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语文教学实践例谈(精选9篇)
生活语文教学实践例谈 篇1
生活语文教学实践例谈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能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课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协调发展,进而影响了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也弥补了人文关怀的缺失与情感的淡漠。
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这样定义:“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时时现语文。学会热爱生活还不够,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元素,我们还必须融入其中,走进生活。我们的“生活”完整地说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社会与自然。谈起生活,我们的孩子往往一脸茫然,因为,他们的“生活”实在不像是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学习占据了他们的所有,他们每天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孩子们与生活完全脱节――不论是自然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即使有一些闲暇时间,也被电视、电脑“霸占”了,仿佛他们是天外飞仙。生活在他们的眼中,仅仅是一个遥远的名词而已!这是笔者对当今孩子的感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孩子们带出课堂,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去观察、去触摸、去聆听、去感受。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经带了几个孩子出去野营,可是孩子们对自然美景熟视无睹,只顾着看各种卡通漫画,于是三毛不禁惊叹:孩子们被商业美术俘虏,抛弃大自然了……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金波的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风景秀丽的画卷,语言十分优美,但我们的孩子却用他们稚嫩的不带任何感情的语音机械地阅读着。在学习文本时,笔者想为何不把这篇文章搬到大自然中去呢?说不定就能上成既是阅读又是非常好的写作示范课呢!
走进自然,感受阅读;体验生活,活学写作。于是笔者把课堂搬到了公园里。笔者利用早自习的时间领着孩子们走进离我们最近的公园,去感受盲孩子所感受的一切。我们静静地坐在草地上,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用手中的笔记下自己听到的各种声音:“人们说笑嬉戏声”,“鸟儿黎明时的叫声,春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狗狗的清脆的吠声”,“小孩子细细地哭闹声”,“母亲小声而柔和的哄劝声”,“孩子们在公园里快乐的奔跑声”,“有隐隐约约的从学校中传来的上课时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还有轻轻的柔美的从远处飘来的二胡声”,“潺潺的流水声”……
我们睁开双眼细细地寻找大自然中的美好:“夏天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的”“月季花的颜色真是多啊!有红的,有粉的,有白的,还有那黄的……”“太阳是红灿灿的,天空是湛蓝的,树梢是嫩绿的,有花儿是娇黄的……”“早晨的公园,带点儿凉气的风,吹醒了万物,树梢绿了,大地绿了,连高耸的楼房的平台也绿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说得多么好啊!但又何止是绿?”“在风的吹拂下,满地的野花睁开了眼,一朵、两朵,一丛、两丛……连成片,汇成海。人们面对这蓝的、红的、黄的……气势磅礴的色彩的海洋,烦恼没有了,萎靡没有了。感谢夏天的色彩给我们带来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在大自然中,孩子们完全放松,打开了所有的感觉器官,让自己完全融入了自然之中。那些原来我们认为只会在书本中才出现的优美语句,却在孩子们的眼里、手里不自觉地犹如潺潺的流水一般流淌而出。我们的孩子不是不会感受,不是没有感情,不是不会写作,只是因为没有唤醒他们感觉的一个合适的契机。
我们就把自己当成盲孩子感受着他刚刚睁开眼睛时所看到的,做着盲孩子所做的,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
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他的影子就站在他身边,和他手拉着手。
他转过脸,亲切地望着他这位朋友,它也微笑着望着他。
他发现,他的影子慢慢退去了黑色,变成了一个衣着美丽的孩子,也有着一样红润的圆脸,油亮的头发和大大的黑眼睛。”
在这个大自然的课堂中,一时间似乎所有的生活细节都在文章中上演,在孩子们的头脑中闪现。
我们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误解:学语文,应该是学校的事,应该是老师的事,应该是学生的事。只有在语文课上学,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忽视了身边的语文教学资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只有打开语文书,才是学语文。这种误解,从某个角度来说,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这种误解的负面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因为这没有理解到语文最本质的东西:语文与生活紧紧相连,是生活给予了语文生命。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只有密切联系生活,语文教学才能够有新鲜的血液,吸收充足的营养,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本的魅力,阅读的快乐。
(葛众爱 浙江省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315600)
生活语文教学实践例谈 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生活化,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有兴趣, 才能更好地学习因此, 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再辅以生活化的教学, 学生才能领悟到英语的真谛, 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
一、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初中英语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基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年级、学生的整体生活背景等客观条件, 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整理、改进, 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初中英语教材在编写和选用的时候难以照顾到不同地区的学生的生活习惯, 以及地区方言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 以增强教学的机动性。例如同样是自我介绍, 针对正式场合的自我介绍, 与休闲场合朋友之间的自我介绍在词汇、短语的选择上就会有很大区别。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场景进行模拟演练, 使学生理解如何用英文与他人进行接触。
在教材的设置中, 有的相关性的内容并不是两个相邻的单元或者模块, 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进行选排, 对相关性的单元内容进行统一的教学, 例如在旅行的部分, 将与旅行相关的内容和对国内外不同地区的文化、语言、风土人情介绍的单元进行统一教学。如“Wild animals”一课, 就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除了课本之外的野生动物, 很好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学生自然更喜欢英语课堂。学生可站在自己旅行的角度进行自主学习, 了解相关旅行路线的制定, 经典的历史文化背景, 所去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差异等内容。在教学的内容上进行生活化的筛选与联系, 能够使学生在接触一个新的英语学习模块或是文化系列之初, 就能够与自身的生活相联系, 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不会由于区域及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感觉困难或者疑惑。同样教师的讲解也能够使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尽力而更好地接受, 提高教学效率。
