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2024-06-24

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通用8篇)

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篇1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本册的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到这册书,教材采用了文体线索和学生心理特点线索双线并进的编排思路,开始强调文体的概念和文体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中,我们往往是采用逐项讲解,逐项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的,但我觉得这样教学效率低下,往往是就文学文,而忽视了文体教学的系统性。

说明文是一种旨在传播知识的文体,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懂”,知识性很鲜明,能力要求明确。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梳理知识点,提出明确的能力训练点,那么说明文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有较大的提高。

(二)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得了解相应的文体知识和文体表达特点,对于说明文,就是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结构等。

(三)本校实际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生源素质较低,学生的文化熏陶、家庭教育都与城市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带着混日子的心态踏人校门,基础差,成绩不理想,他们往往就是老师讲的就学学,不能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的内容。是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系统性,重在指导,促动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我们确立了“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的研究主题。二 研究过程描述

(一)确定说明文教学内容的明确内容

教学要在教学内容的研究上下功夫。说明文的学习在教材中编排了两个单元,基本是按说明内容来编排的,一个是事物说明文单元,一个是事理说明文单元,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既要学习课文的相应内容,也要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形成说明的应有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确定以知识为引导的思想,结合课文学习说明文的知识短文,这在教材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之后有一个明确的知识短文,引导学生学习。在这个短文中,介绍了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的分类,说明的顺序,说明结构等内容。教师可以补充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的内容。也可以分两次把这些内容学习完。这些是说明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当然也还有其他的一些内容,如课文中涉及到的其他的说明方法等。

(二)备课组学习理论内容,研究成功的做法

我们重新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说明文教学的要求及中考中说明文考查的题型和说明文练习中常见的题型等内容,研究了说明文教学中常见的课型等。认识到说明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适应学生心理。要使学生学有所得,感到学得轻松,学得有收获,他们就会有兴趣,有积极性的。及加强了教学的系统性,同时又要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说明文的教学效率才会提高。

(三)确定教学的基本过程

首先是结合课文内容学习这些说明文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这些内容,形成明确的概念。

其次,单独学习知识短文的内容,给学生明确的说明文知识范式,使这些成为学生继续学习说明文的基础。再次,在以后的说明文学习中运用这些知识点来驾驭课文的学习,增强学习效率,使学生逐步达到自能学习的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检验、加强关于说明文的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不断强化这些内容,发挥他们指导课文学习的作用。

(四)教研组内开展课例研讨

八年级备课组的教师开展课例研讨,一课多上,同伴互助,连环跟进。我上了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经过同伴互助,个人反思后,发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所高,自主学习机会的能力得到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驾驭能力明显提高了。三 关键事件讨论

课堂实录片断一:《中国石拱桥》中说明方法的学习

师:研读第5自然段具体说明赵州桥的语段,概括赵州桥的特点有哪些,看看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特点有四个,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而且像一张弓,便于马车的上下。

生: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

生:3.大拱由28道拱圈组成,坚固。4.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师:桥的特点书中介绍得非常明确,为了清楚、准确的说明事物,常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那么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生:有列数字,如介绍赵州桥的长、宽时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生:有引用资料,如引用了唐代张鷟的“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话来赞扬赵州桥的美。

生:我觉得还有分类别,如课文对赵州桥特点的介绍就是分类来说的。师:大家想一想,这是分类别吗?

师:分类别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这四点是依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并没有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所以不应该看做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课堂实录片断二:《苏州园林》中说明方法的学习

在了解了苏州园林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指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3)课堂展示交流。

媒体显示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

打比方:生动地、形象的地说明了„„

作比较:突出地、强调地说明了„„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列数字:具体地、准确地说明了„„

引用:引用„„,形象地说明了„„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相关说明方法的具体语句示例: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打比方:

我想,用图画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举例子: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石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称。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引用: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如果有学生提到分类别和列数字应予以肯定、表扬。分类别;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列数字: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四、评析与反思

实录一中的教师根据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的实际情况,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来学习说明方法,把内容与方法的学习贯穿在一起。而且由老师先给出说明方法的含义介绍和说明方法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再到课文中去辨别,体会。实录二中的老师渐渐放开,由一段中说明方法的辨识到全文说明方法才辨识,而且要说明这些方法的作用,这样难度在逐步的增大。体现了循序渐进性。

在实录二中老师发挥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让学生先自己找,再小组讨论,也是逐步放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形成能力。

四、评析与反思

回顾我们的研究探索过程,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观摩示范课,吸取他人经验,调查研究学生的情况,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客观性,采用课例研讨,同伴互助与个人反思相结合,多课贯穿一个主题,连环跟进研修,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确保研究的有效性,正因如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校学情的方法:

1.教学中一定要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这样学生会集中注意,行动的方向明确。

2.教师的指导要具体,系统,针对不同的文体,要加强知识指导的系统性。

3.要在知识的指导下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能力。

4.教学中必须要有一定的训练性,有一定的练习量。不要谈题色变,能力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训练为前提。

我们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

我们的理论学习还不够充分,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学习还要加强,我们的研究缺乏专家的引领;我们的课例研讨形式不够丰富;我们的研究缺乏多媒体的介入。学生学习能力差别大时不知该如何进行学生间的有效指导。今后研究改进的措施:

加强理论学习,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将理论学习与教学设计、课例研讨结合起来。课例研讨形式应多样,可以进行同课异构,跟踪研讨,连环跟进。

具体的教学方法使依据教学内容来确定的,没有凭空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凭空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依据不同文体,不同教学内容的知识、能力体系来确定。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提高教学效率。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八年级时可以利用网络,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篇2

一、对“小班化语文协作教学”的理解

协作教学是教师之间, 教师与其他相关人员 (研究人员, 试验人员, 教辅人员, 其他专业人员) 就某个特定施教目标组成团队或搭档进行协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他们相互协调, 相互学习, 互为补充, 共同提高, 共同完善。小学语文小班化协作教学就是在小班化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教师的团队协作, 团队教师共同分析学生情况, 共同制定教学目标, 共同选择教学方式, 共同监控学生学习进度, 共同评价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资源的优质互补, 更好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语文素养的形成。

二、小班化小学语文协作教学方式的探索

按协作时间来分, 小班化小学语文协作教学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形式:

