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节奏与调控

2024-10-19

语文课堂的节奏与调控(精选11篇)

语文课堂的节奏与调控 篇1

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

廖邦辅

课堂教学是为一个完成教学任务而有节奏的变量过程,有较强的灵活性,其节奏调控应同教学本身规律相一致。因此,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节奏的调控。

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容量,必须课前熟知其在某学科知识结构上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其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合理布局,切忌只讲数量,不求质量,平铺直叙,造成教学内容节奏的失控。

因此,课始,课中,课尾要精心设计,做到重点内容突出,节奏鲜明,有开端,有发展,更有高潮,使一堂课象一首美的诗。

二、教学时间的节奏调控。

每课有时间限定。如复习过渡,演示教具,利用电教器材等多种手段讲授新知识,组织讨论,进行小结,巩固练习等,所占时间,必须进行调控,但调控不是固定的,因教学内容,因人,因境,因势导之,并利用课堂各种反馈信息,即时抓住学生有意注意的,短暂的,持续时间,组织学生认知最佳时间出现,紧抓机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语言的节奏调控。

教学语言必须讲究节奏感,需准确、简洁,赋予启发性,适应性、通俗性和时效性。因此,课堂语言应做到,抑扬顿挫,快慢得当,疏密交织,有张有弛,声调起伏跌宕,使之风趣幽默,浑然一体且有序。学生听之,不燥,不疲,不麻木,自始至终处于轻松,愉快,爽心的思考、记忆的最佳兴奋状态,因此,教学语言的节奏调控,必须适当得体,达到师生语言、心灵、思维相通,和谐自然的境界。

四、注意反馈信息,进行节奏调控。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应注意双方间信息反馈,并及时加以处理。如学生听课效果,可从学生面部表情、动作、眼神或回答问题的灵敏等表现出来。因此,教师要善于准确捕获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反馈,洞察学生思维所处状态,及时准确地调控有效信息输出,或变讲述,或变教法,或及时容纳学生突现灵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课堂的节奏与调控 篇2

一、调控教学节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是被教师激发出来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教学节奏是完全不一样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无法有效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适合从事紧张的脑力活动,教学节奏放慢一些反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分配好教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节奏。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一些自由发展的阅读时间,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学应该以稍快或者是稳定的节奏,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较高的专注度,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度,而学生可以利用课间时间进行调节性休息和放松。此外,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角度出发,教师的性格决定了教学节奏的快慢,有的教师性格活泼,有的教师沉着稳重。教师教学节奏的安排可以结合教师的喜好和性格特点综合确定,但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调控课堂节奏要结合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难易不一、题材形式多样、写作手法迥异。例如,古诗词语言精练,朗朗上口,内容十分紧凑,结构变化多样,跳跃性很强,修辞手法应用更是多姿多彩。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内容进行适当地扩展,教学节奏要适当放慢一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赏析。而议论文比较抽象,结构紧密而逻辑性强,教师教学时应该节奏适中,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把握中心句和重点段理解文章的结构关系,从而掌握作者的思路、观点和写法。对于描写手法多样、写作技巧丰富、情节比较容易理解的记叙性文章,课堂节奏应该收放有度,做到重点鲜明突出,难点反复讲解推敲,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高低起伏、节奏明快,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思维也具有节奏感,不断产生兴奋情绪,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三、调控课堂节奏要体现宽严相济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宽一方面是指听不到教师对学生的苛责,看不到教师严厉批评学生和课堂难以进行下去的僵持局面,整个课堂教学师生配合默契,关系融洽,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要无所顾忌,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应该积极接受并做出改正。而所谓的严就是对宽的一种控制和调节。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学生在进行问题探讨中经常会出现开小差、跑题的现象,他们的思维常常会游离于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对于这种现象就需要教师严格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适度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提示,合理地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思路回归到课堂教学中,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宽是对学生的放松,严是对教学节奏的调控,做好两者的协调配合工作,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节奏得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四、充满艺术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沟通都是采用语言进行双向互动交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恰当的语言,保证语气适合,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的发展。教师语言在课堂教学调控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调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语言要徐疾有致,快慢合适,高低起伏,声调要有情绪的波澜。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像瀑布一样有落差,有时溪水潺潺,有时奔腾而下。总之,教师在进行课堂节奏调控的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调控课堂节奏,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小学教师要调控好教学节奏,采用科学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如何调控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进行分析,以期引出更有效的策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参考文献

[1]郑亚成.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J].教育现代化,2015(17).

