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学习方法漫谈

2024-05-09

中学语文学习方法漫谈(共8篇)

中学语文学习方法漫谈 篇1

阅读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做为义务教育阶段之一的初中是学生形成良好阅读品质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 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而努力。在目前的考试中阅读题也是一类重要的题目。所以无论从应试的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 培养学生阅读品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去感悟作品

最终的阅读应该是学生自己去阅读, 而不是教师去代替学生完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的个体创造, 让学生的思想在阅读中驰骋, 让学生用心去感悟作品, 用心灵超越时空去与作者完成对话。而教师要做的是适时加以帮助、指导。一是帮助学生拓开思路, 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想问题, 开拓其思绪的广度;二是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开拓其思维的深度;三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学生已充分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展开对话, 让学生互相交流所得并抓住学生中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和有关资料加以辩论, 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 取长补短, 拓展思维。

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批注、圈点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 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 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 随时记下作品里精美的片言只语,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好处。学生如能把自己与作品、作者之间心灵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个中滋味随时记下, 这就是心得, 也是一种创作。因为读而有了写的动力和材料, 因为写更渴望读。这样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 写读书心得, 养成边读边写的习惯。语文教师, 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指导他们选准读物, 教会他们课外如何广泛阅读, 使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 扣住重点, 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 重点解决了, 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 扣住重点引导点拨, 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抓难点, 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教师针对重点、难点, 设计问题, 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比较干脆利落。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使他们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这样,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 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 就是变提问的角度, 让思路“拐一个弯”, 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 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 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 “没问题”, 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 使教学平中见奇。

四.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交流与合作

学生在课堂上, 各自将阅读过程中不易理解、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 相互讨论, 各抒己见, 在交流讨论中明辨事理。对于较深奥的问题, 老师也不要急于“直抒胸臆”, 以成人化的理解、教参式的照搬强加给学生, 甚至有时也不要苛求答案的统一、标准化。课堂交流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积极参与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交流讨论中, 要特别注意发现、欣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 还要鼓励学生之间课上针锋相对的辩论。教学中, 让创新思维之火花得以燎原, 让个性化教育得以落实。交流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整理思维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快速反应、口语表达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地参与学生的相互交流, 作为观众则应成为活动的指导者, 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有所发现, 有所收获, 有所感悟。教师还应该在学生的交流中予以必要的指导, 特别是在学生“口欲言渐止, 手欲写又停”的情况下作引导帮助。课堂教学交流讨论成功与否, 不仅反映了学生对课文感悟的深浅, 而且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交流讨论贵在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一生都十分重要。

中学语文学习方法漫谈 篇2

一、博览群籍,形成自己的读书特色

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

1、要读得广泛。

国内的、国外的,叙事的、说明的、论述的,写实的、虚构的,古代的、现代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科幻等等,博采众家,取其所长。因为语文教材的选文本身就是极为庞杂的,它包含了不同国家、不同体裁、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广泛地阅读,以形成广博的知识空间,建立丰厚立体的知识框架,不断拓展语文知识视野。

2、要读得经典

古今中外的书籍浩如烟海,即使是现今的书籍或者报刊杂志,那也是浩浩汤汤,无论是谁,也只能是有选择的阅读。读经典是最佳的选择,诸如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明清四大名著、鲁迅杂文、曹禺的戏剧、郭沫若的诗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苏霍姆林斯基和杜威等的教育论著等等,不一而足。

3、要读得深透

读书需要调集所有的文化、情感的积淀,要以其独特的眼光去发现书中的.宝藏,要看到别人不曾看到的东西。读书切忌浅尝辄止、囫囵吞枣。读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闪现问号,要追寻那些隐藏在文字深处的精华,要让那些被自己欣赏的元素透进自己的文化血脉。于丹读论语就读出了“于丹式”的情愫,让人深感惊讶和敬佩。