课前协作———主要指同一年级组的协作备课, 共同研读教材, 共同研究学情, 共同设计教学环节, 共同制作课件等。这种协作方式目前应用较为广泛, 它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课后协作———主要指课后研讨, 即共同出席教研活动, 共同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共同解决集体备课中出现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这种形式的协作能激起教师团队的智慧碰撞。

课中协作———海外较为常见, 那就是两位教师同上一堂课, 一位是主教, 一位是助教。助教协作主教开展教学, 指导小组合作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综合上述三种形式的优势, 下面我们以教师协作的空间不同, 选择班内协作和走班协作两种方式进行呈现。

(一) 班内协作———共享教师资源

班内协作是指两位语文教师同在一个班同上一堂课, 一位老师任“主教”, 由他开展课堂教学, 另一位教师则辅助其更好地开展教学, 我们称其为“助教”。通过“主教”和“助教”的和谐协作, 实现“三个提高”:提高小班学生的受关注度, 提高小班化学生的个别辅导机会, 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从而, 实现提高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以一年级下册《识字3》为例。

1.案例呈现:

2.优势分析: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主教与助教在课堂教学中分工合作, 各司其职, 省时、高效。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个体作业时, 两位老师同时开展个别指导, 这大大扩大对孩子的关注面, 每个孩子获得的面授机会也大大增加。其次, 这种协作让分层教学成为了可能。事先完成作业的学生到“助教”那儿领取更高层次的“趣味作业”, “主教”则继续辅导那些需要辅导的学生。这样, 就最大程度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优生吃不饱, 学困生吃不了”的不足。

(二) 走班协作———尊重学生差异

“走班”协作是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 打破班级界限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重新分班, 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进行同质分班, 两位老师各教一个班开展分层教学。这种协作要将两个班的语文课安排在同一课次, 且两个班的教学进度要保持一致。最重要的是, 课前得对这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课前的知识测试和学情分析。下面以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为例。

首先根据课前预测和学情分析, 将102和103班的学生进行同质分班:A班和B班。A班由周老师执教, B则由李老师执教。执教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中的“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1.案例呈现:

2.优势分析:

布卢姆曾指出:“个别学生要达到掌握的水平可能需要类型质量不同的教学, 其结果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学到同样的教学内容, 达到同样的目标。”走班协作意在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实现教学的最优化。适合低段的识字课和语文园地及复习整理课。因为这些课的教学板块相对独立, 改进了以前采用“一刀切, 齐步走”的方法进行复习, 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小班化小学语文班内协作与走班协作为小班化语文教学洞开了另一扇窗, 透过这扇窗, 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在小班化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拔节成长。孩子们在享受语文学习的同时, 老师也在享受语文教学。小班化小学语文协作教学让“关注每一个”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张松涛.小班化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操作[J].教育探索, 2002, (9) .

[2].陶青.小班化教学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诵读教学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008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可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将诵读视为“死记硬背”而将其摒弃。如今,诵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诵读的重要性的认识,诵读的质量、数量,以及教师对诵读的认识、运用等情况都令人担忧。如何将诵读教学真正运用于中学课堂是每个教学者需考虑的问题。

一、当今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现状

1.重讲解轻诵读

随着各种考试压力的增大,教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上的重难点、考点讲解,而很少有教师愿意花时间去培养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能力。没有熟读就开始讲解,往往会使学生陷入听而不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境地。

2.用默读代替诵读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诵读会耗费掉珍贵的课堂时间,因而采用让学生默读原文的方式推进教学进度。慢慢地,默读便代替了诵读,成为语文课堂文本阅读的主要方式。

3.教师范读缺失

随着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教师的范读越来越少见,多为冰冷的机械声范读,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二、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再设计的课例分析

1.以诵读为主线的教学设计

“以诵读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将诵读作为主要形式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这种设计适用于一些文字浅显易懂、优美的文章,注重反复、逐渐深入的诵读,可以使学生在诵读中领会文字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并养成初步的诵读习惯。在此,笔者以李卫东老师执教的《陋室铭》课例分析为例。他在教学中,一共组织了四次诵读:

第一,读准字音,读通全文大意。学生按照文中的注释,诵读并尝试翻译文章,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在老师或小组的帮助下解决问题。

第二,体会全文基调,并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先提问全文所传达出的情感是怎样的,由多名学生回答,教师做总结。然后,讨论文中的“素琴”、“苔痕”两个意象,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寻找全文中心句。

第三,读出韵味,培养语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节奏划分,加入自己的感情诵读,体会文字之美。

第四,出口诵,加深记忆。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文中的遣词用句。

这四次诵读逐层深入、层层递进,将语言、文意、情感关联在一起进行教学,诵读贯穿始终,在最后一阶段进行总结和提升,符合学生认知,也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2.诵读与串讲结合的教学设计

串讲是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后,再连贯疏通的授课方式,比较适合晦涩难懂、繁杂的文章,尤其是文言文。利用诵读与串讲结合的方式能够快速疏通词句,扫除阅读障碍,同时帮助学生记忆。此处以《马说》为例来进行分析:

第一,对于有深度、难懂的文章,可以利用诵读来把握文中的关键词,把握全文语气,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观点。其中,学生对于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的把控便可以为后期的串讲奠定基础。只有把握了关键词句,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才能使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理解全文。

第二,将诵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采取齐读、自由读、仿读等方式体会到诵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第三,注重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对重音、停顿、语调进行正确的诵读,并给予学生最直观的感染,促进学生理解文意。

3.以诵读为辅助的教学设计

该设计中诵读只是作为教学的某一个环节,占据较小的课堂比重,起到了辅助其他教学活动的作用。如利用诵读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力和写作能力,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等。以人教版七下散文《安塞腰鼓》的诵读教学为例:

第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内容。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欣赏、交流自己的观后感,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二,诵读感知课文。首先,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力量美;然后,组织学生自己诵读,大体感知全文内容及感情基调。

第三,文章内容鉴赏。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方面分析文章中的典型句子,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激越和壮美,以及西北汉子通过腰鼓所表现出的渴望冲破束缚的强烈愿望。

第四,拓展延伸,让学生寻找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高一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篇4

一、研究科目

语文

二、研究单位(年、组、人)

