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论文

2024-09-30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论文(共12篇)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论文 篇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节奏调节控制主要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取得既定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依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教学反馈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教学控制活动。课堂教学节奏调控是教师对课堂的因势利导,是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因为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致使小学课堂节奏调控难度比较大,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来说,需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情境和教学时间的需求,有效地对教学进度和方向进行控制,拿捏好力度和高度,保证完成教学目标。

一、调控教学节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是被教师激发出来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教学节奏是完全不一样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无法有效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适合从事紧张的脑力活动,教学节奏放慢一些反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分配好教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节奏。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一些自由发展的阅读时间,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学应该以稍快或者是稳定的节奏,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较高的专注度,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度,而学生可以利用课间时间进行调节性休息和放松。此外,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角度出发,教师的性格决定了教学节奏的快慢,有的教师性格活泼,有的教师沉着稳重。教师教学节奏的安排可以结合教师的喜好和性格特点综合确定,但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调控课堂节奏要结合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难易不一、题材形式多样、写作手法迥异。例如,古诗词语言精练,朗朗上口,内容十分紧凑,结构变化多样,跳跃性很强,修辞手法应用更是多姿多彩。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内容进行适当地扩展,教学节奏要适当放慢一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赏析。而议论文比较抽象,结构紧密而逻辑性强,教师教学时应该节奏适中,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把握中心句和重点段理解文章的结构关系,从而掌握作者的思路、观点和写法。对于描写手法多样、写作技巧丰富、情节比较容易理解的记叙性文章,课堂节奏应该收放有度,做到重点鲜明突出,难点反复讲解推敲,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高低起伏、节奏明快,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思维也具有节奏感,不断产生兴奋情绪,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三、调控课堂节奏要体现宽严相济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宽一方面是指听不到教师对学生的苛责,看不到教师严厉批评学生和课堂难以进行下去的僵持局面,整个课堂教学师生配合默契,关系融洽,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要无所顾忌,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应该积极接受并做出改正。而所谓的严就是对宽的一种控制和调节。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学生在进行问题探讨中经常会出现开小差、跑题的现象,他们的思维常常会游离于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对于这种现象就需要教师严格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适度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提示,合理地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思路回归到课堂教学中,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宽是对学生的放松,严是对教学节奏的调控,做好两者的协调配合工作,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节奏得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四、充满艺术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沟通都是采用语言进行双向互动交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恰当的语言,保证语气适合,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的发展。教师语言在课堂教学调控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调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语言要徐疾有致,快慢合适,高低起伏,声调要有情绪的波澜。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像瀑布一样有落差,有时溪水潺潺,有时奔腾而下。总之,教师在进行课堂节奏调控的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调控课堂节奏,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小学教师要调控好教学节奏,采用科学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如何调控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进行分析,以期引出更有效的策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参考文献

[1]郑亚成.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J].教育现代化,2015(17).

[2]马学良,范德生.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论文 篇2

1.调控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疾徐张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又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2.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比如,有位教师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时的课题板书时序的安排就很巧妙,他说:“今天,我将领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略停),那是一处印刷所(板书)。不过,不是咱们学校的印刷厂,而是建筑在地下的(板书)印刷所。而且,还得到苏联的第比利斯(板书)去。”教学板书与教学语言的配合严密精巧,妙趣横生。这样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还要讲究板书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太慢,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节奏。

3.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4.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特级教师于漪就特别强调“要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如她讲《雨中登泰山》一文,一开始满怀激情地导入课文,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一个波峰。接着,改用导游式的语言,放慢语速,提出问题。学生静思,快速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答案,这样形成第一个波谷。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幅奇景,出现第二个波峰。接着往前推进,在学生对七真祠作了简要介绍后,立即巧妙过渡:“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两个环节衔接自然紧凑。于老师充分注意到学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绪,恰当地加以语言引导,加快了节奏。学生经过短时思考,争着介绍一天门和二天门的景色,课堂上出现第三个波峰。接下来,她小结上文,对学生给以肯定,有意放慢节奏。然后,于老师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进一步“游览”胜景,要他们边“攀登”边谈感受。此后再次加快节奏,又推进一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请同学们抓住特征,介绍二三美景。”马上就有学生抢先回答,引起全班学生的欢声笑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之后又依次提出三个问题,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又把学生的情感和思路引向纵深。整个教学,真可说是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快慢相间,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享受。

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说:“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作为语文教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节奏艺术,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美育功能。因此,我们应当把它提升为一种美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效应。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 篇3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

