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作文技巧

2024-06-26

中学语文作文技巧(精选12篇)

中学语文作文技巧 篇1

在我国中考制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 语文科目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也在不断地提高, 与此同时, 作文的分值也随之增加了许多。这对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而学生自己要想在语文写作方面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就必须让自己不断地学习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同时, 中学语文教师加强中学生作文写作教学的力度也是势在必行的一项举措。那么如何提升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或许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一、养成查阅的好习惯

工具书不仅是个好老师, 帮助我们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阅读材料来读。工具书的种类繁多, 除了我们所熟悉的字典、词典以外, 还有索引、文献资料等图书也是可以供学生查阅和使用的。

二、课本知识要扎实

“一课之本”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我们发现现在许多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考试当中所出现的阅读分析内容都是来自于课外书籍的, 因此, 对课本上的知识抛之脑后、置之不理, 一味地沉迷于各类题海之中。对课外书本知识的过度关注和依赖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广种薄收, 这种耗时耗力的行为所带来的收效甚微。譬如, 我们学习文言文, 如果课本中的内容都不能理解过关, 里面的词法、句法都还是一知半解的, 就迫不及待地到题海中去寻找答案, 这样的做法未免有些本末倒置, 甚至是枉费心机。其实, 课本中的文言文只要学生自己仔细剖析透彻了, 该背诵的内容也牢记于心, 才能够在课外知识面前举一反三, 才能够做到触类旁通。而且, 考试题目的资料即使是出自课外书上, 但是真正的考点和答案却始终是在课本之内的。

三、独立地思考

思考是从一个个的问题开始的, 所以学生要养成多提问题并且善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能引起学生思考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多问为什么, 许多学生在做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题目时所得出的答案总是和教师的答案相差甚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实就是学生对题目的一知半解, 对材料当中真正的内核是什么却没有发现。所以我们建议中学生多看、多读、多想、少做题。在每次熟读文章之后能不能多问自己一些问题, 自己又是不是能够回答地出来?当所有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就说明你读懂了。

四、课外书的阅读和读书笔记的整理

在语文作文写作当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读书。学生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 才能在不同的书本中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学生总是抱怨自己的作业繁重, 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看课外书籍。其实关键还是看自己有没有读书的意识和心态。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只要愿意挤, 总还是有的。”“只要你想读书就一定会有时间的, 况且在繁忙的学业之余能让课外书帮忙换一换脑子也未尝不是一种休息?当然, 课外资料的阅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杂志、报刊之类的“浅阅读”, 学生大可以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各种名著。经过这样长期的积累, 学生自然会发现它的好处和带来的丰厚回报。因为深厚的阅读功力不但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更可能将会是受用一生的。而读书笔记的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把语文写作零零散散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读书一定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而在写读书笔记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思考的习惯, 加深对所读内容的印象和理解, 让写作的思维更加有深刻性和条理性。

五、日记坚持写、随笔经常练

这两个词我们不难理解。日记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 它不需要长篇大论的叙述, 不能像流水账一样毫无营养, 可以短, 但要精, 这就要求学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所见所闻有选择、有感情地进行记录。内容也可以很广泛, 比如, 谈天说地, 比如, 海阔天空……而坚持练笔除了提高学生语言文学方面的熟练程度, 更加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能力, 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自身的观察、感受和思考的能力。语文作文的写作恰恰就需要这样笔不离手的精神。

六、虚心求教

学生知识面的广泛与否能够直接体现出语文作文写作的水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学生万不能闭门造车, 一门心思自己钻研。一个好的学生应该具备不耻下问的精神和勇气, 也应该养成求教于人的习惯, 自己不懂或者想不明白的问题要虚心向周围的人请教和学习。要向了解情况的人刨根问题, 要有“不弄明白不罢休“的精神。很多的真理往往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智慧的火花只有在大家的互相碰撞中才能够出现。

七、不断地练习写作

有了足够的知识积累, 学生就要开始不断地付诸行动了, 因为知识只放在脑袋里不用就好比是纸上谈兵, 语文写作的能力是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的。读的量有了, 我们就要让他有一个质的飞跃, 对文章的理解和脑中的念头是写作的源泉, 只想不做是行不通的, 在作文的写作当中学生或许会发现自己的文章写得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想, 这个时候不要灰心, 文章不像建筑, 出错了就要重来, 它完全可以是一件可以进行“再加工”的作品, 学生可以不断地尝试修改,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或许还能体会到文字的其乐无穷。当一篇文章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尝试、经过自己不懈的坚持, 精雕玉琢出来的文章呈现在同学和教师面前的时候, 相信那种感觉是无与伦比的, 那种成就感也将是不能忘怀的。

生活是作文写作的源泉。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文明的人类社会为我们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材, 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生动鲜活、丰富多样的的写作形式和写作技巧的深刻启示。正因如此, 学生要学习语文写作的技巧, 首先要学会的必须是向我们的生活学习。学生只有善于观察生活并且能够深入到生活当中去体验生活, 经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经验的不断积累, 才能够让自己的写作技巧有所提升、走上一个新的高度。当学生的写作技巧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 作文写作就是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的事情, 更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了提高中学生作文写作技巧的几种方法, 希望对教师及学生有所助益。

关键词:写作文,技巧

中学语文作文技巧 篇2

摘要 本文对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小说的艺术技巧作了分析、探讨。小说的细节、线索、反映的生活面 (点、线、面)之所以能融合成一体,在很大程度是凭借悬念、铺垫、穿插技巧的运用。设置悬念组织情节, 调节疏密;安排铺垫显示人物性格及人与人间的关系发展的合理性;借助穿插使情节发展波澜起伏,富有变化 。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小说技巧 悬念 铺垫 穿插

* * *

绘画与雕塑都以点线、面巧妙组合来再现生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揭起了人们觉醒的 旗帜,赞颂了生命的可爱,米开朗琪罗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扭曲的线条凝聚了生命全部的痛苦和挣扎;罗 丹的《加莱义民》组雕,从各个侧面共同反映了一种沉重的悲哀。同样,运用语言再现生活的小说其构思也离 不开点、线、面。别具一格的点,出神入化的线,宽广深邃的面,相映成辉,浑然一体,造成强烈的摄人心魄 的艺术效界。这里所谓的点、线、面,即小说的细节、线索和所反映的生活面。

在中学小说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细节在刻划人物、展开情节、营造环境、渲染气氛等方面的重要性,重 视线索在作品结构的前后构连、情节的顺次展开、心理活动的递变流程、情绪升降的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纽带作 用,突出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深广度、典型性及所概括的主题思想。这是小说的具体要求,自然不能忽略。但 是小说的点、线、面是如何融合成浑然一体的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凭借悬念、铺垫、穿插等艺术技巧的运用。 莫泊桑的《项链》借助一条项链的真假得失,形成强烈的艺术反差,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女主人公为一 夜的虚荣而付出了十年的辛酸。最后作者笔锋一转,指出项链是假的,这就把玛蒂尔德还清债务后仅存的一丝 欣慰也冲击得荡然无存。项链是假的,虚荣心也像这串项链,是心灵的锁链,它带给人们的只有辛酸和不幸。 这篇小说点的设计巧妙,线的脉络清晰,面的揭示不凡。细究这篇小说的全盘构思,不难看出,作品的点、线 、面浑然天成得力于悬念,铺垫和穿插的巧妙运用。