三、课例名称

《锦瑟》

四、研究班级 高一(11)(12)(3)(4)班

第一次研究

研究主题: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材料:诗歌《锦瑟》李商隐的人生经历

活动安排:我们(高秋艳、刘文华、贺海宁)三人认真研究了教材,探讨了备课思路,认真备写了教案,由高秋艳3月11日在高一(11)班上课,刘文华、贺海宁听课。

成果记录

1、让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学习抓关键的词和典型的景,分析情景交融的意境。

3、赏析本课的典故的凄美和朦胧的特点。

4、从多角度来探究本诗的主旨。

第一次研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牛李党之手”,辛酸的爱情与坎坷的仕途。(2)起兴与典故的作用。

2、过程方法目标

诵读,品味、讨论、点拔。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诗歌之美来自作者内心的情感的纯洁。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培养学生对美的发现和塑造。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品出典故的凄美,探讨朦胧诗的多重性。教学重点:四个典故的重组性和主题的多元性。教学方法:诵读

点拔

探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对对联引出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二、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山,出身官僚家庭。”牛李党”之争给他的爱情和仕途蒙上了辛酸艰辛。生活的不幸诗歌兴。从此他的诗风发生变化, 格调沉郁,表达婉转,向纵深发展,体裁广泛,他是“朦胧派”诗的创始人。

三、解题

1、“锦瑟”是一侍婢。

2、“锦瑟”是一物(乐器)。

四、读诗歌、品其调。学生默读品味情感。伤心

惘然

四、参照注释与资料读内容(提问)四个典故,起兴

庄周梦碟,望帝啼鹃。鲛人泣泪,暖玉生烟。

五、根据四个典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这四个典故组成一个故事,四幅画。(讨论)老师分析

首联:年已半百,感慨万千。(起兴,比喻)颔联: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典故)

直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既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相思之苦。(典故,解说)

颈联:明月生于沧海之时,我的泪如珠,蓝田玉之上,那玉烟缕缕之上升腾,何尝不是我心中飘出的思绪。(典故、传说)

尾联: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我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直抒胸臆)

学生:这是一首爱情诗吗? 老师:你认为呢?

学生:我认为是一首伤身之作。因为前面说作者生活在政治漩涡中,可以看出他对仕途的追着与迷恋,就像对爱情一样。

六、展示王蒙对此诗的评价;

“情种从《锦瑟》中痛感爱情,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呤《锦瑟》而思乡垂泪,这都是赏家与作者的合作成果。这就有点像历来人们看《红楼梦》那样见仁见智。”

------------《王蒙自选集》

七、总结诗歌的朦胧性和多义性;

1.庄生梦蝶是虚实结合,本身就有神秘性,迷离性。把人带入美好的梦幻中,令人神往。

2.杜鹃啼血表现人对人或事的执着与忠诚,刻骨铭心,肝肠寸断,情真意切。

3月在海上升起,珠泪合二为一,天地晶莹,美丽缠绵,凄迷伤痛。月之明海之阔,就像作者的心情一样情感之深之浓。

4玉的纯真,烟雾的缭绕,就是理还乱斩不断的纯情与思绪。5追忆可以穿越时空,把历史中前人的痛 与今人的痛相交织,织成一张无形的痛网,有痛的人,就会被这张网笼罩,无法摆脱,只有内心的挣扎和呼喊。美就是万念具出也是万念具毁。

八、怀着对诗的理解和作者的赞誉我们一起背诵《锦瑟》。

九、课后反思

1、学生可以通过诗景,把握诗情。但要理解多情性较难。今后应多训练景图情的组合。

2、学生对典故理解不到位,老师应单独讲解,示范把四个典故放在一个故事中,给一种情感解释,引导学生进入多义性的探讨。

3、对朦胧诗的理解需要老师更多的补充与点拨,应多训练学生的开放思维,不拘泥于一点。

第二次研究

研究主题: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材料:诗歌《锦瑟》李商隐的人生经历

活动安排:第一次研究后,我们三人在课后交流听课感受并讨论教学效果,同时也对11班部分学生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我们三人在3月11日当日重新研究了教材教法,调整了部分备课思路,备写了教案,3月13日,早上由刘文华组织在高

一、4班上课,高秋燕,贺海宁听课。

成果记录:

1、让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学习抓住关键词及典型景,分析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3、赏析本诗典故的凄美和朦胧的特点。

4、从多角度来探究本诗的主旨。教学案例: 一、三维目标

1、知识能力。(1)了解李商隐的人生经历,把握其中的关键词“牛李党争”。(2)了解并理解诗中的四个典故的含义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学习用不同方式的研读来把握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李商隐的人生经历,体味李凄苦的人生痛苦在诗歌中的投影。(2)了解李商隐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

1、熟读诗歌并背诵。

2、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意境,结合背景,体味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四、教学方法

诵读、美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回忆李商隐诗歌(填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二〉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

1、读题目,释内容。

“锦瑟”是何意?诗中内容与此有无关系?

2、知人论世解诗歌

〈布置学生阅读《课课练》中作者简介,并结合历史来谈“牛李党争””〉

教师板书:

(1)李商隐好友崔珏《哭李商隐》中挽联: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

(2)牛李党争与李商隐,风流才子,爱情与婚姻不幸。(3)李商隐诗歌风格“缠绵婉丽,典丽精工”

3、(一读)诵读解大意

人生与爱情的不幸在李的一生中是一种化不开的浓郁情结,在作品中又是如何体现呢?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谈感觉> 设计一:读《锦瑟》,我感觉

(朦胧、飘渺、虚幻、优美)教师出示幻灯片:梁启超《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义山的《锦瑟》《碧城》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领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此种文字,便不能轻轻的抹杀。

师:古人有“一曲锦瑟解人难”之说,在诗的初步感知中,我们感觉到一种美,那诗歌的美从何处来呢?让我们认真研读《锦瑟》。

4、(二读)二读悟诗境

教师布置找出诗中描写的四处典故,了解典故的含义与作用,通过自己的想像,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

板书:庄周梦蝶——迷醉

望帝啼鹃——伤感

鲛人泣泪——凄美

暖玉生烟——怅惘

5、(三读)三读品情感、师:诗人借此典故要表过什么呢?联系诗人的经历自由畅谈。学生讨论:

(1)对爱情的回忆,回忆的怅惘。(2)对人生的感慨

(3)对未来、对仕途的迷茫。

教师出示板书:王蒙对此诗主旨评价

“情种从《锦瑟》中痛感爱情,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呤《锦瑟》而思乡垂泪,这都是赏家与作者的合作成果。这就有点像历来人们看《红楼梦》那样见仁见智。”

------------《王蒙自选集》

总结板书:思华年

身世遭逢如梦似幻;才而见弃似沧海遗珠;追求向住烟云漂渺

6、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的价值何在,美在何处?

