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审美问题

2024-09-12

中学语文审美问题(精选12篇)

中学语文审美问题 篇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 中学语文课本选编的文学作品, 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有涉及语言艺术美的, 如《西游记》《茶馆》等;有涉及想象、意境美的, 如《诗经》《陌上桑》等;有涉及人情人性美的, 如《荷花淀》等;还有涉及创新美和科技美的, 如《詹天佑》等;涉及风光美的, 如《出塞》等。这些文章集各种美之大成, 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语文审美教育在中学各种美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有着其他美育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遵循审美规律,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人们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现象的认识, 都是从感知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感知和领会美, 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是审美素养的核心。语文教学中, 老师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时, 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组织春游, 通过踏青赏春, 让学生感受明媚的春光,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春季, 感受时代的春天。这正是把审美注意具体化到对审美对象的感知, 进入美感实现阶段, 让学生充分领悟文章内涵的同时深化了对生活的理解和体会。

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

触觉、味觉、嗅觉在审美感知中处于从属地位, 而视觉和听觉却起着主导作用, 为其他感觉器官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学生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 其感知能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各种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刺激都十分敏感, 加之好奇心比较强, 他们对新颖、离奇的事物更敏锐。比如, 新小说、新戏剧、新歌曲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和较大的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采用配音、影视、音像等手段, 提高学生感知的强度与广度, 加深学生对作品美的感知效果和体验。如教学《听潮》《春》《白杨礼赞》等散文时, 教师要尽可能地采取配音、音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感力去感知作品, 体验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感受, 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位置互换, 让学生置于作者位置逆向推进, 从视觉、听觉、嗅觉、心理、空间、时间等方面去感知大海、春天的景象, 整体上获得对大海春景和大漠白杨的审美感知, 从中领悟作者审美感受获得的方法, 强化感知, 丰富感知, 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同时得到写作能力和独创性的训练。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上语文课是最美的享受, 可以登泰山看日出, 可以去海边听海潮, 可以上天山看奇景, 可以顺长江游三峡……每一课每一篇就像一朵美丽的花儿一样, 带着一股幽幽的清香, 飞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可见, 这位同学在学习课文时, 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对课文有一个敏锐的审美感知, 达到了“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的审美境界。

二、培养对审美情感表现和内在意蕴的感知能力

在对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中, 老师尤其要注意对审美对象的情感表现和内在意蕴的感知能力的培养。审美感知具有情感性、选择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教师应从这三个方面出发,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只有当学生与审美对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审美对象饱含的“美”, 才能在精神上受到鼓舞, 才能在欣赏中获得美的感受。在欣赏《狼牙山五壮士》时, 教师先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 狼牙山五壮士虽饱受磨难, 但仍然顽强抗争, 他们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让学生油然起敬。从作品体现出的惨烈与壮美, 使学生感悟出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最具震撼力的价值所在。

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当今, 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多样, 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很开阔, 老师们更应像歌德所认为的那样, 即鉴赏力不是光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 所以他只让学生看最好的作品, 等学生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 学生就有了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 估价不至于高, 而是恰如其分。在阅读课中, 老师必须对阅读课进行精选, 有系统、分层次地向学生介绍、推荐古今中外的精品, 指导他们如何阅读、如何摘抄、如何做笔记, 让他们细细去领略名著名篇中无穷的魅力, 这样会使学生在对课文的感知中培养出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 进而达到发展学生的审美力, 提升学生自身的人生质量的目的。

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生阅读、写作时, 注重对文章形与神、动与静、虚与实、个别与一般、偶然与必然等等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感知作用, 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让他们在有限的既定印象中, 获得更为丰富的感受和独特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就是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让学生不断积累并总结经验, 加强审美体验, 善于捕捉并发现美。审美感知的培养是长期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中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转变观念, 努力实践, 使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我们的每个语文教学工作中去。

中学语文审美问题 篇2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名著,它们是真正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审美特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材料.因此,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是中学语文教育固有的要求.