语文课堂的节奏与调控 篇3

在中学语文教改日趋深化的今天,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节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领悟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语文教学亟待完成的首要任务。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依据教学目标,合理设定教学节奏。

我们上课所讲的内容都应统领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备课阶段,我们就应依据每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将所要进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也就是说,讲课前教师应事先设定好一个合理的结构。比如《祝福》这一课,因为小说的主旨是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笔者在备课时,就将课堂的高潮部分设定为主旨分析,具体做法是以一个导读题串穿分析过程:是谁害死了祥林嫂?这一部分讲课的节奏应稍放慢,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和小组讨论的机会;同时,教师应准确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分析,做到慢而不松,慢而不乱。而导语和结束语则可一带而过。现在年轻教师出课喜欢把导入语设计得很长或很花哨,完全没有必要,有时因为这样的导语意思过深,反而起不到“启下”和激趣的作用。

2、通过控制导问的梯度,调整教学节奏。

我们在设计导读题的时候,考虑到问题的梯度,问题的设计应如洋葱的外皮一样,各自独立,又有着内在的联系。高明的语文教师往往能通过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卓有成效地实现其教学目标。但是,有时我们也设计好了这样有梯度的问题,实际教学时却发现有的问题梯度过大,学生不能依据已有信息进行分析;而有的问题梯度过小,分析第一个问题能顺带着解决了第二个问题。这时就要求教师随机应变,灵活调控课堂节奏。

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事先设定了15个有梯度的问题:1、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他有哪些套子?2、这些套子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3、文题中套子包含哪些意思?4、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乱子让他惊恐不安?5、别里科夫对漫画为何心惊肉跳?6、别里科夫对骑自行车怎样看待?7、别里科夫为何否认恋爱?8、从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的斗争中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是什么样的人?9、别里科夫总是很害怕,他怕的是什么?全城人为什么怕他?10、为什么写婚事?11、别里科夫因何而死?12、结尾说“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有何寓意?13、别里科夫形象的意义是什么?14、小说的主题是什么?15、小说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普通班按照这15个问题循序渐进地分析很有效;在实验班指导学生分析时,学生在讨论第4个问题时,5、6两题已顺带解决,就不必再提出了。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又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运用教学机智,这样才能以教学目标总量之不变应对教学过程中之万变,运筹帷幄,充分而有效地调控课堂的节奏。

3、通过适当地迁移整合来调控课堂节奏。

语文学科有纵览古今的深度,有横看中外的广度,更有与其他任何学科知识相通相连的自由度。因此,语文教师在教授不同的篇目时,可依据篇目特点适当进行迁移训练和初高中知识、文言现代知识甚至是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并通过恰到好处的迁移整合,有效地调控课堂节奏。

比如教学《荷花淀》,分析水生嫂形象时,笔者将第1课祥林嫂的形象与之对比,并指导学生进行迁移训练“写一个新女性,展现2l世纪的时代风貌”;教学《神奇的极光》时,指导学生查阅地理书籍,了解其他类似的现象,试着做实验,培养动手能力,放慢节奏;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指导学生将其与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比较分析,通过鉴赏了解到悲剧之美中外相通。这样的迁移拓展性知识整合,将课堂节奏调控得稍慢一些,但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种调控课堂节奏的好方法。

调控课堂的方法有很多种,但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不应以教师的调控驾控课堂,而应以调控为手段,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课堂的节奏与调控 篇4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而作为话语权的动态表现形式的言语活动,既是学生思想发展、情感态度发展和知识能力发展的外化行为,又是评价教师是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能否准确而灵活地调控课堂节奏的重要参数。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话语权也就成为了新课程中最为活跃的课堂元素。可是当我们理性地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思想时,不难发现学生话语权的呈现方式和话语环境并不令人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话语权还没有真正意义上从教师的话语场中剥离出来,它只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附属品,缺乏主体性。二是学生的话语权只集中在几个尖子生身上,其他学生犹如看客听众,缺乏普遍参与性。三是学生的话语权被看似热闹华而不实的“满堂问”、“群言堂”所粉饰,缺乏探究和发展性。上述现象的存在和蔓延,必然会影响学生话语权“质”的回归,甚至造成课堂教学效果的低效和无序。

一、由点到面,激发学生话语权的整体参与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产生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灵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的确,教师要想拨动隐秘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的“话语权”这根弦,就得事先校音定调。学生由于受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等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因此教师提问的“音调”应立足学情,音域宽泛,尽可能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如我教授《背影》时,提出“‘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和“谈谈你眼中的‘父亲’,两者对调控学生话”语权所起的作用大相径庭:前者是一个问题,问的结果直接指向了提问者的标准答案。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话语权活动空间较为狭窄;后者是“谈”,是一个导向丰富的话题,学生的话语权可以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并生成许多高质量的问题。在这个话题情景下,学生摆脱了“牵”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展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学生话语权的参与率就

