、学习目标

识记 幕府统治的建立,封建等级制度,锁国政策与封建统治的动摇;“黑船事件”《日美亲善条约》,锁国走向开国;殖民势力的进一步渗透,社会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理解 幕府统治的实质及锁国政策的影响、东西方的差距、黑船事件使日本被迫打开国门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阶级矛盾的尖锐、民族危机的加深、导致了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运用 探究幕府统治危机与明治维新的关系。

重点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状况及危机

难点 日本由锁国走向开国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二、本课导读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统治阶级的构成(1)天皇名义上是国家最高统治者,虽然享有崇高的威望,但没有。

(2)幕府的首领将军是最大的。

(3)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统治权,但他必须听命于将军。

(4)将军和大名都养有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构成了幕府的。

2、统治措施

(1)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目的:巩固统治。

(2)推行锁国政策。目的:防止势力对日本的侵入。

3、影响:使日本基本上同世界其他地区隔绝。

(二)黑船事件

1、黑船事件: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舰队强行闯入日本港口,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

2、1854年,美国同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内容包括:

3、影响:

①日本的主权遭到践踏,陷入了的危机之中。

②日本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

(三)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1、人民的反抗斗争高潮

(1)原因:从日本内部和外部寻找原因。

(2)表现:走投无路的民众纷纷揭竿而起,许多地方的农民和贫困发动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2、日本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客观原因: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侵略的刺激。

(2)表现:

①在生丝和茶叶等生产部门,生产技术和不断等到改进,一些生产和经营相关产品的富裕农民、工场主和商人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增长。

②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从国外购进机器,建立工厂。

3、幕府统治基础的动摇

上一篇:四年级英语期末复习题下一篇:吴秀珍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