小说是情节因素较强的`文学体裁,作者常常借助悬念来安排结构、组织情节、调节疏密,以达到扣人心弦 的艺术效果。悬念是外来名词,在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中称之为“扣子”,即在情节进行过程中打一个“结”, 系一个“扣”,也就是在作品某一部分揭示出矛盾的端倪,而又把它悬置起来,暂不予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 造成疑问,引起猜测、期待、疑虑等心理情绪,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悬念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封闭性悬念、开放性悬念和半封闭性悬念。

封闭性悬念就是把人物间的关系和结局都保藏不露,以引起读者急于寻根究底的好奇性。这一类悬念常设 置在作品的开头,一开始就布下了疑阵,步步深入,如入迷宫,到最后才亮出答案,使读者在恍然大悟中得到 美的满足。

如选自《水浒》中的《智取生辰纲》,作者预告布下了两条线:杨志奉梁中书之命押送生辰纳到东京蔡京 处;晁盖、吴用等好汉欲夺取这宗不义之财。从而设置了一个总的悬念:杨志能否逃过晁盖、吴用等人的手掌 而如期把生辰纲送到?情节结构由此出发,一正一反呈螺旋形向前发展。文章只写杨志一伙一路上的种种艰难 ,打打吵吵,真真假假,扑朔迷离,而对读者所关心的晁盖、吴用如何夺取这价值十万贯的珍宝一事却守口如 瓶,没有透露任何风声。直到最后,才揭破迹底,两条线索至此会合。小说纵横开阖、错综多变的结构圆满地 完成。

开放性悬念则是把事情的最后结局提早预示出来,使读者怀着焦灼、忧虑、关切的心情注视着人物的一举 一动,期持事变的发生。读者所关心的不是结局如何,而是结局是如何演变而成的。鲁迅的《祝福》就是将故 事的结局作为小说的开端,一开头就把祥林嫂临死前的惨象显示在读者眼前,造成浓厚的悲剧气氛,有力地冲 击着读者的心弦,使读者近切想了解,祥林嫂为什么会沦为乞丐?临死前为什么还要追问灵魂的有无?为什么 鲁四老爷在她死后还骂她“谬种”?结局虽已知道,但在读者心目中仍然造成一系列的悬念,产生一种迫切想 了解事情发生经过的心理。这一类悬念的设置,往往能使小说一开头就有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半封闭性悬念往往在设置悬念的同时给读者透露一些端倪,让读者猜测,并对故事的结局有一种朦胧的预 感,又渴望得到更多的线索来证实自己的臆测。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描写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为 了度过即将到来的冬天,想办法去蹲监狱,以获得免费的食宿。他能否如愿以偿呢?他用什么手段去达到目的 呢?这是读者所关注的。按一般的常理去推测,这最低限度的可怜愿望总是能够实现的。但结局都是既出读者 意料之外又在读者意料之中。出读者意料之外的是苏比六次作恶警察却熟视无睹,不肯把他抓进监狱。而当他 在庄严的教堂前,受到高尚圣洁的赞美诗的熏陶,心灵得到净化,萌生了改恶从善的念头时,警察却毫无道理 地逮捕了他──还是进了监狱。最终并未出读者意外。作品就是这样步步蓄势,层层结织,读者在惊愕之余, 细细品味,不得不承认结局的合理性。

悬念对于安排结构、组织情节起着重要的作用,给人以别具一格的艺术享受。回旋的曲线富于变化,波澜 起伏、回旋跌宕的情节更能吸引读者。读《药》、《我的叔叔于勒》、《促织》、《春蚕》等名篇,人们仿佛 在迷宫中探索,盘绕回环,不见出路。迷惘使人焦虑,揣测使人忐忑不安,期待又给人以希望。就在这种复杂 情绪交错融合之时,忽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蓦然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喜悦,深深地感到审美的满足。

为了显示人物性格和人物之间关系发展的合理性,增强高潮的必然性和真实感,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 后果显得自然,作家常常安排一系列非主要情节或细节,作为作品的主要情节发生、发展的准备,这就是铺垫 。

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是高潮的爆发,实际上是因与果的交替连合。它们环环紧扣,紧密联接。如 果缺少其中某一环节,情节的发展往往会令人感到突兀,影响作品的真实感和完整性。一部小说的主要矛盾冲 突必定的一个准备过程,这准备过程实质上就是原因与结果、根据与存在、铺垫与高潮爆发的关系。只有在高 潮到来之前,把原因和根据充分提示出来,高潮的爆发才显得合情合理,就象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铺垫按其与情节发展趋向的关系可分为顺向铺垫和逆向铺垫。

顺向铺垫预示的方向和情节发展的趋向相一致。这种铺垫手法运用较为普遍,《群英会蒋干中计》、《林 教头风雪山神庙》、《守财奴》、《项链》等篇都属于这一类型。《项链》的结局看似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 中。项链是假的直到最后才由佛来恩夫人道破,这不仅使玛蒂尔德大吃一惊,也会使读者大吃一惊。实际上作 者已多次用铺垫手法作了巧妙的暗示。当玛蒂尔德去借项链时,她的女友表现得十分大度,毫不迟疑地说“当 然可以”。玛尔蒂德去还项链时,对方竟没有打开盒子看。如果原来借出的是一条价值昂贵的真品的话,这一 举动就难以信了。再说玛尔蒂德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薄以后说:“我只卖出过这个盒子”, 可见借来的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这里,作者用简练的笔墨,恰当好处地作了暗示,使最后的结局丝毫不显突 兀。

逆向铺垫的方向则与情节发展的潜在趋向完全相反,最后的结局与铺垫的方向形成巨大的反差,往往大出 读者的意料,但更加耐人寻味。这一类作品,情节跌宕,意味深长,意蕴丰富而深刻,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采用的就是这种逆向铺垫的手法。作品一开头就交代“我”的家庭经济如何拮 据,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母亲为此感到十分痛苦。一天,接到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来信,说发了财,就会回家, 又传来了于勒已在海外发了财的消息。这喜讯无异是沙漠中的绿洲,唤起了全家人无限希望,于勒的信成了全 家人的福音书。他们日夜盼望于勒回来,“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 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因为看了于勒的信,一位诚实可靠的公务员下决心向二十多岁而老找不 着对象的“我”的大姐求婚。在文章做足以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一个莫名一文 穷途潦倒靠卖牡蛎为生的老水手,情绪顿落千丈,读者也不免为之惊然。这种逆向铺垫,铺得愈多愈远,离结 局的距离越大,情节跌宕的幅度也越大。这巨大的艺术落差,使读者在心理情绪上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对作品 的印象更加深刻。欧・亨利是运用这种手法的高手,他的名篇《最后的藤叶》、《麦琪的礼物》等,都运用了 逆向铺垫的手法,成为不朽的名篇。这种独具一格的艺术技巧,被称之为“欧・亨利手法”。