板书:美在于 伤感哀怨

优美典故

朦胧多义

构思精巧 教学反思:

在第一次课例的基础上,我们努力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来完成 诗歌教学,并在诗歌教学中导之以法,力图让学生在自发感悟的基础之上,得益于诗歌之法。本次课例,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较为之流畅,学生能较为主动地钻研知识,提高能力。比如在知人论世这一环节,教师一改以往灌输式介绍,让学生通过阅读,自我发现、总结。其次,在读出情感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并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的知识面拓展,采用相关画面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体味诗境。

但是,本课也有许多遗憾之处。对美的认识的匮乏,对诗歌理解还未形成自己的体系,对诗人经历的不够深入理解,导致学生对意境主旨把握不够深入,总结评价

通过这两次课例研究,我们在诗歌教学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一、诗歌教学的基础是诵读,诵读能帮助学习初解大意,把握诗歌的节奏,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读诗的语感与对诗理解敏感。在课堂上,采取行之有效的诵读开展教学,能将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

二、诗歌教学,授之以渔更必要。诗歌或者说文学作品的鉴赏,离不开语言的品味。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鉴赏诗歌的意境,教师应关注学生阅读,教以他们诵读诗歌,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要学之有法,这样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三、改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一点要求教师必须提前认真研读教材,揣摩教法,要有良好的驾驭教材,课堂的能为,要以灵活有效的教法学生设置一个对话的情境,在课堂上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文对话,在对话中理解作品,在理解作品语言之时,体味语言背后站立的写作主体的情味,从面达到提升鉴赏学生水平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教学例谈 篇5

一、朗读感悟,浸润“英雄形象”

神话人物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每个神话故事里都有一个或几个形象鲜明的人物,这些形象都是正义的化身。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让“神”的力量转化为英雄形象永驻学生心间。如《普罗米修斯》一课中“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想象普罗米修斯在说这番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坚定、刚毅、义无反顾的)教师引读:在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食肝脏,生不如死的时候,他坚定地对自己说——(学生读);在普罗米修斯精神备受摧残折磨的时候,他对狠心的宙斯说——(学生读);当火神奉了宙斯之命前去劝降的时候,他斩钉截铁地对火神说——(学生读)——这里就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在教师富有激情的引导和回环反复的朗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激荡和升华,普罗米修斯宁折不弯的崇高品格和英雄形象就树立在学生脑海中了。

二、感受“神奇”,培植想象力

神话最大的魅力是奇幻的想象,因此进入神话类文本的通道最简捷最有效的也就是想象。通过想象进入文本,方能更好地领悟“神奇”。神话故事教学中,教师应再现文字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描述的空间,充分触摸语言,通过角色情境,激活内隐的想象。如《夸父追日》一文中“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夸父追日的神速,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展开想象:

夸父一提腿,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一迈步,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一奔跑,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一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夸父一提腿,就越过一片森林。”“夸父一迈步,就把五座高山甩在身后了。”“夸父一奔跑,就像风驰电掣似的。”“夸父一腾跃,就越过了滔滔江河。”形象的描绘让夸父显得更神奇了!课堂上,教师抓住神话的特点,顺应童心,让文本充满神奇的诱惑,让想象展开神奇的翅膀,让创造得到延展,让灵性在儿童的语言里张扬。

三、品文悟法,习得“诗性”语言

郭沫若在《神话故事》一书中说:“神话是绝好的艺术品,是绝好的诗。”神话体裁的课文充满魅力,一方面是因为神奇的想象,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它特殊的叙述方式,也就是语言的“诗性”。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还要通过对语言的品析,引导学生关注神话是如何表达的。如一位老师执教《猴王出世》一课,十分注意挖掘课文独特的语言现象,将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揣摩、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达到“在课文中走个来回”的效果。文中有一个经典句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教师引导学生:(1)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2)多读几遍,你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点?(3)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领略对偶句的精妙。(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教师引领着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批注,体会到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反过来说,读着这样的语言,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自然而然就呈现在脑海中了。经典的传世神话类文本,必然有着诗意的语言,必然是内容与语言的高度融合。因此,读神话类文本除了要教文章写了什么,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品析作者是怎么写的。

四、复述故事,培养概括能力

神话类文本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主要有赖于其口口相传的特点。学生天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教材中的几篇文章课后都有“我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练习。作为文学文本的神话故事,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复述能力呢?应该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列小标题法、抓重点词连贯法、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叙述法等,做到方法的指导在课内、结果的呈现在课内,久而久之学生的复述能力才会得到提高,课后“我来讲讲这个故事”的学习要求也才能得到落实。如何捷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先让学生尝试复述,然后由学生讲述各自的复述方法,有的说采取段意+段意=主要情节的方法,有的说通过多练习达到目标——在学生共同分享不同的复述方法时,何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个方法——关键词扩展。老师提供了五个关键词“黑暗—火种—惩罚—痛苦—自由”,结合这五个关键词,学生较好地复述故事的大致情节。这样做,摒弃了教师的灌输,充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及时点拨方法,在运用中学习优化的方法。

五、仿创表达,实现读写融合

小语专家崔峦先生指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细细品读神话类文本,不难发现,神话故事想象丰富,但往往言虽尽而意未绝,文本中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女娲补天》课文中“女娲为了寻找五彩石,花了很长时间,找了几天几夜。”在这几天几夜中,女娲是怎么寻找的?遇到了哪些困难?《普罗米修斯》一课中人类在“没火”和“有火”时人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是怎样的?——如果能找准、用好这些“空白点”,有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其想象思维能力,提升表达能力。如《盘古开天地》第四自然段描写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变化,这段文字极富想象力,充满节奏感。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段文字重新排列,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想象补白省略号的内容,并模仿创作:“他的(?摇?摇?摇?摇?摇?摇),变成了(?摇?摇?摇?摇?摇?摇)的(?摇?摇?摇?摇?摇?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想象无穷,如:他的头发,变成了嫩绿的柳枝;他的胡须,变成了金灿灿的丝线;他的牙齿,变成了坚硬的石头;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他的鼻子,变成了大大的山洞;他的骨骼,变成了连绵不断的山峦;他的经脉,化作了清澈的河流;他的头颅,化作人类的智慧。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内涵,揣摩语言规律,习得语言技巧,提升语言质量,实现了用教材教语文,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六、拓展阅读,链接广博文学