用心

爱心

专心 会明显提高。

二、拣选重点,主导学生话语权的主体探究性

如果教师的提问缺乏轻重主次显得繁杂而无边际,那么学生的言语活动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的话语权因缺乏探究性,就可能蜕变成翻版的“满堂问”。宋代王安石说过:“词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取之不固。”教师提问要做到既“专”且“固”,就必须删繁就简,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如我教《最后一课》时,放弃了原定的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归纳、写作特点小结等繁琐而陈旧的教学设计,而预设了“小弗朗士是不是一个好学生、韩麦尔先生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这样两个大问题,让学生从文本中找话由找根据。“牵一发而动全身”,结果学生个个有理有据,争得面红耳赤,引出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前后变化的原因,理解了失去国土对人心的震撼,自然而然就深入到了爱国这一主题。学生也为自己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而兴奋不已。

三、无中生有,拓展学生话语权思维空间的多向性

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不是凸现在文字的表面,而是需要“尽可能用自由大胆精神去关照和欣赏”(歌德)。“无中生有”就是大胆想象,这种“自由大胆精神”的实践和尝试。教师要在文本的“无”处通过对比辨析、求异论辩、迁移创设、联想拓展等思维方式,制造“有”的内容,引导学生的话语权向空间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如我教《最后一课》,讲到“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呆在那里,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做了个手势”时,我让学生联想拓展:此时时景如果要你设计韩麦尔先生想说什么,该如何设计?比较你设计的话题跟原文的“动作”哪一个更有说服力?通过想象对比,学生既能感受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又能领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四、求同存异,立足学生话语权的持续发展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已决定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应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有时教师急功近利而忽略了“教学艺术的本质”。如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案或置之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这种缺乏甄别和宽容的评价,必然影响学生话语权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求同存异的发展观中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如我教《我的信念》一课时,当讲到居里夫人拒绝申请镭的专利时,我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同意居里夫人的这种做法吗?”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同居里夫人的做法。有一位学生提出他自己的观点:“我不同意居里夫人的这种做法。“那你该怎样做呢?”我反问道。”“如果我是居里夫人,我会申请镭的专利权,用获得的报酬来改善实验条件。”我当时给予的评价是“从现实出发,更利于搞好实验,是一种很切合实际的做法”。这一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行使话语权的积极性。以后提问,该生总是踊跃发言。

五、收放并举,调控学生话语权的价值取向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多元的文本解读,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学生的话语权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当然,这样的语言环境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话语权可以“天马行空”,教师那种放而不收或收而无度的做法只能导致违背文本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所谓的“创新”,如“武松打虎是不爱野生动物的表现”、“牛郎趁织女在洗澡时拿走织女的衣服是不道德的”等。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既要“善放”,也要“善收”。我教《愚公移山》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之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劈新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学生的回答或讨论,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该文的学习目的,把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生们讨论的意识引到“愚公移山的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代去考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地讨论问题。

总之,要想有效控制学生的话语权,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更要懂得引之有法、导之有序、放之有度、收之有益的“经营”之道。学生的言语哪怕是一粒沙子,在我们的悉心“经营”和呵护下,也定会变成熠熠生辉的珍珠。当学生不是为教师而言说,而是为自己而言说的时候,真正的自由民主发展和充满生命气息与创造力的课堂才会真正呈现。a

用心

爱心

把握课堂节奏实现有效调控 篇5

一、因文制宜, 合理预设课堂教学节奏

语文教学中每堂课都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载体, 把握教学内容是前提, 这样才能有节奏有秩序地进行教学。对一个单元的重点、难点、兴趣点的有效合理的梳理和分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关键是在整体上掌握教学内容, 分清主次内容, 有所取舍, 合理选择一堂语文课所要讲解的内容, 这样才能为课堂节奏的调节做好前期准备。

在一堂课中, 确定好教学内容, 首先是掌握课堂教学坡度。课堂教学坡度过大, 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坡度太小, 则容易使学生有轻而易举之感, 造成学生思维肤浅, 不善于深入思考问题, 不宜于学生求知欲的萌生。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根据教材、教学目标, 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控制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 突出重点, 主攻难点, 解决疑点, 做到详与略巧妙安排。教师所要避免的就是平均安排教学时间、教学阶段、本末倒置等状况, 不然就会导致课堂气氛过于平淡, 无法激起学生活力, 甚至达不到教学目标, 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二、因人制宜,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新课程倡导“一切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心理学研究表明, 中小学生在每堂课的最佳状态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课堂节奏的控制调节与学生的情绪变化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 并及时找出原因, 通过课堂环节的变换和教学内容的穿插来调动学生情绪, 从而有效控制课堂节奏。所以,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 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 使之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 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一堂课如果一直处于安静的状态, 课堂气氛沉闷、乏味, 学生就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学习效果。反之, 整堂课始终处于动态, 缺少教师适时的引导和点拨, 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学生就会兴奋过度, 造成课堂处于无度无序的失控状态。实践中, 我们看到有些课堂读、讲、练结合, 学生的口、手、脑并用, 学生一直表现出旺盛的学习积极性, 那就是因为这样的课堂动静结合, 节奏分明, 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态势张弛有度, 才保持了课堂的勃勃生机。