铺垫是为主要情节服务的,为主要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突变提供条件和因素,因而必须在主要情节 中得到照应。正如契诃夫所说:“如果在第一幕里你在墙上挂了一支枪,那末在最后一幕里就得开枪,要不然 就不必把它挂在那儿。”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穿插的目的就是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生姿,富有变化。在主要情节发展 过程中,暂时中断一下,插入一段其它事件,等插叙的事件告一段落后,再将主要情节按原发展轨迹继续进行 ,这就是结构上的穿插。从叙述方式角度看,它是插叙。穿插的内容,根据表达主题、刻划性格、渲染气氛、强化冲突、交代因果等需要而定,或简要地介绍人物的身世、经历,或交代与主要事件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对 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作必要的说明,或对某一突发事件作补充性追叙。常见的穿插有间隔性穿插和悬念性穿插 两类。

间隔性穿插与作品的主要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和主题的强化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连,它是绝对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少了它,整部作品的思想性、真实性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害。鲁迅的《故乡》中在提到闰土时 ,有这么一段插叙:

这时候,我有脑子里忽然闪出一福神奇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提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 去,那猹却猛的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接着,作者用一大段文字追叙“我”与少年闰土在几十年前纯真的友情。这段穿插对于 强化主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年时代的闰土是如此英气勃勃,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但几十年以后他变成了 什么模样了呢?

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他手头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深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 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了。这前后两幅肖像形成何等强烈的对比,但恰恰 是同一个人。是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呢?“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象 一个木偶人了。

《故乡》的主题是控诉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摧残。这段穿插对于强化主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 主要情节的发展显得合情合理。

悬念性穿插是在主要情节发展过程中,突然“横生枝节”,在读者心中造成一个疑问,产生一种迫切要求 了解底细、结果的心理情绪。悬念性穿插换句话说就是突然插入的穿插。

选自《红楼梦》的《林黛玉进贾府》描写了贾宝玉第一次出场。对于这个特殊人物,林黛玉早有所闻,读 者心中早已存悬念。当宝玉初次在黛玉面前出现时,黛玉竟大吃一惊:“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何等眼 熟?”黛玉以为外祖母会立即向自己介绍这位陌生而又似熟悉的表兄,读者也在期待着这两位主人公初次见面 究竟如何交谈。不意,宝玉向贾母请安后,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这个穿插不仅显示 了贾府礼教的森严,而且加深了读者和黛玉对这个“混世魔王”的悬念,产生一种“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 疑问。这一穿插,又使宝玉以换一种装饰再次出现在黛玉和读者眼前时,加深了对他外表形象和性格的印象。 这样的描写,仿佛绘画中的分层染色,由浅入深,先粗后细,使文章摇曳多姿。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篇3

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的六种提问方式。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层

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课堂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四、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工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得好,拈出一点,可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但这里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巴尔扎克葬词》,拈出“短暂与永恒”的矛盾,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拈出平凡与伟大”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拈出“远和近”的矛盾等。

五、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 即“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准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的联系的问题。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这样就一定能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中学语文学习技巧 篇4

一、语文学习准备。

语文学习需要一些必要的准备, 比如工具书等。作为一个初中生, 有空时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例如, 做拼音题时, 就翻翻《新华字典》, 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 考前再看一看, 印象就比较深。另外, 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 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 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 就记下来, 查查字典, 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 这样做印象特别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 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 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 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 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 每天记几个, 积少成多。在写作方面, 除了多看书看报外, 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 锻炼文笔, 久而久之, 就会越写越顺。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 在写作时用一用, 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 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

二、语文学习方法漫谈。

1、语文学习方法五原则

⑴循序渐进。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 切忌好高务远, 急于求成。每天, 能认真的练几十个字, 每周能熟练的背几首诗, 仔细的读几篇文章;一个学期读几本名著, 做几本读书笔记, 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

⑵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辨证关系, 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 两者不可偏废。“熟读”, 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 要善于质疑问难, 最终解决问题。

2、运用联想和想象

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 可以丰富学习的内容, 还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甚至可以对文章进行加工处理。因此, 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同学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有意识的在阅读过程中, 把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对生活的感知与思考结合起来。

3、读书五遍法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第一遍, 是指上课前对老师要讲的课文先预习一遍。

第二遍, 是指上课完了后, 把课文再认真的研读, 并把老师讲过的书上的内容复习一遍。

第三遍, 是当学完一个单元之后, 从单元第一课到单元最后一课仔细的看一边遍。

第四遍, 是当一本书全学完之后, 结合教师的复习指导, 把整本书再读一遍。

第五遍, 也是最后一遍, 即在考试前几天, 与学习笔记和平时的单元检测相配合, 把课本粗略的翻看一遍, 复习平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重点、难点。

语文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好语文的关键就在于勤。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多读一些好书能让人受益无穷。在书中能学到语言的艺术, 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如果只读不记也无用, 用不了多时便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 在读的同时还要勤于动笔。阅读是心灵的旅程。对于精神空虚无聊的人, 阅读或许是一种消遣;对于求知上进的人, 阅读则是一种心灵的滋润。通过读书可历奇涉险, 寻找激情, 体验高贵;通过读书可与孔孟对话, 与李杜为友, 与素昧平生的人物风景相遇。拥有一段完整的时间和一个安静的氛围, 可选择小说放任自己去感知;茶余饭后, 床头枕边, 随时拿起一篇散文、小品, 在感受激越婉约、揣摩优美精致中, 便有猝不及防的“惊喜”;晨练野游或独处无聊、激情难平时, 正是读诗的好时光, 或朗诵, 或吟哦, 或浅唱, 随心所欲, 随情而动。阅读既是心灵感悟的过程, 也是语感实践的过程。“语感”是一个人对言语的具体感觉, 听一个人讲话, 用语当不当, 句子通不通, 逻辑强不强, 朴素还是华丽, 实在还是飘浮, 语感强的人一听就听出来了。阅读也一样, 但如果仅能读出上述感觉, 还只是语感的浅层。语感不仅是一种内在的语言知识, 是对语言好坏的感觉, 而且是对情理、人格、心灵的感觉。“祥林嫂, 你放着罢!我来拿”与“你放着罢, 祥林嫂”表述的情理绝对不一样的。现在的中学生很苦, 作业练习几乎压得透不过气来, 有点闲暇用于读书也懒得思考, 只满足于读懂大意, 所以很难有大收获。对于怎样提高语文水平, 我的观点是还是要少做练习多读书, 要读就用心灵去感知, 并特别关注作品“这么说”的语言形式及其效果;有了自己的真感觉, 最好用日记或批注的办法记下来, 时间久了, 自然便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笔记, 随时带在身上。在大街上, 遇到好的广告, 便摘抄下来, 读书时, 我也会把优美的语句、词汇等记录下来, 于是, 日积月累, 我的读书笔记便成了“百宝箱”, 装着我在读书写作时离不开的宝贝。随着“百宝箱”内容的丰富, 我的写作水平也日益进步。读书笔记不仅让我的写作水平提高, 还让我的阅读能力直线上升。一次, 我正在想课文《凡卡》为什么能利用写凡卡的悲惨命来反映出当时社会统治的黑暗呢?忽然想起读书笔记中好像有这方面的摘抄, 就拿出读书笔记翻了起来, 一看果然有, 我把那篇笔记仔细读了一遍, 这才知道《凡卡》一文作者运用的是暗示的写法。有了读书笔记, 我更了解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读书笔记让我受益无穷。