二、 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 课堂常常演化成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长此以往, 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厌烦情绪, 课堂学习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 学习兴趣下降, 教学形式枯燥无味,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不足, 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所以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生活化的教学形式, 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内容, 打造生活化的场景。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的教学模式, 而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合作性学习等课堂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锻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自主思考总结的能力, 完善学生的英语学习体系。
小组合作式学习, 师生之间的互助学习, 都是生活化教学的体现。生活化教学需要老师以学生为主, 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价值。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学生的基础如果较弱, 就要强化学生的基础, 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能力较强, 就可加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 提高能力。如对语法的理解。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弱, 就只需要掌握好过去时、过去进行时等基础的语法基础知识;如果学生能力较强, 就需要掌握过去完成进行时等要求更高的语法知识。
三、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 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 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因此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能更好地让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如“Friends”一课, 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同学、自己的朋友进行描写,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点的理解, 又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再如“Seasons”一课, 就可以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分别是喜欢春夏秋冬, 进行小组辩论, 让学生讲述喜欢这个季节的原因。“Travelling”一课 , 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一次旅行进行演讲。如果班级条件容许, 则也可以班级一起进行一次小旅行, 然后让同学进行英语作文练习, 这样更有针对性, 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 以得到更大的进步。如此, 课堂的知识点就可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理解, 并很好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让学生更加喜欢英语, 增强英语的实用性。
四、结语
生活化的教学与兴趣是离不开的, 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此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活化教学。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 会更加努力学习, 也能更好地掌握英语, 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葛思鹏.浅谈初中英语生活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0.
生活语文教学实践例谈 篇3
关键词:生活实践;校本课程;阿司匹林;主题活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3–001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生活实践类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1]这样的课程设置理念一直根植在笔者心中,因为只有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内容才会赢得学生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赋予我们的教学以旺盛的生命力。
基于此,我校高二年级的化学和生物老师联合开设了一门校本课程,即《魅力科学与多彩生活》。以与学生日常生活最息息相关的食品和药物为主题,模拟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真实情境和实验过程,将生物和化学的常识融贯其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体验成功、提升能力,同时增强健康意识和科学素养,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提供科学的视角和选择的依据。
结合我校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的化学与生物学科知识背景和能力水平,我们设置了本学期四个主题的实践活动课:(1)阿司匹林的制备及在生活中的妙用;(2)中国传统食品——豆腐;(3)中国式酿酒及酒文化;(4)小小厨师之发酵食品的制作。
下面以“阿司匹林”为例介绍生活实践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
2 “阿司匹林”主题活动的选题依据
2.1 基于“阿司匹林”的分析
阿司匹林是为大众所熟知的一种经典药物,具有治疗感冒和解热镇痛的作用。而且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阿司匹林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了它更多更广泛的药物功效,可谓“历经百年依然充满生机”。
阿司匹林的学名是“乙酰水杨酸”(见图1),它的结构并不像其他药物那么复杂,官能团含酯基和羧基,分子中有一个苯环。无论是分析其物理化学性质还是完成其制备都是高中生可以胜任的。
2.2 基于学情的分析
我校处于高二第二学期的理科生已经完成了有机化学的学习,熟悉了常见的有机合成原理,而且在《化学与生活》选修模块中对阿司匹林这种重要的合成药物也做了初步了解[2],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化学学科基础。
从初三开始至今,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多,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更是重点介绍了从实验学化学的基本方法[3],所以学生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试剂药品、操作方法等都有了一定的掌握,具备了完成有机合成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定性定量分析的基本能力。
另一方面,经过初中两年和高二第一学期生物学科的学习,学生对基本的生物学概念有了理性的认识,对阿司匹林在生活中的使用可以做出初步的推测和解释。所有这些都说明开展本课题对学生来说是可行和可操作的。
所以,我们将本课题定义为“阿司匹林的制备及对月季花保鲜功能的研究”。
3 “阿司匹林”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阿司匹林的结构与性质。结合实践活动,将化学与生物关联起来,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释实验现象,形成学科间的交叉学习观念。
(2)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关注学科本质以及实验探究的方法和规律。
3.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阿司匹林的合成以及花朵保鲜作用的实践研究,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原理,提升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探究意识。