二、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動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三、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特级教师于漪就特别强调“要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如她讲《雨中登泰山》一文,一开始满怀激情地导入课文,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一个波峰。接着,改用导游式的语言,放慢语速,提出问题。学生静思,快速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答案,这样形成第一个波谷。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幅奇景,出现第二个波峰。接着往前推进,在学生对七真祠作了简要介绍后,立即巧妙过渡:“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两个环节衔接自然紧凑。于老师充分注意到学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绪,恰当地加以语言引导,加快了节奏。学生经过短时思考,争着介绍一天门和二天门的景色,课堂上出现第三个波峰。接下来,她小结上文,对学生给予肯定,有意放慢节奏。然后,于老师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进一步“游览”胜景,要他们边“攀登”边谈感受。此后再次加快节奏,又推进一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请同学们抓住特征,介绍二三美景。”马上就有学生抢先回答,引起全班学生的欢声笑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之后又依次提出三个问题,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又把学生的情感和思路引向纵深。整个教学,真可说是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快慢相间,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享受。

说说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美 篇4

怎样才能很好地掌控住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呢?笔者有以下一些观点。

一、准确把握好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在实际中的实施。正确的教学程序应当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一直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忱,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收放须有度

“放”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的独立思考;“收”是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的总结理解。这个程度要把握好,做到收放的统一。

(二)起伏要有致

一节课直叙到底的话,很难吸引学生,而课程跌宕起伏,富有变化,才能激发学生兴趣。

(三)动静宜相生

课堂的动静结合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疲劳感,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活跃度。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课堂的节奏把握主要靠教学的内容来呈现,因此设计合理适当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在此过程之中,需要注意:

(一)疏密要相间

绘画中讲究“疏可走马”与“密不透风”,说的就是留白与紧凑,有的地方要留白以供遐想,有的地方要紧凑,创造紧张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课堂结构紧凑、节奏协调、穿插合理,呈现课堂“疏密相间”的美感。

(二)详略要得当

课堂内容的多少,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水平,不可以“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蜻蜓点水”。我觉得一节课45分钟,尽可能安排一个重点就够了,对于重点我们要详讲、精讲、讲透,耗时较多,除此之外是非重点,我们可以少讲、略讲,根据课程内容的安排,有详有略,讲求适当。

(三)快慢应相宜

“快慢”指的是教学的速度,太快如疾风骤雨,学生无法消化;太慢如龟爬慢走,学生没有学习的劲头,所以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掌握好教学的速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教学内容的快慢缓急。

三、有效调控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此话说出了美的语言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而语文在语言美方面表现得更加的突出。美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它包括生动、准确地传达信息,也包括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语言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以及句子的长短,语调的升降等规律的变化。在一些需要强调的地方,我们可以放慢语速,提高声音,甚至可以重复强调,或者讲些范例、故事来加深印象。而有些地方属于略降的地方降低声调,加快语速,放缓对大脑皮层的刺激,这样高低长短强度不一的语言表现形式,对学生大脑形成的刺激也是有强有弱的,学生的状态调整得好,学习的效果才会突出和明显。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单一声音刺激下,大脑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或缓或急的语文教学语言节奏把握,正是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调控得当就是一曲富有节奏的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四、关注学生反应

课堂教学的奇妙所在就是课堂的变化莫测,往往同一篇文章、同一种备课方法,在面对不同学生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化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很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依据课堂动向进行节奏调控。如果学生出现疲惫紧张、精神紧绷的情况,就要放缓节奏让其放松;如果学生懈怠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就要加快节奏,让他们的精神再度集中。教师务必要灵活调整课堂的节奏,注意学生所做出的反应,适时做出改变和调整。

总之,课堂节奏的把握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也是一名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我们一定要掌控好课堂的节奏,带动学生,将每一堂课上好、讲好、备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许英哲.回归文本张弛有度:谈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17).

初三语文知识点之诗歌节奏 篇5

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每当一次新的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使人感到亲切、愉快。颐和园的长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亭子,既可供人休息,又可使人驻足其中细细观赏周围的湖光山色。而在走一段停一停,走一段停一停这种交替重复中,也会感到节奏所带来的快感与美感。一种新的节奏被人熟悉之后。又会产生预期的心理,预期得中也会感到满足。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散漫趋向集中。众人一起劳动时喊的号子,队伍行进时喊豹口令,都有这种作用。

可见,仅仅是节奏本身就具有一种魅力。

语言也可以形成节奏。每个人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各有固定的习惯,可以形成节奏感。这是语言的自然节奏,未经加工的,不很鲜明的。此外,语言还有另一种节奏即音乐的节奏,这是在语言自然节奏的基础上经过加工造成的。它强调了自然节奏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定型化,节奏感更加鲜明。诗歌的格律就建立在这种节奏之上。然而,诗歌过于迁就语言的自然节奏就显得散漫。不上口;过于追求音乐节奏,又会流于造作。不自然。只有那件既人损害自然节奏而又优于自然节奏的、富于音乐感的诗歌节奏才能被广泛接受。这种节奏一旦被找到,就会逐渐固定下来成为通行的格律。

诗歌的节奏必须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古希腊语和拉丁请;元音长短的区别比较明显,所以古希腊诗和拉丁诗都以元音长短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有短长格、短短长格、长短格。长短短格等。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都是由五个长短短格和一个长短格构成,叫六音步诗体。古梵文诗主要也是靠长短格构成节奏、德语、英语、俄语,语音轻重的分别明显,诗歌遂以轻重音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如轻重格、重轻格。