三、因时制宜, 有效调控课堂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再精心的设计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就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课堂教学中, 也就难免会出现意外。教师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设计, 应不断捕捉、判断、重组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 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变成教学的亮点, 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及时排除, 对学生思维中的创新加以大胆肯定, 对肤浅的问题进行深入引导和挖掘, 对似是而非的回答给出明确的评判, 用自己的智慧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宝贵的生成资源。

语文课堂的节奏与调控 篇6

调控方法 以学生为基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78-01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节奏紧凑与否对教学效益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一堂课教学节奏比较紧凑,往往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益;而如果一堂课教学节奏比较拖沓,课堂教学气氛就会比较沉闷,学生往往听得无精打采,自然会降低教学效益。鉴于教学节奏对于课堂教学效益有着显著的影响,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初中语文教师应如何以学生为基点,对教学节奏进行有效调控。

一、在课堂的导入部分,应调动学生注意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思维被激发了,学生自然会带着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效率与其注意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注意力的变化为依据来调控教学节奏,努力寻找并开展能刺激学生注意力的活动,以形成高低起伏、能调动学生注意力的教学节奏。

一般来说,在上课刚开始时,学生往往还没有融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控制教学节奏,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要巧妙设计教学导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这一节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全球各地冬天的景象。如冬天的中国东北已是白雪皑皑,广州还是如秋天一样凉爽,而“赤道之国”厄瓜多尔却如夏天一样炎热。经过对不同地区冬天的比较,教师询问学生:“课文中描写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这样新鲜有趣的导入方式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活跃学生思维、使教学节奏由慢变快的教学目的。

二、在课堂的铺陈部分,应加大教学信息量

在导入新课后,学生被吸引了,注意力因此更为集中了,思维也比较活跃。在这个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教学阶段,教师应该加大教学信息量,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注意使教学节奏平稳有序,由松弛向紧张迈进,在这一阶段可讲授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如在教学《散步》(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这一节课时,在新课导入之后,教师可向学生提一系列的问题,如:“这一篇课文讲到了什么样的人,讲述了什么事?”“从字里行间,你可以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活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变得活跃,从而加快了教学节奏。

三、在课堂的高潮部分,应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是能力形成的一个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犹如小说、戏剧情节进入高潮一样,教师授课的节奏也应该强烈且紧张,这样才能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和注意力,让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思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在这个阶段,教师应着力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在讲授《我的老师》(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这一节课时,为了将教学推向高潮,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小小的课本剧,让一名学生扮演文章中的海伦·凯勒,另一名学生扮演海伦的老师莎莉文,用几分钟的时间表演莎莉文老师是如何教海伦识字的。表演结束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莎莉文老师为什么这么做,等等。这样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本分析能力等语文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四、在课堂的终结部分,应巩固教学成果

在快下课的最后五分钟,由于经过了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已处于精神疲倦的状态之中,潜意识里比较期待下课,因此注意力难以集中。在这一时期,教师应放慢教学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以巩固提高。可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作一个小结,让学生概括课文精髓,也可设计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如在讲授《卖油翁》(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这一节课时,由于文言文学习所涉及的学习内容繁多,学生经过一节课的学习、思考已变得比较疲累,注意力比较分散。这时候,教师应放慢教学节奏,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让学生思考:“除了本课,还有没有熟能生巧的例子呢?”学生联想到了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还有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纷纷踊跃发言。有些学生举了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例子,有些学生举了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等等。学生在轻松的讨论中对本课的思想认识有了一个提高,从而巩固延伸了本课的教学成果。

应当补充说明的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应根据不断变化的课堂动向灵活地调控课堂节奏。当学生疲累时,教师应以舒缓的节奏加以调节;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应加快节奏,让学生情绪高涨。总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调控教学节奏时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规律,根据学生注意力的变化来调控教学节奏,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语文课堂的节奏与调控 篇7

[关键词]拼音教学 学习情境 教学内容 调节手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10

汉语拼音是学生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是开启小学学习之门的第一把金钥匙。所以,一进入小学,学生首先面对的就是汉语拼音学习。但是,相对于识字、写字、阅读等,汉语拼音较为单调枯燥,因此,很多老师费尽心思,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尽力让汉语拼音教学生动活泼有趣,让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但仅仅关注学习内容,还不足以保障汉语拼音教学的效果。一年级的学生自控力差,兴趣点容易转移,注意力难以集中,更难以持久,这是因为他们年龄小,生理与心理还不成熟,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因此,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既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保持他们的注意力,又要注意调节学生的身心,以防他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课堂节奏调控,也是汉语拼音教学应该关注的重要方面。

一、创设张弛有度的学习情境

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有效办法。但一年级的学生有他们的特殊之处,容易兴奋也容易兴奋过头,心静不下来,身子扭来扭去,小嘴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如果让他们这样兴奋下去,不仅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也难以保证。所以,在设计情境时一定要注意“度”,注意变化。课的开始,所设计的情境不能让学生过分兴奋,到了极点往往就收不回来了,应该逐步加强刺激。如果用一个曲线图表示,应该先上升再平稳过渡,最后达到顶点。