(2)通过本课题中的系列实践活动,增强查阅资料、敢于质疑、勤于思考、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能力。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和生物学科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科学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2)通过从多角度分析异常实验结果,有助于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增强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崇尚科学的意识。
4 “阿司匹林”主题活动的教学过程
在自由选课的基础上由学校教务处随机选取30名学生参与此校本课程,每周上一次课,“阿司匹林”主题活动课共历时五节课的时间完成。
4.1 第一课时——自主查阅资料,深入了解阿司匹林
带领学生走入学校的ipad教室,引导他们查阅与“阿司匹林”有关的所有知识,重点关注阿司匹林的发现史、医学作用、合成原理、制备方法、新功效及副作用等知识,并把要点记录在学案上,尤其要写清楚阿司匹林制备反应的方程式、具体操作步骤、分离提纯方法等内容,准备在第二节课的时候进行汇报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对阿司匹林这种经典药物有了全面了解,比原来的感性认识上升了一个台阶,能利用自己的学科知识对陌生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在了解阿司匹林发现史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科学研究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4.2 第二课时——分组汇报交流,明确阿司匹林的制备方法
把30名学生分成十个组,每两个小组承担一个汇报内容,相互借鉴和补充。具体包括阿司匹林的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发现历史、医学功效、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实验室合成方案等五个部分。小组成员之间先用5分钟时间沟通交流,之后选派代表上台汇报。
在此过程中不仅加强了组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锻炼了部分学生的梳理和表达能力,更能加深学生对阿司匹林的认识和理解。在本节课的最后阶段,师生共同确定了基于学校实验室条件下的合成反应机理(见图2),每个学生都清楚了解每一步实验操作的目的与方法,为下一节课走进实验室做好准备。
4.3 第三课时——走进实验室,动手实践合成阿司匹林
依然按照上一节课分组的情况开展合成阿司匹林的实践活动,尽管在实验室条件下只能实现上述一个环节的合成,但是在此过程中却蕴含了丰富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有较大的挑战。具体有以下8个步骤:
量取药品→水浴加热→降温结晶→减压过滤(取滤渣)→洗涤晶体→加试剂除杂→减压过滤(取滤液)→加试剂酸化→减压过滤(取滤渣)→洗涤晶体→干燥
由于步骤较多,这节课耗时较长,耗用了大约一个半小时,大大超出了一节课的时间,但是学生们依然兴致勃勃,当看到晶莹的片状固体阿司匹林最终结晶在滤纸上时,学生们享受到了极大的成就感。
4.4 第四课时——走进实验室,探究阿司匹林对月季花的保鲜功效
第二次走进实验室,大家首先看到了自己之前制备的阿司匹林已经干燥好了,学生们很快就想到了检验阿司匹林中是否混有水杨酸的方法:将三氯化铁溶液滴入用阿司匹林配置的悬浊液中,并没有出现红色,说明同学们制备的产品纯度很高。
在查阅资料时,大家发现阿司匹林除了有解热镇痛、抗风湿、防血栓等传统功效外,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妙用,比如“去头屑、治粉刺、除老茧、鲜花保鲜、活化土壤、治疗蚊虫叮咬等”,那么这些网络上的报道是否属实呢?
在考虑了实验的可行性之后,师生共同选择了“月季花保鲜”这个课题来继续探究阿司匹林的应用价值[4],由生物老师带领学生们完成。共设置了四组对比实验:(1)清水;(2)清水+营养液;(3)清水+营养液+自制阿司匹林;(4)清水+营养液+药店购买的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含量相同)。
每瓶500毫升上述溶液中放一支含苞待放的月季花,首先记录鲜花的初始态,以后每天持续观察月季花的动态变化,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上,必要时可以拍照对比。
在此环节中,学生们不仅运用了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如酚羟基的检验方法),而且在设计实验方案时,他们也亲自体验到了变量控制和设置空白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4.5 第五课时——交流汇报实验成果,总结反思主题活动的收获
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是:每个组派代表带着自己的四瓶溶液和鲜花进行汇报,并对实验结果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原因推测。
十个组中有七个组实验结果和预期很接近,鲜花的保持状态由好到差的是:自制阿司匹林>药店购买阿司匹林>营养液>清水
有两个组的实验结果是:营养液>自制阿司匹林>药店购买阿司匹林>清水
有一个组的结果是:营养液>清水>自制阿司匹林>药店购买阿司匹林
学生们在此阶段的汇报中已经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如有学生说:“大多数组都是自制的阿司匹林鲜花长得较好。但也有例外,我认为这其中可能有其他因素,例如瓶子本身未洗干净,是否在同一环境下生长(阳光,温度),这些都有可能影响结果。而购买阿司匹林那组为何不如自制组呢?可能因为药片本身含有除阿司匹林以外的物质影响了结果。”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收获和想法,在“阿司匹林”主题活动的最后一节课,笔者还让学生们书面回答了三个问题:
(1)谈谈你对阿司匹林这种经典药物的认识;
(2)谈谈你在本专题的学习、实践操作、观察探究中的收获;
(3)请写出你对本专题课程设置的意见或建议。
5 生活实践类校本课程的教学反思
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将人的智力分为“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并且指出“成功智力”是三者的有机整体,是多层次的复杂体系,是一种贴近生活的智力,大家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注重以学业为主的分析性智力培养的做法,加强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培养与开发[5]。我们开发和实施的生活实践类校本课程就是试图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智力,能让学生更关注身边的生活,能具备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将学科知识和生活实践切实联系起来。
“阿司匹林”主题实践活动初步实现了以下目标:较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了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学生体验了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在查阅资料、方案设计、动手操作、团队合作、结果分析、交流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有学生在最后的总结报告中写道:“该专题的学习,让我明白了一个新事物的诞生需要许多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和改进,也让我实践了制备阿司匹林的方法及具体操作,且了解了其在植物保鲜方面的作用及影响。该实验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提升了我的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的能力,使我受益匪浅。”
然而,在本课题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学生方案设计的思路与方法虽然不是直接来自老师,但也并不是原创,大部分来自于网络搜索的结果,创造性的工作并不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不充分。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主动性很高,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够,收获不大,有“滥竽充数”的嫌疑。部分学生对前期理论知识的铺垫和后期实验报告的书写缺乏热情,他们更钟情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所以在思考能力的培养上稍显不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化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5.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4.