中国大典诗歌的节奏是依据双语的特点建的,既不是长短格,也不足轻重格,而是由以下两种因素决定的。

首先是音节和音节的组合。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而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顿。顿,有人叫音组或音步。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必须指出,顿不一定是声音停顿的地方,通常吟诵对倒需要拖长。顿的划分既要考虑音节的整齐。又要兼顾意义的完整。

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逗。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 初中数学。中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逗,这个逗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林庚先生指出这是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一条规律。并称之为“半逗律”。他说:“‘半逗律’乃是中国诗行基于自己的语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

揭示了“半逗律”,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句子凑成了四、五、七言却仍然不象诗,原因就在于音节的组今不符合这条规律。揭示了“半逗律”,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六言诗始终未能成为主要形式,就因为二二二的这种音节组会无法形成半逗,不合乎中国诗歌节奏的习惯。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读四言诗觉得节奏比较呆板,五七言则显得活泼,其奥妙也在于音节时组合上。四言诗,逗的前后各有两个音节。均等的切分,没有变出。五七言诗,逗的前后相差一个音节,离变化于整齐之中,读起来就觉得活泼。

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这是构成诗句的基本格律。符合了这条格律。就好像为一座建筑物树起了柱子。至于其他格律,如平民、对仗,不过是在这柱子上增加的装饰而已。中国诗歌的格律似乎很复杂,说穿了就这么简单。

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掌控 篇6

一、从教师的教学入手

1.教法上要动静结合

教法上的“动”是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它既是一种课堂状态,也是一种教学节奏。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动静相间、浓淡交替的节奏变化,不仅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注意力,更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学习《范进中举》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范进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二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辛辣、深刻、夸张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范进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2.语言上要抑扬顿挫

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都能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的声音要做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声神融会,相得益彰。运用比喻、拟人、摹状、夸张等修辞手法,让教学语言“活”起来。阐述成功时,语气应庄重严肃、生动、铿锵有力;解剖失败时,语调应沉稳,诚然有理。声调不能太高,也不能嘶哑低沉。既有高亢情激的鼓励,也有轻声细雨的推动。

3.情感上要浓淡相宜

浓是指教师的感情强烈、激动,语言表述节奏较快;淡是指教师的感情比较平静、温和,语言表述节奏较慢。一堂课,教师的感情即不能慷慨激昂到底,也不能像和尚念经那样让平淡占满课堂。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情感也要体现出节奏感,要有变化,情随境迁,情以文异,情因人发,该浓则浓,宜淡则淡。浓淡交替,课堂节奏才会有波澜,才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迸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二、从学生的特点入手

1.年龄特点

中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三四岁之间,注意力往往不稳定,不持久,长时间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显然是不适宜的。因此,节奏要以跳跃和多变为好。课堂中间,教师要适时、适当穿插一些轻松活泼、丰富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或者给学生一些自由朗读的时间。这些短暂的调节,犹如一节乐曲中的“慢板”,与智力活动较紧张的“快板”相间,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2.素质差异

同年级的学生在综合素质上一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节奏的把握上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否则,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另一些学生“吃不了”情况的发生。一般而言,综合素质较好的教学对象,学习上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他们在课堂上反应敏捷、理解能力强、“消化”也快。因此节奏上应适当增加一些“紧张度”和“难度”,以扩充一定时间内的容量,让他们“吃饱”“吃好”。综合素质较差的教学对象,学习上有一定的障碍,他们在课堂上反应迟缓、理解能力弱,如果采用相同的节奏,会使他们“吃不消”,思想上也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面对这些学生,节奏要放得慢一些,“难度”适当降低一些,以确保他们“吃透”内容。

3.课堂反应

教学作为信息传导与输入的过程,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依据课堂动向进行节奏调控。如发现多数学生听课感到吃力时,应放慢节奏,或在原地“停”下来,以使大多数学生跟上进度。当发现学生已经紧张到濒临疲憊时,就要有意变换一下节奏,穿插一点轻松的内容,调节课堂气氛。

三、从教材的特点入手

1.文体特点

不同的文体在功能作用、表现方式、语言运用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节奏的把握上一定要灵活。一般来说,现代文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也不是很多、很难。因此,在节奏上应宜紧宜密,以便从容量上、深度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文言文教学会涉及一系列古代历史文化常识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难度大,尤其是很少接触文言文的低年级学生,采用快节奏、大密度显然不适宜。教学上只有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味到作品的思想内蕴,从中受益。

2.教学内容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要结合内容,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次要内容“轻描淡写”。真正做到有详有略,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感。一般来说,重点、难点处节奏易缓,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理解、消化,其他地方节奏可紧凑一些。这样处理,有利于突出教学内容的主要方面。

3.课型特点

新课标语文教材安排有讲读课和自读课。这两种课型,教学要求不一样,节奏的把握上也有很大的区别。讲读课作为重点讲授篇目,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内容上有深度,目标上有高度,要求上有难度。节奏放得太快,会影响教学效果。自读课顾名思义以学生自学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内容难度不大,教学要求不高,因此,节奏可适当放快。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的最终目的在于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使之在课堂学习中保持一种昂奋状态。对教师来说,它不仅是教学上的一种技巧,更是一门学之不尽的艺术,也是教学造诣的完美体现。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过程的节奏,做到难易适当,快慢结合,张弛有度,给人以美的享受。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漫谈 篇7

那么, 如何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呢?