中学语文作文技巧 篇5

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困难等情况,让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展示有很大一部分并未被很好的吸收和内化。出现此种情况的症结在于学生不能很好的.倾听教师和学生的展示,而不能合理倾听的原因在于学生的倾听能力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度的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1.适时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培养学生对倾听的专注度

小学生由于其认知和年龄特点,在学习之中并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在听别人说和看别人做时更为突出。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让学生的倾听被不自觉的打断,降低了学生倾听和思考的连续性,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倾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讲解和点拨时学生的倾听,二是学生发言、展示时的倾听,首先从第一个方面来看,教师的点拨和讲解往往是抓住教学重难点和学生不能够彻底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对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听起来也比较枯燥,因此容易走神;其次从第二个方面来看,学生的展示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学生认为缺乏权威性,倾听不够认真。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点拨指导之前,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接下来的解析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支配下,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很好的集中于倾听上。教师点拨和解析的方式也要适当的创新,单纯的口头分析也会增加学生的倾听疲劳度,如果搭配图片、视频、表演等方式,效果会更好。当然有些内容必须通过语言分析完成,只要教师提高语言的精确性和趣味性,同样也能让学生专注于倾听。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就要承担起提醒学生认真倾听、个别指导学生倾听的任务,让学生能够及时的回到倾听之中,提高倾听的有效性。多方面提醒学生专注于倾听,是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2.建立倾听―反馈―评价的培养机制,促进学生倾听能力的提高

倾听能力必须要通过反馈和评价之后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倾听一反馈一评价机制就非常有必要。首先要做好反馈环节,对倾听的反馈形式多样,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对思维的启迪、思维的拓展等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课堂生成精彩与否。课堂生成是学生在倾听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已有思考更进一步思考和理解的结果,十分直观的显示出学生对倾听的内化程度,教师分析学生的反馈时抓住课堂生成,就能够很好的掌握学生在倾听过程当中投入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让接下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也能够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提高学生倾听的有效性。()其次是评价要及时跟进,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对学生倾听效果的中肯评价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倾听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其调整倾听策略、改进倾听方式提供参考和指导,提高了学生对倾听的自我修正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倾听一反馈一评价机制的完善,是促进学生倾听能力提高的主要方式,也是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的不二法宝。

3.在学生倾听过程中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个体掌握倾听的技巧

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的强化和恰当的方法,小学语文课堂要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也要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对学生倾听方法的指导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纯粹的方法指导,通过案例、教师的分析、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倾听技巧,另一方面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个体进行倾听方法指导,这种指导方式灵活多样,时机也比较分散,而且效果更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眼神、手势、巡视等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倾听之中,同时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学会批注、思维跳跃、知识迁移等;在学生进行展示发言时,教师可以就个别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如如何速记发言的关键词、如何快速回归文本进行二次理解、如何融合文本与发言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在倾听过程中也就能轻松的进行知识迁移,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就更深刻。可以说适当的方法分解指导是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的重中之重,让学生掌握倾听的技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语文课提问的分类与技巧 篇6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学艺术;培养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既是一种科学,同样也是一种艺术,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平淡的提问使学生毫无兴趣,昏昏欲睡;高深的提问则使学生瞠目结舌,莫知所对。只有富有艺术性、具有思维价值的提问,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积极思维的浪花,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堂提问的性质分类

一是情境性提问。这种提问是为了把学生思维带入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情境,目的是使学生思维与课文内容相和谐。其方法很多,或激发情境,或制造悬念,或引起联想。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了解“背影“在文中出现4次,每次的情形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都是一脉相承,文章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是感知性提问。这类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课文中是能直接找到的,目的是指导学生看书,熟悉课文内容,为深入钻研课文奠定基础。如课文《钱塘湖春行》描绘出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山光水色的风景画,表现了诗人好游的性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喜悦之情。学生通过学习,自会领悟到文中丰富的人情美,水山的自然美。如果说情境提问是学习课文的准备阶段,那么感知提问则是学生初读课文后的提问,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感知说出来。

三是归纳性提问。这种类型的提问是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中心、社会意义、艺术特色等较大问题而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课文。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要求学生把百草园的冬天儿童玩耍的心理活动归纳出来,由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教师的点拨,就把百草园的冬天下雪时捕鸟、塑罗汉时儿童爱玩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了,虽没有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二、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把握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真正能诱导学生的兴趣点来问,使课堂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

第一,提问要设置矛盾,引发思维。如在讲解《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就采用提问的艺术技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在开篇可以问学生:“孔乙己姓什么,名叫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接着教师又可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初中语文教材有许多课文描绘了祖国壮丽河山,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描写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曹操的《观沧海》描绘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大海胜景;茅盾妙笔勾勒出了我国北方白杨树的动人美景;朱自清浓笔重彩描述了我国南方“春”的迷人风光……对这种描写祖国大地的风光呈现出美丽景色,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矛盾提问,引出我国北方、南方风景的异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也为他们写这类写景抒情的文章夯实良好的基础。

第二,提问要变直为曲,引人入胜。针对有些课文的提问不能直白,但可以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巧问,目的是引起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全方位开动脑筋去想问题、找答案。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阐述“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类人联系起来?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语文课文中安排了一些描述人物的文章,对这类课文的提问可以采用曲问加巧问,巧问加活问,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问题、甚至争辩问题。

中学语文作文技巧 篇7

作为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不难发现:语文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学习态度马马虎虎……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语文能力增长缓慢, 语文成绩不理想。于是, 我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学习语文呢? 最近,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逆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逆袭是网络游戏常用语,在动漫中常指某一反常态的攻击行为。我们将其引入语文教学,是取其“一反常态”之意。小学生的注意力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事物吸引,而逆袭就是给学生新奇的刺激,唤醒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一种原本在学生看来是被动的学习变成一种内在的自我学习的需求。