作 者:吴丽艳 作者单位:柳市镇一中,浙江乐清,325604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4)分类号:G63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

试论中学语文的审美教育 篇3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程颐曾说过: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从而达到“塑造人”的目的。

1.濡染丰富情感,培养学生人格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濡染。语文教育中,教科书是语文知识的载体,通过语文老师这一媒介,使学生获取语文知识。而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育不仅仅包括语文知识的教育,也包含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即美育。要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语文教师就要做到濡染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格,用自身健全独特的人格魅力引导和教育学生美好的人格品质。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就是指语文教育除了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知识以外,还应该培养学生人格。高尚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2.构建想象空间,愉悦学生身心

朱光潜先生曾说“美感起于形象知觉”,也就是说美育源于想象。一方面,语文教育的表达通常是以文字的途径进行表达,构造一种独特的情境,不同的文学作品表达不一样的思想,有着不同的情境;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包括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在头脑中想象空间,以此愉悦学生的身心发展。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这样一种情境:月色之下漫步美丽的荷塘,却产生孤独、苦闷、彷徨的感触,希望能够寻求精神解脱的情境。教育环境能够使人感到充分的愉悦和自由,深入情境,能够让学生领悟更多的感触。在深入情境的时候,我们也要在文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一样”……美是自由的象征,本身就是一种愉悦的感受。这里说的美即是语文的文字之美,

也是指语文的精神之美。但是精神之美又是寄托在文字上面才得以表现出来的。所有,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空间,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3.创设审美意境,激发学生创造

意境通常指的是作家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现实的社会生活体验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氛围,这样的氛围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虚拟的想象世界从而沉浸和投入到其中。在中学的语文教育实旌美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指导时必须注重创设美的意境,让这样的美的感受能够感染每一个学生,并潜移默化地诱导学生的自身美感。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语言美是最基础的桥梁。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能否说出具有情感的、科学发散的、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直接取决于这名老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文化内涵和个人素质上面,尤其在文化内涵上主要指的是教师是否完全正确的掌握了所教内容的主要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实际思想;只有教师的正确把握,才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自如地应用好生动传神的教学语言,为学生感受文化、感受美创造出—个良好的情境,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思维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随时给学生指点美的法则,可以使审美感知、想象和理解升人较高的层次,为审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朗读是创造性阅读的重要形式,理解的朗读只要求正确、流畅,审美的朗读则要求表达出作者复杂的感情,体现文章独特的韵味,使听众得到艺术享受。这里既有朗读技能技巧的训练,更要不断培养审美观点,提高审美情趣。

写文章是展现美,创造美的一个过程。观察是审美创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性和复杂性,仔细感觉,试图找到并能够及时捕捉身边的美,看到人们未能看到的,发现人们难以发现的。写文章是美的创造,但文章很难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

用审美来优化中学语文教学 篇4

一、通过阅读范文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美感, 即审美感受, 是指审美主体 (审美者) 对于审美客体 (审美对象) 所产生的一种具体的情感体验与反应, 或者说是审美主体感受到审美客体后所形成的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中学语文教学教材的内容, 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教材所选取的范文, 题材多样, 内容丰富, 不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 同时还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我在教学这些名篇时, 没有让学生随便读一读、背一背就算完, 而是将中学语文教学与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 来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如笔者每次在语文教学中, 总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 反复播媒体视频或者课文录音, 为学生构建一种浓郁的美感氛围, 引导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集中精力反复聆听, 认真品味教材范文中的美好形象, 感受美好生活和美好情感, 指导学生要从朗读者的语气、语调中去感受文中的哪些地方能够深深地感动你。有一次, 指导学生在听完《周总理, 你在哪里》和《小巷深处》这两篇课文时, 全班学生早已是泪流满面。然后, 再进一步分析课文,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指导写作培养学生审美联想能力

写作不仅是教师感觉头痛的事, 同时也是学生感到困难最大的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语文教材中的范例,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把写作变成美的享受, 是两者综合渗透的关键。