一、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必须以教材为基础, 以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依据。

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授课时节奏宜缓, 要做到缓而不松、缓而不虚。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去思考, 提醒学生想好再说、想好再讨论、想好再辩论。教师要看准火候, 及时进行点拨, 这样既可以解决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又可以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论辩和思维应变能力的目的。对教材中浅显的内容, 讲课时节奏宜快, 让学生不觉得拖沓, 不感到厌烦。对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反复咀嚼, 认真品味, 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做到长文短讲, 短文深教, 有张有弛, 张弛相间。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长文较多, 如果教师整堂课都毫无侧重地讲析, 学生势必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样既浪费教学时间, 又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长文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选编的意图, 精选一些段落在课堂上精讲, 以突破文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在进行《阿Q正传》教学时, 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把握可以通过学生速读课文来完成, 而教师只需要借助提问的方式就可以了解学生是否了解故事情节和达到督促学生继续看书的目的。对于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关键语句则需要“重磅出击”, 放慢教学节奏, 具体分析。这种抓住重点确定教学节奏的教学方法, 可以加大课堂教学“信息”的输出和输入的强度, 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安排, 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自我控制力差, 不喜久坐和久思, 不宜长时间处于过分紧张的状态。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旺盛的精力和积极活跃的思维, 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和时缓时急、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般来说, 一堂语文课最好能每隔十至十五分钟就有一个小停顿, 观察学生接受课堂信息的效果, 以便及时调整讲课的程序和深度广度, 一节课要做到教学中心突出、节奏鲜明。设置新颖的课堂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时就可以先出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子, 让学生思考该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以前有没有见过类似的句子以及如何理解等问题。以前没有见过此类句子的学生一定会全神贯注地去思考, 以此导入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一定会好。因为一个人在急切盼望时, 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学习兴趣也最为浓厚。教师在教学时, 讲解要舒缓如山泉流水, 娓娓道来, 逐渐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 高潮时要节奏明快, 明白晓畅, 力达语文教学的高峰。既要浓墨重彩, 又要言简意赅, 把教学信息顺畅地输入学生的心田, 结尾处要紧凑, 留有余味引人思考。总之, 语文课堂教法多变, 节奏和谐, 就能创设一种独特的情境, 使学生能愉快地、自觉地领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三、掌握学生的表情反馈和语言反馈是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重要一环。

所谓表情反馈是指对学生察言观色。眼神是情感的反映和流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不会隐瞒, 不会说谎。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明亮的眼神是心领神会的表现, 表明教学信息正顺利地输入学生大脑, 效果很好;迟疑游移的眼神是困惑不解的表现, 说明教师输入的信息受阻, 未能有效地与学生原有知识联结;茫然呆滞的眼神则是学生缺少注意和理解教师授课内容的表现, 表明教师输出的信息还未与学生的大脑建立联系。所以,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反馈来调整教学节奏。如果不少学生因为熟悉正在讲授的内容而表现出来松懈情绪时, 教师则可以加快教学节奏, 让学生振奋精神, 集中注意力, 绷紧思维的弦;如果不少学生因为听不懂所讲授的内容而表现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时, 教师就要放慢节奏, 甚至回头再讲, 让学生听懂。一般来说,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以稍微紧张为好, 因为略显紧张的节奏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从而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热情高涨、思维活跃,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论文 篇8

一、巧妙的开头

好的开始, 是成功的先导。做好导入新课, 课堂之初, 就好比戏剧开场的锣鼓声, 说书人的惟妙惟肖的开场语, 教师要在极短的时间内, 用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 简练的语言,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课堂的开头是讲好课的重要一环, 是教师应掌握的基本功。例如, 在讲授《桂林山水》这一课时, 教师采用激情导入的方式导入课文。“同学们, 你们去过哪些名山大川?如果没有去过, 但听说过的也行。那滚滚黄河、长江, 冲破险阻, 艰难曲折而又一往无前地一泻千里, 那宏伟壮丽、气势雄伟的群山俊岭, 它们都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这一导入, 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而达到了教学的一个小高峰。

