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与生活(精选12篇)
语文课堂与生活 篇1
教育专家吕型伟在《普通教育整体改革的实验与研究》中指出:“未来科技发展,信息革命以及伴随而来的劳动世界的变化,要求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应变力,要求培养学生掌握钥匙,运用工具,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在这里,专家把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还有很大影响,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动脑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随着各项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些现象迟早会得到彻底的纠正,拙文拟对实践能力如何进、出课堂进行一些浅层次的探微。
一、生活语文——语文的还原
认识论中有一个哲学思想:认识来源于实践。正如物质决定意识一样,人的认识层次再高、再深入,都离不开实践的源泉,同样,语文知识再复杂、深奥,它都从社会实践中得来。因此,如果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撇开了社会、背离了生活,一味地传授语文知识,那我们的学生就变成了学习机器,变成了长脚的“书橱”,变成了书呆子,而且严重违背了科学。要教学生语文,必须走进它的发源地——社会生活,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实践、经验与课堂挂钩,要教授学生生活中的语文,即把生活还原。
我第一次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重点分析父亲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一感人情景,抓住了几个动词进行深入地剖析、示范表演,希望通过这些让学生理解这一情景中体现出的父与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当我费尽心机讲完后,学生仍对“父子情”云里雾里。三年后,我重上《背影》,没有分析课文,只要求学生每人回忆父亲或母亲为自己做过的一件事,其中有一位同学讲到几年前一个数九寒天,父亲骑自行车送他上学,路上链条脱了,父亲徒手装链条,手冻得通红,链条装了脱,又脱了装,父亲的手逐渐变白,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父亲怕他迟到,扔下自行车背起他跑到学校,这时父亲的手已冻得不能动了。这位同学讲到这里已泣不成声,其他同学也被深深地吸引了,陷入了对父亲、母亲的回忆中……这堂课,学生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作载体,完全理解了《背影》中体现的父与子这人间至亲至爱的感情。
通过这堂课,我清楚地认识到:语文只是变相了的生活,要让学生学会还原生活,在还原生活的过程中,他也还原了语文,学会了语文。这时,学生已完全摒弃了从课文到课文、从感情到感情、从抽象到抽象的思维方法,他运用了实践,运用了他的生活,从中获得了实践的能力,真正地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不是教师课堂上灌输的知识。
二、语文生活——语文的价值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时也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使之发生质变。中国的教育观历来主张“学以致用”,“请进来”以后要“走出去”,理论要体现其价值,必须付诸实践。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要把生活语文转化成语文生活,要努力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应用价值,体现其实践能力。现代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架构语文最基本的元素是字、词,字、词有约定俗成和规范化的问题,在字、词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从自己周围生活中寻找正反例。学生很快收集来很多错字和乱用字,问学生从何得来?都说从街头里巷的招牌、告示,电视中的广告中找的。既然语文知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那么我们学生就能从这些领域、方面通过语文去纠正、改进。一天,我穿了一件新衣,上课时,我说:“让大家瞻仰瞻仰我的新衣!”学生大笑,均知其所以然。我紧接着问生活中有没有如此张冠李戴的错误,有的学生就说火葬场旁贴有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标语。
学生一旦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应用价值,就能化其为实践价值。
三、生活和语文
唯物辩证法说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其实生活语文与语文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事物(语文教学)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切不能断章取义,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又会走入过度追求知识的死胡同。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让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活,周而复始,这绝不是一个简单循环,而是螺旋式的上升,是一次又一次的量变,最终将使学生得到适应社会的质变。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传统的“文道统一”“口诵心惟”“自力求实”“读书做人”等教学经验抛却,恰恰相反,更应将其大力继承弘扬,并做到真正的“知行转化”。
语文课堂与生活 篇2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学一学,体验生活。
语文课堂与生活 篇3
关键词: 新课堂新生活语文运用论证
学习语文,目的在于提高运用语言表达能力,而要提高运用语言表达,就必须经过语言训练,尤其是在老师引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在课堂上训练。训练说话,训练造句,训练写文章。
但是如今新语文课堂中的语文训练,目的在在于拿高分,于应试,在于升学;而不是训练说话,不是训练造句,更不是训练写文章。因而在新课堂上学习语文,就带有很多功利性,乃至急功近利性。这是一种错误的学习语文的态度,是一种脱离新生活而学习语文态度。
真正想学习语文,就应该在新课堂中学习语文与在新生活中运用语文,是相辅相成;在新课堂中学习语文与在新生活中运用语文,应是必不可分的;在新课堂中学习语文與在新生活中运用语文,目的是很明朗的、清楚的。学习语文是为今后更好地运用语文,更好在生活与工作中准确运用语文。
一、在新课堂中学习语文与在新生活中运用语文,应是相辅相成。
我们学习语言目的在于交流,在于沟通,在于表达个人情感,有甚的是在于更好地生活。从这些方面来说,学习语言与生活就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语言就是追求更好更高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甚至达到诗意的生活境界。
相反,如果学习好语言,不是为了自己的交流与生活,那么学习再多的语言,语法,都是一种枉然。因为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需要与别人互相交流,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学识等。所有这些都应该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训练;相反,如果一个人不会运用相应语言或语文去与对方进行交流,那么他就不可能与别人互相沟通,更不能互相达到认知,甚至相互了解,而要谈到人生或工作上得相关问题,那是天方夜谭。语言是每一个人的终身生活艺术。如果说中国人说好普通话与学习好外语是一生中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情,那么这对每个人的未来或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自己与事业,为将来要学好普通话、说好普通话!展现我们语言的魅力所在,如今更要学好英文,更是每个人走上更高的人生境界的垫脚石。因为国际交流的繁多,国际贸易更加频繁。而英文作为一种外文“语文”,对于每个人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在新课堂中学习语文与在新生活中运用语文,应是不可分的
人如果不去说话,就会失去说话的能力,就象你打字打久了,再写字,你会发现你写得字很难看,是同样的道理。也许你会感觉你心理所想的东西也很清楚,很明白,但是说出来那么难听,那么别扭,那就是你说话说的太少了,说明平时不注重说话,只是随便唠叨,既不在意听者,也不注意自己的说话态度,如果这样长期保持下去,那么说话的习惯形成之后,或形成自己的风格,就会对自己语言交流不利了。建议大家还是邀请有几个好朋友,经常聊天,运用自己以前在课堂上或刚刚学习过词语或句子,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样对你的说话练习很有好处。因为在生活中或学习中,还有工作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压力,说出来,你就可以减少压力!不信试试看。