4、要读得美丽

阅读活动是思想的洗礼,是情感的陶冶,是心灵的放飞,是智慧的碰撞,语文教师读书要有一种心灵旅游的奇特感觉,借助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遨游在符号构成的美丽世界中,要漂浮在朦胧神奇的梦幻里,眼睛里透射出生命愉悦的光亮。

5、要读得痴迷

读书要成为语文教师生命的需要,成为语文教师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语文教师人生的最大嗜好。用一种虔诚的心态,带着宗教的执著,穿行于茫茫无际的书林,仿佛削发的僧人,静静地坐着,手里捏这光滑的神圣的佛珠,心无杂念地翻动散发幽香的书页,分享着无穷而微妙奇特的快乐。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

孔子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告诉我们,只重视读书,不注重思考,可能会致使我们迷惑,而只注重思考,不注重读书就会很危险。所以我们要学会边读书边思考,边思考边写下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读书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名言佳句,我们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写出自己的体会心得。日记本、教育日记、网络空间、博客等,都可以留下我们读书和反思的心路历程。点点水滴,汇集成奔腾的河流;善于反思,才促进了我的不断进取。

1、摘抄名言佳句

读书过程中总会看到篇篇美文,句句精彩,字字珠玑。像雨后彩虹,像浪花朵朵,时而给我无限的遐想,时而触动我的敏感的心灵,更多的是告诫我不断学习,深入反思。我们在看的过程中把这些句子划出来,有时间的时候摘抄在记录本上。它们像一副副良药,使我们镇静,充实,时时鞭策着自己的所作所为。

2、感悟点滴生活

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不断地输入才能保证源源地输出。如果说读书是对别人的脚印进行扫描的过程,那么,写作就是对自己的脚印进行收集的过程。我们的成长历程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扫描和收集的过程。扫描可以让我们借鉴别人的长处,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收集却可以让我们时常反思,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每一步。夜深人静的时候,闲来无事的时候,随感而发,回忆着生活中点点滴滴,犹如细品一杯香茗,会让我们久久沉浸在幸福与感慨之中。

3、教育日记,反思教学管理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培养漫谈 篇3

一、由一节公开课所想到的

笔者听过一堂语文公开课,教师讲《乡愁》,课堂上播放了大量课件,有文字、有图片等,大部分要说、要写的都在多媒体课件上显示出来了。但笔者却认为该堂课的主讲教师将最重要的东西丢了:就是没能充分运用汉语语言之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品尝一次“愁”的滋味,这样的课,笔者认为是不成功的。假设语文教师在这几方面狠下一番功夫,使自身达到如下要求,就能借助一堂语文课释放教学的魅力。

1一口标准、圆润的普通话和一手潇洒飘逸的板书。

2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广博的见闻,对事物有独到的、精确的见解。

3表情达意到位的态势语和会说话的眼神。

4语言表达能力强,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激情。

二、化妆与练内功

若把改革课堂形式比喻为化妆,则上述四点好比是教师练内功。教学的内功练得不好,课堂形式再好也不过是徒有其表,形式的东西容易老化。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课堂教学形式的翻新很快。

龙应台教授在台湾大学法学院作的一次演讲中曾提到过,“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即强调人的素质的培养。高素质是语文教师课堂艺术的前提与基础。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教师通过不断地培养和锻炼最终能够基本达到笔者前面所讲的四点时,语文的课堂形式对于教师而言只是举手之劳,甚至于很多时候仅是课堂的一剂调料而已,学生会完全沉浸在语文课教师个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国学魅力上,为汉语语言文字有如此神奇之功效而倾倒。比如,就《乡愁》这篇现代诗而言,教师若能将前面所讲的四点融会贯通到课堂上去,效果会如何呢?——当语文教师以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引出课题后,在黑板上书两个漂亮的行书体字“乡愁”,学生会不会被教师身上的国学魅力所吸引?当诗中涉及到台湾时,语文教师可不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以政治的眼光甚至以战略眼光谈谈台湾的过去与现在,以及台湾问题的重要性?这是拓宽课堂知识面、增加语文课趣味性与时政性的好时机,学生肯定会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此外,语文教师还应饱含深情地配以恰到好处的表情与手势,将这首诗朗读一遍,要让学生从教师的眼神里看出浓浓的“乡之愁”,从而想到“国之愁”。最后,教师可以将“乡愁”或说“国愁”统一到台湾问题里去。以此为题,作一篇好的演讲稿,让学生在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接受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