语文教学中的逆袭,我选择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逆袭策略一: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变“要我学”为“我想学”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将人类的需要按照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就是满足了学生感情上的一种需要,适时地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增强了一种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根据目录,让学生自主选择想学的课文。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的顺序教学,是我们一贯的做法,拿到一本书,从第一课开始学习,这是学生早就形成的思维定势。自然,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如常。考虑到语文教学不像数学一样有紧密的前后联系,先教哪一篇课文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开学第一课,我一反常态,先请学生浏览目录,然后根据课题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进行阅读,读后说出两点感兴趣的理由。随后,我集中学生的意见,将选择人数最多的一篇文章作为第一篇教学的课文。在这种打破常规的教学课文模式下,原本沉寂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而后教学课文的顺序,我以此类推,让学生不断选择, 既满足了学生情感需要,又提高了学生兴趣点,从而自觉地投入到自主学习课文的活动中。

其次根据课文, 让学生自主选择想学的内容。每一篇课文,自然有它出彩的地方,有些是在布局谋篇上,有些是在遣词造句上, 有些是在细节描写上, 有的放矢地抓住这些精彩之处学习,学扎实了,比泛泛而学有用得多。所以,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我让学生通过阅读后找到自己最想学的内容,再针对这方面内容进行教学。如《最后的姿势》一课,学生认为里面的环境描写很有价值,我就紧扣环境描写教学。先让学生找到环境描写,边读边思:这些环境描写写了些什么? 有什么作用?有什么联系? 从而归纳出环境描写的方法和意义。再通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和《船长》一课中环境描写的学习,进行强化和巩固,最终通过设置情境进行练笔,如:你考试考砸了,回家的路上,用环境描写衬托自己的心情。这样就将学与用紧密结合, 提高了学习效果。

逆袭策略二: 自我发现知识特点,变“是什么”为“为什么”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教学中,如果一味地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学生渐渐就成了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和思维动力就会丧失。因此,我们不能被动地让学生接受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发现知识的特点,由“是什么”变成“为什么”,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不妨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一个教学片段为例。

(课伊始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肖邦》。 )

师: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肖邦》,一起读课题。

(话音刚落 ,就有学生举手。 )

生:老师,你错了,第三课的课题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师:没错啊,在学习《郑成功》一课时,我们已经提到了写人文章的一种定题方式: 可以直接以人名为题,《钱学森》《詹天佑》两篇课文不也是如此?

(学生一时语塞 ,我故意翻书。 )

师:咦,书上的课题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就不明白了,以《肖邦》为题多好,简单明了。请你们读读课文,联系课文告诉我为什么,好吗?

(学生读书 ,稍后有学生举手。 )

生:老师,因为文章中写到肖邦临死前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是肖邦的遗言,很重要,所以以此为题。

生:老师,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为题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肖邦身在异国他乡还心系祖国,这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所以这个题目好。

生: 老师,《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个题目能让我们知道作者想着力表现的就是肖邦的爱国之情,突出了中心,所以这个题目好。

师:你们说得真有道理。原来写人的文章,题目不一定用人名,还可以怎么定?

……

就这样,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课题“是什么”, 而是让学生思辨“为什么”,通过思维的逆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了解了文章内容,明确了文章的中心,更是自己发现了另一种写人文章的定题方式:可以表现的中心定题或人物重要的话语为题。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自我发现与探究,这就是变“是什么”为“为什么”的意义所在。

逆袭策略三: 改变师生角色,变“我来听”为“我来教”

教师和学生,在这对特殊的关系中,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因为教师占主导,所以很多时候, 学生其实还是围绕着教师转的。虽然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实施教学时考虑到了学生的学情,但毕竟不是学生,导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存在。教学要真正地贴近学生 ,我们仍可 以借助“逆 袭”这一手段。

错别字是我们字词教学时经常碰到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教师辨析音、形、义,可谓花足了工夫。可结果呢? 屡讲屡错,屡错屡讲,费时费力。究其原因,关键还在于教师讲的时候,学生并没有专心听、用心思,一旦书写,依旧是按照固有的思维。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

师:同学们,请你们读读《船长》一课,关注这一课的生字词,然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哪些字容易写错?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指名小组代表交流)

生:我认为“殴”容易写错。

生:我认为“薄”容易写错。

生:老师,我认为“肇祸”这两个字虽然不是文章中的生词,但也容易写错。

……

师:同学们,既然你们发现了这些容易写错的字词,那么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让我不写错呢?

生:老师,你一定要记住“薄”是上下结构,草字头写得大一些,把下面的盖住。

(根据学生的提点 , 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书写“薄”字。 )

生:老师,我来教你写“殴”字,没有的“没”去掉三点水, 换上一个“区”。

(根据学生的提点 , 教师在黑板上先写一个“没”, 再把“没”变成“殴”。 )

……

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教学完毕,我让学生把这一课的生词默写了一遍,正确率竟达95%。师生换位,确实有效。

我还尝试着让学生教我如何来学习《船长》一课的两段对话。从内容到形式, 从感情体会到朗读表达,学生教得有滋有味。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特意改变师生角色,变“我来听”为“我来教”,从需要理论的角度看,是满足了学生的尊重需求;从思维的角度看,是将学生原本的隐形思维显性化, 学生不得不思;从主体性的发挥看,正是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逆袭策略四: 自行检测学习效果,变“师考我”为“我考我”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手段。从小学开始,学生就面临着一场场考试,考试成绩的好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较大的。如果一个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很优异,那么他就会对这门课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考多少分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与其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大海捞针,不如有针对性地突破重难点;与其让考试检测多少学生掌握了,不如让考试检测学生掌握了多少。基于这样的考虑,针对检测,我同样采用“逆袭”的策略,变“师考我”为“我考我”。

第一种, 让学生自拟复习提纲。针对高年级的学生, 每一单元结束,我要求学生自行归类,站在自己的学习立场,把自己认为本单元需要掌握的字词、识记的内容、掌握的方法、学到的句式等进行梳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最后,教师将各小组的归类卷进行整合, 形成班级的复习提纲,印刷下发,再让学生复习、考试。考试后,将考试结果与复习提纲进行对照,找到复习提纲中更为有效的部分, 引领下一个单元复习提纲的拟定。原本的老师归类复习逆袭为学生的自行归类复习,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复习就变成了学生自我的需求, 学生既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又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第二种, 让学生自出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出一张完整的试卷是有难度的,对小学生而言,也不切实际。于是我化整为散, 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随机地让学生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例如:看拼音写词语、选词填空、辨音辨形、课文片段阅读等,然后把这些练习题投影到黑板上,让学生练习。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看谁出的练习题正确率最高,或谁出的练习题最有价值,或谁出的练习题难倒了大家, 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自我的价值, 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偶尔, 我也会一改先笔试答题,再讲评订正的常态,将某一次的试卷下发,让学生先去口头答题,遇到不会的自主学习解决,问老师或同学都可以,然后再进行笔试答题。倒过来做, 再次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学会了,考得理想了,皆大欢喜。