[4]辛丽红,孙铭.简易保鲜剂对瓶插月季切花保鲜作用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5,(3):4.
生活语文教学实践例谈 篇4
浙江师范大学级教育硕士(温岭市城西小学) 陈慧萍
【摘 要】有效教学因其追求“低耗高效”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努力的方向,现在条件好的城市学校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比较齐全,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自觉性和习惯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在尝试、学习、积累中不断体会到多媒体技术给我们日常教学带来的方便。
【关键字】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也正在以崭新的形态呈现在教育者眼前,教育部提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中国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成熟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保障,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小学课堂教学中。强调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合理运用,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以自身教学实践为例,发表一些见解,与同行共勉。
一、情境的创设,让教学更生动
余文森教授说过了这么一句话:情境好比美味可口的汤,知识好比盐,知识必须要融入情境中,学生才能容易理解、消化、吸收知识!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较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就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来说,这册内容包含了数的运算、位置与方向、平面图形、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几方面内容,教材在设计时每单元、每课时都提供了情境图,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立体地理解题意思、解决问题,但教材是静态的、无声的。有了多媒体技术就能使这些内容以动态的有声方式来呈现。就拿浙江省电化教育馆编制的数学多媒体教学光盘来说,它分单元、分课时进行设计。每课时都包含了三大模块:情景引入、基础练习、拓展应用,情景引入这块是以教材为基础制作的,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例如第一单元都是围绕“冰天雪地”游乐场这个场景的。如下图所示:
从人数的增减到如何购买门票、配备保洁员,是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的。利用电脑的有声显示可以更快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学引入直观、有效。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的最有效方法。
第二单元教材17出示的“公园定向运动图”,越野塞涉及到比赛规则,用课件进行有声显示,就让这个活动场景更直观、形象,不但省去了老师费力的解说,而且发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很高,学习的兴致马上被激发了,在介绍比赛规则的`同时,我用电子教鞭连出从起点、1号点、2号点到终点的路线,再问学生你能说出每个从出发点到目标点的大致方向吗?如下图所示:
在大屏幕的展示下,学生举手发言非常积极,课堂显得轻松又活泼。这就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为时过讲的单调的模式,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系统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
[NextPage]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有关小数点的移动,教材中有4幅插图,西游记是学生喜爱又熟悉的动画片,感兴趣的学生虽然早已翻阅过书本,但是他们还是不能抗拒课件中的动画显示,一开始就被吸引了,这样的数学课会让他们印象深刻,课堂也显得有趣多了。这种丰富多彩的直观形式,直接引起学生感知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并使大脑不同功能区交替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学习情绪、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
第五单元“图形的拼组”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可以分小组在电脑机房中让学生“拼图”软件,采取一定的竞争机制,让学生玩得开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平面图形更感性的认识,更加喜欢上数学课。
二、过程的呈现,让教学更轻松
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借助多媒体技术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
教学设计之初,要考虑内容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必要性及预期效果。在课堂教学之后,通过课堂回答、课后调查、作业批改等反馈信息更要就教学难点、作业盲点考虑设计相关课件去解决问题。本人经常就教学中一些还位落实到位的知识点进行思考,如果这里用多媒体技术是否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呢?例如四下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学中,北偏东30度,东偏北30度,很多学生在老师教过后还会出错。一是没有明白怎么区分,二是还是把这两种偏向混为一谈。这时我们可以利用电脑动态呈现加深学生对偏向的认识,纠正他们的错误。可以设计课件如下:从正北方逐渐向东面移动,这时形成的夹角我们称为北偏东。从正东方逐渐移向北面,这时形成的夹角我们称为东偏北。如下图:
其实教学内容是一样的,但改变了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前40%学生自学能力较强,但中、后60%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某些障碍,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他们一走神,对知识掌握就会模糊,如若教师再次去重复所教内容,教师显得疲惫,前30%学生更觉无趣。这是我们教师可以选择改变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就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补充。虽然内容相同,换种方式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时在教学中就要多关注中、后60%的学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多给他们锻炼、发挥的机会。