三、语文教师要有独立自主的教学个性

个性有益于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教师个性愈强,语文课堂教学主动性越明显,愈能有效地指导和进行语文教学。同时,个性意识越强,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就更能释放语文教学艺术的精华。

教学个性的培养,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形式,不要受教学改革的固有模式影响,大胆地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内涵,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个性是教学突破口。个性的差异与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第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的语言表述与文字描写。引人入胜的细节描绘、非凡的情境创设,会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学生在对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自己的个性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课堂气氛必然会情景交融。

但对于教学个性的培养笔者还需说明两点:一是教学个性的基础是教师有深厚的内功修为(如前面所说),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二是追求教学个性应避免过度标新立异,不然又会只流于形式。

四、课堂小技巧的运用

在课堂上运用一些小技巧会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譬如作一个圆、如果是一个数学教师或物理教师,就必须用圆规,画好了学生也会觉得很普通;若不用圆规徒手画还必须事先声明,否则学生会认为教师不严谨。但在语文课上,一位语文教师要求学生以圆圈为话题写一篇短文。教师随手用姆指和食指夹住粉笔作圆规的动点,以小指作圆心,跪下中指和无名指,以姆指和小指能打开的宽度为半径在黑板上很潇洒地画了一个近似圆,学生立即有一阵感叹之声,被教师的技巧折服了。这样的小技巧也是教学艺术与能力的体现。

中学语文作文技法漫谈 篇4

一、规范的书写是考场作文不容忽视的一面

正所谓:“云想衣裳花想容。”就是说, 我们应该把作文也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像杨贵妃般亮丽、惹眼, 这样才可以给阅卷老师良好的第一印象。而良好的第一印象会使文章得到“心理印象分”。因此, 书写格式规范、标点正确、字迹端正且文体优美、卷面清晰整洁、没有或少有错别字的文章会给评卷者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文面犹如人的脸面, 第一印象很重要。

二、审清题意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

作文审题对写好作文至关重要。清朝薛雪《一瓢诗话》中说:“一题到手, 必观其如何是题之面目, 如何是题之体段, 如何是题之神魂。做得题之神魂摇曳, 则题之面目、体段不攻自破矣。”可见, 审题之重要, 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审题准确, 可以为写好作文提供可靠的保证。审题不准, 甚至曲解题意, 信笔写来, 写作时就会跑题, 造成“我的眼里没有你”“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的现象。因此, 作文审题是第一要务。

三、立意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

立意, 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 没有主题的文章就没有灵魂, 没有生命。实际上,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 作文的好坏、成功与失败, 从某种意义上说, 其立意是关键之关键。

四、选材是作文成败的重要环节

虽说文章必须有一个准确、深刻的立意, 但是, 没有恰当的材料, 再好的立意也是无法表现的。因此, 如果说主题是作文的灵魂、统帅, 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

五、构思是作文前的腹稿, 是思维走过的道路

结构要做到凤头、猪肚、豹尾 (元·乔梦符) , 古代学者陶宗仪对这六个字的解释是“大概起要美丽, 中要浩荡, 尾要响亮。”头要像“凤头”———漂亮、俊秀;主干要像“猪肚”———饱满、充实;结尾要像“豹尾”———飞扬、有力。这是对一般文章的要求。同时, 行文上要有“钢筋铁骨”, 就是文章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要有巧妙的伏笔和照应;段落间要有“桥梁”“针线”, 也就是要有恰当的过渡和照应。许多文章之所以出现松散、隔断、硬接、硬转的毛病, 与疏于过渡照应有很大的关系。