中学生作文训练技巧 篇8

一.明确仿写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吕淑湘又指出“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 而且一直在模仿, ”“在语言教学中要注意模仿的重要性”。写作教学要充分发挥模仿的有效性, 让学生从模仿开始。就仿写来说一般可分为仿句、仿段、仿篇等形式。

第一、仿句。即模仿范文的句式特点、句子结构等, 这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如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形式作一段写景练习。再如仿照《木兰诗》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的场景中的“开、脱、著、理、帖”, 仿连用动词形成排比句形象描绘场景。又如仿《安塞腰鼓》从声、形、光彩和力量等不同角度描绘演奏的宏大场面的句式“骤雨一样——旋风一样——乱蛙一样——火花一样——”, 仿从不同角度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描写感人的一刻。不过仿句时应尽量做到三个统一:一是句式要统一, 仿写前必须弄清原句的结构特点、句型、语气;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 抓关键词。二是修辞要统一, 如有修辞仿写时要仔细分析原句所运用的修辞格。三是色调要统一, 色调即色彩和情调, 在这里, 既指语境色彩也指感情色彩, 同时还包括仿句的创意和境界。仿句前要指导学生仔细分析例句, 把握其特点, 再找相关的对象进行。

第二、仿段。仿段内容较多, 范文较广, 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包括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结合阅读文本有重点训练, 如:学习了《紫藤萝瀑布》中描写紫藤萝花的片段, 让学生去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 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的特点, 从多个角度发挥想象写景的方法, 进行小练笔。再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 仿“捕鸟”片断去写捕野兔、山鸡等活动的情景。又如仔细阅读《背影》第六段, 熟读文中父亲买橘子的过程中往返情景的语句, 体会作者朴实细腻的描写中所蕴含的深情, 试学习使用这样的手法, 满怀深情地描写一个人做某事的过程和情景。同时还可以选用课外有典型性的例文进行开头、结尾等专题仿写训练。

第三、仿文。仿文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 就是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如, 我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 着重分析组材和抓住心理活动描写等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写亲身经历感触深刻的事, 在写作过程中, 学生们能有意识地回忆、参照课文, 以我的心理活动为线索, 将事情的过程写得有条不紊, 详略得当, 结尾议论点题, 叙议结合。这样以课文为范文, 有重点地进行知识迁移训练, 立竿见影, 效果显著, 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提高了写作能力。以读促写, 利于学生快速构思, 掌握写作技巧;同时以写促读, 也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遵循仿写的进程

模仿, 是能够使人尽快掌握写作技能的一条捷径。按照写作自身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规律, 写作应该是“先规矩而后出巧。”俗话说:“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开始写作, 先求丰厚积累, 再求积极模仿, 最后是努力创新。

第一、摘抄。有系统地宣传、推荐、指导适合学生的读物, 并教给他们一定的方法。要求每位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利用阅读课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 作读书卡片, 能把好词好句摘抄在卡片上, 装订成本。利用每周互评读书摘记的方式督促学生坚持将书中的精彩片段和优美词句摘抄下来, 制作成卡片。有了适当的内容, 加之以科学的方法, 就能在攀登书山的峰峦中捷足先登, 夯实作文基础。写作文时, 随时取出“百宝囊”, 有意识地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日积月累, 作文素材丰富了, 思路也变得开阔了, 结构布局也会显得有章法起来。

第二、引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翻阅现代出版的书籍、看一看一些硕士、博士的论文、论著后面部分, 可以发现没有引用的书籍是很难找到的。从这里, 我们应该明白成人能够引用, 中小学生也应该能引用, 而中小学生引用素材并没有犯下任何错误。让中小学生读读语文课本, 也会发现许多文章中也有许多地方是引用他人的, 比如《敬业与乐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等。我认为“引用”是“文明抄袭”的代名词, 没有什么不道德。在文章中引用一定的素材, 实质是将摘抄的资料变活了, 是学生认识了摘抄价值的反映, 也是学生对大自然看、听、想、判、批、评的反映。引导学生背记佳句, 恰到好处的活引, 增添文章的亮色。

第三、组合。引导学生恰如其分的组合, 能使自己写出具有创造性的文章。也就是说, 在习作教学中, 应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引用, 它能大面积地快速地提高习作教学质量, 使全体学生想写、乐写, 感受到“写作是一种享受, 不是一种负担”。“已知知识的重组可引起质变, 产生新事物、新概念等”这个被公认的道理, 教师们应该明白。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 世界上许多发明是旧知重组的结果, 爱因斯坦并未发明关于光的能量、质量或速度的概念, 而是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把这些概念重新组合起来, 面对与其他人一样的世界, 他却能看到不同的东西。阿波罗号宇宙飞船中每一个器件都是他人发明的, 是组合的产物。我们所喜欢的随身听, 就是小录音机加上耳机的组合。等等这一切可以充分说明组合的作用, 而这一切同样适应于中学生的习作。尤其能消除对写作的惧怕感, 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把握仿写的要领

在作文中, 学生们有了要写的材料, 又有了写作的方法, 根据范文自然段里语句以及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的模仿, 做起文章来就有了兴趣, 写出的文章就比较具体。而仿写教学的成败, 取决于学生能否真正掌握所选范文的特点与是否真正学会了知识迁移, 做到学用结合。那么怎样才能使仿写有实效呢?

第一、仿写要有顺序性。为了打下扎实的写作基础, 仿写要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如仿写“爱心”的语句, 可以氛围以下几个训练梯度:渐进练习之一:爱心是阳光, 爱心是露珠, 爱心是问候。渐进练习之二:爱心是一片阳光, 爱心是一掬露珠, 爱心是一句问候。渐进练习之三: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 爱心是一掬洒落在花萼的露珠, 爱心是一句飘荡在寒晨的问候。渐进练习之四: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 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温暖;爱心是一掬洒落在花萼的露珠, 使心田久涸的人得到滋润;爱心是一句飘荡在寒晨的问候, 使奔波劳累的人感到温暖。实战演练:爱心是___清风, 使___;爱心是___晚霞, 使___;爱心是___甘露, 使___。 (附示例:爱心是一缕轻飘在天地的清风, 使浮躁不安的人得到抚慰;爱心是一幕悬挂在天际的晚霞, 使信念黯淡的人看到希望;爱心是一滴停留在叶间的甘露, 使羁旅干渴的人充满力量。)

第二、仿写要具典范性。切实发挥范文的示范作用, 学生初学写作如同刚学走路的孩子需要别人引导、扶持。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发挥好范文的示范作用, 用范文去引导, 扶持学生。例如学生在学完一篇写景文章后, 可带领学生到野外去观察其他的花草树木。把观察到的内容按照范文的结构模式仿写下来。这种练习, 对教师来说, 是讲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有机结合的好形式;对学生而言, 这样作文既有原文可凭借, 又有思路可遵循, 便于依样画葫芦。从而消除了学生在写作中的畏难情绪, 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要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某一篇文章写得好, 可以进行全篇的仿写;一篇文章某一部分写得好, 也可以进行局部的仿写。还可以仿写一篇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落、人物对话、肖像外貌等。这种单项的仿写, 不仅能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 还能够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 提高作文水平。