教材这个“例子”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引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中去,在一个更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引子,带动学生多阅读其他类似的文章。《普罗米修斯》是学生在教材中接触到的首篇希腊神话,学完课文后,可以布置“搜集各个民族的神话故事”,如《圣经神话》《希腊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少数民族神话》等。学了《哪吒闹海》一课,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精卫填海》《八仙过海》《猴王出世》《神笔马良》等故事。学了《嫦娥奔月》一课,可安排学生再读《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受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激发更高的阅读热情,进一步领略神话的魅力。

期刊>>《小学语文》2012年>>2012第01-02期 让学生在 “奇幻之园”游历和成长 ──神话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王鉴

我现在是老人,谁来当当年轻人?过了溪后,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生:不需要。)

为什么?(生: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听了你们的回答,我想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一定也伏下身子帮助过别人,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当这个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必然会有人去背他,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通过这个“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透过这个“伏”字,我们也看到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除了以上两点,在阅读与识字整合过程中,低年级要关注学生读通、读好课文,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在中、高年级对识字教学的处理上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对字音易读错、字形易写错、字义易混淆等字多指导。

神话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和丰富大胆的想象,是文学创作和语文学习的丰厚土壤。现行教材对神话这种文体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猴王出世》等十余篇神话。如此众多数量的神话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充分说明了此类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因而,考察神话故事类文本的教学很重要。

一、当前神话类文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前神话类文本教学中,教师常常只体现了它是一个阅读的文本,而没有顾及它是一个神话故事,它有与其他文体文本不一样的特点。如一位教师教学《普罗米修斯》时,教学目标这样预设:(1)认读文中的人名、地名,掌握“小心翼翼” “烈日暴雨” “悬崖绝壁” “迈进”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感受普罗米修斯勇敢、坚强、博爱、无私的伟大精神。以上三个目标的设定,只关注了文本的共性教学价值,而没有关注神话文体特有的教学价值。教师通过对内容、文字、学生的起点等方面再深入思考,重新制定了教学目标:(1)认读文中的人名、地名,掌握“小心翼翼”“烈日暴雨”“悬崖绝壁” “迈进”等词语;(2)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和故事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感受普罗米修斯的善良和勇敢,激发对神话的浓厚兴趣;(3)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抓要点、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4)能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句式“没有„„只好„„”练习说话。上述教学目标中,(1)和(4)是与其他文体共性的教学目标;(2)是最能体现神话文体特点的教学目标;而(3)是介于两者之间。也就是说,这个目标设定,重点考虑了神话的本体教学价值,也关注了课文的共性教学价值。

除了上述的忽视神话特有教学价值外,当前神话类文本教学还存在着以下两重、两轻的现象:

1. 重内容分析和主题挖掘,轻文本内涵和言语表达。

教学过程突出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内容、蕴含的道理、阅读后的启示等,而忽视了故事本身承载的神奇想象,把“神奇”教得无影无踪。一些课堂,教师所提问题大部分都在围绕内容、情节、内涵挖掘做文章,走的是“内容—内涵”的套路。很少从“形式”入手,探究“语言”是如何承载或表达“内涵”的,这是典型的“得意忘言”。其实,神话类文本不仅在负载、传达的内容、情节,更在语文本身,也即引领学生揣摩课文是如何表达的,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2. 重情节分析和情景再现,轻“趣味性”的品味和想象力培养。

教学的重点落在分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上,关注了情节的梳理与情景的再现,对于神话故事丰富想象的挖掘和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没有着力研究和体现。如我们谈到盘古开天地时,一味追寻斧子从何而来,则显然没有懂得神话具有诞谩的特点,所以,减少一些分析的因素,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和学生共同徜徉到那邈远的岁月中去,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有的教学神话类文本的态度。

二、神话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含英咀华 感悟人物形象

神话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真理的追求,诠释着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这些主题蕴含在故事里,体现在人物形象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着眼于人物的形象及所体现的精神。如笔者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是这样安排教学环节的。为了让学生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带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我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看,并提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普罗米修斯会遭受哪些痛苦?同时提供句式,让学生想象炎炎夏日里烈日当头时、寒冬腊月白雪皑皑时、漫漫长夜一片黑暗时等,“他既不能,也不能,日夜遭受着”,帮助学生选择思维角度,给予信息援助。这样,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明白因为普罗米修斯“盗了”火种,宙斯派潘多拉借魔盒把人类的苦难全部都降临到大地上,人类一边享受着有火的幸福生活,一边遭受着灾难的惩罚。有着深刻怜悯感的普罗米修斯,绝不会用一己的幸福去换取众生的苦难。因此,他拒绝了救赎,接受了苦难。通过想象普罗米修斯所受的“惩罚”,学生深切感受到普罗米修斯“不屈”的灵魂、高尚的人格!

进而,我又让学生阅读“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段话,让学生换位思考:让你最痛苦的是什么?这是怎样一只鹫鹰?并播放鹫鹰啄食场面的课件。这样的教学,仿佛把学生带到了那个“可怕”的悬崖上。普罗米修斯遭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肉体与精神上的折磨。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惩罚”让普罗米修斯如此美丽,宙斯惩罚着普罗米修斯,____________也成就着普罗米修斯光辉的形象,铺就着对英雄的礼赞。在言语习得过程中,在无意识层面,学生深深地受到扬善惩恶的人性美的熏陶。

(二)激活想象 感受神话“神奇”