首先, 从观察生活入手, 引导学生用自己掌握的语言描述真实。教学实践中发现, 有不少学生写作文时生编硬套优秀作文, 甚至机械模仿优秀作文, 不能很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如何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让学生认识到描写实质上只是为了让作品反映的内容更加真实、具体?我教学作家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课时, 先让学生悉心阅读“夕阳落山不久, 西方的天空, 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 然后提出问题:“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出现的景色?作者为什么用‘燃烧’这个词?”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通过分析、引导, 让学生明白了作者之所以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 用“染成了红色”描写海水的色彩, 用“燃烧”一词描绘晚霞的情态, 把海滨夏夜的景描写得如此逼真、生动、形象, 是因为作者深入生活, 并能细致入微地观察、感受和思考。为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生活, 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 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提供了契机。

二是指导学生强化审美训练, 学会积累素材。不少学生平时不注意阅读, 不注意观察, 不善于积累, 不重视作文训练, 写作时空洞无物, 主题不鲜明, 语言不精炼, 表达不准确。我以范文为范例, 引导深刻体味文章蕴含的美学韵味,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在扩大学生阅读面方面, 我指导学生办起了“图书角”, 鼓励学生把自己已经阅读过的优秀图书带到班里来, 让同学们共享美文, 时间不长, 学生就从家里主动带来了几百册。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自觉阅读, 欣赏到不少在教材中看不到的美文章, 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在强化作文训练方面, 我指导学生开展了写观察日记活动, 要求学生每天采写一篇日记, 既可以写自己观察的景物、经历过的事件, 也可以写自己感受到的道理。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作文, 作文水平也明显提高。

三、通过课文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我在教学中是通过挖掘和分析教材中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来唤起学生情感, 调动学生想象力, 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的。

一是抓住文章中美的语言。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 抓住作者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出的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 分析字里行间透出的那一股淡淡的喜悦, 交织着淡淡的哀愁。用语言的中介, 引导学生感觉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 来调动学生思维, 激起了活跃的想象。二是抓住文中美的形象,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 来细心揣摩、反复品味, 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 《背影》中的父子情, 《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 等等。三是抓住文章中美的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 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 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 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悉心品味作家勾画的这幅深秋傍晚天涯游子悲凉、凄惨的意境, 来感受作者无家可归的“断肠人”的审美感受与心境的写照的。

摘要:素质教育强调学科之间的综合与渗透, 教师如果将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实现有机结合,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陶冶审美情趣, 提高语文教学成绩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中学语文审美问题 篇5

摘要:语文是一门非常美丽的学科,它的美丽不仅仅是语言的美丽,更有意境的美丽,情感的美丽和更多的其他方面的美丽。语文是中学教学中很重要的学科。老师给学生们传授语文知识,不仅仅是为了他们能够有一个好的语文成绩,有一个高的语文水平,还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有语文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语文,培养审美情感。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好语文能够让我们发现美丽的眼睛更加明亮。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试图帮助老师和学生们在学好语文的同时,能够有审美情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情感;教学建议

一、引言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任务,语文审美情感包括对文章句子的审美,对文章情感的审美和和对意境的审美。学生具有审美情感,才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理解语文,也不会因为学习的枯燥而讨厌学习语文。有了审美情感,他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就能够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欣赏语文。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热爱语文。语文学习是很重要的,只有学好了语文,我们才能够在生活中,在其他科目学习中,获益匪浅。