二、传神的结尾

课堂教学的结尾, 就像是高考时的最后一秒, 教师不仅要用精练的语言总结全课的内容, 使之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还要讲求艺术技巧, 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回味无穷。例如, 在讲诗歌《长征》这一课时, 快要结束了, 教师可以总结性地说,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的, 让我们在《长征》的乐曲声中, 齐声背诵这首诗。”乐曲声起, 全体起立, 背诵全诗, 结束全课。这样愉快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充满快乐, 不感到乏味、单调、压抑、枯燥, 还能使学生进行一次美的体验, 形成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三、此起彼伏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节奏的安排中, 除开头的先语制人与结束时惟妙惟肖传神话语技巧外, 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的合理调节、短暂的休息也是十分必要, 这样才能安排好教学重点及难点。在30多分钟内, 教师要集中精力, 全身心地完成好教学任务, 并自然而然地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高潮阶段一般都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教学阶段, 也是他们思想感情最强烈的时刻。这时教师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 想方设法给他们的大脑以强烈刺激, 让他们的智慧之花不断地喷射出来, 使情感的浪潮此起彼伏, 在教学高潮之后, 要用几分钟的时间来调节学生的思绪, 缓解一下学生课堂情绪, 把教学节奏稍微放慢, 从而放松他们高度紧张的大脑神经。

例如《桂林山水》这一课, 我们首先激起学生的兴趣, 接下来, 我改用游者的心态, 放慢语速, 说:“桂林山水比你们刚才说过的名山大川更有一番独特的美, 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这么美, 你们想去游览一番吗?那现在就让我们作一次假想旅行, 我们坐上飞机, 很快就到了桂林,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水光山色, 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你们看——漓江的水怎么这样的美?用什么词形容的, 怎样形容的?”学生静静地思索, 又用极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从而找出了问题的答案, 这样就形成了第一个波峰。在此之后学生们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 用精巧的话语描绘出第一场情景, 就形成了第二个波峰。在学生对漓江的水作了简要介绍后, 教师要立即巧妙过渡一下:“我们被漓江的水深深地吸引了, 让我们顺流而下, 看一看漓江的山吧, 沿途还会有哪些奇景仙境呢?”这两个环节自然而然地衔接在一起, 从而学生们都被美景深深吸引住了。教师再利用简笔画创设情境, 用语言及时地、恰当地引导理解词语, 加快了教学课堂节奏。

然后教师再用鼓励性的语言, 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游览”胜景的激情, 学生经过短时思考, 争着介绍漓江水的美和桂林山的奇, 课堂上就出现了第三个波峰。接下来, 教师小结上文, 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 并有意放慢教学节奏。要他们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游览观赏的感受。此后再次加快节奏, 又推进一步:“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在此之后我又依次提出几个小问题: (1) 桂林的山水如此美丽, 现在就在我们的脚下, 这时你会想到什么呢? (2) 祖国的大好河山举不胜举, 桂林山水只是一部分, 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3) 你会用哪些语言来赞美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呢?整个教学过程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可以说是此起彼伏, 环环相扣, 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美, 获得美的享受。

总之, 教学的节奏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 始终使节奏处于和谐状态。这样, 课堂教学才会安排得有条理、松紧有度, 收放自如, 才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动态之美。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要具有节奏和谐之美, 如巧妙的开头、传神的结尾、此起彼伏的过程等教学设计, 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 始终使节奏处于和谐状态, 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安排得有条理、松紧有度, 收放自如, 才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节奏艺术 篇9

第一, 注重语文教学内容详略得当

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不一样, 每一段落的大意不一样, 每一小自然段内容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那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注重划分重点、难点、疑点, 要划分详点、略点, 要虚实结合, 要动静结合, 这样才会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 也更易掌握。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的多与少, 要符合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讲得“面面俱到”详中又详, 不分主次轻重, 不分重点难点, “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波涛起伏, 毫无疑问, 怎么能收到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一般说来, 重点难点要重点讲解, 要调度学生注意力,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 则可简单讲解。只有详略得当, 虚实结合, 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也只有这样, 才能够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 富有节奏感。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 注重语文教学速度快慢适中

语文课堂教学进度, 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调整, 做到准确把握好教学进程。速度如果过快, 则会使学生思维紧张疲劳, 使教学内容不易消化;速度如果过慢, 会使学生思维懒惰, 注意力不集中, 失去学习主动性;速度如果平稳, 会使学生思维漫不经心, 索然少味。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要从整体节奏上做到有效控制, 使其速度快慢交替, 此起彼伏, 形成有规律的变化。例如在散文教学, 特别是名家的散文, 对散文的意境美、形式美、语言美, 讲授时节奏要相对慢些, 其他方面的知识则要讲得快点。而在说明文教学中, 就应该把弄清事物的特征, 掌握说明文结构和说明方法, 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作为重点, 此时教学节奏一定要放慢。

第三, 注重语文教学语调

教师教学语言的美, 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 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 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声神融会, 相得益彰, 语调有变, 随境而迁, 高低起伏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如何控制教学语言, 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 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 应放慢语速, 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 应加快语速, 放轻音量;讲解急切、愤怒、兴奋的内容, 用快节奏的语言;讲解深情、优美、宁静的内容就用慢节奏语言。