比如,在教“ie、üe、er”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嫦娥奔月的故事开头,引出课程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静静地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3个韵母的发音教学。这个过程需要15分钟左右,此时,学生的兴奋度会渐渐降低,这时需要进一步刺激,而且要比刚才讲故事的刺激度要大一些。通过小组比赛、帮助字母宝宝找朋友的办法,学生从刚才的单调读变为竞争、动手操作,刚刚要回到低谷的情绪会再次回升。学生的情绪回升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平静下来,安静地动手写字母。25分钟之后,教师要给学生一个释放的机会,穿插一个课中操,再进行教学活动。课的最后5分钟是学生最没耐性的时间,这时需要一个更强的刺激,教师可以采用钓鱼、擂台赛的形式,让他们的情绪达到兴奋点。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办法,教师还可以以一个故事贯穿整节课,开头设置悬念,把学生慢慢引入学习内容,中间再讲一点,讲到高潮处戛然而止,再引入学习内容,最后抛出结果。办法其实很多,但要注意一节课设计的情境不能太多,这样会把学生绕晕,也不能长时间使用同一种方法,那样学生就没新鲜感了。

二、安排丰富的教学内容

很多老师在拼音教学中非常重视拼读的指导与训练,这是对的。但如果只是机械、反复地读,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与厌倦感,效率也不会高。而且,拼读也不是拼音教学的全部。因此,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这样,课堂节奏才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有益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练习拼读时,我们可以呈现学生喜欢的画面,并配上音节,帮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画面中感知和理解汉语拼音,并引导学生围绕图想象说话。面对熟悉的画面,学生想说愿说,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能得到提高。师生、生生的交流过程无不包含着字母的发音,只要我们适当启发学生,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拼音。这样的内容的安排与指导,也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字正腔圆地说好普通话,与别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

还有的老师的课堂,拼音的读、说在教学中往往会占用大部分时间,而对课堂上的写则有所轻视,甚至有把写放到课后的现象。其实,学生在各种方式的读与说中,精神总体处于亢奋之中,若是在其中恰当地穿插写的练习,会让他得到放松,在相对平静的情绪中进一步学习拼音。一年级的学生刚学着拿笔书写,握笔姿势还没有完全掌握,手上的力气也不够,在进行书写练习时,可以分段进行。这样读写交替进行,学生不觉得累,效果也容易得到保障。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调节手段

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仅在创设情境与内容安排上下工夫还不够,还要有专门的形式多样的调节手段穿插在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效果。

第一种,口令调控。拼读时,很多老师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这是一种有效的调控办法。老师:“火车火车往哪儿开?”学生:“火车火车往这儿开。”这样的一问一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的作用和“开火车”是一样的,如一个学生说:“请跟我读。”其他学生:“我跟你读。”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经常以易记的口令来提醒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一二三,坐坐好;小眼睛,看老师……”

第二种,评比机制。如老师将小组序号写在黑板上,随时给表现好的小组画五角星,满十颗星就可以得一面小红旗。

第三种,做课中操调节。一般教学进行到20分钟左右时,学生的大脑便慢慢由兴奋转向抑制,呈现疲劳状态。我们可以顺应学生爱玩的天性,在课堂教学出现低谷时,巧妙设计一段课中操,让学生动一动、说一说、唱一唱,给学生一个释放的机会,调节学生的注意力,解除学生的大脑疲劳,让学生放松身心,保证学习效率。课中操的内容不能单一,要注意变换形式,可以是放松式的,用一些简单的放松动作帮助学生调整,让学生听老师的口令跟老师一起做动作,如:“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握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放起来。”可以是律动式的,如放一段视频,边看动画边听歌曲,让学生跟着唱,跟着动。也可以是儿歌式的,与教学内容相关,如在教“ang、eng、ing、ong”时根据情境图编一首儿歌:“天蓝蓝,草青青,小朋友们放风筝。大姐放的是大老鹰,二姐放的是小蜜蜂,小弟放的是一条龙。小风筝,飞天空,穿白云,过彩虹,飘飘悠悠真快乐。”教师还可以根据拼音教学的进度,让学生做拼音操,在调节中巩固。如:“点点头,弯弯腰,我们来做拼音操。动动手,跺跺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p、m、f、d、t、n、l……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甩甩手,拍拍肩,我们来背标调歌……站要直,坐要正,学好拼音基础好。”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还可以将课堂常规要求编成儿歌用于课中操。如:“管住眼睛看黑板,管住耳朵来听讲,管住小手不乱摸,管住小嘴不乱讲。一二三,坐坐好,四五六,动动脑。”学生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念完儿歌,所有的学生都坐得端端正正的,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

当然,课中调节最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所以它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显得很突兀,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即使是纯粹为了让学生放松、休息一下,也需要通过教师的过渡语引到课堂教学中。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漫谈 篇8

那么, 如何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呢?