在五年级下中册第三单元正方体和长方体空间能力的培养中,在新课中我采用实物教具让学生具体感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帮助学生建立、加深对图形的空间观念。这一单元涉及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立体图形的拼摆和切割、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会感到困难,特别是一些教难的练习,他们无法在脑中建立具体的形象,这时电脑教学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性的认识。例如16个立方体的拼摆有几种情况,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对于前30%学生在脑中已能构图,先让他们来说说,再适时屏幕显示,帮助后70%学生建立空间感。这部分内容我就采用Word软件中的绘图工具进行拼摆,既实用又简单。让学生看到原来在Word中也能摆立体图形。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图如下:
多媒体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它既有教师的精讲启发,又有现代电教媒体的适时、适量参与;既有学生质疑、讨论、实践的机会,又有起强化、反馈、矫正作用的形成性练习。它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单调古板的形式,强化了师生的双边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生热情,调动了大脑功能,提高了注意比率。
三、多容量的习题显示,让教学更高效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大小黑板一齐上,擦了板书写练习的情况,这样大大减少了课堂练习容量,降低训练密度。在练习巩固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难点。当学生出错后(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个性,再一次复习巩固知识。
在教学中每一单元、每一章节我们都要安排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我经常用媒体呈现信息量偏多的习题,让学生说一说、圈一圈重要信息,培养他们仔细、认真审题的习惯。练习题的讲解,结合屏幕教学也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实现师生互动。例如对于连线类的习题,可以让学生直接上来利用鼠标进行连线。让学生动手操作,会比用笔做更让学生记忆深刻。对于应用题,我们可以屏幕投影进行放大、缩小,在重点位置进行圈圈点点,结合教学实际找重点、找关键字词,去更好的理解题意。自己设计的作业练习,放在屏幕上让学生抄去当家庭作业。第二天再根据作业反馈情况进行点评,屏幕可以再次显示习题,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纠正学生的错误,还可以将一些优秀的作业通过幻灯的方式展示,不好的作业让学生一起来帮忙找出错误之处。这些是传统教学所做不到的,课前花多一些时间去思考、设计课件,在课堂上就显得轻松多了,特别是在教两个平行班时,很多难点都是共同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减少了教师大量重复性的工作。
特别是在教学图形时,利用电子课本和电子粉笔让教学变得更轻松、简单。例如五下电子课本第4页的例2: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我们可以直接在屏幕上显示该页电子书,打开电子教鞭,利用电子教鞭中的画笔工具找出图形的关键点,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到这些点的对称点,再用直线工具按顺序连接对称点。由于我们班学生都熟悉这些软件,这些操作我们就让学生上来通过电脑操作来完成,学生都特别乐意上来用鼠标画图。这就是电脑的魅力所在。如若换成传统教学,在黑板上画图势必会费时费力,一般我们也只是画好了边讲边展示给学生看而已。现在结合多媒体教育资源,让我们的教学显得更轻松了,学生也更乐于动手操作了。
利用生活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篇5
关键词:生活教育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这一教学理念与伟大的人民教育陶行知指出的:“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是相一致的。怎样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呢?我的实践与体会是:
一、在参与校园生活中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校的生活环境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开展语文实践的重要平台。我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办手抄报、出黑板报,参与布置教室,参与创建广播站。在黑板报中开辟“佳作赏析”专栏,广播站开辟“校内新闻”、“我的建议”等栏目,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每学年分别举办一次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每次举办重大节日后让学生进行习作。以我校举办“读书节”例,我校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年级学生不同的特点制订了活动方案,低年级学生以阅读一些较浅显的诗歌、童话、寓言故事为主,摘抄一些优美词句,中高年级适当读一些世界名著,并写读书笔记。并开展“优秀读书笔记”、“优秀班级图书角管理员”、和“读书好少年”评比活动。学校还举办了故事会、古诗词背诵大赛,成语接龙等,班班建立图书角,人人有课外阅读笔记本,学校还开辟了读书专栏,整个校园洋溢着浓厚的读书氛围。
二、在融入自然生活中实践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大自然是孩子们的乐园,在大自然中活动、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让学生获取了知识,开启了智慧,享受了人生,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了机会。我们组织学生春游,秋游,参观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等获取知识,开启智慧,享受人生丰富的自然生活世界。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春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按学生的兴趣爱好分组活动,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或在汀江河边野炊,或在柳树林里漫步,或在田野里寻找春天,或在山坡上登山,或在草地上联欢……活动形式多样,有的画春天,有的歌唱春天,有的朗诵赞美春天的诗歌,有的畅讲春天的故事,有的拍摄春天的美景,有的舞出春天的旋律,有的描写春天的多彩……我们将学生的各种作品分类进行展览,引导学生分享语文实践活动的成果。