第四, 注重语文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果, 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制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 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 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充分运用比喻、拟人、摹状、夸张等, 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 给学生以直观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低结合、轻重交替, 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 这毫无疑问会将知识的甘露和谐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教师的肢体语言也尤为重要。语文课堂上, 教师必须突出优美、和谐的表情、动作和手势, 只有通过规范得体的手势, 丰富、有趣的表情动作, 口与手的协调一致, 然后把握好语调与手势的抑扬顿挫才能让学生直接感染教师的自然与亲切, 愉快地向思维更深层挖掘。

第五, 注重语文教学环节

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是连结课堂教学结构的纽带。必须按照教学规律组织衔接, 正确处理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的关系, 合理安排和设置教学内容和时间, 一节课的教学环节, 搞单一的“满堂灌”不行, 搞“平分秋色”同样也不行, 搞只追求热闹的“花架子”更不行, 如果这样, 那么会给学生带来不良感受, 从而使他的思维效果受到影响。教师在把握教学环节时, 必须审时度势, 在不削弱, 不忽视“双基”的前提下, 将课堂教学环节根据轻重缓急设置的, 搭桥引路, 探究获取。使记忆巩固, 总结归纳, 灵活运用等教学环节, 环环紧扣, 有紧有松, 有张有弛。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按其规律有节奏地进行,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第六, 注重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每节课所需方法却不同。所以要求交替变换、合理调配教学方法。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一的行为刺激下, 大脑皮层容易进入抑制状态, 而间隔、变化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打破这种催眠刺激。所以必须讲究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搭配、有机结合, 使课堂有动有静、动与静结合, 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动与静交替中有节奏的进行。这样安排, 整堂课就会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第七、注重板书设计

板书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板书的出现时机应与教学语言手势密切结合, 边讲边写, 让学生的视觉与感觉相统一, 这样不仅适合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 也能引导和控制学生, 使学生跟上老师的节拍。巧妙的板书时序的安排,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的思路和课文的思路合拍共振。板书还要讲究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太慢, 都会影响教学节奏。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论文 篇10

很多老师也许都没有想到, 语文课是有节奏的, 一节课如果一直情绪高昂, 师生都会觉得很疲惫;一节课如果始终沉闷无声, 师生又会觉得很压抑。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课包括经过反复推敲打磨的公开课, 顶多算是有序的, 但还不一定是有节奏的。因为老师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处理仅仅是一种逻辑上的前后排序, 至于到具体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情况, 老师几乎毫无例外地是按照事先设定的模式依次进行, 而学生的学情往往被老师忽视了。那么, 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富有节奏呢?我们可以在吃透教材的情况下, 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找准训练点, 在静态中体现节奏

所有的节奏都是从动静中深化开去的, 语文课堂不能长时间地让学生处于紧张状态, 一堂有节奏的课应是动静结合的。寻找正确的读写训练点, 是“寻找动静相生策略”的最有效的办法。其实动静相生的策略, 难就难在静的设计, 除了静之外就是动, 所以精心设计的是“静的形态”。课堂教学中“静的形态”最典型的是全班学生默读、全班学生写话或做笔头练习这三种方法。静中有非常好的张力, 这相当于一首曲子中的休止符, 懂得课堂教学节奏的人, 就是精于“静道”的人。静的长度, 每一次不能超过五分钟, 比较理想的是一至三分钟;静的频率, 前后一般出现没有规律, 要根据课文内容加工, 从课堂心理运动曲线来看, 至少两次, 40分钟的课里, 如果超过了五次, 就会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 一般达到两三次, 而且一定要精心设计。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鱼游到了纸上》一课的初读环节设计过这样典型的训练:

师: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 自由朗读这篇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 把句子读通。第二个要求, 找一找, 就在这篇课文当中, 有多少句带有“游”字的句子。把这些带有“游”字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下来。明白两个要求了吗?

(生找到相关句子, 进行朗读)

师:这七个带“游”的句子, 有的很短, 一读就通, 不难。有的比较长, 有点儿难读, 读个三遍五遍不见得能够把它读顺口。怎么办?找到其中的一两句, 自己认为读不通的、读不顺口的, 把它找出来。反反复复地读上几遍, 感觉自己读顺口了才停止。好吗? (生再读)

师:我还有要求, 各位都听清楚要求。这样, 我想办法, 把你们要读的七个带“游”的句子都串起来。但是你得注意听, 我说着说着, 你就得注意, 马上跟上去, 看谁的耳朵最尖。

笔者同样也上《鱼游到了纸上》一课:

(1) 自由读课文,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随机提炼:“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

(2) 课文围绕“我”认识青年写了哪些内容? (“我”看见青年在静静地看金鱼、静静地画金鱼、“我”与青年静静地交谈)

(3) 根据这条线索, 把课文分成三段。

如果说, 王老师的课是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的话, 那么笔者的课堂是简单的“一二一起步走”的节奏, 这样的节奏乏味而单一, 适用于每一篇叙事性的文章, 那也就无所谓什么节奏可言了。而王老师的课妙就妙在, 他的“读”的点找得相当的妙, 为一般人所不能及的, “用第三只眼睛去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你看, 课就在点的把握上有了节奏!