六、文章内容是文章的血肉

内容充实的文章就如同音乐家演奏出的沁人心脾的华美乐章, 势必让阅卷老师赞叹不已。这里的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等。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 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清晰、论据充足。

七、中心是文章的灵魂, 是文章的纲

这就好比风筝在天上任意飞翔, 好像自由自在, 别忘了, 那根线牢牢地抓在人的手中, 而这根线就好比文章的中心。中心是贯穿全篇的, 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要以中心为依据。而“中心”的位置也要尽可能显著, 最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总之, 掌握以上技法, 你的作文就会有闪光点, 这样, 你的作文就不会再在及格水平区徘徊。走出平庸、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在数秒内吸引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打动阅卷老师的心, 赢得第一印象分。

摘要:“作文难, 作文难, 难于上青天”, 被称为语文试卷“半壁江山”的作文试题, 不仅学生谈其色变, 就连一些老师也是如此。因此, 可谓是:作文难, 老师难教, 学生难写。所以, 教师在反思, 奥秘在何方?学生在叩问, 能否让自己的文章闪现优秀甚至满分的灵气?所以, 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 能写一手好文章, 那可就是“得作文者得天下了”。如果谁说有奇妙仙丹, 可以在一朝一夕中让学生的作文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 那一定是骗人的话。但是作文终归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

中学语文学习方法漫谈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程;主体参与意识;阅读素养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学中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科学整合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一、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学会倾听,从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随着多媒体设备的不断更新,我们学校已经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这套系统附带了软件资源,教师上课时可以随时调出,供学生欣赏。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我利用现代教育装备资源,科学整合教材信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实效。

例如,在讲解《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相关动画视频,学生很想知道故事要讲什么内容。在讲完故事后,教师可进行问题设置:“故事中有哪些主人翁,为什么说他们都是小画家呢?”这样做可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保证听课质量。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对视频的欣赏和故事的倾听,说出自己的所悟所感,有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

二、让学生学会阅读,体现学生参与的全民性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阅读参与程度不同。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或者是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刺激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的参与率,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例如,在进行《我爱祖国》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进行网络阅读,从方方面面了解我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大好河山、经济发展、历史文明与社会进步等信息,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我们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感想,说出自己的体会,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谈一下自己对祖国热爱之情。

三、让学生学会表达,以质疑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是思维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增进彼此共识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在语文教学时,要及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说不仅仅是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还要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索,从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以质疑引发参与兴趣。

例如,在进行看图说文《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上课时,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不过,动画片里没有声音,我让学生给予旁白,鼓励学生说出故事里的主人翁和故事的大意,同时鼓励其他学生能够质疑,共同探讨故事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以质疑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综合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才能使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使他们的视野开阔,见识提高。

语文学习方法漫谈 篇6

当我们理解语文的真正含义后,就应该在这方面打好基础。中国的语文教育历史非常悠久。夏、商、周三代便有官学,官学中的主要课程便有“九算”与“六书”,九算相当于今天的数学、几何等,而“六书”实际就是文字学。孔子教书,也是六艺,其中同样有“六书”,根据注解可知,孔子教书时的六书是指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假借、谐声。顺序与名称与今天文字学的六书稍有不同,但就是文字学则没有疑问。

我在《国学基础二十四讲》中曾说“文化传播的最重要载体是文字,中国文字的产生及其特点是构成国学的最深厚的基础。要真正接触古人的灵魂,真正理解国学的精髓,则必须理解古文字。每次学术思想发生重要变化时,也一定会伴随文字学的深入研究与传播。东汉后朝发生古今文之争,许慎的《说文解字》便是应运而生的第一部文字学专著。王安石变法时也要对文字学进行一番新的解释,亲自著《字说》。清代乾嘉学派时出现的古文字研究热都可以看出文字的重要。可见要与古人思想接轨,便非要识字不可”。