三、在调查乡土生活中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千年积淀的乡土生活有它独特的风格,对于土生土长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语文实践基地。利用乡土生活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音之美。如我校地处红军的故乡又是客家,客家山歌具有千年历史,在革命战争时期客家人用山歌来歌唱毛主席,歌唱共产党,歌唱红军。改革开放后客家人又用山歌来歌唱党的好政策。我让学生去调查收集客家山歌。学生收集到许多优秀山歌。如:歌唱红军的山歌:“灰色军装簇簇新,八角帽上闪红星;十里长亭唱山歌,阿妹送郎当红军……”又如:歌唱改革开放的山歌:“改革开放形势好,长汀模样都变了;别墅洋楼特别多,家家都唱幸福歌……”学生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并受到思想教育。
四、在观察家庭生活中实践
陶行知先生在“六大解放”中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习场所。”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可以叙述一件事,可以描写一个人物,可以记录一个场景,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正如老舍先生说过:“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下一阵雨,你都要记下来,因为不知道那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如让学生观察一家人吃饭后做会什么,再写观察日记。在母亲节让学生观察母亲的工作情况,并为母亲洗一次脚,再以《感恩的心》习作。一位学生写道:“妈妈老了,脚也粗糙了。脚后跟的硬茧被水一泡可以剥下一重重的皮。我仿佛看到妈妈为了我们这个家在风雨中四处奔走……”
五、在体验社会生活中实践
陶行知先生指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多彩。比如让学生开展水资源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调查统计、资料整理得出水资源减少,水资源被污染的结论。正如陶行知先生幽默地说:“一闻牛粪诗百篇。”在活动成果展示中有学生写保护水源的建议书,有写保护母亲河的宣传标语,有设计环境保护的广告词。学生不仅提高了思想认识,而且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如引导学生参加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愉快的暑假生活来临了,你可以参加家务或公益劳动,可以游览过风景名胜,可以访问过亲朋好友,可以学会了一些本领……再选择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下来。学生有了生活体验,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在学生的笔下展现:有的以《收获》为题,写参加割稻子的劳动,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有的以《我的好邻居》为题,写暑假同邻居一去广东爸爸经商的地方玩,路上晕车得到邻居的照顾,体现了人间真情。有的以《乐》为题,写暑假爸爸教自己学游泳的乐趣,抒发了愉快的心情……这样既避免了学生说假话、空话,又让学生写出了童心、童趣。
总之,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善于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就能让生活成为语文实践的基地。
生活语文教学实践例谈 篇6
茶山一小
许慧苗
当我们开始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生活。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互相激励,继续前进。
“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切均是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来进行的,正如“语文课标”所建议的那样“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时间活动的紧密结合。”我班根据教材上的活动建议和班级实际情况,以制作“成长纪念册”为轴心,以“师恩难忘”为切入口,教材引路,将课内外学习和生活融会贯通,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综合实践活动 ,同学们共同制作“班级纪念册”,纪念册里融“集体荣誉”“同学情深”“师恩难忘”“我爱我家”四个栏目,在“集体荣誉”栏目里,学生搜集了六年来班级的奖状的相片和同学参加各种赛事获得的荣誉的;“同学情深”栏目里有“最难忘的人和事”,用习作形式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有六年来同学们的合影,并加上了标题,记录自己成长的点滴;擅长画画的为同学画像后写下了心里话,记录下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师恩难忘”栏目里有回忆自己最喜爱的老师选择最感动的一件事学成的记叙文;有给老师的一封信;有给老师的建议等而且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合影,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我爱我家”这个栏目,孩子们通过搜寻学校几年来每个点滴变化,利用拍照做展板的形式来记录见证他们成长足迹的母校,表达对母校深深的爱。
整个活动学生在说一说、写一写、做一做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学生的作品也算精彩。
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最不足的是,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虽有分组,但是后进生有滥竽充数的现象;有些学生虽有大量的一手资料,但平时不怎么表现自己,在课堂中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导致质量不佳;有的在明确说话范围的环节处理得不够果断,有点拖泥带水,结果是学生的思路没有得到开拓,没有紧扣“成长足迹”这个主题展开思索。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没有等到有效的训练,很多学生说话不完整,声音小,口齿不清。
例谈初中化学课堂“生活化”教学 篇7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起始 兴奋点,如同电影“序幕”,磁铁般紧紧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导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例如,为什么古代的千年字画至今保存完好?为什么建筑工人用石灰浆刷墙,墙壁越来越白还会“出汗”?葡萄上经常有一层蓝色的东西附在上面,你知道那是什么吗?用这些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学生很快就进入“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学习中。又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设计问题导入:为什么用煤炉烧开水,水洒在通红的煤上,火不但不熄灭,反而“呼”的一声蹿出很高的火苗?这时候的水为什么不能灭火?大多数学 生对这个问题开始 时很疑惑。但 通过学习 之后,学生弄明白,原来是水和炽热的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因此就会蹿出很高的火苗。