二、适当拓展, 在升华中体现节奏

语文老师常常会“为赋新诗强说愁”, 常强加给孩子一些我们以为他们还不了解还没体会到的东西, 所以课堂上也会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景:时不时地加入一段文字, 动不动来一首小诗。试曾想, 如果没有了这个无用的拓展, 孩子们能学会吗?那么拓展如何更有实效?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 最好的教学资源就是文本。我们总会想尽方法将语文课堂变“大”, 将课文内容变“丰”, 从而急于让课堂拓展这一富有创意的形式闪亮登场, 不顾课文实际, 不顺学生学习实际, 进行补充材料的感情朗读与理解欣赏。显然, 像这样舍本逐末、离开了语言文字的无效训练无异于缘木求鱼。试看《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例, 资料的选用可以说是为学生所需, 真正用到了实处。

师:多好的园林啊!可是这一切已经都不存在了, 这一切早被那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烧了。同学们, 此时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纷纷提问:我想知道圆明园是用来干什么的?圆明园有多大?圆明园的遗址具体在什么地方?长大了我想去看一看。

师:我手里有一份资料, 是我从网上收集的, 可能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问题。

(学生快速地默读材料)

生:圆明园中的生肖铜像震撼了我, 那时就能做得那么好。

生:圆明园的独一无二震撼了我, 从园内的那些珍宝就可以知道圆明园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生:我被圆明园的建筑时间震撼了。

师:是啊, 圆明园是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35年的时间才建成的呀!可是这么好的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烧了。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 最后出示:这把火烧毁了……)

师:这把火烧毁了什么?请你把它写在纸上的任何一个空白地方, 把它写到你的心上。

从学生中来, 再到学生中去。他们有了一种强烈的需求, 你再帮助他们推波助澜, 这样的拓展还需要我们节外生枝吗?于是, 课就在学生的渴望中有了节奏!

三、进行学法指导, 在收放中体现节奏

为什么有些人上起语文课来明明白白一条线, 而有些人却模模糊糊一大片。等上完了, 不光没听懂, 更是一头雾水。其实这就是王老师讲到的收放相间的策略问题。收放相间要抓住收之道。一般来说, 收的地方是教师主体体现的地方, 就是放飞。它的形态有很多, 比如回顾、过渡、概括、指点、评价等等, 以及教师对所学内容的提升也是收。收要有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收是环节的收, 一收这课就显得紧凑, 就显得有板有眼;第二是大的板块结束要收;第三是整个课也要收, 如果不收, 节奏放慢, 就会显得凌乱。而有些老师的课堂常常缺乏一种学法的指导, 也就是一种有效的“收”。

例如, 林珊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 让笔者深切地感受到, 学法的指导真的能让课的思路更清晰, 节奏更明显。

……

师:没关系, 如果你了解了杏林子的经历, 你们一定能明白这个问题。 (多媒体出示:杏林子残疾的手及相关资料) 把残疾的杏林子跟飞蛾被捉住了但却那样想活下去, 那样珍惜自己的生命联系起来想, 杏林子会想些什么?

生:杏林子觉得飞蛾那样渺小, 都那样珍惜自己的生命, 想活下去, 更何况我是人呢!

师:你的意思是说, 杏林子明白了, 即使再脆弱的生命, 也要好好珍惜啊! (板书:珍惜) 有了这样的理解, 我们再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学了这一段, 老师送你两样法宝:第一是抓关键词理解句子;第二件宝贝是联系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的感情。刚才, 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读懂第二自然段的。下面, 我们就用这两个方法, 自己学习第三自然段。这样吧,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 选一个你最想研究的, 可以是一个词语, 也可以是一个标点, 琢磨琢磨, 看能体会到什么?

老师这样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学法的指导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以学定教, 循学而导, 从而使语文课更有一种明快、简洁的节奏美。我想, 从学生的学习中将学法提炼而成, 看似无声胜有声, 这不仅对老师受用, 更对学生受用, 课也在无形的“收”中更有节奏!