神话文本的本质是“想象”,因此进入神话文本的便捷通道也是“想象”。通过“想象”进入文本,方能更好的领悟“神话之神”。特级教师张祖庆曾说过,要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热爱神话的种子”。因此,教师在处理神话文本时,便不能等同于其他文本,更不能简单地以神话文本作载体,进行道德伦理的教化。要把“神话”当神话。“神话”给学生提供了众多的梦想形式,在儿童的世界里,万事万物也都和他们一样,是具有生命的,因而神话能够成为孩子心灵的栖居地。“神话”的一大特点,就是想象丰富。因为丰富的想象,神话才那么吸引人。细细地品读故事,就不难发现,故事往往会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神话教学就是要将儿童的自言自语引发为课堂上的对话或争辩,再现神话的真实情境,让课堂充满神奇的诱惑,让想象展开翅膀,让创造得到延展,让灵性在神话的世界、在儿童的心里、在儿童的语言里张扬,让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发展他的能量。

1.再现文字情境。

神话与儿童内心世界形成天然的契合,儿童能凭借神话为主体材料进入他们自由的想象王国。因此,在神话的教学中,教师应再现文字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描述的空间,充分感受语言。通过角色情境,激活内隐想象。如《盘古开天地》一课中,盘古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出生很离奇,在天地这个混沌的世界中产生,无父无母,岂不神奇?天生的神力,高大,达到能与天地并存,岂不神奇?能与天地同长,岂不神奇?能将躯体化为万物,岂不神奇?天地未分,但就有了斧、凿,岂不神奇?在诸多的神奇和矛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神话就是这样的神奇,尽管它在很多时候不能用“科学”去考量、推敲,尽管有很多地方不成逻辑,但是就是这么神。笔者在教学时,____________这样安排教学思路:教师范读课文,“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伴随着东西炸裂的响声),然后请学生“抡”起大斧头,做一个抡的动作(学生做抡的动作)。这个细节从表面上看,是在品味“抡”这个词语;事实上,学生脑海中浮现了画面,如果学生脑子中没有出现“盘古抡斧”的图像,就不可能准确地做出抡的动作。

教师用文字引发起学生的好奇、探求之心;用赏析引发起学生的想象、遐思;最后再通过朗读将“想象”与“赏析”融合在一起。从学生们交流想象时的语气、神态与言说内容,说明他们已经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感受到了神话故事文体的独特叙述方式的魅力了。

2.找准空白想象。

神话故事往往会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找准、用好这些“空白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而且学生在言语实践过程中,语言素养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如《女娲补天》这篇课文中写到“女娲为了寻找五彩石,花了很长时间,找了几天几夜”,几天几夜,女娲是怎么寻找的,中间碰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想象的练习: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四人小组合作,写一写女娲怎么找五彩石的。

词语支持:

天蒙蒙亮 烈日当空 风雨交加 深更半夜 骄阳似火 飞沙走石 酷热难挨

陡峭的悬崖 茫茫的草原 漆黑的山洞 深不可测的大海 荒无人烟的戈壁

风餐露宿 口干舌燥 跋山涉水 千辛万苦 疲惫不堪 筋疲力尽 大汗淋漓

例句:

天蒙蒙亮时,女娲口干舌燥,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纯青石。

,女娲

,找啊找啊,终于在,找到了 石。

这位老师引领学生借助教材“空白点”发挥其想象,锻炼学生说话、写话能力,进行情境再现与信息交换等训练,使课堂教学开放而活跃。这些话题的设计,既是对女娲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的生发,又是一种很好的想象训练。神话为孩子们提供了灿烂的梦想天地。从学生的精彩发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而且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重构故事情节。

神话类文本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主要有赖于其口耳相传的特点。学生天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课堂上,教师应该抓住神话的特点,让课堂充满神奇的诱惑,让儿童的创造得到延展,使他们的好奇心与追求光明、追求不平凡的天性得以张扬。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并尽可能地让他们参与神话故事的重构,让他们在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神话故事。做到:(1)内容基本接近原文,人称、顺序可以改变;(2)重要的情节,精彩的部分,优美的语句要细致地叙述出来,有些地方可用文章的原句,补白点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3)表情自然,用说话的语气,不要有读书或背书的腔调。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盘古开天地》一课时,抓住“混沌一片” “开天辟地”“顶天立地” “化生万物”四个连环的画面,走进故事,感知它的神奇。在此基础上,提高训练难度,进行角色扮演的创造性讲述:让学生回到人类原初,扮演“先民”的角色,追问和假想── “世界从哪里来” “我们从哪里来”,重新编创故事。比如,“化生万物”部分,可以围绕“世界从哪里来”这个话题,进行深入追问:日月星辰从哪里来?风雨雷电从哪里来?山川河流从哪里来?这样既反复品味了文本,又仿佛是学生自己创造了文本,进而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用“盘古的()变成了()”的句式,结合徐整《五运历年纪》中“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等句子,进行拓展创造。这样的教学,教师带领着学生穿越神话创造的过程,和学生一起经历神奇,获取神奇的神话体验,同时进行儿童的哲学启蒙。

(三)学习表达 感受语言魅力 特级教师步根海提出:“语文教学要从以往重内容的感知转化为重语言的感知,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了解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内在联系背后隐含的文化与审美价值。”判断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据是语言表达。表达能力提高,有赖于模仿他人的表达形式、表达方法以及实践中的感悟。关注语言形式正是将语文教学的重点由内容理解引向对形式的研读、品析、借鉴、运用,从而促进学生用规范、简洁、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神话因富于神奇的想象而充满着魅力;神话的魅力,也有赖于神话语言的“诗性”。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语言的品析,引导学生关注神话是如何表达的。如一位老师执教《猴王出世》一课,十分注意提醒学生关注课文独特的语言现象,领着学生反复朗读,让他们领略对偶句的魅力,感受和洞察遣词造句的精妙,将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揣摩、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达到“在课文中走个来回”的效果。教师先出示经典句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问: “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引导学生“在汉语中出生入死”,通过朗读、想象、批注,反复玩味语言。教师引导学生“知其然”──理解意义,更注重引领学生“知其所以然”──体会意义是如何表达的。课堂上,师生快乐地徜徉在古典神话的殿堂,明白了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经典的传世神话类文本,必然有着诗意的语言,必然是内容与语言的高度融合。因此,读神话类文本除了要注意写什么,还要注意怎么写。

(四)拓展延伸 出入“奇幻之园”

神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神话类文本只是一个教学的“例子”,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引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中去,在一个更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如例,笔者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后,安排了如下练习设计。