因此,语文学习的根基是文字,然后是语言,最后才是文学——诗词文赋与小说戏剧。文字的学习,简单说就是认识字,理解字,要会读会讲会写。认字也是有规律有窍门的。如果从部首下手,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文字,如人、手、足、口、耳、目、山、石、田、金、木、水、火、土、日、月、辰、虎、鹿、马、牛、羊、犬、豕、鸟、鱼、虫、阜、邑、彳、亍、行等,如果将这些文字的意义弄懂弄透,再看任何文字,便基本上可以理解其意义。在此基础上,认字则非常容易而迅疾。如果常用汉字能够认识六千以上,一般阅读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八千以上则有相当水平,一万以上则基本可以进入阅读的自由境界。

认识文字的目的是运用,运用文字的前提是会运用语言。语言可以分为生活中的日常用语言和写作运用的书面语言。我们的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后者,即书面语言。这种语言的运用主要要学习好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汉语的语法不是太难,而且要结合具体语言现象去学习理解才更容易把握。另外,由于汉字基本是单字独立表达一个意思的特点,故文字学如果很好,则语法便不那么重要。古代诗词基本没有什么语法可讲,因为太灵活了。

欣赏是基础和前提,创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目标,没有创作经验的欣赏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文学欣赏和创作是紧密联系的。欣赏是前提,如果不能很好地欣赏则没有很高的标准,那么创作也没有楷模和目标。就中小学生来说,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水平。

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时,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有计划地阅读,要阅读最基础的国学书籍和文学书籍。

国学方面,先读四书,有精力再读五经。文学方面则是唐诗、宋词,笔者曾写过《唐诗三百首译注评》和《宋词三百首译注评》,雅俗共赏,可以选择阅读。散文最好先读《古文观止》,再就是阅读古代经典作品。常说的便是“左史庄骚,韩柳欧苏”。“左史庄骚”即《左传》、《史记》、《庄子》、《楚辞》,“骚”代表楚辞。“韩柳欧苏”指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这些作品都是经过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后洗练出来的精品。

二是要选取好的读本,现在出书太乱,有许多读本本身就存在严重缺欠甚至谬误百出,简直不堪入目。

最近读到一本解释《论语》的书,很厚,装帧也很好。但内容简直无法阅读。不读此书直接阅读论语尚可明白,如读此书则越读越糊涂,很多地方是一派胡言。如果初学者阅读这种书,直接误入歧途,会对自信心有严重打击。类似这样的书籍随时可见,故选择好的版本和书籍非常关键。至于如何选择,可以凭自己的眼光和感觉,也可以请人推荐。

三是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本着“以今逆古,以己度人”的态度。

要把自己带进作品,要用平等的眼光来审视,不要仰视古人,仰视看到的是下巴,不可能真正理解其意蕴,也不可俯视,俯视看到的是头顶,同样看不清真实面目。这样的阅读才会有长进,否则总是隔一层,好像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学而不思则罔”,说的就是这一点。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忠信品格是天生的,很多人都具备,只有通过学习,才会使其发扬光大。学习是对于自然人性的加工和修剪,使其成为大才。这里的学当然包括文献知识的学问和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一切生活技能。勤奋好学确实是人进步的关键因素。

漫谈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7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式

我们时常听到有的中学生说自己学习吃力, 不是学习的料, 没有学习天赋, 之所以有这样的抱怨和想法, 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各项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 也是把以往在学习活动中学到的技能综合运用到新的学习中使新学习更简单的能力。 下面我就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内涵、培养策略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是后天经过反复练习逐渐养成的较稳定的不易改变的行为特征, 即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进行某种行为的特殊倾向。 只有使某些行为方式达到自觉化的程度, 人才能把全部的意识和精力用在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上。 可以想象如果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他的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 习惯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1.从生理学角度看,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习状态更理想。 例如早上及时起床、自觉在课堂上专心听讲、课后自觉完成作业等对于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自动完成的。 但是对于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来说, 就只能疲于应付、顾此失彼, 更难谈达到理想的状态。