一、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必须以教材为基础, 以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依据。

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授课时节奏宜缓, 要做到缓而不松、缓而不虚。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去思考, 提醒学生想好再说、想好再讨论、想好再辩论。教师要看准火候, 及时进行点拨, 这样既可以解决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又可以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论辩和思维应变能力的目的。对教材中浅显的内容, 讲课时节奏宜快, 让学生不觉得拖沓, 不感到厌烦。对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反复咀嚼, 认真品味, 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做到长文短讲, 短文深教, 有张有弛, 张弛相间。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长文较多, 如果教师整堂课都毫无侧重地讲析, 学生势必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样既浪费教学时间, 又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长文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选编的意图, 精选一些段落在课堂上精讲, 以突破文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在进行《阿Q正传》教学时, 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把握可以通过学生速读课文来完成, 而教师只需要借助提问的方式就可以了解学生是否了解故事情节和达到督促学生继续看书的目的。对于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关键语句则需要“重磅出击”, 放慢教学节奏, 具体分析。这种抓住重点确定教学节奏的教学方法, 可以加大课堂教学“信息”的输出和输入的强度, 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安排, 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自我控制力差, 不喜久坐和久思, 不宜长时间处于过分紧张的状态。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旺盛的精力和积极活跃的思维, 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和时缓时急、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般来说, 一堂语文课最好能每隔十至十五分钟就有一个小停顿, 观察学生接受课堂信息的效果, 以便及时调整讲课的程序和深度广度, 一节课要做到教学中心突出、节奏鲜明。设置新颖的课堂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时就可以先出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子, 让学生思考该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以前有没有见过类似的句子以及如何理解等问题。以前没有见过此类句子的学生一定会全神贯注地去思考, 以此导入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一定会好。因为一个人在急切盼望时, 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学习兴趣也最为浓厚。教师在教学时, 讲解要舒缓如山泉流水, 娓娓道来, 逐渐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 高潮时要节奏明快, 明白晓畅, 力达语文教学的高峰。既要浓墨重彩, 又要言简意赅, 把教学信息顺畅地输入学生的心田, 结尾处要紧凑, 留有余味引人思考。总之, 语文课堂教法多变, 节奏和谐, 就能创设一种独特的情境, 使学生能愉快地、自觉地领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三、掌握学生的表情反馈和语言反馈是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重要一环。

所谓表情反馈是指对学生察言观色。眼神是情感的反映和流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不会隐瞒, 不会说谎。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明亮的眼神是心领神会的表现, 表明教学信息正顺利地输入学生大脑, 效果很好;迟疑游移的眼神是困惑不解的表现, 说明教师输入的信息受阻, 未能有效地与学生原有知识联结;茫然呆滞的眼神则是学生缺少注意和理解教师授课内容的表现, 表明教师输出的信息还未与学生的大脑建立联系。所以,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反馈来调整教学节奏。如果不少学生因为熟悉正在讲授的内容而表现出来松懈情绪时, 教师则可以加快教学节奏, 让学生振奋精神, 集中注意力, 绷紧思维的弦;如果不少学生因为听不懂所讲授的内容而表现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时, 教师就要放慢节奏, 甚至回头再讲, 让学生听懂。一般来说,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以稍微紧张为好, 因为略显紧张的节奏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从而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热情高涨、思维活跃,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节奏艺术 篇9

第一, 注重语文教学内容详略得当

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不一样, 每一段落的大意不一样, 每一小自然段内容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那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注重划分重点、难点、疑点, 要划分详点、略点, 要虚实结合, 要动静结合, 这样才会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 也更易掌握。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的多与少, 要符合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讲得“面面俱到”详中又详, 不分主次轻重, 不分重点难点, “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波涛起伏, 毫无疑问, 怎么能收到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一般说来, 重点难点要重点讲解, 要调度学生注意力,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 则可简单讲解。只有详略得当, 虚实结合, 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也只有这样, 才能够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 富有节奏感。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 注重语文教学速度快慢适中

语文课堂教学进度, 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调整, 做到准确把握好教学进程。速度如果过快, 则会使学生思维紧张疲劳, 使教学内容不易消化;速度如果过慢, 会使学生思维懒惰, 注意力不集中, 失去学习主动性;速度如果平稳, 会使学生思维漫不经心, 索然少味。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要从整体节奏上做到有效控制, 使其速度快慢交替, 此起彼伏, 形成有规律的变化。例如在散文教学, 特别是名家的散文, 对散文的意境美、形式美、语言美, 讲授时节奏要相对慢些, 其他方面的知识则要讲得快点。而在说明文教学中, 就应该把弄清事物的特征, 掌握说明文结构和说明方法, 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作为重点, 此时教学节奏一定要放慢。