其实,每个人在课堂上所学习的词语,都不够他自己在生活的运用,因为每个人也会生活中遇到自己用来传递自己的情感或信息,有时候想找一个最合适的词语表达自己的内心话,但找遍整个脑袋,结果还是找不到。这说明什么道理呢?在我看来,应该是在新课堂上,没有好好地配合老师,而训练自己的语文素养,于是就缺少运用词语的灵感,结果他本来想表达的思想或情感,只是在自己的嘴边,而自己没有词语表达,那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所以在课堂学习语文,而也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随时随地地都可以学习语文。这样一个人的课堂语文与生活中语文就不会脱节了。
三、在新课堂中学习语文与在新生活中运用语文,目的是很明朗的、清楚的
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是运用语文,甚至是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至于学习语文是为了应试,那是不符合每个人的生活要求的。因为学习语文为应试,那是毫无道理的,因为一个人应试次数大概不超过10次;但是一个人一辈子都在运用语文,运用语文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学习语文是为了工作,为了自己在工作中与别人合作或交流。如果一个人语文水平很差,那么他或她会在生活因语言表达,而就会影响他生活或工作,由此看来一个人去认真学习语文,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生活与工作。
在新课堂中学习语文与在新生活中,运用语文,其目的都很明朗的,清楚的。
从一个人终生运用语文角度看,向老师学习语文的机会或时间是有限的,短暂的,同样每个人在新课堂上,学习语文也是有限的。而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中,学习语文的时间是终生的,而且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学习的,并且是一边学习语文,一边运用语文;而不像在课堂上学习语文那样,理论学懂,但没有马上运用,而是积累语文素养,把语文素养贮存在自己的头脑中,等到需要使用时,就马上运用。这些就是新课堂中学习语文与在新生活中,运用语文不同的缘由。
由此观之,新课堂中语文与新生活中语文不能脱节。学生一边学习语文,就应该同时运用自己所学到语文知识,包括运用所学习的字词句,修辞手法,艺术表现方法等。一个人一辈子像在课堂上学习语文,也在像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这就是学习语文与运用语文之辨证。
让语文课堂与生活有效链接 篇4
一、主体层面
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充分而深入的体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和体验生活, 就应该努力把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建立在贴近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善于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 体验生活。并善于将自己在生活的点滴观察和感受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比如《老王》这样一篇生活感很强反映底层人民光芒的课, 如果教师对那种特殊环境下的底层生活都缺乏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那么他又如何能引导学生来理解体会呢?不仅如此, 教师更要走进学生的世界, 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感受, 以及兴趣爱好、思想状况、个性特征等, 因人制宜, 因材施教。比如和学生一起聊天, 一起运动, 一起劳动, 一起吃饭, 一起逛书店, 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从多渠道获得和学生相关的信息。
二、设计层面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文本预先对课堂进行构思、布局并写好教案的行为。它是课堂教学赖以展开的底本。教学设计非常合理, 能体现生活化的原则, 那么课堂教学几乎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
首先, 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生活内涵, 将现实生活和文本内容进行比较与联系。比如《十八岁和其他》一课,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首先着眼于引导学生将文本体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接, 将作者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体验进行对接, 在比较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其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充分设置某种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 比如学生喜欢辩论, 则可以就文本内容设置一个具有可辩性的话题, 让学生就此展开论辩。再比如要让学生理解《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彷徨苦闷和勇敢坚强, 可以让教师转换角色为史铁生, 学生转换角色为记者, 就他们关心的问题来进行访谈辩论, 从现实生活中史铁生面临的问题入手, 让学生不断地在体验中慢慢走进史铁生的内心情感世界, 从而明白一个人可以有虽不健全但健康的身体、有健康的心, 幸福是自己给自己的。
三、对话层面
对话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是师生平等生命的互动。
首先, 教师要着力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 把课堂看作是生活的一个时段, 把热爱、微笑、激励、宽容送给学生, 用自己的情感激励学生的情感, 将知识的学习、情感的体验回归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教师还要善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通过生动而又贴近实际生活的情景, 激起学生对语言文学的热爱,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培养了审美情趣, 陶冶主体情操。此外, 教师在对话中应充分鼓动学生来讲述生活。讲述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发现和收获、苦恼与失落、理想与抱负、情感与体验……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情感在欢乐中激扬, 关系在融洽中提升, 真诚、坦率、信任, 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也会因此而得到巩固, 课堂也将因此由“死”变“活”, 由“静”变“动”, 由“教”变“学”。
四、评价层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评价应强调评价对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 使评价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激励和改善”的功能, 以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 实施课堂教学评价也应该建立与生活的有效链接。
首先, 教师要着力于采用评价手段, 鼓励学生树立生活目标, 以乐观的心态迎接生活追求目标, 正视困难和挫折, 正确认识和评价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培养自己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品质, 使学生明白学习和成长的场所不仅仅是课堂和学校, 更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养成其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次, 教师应采用评价手段, 鼓励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提升生活品位, 明辩生活的是非得失, 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趣味, 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一个生活品位高雅的人, 而不是一个满足于低俗趣味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 肯定其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积极因素, 以建立学生提升自己的内在机制。
让语文课堂成为生活的舞 篇5
王翠仙
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这在我上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感同深受。