二、语言审美情感的培养

语文是由美丽的文字构成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欣赏语言文字的美丽,就能够让我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汉语是中国人的语言,他有几千年的历史,一直被我们沿用。古代人利用文字,创作了很多名篇佳作,我们后人再读他们的文章的时候,往往会被他们美丽的文字和语言吸引住。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感,才能够让他们欣赏古人流传下来的文章,才能够让他们知道这些语言文字美在哪里,也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试着学习古人的写作方法。语言的美丽是由很多部分构成的,它有美丽的词藻,还有华丽的句式和含蓄的比喻,这样的句子会非常的优美。我们初中语文老师总会让我们用修辞手法造句,或者是让我们在课堂上做仿写句子的试题,然后让我们当众朗读自己写的句子。我们总会想尽办法用比较华丽的词藻和特殊的句式来写句子,好让自己的句子很出众,得到考试的表扬。语文老师在培养学生们的语言审美情感的时候,应该教会学生们常见的修辞手法,让他们每个人都准备一个笔记本,用来收集平时遇到的好词好句,并且试着在自己的写作中利用这些好词好句来装饰自己的文章。我们初中语文老师就常常给我们发一些好词好句的资料,让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收集起来。有了语言审美情感,学生们在学习中,不仅能够更好的欣赏语文作品,也会有能力自己写出优美的文章。

三、文字意境审美情感的培养

语文句子或者是文章除了有语言美外,意境美也是语文所具有的独特之美。意境的美丽能够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意境审美情感,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作者所处的环境,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尤其是在欣赏一些优美的文章的时候,能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就能够让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那些句子里所描绘的优美场景。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的时候,虽然大多数人都没有去过桂林,没有亲眼看到过桂林的山水,但是通过文章的描述,学生们就能够在脑海中涌现出桂林的山山水水,能够感受到水的清澈、空气的清新和山的险峻。所以意境审美情感的培养很重要,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帮助学生们学会去体验作者身处的环境,帮助他们融入到作者设计的意境中去,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即便不能够亲身去经历,也能够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画面,传递情感。

四、文章思想感情审美情感的培养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赏析语文作品的情感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语文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培养学生们的语文审美情感,一定要注意培养他们对文章情感的`审美能力。在很多古诗词中,古人都是通过语言和意境表达了自己的某种情感。有忧国忧民的情感,也有怀才不遇的伤怀,还有游山玩水的闲情雅致。能够赏析这些情感,就需要学生们有审美能力,尤其是语文情感审美能力。在培养学生们的语文情感审美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们去赏析那些直抒胸臆的文章,这样的情感表达比较直白,学生们能够很容易地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等到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提高后,老师再让他们去审美那些情感表达比较含蓄的文章,这样就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们的情感审美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更好地欣赏好文章。

五、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从很多方面着手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感,只有全面的培养,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语文,才能够让他们全面的发现语文的美。审美情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要有耐心,也得足够细心。一篇美丽的文章,不仅有美丽的语言文字,还有优美的意境,自己含蓄的情感。具有审美情感的人,在欣赏这些文章的时候,能够被这样的文章深深的吸引,能够通过读文章,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喜欢上语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感,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今后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渤,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审美教育 篇6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应试教育色彩浓、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僵化、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等问题,问题关键出在教学观念。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模糊不清,导致人文因素流失;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学生变成了语言知识的“研究员”、“解题机”;尤其忽略了美学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导致教学方法日趋僵化,学生逐渐失去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美育的特征和作用、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改的趋势都决定了审美教育势在必行,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呢?

一、营造美,激活学生的审美心理

审美情境的创设包含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可以启发想象,诱导联想,激活审美心理,建构审美心理结构。首先,要营造审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审美情趣、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独特空间。陶行知说:“我们首要重艺术化的校容。”不仅校园设计要审美化,还要有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因此校园应该力求净化、绿化、美化、师生和谐化。其次,借助审美的教学媒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如,多媒体教学,组成声音、图像、文字的综合体,更直观地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知。还可以运用电影、音乐、绘画等拓展想象的空间,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最后,精选审美的教学技法,意境的创设可通过语言、动作、精美片段的切入来实现,也可用优美的板书设计来营造。

二、体验美,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师借助教学内容、方法的形象性,创设各种审美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因此,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具有审美情境性的特点。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中介,形成互动的审美关系,师生间通过错综复杂、密集不断的信息交际,形成一种和谐的双向交流关系,使师生间的主客体地位顺利转化,因而具有互动和交流的特点。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审美教学应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叩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易健教授认为,“现代美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的生命教育”,美育通过渲泄、引导、升华感性来对人实施教育。可以说,“情感是一切审美活动的血液”,那么,怎样激活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体验美呢?首先要导入激情,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其次要朗读激情,深入课文的深层意蕴,让情感与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的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情境,诱发同步联想,激发审美情感。