当然,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本身是从系统的、整体的视角去评判教学的, 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 所以, 把握这种节奏并不简单。但作为语文老师, 只要你大脑里有这个意识, 且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不断实践和探索, 这还是可以把握的。当你的语文课上得跌宕起伏、松紧有序、张弛有度, 而且你也觉得乐在其中的时候, 便是你掌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开端。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节奏艺术 篇11

关键词:课堂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64-01

节奏本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隶属于艺术范畴。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园中的一支奇葩,她以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教学内容的疏密相间,教学方式的交替交换,教学节奏的和谐统一等手段营造出丰富多彩、引人人胜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既能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指导学习过程和方法,又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情感意志、价值观。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相当深广的。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节奏艺术的认识和运用主要是:

一、讲究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

美的语言对学生影响之深。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换交替,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扬顿挫。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二、讲究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剩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锰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以“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讲究教学方式的交替交换

教学方式的交替交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地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的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的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老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面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

四、讲究教学节奏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论文 篇12

一、明确教学目标,预设教学节奏

教师备课时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生的语文基础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等,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中节奏的把控进行预先设计。预设教学节奏时,除了要考虑课标、教材、学生之外,还要在保证教学内容在规范化结构程序的前提下,注重教学过程的节奏美。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预设,必须在关注目标明确之后,对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重点在哪、学生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做到胸有成竹。例如,在学习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其学生自身修养,以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为最终落脚点,以“小说主要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写作特点为目标,先用故事引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再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最后通过归纳情节看人物特点。

二、整体感知内容,精心设计导入

课堂导入就像交响乐里的序曲、戏剧里面的序幕,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进行课堂导入时,应该能瞬间抓住学生的心,一下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迅速进入学习情境,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享受课堂之美。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写作时,我们常常提倡不要凭空捏造,要写自己亲眼所见的人,亲身经历的事。但是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之前根本没亲临过岳阳楼,而是仅凭借友人的一幅描绘岳阳楼的图画写出了这篇佳作。可是,这篇文章为什么这样的广为流传呢?”于是,学生们怀着巨大的疑惑和好奇心来反复阅读此文,最后他们体会到作者意图不在于岳阳楼风景怎样,而是要告慰与己一同被贬官的友人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是要借此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绪的掌握也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教学的25-30分钟内,要集中精力、加大密度,紧锣密鼓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并自然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而这个阶段正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阶段,感情容易达到最高峰,这时教师要调动一切手段,想方设法强烈刺激学生的大脑,让智慧的火花不断地迸射出来,让学生情感的浪潮汹涌澎湃。

此外,还要妙用课堂的结尾来个点睛之笔。课堂教学的结尾,就像赛跑时的冲刺,教师不仅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总结本课内容,让其深深刻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还要运用一个巧妙的提升,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能回味无穷,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语言生动幽默,营造轻松气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如果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化一些,会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例如,在教授《看云识天气》一课,说到“云好比是天上的招牌”时,说招牌是店铺的标志,这就是抽象的表述,学生比较难理解。假若说成招牌就是店铺名称,如“渝乡干锅鸭头”,顾客一看这块牌子,就知道这家店铺是饮食行业,并且干锅鸭头是它的主打菜。这样一说,就显得生动多了。教师如果善于将晦涩难懂的内容简单化,就能够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也能让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例如,在讲授《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父亲,这是个刚性的称呼,我们感觉到的是坚定。确实,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儿女成长的坚强后盾,一直坚强地、默默地屹立着,无怨无悔,令人感叹,令人敬畏!接着就引导出下面的比喻:父爱是一座雄伟的大山,父爱是一片广袤的草原,父爱是燃烧的太阳,父爱是汹涌的江河;父爱是厚重的抚摩,父爱是深情的凝望;父爱是一首歌,父爱是一杯酒。这些充满诗歌韵味的语言,运用了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

幽默诙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课堂运用幽默语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长注意集中时间,增强学习兴趣,有位老师在教学《如梦令》时,因为刚好赶在下午,班上有好几个同学都困得睡眼朦胧,老师没有训斥他们,而是先叫所有同学大声朗读一遍课文,用声音刺激一下同学,然后重填了该词:曾记骄阳西悬,定律公式盘旋,呼噜因瞌睡,梦里周公讲解,疲倦,疲倦,如此怎把书念。醒着的同学哄堂大笑,睡眼朦胧的同学为之一振,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教师如果能将生动幽默的语言和严谨的课堂语言结合起来,创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节奏,就会收到“寓庄于谐”的教学效果,还能形成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讲解即兴而起,变换教学手段

新课改理念强调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讲授,定会因学生的审美疲劳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教学时要善于用多变的教学手段来创造教学节奏。如有的老师在教授语文基础知识时让学生画“知识树”,用树干、树支、树叶代表各级不同的语文知识,把枯燥的语文语法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活跃。还有的老师在讲解《死海不死》一课时,让同学做“鸡蛋浮起来”的物理实验,让同学对“死海不死”的原理有了感性认识。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合理的调控课堂的节奏是一门学问。把握好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产生共振,就能谱写出语文课堂的华丽乐章,而这充满节奏旋律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意犹未尽,甚至流连忘返。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合理的掌控课堂的教学节奏是一门学问。把握好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产生共振,就能谱写出语文课堂的华丽乐章,而这充满节奏旋律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意犹未尽,甚至流连忘返。

上一篇: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下一篇:电气安全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