今天上第三单元马季的相声《打电话》。首先我问孩子们都有过和谁打电话的经历,电话的内容以及通话时间等,然后联系上个学期下雪天孩子们给我打电话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由于昨天布置了预习,而且对话内容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于是,我先就让想表演的同学上来进行表演。第一轮表演过后,我和大家一起讨论分析个别句子的语气等。第二轮的表演比第一轮的进步多了,接下来,我自己也参与了进来,由于里面有段歌词“唱山歌来,春花好比春江水哎,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和.......”所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个我定了角色。之后,班里沸腾了,这是开学至今课堂气氛最轻松、最活跃的,以至于很多同学不甘心演一遍,最后只得规定每位同学最多演两次。
之后,为了加深对课文的延伸拓展,我适时地将《作业本》中的《逗你玩》拿来表演,孩子们热情高涨,连庄XX(连名字都不会写的多动症孩子)也强烈要求表演,为了不打击他,我让他上来,叫了郑XX在边上帮他。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台词中“那小偷问:‘你认识我吗?’小孩说:‘不认识。’”可是庄XX他转不过弯,看见的是自己的同学,他偏就说:“我认识你!”“我认识你的!”这下子,全班同学笑的前俯后仰,我的眼泪也笑出来啦。多单纯的孩子啊,他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开心吗?快乐吗?谁带来的?”“庄XX!”几乎异口同声。”
“那么,你们学习语文快乐吗?”“语文会难学吗?”“不会!”多么的铿锵有力啊!其实,在这一整个的单元中,我都让孩子们以表演的形式来内化课文内容,来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发现这比我唱独脚戏效果好多了,同学们也不再在春光中昏昏欲睡,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
生活是个大舞台,语文是各种角色的互换。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在深刻挖掘课本的基础上还要勇敢的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让学生真正地融入生活,融入语文的课堂,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
语文课堂与生活 篇6
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主要是依靠语言,要学好语文,必须到社会生活中去吸取营养。有人说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语言的百科全书,而实际上他的语言很多也是来自民间,从他的传记中就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很注意到民间去搜集语言材料,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语言大师都是从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的典范。在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与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对其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每个人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那些语言丰富的人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经常和别人交流,有意识学习别人的优点,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也才能达到新课标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二、在课外读写中学习语文
在新课标环境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也就是说师生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要在课外读写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在我的教学中,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开展好读书读报活动。我根据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和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或买或借,在每周的课余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还推荐学生订阅了《中学生阅读》、《语文报》,我自己也将平时读书读报时发现的好文章好语句摘抄给学生共享,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要与积累相结合。“中学生必背古诗文”一定要做到能脱口而出、随手写出。此外还要背一些自选的“古代经典名句”,这样,学生高中毕业时,他们就能积累200多篇古诗文和200多则中外经典名句,使学生的语文功底不断加深,语文能力逐步加强。
2.课前3分钟进行的语文活动。如读一首小诗,讲一个故事,唱一支好歌,超一条名言,记几个成语,发布一条新闻(学校新闻和班级新闻),发表一篇演讲或时事评论,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语文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而是一片广阔的田野。
3.重视积累。千方百计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知识的积累是有用的经典性、哲理性的文化精华。积累,一是记在本子上,二是记在脑子里,为此,我要求学生每个人要有一个课外笔记本,记下自己的生活素材和知识素材。同时也重视训练学生的“背功”,以做到“下笔如有神”。这样做,使学生的说、写的内容显得比较丰富和充实。
4.既重视写的训练,又重视说的训练。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说的机会,如讨论、辩论、讲演等,以提高他们的口才。在高一第一单元讲了孔子和蒙自文章后,就两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对立观点展开辩论,同学们争锋相对,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口才。
5.既重视写,有重视改。这里的改,指的是学生的自改。自改的方法有:集体批改示范,四人小组批改,二人互改,小组评改竞赛等。自改与互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6.作文与练笔命题,尽量联系学生学校、家庭或社会生活,让他们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从世界各国作文教学来看,写作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向生活靠拢,以生活为中心。“生活作文”一词在许多国家风行,它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对象,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人格。在我国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缺少有效的方法,根本在于没有引导学生真正地观察生活,调动学生的写作欲,从生活中去感悟。过分地强调技巧,专在课堂上讲方法,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作文教学犹如隔靴搔痒。大量的“旱鸭子”造就的自然是一批又一批“旱鸭子”,只会“念经”,不会动笔;只会在岸上叫却不会到水里游。
三、在个学科中学习语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好其他学科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材措辞的严谨、内容的条理,都是大可值得学习借鉴的,几何证明题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在文言文翻译中我们就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历史知识,而语文功底也影响着政治历史的答题的质量。
四、在影视中学习语文
影视是学生喜爱且经常接触的。电视新闻的规范语言,电影、电视剧的剧情结构、语言风格、背景材料,等等,引导得法,都可以变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好材料,学生在看了喜欢的电视电影之后总有所感触,片中的情感、对白实际是都是学习语文的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联系大家熟悉的东西提高他们的兴趣。
五、在网络中学习语文
经调查,学生基本都有上网的经历,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是信息的海洋,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全新的交流媒介,合理的引导学生上网学习是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我给同学们推荐了一些好的网站,包括一些好的杂志报刊,像《中国青年》、《南方周末》或一些综合性的网站,像《中国高中生网》、《高中语文在线》等专业网站。