三、鉴赏美,语文教学要因势利导

要激发想象、联想鉴赏美,想象力在审美心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激活情感体验美之后,通过记忆基础上的表象运动,借助想象得以超越时空取得更深广的感受内容。通过研读课文鉴赏美,研读是激发审美情感、提高学生鉴赏力的关键。可实施思路教学,带领学生深入美文的深层,不但让学生知文意,而且让学生知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蕴涵的美加以阐释和点拨,转化为学生能体味到的美,让学生产生评价美的能力。研读的方法宜采用讨论法,充分肯定学生的观点和意见,让学生真正以教学主体的地位参与教学。

四、创造美,语文教学要灵活多样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篇7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对象

在我们语文教学中, 审美对象包括哪些呢?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中审美对象, 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文, 这是语文教学中审美对象的主体部分。中学语文课文里, 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次, 是言语方面, 即在听、读方面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最后是汉字本身的审美功能。我们的方块字能发展成为一门独步中外的艺术, 绝对是与它具有美的特质有很大关系的。

二、在课文分析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首先, 是要抓住美的语言。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 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 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语言的中介使学生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真的意境, 激起学生活跃的想象, 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其次, 是要抓住美的形象。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 她外貌温柔美丽, 心地善良, 爱孩子, 关心孩子的甘苦, 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 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 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最后, 是要抓住美的意境。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盛, 我们所倡导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我们也完全可以对学生加强文化方面、思想方面的审美教育。通过经典的文言篇目的阅读, 我们可以读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生命意识、宽容意识、责任意识、超越意识等思想的光华。孟子“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的坚韧;范仲淹“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的通达;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淡泊, 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形式的存在与意义。深入剖析这些内容, 自然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

三、在听、读方面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首先, 是要激发美的情趣。比如, 教学《童趣》, 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 教师反复吟读, 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 把学生带到一件件新奇的童年趣事面前,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童年其实也是很有趣味的。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的童年情景之中。在这里面, 教师的朗读是关键。

其次, 是要树立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 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 精心呵护, 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工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 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

最后, 是要增强美的感受。比如, 课文《春》, 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 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 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

四、在写字课中体验汉字的非凡魅力

王羲之的行书、怀素的草书等都极具审美功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书法, 对他们以后做人做事, 都是很有帮助的。写字是很需要涵养、需要心静的, 浮躁的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把字写得很好。所以, 练字能培养学生静心做事的好习惯, 可以培养他们养成心静、处乱不惊的好心态、好气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 篇8

美育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首先,语文教学本身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艺术性等特点。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习字词句等逻辑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对其进行艺术教育,形成整体创造能力。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自然,认识人物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美的殿堂里入境生情,悟“道”,从而形成整体创造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其次,从人的培养和造就的意义上考虑。我们会对知识之外的思想、情感、艺术教育即美的教育获得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对此,郭沫若认为:“人类社会根本改造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而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再次,从美育的本质来看,如果语文教学重视了美育,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现力,当学生的审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当学生处于发现和创造的审美氛围之中的时候,当学生自己用心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的时候,知识就像清澈的泉水流进干涸的土地一样汩汩地流进学生的心田。从美育的突出特点来看,它具有形象性———寓教于形,情感性———寓教于情,愉悦性———寓教于乐,在语文教学中重视美育会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呢?