1. 古希腊神的长相:(A. 和人一样 B. 半人半兽)

2. 古希腊神住在哪里:(A. 天上 B. 高山上 C. 和人住在一起)

3. 古希腊神的性格:(A. 无欲无求 B. 有七情六欲)

4. 古希腊神的主宰:(A. 玉皇大帝 B. 如来佛 C. 宙斯 D. 孙悟空)

5. 古希腊神是否可以与人结婚?结合讲宙斯、伊俄和赫拉克勒斯的故事。

6. 神与人之间的关系:(A. 至高无上,伟大、完美 B.关系比较平等)

《普罗米修斯》是学生在教材中接触到的首篇希腊神话,课后的知识练习,意在让学生感知古代中国和希腊先民眼中神的区别,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时让课堂弥漫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渲染良好氛围。进而,设置悬疑──“各个民族还有哪些神话”,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走进丰富的神话世界,接触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神话,如圣经神话、希腊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少数民族神话等。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个阅读母题,比如,创世母题、始祖母题、洪水母题、战争母题等等,构建一个个小型语文课程,进行阅读比较,给儿童铺设一条通向文学殿堂的道路。还有些老师非常巧妙地引入神话类文本的古文原著,把一篇篇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放到宏大的知识体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精神,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激发起更高的阅读热情。在大量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对待那些对神话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对他们提出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求,让他们通过追问,运用想象,自主创编一些新的神话故事。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从神话特点及意义剖析入手,读懂神话、体味语言,让儿童感受神话、享受神话,让学生在神话的“奇幻之园”中尽情游历和成长!

作者简介:

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篇6

一、选好软件。目前用得较多的有人教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文朗读》、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音响艺术教学带》和小学语文教材课文朗读录音》等音带。根据朗读质量及教学实际的需要,笔者选用的是后两种。

二、掌握好使用时机。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同样运用音响教学手段,使用时机掌握得是否恰到好处,其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下面,以教学某一篇课文为例,谈谈其使用时机。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万事开头难”,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一些课文在引入新课时,运用音响教学手段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先让学生听一段朗读录音(课文第一段)。听后指名回答:这个少年是谁?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恰到好处地导入了新课。

在讲解课文前运用。在于帮助学生正音,扫清文字障碍,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可根据教学需要,或引入课题后运用,或在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后运用,或弄清课文段落大意(或主要内容)后运用。

在讲读课文时运用。主要用于课文重点片段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内容。如教学《月光曲》一课,学生对第八自然段中描写的环境和《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讲读课文时,适时播放此节的音响艺术带,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感情的朗读和轻柔舒缓的钢琴声,把学生带到了作者所描绘的月光洒在窗台上那静谧的环境中,体会其环境的“幽美”。第九自然段是《月光曲》这首乐曲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学生是较难感受到用文学语言所描绘的音乐语言--旋律的变化的。正因为如此,学生对贝多芬倾注在《月光曲》中的感情变化难以体会。而配乐的音响艺术带却能很好地为教学突破这一难点。又如《穷人》一课第一、二自然段的讲读。学生较难体会到此时桑娜“心惊肉跳”的心情。在讲读时播放音响艺术带,学生听到那极富有感情的朗读和那由远而近,由小到大,由慢而快的风声和浪涛拍击岸边的声音时,那种“心惊肉跳”的感受就体会得更深了。

在讲读完课文后运用。学生学完一篇课文,要对其内容进行消化。“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课文讲读后播放朗读录音,既是听别人读,也是自己练读、品读课文的极好时机,此时最适合运用音响艺术朗读带,如《穷人》《我的战友邱少云》《金色的鱼钩》《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学生通过听、练读,不仅能容易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深刻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对于要背诵的课文或其中某些片段,多听,则使学生背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幻灯教学手段合用。一堂课,并非只使用某一种电教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而往往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音响教学手段与幻灯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会起到单一教学手段无与伦比的效果。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冀中的地道战》等课文时,让学生边听朗读录音边看灯片打出的画面,使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更深刻了。

三、运用音响教学手段,教师还应当学会编辑。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教学《凡卡》一课时,将信的内容和信以外的内容(回忆部分)进行组合编辑,教学中使用起来更方便,效果更好。

语文探究教学例析 篇7

小学语文教学中, 字词教学是关键, 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然而, 大多数教师却忽视字词教学, 他们认为字词教学,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决, 所以, 一般很少在课堂上进行。但是他们却不知道, 这小小的字词, 却可以做出大文章。有一次, 我去上语文课, 讲到一个词语“回顾”, 我问学生, 在“回顾”这个词中, “顾”是什么意思?学生答不上来。为了让学生彻底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我决定从字的结构入手来让学生掌握这个词的意思。于是再问学生, “顾”有几部分组成, 学生回答说两个部分。我又问, 根据汉字造字法, “顾”中这个“页”字旁与什么有关系?有的学生回答与纸有关系, 有些回答与书的页数有关。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又写了几个字“领”“顶”“颗”“颜”等带有页字旁的字。我问他们知道这些字的意思吗?学生回答知道。我又问, 这个“顶”字为什么要用页字做部首。学生想了半天, 还是回答不上来。我想学生还不知道通过字形来理解字义。于是我进一步解释说, 头的最高处是哪儿?大家说是头顶。我又问, 既然头的最高处是头顶, 可见, 这个“顶”字就与头顶有关系, 在古代, 这个字就指投的最高处, 也就是头顶。我们现在用的这个“顶”字, 其意义就是最高处的含义。还有许多含有这个字词, 请写出几个来。同学们一会儿写了许多。“山顶”山的最高处。“屋顶”房屋的最高处。大家经过这样的分析, 对这个字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我又进一步问, 这个“颗”字怎么用?学生说“一颗头颅”中用。为什么头颅要用颗做其量词呢?学生回答不上来, 我进一步引导, 我国古代战争中, 战胜的一方为了邀功请赏, 把敌人的头颅割下来拿回去领赏, 数头颅的时候就用这个字做量词了。“颗”作为一个量词, 就用“页”字旁。从上几个字可以看出, 在这个页字旁, 与头有关系。我进一步引导学生, 下去进一步搜集有关“页”字旁的字研究。看这些字为什么与头有关系。并要求学生找出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字加以研究, 把这个字发展变化的过程表示出来, 不知道的可以查看相关资料。为了学生对每个字的发展有个大致的了解, 我们在此基础上, 还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 研究在这个字在这些词中的含义, 把相同的归类, 看总共有几种意思, 这些字的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出词义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怎么发生变化的, 找出其中的规律。或然后写一篇小短文。由于受到课堂教学的激发, 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当高涨。探究的欲望也相当强烈。同时由于所探究的问题简单明了, 学生容易下手, 所以, 学生做起来比较顺手。