语文课堂与生活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手段
生活与教育是同一个东西, 不是两个东西。这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要想让语文走进生活, 就必须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互结合, 贴近生活, 靠近生活。
贴近生活是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教材所选课文涉及古今中外,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与此相适应, 教学必须走进生活。教师应在小学教学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使他们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说的能力,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 开阔学生的视野, 发展学生的智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也就是说, 无论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 还是德育的渗透, 我们都必须融入生活, 贴近生活。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传统课堂环境往往是洁白的墙壁、两块黑板、四排桌椅、加上严肃的老师和听话的学生。传统语文教学形式单一无味, 无非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等到复习时更是简单地让学生读读、抄抄、背背。学生的学习往往停留在记忆水平, 难怪学生总对学习不感兴趣, 取得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为此,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 把教室布置成不同风格。如春天, 我们可以把教室布置得鸟语花香, 让学生在“春色满园”中学习;夏天, 教室中布置茂密的树林、火红的骄阳, 让学生在“林中”学习;秋天, 在教室中布置成熟的瓜果、金色的庄稼, 让学生在一幅幅丰收图中学习;冬天, 我们把教室布置得雪天飞舞, 让学生在“银装素裹”的世界中学习。另外, 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的需要设计,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 怎能不兴趣大增? 此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而是学生的好伙伴、生活的导师。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而是一个个个性飞扬的生命。如我在教《识字3》时, 让同学们背韵文时, 一边背一边闭上眼睛想象, 就好像来到这个公园, 启发学生想象, 引导学生进入描绘的情境之中,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 感悟出公园里美的景物和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进行着娱乐活动的情景。最后的设疑让学生发散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再次背诵韵文时, 仿佛身临其境, 颇有韵味。又如我在教授二年级第二学期课文《狼和小羊》时, 在巩固阶段, 让一名学生扮演狼, 一名同学扮演小羊, 凭借对课文语言的记忆, 进行对话。为了增强表演效果, 设置了狼和小羊的头饰, 为了表现狼的蛮横无理, 又叫了一位强壮的男同学, 一位瘦小的女同学扮演小羊。两个角色如同真的一样……表演吸引了全班同学, 他们的动作、神情是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的。这种表演是在熟读课文之后, 进行的巩固性表演, 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
二、设置生活化的课内外作业
新课标教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注意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材体系。教材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封闭的, 而是用各种形式联系到课外, 联系到别的学科, 直接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可设计许多向学生生活扩展和延伸的练习。例如, 小学语文中的《三字经》、《论语》等, 应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 在生活中体会, 与生活实践接轨。在生活中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鼓励学生认姓氏字,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不但认识一些常用姓氏, 而且认识本班同学的姓氏, 认识身边最常用的汉字;语文园地鼓励学生认牌匾字,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鼓励学生随时注意生活中的汉字, 主动识记生活中的汉字, 沟通课本识字和生活识字两个系统。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环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材料中, 大量接触语文知识, 激发兴趣, 更加主动地参与作业活动。
语文教材内容涉及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科技等知识领域的方方面面, 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探究和体验机会。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综合作业中主动探索, 并在动手实践提高了能力。例如,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语文课外作业:查阅性的作业, 如在学习《香港, 美丽的明珠》以前, 布置学生上网、去图书馆查阅有关香港的资料, 为深刻理解课文做铺垫, 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专题性的作业, 即围绕一个专题开展一系列活动, 完成系列调查报告。如三月“学雷锋, 树新风活动, 组织学生查找雷锋资料, 调查周围学习雷锋的好人、好事, 了解新世纪儿童勤俭节约状况, 最后写日记, 开班会, 出小报, 讨论交流等。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 记录自己最关注的新闻;观看动画片, 学写短小的童话、科幻故事;观察大自然中的某种现象, 写观察日记; 了解某种产品的性能、用途, 学写产品说明书、广告语;阅读课外读物, 做读书笔记, 办手抄报;背诵经典古诗文, 在班上举办诗文朗诵会;练习书法, 在班上举办书法展览;收集名人名言、歇后语、谚语、春联、民间故事, 在班上交流;走上街头, 查找纠正街道两旁的错别字;搜集本地文化、资源, 关注家乡历史及发展……另外, 还有探究性交流性、参观性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等, 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研究身边的生活, 关注社会动态, 成为生活中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外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 又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十分有用、有趣的事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因此 ,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渗透学生生活, 使语文教学反璞归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 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师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给学生放飞心灵的权利,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用生活、渗透生活, 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应用性因素, 利用生活情景, 让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再现生活情景。由于内容贴近生活, 学生如身临其境、似曾相识。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整个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充溢着浓浓的亲情、温情。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处处用到语文, 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 必将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2][3]陶行知.陶行知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7, 第1版:356, 820, 785.