一、利用课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把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提出,这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所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情感包括人们对事物的情仇爱恨、喜怒哀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于漪经常采用“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锤打重点词句、表情朗读、深思回味等方法,以言传情,以情激情”进行教学。事实上,教师作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中介”,在深入钻研和具体讲授教材的流程中,心灵必定受到深浅不同的感染,情动于中,激起情波,乃至引起情绪姿态、语气声调的诸种变化,随着教材所蕴感情变化,应相应地做出或忧或喜、或褒或贬等不同的反映或评价。教师只有动情地教,才能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让他们发出心声,让他们触景生情,体味、感悟“美”的深蕴。

二、利用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

审美敏感是一种善于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教学生作文时,我们常发现,同样的一段生活或一个事件,有的学生回忆起来感慨万千,写起来千言难尽,而有的学生却印象淡薄,写起来运笔艰难。这其实也反映出学生的审美敏感差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

三、激发思想情感,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学生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热情好动,感情丰富,对人生充满美好的理想和期待,生活在这个五彩缤纷的变革时代,他们有着属于自己年龄特点的人生际遇,体验着生活的喜怒哀乐,这种真实的人生体验就是最生动、最真切的生活形象感受,也是练习创造美的活材料。在教学中,他们一方面受到了美的陶冶,获得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也学习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在表达方式的选择、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同时要掌握创造的技能技巧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1)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培养审美创造力。这种创造美的行动,融合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是对原作的反馈,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学生在朗诵过程中再现情境表现美,其审美理想在活动中深化。 (2) 通过激发审美想象培养审美创造力。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挖掘教材中可以点燃激起创造性火花的因素,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 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审美创造力。一篇好的作文,就是学生的一项审美创造。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写出具体、生动、优美的文章,就要驱遣学生的想象去创造美。如看图作文,画面往往是特写式的只是反映事物包孕的某一瞬间,它含不尽之意于画外,为学生作文创设了能够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大胆想象才能创造美。

中学语文审美问题 篇9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主要借助中学语文教学这一方式或手段,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产生对美的事物的一种热爱,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美,并且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更好地审视社会、他人和生活,并且最终提高自身创造美的 能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激发学生的审 美情趣。在这 一环节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这种积极心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感觉到美的存在,同时及时地缓解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因素而存在的消极情绪。

第二,提升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让学生以 正确的视 角去审视社会与生活。在这一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真正融入活动,融入作品,情真方能意切,只有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情感,才能更真实地体会作者的意境和感情。

第三,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提升学生欣赏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 去挖掘周 围生活中 的美,并且及时 地表达,从而对生活进行重新审视,并且按照自己的一些想法去调整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逐步走向“完美”,成为一位真正在各方面健康发展的个体的同时,又不乏自我的鲜明特点,充分彰显自我个性。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初步尝试

第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够体会到一种“和谐之美”,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从做教师的第一天起,就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做一位具有明显时代气息和鲜明个性,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因此,我积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思想观念,一改传统的教师形象,更多地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看待,不断增强自身的亲和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的不再是压抑、沉闷, 而是收获轻松与快乐。

第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素材,构建美的场景,并且利用场景的迁移和对比,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场景之美”。教师讲课时情真意切,神情投入,融音调、表情、姿态、手 势于一体,将自己体 验到的情 感传递给 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以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教 师在教学中营造的课堂氛围,能使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升华,对审美教学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调动学生鉴赏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领会文章的精髓,领略文章的风采。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时,我没有开门见山,而是先让学生回忆一些记忆中的场景, 如当你第一次离家远行的时候,父亲(或母亲)为你送行的一些场景。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感觉到生活中亲情的珍贵,在这种感受下再去理解《背影》中父亲的形象,以及朱自清对父亲的情感就更加容易,同时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情结。

第三,发现问题,引发学生 思考,激发他们 的求知欲,让他们体会学习中的快乐。比如指导学生读美文佳作,在语言文字、思想内容等方面得到熏陶,能感受美、 欣赏美,但我更注重指导学生写作相关的文章,促使学生用审美的眼 光去看世 界,用审美的 眼光去发 现自然美、艺术美、人情美,进而从“美”中产生“情”,又用真情来歌颂美。如教学 史铁生的 《我与地坛》,学生通过 美读、研读全文,体会到母亲的伟大。我鼓励学生仿写,用自己美的语言来颂扬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母亲形象;还启发学生仔细观察和发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然后用美的语言来塑造美的形象,歌颂美的情 操。例如, 几个学生一起结伴去通天岩,饱览了美景,由衷地赞叹家乡的美丽,我建议他们把此行写下来,这就是作者感受到了自然美,抒写了自然美;有学生在比赛时扭伤脚, 两位队友主动放弃比赛,上前救护,若用钦佩的笔调把它写出来,这就是作者感受到了人情美,抒写了人情美。