第三, 注重语文教学语调

教师教学语言的美, 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 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 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声神融会, 相得益彰, 语调有变, 随境而迁, 高低起伏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如何控制教学语言, 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 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 应放慢语速, 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 应加快语速, 放轻音量;讲解急切、愤怒、兴奋的内容, 用快节奏的语言;讲解深情、优美、宁静的内容就用慢节奏语言。

第四, 注重语文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果, 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制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 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 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充分运用比喻、拟人、摹状、夸张等, 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 给学生以直观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低结合、轻重交替, 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 这毫无疑问会将知识的甘露和谐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教师的肢体语言也尤为重要。语文课堂上, 教师必须突出优美、和谐的表情、动作和手势, 只有通过规范得体的手势, 丰富、有趣的表情动作, 口与手的协调一致, 然后把握好语调与手势的抑扬顿挫才能让学生直接感染教师的自然与亲切, 愉快地向思维更深层挖掘。

第五, 注重语文教学环节

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是连结课堂教学结构的纽带。必须按照教学规律组织衔接, 正确处理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的关系, 合理安排和设置教学内容和时间, 一节课的教学环节, 搞单一的“满堂灌”不行, 搞“平分秋色”同样也不行, 搞只追求热闹的“花架子”更不行, 如果这样, 那么会给学生带来不良感受, 从而使他的思维效果受到影响。教师在把握教学环节时, 必须审时度势, 在不削弱, 不忽视“双基”的前提下, 将课堂教学环节根据轻重缓急设置的, 搭桥引路, 探究获取。使记忆巩固, 总结归纳, 灵活运用等教学环节, 环环紧扣, 有紧有松, 有张有弛。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按其规律有节奏地进行,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第六, 注重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每节课所需方法却不同。所以要求交替变换、合理调配教学方法。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一的行为刺激下, 大脑皮层容易进入抑制状态, 而间隔、变化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打破这种催眠刺激。所以必须讲究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搭配、有机结合, 使课堂有动有静、动与静结合, 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动与静交替中有节奏的进行。这样安排, 整堂课就会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第七、注重板书设计

板书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板书的出现时机应与教学语言手势密切结合, 边讲边写, 让学生的视觉与感觉相统一, 这样不仅适合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 也能引导和控制学生, 使学生跟上老师的节拍。巧妙的板书时序的安排,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的思路和课文的思路合拍共振。板书还要讲究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太慢, 都会影响教学节奏。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篇10

一、教学时间的节奏变化

一堂课就像一出戏一样,既要有使人平心静气的舒缓场面,也要有使人紧张振奋的高潮。就是这种平缓与高潮的交替出现,才能扣人心弦,产生真正的节奏。课堂中,如果整个45分钟都是一板一眼、四平八稳、慢条斯理的舒缓气氛,学生必然感到索然寡味、无精打采。相反,如果整节课都是激情洋溢、精神振奋,学生也会因过度疲劳而思维抑制,教学效果也将适得其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根据不同的课型调整好时间的分配,巧妙地把课堂气氛由平缓推向高潮,又由高潮逐步转入平缓。使学生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迷惘,时而惊叹;时而兴致勃勃,时而惴惴不安。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得我们的教学最优化。

二、教学内容的节奏变化

一节课,如果只讲不练或只练不讲,只读不议或只议不思,那么要么教师唱独角戏,要么学生“大闹天宫”,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完成,课堂练习效率便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不起来。因此课堂教学要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说读写合理结合,形成课堂教学的节奏美。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像根弦,我们要求学生绷紧这根弦,但又不能长时间地让他们处于这种状态,否则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他们会很被动,并会限制他们的思维。理想的状态是有张有弛,形成紧张而又活泼的课堂气氛。

例如学《凡尔赛宫》一文,上本文之前,请学生查阅有关凡尔赛宫的资料,上课开始,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所查资料,用投影仪展示出凡尔赛宫的有关图片,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齐读、有自读、有默读,谈个人对文章的理解和心得体会,老师作适当点拨。同学再读课文,找出文章的关键语句,细细品读,讨论,这样既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又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最后时间写150字左右的导游词,来介绍我们国家的故宫博物院。

三、教学语言表达的节奏变化

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要求教师在发声上做到吐字清晰,明亮流畅,语调注意抑扬顿挫,高低有别,强弱迥异,语速讲求缓急快慢,变化有致,从而使课堂教学语言富于音乐节奏美。

课堂教学的展开和推进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据此,就有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提问语、小结语等。在教学过程中,新鲜有趣的导入语,天衣无缝的衔接语,动静交错的体态语和耐人寻味的结束语等交错出现,从而显示出不同层次的语言节奏。