语文课堂与生活 篇8
语文教学生活化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以语文与生活相结合为基本途径,强调学生的语文实践与体验,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创新能力。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语文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社会是熔炉,生活是教科书,生活中处处都充满语文。语文教学应根植于现实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吸纳人类一切进步的营养,及时更新、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教师应从生活现象入手,贴近学生生活找语文,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为课堂教学注入“活水”。同时,让学生参与生活,学以致用。如在教学《东方之珠》、《九寨沟》等课文时,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用讲解的口吻来复述;在教学《春联》后,春节让学生编写春联互相赠送;在学写建议后,对学校或老师工作不满意的地方写一份建议书,等等。这样让学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生活的需要。
总之,只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其中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感受和表现语文。
二、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情趣盎然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强调面向生活,追求高效,即注重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我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的。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后,我留下了一项作业:平日里,你们有没有这样做呢?你们是怎么做的呢?可以举些例子来说一说。在学了这课后,学生感触很深,都认识到平时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太低,并纷纷保证以后一定也会向小男孩和他的爸爸学习,做一个时时刻刻遵守规定的人。又如学习了《春联》后,我让学生在春节期间收集春联,写春联,体会人们用春联表达的心愿。
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我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时效。
2. 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倡导学科综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综合包括语文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语文与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的综合;语文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语文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语文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的联系,将其他技术、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电教媒体声色俱全,形象逼真,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如在教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这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我利用多媒体音响同步展示美丽的北大荒秋天的景象,再结合优美的词句,使学生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之中。学生激动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我正走进一幅优美的图画中,里面有红红的高粱,成片的大豆……”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2)运用图画法
画画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它通过运用简洁、洗练的绘画语言,勾勒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化。适时采用此手段,可以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感知中迸发灵感,诱发学生新奇、独到、富有创意的想象。如教学苏教版上册习作3时,我先让学生在未完成的图画当中画上自己喜爱的几种小动物,天上、地上、水中的都可以画,画完之后再将整幅图涂上颜色。学生没有想到原本枯燥的作文课还能画图画,兴致都很高。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激活了思维,提高了作文课的兴趣。
(3)运用故事法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学生熟悉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课文续编小故事。这激起了学生很大的参与热情,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观察及对语文的理解,编出情节各不相同的故事。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还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4)运用演唱法
这里所说的演唱即演一演,唱一唱,因为模仿能力强是儿童的一大特点,语文中恰当的动作、语言,让学生入境演一演,在在学习中玩耍,玩耍中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唱一唱是个好办法。如《三袋麦子》一文中的动作、语言较多,很适宜学生表演。我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后,分组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与丰富的想象力,体会了人物不同的特点,加深了理解,课文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生活化的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孩子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学的活动主要是孩子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要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续编故事、扮演角色体验、亲历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体验语文带来的愉悦感,学会用美的眼光对待生活,并在生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 重视教学过程。
教学不仅是为了教,更是为了学。一个好的教师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在教学中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
(1)重视过程,就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亲自走进身边的生活,观察生活。如学习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燕子》等课文后,我让学生亲自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活动或生长规律,记录观察日记等,亲历实践与阅读课文相结合,让学生迸发学习热情,张扬鲜明的个性。
(2)重视过程,就要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材料,如实验、表演、调查、绘画等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著名的戏剧家曹禺先生说:“学生参加游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要具有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三顾茅庐》一课就很适合课本剧表演,在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诚恳邀请诸葛亮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刘备、诸葛亮见面后的语言、动作、神态,然后在小组里演一演,再上台演一演。通过表演,学生更透彻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角色体验过程中,其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也得到了锻炼。