以上这些问题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的,是隐含许多化学知识的现象。教师只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材,并尝试应用到课堂中,就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感受化学的魅力。
二、教学语言“生活化”
教学语言“生活化”,就是教师的教学用语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善于把枯燥抽象的化学知识用生活化的语言去描述,使之变得可触可摸、通俗易懂。例如,把碳酸氢钠(NaHCO3)表述为小 苏打;氯化钠 (NaCl)叙述为食盐;碳酸钠 (Na2CO3)讲述为苏 打或纯碱;把碳酸钙(CaCO3)、氧化钙(CaO)分别称之为石灰石、生石灰等。学习“分子和原子”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生活: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原子,放入水中,你会看到什么?在判断原子半径大小的教学中,在电子层相同时,让学生把质子数想象成生活 中参加拔 河比赛的 人,把电子层 往里拉,这样,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在电子层次相同时,质子数越小,半径越大,很容易就学会了原子半径大小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情境“生活化”
一般来说,学生基本上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经验来改造自己的知识的。因此,教师要以此来创设教学情境,在生活情境中巧妙地设计问题。比如,教学“二氧化碳及其性质”这一课时,可以通过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即讲述“屠狗洞的秘密故事”———为什么人能通过 洞而狗却不能?原来,这是一个石灰岩洞,石灰岩洞 是难溶于水的,但雨水中溶有少量的二氧化碳,于是就发生了下面的反应:CaCO3+H2O+CO2=Ca(HCO3)2。当溶解有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流进溶洞再钻出岩缝时,由于气温突然变化,又发生了以下反应:Ca(HCO3)2=CaCO3↓+H2O+CO2↑。这样,洞中的二 氧化碳浓 度就很高。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它就聚积在地面附近,形成一定高度的二氧化 碳气层,这个气层 只能淹没 到人的膝盖,而处在低处的狗,却被淹没在二氧化碳气层里,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这就是屠狗洞伤狗而不伤人的道理。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接受,他们会带着问题学习,沉浸在乐学寻因的气氛中。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陶行知)。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如在上“乙 醇”一课时,可充分结 合生活中酒的有关话题:乙醇有哪些用途?写一篇乙醇用途的论文;为什么黄酒有时味酸?李白斗酒诗百 篇,这可能吗?为什么有的人酒量高,有的人酒量低?怎样检验司机是否酒后驾车?为什么工业酒精和假酒不能饮用?库存时间较长的酒常有一种芳香味,为什么?食用酒的酿造过程是:淀粉+ 葡萄糖+ 酒精,请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等。
五、实验设计“生活化”
化学离不开实验。实验内容的选择 与呈现尽 可能生活化。例如,用榨汁机把青苹果榨成汁,果汁短时 间显浅绿色,放置几分钟后,苹果汁很快变成黄色,加入维生素C药片粉末,搅拌溶解,苹果汁很快由黄色变浅或变为原状。该实验的化学知识包含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即苹果汁 中的Fe2+被氧化剂 (氧气)氧化为Fe3+,Fe3+被还原剂(维生素C)还原成Fe2+。
这个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从生活的角度看 待化学的视角,而且是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化学的 生活化”处理 手段。把生活 中的“实验”搬到课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例谈小学语文生活化导入策略 篇8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事物导入;想象导入;质疑导入
我们都知道写作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同样,导入对于教学内容的开展应该是充满灵气的。良好的导入环节,既使主题内容自然生成,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聚焦的语言表达中逐渐将话题转化为问题,进而形成新的学习主题,为后续的学习探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生活即教育,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语文学习彰显学生的个性生活体验,充满生命的活力。在教学中,关注和尊重学生的知识、情感需要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所谓生活化导入,指的是语文课要多些生活的气息,毕竟学生是生活中的人,学生的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学习资源,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本课的主题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导入设计,这也是引起学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
在导入时,联系生活做到驾轻就熟,大雪无痕,引导学生走向真实的生活境界,开放而自然。以下就笔者的教学、学习实践谈谈这方面的可行做法。
一、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
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较能引起学生的表达需要,他们能从中举一反三,不会感到艰涩,对于引入文本也亲切自然。例如,教学《月光启蒙》,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你平时看到的月亮是怎么样的?学生描述。
师: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永恒的话题,你知道哪些关于对月亮或月色描写的古诗?学生试背。
(过渡:月亮在人们的心中总是那么美好,有一位叫孙友田的现代诗人,他也永远忘不了这美丽的月光。)
出示孙友田的诗作:“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黑宝石,往外跑,满山满谷金光照。一路大声喊:我是煤,我要燃烧!”
教师范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会觉得孙友田是一个怎样的人?