中学语文审美问题 篇10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文轩近日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学语文阅读高级论坛”上指出, 现有的中学语文教材对提高中学生审美水平关注不够!中学生阅读课的功能除了增强阅读能力、开阔眼界之外, 还须着力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曹文轩教授在发言中表示, 当下的语文教材无论在理念还是体制、体例等方面, 都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各种有形无形的限制、仍旧还显落伍的评判标准、编写人员阅读视野的狭小以及近年来一些偏激的语文观念等都导致了现有的语文教材存在缺憾;而当前绝大部分中学没有开设专门的审美课, 在这种情况下, 中学生单纯依靠语文教材学习, 容易陷入“审美偏向”, 从而影响中学生整体的审美水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曹文轩教授指出, 中学生必须加强课外阅读, 从阅读中汲取多种文化元素, 增强自己的审美水平。他指出中国的很多作家没有弄清楚“脏”和“丑”, 这正是审美水平低的表现。一个人如果不讲究审美, 就会走向“粗鄙化”;而个人审美水平不提升, 国家的文明层次也上不去。

浅谈中学语文的审美化教学 篇11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教学;方法探究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之下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使身心得到发展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语文审美化教学就要具有重要地位,只有用美的方式去教育人,才能陶冶出完善的人格。

一、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不是给学生灌注知识,而是教会学生终身能自觉地去学习,用语文的审美教育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语文审美化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审美中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创造,学生同样需要创造。教师在备课时要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强调主观上师生的自主和谐,这样主体和客体就会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我教育和教师的超我教育两种力量交汇在一起。教师的教育作用促进了学生的自觉、自动、自主、自由,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永恒的、持久的兴趣。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形象性、人文性、情感性。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应该是美的感性显现,是美的象征。教师应该用美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去感受书中的美,感受“形式中的意味”与“意味中的形式”,由此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感受生活中灿烂的阳光,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健康的人(心理、精神、人体)。这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用知识育人,还应用文章的情思启迪人、陶冶人,铸造优秀的人格。

字、词、句、篇、章、语、修、逻只是工具,只是美的载体,关键是把由此构成的美文用审美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自主地追求美的生活、优秀的文化、独特的精神,选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奠定终身学习、发展和生活的基础。

二、语文审美化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主体性潜能是主体性范畴之一。人的主体性包括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三个部分,表现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人通过发挥全部能动性以实现自己存在价值的过程。主体潜能虽然有体能和智能两个方面,但通常只指智能。因为表现体能的体力劳动在文明发展中的相对价值在降低,而以科学技术为标志的智慧活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源泉。智能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基本的表征是创造力,创造力又主要隐藏在人的潜能里,语文审美化教学方式就是全面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正因这样,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尽量地发掘学生的才能,实则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创造怎样的教学环境、氛围、条件。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民主性、宽容性、激励性、讨论性、研究性、成功性、乐趣性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审美化教学是要通过美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性,备课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方式、接受能力。在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方法里面,已深刻地印上了教师的本质力量。语文审美化教学是教师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例如,笔者在讲课文《春》时,先用各种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绘几幅画:“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春草图”,学生以文字欣赏画面,不用教师多讲解,就可以体验和感受。学生在自在自为中联想、体验,自然输入识记系统。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得到培养,并在感受美的画面中学习,主体也体现了出来。在互动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主客体彼此交流,共同寻到了创造的活力。

三、语文审美化教学实现的方式

语文审美化教学主要是以情动人,以形诱人,通过教师艺术化的设计、创造的各种形态,渗入真实情感,在课堂中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主体(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观照到了主体的自我,并感到了无限的乐趣。