2. 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儿童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自己的意识……”教师要让学生用一双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留意身边的人、事、物,并创造条件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感悟语文,把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语文引入教学,使学生对自然、对语文更有感性的认识。如带领学生郊游,听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让学生在碧绿的草地上嬉戏,感受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与嗡嗡飞舞的蜜蜂。这样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力。同时教师还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校内组建新闻发布会、辩论赛、小小赛诗会等兴趣小组,并为学生创造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学以致用的机会,让学生到课外、到生活中去实践,使学生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素养,如采访、欣赏自然风光、参观文物古迹、了解风俗民情等。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凸显学生的表达潜能与个性,使学生增加一份自信、一份成功感。
四、生活化的教学评价全面、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应强调评价对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篇9
语文是母语, 语文是无处不在的。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处处可以学语文。如一二年级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识字、写字。在识字教学时我经常有意识引导学生注意到大街上、饭桌上、电视上等等一切有汉字的地方去认字, 在生活中识字的效果非常明显, 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提高得很快。小学语文学科强调“大语文”教学观, 采用多种形式, 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语文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技能的训练, 是在教语文课本, 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 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 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1.访一访, 认知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的差距, 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 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 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调查访问, 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2.演一演, 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而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在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即兴表现课文内容, 是促进学生全身心感受课文的有效手段。在初读理解的基础上, 让学生表演, 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身姿运动,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学一学, 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 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 明月初升, 朋友相聚, 品茶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 可能学生感受不大, 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 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 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 不需教师多费口舌, 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 愈品愈香, 愈品愈回味无穷。
4.配一配, 再造情境。绘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给文配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联接生活, 言表心声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 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 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 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教师就要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变换新颖的教学方法, 以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 从而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多向交互活动的冲动, 进行有深度的交流, 把所学的知识与方法用于新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之中。
三、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 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 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 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所以, 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 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 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 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 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运动会时我班同学主动把干净的座位让给其他同学。班上有位同学腿脚不好, 在学校大家也都是主动帮助她。在班级, 我们可以把黑板报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平台, 学习课外知识, 也把自己的学习情况展现在上面。学校面貌发生的变化, 师生的精神风貌,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2.联系社会生活, 学习语文。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 店铺上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 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 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 养成写规范字, 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 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 说服他人的能力。