这一课,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 我们说探究教学, 让学生探究什么, 我想, 对小学生来说, 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常用的东西, 那些学生常见的现象, 让他们深入下去, 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让他们去进行深入的钻研, 一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者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同时还可以经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其次, 新课标把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是要在一系列的探究学习中,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如果以探究的眼观面对教学中的知识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一些探究活动, 深化他们多所学知识的认识, 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提高。同时, 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 探究教学, 就是要结合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来进行,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我想这也是探究教学的本质。那种把探究教学看得很神圣, 看得有些高不可攀的看法是不正确的。那些大而不当的探究, 对学生的来说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对探究失去信心, 产生畏难情绪。这一课, 学生始终情趣很浓, 注意力高度集中。课下, 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很高, 对问题的认识深化了许多。每个学生都写出了一篇小文章。比如颜色的“颜”字, 怎么也跟头有了关系了呢?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很好的回答了这一问题。这是探究教学的一种方式。

其次, 我们说语文是文化, 语文的字词句中有许多文化知识的信息, 如果我们充分挖掘利用这些信息资源, 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而且也会增加语文课的信息量。同时, 这些知识性的东西, 对学生来说有较大的吸引力, 能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 我们说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现代文化中得到延续, 在现代文化的传播学习过程中, 注重挖掘隐藏的文化信息, 这既可以使得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延续, 又可以提升语文课程的文化品位。所以, 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不要忘记了语言背后的文化。

同时,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怎样去教字词这些基础知识, 我们大多数教师只知道让学生反复地记忆练习, 却不知道讲求方式方法。字是认识了, 但是我们却不会运用, 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字的来龙去脉, 现在, 有人提倡要寻找文化的根, 文化的根在那儿, 就在我们的语言中。我们在带领学生寻找字根的同时, 也寻找到了中国文化的根。这不视为一个好的方法。

摘要:在小学阶段, 探究教学也有其特殊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 字词教学是关键, 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对字词进行探究性教学, 一来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同时还可以经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如果以探究的眼光面对教学中的知识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一些探究活动, 深化他们多所学知识的认识, 教学效果一定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提高。

语文对联教学例谈 篇8

[关键词]对联活动 网络资源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25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使学生学习对联的效果更加明显,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精心创设视频、故事等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欣赏对联,创作对联,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感悟文化

学生喜欢故事,对联故事更是通俗易懂,曲折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每一届新生到班后,笔者的第一节对联课就是从对联故事入手,问学生所知道的对联故事,再通过妙趣横生的网络视频片断,让学生感受到对联的奇妙,从而对对联产生兴趣,在课余时间也会主动去收集一些对联故事到班级中与同学共享。教师再适时寻根溯源,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二、举例分析,掌握特点

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讲究对仗工整和平仄,上下两联要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等。

1. 内容关联,对仗工整

上下联相应部分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对仗是对联的生命,上下两联语意必须相连而不重复。如:校园优美师生绘,雨露甘甜桃李开。

2.仄起平收,平仄相对

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仄”。如:笔下文章润(仄仄平平仄 ),人间雨露浓(平平仄仄平)。

3.种类繁多,内容丰富

根据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对联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职业联、名胜联等。

三、内外结合,激发兴趣

1.结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加深理解

(1)古诗词中有不少名句,特别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既对仗工整,又平仄和谐,如在上课中加以分析,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要重点分析这些名句。

(2)根据名家名作开展讨论学习。关于鲁迅的生平,教师可鼓励学生上网查找资料,通过他的《自嘲》诗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及他去世后各界悼念联来了解,如国际友人斯诺和姚克联名写的一副对联:“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此联深情款款,娓娓道来,语意双关,饱含对鲁迅的崇敬和悼念之情,将人们熟悉的鲁迅两本著作《彷徨》《呐喊》贴切放入联中,可谓上乘之作。

(3)注重古文内容提炼,学习与课文相关的对联。教学完《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后,可提炼如下对联“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岳阳楼上范仲淹即景抒情”,既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又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2.注意把学习对联和语文综合活动结合起来

布置学生利用寒假摘抄(拍摄)喜欢的春联,开学后跟同学分享,收获成果。可结合当地资源,进行对联的搜集整理。上思县诗词对联活动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县诗词爱好者已创作出版了格律诗、对联等3万多首(句),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笔者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查资料等办法分类搜集、欣赏本地对联,感受民族文化之深厚。

四、营造气氛,不断进步

可每周安排一节有关对联的阅读课,课前教师上网挑选一些趣联,课中师生共同鉴赏提高,课后延续讨论,交流心得体会。再通过设疑等方式,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重点了解郑板桥、纪晓岚等名人故事对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郑板桥“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等自题联有何妙意?他104字的六十自寿联为何被称为自成一格的艺术精品?他的“六分半书”书法是如何创造出来的?纪晓岚生平故事引人入胜,你知道的有哪些?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他是怎样与和珅、乾隆斗智斗勇的?当中搞笑的情境对句有好多,你还记得吗?这些均能促进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寻找答案,进而欣赏对联文化。

五、参与征联,增强信心

近几年,防城港市多次举办中小学教师和中学生“大港杯”诗词楹联大赛,上思县也举办了征联比赛活动。我抓住此契机,多方鼓励本班学生参加比赛,并做了相应的指导,学生对出了如“意枯须靠雅风润,心旱全凭韵雨滋”,“神州行遍千山翠,四海融和万水清”等好句,2010年以来有刘炳环等15位学生分别荣获市级和县级奖励,对学生形成了很大的鼓舞,激发了他们创作对联的勇气。

语文教师要把对联知识教好,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关注时代发展。像《声律启蒙》《诗词格律》等专著要多读,还要多上网学习,提升自我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掌握对联知识,学以致用,教学相长。

上一篇:提服汇报下一篇:幼儿园安全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