如上《蓝蓝的威尼斯》这篇文章,我就查了很多资料。我设计的导入语是:现在正是下午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也许还有点困,要不咱们先放松一下,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优美的音乐,飞向蓝蓝的亚得里亚海,去欣赏海上明珠威尼斯的异域风情。在海风的吹拂下,相信大家的精神一定也会振奋起来了。初到威尼斯,我们不妨先谈谈各自对威尼斯的印象吧。本文结束语我是这样设计的:蓝天碧海、典雅繁华和谐幸福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一起构成了蓝蓝的威尼斯,让我们在著名的威尼斯船歌《桑塔露其亚》的音乐声中再次领略它的独特魅力。结束我们的威尼斯之行。在有声有色的课堂中学习,学生更易于投入到课堂氛围中去。在教授《醉翁亭记》第一段结束后,我是这样设计衔接语的:文章第一段写太守被这里的山水所陶醉,那么这里的山水到底有何景让太守如此心动呢?读了课文第二段答案不言自明。

四、教学氛围的节奏变化

氛围节奏即课堂教学中的冷与热的交替。知识教学是冷,趣味教学是热;理性分析是冷,激情表达是热。纯知识教学易造成枯燥乏味、沉闷窒息的课堂氛围,而趣味教学则能活跃课堂氛围,但要想在每一节课中时刻保持趣味教学,这也是不可能的事。一般地讲,有些知识教学能与趣味教学相结合,而有些知识教学则不能。因为这种结合必须是自然的、合理的,而不能是牵强附会的。总的来说,现在的课堂教学是知识教学多趣味教学少、理性講解多激情表现少,换言之就是冷的多热的少。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强调趣味教学。趣味教学不应生造,而应从教材中去发掘,从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中去开发,从知识的联系中去发展,从师生的情感和心理感受中去构建。

如何把握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节奏 初中生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而言,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门艺术,而节奏又是艺术的灵魂,因此,课堂教学节奏便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如果老师善于根据学生的特征和心理进行教学,善于调节语文课堂节奏,便能够和学生一起演绎出语文的华美乐章,呈现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因此,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有效的运用每节课的40分钟,准确做到迅速而有效的传递信息,且能够让学生喜欢学习,保持学习的热情。以下是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有效调节课堂节奏的方式。

一、 把握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意义

课堂教学节奏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语文课堂中老师知识的传递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情感的传递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所以教学节奏也要随之变化。我们能够发现老师展现出的教学节奏如果非常紧凑,那么教学的环节便是环环相扣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提高,课堂参与度也会随之提高。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教学节奏对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学生的表现也会非常活跃,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如果老师能够科学的掌握教学节奏,也会使老师的教学变得轻松而有效。

二、 把握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方式

1.老师要做好课堂教学节奏的主导地位

老师是课堂教学节奏的调节者,因此,初中语文老师需要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同时着手,掌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理念、语言、风格、时间等都是影响课堂教学节奏的因素。比如,优秀的初中语文老师会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懂得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在课堂中不会自说自话,而是会随时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当感受到学生学习困难时,会及时把课堂节奏放慢一些。当感受学生自注意力不集中时,会及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活动,尽量把节奏放慢一些或者更换教学形式,让学生逐渐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另外,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老师往往会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节奏变化以及注意力的集中情况。上课时,老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思想情感得到沟通、交流和碰撞,久而久之,课堂节奏便会变得丰富多彩,也使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使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可以不断得到提升。同时,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老师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要结合当节课所讲的课文内容采取抑扬顿挫、快慢结合、高低和谐等各种语言形式,使学生能够被课堂教学节奏所引导,进而更好的学习。

2.课堂节奏要和课文相结合,要以课文为依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多半以课文解读为中心。课本是语文教学的依据,课本也因为课文内容和抒发情感的不同而产生差距,便形成了课文内涵的节奏差距,课文的节奏差异也是教学节奏调节的重要根据。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课文中的内容多样,感情丰富,课文中的情节节奏,课文的开始、高潮、结局等都呈现出不同情节的起伏,每个情节中也都要有不同的教学节奏的掌控。对于文中1923年,便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疯狂镇压进步革命力量,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途茫茫。对于这些讲述之时,老师便要慷慨激昂,运用较快的教学节奏,让学生感受到对敌人的痛恨;再如课文中最后一段:“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这段话便用扬子江、黄河精神高度概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战斗风貌,号召民众以雄健精神,用顽强斗争创造未来。老师需要用抑扬顿挫的口气进行描述,让初中生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感情,使学生能够真临其境的看到这些情景,通过情景交融的过程中,感受到老师教学节奏的变化和课文情感的变化。使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真正的做到课堂节奏和课文相结合。

【结 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老师课堂教学要把握好教学节奏,设置出好的教学情境,逐渐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从而真实的从课堂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善春.课堂教学节奏艺术中美的意蕴及其价值【J】.教育探索, 2011(10)

上一篇: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使用许可协议下一篇:幼儿园春季保教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