3.联系家庭生活, 学习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 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 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 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高昂, 家长更是在加赞许。
让生活回归语文课堂 篇10
我们总是说寓教于乐, 但实际上, 我们的教育始终没有什么乐趣, 课堂干干巴巴的, 学生有时会讨厌上学。那些课堂上坐得笔直的学生, 想到的是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 不过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相反, 课堂不死板, 学生又叫又笑, 有的跑来跑去, 甚至还有的哭得一塌糊涂, 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则非常令人满意。“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谈了“简”与“繁”的辩证法, 简单地说, 一个形象的东西, 至少要比一个抽象的东西好记忆, 所以不主张孩子死记硬背, 更希望他们能在生活中受到启示, 找到答案。生活是最基本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体会, 它简单但充实, 孩子们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走过来的。所以我们的教学不应过于抽象和复杂, 也就是说不要脱离实际。我们要让孩子多观察, 回到他们的生活中去。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观察不细致, 思维水平不高。要学生独立观察、认识, 表现繁琐的生活, 显然难度大。因为小学生没有仔细观察的意识, 不能持久, 即使对某事物感兴趣, 但得到的印象也往往是零星的影像, 加上不能深入把握现实生活中各事物的联系, 所以, 小学生作文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充分调动现实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抓住一个关键问题, 向学生摆出悬念, 让大家一起来, 或思考, 或动手加以解决, 既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又锻炼了能力。
学生知道怎样把他们的生字写整洁, 知道怎样才能更快地把算式算出来, 但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好作文。作文的教学, 多讲往往把知识讲死, 教师有多少灌多少, 学生听多少算多少, 这是教学的一大弊端。如果换一个角度, 多让学生思考、讨论、答辩, 教师只需在旁多些启发和引导, 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写, 这样收到的效果比满堂灌要好得多。例如, 一位生物教师在上《植物的根》时, 课上只说了这么一句:“植物没有根能不能活?”学生就兴趣盎然, 讨论热烈, 他们从校园、植物园里找到了材料, 用很短的时间就把问题弄明白了:“植物的生命在于根。”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好处, 它能让学生变得聪敏起来。
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人类是先学会绘画呢, 还是先学会雕塑呢?最早的人类是先学会雕塑的, 看见一块石头像牛, 就用泥模仿着捏。最早的人类只会具体, 不会抽象, 而雕塑比绘画至少早出现60万年。如果在纸上画一个圆, 拿给大人看, 他们会说这是一个圆;但是小孩子就会说这是太阳、月亮、铁环、一个洞……大人比孩子知识多, 但为什么想象力反倒差了?这是知识的限制。知识一方面开阔人的视野, 另一方面又限制了人的视野, 大人有了更多、更高层次的认识, 却忽略了最眼前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 想象力, 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比这更重要的了。我们在教孩子写作时, 总是希望他们会跟自己的思路去走, 但写出来的却又那样乏味。其实, 孩子们有自己的空间, 他们也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知识贫乏, 相比之下, 孩子们还有着自身的优势, 他们的认识水平有限, 不过就因为这样, 他们才会尽一切的努力去展开想象, 想象一些在他们的世界里认为最好、最美的东西。面对着这些孩子, 我们要做的不是牵着他们的鼻子, 而是要站在他们的旁边, 鼓励他们去想象, 并且接受他们的想象。
三、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即生活
支玉恒老师曾谈过指导邻居家的孩子写作文的经历。邻居家的孩子对父亲喝酒产生了兴趣并写下了一个并不精彩的片段。支老师指导这个孩子修改作文, 不是为修改而修改, 而是请孩子的父亲合作, 让父亲多次“演戏”给孩子看。在支老师的现场指挥下, 孩子深入观察, 反复琢磨, 终于修改出一篇好文章。这次作文教学的成功就在于支玉恒老师把生活当课堂, 在生活中指导作文。
1. 再现生活
再现生活就是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如录音机、照相机、摄影机等, 把生活中的片段在课堂上再现, 引导学生反复观察, 深入思考, 全面把握。如录下运动会中同学们比赛的过程, 同学们喊“加油”的片段, 把集体出外旅游的全过程摄录下来, 教师根据学生写作的实际, 在课堂上作适时的再现,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 进行观察。
2. 表演生活
学生都比较喜欢看卡通, 大部分都喜欢卡通里的人物, 教师可引用当中的人物和剧情,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创造剧情, 由学生来现场表演, 戏演完了, 作文也就写出来了。
3. 实践生活
“课堂即生活”, 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种种实验活动搬上讲台。有很多办法可以把生活实际搬上讲台, 如当一位学生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时, 可以请全班的同学来展开教育;把鲜花放在讲台上“写真”, 让学生看着花展开想象, 自由去发挥。
4. 创造生活
“生活即课堂”, 美好的生活是学生自己创造的, 精彩的写作也是由学生自己发挥的。一位教师在教描写人的作文时创造了一个生活场景:上课当天, 这位老师故意迟到, 然后请一个大家不认识的人告诉学生:“下课后, 请你们的老师到校门口找我。”然后这位老师才进入教室, 学生把刚才的事告诉了老师, 而这位老师马上就问:“那个人是什么样的呢?有谁能把这个人的外貌特点说一说呢?”马上, 同学们便纷纷起来回答, 就这样, 这一堂关于描写人物外貌特点的作文课就自然而然地导入了。
把生活搬到讲台上, 与“再现生活”相比, 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能够使学生更集中、更形象, 是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提炼与升华, 为学生自主观察生活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语文课堂要联系生活 篇11
一、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有关战争故事的文章,距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与文本共鸣。教师单纯的讲解难以唤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学时应创设典型场景,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飞夺泸定桥》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可此战斗场景距今已有70多年了,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而遥远的,他们很难体会到在夺泸定桥时,红军战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所以在讲这一课时,我以“电影片断”为载体重现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将学生带入到当年的特定时代,突破了时空,化远为近,使学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产生共鸣,为学习课文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亲自实践,体验生活
