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漫谈(精选3篇)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漫谈 篇1
课堂教学节奏, 通常是指课堂教学进程中的速度及其规律性的变化。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要做到有张有弛, 张弛得法;有疏有密, 疏密得当;有高有低, 错落有致;新颖多变, 起伏和谐。这种恰到好处的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思想活泼、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的状态, 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那么, 如何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呢?
一、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必须以教材为基础, 以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依据。
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授课时节奏宜缓, 要做到缓而不松、缓而不虚。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去思考, 提醒学生想好再说、想好再讨论、想好再辩论。教师要看准火候, 及时进行点拨, 这样既可以解决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又可以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论辩和思维应变能力的目的。对教材中浅显的内容, 讲课时节奏宜快, 让学生不觉得拖沓, 不感到厌烦。对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反复咀嚼, 认真品味, 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做到长文短讲, 短文深教, 有张有弛, 张弛相间。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长文较多, 如果教师整堂课都毫无侧重地讲析, 学生势必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样既浪费教学时间, 又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长文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选编的意图, 精选一些段落在课堂上精讲, 以突破文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在进行《阿Q正传》教学时, 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把握可以通过学生速读课文来完成, 而教师只需要借助提问的方式就可以了解学生是否了解故事情节和达到督促学生继续看书的目的。对于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关键语句则需要“重磅出击”, 放慢教学节奏, 具体分析。这种抓住重点确定教学节奏的教学方法, 可以加大课堂教学“信息”的输出和输入的强度, 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安排, 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自我控制力差, 不喜久坐和久思, 不宜长时间处于过分紧张的状态。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旺盛的精力和积极活跃的思维, 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和时缓时急、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般来说, 一堂语文课最好能每隔十至十五分钟就有一个小停顿, 观察学生接受课堂信息的效果, 以便及时调整讲课的程序和深度广度, 一节课要做到教学中心突出、节奏鲜明。设置新颖的课堂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时就可以先出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子, 让学生思考该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以前有没有见过类似的句子以及如何理解等问题。以前没有见过此类句子的学生一定会全神贯注地去思考, 以此导入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一定会好。因为一个人在急切盼望时, 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学习兴趣也最为浓厚。教师在教学时, 讲解要舒缓如山泉流水, 娓娓道来, 逐渐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 高潮时要节奏明快, 明白晓畅, 力达语文教学的高峰。既要浓墨重彩, 又要言简意赅, 把教学信息顺畅地输入学生的心田, 结尾处要紧凑, 留有余味引人思考。总之, 语文课堂教法多变, 节奏和谐, 就能创设一种独特的情境, 使学生能愉快地、自觉地领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三、掌握学生的表情反馈和语言反馈是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重要一环。
所谓表情反馈是指对学生察言观色。眼神是情感的反映和流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不会隐瞒, 不会说谎。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明亮的眼神是心领神会的表现, 表明教学信息正顺利地输入学生大脑, 效果很好;迟疑游移的眼神是困惑不解的表现, 说明教师输入的信息受阻, 未能有效地与学生原有知识联结;茫然呆滞的眼神则是学生缺少注意和理解教师授课内容的表现, 表明教师输出的信息还未与学生的大脑建立联系。所以,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反馈来调整教学节奏。如果不少学生因为熟悉正在讲授的内容而表现出来松懈情绪时, 教师则可以加快教学节奏, 让学生振奋精神, 集中注意力, 绷紧思维的弦;如果不少学生因为听不懂所讲授的内容而表现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时, 教师就要放慢节奏, 甚至回头再讲, 让学生听懂。一般来说,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以稍微紧张为好, 因为略显紧张的节奏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从而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热情高涨、思维活跃,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表情反馈往往是感性的、初步的、概括的。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通过适当的提问, 有选择地对学生的听讲情况进行一点“火力侦察”, 从而获得学生的语言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节奏。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通过采用突然式提问的方式, 可以让其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 将其暂时中断的信息重新连接并使之重新流通。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同学, 可以采用准备式的提问, 通过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使教学信息稳步进入学生大脑。对于理解难度大的内容, 教师可以采取分解式提问, 以减缓教学信息输入的速度和密度, 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教师在教学讲授告一段落时, 可以采用总结式提问, 以便加大教学信息输入的强度, 增强信息储存的实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漫谈 篇2
1.调控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疾徐张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又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2.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比如,有位教师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时的课题板书时序的安排就很巧妙,他说:“今天,我将领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略停),那是一处印刷所(板书)。不过,不是咱们学校的印刷厂,而是建筑在地下的(板书)印刷所。而且,还得到苏联的第比利斯(板书)去。”教学板书与教学语言的配合严密精巧,妙趣横生。这样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还要讲究板书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太慢,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节奏。
3.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4.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特级教师于漪就特别强调“要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如她讲《雨中登泰山》一文,一开始满怀激情地导入课文,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一个波峰。接着,改用导游式的语言,放慢语速,提出问题。学生静思,快速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答案,这样形成第一个波谷。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幅奇景,出现第二个波峰。接着往前推进,在学生对七真祠作了简要介绍后,立即巧妙过渡:“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两个环节衔接自然紧凑。于老师充分注意到学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绪,恰当地加以语言引导,加快了节奏。学生经过短时思考,争着介绍一天门和二天门的景色,课堂上出现第三个波峰。接下来,她小结上文,对学生给以肯定,有意放慢节奏。然后,于老师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进一步“游览”胜景,要他们边“攀登”边谈感受。此后再次加快节奏,又推进一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请同学们抓住特征,介绍二三美景。”马上就有学生抢先回答,引起全班学生的欢声笑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之后又依次提出三个问题,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又把学生的情感和思路引向纵深。整个教学,真可说是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快慢相间,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享受。
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说:“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作为语文教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节奏艺术,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美育功能。因此,我们应当把它提升为一种美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效应。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漫谈 篇3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全面提升,创建全新的语文课程,就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全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对课堂教学节奏予以合理地把握,以保证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方法
★ 如何把握品牌与渠道的节奏
★ 把握好销售的节奏
★ 成功跳槽必须把握三大节奏
★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 小学语文课堂的调查报告
★ 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漫谈】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论文09-30
语文课堂的节奏与调控10-19
语文阅读教学漫谈09-25
语文教学的节奏08-06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漫谈07-20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漫谈07-21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06-30
课堂教学的节奏06-18
中学语文学习方法漫谈05-09
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