第三、仿写要重创新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在仿写中由于停滞在机械模仿阶段, 写出的文章有生搬硬套、抄袭拼凑之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仿写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模仿例子去“照葫芦画瓢”, 更要注意学生由“仿”走向“创”。学生从开始时的简单模仿到逐步创新, 不可能一步到位, 要逐步提高要求, 使学生最终达到对各种写作方法的把握出神入画, 运用自如的水平。要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扶植求异心理, 使学生能借助范文打开思路, 又不受范文影响束缚思想;既抛开范文引路独立立意、构思、谋篇布局, 又在原来所学范文的启迪下写出标新立异的好文章, 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第四、仿写要有持续性。做事贵持之以恒, 忌一曝十寒, 仿写训练同样道理。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计划性、针对性, 每周要有相应的训练, 只要教师有耐心, 学生有信心, 有仿写的厚积肯定会有写作上的薄发。

中学语文作文技巧 篇9

一、审清题意

审清题意, 是写好一篇作文的“第一部曲”。初中阶段的作文以命题作文为主, 命题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 因此要准确理解命题意图, 正确判断文题所规定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和表现方法以及探究命题的依据和出发点。如果命题对文体有明确要求, 就务必按要求写作文, 如《我爱老师》重点写“我”对老师的爱;《我的老师》就重点写老师是怎样的人;《我和老师》重点写“我”和“老师”的关系。如果命题对文题无明确要求, 就要注意文题中表明文体的标志性词语。如题中含“记”、“忆”、“访”、“纪事”等字眼即为记叙文;题中含“赞”、“颂”、“歌”、“抒怀”、“畅想”等即为抒情散文;题中含“说”、“议”、“论”、“谈”、“驳”、“评”、“感”等词, 即为议论文;题中含“说明”、“解说”、“介绍”、“方法”、“自述”等即为说明文, 遇到没有标志词的文体, 可通过试加标志词的办法辨明文体, 也可以文题的含义发现它对文体的要求。对不限文体的文题, 尽量充分分析可以运用的体裁。

二、立意创新

古人云:“意者, 一身之主也”。作文的选材、结构和语言的运用都要受主题的约束, 所以写文章首先要立意。确立了主题, 正如射箭有了靶子, 登山有了目标。立意的优劣, 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立意要力避“人云亦云”,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多角度立意创新, 创造出不同的新“意”来。如写《晚饭时的争议》这篇作文, 有些学生就以“开发大西北, 退耕还林”为主题;有些学生以“当前农村推广有线电视”为主题, 写出一家三代人的不同看法, 这样就做到了“意新”, 唱出了与众不同的曲子。

三、素材取舍

素材取舍是根据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 对早已积累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整理、选择、集中、提炼并写入文章之中, 用于表达文章主题, 其目的在于看该素材能否为文章的中心服务。选取素材应真实, 必须是客观存在的, 要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选择具有较大的说服力和表现力的典型材料, “以一当十, ”努力突出“精”和“严”, 还要舍旧取新, 舍大取小, 去粗取精, 体现“主旋律”。

四、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对头脑中已有事物的再现, 想象是一种再创造, 具有虚构性。在写作中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需要, 对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是十分重要的, 可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联想和想象方法。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 作者把战士们在朝鲜战场上的奋不顾身和同一时刻祖国人民的和平安宁生活联系起来;《天上的街市》中, 作者由“天上有一个美丽的街市”, 想象牛郎织女在天街自由地闲游, 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因此, 要建立或理解联想、想象的“智力结构”知识体系, 从日常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中有意识地、经常地分析、运用联想和想象, 就会使作文变得饱满、细腻, 变得耐人寻味、余音绕梁。

浅谈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技巧 篇10

一、善于引导,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作文写作提不起兴趣,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教师在作文批改时,也会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存在着凑字数、逻辑混乱、语言不通等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语文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措施来激发学生进行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将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还可以做到让学生有情可抒。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社会等生活资源给学生提供话题资料,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比如教师设置一篇有关家乡的作文,可以不使用《我的家乡》这类传统的题目,而用《请到我的家乡来》。前者题目范围过大,不利于学生找到切入点。而学生看到后者之后,就会联想到家乡的景色、家乡的风土人情等等。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话题作文的方式,这种命题方式也是中考作文中常用到一种方法,如2015年,贵州黔南的中考作文就是以珍惜为话题。语文教师在训练学生写作时,应该重视这种命题方法。例如在母亲节,老师可以给学生设置有关妈妈的话题作文。命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从VCD碟片中转录的《懂你》,这首《懂你》是上世纪中国电影《九香》中的插曲,由满文军主唱。其中展现母爱的电影镜头能很好的刺激学生的感官,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同身受。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由此可见,教师采用合理的引导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优化文章构思

文章构思是衡量作者写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新课改深入推行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站在独特的视角下,看待生活,从而使学生能够巧妙地构思作文。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中考作文的命题方式也开始灵活起来、多变的命题方式。如2015年,湖北武汉的中考作文是以“成长”为话题的材料作文,但是很多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到了故事的主体“树”,而忽略了关注树成长的旁观者“人”。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避免学生作文跑题。构思武汉中考的这篇作文,学生可以以陪伴者的成长经历为主题,也可以以“成长需要等待”为主题,这两种立意能凸显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每年的中考文章中都会出现雷同的作文,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学生根据话题选择写作材料时,总是千篇一律。按照作文写作的内容来分,其写作材料不外乎人、情、物、事等,作者若想写出新颖的文章就应该对材料多分析。教师应该多指导学生分析话题。比如2015年河南中考作文是以“感动”为中心词的半命题作文形式,规定了学生的立意指向,扩大了学生的选材范围,可是学生在选材构思时还是出现了雷同的现象。因而教师应该给学生点出这个命题材料中的关键点“微”,情感上的“微”,没有具体的重量之分,而事物上的“微”则有广义和狭义的对比,学生若要选择情感上的“微”,就应该注重情感的深层表达,如果选择事物上的“微”,就应该重视广义下事物的选择,如书包就能体现作者新颖的构思,如泪水,与”微”搭配就显得很牵强。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审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中学语文作文技巧 篇11

【关键词】 新课标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06-01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可以说是高高在上,师生关系并不对等。教师主要是一味灌输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当然,课堂教学有时也有提问这一环节。但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多是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问题;或者,设计的问题过多,但质量却不高。提问这一环节并未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小学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其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活动因素之一是课堂提问,因而研究课堂提问技巧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