2.从心理学角度看,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习变得轻松有条理。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 撒切尔夫人说:“生活的秘诀实际上在于把90%的生活变成习惯。 ”其实生活中有些事, 如果连想都不用想就去做了, 那就是下意识在发生作用。 同理, 在学习中如果用下意识支配学习行为, 就说明已经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各项学习安排得有条不紊、轻轻松松。

3.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激发潜意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学习体验, 虽然知道贪玩不利于学习, 可强烈的欲望会使他情不自禁地玩, 很难静下心学习。 反之, 一个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会把学习变成一种需要, 对学习有一种亲和心理, 学习被看做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这就是潜意识的作用。 历史上一些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的灵感绝大多数来源于潜意识, 李白的诗篇、贝多芬的交响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门捷列夫在“梦”中看见元素周期表, 无一不是潜意识的作用。正如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所说“改造世界的力量就在你的潜意识中”。

4.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 同时缺乏效率的学习不会形成结构化的智力活动, 也就不会是高质量的学习。 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学习策略的形成。 一个人的学习习惯在一定途径下如果得到顺利发展并形成一种需要, 将会在学习中发挥极其深远的影响。 美国教育家戴维·珀金斯认为培养运用策略化知识的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 因此,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良好学习习惯的内涵

1.专心致志、一心向学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这种习惯是重中之重, 如果这种习惯真正养成, 学习者就会无意识地把周围的一切和自身的学习联系起来, 巧妙利用时间见缝插针地学习。 如有人用候车等人的时间尝试背诵诗文或记忆英语单词;利用别人休闲的时间回忆老师在课堂上涉及的问题等。他们时刻下意识地把注意力放到与学习有关的事上并充分发挥潜意识的作用, 有所感有所想, 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一心向学的人就是这样从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中积累知识的。

2.严格执行计划的习惯。 我们往往可以看到, 好多中学生在开学伊始就制订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 但遗憾的是不能坚持执行而变得形同虚设。 因此, 严格执行计划的习惯显得尤其重要, 也就是说, 谁能做到严格执行学习计划, 谁就会无往而不胜。

3.认真思考的习惯。 思考可以解开疑惑、激发灵感, 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又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增强创新能力, 是一种最基本也是很可贵的学习品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因此, 中学生必须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4.系统把握知识的习惯。 中学生通常只是跟着老师一节一章地学, 很少注意各章节与学科之间的关系。 久而久之, 就会觉得学习内容庞杂模糊, 学习负担加重, 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就要求学习者应及时把握学科知识结构, 从整体上学习知识,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 在平时的学习中, 学生要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及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拓宽知识视野、促进智力的发展。

6.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 中学生时期既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时期, 又是学生身体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 因此要注意身体与知识并重, 养成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 其实人的智力与精力都以体力为基础, 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 当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要再提升一个台阶, 往往拼搏的是体力而非智力。

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式

1.做好自我控制。 在培养习惯的初期, 自己有时确实很难抵抗某些活动的诱惑, 很难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这时可以请求老师、 同学或家长的帮助, 从而约束自己的各种行为, 必要时可以让他们对自己提供一些带有强制性的措施, 以达到约束自己行为的目的。

2.做到循序渐进。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 因此要从个人实际出发逐步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并逐步按部就班落实, 久而久之, 习惯自然养成;另外, 反复练习、简单的重复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

3.及时调整偏差。 绝大多数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自制力相对比较差, 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 如坏习惯的反复、敷衍了事、放任自流等现象。 这就要求中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千万不能跟着感觉走。

中学语文学习方法漫谈 篇8

过程教学法中职语文写作能力职业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专业课、基础课、普通课三大类,语文课属普通课,词典中的“普通”解释为:平常一般的意思。所以普通课排名最后是理所当然的。而写作课又被视为语文课中的“超生”内容。结果,在语文教学中就往往被遗弃或另眼相看。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写作知识贫乏,学生写作能力低下。