简介孙友田。
教师导语:
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
二、以具有生活化的想象导入
对学生有生活经验的、易于感受的文本,用提示、启发唤起学生情感联想的体验。无论是幻想还是再造想象,都通过学生的脑海中已积累起的形象,在美丽、生动的遐想释放中唤起对更深、更多的事物的理解需要。
在学生《嫦娥奔月》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美丽的中秋月色”视频,适时问学生,那皎洁的月亮曾经带给你哪些美丽的幻想呢?学生有的说想到了月宫、嫦娥、月兔;有的说想飞天去月宫里游玩,欣赏迷人的风景;有的吟起了有关月亮的诗句。然后再引出美丽动人的“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当然,为了使学生得到真实的了解,也可适当拓展有关月亮的本来面貌、现代我国“飞天”的知识,使学生更加对月亮的神秘产生了向往和期盼。
三、从培养对生活问题的质疑导入
生活中处处充满矛盾和疑问,善于敏锐的发现和探索,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从生活中的疑问入手,使学生进入一种与文本的“神交”之中。
在学习《夜晚的实验》,可以先预设提问:“你们对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曾经有过疑问?探寻过没有?结果怎样?”再引入“你们看到过在夜空里灵活飞行的蝙蝠没有?它们是不是和我们人类一样依靠眼睛来探路呢?”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处于思维的矛盾和兴奋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活的实质。
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紧密联系,学生在这种独特的体验中,激发学习和阅读的求知欲,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充满了对生活本义的反应和追寻。
尊重和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活体验,师生彼此沉浸在对生活理解和追寻的情境中,感受真诚的课堂生活。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对生活本色的默会中,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并经历了看似“交流、讨论、对话等”的演示,实质是生活实践的过程,在开放中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课堂生活的活力也由此开始四射。
当然,语文生活化教学几乎涵盖着整个语文课内外的学习,而不是课堂教学的某一个侧面。同时,教者的解读不同,对导入的设计也不尽相同,但无论怎样,都应该是殊途同归。而有深度的生活化导入,更是在创设一种与生活一致的契机、一种生活引领、一种生活交往,指引着学生向文本乃至生活的更深刻处、更本质处、更精彩处游弋。
参考文献:
朱洁如.小学语文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0.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分析 篇9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又回归于生活。”高中政治的知识比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知行合一的知识大都比较晦涩难懂,不利于高中学生的学习。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生活化教学模式,拉近学生与学科之间距离的同时,还能让枯燥抽象的政治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借此,文章笔者结合实践教学,认为应该围绕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精心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导入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注重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等五点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
高中政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然而,实际的高中政治教学跟学生的生活相脱离,所以不能够使得教学效率提高,较难实现教学的目的,从而就较难体现高中政治这门学科的价值。注重实际生活和教学之间的联系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因此,探析高中政治的生活化教学具有理论和实际的双重意义。
一、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指的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理念”。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经过广大教师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即运用丰富的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或进行案例分析,或进行问题探究,甚至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去体验、领会和理解政治课堂中蕴含的生活现象,从而让学生从中感悟、抽象、提炼出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精心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现代社会教育立足于生活,这种理念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高中政治便以其特点成为生活化教育的切入点,相关教育部门都在大力推进这一理念。而且新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新课标的要求生动体现了新课程观的要求,即教材内容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是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各种因素的整合。因此,教师需要明了,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教学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否则必然会造成政治教学的枯燥。教师应该根据政治生活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借助具体的生活事例向学生讲述政治理论。
三、把生活素材导入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较为死板,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在现代化的教育发展之中,教师的授课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政治课堂之上,还要延伸到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例如,关于“三农”问题,教师就可以在课程结束前给学生留下问题:你对本地农民的收入情况知道多少?当地农民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请你为当地农民朋友提出几条增收的建议,并且调查当地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都采取了哪些措施?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组建小组调研,以调查报告或者政治小论文的方式上交。在这个亲历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还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实际问题,解决问题,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四、注重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并且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政治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来源于生活,而且也要服务于生活。因此,老??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引导。比如,在讲完“劳动者”的相关知识点时,可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分成若干小组,各个小组的成员自行分工合作,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形式,完成一次关于失业和就业情况的社会调查;在组员的讨论和分析中得出该地区失业人员的比例,不能实现再就业的原因等信息,同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或想想相关部门和个人可以通过何种方式或渠道解决这一问题。最后,鼓励学生将调查过程和结果写成报告,在课堂时间进行交流和分享。这样可以很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加深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积累和记忆,而是体现在生活中,知道如何运用它。然而目前的高中教育中还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在高考面前很多教师和学生只盯着分数来取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产生的那些问题,甚至不考虑学生是否会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只是一味地记忆和积累,当学生在生活中需要运用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从大量的知识中提取现在需要的知识,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有效提高,这样才体现出教育的真正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让学生在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中体会政治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高中政治在尊重学科特点的前提下,以新课标为指引,以学生实际生活为鲜活素材,从而使政治课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实现生活化教学。在这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梳理师生关系,还要把新课标目标与要求纳入到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进程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探究能力,强化学生政治学生的实践性,体现政治知识的社会价值,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参考文献:
【生活语文教学实践例谈】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生活化例谈11-29
语文学习生活化例谈12-02
小学语文生活教学实践10-16
例谈生活数学教学06-0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范文07-30
生活性实验例谈01-20
品德课堂回归生活例谈07-31
数学生活化例谈12-31
语文生活教学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