一、提高优化课堂提问意义的认识

优化课堂提问,其实就是提出新的问题,这对落实培养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人们的认识是关键。从中学语文学科特点着眼,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应是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紧贴学生实际,蕴涵品德素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有人曾戏称教师是“职业提问家”,而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对课堂提问有正确的认识。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就教师而言,应是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己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寻求最佳答案,进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就学生而言,应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课文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师生共同探讨,进而增长知识,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课堂提问对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认识规律看,课堂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其动力之一是学有所疑,从有疑到解疑,学生的认识就能前进,创新精神就能逐步培养。正如我国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长进。”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优化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首先要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又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带动全文,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学生如果不会提问,也就不会积极思考,就谈不上智力与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了。根据中学语文教研与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初步提出优化课堂提问的几点技巧。

1.明确目的

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

2.富有层次

青少年认识事物总是由具体到抽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因此,围绕一篇课文设计提问要讲究层次性。要精心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并使这些问题呈现出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承前启后、前后勾连的关系。其作用是在这些题目的步步引导下,使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向纵深发展。因此,提问不宜“单兵作战”,不能过于琐屑、零碎,东一锒头,西一棒槌,而应是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应与作者的思路相吻合,应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能放得开,收得拢,纵看如行云流水,横看则灵活多姿。我在教学《绿色蝈蝈》时,就遵循了上述原则。本文虽然语言生动、形象,但篇幅长,学生不容易真正读懂课文。于是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①找出文中的精彩语句,整体感受文章语言的生动形象。②找出作者对绿色蝈蝈的不同称呼,体会作者的情感。③作者是用什么办法引出蝈蝈的?④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⑤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上述五个问题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前两个问题比较浅显、具体,从课文中就可以直接找到现成的答案。第三和第四个问题在前面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稍加思索,就能发现问题的答案。第五个问题是针对文章的核心而发问,由于前几个问题己作好铺垫,或者说“势”己蓄足,最后一个问题也就很快“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3.讲究艺术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艺术地进行课堂提问,更能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形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氛围,从而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要善于把握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和方式:①导入新课时可用引言式提问。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利用古诗词提问:古人描绘春天的诗词很多,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了春天怎样的景象?②讨论时可用质疑式提问。③赏析文章前可用悬念式提问。④朗读课文前可用联想式提问。⑤小结时可用评析式提问。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富有鼓动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能使学生跃跃欲试,激起学习积极性,切忌开庭审案式的课堂提问。正如《学记》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喻”即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不越俎代庖。总之,灵活多样的课堂提问方式和民主艺术的课堂提问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4.注意角度

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和运用应该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优化课堂提问时,应该把握好角度,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角度。课堂提问的角度要力求新颖,教师要别具慧眼,善于设疑,引疑,解疑,可以直问,更可以曲问;可以一题多问,也可以多题一问。只要是围绕教学目标,尽可能地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提问。举一反三,转换点拨,引导学生动脑分析、联想、迁移,以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否新颖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程度来检验。课堂提问要适量适度。问题过多过碎,容易导致烦琐;过大过小,形不成梯度;过难过深奥,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容易挫伤学习的积极性;过易过简单,引不起认识冲突,激发不起学习兴趣。

中学语文作文技巧 篇12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改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活力, 虽然很多观念独到、新颖, 但操作起来却又不是很好把握, 甚至出现了一些过多对话、一味强调读、写与感悟的现象;另外, 虽然传统单一、乏味的作文教学思想与模式正在逐渐得到改变, 但大多数小学生仍然无法产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 作文写作更像一笔流水账, 没有起承转合, 也没有表达重点, 就更别提写作技巧了。因此,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技巧教学的效果, 成为当前很多语文教师想要了解并给予更多关注的重点。

小学生写作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也为学好其他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前提。而写作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能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 渲染一定的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在学习时间与空间上的自主性;同时, 增大信息的采集量, 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与重点, 以构建多彩、生动、魅力无限的课堂, 推动语文作文教学的进展。

二、小学语文作文写作技巧教学实践分析

1. 善于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作文写作的兴趣

没有写作资源与素材是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遇到的一个主要障碍。虽然学生每一天都会遇到很多的物、事、人, 但却仍然没有素材可写。追根溯源, 还是没有认真观察生活的缘故。因此, 教师应善于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 做到“有话可说”。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大熊猫的视频与图片, 将大熊猫憨态可掬、呆萌、可爱的形象展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说一说、谈一谈自己所了解的大熊猫。这时, 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 此时下笔, 学生会思路泉涌, 如有的些写到:大熊猫非常贪吃, 总是拿着竹子吃个不停;小熊猫非常调皮, 如果不让它玩, 它就会抱着工作人员的大腿……

这样, 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接、形象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对其形成各种感官刺激, 从而激发其观察与写作的兴趣与热情, 促使其在积极主动的求学状态下去观察、去写作, 从而理清学习的思路, 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2. 以优秀作文为典范, 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小学生在作文写作中, 容易出现结构混乱、不知所云等状况, 信马由缰, 但写着写着, 就进行不下去了, 导致文章有头无尾;还有的学生写到一半就开始跑题,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没有主次之分, 也无逻辑可言。这也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又一大障碍。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 应尽量避免抽象作文理论知识的灌输, 以优秀作文为典范,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作文结构与写作技巧, 突出其学习主体性地位, 促使其更加主动地探索作文理论知识, 思考作文体裁的框架, 为作文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室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恐龙》这篇课文, 并思考此篇课文如何将恐龙的形态活灵活现地展现的?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的三个部分:一是恐龙的历史、二是恐龙的形态、三是恐龙的特点, 基于这三部分恐龙的全部特色得以展现, 这就是课文的框架。

这样,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范文, 找出写作的框架, 并借用既有框架进行作文写作, 待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之后, 可以帮助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写作架构。

3. 加强朗读训练,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素材

朗读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加强朗读训练教学, 提升自身的朗读水平, 恰到好处地展现语言、格调、节奏、意味等, 从而为学生提供语言、节奏等各方面的示范, 同时, 更好地积累语言素材与资源, 积累词汇和佳句, 增强学生作文基本功的练习。例如: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 记录写得精彩、亮点的语句或词语, 关注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内心世界、思想性格的描写与刻画;掌握景物特点的描写词语与方法、时令特征、地方特征等, 状物中描写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生活经验与积累都很少, 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大都来源于课本知识,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与资料, 积累、掌握相关的词语、内容与知识点等, 做好基本功, 为作文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仅靠课本内容也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所以, 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之外, 往往还会有浓厚的兴趣去了解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 从而拓展视野, 陶冶情操。

此外, 小学语文教师还应注重如:审题应抓住关键词, 即“题眼”、选材新颖、开头简洁而引人入胜、结尾收束全篇等作文写作技巧的传授。同时, 引导学生立足于实际生活, 从现实出发, 构建文章内容框架, 并应用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 巧借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 引用名人名言, 朴实、流畅地进行写作。此外, 注重文面的美观与整洁。

上一篇:内部知识转移下一篇:髂静脉压迫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