一、小组合作法的内涵

小组合作法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上,强调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帮助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侧重在语篇水平上指导写作,包括构思、写提纲、写初稿和修改等各个写作环节。教师的指导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直至最后成文。过程教学法把反馈概念引入写作教学,帮助建立了反馈、交互机制,以创造轻松自然的语言环境,激发自然的语言学习。构建了反馈改错机制,帮助写作者高效率地发现并纠正写作中的错误。写作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写”的需要顺其自然就进行了。同时教师在这堂课教学中,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积极地进行讨论,即采用“brain-storming'等方式调动了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知识,通过学生的口头呈现,口语、词汇和句型都得到了较好的运用。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合作学习下的新模式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写作学习过程由制导向自主和自由学习发展,从而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认知能力和求变、求异、求新的科学创新精神。

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今日的合作学习,就是明天的合作工作、合作生活。语文写作教学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互助合作基础上的,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方法为策略开展语文写作训练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的目标是:通过在丰富多样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主体合作与交往,互助与交流,激发学生写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非认知品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和探索创新精神。

二、小组合作在中职语文写作中运用的意义

目前上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文化基础较差,而且错误地认为读职高学好专业课就行了,不必学语文。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及时纠正“不必学语文”的错误认识,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因为学习语文是未来发展的需要,职高毕业后就面临就业,就业需要写自荐信,要靠口才来推销自己。如果语文素质不高,将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展示自己的才华。其次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必须让学生多阅读。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部分是名家名篇,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知识积累多了,写作文时语言就会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再者要写出好文章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经典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

三、小组合作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合作法通常以小组合作模式出现。教师的具体做法如下:教师将学生分成4~5人一小组,注意优中后进生的搭配。一组之内不能只有优生和后进生,否则小组讨论时,很可能优生滔滔不绝,后进生则被冷落一边。另外,尽量定期对小组进行微调,以确保学习成绩,性格,学习积极性不同的学生之间能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依赖的。听和读是输入,是理解和吸收语言信息的手段。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

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春》时,为了调动起学生对春天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我向学生展示了一组有关春天的美丽图片,把学生的视线从狹小的课堂中释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春的绿意,春的气息,春的舒爽。由此,我引导学生写出赞美春天的语句,学生下笔极快。

生1:春姑娘那瀑布一样的发丝,拂过你的脸颊凉凉的、痒痒的!

生2:春天的雨是柔和的,只见春雨在竹枝、竹叶上跳动着。那雨时而直线滑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如烟、如雾、如纱、如丝的倩影,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铉上跳动的音符,奏出优美的旋律。

之后我又随即又对学生进行引导:

师:我们生活在格尔木,这儿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和朱自清先生写的一样吗?

生1:对于格尔木的孩子,春天是沙子迷了眼睛的季节。孩子们闭着眼睛,等着沙子裹在眼泪流出来。对于格尔木的孩子,春天是封闭自己的季节。

生2:春天鞭笞了未曾冰释的冬天,春天拖欠了许诺过绿色的秋天。

春天在北方住了短短的时间,拍拍屁股走了,把所有打扫的工作留给了夏天。

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在感受到济南的冬天是温情的,是不常刮风的,我及时增加了仿写交流:

师:济南的冬天舒服吗?相比格尔木的冬天怎么样?你能否比较着写写格尔木的冬天呢?

有学生就深有感触得写道:“格尔木的冬天是出去不得的,半夜,西北风就像醉汉一样,动摇西撞……”

有效的课堂拓展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灵感,作文教学也潜移默化得进行了

四、结论

只有教师对合作学习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对每一次活动设计做好精心准备,才能真正减少小组合作低效现象,提高中职语文写作教学效率。我们在语文写作教学领域构建合作学习新模式,只是我们尝试教学改革的第一步。由于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在诸多方面都超越了常规的学习发展过程,因此,它必然也是一个受多因素制约的复杂系统工程,要想获得创新实效,还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求真务实,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邵红立.写作——语文阅读的延伸训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21-22.

[2]曹茂才.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的理论修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10):125-127.

上一篇:现状与治理下一篇:土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