(一)教师必须有美的教学理念

没有美的理念也就创造不出来美的形式。语文教师除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见闻、丰富的情感体验、娴熟的表达技巧外,还需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某些固定的思维模式挑战,意识独立,做精神的主人,决不做别人意识的奴隶,创造全新的教学境界,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情感性学习、讨论式学习),加上自己的智慧,用美的形式进行教学。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语文审美化教学的特点就在于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手段,通过欣赏美的事物和创造美的形式的教育活动,以激发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引起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在愉悦中接受教育。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用直观、形象的原则,创造悦耳、悦目的教育情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语文审美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觉器官,进入学习的境界,进入作家所创造的精神世界里,进行创造性的阅读。

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从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在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好素料。如在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 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我不但让学生知道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又可气、好吃懒做、迂腐可笑、轻视劳动、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的人, 更要让学生知道他还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真心实意极“恳切”地教“我”识字;他这么一个穷困潦倒的人, 仍然从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他从不拖欠咸亨酒店的酒钱, 他最后一次喝酒所付出的“四文大钱”, 更是他追求人格操守的最好实证, 这些都表明了孔乙己正直、善良和厚道的可贵品格。又如《故乡》中的闰土, 尽管中年时他成了一个迷信麻木、毫不觉悟的“木偶人”, 可少年时的他却是一个健壮、可爱、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有智有勇、热情、纯真的小英雄形象。童年的闰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 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再如在《曹刿论战》中, 对鲁庄公形象的分析, 我们不能只看到他“鄙”的一面, 更应该看到他可取的一面。他愿意接见乡人曹刿, 说明他善于广开言路;他愿意听从曹刿的指挥, 说明他敢于否定自己, 察纳雅言;战后他能虚心地向曹刿请教, 更体现了他态度的谦虚, 不耻下问。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鲁庄公是一个具有博大胸怀的人, 正是他的这些优秀品质, 使他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课文中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美的一面, 引导学生去品赏, 这样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二、从品味语言入手培养审美欣赏能力

在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语言, 特别是在古诗词当中, 更有许多优美的诗句, 值得我们去赏析。如在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时, 我就抓住诗中的传神之笔“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作重点分析, 诗中的“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直”字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给人以感伤的印象, “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这两句诗凸现了大漠的粗犷、强毅, 凝聚了诗人的心绪, 从诗的字句看, 语不惊奇, 朴实无华, 却能状难言之景于目前, 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达到了浑成的境界。还有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更值得我们去品味, “重”“复”两个字突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 “山重水复”是从大范围落笔, 勾画出整个山环水抱的自然环境;一个“暗”字, 突出了柳树的茂密, 树荫的浓郁, 一个“明”字, 则突出了花草的繁盛、明媚和娇艳, 这一“暗”一“明”别具一格地描绘出了这个村庄的独特风光。这两句诗不但让我们欣赏到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 还让我们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 面对重重艰难险阻, 不退缩, 不畏惧, 勇于开拓, 发奋前进, 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分析这些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来唤醒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使他们在得到美的感受的同时还能产生新的感悟, 从而使他们欣赏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从分析意境入手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教材中大量意境优美、辞藻华丽的古诗文名篇, 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其中“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写的是北国的雪景, 大地全部被冰雪覆盖, 经常是漫天的雪花飞舞。这壮丽的雪景, 似乎把我们也引进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让我们感受到意境壮美雄浑, 气势磅礴。这里采用静动相衬的写法, 写出了北国壮丽的景色风光, 也表现了诗人伟大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同样是写北方的雪景, 岑参在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却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的诗句, 它以梨花喻雪花, 以南国暖色比北方寒景, 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 同时字里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读了这两句诗, 仿佛使人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 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 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通过联想把边塞雪景绘成春景, 营造出一个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句中所体现的意境美, 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

上一篇:传承与变迁下一篇:口腔念珠菌感染