有些课文内容比较抽象,难理解,我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通过做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以此升华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我教《小马过河》时,在理解“老牛说,‘水很浅’;松鼠说‘水很深’”这部分内容时,同学们对河水深还是浅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这时,我让同学们把课下准备好的玻璃缸(盛了适量的水)、“老牛和松鼠”的塑料平面模型拿出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把盛了适量水的玻璃缸当作一条河,先把老牛的塑料平面模型放进水中,刚没老牛的小腿;接着把松鼠的塑料平面模型放进水中,水把松鼠整个淹没了。比较老牛、松鼠的塑料平面模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老牛说水“浅”,松鼠说水“深”。老牛和松鼠的话对于它们自己是对的。启发学生理解,深和浅是相对而言的。老牛高大,所以说水很浅;松鼠矮小,所以说水深。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三、生动表演,感悟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因此在教学这类型的课文时,我运用了课文剧表演的方法,以演助学,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使学生获得生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教学《西门豹》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通过表演,恶毒的巫婆、凶狠的官绅头子,足智多谋的西门豹,饱受苦难的老大爷,这三类角色栩栩如生地活现在同学们面前。表演时,由于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所以他们在戏里戏外深刻地领悟了西门豹的机智,懂得了要反对迷信,相信科学;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表演能力。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篇12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有效策略
“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 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课标”特别强调“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一词出现了20多次。所以, 语文教学理应回归和顺应它与生活的联系, 删繁就简, 走进孩子生活, 真正找到孩子理解文本的生活源头, 真正向广阔的生活开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有效策略。
一、教学准备生活化———帮助学生积累生活
综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 教学内容多源于社会实践经验。为了积累学生生活材料, 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就联系生活, 到生活中获取相关的经验。
1. 预习课文, 寻找资料。
怀特说:“教育的问题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课前, 我都会引导学生收集广泛的资料。教学《家乡的变化》时, 让学生去了解家乡的交通、居住、生活的变化, 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激发了学生说的兴趣, 为课堂成功奠定基础。
2. 预习课文, 展开实验。
教材中有许多科普说明文, 教师引导学生课前进行观察体验, 作好记录。教学《回声》前, 布置学生到水塘或者小河前观察水波的荡漾, 在脸盆中试试回声。通过亲身体验, 让学生体会回声的形成过程。
3. 预习课文, 观察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应该去亲自尝一尝。”教学《猫》时, 老师布置观察作业, 通过看、问、听、摸等一系列活动, 记住它们的样子、颜色、生活习性等等, 丰富感性认识, 为学好课文作铺垫。
二、教学设计生活化———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 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语文。
1. 重点深入, 层层剥笋。
教师抓住重点部分, 层层剥笋, 使学生主动地读, 专注地读。教学《军神》时,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直接描写刘伯承将军手术台上表现的句子, 引导学生想象手术刀割到身上的情景。教师调动学生削铅笔时被刀划破的生活体验。“一刀!”“两刀!”“三刀!”教师语言情景再现, 让孩子身临其境, 噙着泪花, 读得真切。
2. 情感朗读, 释放体验。
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教学《观潮》时, 潮来了那种境界学生只有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 才会感受到“天下奇观”!对比读、想象读、解说读……多形式的读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更能唤起学生美的共鸣。
3. 拓展比较, 感悟体验。
表面上看, 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似乎于瞬间完成, 实际上, 人的体验过程蕴含着多种思维的冲突。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 我抓住插图, 运用文中特有的“三次摇头”, 来深入描写“三次伸手指头”动作。学生看插图, 模仿课文写出指灯草时的“一拖”、“一挪”、“一晃”的动作, 严监生死不瞑目的动作描写得活灵活现。
三、课堂练习生活化———鼓励学生直面生活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 科学地设计出生活化的“练习”。课堂成了生活的新场景, 智慧的加工厂。
1. 抓住空白, 展开联想。
空白处是学生思维的扩散点。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中, 我让学生抓住生活中人类残害地球的丑恶行为进行交流, 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急迫感, 一份份调查报告迅速出炉。
2. 联系生活, 拓展练习。
要让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工具, 就要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 让课堂与社会相接壤。教学《草船借箭》时, 学生紧紧抓住“笑”字, 凭借语言, 展开理解体验后进行“笑”艺术字设计作业, 含义融入其中, 妙计显示出来。
3. 根据实际, 分层练习。
练习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 是对课文理解的深化。作业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内容, 突破教材极限, 弥补教材缺憾, 使课堂有生活情趣和时代气息。
教学《珍珠泉》后, 设计如下作业:
(1) 设计一则广告词;
(2) 担任一日导游;
(3) 写一份建议书。
三种练习形式, 面向全体, 使学生通过不同层面各有收获, 享受成功的喜悦。生活体验为学生打开崭新的窗口, 也为学生支撑起广阔的空间。
四、社会实践生活化———指导学生回归生活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场所, 又是语文实践的天地。教师要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学《草原》后, 学生按照“景——人”的顺序描写《美丽的校园》《美丽的家乡》《美丽的公园》《美丽的绣湖》《美丽的广场》, 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生活时刻离不开语文”的观念, 时时、事事、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 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提高语文能力的习惯。
一堂语文课, 是一首诗, 是一支歌, 是一幅画。以新课程的“生活化”理论为指导, 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有所获取、有所体验、有所感悟。让我们携起手来,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摘要:“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 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 最终服务于生活。和着“轻负高效”的呼声, 踏着“半小时课堂”理念的节奏, 我们在教学中寻找契机, 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 让学生在生动的现实情境中感受语文、体验语文、理解课文, 探寻生活的真谛。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对话:让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方利民教学月刊.2003第6期第12页
【语文课堂与生活】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回归生活07-02
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07-10
培智语文课堂的生活化10-27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08-06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08-25
语文课堂与人文魅力09-19
语文课堂的感性与理性08-14
迁移与语文课堂教学10-02
语文课堂的节奏与调控10-19
语文教师的课堂心得:课堂中应有微笑与甜蜜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